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学作文】
【篇一】共工怒触不周山几年级的课文
共工怒触不周山 精品教案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
主备人: 集备时间: 授课人: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文章的主旨;积累文言词汇。
2、通过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体会古代人民认识、探索大自然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朗读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的主旨。
2、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
一、 设问导入:
如果说夸父逐日体现了古代人民对太阳的认识,那么古代人民对日月星辰、江河湖泊又是怎样的看法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共工触怒不周山》。
二、展示资料:
据传说,颛顼是上古五帝之一,(“五帝”指的是黄帝和他以后的颛顼、帝喾、尧、舜这五个部落联盟领袖。) 据传说,颛顼是黄帝的孙子,号高阳氏,居于帝五(今河南濮阳附近)。他聪明敏慧,有智谋,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 与颛顼同时,有个部落领袖,叫做共工氏。据说共工氏是炎帝的后代。他的部落在现在今天的河南北部。他对农耕、水利很重视,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 颛顼部不赞成共工氏的做法。颛顼认为,在部族中至高无上的权威是自己,整个部族应当只听从他一个人的号令,共工氏是不能自作主张的。他用这样做会让上天发怒为理由,反对共工氏实行他的计划。于是,颛顼与共工氏之间发生了一场十分激烈的斗争,表面上是对治土、治水的争论,实际上是对部族领导权的争夺。
传说共工氏力大无穷,但计谋却不如颛顼。颛顼利用鬼神的说法,煽动部落民众,叫他们不要相信共工氏。由于当时的人们对自然现象无法解释,对鬼神之事都极为相信,有不少人上了颛顼的当,共工氏不能得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但他坚信自己的计划是正确的,坚决不肯妥协。为了天下人民的利益,他决心不
惜牺牲自己,用生命去捍卫自己的事业。他来到不周山(今昆仑山),想把不周山的峰顶撞下来,来表示自己的坚强决心。共工氏英勇的行为得到了人们的尊敬。在他死后,人们奉他为水师(司水利之神),他的儿子后土也被人们奉为社神(即土地神),后来人们发誓时说“苍天后土在上”,就谈的是他。
三、初读神话:
1、 教师范读课文(听录音),要求学生听准字音和句子停顿。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 看谁读的好,指名学生读(读-听-评)
4、 学生齐读课文。
5、 学生参考课文注释,初步理解文意,划出疑难字词,师生交流。
四、解读神话
1、与我们以往了解的战争描写有所不同,它没有写战斗场面,没有写战争规模,甚至没有写战斗过程,那么本文主要抓住了战争哪一角度,共工哪一方面,即文中的哪一字来写的呢?
他的“怒”似乎包含有失败的愤怒与不甘心,而且,似乎还夹杂着与对方同归于尽的想法。当然也体现了共工庞大的气势。
2、课文内容理解之后,你认为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
讨论并归纳:
正面: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具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及崇高的奉献精神。
反面:性格暴躁、偏激任性、不计后果。
3、 运用联想和想象,描述以下两个场景。
1) 共工与颛顼为帝之后,大怒,心中十分不甘,请描述共工发怒的情状。(提示从心理、语言、动作、神态)
2) 共工撞倒不周之后,天地出现怎样的情景呢?(指导:抓住语言点、联想、想象,融入自己新的想法)
(教学预设)
1) 共工心想:周为帝后之子,凭我的本能足以治好天下,为什么一个奸诈的颛顼能夺取天下,他越想越气,脸气得煞白,青筋暴出,他巨嚎一声奋力一击,重重撞在不周山上。
2) 天动地摇,支撑天穹的擎天柱折断了,维系大地四角的巨绳断裂。
4、如何理解结尾含义?
讨论并归纳: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就是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现象。神奇的传说中带有现实主义的色彩。
五、拓展延伸
1、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①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华夏民族的英雄。
②夸父和共工都很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夸父敢于与太阳赛跑,共工敢于与颛顼争帝。
③夸父和共工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夸父死后弃其杖,化为桃林,为后人止渴;共工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兴修水利,发展农耕,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2、背诵课文。
六、课堂小结:
共工和颛顼争夺帝位,怒撞不周山的传说,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在那个时候,我们的祖先尚不知如何解释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在自然面前显得那样的无力,因此把各种疑惑归结于神的存在,自然之力被形象化,人格化。所以创造了神话传说,歌颂心目中的英雄,也就塑造出了神话中盘古、女娲等等传奇人物来。尽管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但在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英雄气概和为民造福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教学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二】共工怒触不周山几年级的课文
七年级 语文(下)第25课《夸父逐日》 《共工怒触不周山》
七年级 语文(下)第25课《夸父逐日》《 共工怒触不周山》
复习导纲
设计人:钟淑华 所属学校:胜利四中 审核人:商虹 参与人:商虹 于丽艳 安保文
一、知识积累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①北饮大泽( ) ②饮于河、渭( ) ..
③怒而触不周山( ) ④地维绝( ) ..
2.下列加点字意思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共工怒触不周山几年级的课文
A.饮于河 于厅事之东北角 B.道渴而...
死 怒而触不周山 .
C.夸父与日逐走 陈太丘与友期行 D.弃其...
杖 其夫呓语 .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夸父与日逐走
②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西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4.《夸父逐日》中的一个成语是什么?有什么意思?
二、语段训练
《夸父逐日》
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
①未至,道渴而死 ②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③不足为外人道也 ...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夸父与日逐走 B.池非不深也C.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D.愚以为宫中之事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品以恢宏、壮烈的浓墨重彩,塑造了一个追赶太阳的巨人形象,始终把人物置于人(夸父)与自然(太阳)的矛盾冲突中,从而突出了人物。
B.夸父为了追赶太阳,一口气喝干了大泽的水,又向北去饮黄河、渭河的水。
C.神话结尾,那曾经与他一起奋斗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这就以浪漫主义的出奇想像,为夸父的形象增添了绚丽的一笔。
D.“夸父与日逐走”的故事,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渴求了解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勇于探索太阳的雄心壮志。
4.神话是一种虚构,它以形象来体现远古时代人们对现实的认识,请你谈谈对这则神话意义的认识。
《共工怒触不周山》
1.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2分)
(1)共工与颛顼争为帝 (2)故水潦尘埃归焉
2.下列各句中的“为”字含义、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1分)
A.共工与颛顼争为帝。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B.以为妙绝。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
C.卒之为众人。 得为众人而已耶?
D.并自为其名。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2分)
(1)故水潦尘埃归焉 焉:
(2)故日月星辰移焉 故:
4.将句子“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5.你觉得共工是怎样的一个人?从他的身上你可以学到什么?(4分)
三《短文两篇》比较阅读
《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
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共工怒触不周山》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
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1、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你对夸父这一人物的认识。
答:
2、《夸父逐日》从哪些方面看出它的想象力与神奇性?(原文回答) 答
3、从“弃其杖,化为邓林。”可以看出夸父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
4、从《夸父逐日》要表达古代人民怎样的愿望与精神?共工怒触不周山几年级的课文
答:
5、 “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
6、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
答:
【篇三】共工怒触不周山几年级的课文
共工怒触不周山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课下注释,理解翻译文章,
2、通过学习本文,感受共工勇敢、坚强,自我牺牲的精神,以及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常用文言字、词、句式,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文;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想象能力;
教学方法:
1、六读法: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懂内容、读到知识、读美文章、读出疑惑;
2、独立思考与互动交流相结合,深入理解文章;
3、学会质疑,通过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天地是如何形成的呢?先来听个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学生讲故事) 为什么:日月西落,流水东移?今天我们学习另一篇神话:《共工怒触不周山》,希望同学们在今天的学习中展开想象的翅膀,与老师一起翱翔于中国古代神话世界。
二,初步感知课文
1、多媒体展示:《共工怒触不周山》
2、文学常识:
(1)、《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宗室淮南王刘安招致宾客李尚、苏飞、伍被等共同编著。据《汉书·艺文志》云:淮南内二十一篇,外三十三篇,颜师古注曰:内篇论道,外篇杂说,现今所存的有二十一篇,大概都是原说的内篇所遗。据高诱序言,“鸿”是广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意思。作者认为此书包括了广大而光明的通理。全书内容庞杂,它将道、阴阳、墨、法和一部份儒家思想糅合起来,但主要的宗旨倾向于道家。《汉书·艺文志》则将它列入杂家。
(2)、刘安:(前179—前121年)西汉文学家。他学术修养较为深厚,后密谋叛乱,被汉王朝平定。刘安被判定“大逆不道,谋反罪”,自杀。淮南国被废除。汉武帝在这里设立了九江郡。
3、解释课题:
(1)、共工: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天神,为西北的洪水之神。传说他是二人首蛇身,满头的赤发,坐骑是两条龙。《山海经.海内经》:“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沃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共工与颛顼争帝死后,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并斩断鳌足以作天柱。此外还有一说,谓共工是尧的大臣,与驩兜、三苗、鲧并称“四凶”,被尧流放于幽州。
(2)、触:碰、撞;
(3)、不周山:不,表否定;周,周全,完整。这山一有名字,就不完整。在《淮南子· 天文训》:“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这句话的意思有两种可能,一是不周山就是天柱,二是不周山包含天柱。无论如何,这个天柱本身就有缺陷。共工氏怒触不周山的时候,这山就叫不周了。它本身就象征着不完整、灾难。
4、背景介绍:
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据传说,颛顼是黄帝的孙子,号高阳氏,居于帝丘(今河南濮阳附近)。他聪明敏慧,有智谋,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他统治的地盘也大了很多。
与颛顼同时,有个部落领袖,叫做共工氏。他的部落在现在今天的河南北部。他对农耕很重视,尤其对水利工作更是抓紧,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共工怒触不周山几年级的课文
颛顼部不赞成共工氏的做法。颛顼认为,在部族中至高无上的权威是自己,整个部族应当只听从他一个人的号令,共工氏是不能自作主张的。他用这样做会让上天发怒为理由,反对共工氏实行他的计划。于是,颛顼与共工氏之间发生了一场十分激烈的斗争,表面上是对治土、治水的争论,实际上是对部族领导权的争夺。
要说这两个人比起来,力气上,共工氏要强;论机智,他却不如颛顼。颛顼利用鬼神的说法,煽动部落民众,叫他们不要相信共工氏。当时的人对自然知识缺少了解,对鬼神之事都极为相信,不少人上了颛顼的当,认为共工氏平整土地,真的会触怒鬼神,引来灾难,因此颛顼得到了多数民众的支持。
共工氏不能得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但他坚信自己的计划是正确的,坚决不肯妥协。为了天下人民的利益,他决心不惜牺牲自己,用生命去殉自己的事业。他来到不周山(今昆仑山),想把不周山的峰顶撞下来,来表示自己的坚强决心。
三、学习课文内容
1、自由阅读课文,认读理解文章中的生字词:(多媒体展示)
颛顼 折 星辰 水潦 尘埃
2、指名朗读课文,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学生朗读的时候,其他同学指出其读得好的地方和不好的地方,最后根据情况,教师可范读)
3、运用六读法,理解翻译文章:
明确六读法:
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懂内容;读到知识;读美文章;读出疑惑;
明确学法:因文章内容简单,学生可以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理解文章,如有不懂的地方,可在总结时提出,由其他同学或是老师解决。 (多媒体展示)
(1)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昔( );为( );触( );折( );
维( );绝( );故( );满( );
归( );
(2)、画出下列句子的停顿:(多媒体展示)
①、共 工 与 颛 顼∕争 为 帝;
②、怒 而 触∕不 周 之 山;
③、故∕日 月 星 辰∕移 焉;
④、故∕水 潦 尘 埃∕归 焉;
四、深入理解课文
1、展开想象翅膀,提出有价值的疑难问题:(多媒体展示)
(1)、共工与颛顼争为帝,为什么要怒触不周山?
原因:二雄相斗争帝
(2)、产生了什么样的结果?
天倾西北,地陷东南
(3)、你认为共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正面:勇敢坚强、敢于挑战、自我牺牲精神,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反面:性格暴躁、偏激任性、不计后果
2、这个神话故事反应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现象?
关于共工氏和颛顼争夺帝位,怒撞不周山的传说,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在那个时候,我们的祖先尚不知如何解释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不了解和掌握自然规律,因此在自然面前是那样的无力,因此把各种疑惑归之于神的存在,自然之力被形象化,人格化。所以创造了神话传说,歌颂心目中的英雄,也就塑造出了神话中盘古、女娲、黄帝等等传奇人物来。尽管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但在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英雄气概和为民造福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3、文中运用了那些写作方法?
大胆的想象,奇特的夸张
五、拓展延伸
1、学生当堂阅读并翻译神话故事《女娲补天》(多媒体展示)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滥(lǎn)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
2、你还知道哪些神话故事?(学生畅所欲言)
六、教师总结:
本文通过叙述共工与颛顼争夺帝位,共工大败发怒撞击不周山,使日、月、星辰移位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人民丰富的想象和探索、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文章行文简洁,全文虽然不足一百字,但是情节完整,层次分明,想象丰富,气魄
宏大。
七、作业设计:
1、背诵并默写课文,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的战争场景。
2、完成课后练习三。
附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篇四】共工怒触不周山几年级的课文
共工怒触不周山(《淮南子》)译文、注释及课文分析
共工怒触不周山(《淮南子》)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译文】
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夺部落天帝之位,(共工在大战中惨败)(共工)愤怒地用头撞击不周山,支撑着天的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大地的绳索也断了。(结果)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日月、星辰都向西北方向移动了;大地的东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积水泥沙都朝东南角流去了。
【注释】
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领袖,炎帝的后裔。 触:碰、撞。 昔者:从前。
天柱折,地维绝:支撑天的柱子折了,系挂地的绳子断了。 维:绳子。绝:断。 水潦(lǎo):泛指江湖流水。 潦:积水。 尘埃:尘土,这里指泥沙。
【文学常识】
《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淮南子》。《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课文分析】
(1)“怒而触不周之山 ”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 “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
(2)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
《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神话故事。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借助神话解释了人类的远古时代对大自然的困惑,运用大胆的想象和夸张手法赋予浪漫主义色彩。
【篇五】共工怒触不周山几年级的课文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
共工怒触不周山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掌握文章的主旨;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与翻译课文,培养学生的自学文言文的能力。通过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文章的主旨,体会古代人民认识、探索大自然的精神。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主旨,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个不向自然屈服,敢于和自然斗争,甚至为此献身古代神话英雄夸父,这一节,我们再认识一个具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及崇高的奉献精神古代神话英雄——共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神话《共工怒触不周山》
二、作品介绍
1.介绍《淮南子》
《共工触怒不周山》选自《淮南子》。《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是西汉宗室淮南王刘安招致宾客,在他主持下编写的。该书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综合了诸子百家学说中的精华部分,对后世研究秦汉时期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刘安有心在天下一旦发生变乱时取得政治主动,积极制作战争装备,集聚金钱,贿赂汉王朝的地方实力派。又日夜研究军事地图,暗中进行作战部署。淮南国贵族违法的事件逐渐有所败露,在朝廷予以追查时,刘安终于发起叛乱。然而叛乱迅速被汉王朝成功平定。刘安被判定“大逆不道,谋反”罪,自杀。淮南国被废除。汉武帝在这里设立了九江郡。
2.课文相关资料:
据传说,颛顼是上古五帝之一,他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与颛顼同时,有个部落领袖,叫做共工氏。据说共工氏是炎帝的后代。他对农耕、水利很重视,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 颛顼不赞成共工氏的做法,认为共工氏是不能自作主张的。于是,颛顼与共工氏之间发生了一场十分激烈的斗争。表面上是对治土、治水的争论,实际上是对部族领导权的争夺。
传说共工氏力大无穷,但计谋却不如颛顼。颛顼利用鬼神的说法,煽动部落民众,叫他们不要相信共工氏。由于当时的人们对自然现象无法解释,对鬼神之事都极为相信,有不少人上了颛顼的当,共工氏不能得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但他坚信自己的计划是正确的,坚决不肯妥协。为了天下人民的利益,他决心不惜牺牲自己,用生命去捍卫自己的事业。他来到不周山(今昆仑山),想把不周山的峰顶撞下来,来表示自己的坚强决心。共工氏英勇的行为得到了人们的尊敬。
3.何谓“五帝”? “五帝”指的是黄帝和他以后的颛顼、帝喾、尧、舜这五个部落联盟领袖,他们被古代的历史学家尊称为 “五帝”。
4.“不周山”释义
不,表否定;周,周全,完整;山,高与地平面的自然隆起。不周山,就是不完整的山。这山一有名字,就不完整。共工氏怒触不周山,怒触的时候,这山就叫不周了。
三、熟读成诵
1.教师范读课文(听录音),要求学生听准字音和句子停顿。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看谁读的好,指名学生读(读、听、评)
四、课文翻译
1.学生参考课文注释,初步理解文意,划出疑难字词。
2.师生交流
(1)重点词语:
①昔者:从前 ②触:碰、撞 ③折:折断 ④维:绳子 ⑤绝:断
⑥焉:于此(兼词),这里,那里 ⑦不满:塌陷 ⑧潦:积水 ⑨归:流向
(2)课文翻译:
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做帝王,(共工在大战中惨败,)愤怒地撞击不周山,支撑着天的大柱子折断
了,拴系着地的大绳子也断了,(结果,)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这里移动;地向东南方向下塌,所以江河道路上的流水尘埃都在这里汇集 。
五、合作探究
1.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明确: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争为帝”,即争夺部落首领。他的“怒触”似乎包含有失败的愤怒与不甘心,而且似乎夹杂着与对方同归于尽的想法。当然,也体现了共工庞大的气势。
2.读完课文之后,你认为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正面: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具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及崇高的奉献精神。反面:性格暴躁、偏激任性、不计后果。
3.“怒而触不周之山 ”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
4.如何理解结尾含义?
明确:《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神话故事。它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就是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现象。神奇的传说中带有现实主义的色彩。
5.你如何理解这则神话的主题?
明确:《共工怒触不周山》反映了远古部落间的斗争,塑造了一位勇敢、坚强、颇具挑战精神的共工形象,从神话角度向人们解释了天倾西北,河向东南流的自然现象的原因。从侧面反映了远古劳动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
6.你如何看待这场战争?
明确:这是一场正义的战争,共工用自己的牺牲唤醒了人民追求光明的觉悟;这是一场邪恶的战争,给人民带来了灾难;无论正义与邪恶,它只是古代人民征服大自然的信念。
7.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1)夸父和共工都很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2)夸父和共工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夸父死后弃其杖,化为桃林,为后人止渴;共工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兴修水利,发展农耕,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3)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华夏民族的英雄。
六、课文总结
共工和颛顼争夺帝位,怒撞不周山的传说,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在那个时候,我们的祖先尚不知如何解释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在自然面前显得那样的无力,因此把各种疑惑归结于神的存在,自然之力被形象化,人格化。所以创造了神话传说,歌颂心目中的英雄,也就塑造出了神话中盘古、女娲等等传奇人物来。尽管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但在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英雄气概和为民造福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七、作业设计:
1.背诵并默写课文,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的战争场景。
2.完成课后练习二、三(2)。
板书
共工怒触不周山
原因:二雄相斗争帝
经过:败后怒锄不周
结果:日月星辰移位
【篇六】共工怒触不周山几年级的课文
共工怒触不周山
下册《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案例
浏阳大瑶中学 周志远
教学设想:
七年级学生刚接触文言文,教学时应重在诵读。再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弄懂大概意思和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诵读直至成诵。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注重文化教育的渗透,发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让他们更深入地把握文言文的知识点。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了解《淮南子》等相关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熟读课文,弄懂文章大意;背诵《共工怒触不周山》。
2. 过程与方法:借助课文注解和工具书,弄懂词句的含义和全文内容;通过出示资料,了解作品及人物.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远古人民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和改造自然的英勇气概。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了解一些相关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共工怒触不周山》
2. 难点:多角度讨论分析,理解文章的内涵。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1. 学生预习时,注重诵读:字音要读准,朗读要流畅;
2. 对照注释及工具书,基本了解词句的含义,体会大意。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 导语:
出示幻灯图片——共工怒触不周山
师:我想请一位同学来为我描述下这幅画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生:(略)
(师补充介绍:此人是共工,此山为不周山)板书课题:共工怒触不周山
师:看着这幅画,你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呢?
生:(略)
师:带着刚才的问题,我们一起走进《共工怒触不周山》。
二. 走近作者:
《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三. 走入文本:
1.听录音朗读。(注意正音,把握好节奏)
2. 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标记:你觉得需要注意的字词以及不理解的词句。
3.全班释疑词句,提出需要注意的字词。
4.齐读。
师:声音响亮,感情有所欠缺。我想最大的障碍还是没有很好地理解文本,那么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哪个同学知道?
生述。(可合作交流)
师点评,借助幻灯片,补充(共工败)这一情节。
四. 析:
1、师:也就是说这是一场帝王争夺之战,为什么争夺呢?文章并没有具体介绍,传说(讲述故事背景)而本篇文章写的正是这场战争。与我们以往了解的战争描写有所不同,它没有写战斗场面,没有写战争规模,甚至没有写战斗过程,那么本文主要抓住了战争哪一角度,共工哪一方面,即文中的哪一字来写的呢? 生:怒。
师:“怒”反映了共工怎样的心理状态?
生:不顺心。
师:从“怒”中,你看出了什么?(合作探究,教师引导)
设计思路:
a.从“怒”看其表现——“触”
b.从“怒”看其后果——天柱折 地维绝
c.从“怒”看其战斗过程——激烈
(文中并没有写,但是从“怒”中,我们不难看出共工的心不甘,且造成了如此破坏性的后果,如此神勇,想想他与颛顼的争斗的激烈程度,自可不言而喻。请同学们发挥想象,说一说“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的战斗场景究竟是怎样的?可小组交流,注意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把握神话想象和夸张的特点) d.从“怒”看其人——你觉得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
(勇敢、豪气、坚强、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
2、再读感悟
在朗读时,应读出共工的那种心不甘,那种愤怒之情,那种地动山摇只势!
a.自由读
b.指名读
c.男女竞赛读
3、我们从共工身上学到了什么?面对挫折、困难时,我们应该如何应付呢?(挑战精神)
五. 主题思想探讨:
去掉神话色彩,还原本色。(即去掉文中的想象和夸张)这则神话故事实际反映了哪些内容?
a.远古时期原始部落间的激烈斗争。
b.先祖对自然界的巨变的认知。
主题思想:文章反映了远古部落间的斗争,塑造了一位勇敢、坚强、颇具挑战精神的共工形象,从神话角度向人们解释了天倾西北,河向东南流的自然现象的原因。从侧面反映了远古劳动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
六. 背一背。
七. 作业:(想象大比拼)
“共工怒触不周山”时激烈的战斗场景。
八、板书设计:略。
28、华南虎
教学目标:
1、有情诵读,联系背景,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基本把握诗歌主旨。
2、抓住关键,品味语言,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和理解力。
3、研读赏析,形象探究,感受诗歌中浓厚的象征意义。
4、通过诗歌学习,鼓励学生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鄙弃世俗、勇于抗争,特别在充满诱惑的现代社会中不屈服、不迷失。
教学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感悟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2、结合体验,理解诗歌形象化的语言及其象征意义。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猛虎图片,激趣引读
1、图片出示:教师出示老虎图片,学生感受老虎风采。
①看了图片后你有什么感受呢?
②谁能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华南虎呢?
2、激趣引读:
师:老虎历来被人们称为“兽中之王”,它的形象已成为古今中外文人描绘抒写的对象。虎,以它的威猛和高贵一直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华南虎的内心世界,让我们具体感受一只被囚老虎的震撼力吧。
二、诗歌朗诵,整体感知
1、诗歌诵读:
①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
②学生比读(可配背景音乐)、评读诗歌,注重情感,注重感知。
教师朗读指导: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而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这样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
2、整体感知:
①诗歌诵读后,你对华南虎有怎样的感受呢?
②你能用简洁的一句话评价一下华南虎吗?
可用如下句式:华南虎是一只 老虎
(威严、高傲、向往自由、蔑视世俗、威武不屈、勇于抗争,维护着自己的尊严)
三、研读赏析,合作探究
1、形象探究:
①诗人笔下的华南虎处境如何?这只老虎具有什么样的个性?试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诗句加以说明。
讨论明确:这是一只有着美丽的容貌和强健的形体的华南虎,但被囚于人类的牢笼中,远离了山林。它具有维护尊严、向往自由、蔑视世俗、威武不屈、勇于抗争的个性。
诗句如:
背对胆怯而绝望的观众,/安详地卧在一个角落——高傲不羁。
梦见了苍苍莽莽的山林——向往自由、追求独立。
灰灰的水泥墙壁上/有一道一道的血淋淋的沟壑——不屈服于压迫,勇于抗争。
②对华南虎,“观众”和“我”持什么态度?你对“我”与众人的行为有怎样的评价?
讨论明确:“观众”对华南虎“砸”“呵斥”“劝诱”,态度冷漠、粗暴。“我”良知未泯,从老虎的“悲愤”中,感到了沉寂在内心深处的精神力量被触动,有所觉醒。(学生可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2、理解象征:
这首诗具有浓厚的象征意义。所谓象征,就是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间接地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那么
①华南虎及“铁笼”分别象征什么呢?
讨论明确:华南虎是不屈的生命、执著的灵魂的象征。
“铁笼”禁锢自由、代表邪恶。
②诗中的“观众”又代表着一个怎样的群体呢?
讨论明确:诗中的“观众”冷漠粗暴、庸俗无聊,是一个没有独立人格和自我意识的群体。
诗人以华南虎作为象征,表现的是自己在困境中不屈的人格和对自由的渴望。
3、合作探究:
①华南虎的心灵为什么会感觉“屈辱”?
讨论明确:感到“屈辱”有两层含义:浅层意思是为自己的尊严被践踏、自由被剥夺而感到“屈辱”;深层意思是为生活在这个自由被剥夺、人格被侮辱的世界而感到“屈辱”。
②在华南虎面前,“我”为什么会感到“羞愧”?
讨论明确:“我”作为庸俗大众中的一员,来“观赏”老虎。在“不羁的灵魂”面前,感到了自己人格的卑微、心灵的堕落。
③为什么“我看见了火焰似的斑纹和火焰似的眼睛”?
讨论明确:这是在表现华南虎对自由的火一般的渴望,歌颂华南虎在逆境中爆发的充满野性的炽热生命力。
四、提供背景,主旨探讨
供背景:这首诗作于1973年6月,正是“十年动乱”期间。诗人牛汉正在湖北咸宁文化部干校劳动改造(“文革”中,被关入“牛棚”,从事强制性劳动)。一次,他去桂林,在动物园里见到了一只趾爪破碎、鲜血淋漓的被囚禁的老虎。这只老虎的形象强烈地触动了诗人的情思,回到干校后,他就写下了这首《华南虎》,表现自己独立的人格和对自由的追求。
(70年代特有的政治环境和作者特有的政治待遇——与华南虎的遭遇何其相似。)
2、主旨探讨:
诗歌结尾作者说“我终于明白”“我”明白些什么?这里蕴涵着作者怎样的人生思索?学习本诗有什么现实意义?
讨论明确:共工怒触不周山几年级的课文
“我”明白了被人类囚禁在笼中的不只是一只老虎,而且是一个不屈服、不苟活的高尚的生命;“我”明白了在这个“不羁的灵魂”面前人类的庸俗、猥琐和无知;“我”明白了在悲怆和困厄中,人应该超越苦难,拒绝庸俗,保持独立、健全、高尚的人格,奋然前行。
作者写这首诗时,处境同样艰难,华南虎的不羁个性唤起了诗人对精神自由、人格独立的极度渴望。我们应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在种种诱惑面前不屈服、不迷失。
这首诗表现中国知识分子不屈服于黑暗、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在今天,要想在充满诱惑的社会中不屈服,不迷失,追求精神自由和人格独立的人们,都能从这首诗中得到启迪。
五、诗歌比较,诵读提升
1、朗读英国诗人布莱克《老虎》一诗,概括诗人塑造的老虎形象。
2、诗歌比较,课文和《老虎》同样写老虎,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3、在从比较中,你得到怎样的人生启示和写作体会?
4、齐读两首诗歌,在朗读中体会。
六、体验反思, 互动释疑
1、体验反思:
①假如你就是那只被囚在“铁笼”中的华南虎,当时你会怎样想呢?
②假如你是观众,当你看到“铁笼”中的华南虎时,你又会怎样想呢?
③再次诵读诗歌,体会诗中最能震慑人心、表现主题的诗句。
2、互动释疑:在预习、美读课文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疑问?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七、总结存储,拓展延伸
1、总结存储:这首诗作于一个特殊的年代——“十年动乱”期间,表现了在特有的政治环境下,中国有良知、正直的知识分子不屈服于压制,追求光明、自由的思想感情。诗人把这种感情融注在具体的物象——华南虎身上,使华南虎的形象有了象征意义。而华南虎在困笼中表现出来的独立个性和追求,深深地感染着启迪着我们,事实上,这样一种独立精神和个性追求也正是我们青少年的追求。
2、拓展延伸:①课外读一些抒写动物的现代小诗。②以《华南虎的自白》为题,根据诗意展开想像,试着写一首短诗。③收集更多的写虎的成语、诗歌及书画。 综合性学习·成长的烦恼
1、教学内容: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写作·口语交
际·综合性学习 成长的烦恼
2、活动目标设定:
认知目标:(1)大胆言说自己成长中的烦恼。
(2)与别人交谈努力做到口齿清楚,态度大方,话语通顺完整,
能准确地表情达意,说话不要带口头禅,不重复。
能力目标:(1)通过了解成人对成长时期烦恼的认识,审视自己的所谓烦恼,
重新评价自我,也要为朋友、同学排忧解难。
(2)写作要围绕中心,有主题。写自己要能写出独特的认识,写
别人要注意本人的审视和评论,帮朋友解忧要注意语言的针对
性。
情感目标:认识自我,正确对待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烦恼,采取积极的生活态度。
3、活动步骤:
步骤一:
“每一棵树的枝叶都是它的问题,但也是一棵树的全部。”——(《读者》2002年第13期《有问题是因为活着》)
教师组织学生在教室里布置一棵烦恼树,让每个学生将自己成长中的烦恼有
选择性地书写下来,然后制作成树叶,主动贴到烦恼树上。
『此步骤是让学生清理自己的烦恼,要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列出曾经有的或正在有的烦恼,这样才有可能消除那些烦恼。有些学生对自己的烦恼可能有所保留,不敢直言:或不愿意说,或不好意思说,或只说那些不关痛痒的等等。教师应鼓励他们,让他们放下包袱,因为总是把烦恼埋在自己心里,不仅会影响学习,影响情绪,天长日久还会影响心理和生理的健康。对于那些特别内向的学生,可以强调在将自己的烦恼贴到烦恼树上时,可以署上自己的名字,也可以不署名字,目的是要让全体学生都成为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同时又保持他们在活动中的主体性和个别差异性。』
步骤二:
“如果所有的人都把自己的烦恼拿到市场上去交易,任何人在看到了别人的烦恼之后,都宁可把自己的烦恼重新搬回家。”——西方哲理
学生利用课间阅读烦恼树上的烦恼,看看哪些烦恼你能够提供解决的方法,将它们写下来,给别人一些提示(比如:你战胜它的亲身经历、从父母或其他长辈处得到的经验、从别人那里受到的借鉴、从书上或电视上得到的启示),完成表格一;哪些烦恼也正是你所困惑不解的,请以一名小记者的身份去请教请教别人(采访对象:同学、老师、父母长辈、朋友、名家先哲),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完成表格二。
表格一:
综合性学习 成长的烦恼
我能解决的烦恼
解决方法
我的感受
表格二:
综合性学习 成长的烦恼
使我困惑的烦恼
采访对象 时间、地点
采访问题设置
采访摘要
被采访者评价 (评价参考:口齿是否清楚,问题是否明确,应对是否巧妙,内容是否有中心,礼貌用语) 自我感受(采访的感受、所得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