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学作文】
【篇一】苏教版国标本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单元教材分析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案
第七单元 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课题:认识三角形 第 1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认识三角形的特点,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定义。
2.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能在三角形内画出对应边上的高。
3.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画三角形指定边上的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课件出示教材第75页例题1情境图。
师:同学们,我们以前认识过三角形,仔细观察情境图,你能在图上找出三角形吗?
学生先说说哪里有三角形,再让学生在图上描出来。
提问:生活中哪些物体上也有三角形呢?
师生交流后说一说。
2.导入新课。
三角形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有什么特点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探究三角形的相关知识。(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一)认识三角形的定义
1.画三角形。
师:大家找了这么多三角形,能想办法画一个三角形吗?
学生用三角板在练习本上画出一个三角形。
2.观察三角形的特点。
(1)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观察画出的三角形,想一想:三角形有什么特点?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2)组织全班交流。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得出三角形的以下特点:
①三角形有3条边,3个角。
②三角形的3条边都是线段。
③这3条线段要首尾相接地围起来。
3.认识三角形的定义。
教师指出: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图形叫作三角形。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三角形,引导学生观察这个三角形,说一说:三角形有几个顶点?分别指出三角形的3个顶点、3条边和3个角。
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在三角形上标出“顶点”“角”“边”。
4.完成教材第75页“试一试”。
(1)出示题目,学生读题,说说各自对题目的理解。
(2)学生独立在教材的方格纸上画一画后,教师展示学生的画法。
(3)观察比较。
提问:观察图形,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发现: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都能画出一个三角形。
(二)认识三角形的高和底
1.课件出示教材第76页例题2人字梁图。
学生独立观察图。师提问:你能量出右图中人字梁的高度吗?
学生动手在教材上的人字梁图上量一量。
2.组织交流。
提问:你量的是哪条线段?它有什么特点?
指名学生结合投影图说一说。
明确:人字梁的高度是上面的顶点到它对边的距离;量的线段与人字梁的底边互相垂直;图中人字梁的高度是2厘米。
3.介绍三角形的高和底。
教师结合图进行介绍: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是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是三角形的底。
强调:高要用虚线表示,并标上垂直符号。
在黑板上先画一个三角形,教师边示范边说:以这条边为底,现在要找它的高。
教师用三角板的直角边和它重合,(不断移动)说说它的垂线有多少条?(无数条)其中只有一条很特殊,你能说说是哪一条吗?(从对面的顶点画下来的这条垂线)用虚线画一画。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76页“试一试”。
先让学生在教材的三角形上画出底边上的高,然后和同学交流画法。
提问:三角形一共有几条高?
引导学生得出:底和高是一对一对出现的,三角形有三条底,也就有三条高。
2.完成教材第76页“练一练”第1题。
这道题是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特点的认识。
先让学生独立判断,再说说判断的理由。
3.课件出示:画出每个三角形底边上的高。
底
底
强调:第一个图形是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一条直角边是底,另一条直角边就是这条底上的高。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第七单元 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课题: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第 2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操作活动和计算观察,让学生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
2.引导学生参与探究和发现活动,经历操作、发现、验证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3.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乐于探究的数学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的关系。
教学难点:运用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举例: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是三角形的?
2.复习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
提问: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三角形,关于三角形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回忆三角形的特点:有3条边、3个角、3个顶点、3条高""
3.导入新课。
三角形还有什么特点呢?今天这节课我们来探究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关系。(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77页例题3:任意选三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2.操作交流。
(1)学生从自己准备的四根小棒中选出三根小棒来围一围,看看能不能围成三角形。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操作情况。
(2)小组交流。
布置学生将各自的操作情况在四人小组内进行交流。
(3)全班交流,指名回答:你选择的是哪三根小棒,是否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学生回答预设:
①选择8cm、5cm、4cm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
②选择5cm、4cm、2cm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
③选择8cm、4cm、2cm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④选择8cm、5cm、2cm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追问:第③种情况和第④种情况为什么不能围成三角形?
引导学生认识到:第③种情况中,4cm、2cm这两根小棒太短了,三根小棒不能首尾相接;第④种情况中,5cm、2cm这两根小棒太短了,三根小棒不能首尾相接。
教师小结:因为4cm+2cm<8cm,5cm+2cm<8cm,所以不能围成三角形。
3.探索规律。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当两根小棒长度相加比第三根小棒短时,不能围成三角形。那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的长度又有什么特点呢?
(1)布置探索任务。
从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中任意选出两根,将它们的长度和与第三根比较,结果怎样?
(2)学生独立探索。
(3)交流汇报。
第①种情况:4+5>8、4+8>5、5+8>4;
第②种情况:4+2>5、4+5>2、5+2>4。
小结:任意两根小棒长度的和一定大于第三根小棒。
4.验证规律。
提问: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一定大于第三边吗?
(1)画一画:用三角尺画一个三角形。
(2)量一量:量出三角形的各边长度。(单位:毫米)
(3)算一算:算出任意两边之和与第三边长度的关系。
(4)总结规律。
提问:通过验证,你发现三角形三边的长度有哪些关系?
师生共同总结得出: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
追问:对于“任意两边”这四个字,你是怎么理解的?
5.议一议:如果三根小棒的长度分别是8厘米、5厘米和3厘米,能围成三角形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5厘米长的小棒和3厘米长的小棒长度相加等于8厘米,并没有大于8厘米,所以这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78页“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进行判断,再组织交流汇报。交流时让学生说说判断的依据,教师可以介绍用两短边的和与第三边比较。
2.完成教材第78页“练一练”第2题。
这道题是已知三角形的两条边的长度,求第三条边的长度范围。题目提供了四个答案让学生进行选择,降低了思维难度,学生在练习时可以进行尝试。在学生完成后,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探究三角形的第三条边的长度范围,即“两边之差<第三边<两边之和”。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第七单元 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课题:三角形的内角和 第 3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组织学生通过量、剪、拼等实践活动,发现、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并能运用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篇二】苏教版国标本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单元教材分析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测试
18分 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 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测试 三、选择题。
姓名: 班级 :一、填空。20分
1、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 ),这组对边分别叫梯形的( )苏教版国标本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单元教材分析
和( )
2、 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对边的( )是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
的( ),一个三角形有( )条高。
3、 从平行四边形的一边上的一点到对边的( )叫平行四边形的高,对边叫底。
以平行四边形的一条边为( ),能作出( )条高,这些高的长度都( )。
4、 三角形按角分类,可分成( )三角形,( )三角形,( )三角形。 5、 三条边都( )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个角都相等,
都是( )度。
6、 一个三角形每条边的长都是整厘米数。如果它的两条边分别长8厘米和5厘米,
那么这个三角形的第三条边最短是( )厘米,最长是( )厘米。 7、 一个梯形上底4厘米,下底6厘米。如果将上底延长2厘米,则这个梯形变成
一个( )形;如果将上底缩短4厘米,则这个梯形变成一个( )形。 二、判断.8分
1、自行车人字架都是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 ) 2、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一定是梯形。 ( ) 3、在一个三角形中只能画一条高( )
4、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都只能画出一条高。 ( ) 5、直角三角形中,最大的角是90°( )
6、一个等腰三角形,其中一个角是60°,这个三角形是个等边三角形。( ) 7、等边三角形的每个角都是锐角( )
8、用三根长度分别是5CM、5CM、11CM的小棒可以围成一个等腰三角形。( )
1、一个钝角三角形中最多能有( )个锐角。 A、3个 B、2个 C、1个
2、下面这个三角形被遮住了一部分,请判断,这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 )
A、直角三角形 B、锐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 D、都有可能
3、用长9厘米、4厘米、5厘米的三根小棒围三角形,能围成什么三角形。( ) A、任意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不能围成三角形 4、三个角相等的三角形一定是( )
A、任意三角形 B、等腰三角形 C、 等边三角形 5、一个三角形可以有( )直角 A、2个 B、1个 C、3个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等边三角形不是锐角三角形 B、等边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 C、等边三角形不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7、一个三角形中,一个内角的度数等于另外两个内角的和的2倍,这个三角形是( )三角形。A 锐角 B 直角 C 钝角 8、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一定可以拼成一个( )。 A、平行四边形 B、梯形 C、长方形
9、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有2个锐角和小于90度,那这个三角形是( ) A、锐角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 D、无法确定 四、应用。24分
1、在等腰三角形中,∠3是顶角,一个底角∠1=40° 求∠3的度数。
2、在一个三角形中∠1=42°,∠2=38°,求∠3度数,并判断这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
3、画出下面图形底边上的高。 上底
底
下底
4、在下面的方格中分别画出一个等腰三角形、一个梯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要求三角形的底和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三角形的高和梯形的高相等。 五、解决问题。30分
1、一根铁丝可以围成一个边长是3厘米的等边三角形,求这跟铁丝多少厘米长?
2、一根长86厘米的铁丝,刚好围成一个等腰三角形,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为16厘米,求它的一个腰长
3、小明有一个80厘米的铁丝,想要围成一个等腰梯形,上底和下底总共长50厘米,那么腰长多少厘米?
4、一个梯形,上底8厘米,如果把它的上底增加3厘米,正好与下底相等,它的两腰长分别是5厘米和3厘米,这个梯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5、把一根15厘米长的吸管剪成3段,组成一个三角形。 (1)能围成多少种三角形?
(3)如果围成一个等边三角形,那边长是多少?
6、把一个平行四边形一条边缩短6厘米变成一个等腰梯形,这是它的下底是上底的2倍。这时这个等腰梯形的周长为28厘米,求这个等腰梯形的腰长多少?
【篇三】苏教版国标本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单元教材分析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单元分析–欧
苏教版国标本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乘法》单元教材分析
教材解读
本单元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
这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基础上教学的
内容分两段安排:先安排例1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再安排例2教学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笔算(包括口算几百乘几十或几十几、几百几十乘几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
掌握相应的笔算方法
能正确进行笔算
2.使学生联系乘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的简便算法
掌握几百乘几十、几百乘几十几(不进位)和几百几十乘几十(不进位)的口算方法 并能正确进行口算
3.使学生在思考、交流和总结计算方法的过程中
进一步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在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4.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活动中
进一步体验数学学习的探索性
获得成功的化验
发展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提高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
掌握相应的笔算方法
能正确进行笔算
[要领指导]计算教学都是从简单到复杂螺旋上升的
最基础的计算原理和方法支持了这样的发展提高
学生的计算能力
一方面表现在掌握了算法
能正确地计算
另一方面还表现为能运用已有的计算知识和经验
探索并解决数目更大、过程更复杂的计算问题
让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数学认识是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也是本单元计算教学的基本思路
教学难点
学生掌握乘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的简便算法
并以此来类推出几百乘几十、几百乘几十几(不进位)和几百几十乘几十(不进位)的口算方法
并能正确进行口算
[要领指导]乘数末尾有0是乘法的特殊情况
既可以按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步骤计算
还可以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在得数的末尾添上适当个数的0
让学生掌握后一种算法
有助于算得对、算得快
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有三种情况: 第一个乘数(即乘号前的乘数)末尾有0、第二个乘数末尾有0、两个乘数末尾都有0
其中前两种情况已经在三年级教学过
第三种情况在本单元教学
学生已有知识基础
学生已经能笔算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
[要领指导]与三位数乘一位数相比
三位数乘两位数需要多乘一步
并把两次的部分积相加
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相比
三位数乘两位数只是其中的一个乘数从两位数变成三位数
竖式计算的方法完全可以从两位数乘两位数迁移过来
对后继学习的作用
学生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
在整数部分乘法计算方法的探究性学习基本就告一段落了
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将为以后继续学习小数乘、除法作好知识性的准备
课时设计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2课时
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2课时
练习一 2课时
苏教版国标本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升和毫升》单元教材分析
教材解读
升和毫升是容量单位
经常用来表示容器里容纳的液体的体积
教材在教学体积之前先教学升和毫升
是因为这两个计量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极广
几乎随时随地都可能接触到
尽量早些教学升和毫升
既方便学生生活
又为以后教学体积积累了感性材料
由于升和毫升是在体积之前教学的
因此采取了直观认识、直觉感受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观察、操作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和毫升
联系实际初步形成1升和1毫升的容量观念;知道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
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使学生初步了解测量容量的方法
能联系生活实际选择合适的容量单位并进行表达和交流;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 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3.使学生联系实际感受升和毫升在日常生活里的应用
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学习活动
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1. 以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
帮助学生逐步建立容量的概念;
2. 教学升和毫升
让学生体会它们的实际意义
[要领指导]教材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体会"盛的水多"就是指容器的"容量比较大"
有意义地接受"容量"的含义;再将"容量"这一抽象的数学概念回归到现实的层面上来 引导学生体会"经准确测量或计算容量的多少
就要用统一的容量单位"
为学习"升和毫升"打下伏笔
在教学"升和毫升"时都是设计了从生活实际引出并体会1个单位有多少、自制简易量器和用量器测量等教学活动
教学难点
教学升和毫升
让学生体会它们的实际意义;并引导学生应用升和毫升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
[要领指导]教材通过介绍"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里装满水
倒入量杯正好是1升"
帮助学生依据已有的正方体容器的感性经验来建立"1升到底是多少"的认知表象;以及通过介绍量筒
然后观察量筒里的1毫升水
让学生明白毫升是计量较少液体的单位
并通过滴水实验让学生体会到"十多滴水"大约1毫升
教材在初步认知的基础上还安排了丰富多彩的操作活动、实践活动
学生已有知识基础
1.容器越大
能盛的水就越多;
2.对正方体容器的感性经验
[要领指导]第一个已有知识经验对学生正确建立"容量"概念的表象至关重要 并为深层次理解"容量"的含义打下基础
学生建立概念的线索是"感性材料→数学含义→概念的具体化"
第二个已有知识经验对学生正确理解、体会"1升到底有多少"也是很重要的;虽然通过一个标有"1L"烧杯似乎也能让学生体会这"1升到底有多少"
但这样无法让学生将"升"的知识与已有知识经验衔接起来
学生的认知也是"无本之木"
是表面化的
很难进行深层次的理解
对后继学习的作用
升和毫升是容量单位
经常用来表示容器里容纳的液体的体积
教材在教学体积之前先教学升和毫升
是因为这两个计量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极广
几乎随时随地都可能接触到
尽量早些教学升和毫升
既方便学生生活
又为以后教学体积积累了感性材料
[要领指导]由于升和毫升是在体积之前教学的
因此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只能采取直观认识、直觉感受为主的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情境中观察、认识、感受、体会、初步应用
为以后继续学习体积方面的知识做好准备
课时设计
1.认识容量和升…………………2课时
2.认识毫升………………………1课时
3.练习二…………………………1课时
4.美妙的"杯琴"………………1课时
苏教版国标本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三角形》单元教材分析
教材解读
本单元教学三角形的相关知识
这是在学生直观认识过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
也是以后学习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础
内容分四段安排:第一段通过例1、例2形成三角形的概念
认识三角形的特征;第二段通过例3教学三角形的分类
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第三段通过例4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第四段通过例5、例6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画图和实验等活动中
感受并发现三角形的有关特征
知道什么是三角形的底和高
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2.使学生会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三角形
会测量或画出指定底边上的高(高在三角形内)
能根据三角形内角和以及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等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或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能判断一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
3.使学生在由实物到图形的抽象过程中
在探索图形特征以及相关结论的过程中
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锻炼思维能力
4.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
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锻炼动手能力
增强创新意识
[要领指导]引导学生实际操作
具体感受所学图形
积累对其形状、大小、位置关系的的感性认识
可以发展空间观念
【篇四】苏教版国标本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单元教材分析
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测试
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测试苏教版国标本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单元教材分析
姓名: 得分:6.等腰三角形有一条对称轴,等边三角形有3条对称轴。( ) 7.钝角三角形中,最大的角不能小于90°( )
8.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点,而平行四边形却有容易变形的特点。 ( ) 一。填空。26分
1三角形由( )条边围成的图形,每一个三角形都有( )个角,( )顶点 2.三角形两边之和( )第三边。
3. 我们学过的四边形有( )、( )、( )和( )。 4. 两组对边( )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只有( )的四边形是梯形。
5.一个三角形最多能有( )个钝角,最多能有( )直角,最多能有( )个锐角,至少有( )锐角。
6.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 )三角形,两条相等的边叫( ),不相等的边叫( ),两底角( )。
7. ( )和( )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8.任意四边形的内角和都是( )度。
9.有一个角是( )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 )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有( )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
从梯形的一个底上的一点到对边的( )叫梯形的高。梯形也有( )条高。 二,判断。8分
1.有三条线组成的图形就是三角形。 ( ) 2.只要有一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就是锐角三角形( ) 3.梯形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 ( )
4.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可以看成是直角三角形的两条高( ) 5.两个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
三.选择。16分
1.下面这个三角形被遮住了一部分,请判断,这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 )
A、
直角三角形
B、 锐角三角形 C、 钝角三角形 D、
以上都有可能
2. 一个三角形中至少有( )个锐角 A、2个 B、3个 C、1个
3.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是80°,他的底角是( ) A、100° B、50° C、80°
4.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距离,是指这一点到这条直线的( )的长。 A、线段 B、射线 C、直线 D、垂直线段 5.下面错误的是( )
A、正方形相邻的两条边互相垂直。 B、两条直线互相平行,这两条直线相等。 C、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D、任意一个四边形的四个内角的和都是360°。 6.下面图形中,不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
A、长方形 B、圆形 C、平行四边形 D、等腰梯形 7.从平行四边形的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对边可以引( )垂线。 A、一条 B、两条 C、无数条
8.在一个三角形中,最大的角是锐角,则这个三角形是( )三角形。
A、钝角 B、直角 C、锐角 四.应用21分
1.在直角三角形中,∠1、∠2都是锐角,∠2=48° 求∠1的度数
2.求一个八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
3.按要求在下面图形中画出线段: (1)、
(
2)苏教版国标本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单元教材分析
、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
(3)、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一个梯形和一个直角三角形。 X
4.根据要求在下方的表格中画图(边长都是1厘米) (1)画一个底是5厘米,高是4厘米的平行四边形。网
(2)画一个上底是4厘米,下底是5厘米,高是3厘米的梯形。 (3)画一个高是4厘米的等腰梯形。 五.解决问题。26分苏教版国标本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单元教材分析
1、一根铁丝长 45厘米把它围成一个等边三角形,这个等边三角形的边长最长是多少厘米?
2、平行四边形的周长是56厘米,其中一条边长是10厘米。平行四边形另外三条边分别是多少厘米?
3、3根3厘米长,1根4厘米长,1根5厘米长的小棒可以摆出哪些不同的三角形?
4、一个等腰梯形的腰长是6厘米,它的下底是10厘米,上底是下底的一半,这个梯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5.一个直角梯形,上底3厘米,一腰长10厘米,如果把它的上底增加5厘米,就变成一个正方形,这个梯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6分
【篇五】苏教版国标本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单元教材分析
2015年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 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第七单元 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课题:认识三角形 第 1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认识三角形的特点,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定义。
2.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能在三角形内画出对应边上的高。
3.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画三角形指定边上的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课件出示教材第75页例题1情境图。
师:同学们,我们以前认识过三角形,仔细观察情境图,你能在图上找出三角形吗?
学生先说说哪里有三角形,再让学生在图上描出来。
提问:生活中哪些物体上也有三角形呢?
师生交流后说一说。
2.导入新课。
三角形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有什么特点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探究三角形的相关知识。(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一)认识三角形的定义
1.画三角形。
师:大家找了这么多三角形,能想办法画一个三角形吗?
学生用三角板在练习本上画出一个三角形。
2.观察三角形的特点。
(1)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观察画出的三角形,想一想:三角形有什么特点?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2)组织全班交流。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得出三角形的以下特点:
①三角形有3条边,3个角。
②三角形的3条边都是线段。
③这3条线段要首尾相接地围起来。
3.认识三角形的定义。
教师指出: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图形叫作三角形。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三角形,引导学生观察这个三角形,说一说:三角形有几个顶点?分别指出三角形的3个顶点、3条边和3个角。
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在三角形上标出“顶点”“角”“边”。
4.完成教材第75页“试一试”。
(1)出示题目,学生读题,说说各自对题目的理解。
(2)学生独立在教材的方格纸上画一画后,教师展示学生的画法。
(3)观察比较。
提问:观察图形,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发现: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都能画出一个三角形。
(二)认识三角形的高和底
1.课件出示教材第76页例题2人字梁图。
学生独立观察图。师提问:你能量出右图中人字梁的高度吗?
学生动手在教材上的人字梁图上量一量。
2.组织交流。
提问:你量的是哪条线段?它有什么特点?
指名学生结合投影图说一说。
明确:人字梁的高度是上面的顶点到它对边的距离;量的线段与人字梁的底边互相垂直;图中人字梁的高度是2厘米。
3.介绍三角形的高和底。
教师结合图进行介绍: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是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是三角形的底。
强调:高要用虚线表示,并标上垂直符号。
在黑板上先画一个三角形,教师边示范边说:以这条边为底,现在要找它的高。
教师用三角板的直角边和它重合,(不断移动)说说它的垂线有多少条?(无数条)其中只有一条很特殊,你能说说是哪一条吗?(从对面的顶点画下来的这条垂线)用虚线画一画。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76页“试一试”。
先让学生在教材的三角形上画出底边上的高,然后和同学交流画法。
提问:三角形一共有几条高?
引导学生得出:底和高是一对一对出现的,三角形有三条底,也就有三条高。
2.完成教材第76页“练一练”第1题。
这道题是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特点的认识。
先让学生独立判断,再说说判断的理由。
3.课件出示:画出每个三角形底边上的高。
底
底
强调:第一个图形是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一条直角边是底,另一条直角边就是这条底上的高。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第七单元 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课题: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第 2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操作活动和计算观察,让学生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
2.引导学生参与探究和发现活动,经历操作、发现、验证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3.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乐于探究的数学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的关系。
教学难点:运用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举例: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是三角形的?
2.复习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
提问: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三角形,关于三角形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回忆三角形的特点:有3条边、3个角、3个顶点、3条高""
3.导入新课。
三角形还有什么特点呢?今天这节课我们来探究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关系。(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77页例题3:任意选三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2.操作交流。
(1)学生从自己准备的四根小棒中选出三根小棒来围一围,看看能不能围成三角形。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操作情况。
(2)小组交流。
布置学生将各自的操作情况在四人小组内进行交流。
(3)全班交流,指名回答:你选择的是哪三根小棒,是否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学生回答预设:
①选择8cm、5cm、4cm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
②选择5cm、4cm、2cm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
③选择8cm、4cm、2cm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④选择8cm、5cm、2cm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追问:第③种情况和第④种情况为什么不能围成三角形?
引导学生认识到:第③种情况中,4cm、2cm这两根小棒太短了,三根小棒不能首尾相接;第④种情况中,5cm、2cm这两根小棒太短了,三根小棒不能首尾相接。
教师小结:因为4cm+2cm<8cm,5cm+2cm<8cm,所以不能围成三角形。
3.探索规律。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当两根小棒长度相加比第三根小棒短时,不能围成三角形。那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的长度又有什么特点呢?
(1)布置探索任务。
从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中任意选出两根,将它们的长度和与第三根比较,结果怎样?
(2)学生独立探索。
(3)交流汇报。
第①种情况:4+5>8、4+8>5、5+8>4;
第②种情况:4+2>5、4+5>2、5+2>4。
小结:任意两根小棒长度的和一定大于第三根小棒。
4.验证规律。
提问: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一定大于第三边吗?
(1)画一画:用三角尺画一个三角形。
(2)量一量:量出三角形的各边长度。(单位:毫米)
(3)算一算:算出任意两边之和与第三边长度的关系。
(4)总结规律。
提问:通过验证,你发现三角形三边的长度有哪些关系?
师生共同总结得出: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
追问:对于“任意两边”这四个字,你是怎么理解的?
5.议一议:如果三根小棒的长度分别是8厘米、5厘米和3厘米,能围成三角形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5厘米长的小棒和3厘米长的小棒长度相加等于8厘米,并没有大于8厘米,所以这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78页“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进行判断,再组织交流汇报。交流时让学生说说判断的依据,教师可以介绍用两短边的和与第三边比较。
2.完成教材第78页“练一练”第2题。
这道题是已知三角形的两条边的长度,求第三条边的长度范围。题目提供了四个答案让学生进行选择,降低了思维难度,学生在练习时可以进行尝试。在学生完成后,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探究三角形的第三条边的长度范围,即“两边之差<第三边<两边之和”。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第七单元 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课题:三角形的内角和 第 3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组织学生通过量、剪、拼等实践活动,发现、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并能运用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苏教版国标本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单元教材分析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