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什么是自读课文 自读课文教学

小学作文 zuowen 2浏览

【 – 小学作文】

【篇一】什么是自读课文

送东阳马生序

送东阳马生序

教学设想:

这积累文言字词,加强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训练。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交流与互助中提高理解能力,在独立操作中提高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克服困难的意识,鼓励克服困难的勇气,养成克服困难的习惯。

课时设计: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古代劝学名言导入。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1分钟)

二、介绍作者以及写作背景(3分钟)

1.介绍作者。学生自读课文注释①,教师适当补充。

  2.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

  本文是一进行克服困难的实践,培养独立学习能力,进行思维的敏锐性训练以及独立思维的养成训练。)

五、整理思路,盘点收获。(2分)

涉及文化知识,以及学习方法(即:研读古文的方法)。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及时整理知识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条理思维的能力,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基础性训练。(如:古文研究可以采用本课模式“读文——解字——懂句——解再次熟悉课文,加深记忆,巩固“五”的成果,更好地达成本课文的知识能力教学目标)

七、作业(1分钟)(1)熟读课文并试背1、2两段课文。自己独立翻译第3段

(设计意图:巩固课堂效果,继续进行学习习惯、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的训练。)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10分钟)

1、课文第1、2段的记忆情况

2、全照应上课时,把握学生课下情况,判断学生的学习态度为本堂可课的展开作预备。)

二、交流课下研读情况(10分钟)

1、自由交流翻译(同桌、前后桌)。(意图:查漏补缺,取长补短。)

2、自我表现。点名或自告奋勇朗读自己翻译的内容。(意图:了解独立翻译情况,及时订正错误,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继续培养自我表现的意识。)

然后教师进行评价,要求学生按照“信”、“达”的标准修改自己的译文。

3、学生齐读第3段。

4、学生齐读全文。

三、品读课文,鉴赏课文内容(10分钟)

预设问题

1、要求学生概括各段的中心意思。

2、默读第1段,回答:作者是如何写出自己读书时条件的艰难的?请引用课文中的原句回答。

3、提问:与作者读书时相比,现今太学生的读书条件怎样?文章是如何进行对比的?

4、提问:通过这种对比,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呢?请用课文原话回答。

 四、学习迁移10分钟

总结、扩展

  课文通过自己青少年时求学的种种艰辛和现在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的对比,说明是否学有所求,关键在于自己的勤奋与专心与否,赞扬马生的谦虚好学,表达对他的期望与勉励之情。

结合课文,谈谈自己读书应有怎样的苦乐观。

设计意图:达成情感目标,进行表达能力的训练。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二段。

2搜集古人“嗜学”例子。

设计意图:积累文言知识,进行榜样教育。

【篇二】什么是自读课文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勤业中学 王庆华

一、单元教学目标:

1.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文言文,能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写话。

2.欣赏散文优美的语言,体味课文表达的真切感情。体会江山的美丽多娇,培养爱我中华,热爱世界的情感。

3.学会写参观游览的文章。

4.学会如何向别人介绍当地的景物。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4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 1课时

《小石潭记》 2课时

《记承天寺夜游》 1课时

《阿里山纪行》 2课时

《美丽的西双版纳》 2课时

《蓝蓝的威尼斯》 1课时

写作 3课时

口语交际 1课时

专题交流或语文活动 1课时

三、教学设计:

本单元的阅读教学

本单元的专题是“江山多娇”。有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苏轼夜游的“承天寺”、宝岛台湾的阿里山、南国边陲的西双版纳、享誉世界的水城威尼斯。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可以领略那一山一林、一潭一溪秀丽景色,陶醉在优美、隽永的语言里,感受作者的真切情感。

四、教学过程

第1课时 确定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第一块:了解单元大概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教学反思

1导入:让学生浏览目录、课文(还可以延伸到发展性评价手册)明确任务

2巡视、指导浏览目录、课文

3布置讨论:本单元的内容结合你的兴趣、爱好及你的理解确定一个专题内容作为本单元的探究问题。讨论、组建学习小组

第二块:确定单元活动方案: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教学反思

1布置学生商定单元的活动主题及计划讨论、交流

第三块:学习评价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教学反思

1出示评价内容:1、你有自己的专题吗?2、本节课你发言了吗?(组内或班上)3、你能说出哪些课文题目,作者,文章的主要内容?4、你有自己的学习伙伴和小组吗?自我反馈

2小结:自我小结

第2课时 《小石潭记》(一)

学习目标:能借助工具书读懂课文,掌握一些实词的意思,能熟练朗读课文。

课前学习:自读课文,查找有关资料了解柳宗元。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教学反思

1布置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文章。自由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

2组织学生单个读、分组读、集体读。

3评价交流相互评价

第二块:疏通文章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教学反思

1布置要求:掌握重点实词的意义,读懂课文。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懂课文,划出工具书无法解决的难理解的字词,准备交流。

2组织交流。交流学习成果,共同讨论解决疑难词句。

3组织评价自我评价

课后学习:背诵课文,查找有关资料了解《永州八记》。

第3课时 《小石潭记》(二)

学习目标:能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课前学习:查找有关永州小石潭的资料。

课堂学习:

第一块:检查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教学反思

1 组织背诵。 背诵课文

第二块: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教学反思

1导入,创设问题情境:小石潭要开发旅游资源,在潭边要修建一座亭子,请你给亭子命名,并撰写一幅对联。自我思考小组交流、讨论

2组织交流班级交流

3组织评价自我评价、相互评价,选出最好的名称和对联。

课后学习:

1.收集本地风景名胜的楹联。

第4课时 《记承天寺夜游》

学习目标:

1、能借助工具书读懂课文,掌握一些实词的意思,能基本背诵课文。

2、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

课前学习:

自读课文,了解苏轼。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教学反思

1布置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文章。自由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

2组织学生单个读、分组读、集体读。

3评价交流相互评价

第二块:疏通文章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教学反思

1布置要求:掌握重点实词的意义,读懂课文。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懂课文,划出工具书无法解决的难理解的字词,准备交流。

2组织交流。交流学习成果,共同讨论解决疑难词句。

3组织评价自我评价

第三块: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教学反思

1引导学生欣赏作者笔下如诗似画的月色。抓住结尾“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与苏轼谈心,探索他在逆境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课后学习:

背诵课文。

第5课时 《阿里山纪行》(一)

学习目标:熟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的移步换景手法。

课前学习:查找资料了解阿里山。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教学反思

1让学生自读课文, 布置任务:课文描写了阿里山哪些景物,分别用四字短语概括。阅读、思考

2组织交流。交流、总结

第二块:了解写作方法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教学反思

1布置任务 :在文中划出作者游览的线路,说说每个景点的特征。思考、交流

2组织交流、评价交流

3读了课文,你对阿里山、阿里山的神木一带的风光有了哪些认识和感受?你是怎样理解置身阿里山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内容思考“探究·练习一”

4组织交流、评价交流

第三块:语文活动:欣赏歌曲《阿里山的姑娘》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教学反思

1放歌曲录音谈感受

课后学习:选做发展性评价手册。

第6课时 《阿里山纪行》(二)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

2、比较阅读,感受不同的写作风格,

课前学习:选择阅读一些写景的文章。

课堂学习:

第一块:品味语言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教学反思

1导入,布置学习任务结合内容,思考“探究·练习2”

2组织交流交流

3布置任务,“探究·练习3”摘抄句子,自我赏析。

第二块:比较阅读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教学反思

1阅读《语文读本》第四单元《天池》、《镜泊湖》,与课文比较在写山中水潭有什么异同?学生阅读文章,思考。

2组织、总结交流、评价

3作者在游览时的心情有何异同,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再读课文,思考。

4组织、总结交流、评价

第三块:评价、质疑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教学反思

1组织交流、组织解疑。学生自我评价、并就课文疑惑提问。

课后学习:1、查阅资料了解台湾风光。

第7课时 《美丽的西双版纳》(一)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2、学习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方法。

课前学习:自读课文。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教学反思

1导入,组织学生默读。布置任务:课文写了哪些美丽的景观读课文,思考

2组织交流交流

第二块:学会分析景物特征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教学反思

1课件展示五个片段的图片和视频,布置学习任务。欣赏五幅图画,分别用一、两个概括每幅图画的特征。

2组织交流交流

3范例分析;布置学生自主学习。深入学习,以一个片段为例子分析作者如何抓住特征描绘美丽的景色的。

4组织交流、评价、总结交流、评价

课后学习:1、查找西双版纳的有关资料。

第8、9课时 《美丽的西双版纳》(二)和口语交际

学习目标:1、利用网络更多的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2、选择西双版纳的一个景观设计导游词,向同学介绍。

课前学习:搜寻有关西双版纳的网站,并记录下来。

课堂学习:

第一块:搜集资料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教学反思

1组织学生上网,明确学习任务:1.更多的了解西双版纳的景观;2.选择一个景观集中搜集资料。上网搜集资料

第二块:整理资料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教学反思

1明确任务:建立新文件夹,将资料分类整理。筛选资料,分析资料,整理资料

第三块:设计导游词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教学反思

1引导学生自学《口语交际》知识短文。自学《口语交际·假如我是导游》

2明确任务:选择一个景观设计一段吸引游客的导游词写导游词

3提示学生修改或配合制作相应的演示文稿或视频。修改润色

第四块:口语交际·假如我是导游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教学反思

1组织交流介绍西双版纳的景观

2评价、总结评价

课后学习:1、查找我市旅游景点的有关资料,设计导游词。

第10课时 《蓝蓝的威尼斯》

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了解威尼斯的风光和文化艺术。

2、学习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描写景物。

课前学习:查找资料了解威尼斯。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教学反思

1导入,组织学生默读。布置任务:课文为什么以“蓝蓝的威尼斯”为题?读课文,思考

2组织交流交流

第二块:学习比喻的修辞方法。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教学反思

1课文描写了威尼斯哪些自然景物和人文艺术?自读课文、思考

2组织交流交流

3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补充介绍威尼斯的有关景物和艺术。

4明确学习任务思考“探究·练习2”,自主学习

5组织交流交流

6组织交流、评价、总结模仿课文写一段景物描写,相互交流

课后学习:1、摘抄写景的优美语段。

第11、12、13课时 写作、修改

本单元的写作训练

学以致用。本单元课文是写景散文,在课文学习之后,运用所学知识学写参观游览的文章,对学生来说既是一次写作练习 ,更是对课文学习的一次复习与巩固。仔细的观察、合理的顺序、形象的语言是写好参观游览文章的基本要求。

第11课时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教学反思

1布置学习任务,明确本次写作训练的基本要求自读《写参观游览的文章》短文,思考

2组织交流交流

3组织评价口头完成“命题二”

课后学习:参观家乡的一处景观,仔细观察,做必要的记录。

第12课时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教学反思

1明确写作训练的要求写作。自由命题,写家乡的景观

2组织修改,着重修改标点符号。自读《修改作文》短文,修改自己的作文。

课后学习:进一步修改自己的作文

第13课时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反思

1出示评改标准和要求组内交流,互改

2学生推荐作文师生互动评改作文

3教师听取各组意见指导学生评分

课后学习:把自己改好的作文回家读给父母或亲人听。

第14课时

综合一单元的内容和涉及的人物,进行学习总结,分析自己在学习中的得与失,对自我正确反思和分析,以便在接下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多地获得成功的体验。可就以下几个方面让学生总结:

总结方面获得收益存在问题

(1)课堂发言的情况。

(2)完成作业的情况。

(3)参与活动的情况。

(4)学习兴趣的增强。

(5)学习能力的提高。

(6)情感态度的升华。

(7)对老师建议、评价

【篇三】什么是自读课文

自读课文

初中一年级汉语教材第5节课的课程设计

初一年级汉语教材的课程设计

初一年级汉语教材的课程设计

初一年级汉语教材的课程设计

1.板书课题:第一课 我的读书经历 (练习)

4.板书根据自读课文内容提出的问题.

3. 课文中的“我”每天放学回家干什么?

答:他每天放学回家拿起心爱的书津津有味地读起来。什么是自读课文

4. 读书有什么好处?

答:读书增长知识,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

初一年级汉语教材的课程设计

【篇四】什么是自读课文

自读课文

课时教学设计

【篇五】什么是自读课文

自读课文

课时教学设计

【篇六】什么是自读课文

自读课文重自读

读出略读课文的精彩

——《慈母情深》教学反思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那么略读教学要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呢?在学校课内比教学活动中,我们带着检验完善“略读课文教学流程”的课题,进行了同课异构的教学比武。通过听、评、观、议,我们真正理解了什么是真正意义的略读,提炼出了以读为基础的五步教学流程,读出了略读课文的精彩。 我们选择的是五年级第六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慈母情深》。课文是著名作家梁晓声小说《母亲》中的节选。记叙了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省吃俭用,支持和鼓励 “我 ”读课外书的往事,表现了慈母对子女的深情,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敬爱之情。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会品味作品的语言,体会作品的感情。本文情感丰富,每句语言都蕴含情意,但因为是略读课文,学习时不可能面面俱到,只有取其精华中的精华,所以在教学时,我们紧扣自读提示,安排教学内容,坚守以学生为主体,以情感的教学为主线,以个性的悟读为手段,让学生穿梭在语言文字中尽情地读,读出了意,读出了情,读出了语文的韵味。主要流程如下:

一、导读明确目标。每篇略读课文前都有一段提示语,它既自然地把学生的 学习由精读课文过渡到略读课文,又提示了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和方法,要充分利用课前提示指导学生自读。课前,由一首孟郊的《游子吟》引入主题。当情到深处时,我播放一曲深情的《母亲》渲染意境,接着抓住“慈母”一词,联系生活实际,畅谈生活中慈母的形象,此时激活了学生亲近母爱的情感,学生披情入文,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美好境界。接着饱含深情地齐读课题,自然进入课文。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读一读提示,明确了学习目标和方法。情感与方法有机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学生跃跃欲试。

二、初读感知大意。 语文课程标准标中指出:要保证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 使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读中有所感悟。五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阅读基础,放手让他们在课前进行有效的预习是必要的。学习生字,扫除障碍,读熟课文,感知大意,寻找疑虑,设法释疑,课前的预习自然就能做到有效地读。读通,读顺,读熟文本,这是于永正老师说的学习课文的“保底工程”。故在课堂中第二个环节检查预习的情况时,我只需他们说说课文的大意即可。

三、品读突破重点。略读课文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放手让 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读。课堂中,让学生围绕着提示中的“读课文,画出描写母亲外貌、语言、动作的语句,体会课文是怎样表现母亲的深情的。”这一目标抓住重点词句投入到自主品读中,学生或圈,或点,或读,或画,或写,或说

交流,品味,个性化的见解畅所欲言,不亦悦乎。对文本关键语段的深入理解、体会,感受慈母情深,我们都大胆放手,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在感悟中阅读。抓住“哪里使你感受颇深?”“哪里能够表现出慈母的深情?”让学生去读,去思考、去提问、去体验感悟。所以在之后全班的汇报交流中,学生读懂了语言文字背后的内容,化无声语言为有声语言,体会到了母亲挣钱的艰难,体会到了母亲的通情达理,体会到了母亲的无私,体会到了慈母情深,也感悟到了作者对母亲的那份孝心、那份敬重。从学生泪光点点的脸上我们欣赏到了学生与文本碰撞的火花,情感的交融。

四、诵读积累语言。《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 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学生在充分感受了慈母的博大情怀后,披文入情,情不自禁想表达对慈母的赞美。及时让学生选取自己感受深的语句或读或背,表达出对伟大母爱的赞颂和对母亲的热爱、感激。在这样的激情诵读中积累了语言,表达了情感,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整合。最后引出阅读链接《纸船——寄母亲》,交给学生,让他们获得更多的语言材料。

五、读写拓展应用。《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读写结合,重视语言的积累和应 用,因此略读课文应力戒课堂上“光说不练”,“嘴皮子功夫”突出的缺憾,应该要有必要的仿句、小练笔、拓展性的语文基本功训练。于是我们依据目标设计了有层次、多形式的读写结合的课堂作业和课外作业,帮助学生依托课文,跳出课文,举一反三,顺向迁移。课堂上我们设计了这样的写话:孩子们,这就是我第一次发现母亲的伟大,我的鼻子一酸,跑了出去,我哪里是攥着钱,分明是攥着母亲的(爱、希望、心血、汗水、生命、情)。攥着母亲的博大情深。 此时的“我”会在心里一遍一遍对母亲说: (请大家把想说的写下来,可以是懂事、决心、自责、忏悔)要求:至少用到四个“母亲”这个词。从孩子们声情并茂的交流中我们感受到孩子们发自内心的感恩之情。我们还设计了这样的课外作业:你和妈妈之间发生了哪些感人的故事?仿照课文写一写;课外阅读《怀念母亲》、《母亲》、《母亲的存折》等文章。

略读课文的教学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它所发挥的作用也并不比精读课文作用小,只要教学得法,同样能教出精彩,让略读课文成为学生的快乐之旅。

(实验小学五年级姚红)

【篇七】什么是自读课文

课文自读方法汇总

课文自读方法指导

就学生而言,不仅要掌握朗读和默读的种种方法,而且要能够根据自读的目的和自读的内容选用不同的自读方法。

1.朗读

朗读就是出声的读书,这是眼、口、耳、脑并用的一种读书方法。不仅有利于理解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而且有利于培养语言感受能力。什么是自读课文

掌握朗读的方法,须经依次递进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正确清楚的朗读。首先是读准字音,分清平、翘舌音,前、后鼻韵,多音多义字等。其次是口齿清楚,在朗读时不漏字、不添字、不重复、不颠倒、不读破句。第二阶段是准确流畅的朗读。一是正确处理重音,准确地表达大小、强弱、轻重、褒贬不同的概念;二是停顿恰当,停顿的位臵和停顿的时间都要符合文章原义;三是读准降抑、昂上、平直、弯曲四类语调。朗读时语速要适宜,顺利流畅,无断断续续的现象。第三阶段是传情达意的朗读。在理解文章各个部分及其衔接和过渡、掌握作品的背景和语言环境、把握作者流露的爱憎感情的基础上,准确地安排朗读基调的抑扬、节奏的快慢、气氛的强弱,达到既强烈鲜明又恰如其分地表达主题的境界。

2.默读

默读是不出声的读书。由于阅读的目的不同,默读时往往采用不同的方法,主要有精读、略读、速读、跳读四种,分述如下:

(1)精读。精读是培养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凡是从语言到内容都必须全面把握、深入理解的文章,都要精读,如教科书和一部分堪称语言运用典范的文章。什么是自读课文

(2)略读。略读的目的是把握全篇的大意,得其要领。因此在阅读中,对某些难点,只要不影响对总体的把握,可采用以绕为进、以避为进的办法,不在一处多耗时间。对于长句,要善于抓住主干;遇到难词,要善于根据词的排列组合和上下文的联系,推断它的含义;碰到生字,只要不影响对大意的理解,可以跳过去,以免影响进度,当然,如果几次碰到它,说明它常用,就应该查阅工具书,省去以后的麻烦。

(3)速读。速读即快速读书的方法。它的特点是快,要求读得快,理解得快,用尽量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但这并不意味着降低阅读质量。速读允许略,不容许错。研究表明:人的阅读大致有三种类型,即点式阅读、线式阅读和面式阅读。提高阅读速度的途径就是从点式提高到线式,再由线式提高到面式。因此,在速读时应注意:

⒈克服唇动喉诵的毛病。在目光移动的同时读出声音来是点式阅读的特点,阅读时不克服唇动喉诵的毛病,速度就无法提高,这是因为点式阅读思维流程长,由视觉中心→语言中心→说话中心→听觉中心→阅读中心。速读必须眼脑直映,即由视觉中心→大脑阅读中心,文字直接作为意义的符号,在大脑中解码成为信息。

⒉扩大视幅,加速眼的活动。速读时,应尽量扩大视幅,采用整体辨认法,达到一行一行看的面式阅读水平。同时要自觉加速眼的活动,减少眼停次数,这样既可以加强大脑皮层上视觉神经的兴奋,又可抑制发音动觉神经的兴奋,排除下意识的发音活动。

(4)跳读。跳读就是不通读读物,有所舍弃,择其所需而读。掌握跳读方法的关键是锻炼视读的捕捉力和大脑的选择判断力。跳读时目光只反描最关键的词句,一眼望去,无关的通通抛开,只取所需。此外,掌握一些规律对跳读大有帮助。如议论文,总论点一般放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分论点一般放在段落的开头和结尾。当然也有少数例外,这往往是开头一段交代背景,最后一段说说怎么办,社论常常这样写。懂得这些常识,有助于议论文的跳读。

上述各种读书方法——朗读、粗读、略读、速读、跳读等,各有各的长处,各有各的用处。以精读为基础,同时学会运用其它读书方法,无疑会大大提高读书效率。

四步八字自读法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自读课的要求是:自读、自测、培养和检验学生的阅读能力。根据这一要求,田家明老师摸索总结了四步八字自读法。四步:读中找问题,问中受启发,总结中提高,练习中求深化。八字:圈点、问启、思结、练评。

先说四步:

1.读中找问题

自读课文,首先自己阅读,在阅读时既读课文,还要读自读提示,课后练习和单元知识和训练。读自读揭示和课后练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及时准确地抓住课文的中心,重点、难点、特点,读单元知识和训练意在把自读课文放在单元中审视,阅读时细心体味,研究自读在单元中的地位,及其编辑思想,以学过的知识观照课文,理出文章的脉络,及其编辑思想,以学过的知识观照课文,理出文章的脉络,了解课文章法和语言特色。同时记下尚未理解的内容。

2.问中受启发

在课堂上,学生首先谈对课文基本精神的理解;其次,广泛地提问题。尽可能让学生都发言,质疑问难,问题摆出后,教师指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梳理,让学生归纳大类再找出问题的主要方面,抓住有代表意义的问题各抒己见,从不同视点,不同角度去深入思考,展开讨论,以便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

3.总结中提高

学生总结的过程,是不断求同弃异的过程。最后要使学生的认识达到统一或基本一致。在弃异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了解为什么会产生许多异,同时指出学生思维中的缺陷和不足。在求同过程中,要指导学生从偏狭的思维框架中走出来,让学生在更广阔的时空,更高的层次上取得共识。这个过程,既是对自读课文的总结过程,也是培养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

4.练习中求深化

学在于用,自读的目的,是要把讲读课中掌握的知识运用于阅读过程中。通过自读课的学习,巩固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把所学的语体、语言、修辞等知识向应用上转化、迁移。只要完成了转化,便能达到新的高度,这便是对学习的深化。

以上四步,前后两项在课外完成,中间两项在课堂进行。课堂讲授又会专门指导和讲读教学。重点一般放在后者。

下面再说八字:

(1)圈和点。圈指圈出重要内容,以便理解。一般情况下要求学生圈出:

⒈自读揭示中揭示文章中心、特点、写法、题材、体裁的字、词、句、段。

⒉思考和学习提出问题角度的字、词、句、段。

⒊单元知识和训练中与自读课文相关的字、词、句、段。

⒋在以上基础上,认真阅读课文,圈出课文揭示前三项要求的重要内容和句、段。

前三者为理解文章的线索,以控制自读时漫无边际,过于偏狭,不得要领。第四是圈的重点,也是自读关键的一环。这一环如果粗疏,下边就无法进行。

点就是点评,自读时,应把自己的感想用简练精当的几个字,几句话记在课本的空白处。点评的内容有两类:一类是学生有所得的,一类是有所疑的。一般要求将有所得的附写在课本上,存疑的可在书中作辬记,将疑问归纳成条记在笔记本上,以供课堂发问。

(2)问、启、思、结。问指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疑问都提出来,以供其他同学和老师作评价。问的内容一般归为结构、语言、主题三大类,各类可附设小类。问题提出后,学生讨论,教师指导,相互启发,寻找通途,这就是启和思。此后,进行结,即根据学生对课文理解及存在问题,教师再指导学生归纳,化多为少,舍次抓主要,梳成辪子,理出头绪后,再由学生讨论,并提供给学生思考方法。问、启、思、结虽说各为一方面,实际应用中往往很难分得开,四者互相紧密结合,实为一个整体。

(3)练和评。主要指学生练习,可分为说和写两个方面。说,主要让学生复述课文内容,自己即兴归纳课文中心、思路、论证方法、语言特色等等;写,根据自读课文某一特点,拟题练习,自测互测。评指让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及归纳的要点互相评价,对学生写的文章互相交流,选出较好的文章,再读给全体同学,以促使学生的自我评价。

综上所述,四步八字教学,整个围绕学生自读展开,其优点在于能用较少的时间使学生获得较多的收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得到充分发挥,阅读能力会逐渐提高,如长期坚持,学习便可成为学生的自觉活动。

臵疑解疑自读法

这种自读法极其有用。学生不能一辈子跟在老师后面听课、读书。因此,培养质疑解疑能力,对今后学生独立读书,从事研究十分有用。学贵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宋代张载说:于是疑处

有疑,方是进矣!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也说:读书要懂。可见读书时学会质疑解疑的重要。学生读书时,常常自问一个为什么?例如,一段文字中四个句子,次序先后能颠倒吗?又如,一个句子中的某个词语能去掉吗?能换成其它词语吗?再如,这个段落去掉行吗?如此等等,让学生在自读中发现自己不能解决的疑点,提出质问,这是第一步。

自读中发现疑问,提出质问,实际上是初具自读能力的一种表现。这还不够,还要解疑,这才是真正的目的。解疑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对于带有普辫性的疑问,进行集体讨论,教师讲评归纳;对于个别的疑问,或在小组内讨论解决,或由教师讲解解决。总之发现疑问是重要的,解决疑问更重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在自读笔记本上都能把质疑的问题提出来,并自己作答。

常用臵疑方法,有如下几种:

1.总体性设疑

总体性设疑当在阅读课文之初提出,意在了解课文的全貌,究竟写了些什么。如读《雨中登泰山》,就可提出如下问题:哪些人雨中登泰山?为什么要写在雨中登泰山?在雨中怎样登泰山?登了泰山哪些地方?然后带着这几个疑点去读书。书读完之后,一定会有较深的印象,对课文的理解,对课文的结构层次的划分,定会有帮助。

2.思考性设疑

思考性设疑,一般在课文读完之后,为了深入理解课文,探究课文的写作技巧和方法,往往需要提出一些问题来思考。如读朱自清《荷塘月色》,就可能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篇文章是怎样构思的?经过进一步深入学习之后,就会发现:《荷塘月色》以作者行踪为顺序,以欣赏荷塘月色前后心情的变化为经,以对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为纬来构思文章。什么是自读课文

3.寻根性设疑

什么是自读课文

寻根性设疑,多在探寻作者写作的目的和背景。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与《绿》,同出一个作者笔下,同写于一个时代,为何情调和色调迥异?《荷塘月色》虽写出了谈谈的喜悦,却夹杂着淡淡的哀愁,感情低沉,情调隐曲、含蓄,色调素淡、朦胧;《绿》却透露出脉脉的温表,感情积极向上,生气勃勃,情调明朗奔放,色彩浓丽明亮。这不同在于:《绿》写于1924年,那时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在作者身上激起的感情波涛还没有消失;而《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作者对黑暗现实极为不满,一直处在彷徨、苦闷、烦躁、愤懑之中。他为了寻求解脱,追求美好的事物,憧憬理想的生活,写了《荷塘月色》。然而由于他的心情所限,又处在那样一个环境下,所以在《荷塘月色》中尽管得到了淡淡的喜悦,然而始终摆脱不了淡淡的哀愁。

4.赏析性设疑

对某些名篇佳作进行欣赏、品评,分析它妙在何处,巧在哪里,从而加深对它的认识和理解,学习其中的技巧和方法,提高自己的阅读欣赏能力。比如朱自清对《绿》中的绿的描写,读起来为什么那么有吸引力?带着这个疑问去钻研文章,便会发现:作者写绿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而且融情于景,倾爱于绿,使情景交融,使感情得到了净化,使思想得到了升华,使景物显得更加妩媚多情,使梅雨潭的绿更加令人喜爱。

扩展阅读七法

为了开阔视野,丰富语文知识和扩大知识范围,读课文或课外读物时,可对所读文章加以扩展。扩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从作品自身去扩展

从作品自身去扩展,是指认真阅读放在作品前后的序、跋以及文中的注解说明,课后练习上的有关介绍、论述和要求。这对了解作品的写作过程、写作动机,对作品的基本评价,读作品应注意的事项,应着重钻研的问题,都有帮助;对解决文中的某些疑难、文字障碍,也是有益的。同时,它还能为进一步扩展提供线索。

2.对历史背景的扩展

任何文章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都是作者对一定社会生活环境的理解的反映。因此,根据作品的创作年代查阅有关历史资料和文学史料,作者评传,无疑会对理解作品有好处,对分析作品有所帮助。

3.对有关典籍的扩展

名篇佳作,常引用一些典故。要读懂文章,就应弄清这些典故的含义。如鲁迅的《自题小像》,短短四句话,就用了《庄子》(灵台)、《楚辞》(荃)、希腊古代神话(神矢)、中国古代传说(轩

什么是自读课文

辕)等典故,弄不清这些典故的含义,是无法了解全诗的。

4.从相关文章去扩展

读苏洵的《六国论》,了解了六国灭亡的原因。为了对文章作进一步认识,还可以读苏辙写的《六国论》和清代李桢所作的《六国论》。这三篇《六国论》都对旧中国时代的魏、韩、赵、燕、楚、齐六国被秦所灭的原因进行论证。但读过这三篇文章后,你会发现,他们所持论点并不相同。苏洵说六国破灭弊在赂秦,他意在借古讽今,以此来批评北宋统治者对外妥协投降贿赂契丹、西夏的政策,但说六国破灭的原因只是略秦,则不够全面。苏辙认为天下所重在于韩、魏,其它四国不助韩、魏,而招致灭亡,此论也有片面的地方。李桢却不同于二苏之见,他一方面说称霸天下之心六国都有,另一方面又唯心地说秦国称霸是因为得天助,六国的失败是因为失天助。由此可知,李桢之言说得更玄。

5.从自我认识去扩展

如有位同学论《六国论》,并不受苏洵观点所囿,而认为:秦国之所以能够统一天下,六国之所以彻底覆灭,其原因先人各有所论,而古人大都只看到了事物的外因。他认为秦能统一六国,是由于它具备了客观上与主观上的必要条件。这位同学着重议了六国变革不彻底,秦国进行了长期的彻底的改革,所以使秦国在经济上、军事上都强盛起来了,位居七国之首。这些都为秦国统一创建了有利条件。这位同学还进行了联想,把从学《六国论》得到的启示扩展到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来。他认为:我们中国要振兴,要腾飞,就必须要进行一场深刻的改革,这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6.对有关工具书的扩展

对作品中字、词的障碍,除了查找工具书中有关部分加以克服外,还可以对工具书中所查字、词的其它义项浏览一下,以便日后不致混淆,同时还可积累若干文字资料。

7.对作品作者扩展

《六国论》的作者苏洵,课本介绍他生活于1409—1066年间,字明允,宋朝遐山人,散文家,他的儿子苏轼、苏辙也以文学著名。后人并称他们为三苏。除此外,我们查寻资料,可能了解到苏洵其它的情况。比如苏洵27岁时,曾应进士考试,未考中,因此回家用功读书,后通六经百家,下笔顷刻数千言。宋仁宗至和、嘉祐年间,苏洵到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把他的文章22篇上给皇帝看。一时许多学者模仿他的文章。宰相韩琦看到苏洵的文章,也认为写得好,奏于朝廷;召试舍人院,他托辞有病,未去应试。于是朝廷派他作秘书省的校书郎。后来又参与修礼书,写成《太常因草礼》一百卷。苏洵还作过霸州文安县主簿。有《嘉佑集》。这样一扩展,就能让我们了解更多的文学史知识。

七步自读法

所谓七步自读法,就是通过写读书笔记的七个步骤,要求来达到阅读课文目的的一种方法。这是传统的自读法,古人有不动笔墨不读书之说,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则称之为读书笔记式的作文。

读书笔记自读法,一般适用于课外自读课文。读书笔记要求包括以下内容:

(1)通读课文,借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正音、正形、词语注释;

(2)通读课文,分析课文结构,分段分层,归结大意;

(3)理解课文,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

(4)摘抄文章中名言警句,积累词汇;

(5)语段分析,分析文章中的精彩段落,写批语,或练习自拟小辬题;

(6)分析写作特色;

(7)写读后感,读书评论或摹仿作文。

这种自读方法,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习惯大有裨益。

四步课文精读法

近年常用的四步课文精读法是在吸取传统读书方法的经验,并参照国外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的优点,结合近年来专家学者对阅读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效的基础上形成的。

第一步,预读

阅读辬题及有关注释,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词语的意义,在初步明确文章各自然段的段意及各段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划分出文章的层次。

第二步,通读

要求集中全部注意力,迅速地判断并准确地理解关键词语,理解语法结构比较复杂的长句的含义;对一些比较难以理解的词、句,则要根据上下文的相关意义来进行分析和推断,以准确地理解其特定含义;能够准确地判断重点句和重点段,领会文章的主题。

第三步,回读

采用跳读的方法对文章进行再次阅读,把握全文及各个层次的主要内容,并对文章中所写的具体现象或具体事实进行概括,对文中的抽象内容作出阐释,理解文句中隐含的信息,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在这一阶段,也可适当合上书本,回忆并复述每个部分或某些重要知识点的主要内容,检查记忆效果,初步巩固已经获得的知识。

第四步,赏析

在记忆、理解、记忆的基础上,对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感情以及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表达方式等各个方面来作出分析和评价,鉴别其正确与错误,好与坏以及为什么好和为什么坏。在赏析艺术作品时,需要运用联想和想象,也需要进行判断和思考,即在正确理解作品本意的基础上,发挥读者的主观能动性,以获得具有创造性的认识。

附:五问自读法

这是由江西陈茀成老师设计的一种自读方式。

五问自读法从语文学习的整体功能着眼,按照人们认识事物感知—理解—巩固—运用的过程,根据文章的特点,看顺序地进行设问、引导,让学生怎样沿着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写——写得怎么样——怎样学写的思路进行自我探索,合理地组织课堂教与学的活动,从根本上把孤立的逐段繁琐的分析变为联系的总体的阅读理解,把短间隔的琐碎的一问一答变为长间隔的系列的读思议辩,把割裂的分块的字词句篇教学变为整体的递进的教书育人,以期收到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

写什么

主要是让学生把文章读通,着重点是整体感知,通过析题目,抓要素,从整体着眼,紧扣文题与文章内容的联系,根据文章的体裁特点,抓住诸如时、地、人、事等要素,用简洁的语句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怎样写

则要求把文章读懂,着重点是整体分析,通过摸顺序,探思路,从整体着眼,抓住节与节、段与段之间的联系,弄清全篇文章的脉络,探寻作者成文的整个思路,明确成文的主要线索,综观全篇文章,在掌握分段依据的基础上再去划分段落,并弄清重点部分的小层次,以避免分段时盲目乱猜,分析时孤立理解的现象。

为什么而写

这一步要求把文章读深,着重点是整体领悟,通过抓关键,想意图,从整体着眼,找出文章重点段、中心句、关键词,进而深入思考这些词、句、段表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作者是为了什么而写的,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领悟作者写作目的,找出贯穿全文的红线,进而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写得怎么样

这一步要求把文章精妙处读熟,着重点是整体鉴赏,通过细对比,品词句,从整体着眼,看清文章围绕主题,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及如何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细心品味哪些地方写得好,为什么好,领会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进而消化吸收。

怎样学写

这一步则要求把文章读活,着重点是整体运用,通过想收获,联实际,从整体着眼,围绕本年级本单元训练重点,从自身实际出发,以课文(或某一段落)为范例,进行基本功综合训练,从读学写,掌握规律,以读促写,逐步提高。就这样,五问五步,都是用整体着眼的红线串联起来,从根本上改变过去那种语文与道分家,读与思脱离,讲与练割裂,教与学对立的旧式教法。

当然,要抓好这一根红线,在具体教学中最要紧的还必须从导思授法入手。语文教学必须坚持把发展语言和发展思维结合起来,在基本功训练中紧紧抓住思维训练这个核心。教师的责任就在于给学生指引思的途径,导以思的方法。五问自读法正是体现了这一点,问是为了引思,思又能够导读,而读更能促写。

总的来说,五步设问就是指明读懂一篇文章的学习思路(或者说阅读时进行思维的一种具体模式)。随着每一问和答案逐步出现,学习一篇文章的过程便逐渐引向深入,最后达到完全掌握。而每

【篇八】什么是自读课文

“自读课文”就是要“自读”

“自读课文”就是要“自读”

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调节的能力,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自读课文”这个阵地是最好的切入点。

自主学习能力是两个方面的结合:一是指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活动作为对象加以主动积极的控制和管理的能力,即认知心理学所称的自我控制学习能力;二是能够利用自己原有的知识不断独立地吸取和消化新知识的能力。二者缺一不可。自我控制学习能力是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础和前提。没有这个前提,没有这种本领,自主学习难以持续和有成效的进行。学生这种本领的获得既有赖于教师的培养,也必须有学生自我学习经历中不断成功的激励。因此,教师把相对讲读课文来说较浅显易懂的自读课文作为自学内容,激励本来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的初中学生,使学生在自学中不断体验成就感,逐步具有自我控制学习能力,从而达到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目的。

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中都安排有自读课文,而且篇数达到了整个教材中课文总数的近49%。很显然,编者的意图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对自读课文的学习,来持续有效的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自读课文的篇幅都不长,内容也比较浅显易懂,需要学生很费力气思考的地方并不多,学生读起来不会很为难。当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自学这些课文并规定进度后,学生们能很快的读进去并有所获,这会大大增强他们自我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树立起自学会有成的信心。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什么是自读课文 自读课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