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集锦

小学作文 zuowen 3浏览

【 – 小学作文】

【篇一】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论文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论文

浅谈农村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见解

解决问题作为数学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老师要认真对待,真正上好每一节解决问题课,向40分钟要效率。解决问题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观察、分析、操作、实践等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获得解决问题时广泛使用的方法和策略。我们农村学生为什么怕解决问题,首先是教师教学方法问题,他可能没有能科学的设立教学目标,从学生实际出发,特别要站到中差生的立场上去深入挖掘信息,关注中差生不到,就会导致他们越学越不会就越怕学,最后干脆不想学了,也不写了,老师逼急了才乱写下去。因此我觉得老师应改变教学策略,制定符合学生现实的方法,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多种方法来,给他们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去学习。那我的做法是:

一、设立科学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要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是保证课堂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提高教学效率的必然要求。教学目标的确定,可以为执教者选择教材内容、手段方法和科学评价教学结果提供相关依据,也可以为学习者提供明确的学习方向。因此,课堂教学必须重视教学目标的确立。数学的教学目标的设立,要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去设定 ,而不是一味的上网抄袭别人的目标放到自己来,这样只能是种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所以目标要设立能恰当些具体些,特别要多从中差生的角度去设立,这样设立的教学目标才能有效的服务于教学,也才能有效调动中差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解决问题需要创设适合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是提供学生发问的前提条件,是培养提问题能力和养成提问习惯的有效措施。如果教材的例题主题图不符合或贴近你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可以改编从学生感兴趣的动画人物或实物入手,采用故事、游戏、儿歌、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去编例题,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现实实际内容(直观情景)紧密联系起来,营造学生认知心理上的悬念,让学生有问题可提,激活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心切。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游戏激励的形式,先课件出示13道

简单的表内除法口算,奖励个别学生,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奖励形式可以是在黑板上画苹果表扬,然后把这些苹果13个平均分成2组,小组合作(每个小组有13跟小棒代替苹果,2个盘子)把13个苹果平均分(要求每个盘子放的苹果个数要一样多),那么一分下去就会出现有剩余。师:“通过分一分,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学生通过操作、思考、合作交流,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每盘分得几个?还剩几个?这种类型就是有余数的除法。它是求13里面有几个2,就可用除法列式。像这类型题,结合你生活实际可以怎么想出一道有余数除法的问题来,必要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数字,引导学生模仿刚才的例子换个数字或水果来说,再慢慢换另外的说法来说,再解决问题。而且,在创设情境时,能够结合所要学的例题有联系,这样为学习新知识做了好的铺垫,也容易激活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从而能顺畅学习新知识。这些简单的会了,可以把例题当做练习题让学生做,让学会说求几的里面有几个几的形式就是用除法列式,要不然一些中差生就分不清什么时候用除法列式什么时候用乘法列式,会把加减乘除都混在一起,随便列式。所以讲一道例题要让学生多说为什么这么列式,里有在哪里。需要提除法问题的怎么提?加法减法乘法的又怎么提问题,让学生结合题目提,多让学生来说,并多鼓励中差生来提问题,可以给个模式让他们跟着提,提多了自然遇到提问题特别是在统计图内容里需要提问题的就会提了。

三、促进学生解决问题策略

1、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弱势群体。在上课的过程中,很多老师就没有关注这些弱势群体,他们一抛出题目,叫学生把题目读过一遍,然后没几分钟就要学生回答怎么去解决问题,那当然只有个别优生会举起手来回答,中差生无关紧要,觉得老师又不叫他们回答就在下面无动于衷,不动脑思考也不写,时间一久就什么也不会,就怕学这类型题。而我上课时是这么做的:让学生集体读一遍或两遍题目,这是考虑个别学生还不会读完整的题目,再个别自己读一到两次,读熟题目,弄懂题目的意思,再寻找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再用铅笔把关键的数字文字也就是主要的意思画一画,最后思考如何列式解答。在这个过程要留给他们独立思考的时间,小组再互相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中差生不会的要听会的同学说,把它记下来,老师再提问

这些中差生,不会时让他把本组学生的说法说出来或者提问优生说出来再让中差生重复他的说法。总之都要让中差生参与的机会,多让他们说,找机会给他们说,不懂不要紧,有同学帮忙,使他们感到不可怕,肯学。他们能说出来了要及时给以鼓励,使他们下次也敢起来回答问题。同时在一些解决问题的题目中,隐藏一些关键词,理解了这些关键词就能正确的列式计算。比如一共、和、总计等就可用加法列式;比多多少、比少多少、两数的差、便宜、贵等就可用减法列式;积、几个几、几倍等就可用乘法列式;商、平均等就可用除法列式。如果题目中有这些关键字词,记住了就能正确的列式了。而且教学解决问题时,多让学生说说题意,不要担心上不完教学内容而快速完成,导致这类学生不理解题目意思只顾抄写答案而不动脑思考也不听听老师是怎么说的想的。所以上课解决问题不贪多,重在思考过程,为什么这么列式理由是什么从哪看出来,应该让学生自己讲,多讲多说,集体说或个别说,这样才能关注弱势群体,为他们提供说的机会和参与的机会,久而久之,他们就不会怕学解决问题了。

2、多鼓励少责骂。中差生基础就很差,特别是语文基础也很差的学生,他们对文字的理解能力就很差甚至个别字不会读,那对这样的学生你不关注他,不耐心指导他们反而骂他们笨,这也不会那也不会,骂多了他们自己也反感、厌烦,学习没有了信心就更加不想学了。所以我们老师要宽容的心,静下心来,从他们的实际情况出发,听他们读题目,指导他们怎么审题,先找问题在哪里,再看有哪些条件,画出来,这些条件是什么意思让他们明白,有关建字词的也可以指出来理解他的意思,为什么这么列式,理由是这样,告诉他们就是这么理解题目这么解决题目的。比如二年级有一道题是这样15人做游戏,分成3组,平均每组几人?这里问题是平均每组几人?条件是有15人做游戏,分成3组,可以教他用画图来帮助理解或者找到关键字平均就可以知道用除法来列式。总之不怕麻烦,要多指导他们做题地方法,多鼓励他们去做去想,一题不懂不要紧,教了再出类似题来让他再做再想,又为什么也是这么列式,举一反三重重复复去教去练,练多了自然也会一点,多表扬他有进步了,他会有信心学,才会有学好的可能。

3、学会换位思考

我们老师觉得容易的题,比如最简单的3个小朋友,又来了2个小朋友,一共有几个小朋友?一年级的知识,虽有图显示出来,但未必所有学生都能看出来是用加法列式,那么作为老师你要站在学生的立场去考虑,而不是骂学生有多么笨,脑筋都不动,骂是不行的,只有耐心讲解并用手势结合让学生明白这样的题目就可以用加法来列式。所以只有老师站在学生特别是中差生的立场去考虑问题,替他们想想,我该怎么引导才能让这部分学生弄明白,而不是一味的去指责他们,因此要学会换位思考,替学生想想,多从不同角度思考,就会有不同的收获。

四、重视动手操作

有一些题是需要通过动手操作理解更快的,那么我们就应该让学生动手去做,培养他们动手操作的能力。因为学生觉得难理解,老师又觉得麻烦,让学生操作会影响教学任务或太嘈了乱收不回来就不让学生操作。我觉得应该改一改,老师试着让他们动手操作,讲明操作应注意什么要求在做。比如比如教学平均分,那就可以让学生动手分小棒20跟小棒,每4根一组,能分几组?学生通过分就明白了能分5组。因为这里隐藏着平均分,每组一样多就用除法列式。还有关于路程的教学,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辅助教学,更能让学生易理解,还有一些关于几何图形的求周长等都可以用画图的方式来辅助理解,更容易算出图形的周长。所以动手操作在解决问题教学中还是有用的,可行得通的。

那么关于课后的练习,我觉得还是要多练,但不是多练就是要搞题海战术,而是精炼,同类型题多练两三道题,已达到巩固应用的目的。

总之,这些是我在教学中发现探索出来的方法,不过我对学生“解决问题”教学方法指导研究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和不尽人意的地方,有待于我今后继续努力学习,积极探索,多与同事沟通交流,探讨出更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解决问题的方法来。

【篇二】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论文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学数学论文

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实践与思考

杭国学

(明光市女山湖中心小学,731720288@qq.com)

摘 要: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学生在试图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必须调动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及动手操作能力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创造力可以得到培养。孩子的心灵深处,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教师在数学课堂中要把握好时机和方式,利用学生这种特有的内需有的放失地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并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联系实际、应用拓展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发现问题 实践尝试 多样化思考 自主探究

引 言:

近年来,创造和创新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一个民族是否具有竞争能力,是否能够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对问题的感觉,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而一旦学生有了问题意识,就会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强烈的内驱力。因此,将问题贯穿教育过程,让问题成为知识的纽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的目标,也是现代教育追求的理想。爱因斯坦说:“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的冲动。”

如何培养创造性人才,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孩子开始学会说话时,总是围着大人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无穷无尽的问题充满了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但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问题意识却逐渐淡薄呢?有些学生只会机械地、模仿性地解决问题,原因何在呢?

一、问题意识淡薄

传统课堂教学主要是靠“灌输——接受”的模式来完成。忽视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学生普遍不能或不善于发现问题,不敢或不愿意解决问题。严谨的教学结构、高密度的练习设计、一环紧扣一环的教学环节,教师追求的这种高密度、快节奏,势必会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没有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渐渐地,他们就失去了提问题的习惯。

现在有的教师改变“满堂灌”为“满堂问”,课堂上虽然也有一些火热的场面,看似学生不断思考,其实是通过问答的形式,老师在牵着学生走。火热的场面实质上反映的是教师自己的思维过程,不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学生听听就懂一做就错的原因所在。在整齐划一的答案面前,学习没有了悬念,学生没有了疑问。教师的过度“指导”,实际上变成了对学生的主宰,压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学生的质疑能力得不到培养,也就发现不了有价值的问题了。

另外,有的教师追求所谓的课堂“高效率”,对学生发现的问题不以为然或敷衍了事。比如,我曾经听过这样一节课,课题为《估算》。练习中首先让学生估算14+25、36-18两题,然后让学生比较估算值与精确值,意图是让学生归纳出估算值接近精确值的特点。学生A回答:因为14邻近的整十数是10,25邻近的整十数是30,所以14加25大约等于40,而14+25=39,估算的结果40非常接近计算的结果39。学生B接着马上提问并反驳:不对!如果是14+24呢?14邻近的整十数是10,24邻近的整十数是20,14加24大约等于30,而14+24=38,那么估算的结果30和计算的结果38相差的很多。当我听到学生发现这么有价值的问题时,精神为之一振,而老师的不清楚或影响上课进度,只是敷衍了事:“同学们,这个问题我们以后

再研究,下面我们继续练习……”唉,我们的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就这样被扼杀了。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论文

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呢?

二、“以问题为灵魂”的教学活动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题才有思考。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有疑,才会学有所思、学有所得,才会产生兴趣,形成动力。可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创新教育的起点。教学中教师要不断鼓励,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学生能否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现实生活和周围事物,从而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是其数学意识强弱的重要标志。正如爱因斯坦说过那样: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所以,教师作为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首先发挥的作用应该是努力创设这样一种情境:让学生成为数学问题的发现者与解决者。

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步骤,而且要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活动情境和参与的机会,从现实生活中选取观察的素材,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问题的真正存在,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1.鼓励学生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学生只有在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中,才能真正表现自己,创造性的发挥潜能。如果教师冷漠生硬,过多指责,课堂气氛必然会趋向紧张、严肃,学生产生的是压抑感,小学生的自尊心理必然使他们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创造性的思维也就无从产生。因此,教师要时时注意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爱护学生的问题意识。对于学生萌发的各种问题,或是学生提出的不着边际或不切主题、奇思异想的问题,教师应给予赞许的目光、鼓励性的语言。同时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点点智慧火花,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失时机地肯定和表扬,使学生时时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感受到思维劳动的成功和乐趣,而当他们的才能得到老师的认可时,就会产生一种发挥更大才能的心理,学生在学习中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积极性就得到了提高。

2.引导学生在尝试中发现问题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该过程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尝试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教师在课堂中可放手让学生进行尝试,当尝试中发现新知识与原有的认知结构发生冲突或不同学生对同一问题产生不同见解时。适时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最小公倍数”时,当学生学会了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时,有的学生就提出怎样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呢?教师适时出示两个例子让学生尝试,学生练习情况如下:

A. B. 3 4 5 3 5 9

6、8和10的最小公倍数是: 6、10和18的最小公倍数是:

2×3×4×5=120 2×3×5×9=270

然后让学生分别写出每一个数的倍数进行验证,学生很快发现,A题求出的120是6、8和10的最小公倍数;而B题求出的270并不是6、10和18的最小公倍数,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应该是90。学生在尝试中产生了困惑,并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1)为什么用同样的方法A题的结果是正确的,而B题的结果不正确呢?(2)为什么270不是6、10和18的最小公倍数呢?有什么更好的方法能很快验证出一个数是否是另外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3)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与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肯定有所不同,那么区别在那里呢?……通过在尝试中让学生发现问题,并随着问题的最终解决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了新知,在情感、意志

等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

3.组织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发现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说:“手是意识的伟大培育者,又是智慧的创造者。”动手操作是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的必要手段。概念知识中,有许多抽象的内容较难理解,如果让学生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实践,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教学“质数与合数”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准备了一些形状大小相等的小正方形,让学生用不同个数(5个、9个、12个、17个等)的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想一想有几种不同的拼法。学生在动手拼的过程中发现并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1)为什么用5个、17个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只有一种拼法,而用9个、12个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却有多种拼法呢?(2)这与小正方形的个数有什么联系呢?(3)是否给的正方形个数越多,能拼出长方形个数的方法就越多呢?然后针对学生产生的问题引导学生研究这些“个数”的特点,学生在交流与探讨中发现其中隐含的知识点:当小正方形“个数”的约数只有1和它本身时,只能拼成一个长方形;当小正方形“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别的约数时,能拼成多个长方形。从而引出了质数与合数的定义。这样在操作实践中,让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把原本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促进了概念的形成。

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以往由教师为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鼓励学生主动的发现问题,并尝试采用观察、动手、探究等教学策略解决发现的问题。

三、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实践

数学中的解决问题包括两种情况:一是解决数学学科问题,二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或其他学科中的实际问题。由于每一个学生都有各自不同的知识体验和生活积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师应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途径来思考和解决问题,让学生寻求自己对知识和方法的理解,以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论文

1、鼓励学生解题方法多样化

在数学问题的教学中我们往往会拘泥于一种方法,除非有特殊要求,觉得没有必要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更有部分教师认为学生只要学会最优化的方法就可以了,其它的方法可能更难理解也耽误时间。但是这样做可能会导致学生学习数学成为一种机械性的行为,就像工厂里批量生产的物品一样。虽然符合标准,但缺乏创造力和想象力,也会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受到限制。

所以,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的多样化就成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例如在本学期我上的一堂公开课上有这样一题:公共汽车上原来有 34人,到站后上车 18人,下车 14人,问车离站时车上有多少人?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论文

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几乎所有同学用的都是这样两种方法,第一种:用原来的34人加上上车的18人共有52人,再减去下车的14人,离站时车上人数为38人;第二种:用原来的34人减去下车的14人,还剩20人,再加上上车的18人,离站时车上有38人。只有两位同学写了这样的算式:18-14=4(人),4+34=38(人),于是我让其中一位同学说说她的想法,她却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最后另外一位同学说了他的想法:直接从后来上车的18人中减掉下车的14人,结果只有4人上车,加上原来的34人,车上的人就是38人,三个一模一样的结果,却展现了学生不同的思考过程,同时也体现了学生的思维差异性。

2.重视开放题,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数学作为一门思维性极强的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数学开放题与那些具有唯一正确答案,甚至唯一正确解法的“传统问题”相比,由于自身的开放性质,不再是条件充分、结论唯一,决定了学生不可能按照既定的模式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论文

机械的去从事解题活动,而必须主动地、积极地去进行探索,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用动态的眼光,用活现行教材,使教学内容更加现实、有意义、富有挑战性。如相遇应用题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甲、乙两村相距3000米,小张和小王分别从甲、乙两村同时相向而行,小张每分行80米,小王每分行70米,几分后两人相距300米?” 在这一题的练习中,首先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然后请两位学生上台走一走,在实践与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了题目有两种可能性:一是两人没有相遇,两人还相隔300米没走;另一种可能是,两人首先相遇,又各自往前走,然后相距300米。学生经过尝试、讨论、交流得出了两种可能性,及多种解法……

可能性一:

(1)(3000-300)÷(80+70)=18(分)

(2)解:设x分后两人相距300米。

80x+70x=3000-300

x=18

(3)解:设x分后两人相距300米。

(80+70)x=3000-300

x=18

可能性二:

(1)(3000+300)÷(80+70)=22(分)

(2)解:设x分后两人相距300米。

80x+70x=3000+300

x=22

(3)解:设x分后两人相距300米。

(80+70)x=3000+300

x=22

在教学中,通过多角度思考,获得多种解题途径,甚至产生不同的解题结果,可拓宽学生的思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奥秘和情趣,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论文

总之,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成功的教育,不在于选择适合教育的人给予教育,而在于给不同的受教育者以适合的教育,使每个孩子得到自身应有的发展;不在于一枝独秀,而在于各擅其长;在丰富的体验中各不相同,在大量的机会中各得其所。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主动参与是关键,教师的点拨是保证。教师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能从多角度、多侧面地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发现问题,积极探索问题,以小组合作形式,帮助每一个学生成长。另外教师还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有意识地捕捉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对他们进行肯定和称赞,让其在评价中产生学习兴趣,体验成功的快乐,把我们的学生从小就培养成“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论文

参考文献

著作类

[1] 南京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S].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

[2] 王建林.数学课堂中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小学数学教师》,2006年第5期

[3] 李平军.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小学数学教师》,2003年第11期.

[4]宁连华.数学探究学习研究.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篇三】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论文

浅谈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

学科:小学数学

论文题目: 浅谈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

攸县黄丰桥镇中心完小

谢明星

浅谈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 黄丰桥镇中心完小 谢明星 摘要:解决问题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巩固学生数学知识技能,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关键词:收集信息 探究问题 拓展思维 合作交流 评价反思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数学教学高于生活。”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解决问题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巩固学生数学知识技能,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如何进行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也成为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

一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

真正意义上的“解决问题”是让学生解决日常生活场景中的实际问题,而在现实生活中考虑解决某一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需要的数据、事项、关系等,在应用题的教学中,这些必不可少的信息已经通过文字形式给出了。而解决问题不是简单的代入公式,它要的具体问

题具体分析。在问题情境中解决问题才是学习数学的价值所在。随着社会的信息化发展,数学的应用也在不断地深化和扩展。我们就要更加注重在真实的情景中研究数学和解决问题。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相关的教育理论将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设计如下。

1.创设情景,收集信息

教师开始上课时,可以借助主题图或教学课件来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主题图或教学课件上的信息在一定意义上是为学生思维提供线索的。当学生汇报后,教师引导学生将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找出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观察汇报也能为解决问题提供认知的基础,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焕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营造氛围。具体如下: ①教师先让学生观察主题图。

师问:“图上画得是什么,写得是什么,你发现了什么?”

②让学生认真独立地观看,分组讨论和交流,并汇报和交流获取的信息。

2.小组协作 探究问题

当学生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后,给学生留出充足的空间和时间,让每个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和策略,还可以通过小组内的共同探究和交流,并形成初步的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参与到小组中去及时获取信息,适当加以引导和调控。具体如下:

①个人或小组针对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可以采取讨论、实验、等方法自觉矫正错误,逐步得出结论。

②教师启发点拨。引导学生回顾探索过程,指导解题策略。 例如:二年级下册第31页“解决问题”。先引导学生结合图文,分析所收集到的信息。当学生发现小汽车的价钱不知道时,可以分小组进行讨论和交流,学生发现必须先求“买一辆小汽车用多少钱”的问题,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或者教师的点拨,让学生根据“12元可以买3辆小汽车”这个信息可以算出一辆小汽车的价钱,再根据一辆小汽车的价钱和第二个信息“想买5辆小汽车”就可以求应付多少钱。对于两步计算的解决问题,教师指导学生分析问题时一定要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

3.交流评价 解决问题

交流评价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有机结合的关键环节,教师的主要责任在于组织学生进行有成效的数学交流,激活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思路。理清思路后,让学生独立选择算法。当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进一步归纳整理算法。最后通过集体交流,明确算法。具体如下:

①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研究成果。

②各组成员认真倾听相互评价,表示赞同、反对,开展有竞争的合作。

③组织引导各小组提出不同的想法,发现新的思路、方法及时扩散,并给予及时评价和指导。

4.巩固方法 拓展思维

学生掌握了方法,还要不断练习应用中深化理解。在这个环节中安排一些基本题,让学生用已掌握的知识进行解答,以达到巩同应用的目的。也安排一些发展性习题,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灵活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以拓展学生的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具体如下:

①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重难点设计好练习。结合学生知识,能力的差异,组织学生分层练习。

②学生人人完成基础题的练习,低等生在完成基础题的基础上,尽力完成综合题,中等生在完成综合题的基础上,尽力完成提高题,优等生三种练习都完成。

例如:二年级下册第55页的“解决问题”。通过例题3的学习,学生明确了“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问题应该怎样解答。教师可以设计简单的看图题“左边小兔有18只,右边小狗有3只,小狗的只数是小兔的几倍?”进行巩固练习,还可以设计在多个信息中解决“谁是谁的几倍”的问题。教师注意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

二、在实施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的几点建议

1.注重学生收集信息

从解决问题的步骤来看,收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在低年级多是以图画、表格、对话等方式呈现问题,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渐增加纯文字问题的量。在实际教学中,对于中低年级学生而言,最有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