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九年级化学《元素教学设计》学习者特征分析

小学作文 zuowen 2浏览

【 – 小学作文】

【篇一】九年级化学《元素教学设计》学习者特征分析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北京市第四中学 刘 薇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阅读简单的议论文。

2.引导学生区分文章的观点和材料,并能辨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3.引导学生体会议论文清晰、严密的论证思路。

过程与方法:

1.小组合作探究,班级共同讨论。

2.课文知识和生活实际相结合,在具体的现象分析中体会作者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重视动手能力的培养,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议论文的基本特点,能准确理解作者观点。

2.对作者的观点做出自己的评价,并能结合生活实际加以分析。

教学难点:

准确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思考在生活中如何培养“格物致知精神”。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小组探究、讨论和情境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讨论的热情,在激烈的讨论中梳理自己的想法,明确自己的观点。

1.学生通过广泛的讨论理解作者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认识。

2.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很多人在评价中国的学生时,常常会用到“高分低能”这个词。你们知道“高分低能”是什么意思吗?

在你的身边或者通过其他的信息渠道,你知道哪些“高分低能”的例子?

众所周知,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点是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缺点是忽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当前社会中,这些缺点甚至可以说是致命伤,常常使我们的学生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进而会影响到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前途。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避免“高分低能”呢?让我们听听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先生是怎么说的。

【设计意图】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引发学生对此问题的关注,激发学生阅读和讨论的兴趣。

(二)讲授新课

1.介绍作者丁肇中。

丁肇中,美籍华裔实验物理学家,祖籍山东省日照市。现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名誉教授。曾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丁肇中的学术思想的特点是,在科学研究中非常重视实验。他认为,物理学是在实验与理论紧密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理论进展的基础在于理论能够解释现有的实验事实,并且还能够预言可以由实验证实的新现象。他强调,没有一个理论能够驳斥实验的结果,反之,如果一个理论与实验观察的事实不符合,那么这个理论就不能存在。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作者,产生崇敬感,进一步产生对探究此问题的兴趣。

2.整体感知文章,把握作者观点。

学生默读文章,讨论:

(1)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明确:“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2)作者在本文中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中国学生在学习自然科学时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

【设计意图】通过整体感知,训练学生快速、准确地把握文章基本观点的能力。

3.预设文章主要内容,通过学生分组讨论,理解文章的论证思路。

(1)学生根据文章的观点,设想如果是自己在这个观点进行写作,会写哪些方面的内容,并进一步思考写作的顺序安排。

学生分组讨论,并进一步和文章的内容及写作顺序进行比照,明确文章的论证思路,并理解议论文的论证思路要符合提出问题、论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般规律。

学生预设文章内容:(1)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历史来源、传统内涵等)(2)为什么应该具有“格物致知精神”?(3)如何让自己具备“格物致知精神”?

通过和文章内容相对照,会发现,作者在文章中也恰恰是回答了这些问题。

(1)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历史来源、传统内涵等)

“格物致知”出自《大学》,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但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2)为什么应该具有“格物致知精神”?

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第二,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第三,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

(3)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

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看他是否有对事物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积极的、主动的探索,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不具备这些就不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设想和文章内容的比较,使学生理解议论文的论证思路,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4.说一说作者的写作思路。

明确:本文的思路十分清晰。题目就是中心论点。开头紧扣题目,有“格物致知”的出处,引出对其含义的理解以及我国古代对“格物致知”并不重视的原因分析,澄清人们的错误认识,接着作者从实验过程的两个特点,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作者自己的亲身经验三个方面着重分析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最后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两个意义,并发出号召。逐层深入说理,思路清晰。

5.学生讨论,在我们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可以怎样贯彻“格物致知精神”。

【设计意图】将文章中的观点和现实生活相结合,学会用所学解决现实问题。

(三)课堂小结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贯穿在我们日常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关键是看我们每个人的头脑中究竟有没有真正的探索、实践、创新的精神。只有有了这些精神,我们的生活才是多彩的,我们的思维才是开阔的。

(四)布置作业

通过对身边问题的观察和思考,先提出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其次,通过动手搜集相关资料和做实验的办法,尝试解决该问题;最后,用文字阐释该问题,不少于500字。

【设计意图】真正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践行“格物致知精神”。

老作

【篇二】九年级化学《元素教学设计》学习者特征分析

《孔乙己》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及其文学常识,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

2、欣赏孔乙己的人物形象,能用各种描写手段来表现人物的手法进行训练。

3、体味重点的字词对表现文章中心的作用。

4、了解封建社会广大下层知识分子的不幸遭遇,关注社会发展,体味人生意味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2、难点:理解文章的语言特色及细节描写的作用。

3、关键、理解文章的语言特色,学会分析人物。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划分:

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请看这幅图片,这是在绍兴咸亨酒店门前矗立的一尊铜像,他就是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最具典型性格的人物形象,大家说是谁?孔乙己(板书孔乙己)。是的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开山之祖鲁迅先生笔下的人物,想必大家对鲁迅先生已经有了深入的了解,我先请同学们介绍一下你所熟悉的鲁迅(只要是鲁迅先生的有关知识点均可)。同学们讲得非常好。鲁迅先生确实是一代文学巨匠,在2005年的全球阅读排行榜上,鲁迅先生的两本短犹如久处黑暗的人们骤然见到了绚丽的阳光。感受是那样的至深至切。如果说,茅盾先生是中国现代长这情节、人物、环境

2、谁来说一下这孔乙己在咸亨酒店里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唯一的人,他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但他屡考不中,直至最后连个秀才也没有捞到,后来他为了度日替人抄书,但由于他懒散成性,经常把人家的书纸笔砚丢掉,导致连叫他抄书的人一个也没有了。于是他经常偷人家的书,也经常被人家打得鼻青脸肿的,他经常来咸亨酒店,他教酒店的小伙计识字,分孩子们茴香豆,他经常受到众人的取消,直到有一天,他因偷了丁举人家的东西被打折了腿,直到死去。

3、我们知道要把人物形象刻画完整必须要有一定的人物描写手段,你所知道的人物描写手段有哪些?

板书:外貌、语言、神态、动作

4、那么我们依次照这几种描写手段梳理一下全文,我们首先来看外貌描写,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描写孔乙己外貌的有关语句。

明确:(1)、他身材很高大(说明他尚有劳动能力),青白脸色(说明他穷愁潦倒,营养不良又不肯劳动所致),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是他穷困而偶然偷窃被人打伤的标志),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表明他年龄较大而又精神颓唐萎靡)。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说明他穷愁的经济状况和懒得出奇的性格特征)。

(2)、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说明他衣食无着,穷途末路),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他满手是泥(说明他已经被打折了腿,丧失了劳动能力,断腿前后外貌的对比,更显出其遭遇的悲惨。)

文章中依次画出孔乙己讲的话,这里要提一下,直接用引号说出的叫直接语言,还有一种是叙述人讲出孔乙己讲的话叫间接语言,凡所有的语言一并画出并作体味。

明确:依次语言排列是:

(1)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说明他以读书人自居,卖弄学问,迂腐可笑的性格。板书:迂腐可笑)

(2)“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有钱时很阔绰,好喝,舍得花钱)

(3)“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说明他死要面子,怕人嘲笑)。板书:死要面子

(4)“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说明他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死要面子的性格。(板书:自命清高,自欺欺人)

(5)接着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迂腐)

(6)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迂腐)

(7)“你读过书么?读过书,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样写的?不能写罢,我教给你,记着,这些字应该记着,将来做掌柜的时候,写帐要用。对呀对呀,回字有四种写法,你知道么?”(说明他一方面很自命不凡,又迂腐不堪,同时字里行间也显示出他善良、热心的性格)

(8)“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说明他迂腐又不失善良)

(9)“温一碗酒,温一碗酒”(说明他俨然失去了先前的阔气,同时也表明他当时的身体状况很差)

(10)“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说明死要面子,好喝)

(11)“不要取笑,跌断、跌,跌”(说明他至死还是死要面子,始终没有醒悟)

神态描写也有好几处,请找一下。

(1)、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说明他死要面子,怕人讥笑)

(2)、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说明孔乙己自命清高)

(3)、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说明孔乙己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至死不悟)

(4)、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点头说。(说明迂腐不堪)

(5)孔乙己刚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柜上写字,见我毫不热心,便又叹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说明其迂腐不堪)

动作描写有几处,画出并细细体味。

(1)、便排出九文大钱。(既表明他拮据而穷酸的本相,又对酒店卖弄分文不少,自己是规矩人,并对短衣帮的耻笑表现出若无其事,这一“排”的动作,恰如其分地显示出了他的心理。)

(2)、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直起身又看了一看豆,自己摇头说。(表明他虽然迂腐可笑,但本性还是善良的)

(3)、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说明孔乙己已经穷困潦倒到了极点,摸字表明他悲惨的境地。)

4、(1)、这小说为什么并没有直接先写孔乙己,而是先介绍酒店的格局和顾客的情况,这样有何用意呢?

明确:封建科举制度并未废除,贫富悬殊阶级对立,并为孔乙己的悲剧命运创设了一个吃人的社会环境。板书:封建科举制度并未废除,贫富阶级对立明显

(2)、文章还有一处环境描写是: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

明确:渲染冷酷的环境,预示孔乙己的悲惨命运。

四、问题探究:文章结尾: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你认为孔乙己究竟死了没有?既然是大约,哪为何还要用的确,作者为何要这样写?

明确:大约说明作者没有亲眼所见或亲耳所听到孔乙己的死讯,他最终的命运几乎无人问津,在这样一个冷漠的社会里,没有人能关心他,照他这样的身体状况和生活境遇,加上从此失踪的迹象来看,孔乙己的确死亡无疑,作者这样写更加凸现出社会的冷漠和底层人的麻木,漠不关心了。这样的简练而不失精确的语言艺术深得我们学习。

我们现在讨论一下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板书:客观上社会原因是

(1)、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

(2)、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思想侵蚀下,民众麻木不仁

(3)、丁举人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的残酷摧残

主观上自身的原因是

热衷科举好喝懒做麻木不仁至死不悟

五、课文总结

孔乙己是一个封建社会的读书人,生活拮据又死要面子,迂腐可笑又不失善良本性,但最终被社会所吞噬。

在封建社会中,民众的思想被毒害而变得麻木不仁,读书人则通过科举爬到上层,却变得残忍冷酷。

鲁迅先生在这篇小说中把矛头直接指向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发出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深深哀叹,孔乙己的人物形象将永远矗立在世界文学的艺术之林中。

六、布置作业

请你自选一个角度(可以使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塑造或小说的语言等方面)写一篇评论文章,主标题自拟,副标题——读鲁迅小说《孔乙己》,要求有具体分析,字数5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情节外貌穷愁潦倒

语言迂腐可笑死要面子

人物(孔乙己)

神态自命清高自欺欺人

动作不失善良

环境封建科举制度并未废除

李永

【篇三】九年级化学《元素教学设计》学习者特征分析

初中化学元素教案与学案

教案与学案

第四单元 课题2 元素

授课教师:东明菜园集中学 靳红星

【篇四】九年级化学《元素教学设计》学习者特征分析

九年级化学元素教案

第四单元 课题2 元 素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元素的概念,统一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微观想象、分析、讨论、对比,认识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发生变化而元素不发生变化;

(2)、通过联想记忆、卡片问答等趣味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元素符号;

(3)、通过同学之间相互合作、查阅资料,了解地壳、生物的细胞和一些食品中元素的含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 (2)、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资源分析】

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部分内容。在前一课题中,学生已知道了原子的结构,本课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对元素下了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而且容易与原子的概念混淆,教学时应注意两者的区别。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要求学生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对于一些常见元素的符号,必须会写、会读、会用。

教材编写“元素周期表简介”,目的在于让学生比较早地学习和使用元素周期表这个工具,学生只要会根据原子序数查找某一元素的符号、名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并确认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元素等信息即可,为今后的学习提供方便。 【 教学策略分析】

元素概念的教学应注意从熟悉的例子切入,通过与原子的对比,归纳出元素的定义,并组织好讨论,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发生变化,而元素不发生变化。 元素符号的教学忌一步到位、急于求成,应分散难点,逐步记忆,减轻学生对枯燥乏味的元素符号的记忆负担,并注意组织好有关的活动与探究,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一些有趣味的活动,如联想记忆、卡片问答、查表抢答等,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元素概念、元素符号。 难点:元素概念。 【教学准备】

1.投影片:元素与原子的比较等; 2.元素符号的卡片、水分子等模型卡片。 【 课时建议】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板书设计】

课题2 元 素 (第一课时)

一、元素

1.定义: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元素在自然界的分布:

【篇五】九年级化学《元素教学设计》学习者特征分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元素》教案

【备课大师网】-在线备课,全站免费!无需注册,天天更新!

《3.3.1 元素》

【篇六】九年级化学《元素教学设计》学习者特征分析

九年级化学《元素》教学设计

第二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姓 名: 覃 顺

九年级化学《元素教学设计》学习者特征分析

通讯地址:广西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县第三中学 邮 编:533400 邮 箱:QSHUN138@163.com

2010年12月2日

第二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篇七】九年级化学《元素教学设计》学习者特征分析

初中化学元素教案

初中化学元素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涵义;

了解离子的概念及其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九年级化学《元素教学设计》学习者特征分析

常识性介绍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

能力目标

通过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想象和描述以及原子和离子的比较,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事物之间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初步学会科学抽象的学习方法;

通过对核外电子排布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体会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性。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课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是在学习了第二章分子和原子的基础上进行的,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与原子构成。形成了原子结构理论的知识体系,本节之所以放在第三章讲述,目的为了分散知识难点,使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得以充分的发挥。通过对前18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情况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前18号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进一步了解元素性质与其原子结构的关系,为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形成以及化合价的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因本节课的内容抽象,学生难理解,在高中化学的学习中还会进一步讲述原子结构理论,所以本节课知识只要求学生达到了了解的水平即可。

教法建议

本节课文谈到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原子核体积很小,仅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万亿之一,电子在核外的空间里作高速的运动。而电子是怎样在核外空间运动的呢?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抽象概念,是教学难点。因为教师既不能套用宏观物体的运动规律在体会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又不能不以宏观物体的运动状态为例来描述原子中核和电子的行为。否则会影响学生对核外电子分层运动的表象的形成。我们可以借助与计算机多媒体课件来描述,让学生明确电子在核外作高速运动,是没有固定轨道的。 在多电子原子里电子是分层运动的,核外电子根据能量的差异和通常运动的区域离核的远近不同,分属于不同的电子层。 介绍原子结构示意图,例如 圆圈内填入+8,表示原子核内有8个质子,弧线就表示电子在核外一定距离的空间(设想是球形),弧线上的数字表示电子数。同时还要简要介绍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这样有助于学生对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理解,减少死记硬背。即: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能量低的电子先排在离核近的电子层中,每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当电子将离核最近的电子层排满后,才依次进入离核稍远的电子层。 通过对前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投影展示)进行对比观察,找出稀有气体元素,金属元素核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的特点。介绍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都是8个(氮原子的最外层为2个电子),为相对稳定的结构,不易失电子,也不易得电子。所以稀有气体元素如氦,氖,氩等它们的化学性质不活泼,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将元素的化学性质与他们原子结构联系到了一起。通过分析金

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的特点并与具有最外层8电子稳定结构的稀有气体元素相比较得出,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一般少于或等于4个,易得电子。所以,金属元素原子与非金属元素原子化学性质较活泼,易形成化合物。这样为介绍离子化合物及共价化合物做好的理论准备工作。在讲述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时,可借助课件的动画演示氯化钠和氯化氢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离子化合物及共价化合物的微观形成过程。从而加深学生对化学反应实质的理解。同时,也为下一节化合价的学习,起到了桥梁作用。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元素的化学性质与他的原子结构密切相关。九年级化学《元素教学设计》学习者特征分析

难点:对核外电子分层运动想象,表象的形成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构成原子的微粒有哪几种?

它们是怎样构成原子的?

原子的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九年级化学《元素教学设计》学习者特征分析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新课引入]:我们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的体积仅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相对来说,原子里有很大的空间。电子就在这个空间里作高速的运动。那么电子是怎样运动的?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又是怎样排布在核外空间的呢?

[视频演示]:原子的构成

板书: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

1.核外电子排布

[讲述]对于氢原子来说,核外只有一个电子。电子的运动状态没有固定的轨道。它在核外一定距离的空间内作高速运动。是一个球形。对于多个电子的原子里。它的电子是怎样运动的呢?

[视频2]: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

结合视频2讲述: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的能量并不相同。能量低的。通称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能量高的,通常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我们将电子离核远近的不同的运动区域叫做电子层。离核最近的叫第一层,依次向外类推,分别叫做二,三,四,五,六,七层,即在多个电子的原子里,核外电子是在能量不同的电子层上运动的。

[板书]

(1)在多个电子的原子里,因为电子的能量不同,电子在不同的电子层上运动。

(2)能量低的电子在离核近的电子层上运动;能量高的电子在离核较远的电子层运动。

(3)离核最近的电子层叫第一层,离核最远的电子层叫第一层。

怎样表示核外电子的排布呢?

2.原子结构示意图

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氯原子的结构并讲述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涵义

氯原子结构示意图:

用圆圈表示原子核,在圆圈内用正数+17表示质子数,用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电子层上的电子数。

(第一电子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第二电子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

展示:前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学生练习]

1)下列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正确的是( )

2 )在下列原子结构示意图下面标出该原子的元素符号

3)画出钠原子,氯原子,氖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展示前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投影展示)

[观察分析]引导学生对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的示意图进行观察对比,分析讨论,找出各类元素原子结构(最外层电子数)的特点及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3.元素的分类及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的化学性质的关系。

(1)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氦为2个)是一种稳定结构,不易得失电子,化学性质稳定,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2)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易失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3)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或等于4个,易获得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思考: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取决于什么呢?

小结: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取决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即结构决定性质。

画出Na、Cl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分析讨论]元素的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或得到电子后,是否显电中性?应当叫什么?如何表示?

4.离子:

(1)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

阳离子:带正电荷的离子叫做阳离子。

阴离子:带负电荷的离子叫做阴离子。

(2)离子符号的写法: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右上角写上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及所带电荷的正负。而所带正负电荷的数目,有取决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例如:镁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2,失2个电子后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所以镁离子的符号为Mg2+。氧原子最外电子层电子数为6,得2个电子后,带2个单位得负电荷,所以氧离子符号为O2-。

[课件演示]Na+及Cl-得形成过程。

[思考讨论]铝离子,镁离子,硫离子,氯离子的符号如何写?离子与原子有何区别和联系?镁离子和镁原子是否属于同种元素?为什么?

(3)离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投影展示]

原子

离子

阳离子

阴离子

结构

质子数=核电荷数

质子数〉核电荷数

质子数<核电荷数

电性

不带电

带正电

带负电

表示法

Na

Na+

Cl-

联系九年级化学《元素教学设计》学习者特征分析

阳离子 原子 阴离子

[设问]不同元素的原子是怎样形成化合物的呢?

5.离子化合物

(1)定义:由阴阳离子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化合物叫离子化合物。

[课件演示]氯化钠和氯化镁的形成过程。

(2)构成离子化合物的微粒是离子,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6.共价化合物

(1)定义:以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合物,叫共价化合物。

[课件演示]HCl和H2O的形成过程。

(2)构成共价化合物的微粒是分子。

[小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

【篇八】九年级化学《元素教学设计》学习者特征分析

初三化学元素教案九年级化学《元素教学设计》学习者特征分析

一、知识点、热点、考点回顾

1、在原子中有如下等量关系: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那么可不可以说元素是具有相同核外电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呢?元素的种类有谁来决定?

2、从下表里,你发现了什么现象?

请你给元素下定义:

定义:

如:质子数为1的一类原子,称为 。质子数为6的一类原子,称为 。 延伸思考:

(1)、判断是否为同种元素的根据是什么? (2)、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3、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

例:水是由 组成的,但不能说:“水是由两

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组 成的”。

用于描述物质的微观构成。

例:一个水分子是由 成的。不能说:

“一个水分子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所组成的”。

4.元素符号的书写原则: “一大,二小”

⑴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

⑵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5

记住并会正确书写下列元素符号: 氢 氦 锂 铍 硼 碳 氮 氧 氟

H He Li Be B C N O F

氖 钠 镁 铝 硅 磷硫 氯 氩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钾 钙

K Ca

汞 金 锰 铁 铜 锌 银 钡九年级化学《元素教学设计》学习者特征分析

Mn Fe Cu Zn Ag Ba Hg Au

6. 物质的种类繁多,已知的就有2000多万种,但组成这些物质的元素并不多,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的元素只有100多种。

7. A.地壳中的元素含量排前四位的是:氧、硅、铝、铁四种元素 B.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氮元素

C.生物细胞中含量排前四位的是:氧、碳、氢、氮

8.元素的分类

1.金属元素:通常有“钅”字旁(汞除外)。 如钠、钾、镁、铁、铜等。 2.非金属元素:

固态非金属:汉字有“石”字旁。如碳、硫、磷、碘等。

液态非金属:有“氵”。如溴。

气态非金属:通常有“气”字头。如氧、氯、氮、氢。

3.稀有气体元素:指氦、氖、氩、氪、氙、氡等。

9.元素周期表

(1)1869年2月,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 发现了他的第一张元素周期表,表 中除收入了当时已知的63种元素外, 还给尚未发现的元素留下了27个空 位,并大胆地预言了11种未知的新 元素和它们在元素周期表的位置, 同时根据它们的性质取了名字,如 类铝、类硼、类硅等,后来都得到 了验证。

门捷列夫 (2).仔细观察元素周期表:

(1)在元素周期表中有几个横行和纵行,分别叫什么?

有7个横行,18个纵列。每个横行叫一个周期,每个纵列叫一个族(8、9、10共成一个族)

(2)有几种不同的颜色?

有两种不同的颜色

(3)原子序数与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有何联系?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10、【练习】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将错误的说法加以改正。 a.加热氧化汞生成汞和氧气,氧化汞中含有氧气分子。 b.二氧化硫分子是由硫元素和氧元素构成的。 c.水是由氧原子和氢原子构成的。 11、元素的分类:

元素分为 元素、 元素和 元素。 12、地壳中各元素的含量:

地壳中含量较多的元素: 、 、 、 [讨论]下述化学反应中;

结论:1. 过氧化氢————→ 水+ 氧气 (H2O2) (H2O) (O2)

硫+ 氧气

二氧化硫

二氧化锰

(S) (O2) (SO2)

反应物跟生成物相比较,分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元素是否发生了变化? 13:元素符号:

2. 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

①表示 (种类,为宏观意义):②表示 原子(微粒,为微观意义) 思考:1、如何表示几个原子呢?如:两个氢原子: ;三个铁原子: 。 注意:元素符号既表示宏观概念,又表示微观概念; 二、典型例题

1、不同元素之间最本质的区别是( )不同。

A、中子数 B、质子数 C、核外电子数 D、相对原子质量 2、生活中我们经常听说这些名词“加碘盐”、“补铁酱油”、“高钙奶”,这里的碘铁钙指的是( )

A、元素 B、原子 C、分子 D、单质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碳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 B、二氧化碳是由碳和氧气组成的

C、二氧化碳是由一个碳元素和两个氧元素组成的 D、二氧化碳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4、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和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所形成的化合物是( )A、CaO B、Al2O3 C、SiO2 D、Fe3O4

5.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 )

A、原子质量不同 B、中子数不同 C、质子数不同 D、核外电子数不同

6.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和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所形成的化合物是 ( )

A、CaO B、Al2O3 C、SiO2 D、Fe3O4

7.生活中的加碘食盐、高钙奶中的“碘”和“钙”是指 ( )

A. 单质 B. 分子 C. 原子 D. 元素

8.地壳中含量较多的四种元素按从多到少的顺序排列是 ( )

A.Si、O、Al、Fe B.O、Si、Al、Fe C.Al、Fe、O、Si D.Si、Al、O、Fe 9.右图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种元素,下列有关信息正确的是( )

A.中子数是 13 B.它是非金属元素

C.该元素名称是铝 D.相对原子质量是13 10.

某物质只含有一种元素,则该物质 ( )

A.肯定是纯净物 B.可能是化合物 C.一定是一种单质 D.可能是混合物 11.下列关于NaNO2 、 Na2O2 、 SO2、O2四种物质的组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都含有氧气 B.都含有氧元素 C. 都含有氧分子 D. 都含有两个氧原子

1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水是由一个氧元素和两个氢元素组成的 B.水是由氧和氢两种元素组成的 C.水是由氧和氢两种单质组成的 D.水分子是由氧分子和氢分子构成的

13.下列符号既能表示一种元素又能表示一个原子,还能表示一种单质的是 ( )

A.O2 B.Mg C.H D.N

14. 蔗糖(C12H22O11)是生活中常见的食品之一,它由 种元素组成,一个蔗糖分子中含有 原子。

15.如图,你从中获得哪些信息?

① ② ③ ④

15.有一则饮品广告称:"本品纯属天然制品,不含任何化学元素",你认为他说的对吗?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九年级化学《元素教学设计》学习者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