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学作文】
【篇一】自己的是给别人看的课堂教学实录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实录2014
优秀课堂教学实录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实录
教材分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第十册第八组教材中的一课。本篇课文讲的是“我”在德国读书时,发现德国家家户户都把花养在邻街窗户外,他们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多年后,“我”又回到德国,发现变化很大的德国,“美丽”依旧没有改变。由此,我体会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崇高境界。教材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语言优美且内容丰富,是一篇值得供学生细品的好文章。这篇课文篇幅较短,语言亲切自然,字里行间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不仅能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还带给孩子美好的情感体验,更有助于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
这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的作品,具有不同凡响的人文性价值。作者用生动的语言,雕刻精美隽永的短文,表达故地重游的真切感受。展现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在奇特的风景里,抒发了内心真实的感受。在“美丽奇特”的境界里,潜移默化的营造净化心灵的氛围。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练概括的语言揭示了意味深长的人生哲理,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自然而然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格教育,真正起到丰盈学生的人文精神内涵的作用。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读通、读懂课文,读出感情。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从中受教育。 教学准备:
1.课前,教师反复读课文,达到读通、读熟、读出感情。同时,通过多种途径(书籍、网络等)了解关于德国风情民俗以及作者季羡林先生的资料,对德国和作者有所了解。
2.利用课件媒体的辅助功能,使学生更直观地感知课文内容,为品味课文内涵而服务。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质疑导入
师: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也不例外,我爱美,更爱美丽的花朵。所以我种了很多的花,有各色的玫瑰花、有鲜红的杜鹃花、还有粉红色的水仙花。看着这些自己种的鲜花竞相开放,心里特高兴。
你们也种花吗?给谁看的?
有一个民族,他们种的花是给别人看的——那就是德国人民。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季羡林老先生写的课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师:(板书课题),看老师写题目。谁来读读? 生:(读) 生:(读)
师: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让”读得比较重),一起读题目。 生:(齐读)
师: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生:我想知道德国人自己种的花为什么要让别人看? 生:我想知道自己种的花干嘛不自己看? 生:我想知道自己种的花是怎样让别人看的? 师:带着这些问题读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到答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课件出示要求:自由读,学习生字新词。思考:季老先生几次踏上德国?德国给他留下什么印象? )
生:(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课件出示)请同学们齐读这些词语
(脊梁 房东 莞尔一笑 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应接不暇 耐人寻味) 师:大家读得很认真,请看这些词语会读吗? 生:会
师:谁来读一读? 生1:(读)
师:(范读)“脊梁”,读轻声,“脊梁”。 生1:“脊梁” 师: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脊梁”) 师:还有谁来读读?
生2(读)
师: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你再读读 生2: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好,大家一起读读 生齐读: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大家一起读读这些词语。 (生齐读词语) 师:哪些词语描写花的? 生: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花很多,眼睛都忙不过来了,那就是—— 生:应接不暇
师 :对。莞尔一笑,什么意思? 生:微笑。
师:(走到一生前转其生面向全体)你笑一个。 (一生学生微笑)
师:莞尔一笑,不错。请看(课件出示词语解释) (生齐读)。
师:请看下一题。(课件出示)判断下面哪组读音是正确的? 生:B组。
师:好厉害,一看就知道啦。读这一组词语
生读:姹chà 嫣 yān 暇xiá 脊 j ǐ 师:好,请看这些字
(生字课件):脊 莞 锦 姹 嫣 暇 颇
生:脊, 脊梁 ,莞 ,(莞尔)莞尔一笑,锦,(锦绣)花团锦簇,姹,姹紫嫣红(嫣然) 师:读书应该注意什么呢?(马上坐端正,看屏幕)接着读。 生:暇,无暇(应接不暇) 师:无暇,是这个“暇”吗? 生:是。
师:“暇”跟什么有关。 生:跟时间有关。 师:无暇是什么意思? 生:没有时间
师:好,接着读。 生:颇,颇多(颇有) 师:颇多是什么意思? 生:有很多
师:很好,你认为哪些字最容易写错? 生:嫣
师:观察一下哪地方最容易写错? (生回答热闹而乱) 师:嫣是什么结构? 生:左右结构。 师:什么部首? 生:女字旁
师:右边上面是—— 生:正。 师:下面是——
生:与,一横变成四点啦。
师:观察得好,“与”的下面一横要变成—— 生:四点。
师:好,跟老师写一遍。(师范写,生临摹) 师:还有哪个字难写? 生:没有 生:脊梁的脊
师:这个字怎么记呀? 生1:人的上面有两个人 生2:人的两边有两个人 生3:人的两边有各有两点。
师:观察很清楚啊,那怎么写呢?跟我一起写。 (师范写,生临摹) 师:还有难写的字吗? 生:没有
师:好,学了会生字,我们再清清楚楚地读一遍课文 师:读得不错。
【篇二】自己的是给别人看的课堂教学实录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实录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实录
一、谈话引入,激趣设疑
1、谈话引入
2、板书课题,让学生给“让”字换一个字。
3、质疑:自己的花为什么要让给别人看呢?。
二、自主合作探究
活动一:初读,感受“奇特”。
关键问题:德国人种花和我们中国有什么不同,他们把花养在什么地方,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
活动要求:
1、认真读两遍课文,思考问题。用双横线画出有关的句子。
2、课件出示相关的句子和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德国人奇特的养花方式。
活动二:再读,感受“奇丽”。
关键问题: 走在德国的街上,我们会看到怎样的景象,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活动要求:
1、小组合作学习,抓住重点句子理解课文。
2、图片引读,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感受“花的海洋”,理解“应接不暇”。
活动三: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
关键问题: 德国这样奇丽的景象,这样奇特的民族,体现了他们什么样的思想?
活动要求:
1、默读,思考。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
2、课件出示句子,理解“耐人寻味”、“ 颇”、“ 境界”。
3、感受德国人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美好的人生境界。
4、课件出示三个句子,引导学生找相同与不同,从德国人四五十年依旧没改变的“美丽”进一步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思想。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教师小结。
2、回归课题,激发学生乐于奉献的愿望。
3、联系生活实际,深入理解。
【篇三】自己的是给别人看的课堂教学实录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课堂实录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的》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天性、宇宙、真切、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自己的是给别人看的课堂教学实录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德国的民情风俗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一篇访谈录《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其中那棵大树还记得是谁吗?对,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教育家季羡林爷爷。今天,我们要同季爷爷一起去德国,去看看德国的花。(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流利。
2.出示生字,生齐读,指名读,师注意纠正字音:注意“莞”是个多音字,本课中读wǎn,表示地名时读“guǎn”,如,广东省的“东莞”;“姹”(chà)的声母是翘舌音,不要读成平舌音。
3.生指出书写上的疑难字,指导书写生字:
暇:与“瑕”区分记忆,偏旁表义
锦:与“绵”区分记忆。
嫣:右部的上下结构分配要合理。(师可范写)
4.生写生字,师巡视。
5.投影仪展示书写,师生评议。
6.结合预习情况,理解文中疑难词语:
房东:出租或出借房屋的人(相对“房客”而言)。
莞尔一笑:形容微笑的样子(多指女性)。
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景象。
姹紫嫣红:嫣:娇艳。形容各种好看的花娇艳绚丽。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在初读课题的时候,同学们会产生怎样的疑问?(谁把自己的花给别人看?为什么要给别人看?)
2.默读课文,自己在文中找答案。
3.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体会。
第二课时
师:我们知道,季羡林老先生作为中国国学大师,他这一生的文化成就离不开德国十年岁月的积淀。十年的患难与共,让季老先生与德国结下了不解之缘,今天这节课,让我们追随季老先生的脚步,一起学习课文,
生:25、自己的话是给别人看的
(点评:开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师:今天,当季老先生在阔别德国四五十年后,迎接他们的主人问:“你离开德国这样久,有什么变化没有?”季老先生是怎么回答的?
生: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师:美丽指的是什么?
生:美丽指的是花美。
生:我觉得德国的人也美。
师:文章哪里让你感受到花的美丽?默读课文,拿起你的铅笔画画文中相关的句子。
生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
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
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师:这是描写花独特的美,这段话中,哪个词语一下就吸引住你了? 生: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同学们,抓住关键词语那是读书的好方法,看着这两个词语所表达的意思都一样吗?谁来说一说!
生:我感的花团锦簇是说花非常繁茂,姹紫嫣红是说花的色彩美丽。
师:“花团锦簇”中“团”和“簇”的近义词的组合让我们感受到了花的繁茂,挨挨挤挤的姿态。“姹紫嫣红”的姹和嫣字,仔细看看,你发现了什么呢? 生:都有女字旁。
师:大胆想象一下,这两个字跟什么有关呢?
生:女子。
师:是呀,姹和嫣原意都是指容貌娇美的女子,在这是告诉我们——这花就像是美丽的女子一样在那个,那样令人赏心悦目,看看,中国汉字的字音、字义、字形的神奇就体现在这,不同于花团锦簇的繁茂,姹紫嫣红更多的是向我们传达出一种花的色彩花的艳丽!
师:这花的美不仅仅是一条街上一个窗户上展示吗?
师:在这段话中,还有一个词语也是描写花的繁多,哪个呀?找找! 生:应接不暇。
师: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吗?
(屏幕出示相关花的画面,师快速语言描述:看那是月季红艳艳的花儿,
粉红的桃花,雪白的梨花,娇艳的海棠,喇叭花举起紫红色的大喇
叭一簇簇鲜艳的花朵欣然怒放,真让我们——应接不暇)
师:这段话虽然短,但季老先生所要传达给我们的花的美却一点也不简单
呀!季老先生用词的精妙的确令人感叹,几个词就是无数绚烂画面的汇总,
师:让我们走出房屋,来到街道欣赏美丽的花朵吧!请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大家边听边展开想象,然后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许许多多的游人在开满鲜花的街道上拍照、谈天。 师:是呀,把自己的身影留在美景之中。
生:我仿佛看到了许许多多的游人都沉浸在这浓郁的花香之中。
师:你用了“沉浸“这词,感染了我。
生:我仿佛看到了五彩缤纷、鸟语花香的街道。
(点评:此环节顺势对学生进行了想象、听觉能力的培养,效果好。)
师:这样的美丽景色在经过四五十年漫长岁月的洗礼中依然美丽,难怪季老先生说——
生:美丽并没有改变。
师:这就是德国的花美,刚才同学们说的人美在哪里体现?请用波浪线画 生:这一种境界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师:这一种境界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咱们能品出什么味道呢?
生: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这是说德国的景色美,是因为人人为我。
生: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
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师:“脊梁”是什么意思
生:花的茎和叶子。
师:花的脊梁简单的说就是花的“枝干”。轻轻地读读“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你的脑海中出现的花是怎样的姿态呢?
生:伸出窗户,说明花朵都尽量的拉伸出去。
师:你感受到这些花儿都在向谁极力的表达着什么呢?
生:表达它自己的美丽,向路人张开笑脸。
师:这就是德国人养的花,通过这个“脊梁”,那窗前的花儿的形象就一目了然了,妙不妙呢?
师:你看,家家户户都这样养花,家家户户的花都极力向路人张开笑脸,看来在德国,确实是——
生:自己的话是给别人看的。
师:然而,在四十多年前,初到德国的季羡林先生对这样的养花方式感到一种——
生:吃惊!
师:带着这种吃惊的心情读一读课题——
生: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师:季老就曾这样问过女房东欧朴尔太太,她是怎么回答的?
生: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师:“莞尔一笑”你会吗?请你起来读一下这一句。
师:你笑得真甜,你笑得着美。
(点评:老师对学生充满人性化的由衷赞许,更增添了课堂的温馨,融洽学习氛围,)
师:.当时,季老先生在哥廷根租住的房子,房东姓欧朴尔。女主人欧朴尔太太大约五十多岁,是一个典型的德国家庭主妇,善良得像慈母一样。他们只有一个儿子,在外地上大学。季先生就住在他们儿子的房间,就像一位家庭成员一样,一住就是十年。当女房东跟季羡林先生说这句话时她是不是觉得这样很了不起?
【篇四】自己的是给别人看的课堂教学实录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实录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质疑导入
季羡林爷爷是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他精通12国语言,同学们知道吗?1935-1945年,季羡林爷爷在德国留学整整十年,德国人民爱花、养花的民族风情,给他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四、五十年后,当他再到德国时,感慨万千,不禁写下了这样的名篇。一起读!
生: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师:注意!谁的花?又是让谁看的?请,再读!
生: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师:真好!请同学们拿好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解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始!师:读了这个题目,有什么疑问
生:我想知道德国人自己种的花为什么要让别人看?
生:我想知道自己种的花干嘛不自己看?
生:我想知道自己种的花是怎样让别人看的?
师:带着这些问题读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到答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课件出示要求:自由读,学习生字新词。思考:季老先生几次踏上德国?德国给他留下什么印象? )
生:(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课件出示)请同学们齐读这些词语
(脊梁 房东 莞尔一笑 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应接不暇 耐人寻味)
师:大家读得很认真,请看这些词语会读吗?
生:会
师:谁来读一读?
生1:(读)
师:(范读)“脊梁”,读轻声,“脊梁”。
生1:“脊梁”
师: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脊梁
感知课文内容
师:季老先生几次踏上德国?
生:季老先生两次踏上德国。
师:德国给他留下什么印象?
生1:德国人种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生2:德国是花的海洋。
生3:德国很美丽。
生4:德国人很特别。
师:别急,从课文中找出句子来回答这个内容。
生: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看标点,是什么句子?
生:感叹句。
师:再读读。
4、理解“双奇”
(课件)出示句子: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1)师:(板书“奇丽 奇特”)这里的“奇”是什么意思呢?(出示课件):
“奇”的释项:罕见的;特殊的;非常的 出人意料的;令人难测的惊异的
(生读)
师:这里的两个“奇”字,选哪个比较恰当?
生:(看了一会)选第一个意思。
(3)比较 “奇丽 奇特”。
师:那么“奇丽和奇特”有什么不同?
生:是“丽”和“特”不同。自己的是给别人看的课堂教学实录
师:丽是指什么
生:指美丽的景色自己的是给别人看的课堂教学实录
师:奇丽是形容什么的?
生:形容景色的。
师:(板书:景色)所以说(老师指着句子)——
生(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
师:“特”指的又是什么呢?
生1:特别,和别人不一样。
生2:指民族很特别,和别的民族不一样。
师:这里的奇特指的是这个民族——
生:很特别。
师:(板书:民族)所以说(老师指着句子)——
生(齐读):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这两个词语能换位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
生:因为奇丽指的是景色,奇特指的是民族。
师:是的,这里有一种罕见的特殊的美丽;这是一个跟寻常不一样的,奇怪而特殊的民族。带这种感受再读读。
三、品读语言,感悟精神
师:请大家再仔细地阅读课文,用波浪线划出描写景色奇丽或民族奇特的相关语句。
(生默读)
师:你画了哪些句子?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学习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地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1)读句子
(2)读这个句子你有什么感受?
生1:那里的人特别爱种花。花开得那么美丽,那么鲜艳,那里的人一定很漂亮、温柔、热情吧。
生2:德国人家家户户都种着美丽的花,有机会我一定去欣赏一下。 生3: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那德国一定是花的海洋,那里的人也一定很好客吧。
师:“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什么意思?(板书)
生1:花团锦簇是说许许多多的花连在一起。
生2:姹紫嫣红是说花的颜色很多很美。
师:你很厉害,怎么知道花多花美呢?
生3:紫和红说明颜色多,姹和嫣说明花像美女一样美。
师:你很会读书。会用摘字法来理解词语。(出示“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课件)
师:带这种感受读读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花的词语?生1:百花齐放生2:百花争艳生3:花香四溢生4:花香醉人生5:繁花似锦生6:山花烂漫
师:大家懂得的可真多啊!
听老师朗读。大家闭上眼睛想象,说说眼前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
生1:我仿佛看到了翩翩起舞的花,美丽多姿。自己的是给别人看的课堂教学实录
师:你看到了。
生2:我听到了花在唱歌,在道谢德国人给它的家。
师:听到唱歌道谢。
生3:我仿佛看到了一个花的世界,花的海洋,使人呼吸到花的香味,使人看了应接不暇。
师:你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生4:我仿佛看到了家家户户窗台前五颜六色、婀娜多姿的花朵,听到了蜜蜂在花旁嗡嗡唱歌的声音,还听到人们赞叹花的美丽,仿佛闻到了芳香四溢的花香。
师:德国的大街小巷比你想象中还要美。(展示花街的图片)
你还有什么感受说说?
生4:德国人把花让给别人看,想必他们一定是一个热爱环境很爱干净的人,有机会我也一定要去德国看看。
生5:德国的每一条街都是花的海洋。每一条街都充满了花的清香。 师:花的海洋是什么意思?
生1:花很多像海洋一样。
生2:这里使用比喻的方法,把德国的花街比作花的海洋,说明德国的花很多很美。
师:“每一条街”,哪个词语指的是“每一条街”的意思?
生:任何
师:是啊,说得很好。不管走到哪一条街都会看花的海洋花的世界。不管走进哪一条街都闻到了花的清香。同学们,我们现在来到了德国,走过东街——(引读)
(生:“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地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
我们走过西街————生读:抬头向上看
我们走过南街————生读:抬头向上看
我们走过北街————生读:抬头向上看
我们走过任何一条街 ——生读:抬头向上看
此时此刻
假如你是一位刚做完作业背着书包放学回家的小学生,走在这如花的街头,你会――
生1:假如我是一位刚做完作业背着书包放学回家的小学生,我会把这如花的街头写成一篇日记。
生2:假如我是一位刚做完作业背着书包放学回家的小学生,我会用笔把这个花团锦簇的街头画下来。
生3:假如我是一位刚做完作业背着书包放学回家的小学生,我会回家拿摄像机把这美丽的景色拍下来。
生4:假如我是一位刚做完作业背着书包放学回家的小学生,我会翩翩起舞。
师:就是不管在学校写作业有多累,现在书包有多沉,看到这如花似玉的街头,心情都非常好。
假如你是一位工作压力大,异常烦闷的青年人,看到这怒放的鲜花,你会――
生1:我会忘掉所有的烦恼。
生2:假如我是一位工作压力大,异常烦闷的青年人,看到这怒放的鲜花,我会减少忧愁。
【篇五】自己的是给别人看的课堂教学实录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课堂实录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课堂实录
河南省济源市大峪镇第二小学 冯娟娟
【教材简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课文。
本文是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作者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接着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它不同于一般写景物风情类的文章,不是纯粹描写景物,而是像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练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读起来让人既开眼界,又回味无穷,颇受教育。
【课标选编意图】
1、让学生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积累优美语言。
2、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的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单元目标】
1、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2、了解不同地域风俗与风情的特点。
3、揣摩作者怎样写出这些特点的。
4、积累语言
【教学目标】
1、通过读,让学生初步体会德国风情特点。
2、通过多层次的朗读,积累语言。
3、学会抓住关键句、段,质疑中学文。
4、联系上下文、实际生活,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教学过程实录】
课前交流
师:在作自我介绍以前,我要就几个简单的问题采访几位同学。 (走到一个学生跟前)你认识我吗?
生1:不认识。
师:你猜猜!
生1:(不好意思的笑笑)猜不出来。
师:猜不出来使劲猜!
生1笑笑坐下了。
师:(走到另一个同学面前)你知道我姓什么吗?
生2:不知道。
师:猜猜!
生2:姓王。
师摇头,接着又请几个同学猜,都没猜对。
师:同学们,刚才的这个采访,有没有使你们想起咱们刚学过的一个相声?
生:《打电话》
师:我是其中的哪个人?
生:啰唆。(是相声中的一个人物,因语言啰唆而得名)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教学中,要争取使你的学生喜欢你,喜欢你的这门课因此,在课前交流时,我不仅仅要和学生尽快熟悉,还要通过幽默的情景创设、语言、表情,调动每个学生和我一起学习的兴趣。事实证明,这个课前活动,为我和学生创设了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为接下来教学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师:是呀,老师这样啰唆确实耽误了大家的学习时间,谁来给老师提个建议?
生:你说话应该啰唆点。(轻松的氛围,让学生发言也变得大胆了)
(学生的这个发言是始料未及的,但是看着她快乐的眼神,我知道这不是挑衅,而是智力的挑战。直觉告诉我,绝不能直接说‘你错了’,这会伤害学生快乐、跳动的思维。)
师:(略加思索,语气欢快的)哦,你这个啰嗦是加上引号的吧!
生满意的笑着坐下。
(我在心里也为自己的急中生智微笑)
接着又有几个学生给我提出了建议,大意是
说话应该简洁、明白、生动。
师:好,现在我就按照大家的要求,来做一下自我介绍。(幽默的加上一句)这次要来真格的了。
师做自我介绍。
师:刚才,老师做了介绍,也想认识大家,请你向我来介绍你自己或你的学校。
学生沉默良久,有少数几个人发言。
(在我做了自我介绍后,应请学生简单评价一下我的发言,帮助他们明确自我介绍的要点,以及怎样让介绍生动起来,这样学生的发言一定更精彩。)
一、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5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师板书课题,学生书空,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美丽
师:请快速默读课文,然后告诉大家德国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生默读文章。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小学里,要使所有儿童的阅读达到一种自动化的程度——即用视觉和意识来感知所读材料的能力要大大超过‘出声地读’的能力。在已有第一课时的朗读基础上,只需让学生静静地默读、浏览,他们就能完成这一教学目标,而且这个问题的概括性和整体性,也决定了他应当是学生静思后的结晶。)
在学生读文时,老师巡视,用眼神督促那些读书不够认真的孩子。 师:如果谁读完了,请举手示意。
学生都读完了。
师:刚才在读书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些同学读得特别认真,尤其是这位小姑娘,读完了还小声嘟囔着在练习发言呢。
(在学生读书时,教师应力求避免‘无所事事’的状态,观察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及时督促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生、给学习困难的学生一些帮助等,这都需要我们在课上时时保持一颗敏锐的心。刚才的这个表扬,正是我在学生读书时观察的结果,它不仅及时肯定了这位同学的好方法,而且对其他同学也起到了引领的作用。)
师:让我们一起交流对德国的印象。
生:德国的人都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真了不起,一下子就读懂这么一句含义深刻的话。
生:德国是一个花的海洋。
师:德国是一个花的海洋,真美啊!
生:德国的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自己种的花让别人看,自己也可以闻它的芳香。
师:虽然不能看了,但还可以闻到它的芳香,真好!
(这个同学的理解本身就是文中‘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一种体现,我却未能抓住这个机会,予以肯定和点拨。可以把评价改为你和德国人有着同样无私、美丽的情怀,看得出你也是个心胸宽广、坦荡,心灵美丽的好孩子!掌声送给你!)
【篇六】自己的是给别人看的课堂教学实录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课堂实录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
执教: 北仑九峰小学 王梁贤
整理: 奉化市溪口镇中心小学 邬盈盈
课前谈话
师:我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是来自北仑九峰小学的王梁贤,大家可以叫我(王老师)特别好!老师非常高兴来到黄鹂小学。我们先来看一组照片,比一比谁的眼力好! 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题,点明作者
师:今天我们学习已故国学大师季羡林的作品,上学期,我们学过跟他有关的一篇课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因为他德高望重,所以我们亲切地叫他——板书:季老。
(二) 初读课文,抓关键词概括全文内容要点,梳理文脉。
师:季老的这篇文章告诉了我们什么?请大家朗读课文。
师:来,交流一下,这位女孩子
生1:从“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从这两句话中我体会到德国人非常爱花以及他们养花的独到之处。
师:独到之处请概括一下
生: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 师:一个词
生:栽种在窗户外面
师:表扬你,你不但能找到句子还能概括。谁还能概括,季老告诉我们
生:第四自然段倒数第二句: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他告诉我们景色很奇丽,民族很奇特!
师:表扬你!继续
生:第三自然段,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得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师:还有吗
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同学们,这就是季老先生通过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咱们的重要内容,我们先来读一读。边读边想写作顺序是什么
(生齐读)
师:回顾课文,季老的写作顺序,来重新排一排
生:首先是德国人爱花,然后是家家户户都把花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第三个是街上,汇成花的海洋或街上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最后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季老首先指出了
生:德国人爱花
师:接着写道
生:家家户户都把花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
师:然后写
生:街上,汇成花的海洋或街上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最后写
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你们看,这二三两块内容是写季老在德国留学时
生:亲眼所见
师:继续说
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和“奇丽的景色、奇特的民族”是自己想到的
师:最后两个感叹号不光是想可能是由衷的
生:赞叹
师:同学们真会学习,你们不光理清了写作顺序,还概括出了内在的逻辑关系,先点明 生:德国人爱花
师:接着写看见
生:家家户户都把花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街上,汇成花的海洋或街上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于是便想到
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四五十年以后他故地重游,心生感叹
生:奇丽的景色、奇特的民族
(三)联系上下文,找到依据,甄别课文主旨。
师:这是一篇散文,散文就是内容很多,但围绕着一条主旨,概括起来说叫“形散神聚”,你认为季老先生那么多内容是围绕哪一条主旨写的
生1:围绕德国人爱花
生2:围绕奇丽的景色、奇特的民族来写的
生3:我觉得是围绕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
师:咱们得拿出证据来,多少同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生举手)
师:还挺多,请大家快速默读2、3两个自然段,划出能证明自己观点的对应的句子。 (生默读)
师:完成的同学同桌交流一下,来,交流一下
生: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这句话中体会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找到类似的请举手
师:老师发现这句话中有个特殊的标点(分号)分号将这句话分成了前后两个部分,有补充的有吗?
生:前一句是写“我为人人”,后一句是写“人人为我”
师:先看前半部分,可以联系上下文
生:第二段的最后面,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写的也是“我为人人”
师:一 起读
师:屋里只见
生:花的脊梁
师:这个“脊”是个生字,我们书空一下,先写左右两边,再写中间的人,脊梁就是人的 脊柱,所以是月字旁。
师:同学们,这女主人不是亏了吗?明明是种花,自己却只看到花的脊梁,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觉得女主人没有亏,因为她在街上能看到许多别人种的花,别人也能看到她种的花。 师:原来她种花是为了
生:让别人看
师:还有补充的吗
生:我们一起来补充,屋里主人种花是为了给别人看
师:刚才我们联系上下文,读懂了“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那就是屋里主人种花是为了给别人看,所以他们都是把花种在临街的窗户外面。这真是我为人人,那人人为我又是怎么理解的呢,谁还能用联系上下文找对应句子的方法,请你试一试
生: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体现出花花很多,走在街上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体现了人人为我
师:让我们一起到德国的小镇上先去走一走看一看,大家推荐一位同学把这幅画面带给我们,推荐谁
师:读得怎么样,谁来评价一下
生:太快了
师:仿佛是走马观花似的,你带着大家慢慢看
师:有一个地方没有读顺,其他读得非常好
生:没有把“如沐”读好
师:“如沐”就是好像进入了
师:让我们一起慢慢走一起欣赏
(生齐读)
师:这么美的词,让我们摘录一些,你会选什么词
生: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因为这些词语把花写得很生动
师:花团锦簇,花儿这儿一团,那儿一团,都泛着金属光泽的丝帛一样
师:你还想摘录什么词
生:应接不暇,花儿很多看不过来了
师:“暇”的意思是空闲,“不暇”就是没有时间
师:同学们真会学习,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有联系上下文,找到了依据,组合成一段深刻的理解,了不起!看来这两段的神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我们不能光看局部,也要看整体,刚才有人说这句话是课文的主旨,我们先来读一读 是不是课文的主旨呢,咱们来练一练,也用联系上下文的方式,把你的看法写在练习之中。动笔之前做个小小的提示,这里还有一句耐人寻味的话,请你读一读
师: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又是什么让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来,动动笔
师:和同桌交流,有一个小小的要求,先表扬再提出要求
生: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没有变,德国人养花的方式没有变,花的景色也没有变,因此季老情不自禁发出赞叹: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你说
生:我觉得写得很好,写出了季老为什么情不自禁地赞叹
师:有建议吗
生:大伙看这个词,有点晃眼,这种愿意分享的心里想法整个德国民族都有,他已经形成了 德国人的习惯
师:比习惯更好的词
生:民族的风俗
师:这位同学语言很简练,先写民族风俗接着又写种花方式,你觉得顺序可以怎么换
生:我觉得特殊的种花方式和景色放在前面,把“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民族风俗放后面。 师:还有想交流的吗?你们根据刚才听到的来找找自己的依据是否够充分,补充内容,语句是否精炼,顺序是否合理。
师:课上到这里,同学们不难发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只是这篇课文的一小部分 生:而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是这篇课文的重点,因此散文的神是“多么奇丽的
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四)拓展阅读
师:当我们拿到一篇散文的时候,就要读懂它的主旨、灵魂,请大家快速默读老舍先生的散文《养花》,你觉得作者最想表达的主旨是什么?
生:我觉得是第一自然段的我爱花,所以也爱养花
生:我觉得是第六自然段
生:我觉得是多得一些知识一定不是坏事
师:那怎么办,我们要甄别一下
师:你从全文角度看,哪一句话最能涵盖全文的内容
生:我爱花,所以也爱养花
生:最后一段
师:你能说说自己的想法吗
生:我觉得这句话概括了全文
师:你看这句话提到了劳动、见识、乐趣,所以这句话涵盖了课文的主旨
师:看来大家已经初步掌握了关照全文来把握散文神韵的方法,很了不起,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