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板书设计

小学作文 zuowen 3浏览

【 – 小学作文】

【篇一】《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方案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方案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中的第二篇课文

彭泽县芙蓉农场中学 李龙

一、教学内容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中的第二篇课文。它是苏轼被贬黄州之时写的一篇小品文,仅84字,言短而意蕴丰富,在描写承天寺美丽夜景的同时,抒发了自嘲自解达观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设计理念:

2011版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本文是一篇古文教学,八年级的学生学习此文,并没有字面上的困难,可通过诵读,来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意,但要读懂作者(苏轼)的内心世界并不容易。本课设计拟从文中的一个“闲”字入手,以一字“撬开”文本的阅读,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引导学生认识苏轼处逆境而廓然豁达的人生态度。引入相关的资料,达成浅文深教的效果。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朗读并背诵课文,领会凝练含蓄,饶有余味的语言。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4、体会作者写作本文时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借助工具书读懂课文;

2、抓住关键词句,引用相关资料,深入解读文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用比喻句描写庭中月色的好处。

难点:抓住关键词句,结合资料,体会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五、教学思路:

古诗联想导入——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诵读与梳理,整体感知文意——研读赏析(难点突破)从“闲”字入手,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引导学生认识苏轼处逆境而廓然豁达的人生态度——拓展延伸

六、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

通过情感地朗读、诵读,使学生理解文意,体会作者情感。

2合作探究讨论法

创设有利于调动学生情感的多媒体情境,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合作探究性教学活动。

七、教学手段:

自制ppt课件

八、课时安排:1课时

九、教学步骤:

(一)导入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列举一些咏月的诗句

学生活动:举出曾经学过的有关月亮的诗句

教师补充并导入: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些诗句表达了思乡、伤己、念友之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去领略月夜美景,去感悟别样的心境。

(设计意图:初二的同学经过七年的语文学习,已经积累了很多诗句,特别是关于月亮的诗句,更是耳熟能详,以月亮的诗句导入可以激发学生们的想像和记忆,便于导入新课。)

(二)知人论世

教师出示幻灯片,简介苏轼资料。

1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出身世族地主,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7岁知书,十多岁传文,一生文采风流。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之后他几经贬谪,直到宋徽宗接位,大赦天下,他才得到内徙的机会,但至常州便病逝了,时年66岁。死后谥“文忠公”。

2 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革新、实行新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因而被捕下狱。后出狱,责授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于是他在郡城旧营地的东面开荒种地,有时也游乐于山水,咏唱雄伟江山,感怀英雄人物,写下了许多极其动人的散文和词,如《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记承天寺夜游》记的是元丰六年十月,苏轼和好友张怀民同游承天寺的情景。全文仅八十余字,描绘了在承天寺夜游时看到的月下美景。文章风格清丽、冷峻,而又不乏洒脱。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学生在老师的幻灯片展示中进一步了解了苏轼的生平及写作这篇文章的背景,这样有助于理解本文的主题。)《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三)诵读与梳理,整体感知

教师活动:(大屏幕打出没有断句标点的原文),提出要求:

2打开书本,对照书本进行朗读。 ① 根据自己的理解给文章断句,朗读。○

③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章意思。

学生活动:

1、学生作示范性朗读,然后让学生互相点评。

2、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

3、以小组汇报的形式,把在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无法理解的字、词、句提出来,在堂上共同解决。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学生们根据注解和小组合作探究,更清楚的理解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及翻译,通过朗读这一手段,加深了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教师活动:

1、文章开头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2、文章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试把文章中写月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说说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文章的最后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

谈谈自己的想法。

学生活动:讨论上面问题并明确

1、明确: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

2、比喻,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皎洁、空灵)

3、明确: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达观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形成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内容的梳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理解文章的写景方法,初步体会作者的情境。)

(四)研读赏析,难点突破:

1、文章记叙了作者与友人一次月夜游赏的经过,如果要让大家从文章提炼出一个关键词,大家会选择哪个词?

学生明确:闲

2、找找他们的“闲”,从哪些细节可以看出他们的“闲”?

学生明确:入夜即睡,闲也;见月色美好,欣然起行,闲也;看松柏影子如此仔细,闲也。赏月的只有两人,别人都是忙人,用别人的忙来反衬两人的闲。惟其闲,才夜游,才赏月夜之景。

3、那么,这里的“闲”到底是什么意思?你有何看法。

学生讨论明确:

清闲的——苏轼当时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张怀民也是被贬谪到黄州,也是挂了一个闲职,他们“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所以清闲。

有闲情雅致的——并不是所有清闲的人,都会有如此雅兴,现代生活中有很多闲人,他们宁愿把时间花在打牌、玩游戏之上,是想不到安静喜悦

地赏月的。由此可见,这里的闲还是“闲适”的闲、“闲情雅致”的闲。

4、有参考书上这么解读这个“闲”,说是除了上面说到的两层意思外,还有对自己被贬谪的牢骚不平,有愤激,有悲慨。你的看法如何?可结合文中的语句或苏轼的身世来分析。

(教师出示多媒体资料一)

①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李白思乡之时,他眼里的月色如霜,冷冷地,烘托出凄清的心境。

文中描写月景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把月色比作空明澄澈的水,而把竹柏影比作水中的藻荇,这样美妙空灵的境界折射出的是一种怎样的内心?怎样的人生态度?

学生讨论明确:

“廓然无一物”的内心, 这是一种虽处逆境依然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板书:乐观豁达)

(出示多媒体资料二,作补充说明)

②苏轼,坚持自己对政局的看法,决不随波逐流,因此,他的一生,屡遭贬谪,历经八州,身行万里。但他始终释然安然。被贬至杭州时,他筑苏堤,造福百姓,诗云“我本无家更安在,故乡无此好湖山”;贬至密州,他“老夫聊发少年狂”,抒报国之志,“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月缺,此事古难全”,发安慰之语;贬黄州,初到之时,他感慨“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与友人游清泉寺,更是留下“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的豪语;贬惠州,他“不辞长作岭南人”,表“我心安处即我家”的胸怀。他跨越儒、道两家,得志时进取,失意时释然,宠辱不惊,进退自如。所以,虽遭贬谪,看到月色喜人,他“欣然起行”,依然有闲情雅致夜游赏月。从苏轼的经历来看,也并不会有悲愤情绪投射。

5、苏轼交友甚广,为什么那夜偏偏要找张怀民一起赏月?

(教师出示多媒体资料三)

3张怀民被贬黄州时建有“快哉亭”,不因为贬官而烦恼,○利用空闲时间,在山水之中纵情游览,自得之乐远远超过一般人。

学生讨论明确:

两人际遇相同,同为贬谪到黄州的“天涯沦落人”;两人志同道合,

【篇二】《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赛课一等奖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品味作品简洁的语言中蕴涵的复杂、曲折的情感;

2、品味作者笔下月色描写的精妙,感受所营造的宁静、淡雅的意境;

3、探究“闲人”所饱含的复杂微妙的意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猜字谜繁体字“閒”字引出“月色入户”导入。

二、认读,读准字音和节奏

1、自由大声读课文,读准字词。

2、强调几个字词的读音:起行、荇 、柏、横 .3、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提出字词、句子疑问。

4、齐读,根据文意读准节奏。

三、解读,品味语言和情感

通过反复的品读,感悟文中情感,读出文章的味道。

1、解题,哪个字表明了文体特征?记的是件什么事?夜游。什么季节夜游?深秋。作者夜游的起因呢?为什么到承天寺去呢?

相机插入写作背景和怀民其人。

2、看叙述部分,请同学们找找能出能表现的作者情感的词语,细细品味,说说你所体会到的作者夜游过程的情感变化。

3、点名读,读出作者的情感变化。

4、重点品析写景的句子。体会月色描写的精妙,体会清幽宁静的意境。

写作手法、“盖”字的妙用,竹柏的象征意义。

5、反复品读,读出月色描写的美,读出作者情感的寄托。教师配乐范读。

四、赏析,感悟态度和人生

1、作者为什么自称“闲人”?身闲,心闲——闲——閒。

2、那为什么作者要用一个“但”字?你还能体会到作者那些感慨?

结合全文内容,思考“闲人”含义,体会其中包含的复杂微妙的情感。

被贬谪的淡淡孤寂,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对世人追名逐利的讽刺,对自己能够身处逆境仍能欣赏到大自然之美的自豪。

3、视频欣赏

4、课上到这里,同学们一定对苏轼有了更多的理解,请你告诉我,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苏轼,为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明确:豁达乐观

5、导入苏轼其他诗词,和林语堂《苏东坡传》中的文字,加深对苏轼豁达乐观精神的体会。

6、让我们满怀崇敬的再次朗读《记承天寺夜游》吧。学生配乐齐读。

五、拓展延伸:

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身闲有时间,心闲有慧眼,《记承天寺夜游》就是这样一篇“妙手偶得之”的佳作。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小景的同时,更感受到了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教师寄语。

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苏轼

月色入户——夜游——寻友、赏月

(月景:比喻、衬托、错觉)

闲——身闲、心闲

豁达乐观

【篇三】《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精品公开课)

23、《记承天寺夜游》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把握文章的节奏,熟读成诵。

(2)品读课文理解文意,感知作者复杂微妙的情怀。

(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学生自学、教师指导学习方法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培养学生对逆境达观处世的心态。

(二)【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品味优美语言,把握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三)【预习要求】

1、自读课文,完成字词句的翻译 2、背诵课文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请问在座的每一位同学,你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过困难和挫折吗?当你陷入困难和挫折时,你是否感到沮丧、不知所措甚至痛苦呢?有位古人,他频遭贬谪,一生历贬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的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想知道他是谁吗?下面根据提示猜人物: 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 (李白对其的评价)

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读书努力)

买房:只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惊魂未定,梦游缧绁(léi xiè)之中。

(看这自己的影子惆怅,在朝廷外生活;被惊吓的灵魂还未安定,梦见牢狱之灾。) 娶亲: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liáng),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苏 轼

二、文学常识:

1、关于作家、作品: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朝代)四川眉山人,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上与蔡襄、米芾、黄庭坚、并称为“宋四家”。代表作品有《题西林壁》、《水调歌头》、《赤壁怀古》、《密州出猎》等。

今天我们穿越到九百多年前去和苏轼一起走进他的不朽之作——《记承天寺夜游》

2、写作背景资料:

公元1079年苏轼因为被人指出用诗歌诽谤新法,其政敌以“讪谤朝政”的罪名把苏轼投进监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苏轼被贬黄州,成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书公事”,近乎于流放。

3、苏轼的经历:

21岁(1057)高中进士——26岁做官——1069年反对变法请求外调——1071年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 、湖州太守——1079被捕入狱(元丰二年)——元丰六年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1085年司马光上台,其被召回京——外调为杭州、扬州、定州太守——59岁时又一再被贬——1100年(64岁)获赦,北归途中病死于常州

三、展示学习目标: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欣赏文中的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

3、体会文中起伏的情感,探究“闲人”的内涵,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四、文意解析:

1、自学指导:3分钟

(1)、根据自己的初步理解,诵读课文,要求声音洪亮,读出节奏。

(2)、疏通文意,标出不太理解的词,根据课下注释,翻译课文。

2、读准字音,画出节奏:

3、读通句意,看懂内容:

第一段问题:(1)解析重点词:户、欣然、念、遂、相与

(2)表达方式:记叙

(3)时间:初冬之夜; 地点:黄州承天寺;

人物:苏轼、张怀民 事件:与好友赏月;

原因:被贬,心情郁闷;月色很美,与朋友志同道合

第二段问题:(1)解析重点词:如、交横、盖

(2)表达方式:描写

第三段问题:(1)解析重点词:但、如、耳

(2)表达方式:抒情、议论

五、品读语言,学用妙语:

1、找出写景的句子,用自己的话把当时的月色描绘出来,注意意境的展示。

夜深人静,明月当空,月光飞泻而下,庭院中的一切都沐浴在月色当中,大地溶成一片浮动的云烟,松柏在清澈的月光中随风而动,显得摇曳多姿。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不够精炼,改成“庭下月色空明,地上竹柏影动”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原句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影如藻荇交横),更加生动形象。而且后一句,将本体放在了后面,使人产生一种如梦初醒的情趣,更富诗情画意,起到锦上添花、吸引读者的作用。

3、假如在第二段后面加上“丛中蛙鸣起伏,空中流萤飞舞,寺中人语喧哗,院外狗吠连绵”会不会更加详细生动、才华横溢呢?

不会,因为一幅明静清幽、清丽淡雅的月夜图被破坏殆尽。

六、读懂苏轼,感悟人生:

1、找出抒情的句子: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让学生提出质疑:真的“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吗?

月、竹柏:都是美好的事物,只要做到旷达乐观就能时时欣赏到。

闲人:壮志难酬 的愤懑落寞、自嘲自解

2、我的收获:读《记承天寺夜游》,我懂得了:_______________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面对逆境,要豁达开朗,乐观积极。

重要的,不是别人是否理解欣赏我们;而是我们能不能寻找到真正的自我。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七、背诵经典,追寻圣贤:仔细阅读下面这首词,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虞美人 [李煜] (一切景语皆情语)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景:春花、明月、雕栏、玉砌、春水 情:愁,亡国之恨 法:以乐景衬哀情

八、练习巩固:

1

(1 ;

(2

(3

(4

2、本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________, 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月色(或月光);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可用4个字概括为:□□□□。(须扣住“月”字概括。)月色空明

4、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的心境。 旷达乐观

5、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6、本文的构思角度是( B )

A、托物言志 B、即景生情 C、类比象征 D、以物喻人

7、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8、对文章的分析,说得不正确的一项( B )

A、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十分精妙,真可谓如诗如画,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真让人心醉神迷。

B、这篇短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作者在遭贬谪中的那种凄凉、孤寂的特殊心境。

C、这篇随笔性的小品,叙事简洁,写景如绘,而抒情则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

D、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抓住了佳境瞬间最敏感的特征,以极其少的文字,包罗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

9、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B )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九、课堂小结:

苏轼遭遇“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心情抑郁,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郁闷,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信条。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小景的同时,更感受到了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十、布置作业:

1、发一条微博,写一写你眼中的苏轼。

2、搜集十句关于“月”的古诗词。

(五)【教法学法】自主学习引导法、逆向思维品析法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篇四】《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与反思

黄永国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与反思

课题:《记承天寺夜游》(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 作者及工作单位:黄永国(桂林市灌阳县红旗中学) 教材分析

困苦境遇中所写的。这篇仅有84意,充分显示了作者的艺术才思和豁达宽广的胸襟。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

2

3

1

2、难点: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深刻领会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约2分钟) 【教师活动】

1、播放歌曲《最近比较烦》。

2、让学生简要说说各自在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烦恼。 3、引出课题并板书展示。

黄永国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

【学生活动】 1、欣赏歌曲。

2、交流各自的烦心事儿。

(设计意图:创设学习情境,拉近学生和语文课堂学习的距离。)

二、了解常识(约3分钟) 【教师活动】《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1、展示苏轼画像,让学生说说对作者的了解。 2、简要介绍作者的生平概况。

3、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并对承天寺稍作介绍。 【学生活动】

1、了解并识记苏轼概况。 2、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设计意图:

三、初读感知(约3分钟) 【教师活动】

1、让学生齐读课文。

2 3、展示应注意的字词。 【学生活动】 1、齐读课文。 2、认读字词。

(设计意图:)

四、翻译课文(约8分钟) 【教师活动】

1 23【学生活动】

1 2

()

18分钟)

1、展示让学生分析讨论的几个问题。 ①各段大意可用四字短语怎样概括?

②作者为何要夜寻张怀民?这说明了作者有怎样的心情?

③作者所见月景有何特点?此时作者的心情如何?写法上有何妙处? ④作者的感叹表明了他怎样的心态?哪个字可作“文眼”? 2、让学生派代表交流分析探讨问题的结果。 3、评价指正。 【学生活动】

1、分小组进行自主、合作的学习,讨论并解决问题。

黄永国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

2、交流分析探讨问题的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分组合作学习,学会合作探究,深刻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

六、概括交流(约3分钟) 【教师活动】

1、让学生尝试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然后点评。 2、让学生尝试归纳课文在写作上的主要特点。 【学生活动】

1、概括中心思想。 2

12345123(

教学反思

黄永国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

由于多年从事语文教学工作,我已多次上过《记承天寺夜游》这篇课文,而且还以本课的教学参加过语文课堂教学竞赛并赢得听课老师们的好评。我认为执教本节课的成功之处主要有:

1、注重加强对学生进行文言文的朗诵训练,并以此来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和识记。整堂课中都贯穿了诵读训练,开头通过初读感知课文,中间翻译课文以读促进理解,最后背诵练习加强识记和加深感悟。

2、注重精心设计课堂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在课堂上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针对问题自己去阅读、去分析、去探讨,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3考与合作学习、课外阅读与积累,等等。

不足之处需作进一步完善:

1也许会更好。

2、对于课外阅读练习的布置,到实处。

【篇五】《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信息化教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信息化教学设计

【篇六】《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卢沟桥中学 何建敏

[设计思想]

本文是苏轼被贬黄州之时写的一篇小品文,仅84字,言短而意蕴丰富。初二的学生学习它并没有字面上的困难,但要读懂苏轼的内心世界并不容易。本设计拟从文中的一个“闲”字入手,以一字“撬开”整篇文本的阅读,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引导学生认识苏轼处逆境而廓然豁达的人生态度。引入相关的资料,达成浅文深教的效果。

[教学目标]

1、正确诵读文章,熟读成诵;(重点)

2、抓住关键词句,引用相关资料,深入解读文本;

3、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廓然豁达的人生态度。(难点)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同学们看文章题目,你从题目中获得哪些信息?(时间、地点、事件、体裁)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直切文章题目,没有主题先行的导语,没有哗众取宠的煽情,朴素无华中直指课文内容,赢取更多的时间让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

二、疏通与诵读

(大屏幕打出没有断句标点的原文)

1、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给文章断句,朗读。

2、打开书本,对照书本进行朗读。

3、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章意思。

解衣欲睡

欣然起行

念元与为乐者

相与步于中庭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设计意图:文章短小且文字浅显,宜于初二学生进行断句训练。学生在断句过程中,理解了文意,掌握了朗读节奏,强化了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一举多得。疏通文意,为下面的赏读张本。)

三、赏读

文章记叙了作者与友人一次月夜游赏的经过,如果从文章中提炼出一个关键词,大家会选择哪个?

预设准备:“闲”。

2、找找他们的“闲”,从哪些细节可以看出他们的“闲”?

预设准备:

入夜即睡,闲也;见月色美好,欣然起行,闲也;看松柏影子如此仔细,闲也。赏月的只有两人,别人都是忙人,用别人的忙来反衬两人的闲。唯其闲,才夜游,才赏月夜之景。

3、那么,这里的“闲”到底是什么意思?课文下的解释是“清闲的”,你有何看法?

预设准备:

①清闲的:苏轼当时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张怀民也是被贬谪到黄州,挂了一个闲职。他们“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所以清闲。

②有闲情雅致的:并不是所有清闲的人,都会有如此雅兴。现代生活中有很多闲人,他们宁愿把时间掷在搓麻将、玩游戏之上,是想不到安静喜悦地赏月的。可见,这里的闲还是“闲适”的闲、“闲情雅致”的闲。

(学生可以自由发表意见,只要言之有理。但更多的要学生理解到闲情雅致的闲。)

4、有参考书说这个“闲”除了上面说到的两层意思外,还有对自己被贬谪的牢骚不平,有愤激,有悲慨。你的看法如何?可以结合文中的语句或苏轼的身世来分析。

预设准备:

①并没有这种郁郁不得志的牢骚与愤激。从文中“欣然”一词可以看出作者内心的喜悦与闲适,从文中的写景句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李白思乡之时,他眼里的月色如霜,冷冷地,烘托出凄清的心境;而文中描写月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把月色比作空明澄澈的水,把竹柏影比作水中的藻荇,这样美妙空灵的境界折射出的是“廓然无一物”的内心,是一种虽处逆境依然豁达的人生态度。这是寓情于叙,融情于景,让人处处感受到作者乐在其中的闲情。

(讨论时,作相应的朗读、背诵指导,读时应传达出人物内心的喜悦之感,以此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内心。)

②从苏轼的经历来看,也并不会有这种情绪投射。苏轼坚持自己对政局的看法,决不随波逐流,因此他的一生,屡遭贬谪,历经八州,身行万里。但始终释然安然。被贬至杭州时,他筑苏堤,造福百姓,诗云“我本无家更安在,故乡无此好湖山”;贬至密州,他“老夫聊发少年狂”,抒报国之志,“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发安慰之语;贬黄州,初到之时,他感慨“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与友人游清泉寺,更是留下“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的豪语;贬惠州,他“不辞长作岭南人”,表露“我心安处即我家”的胸怀。他跨越儒道两家,得志时进取,失意时释然,宠辱不惊,进退自如。所以,虽遭贬谪,看到月色喜人,他“欣然起行”,依然有闲情雅致夜游赏月。

(此为赏读的难点,教师应提供帮助,借助丰富的资料,来丰厚文章的内涵,开阔学生的思路。)

5、苏轼交友甚广,为什么那夜偏偏要找张怀民一起赏月?

预设准备:两人际遇相同,同为贬谪到黄州的“天涯沦落人”;两人志同道合,虽贬谪而豁达。张怀民在黄州有建“快哉亭”,不因为贬官而烦恼,利用空闲时间,在山水之中纵情游览,自得之乐远远超过一般人。两人都能娱情山水风景,都是“闲人”,所以当苏轼“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时,他首先想到的

是张怀民。两人心有灵犀,关系甚笃,这一点通过“相与步于中庭”体现得极为充分,结尾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更是直接表明了作者与张怀民的志同道合。

(对最后的“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作朗读指导,要读出朋友间志同道合的深情,读出两个“闲人”豁达的人生态度。)

(设计意图:紧紧扣住一个“闲”字,层层深入地理解文本,用一个关键字撬动整篇的阅读,取得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引人相关资料,不断丰厚文本阅读,使文本阅读具有一定的深度、广度,取得浅文深教的效果;对重要语段进行诵读指导,内化赏析感受。设计做到简约而不简单。)

四、背诵

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诵读,背诵。

背诵指导:

本文融叙事、描写、议论、抒情于一体,可分三个层次来背诵。

叙事: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写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抒情: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设计意图:课堂要追求效率,文章短小,完全可以在课堂上完成背诵任务。教师在赏读基础上,给学生以抓手,使得学生当堂成诵。)

五、结语

这节课,我们随着苏轼的文字,赏到了与众不同的月景,更赏到了虽处逆境却依然廓然豁达的人生态度,相信大家从中可以获得一种人生的感悟。林语堂曾这样评价苏轼:一生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如果大家对这位宋朝的大文豪感兴趣的话,建议大家阅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

(设计意图:总结收束全文,引导学生从中汲取精神营养,阅读推荐,引发阅读兴趣,开阔阅读视野,进行文化积累。)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