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学作文】
【篇一】晏子劝齐王教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导学案 (苏教版九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理读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3.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重难点】
1.反复诵读中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
2.类比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第一课时
【自主学习方案】
资料链接:
《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活动的史书,其涉及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战国策》原名《国事》《短长》《事语》《长书》等,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至于这部书的作者,已不可考。
《战国策》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善于讽谏的谋臣邹忌,任性顽固的贵族老妇人赵太后,追逐功名富贵的策士苏秦。另外,还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战国策》不愧史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解题
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籍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谋士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背景材料
春秋战国之际,七雄并立。各国间的兼并战争,各统治集团内部新旧势力的斗争,以及民众风起云涌的反抗斗争,都异常尖锐激烈。在那激烈动荡的时代,“士”作为一种最活跃的阶层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他们以自己的才能和学识,游说于各国之间,施展着自己治国安邦的才干。各国统治者也认识到,人心的向背是国家政权能否巩固的决定性因素。失去了民心,国家的统治就难以维持。所以,他们争相招揽人才,虚心纳谏,争取“士”的支持。
关于“讽谏”与“直谏”
讽谏:用设喻、诙谐等方式使君主省悟自己的过失;直谏:直接陈述自己的意见(包括批评的意见),希望君主采纳。“讽谏”与“直谏”是相对的,目的相同,但方法不同。封建社会,皇权威威,不可侵犯,有多少谋臣良相因批龙鳞、逆圣听而惨遭杀身之祸:比干剖腹挖心、伍子胥赐剑自刎、屈子放逐、司马迁蒙宫刑之辱,都是千古奇冤!然而,邹忌却敢于批评齐威王偏信谗言,教育齐威王要从谏如流,他凭借的正是一个“讽”字,一种聪明巧妙的劝谏方法。
1、朗读课文,注意节奏、语气,读准以下加点字并注音。
帙丽yì朝服衣冠窥镜期年朝于齐间进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朝服衣冠: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③能面刺寡人之过者:④闻寡人之耳者:
⑤今齐地方千里:⑥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⑦邹忌讽齐王纳谏:⑧能谤讥于市朝:
3、古今异义:
①今齐地方千里:古义:今义:
②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古义:今义:
③邹忌讽齐王纳谏:古义:今义
4、一词多义:
朝:(1)、朝服衣冠(2)、于是入朝见威王(3)、皆朝于齐
孰:(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2)、孰视之
于:(1)、皆以美于徐公(2)、皆朝于齐(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若:(1)徐公不若君之美也(2)、门庭若市
之:(1)徐公来,孰视之(2)、暮寝而思之(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4)臣之妾畏臣(5)、王之蔽甚矣(6)、燕、赵、韩、魏闻之
5、翻译下列句子。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②忌不自信。
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④王之蔽甚矣。
⑤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反思】:
第二课时
【课堂导学方案】
1、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划分文章段落,概括各段大意。
3、文章写了邹忌与家人的几次对话,请找出来。
4、邹忌听了众人的夸赞后是怎么想的?由此,他想到了什么?他是用什么方法讽谏齐王的?他的结论是什么?
5、齐王接受邹忌的进谏了吗?采取了哪些措施?齐王纳谏的结果如何?
品读感悟
1、邹忌与家人的三问三答有何不同?
2、邹忌是怎样给齐王进谏的?
3、你怎么评价邹忌和齐王?
4、读此文,给了我们什么启发呢?(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明确: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口语交际的频率很高,了解别人、推荐自己、谈判求职、合作共事都需要较高的口语表达能力。所以鉴赏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提高我们适应社会交际的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游说别人时要不卑不亢。言语恰到好处——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自己尊严,是邹忌给我们的启示,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再质疑:
小结:
【教后反思】:
第三课时
【巩固训练方案】
一、知识点整理:
1.通假字
徐公来,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2.古今异义
①明日,徐公来(明日,古义:第二天;今义:明天。)
②今齐地方千里(地方,古义:土地方圆;今义:名词,地方。)
③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时时,古义:不时,有时候;今义:时常,经常。)
3.词类活用
①朝服衣冠(服,名词活用作动词,穿戴。)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美”;私,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偏爱。)
③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词活用作动词,当面。)
④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4.特殊句式
(1)省略句
A.朝服衣冠〔即“(邹忌)朝服衣冠”,省略主语“邹忌”。〕
B.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即“与(之)坐谈”,省略宾语“之”。〕
(2)判断句
A.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者也”为判断句的标志。)
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者,……也”为判断句的标志。)
(3)倒装句
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即“我与城北徐公孰美”,宾语前置的倒装句。)
B.能谤讥于市朝(即“能于市朝谤讥”,状语后置的倒装句。)
C.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即“皆于齐朝”,状语后置的倒装句。)
D.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即“此所谓于朝廷战胜”,状语后置的倒装句。)
(4)疑问句
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B.吾孰与徐公美?
C.徐公何能及君也?
二、链接中考
(一)、阅读文言文《邹忌讽齐王纳谏》,完成12-16题。(10分)(2010年襄樊市)
邹忌修八尺有余,……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⒓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⑴朝服衣冠⑵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⒔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邹忌修八尺有余乃重修岳阳楼B.窥镜而自视下视其辙
C.王之蔽甚矣重岩叠嶂,隐天蔽日D.皆朝于齐朝而往,暮而归
⒕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译:
⒖课文内容理解填空。(2分)
本文先写邹忌在与徐公比美的过程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接着写邹忌以设喻讽谏齐王,最后写及其结果。
⒗邹忌成功说服齐王纳谏的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着这样的启示?
(二)、阅读下面文言,完成18—22题。(14分)(2011河南)
邹忌修八尺有余,……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8.下边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今齐地方千里(地域,表处所)B.朝服衣冠,窥镜(察看)
C.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当面)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19.与例句中加点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A.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B.暮寝而思之
C.臣之妾畏臣D.何陋之有
20.文中邹忌从与徐公的比美中,悟出的治国的道理是:(3分)
答:
21.文中画线的句子在表达上的作用是:(3分)
答:
22.将下边这两个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分)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译:
②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译:
(三)文言文比较阅读(2011全国名校中考模拟卷)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乙]景公披狐裘坐于堂,晏子入见。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臣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受教矣。“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1、解释下面的词语。
(1)王之蔽甚矣()(2)臣之妻私臣()
(3)皆以美于徐公()(4)以与饥寒者()
2、下面句中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于(1)四海之内莫不有求于王(2)能谤讥于市朝
B:之(1)饱而知人之饥(2)面刺寡人之过者
C:以(1)以与饥寒者(2)皆以美于徐公
D:而(1)时时而间进(2)雨雪三日而不寒
3、翻译。
(1)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译:
(2)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译:
4、[甲]文,邹忌进谏的目的是为了劝齐王纳谏;[乙]文,晏子进谏的目的是为了劝景公 。[甲]文邹忌进谏时采用类比的手法,现身说法说服了齐王;[乙]文晏子进谏时采用了 方式,同样达到了目的。
5、请进一步探究以上两文的相同点,找出你的一点发现(试题已涉及的除外),并简要说明。
【反思】:
参考答案:
课:2、第一部分(第1段):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从中悟出妻、妾、客赞美自己的原因,由此引起讽齐王的想法。第二部分(第2段):写邹忌讽喻齐王,将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和妻、妾、客进行类比,所喻之理浅显易懂,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第三部分(3、4段):写齐王纳谏除弊的成效。
4、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以家事喻国事的办法。以“臣之妻私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相比;以“臣之妾畏臣”与“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相比;以“臣之客欲有求于臣”与“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相比,劝说齐王除蔽纳谏。最后恳切指出“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品读感悟2、个人美不美的问题,妻、妾、客人和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本是生活小事,但在这种小事中,却隐含着大道理。在“受蔽”这一点上,生活小事和国家大事之间有着共同点,可以进行类比。而齐威王又爱好类比(隐语),从美不美的问题谈起,威王喜欢听,阐明道理,由抽象变具体,由深奥变浅显,由逆耳变顺耳,威王就容易接受
3、齐王:勇于听取不同意见,更难能可贵的是根据群臣的进谏锐利改革。
邹忌:头脑冷静、善于思考忠于职守、足智多谋善于辞令勇于进谏。
齐王:闻过则喜、虚心纳谏明智果断、大胆改革修明政治、威望日隆。
4、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口语交际的频率很高,了解别人、推荐自己、谈判求职、合作共事都需要较高的口语表达能力。所以鉴赏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提高我们适应社会交际的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游说别人时要不卑不亢。言语恰到好处——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自己尊严,是邹忌给我们的启示,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巩:
对比阅读:.私:偏爱蔽:受蒙蔽。美:认为”…………美。与:给
7.B
8.①满一年之后,即使想要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②(自己)觉得温暖也(却)能知道别人的寒冷;(自己)很安逸也(却)能知道别人的辛劳。
9.行善(救济穷人)关心百姓疾苦。对比,或用古代的贤君感化对方。
10.可从人物形象及其塑造方法,语言特色等角度探究。如:两文中的国君都能采纳臣子的好建议,并及时付诸行动,都比较开明;都采用了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塑造人物形象;语言凝练,叙事简洁;都运用排比,增强文章的说服力,(1分)
陆浪
【篇二】晏子劝齐王教学设计
《邹忌风齐王纳谏》教学实录
程志
一、导语
唐朝名臣魏征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正是唐太宗的一面镜子,他敢触龙颜,一针见血地指出皇帝的过失:唐太宗纳谏如流,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圣君、贤臣,使唐朝的政治稳定,国泰民安。战国时期的邹忌也是齐威王的一面镜子,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风齐王纳谏》。
二、范读课文,学生感知课文。
三、自学指导
(一)提供有关《战国策》与战国的资料
《战国策》原名《国事》《短长》《事语》《长书》等,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至于这部书的作者,已经不可考。它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17年(BC452年)到秦始皇31年(BC216年)共245年的历史。全书共33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变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籍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谋士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人治。
四、阅读课文,理解文意
再读课文,读准句读,理解文意
(学生边听边在生字、多音字、通假字下作记号,借助解释、词典自行解决)
第一自然段
诵读指导
(学生齐读)
此段从邹忌与徐公比美写起,三问三答,非常精彩。他们身份不同,想法不同,语气也各不相同:其妻由衷的爱怜之情;其妾畏惧拘谨之情;其客的阿谀奉承之情都要读出来。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三个问句,一问其妻,二问其妾,三问其客。要读出邹忌窥镜后的自得又不自信。“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妻之答,要读出融融的爱怜之情;“徐公何能及君也!”妾之答,要读出怯怯的拘谨之意;“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客之答,要读出阿谀奉承之情。
(指名一位学生读第一自然段)
文意简析
提问:此段所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三问三答。
提问:在妻、妾、客的三答中,邹忌领悟到什么?用文中语句回答。
明确:“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此道理为讽谏齐王埋下了伏笔。
第二自然段
诵读指导
本段是邹忌用现身说法、亲身体验讽劝齐王。读来要娓娓动听。如与人细语叙家常。
(1)“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有求于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一一相对应,两两相比。三比之中,道理自然而出,节奏感很强,读时要注意。
(2)“今齐/地/方千里”中的“地”是“土地”,“方”是“方圆”,因此在“今齐”之后一大停顿后,“地”“方”之间作小停顿。
文意简析:
提问:请同学们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此段大意。
明确:邹忌以切身体验通过三比讽劝齐王。
第三、四自然段
诵读指导:
(1)“善”要读出齐威王的心悦诚服。
(2)“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句中“此所谓”后要略作停顿。
文意简析:
提问:第三、四自然段所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写齐王纳谏的三赏,悬赏求谏之后的三变及取得的成果,即“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指名一学生读三、四自然段,然后齐读课文)
资料显示:
三问
缘起三答
邹忌进谏内容:三比
结果三赏
三变
(三)三读课文,鉴赏课文
(学生结合板书,齐读课文,理解思路)
小结:本文从邹忌与徐公比美入手写起,依次叙述了进谏的缘起,进谏的内容,进谏的结果。进谏缘起于邹忌的三问,妻、妾、客的三答。妻、妾、客异口同声的赞美,使邹忌“暮寝而思之”,悟出了为何“受弊”的道理。进谏的内容则是邹忌因小见大,自容貌之微,推及朝廷大事,三比使齐王听后连连叫好。而进谏的结果则是齐王欣然接受邹忌的劝告,下令奖赏进谏的臣民,齐国也因此威名大振。
这邹忌三问,妻、妾、客的三答;邹忌解弊的三思;入朝见威王的三比;齐威王鼓励纳谏的三赏,纳谏后齐国的三变,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层层推进,句式整散错落有致,读来琅琅上口。
(学生再读课文,结合板书尝试背诵)
四、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后记
◎程志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一前一堂课我们学习了《邹忌讽齐王纳谏》,现在我们再一次请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在读课文前请同学们想一想该怎样表现邹忌和齐王的形象,相互间可讨论。
(学生分学习小组,相互小声讨论)
师:请一组同学来读一读,演一演。其他同学注意听,然后来评评。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师:谁来给他们的朗读评一评?
(学生举手,老师点名)
生:我们小组觉得杨涵涛读得较好,邹忌的语气委婉诚恳,又不失严肃。
师:他在委婉讽劝,严肃好吗?
生:他虽是委婉讽劝,但毕竟是谈国家大事,应该严肃点。
师:好,丛霄读齐王读得怎样呢?
生:丛霄读得也很好,他读得浑厚有气势,显出一代君王的气度。
师:同学们说得太棒了,我要自叹弗如了,(学生笑)现在请大家拿出课前查阅的资料,阅读《召公谏厉王止谤》,比较齐威王和周厉王分别是怎样的形象?
(学生阅读材料,相互讨论交流)
师:王积磊你说说你们组的意见。
生:我们组认为齐威王勇于纳谏,精神高尚,是明君;周厉王不听逆耳之言,是昏君。
师:很好,说得非常好,《纳谏与止谤》这我们来看看大家是如何分类的,请小组回答。
学生回答。学生是这样分类的:
帝王:唐太宗、齐威王、周厉王、楚怀王、商纣王
臣子:魏征、邹忌、召公、屈原、比干
师:请同学们比较“臣子”的结果,“帝王”的最后结果以及国家的命运。
学生分组讨论,把帝王、臣子分为两类,意见较为统一:唐太宗、齐威王是明君,国家被他们治理得很好;周厉王、楚怀王、商纣王全是昏君,在他们的统治下,百姓生活痛苦,他们有的还是亡国之君;魏征、邹忌为一组,他们的意见被接纳,得以善终;比干、屈原进谏不被接纳,比干被挖心,屈原遭放逐,最后投江而死。
老师充分肯定学生的回答后牵引出课堂讨论问题:
1、”谏”能否被接受,关键在于”进谏人”还是”纳谏人?”
2、”纳谏”和”止谤”在古代不同的意义及作用十分明显,那么在现今社会他们的益处和弊端分别是什么呢?
学生认真思考问题,讨论问题。教师下堂巡视,时不时加入学生的讨论。
师:大家都认真讨论了,我们请两个小组分别回答。
(学生举手,老师点名)
生:”谏”能否被接受,关键还是在于”纳谏人”。
教师追问:如果话说得不好听不被接受,责任在谁呢?
生当然是帝王的责任,魏征不是经常让唐太宗下不了台吗?
师:好!好!第二题第五小组代表回答。
生:纳谏可以改进工作,提高效率,能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对四化进程起推动作用;止谤危害是贻误工作,伤害同志,最后难免垮台。
教师追问:除书本上的你有自己的理解吗?
生:止谤肯定损害人民利益,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师:同学们刚才从大的方面谈到”纳谏”的益处,”止谤”的弊端,那么现在我们请同学联系生活进一步来谈谈,并把自己的意见写下来。
教师出示话题:
1、谈谈生活中纳谏与止谤。
2、如何对待别人的意见?
学生写作,老师巡视。
学生完成写作,相互交流相互评点。
课堂教学的得与失
司武琴
集体研究式教学的主要内涵在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来到光华之后,我积极学习光华这一先进的教学理念。我想就《邹忌讽齐王纳谏》、《纳谏与止谤》两教材、教师、学生。课堂预设的问题学生都解决了,但这些问题仅仅是我根据我的教材设计好的,可以说学生是在帮老师解决问题,我剥夺了学生提问的权力。成功的教学应该是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产生问题、解决问题。我把一切都包办了,正是因为我的包办,学生只能就问题谈问题,可昂完全没有开放性,这堂单一的课限制了学生的沟通交流,更限制了学生的视野,拓展延伸也就显得有些空乏。
以上把我教学中的得与失记下,以便今后的教学中扬长避短。集体研究式教学这门学问是要我们仔细钻研的。
梅洪建anli(网友来稿)
【篇三】晏子劝齐王教学设计
《雷电颂》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抓住特征展开想象,有力地抒发战斗激情。
2、指导学生诵读,在诵读中把握人物内心情感及性格。
3、体会屈原热爱祖国,抨击黑暗,热烈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找出文中所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2、理解文章语言所包含的深意。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感悟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学法指导:
1、学习本文,要掌握相关的戏剧知识,了解此文的创作背景。
2、反复朗读,熟读以至成诵。
3、本文中含义深的语言要加强小组间的合作、研讨。
教学准备:
学生:1、利用书籍或网络,了解屈原、郭沫若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接触戏剧。2、课前三读:一读要求学生弄懂生字词,熟悉课文内容;二读要求学生写出自己最为强烈的感受;就课文不理解的地方质疑,以备课堂上交流。
教师:1、屈原和郭沫若的有关资料。2、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语:在我的想象中,一直有着这样一个人,他身材魁梧,饱经风霜的脸上,愁眉不展。腰系博带,佩陆离长剑,戴切云高冠,着雪白罗服。瑟瑟秋风下,踱步远方,似行吟泽畔,似引吭悲歌。他,便是屈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那么,同学们,在你们心目中的屈原又是怎样一个形象呢?
2、板书课题、作者:雷电颂郭沫若
3、请同学们讲述你们查找资料后所了解的屈原、郭沫若及《屈原》创作的时代背景、大致内容,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4、教师利用幻灯片展示有关资料:
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战国时期楚国人。用楚辞的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因看透了秦国吞并六国的野心,力劝楚怀王联齐抗秦,后来遭奸人陷害,罢官放逐,但仍心系祖国。楚国被攻占后,自投汨罗江而死。
郭沫若,进步文化界的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既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
《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军民,掀起反共高潮。
二、检查预习:给加点字注音;给下列词语释义;
三、朗读课文
1、课堂范读:播放《雷电颂》的朗诵带。要求学生注意不同句子、不同语段所使用的语气、语调、语速。
2、你觉得本文在气势上有何特点?
明确:激情澎湃,气势雄浑。
3、模仿朗读:根据听到的录音,仔细揣摩语气、语调,自由朗读。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把握课文内容结构。
1、与以往的课文相比,这是屈原的内心独白。追问:雷电颂其实是作者在颂谁?板书明确:屈原颂
2、结合课文背景,根据你的理解,谈谈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
明确:课文的内容可分为两个大的方面。
第一部分(从“风!你咆哮吧!”到“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了吧!”)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第二部分(从“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到文末)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当权者。
第二课时
教学安排:
一、复习旧课
二、品味语言修辞(分小组讨论)
1、《雷电颂》既然是屈原的内心独白,那么我们就能够从这些话中读出屈原的内心世界。请找出你最感兴趣的句子或段落,朗读给大家听,并说说这里写出了屈原怎样的内心情感。
要求其他同学对发言同学的朗读及分析分别给予评价。教师点拨。
⑴“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这几句对风的呼喊,流露了屈原对风的急切的渴盼!风即是改变黑暗的变革力量,对风以及后面的雷、电的呼唤实际也就是对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的呼唤。朗读时应把握急切、渴望之情。
⑵“发泄出无边无际的怒火,把这黑暗的宇宙,阴惨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电,你这宇宙中的剑,也正是,我心中的剑。你劈吧,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一连串的反复,“爆炸了吧!爆炸了吧!”、“劈吧,劈吧,劈吧!”、“劈开,劈开,劈开!”一个比一个强烈、一个比一个坚决,我们朗读时语气应不断加快、加重,以表达屈原想要冲破黑暗的急切而又果断的决心。
⑶“火,你在天边,你在眼前,你在我的四面,我知道你就是宇宙的生命,你就是我呀!我这熊熊地燃烧着的生命,我这快要使我全身炸裂的怒火,难道就不能迸射出光明了吗?”这几句是屈原对光明的狂热的呼喊,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向往与追求。朗读时应把握那如火一般炽热的感情及雷霆万钧的气势。
⑷“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把你这云中君烧毁了吧!你们这些土偶木梗,你们高坐在神位上有什么德能?你们只是产生黑暗的父亲和母亲!”“啊,你,你完全是一片假!”深刻地指出了产生社会黑暗的根源,“土偶木梗”实际上就是指的世间昏庸腐朽、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当权者和官僚统治集团。表现了作者鞭挞一切污秽、横扫一切邪恶的顽强战斗精神,体现了他与黑暗势力决斗到底的浩然正气。
2、在前面的朗读中,我们还发现,课文中作者将很多事物都赋予了其它的含义。归纳一下,作者究竟赋予了这些事物以什么特别的含义?这又是一种什么手法?
指导:(出示幻灯)
风雷电:象征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
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
无形的长剑:指坚定的信念。
“土偶木梗”的群像: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
象征手法。
3、《雷电颂》这段独白激情澎湃,气势雄浑,作者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指导:从句式,修辞等角度使这段独白激情澎湃,气势雄浑。
A、运用拟人兼呼告,最直接最有力地表达了爱憎。
B、运用排比与反复,使句式整齐,铿锵有力。
C、多用短句,表达激烈的情感,急促的语气。
三、概括总结
1、通过前边的朗读及对屈原内心情感的分析,你认为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爱国爱民,忠贞不屈,有着浩然正气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的人。
2、从文中你体验到了什么?从中获得了哪些有益的启示?
3、就文中不理解之处质疑,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四、配乐朗读
全体学生配乐朗读,再次体会屈原忧国忧民、英勇无畏的伟大精神。
五、语文实践(课下让语文学习小组举行)
举办班级朗诵会。同学们自行选取《雷电颂》中的片段进行朗诵,优胜者给予奖励。另外有兴趣的同学还可结合《屈原》的剧情,进行话剧表演。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
2、熟读成诵,细细品味作者情感
3、预习新课
板书设计:(教学设计中的斜体和加着重号的)
雷电颂(颂屈原)
对黑暗的愤激爱国爱民
对光明的礼赞忠贞不屈
斥责神鬼偶像浩然正气
抨击昏庸当权英勇无畏
教学后记:
通过指导学生诵读,使学生能在诵读中很好把握了作者是情感和人物的内心,学生朗读情绪高涨。但学生对象征手法的运用理解得还不是很好。
世外桃源
【篇四】晏子劝齐王教学设计
语文S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30课《晏子劝齐王》教学设计
30 晏子劝齐王
【内容简析】
这是一篇历史故事。记叙了春秋时齐国久旱无雨,齐王决定向山神、河神求雨,聪明的晏子用自己的才智劝齐王不要求山神、河神,应该求百姓。齐王接受了劝告,让全国各地多挖水井灌溉农田,齐国的庄稼不再枯黄,百姓也不再饿肚子了。这个故事表现了晏子的聪明与智慧。全文共有7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讲齐国很久没有下雨了,齐王决定向山神求雨。第2至6自然段则通过晏子与齐王的对话,把晏子三次劝齐王的经过叙述清楚。最后一个自然段,讲齐王接受了晏子的劝告。
课文中的插图,展现了晏子劝说齐王的场景。
【设计理念】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读书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读书活动中,有所思考,有所感悟。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5个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悟晏子的聪明才智。
3激发学生阅读历史故事的浓厚兴趣,从中学习古人尊重自然规律、战胜自然灾害、造福人民的智慧。
【重点难点】
重点:分角色朗读课文。
难点:弄懂晏子是怎样劝说齐王的。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生字和词语卡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一启发谈话
同学们,我国历史上有一个时代,叫做春秋时期,距现在大约有两千五百多年了。当时的齐国(在地图上指出齐国的具体位置)由于很长时间没有下雨,河水干了,田里的庄稼也枯黄了,齐王很着急,决定向山神求雨。齐王求来雨了吗?大家读了课文就会知道。
二出示课题,简介晏子
1认读“晏”字,感知音、形。
2介绍晏子。
名婴,字平仲,春秋时代齐国夷维(现山东省高密县)人。齐国的国相,有名的政治家,很有才能。到了高年级,我们还将读到《晏子使楚》等表现晏子聪明才智的故事。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2结合插图,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四自学生字,巧记字音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2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本课生字的构字特点,用自己最拿手的办法识记生字。
可利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忆“枯”。可提示学生:“滴、灌、溉”都与水有关,所以是三点水旁。 五朗读课文,读中感悟
1在学生反复读课文(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围绕以下问题边读边想,然后展开交流。
(1)晏子为什么要劝齐王?(师生合作介绍山神、河神的资料。)
(2)晏子是怎样劝齐王的?(理解晏子话的意思。)
(3)晏子劝齐王的结果是什么?(说一说为什么说求山神、河神不行,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讲一讲怎
样抗旱。)
(4)你觉得晏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朗读指导。晏子劝齐王教学设计
(1)指导学生练习熟读。
请同学们先出声认真读几遍课文,试试看,能否做到读得正确无错字,读得通顺,不添字、掉字。 ①同桌之间互相听一听,把感受告诉对方。(提醒大家要特别注意读准平、翘舌音的字,比如“水、庄、山、神、受”等。)
②教师范读,告诉学生朗读课文要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让学生在反复练读中,学会朗读。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要启发学生带着对晏子敬佩的心情朗读课文。体会句子所表达的语气。 ①边读边想象齐国大地干旱的情景,体会齐王求雨的急切心情。
②你对晏子这个人已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能把自己此时的心情通过读书表现出来吗?(敬佩、喜爱) ③晏子 和齐王是君臣关系,结合文中插图上的场面,想想看:晏子劝说齐王时几次讲话的内容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呢?(真诚、自信、恭敬)
齐王的话怎样读?(急切、真诚)④创造性朗读。(根据个人的阅读体会,加上阅读提示语。如,齐王诚恳地望着晏子说:“那么去求河神吧 !”齐王急切地问:“那我该求谁呢?”)
⑤晏子劝说齐王时,并没有简单地否定齐王的意见,而是用了打比方的方法说明理由,可见晏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根据以上的理解,自己先练读几遍,然后同桌之间相互读一读。
(3)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在小组内分角色朗读课文,小组之间展开比赛。
六巩固练习
1开火车认读生字卡片。给生字“枯”找朋友组词语。如:可以组成:枯黄、枯树、枯枝、枯叶、枯草
2分组比赛读词语卡片。
七指导写字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田字格里的范字,会写的字,怎样记住字形呢?它们的间架结构和在田字格里的位置有什么特点?(都是左窄右宽的字)
2教师示范。
3指导描红。描红时应该注意什么?(“劝”字,第二笔是点,不要写成捺;“枯”字左边木字旁的第四笔是点,不要写成捺;“稼”字的第五笔是点,不要写成捺,最后一笔是捺,不要写成点;“饿”字的第三笔是竖提,第八笔斜钩要写得稍长一些。)
4比一比哪些同学仿写得正确、端正、好看。
八整体回顾,自谈收获
1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能告诉老师和同学们,自己有什么收获吗?
2自己还知道哪些有关晏子的故事,可讲给同学们听。
【篇五】晏子劝齐王教学设计
30晏子劝齐王教学设计
瓦金完小二年级语文教案
《晏子劝齐王》教案(s版下册30课)
瓦金完小二年级语文教案
《晏子劝齐王》教案(s版下册30课)
【篇六】晏子劝齐王教学设计
语文S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30课《晏子劝齐王》教学设计
30 晏子劝齐王
【内容简析】
这是一篇历史故事。记叙了春秋时齐国久旱无雨,齐王决定向山神、河神求雨,聪明的晏子用自己的才智劝齐王不要求山神、河神,应该求百姓。齐王接受了劝告,让全国各地多挖水井灌溉农田,齐国的庄稼不再枯黄,百姓也不再饿肚子了。这个故事表现了晏子的聪明与智慧。全文共有7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讲齐国很久没有下雨了,齐王决定向山神求雨。第2至6自然段则通过晏子与齐王的对话,把晏子三次劝齐王的经过叙述清楚。最后一个自然段,讲齐王接受了晏子的劝告。
课文中的插图,展现了晏子劝说齐王的场景。
【设计理念】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读书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读书活动中,有所思考,有所感悟。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5个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悟晏子的聪明才智。
3激发学生阅读历史故事的浓厚兴趣,从中学习古人尊重自然规律、战胜自然灾害、造福人民的智慧。
【重点难点】
重点:分角色朗读课文。
难点:弄懂晏子是怎样劝说齐王的。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生字和词语卡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一启发谈话
同学们,我国历史上有一个时代,叫做春秋时期,距现在大约有两千五百多年了。当时的齐国(在地图上指出齐国的具体位置)由于很长时间没有下雨,河水干了,田里的庄稼也枯黄了,齐王很着急,决定向山神求雨。齐王求来雨了吗?大家读了课文就会知道。
二出示课题,简介晏子
1认读“晏”字,感知音、形。
2介绍晏子。
名婴,字平仲,春秋时代齐国夷维(现山东省高密县)人。齐国的国相,有名的政治家,很有才能。到了高年级,我们还将读到《晏子使楚》等表现晏子聪明才智的故事。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2结合插图,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四自学生字,巧记字音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晏子劝齐王教学设计
2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本课生字的构字特点,用自己最拿手的办法识记生字。
可利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忆“枯”。可提示学生:“滴、灌、溉”都与水有关,所以是三点水旁。 五朗读课文,读中感悟
1在学生反复读课文(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围绕以下问题边读边想,然后展开交流。
(1)晏子为什么要劝齐王?(师生合作介绍山神、河神的资料。)
(2)晏子是怎样劝齐王的?(理解晏子话的意思。)
(3)晏子劝齐王的结果是什么?(说一说为什么说求山神、河神不行,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讲一讲怎
样抗旱。)
(4)你觉得晏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朗读指导。
(1)指导学生练习熟读。
请同学们先出声认真读几遍课文,试试看,能否做到读得正确无错字,读得通顺,不添字、掉字。 ①同桌之间互相听一听,把感受告诉对方。(提醒大家要特别注意读准平、翘舌音的字,比如“水、庄、山、神、受”等。)
②教师范读,告诉学生朗读课文要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让学生在反复练读中,学会朗读。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要启发学生带着对晏子敬佩的心情朗读课文。体会句子所表达的语气。 ①边读边想象齐国大地干旱的情景,体会齐王求雨的急切心情。
②你对晏子这个人已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能把自己此时的心情通过读书表现出来吗?(敬佩、喜爱) ③晏子 和齐王是君臣关系,结合文中插图上的场面,想想看:晏子劝说齐王时几次讲话的内容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呢?(真诚、自信、恭敬)
齐王的话怎样读?(急切、真诚)④创造性朗读。(根据个人的阅读体会,加上阅读提示语。如,齐王诚恳地望着晏子说:“那么去求河神吧 !”齐王急切地问:“那我该求谁呢?”)
⑤晏子劝说齐王时,并没有简单地否定齐王的意见,而是用了打比方的方法说明理由,可见晏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根据以上的理解,自己先练读几遍,然后同桌之间相互读一读。
(3)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在小组内分角色朗读课文,小组之间展开比赛。
六巩固练习
1开火车认读生字卡片。给生字“枯”找朋友组词语。如:可以组成:枯黄、枯树、枯枝、枯叶、枯草
2分组比赛读词语卡片。
七指导写字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田字格里的范字,会写的字,怎样记住字形呢?它们的间架结构和在田字格里的位置有什么特点?(都是左窄右宽的字)
2教师示范。
3指导描红。描红时应该注意什么?(“劝”字,第二笔是点,不要写成捺;“枯”字左边木字旁的第四笔是点,不要写成捺;“稼”字的第五笔是点,不要写成捺,最后一笔是捺,不要写成点;“饿”字的第三笔是竖提,第八笔斜钩要写得稍长一些。)
4比一比哪些同学仿写得正确、端正、好看。
八整体回顾,自谈收获
1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能告诉老师和同学们,自己有什么收获吗?
2自己还知道哪些有关晏子的故事,可讲给同学们听。
【篇七】晏子劝齐王教学设计
《晏子劝齐王》教案
《晏子劝齐王》教案
教学目标晏子劝齐王教学设计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此,并理解相关的词语。
3、分角色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悟晏子的聪明才智。
4、激发学生阅读历史故事的浓厚兴趣,从中学习古人尊重自然规律、战胜自然灾害、造福人民的智慧。
2重点难点
重点:分角色朗读课文。
难点:弄懂晏子是怎样劝说齐王的。
3教学准备
PPT课件,教案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故事导入
一、课前吟诵(古诗),讲小故事。
二,故事导入
1,刚才听了你们的故事,今天老师也想和大家来分享一个故事。你们想听吗?(教师边口述《晏子使楚》的故事,边翻看PPT图片)
2.同学们,故事中讲的主要人物晏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呀?(聪明的人)。
3,简介晏子,出示PPT。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另外一篇和晏子有关的故事。 4,展示课题《晏子劝齐王》。齐读课题,读了课题有什么想法和疑问吗?
讲授新课
三、出示自学导航,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自由读课文,用序号标出自然段,画出生字词语。晏子劝齐王教学设计
2、边读边思考:
(1)晏子为什么劝齐王?用“ ”画出来。
(2)晏子怎么劝齐王?用“~~~~ ”画出来。
(3)晏子劝齐王结果如何?用“ ”画出来。
请开始!
四、检测自学生字,读准字音
请个别同学带读,老师随意点大屏幕上的词语。如果读音正确,跟读2遍。
读完后,也可点评错误读音。
最后齐读大屏幕上的词语。大家的读得很好。
五、检测“边读边思考”
1,晏子为什么要劝齐王?(请同学有感情的朗读。)
2,晏子是怎样劝齐王的?(理解晏子话的意思。)
第一次:求山神有什么用呢?山上的草木好比是山神的毛发,这么长时间不下雨,山上的草木也要枯死,难道山神不想下雨吗?山神要是能叫天下雨,大雨早就下了。
第二次:求河神也没有用啊!水里的鱼虾好比是河神的百姓,天再不下雨,鱼虾就会死光,河神比我们还着急呢!
第三次:求我们的百姓啊!
晏子3劝齐王,这些话语中用了哪些修饰手法,或者哪个句子,让你读了印象深刻?
用了反问句和比喻句。
找出来,并说说,把什么比作什么?又是怎么反问的呢?
请同学练习比喻句。
3,晏子劝齐王的结果是什么?
成功了。百姓再也不饿肚子了。
六,读一读,演一演
请同学们小组内,分角色朗读课文中晏子和齐王的对话。(自己找搭档) 请同学分角色朗读。
七、总结
晏子是个怎么样的人?他为什么不一开始就劝齐王去求百姓呢? 晏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劝齐王不求山神,河神,而应该求百姓。 让我们了解到了,不要相信迷信,要相信知识,相信科学。
【篇八】晏子劝齐王教学设计
晏子劝齐王 教案 说课稿
晏子劝齐王
一、复习旧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30课《晏子劝齐王》的生字词以及了解了课文的大概内容,下面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生字词。请同学们齐读词语,每个2遍。
2、 我们一起来回顾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课文写春秋时期,齐国久旱无雨,齐王决定向山神和河神求雨,聪明的晏子用自己的才智劝说齐王应该向百姓求雨。齐王接受了劝告,让全国各地多挖水井灌溉农田,齐国的庄稼不再饿肚子。)
二、品读感悟
1、 一个国相,竟然敢劝说自己的大王改变主意,他要冒多大的风险啊!那我们这节课就一起继续学习课文!
2、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2—6自然段,想想:
(1)晏子劝齐王的原因是什么?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齐国已经很久没下一滴雨了。河水干了,田里的庄稼也枯黄了。齐王心里很着急,决定向山神求雨。板书:求雨)
(2)、是啊,河水干了,田里的庄稼也枯黄了,百姓没有收成,齐王当然着急了,于是他决定求雨。
(3)、齐王原本打算向谁求雨?(山神、河神)求雨是好事呀,他为什么要劝齐王呢?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山神。(介绍山神、河神)
(4)、原来这些所谓的山神、河神都是迷信、都是不存在的,所以晏子要劝齐王。那么他一共劝了几次?又是怎样劝的呢?
3、 反馈:
第一次:求山神有什么用呢?山上的草木好比是山神的毛发,这么长时间不下雨,山上的草木也要枯死,难道山神不想下雨吗?山神要是能叫天下雨,大雨早就下了。
(1)、第一句是个什么句式?(反问句,改成陈述句怎么改?反问句和陈述句哪一句语气更重一些?反问句,加强语气,强调了求山神是没有用的。)
(2)、这段话中还有反问句吗?找出来改成陈述句,比较哪个语气更重些?再读读。(难道山神不想下雨吗?–山神也想下雨。)
(3)、这句话里还有一个比喻句,是哪句?哪个词是比喻词?把什么比作了什么?指导朗读。(山上的草木好比是山神的毛发。)
4、反馈:
第二次:求河神也没有用啊!水里的鱼虾好比是河神的百姓,天再不下雨,鱼虾就会死光,河神比我们还着急呢!
(1)、全班齐读,体会句子意思。(求河神也没有用!)
(2)、这一段也有一个比喻句,看看谁能最快找出来。(水里的鱼虾好比是河神的百姓)把什么比作什么?指名读,男女生读。
(3)、 齐王听晏子这么一说就茫然了,问晏子:那我该求谁呢?晏子说什么?
5、反馈:
第三次:求我们的百姓啊!
(1)、晏子说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自己读,体会。指名读。
6、齐王听了晏子的话,他是怎么做的?(齐王听了晏子的劝告,就下令在全国各地多挖一些水井。有了井水的灌溉,齐国的庄稼慢慢变青了,百姓也不再饿肚子了。)
7、 既然晏子一开始就知道应该求百姓,为什么不直接让齐王去求百姓呢?(因为齐王很迷信,相信山神和河神的神通,晏子先让齐王明白求他们是没有用的,再顺势提出百姓有用,这样齐王就容易接受劝告了。)
8、 你认为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聪明…)
三、教师小结
晏子还有很多智慧的故事,比如晏子使楚,二桃杀三士等,通过各种方式了解这些小故事,下节课来交流。
【篇九】晏子劝齐王教学设计
二年语文下册《晏子劝齐王》教学设计和思考
二年语文下册《晏子劝齐王》教学设计和反思
三梅小学 姚小燕
【教学目标】
1、认读生字。
2、阅读课文,了解晏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教学重点】
认读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了解晏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教具准备】
小黑板 卡片 动漫和PPT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想和大家分享一个古代历史故事,你们想听吗?
(播放课件:《晏子使楚》故事)
2.同学们,故事中讲的主要人物是谁呀?(板书:晏子)带领学生齐读两遍。听了晏子的故事,觉得晏子是个怎样的人?
3.大家知道晏子是谁吗?(出示晏子图像,教师简单介绍晏子)
4.今天我们就学习发生在晏子和齐王之间的一个故事。将课题板书
完整,拼读“劝”,领学生齐读课题两遍。
A、什么是“劝”?以前学过谁劝谁的故事?你会用“劝说”说一句话吗?
B、再读课题,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过渡:同学们能提出这么多问题,说明你们都是善于思考的好孩子。好,现在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课文。
1、请同学们听读课文,你能解决读课题后提出的哪些问题?
2、不出声读课文,圈出课文中的生字词和不明白的词语,拼读生字词。(出示生字:)
劝告 一滴水 庄稼(单独读四声,在这个词语里读轻声)
谁(本音“shuí” ,在“那我该求谁呀?”句中读“shéi”) 枯黄 决定 饿肚子 灌溉 慢慢
3、齐读生字,每个词语读两遍。
4、开火车拼读。
5、去掉音节再读词语。
6、用一句话来说说你对其中一个词语的理解。
三、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四、再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写齐国很久没下雨,齐王准备向山神和河神求雨,晏子用自己的才智劝说齐王向百姓求雨。齐王接受了劝告,让全国各地多挖水井,庄稼得到灌溉,百姓不再饿肚子。
教后反思:
这堂课下来后, 我自己反思课堂教学的优点与不足。《晏子劝齐王》是两个课时完成的教学任务,所以在这第一个课时,我先通过有趣的动漫故事形式,讲述晏子出使楚国受到捉弄,他以自己的聪明才智赢得了楚王的尊重。导入新课后,我简单介绍晏子是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他关心百姓的疾苦,重视农业生产,提倡种桑养蚕等等,使学生对晏子有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然后,我特意用彩色粉笔板书“劝”,让学生联系前面学过的课文中谁劝过谁,怎样劝,使学生对“劝”字的含义有个初步的理解。然后,我让学生针对课题提出质疑,学生们能提出几个特别重要的问题,如晏子为什么劝齐王?怎样劝齐王?最后的结果怎样?这些问题都提得很有价值,也正是学习课文的关键问题。在这第一课时里,学生们重点学习了生字词,这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扫清了阅读障碍。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弄懂了晏子为什么劝齐王?因为当时齐国很久没下一滴雨,庄稼枯黄了,齐王很着急,于是决定向山神求雨。这是文中的第一个自然段出现的内容。最后的结果是,齐王听从晏子的劝告,挖井灌溉农田,庄稼慢慢变青了,百姓不再饿肚子了。这些内容在第一节课弄清了。
本堂课讲下来思路比较清晰,顺畅,孩子配合比较积极,课堂孩子的热情很高,朗读的水平较高,自己在教态和孩子规范性的调动培养上有所进步,但是美中不足的是:
1、同时自己的评价性语言还要更丰富多彩些,要更能触动学生的心灵,给与鼓励和引导。
2、在幻灯片的制作技巧上自己还有待进一步的提升,尽量做得完美些。
有人认为教育有难易之分,有人认为教育有刻苦与勤奋之分,而在我眼中的教育却只有幸福和快乐之分,让自己感到幸福的教育,会把加倍的快乐感染给学生,同样让学生感到幸福的教育,我自己也会觉得很快乐!很有成就感!我会带着教育的这份幸福和快乐坚强的走下去,微笑迎接明天!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