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病梅馆记教案 病梅馆记教案 龚自珍

小学作文 zuowen 2浏览

【 – 小学作文】

【篇一】病梅馆记教案

病梅馆记教案

《病梅馆记》教案

执笔:徐海昆 审核:九年级组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些常用实词的含义以及重点虚词的用法。

2.把握托物言志的写法。

3.认识作者对清朝封建统治者残酷摧残人才的痛恨之情和迫切要求改良的 强烈愿望。

教学重点:托物言志的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词语和文章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交流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文意。

2、理解下列词语:

以欹为美(欹,音qī,倾斜)

明诏大号(诏,音zhào,告诉,一般指上告下)

斫直(斫,音zhuó,用刀斧砍)

孤癖之隐(癖,音pǐ,偏嗜)

鬻梅者(鬻,音yù,卖)

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贮,音zhù,储藏)

3.说说课文各段的大意。

第一段:写文人画士的病态癖好给梅树带来的危害。

第二段:写自己疗梅的具体行动。

第三段:写自己终其余生料梅的坚定决心。

二、研读共品

1.自由师友朗读第一段,检查关键词语,解释下列句中粗体色的字词。 以欹为美,正则无景。

斫其正,养其旁条。

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

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

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

2.一师傅朗读第一段,讨论下列问题。

⑴“梅”、“文人画士”各比喻什么?

梅 —喻人才

文人画士—喻清朝封建统治者。

(2)梅花的病态表现是什么?

曲、欹、疏 象征着人格的扭曲和缺损。

(3)致梅获病的手段有什么?

斫直、删密、锄正 象征着对人的精神的压迫、摧残和控制。

(4)为什么文章开头要写梅的产地、数量?

“皆”既说梅分布之广,又说梅产地之多,暗喻天下人才不可胜数,人才济济,为下文“江浙之梅皆病”先垫一笔

(4)解释下列句中粗体色的字词

(5)江浙之梅皆病是由谁造成的?课文是通过哪几个动词写出他们的罪恶行径的?

有人——封建统治者的帮凶

斫、删、夭、锄、遏、养,这也正是封建统治阶级摧残人才的手段。 小结:第一段,揭示产生病梅的根源。

三、互助质疑

齐读课文三、四段。

1.师友互相提问,交流解答。

2.老师质疑,师友讨论:

(1)作者疗梅的方法是什么?

纵之顺之,毁其盆,埋于地,解其棕缚

寓含解放精神,还人格以独立和自由的思想

(2)作者疗梅的困难和态度是什么?

困难:文人画士的诟厉

暇日和闲田无多

态度:置诟厉于度外,

只叹息暇日闲田无多,

决心将疗梅的事业进行到底

(3)第三段寄托了作者什么理想?

明知他的思想行为不容于封建统治阶级,会受到他们的攻击和迫害,但他毫不畏惧,决心迎接斗争,衬托他坚定地追求个性解放的政治理想。

四、巩固拓展

1.请举例说明“之”字在文言文中的几种用法

1)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2)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 子的独立性;

3)第三人称代词,“它”“它们”;

4)助词,嵌在专用名词之间,无实在 意义。

2.比较下面三个“病”字的意思和用法

A.而江浙之梅皆病。(动词,呈病态)

B.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使动用法,使梅呈病态)

C.辟病梅之馆以贮之。(形容词 有病的)五、总结提高

1.师友总结

这节课我学习了 ,掌握了 ,懂得了 。

2.老师小结

文章以梅喻人,以文人画士癖好病梅的“标准”以及“夭梅病梅”的事实,影射统治者颠倒黑白的用人标准和扼杀人才的罪行;它以作者决心顶着“诟厉”辟建病梅馆的设想表达努力解除封建束缚的愿望。

与本文主旨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初中学过的龚自珍的哪首诗?(请同学背两遍,体会作者的感情) 《已亥杂诗》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六、作业:

1.积累字词 2.写注释

3. 搜集有关“梅花”的诗句

【篇二】病梅馆记教案

《病梅馆记》教案

病梅馆记

一、教学目标

(一)认识作者对清朝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恨之情和迫切要求改良的愿望。

(二)掌握积累“病”、“业”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以”、“之”文言常用虚词;熟记“景(影)”通假字。

(三)学习借梅议政这种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本文是用“托物言志”的方法来写的。题目叫“病梅馆记”。作者写了他设置的医治病梅的处所。为什么要设置这么个处所呢?因为梅病了。梅怎么会病的?""梅,就是文章“表面”要写的所“托”之“物”。文章是怎样叙写的呢?

分析:作者的思路是,从梅的产地写到梅致病的原因、评梅的标准,写到梅所受的摧残,写到疗梅的决心,写到疗梅的措施以及疗梅的愿望,包括疗梅的计划以及更远的设想。全文分两段。

第1段,写梅之病态及病因。

(1)“江宁之龙蟠""皆产梅”写梅之产,多而盛。

(2)“或曰""以求钱也”析梅致病的原因。

(3)“梅之欹""至此哉”叹梅之病,广而惨。

第2段,述疗梅的意愿及方法。

(1)“予购三百盆""以贮之”谈疗梅的措施。

(2)“呜呼""疗梅也哉”表疗梅的愿望。

2.再看它的寓意,即所“言”之“志”,是怎样借梅谈到人才问题以及造成人才问题的朝政的。

提示:按“梅”的段落、层次来看。

第1段第一层,点明产梅的地区,数量多,长势盛,暗示人才本来到处都有,而且才华四溢。这是全文叙、议的基础。

第二层,用“曲、直”,“疏、密”,“欹、正”作鲜明对照,读者从字里

行间就能明了作者对这种评梅的观点持什么态度。“固也”,是先承认、后转折的“退一步”的句式,重点在否定。然而有人却偏偏以此为标准,这是少数人的癖见,当然不能公开宣扬、扩大号召,用作衡量天下梅花的标准,也不能按此标准把天下梅花都弄成病态。梅花的病因在评梅的标准。文章巧妙地借用文人画士的癖见,隐射统治者在使用人才问题上的标准,是压抑、摧残人才的根子。

第三层,梅花的曲直、疏密、欹正,是自然长成的,文人画士用自己的癖见强使人改变梅花的自然形态,这无疑是一种罪恶。联系人才问题,不妨对有关句子作如下的理解:“斫其正,养其旁条”,意味着摧残刚正廉洁的,扶植奸佞邪恶的;“删其密,夭其稚枝”,是压抑广大人才,束缚新生力量;“锄其直,遏其生气”,即迫害忠良耿直,遏制蓬勃朝气。这里,作用一连用了六个动词,生动形象地叙述了梅树所受的摧残,反映了统治者对人才的残害。结局是“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一个“皆”字揭出其受害之广,一个“烈”字点明受害之惨,从而揭露了统治者扼杀人才的罪恶。

第2段第一层由“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承接上文“梅皆病”,进一步证实“文人画士之祸之烈”。作者愤“文人画士之祸”,哀梅之皆病,竟“泣之三日”,极写其爱梅、知梅之情。于是下决心疗救病梅,即下决心拯救被摧残的人才,一个“誓”字表达了作者不可动摇的决心。梅的病,是文人画士的癖见,经“斫”、“删”、“锄”而成的,要它健康成长,必须“纵”、“顺”、“解”以粉碎其禁锢,“悉埋于地”,还它以自然生长的自由,“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目标明确,时间具体。“必”字与上文“誓”相应,愈见其心之坚。这就反映了作者为拯救和培植一代人才所采取的措施。“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两句,更表明他不屑与残害梅树的“文人画士”为伍,以及敢于蔑视腐恶势力、不怕打击、直陈时弊的昂扬气魄。

第二层,仅仅一个“病梅馆”能解救多少病梅呢?面对“梅皆病”的严酷现实,不禁深为感叹,“呜呼""”似乎显示了作者力不从心的艰难处境。但与此同时,我们仿佛又听到作者热切希望疗治病梅的呼声:“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一定要疗救尽可能多的病梅,拯救和培植尽可能多的人才。尽管病梅无数,个人能力有限,也并不气馁,坚持要“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表达了要为解救普天下病梅而奋斗终身,要以毕生精力解

除封建专制对人才的束缚、免除摧残而奋斗的决心。

由此可见,文中梅是人才的化身,记的是梅,说的是人,议的是政。表面上句句讲的是梅,没有一处涉及到统治者用人取士,实际却借文人画士的癖见,影射统治者颠倒用人标准,迫害“正”、“直”,字字在揭露反动统治者束缚、摧残与扼杀人才的罪行。

3.第一册《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的“设喻”跟本文的“托物言志”是否相同?

提示:先分开来看。

《邹忌讽齐王纳谏》在说明齐王由于“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私王”、“畏王”、“有求于王”因而“王之蔽甚矣”这个道理之前,以邹忌自己由于妻、妾、客的“私”、“畏”、“求”而受蔽打了个比方。用一般的比喻来说,是“甲像乙”。“乙”是一件很小很平常的事情,而且不一定真有其事,“甲”则是要说明的大道理。“设喻”便总是以小喻大,用暗示讲述道理、表明意见,比一般比喻用语更委婉、含蓄,更娓娓动听,因而也更容易使人接受。

本文则是句句写梅,句句比人,而又处处在议政,将深刻的难以明言的道理寓于具体形象的论述之中。它以梅喻人,以文人画士癖好病梅的“标准”以及“夭梅病梅”的事实,影射者统治颠倒黑白的用人“标准”和扼杀人才的罪行;它以作者决心顶着“诟厉”辟建病梅馆的设想,表达努力解除封建束缚的愿望。如果也以一般比喻来说的话,那就有点像“以乙代甲”的借喻了。

因此,“设喻”和“托物言志”都像比喻。但“设喻”是以小喻大,先把要作比喻的物体(或事件)讲清楚,再说出被比喻的物体(或事件),即所要讲的主体,使听者领悟、接受。“托物言志”则往往只说常见的、具体的、浅显的,而把要讲的抽象、深刻的道理隐含在里面,“志”在“物”中,写的是“物”,说的是“志”,中心表达虽然比较曲折,但艺术力量强,能发人深思。

4.怎样认识本文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

分析:本文所表现的思想,在当时是有它的积极意义的。这还可联系作者写的“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那首诗来理解。另外,本文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学习时要有正确认识。

提示:作者深感环境的压力因而追求个性解放,成了他诗、文的一种情调,这在《病梅馆记》和“九州生气”中反映最为突出。

《病梅馆记》强烈地谴责摧残梅花的举动,反映了他对于残酷统治的愤慨和痛恨以及要求改革的迫切和苦心。“九州生气”一诗说要使宇宙生气勃勃,必须“不拘一格降人材”,每个人都意气风发,自由地参预创造新的局面,高压统治弄得“万马齐喑”是没有好处的。作者认为梅之所以病,是因为斫正、锄直;马应当嘶叫,寂无嘶声不是马的本性。这些都是与束缚个性的现实社会相对抗的表现。

作者处于中国封建社会日趋没落、解体的时代。资产阶级刚从封建主义的土壤中露出嫩芽,不仅软弱,而且和封建制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这样的环境中,作者在他的作品中却能表现出对清王朝腐朽统治的不满和批评,要求改革,要求摆脱摧残人性的专制淫威。不管是他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在客观上不能不引起人们对封建社会的诅咒,对统治者的憎恨,对遭害者的同情;同时,反映了人们对突破封建专制主义桎梏的强烈要求,在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的成长。这些都表现了他的进步,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其积极意义。

但是,他身上不可避免地还保留着相当浓厚的封建思想,还受着他所在阶级的制约,在前进中遇到阻碍时就会流露出忧郁和悲观的情绪。像本文一方面渴望人才成批地茁壮地成长,一方面又看不到人民群众中的真正的人才,看不到真正能促使人才成长的力量,因而不能不发出“呜呼”的叹息,只能“穷予生之光阴”,一个人去孤军作战。其次是把摧残人才的原因仅仅归根于统治者颠倒了用人的标准,而不是否定整个社会制度。

5.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分析:本文用词十分准确、形象。如谈到有的人的审美观时,用“曲”和“直”,“欹”和“正”,“疏”和“密”六个形容词,准确简练、对照鲜明地摆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对于封建统治阶级摧残人才的手段,作者用了“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五个动宾短语,十分精当。“养”字形象地点出封建统治阶级豢养奸佞小人的不良居心;“斫”字揭露他们对正直人才的粗暴摧残;“删”字暗喻大批人才遭到压抑迫害;“夭”字象

征新生力量被扼杀;“锄”字直喻大量正直忠贞之士遭清洗;“遏”字指不让人才发扬蓬勃的朝气。

说到“养”、“斫”、“删”、“夭”、“锄”、“遏”的后果时,“皆病”指出受害面的广,“祸”和“烈”,总结了人才受害之惨。

作者怎样解救人才呢?“纵之顺之”,发展梅的自然天姿,顺其天性;“毁其盆悉埋于地”,粉碎对梅的禁锢,让它植根于大地;“解其棕缚”,使梅不受任何束缚,得到彻底解放;必使“复之全之”并“辟病梅之馆以贮之”,恢复梅的蓬勃生机,保全梅的自然形态,让梅有个恢复、保全、生长、发展的良好环境。他的行动,正是通过“纵、“顺”、“毁”、“解”和“复”、“全”、“贮”这些准确而精练的动词表现出来的。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要求学生借助阅读“自读提示”、“思考和练习”把握本文课外自读的教学目的。

(二)要求学生熟练地运用自读方法读准字音,理解词句,归纳段意,理解写作意图和写作特点。

(三)布置课外自读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1.“思考和练习”(三题全做)。

2.熟读课文。

3.补充练习。

(1)读准字音,解释含义:

鬻 斫 欹 景 癖

(2)在表内填写加点词的释义和用法。

(3)写出课文各段段意。

【篇三】病梅馆记教案

语文沪教版教案:《病梅馆记》

病梅馆记

一 教学目标:

(一)了解作者并认识其对清朝封建统治者残酷摧残人才的痛恨之情和迫切要求改良的强烈愿望;

(二)理解本文内容,体会其“托物言志”的特点。

(三)积累文言词语,并掌握词类活用。

二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并认识其对清朝封建统治者残酷摧残人才的痛恨之情和迫切要求改良的强烈愿望;

三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内容,体会其“托物言志”的特点。

四 教学设计:

(一)布置预习作业:

1.课前复习第十六课词类活用知识。

2.借助工具书,完成思考与练习(三),并疏通文意。

五 教学课时:一课时

六 教学过程:

1

2

3

4

【篇四】病梅馆记教案

病梅馆记(网友来稿)-教学教案

吴张泽

龚自珍

成都二十中语文教研组 吴张泽

学习过程

一、导入

韩愈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历来的先知先觉们往往因为其眼光前瞻、洞察敏锐、见解犀利而与浊世格格不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敢叫日月换新天”的人类意志养成了他们牢骚满腹则“大鸣大放”的锐气与“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批判精神。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近代杰出的思想家龚自珍的小品文,去感受时代先驱的文人情怀。

二、作者

龚自珍,自幼博览群书,精通历史、地理、文字、经学。但多次应试不第,38岁中进士,做过校对官、内阁中书、礼部主事等,48岁辞官南归,在江苏云阳书院讲学。曾与林则徐、魏源等结成“宣南诗社”,多表达对腐败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和变革社会的急切愿望,是首开近代文学风气的诗人和散文家。代表作是辞官南归途中又北上迎接后离京的妻儿,沿途所作的绝句315首,概称“己亥杂诗”。其第5首“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第125首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最为有名。

三、解读

⑴一读(自由朗读),正音、明句读。

明确:①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病梅馆记教案

②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

③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④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

⑤有/以文人画士孤僻之隐/明告鬻梅者

⑥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也

⑵二读(译练结合),解决《优化》夯实基础部分;课后练习第二题。

⑶三读(点名抽读),找各段中心句。

病梅馆记教案

明确:①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②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③穷余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⑷抽点学生紧扣中心句,概括各段内容,用两个字浓缩。

明确:梅祸—贮梅—疗梅

⑸什么称之为“祸”?文中指什么事呢?作者对此有怎样的态度?

明确:灾害;江浙之梅被斫正、删密、锄直;愤慨。

⑹今天园艺不就是在修枝裁叶吗?怎么理解“梅祸”呢?

明确:园艺是为了美,从这个角度看并没有值得大惊小怪的,文人画士的做法无可厚非;但自然本性被戕害,个性魅力被磨灭,生命张力被束缚。

⑺从江浙之梅的遭遇中我们会联想到什么呢?

启悟:梅→人

⑻联系《己亥杂诗》第5首、第125首你觉得“梅”“文人画士”“疗梅”具体指什么呢? 明确:人、人才;束缚人性、扼杀人才的人和制度;复归自由人性、惜护个性人才。 ⑼全班学生齐读课文。

【篇五】病梅馆记教案

《病梅馆记》导学案(学生版)

《病梅馆记》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以”、“绳”、“夭”、“病”、“泣”、“顺”等,沉淀语言知识。病梅馆记教案

2、理解文本,感悟文本,体会“托物言志”的写法。

3、了解作者并认识其对清朝封建统治者残酷摧残人才的痛恨之情和迫切要求改良的强烈愿望。

一、【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 龚自珍(1792~1841)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道光九年进士。曾任内阁中书、礼部主事。清代后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之一。他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支持林则徐查禁鸦片。他对清朝严酷的思想统治和腐败的政治深感不满,力主“更法”,废科举,重真才,以求挽救危局。组织宣南诗社,讲求经世致用之学,宣传改良主义思想。他的革新思想在当时曾产生很大的社会影响,并对后来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派政治改良运动起了推动作用。

2、背景简介: 己亥杂诗

九州生气恃风雷, 。我劝天公重抖擞, 。

上面这首诗歌的作者是清代后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 。当时清朝统治的衰败现象已日益显露。他对清朝严酷的思想统治和腐败的政治深感不满,力主“更法”“改图”,废科举,重真才,以求挽救危局。他的革新思想在当时以及后来都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

清朝封建统治者为了强化思想统治,奴役人民,一方面以八股文作为科举考试选用人才的法定文体,以束缚人民的思想;另一方面大兴文字狱(“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以镇压知识分子。在长期残酷的思想统治下,人才遭到严重的压抑和摧残,龚自珍自己就是其中之一。他既对清王朝的专制主义极度不满,也渴望能涌现出大批力矫时弊、拯救中国的人才。《己亥杂诗》和《病梅馆记》都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创作的。本文写于1839年,正是鸦片战争前夕,作者托梅议政,形象地揭露和抨击了清朝封建统治者束缚人们思想,压抑、摧残人才的罪行,表达了作者要求改革政治,打破严酷的思想统治,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愿望。

二、学法指导

(一)文体特点:

记:一种文体,以记叙为主,兼用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法来表达作者对某事、某物的态度、评价、情感等。病梅馆记教案

(二)理解文意:

病梅馆记教案

1、通读全文,查阅字典,扫清文字障碍,在课本上批注不理解的字词。

2、概括段意,梳理行文思路。

三、课堂探究

(一)把握主旨(写什么)

1、作者为什么要辟“病梅馆”?

2、为何会产生病梅?

3、夭梅、病梅的手段是什么?造成什么后果?

4、目睹梅花的病态,作者内心感到万分悲痛,面对“江浙之梅皆病”的社会,其表现怎样?请用三个字来概括。

(二)体悟写作特点(怎么写)

5、作者仅仅是为写梅而写梅的吗?

6、根据课文内容讨论填写表格,体会作者是如何运用这种手法的。( 龚自珍《咏史》这样写道:“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这样的政治环境决定了他不能直言朝政,只能委婉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在本文中作者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重大的政治主题。下面展开讨论并完成表格内的有关内容,具体体会作者是如何运用这种手法的。)

(三)、理解与迁移

21世纪是知识与人才的世纪,目前我国在推行科教兴国战略,但我们在培养使用人才,如何对待人才方面还存在许多误区,请结合当前的教育现状和社会现实,谈一谈我们应如何对待人才?(演讲话题)

三、收获与感悟

1、对文本的理解与得到的启示

2、疑惑之处病梅馆记教案

四、巩固与拓展

(一)积累实词,归类虚词

病梅馆记教案

1、解释下面加粗的词语并指出其用法:

1、 )2 )

3、斫直、删密、锄正( )

4、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5、夭其稚枝( )

6、而江浙之梅皆( )8、纵之 )

9、必 )10( )

2、说出下列句中加点的以字的用法

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 )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 ) ..

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 ) .

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 )( )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 )其智力为也 ...

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 )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 ) ..

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 )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 ..

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 )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 ) ..

五、【延伸阅读】:

从《病梅馆记》看龚自珍的思想

王开东

近代首开风气的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从21岁开始写作政论文章,壮年服膺今文经学之后,挥动公羊学说的魔杖,登高疾呼,揭露黑暗,抨击时政,倡言变法。在万马齐喑的晚清黑暗中,冲破沉寂,挟时代的风雷,成为近代文学的开山大师。正如梁启超所言,“晚清思想解放,自珍确与有功焉。光绪所有新学家者,大率人人皆经过崇拜龚氏之一时期”,由此看来,研究晚清思想解放的潮流,势必不能摈弃龚自珍,而探求龚自珍的思想,又不妨把龚自珍还给文学,从诗文的角度,探求龚自珍的思想。本文拟就龚自珍的寓言体散文《病梅馆记》中的象征手法来管窥龚自珍的思想风貌。

一、沉重的政治忧患意识

龚自珍生活的嘉道时期,清王朝“将萎之华,枯于槁木”的腐败政治已充分地显示出来。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不断加深,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化,“自京师始,概乎四方,大抵富户变贫户,贫户变富户”,农民起义前呼后应,“各省大局,岌岌乎皆不可支月日”,而且“士无耻心”,“具思全躯保室家,不复有所作为”(《明良论一》)。官愈大,愈恬不知耻,只知取悦媚上,把国家和民族前途抛到九霄云外。在《明良论二》中,龚自珍指出“历观近代之士,始进之年,而耻之存者寡矣”!“官愈久,则气愈偷,望愈崇,则谄愈固;地愈近,则媚亦工,至身为三公,为六卿,非但目未睹,耳未闻,梦寐亦未之及,臣节之盛,扫地尽矣”,面对黑暗腐败的封建末世,龚自珍以其敏锐的眼光,卓越的胆识,写了不起11篇《乙丙之际箸议》和4篇《明良论》对君主专制和帝王的绝对权威进行了犀利的批判,他认为政治腐败的政体原因,乃是“天下事无巨细,一束之于不可破之例,则虽以总督之尊,而实不能以行一谋、专一事(《明良论四》)”,皇帝控制一切,独断一切,内阁辅臣只是“待直承旨”。“乾纲独断”对臣民的百般钳制,使得官僚士大夫尽成帝王的仆妾犬马,朝见长跪,夕见长跪,人格更是受到极大的侮辱,怎么还有廉耻可言。恶性循环的结果,就是政治上庸庸碌碌,仰帝王鼻息,不仅绝少建树,而且形成寡耻,阿谀奉承之风。“四海为秋气,一室难为春”,庙堂上下,愈加呈现一派寂然无生气的僵尸景象,整个社会已到了“曰之将夕”的衰世。龚自珍虽位居下僚,但他关心国家大事。是清代每一个站在独立的学者立场上以个人的思考为依据纵横议论时政的人物,他是思想家。又是一个实干家,同时更具诗人气质:“少年哀乐过于人,歌泣无端字字真。”作为一个时代的先觉者,一个不甘遁世自适的志士,他的精神常常是痛苦的。“箫和剑”是他反复使用的意象,代表他多情易感和豪放任侠的两面。从早年的“怨去吹箫,狂来说剑”,到晚年的“剑气箫心一例消”。但无论怎样,龚自珍始终睥睨俗世,直面人生。因此,沉重的政治忧患意识时时积压心头,这一点不能不在他的作品中有所反映。

而《病梅馆记》写于龚自珍辞官南归的1839年,当时正值鸦片战争前夜,中英冲突,一触即发,统治阶级对内高压政策也愈演愈烈,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恶化。龚自珍于4月23日出都,7月9日抵杭州家中,寓言体散文《病梅馆记》和《已亥杂诗》同写于这一年,其寄托之意不能不说深刻。

由此可见,《病梅馆记》的象征意义,首先是沉重的政治忧患意识,它以病梅象征苟且偷安,偷惰畏葸的各级封建官员,以“曲”“欹”“疏”象征清朝的病态统治,以“文人画士”象征玩弄政治把戏的皇帝近臣,以江浙皆病梅象征死气沉沉的官场,以“病梅馆”象征作者革除时弊、挽枯扶荣的愿望和决心。

二、深刻的解放人才的观念

嘉道时期对人才的束缚、压制、摧残是极其严重的。封建统治者所需要的人才,首先必须是俯首帖耳,曲意逢迎,没有个性、没有独立人格的奴才。这种标准必然导致大批蠢才鱼目混珠,讨得主子的欢心,成为统治阶级驯服的工具,而真正出类拔萃的人才反而为统治阶级所不容,统治阶级对这样的人才不是千方百计的加以束缚,使之就范,就是毫不留情的加以杀戮。龚自珍不仅对此明察不爽,且有切身体验。在〈〈乙丙之际箸议之九〉〉中,他指出“当彼之世也,百才士和才民出,则百不才督之缚之,民亦戮之,声音笑貌亦戮之。""其法亦不得要领,徒戮其心,戮其能忧心,能愤心,能思虑心,能作为心,能有廉耻心,能无渣滓心。又非一日而戮之,乃以渐或三岁戮之,百年而戮之。”这也就是说,只要出现了有才能的士子或人才,封建统治者豢养的帮凶就会群起而督责、束缚,用各种卑鄙的手段,使“天下官之种类,尽此数者,既尽躯而师之” (《乙丙之际箸议三》)。在《咏史》中龚自珍写到:“金粉东南十五洲,万重恩怨属名流。牢盆狎客操全算,团扇人才踞上游。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田横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列侯?”有力的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面目,以及在强大的文字狱威胁之下,一般士人埋头苦读的庸俗状况,结句更借田横抗汉的故事,揭穿了清王朝对文人仕宦的引诱和欺骗。

统治阶级还以科举升迁等行政手段和思想的长期灌输,让人才脱离现实,皓首穷经“一睨人才海内空”,从上到下,不但没有“才相”、“才史”、“才将”、,也没有“才士”、“才民”、“才工”、“才商”,甚至连“才偷”和“才盗”都没有。即使对各级官僚,封建统治者的束缚也毫不放松。官员升迁,论资排辈,有才华的中青年根本无法脱颖而出,到了有资格掌管大事时,已老之将至。封建统治者“累日以为劳,计岁以为阶”,一个人,三十岁左右考中翰林走上仕途之后,从庶吉士到尚书,大约需要三十至三十五年的时间,到当一品大员最快也得三十年,其资格不够者,则“积俸以俟时”,“贤智者终不得越,而愚不肖者亦得以循而至”,能臣干也没有用,庸臣不干照样升,其结果大家都不干,都坐着熬资格,以致于“庙堂上下尽奄然而无生气”。

由此看来,《病梅馆记》象征的第二重内涵是解放人才的大声疾呼,作者以“病梅”象征被压抑、被摧残、被镇压的社会人才,以品梅

标准(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影,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影射封建统治者选拔人才的标准,为维护其封建专制,实现严酷的思想统治,嫉恨和扼杀那些正直的有骨气的、生机勃勃的人才,而要求人才成为毫无生气的庸才和奴才。以“文人画士”象征充当清王朝传声筒的御用走狗。他们根据主子的授意,奔走效劳,“斫正、删密、锄直”,“夭梅”“病梅”的种种手段,也正是封建统治者扼杀人才的恶劣行径的写照,以“江浙之梅皆病”,象征人才普遍受束缚的严重程度,以“病梅馆”象征作者革除社会弊病,创造人才成长的宽松良好环境的愿望。

三、可贵的个性解放的要求

龚自珍是一位禀赋不羁的诗人,追求个性解放是他不灭的意志。在《古史钩沉论》中,他提出“宾”这一概念来和“人主”相对,集中表达了他对君臣关系的看法。表面上看来,这些变通朝仪的言论,是属于枝节的改革,但在其背后,却隐藏着抵制君主专制的淫威,维护人的尊严和叛逆精神,从主宾观念出发,龚自珍得出结论说,士没有为一姓之主尽忠效死的责任义务,相反,人主倒有礼士的必要,否则豪杰之士就可以“入山泽”,名士就可以“去国”,那么,如有人“阴聘天下之名士,则“王运远矣”。上述言论与传统的封建伦理相比,存在着鲜明的对立。因此龚自珍强调的主宾关系,包含着人性解放的某些因素。此外,在哲学上,龚自珍把自我的主体性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强调民众与自我,把“众人”与“圣人”对立起来,认为“天地,人所造,众人自造,非它人所造”,并且把“我”看成是创造世界的原动力,即“众人之宰,非道非极,自名曰我”。这就是说,龚自珍对“圣人”愚弄“众人”,用圣人思想毒害众人思想的观念相当不满,认为天地生了人,人活于天地宇宙之间,应该自己主宰自己,而不是听命于统治者的思想主宰。在龚自珍的眼里,“我”成了宇宙中唯一的根本性的和化生一切的意志力量。它等于宗教中的“上帝”,这种唯心主义思想为维护具体个人的自我价值提供了哲学根据。龚自珍强烈反对统治者对“自我”的压抑和践踏,要求张扬自我的主体意识,由“锄情”到“宥情”再到“尊情”,就是要求打破封建束缚的尊重人的真性情。

从这一角度看,《病梅馆记》的确是有个性解放的思想光芒,作品以“病梅”象征封建末世被压抑被践踏的人性,以“文人画士”象征贩卖精神鸦片的教化者。以“曲”“欹”“疏”象征封建伦理规范下的病态人格,以“斫正,删密,锄直”象征封建统治者对人性的摧残和扼杀,以“病梅馆”象征作者改变社会陋俗,砸碎人性锁链大力解放人性的积极思想。

四、鲜明的自然审美标准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从文化色彩上来说,梅历来就是特立独行,高洁品行的一种象征。是中国人一种重要的审美对象,龚自珍对梅更是偏爱有加。嘉庆十九年,他在徽州府帮父亲修府志时,曾亲手植30树梅花于郡斋。道光三年,他葬母于杭州花园埂,亦植梅50树于墓旁。龚自珍南归后,安顿在昆山海西,更是一个树梅满山的好去处。他曾在《已亥杂诗》中说“海西别墅吾息壤,羽岑山重拾阶上。明年俯看千树梅,飘摇亦是天际想”就是明证。

梅花之美,属于自然美的范畴。而对梅花的审美感受,却表现出不同的审美尺度和审美情趣。文人画士及其主子,唆使人们砍掉主干(斫正),把充满生机的新枝扼杀掉(删密),不让梅花直立顺长,而把它剪成弯弯曲曲的形状,从审美情趣上说,是以歪邪为美,这与腐朽的有闲阶级病态的精神状况是一脉相承的。龚自珍所坚持的却一种自然健康的审美标准。自然就是“浑然天成”,“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即让梅花按自己的天性,自由自在,毫无拘束的生长发育,而不要对它进行粗暴的干涉和雕琢;健康就是自由、舒展、充满生机,让梅花按其本身的规律发展蔓延,而不是不断地干预、摧残。龚自珍认为违背自然规律,人为的造出一种标准,只能破坏美,摧残美。龚自珍不但对自然美要求用自然健康的标准衡量,对诗文也要求用这一标准。所谓“万事之波澜,文章天然好”,在这种观念下,他对桐城派大师姚鼐标榜的“神、理、气、味、格、律、声、色”标准,很不以为然。在《常州高材篇送丁若士履恒》中,他写到“学徒不屑效贾孔,文体不甚宗韩欧。人人妙擅小乐府,尔雅哀怨声能道。”龚自珍任丹阳书院讲习。又兼任紫阳书院讲习,除了贫困之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为了扭转晚清文坛的萎靡之气,把诗文创作引导到面向现实,经世治国的轨道上来。

五、强烈的变革现实的愿望

龚自珍认为社会是发展变化的,“天道十年而小变,百年而大变”,社会制度也随着历史的变化而演进,“自古及今,法无不改”。他据“春秋”三世说进一步引申,把社会的兴衰分为一日中三时,即“早时”、“午时”、“昏时”,而当时的清朝正到了“日之将夕,悲风骤至”的“昏时”,他警告封建统治者“山中之民有大声音起,天地为之钟鼓,神人为之波涛。”在社会危机面前,唯一的出路就是改革,他奋臂疾呼“一祖之法无不敝,千夫之议无不靡”。“与其赠来者以劲改革,孰若自改革?”

龚自珍辟“病梅馆”实质就是一种对人才培养的变革。“纵之顺之”就是作者冲破封建统治阶级对人才的束缚、遏制,让人才顺其天性,自由发展。“毁其盆,悉埋于地”就是粉碎封建统治者束缚人才的精神枷锁,让人才植根于深厚的现实土壤。“复之全之”就是要彻底恢复“梅”的本性,保全“梅”自然健康的形态。这正反映了作者要求个性解放,“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迫切心情,在《病梅馆记》的结尾,作者慨叹暇日不多,闲田不多,疗梅的力量有限,实质就是慨叹自己的力量不足以对抗人才受扼杀的黑暗政局。但龚自珍毕竟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他这种破除封建束缚,大胆变革的主张,表现了封建统治下觉醒了的知识分子的反抗情绪和改良政府的要求,其矛头直指封建专制统治,在历史上的进步和感召作用是不容小视的。

【篇六】病梅馆记教案

病梅馆记

龚自珍《病梅馆记》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自读课本3)

设计者:西南大学文学院 张亚兵

一、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在理解这篇小品文的字面意上没有多大的困难。因两个班基础能力差异,在两个班上课时要注意区别对待。通过这篇小品文希望能给学生在价值观方面一些启发思考。

二、 文本分析

这是一篇清人托物言志的小品文,短小精悍,主旨明确。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是一篇相对好懂的文章。教学的重点应放在这篇小品文的现实意义上,古为今用。通过课堂让学生讨论联系我们的现实生活,从而引发学生对现实的关注。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重要的文言字词,疏通文意,掌握一些特殊语法现象。 能力目标:理解本文如何“托物言志”.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清朝封建统治者残酷摧残压抑人才现象的愤恨及其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的思想感情, 同时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引导学生探讨人才观。

四、教学重点:理解“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五、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旨意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我们已经在早读课上预习过课文了,先不要看书,我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怎么样,"来读一下上面这些字词:

龙蟠 欹 明诏大号 斫 孤癖 鬻梅 阻遏 诟厉 贮

(强调 欹、孤僻/孤癖、卖官鬻爵的鬻)

二、翻开课本,结合下列问题自读课文,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文人画士的品梅标准是什么?

文中导致病梅的原因是什么?

作者对待病梅的态度是怎样的? (注意文中两次感叹所表达的感情) 师:(在明确作者行文思路时,强调重点字词的用法和语句的翻译)

1、品梅标准:梅树以枝干弯曲为美,笔直了就没有风姿;以枝干倾斜为美,端正了就没有景致了;以枝干疏朗为美,稠密了就没有姿态了。 曲、欹、疏—直、正、密。 “固也”两字,这说明这种品梅标准由来已久。

2、造成病梅的原因:

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 公开宣告,大声号召 名作动,约束 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 凭借 智慧和能力

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 有人就把文人画士特殊的嗜好明白地告诉卖梅树的人, 夭其稚枝,夭,使动用法,使""屈折。

3、作者对病梅的态度:

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前一个,的。 后一个,主谓之间

安得""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穷,竭尽

三、结合自己所知道的时代背景,思考作者是在单单写梅花受到摧残吗?这篇文章有什么深刻内涵?(思考讨论并引导到对社会原因的探讨上)

生:(借病梅隐喻人才受到压抑)

师:人才受到压抑的原因是什么?(结合历史背景引导学生理解这种对 人才的压抑是隐蔽的、无形中的,后果是很严重的)

大家看一下课文的写作时间,不久之后便爆发了鸦片战争。我们挨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是因为我们落后了,我们落后在哪儿呢,主要在于思想。从明朝开始我们在思想上就开始落后于世界。而明清两代在思想上达到了专制的顶峰。

八股取士:

科举制度本来是中国人的一大创举,但到了明清两代,统治者为了严厉控制读书人的思想,规定科举考试仅从《四书》《五经》上命题。(?)必须以朱熹的注为准,这几本书的确是儒家文化的精髓,但就这几千年前的几本书,能把古往今来、天地宇宙、世界万物都包罗尽了吗?就考这几本书,那我就读这几本书。先秦以后的书我还用读吗?所以当时就有人讽刺那时的读书人:“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第,可知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唐宗宋祖是哪朝皇帝”。 代圣人立言:就考四书五经,而且不允许发挥个人见解,叫“代圣贤立言”。你不能认为什么,你没有资格认为,你假装你是孔子、假装你是孟子、假装你是朱熹朱子在那儿写文章。谁装得像谁的心就离圣人的心近了,谁就是大才。文章都分八个部分: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字数500-700有严格规定,就这八个部分,而且得一反一正、一虚一实、一深一浅、排比对偶。可以讲在中国古代文字技巧上达到了最高水的就是八股文,但没什么实质内容。比如说一个考试在卷子上写我由一个苹果落地想到了万有引力定律,零分。圣人在哪本书上说了?四书五经里有吗?在做官与复读之间你是写苹果落地还是子曰诗云?

文字狱:

文字狱每朝每代都有,但最严重的是清朝,尤其是乾隆的时候。清人是以异族入主中原,所以很担心汉人的任何非议。

“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

有一个书生,一天他正在读书,突然一阵清风袭来,书生来了雅兴,随口吟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这件事传到朝廷,结果书生被砍了头。罪名是攻击朝廷统治者不懂文化。“清风”中的“清”与清朝中“清”是一个字。胡忠藻:“一把心肠论浊清”,杀!仅仅就这点小事,就足以表明清朝统治者实行的思想文化专制达到了一个怎样的残酷境地。龚自珍就生活在这样的年代里。连这么一点点小事都会招来杀身之祸,还敢有人思考什么民主、自由、平等吗?文字狱不光使老百姓、朝臣人人自危,这么一来中国人本来就对科技没什么兴趣,这东西又不考又不能当官。研究历史容易出问题,写诗也容易出问题,思考现实更容易招来杀身之祸。

这两种压制政策的严重后果就是士人为做官发财埋头死读四书五经,为免受诛戮而逃避现实。当庸才佞臣当道朝廷、真正的人才受到压制放置山野的时候,欧洲人在干什么? 所以说文人画士之祸之烈遗患千秋!

在《乙丙之际箸议第九》一文当中,龚自珍对《病梅馆记》做了一些说明,他指出到了衰世才士与才民出,则百不才督之、缚之以至于戮之。”“戮其能忧心,能愤心,能思虑心,能作为心,能有廉耻心,能无渣滓心。”一句话,就是扼杀忧国忧民之心,扼杀礼义廉耻之心,扼杀改革发展之心。

四、明确托物言志

具体体会作者是如何运用这种手法的。

表层意—————————-

梅———————————言外意(比喻义)(人才)

病梅——————————(遭摧残、压抑的人才)

文人画士————————(封建统治者)

品梅标准:

(曲、欹、疏)—————(选拔人才标准:奴才、庸才、歪才)

这篇短文在借“江浙之梅皆病”言天下“万马齐喑”,借病梅的由来,揭露统治者费尽心机压抑人才的统治策略,托辟病梅之馆发誓疗梅言“不拘一格降人才”之愿。这种写法叫什么?托物言志。作者在这篇短文中所要表达的和大家以前学过的他的一首诗是相似的,还记得吗?(PPT《己亥杂诗》)

五、人才观探讨:

思想家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透过世俗的迷雾看到了更加深邃的问题。我们学习这篇课文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的同时不是为了控诉晚清王朝,仇恨封建制度。难道我们今天社会主义社会就没有压抑人才这种现象了吗?怎样的环境才有利于人才的成长呢?(以文中倒数二段为引 :作者买了三百盆梅花全是病梅,没有一盆完好的,看着这些病梅,作者心痛的为他们留了几天眼泪,并发誓一定要治好它们的病,他就放开它们,顺着它们的天性,毁掉那些盆,把梅花全部种在地里,解开捆绑它们的棕绳束缚,以五年为期限,一定要使它们恢复本性,保全健康形态。作者最后感叹道,哎,怎样才能使我既有很多闲暇的时间,又有很多空闲的田地,来大量的贮存江宁、杭州、苏州的病梅。用我一生的时光来治疗病梅呢。)

(讨论中有可能谈到的问题:教育制度、考试方式、人与环境的关系、挫折教育、培养人才使用人才的弊端等。环境宽松,学有所用,允许人才流动;高考制度改革,尊重人的个性)

课后作业

阅读推荐:《龚自珍传》

以《我是一棵病梅吗?》为题 写篇周记。

八、教学反思

1、 这堂课在基本能力上操之过急了。对于一篇新课,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

熟悉文本,字词要不厌其烦的强调,同时注意阅读指导。我本来已经意识到了学生在齐读的时候断句上有问题,但只轻轻点了一句,其他几句学生读下来没问题,但我还是应该再强调一下。在六班我强调了断句,并让学生再读了一遍,这里应该给学生一点时间自读体会。在13班没有具体强调断句,而是在齐读前让学生读慢点,忘了强调断句。以后上课应将两种指导结合起来。在朗读中让学生体会古文的节奏韵律之美,循序渐进地熟悉课文。

开放性问题提的太早,花的时间太多。今后应注意这类问题尽量控制在课堂最后五分钟。学生对开放性问题的回答,大多是感性而凌乱的,教师要控制好问题的范围,同时给予一种理性的观点作为收束。不能完全给学生自由。

对概念性知识的教法要有一个系统的把握。比如今天讲的“托物言志”,自己虽懂,但还不大明白如何教授,便只能将其概念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来朗读。今后注意搜集整理这方面的资料。

2、 3、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病梅馆记教案 病梅馆记教案 龚自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