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低年级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低年级识字教学有效性

小学作文 zuowen 4浏览

【 – 小学作文】

【篇一】如何提高小学语文低年级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优化课堂教学言语行为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张建琼

内容提要课堂教学言语行为包括师生双方在课堂教学中所进行的言语理解和言语表达、运用。本文根据基本的教育教学原理,对教师的言语表达作出准确真实、儿童化、文学化、逻辑性的基本要求;根据学生思维与言语的密切关系,对教师言语理解提出针对性要求;同时,站在教师的角度,从培养和促进学生言语获得和运用能力的发展出发,对教师的言语行为提出了更为具体的措施和办法,以期获得良好的课堂教学言语效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 课堂教学言语行为,教师言语理解,教师言语表达,学生言语能力

教学过程是一个涉及师生之间的理性和情感交流的动态过程。只有当师生关系协调一致、亲密无间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动性才能真正得以发挥,师生之间主客体的转化才能顺利进行,教育和教学才会收到理想的效果。而课堂上师生之间这种特殊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发展与和谐一致,则是与课堂教学言语密切相关的。由于课堂教学言语又是由课堂教学言语行为和话语形式组成的,且二者的分别优化以及二者之间的有机结合都有利于课堂教学言语整体效果的提高,因而对课堂教学质量都是有所俾益的。本文拟从课堂教学言语行为的角度探讨如何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言语,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

虽然师生身心发展不同,课堂教学中师生的言语行为也各有特色,但是二者在促使学生掌握知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上是统一的。因此,有必要也可以对师生的言语行为作出既有分别又能协调一致的要求。

一、教师言语行为的优化

(一)教师言语表达的基本要求

教师言语表达是将潜在的知识和情感信息通过内部的组织、加工而后变成现实信息,其目的是要让学生听懂、看懂,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情知内化,进而发展成为学生素质的一部分。由于教师是成人,学生是儿童,师生之间的言语交际就不可避免地具有重复性、跳跃性、诱发性、生动性等特点。为适应这些特点的要求,结合儿童身心的发展特点及学科特点,可以对教师的言语表达提出以下要求。

第一,准确真实性。它一方面是指教师言语所反映的内容是真实的,所包含的思想观点、思想方法、经验教训是实实在在的,与客观事实相符的,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另一方面,教师的传授是准确无误的。为此,教师在言语构思时,必须对教材言语进行充分的了解和深入的研究,做到概念明确、推论合理,把握住每一个问题内在的规律和本质联系,形成自己的思想;在言语转换阶段,教师要将已经确定的思想内容进行言语编码,使之系统化、条理化,主题突出、重难点昭然;在言语实施阶段,教师要利用合适的方式,层次分明、脉络清晰、正确无误地表达出教学内容信息。同时,还要求教师在向学生传以真理、授以真知、解以真谛时,言词精当贴切,杜绝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的表述。

第二,儿童化。它要求教师的言语表达与儿童的实际水平相适应。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之间存在一种共识效应,认知结构相似的儿童间的言语容易被彼此接受。所以,教师若用与成人交际的言语方式与儿童交际,就难以为学生接受。因此,教师言语表达务必多用儿童爱用的词,遵从儿童的语言习惯,以儿童能接受为前提。当然,这种与儿童言语一致,并不是一味地迁就儿童的言语水平,而是一种走在儿童前面的相关表达,是用生动的语音、词语、表情、动作来适应学生天真、好奇、好问、好动、好胜、好变等特点,以求得在既活泼有趣逼真,又浅显易懂、深入浅出的言语表达中,使学生有“身临其境”、“如闻其声”的感觉,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活动保持活跃状态。具体而言,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以叙述、描述为主,把深奥的事理形象化、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变无形为有形,变无声为有声,生动活泼地再现教材言语的思想内容。通过幽默风趣的语气、笔调和姿态使这些内容富有浓郁的儿童情趣,并借助这种言语氛围暗示学生的思路方向,引导学生通过接触各种问题的新奇变化去寻找问题的因果关系,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真理、认识各种事实或现象间的关系,使他们不断地在未知领域里有所发现,从而受到身心的启迪。

第三,文学化。它是针对年龄和知识水平较高的学生而言的。由于学生发展是一种有序的发展,对低年级学生而言,教师文学化的言语表达显得有些深奥。因此,教师言语的文学化应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大和知识水平的提高,由无到有、由少到多、由弱到强地增强。具体要求是,教师在教学中要逐渐通过自己生动、鲜明的言语给学生塑造具体而生动感人的形象,让学生通过这些形象去感受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内化教师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第四,逻辑性。它主要是指教师的言语表达要符合客观事物和师生思维的规律。教师无论是进行言语构思,还是进行言语转换,甚至进行言语实施,都应是确切而不自相矛盾的。为此,教师首先必须把问题所涉及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发展演变、作用意义都想清楚、弄明白;其次是对事物本身这些关系进行语法或约定的规范组织;再次就是通过口语说出或以板书写出、用姿态做出要表达的思想,并且做到言之有序、前后统一,不前后重复和矛盾。既使内容完整而不支离破碎,又能有条有理、有主有次、层次分明、详细得当。

第五,规范化。它要求教师言语表达要符合课堂言语的约定俗成规则和明文规定的标准,这就是说要符合我国现代汉语的规范和具体课堂中师生根据环境长期约定俗成的身势要求。首先,在语音方面,要求教师以普通话为标准,且发音准确,口齿清晰。其次是遣词需符合以普通话为基础的要求,由于教师的口头表达是书面形式的文学语言的口语或口语化,因此,教师的口头表达的择词应该是普通话中常用、规范化了的词语。再次是造句要符合典范的白话文著作的语法规则。由于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在造句中常常出现“娃娃腔”现象,不注意前后衔接,思维跳跃性大,以致不能完整地表达思想,因此,教师须通过自己的言语表达给予影响。再其次是板书字体要工整,字迹清晰,繁简符合《简化字总表》。最后是语调变化需符合语流变化的规则,使表达能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得当。另外是教师的身势不得随意运用,否则容易造成学生的误解,分散学生注意,影响师生的协调一致。

实际上,以上对教师言语表达的要求不外乎是科学性、思想性和艺术性要求,而科学性、思想性在中小学教师言语表达中更多的是从艺术性中体现的。首先,教师言语表达的内容是历史的总结,它本身不仅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而且还反映了一定的思想观点、世界观等,凝聚着前人对客观世界的审美因素,体现客观世界的和谐统一,不同程度地表现了科学的“真”、伦理的“善”和艺术的“美”。其次,教师言语表达要传达教学信息,通过言语把教学的内容积淀于其中,又使言语消融在教学内容中,使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社会要求融为一体,造就社会需要的人才,这就使真与善在言语中获得美的境界;再次,教师言语表达所传输的信息不仅有文化知识信息,也有千百年来形成的民族感情信息,还有教师个人在言语构思中对教学内容中情感的认同、改造而形成的主体情思信息,这不只是对生活美的一种发现和展示,更是对生活美的创造,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教师崇高的理想和博大的胸怀,拥抱人生和生活的人格力量不断地为学生所内化,从而使善获得美的升华。最后,由于教师的言语表达必须考虑教学的内容和学生背景,这就可能使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言语表达实践中不断总结并加以改善提高,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言语表达特色,起到因材施教的效果,久而久之,这些特色在主观与客观、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结合中越来越稳定一贯,成为一种教师言语表达的风格。由上可见,教师言语表达不但有对真、善、美的表现和再现,更有对真、善、美的创造,并在这种过程中使真、善都统一于美之中。这就意味着:教师言语表达的科学性和思想性要求是寓于艺术性要求之中的。

(二)教师言语理解的针对性

教师的言语理解首先是以对教师言语、学生言语的感知为前提的,前面已经对教师言语怎样通过对教材言语的感知理解而转化的问题作过讨论,这里再就教师对学生言语的理解进行探讨。

教师的言语理解就是要弄清楚学生在说什么、写什么和用姿态表示什么,要弄清他为什么这么说、这么写和这么做,而学生言语所表达的内容及原因又是与课堂情况分不开的。因此,教师言语理解要具有针对性就必须做到准确如实地把握课堂,了解学生在想什么,要做什么。由于学生言语与其思维密切相关,因此,由儿童思维所引起的言语就是影响教师言语理解的主要原因。儿童在课堂上对教师言语的理解是一种由混沌理解向清晰理解的发展,这反映出其思维从混沌到清晰的过程。对教师的言语,他不是一一从完整的字音、字形和姿态去分析而综合,而往往忽略话中困难的部分,只从熟悉的部分字、音、行去大致地领会,这就造成了儿童思维乃至言语的不确切,从而导致教师言语理解的不准确。因此,面对这些言语理解中的困难,教师首先应正确听音,分辨语调,判断学生的态度、情感;其次是要抓住学生话语主旨,理清学生思维的头绪,并加工整理以把握话语内容,正确推断出学生的立尝观点和意图;最后就是要根据学生的表情、姿态、手势等来领会学生的真实思想。只有这样,教师的言语理解才是针对学生具体情况的,才能为科学而艺术的表达提供可靠的依据,使其具有更强的适应性。

二、学生言语能力的培养

在课堂教学言语互动中,教师言语要规定、影响学生的言语并调控教学活动,学生言语也要影响和制约教师言语。因此,学生言语的优化也是课堂教学言语优化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部分。

(一)促进学生言语获得的能力

学生的言语获得就是“以语言的先天结构、先天能力为基础,推演和发现母语的结构和使用规律”[1]的过程,它是学生“个体遗传结构与环境输出相互作用”[2]的结果。在这种相互作用中,不仅学生的认识与言语相互影响、相互反映,而且师生的交往背景和言语环境也对学生的言语获得产生影响。这些影响主要表现为:第一,认知发展是学生言语发展的基础,学生的感知、记忆、注意、思维、想象能力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他对新言语信息的吸收、加工、储存和输出,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句法规则的总结和类推、对句法规则相互关系的理解、对语词所代表的一类事物的归类概括和匹配、对语词的模仿与记忆;第二,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是言语获得的物质条件,它制约言语获得的程度;第三,学生言语的创造性影响有言语的输入和指向,这种影响是通过新的词组、修饰语、句型及新情境中恰当语句的创造性使用实现的;第四,教师对学生言语的企图的了解和以此为起点的会话程度,使学生的言语获得变得相对容易,而且教师对学生言语的扩展和重构可以加速学生对言语结构的获得过程;第五,在理解基础上的学习和模仿,尤其是选择性模仿对学生语音、词义、语法的习得可达到自觉的使用。

针对以上情况,教师在促进学生言语获得的能力方面需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保证向学生提供有关的科学知识,使学生能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获得认知能力的发展。

其次,用简化了的言语向学生提供恰当的言语经验。这种教师言语的简化是由于学生把一系列先天倾向带进课堂而给教师以信息暗示的结果。

再次,教师与学生进行言语交际时,需以特殊的语言形式(如叠音词、象声词、夸张的语调等)向不同年龄的学生提供适合他们当前水平的言语材料。

再其次,课堂上应对学生的言语意图较为敏感。因为若教师提供的语码与学生的注意力密切关联,那么教师对学生言语意义的解释就能帮助他找到言语获得过程中的语义意图可接受的表达;

最后,教师要向学生提供言语范型。无论教师提供的言语范型是有意还是无意的,它都会产生一种力效应,给学生起到榜样的作用。

根据以上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加强对学生的听、读训练,具体措施有以下六点。

第一,确定明确的听、读能力目标。

学生听、读能力的培养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做到的。因此,课堂教学应有每节课的具体目标要求,如通过课堂听讲,要求学生能注意教师的提示语,扼要记笔记或者要求学生能听懂问题并作出回答;通过阅读,要求学生能正确认读、正确理解阅读材料的思想内容、掌握阅读速度等。

第二,选用趣味性听、读材料。

听、读材料应尽量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切近生活实际,用童话、寓言、故事、反映社会热点问题的材料激发学生的兴趣;用多种形式的材料(如书面材料、录音、录像材料)使学生保持积极活跃的情绪状态。

第三,开展趣味性活动。

教师可组织学生或者小组结伴听、读或者创设模拟情景,让学生模拟不同身份、对象、场合的对话、阅读,这些形式多样的活动新颖而具吸引力,既有知识性又有启发性,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听、读训练。

第四,注意身势演练。

集中开展诸如以下训练,可增进学生的听、读兴趣:(1)听话时让学生注意说话人的身体姿势、动作表情;(2)强化学生听、读中产生情感共鸣时适当的点头、微笑等动作。第五,注重口语的规范化。教师上课需用普通话,无论是教师的范读、课堂提问,还是学生的朗读、问题回答,都要强调普通话的使用,并作语调、吐字、词汇、语法上的规范要求,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扩大其词汇量、积累句式、开阔思路,养成敏锐的反应力。第六,重视听、读后的评价。听、读能力的评价实际上是对学生听、读能力的检测,通过听写、听记、复述、答问等,可使学生的听、读效果及时反馈,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自我总结,找出差距、强化优点,乃至调节听、读训练。

(二)增强学生言语运用的能力

学生言语的获得不是目的,它是为了更好地进行言语运用,是要利用已经获得的言语结构和规律构造内容,向教师或他人传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具体说来,学生课堂中的言语运用能力就是指他的说、写能力。其中,说话能力包括学生的思维能力、快速编码能力、语音能力、定向表述能力和运用身势语的能力[3]。它要求思维要有广阔性、深刻性、敏捷性、逻辑性和批判性;要求言语编码丰富、正确、简洁、生动与快速;要求发音准确、吐字清晰,语调和停顿恰当;要求表述得体而灵活,表情、姿态和手势自然大方。写话能力包括:(1)语言驾驭能力,要求一定量的词汇、通顺而简洁的语句、端正而正确的字体、妥当的标点,流畅的行文;(2)确立中心的能力,要求写话有一个明确的表达中心,说明中心的材料妥当、充实,分析透彻而具新意;(3)谋篇布局的能力,要求表述层次清楚、段落明确、过渡自然、有条理;(4)择用方法的能力,要求论证合理、修辞妥当、表达方式准确。

根据以上说、写能力的内容和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第一,利用问答引导学生迈出说话第一步。

据调查,许多学生上课不愿说话(与教学进程相关内容的),主要是害怕说错。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问答形式来训练学生说话,这种问答不是那种培养思维惰性和说话懒汉的“是非问”,而是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富有启发性的、难易适度的提问,引导学生进行较长时间的分析、判断后作答,让他们迈出敢说的第一步。

第二,注重朗读与背诵。

朗读与背诵是把教材的书面语转换成口头言语的一种方式,它既可以使学生深入理解其内容,又可丰富学生的词汇,增强其语感,习得多种句式,还可使学生写话时的遣词造句信手拈来,运用自如。

第三,重视复述和改写。

复述和改写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加工、改造并表述内容。它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教材言语、教师言语的理解,丰富其词汇,矫正其语音,又有利于培养学生有条理的、连贯的、较长时间的说话能力和思路清晰、层次分明、中心突出的写话能力。

第四,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

课堂活动包括课堂讨论、先说后写的作文、故事会、课文内容表演等等。这些活动一般都是以一个特定的问题为话题,让学生自己发表意见,畅所欲言。这既可以鼓励学生敢说和主动地写,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又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既能促进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又能增强学生的书面表达和身势表达能力。

第五,培养学生说话兴趣,鼓励学生大胆写作。

针对学生不敢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的情况,教师应努力造成一种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对学生发表的意见不作简单否定,而是以褒为主,辅以对错误的纠正。对那些完全不敢回答问题的学生,教师要鼓励他先拟书面提纲,然后照纲发言,一直到最后完全脱离提纲而自然地参与课堂教学言语活动。

第六,充分发挥言语典范的作用。

学生说话和写话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与模仿分不开的,教师的言语就是他模仿的楷模。因此,教师优美的口语可以感染学生,教师精炼而准确的口头、书面表达可以影响学生话说、写话中的条理层次、逻辑组织,教师幽默隽永、妙趣横生的口头、书面、身势表达可以使学生说话、写话变得灵活、生动,而精确严密的自然学科的教材言语有助于学生养成和发展逻辑思维能力,进而影响学生说明、推论、解释的严密性和科学性。

在以上分析中,我们把听、读作为学生言语获得的能力,把说、写作为学生言语运用的能力来培养。实际上,听、说、读、写四者是密切联系的,它们常常相伴出现。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可以在课堂上采用“听←→读←→说←→写”的训练方法,使听、说、读、写在循环往复的训练中互相促进、互相提高,最终促成学生言语能力的整体提高。

总之,对课堂教学言语行为的优化,实际上既有对教师言语表达和言语理解的基本规范,又有对教师如何把握和利用学生言语获得与言语运用的特点、规律进行相应的针对性培养要求。其目的就是要将教师和学生的课堂言语行为有机地协调一致,以发挥二者的合力,从一个方面增强课堂教学言语的有效性,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进一步提高。

注释[1][2]朱曼殊《心理语言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3月版,第408页、第394页。[3]于亚中等《中学语文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版,第226页至232页。

【篇二】如何提高小学语文低年级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谈谈新课程语文教学的多元评价(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学论文)

谈谈新课程语文教学的多元评价

一、引子

字典上对“评价”的定义是评定的价值或价值的高低;google对教育“评价”的定义是一种价值判断的活动,是对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判断。作为老师,我想对“评价”下的定义是:针对学生日常行为表现,学习进展情况给予的评判。“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指出学生的发展是一个过程,判断学生的发展同样要经历一个过程。传统的学生评价由于其目的重在甄别、选拔,所以评价重心过分关注活动结果,往往用行为目标作为判断的依据,而行为目标取决于结果,忽视学生在活动的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忽视对学生学习和发展变化过程的动态评价。而新课程理念下的发展性学生评价则认为,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以促进发展为目标的评价同样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不仅仅发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之后,同时也应伴随和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

曾经有幸在网上找到广东深圳特级教师孙建锋在执教《做一片美的叶子》一课的实录:

生:“春天的时候,叶子嫩绿;夏天的时候,叶子肥美;秋叶变黄;冬日飘零——回归大树地下的根。”读了这句话,我想到了人的一生,也有“四季”:我就像春天的叶子,嫩嫩的;爸爸就像夏天的叶子,壮壮的;爷爷就像秋天的叶子,黄黄的……

师:说得真是太好了!

生:由“回归大树地下的根”我想到了“落叶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树”!

师:噢,你为什么会想到这句话呢?这是不是哪句古诗改装的?

生:是的,因为我曾经背诵过“落花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我觉得,不管是“护花”还是“护树”,道理是一样的。

师:这就叫活学活用!孙老师送你一片枫叶,这片枫叶是我从北京香山上采来的。

生:中国是一棵大树,把56个民族结为一个整体,每一个民族在中国都有自己的位置。地球也是一棵大树,把许多国家结为一个整体,每一个国家在地球上都有自己的位置。

师:好!你真是“先天下之忧而忧”,把书本与现实结合起来了,这叫“活”读书!

师:(总结)叶美,因为有树;树美,因为有叶。如果每一片叶子都美,那么这棵大树一定美;如果每一个同学都很美,那么这个班级一定美;如果每一个人都很棒,那么,这个民族一定有希望!

……

孙老师的课堂,是如此富有诗意,正是因为他精准地掌控了“对话”等枢纽,这才引领学生进入了一个曼妙绝伦的境界。这样的课堂,对学生来说,不仅仅是充盈诗意的解读,更称得上是心灵对话中激情的飞扬。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走向,影响着教学效果。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且是课程本身不可或缺的构件。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新的理念的倡导下,语文课堂变得热闹非凡,但是仔细审视现在的语文课堂,由于许多的原因,导致课堂评价出现了虚浮和无效的现象,缺失了评价的真实意义。这样会使学生无法看清努力的方向和前进的目标,而且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也许还会使学生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课堂评价进行认真的反思和纠偏,构建积极有效真实的评价框架。

二、激励性评价是学生自信的源泉。

  法国著名作家安德列•莫洛亚说过:“美好的语言,胜过礼物。”我们知道任何人是喜欢受到别人的称赞,得到别人的重视,学生作为特殊的群体更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特别是来自老师的赏识。我们在教学中多用激励性的评价促进学生的进步,努力创造一个愉悦的氛围,用教师特有的赏识滋润孩子的心田。

1、及时发现学生闪光点是赏识学生的基础。

教师要想给学生恰如其分的评价必须全面的观察、了解学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的闪光点进行挖掘、激励。教师的言行影响了学生的成长,你的举动,你的言语,无时无刻不被学生所关注。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接触最为密切,教师的每一个细微的动作变化可能都会进入学生的思考范围。因此,如果教师能在课堂教学中,善于运用发现性的评价来评价学生,那将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这就要求教师十分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

例如,有位老师指导学生朗读下面这段话:

太阳露出头顶了,

太阳露出眉毛和眼睛了,

太阳露出笑脸了,

太阳跳起来了!

当他指名一学生朗读时,学生朗读得相当出色,为了指导大家更好地投入到朗读中去,感受那种特定条件下的喜悦之情。老师根据该学生的朗读情况,中肯地说:“我发现某某同学原来是微笑着朗读课文,怪不得朗读得这样好。”经老师这么一说,其他学生便自主地投入到带着微笑朗读的行列中来,朗读效果非常的好。

虽然,是很简单的一句话,但所起到的作用是非同凡响的,可见激励性评价的价值。

这里我想再举一个例子:有位年轻的老师到一个新的班级上课,并不清楚班级里的情况,在上课的过程中,他发现教室的中间有一个学生正低头,双手在抽屉里摸索着。老师走了过去,学生猛然一抬头,手中的一幅美丽的星际图展现在老师面前。“哇!”老师情不自禁地赞叹,“这是谁画的?”“我画的!”学生有些惶恐,结结巴巴地说。可这位老师并没有批评他上课不认真,而是边点头边“嗯”着走上了讲台。可谁知就一两个语气词,对这位学生来说是多么难得,他已经好久没有得到赞扬了,“哇”和“嗯”对他来说已经足够了。后来这位学生奋发而起,一改过去学习的习惯,而且成绩一跃名列班级前茅,如今他已成为一名教师。

我们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如果多用这样激励性的评价,那学生将大大受益。

有一老师这样写道:“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自卑;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恐惧之中,他就学会了忧虑;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你的孩子,你的学生,生活在什么之中呢?”学生的学习需要鼓励,针对学生的即时表现,评价者配合适当的、积极的评比方式和反馈方式,激发努力的欲望和探索的灵感,会使学生感受到肯定和欣赏,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和信心的评价。有时,甚至学生在发表自己的见解、表现自己的行为时,即使不完整、不准确、不全面,甚至有错误,也要发掘出可以鼓励的地方即时评价;讲授鲁迅《雪》一课,我在“美读课文,领略意蕴“环节,鼓励学生用激昂的语调、铿锵有力的语气读出朔方雪那种勇于斗争、勇于反抗的精神,个别读、男女声比读与齐读相结合,有效地引领学生深入鲁迅先生的精神世界与其展开心与心的交流。讲授《黄河颂》一课,我把“读”作为学习本地中海水注入死海。针对最后一种方案,一位平时成绩极差的同学在交流发言中说:“死海比地中海低397米,两地开凿运河,大概算得上是一条良策。据说,约旦政府已经打算这样做了。一旦引水规划得以实现,死海‘不死”的奇观一定能够长久保留在西亚土地上。”我及时给予鼓励:“你真棒,太有策划创意了!”,这种探究活动说明一个人只要有从事某种活动的需要或者把活动当作完成任务的手段,那么活动者的能力水平就会在活动中得到提高,并且活动越多样化,能力发展也越呈多样性。

根据这些信息,学生能够加强他们自己智能的弱项,结合自己智能的强项,以便更好满足学习的需要。对于研究性学习来说,它的实施同样也是以准确了解学生智能的状态为先决条件的,因而语文教师必须围绕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精心策划其评价过程。对于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表现出的特定智能(或智能的组合)进行评价,应当侧重于该种智能所要解决的问题;对学生的智能评估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在使用该种智能的媒体时,看学生解决问题或创造产品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尽可能敏锐地、全面地理解和认识每个学生的能力和兴趣,并会运用促进学生展示多元智能的各种手段,让学生在自由的主动地研究中学习知识,体验快乐,就会事半而功倍。

多元智能创设的广阔舞台,是一个三维时空,它为学生创设了探究,合作,自主学习的平台,打开了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大门,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站立起来,个性得到张扬。也使我们教师进一步认识到语文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植根于现在,面向未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3、教师把握评价契机合理激活学生思维。

教师的激励性评价,要根据课堂的动态过程,抓住课堂上学生出现的“特殊事件”作为教育契机,运用恰当的评价来促进学生发展。我们要特别关注对学生“思维碰撞处”适时进行评价和引导,加强这种矛盾,教师合理的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在探究、争论中掌握知识,建构了新的科学知识体系,激活学生思维。如杨绛的《老王》被选入中学课本,专题是“号角,为你长鸣”,子题是“底层的光芒”。文中讲述了一个伽西莫多式的人物,自身生活都很艰难,但对作者夫妇危难中一如既往地照料,还未及回报,他已辞世,令人感到“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教学中我们如果仅仅把老王诠释为一个普通的好人,讲他的善,就是一种隔靴搔痒。我们应该把握评价契机合理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领悟:像对待梵高的油画《农鞋》那样,看到老王形象的纵深感,从而使这个形象显得异常丰满:(1)老王是一个普通的好人;(2)老王是一个在危难之中仍然保持本色的好人,作者夫妇彼时生活艰难,许多人避之而不及,老王一如既往,雪中送炭,无偿服务,真义至极;(3)老王自身也是一个生活维艰的人,却满腔热忱而无私地资助作者夫妇;(4)作者夫妇未及回报,他已辞世,留下了永久的遗憾。作者夫妇是幸运的,因为他们得以逢着老王;又是不幸的,因为他们永远也无法回报老王;作者夫妇又是“愧怍”的,知恩图报,正是因为他们要回报,更显老王在他们心目中的位置。(5)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还要将思维推进到那个时代,老王是独特的,稀少的,因为他身在底层,又是可贵的,平凡的,没有豪言壮语,只有默默无闻的行动,老王事实上就是一个活教材,是一道强劲的闪电!在这样的多元解读之下,老王形象充满了一种复杂而结实的美。

  4、教师把握评价契机关注学生自身健康的发展。

学生对一些问题的理解受知识、经验的影响缺乏,深层次的思考,有时思维会处于停滞状态。这时,教师引导他们积极思维、反思,对他们的微小的进步都要大力表扬,激发他们思维的深度和广度,长期坚持对学生的思维品质形成有很大的帮助,能促进学生健康的发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把课堂变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让学生的评价成为照耀学生心灵的阳光,让老师的评价成为滋润学生心田的雨露。对北朝民歌《木兰诗》中的“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一情节,学生质疑,最终认定是大脚而罢。这一解读是站不住脚的,因为除了脚,还有其他的体貌特征以及生活习惯,从“感觉”上看就会被识破,但从“情感”上看却不愿识破,即使识破了也佯装不知!最大的感动是一种无言!学生在大小脚之辨后满足而去,收获的是一种浅层的家国之情,在老师的指导下而作了进一步的体悟之后,得到的还有至深的战友之情。木兰一个弱女子,就算是假小子吧,冲锋陷阵恐怕很难与男士相提并论,但最后“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一定战功显赫,大概也是战友们谦让所致吧。为什么要这样解读,因为这种解读更令人感动,更令人的精神获得“净化和陶冶”,木兰的形象会更真实,更美,也就更能提高我们的审美判断力。

  所以,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评价观念,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当然,激励也不在于对学生一味表扬或“藏拙”,只要教师与学生形成坦诚、关怀和相互尊重的关系,并用发展的

和全面的眼光看待学生,逐步培养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提高他们反省能力,不因存在某些不足而怀疑自我价值,这样即使教师指出学生的不足甚至是批评,学生所感受到的仍是教师对自己的关注和期望,并由此产生进步的动力。

三、善于捕捉学生的生成信息

学生是拥有无数潜能和发展可能的鲜活的生命体,课堂上教师重要的任务就是通过评价的形式将生命的内质呼唤出来,并给予用心地呵护。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营造平等的交流氛围,通过师生、生生间富有灵性的评价进行动态交流。在这个过程中生成的资源是丰富多彩的,需要我们拥有一双慧眼洞察秋毫,时刻关注并及时捕捉有探究价值的信息、新问题,重新调整教学结构,重组信息传递方式,把师生互动和探索引向纵深,从而促进教学评价的不断生成和发展。

1.挖掘感悟资源

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往往是多元的。课堂上,学生常常会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他们的思维有时比教师更宽阔,学生往往不顺着教师的思路走,旁逸斜出,甚至出现和教师预设的价值取向迥然不同的想法。教师课前未重视的,也许恰恰就是学生最有感触的,是不可多得的课堂教学资源。

一个小学语文课例给笔者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一位教师在教学《游园不值》时,有学生振振有辞地质疑:“当时正是春暖花开的日子,不可能只有一枝杏花探出墙来,我觉得‘万枝红杏出墙来’更能体现满园的春色!”教师听了,先是愕然,这是他没有想到的。于是教师将这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抛给了学生:“是啊,可是诗人为什么这么写呢?”学生细细咀嚼,然后踊跃发言:“园子的墙那么高,不可能所有的红杏都伸出来。”有的说:“一枝红杏开放了,想必千枝万枝也已经开放了。”有的说:“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让诗人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他从一枝红杏联想到了春天争奇斗妍、百花盛开的美景。”教师见学生已经品味出文本丰富的内涵,就像满园焕发的勃勃的生机,就趁热打铁:“如果你就是那一枝红杏,回眸园子,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的回答更是精彩:“满园的红杏傲立枝头。”有的说:“太阳是红艳艳的,天空是湛蓝湛蓝的,树梢是嫩绿的,而迎春花是娇黄娇黄的……”更有的说:“我还看见一群群蜜蜂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课堂上这意外的声音为学生打开了一个思考、发现、质疑的空间!有了这样一个空间,课堂才变得生机勃勃。学生们的讨论,源于文本,又跳出了文本,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已经达到了深层的境界。教师虽没有按照固有的模式去安排学生的学习,却取得了比原有预设更好的实效。在质疑中探究,在探究中认同或标新立异,教师和学生一起读书、思考、辩论、探究,于是,有了各抒己见,有了讨论辨析,有了发现质疑……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这,不就是我们所追求的吗?

2.善待错误资源

阅读过程是一个充满了“误解”的过程。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会对文本、对作者产生误解,也常常会对教师产生误解。往往我们的阅读教学就是在消除误解的过程中不断深沉。而当误解难以消除的时候,教师科学、合理而有针对性的评价常常会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在有位教师在教学《斑羚飞渡》时设置了如下的话题:

教师问:“对于老斑羚舍生帮助壮年的、幼小的斑羚跃过悬崖的做法,对此,你有什么想法?”

学生说:“我觉得那只镰刀头羊最愚蠢,它完全可以不站到老年斑羚那一拨去。”

教师:“为什么?”

学生说:“因为它是领头羊,它应该继续活下来带领那些得以生存的斑羚群。再说,它舍生救下那些斑羚后,那些得以继续生存的同伴也不会感激它。”

此时有不少同学纷纷表示了赞同。

教师说:“那么,当你遇到危险的时候,你不希望自己的爸爸妈妈来救你吗?如果他们不来救你,你怎么想呢?”

学生甲回答:“我会想,爸爸妈妈真狠,平时都说爱我,关键时候不来管我了!”

有学生乙说:“我可是希望爸爸妈妈来帮我一把的,有他们在我身边,我才有战胜困难的信心。”

学生丙说:“我认为老斑羚舍身救小斑羚是爱自己种族的行为,只要能够保留住自己的种族,死了也值得!”

教师说:“是啊,说得多有道理啊!”

在以上的教学片段中,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换位思考、移情体验,让学生置身其中,将心比心,从而感受到老斑羚这样做的勇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了无痕迹,自然贴切,让教学过程成为学生高尚的精神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课堂是变化的课堂,只有富有变化的课堂才是真实的课堂。在课堂上,学生在阅读中与文本、与作者出现暂时的不可调和的矛盾的时候,教师要有“大语文”的视角,巧妙地开发生成性的资源,把课内发生的意外枝叶,通过富有诗意的评价语言,巧妙地嫁接到学生学习的主干上去,这样才能使课堂活跃而又不失秩序。

3.巧抓偶发资源。

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发生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若是装聋作哑,会挫伤学生对话的积极性。教师只能凭借自身的智慧与应变能力,巧妙引导,把学生“脱轨”的思维引导到有价值的发现上来。

如有一位教师在执教《口技》一课时,正讲到兴致处,有位学生突然模仿狗叫的声音,顿时全班哄堂大笑。那位学生吓得耷下了脑袋,偷眼望着讲台,等待老师严厉的批评。这时教师并没有恼羞成怒,而是和颜悦色地说:“这位同学情不自禁地模仿了起来,看来是被作者的写作技巧和文中艺人高超的技艺所感染,我们再回到课本来,继续学习课文精彩的描写。”

学生会随意而发,我们教师不能随意处理。教学要合理对待突发的课堂事件,灵活地调整教案,把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列为学习内容。只有迎合了学生的口味,学生才会充满激情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才能出现更好的教学。语文是最具有形象性、情感性的课程,教师的评价语言要摆脱枯燥单调的束缚,走向丰富多彩,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其次,评价的物质手段要符合所学内容的基调,与课文主旨吻合。教师的评价要能够启迪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问题,使其有生疑的兴趣,探疑的愿望,释疑的信心。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关键处给学生留足想象的空间,引发其创造的欲望。

总之,课堂上的评价语言应该准确而得体,生动而实效,而这决非一日之功。它虽生于即兴,却根植于深厚的教学积淀和文化修养中。作为教师,笔者认为应该懂得多,看得远,想得深,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评价行为,研究课堂评价策略,改进课堂评价语言。只有这样,才能建构属于自己的课堂评价艺术!让教师进而让学生感受到评价的魅力,以提高教学评价的有效性。完善、科学、多元、民主的语文教学评价机制的建立无疑会为语文教学提供一片新天地。

追忆

【篇三】如何提高小学语文低年级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实现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率(人教版九年级教学论文)

如何实现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摘要:语文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追求有效,是语文教学的永恒话题,是一种理想的境界,需要语文老师熟练地运用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笔者认为要构建语文高效课堂,需要创设愉悦、和谐的学习氛围。

关键词:理念备课愉悦、和谐氛围讲授提问高效率

高效语文课堂是指在常态的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一般是一节课)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以下几方面粗浅的看法:

一、有创新理念。

“有什么样的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教育”。一个优秀的初中语文教师应该认识到自己的使命是:点燃学生学习语文的激情,帮助学生找到学好语文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并相信语文应走在新课程改革前面,用新课程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作指导,改进课堂教学方法,规范课堂教学行为,学生语文成绩才能真正提高。

二、激发兴趣,增强学生乐学的欲望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朱熹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叶圣陶在《语文教学十二韵》中强调“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今中外教育家都强调“兴趣”的重要性,以便使学生乐学。有了兴趣的激发,有了乐学的欲望,整个学习气氛自然会和谐、愉快起来,课堂的教学有效性当然会提高了。

兴趣就是人们的意识对一定客体内在的倾向性和内在性的选择,是行为驱动系统中最现实、最活跃、最强烈的心理因素。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的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因此,学习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学习内驱力,是学好语文的诱因。作为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启发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用语文的重要性唤醒学生,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

一方面,知识有三层楼,最高一层是专业知识,第二层是一般文化科学知识,最低一层就是语文,这比喻非常形象生动,非常深刻,盖高楼大厦,先要打好基础……这明确指出了语文的基础性作用。生活处处皆语文,尤其是现代社会,高速发展,你无论走到哪里,都离不开语文知识。另一方面,现在的高考模式,也越来越重视语文,语文学科在高考中的权重也越来越突出,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不重视语文,必然会吃亏。明确了这一点,学生会从“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传统观念中清醒过来,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学习语文的兴趣。

2、用优美的语言感染学生,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说话能力的高低,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简洁、富有艺术感染力的语言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又能丰富学生的想像,使学生受到感染,得到美的享受。

优美的语言是最能体现语文课教学语言艺术的关键因素,也是能给学生美的感受、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因素之一。优美的语言,不在乎形容词的堆砌,不注重修辞格的多寡,而是要语言的抑扬顿挫、流畅悦耳、生动形象,给学生以诗情画意的享受。因此,教师要有说相声般的幽默、小说般的具体形象、诗歌朗诵般的激情,才能通过优美的语言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3、用电教手段创设情趣,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显示出重要性和独特性,它能让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生动地再现出来。电教媒体的恰当运用,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举措。当然,俗话说“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定位应该是在“辅助”,应先备好课,分析学生的需求,再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择运用多媒体。表现重点、难点、主要逻辑框架,给老师留下足够的发挥空间,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维空间。

4、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而且,尽可能的有所变化,不要让学生产生听课疲劳。

三、走近、欣赏学生,师生共创和谐课堂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情绪渲染是讲授素养之一,它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课堂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要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必须倾注自己的爱,“以爱动其心”,多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形成师生互爱,彼此尊重,彼此信任的良好师生关系。《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活动过程。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启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重要前提。所以,师生亲密合作,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是每一个教师应该做到的。

1、关爱学生

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主张对学生施以“仁爱”,他说“仁者,爱人”,要做到“诲人不倦”。法国自然主义教育家卢梭指出:“热心可以弥补才能之不足,而才能不能弥补热心”。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指出:“教育应当是有情的,离开了感情的教育,只能走入单纯传授知识的刻板、枯燥的死胡同。以情感人,以情化人,感情的交流是育人的基础。”关爱学生,是每位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努力工作的原动力。多给学生以关爱,多与学生交流、沟通,倾听学生们的心声,帮助学生们分析、认识和对待各种语文学习问题。学生的心理压力只有得到适度释放,才能愉快学习,健康成长,也才能与老师更加亲近,才能“亲其师,信其道”,才能更有利于有效教学。

2、尊重学生

全面参与、有效参与是课堂教学效果的保证,离开了全面性和有效性,课堂教学就会流于形式,就会失去生命力。有专家指出,考察语文教学效率的标准之一,应该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程度。在一堂课上,如果有70﹪以上的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这就可以算是一堂高效率的课。

课堂教学应当是师生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流。尊重学生不仅表现在尊重学生的情感表现,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尊重学生的自尊心理;更表现在在课堂上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在备课时,要强调“三备”:备课本、备教法、备学生,可是实际操作中,备学生往往容易被忽视。所以,有的教师在课堂上,语言可谓精彩,教学的流程也很精致,课堂气氛也相当活跃,但是学生的实际收获却很少,热热闹闹、表面精彩的课堂带给学生们的是什么呢?是死记硬背,是被动接受学习,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严重伤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所以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人翁精神,放心大胆地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不断领悟、不断探究、不断创造,学生才会得到提高和发展,才能做到师生之间平等、民主地进行对话,让学生在愉悦、积极的心态中接受新知识。这也是新课程标准中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这样的学习才显得丰满,充满活力。

3、走近学生

虽然教师与学生是师生关系,但是如果教师能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与学生做朋友,走近学生,了解学生,会发现学生是如此的可爱,是如此的富有生机与活力。

教师要蹲下身来,完全彻底地接纳学生,以开放的心态接纳不同的观点。接纳奇思妙想,包括接纳错误,协助学生了解错在哪,以及在一种支持学生的气氛下,让学生明白:“成功是不怕失败的,能够做最大的努力,让今天比昨天好”。教师要学会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与学生建立平等、合作、友好的师生关系,这样就为学生竖起了通往成功的阶梯。

走近学生,教师不仅可以采取谈心、周记交流等方式,还可以通过与学生一起参加活动,在游戏中增进感情,加深了解,缩短距离;还可以适当地使用一些班级用语,如可以在课上提问时喊出某个同学的“绰号”(当然要健康和没有恶意的),可以在讲课时使用一些同学们喜欢的流行语;还可以在学生们疲倦时,与学生们一起欣赏他们喜欢的音乐和动画片,让学生感觉你是他们的一份子,这样就很容易营造愉悦、和谐的学习气氛,当然就有利于教学了。

4、欣赏学生

高尔基曾经说过:“谁最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戴尔•卡耐基在谈到人的需要时提出:人们大都“渴望被肯定”。所以教师要提高语文课的效率,就要让学生爱上语文课,能在课上认真听讲,教师就要用欣赏的眼光去关爱学生。

魏书生老师经常出差,但他所教的学生学习不仅没落下,而且学得很好,我想这离不开魏书生老师对学生的正确引导,特别是他对学生的赞赏。如:有时课前三分钟,他请每位同学让时光倒流,意念上走回当年自己最成功、最辉煌、效率最高的时刻,感受那时内心深处的愉快感、自豪感,使之扩大,使之迁移到今天的学习生活中来。

所以,教师也应该真诚地欣赏学生,要善于赏识学生的闪光点,绝不要吝啬说出学生愿意听的语言,对学生任何成功的言行都要予于及时、明确的肯定。欣赏是对对方最高层次的肯定,它倾注了具有时代精神的人文关怀,在欣赏的过程中,教学双方实现精神的相遇相通。对学生的欣赏要还给学生表述他们自己想法的时空,让每一位学生都畅所欲言,还要想方设法扩大学生想法的“影响力”,让学生得到更多人的欣赏,尽可能地丰富和拓展学生的精神生活。

四、有效讲授

讲授法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教师科学合理地讲授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即使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活动中教师的讲授也是很重要的。教师有效的讲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重难点知识,启发学生思维的方向,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有效的讲授要遵循以下的原则:①讲授要有吸引力。教师在上课时,首先要考虑如何用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生动形象的语言、丰富多样的非语言表达以及饱满的热情、充满感染力是具有吸引力的更高境界。吸引学生注意的技巧有:教师可以在开始讲课时,可以举一个结果令人惊异的例子,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把教学目标告诉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有的放矢地听;让学生知道学习的重难点。在上课前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和练习的关键部分。在课堂进行中、结束时要强调重难点,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结构和知识主题。②掌握课堂讲授的节奏。好的讲授总是保持一定的节奏。保持和学生相适应的教学节奏,这种节奏既能使教师的讲授变的轻松,又能使学生借助某种暗示效应而更有效地记住、理解某些知识并形成相应的价值观。教师在备课时要设计简洁合理的过渡。好的过渡决定了课堂的顺利进行。不好的过渡会妨碍教学时间的有效使用。因此,教师在讲授时要保证过渡的简洁和条理,控制过渡的数量。如果教师把过渡处理好就不会浪费教学时间,提高效率。③讲授要清晰明了。教师应该有组织的、清晰的、循序渐进的方式呈现新信息,指导学生获得对所学内容的清晰理解。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收集信息资源,列出学生感到陌生或难以理解的概念,告诉学生将要学习的内容,明确课堂的主要任务,使讲授变得清晰。

教师有效的讲授可以激发学生投入学习,除此外,教师有效的提问,学生有效的倾听,使课堂教学保持相互的对话、交流。如我在教改实践中,在新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中心,重观科学与民主,借用了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方法。

  ⑴定向。就是确定这一课的学习重点。例如讲《桃花源记》一课,生字有哪几个;词,虚词“焉”的用法,“妻子”“阡陌交通”古今词意的不同;句,这一课的省略句式比较突出,列为重点;译,哪一段是重点。还要理解作者在这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提问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影响课堂教学实效的因素之一。教师在课堂上问什么,怎样问,是否问到点上,是关系到教学成败的大事。在课堂上提问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紧扣教学目标,设计明确的问题;问题要难易适中,大小得当,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提问要有艺术性,形式要多样,环环相扣;提问要尽量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使更多的学生有被问的机会,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对答案质疑。

如一位教师在区教研活动上过一堂实验课——《老王》。课前,在收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教师要求学生自主思考,提出存疑的内容。在课堂上,有半数以上的学生对文章最后一句话“几年过去了,我们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多吃多占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提出了质疑。教师以问引问,让学生自主研究:

  师引学生问题一:刚才同学们比较集中地对文末最后一句话提出了质疑,那么文章最后一句话到底表达了什么意思?(教室里寂静片刻)

  师引学生问题二:是啊,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不妨先思考××同学提出的“为什么老王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去看望作者,还带着香油和鸡蛋,目的是什么?”(学生们似乎有了切入口,开始积极思考与讨论)

  生1、香油和鸡蛋对老王来说是奢侈品,老王将杨绛夫妇看作亲人,所以他把最珍贵的东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送给他们。

  生2、文中说道杨绛想进屋取钱时,老王说:“我们不是要钱”,他只是来感谢的,像真正的朋友之间的那种感谢。

  教师追问:杨绛感觉到了没有?

  生(齐答):没有。

  生3、杨绛是一个高级知识分子,老王是一个下等平民。从经济上看,他们是不相欠的。所以,“多吃多占”应该不是物质方面。

  生4、从情义上看,他们的付出是不平等的。杨绛夫妇对老王表达的只是对不幸者的一般同情;而老王渴望的是一种平等的关怀。

  师:好!大家懂了没有?

  生5、懂了,经过两年多的思考,自我反思与解剖,杨绛进一步明白了做人的原则:平等待人,真诚相爱……  

这节课,课前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带着问题阅读文章,并在课堂上提出自己对文本内容质疑,这不仅为教师指明了教学方向,同时还使教师从学生问题中获得了教学的突破口。课堂上教师以问引问,为学生阅读思路的展开提供了铺垫,学生的思维拾阶而上,突破了对文本中人物分析的简单化倾向,也改变了教师的思维越俎代庖的不良做法。

课堂上要忌低效问。如(1)“问答式”问题。这类问题我们在很多公开课,日常课,甚至一些规模比较大的赛课上也能听到,如“知不知道”“是不是”“对不对”“怎么样”“好不好”“喜不喜欢”等等,毫无启发性的问题,有时只是为了渲染气氛,表面上课堂活跃热闹,实际并没有解决任何实质问题,相反,还把整体性教学内容肢解的支离破碎,从而大大降低知识的智力价值,同时也把新课程倡导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与主体之间的平等互动的对话,庸俗化为一问一答,表面上看起来是师生互动,实际上是变传统的“满堂灌”为“满堂问”。

  (2)“浅表式”问题。如:“这如在教学《奇妙的克隆》中,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什么是克隆技术”?虽然教材上谈了“克隆”这个概念,并举实例讲了“克隆技术”的应用,但并没有讲什么叫“克隆”技术,这里涉及很多专业术语。教者提出这样的问题,这岂能是初中学生回答得了的问题?

  (4)“拓展式”问题。这类问题在新课程改革中曾经广为流行,一些语文教师极力效仿。“拓展式问题”往往出现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课堂拓展部分里。有些老师为拓展而拓展,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历史课、地理课等等,在语文课上,大谈思想政治教育、环保、旅游资源开发等问题。如上《愚公移山》结束前5分钟,老师问:“你对愚公的做法有何评价?如果把愚公换成了你,你会怎么做?”这两个问题,意在引导学生谈环境保护问题,这是语文课堂教学要解决的问题吗?

  (5)“重复式”问题。提出的某一问题,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多次提出,或者是问题提出的方式不同,实质是同一问题。如这

[1]董伟.有效语文课堂的三大特征[J].吉林教育,2009,(18):88

[2]郭会霞.让学生爱上语文课[J].新课程(中学版),2009,(05):10

[3]石鑫、黄晏新课程背景下高效课堂的研究

[4]魏书生魏书生激发学生兴趣十三法

[5]魏清主编.中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5.

[6]陈小英主编.建设一个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实体.上海三联书店,2008,2.

追忆

【篇四】如何提高小学语文低年级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武功县实验小学 成苗苗

课堂提问是师生交往、互动、理解对话的重要手段。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很多种情况下往往借助课堂提问来完成的。因而,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就成为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那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低年级课堂提问有效性呢?通过实践与理论学习,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差异。课堂提问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理解能力和学习基础,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实施差异教学。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最大限度地照顾到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学习需要。语文课堂设计问题,可以由浅入深,由人物行为的刻画到人物内心,由景物、事件到情感、思想,由大概内容到具体细节。由点到面等,根据不同文体,不同教学目的,针对不同学生,遵循阅读的认识规律,逐层发问,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正如特级教师钱梦龙说:“先问一些比较易懂的问题,让学生尝到解决问题的乐趣,再逐步加大难度,这样,同学们就好似登山一样,过了一个高峰,又有另一个高峰在自己的面前了。于是他们登高的乐趣就越来越浓,课堂气氛就越来越活跃了。”如:在教学课文《揠苗助长》一文时,可以让学生看着课题提出几种不同层次的问题:最易的——“是谁做了拔苗助长这件事?”较难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更难的——“学习了这个寓言故事,你懂得了什

么道理?”这三个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跳一跳就能把果子摘下来”,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这样,课堂才能真正属于每一个孩子,才能呈现出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良好课堂局面。

二、依靠教材,精心设计,激发兴趣。

皮亚杰曾经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对于学生来讲,只有他感兴趣的东西才会使其产生学习的欲望和动力。教师要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角度去设计问题。用科学、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阅读,并积极思考问题,寻求答案。

问题设计的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积极思考,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同时,要使问题贴近实际,让学生都有话可说。常用的方法是从审题、解题入手,根据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提出问题,让学生产生悬念,激发他们学习新课的兴趣。

三、抓住时机,灵活创设,形式多样。

时机对于课堂提问是很主要的。正如孔子在《论语》中所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时机选得准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否则效果就不大。从教学的进程来说,课始,学生的注意力不够集中,提问要新颖有悬念,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引到课堂的教学中来,使学生能带着问题去听课,去思考。课中,当学生思维发生障碍,出现偏差,产生麻痹、倦怠心理时,提问要有启发和激发性,及时排除障碍,使之振作精神积极投入学习。课尾,要将所学的知识巩固与提高,提问要有归纳和探究性。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我在教《画风》,上课伊始是这样质疑提问的: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画风》这篇课文。(板书课题)看了这个题目,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生1:我知道了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事情。我还想知道:谁画风? 生2:我想知道怎样画风?画风干什么?

生3:风真的能画出来吗?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教师抓住时机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眼睛”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再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就使学生的阅读带有浓厚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阅读过程的展开与深入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课堂提问能否获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问”、“怎么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根据具体的情况,灵活创设各种不同的问题情境,才能达到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目的。问题的灵活多样性,要求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难点、重点,认真钻研并挖掘课文的广度、深度、精心设计,适时适度,有针对性,真正体现提问的艺术,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四、问题开放,拓展思维,突显个性。

创造力是素质教育中最高的能力目标,也是21世纪人才的最重要特征。在语文课堂提问中,教师应时刻不忘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保护学生的创造积极性,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引导学生运用发散思维进行思考。如《玲玲的画》,教师问:“如果你不小心把画弄脏了,你会怎么去做呢?”学生们有的说会像文章中的玲玲一样大哭起来;

有的说只好放弃去参加比赛了;还有的说不是还有一晚上吗,我会不睡觉也要重画一幅作品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利用一个开放式提问,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同时,展开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在对话中实现了思想的碰撞,心灵的启迪,情感的升华。教师不必急于求解,可根据课文内容设计“找一找,文中的父亲是怎样说的?玲玲又是怎样去做的?”让学生在查找、比较、探究、发现中寻找更准确的答案。

总而言之,课堂上适时适度且富于成效的提问,能加快学生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它需要我们教师不断更新观念,改进方法,让课堂提问艺术化,科学化,从而使学生爱学乐学,让课堂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乐园。

【篇五】如何提高小学语文低年级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小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小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内容摘要: 随着新一轮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式都已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现代教学方式已广泛运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将继续提高。本文从教学准备、教学策略、课堂反馈、作业批改等四个方面阐释了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改的实施,为我们的课堂教学开辟了新的途径。无论是教育研究者,学校、还是我们一线的教师都在为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进行一系列地尝试。对于我们语文教师来讲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我们共同探讨的焦点。何谓“课堂教学有效性”。“有效”,《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说“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这里说明先要有一个“预期目的”,而且这个“预期目的”必须是正确、明确、符合实际,能够实现的,否则就会“缘木求鱼”,无从谈起。从专业角度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下面我就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谈谈自己在预设中的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充分预设,提高教学准备工作有效性

进入新课改以来,“无法预设的精彩”——“课堂生成”被很多教师盲目拔高,导致很多教师不致力于课前的精心预设,而将课堂实际效益更多的寄希望于课堂上的随机生成,从而导致课堂上教学时间的浪费。其实对于更多的一线教师,尤其是更多的年轻教师来说,课前充分的预设对提高课堂实际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提高程序预设的有效性。备课强调独立钻研、自主备课与合作研究、集体备课相结合。教者首先要深入研读教材、感悟和把握住教材的内涵,自主备课时还要考虑到适合任教班级学生学法的研究与设计。在此基础上,带着自己的思考,加强同教研组教师的集体备课,共享收集的教学资料,拟定教学的重点难点训练点,商讨有效高效的教学策略。自主备课与集体备课的有机结合,能切实提高程序预设的有效性,为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高效奠定坚实的基础。

2.提高课前预习的有效性。一直以来,课前预习这个环节最易被很多语文教师忽视。没有学生高质量的预习准备,就不可能有高效的课堂教学。实际教学中,尤其是对中高年级的学生执教者应该教给学生一些预习的方法,如“不动笔墨不读书”,并通过课堂反馈提高预习质量的达成度;二是有针对性地提出某些预习题,比如熟读课文,学会生字词等,让学生提前进入学习状态,节省课堂上宝贵的时间:三是进一步重视预习的课堂检查,教学即可以从预习入手,以学定教。四是指导学生学会采用不同的方法,收集与学习内容有关的资料。既有助于学习更好地把握文本,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与运用能力。

二、课堂上教学策略要有效。

1、教学环节要有效。课堂上环节很多,但每一个环节没有一个明确的训练点,也没有一个要达到的具体的目标,不知道这个环节为何而设。但凡这种没有明确目的性的环节,一定不能让它占取我们的课堂时间。所以,每一节课,我们一定要结合目标抓住一个切入点,由这个切入点展开具体的学习,这样,既能使课堂简洁,也能使课堂更有效。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低年级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问题的设置要有效。这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问题的设置既要有挑战性,要能够起到发展学生的思维、想象的目的,但也要难易适中。正如大家都熟悉的摘苹果理论:枝头的苹果要是让摘的人感觉努力跳一跳就能摘到的他才会有兴趣,有信心,但如果他一看就觉得即使努力跳了,使劲跳了,还是连够都够不着的话,那那个苹果再鲜艳,再诱人他也可能不会感兴趣了。同样,如果是一个已经蔫了的甚至是烂掉的苹果的话,就算摘的人一伸手不费一点力气就可以摘到,但谁会稀罕呢?(2)问题的设置要灵活。有些问题,换一种问法,达到的目的是一样,但学生的接受度就不一样了。

3、教师的语言要有效。(1)教学语言要准确。教学中,教师无论是介绍,是引导,是总结,还是下指令,语言都一定要是精准的。如:老师说了,“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游戏。”那你接下来的就一定要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游戏规则、游戏要求的游戏,而不能说,我随口说出了“游戏”二字,哄哄学生,激起他们的兴趣,可接下来却是“做练习题目”,这能叫做游戏吗?

(2)语言要有效。很多老师老觉得课堂上时间总是不够用,其实老师太多的废话就是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拿鼓励学生来说吧,对学生精

彩的发言,对学生突出的表现,只需要送上老师或真诚的赞美、或肯定的眼神、或会心的微笑,或者是同学们发自内心的掌声就足够了,但要是老师再来一些问答:“同学们,这个同学回答得好不好啊?”“好。”“那想不想表扬他一下呀?”“想。”“那咱们就来表扬表扬他吧。”然后再是学生整整齐齐,拖长声调的“****你真棒”,这样,表扬一次学生就浪费掉了多少时间啊!还谈何有效呢!再比如,在给学生一幅植树的情境图时,老师问“你在图中看到了什么?”于是孩子们说看到了有树啊,有人啊,天上还有白云啊。。。。但仔细一想,这与教学目标的达成有一点帮助吗?如果没有,我们说它干嘛呢!

三、注重课堂反馈的有效性。

课堂反馈是检验一节课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它能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能让学生对课堂内容进行及时的巩固,增强课堂实效性。课堂上要及时收集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信息,越及时越有利于教师对教学内容和形式的调整。可以从学生的回答,从学生的目光、表情、态度来了解;也可以利用一节课的最后五分钟给学生提问释疑;也可以当堂提炼少量的涉及本节课重难点的练习题给学生做,教师根据检验结果及时补充讲解。无论哪种形式。只要及时得到反馈,就能及时查漏补缺,帮助学生巩固新知识。如魏书生的快速作文法,重视及时反馈,作文教学效果就特别好。每周利用两节课进行作文训练,第一节课限时完成一篇作文,在学生作文的同时教师来回巡视掌握学生的作文情况。下课铃一响即刻将作文收上。第二节课在讲作文发下去,由学生互改作文,可同桌互改,可小组改。最后由学生推荐出优秀作文,

当堂宣读,师生共同讨论,指出其优缺点,从而明确此次作文的写作思路。第二节课下课后,老师将作文全部收上来,当天再浏览一遍,掌握学生的作文和修改的具体情况,适当写一些评语,第二天即刻将作文发给学生。并让写的好的同学将习作再抄一遍,张贴出来,供学生学习借鉴。因为反馈及时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很高,兴趣极浓。并落实了课标对学生必须具有一定修改作文能力的要求。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反馈一定要及时,要充分利用反馈保护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提高作业批改的有效性

批改作业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它是教师和学生之间无声的“对话”。通过这种“对话”教师可以从中得到教与学的信息反馈。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容掌握的程度;同时也有利于调整教学内容的进度;学生可以从作业检测中了解对所学内容掌握程度,确立学习目标,改进学习方式方法。教师从作业批改中获取的信息,不仅具有促进和调节学生学习的功能,而且具有对教师的教学的参照和导向作用。因此,教师批改作业的方法是否得当,将会直接影响着师生双方的信息反馈,影响着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要提高作业批改的有效性,首先要做到批改规范、及时。按照教学常规中各门学科设置的作业,要做到全批全改,同一班级使用的批改符号应完全一致,圈画要精细,做到一目了然。其次,每次作业教师要及时地进行批改,认真写出批改等级,批改日期写在学生作业结尾的下一行里。作业如有错误,教师应予以改正,也可指导学生重做或指导学生自行订正,直至正确为止。让学生订正的作业教师同样要进行批改,并标上批改时间。其次对学生进行

【篇六】如何提高小学语文低年级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1)

龙源期刊网 .cn

如何提高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陈华

来源:《新时代教师》2013年第10期

【摘要】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课堂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然而,目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还存在耗时多、收效低,学生作业多等现象。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学,低年级,有效性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全面推进,新课程走进了课堂,我们汲取着新课程的营养,也努力实践着新课程的理念,并逐渐成为教师教学的自觉行为,课堂发生着可喜的变化。但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小学教育的弊端日益显现,课堂教学耗时多、收效低,学生作业多,对学习没有兴趣的现象比较普遍。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1.有效教学的内涵

有效教学是指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教师帮助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获得了预期的进步和发展,实现了教学目标和促进了学生内在的发展与全面发展,包括知识、智力、情感、创造力、思维与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2.提高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是提高课堂教育教学效率,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方面。

2.1 树立有效教学理念。

我们农村教师要对课程改革充满期待,倾注热情,努力去研究新课标,从理念上准确把握理解新课标的精神。把新课标转化为活生生的教学成果。如何提高小学语文低年级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2 钻研教材。

要实施有效教学,首先要做到明确目标,深入钻研教材,巧妙进行教学设计。教师应正确到位地理解文本,把握价值取向。若对文本的解读把握不甚到位,就会大大削弱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难以进入情境。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低年级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钻研教材是有效教学的前奏,透彻地把握教材可以使教师“轻松上阵”,充分发挥教材的功能,使学生获得预期的进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七】如何提高小学语文低年级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不断提高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是目前语文教学面临的重要难题。本文从有效备课、激发兴趣、情境表演、适度练习、开放教学五个方面研究了低年级语文教师在语文有效教学中应该注意和做到的关键环节,为提高我国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字:低年级、语文教学、关键环节、有效性

小学低年级语文课程承载着陶冶儿童情操、开启儿童语言思维和感受力的重任。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不再是简单地教给学生知识,更要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掌握交流能力和思维能力等,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途径,作为低年级语文教师,应该结合多种方式,生动有趣地呈现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一、有效备课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有效的课堂教学必定是充分准备的结果,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低年级语文教师必须在课堂之前,能动地解读和理解教材,将教材内蕴含的思想情感转化为自己的独特感受。并在课本之外,广泛阅读与教材相关的资料、作品等,在课堂上为学生拓宽知识面。最后,要从学生的角度去推敲、揣摩语言文字,做到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体验和感悟了然于胸。

语文教师在备课时还要注意,课堂内容安排要适度、适量,在课堂学习的质和量之间要把握一个平衡。毕竟一节课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小学生的认识水平也是有限的,只要抓住一两个最有学习价值的重点即可。同时,要关注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点和学习状态,使课程教学内容难度和深度符合大多数的普通学生的学习程度,这样才能在课堂的学习才能真正提高有效性。

二、激发低年级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兴趣

兴趣是调动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的重要因素,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有效教学的过程中,启发学生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小学生都具有好动的天性,爱玩、有强烈的求知欲这些潜在的特点,语文老师要用兴趣引导学生,运用新颖的教学方式、灵活的教学程序、探索性的教学活动,增强课堂活力,把学生潜在的兴趣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篇八】如何提高小学语文低年级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罗春娟

如何提高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杜家墩小学 罗春娟

我们都知道,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减负增效”的关键所在。那么,怎样提高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今天我就结合自己的工作和学习经验,谈一点不算深刻的体会,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我们一直在讲高效课堂,什么样的课堂才是高效课堂?《新语词大词典》对高效的解释是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高效课堂是一种全新教育理念,更是一种教育责任,一种教学实践模式。真正的高效课堂就是师生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收获。

第一部分:高效课堂的教学要求

高效课堂要做到三讲三不讲。“三讲”是: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这些应该在课堂上集体讲解,应点在关键处,通过知识传授形成技能,节约时间,提高效率。“三不讲”是:学生已经学会了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己学习能够学会的不多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学生已经会了,再说也是浪费时间。老师不讲,学生怎么学呢?现在就是要,教师真正从台前隐身到台后,让学生自己讲。通过 “先学”已经掌握了的内容,再讲只能是“费力不讨好”。有一些内容,虽然没有超纲,但是由于太偏,或者由于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今后发展没有太大的作用,讲了没有用,甚至易产生误导,还不如干脆删除不讲。

高效课堂要达到三“动”:(1)形动,课堂上学生动起来了;(2)心动,思维在动;(3)神动,思想在动。教师应删除那些“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环节,尽量将自己的思维方式与学生接轨,多从学生角度设计问题梯度,多让学生参与并表达见解。

第二部分:如何打造高效课堂

新课程改革以来,很多教师普遍感到任务重,时间紧,怎样才能减轻师生的负担又能提升教学质量,让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呢?作为教师,我们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打造出高效的课堂呢? 是每个教师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当然,研究者们提出了很多正确的观点,比如:教师要处理好角色、观念的转变,教师要认真备课备学生,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师要提高综合素质,进行课堂结构、知识结构的重新构建等等。作为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今天,我不讲过多的理论,只想从课堂教学的几个方面来说一说对打造高效课堂的认识。

一、课堂导入的有效性

有效的教学导入,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使学生很快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积极而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有效的课堂导入,尤其对低年级学生很有必要。但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第一,课堂导入要有针对性。应以学生感兴趣的事、生活中经历过的事为主,这样他会觉得特别亲切;还应与学科特点相结合,要与生活相结合,要体现出语文的生活化。

第二,课堂导入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要能引起学生的思考,提高学习活动的思维含量。

第三,导入要有趣味性。要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乐趣,创造的乐趣,审美的乐趣。

例如:在教学《乌鸦喝水》一课时,这样设计:

师:小朋友们,老师拿了一瓶饮料来,想请你们喝,不过,你们只能站着喝,谁来?

生:我。。。。。。

生:老师,喝不到,

师:那怎样才能喝到?

生:拿起来就可以。

师:现在我们来学习《乌鸦喝水》看看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

如在教学《草原》这一课时,在课堂一开始就展示大量的草原风光图给学生看,然后问问他们通过观察发现草原有哪些特点?草原美不美?美在哪里?再顺势导入“今天我们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看看作者笔下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这样既调动了学生认识草原的积极性,又为学生接下来的学习提供了参照物,加深了学生对草原的美好印象。

这样的导入,有趣、简洁、明了,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又能很快进入课文主题。可谓高效。

二、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由此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我觉得,语文课堂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提问要少而精

所设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在“关键”(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处设疑,决不随心所欲;提问要少而精,不该问的绝不多问。

2、问题要从学生中来

问题应以学生实际情况而定。最好是抓住孩子最感兴趣的地方,沿着他们的兴趣去咬文嚼字。

其次,在学生思维容易堵塞的地方巧妙设疑。就像《论语》中所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要创设“愤”“悱”的情境,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然后开通思路,释疑解惑。

这需要教师钻研教材,做好精心预设。还需要教师有灵活调控课堂的能力,发现问题,积极引导,巧妙解决。

3、问中要有引导

这是指提问中要随时给学生启发引导,在引导中习得学法。例如小学语文第三册《识字5》一课,老师对于学生如何评价别人的朗读做了以下引导:

课文学完了,

师:谁想读给大家听听。指名学生读。

师:读得怎么样?学生说好。

师:好在哪里?

生:声音响,有感情。

师:具体说说,比如说——

生:有高低起伏的感觉。

生:把很冷的感觉读出来了。

生:读到动物时声音就小了。怕吵醒了过冬的动物。

师小结:别人在读的时候不能光说有感情,声音响,要具体说说别人才明白,读的小朋友才更有进步。

这其中,老师导得好,导得到位。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运用新颖、多变的有效提问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索的欲望,促使他们千方百计地寻求与众不同的答案,这样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让课堂真正的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词语理解的有效性

理解词义的教学方法很多,低年级可以用这些方法:

(1)借助图画或实物了解词意。

《识字5》一课的教学中,老师是这样指导学生理解“翠竹”和“苍松”一词的:她先问,有哪些植物不怕冷?学生说蜡梅、翠竹、苍松。

(出示竹子的图)

师:竹我们都认识,为什么叫翠竹?翠是什么意思?

生:绿的意思。

师:是什么样的绿?看看图,想一想。如何提高小学语文低年级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生:颜色不深,像碧玉一样,像妈妈带的手镯上的绿。

你看,学生通过看图很简单地理解了词意。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低年级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学会通过字典了解词意。

接着说上一个例子。

师:松就是松树,为什么叫苍松?字典里苍有这么几种解释:深绿色、灰白色、天或天空、姓。选哪种?(二年级孩子已经学会查字典,就要指导学生用好它)

生:是深绿色的松树。

师小结:说得很好,你们看,查字典是一种很好的理解词语的方法。

(3)通过对比理解词意。如何提高小学语文低年级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再接着上例,如何提高小学语文低年级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师:你们看,同样是绿色,但绿的程度不同,用的字就不同。除了翠绿、深绿,你还知道哪些绿?

生:浅绿

生:淡绿

生:新绿

生:浓绿

当然还可以拓展:葱绿、草绿、墨绿、苹果绿等等。

师小结:我们祖国的文字多有意思。

(4)借助学生生活经验来了解词句的意思。

例如:如何指导学生理解“抚摸”一词,可以根据老师的描述,让学生轻轻摸自己的脸和头,让学生用动作来体会,能将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内容清晰地理解,这样的表达还活跃了课堂。对于低年级来说,这一点很重要。

四、课堂朗读的有效性

我以为,低年级的语文教学,要少一点繁琐的分析、少一点不必要的讲授,多一些多种形式的朗读,以便形成语感。

1、加强范读,示范启发。

朗读是“口耳之学”,朗读教学的基本手段是“口授耳听”。学生的朗读水平与教师的朗读水平密切相关。因此,教师的示范朗读极其重要。“范读”是教师从教材中感受、理解作者的情感,把无声的语言文字通过有声的朗读正确、示范地表达出作者情感的一种教学手段。教学中教师的范读有着其他范读形式(如录音示范等)不可替代的更大优势。

2、注重理解,读讲结合。

在阅读教学中,有的教师虽然注意了“多读”,但往往把朗读和理解截然分开,使朗读流于形式。我们说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既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又是为深入地探究课文所凭借的重要手段。对课文不理解就无法有感情地朗读,也就谈不上培养朗读能力;指导学生朗读必须建立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正如鲁迅所言:“在瞎弄里摸索,自悟自得的毕竟是少数。所以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它们相辅相成,必须有机结合。”

3、 强化体验,感同身受。

由于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及生活阅历等因素的限制,学生朗读时情感体验将会面临许多障碍,而要跨越这一障碍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借助视听媒介,创设“场效应”,如利用挂图、投影、录像、多媒体、表演……化抽象的文字符号为生动形象的画面、生动直观的场景,配以悦耳动听的背景音乐和声情并茂的解说以模拟课文情境,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观其事,如临其境,从而与作者达到“心情相契合”。如教学《桂林山水》片段,在悠扬的音乐中播放录像并配以画外音:漓江的水平静而清澈,两岸奇峰罗列、姿态万千。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江上竹

筏小舟,山间绿树红花,犹如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如此以图示境、以声传情后,教师再引导:“现在,你就是一位游客正在其中的一条小船上,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让学生描述,其他学生随着叙述将鲜明生动的画面像过电影一样一幕幕浮现于脑海,并将自己置身其中以体会荡舟漓江之乐趣,感受祖国山水之秀美,再以“美读”表现心声。

4、 尊重差异,发展个性。

汉语言文字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朗读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找准“最近发展区”,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努力做到;尊重不同感悟、不同选择、不同处理,倡导个性化朗读。

5.形式多样,合理运用。

在进行朗读训练时,让学生重复将课文读上十遍八遍,那肯定是不行的。教师要能把握纷繁多样的朗读形式:如按朗读声音大小的不同,可以分为默读、轻声读和大声读;如按朗读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个体读、小组读和全体读;还可以分为男生读和女声读;如按师生朗读合作的不同,可以分为引读、轮读、分角色读等;如将朗读和游戏活动结合起来,就成了表演读;如把朗读作为阅读教学的手段,又可形成感知性的读、理解性的读、表达性的读、想象性的读、品味性的读、积累性的读……因此,教学中教师就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阶段,根据文本体裁、内容的不同,根据课堂上学生思维状态和训练要求的不同,精心安排朗读训练,科学合理地选择每一教学环节上朗读的不同形式,做到形式多样、灵活、合理运用。 五、课后作业的有效性

作业是用来帮助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由知识转化为技能的一种手段。它必不可少,但决不是多多益善,我认为,重书面,轻口头,书面作业形式单调,内容简单重复,重量轻质,是当前存在的的普遍情况。那么怎样才能保证训练,又减轻学生负担呢?教师必须在作业的形式上下功夫,要着眼于效率,着力于设计。

一、作业设计要讲究趣味性。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趣味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做的兴趣,而且做的过程可以加深对大脑皮层的刺激,使其印象深刻。低年级学生年龄小,作业的趣味性就显得尤其重要。比如一位教师布置学生抄写生字,先要求学生用生字卡片做个游戏:第一步,把生字按字形结构归类。第二步,把左右结构和上下结构的字再按在田字格中所占比例的不同情况重新排列,即按左宽右窄、右宽左窄、左右各半、上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低年级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低年级识字教学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