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人教版小石潭记教案 人教版小石潭记ppt

小学作文 zuowen 3浏览

【 – 小学作文】

【篇一】人教版小石潭记教案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河北大学出版社八年级语文下册《小石潭记》教案

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温塘中学 樊雪梅

教案背景:

(一)教学内容: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记叙了作者出游、游览、返回的全过程,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贬居生活中孤寂悲凉的心境。

(二)课程标准: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材分析:

本课位于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本单元入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篇,很能代表中国山水文学情景交融的特点。

单元提示指出“本单元重点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寓情于景或叙议结合的特点,感悟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课题:小石潭记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义,积累文言文学习经验。

2、 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方法。

3、 (1)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2)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提高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背诵。

2、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激情与山水的思想感情应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方法:

通过朗读、译读、背读、赏读的方法来教学本篇文章,并穿插点拨法、情景教学法等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熟读课文。

2、能借助文言文具体方法流畅而准确的译读课文。

3、引导学生背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幻灯片)

1、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他与韩愈共同倡导了唐代的古文运动。

3、他是山水游记写作的一代宗师。

4、他给世人留下了“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千古名句。

5、他被世人称为“柳河东”“河东先生”“柳柳州”。

他曾经被贬到湖南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

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这位作家是谁?柳宗元,今天我们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

二、走近作者

柳宗元(773~819)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因为他是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因参加政治革新失败被贬,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着有《柳河东集》。著名的有《捕蛇者说》等。这篇游记是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选自《柳河东集》,原名《至小丘小石潭记》。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

(朗读文言文要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读顺句意。) 读法指导: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读顺句意。

(把你拿不准的字标上正确的读音。)

2、听读:欣赏《小石潭记》的朗读录音,轻声跟读。同时补注课文中值得注意的字词。

3、伴读:伴随着音乐大声朗读,读准字音和节奏。

4、检查预习,给加点的字注音。

篁竹( ) 清冽( ) 为坻( ) 为屿( ) 为堪( )

怡然( ) 俶尔( ) 翕忽( ) 差互( ) 悄怆( )( )

幽邃( ) 寂寥( ) 摇缀( ) 隶( ) 参差( )( )

5、齐读课文。

四、精读课文,引导思考。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潭中水声悦耳动听,引起了作者的好奇,于是便“伐竹取道”,发现了这个小石潭。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5、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五、布置作业

熟读并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背诵课文

二、听读课文(放录音,出示画面)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提问:小石潭给人的印象如何?(用一个字概括)

2、学生回答,教师引出“美”。

四、赏读课文,分析品味

(一)、带着“美”读课文,展示小石潭的美景

1、小石潭的景色美不胜收,小组探究、引导讨论——发现小潭:(小组朗读第一自然段)

A、作者写发现小潭,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请找出来。 明确: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B、这一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用的是"移步换景"的写法。

(二)、带着“乐”读课文,理解人物的“乐”

1、小石潭的景色如此美,让人为之陶醉,如果你身处其中,会产生什么感受呢?

2、引导:乐

3、小石潭到底有哪些乐趣呢?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4、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迅速在屏幕上现场出示)

(三)、带着“忧”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忧”

【篇二】人教版小石潭记教案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教案人教版小石潭记教案

26 小石潭记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初步感知小石潭的特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反复朗读课文,背诵精彩句段。(教学重点)

3.积累文言词汇,疏通课文大意。(教学重点

)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同学们猜猜看,这位作家是谁?(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与韩愈齐名,并称“韩柳”。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

2.背景资料

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到永州任司马。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在永州期间常以游览山水自娱,到处搜奇觅胜,先后经他发现的胜景很多,并一一作文记载,共写了八篇知名的山水游记,后人称《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叙描写,也可以抒情议论,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因此,它可以写景状物如《核舟记》,也可以叙事如《桃花源记》,也可以将写景状物与议论抒情结合起来,像《小石潭记》。

3.字音字形

篁竹(huáng) 为坻(chí) 佁然(yǐ)

翕忽(xī) 幽邃(suì) 犬牙差互(cī)

卷石底以出(quán) 悄怆(qiǎo chuàng)

4.反复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尤其注意以下句子的朗读节奏。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三、合作探究

(一)积累词汇

小组内同学合作,整理本课的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尤其是通

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词语的特殊用法。

明确:此部分具体内容见本书76、77页。

(二)疏通文义

借助工具书,同桌之间合作,老师指导,疏通文章大意。注意以下重点句的翻译。

(1)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明确: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明确:青葱的树,翠绿的茎蔓,遮盖交结,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3)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明确:阳光直照到水底,石上有鱼的影子,静止不动;又忽然向远处游走,往来很快,好像和游人一同欢乐。

(4)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明确: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忽明忽暗,忽隐忽现。

(5)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明确: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参差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6)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明确:坐在小石潭上,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

无一人,不觉心神凄凉,寒气透骨,令人感到忧伤。

四、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

2.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课文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120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竹树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篇三】人教版小石潭记教案

初二语文26课《小石潭记》教案人教版小石潭记教案

26.小石潭记

教学目标

1.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这些写法的妙处,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2.能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与虚词,掌握其音与义,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特点,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

教学重难点

1.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怎样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教学准备

文章以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教师可以导游的形式,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把握课文内容。辅之以多媒体手段,将配乐范读、录像画面结合起来,增强直观效果。

设计思路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特别是对“小石潭”秀丽景色的描写,细腻而生动,读之如置身其境。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的《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虽是游记,却不能当作一般游记来读。试想,作为一个贬官,柳宗元以“戴罪”之身遍游永州八景,其心情又当如何?恐怕是苦中作乐者多。本文最大的特点不在于景色写得多么美,技巧多么高,也不在于一般意义上的情景交融,而在于人在景中,情在心中。“闻水声”固然能使作者“心乐之”,游鱼的“往来翕忽”也能让作者获得与之相通的快乐,但是,作者的身份和处境,却造成了他外在感官的感觉与内在心灵的感受的异步和反差。越是优雅清静的环境,越让作者感觉到难以承受的冷清与孤寂。因美景而生感伤,于高潮处戛然收束。心情的猛然触动,使作者几乎要逃离刚刚还带给他快乐的小石潭,而不得不回到现实生活中去。否则,便无法解读“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的复杂内涵。当然,这不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但却是一个难点。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杜甫曾有诗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可见,景与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他的游记寄情山水,落笔不俗,视角独特,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展现在我们面前。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黔之驴》,以前学过他的《江雪》,这位作家是谁?(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彩屏显示课题。)

二、作者简介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

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粥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姆潭记》《钴姆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声屏显示朗诵录像。要求学生认真观看画面,听准字音和语气语调。

2.检查预习,落实字词。 (彩屏显示。)

参差cenci 寂寥jì liáo 摇缀 yáo zhuì 篁竹huánɡ zhú 清冽qīnɡ li 隶 lì 为坻wi chí 为屿wi yǔ 为嵁wi kān 佁然yǐ rán

俶尔chù ěr 翕忽xī hū 差互cī hu 悄怆qiāo chuànɡ 幽邃yōu suì

3.齐读课文。

四、整体感知

1、小组交流(四人),依托文本注解、工具书落实字音、词义;教师巡视,师生交流。

2、 师生共同疏通文意。

(1) 古今异义。 去:(古)离开 (今)前往,到某处

佁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 (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小生:(古)年轻人 (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 一词多义

以: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动词,“成为”) 清: 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③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差: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3) 翻译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

③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在此基础上试着背诵,抄写课下注释。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全文大意

1.全文脉络——

1:小石潭的方位和概貌。

2~3:写小石潭中的游鱼和潭中的水源。

4:写小石潭的气氛和作者的感受。

5:介绍与自己同游小石潭的人。

2.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清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交代同游者

二、引导讨论,完成目标

(彩屏显示以下问题。)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明确: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明确: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明确: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明确: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作者抒写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突出了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第4段描写了幽深冷寂的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

6、 跟作者同游的好几个人,为什么篇末才能将他们的姓名一一列出?

7、文章开头写“心乐之”,结尾又写“悄怆幽邃”,前乐后忧怎样理解?

——柳宗元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心中愤懑,寄情山水只是为了摆脱这种凄苦抑郁的心情。小石潭景美却人迹罕至,与作者对政治改革满腔热情却遭贬很相似;暂时的欢乐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8、朗读课文,体会文章中写景的优美文字,找出欣赏点,讲明为什么?

(1)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坻、屿、嵁、岩,形状各异,写出了潭的奇特可爱。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三句描写潭边景物。“蒙、络、摇、缀”观察入微,刻画精确。

(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特写游鱼,游鱼空游无依,实则旁衬水清。

(4)“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写鱼的情态。“佁然”“俶尔”“翕忽”写得惟妙惟肖。“乐”字写鱼,也是写人的心境。

(5)“潭西南面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明、灭,描写溪水因岸势曲折而时隐时现的状态,写得真切、形象。

(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笔意飘渺,引人遐想,“其岸”“其源”补述出“望”的对象。

(7)“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凄、寒、悄怆,写出了作者独特的感受。

三、小结

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作者以简练的文笔,按游览观察的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生动细致地写景状物,文字充满着诗情画意情景交融,寄托了他凄苦忧伤的感情。

四、作业

背诵全文,翻译全文

第三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了解了课文内容和思路。本文是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名篇,历来脍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样写景抒情的,他是怎样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喻自己的心情的,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目标。

(彩屏显示。)学习目标:1.学习体会写景抒情的方法。2.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

二、学习讨论,完成目标 、

1.全班齐读课文,讨论下列问题:

(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明确: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2)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彩屏显示。) 发现小潭: 篁竹—一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 移步换景的写法人教版小石潭记教案

(3)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明确: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4)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亻台然”就是呆呆的样子。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篇四】人教版小石潭记教案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第26课《小石潭记》教案设计

第26课 小石潭记

教学目的

1.积累文言词语,了解作者,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积累“如”“若”“似”“以”“为”等文言词语,了解作者,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积累文言词语,了解作者,理解课文大意。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和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对当时文风的改革、散文的发展起过重大的推动作用。与刘禹锡并称“刘柳”。王维、孟浩然、韦应物与之并称“王孟韦柳”。

柳宗元出身于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一生留下600多篇诗文作品,其作品语言朴素自然、风格淡雅而意味深长,代表作有《黔之驴》、《捕蛇者说》、《永州八记》及绝句《江雪》等。

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此间共写了八篇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八篇游记各自成篇,但前后连贯,构成一个整体,展现出永州美丽的山光水色。《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用(1,2,)标出段内层次,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列出不懂之处。 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

从:自,由 。

西:向西,名词作状语。

行:走。

篁(huáng)竹:成林的竹子。

鸣,使发出声音。

乐:以为乐,对感到快乐(意动用法)。

冽,凉。清冽,清凉。

以,把。为,当作。

近,靠近。

以,相当于“而”,表修饰,不译。

坻(chí):水中高地。

嵁(kān),不平的岩石。

可,大约。

许,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同样用法的“来”。

空:在空中,名词作状语。

皆:全,都。

澈,穿透,一作“彻”。

佁(yǐ)然,呆呆的样子。

俶(chù)尔,忽然。

翕(xī):迅疾。

斗折,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

蛇行,像蛇爬行那样弯曲。

明灭可见,若隐若现。灭,暗,看不见。

犬牙差(cī)互: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犬牙,像狗的牙齿一样。差互,互相交错。 悄(qiǎo)怆(chuàng):忧伤的样子。

以,因为。其,那。清,凄清。

居,待、停留。

乃,于是就。

去,离开。

隶而从,跟着同去的。隶,作为随从,动词。

二、整体理解

1.请为每个自然段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大意,并点明最主要的手法或写作的角度

明确:发现小潭(移步换景)→潭中景物(特写镜头)→小潭源流(形象比喻)→潭中气氛(寓情于景)→记同游者

2.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中心思想?

明确:通过记叙作者游玩的过程与描绘“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

第二步,细读课文,梳理文意:

1.抽学生翻译课文

2.教师评点、强化重点语句的翻译

白话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十分高兴。砍伐竹子,开辟道路,向下看见一个小潭,水格外清澈。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的高地,像是水中的小岛,也有高低不平的石头和小岩石(露了出来)。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篇五】人教版小石潭记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 《小石潭记》教案

《小石潭记》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运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翻译课文,能准确地解释重点词句的含义。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课文课文。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大家好。杜甫曾有诗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可见,景与情、情与景常常是紧密相联的。唐代诗人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曾写过《永州八记》,寄情山水,落笔不俗,视角独特,是后人公认的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今天,我们就一同来欣赏他的八记之一——《小石潭记》。

一:我来读一读

下面,首先请大家认真听读课文,注意生僻字的读音。

教师范读课文

请同学们自己放声地把课文读几遍,要求读得正确,读得流利。稍后我们请几位同学来展示一下,并请其他同学从正确和流利两个角度进行点评。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朗读、展示、评价。时间约8分钟)

二:我来译一译

通过刚才这个朗读环节,相信大家已经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下面,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疏通文意。请大家结合页下注和工具书,自己把课文翻译一遍,不懂的地方,可以问问同学和老师。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对共性问题在全班进行解答。时间约10分钟)人教版小石潭记教案

刚才大家把课文自学了一遍,对文章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巩固一下重点字词的含义。 课件展示:

一词多义

以: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可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因为)

为: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动词,“成为”)

清: 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②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差: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还有一些词性活用的词也要注意。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

“西”,方位词作状语,译时要补出省略了的介词“向”,讲作向西。

2.皆若空游无所依。

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3.日光下彻。

下,名词作状语,表动作行为的方向,向下。

4.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西南望”的“西南”是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的趋向,实际上省略了一个介词“向”,解释的时候要补上。“斗折蛇行”的“斗”和“蛇”是名词作状语,意思是山溪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这里的“斗”和“蛇”是表示比喻的,所以它的前面隐含了一个“像”。“斗折”和“蛇行”,结构并列,意思相同。

5.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之源。

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名词作状语。 课件展示: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

“西”, 向西,方位名词作状语。

2.皆若空游无所依。

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3.日光下彻。

下,名词作状语,表动作行为的方向,向下。

4.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西南”,“向西南”的意思,方位名词作状语。“斗折蛇行”的“斗”和“蛇”是名词作状语,意思是“像北斗七星”,“像蛇”。

5.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之源。 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名词作状语。

三:我来记一记

下面就请大家读读背背记记,重点识记课下注释,看谁记得最好。稍后我们通过检测的形式来比一比。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读读背背记记,时间约8分钟)

刚才我们对课文词句的含义进行了识记,效果怎么样呢?让我们一起进入检测环节,看谁是识记的高手?请大家将正确答案写在作业本上。

课件展示:

1.解释划线的词。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人教版小石潭记教案

潭中鱼可百许头

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

其岸势犬牙差互

以其境过清

不可久居

怎么样,你都对了吗? 课件展示:

2.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人教版小石潭记教案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③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你说的意思和老师说的是不是差不多呢?请将错误的地方修改过来。

四:我来背一背

接下来,让我们根据老师的问题提示一起来朗读课文。 课件展示:

请用原文回答问题: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5.同游者还有哪些人呢?

由此可见,本文是按照“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记同游者”这样的顺序来写的,层次十分清晰。请同学根据问题提示再把课文读几遍。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朗读课文。基本读熟后,由现场老师提问引读,学生试着背出有关语段,如此反复几次。时间约8分钟)

通过刚才几个环节,同学们是否已经能背诵课文了呢?如果还不熟练,没有关系,我们还可以在下一节课巩固。下一节课,我们将在诵读中深入品味这篇散文的美的内涵。

《小石潭记》教案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原文,能给小石潭的景点配上一段生动的解说词。

2.能结合写作背景,说出作者“悄怆幽邃”的原因,并通过想像来表达作者忧伤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走进小石潭

有人说,小石潭是一幅画。这幅画既有粗线勾勒,又有工笔细描。粗线勾勒时,寥寥数笔,就点出了小石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和“四面竹树环合”的主要特点。工笔细描时,近岸之石的奇形怪状,水中游鱼的怡然自得,溪

流岸势的犬牙差互,四面竹树的凄神寒骨,刻画得淋漓尽致,形神兼备。

作为这幅画的欣赏者,你最喜欢的景点是什么呢?请仿照示例,给你喜欢的景点取个名称,再配上一段不少于50字的解说词。解说词要尽量引用原文的话,最后要有自己的感受。 课件展示:

请仿照示例,给你喜欢的景点取个名称,再配上一段不少于50字的解说词。解说词要尽量引用原文的话,最后要有自己的感受。

示例:我喜欢“奇石图”。你看,“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形状各异,千变万化,怎不让人心生奇趣呢?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动笔拟写并交流评价,时间约8分钟)

刚才同学们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一定发现了不少美的景点吧。也许你喜欢“游鱼清水图”,你看“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水是那么的清澈透明,鱼儿是那么的怡然自得,动静相生,光影闪烁,怎不让人心生快慰!

当然,你也可能喜欢那“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翠蔓图”, 喜欢那“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的溪流图等等。是啊,石潭虽小,但却环境清幽,景致优美,真可以让人洗涤尘埃,心地空明,暂时忘却那尘世的烦扰!那就让我们一起小声地再把课文读一遍,一起陶醉在这美丽的“世外桃源”中。

(学生齐读课文)

二:走近柳宗元

在幽静的小石潭边,我们都会感到心旷神怡,流连忘返。而柳宗元在小石潭上又有什么感受?感受有什么变化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近柳宗元。请大家在课文中划出体现作者感情变化的三句话来,并分析作者感情变化的原因。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阅读思考,划出有关语句,旁批引起心情变化的原因。时间约6分钟)

作者的心情是如何变化的呢?文中先后出现这样三个句子:

课件展示:

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似与游者相乐。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刻画了作者初闻水声、觅到新景时的快乐。“似与游者相乐”表面是写水中鱼儿的自得其乐,其实是写作者自己看到如此自由自在的生活时得到的快慰。但是一个“似”字,又让人感觉到作者是“似乐非乐”,想乐却乐不起来。“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行文至此,作者的忧伤终于冲破的了快乐的防线,彻底占据了自己的心灵。也就是说,作者的情感经历了由乐而似乐非乐,最终悲从中来的过程。为什么呼朋引伴,随性而游,觅到如此一处清幽之境,结果却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黯然神伤呢?作者内心深处究竟有什么无法排遣的伤痛与忧愁呢?我想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柳宗元的了解先说一说。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发表看法,时间约3分钟)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面对如此优美景色,作者却是“情怆幽邃”。

这当然与作者当时的处境密切相关。 课件展示:

写作背景:

柳宗元年轻时才华横溢,踌躇满志。13岁便能写出好文章。20岁的考中进土,31岁任见习监察御史。后因参与王叔文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司马。当时的永州地处偏远,人烟稀少,生活十分艰苦。在永州,残酷的政治迫害,艰苦的生活环境,使柳宗元悲愤、忧郁、痛苦,加之几次无情的火灾,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竟至到了"行则膝颤、坐则髀痹"的程度。

柳宗元年轻时才华横溢,踌躇满志。13岁便能写出好文章。20岁的考中进土,同时中进土的还有他的好友刘禹锡。柳宗元29岁调为蓝田尉,两年后又调回长安任见习监察御史,时年31岁,与韩愈同官。从此与官场上层人物交游更广泛,对政治的黑暗腐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逐渐萌发了要求改革的愿望,与好友刘禹锡共同成为王叔文革新派的重要人物。年轻的柳宗元在政治舞台上同宦官、豪族、旧官僚进行了尖锐的斗争,打击了当时专横跋扈的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利国利民,顺应了历史的发展。

但是由于顺宗下台、宪宗上台,革新失败。宪宗八月即位,柳宗元九月便被贬为邵州(今湖南邵阳市)刺史,行未半路,又被加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永州地处湖南和广东交界的地方,当时甚为荒僻,是个人烟稀少令人可怕的地方。和柳宗元同去永州的,有他67岁的老母、堂弟柳宗直、表弟卢遵。他们到永州后,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后来在一位僧人的帮助下,在龙兴寺寄宿。由于生活艰苦,到永州未及半载,他的老母卢氏便离开了人世。 柳宗元被贬后,政敌们仍不肯放过他。造谣诽谤,人身攻击,把他丑化成"怪民",而且好几年后,也还骂声不绝。由此可见保守派恨他的程度。在永州,残酷的政治迫害,艰苦的生活环境,使柳宗元悲愤、忧郁、痛苦,加之几次无情的火灾,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竟至到了“行则膝颤、坐则髀痹”的程度。

通过刚才这段介绍,我们知道了,柳宗元遭遇政治迫害,心中愤懑难平,试图借助山水来排解自己的抑郁之情。于是他探山访水,“寻寻觅觅”,觅得如此佳境,却发现她是如此“冷冷清清”,联想到自己的处境遭遇,更不免“凄凄惨惨戚戚”了!美丽的自然景物只能使他暂时忘记愁苦,但这种快乐终究是短暂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情感又会不期然地涌上心头。

三:告别小石潭

所以,在这种心境下,即使看到石奇,水清,鱼欢,岸曲,树荣,他也是满怀凄凉、无心流连,只好抽身而去,悄悄告别了。临别时,他一定会有很多心里话想对小石潭说。假如你是作者,你会说些什么呢?人教版小石潭记教案

(现场教师组织学生自由地说,鼓励学生的独特见解。时间约5分钟) 刚才同学们一定说得声情并茂,很好。假如我是柳宗元,我可能会说: 小石潭啊,远在百二十步之外,我就听到了你的潺潺的水声。你的声音如鸣佩环,是那么的清脆悦耳,似乎要荡涤尽我心间的一切尘埃,使我宁静而又快乐,纯净而又空明。可惜啊,这声音响在这深山密林里,不被世人欣赏,却声声敲在我心坎上,勾起我的忧伤,让我倍感凄凉!

小石潭啊,你石头的形状是么的奇特,高高低低,卷卷曲曲,树影婆娑与你共舞,溪流潺潺与你同唱,可惜啊,无情的岁月已经吞噬了我的健康,我像一只

【篇六】人教版小石潭记教案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26.小石潭记 教案(课时教案)

26、小石潭记 教案

柳宗元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

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4、通过对课文的品读,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是本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教材分析: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从

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教学方法:

诵读法、研讨探究法、点评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U盘、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一、导入

杜甫曾有诗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可见,景与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曾写过永州八记,寄情山水,落笔不俗,视角独特,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展现在我们面前。今天,我们就一同欣赏他的八记之一—《小石潭记》。

二、简介作者,背景,解题。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粥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姆潭记》《钴姆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整体感读。

1、试读。

A、 生初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

B、师范读课文,生轻声跟读,并补充。

寂寥jì liáo 摇缀 yáo zhuì 隶 lì 篁竹huánɡ zhú 清冽qīnɡ li 为坻wi dǐ为屿wi yǔ 为嵁wi kān 佁然yǐ rán

俶尔chù ěr 翕忽xī hū 差互cīhu 悄怆qiāo chuànɡ 幽邃yōu suì

2、悟情。

探究:通过试读,你感悟到字里行间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他是想寄情山水,优美的景色,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鱼儿,的确让他忘记了忧愁,但毕竟是短暂的,空寂的环境、冰凉的石头,让他再一次涌起了失意之感。(明确后继续试读,尽可能把感情韵味读出来。)

3、范读。 放录音

4、仿读。

探究:如果给朗诵配上音乐,你认为选择怎样的音乐?

——配古筝音乐,很缓很低的古筝乐曲……

——比较古典,有欢乐,但并不欢快。淡淡的喜,浓浓的愁,缓缓地流淌出抑郁哀怨。一代失意的文人,其心态透过文字显现出来了。音乐帮助我们解读了文学作品的情感基调。

四、整体感知

1、小组交流(四人),依托文本注解、工具书落实字音、词义;教师巡视,师生交流。

2、 师生共同疏通文意。

(1) 古今异义。

去:(古)离开 (今)前往,到某处

怡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 (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小生:(古)年轻人 (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 一词多义

以: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动词,“成为”)

清: 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②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差: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3) 翻译

①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②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 ③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4判断。“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不一定是打比喻。试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 )

②皆若空游无所依。( )

③似与游者相乐。( )

④天涯若比邻。( )

五、小结

六、作业

1.读,背课文。

2、翻译课文。

教学反馈:学生能较好的朗读课文,对一些字词的掌握也较好。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1.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2.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一、 导入新课。

齐读课文,让学生复述课文,体会景物蕴涵的作者感情。

二、整体把握

1、齐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

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景物。

第二段:写潭水清澈,游鱼活泼。

第三段:写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四段:写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

第五段: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2、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清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交代同游者

三、探究质疑

1、 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2、 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 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

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4、 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作者抒写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突出了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第4段描写了幽深冷寂的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

6、 跟作者同游的好几个人,为什么篇末才能将他们的姓名一一列出?

7、文章开头写“心乐之”,结尾又写“悄怆幽邃”,前乐后忧怎样理解? ——柳宗元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心中愤懑,寄情山水只是为了摆脱这种凄苦抑郁的心情。小石潭景美却人迹罕至,与作者对政治改革满腔热情却遭贬很相似;暂时的欢乐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8、朗读课文,体会文章中写景的优美文字,找出欣赏点,讲明为什么?

(1)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坻、屿、嵁、岩,形状各异,写出了潭的奇特可爱。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三句描写潭边景物。“蒙、络、摇、缀”观察入微,刻画精确。

(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特写游鱼,游鱼空游无依,实则旁衬水清。

(4)“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写鱼的情态。“佁然”“俶尔”“翕忽”写得惟妙惟肖。“乐”字写鱼,也是写人的心境。

(5)“潭西南面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明、灭,描写溪水因岸势曲折而时隐时现的状态,写得真切、形象。

(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笔意飘渺,引人遐想,“其岸”“其源”补述出“望”的对象。

(7)“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凄、寒、悄怆,写出了作者独特的感受。

四、小结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人教版小石潭记教案 人教版小石潭记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