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苏教版敬业与乐业教案 敬业与乐业公开课教案

小学作文 zuowen 2浏览

【 – 小学作文】

【篇一】苏教版敬业与乐业教案

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七课《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

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七课《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

一、课文简析

《敬业与乐业》是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文章开篇明义提出了“敬业与乐业”的论题,深入论述了敬业与乐业的重要。这篇课文引领人们走进“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教师读了,心中紧紧牢记肩上背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学生学了,心中自然会激起对学习的渴望,对生活的思考;可以说,这是一篇对师生进行道德修养教育的好文章。

二、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相关信息。

2、阅读文章,理清思路,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

3、积累文中的名言警句,丰富自身的语文素养。

4、正确认识敬业与乐业的意义,从而树立起敬业、乐业的精神。

三、教学的重难点

1、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把握文章的结构。

2、正确理解作者所说的“凡事都可敬的”、“凡职业价值都是等同的”的观点。

四、教学方法

1、运用关键词句快速梳理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

2、师生合作交流,品味文章重要语句。

3、结合生活实例,论述“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

五、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这些激励民族豪情的语句出自于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这篇文章字字句句都透出过人的才华。今天我们将学习凝聚先生人生智慧的《敬业与乐业》。

二、走进文本,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初步感知,并圈点批注。

2、四人一组互相交流阅读感受。

3、随机抽查学生词语积累的情况。

(1)读一读(读准加点字的读音)

心无旁骛 解剖 拣择 痀偻

曾经、曾孙 亵渎 骈进 强聒不舍

师生共同评点: wù pōu jiǎn gōu lóu

céng zēng xièdú pián guō

(2)写一写(根据意思写出成语)

a、不顾全篇文章或谈话的内容,而只根据自己的需要孤立地取其中一段或一句的意思。( )

b、专心于一件事,一点也不向别处分心。( )

c、专心致志学业或事业,与人相处得很好。( )

d、硬要啰嗦个不停。( )

答案:断章取义、主一无适、敬业乐群、强聒不舍

4、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自由斋主人等,广东新会人。十七岁中举,后随其师康有为参与维新变法,事败后流亡日本,在当地创办《新小说》杂志。1920年后脱离政界,先后在清华、南开任教授,并专著书,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

5、阅读全文,思考全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加以论述的?本文的总体结构是怎样的?(教师巡视,学生阅读思考并提出疑问)

明确:中心论点是“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文章开头总起全篇,然后分别论述敬业和乐业,最后总结全篇勉励我们都要敬业、乐业。文章的总体结构是“总一分一总”。

三、探究“敬业”

1、阅读课文2—6段,说说什么是敬?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 明确:朱子说:“主一无适便是敬。”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2、作者采用什么论证方法来论证怎样才能做到“敬业”?

明确:引用论证(引用《庄子》、曾国藩、孔子的名言)

举例论证(把木匠与政治家挑粪工与军人作比较)

3、如何理解梁启超先生所说的“职业没有价值的高下之分”?为什么高薪阶层受人尊重,农民工受人岐视?对于“位置和价值”这个话题,我们应该如何看待?

明确:关于位置和价值,位置的高低和价值大小没有必然的关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价值,都有自己的社会奉献,但能否找到合适的位置才是关键。

课堂小结: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管从事哪一种职业,我们都是在为社会做贡献。许多人一日复一日认真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做到“敬业”了,那在“敬业”的基础上,是否还缺了点什么?我们下节课继续讨论。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上节课我们讨论了“敬业”的重要性,我们也看到了各行各业工作者的敬业精神,那在“敬业”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做到(稍作停顿),学生齐答:乐业。

二、探究“乐业

1、讲述一个哲理小故事,有人向正在建房子的三位工人问道:“你们在做什么?”得到三种不同的答案:“我在做苦工”、“我在砌墙”、“我在建一座世上最美的房子”。同样的职业却有三种不同的境界。那请问一下大家,此时比刻的你在做什么?

(学生回答)可能出现的答案有:上课、听讲、读书、汲取知识……

教师点评:不同的答案代表着你对学业的不同态度,那到底哪一种是最好的?等我们学完这篇文章,大家心中自然会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2、在作者看来,在工作中领略趣味,创造快乐的秘诀是什么?如何看待“苦”与“乐”?

明确:作者认为“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在工作中领略趣味,创造快乐的秘诀是:“在发展中领略乐趣、在奋斗中感知乐趣、在竞争中体味乐趣、在专注中享受乐趣。”我们做任何事都不可能一帆风顺,“苦”是不可避免的,要懂得化苦乐,这也是一个人理性成熟的标志,是获得成功的有利保障。

三、如何对待我们的学业

学了这篇文章,不知大家有什么新的感悟?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学业?请同学们互相讨论,并谈谈个人的感受。

(这个话题的讨论一定会引起学生对自我的认知和反思,对他们的成长会大有裨益的。同时,我们也倾听到学生们的心声,对他们的理解也更进了一步。)

师生交流并总结:

学习是一件比较辛苦的事情,许多同学认为自己是为父母、为师长才学的,是在种种压力下硬着头皮去读书。其实不然,读书是个人知识的积累,是成长历程中的必经之路,最大受益的人其实是自己。既然如此,我们何不认真地学好它,进而把知识化为力量,为社会发出一缕属于自己的光芒。现在我们要做的除了按时上学、专心听课的“敬业”外,我们还要善于化“苦”为“乐”,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在发展中、在奋斗中、竞争中、在专注中享受学习的乐趣!

四、积累名言警句

【篇二】苏教版敬业与乐业教案

《敬业与乐业》说课稿

《敬业与乐业》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早上好!我是来自于故县镇秦岭中学的王雷东,我的说课题目是:《敬业与乐业》。我的说课分“说教材、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部分。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介 《敬业与乐业》是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选自近代思想家梁启超的《饮冰室合集》,是一篇宣讲人生与事业关系的演讲词。文章开宗明义提出了“敬业乐业”的主旨,接着分别谈论了“有业”“敬业”和“乐业”三个问题,最后用“责任心”和“趣味”总结精神旨意。全文主旨鲜明,层次清晰,深入论述了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殷切地希望大家发扬敬业与乐业精神,去过人类合理的生活。

(二)教材的地位 《新课程标准》对于第二单元的整体感知是这样说的:“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本单元的文体是演讲和议论,《敬业与乐业》这篇课文语言通俗,文短意长,有助于学生们在语境中理解、积累和掌握丰富的语句。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看,学习课文,意在引导学生感受先哲的思想风采,让学生们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品味哲理,深入思考人生问题,丰富个性内涵。

二、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阅读教学有这样的要求:“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教学,我们更应重视过程。 而《敬业与乐业》这篇文章就是进行学生思维训练的模板。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之前,应先确定价值取向。这篇文章的价值点是多元化的,可以讲解演讲词的特点,可以讲解议论文的文体知识,但我确立了更新的角度,我认为,它作为议论性的演讲,主要构成是“概念——判断——推理。”所以,我将这一逻辑思维训练作为本文的教学价值点。

基于此点,我将本文的教学目标设计为如下几个方面: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大类共计八个小点。在此我抛砖引玉,望各位同仁不吝赐教。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旁鹜、亵渎、强聒不舍、断章取义、不二法门等字词的读音和含义。

2.掌握事实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3.能够记忆文中引用的古典格言,并理解其意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概括归纳作者引用的格言和故事,学习两种基本的论证方法:事实论证和道理论证。

2.针对文章观点,结合时代发展和自身体会,展开讨论,拓展学生的思维模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梁启超提出的“敬业、乐业”的生活原则,感悟人生价值。

2.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反思自己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

3.通过合作交流,认识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对职业观乃至生活观的影响。

根据课程标准及教学大纲的有关要求,我将本科教学重点设计为三点。根据

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本文的教学难点主要有: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全面掌握文章引用的古典格言,了解文中提到的典籍和历史人物。

2.结合文章题目,掌握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以及每个分论点的论证过程。

3.领会演讲词的语言特点。

◆难点

1.理解作者所阐释的“敬业、乐业”的观念。

2.结合自己的认识,从不同角度客观地审视这个观念。

三、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理念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

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以学定教的原则,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等实际情况,特制定如下教学与学习的方法:

(一)教法: 1.情景教学法:采用电教平台等手段,可以较好地扣住教材

特点,扩大教学内容,吸引学生注意,强化训练目标,引诱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情景教学法通过直接感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和直观性原则。 本课文中的“业”不仅仅指工作,也可以指学习、生活,与学生的实际结合紧密,可以通过一些情景设计激发学生的思考和领悟。 2. 诵读法: 新课标明确指出:“应该注意加强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中增强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这篇演讲词语言表达通俗浅显,大量引用经典、格言。教学中,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整体把握课文主要观点和思路,体会口语和演讲特色。 3. 讨论法: 教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我结合对研究性学习理论和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认识,对本堂课适当采用讨论式进行教学。讨论是以问题为中心,以教师引导下的师生和生生的以对话、讨论为主要手段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它旨在鼓励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去辨析、去归纳。 引导学生通过研讨,深层理解“敬业与乐业”的主旨,同时对文中的观点大胆质疑问难,辩证理解人生问题,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和批判质疑能力。

(二)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勾画圈点法。 学生学习的

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我认为,教学中要尽量避免单纯地、直露地向学生灌输某种学习方法,而是要有机渗透于教学过程中。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促使学生进行主动探究学习,让学生在分析、比较、思考、讨论、释疑中达到“问题由学生提出,过程让学生参与,疑难由学生解决”的目的,把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时间和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帮助学生在积极体验中学会学习,善于学习。注意养成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的读书习惯。

四、教学流程展示:

说教学程序:

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出发,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我校“导——学——讲——练”四环教学模式,我设计了“导入新课、整体感知、合作探究、拓展延伸、教学反馈”

等教学环节。其中,导入新课估计需要3—5分钟;整体感知需要10—13分钟;合作探究15—20分钟;拓展延伸3—5分钟。至于教学反馈这一环节是否安排在课堂上进行,要视学生对本课学习重点、难点掌握情况而定。

(一)、导入新课(本环节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劣,学生能够学习兴趣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导入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的导入我是这样设计的:让学生畅谈个人理想,即将来准备从事什么职业,并说出原因,从而自然导入本节课的学习。同时,有机结合作者简介即文章的写作背景加深学生对于文本的进一步理解。)

(二)、整体感知,合作探究环节。首先让学生听课文录音,用圈点勾画的方式找出文中的生字词,并且画出文章的中心论点,理清文章的结构。其次,通过学生自由读文,找出文中的格言,师生共同归纳其所论证的观点。再次,在对文章有了大致了解的基础上,通过指名学生读文(此时让其他学生对于读文的学生能够进行朗读评价),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全班交流的方式,理解文中“敬业”与“乐业”相关段落内容的理解。

(三)、拓展延伸、教学反馈环节。先让学生思考,并在个人练习本上用自己的话概括

文章主旨,然后让学生根据生活实际,选择文中的某个观点结合自己的看法进行论述,写一篇小短文,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如果现在你正面临着对未来职业的抉择,你会选择哪种职业呢?

师:看来同学们的理想都非常的远大,今天我们一起去聆听梁启超先生对上

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的一次讲演《敬业与乐业》(板书课题)虽然时隔七十多年但想必同样会给同学们许多启示。

2、简介作者:走近梁启超(学生介绍,教师出示补充)。

师:哪位同学起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查到的梁启超的信息?

梁启超(1873~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子、哀时客、饮冰室主人、自由斋主人等,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十七岁中举,后随其师康有为参与维新变法,事败后流亡日本,在当地创办《新小说》杂志,并与孙中山等革命人士来往密切。回国后又曾组织进步党争取宪政。1920年后,脱离政界,先后在清华、南开任教授,并专心著述。梁启超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一生著述宏富,所遗《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000余万字。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学术遗产,成为一代宗师。梁启超是清末民初中国文坛上影响最大的一个人物,他自1899年起提倡的文学革命开辟了近代文学理论探索和文学创作的新局面。

3、点明这是一篇演讲稿,提问学生:演讲的对象是谁?从哪里可以看出?

回答:演讲的对象是学生,节5.点明:“今日所讲,专为现在有职业及现在正做职业上预备的人——学生现身说法”。

提醒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意演讲词的语言特点。

演讲的基本知识

提示:演讲是以口语表达的方式面对听众,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观点,阐述某一事理的活动。演讲不仅是宣传和动员群众的手段,而且还是阐明理论观点、

发表学术见解的一种手段,同时又是锻炼和培养青年口才的一种手段。演讲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要求:①认清对象。确立主旨。这里讲的是针对性。演讲是直接面对听众交流思想和感情,所以必须了解听众对象,认清环境场合,明确演讲的主旨。“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对于演讲尤为重要。②思路清晰,节奏明快。③感情充沛,例证动人。④语言准确,形象生动。

4、解题:“敬业与乐业”是什么短语?

回答:是由两个动宾短语构成的并列短语

点明题目已经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敬业、乐业,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也表明作者的态度:敬、乐。

二、理清结构。整体把握(约 分钟)

1、 检查预习:

2.组织学生自读课文,概括出全文所列举的格言、故事,与学生归纳所论证的观点。

明确:课文共七段,总体结构是\"总一分一总\"式:开头总起全篇;然后分

别论述敬业和乐业,两个分论点平行并列;最后总结全篇。条理清晰,纲举目

张。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揭示全篇论述中心。 第二部分(第2~6段):论述敬业和乐业的重要。 第三部分(第7段):总结全篇,勉励人敬业乐业。

a.敬业与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礼记》中的“敬业乐群”和《老子》中的“安其居,乐其业”。

b.有业的必要性:孔子的“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群居终日,言

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以及唐朝名僧百丈禅师的“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及其故事。

c.敬业:朱熹的“主一无适便是敬”、《庄子》中“随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蜩翼之知”、曾国藩的“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庄子的“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孔子的“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3、积极讨论,合作回答:一共列举了十二条格言和一个故事。

a.《礼记》中的“敬业乐群”。

b.《老子》中的“安其居,乐其业”。

c.孔子的“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

慧,难矣哉”。

d.唐朝名僧百丈禅师的“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及其故事。

e.朱熹的“主一无适便是敬”。

f.《庄子》中“随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蜩翼之知”。

g.曾国藩的“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

h.庄子的“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i,孔子时“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苏教版敬业与乐业教案

j.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

d.乐业: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其为人也,发

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三、组织学生,分析“敬业”(约 分钟)

1. 组织学生泛读,回答:作者是怎样阐述“敬业”的?

(作者先解释“敬业”的意义,然后分析敬业的原因,接着论述敬业的途径。)

2.引用朱熹的话,表明自己对敬业的理解是“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

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鹜。”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体会这句话的含义,请学生发言。

3.提问:“业有什么可敬的?为什么该敬呢?”是哪一类问句?

(这句话是设问句——自问自答。)

4.结合课文,体会“为生活而劳动”与“为劳动而生活”有什么区别?可以借此提升学生的认识:劳动,不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使生活充满意义的途径。

(独立思考,敢于说出自己的理解:为生活而劳动,是出于生存的需要;为劳动而生活,是出于生活的意义。)

5.作者提出“职业的神圣”,他是如何论述的?补充讲解:在作者眼中,职业的本质,是劳作,“劳作便是公德,不劳作便是罪恶”。

(作者运用事实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方式,列举大总统和拉黄包车两种职业,论述职业本身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而从事何种职业,是每个人不同的选择。)

6.作者认为怎样才能够做到敬业?

(作者认为,敬业“惟一的秘诀就是忠实”。)

7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结合学生的回答,总结:四个事例,形成两组对比,从正面论证“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将日常事例和名人格言自然结合,强调敬业的重要。

(作者列举了四个事例:木匠做成好桌子和政治家建设共和国家、挑粪公把马桶洗干净和军队打胜侵略的敌军。)

第2课时

苏教版敬业与乐业教案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1.复习已学内容,分析乐业。 1.回顾所学内容,积极发言。2.总结全文,并设计问题,考查学生的2.跟进教师,的问题,快速回答问题,形整体感知。 成抢答。3.开展研读、理解、探究并拓展的活动,3.积极合作,探究学习,畅所欲言,大胆

引导学生合作讨论,结合现实和自身的认识,重新审视文中的观点。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自圆其说、以理服人。

一、复习前文,分析“乐业”(约 分钟)

1.前文作者已经论述“有业”和“敬业”两个方面,请学生说出自己最赞同和最不赞同的两句话或观点。

2.分析“乐业”,提问学生:为什么作者要先写叹气的声音“做工好苦呀”?

3.作者反面论证了“苦”,然后表明自己的观点:“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从四个方面分析“乐业”的原因。

4.如何才能够做到“乐业”?归纳学生的答案,点明:敬业是一个人的人格操守,乐业是一个人的生活态度。

1.回顾前面所讲的内容,并结合上节课的课后作业 ,积极发言,列举自己最赞同和最不赞同的两句话或观点。

2.回答:从反面论证“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

3.认真听讲,同时思考这四个方面的论述角度:职业的内容、成就、性质以及对待职业的态度。

4.回答:能够从自己的职业中领略到趣味,使生活变得有价值。

二、总结全文,理清要点(约 分钟)

1.在文章结尾,作者表达了自己的什么观点?

【篇三】苏教版敬业与乐业教案

晋级用语文微型课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下册

1《海燕》 ………………………………………………………………………………………………………………………. 3

2、白杨礼赞 …………………………………………………………………………………………………………………… 4苏教版敬业与乐业教案

3石榴 …………………………………………………………………………………………………………………………….. 5

4《马说》 ………………………………………………………………………………………………………………………. 6

5《紫藤箩瀑布》 ……………………………………………………………………………………………………………. 7

运用联想,丰富写作内容………………………………………………………………………………………………… 8

口语交际清楚连贯地表达思想观点,不离话题 ………………………………………………………………… 9

第14、15课时 专题〈鸟〉……………………………………………………………………………………… 10

6《纪 念 白 求 恩》……………………………………………………………………………………………………. 12

7《敬业与乐业》 ………………………………………………………………………………………………………….. 13

8《多一些宽容》 ………………………………………………………………………………………………………….. 14

9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15

10《陋 室 铭》 ……………………………………………………………………………………………………………. 16

口 语 交 际听出讨论的焦点,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 17

诵 读 欣 赏 …………………………………………………………………………………………………………………. 18

写作:写简单的议论文………………………………………………………………………………………………….. 19

11《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一) ………………………………………………………………………………………. 21苏教版敬业与乐业教案

12《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伽利略 ………………………………………………………………………………… 22

13短文两篇《活板》…………………………………………………………………………………………………….. 23

《核舟记》魏学yi ………………………………………………………………………………………………………… 24

第8课时 《叫三声夸克》……………………………………………………………………………………….. 25

15《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贾祖璋……………………………………………………………………………………. 26

诵读欣赏 山 市 …………………………………………………………………………………………………….. 27

实践活动 《如果我主办校刊》……………………………………………………………………………………… 28

16孔乙己 ……………………………………………………………………………………………………………………… 29

17《范进中举》(1)……………………………………………………………………………………………………… 30

18《口技》 …………………………………………………………………………………………………………………… 31

19《变色龙》 ……………………………………………………………………………………………………………….. 32

20《窗》泰格特 ……………………………………………………………………………………………………………. 33

《诵读欣赏》 ……………………………………………………………………………………………………………….. 34

第十、第十一、第十二课时 写作 ………………………………………………………………………………….. 35

名著推荐与阅读——《水浒传》……………………………………………………………………………………. 36

21错过(刘心武)………………………………………………………………………………………………………… 37

22散步(莫怀戚)………………………………………………………………………………………………………… 38

23送东阳马生序(宋濂)(一)…………………………………………………………………………………….. 39

24我骄傲,我是一棵树(李瑛)…………………………………………………………………………………… 40

25有的人(臧克家)(一)……………………………………………………………………………………………. 41

诵读欣赏 古诗二首 …………………………………………………………………………………………………….. 42

写作 ……………………………………………………………………………………………………………………………… 43

能留意生活,细致观察,注重积累写作素材。 ………………………………………………………………. 43

第15课时 专题 叶………………………………………………………………………………………………… 44

26《悼念玛丽·居里》………………………………………………………………………………………………….. 45

27《在莫泊桑葬礼上的演说》……………………………………………………………………………………….. 46

28在联邦德国海姆佗市市长接见仪式上的答词 公刘 …………………………………………………….. 47

29《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讲演》……………………………………………………………………………………. 48

30《北京申奥陈述发言两篇》……………………………………………………………………………………….. 49

诵读欣赏:《夜雨寄北》《论诗》……………………………………………………………………………………. 50

写作:写简短的演讲稿………………………………………………………………………………………………….. 51

口语交际——作有准备的即席发言或即兴演讲,能引起对方共鸣 ………………………………….. 52

1导入新课海燕图片,印象和感受。今天请大家和我一起去了解我爱的那只海燕吧!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前苏联著名家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

2出示学习目标

3预习:作者高尔基(1868—1936),苏联作家,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长篇小说《母亲》,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对世界文学的影响很大。 字词:

4.本文的写作背景

5本文的体裁。

6听读课文,字音,初步感知文章表达的感情。

7自读课文,找出本文以时间为序,描写暴风雨发展变化的句子。

文章的线索暴风雨“将来”——“逼近”——“即临”。

8在海面景象的发展变化中,海燕都有哪些表现。

9本文通过暴风雨来临的三幅画面,塑造了一个勇敢,高敖,自信,顽强的海燕形象,气势磅礴,感情激越,给人以力量。

10本文刻画了海燕勇敢、乐观的形象,进一步揭示海燕的象征义,因此象征了坚强无畏、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 作者通过暴风雨来临前夕海面变化烘托海燕形象,表现了海燕对暴风雨的渴望和英勇无畏的精神。

11文章除了刻画海燕的艺术形象,还刻画了哪些动物形象,它们特点是什么?这些形象的刻画对海燕形象起什么作用?读一下。对比,突出了海燕勇敢、执着、不畏强暴和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

12语言优美,生动形象,再读课文,仔细品味。把你喜欢的句子划出来,说一说为什么? 13当堂检测

同学们,我们每个同学都是羽翼渐丰的海燕,我们即将走向生活的大海,伴随我们的有阳光雨露,鲜花掌声,也有狂风暴雨,困难和挫折。让我们鼓起坚强的翅膀去迎接人生的暴风雨。

板书

海燕高尔基

勇敢 高傲 自信 乐观

坚强无畏、英勇善战

1.阎维文小白杨,一曲悠扬的歌曲唱出对白杨、家乡的喜爱。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篇与白杨有关的散文。那就是茅盾的《白》。

2出示学习目标

3预习检测, 1、作者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乌镇人。现代作家、文艺理论家、社会活动家。作品有小说《子夜》、《春蚕》、《秋收》、《残冬》、《蚀》三步曲、《林家铺子》等。2生字词坦荡如砥潜滋暗长恹恹欲睡旁逸斜出秀颀

4听读课文。字音,初步感知文章表达的感情。

5请你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或朗读,或默读,或小声读,或大声读,或浏览,并思考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

本文展现了西北白杨树的外形美、内在精神美,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情感抒发强烈。 6文章的抒情线索是什么?白杨树的“不平凡”从文章中找出赞美白杨树不平凡的句子或段落。 7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赞美白杨树的?

文章是从生长环境、外部形象、内在气质等方面刻画白杨树的“不平凡”的。

(1)白杨树的不平凡在于美的环境——“雄壮”“单调”的生长环境。 黄绿主宰,不仅讴歌大自然的伟大创造力,而且对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力量表示赞叹。“无边无垠,坦荡如砥”写出了黄土高原的广阔与平坦。这是一幅雄浑、辽阔、苍茫的画面,既介绍了白杨树的不平凡环境,表现了“景美”,又渲染了一种不平凡的气氛,烘托出白杨树那傲然耸立、坚强挺拔的美姿。赞美高原后又转写“单调”,骤然把白杨树一下子推送到读者面前,使之在雄浑的高原这一背景的衬托下,显得更加清晰、鲜明、高大。

(2)白杨树的不平凡在于美的形象——“笔直”“向上”的外在形象。

作者用工笔描绘的方法,从白杨树的干(笔直、丈八高、绝无旁枝)、枝(一律向上、仅仅靠拢)、叶(宽大、片片向上、没有斜生)、皮(光滑而有银色的光圈)等方面写白杨树的外形,突出其正直,向上、靠拢、质朴的特点。

(3)白杨树的不平凡在于美的内涵——“伟岸正直”“坚强不屈”的内在品质。

这是西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 却 ”两句将环境的恶劣与白杨树的顽强生命力作对照,突出了白杨树的坚强不屈、力争上游、努力向上、不折不挠。

8白杨树和西北农民有怎样的联系。

本文是借赞美白杨树来赞美北方农民的,表面上是写树,其实处处在写人。

9同学们提问题:作者最后为什么又写楠木,目的何在?

10课堂总结 本文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线索,说明“礼赞”的原因。具体从三方面赞颂:生长环境不平凡—-景色美;外部形态不平凡—-形象美;内在气质不平凡—-精神美。本文明写树,实际是写人,由树及人,热情歌颂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力争上游、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苏教版敬业与乐业教案

11课堂练习

12布置作业

板书:白杨礼赞茅盾

不平凡

3石榴

1导入在没有学习新课之前,请同学们欣赏一组图片,展示,这是老师亲手栽种的一棵石榴,也是老师亲手为同学拍下的一组关于石榴的图片,有初生娇柔,有成长繁华,有开花的妖妍,也有结实的丰美。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郭沫若的托物言志散文《石榴》,进一步地品味关于石榴的美好。

2学习目标

3预习:郭沫若(1892—1978),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 字词争妍枯瘠罍盎然丰腴

4听读课文。字音,初步感知文章表达的感情。

5请你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或朗读,或默读,或小声读,或大声读,或浏览, 并思考1、你能体会到作者对石榴的什么感情? 最可爱 赞美

然后说说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的?

枝干——叶片——花——实

分别是怎样写的?将它们找出来,仔细的读一读。

6作者为什么将石榴花比喻成是“夏天的心脏”?

因为石榴花的形态、色彩美和精神美,因为它那“奇迹”般的充满“妙幻”的发展变化,成为石榴树“最可爱”的部位,要是没用它,夏天将显得黯然无光、索然无味,所以作者把石榴花视为“夏天的心脏”,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也寄托了一种理想和追求。

7本文语言形象生动、准确凝练,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一句,体会其妙处。

(1)比喻“红玛瑙的花瓶儿有希腊式的安普剌变为中国式的金罍,殷、周时古味昂然的一种青铜器。”用比喻手法生动逼真地描绘了石榴果实成长的后期的形状特点,字里行间充满作者对石榴的欣赏之情,具有职业特点。(2)拟人“它对于自己的戏法好像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来,露出一口的皓齿。”用拟人手法生动逼真地描绘了石榴果实成熟后开裂、露出排排子实的情状,充满石榴的自豪与作者的欣赏之情。

(3)反问“那可不是夏季的心脏吗?”突现了石榴花敢于同骄阳抗争、毫不示弱的精神美,成为夏天的中心,写作作者对夏天的重视和对石榴的喜爱。

小结:1942年时,正是抗日战争极端困难的关头:国民党反动派妥协投降,镇压抗日救国运动,亲日顽固派大肆鼓吹崇外媚日、投降屈从的反动论调,一些政界人物和文化人士变节投敌,苟且偷生;而共产党则高举抗日救亡大旗,坚持抗战,力挽狂澜。在此背景下,郭沫若写了这篇托物言志是散文,借石榴寄托情怀,通过对石榴的外在特点和内在品格的描绘,歌颂真善美,赞扬了不怕威压、坚贞刚勇、奋发向上的精神品格,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执着坚定的信念和热切的追求。

8当堂检测

9作业布置

板书:石榴 郭沫若

最可爱 夏天的心脏

【篇四】苏教版敬业与乐业教案

《敬业与乐业》说课稿

敬业与乐业

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是中学语文组第 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敬业与乐业》,(板书课题和作者)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法方法以及说教学程序这四个方面阐述这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

《敬业与乐业》出自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七课,选自近代思想家梁启超的《饮冰室合集》,是一篇宣讲人生与事业关系的演讲词。文章开宗明义提出了“敬业乐业”的主旨,接着分别谈论了“有业”“敬业”和“乐业”三个问题,最后用“责任心”和“趣味”总结精神旨意。全文主旨鲜明,层次清晰,语言通俗,文短意长。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看,学习课文,意在引导学生感受先哲的思想风采,品味哲理,深入思考人生问题,丰富个性内涵。 教学过程中,既要拓展学生的精神视野,又应尽量和学习生活体验相结合,在研讨探究中,大胆质疑,辩证地理解课文观点。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初步理解“举例子”和“讲道理”的论证方法,开拓思路。拟用两课时完成阅读教学。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根据《敬业与乐业》的本身特点和语文课的要求。我确定了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如下: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习恰当运用事例或道理证明自己观点的方法。

2.积累经典语句、格言,体会演讲词的特点。

3.结合生活体验品味哲理,了解敬业与乐业的重要,建立快乐学习观。 教学重点:

1.理解“敬业与乐业”的主旨。

2.在反复诵读中,积累经典语句、格言,体会演讲和口语特点。 教学难点:对“敬业与乐业”精神的真切领悟与质疑问难。

三、说教学方法

1.诵读法

这篇演讲词语言表达通俗浅显,大量引用经典、格言。教学中,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整体把握课文主要观点和思路,体会口语和演讲特色。

2.研讨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研讨,深层理解“敬业与乐业”的主旨,同时对文中的观点大胆质疑问难,辩证理解人生问题,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和批判质疑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一)解题导入

我设计的导语是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展开,这样可以有助于消除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

提出疑问:

1.你理解的“业”指的是什么?职业、工作。

2.“敬业”是什么意思?专心致力于工作。

3.“乐业”又是什么意思?快乐地工作。

4.标题是否表达了作者的观点?否。

让我们带着疑问走进课文。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展示预习成果,介绍梁启超。教师ppt出示补充的背景资料。

2.要求学生反复阅读课文,讨论:演讲中哪句话最能体现作者的观点? 明确:“敬业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3.作者先后谈也哪些问题?(有业、敬业、乐业)

4.你认为这几个问题的关系是怎么样的?(有业是前提;敬业是基础;乐业才是最高境界

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乐业敬业人生法门)

6.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第一部分(1)提出中心论点——敬业乐业

第二部分(2~8)论证中心论点。

第一层(第2~5段)提出有业之必要。

第二层(第6~7段)论述“要敬业”。

第三层(第 8 段)论述“要乐业”。

第三部分(9)归结全文

(三)研读课文

1.默读课文2至3段思考:作者是怎样分析“有业之必要”的?举了哪些例子?

(1)先谈有业的原因有业是敬业的基础;

(2)无业的害处(反面论证) 用孔子的话做理论论据;

(3)有业的重要(正面论证) 用百丈禅师做事实论据。

2.默读课文4至5自然段思考:作者是怎样论述“敬业”的必要性的? 什么叫敬业?(引用朱子的话做理论论据)

为什么工敬业?(列举两个地位悬殊的职业事例论据)

怎样才能做到敬业?(引用《庄子》、曾文正、孔子和法国学者的论述做理论论据)

3.作者是怎样论述“乐业”的?

明确:“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

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身入其中 奋斗前去 比较骈进 省却烦闷)

4.请整理作者的行文脉络

(四)拓展延伸

1.学生再一次默读课文,并圈点勾画文中表现作者对敬业与乐业观点、看法的语句。(共15句)

文中表现作者观点、看法的语句有:

(1)“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2)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

(3)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

(4)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苏教版敬业与乐业教案

(5)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

(6)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

(7)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8)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在做的事来和他交换。

(9)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

(10)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

(11)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

(12)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

(13)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的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分量加增。

(14)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

(15)敬业即是责任心,乐业即是趣味。

2.小组讨论交流:对文中作者的观点,你体会最深的是哪一点?请结合自身的学习生活,谈谈你的理解。一会共同交流。

(五)作业设计:

1.做资料卡片

让学生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或含义深刻的句子,制成卡片,要注明出处以及卡片的类型等,书写要清楚规范。

资料卡片类别: 编号: 题目: 作者: 出处: 内容摘要:

2.背诵课文第六自然段。

附板书设计:

这一板书直白明了展示了文字的行文思路,也体现了标准的议论文格式,对于初学议论文的中学生而言浅显易懂。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篇五】苏教版敬业与乐业教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苏教版教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苏教版)

内部资料 仅供参考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教案目录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设计 2 海燕 3 白杨礼赞 6 石榴 11 竹溪记 13 紫藤萝瀑布 17 第二单元单元教学设计 19 纪念白求恩 20 敬业与乐业 23 多一些宽容 27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29 陋室铭 31 第三单元单元教学设计 37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35 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 37 活板 39 宇宙里有些什么 41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43 山市 45 第四单元

孔乙己 51 范进中举 55 核舟记 60 变色龙 64 窗 68 第五单元单元教学设计 70 错过 71 散步 73 送东阳马生序 76 我骄傲,我是一棵树 78 有的人 80 第六单元单元教学设计 83 悼念玛丽·居里 84 在莫泊桑葬礼上的演讲 86 在联邦德国海姆佗市市长接见仪式上的答词 88 北京申奥陈述发言两篇 90 向生命中的一切青春举杯 92 两小儿辩日 94

八年级下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一、单元教学目标:

1、感受和体悟作者在文章中所抒发的情怀,并在品读中陶冶情操。

2、理解课文所写事物外在特点与内在特点的关系,以及物与情的关系。

3、学习课文根据文章立意需要,抓住特点写景的主要方法,培养带着感情观察事物,并在观察中把握事物特点的习惯。

4、在诵读中提高品味优美语言的能力,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

5、掌握联想的基本方法,学会在写作中适当地展开联想,通过联想丰富写作的内容。

6、在跟别人交流思想时,能够围绕话题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二、单元课时安排 共14——15课时

课本整体感知 单元整体学习 1课时

《海燕》 2课时

《白杨礼赞》及学生自荐课文 2课时(也可放在课外进行)

《石榴》 1课时

《紫藤箩瀑布》及学生自荐课文 2课时

《竹溪记》 2课时

诵读欣赏 1课时

写作 3课时

口语交际 1课时

单元小结 1课时

三、教学设想

自然万物,不仅孕育了我们的生命,而且给予我们许许多多人生的启示。高尔基从“海燕”身上看到了革命先驱的无畏无惧,茅盾从“白杨树”联想到“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郭沫若写“石榴”讴歌了民族气节和高尚情操,宗璞从“紫藤箩瀑布”中感受到勇气和信心我们学习这个单元,就是透过大师的文章,感受大师的情怀,使我们对生活有更丰富的解读,对人生有更深刻的领悟。

本单元的重点、难点:一是对象征的理解,要引导学生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领会事物的象征意义,防止牵强附会。二是品味语言,提高学生赏析语言的能力。所以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是教好本单元的重要手段,也是目的。同时,让学生收集有关历史资料,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以及大量阅读同题材作品,都可以帮助学生很好的学习本单元。

《海燕》教案

教学目的

1.理解“海燕”这一敢于搏击暴风雨的勇敢形象,学习它不惧怕困难的战斗精神。

2.进一步学习象征、映衬、对比等写作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歌所描绘的海上景象和海燕的形象。

2.学习象征手法。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高傲(ao4) 呻吟(yin2) 翡翠(fei3)

掠起(1ue4) 困乏(fa2) 蜿蜒(wan1 yan2)

2.解释下列词语。

高傲:原指极为骄傲,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人。贬义词,课文中贬词褒用,指清高、自负、不卑躬屈膝。

呻吟:指人因痛苦而发出声音。

翡翠:一种名贵的半透明的翠绿色的硬玉。课文比喻海浪。

掠起:轻轻擦过或拂起。

震怒:异常愤怒,大怒。震,情绪过分激动。

困乏:疲乏。

蜿蜒:蛇类爬行的样子,弯弯曲曲地。

二、导人

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常在海面上飞翔。因此,在俄文里,“海燕”一词含有“暴风雨的预言者”之意,在高尔基充满激情的描绘中,海燕的勇敢形象更给人一种鼓舞人心的力量。 <海燕>又称<海燕之歌>,是高尔基1901年3月写的一篇带有象征意义的短篇小说<春天的旋律>的末尾一章。但后来单独发表,成为广为传抄,极受欢迎的著名的散文诗。当时的俄国社会受着沙皇的专制统治,社会黑暗,民不聊生。人民的革命运动也越来越高涨,高尔基亲自目睹了经历了当时的群众革命运动,于是结合当时的革命斗争形势,写出了<海燕>,用象征的手法,号召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和迎接革命暴风雨的来临。这首诗也深受列宁、斯大林的赞赏,被誉为“战斗的革命诗歌”。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一段至第六段)

写暴风雨即将来临,海燕高傲地飞翔,以其革命的激情、迅疾的行动表现了对暴风雨的渴望。 第二部分(第七段至第十一段)。

重点描写暴风雨迫近时,海燕搏风击浪,积极战斗,以其欢乐的情怀,必胜的信念,迎接暴风雨的到来。

第三部分(第十二段至十五段)。

描绘暴风雨将临时的奇观,反复抒写海燕呼唤暴风雨的战斗豪情。

四、学习课文内容

(一)学习第一部分。

指名朗读,学生思考两个层次怎样划分。

明确:

第一层次(1~3节),写“风卷云集,海燕高翔”。开头一句,写暴风雨即将来临的前兆,点明海燕所处的环境。“苍茫”描写大海磅礴的气势;“卷集”描写乌云翻滚聚拢的情景。然后正面描写海燕:“黑色的闪电”描写形与色;用比喻表现海燕矫健的雄姿。“高傲地飞翔”总写行动,“翅膀碰着波浪”“箭—般地直冲向乌云”作具体描绘。

提问:“碰”字与“冲”字,写出怎样的情态?回答,明确:“碰”写出勇敢低飞,触及海浪;“冲”写出迅猛高翔,锐不可挡。用拟人的手法,写海燕斗志昂扬,渴望暴风雨的到来。然后着重写“声音”。正面描写“叫喊”的勇敢,再从乌云听出了“叫喊”的愤怒的力量和胜利的信心,侧面烘托这“叫喊”具有震慑敌胆的威力,运用排比句式突出海燕敢于斗争的精神。

第二层次(4~6节)写其他海鸟吓得惊慌失措。这三节通过声音、行动、情态描写海鸥、海鸭、企鹅“呻吟”“飞窜”“恐惧”“胆怯”等种种丑态,与高傲的海燕,自由自在地飞翔,形成鲜明对照。

(二)学习第二部分。

指名朗读第二部分。

提问:思考两个层次怎样划分。

明确:

第一层次(7~8节),先用“越越”紧缩句,描写暴风雨逼近情景。乌云凶暴,加上雷声轰响,狂风吼啸的声音描写,渲染了黑暗社会环境的气氛。在这种情景下,波浪“歌唱”“冲向高空”“迎接雷声”“呼叫”“争鸣”,写出了波浪乐观地与狂风搏斗,显示了大海的力量。而“狂风”“不甘心”“恶狠狠”“甩”和“摔”,这些词语,写出了它的猖狂反扑。

第二层(9~11节),绘形绘声地描写海燕在海浪与云空拼搏的背景里,“叫喊”“大笑”“号叫”,显示其欢快、豪壮;从“飞翔”到“飞舞”。从“直冲”到“穿过”,从“碰着”到“掠起”更显出敏捷、勇猛。它像个“敏感的精灵”“从雷声的震怒里听出了困乏”,比喻它有高度的洞察力,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用肯定的语气,反复的手法,表达了必胜的信心。

五、小结

这篇散文诗描写了海燕在暴风雨来临时勇敢、乐观、大声疾呼的形象,谱写了一曲充满战斗激情的颂歌。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重音、停顿和语速的处理。

二、继续学习课文

学习第三部分。

指名朗读第三部分,思考两个层次怎样划分。

明确:

第一层次(12~13节)写大海与闪电激战:先写风“吼叫”雷“轰鸣”,用声音渲染气氛,再把乌云比喻为“青色的火焰”在“燃烧”,气氛比前更为紧张。“闪电”像“一条条的火蛇”,这是新出现的形象,大海抓住它的箭光。“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再次显示大

【篇六】苏教版敬业与乐业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一、单元总体分析和教学思路

本单元主题是“道德修养”, 几篇作品从各个角度对学生进行心灵上的熏陶:《纪念白求恩》是一篇共产主义精神的赞歌,《敬业与乐业》引领人们走进“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多一些宽容》提倡“互谅、互让、互敬、互爱”,《人的高贵在于灵魂》让人们心灵“闪现出一种很动人的光彩”。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能使学生努力追求道德修养的更高境界, 从文体上看,本单元主要是议论文,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让学生认识议论文的文体特点,这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在阅读教学中,反复诵读是必要的、有效的基本的手段。创设课堂教与学的情境从而引导学生与文本间的对话,引导学生自己感悟,引导学生畅谈感受。可适当与其他学科渗透,通过活动,让学生能有亲身的体验和感受,能产生事半功倍之效。 《纪念白求恩》赞扬了白求恩崇高的精神境界,学习本文,可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白求恩及其相关事迹,要引导学生理解白求恩的精神实质。还应注意学习文中叙议结合、以议为主的写法,了解文中正反对比的方法的运用。 《敬业与乐业》是一篇演讲稿,文章标题就是提出了中心论题。总体结构是“总—分—总”式;语言也通俗易懂,生动有力。教学起点应从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体验开始。学习目标拟定为理解“敬业”与“乐业”的重要,以及怎样才能做到敬业与乐业。能清楚地说出名言警句对自己的教育作用,或针对名言警句说出自己的不同看法,理解反问、设问增强文章说服力的作用。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是一篇谈人的精神追求的哲理性议论文,文章运用了举事例,引用等论证方法,证明了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的道理。全文立论深刻,结构严谨,语言准确概括,论证有力。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位在学生能对“人的高贵”形成自己的认识,理解一个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人们在生活中应该保持纯正的精神追求。

《陋室铭》篇幅短小,是篇优美的抒情短文。通过赞扬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保持高尚节操、安贫乐道的情怀。本文句式整齐,骈散结合,通篇协韵,音调和谐,节奏明快,读起来琅琅上口,充满了音乐美,加之篇幅简短,适合背诵。应掌握文言词汇,了解“铭”的特点。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作者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趣。 《多一些宽容》这篇谈人的修养的课文,阐述了人与人之间宽容的重要,并逐层说明了人们怎样才能宽容相处,提倡在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基础上互相理解和支持。全文思路严谨,结构紧凑,应引导学生以朗读训练为主,理解文章的思路和结构,在对重点段落的探索中领悟怎样才能做到宽容,从而学会宽容待人,能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劝说他人。

诵读欣赏的《诗词曲三首》都是古代诗歌,要求借助工具书扫清朗读障碍;借助注释和诗后赏析,理解诗意,有感情的朗读、背诵三首诗歌。

写作要求写简单的议论文,当然是围绕“道德修养”出题训练。指导学生在写作前编列作文提纲,学会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写简单的议论文。可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一些课文,在回顾中进一步体会如何安排好文章的结构,让学生尝试编列出文章结构提纲,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文;自改作文,也可请他人帮忙修改,或学生推荐作文师生互动评改作文。

口语交际重在了解一些听的原则和技巧,养成善于倾听的良好习惯;学习在交流中诚恳专注地倾听,能够听出讨论的焦点。能够对别人的发言进行分析,抓住重点,有针对性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可按前后座位组成合作学习小组。创设情境练习。

二、单元学习目标

1.培养良好的道德修养,塑造崇高的精神境界。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述方法。

3.了解议论文结构安排的基本要求和常见形式。

4.品味议论文语言概括有力的特点。

5.在议论中,能够抓住问题的焦点,能够针对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三、单元课时安排(共12课时)

《纪念白求恩》 2课时

《敬业与乐业》 2课时

《多一些宽容》 1课时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1课时

《陋室铭》 1课时

诵读欣赏 1课时

写作 3课时 口语交际 1课时

《纪念白求恩》 第一课时

《纪念白求恩》 第二课时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苏教版敬业与乐业教案 敬业与乐业公开课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