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学作文】
【篇一】初二课外古文
初中文言文教学七步走 (人教版七年级)
初中文言文教学七步走
【摘要】文言文学习是初中语文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版块,一方面它是对古文化的一种积累和传承,另一方面也使得我们得以重游古人笔下的世界,丰富我们的视野,愉悦我们的精神。并且,中考对古文阅读部分的重视度在逐年加大,而的文言文教学却很尴尬,首先是极其低效,其次是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淡薄,甚至于反感,根本谈不上用欣赏的眼光来传承我们的古文化了。针对当此种现状,提出文言文教学七步走的模式,从而使学生轻松学习文言文,获得学习文言文的乐趣,进而培养对文言文的兴趣。
【关键词】文言文学习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独立理解文本的能力。而对这种能力的考查主要通过对重点词语、关键语段的理解来实现。由于语文考试中最容易把握的便是文言文,在考试的压力下,老师和学生在文言文上面花费了很多的功夫。
这种功夫主要花在识记和背诵上。文言文的课堂主要由以下部分组成:词语解释,句子翻译,问题理解。而所有的这些问题都是在师生共同努力下——更多的是老师个人的努力下得出一个统一的答案,然后同学们就使劲儿的背,背到一定程度了老师就开始检查,主要形式就是提问、默写、练习和测验。课堂上老师讲的辛苦,学生背的辛苦,甚至看到文言文就害怕,而最后的测验成绩并不是很理想。
正如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中所讲“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多少年来,基本的教学模式始终是老师逐字逐句串讲,加上一点古汉语知识的介绍;学生则忙于记词义、记译文。这种教法,有人总结出一个‘八字真经’,叫做‘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由于长期以来文言文考试也主要考词义和翻译,‘八字真经’更被语文教师奉为圭臬,以致使人误以为教文言文就该这样教,考文言文就该这样考,舍此别无他途。”
当然,此类的教学方式遭到了批判,原因很简单,它把一篇完整的文章肢解为若干个词语和句子的片段,一篇优美的文章竟然变成了词语的堆积。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仅没有享受到乐趣,反而把它看做一种负担。
因此,我一直在思考,文言文究竟该怎么教、怎么学、怎么考。经过初步的尝试,渐渐摸索出一点点东西来,最起码现在我的学生对文言文不再害怕,甚至有学生主动地找一些课外的文言文来看。这点小小的进步让我小小的心为之欣喜,也让我对以后的尝试更有信心。
具体来讲。
一篇文言文,首先是一篇完整的文章,那么第一步就是初步感知,要求学生在没有任何负担的情况下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阅读,不必想着去解释怎样的生字词,或者翻译哪些句子。这样,学生对文章有了整体的理解和感悟,便于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如在学习《狼》这篇文言文的时候,经过这一步工作,学生已经基本明白了故事的梗概,了解了屠户的聪明以及狼的狡诈。
第二步工作就是品读质疑。在阅读过程中学生愿意对细节性的问题有更深入一点的了解。对于自己在初读过程中不能理解的词句就运用自己的知识积累,并借助课文后面的注释,再次感知文章。依然不看其他的任何资料,也不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只是自己去猜想。如在《孙权劝学》中,学生对“肃遂拜蒙母”这句话中的“遂”理解不了,但课文中又没有注释,只能自己猜。根据上下文,不难猜出“于是”的意思。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对文章的语言细细咀嚼。长期此类的训练,可以使学生在反复琢磨的过程中对文章细细的品味、欣赏。经过这样一步之后,同学们基本上会对文章表现出比较大的兴趣,因为他明白一点又不明白一点,这样的状况让他(她)心里痒痒的。于是很自然地进行第三步。
第三步工作就是合作讨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通过小组同学间的合作,又能解决一部分的问题。在这一环节中,老师可以适当加入小组的讨论,以一个听众的身份去了解学生们存在的疑难,还可以了解学生在理解文章方面有哪些误差。这个环节,学生可以享受到合作的快乐,还可以享受到解决难题的成就感。
第四步工作是答疑点拨。各小组提出讨论后仍未能解决的问题,由资料书或者其他同学或者老师帮忙解答。在这个环节中一定要注意,老师只是负责点拨,只是在学生没办法运用自己的积累以及查找资料解决问题的情况下才出手,尽量做到少说话。不过,假设学生一直都没能注意某些特殊用法,如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那老师就只有亲自出马了。
通过前面四步工作,学生对文章有了较为细致的理解,那就可以进行第五步,诵读品味。需要补充的是,前面四步一直都会进行不同程度的诵读,尤其是初步感知、质疑合作等环节,都需要学生细细的读,细细的品。而在第四步这个环节中,可以开展多种朗读竞赛,有生生之间、小组之间的比赛,还可以进行老师和学生的比赛。通过反复的诵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更深刻的感受文言文语言的凝练与优美,更深刻的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背诵优秀诗文80篇”,这个也目的可以通过读达到。就应试而言,通过读还能加强对词语、句子的理解。一般来说,比较短小的文章,像《孙权劝学》、《童趣》、《爱莲说》等都可以当堂熟练背诵,篇幅较长、难度稍大的也可以熟读。有了这些基础,学生便会从中享受到成就感,原来那么难的文言文也可以在自己的努力之下变得那么简单。因此,便可以进行第六步工作了。
第六步就是文章分析,主要是由学生来完成。由学生分析哪些词语比较精炼需要和大家分享,还可以找出优美的句子来赏析,更可以就文章设置一些问题来提问其他同学。在这个的环节中,学生不仅可以加强理解,还可以在设计问题的同时不自觉的掌握了这篇文章。如《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学习,学生在这个环节中提出分析共工的性格,很自然的从文中的“怒而触”中看出他非常的冲动、易怒。这一步是在第二步的基础上进行的,只有经过自己认真深入的思考才能提出有质量的问题。
第七步趁热打铁,要进行相应的练习。口头说的再好还是要落实到笔头上。练习的设计比较简单,第一个就是通译全文,第二个就是课外文言文训练。一般来讲,学生有了前面的基础,到这一步都会比较轻松。当然,并不能保证通译就会译得非常准确,毕竟文言文还是要识记的,更需要花时间去复习的,但最起码学生对练习不再排斥不再害怕,也愿意在出现差错的地方加强记忆。这些都是难能可贵的改变。
附加的一小步就是鼓励学生课外去阅读《古文观止》、《成语故事》等书籍,培养语感,也可以让自己的文言资料库更丰富。
这样的七步走过之后,让我高兴地是,做基础训练题的时候,不少同学先从课外文言文开始做起。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不能保证学生通过这样的七步就能对文言文有相当准确的理解,但是只要他愿意去读愿意去学,我相信,我们的文言文这一瑰宝肯定能够保存并传承下来。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2001年7月第1版
2、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
杨志玲
【篇二】初二课外古文
初二文言文课外阅读及答案
初二文言文课外阅读及答案
(一)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
【原文】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
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书遂大进 ②平生于书 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
④或答人简札
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
(二)薛谭学讴
【原文】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 ②响遏行云。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用法、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3.翻译:谭乃高压求反。
译文:
4.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答:
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
答:
(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阅读训练】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
①啖粥而读 音: 义:
②辄以水沃面 音: 义:
③食不给 音: 义:
④乃至被谗受贬 音: 义:
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 )
A.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3.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4.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 ①
②
③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岳阳楼记》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的作用。
(四)司马光好学《三朝名臣言行录》
【原文】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译文】
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
马光却)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患记问不若人 ②迨能倍诵乃止
③迨能倍诵乃止 ④咏其文
2.与迨能倍诵乃止中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才美不外见
C.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 D.京中有善口技者
3.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
A. 用力多者收功远。 B.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
C. 书不可不成诵。 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4.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徇自苦读。我们学过一个类似的成语也是形容读书勤奋,这个成语是
(五)欧阳修苦读《欧阳公事迹》
【原文】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
【篇三】初二课外古文
初二课外文言文专题练习
初二课外文言文专题练习(含解析) 导语:
本文节选自《贞观政要》,讲的是治国的事情,大家先练题,同时可以作文的素材使用!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唐太宗谓侍臣①曰:“往昔初平京师②,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③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④,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⑤,百姓安乐。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节选自《贞观政要》)
[注释]①侍臣:周围的大臣。 ②京师:京城。此指隋朝京城大兴(今陕西西安市)。 ③炀帝:指隋朝未代皇帝杨广。④孜孜:勤恳的样子。⑤稔:rěn,丰收。
1.解释下列加点字。(4分)
(1 )
(2)遂致灭亡( )初二课外古文
(3)惟欲清净( )
(4)策之不以其道( )
2.选出加点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之:何陋之有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B、而:执策而临之 而伯乐不常有
1
C
D、则:则枝叶茂盛 有仙则名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1)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
(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陋室铭》)
4.结合选文内容和史实,用自己的话说说唐太宗的治国之道。(4分)
【答案】
1.停止;终于;只是;驱使。
2.D
3.(1)治理国家就像栽种树木,(如果)不动摇它的根基,它就会长得枝叶繁茂。(2)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能识别千里马吧!(3)来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的人,跟我往来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4.参考答案:唐太宗的治国之道是,治国必须以民为本(重视民生),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2分)选文中提到唐太宗“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并且“不兴徭役”,使得人民可以安心从事农业生产并获得丰收,安居乐业。(1分)正是因为唐太宗心系百姓,最终国泰民安,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1分)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注意“遂” 是最终之意。“策”名词作动词,用鞭子打。注意识记。常常考到。 2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试题分析】:A“之”字分别解释为: “之”作助词,无词义,是宾语前置的标志;用于主谓之间的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B“而”字分别解释为:表示修饰的连词;然而。C“犹”字分别解释为:还;像。D“则”字都解释为“就”。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3.【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词的翻译。注意1句中的“夫”和“则”2句中“其真”“ 知”的意思。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4.【试题分析】:结合本文及历史课上学到的有关唐太宗的治国之道阐述即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篇四】初二课外古文
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一)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
【原文】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
文征明临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书遂大进 ②平生于书
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 ④或答人简札
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初二课外古文
(二)薛谭学讴
【原文】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 ②响遏行云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用法、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1
3.翻译:谭乃谢求反。
译文:
4.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答:
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
答:
(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阅读训练】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
①啖粥而读 音: 义: ②辄以水沃面 音: 义:
③食不给 音: 义: ④乃至被谗受贬 音: 义:
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 )
A.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B.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3.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4.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
① ②
③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岳阳楼记》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的作用。
2
(四)司马光好学《三朝名臣言行录》
【原文】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译文】
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患记问不若人 ②迨能倍诵乃止
③迨能倍诵乃止 ④咏其文
2.与“迨能倍诵乃止”中“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才美不外见
C.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 D.京中有善口技者
3.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 )
A. 用力多者收功远。 B.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
C. 书不可不成诵。 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4.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徇自苦读。我们学过一个类似的成语也是形容读书勤奋,这个成语是 。
(五)欧阳修苦读《欧阳公事迹》
【原文】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译文】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3
【阅读训练】
1.文中“教以书字”的“书”的含义,跟下面哪一句中的“书”相同?()
A.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B.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C.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D.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2. 翻译句子。
①欧阳修四岁而孤。译文:
②惟读书是务。 译文:
3.就本文而言,欧阳修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是:
4.欧阳修的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努力之外,还有一个促进他成长的原因是
(六)王冕僧寺夜读《宋学士文集》
【原文】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译文】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由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阅读训练】
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窃入学舍 ②辄默记
③儿痴如此 ④恬若不见
2.与“曷不听其所为”中“曷”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止有剩骨 B.满坐寂然 C.坐佛膝上 D.可爱者甚蕃
3.与“依僧寺以居”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B.必以分人
C.属予作文以记之 D.以刀劈狼首初二课外古文
4.从本文中可以看出,王冕后来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是 4
(七)张无垢勤学《鹤林玉露》
【原文】
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辄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如是者十四年。洎北归,窗下石上,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
【译文】
张九成被贬官到横浦,住在城西的宝界寺。他住的房间一扇短窗,每天天将亮时,他总是拿着书本站在窗下,就着微弱的晨光读书。这样一直坚持了十四年之久。等到他回到北方了,在窗下的石头上,双脚踏出的痕迹还隐约可见。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张无垢谪横浦 ②每日昧爽辄执书立窗下 ③就明而读 ④如是者十四年
2.翻译划线的句子。
译文:
3.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 )
A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如是者十四年
B其如土石何 其寝室有短窗
4.这个故事叙述张九成勤奋学习的事迹。“天才出自勤奋”这是古今学者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真理,请举出几个古今中外的有关这个方面的例子
(八)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
【原文】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授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或有所闻。
【译文】
我幼年时候,就喜好读书,因为家里贫寒,没有办法买到书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阅,亲手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到时归还。遇到天寒,砚台里结成坚冰,手指头不能屈伸,(仍然坚持抄写)一点也不敢偷懒。抄写完,立刻送人家,从不敢超过约定的期限。 5
【篇五】初二课外古文
八年级课外文言文
八年级课外文言文练习
一 师旷论学(14分)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注释】
1 [炳烛]把蜡烛点燃。 2 [盲臣]瞎眼的臣子,师旷是个瞎子所以这么说。 3 [阳]这里指阳光。 4
[孰与]一种固定格式,用来比较,相当于“比怎么样”。 5 [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练习】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4
暮( ) 戏( ) 闻( ) 善( )
2、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3
A、臣闻之 B、如日出之光 C、默而识之 D、学而时习之
3、翻译文中画黄线的文言句子 4
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4、这则短文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3
答:
一
【注释】
1.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
2.师旷:春秋时代晋国乐师.他双目失明,对音乐有极高的造诣.
3.暮:本来是“天晚”的意思,这里作“晚了”讲.
4.炳烛:点燃烛.古无蜡烛,称火炬为烛.炳:点.
5.戏:戏弄.
6.臣:臣子对君主的自称.
7.瞎眼的臣子:师旷眼瞎,所以这样自称.
8.光:这里指阳光.
9.烛之明:孰与昧行乎:点上烛火照明比起在黑暗中走路,究竟哪个好呢?昧行:在黑暗中走路.
10.善哉:说得好啊!
11.孰与:相当于“比怎么样”.
12.昧行:在黑暗中行走.昧,暗.
[译文]
晋平公对师旷问道:“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但是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
回答说:“为什么不把蜡烛点燃呢?”
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人来戏弄君主的呢?”
师旷说:“瞎眼的我怎么敢戏弄君主呢?我曾经听说:少年的时候喜好学习,如
同初升太阳的阳光一样;中年的时候喜好学习,就像正午太阳的阳光一样;晚年
的时候喜好学习,就像把蜡烛点燃一样明亮,点上蜡烛和在黑暗中走路哪个好
呢?”
平公说:“讲得好啊!”
[阅读提示]
文中的晋平公年欲七十想要学习,恐怕为时已晚,而师旷却劝他炳烛而学.接着
师旷又打了三个比喻,年少时喜欢学习,好像是太阳刚刚出来时的阳光;壮年时
喜欢学习,好像是正午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点燃蜡烛照明时的光亮.
师旷很巧妙地点明老年时读书虽然赶不上少年和壮年时,但与摸黑走路相比较,
还是好得多.从而成功地说服了晋平公,达到了劝学的目的.
[道理]
活到老,学到老.告诫人生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道理就是这么来的.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抓紧学习
二、 管鲍之交(18分)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於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模拟试题】
一. 语言知识及运用
1.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3
A. 鲍叔终善遇之 对待
B.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了解
C. 知我不遭时也 遭受
D. 子孙世禄于齐 享俸禄
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3
A. 鲍叔知其贤 B.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乃设九宾礼于庭
C.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C. 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而公子亲枉车骑自迎赢 公辞焉
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3
例句:公子怪之
A. 鲍叔不以我为愚
B. 知我不羞小节
C. 召忽死之
D. 以身下之
4. 对下面句子分句间的关系相同的一项是( )3
①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
②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③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
④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5.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6
①管仲既作,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鲍叔牙与管仲合伙做生意,叔牙出三分之二的本钱,赚了钱却只要三分之
一。鲍叔牙的家人表示不满,叔牙却说:“管仲家里穷嘛!”
后来,管仲当了大官,带兵打仗,可是不敢身先士卒,打败仗的时候,他
总是第一个逃走。人们讥笑管仲胆小如鼠,是个没有勇气的人。这时,叔牙却
出来说:“管仲家里有年老的母亲需要他奉养,其实,他并不是个怕死的人。”
管仲和鲍叔牙都是齐国人。齐王有两个儿子,纠和小白。管仲是公子纠的
老师,鲍叔牙是公子小白的老师。后来两个公子为争夺王位互相残杀,公子纠
被杀,小白即位,叔牙立刻向齐王小白推荐管仲,说:“管仲是一位有才干的人,请大王聘请他做宰相。”
齐王说:“你是我的老师,我愿拜你为相。”鲍叔牙语气坚定地说:“多谢大
王的信任。以前管仲是公子纠的老师,难得他对公子纠的一片忠心。主公如果初二课外古文
要干一番大事业,管仲可是个用得着的人。”
齐王终于采纳了鲍叔牙的建议,任命管仲为相。管仲整顿内政、开发资源、
发展农业,很快就使齐国强盛起来,当上了盟主。
三 以人为镜(14)
郑文贞公魏徵寝疾,上①遣使者问讯,赐以药饵,相望于道。又遣中郎将李安俨宿其第,动静以闻。上复与太子同至其第,指衡山公主欲以妻其子叔玉。戊辰,徵薨,命百官九品以上皆赴丧,给羽葆鼓吹②,陪葬昭陵。其妻裴氏曰:“徵平生俭素,今葬以一品羽仪,非亡者之志。”悉辞不受,以布车载柩而葬。上登苑西楼,望哭尽哀。上自制碑文,并为书石。上思徵不已,谓侍臣曰:“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徵没,朕亡一镜矣!”
[注释]①上:指唐太宗李世民。②给羽葆鼓吹:赐给手持羽葆的仪仗队和吹鼓手。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4
⑴上遣使者问讯( ) ⑵上复与太子同至其第( ) ..
⑶悉辞不受 ( ) ⑷上思徵不已 ( ) .
2.用“/”标出下面句中朗读时的停顿(各一处)。2
郑 文 贞 公 魏 征 寝 疾 ,上 遣 使 者 问 讯。
3.翻译下列句子4
⑴徵平生俭素,今葬以一品羽仪,非亡者之志。
⑵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
4.唐太宗对魏徵的厚爱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概述。4
三
[原文]郑文贞公魏徵寝疾,上遣使者问讯,赐以药饵,相望于道.又遣中郎将李安俨宿其第,动静以闻.上复与太子同至其第,指衡山公主欲以妻其子叔玉.戊辰 ,徵薨,命百官九品以上皆赴丧,给羽葆鼓吹,陪葬昭陵.其妻裴氏曰:“徵平生俭素,今葬以一品羽仪,非亡者之志.”悉辞不受,以布车载柩而葬.上登苑西楼,望哭尽哀.上自制碑文,并为书石.上思徵不已,谓侍臣曰:“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徵没,朕亡一镜矣!”
[译文]郑文贞公魏徵卧病不起,太宗派人前去问讯,赐给他药饵,送药的人往来不绝.又派中郎将李安俨在魏徵的宅院里留宿,一有动静便立即报告.太宗又和太子一同到其住处,指着衡山公主,想要将她嫁给魏徵的儿子魏叔玉.戊辰(十七日),魏徵去世,太宗命九品以上文武百官均去奔丧,赐给手持羽葆的仪仗队和吹鼓手,陪葬在昭陵.魏徵的妻子说:“魏徵平时生活检朴,如今用鸟羽装饰旌旗,用一品官的礼仪安葬,这并不是死者的愿望.”全都推辞不受,仅用布罩上车子载着棺材安葬.太宗登上禁苑西楼,望着魏徵灵车痛哭,非常悲哀.太宗亲自撰写碑文,并且书写墓碑.太宗不停地思念魏徵,对身边的大臣说:“人们用铜做成镜子,可以用来整齐衣帽,将历史做为镜子,可以观察到历朝的兴衰隆替,将人比做一面镜子,可以确知自己行为的得失.魏徵死去了,朕失去了一面绝好的镜子.”1.⑴讯:问 ⑵复:又 ⑶辞:推辞 ⑷已:停止
三 程门立雪(13分)
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幼颖异,能属文(1),稍长,潜心(2)经史。熙宁九年,中进士第。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3)。于熙、元之际,河、洛(4)之士翕然(5)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6),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7)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一尺矣。德望日重,四方之士不远千里从之游,号曰龟山先生。
(节选自《杨时传》)
【注释】(1)属(zhǔ)文:写文章。属,连缀。
(2)潜心:用心专而深。(3)绝学:宏伟独到的学术。(4)河、洛:黄河与洛水,也指这两条河之间的地区。(5)翕(xì)然:统一或调协的样子。(6)寝门:内门。唐白居易《哭诸故人因寄元八诗》:“昨日哭寝门,今日哭寝门,借问所哭谁?无非故交亲。”(7)游酢:字定夫,建州建阳人。程门四大弟子之一。
【阅读训练】10.解释下列加粗词语。3
(1)河、洛之士翕然师之:
(2)德望日重:
(3)吾道南矣:
1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1)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颖昌,相得甚欢。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一尺矣。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1)一个“程门立雪”的故事,充分表现了对老师的尊重和求学的虚心真诚。请你用文中的具体文字说明杨时对老师的尊重和求学的真诚。(2)你能再说两个类似的故事吗?4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四 缇萦救父(11分)
齐太仓令淳于公①有罪当刑②,诏狱逮徙系③长安。太仓公无男,有女五人。太仓公将行会逮,骂其女曰:“生子不生男,有缓急非有益④也!”其少女⑤缇萦自伤泣,乃随其父至长安,上书曰:“妾父为吏。齐中皆称其廉平,今坐法当刑。妾伤夫死者不可复生,刑者不可复属⑥,虽复欲改过自新,其道无由也⑦。妾愿没入⑧为官婢,赎父刑罪,使得自新。”书奏天子,天子怜悲其意,乃下诏除肉刑。
(选自[汉]司马迁《史记孝文本纪》)
【注释】①淳于公:姓淳于,名意, 因为担任齐国太仓令,所以又称仓公、太仓公。②刑:刑罚。这里指受肉刑。③狱:狱官。逮:逮捕。系:囚禁。④缓急:偏义复词,指紧急情况。⑤少女:小女儿。⑥属:连接。指被割断的肢体再接起来。⑦其道无由:指无法走向改过自新的道路。⑧没入:指被收进官府。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3
①缇萦伤父之言( ) ②齐中称其廉平( ) ③今坐法当刑( )
2.指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4
(l)以刑罪当传西之长安( )(2)于是少女堤萦伤父之言,乃随父西( ) ..
3,.从文中可看出堤萦是怎样的一个人?原文中最能体现堤萦孝心的一句话是什么?4
文帝四年的时候,有人上奏告发淳于意,因为犯了罪判了刑,用驿站的车马押解向西前往长安。
淳于意有五个女儿,跟在后面哭泣。淳于意愤怒了,骂道:“生儿#from 本文来自学优高考网www.gkstk.com,全国最大的高考资源网 end#女不生男孩,有了紧急情况没有可以使用的人!”在这时候,小女儿缇萦为父亲的话感到悲伤,就跟随着父亲向西去。【《缇萦救父》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文章《缇萦救父》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出自/article/1394780571.html,转载请保留此链接!。她上奏书说:“我的父亲为官,齐地的人都称赞他廉洁公正,如今犯了法,判了肉刑。我深切地悲伤处死的人不能复生,受肉刑的人不能接上肢体,即使想要改过自新,这条路也没有多少人能走过去,终究不能做到。我愿意交出自身,做官府的奴婢,用来赎父亲的肉刑之罪,使他能够改变品行,自己重新做人
五、唐太宗论止盗(15分)
【篇六】初二课外古文
初二课外文言文阅读
(一)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阅读训练】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书遂大进 ②平生于书 ..
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 ④或答人简札 ..
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
(二)薛谭学讴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谢”:现代汉语中的“谢”,多指感谢或凋谢。上文“薛谭乃谢求反”中的“谢”。指认错、道歉。又,“父斥之,儿谢”,意为父亲斥责儿子,儿子便认错。又,“帝怒,群臣谢去“,意为皇帝发怒了,大臣们认错而离去。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 ②响遏行云 .
③未穷青之技 ④遂辞归 ..
⑤薛谭学讴于秦青 ⑥饯行于郊衢 ..
2
.薛谭为什么要回家?后来又为什么又不走了?(请引用文章原话回答)
3.翻译:谭乃高压求反。
译文:
4.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答:
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
答:
(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责任。他发奋读书,有时晚上感到昏沉疲倦,就用凉水洗脸。有时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不顾自身的安危。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阅读训练】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
①啖粥而读 音: 义: .
②辄以水沃面 音: 义: .
③食不给 音: 义: .
④乃至被谗受贬 音: 义: .
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 )
A.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3.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4.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
① ② ③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岳阳楼记》中的名句,与该文
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 的作用。
(四)司马光好学《三朝名臣言行录》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译文】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患记问不若人 ②迨能倍诵乃止 ..
③迨能倍诵乃止 ④咏其文 ..
2.与“迨能倍诵乃止”中“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才美不外见 ..
C.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 D.京中有善口技者 ..
3.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 )
A.用力多者收功远。 B.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
C.书不可不成诵。 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4.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徇自苦读。我们学过一个类似的成语也是形容读书勤奋,这个成语是:
对比阅读
(一)
(甲)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
(乙)原谷有祖①,年老,谷父母厌憎,欲捐②之。谷年十有五,谏③父曰:“祖育儿生女,勤俭终身,岂有老而捐之者乎?是负义也。”父不从,作舆④,捐祖于野。谷随,收舆归。父曰:“汝何以收此凶⑤具?”谷曰:“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
注释:①原谷:人名。 ②捐:抛弃。 ③谏:好言相劝。 ④舆:手推的小车 ⑤凶:不吉利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⑴有一老父衣褐( ) ⑵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 ) ⑶父以足受,笑而去( ) ⑷良因怪之( )
⑸谷年十有五( ) ⑹是负义也( )
⑺乃载祖归养( )( )
2.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 良愕然,欲殴之 吾欲之南海 B. 捐祖于野 货恶其弃于地也 ....
C. 父以足受 汝何以收此凶具 D. 直堕其履圯下 其一犬坐于前 ....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良殊大惊,随目之
(2)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
4. 甲文中老父的怪异行为主要表现在哪里?乙文中原谷父亲后悔的原因是什么? 答:
5. 读了甲、乙两文后你受到什么启发,请写下来。
答:
(二)右溪记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攲[1]嵌[2]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3]悬[4]激注。修木异竹,垂阴相荫[5]。
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6]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7]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8],俾[9]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10]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日“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注释] [1]攲:倾斜。 [2]嵌:这里是形容岩石像张着口的样子。
[3] 洄:水回漩而流。不可名状:不能形容出它的形状。名,说出。状,描摹。
[4] 悬:水从高处流下来。 [5] 荫:遮蔽。 [6] 逸民退士:指隐居的人。
[7] 置州:设置郡,作为州治。州,古时的行政区域。 [8] 芜秽:杂草积土。
[9] 俾:使。 [10] 禆:补助,增添。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南流数十步合营溪( ) ②悉皆怪石( )
③不可名状( ) ④修木异竹( )
⑤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 ) ⑥乃疏凿芜秽( )
⑦植松与桂( ) ⑧遂命之曰“右溪” ( )
2. 右溪的位置在哪?命名的原因是什么?
3. 用文中原话回答问题。
①开发右溪的价值何在?
答: ②文中如何叙述整治右溪的经过?
答:
4.本文尽管着墨不多,却抓住了景物的基本特征,既有具体的描绘,又传示空间布局整体性的和谐,给人以美的享受。整个环境以“ ”为中心物象,兼以“ ”“ ”,三者各具风格自成一趣。文中写三者的典型语句分别是: 。
5.读罢全文,你若进入“右溪游览会有怎样的感受?
答:
(三)月攘一鸡
今有人日攘(rǎng) ①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②”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选自《孟子》)
注释:①攘:窃取,偷。 ②君子:这里指行为端正的人。道:此处指行为道德。
1. 解释下列加点字。
(1)是非君子之道( ) (2)请损之( )
(3)以待来年然后已( ) (4)或告之曰( )
2. 翻译: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3.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
答案
(一)
1.(1)穿着 (2)回头看 (3)离开 (4)通“又” (5)这 (6)于是、就
2. B
【篇七】初二课外古文
八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八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班级 姓名 成绩
(一)
①②宋昭公出亡,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无不曰:
③‘吾君圣者!’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
④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选自《新序》
[注]①出亡:失国后逃亡。 ②发政举事:施政办事。 ③侍御:侍从妃子。 ④谄谀:奉承拍马。⑤卒:终于。
1.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1)私臣: (2)齐地方千里: ...
(3)吾知所以亡矣: (4)内外不闻吾过: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4分)
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3.简要分析齐威王“战胜于朝廷”与宋昭公“卒得反国”的原因。(4分)
(二)汉明帝尊师
①②上自为太子,受《尚书》于桓荣,及即帝位,犹尊荣以师礼。尝幸太常府,令荣坐东面,
③④设几杖,会百官及荣门生数百人,上亲自执业;诸生或避位发难,上谦曰:“太师在是。”
既罢,悉以太官供具赐太常家。荣每疾病,帝辄遣使者存问,太官、太医相望于道。及笃,上
⑤⑥疏谢恩,让还爵士。帝幸其家问起居,入街,下车,拥经而前,抚荣垂涕,赐以床茵、帷帐、
刀剑、衣被,良久乃去。自是诸侯、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荣卒,
⑦帝亲自变服临丧送葬,赐冢茔于首山之阳。子郁当嗣,让其兄子泛;帝不许,郁乃受封,而
悉以租入与之。帝以郁为侍中。
【注】①上:汉明帝刘庄。②幸:驾幸,到。③执业:听讲。④避位发难:离开座位向皇帝提出疑难问题。⑤爵士:爵位和封地。⑥起居:此为病情。⑦嗣:继承爵位。
1.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太师在是( ) ②悉以太官供具赐太常家( ) ..
③拥经而前( ) ④抚荣垂涕( ) ..
2.翻译句子(2分)
荣每疾病,帝辄遣使者存问。
3.读了本文,然后结合《送东阳马生序》一文,谈谈你得到的启示。(2分)
(三)范滂
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也。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冀州饥荒,盗贼群起,乃以滂
为清诏,使案察之。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
后诏三府掾属举谣言,滂奏刺史、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尚书责滂所劾猥多,疑
有私故。滂对曰:“臣之所举,自非叨秽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 以会日迫促,故.
先举所急;其未审者,方更参实。若臣言有贰,甘受显戮。”吏不能诘。
建宁二年,遂大诛党人。诏下,急捕滂等。督邮吴道至县,抱诏书,闭传舍,伏床而泣。
滂闻之曰:“必为我也。”即自诣狱。县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绶,引与俱亡,滂曰:“滂死则..
祸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 ⑩⑨⑥⑦⑧③④⑤①②
【注】①汝南征羌:郡县名。 ②厉:磨练。 ③掾属:下属的官。 ④谣言:群众反映官吏
好坏的歌谣。 ⑤猥:众多。 ⑥叨秽:贪污腐败。 ⑦简札:指奏章。 ⑧会日:指三公
会议的日子。三公,即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 ⑨传舍:驿舍,供外交使节和传递政府文
书者休息的地方。 ⑩塞:消弭,平息。
1. 下列句中的“以”与“以会日迫促”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以土砾凸者为丘 B. 以其境过清
C. 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D. 俯身倾耳以请
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范滂年轻时就注重品德修养,受到州郡和乡里的钦佩。冀州因灾荒而动荡,范滂被委任
为清诏使。
B. 因为弹劾人数过多,范滂受到尚书的责备与怀疑,但范滂不为所屈,大义凛然地表示如
检举失实,甘愿接受死刑。
C. 范滂秉公办事,不徇私情,曾主动上书揭发依仗权势欺压百姓的刺史、权豪。
D. 建宁二年,皇上下诏缉捕范滂等人。督邮吴道和县令郭揖的行为表现了对范滂的无比敬
仰。
3.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 疑有私故 ..即自诣狱 引与俱亡 .4. 翻译下列句子(4分)
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2分)
臣之所举,自非叨秽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2分)
(四)
①卢君出牧衢州,有一士投贽。公阅其文,十篇,皆公所制也。密语曰:“非秀才之文。”
②③④对曰:“某苦心忧课,非假手也。”公曰:“此某所为文。兼能暗诵否?”客词穷,吐实曰:
“得此文,无名姓,不知是员外撰述。”惶惶欲去。公曰:“此虽某所制,亦不示人,秀才但有
之。”
比去,问其所之。曰:“汴州梁尚书也,是某亲丈人,须住旬日。”公曰:“大梁尚书乃亲
⑤表,与君若是内亲,即与君合是至亲。此说,想又妄耳。”其人战灼,若无所容。公曰:“不
必如此。前时恶文及大梁亲表,一时奉献!”
【注释】①投贽(zhì):投递求见的名贴,这里指秀才把文章递进去,求得提拔的意思。②某:
自称,相当于“我”。③课:功课,学业。④兼:这里可译作“也”。⑤战灼:哆嗦,打战。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3分)
(1)非假手也: (2)客词穷: (3)秀才但有之: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比去,问其所之。
3、选文中秀才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
(五)周幽王失信身亡(9分)
周宅丰、镐,近戎。幽王与诸侯约:为高堡于大路,置鼓其上,远近相近,及戎寇至,
传鼓相告,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戎寇尝至,幽王击鼓,诸侯之兵皆至。人喧马嘶,褒姒视③①②
之大说,喜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兵数至而无寇。至其后,戎寇真至,幽王
击鼓,诸侯兵不至。幽王之身乃死于骊山之下,为天下笑。
【注释】①周宅丰、镐:西周的都城在丰、镐一带(今陕西长安县内)。②戎:西北地区的少
数民族。③褒姒:周幽王的宠妃,后立为皇后。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义。(4分)
(1)戎寇尝至( ) (2)褒姒视之大说( ) ..
(3)因数击鼓( ) (4)为天下笑( ) ..
2、翻译下面句子。(4分)
(1)及戎寇至,传鼓相告,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
(2)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之兵至而无寇。
3、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1分)
(六)苏世长讽谏(选自《唐语林》)
武德四年,王世充平后,其行台仆射苏世长,以汉南归顺。高祖责其后服,世长稽首曰:
“自古帝王受命,为逐鹿之喻。一人得之,万夫敛手。岂有猎鹿之后,忿同猎之徒,问争肉之
罪也!”高祖与之有旧,遂笑而释之。
后从猎于高陵,是日大获,陈禽于旌门。高祖顾谓群臣曰:“今日畋,乐乎?”世长对曰:
①“陛下废万机,事畋猎,不满十旬,未为大乐。”高祖色变,既而笑曰:“狂态发耶?”对
曰:“为臣私计则狂,为陛下国计则忠矣。”
尝设宴披香殿,酒酣,奏曰:“此殿隋炀帝之所作耶?何雕丽之若是也!”高祖曰:“卿
好谏似直,其心实诈。岂不知此殿是吾所造,何须诡疑是炀帝?”对曰:“臣实不知。但见倾
②宫鹿台,琉璃之瓦,并非帝王节用之所为也。若是陛下所造。诚非所宜!臣昔在武功,幸当
陪侍,见陛下宅宇,才蔽风霜。当此时,亦以为足。今因隋之侈,人不堪命,数归有道,而陛
③下得之,实谓惩其奢淫,不忘俭约;今于隋宫之内,又加雕饰,欲拨其乱,宁可得乎?
【注】①畋:打猎 ②倾宫鹿台:高耸的宫殿和楼台。鹿台:纣王所修的台。这里指披香殿的
台。 ③欲拨其乱,宁可得乎?:想革除隋的暴政,怎么办得到?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高祖责其后服(降服) B.万夫敛手(收) ..
C.陛下废万机(废除) D.诚非所宜(应当) ..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4分)
A.遂笑而释之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B.今因隋之侈 无案牍之劳形 ....
C.实谓惩其奢淫 既克,公问其故 D.今于隋宫之内 骈死于槽枥之间 ....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句话的意思。(4分)
(1)为臣私计则狂,为陛下国计则忠矣。
(2)此殿隋炀帝之所作耶?何雕丽之若是也!
4.从第二段苏世长的两句话中,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性格。(4分)
(七)肃王与沈元用(宋)陆游
肃王与沈元用同使虏,馆于燕山愍忠寺。暇日无聊,同行寺中,偶有一唐人碑,辞甚偶②①
俪,凡三千余言。元用素强记,即朗诵一再;肃王且听且行,若不经意。元用归馆,欲矜
⑤⑥③④其敏,取纸追书之,不能记者阙之,凡阙十四字。书毕,肃王视之,即取笔尽补其所阙,无遗者。又改元用谬误四五处,置笔他语,略无矜色。元用骇服。语云:“休夸我能胜人,胜如
我者更多。”信不诬也。
【注】①选自陆游的《老学庵笔记》。肃王:北宋末年宋徽宗第五个儿子,封肃王,后出使金
国不归。沈元用:宋朝大臣。②虏:指北方的金国。③偶俪:对仗工整。④矜:夸耀。⑤他语:
说别的事情。⑥骇服:吃惊佩服。⑦诬:虚假。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肃王与沈元用同使虏( ) (2)元用素强记( ) ..
(3)取纸追书之( ) (4)略无矜色( ) ...
2.下列句中加点的“其”与“即取笔尽补其所阙”中的“其”意思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2分)
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B.而竖其左膝 ..
C.其真无马邪 D.必先苦其心志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肃王且听且行,若不经意。
(2)(肃王)即取笔尽补其所阙,无遗者。
4.说说肃王哪些方面让沈元用“骇服”。(2分)
(八)八大山人 清·陈鼎
①②八大山人,号人屋。“人屋”者,“广厦万间”之意也。性孤介,颖异绝伦。八岁即能诗,
善书法,工篆刻,尤精绘事。尝写菡萏一枝,半开池中,横斜水面,生意勃然;张堂中如清风
徐 香气常满室。又画龙,丈幅间蜿蜒升降,欲飞欲动;若使叶公见之,亦必大叫惊走也。善
诙谐,喜议论,娓娓不倦,常倾倒四座。
山人既嗜酒,无他好。人爱其笔墨,多置酒招之,预设墨汁数升、纸若干幅于座右。醉后
见之,则欣然泼墨广幅间。或洒以敝帚,涂以败冠,盈纸肮脏,不可以目。然后捉笔渲染,或
③成山林,或成丘壑,花鸟竹石,无不入妙。如爱书,则攘臂搦管,狂叫大呼,洋洋洒洒,数
④十幅立就。醒时,欲求其片纸只字不可得。虽陈黄金百镒于前,勿顾也。其颠如此。
【注】①八大山人:即朱耷,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画家、书法家。②介:耿直。③攘臂搦管
(nuò guǎn):伸长胳膊,执笔为文。④镒:二十两。
1.用斜线(/)划分下面句子的停顿。(标两处)(4分)
张 堂 中 如 清 风 徐 香 气 常 满 室
2.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尝写菡萏一枝 ②盈纸肮脏 ..⑦
③或成山林 ④数十幅立就.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若使叶公见之,亦必大叫惊走也。 虽陈黄金百镒于前,勿顾也。
4.作者最后用一个“颠”字评价八大山人,根据选文,你是如何看待八大山人的“颠”的?
(4分)
八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参考答案
(一)
1.(1)偏爱 (2)土地方圆(3)的原因(4)过错
2.所以宋昭公亡了国但是能够醒悟,最后得以重振国家。
3.齐威王胜于朝廷是因为一是有邹忌这样的敢于劝谏且善于劝谏的忠臣;二是齐威王善于采纳大臣的劝谏。(2分)。宋昭公“卒得反国”的原因是他失败之后能及时反省自己的错误(亡而能悟)(2分)
参考译文:
宋昭公出外逃亡,到达了邻国,感慨说道:“我知道亡国的原因了。我朝做官的千把人,干政事的时候,没有一个不说:‘我们君主圣明!’侍者卫士数百人,披着衣服站立,没有一个不说:‘我们君王长得美!’朝内朝外都听不到说我的过错,因此到了这个地步!”在宋君看来,做君王的之所以离开国家失掉社稷,是因为说谄媚话的人太多。所以宋昭公亡了国但是能够醒悟,最后得以重振国家。
(二)汉明帝尊师
【答案】 1 这 全部 走上前 眼泪
2 每当桓荣患病,汉明帝就派使者去慰问。
3 围绕“尊师”回答即可。
【译文】明帝自从当太子时,向桓荣学习《尚书》,登基为皇帝后,依旧尊重桓荣以师礼相待。他曾经亲自去太常府(桓荣已封太常)探望,让桓荣坐东面,设几杖,召百官和桓荣弟子数百人来行弟子礼,明帝亲自执弟子礼节;诸生提问题时,有的避位表示尊敬皇帝,明帝谦让说:“太师在这里。”结束后,把太官的供具都赐给了太常家。每次桓荣生病,皇帝就派遣侍从看望问候,并派太官、太医为桓荣医治。桓荣病势沉重的时候,呈上奏折叩谢皇恩,并辞让交还爵位和官职。明帝亲自到他家问起居情况,进去他家所在街道就下车了,拥经上前,抚摸着他哭泣,赐给他床茵、帷帐、刀剑、衣被,良久才离去。从此后诸侯、将军、大夫来探病的,不敢再乘车到门口,在床前都下拜。桓荣死后,帝亲自改换丧服送葬,赐他在首山之阳修筑坟墓。桓荣的儿子桓郁应当继承爵位,想让给他兄长的儿子桓泛;明帝不许,桓郁于是接受封赐,而把得到的封邑的收入都给桓泛。明帝任命桓郁为侍中。
(三)范滂
1.(2分)B(因为)
2.(2分)C(并非主动揭发,而是受诏奉命。)
3.(4分)①情绪激昂的样子 ②原因,缘故 ③到,到去 ④逃跑(每个1分)
4.(4分)等他到冀州境内后,太守、县令知道自己贪污受贿,听说范滂来了,都自动辞 官而去。(2分)(臧污、望风、解印绶)我检举的,如果不是贪污腐败、奸邪残暴,深深地 祸害百姓的人,(我)难道会因为私心而使奏章受到玷污吗?(3分)(举、自、奸暴、岂、以、 污)
[译文]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从小砥砺清高的名节,为州里人所推服,被举荐为孝廉。当时冀州发生饥荒,盗贼四起,于是以范滂为清诏使,派他去查明情况。范滂走马上任,慷慨激昂,有澄清天下的远大志向。等到到了冀州境内,那些太守县令自知藏污纳垢,于是纷纷离职逃跑。
后来皇帝下诏三府(太尉、司徒、司空)属官上报民间那些反映官吏贤能与否的歌谣,范滂因此劾奏了刺史、二千石权豪共二十多人。尚书责备范滂所劾奏的太多,怀疑他掺杂了私人恩怨。范滂回答说:“我所劾奏的人,假如不是才力不能胜任、污秽、*猾贪暴为害百姓者,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