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拣麦穗教案 拣麦穗教案设计

小学作文 zuowen 1浏览

【 – 小学作文】

【篇一】拣麦穗教案

七年级语文《拣麦穗》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拣麦穗》教学设计

《拣麦穗》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落实本单元教学重点目标:把握作品的细节,体会其语言魅力

1.引导学生通过鉴赏不同人物拣麦穗的"细节",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探究作品主题(对农村妇女命运的感伤,对朴素美好情感的向往和追求永存)

2.在体会人物情感和探究作品主题中,品味文章丰富细腻、精妙动人的语言

3.赏析文章象征的表现手法(烟荷包和小火柿子的象征意蕴)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把握细节,品味语言

难点:探究主题,赏析象征的表现手法

三、教学设想

1.教学策略

(1)基于生本对话的多元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等)策略

(2)长文短教,化繁为简,重点落实文章的基本要素:人、事、物、情

2.预习安排

(1)熟读《拣麦穗》全文,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2)完成预习作业,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预习作业:

①这篇散文主要是围绕什么事情来写的?

②姑娘们和"我"各是如何拣麦穗的?目的是什么?

3.教学时间: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师生对话:整体感知,把握大意

1.这篇散文主要是围绕什么事情来写的?

拣麦穗

2.文章写了哪些人拣麦穗?

姑娘们拣麦穗,"我"(大雁)拣麦穗

(二)生本对话:解读"细节",品味语言

1.阅读第二部分,解读姑娘们的"拣麦穗"

指一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思考:

姑娘们是怎样拣麦穗的?她们拣麦穗是为了什么?

时间(环境):"月残星疏的清晨"到"月亮又回到天边" ——从早到晚(辛勤)

动作:"挎""拣"(拼命)

内心:"遐想""想""痴想""想象""梦"——兴奋、喜悦,充满憧憬

收获:"装满篮子""或许能拣上一斗"

目的:"卖""攒""扯""买""剪""缝""绣""装"——备嫁妆(憧憬幸福的婚姻)

板书:

姑娘们——备嫁妆(憧憬幸福的婚姻)——美丽的梦

2.阅读第三部分,解读"我"的"拣麦穗"

(1)指一名同学朗读第1-8节,其他同学思考:

"我"和姑娘们的"拣麦穗"相比,有什么不同?

动作:"歪歪趔趔""跟在姐姐们的身后""跌跤""追赶蚂蚱和蝴蝶"

收获:"少有拣满一篮子的时候""稀稀拉拉几个麦穗"

目的:"备嫁妆"(嫁给卖灶糖的老汉)

板书:

大雁——"备嫁妆"(嫁给卖灶糖的老汉)——天真(纯真)的梦

(2)指两名同学分角色朗读"我"与卖灶糖老汉的对话,结合第三部分有关内容思考:

"我"是一个怎样的小女孩?为什么想到要嫁给卖灶糖的老汉?

"我":

天真无邪、活泼可爱,贪吃、丑陋,少人疼爱,渴求并依恋老人那像"我"母亲一样的"朴素的爱"

卖灶糖的老汉:

衰老、孤独、居无定所,慈祥、纯朴,疼爱着"我"这个贪吃、丑陋而少人疼爱的小女孩,给"我"依恋,让"我"体会到人与人之间那种朴素美好的爱

(三)生生对话:探究主题,赏析手法

姑娘们和"我"拣麦穗都是为了自己心中的梦,而这两个梦最终都破灭了,那么,面对梦的破灭,姑娘们和"我"分别有着怎样的反应呢?

1.阅读第二部分最后三节,思考:

姑娘们面对梦想的破灭,有着怎样的反应?周围人又有着怎样的反应?

姑娘们:"依依顺顺地嫁了出去","不会过分地悲伤"

——甘于命运的安排,不再追求,不再梦想

周围人:"谁也不会为她们叹上一口气,谁也不会关心她们曾经有过的那份痴想"——因司空见惯而漠然、麻木

板书(接上):

姑娘……——梦想破灭——对农村妇女(无法改变自己)命运的感伤

2.有人说,姑娘们的"拣麦穗"是一个大背景,而"我"的"拣麦穗"是一个具体的"个案",是对大背景的一个生动别样的"注脚"那么,"我"最终的命运会不会像姑娘们一样呢?

(学生讨论,阐述理由)

提示:从课文中找依据,一是要抓住姑娘们和"我"各自面对理想破灭的反应以及周围人的反应,二是要结合文中关于烟荷包与小火柿子的描写,揣摩其用意

思考相关问题:

(1)烟荷包寄托了"我"的怎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我"常常想找到它?

(2)作者描写小火柿子有什么用意?

烟荷包:

寄托"我"最初的纯真幼稚的梦想,对人与人之间朴素美好情感的向往和追求

小火柿子:

象征自然界中那些生命力顽强的美好事物,暗示"我"不会像姑娘们那样甘于命运的安排,而是永存对朴素美好情感的向往和追求

【篇二】拣麦穗教案

《拣麦穗》教案

2009年教学设计语文科

《拣麦穗》教学设计

1、 教材简析:

本文是粤教版必修一第三单元散文单元的第三篇课文,选自当代

作家张洁为表现人性美而以童年生活为主创作的“大雁系列”中

的散文。本文语言优美,用语生动、贴切,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

的温情,既有着符合人物的童真稚语,又流淌着作者对美好事物

消逝之后的淡淡的感伤以及不放弃追求的执着。语调舒缓从容,

叙事生动有趣,能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既能在写作上给学生以

教益,又能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体会到人世间

最纯朴的人性之美。

拣麦穗教案

2、 设计理念:

新课标提倡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特别是阅读课的教学,更

应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经历来体会感悟。在一篇课文的教学中,教

师教给学生的应该是阅读的方法,而不是把课文的所谓“精华”

全盘灌输就可以了。所以,此次教学设计我主张以问答法和点拨

法教学为主,在设计问题时,结合本课的知识特点以及学生的实

际,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同时既能充分理解文章的内涵,又能掌

握此类文章的阅读方法。而阅读最终是离不开文本的,所以引导

学生通过细读文本来理解文章是本次教学中的重中之重。

3、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分析文章两大部分内容的内在联系,学

习本文在谋篇布局上的特点。

(2)鉴赏本文精炼、生动的语言,体味文章的细节描写。

(3)掌握象征的表现手法,分析文中“小火柿子”和“烟荷

包”的象征意义。

情感目标:

(1)结合背景,体会贯穿于全文的人性之美。作者在对童

年往事的追忆中所流露出来的不舍,其实是对人世间纯朴无私的

大爱的追求。

(2)联系现实,谈谈你所见闻的“大爱”的故事。

4、教学重、难点:

(1)分析文章的细节描写,体会其丰富的内涵。

(2)掌握象征这一表现手法的运用与作用。

(3)理解文章所表现的人性美的主旨。

5、教具准备:

传统教学用具、小黑板

6、课时安排:

两课时

7、教学方法:

问答法、点拨法、讨论法

8、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 新课导入:

冰心在《我的家在哪里?》这篇散文里提到,她最眷恋的家

是童年时的家。我们知道,其实她最眷恋的是童年时的那种纯真、

简单、无欲无求。“童年”是一个美好的词,很多作家都从中找

到了自己想要表达的主题。今天让我们再在一位作家笔下,来领

略这种美好的情感。

二、 关于作者和写作背景

张洁,当代女作家。1978年发表第一篇小说《从森林里来的

孩子》,即获当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她早期的作品多为表达对

爱与美的追求,后期作品则更多关注社会现实,挖掘人性的复杂

性。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方舟》、《祖母绿》,散

文《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等。本文是作者以童年生活为

主而创作的“大雁系列”之一,主要描述了一个憨知、纯朴的女

孩追求美好的人与事的故事。

三、 字词积累(小黑板展示)

戏谑(xu) 疙(gē)瘩(da) 蚂(mà)蚱 蹒(pán)跚(shān) 歪趔(li) 山坳(ào) 害臊(sào) 磕(kē)头

积攒(zǎn)( 遐 ) 想嗑(k)瓜子

攒á目不 (暇 )接瞌(kē)睡

攒cuán)动 瑕 )不掩瑜溘(k)然长逝 拼音字词一向是学生的弱项,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普遍重视不

够。所以以这种方式对每篇课文的生字词、重点形近字词进行总结是非常必要的,既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字词的读音字形,也能丰富学生的词汇量。

四、 结构梳理

文章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分别叙述了两个梦想:一个是农村姑娘拣麦穗、备嫁妆的梦想,一个是“我”出于小孩子模仿天性而生出的嫁给灶糖老汉的梦想。这两个梦想之间有什么联系?作者为什么要交代姑娘们的梦想?把这部分内容删掉好不好?

参考:农村姑娘拣麦穗、备嫁妆是当地的一种风俗,交代这一背景为下文叙述“我”的梦想作铺垫,使“我”的梦想变得自然、合理,读者更为容易理解,同时也奠定了本文的情感基调。因为姑娘们的梦想最终以破灭告终,而“我”的梦想也因灶糖老汉的老去而破灭,两者情感基调一致。因此不能删去。但两者对梦想破灭后的态度不一样。姑娘们是“依依顺顺”、“不会过分悲伤”,而“我”“常常想要找到那个像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仍有所追求。

这一环节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探讨,使学生对文章的写作思路、结构有所了解,明白对于一篇好的文章,每一部分的内容都是作者精心安排的结果,都是为了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服务的。借此提点同学们在平时的写作上也应该具备这种谋篇布局的意识。

五、 细节赏析

1、 在作者笔下,“我”是怎样的一个小女孩?结合文章的相关语句分析。

例:①我也少有拣满一篮子的时候,我看不见地里的麦穗,却总是看见蚂蚱和蝴蝶。

析:“看不见”、“总看见”,可见出“我”的贪玩、调皮,充满了童真稚趣。“我”并没有真正把拣麦穗这件事放在心上,仅仅是出于小孩子模仿的天性而为之。

②我大言不惭地说:“我要备嫁妆哩。”

析:“大言不惭”一词把“我”的纯真、毫无心机表现了出来。“我”对大人没有防备,还不懂得害羞和掩饰。

③听了这话,我着急了。他要是死了,那可咋办呢?我那淡淡的眉毛,在满是金色的绒毛的脑门上拧成疙瘩,我的脸也皱巴得像个核桃。看着那块灶糖,我又咧着嘴笑了:“你莫死,等着我长大。” 析:“拧成疙瘩”、“皱巴”、“咧着嘴笑了”,几个细节描写把“我”内心的焦急和小孩子的纯真、藏不住心事的个性生动地再现出来。

2、对于灶糖老汉的形象作者并没有直接进行描写,但通过与“我”的对话以及一些细节描写,最终能还原出老汉的形象来。试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进行分析。

①他脸上的皱纹一道挨着一道,顺着眉毛弯向两个太阳穴,又顺着腮帮弯向嘴角。那些皱纹,为他脸上增添了许多慈祥的笑意。 析:老汉已上了年纪,形容衰老,但慈祥可亲。

②那天他挑着担子来到我们村,见到我就乐了。

析:一个“乐”字把老汉和善可亲的形象勾勒了出来。只有一个心地善良的人才会对一个小孩子的玩笑话给以回应。

【篇三】拣麦穗教案

《拣麦穗》教案

2016至2017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 大学语文

教 案

课程编码:

总学时/周学时:

开课时间:

授课年级、专业、班级:

使用教材:《大学语文》徐中玉 齐森华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授课教师:

教 案

【篇四】拣麦穗教案

《拣麦穗》教案

《拣麦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把握作品的细节描写,学习本文生动传神的语言,纯净朴素的语言风格。

2、仔细感悟贯穿全文的纯朴的人性之美,体会文中作者蕴涵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把握作品的细节描写,体会其语言魅力,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通过揣摩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提高审美赏析能力。

教学方法:

问题教学法,讨论法,讲解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拣麦穗教案

教学内容:

一、导入新课:

在人生旅途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有自己值得眷恋和追思的童年记忆,尽管流年

似水,岁月的风风雨雨会抹去记忆中的许多往事,但儿时的回忆却往往清晰如昨天。在生活

中,每个人都希望能得到别人的爱:希望得到父母的疼爱,希望得到师长的关爱,希望得到

朋友的友爱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张洁的《拣麦穗》,一起去追寻她散落在时光里的童

年记忆,体会她对爱的追寻。

二、作者简介:

张洁,1937年生于北京,原籍辽宁,当代女作家。著有《沉重的翅膀》、《方舟》、

《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等。其中《沉重的翅膀》获得第二届茅盾文学奖。她的作品

以“人”和“爱”为创作主题,常在文坛中引起争论。她的作品以浓烈的感情笔触探索人的

心灵世界,细腻深挚,优雅醇美。在以童年生活为主的“大雁系列”中,作者描述了一个憨

知、纯朴的女孩“大雁”追逐美好的人与事的故事,《拣麦穗》就是其中的一篇。

三、字词积累

1、字音:

拣麦穗 (suì) 磕(kē)碰 戏谑(xu) 害臊(sào)

山坳(ào) 蹒跚(pán shān)

2、词义:

戏谑:开玩笑。 步履:步行,步伐。 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艰难的样子。

约莫:推测,估计。 企望:期盼,盼望。 死乞白赖:纠缠个没完。 大言不惭:说大话

而毫不感到难为情。

四、整体感知,梳理结构

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文中写了谁的梦想? 农村姑娘、“我”

2、梦想的结果? 破灭

3、文章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忧伤、惆怅

4、你认为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一个小女孩的童年梦想。

这篇叙事散文,以童年女孩“我”的天真单纯的视角,记叙了一个在农村长大的小女孩

的失落的梦,同时向人们展现了一个充满爱与美的童年世界。

5、结合文章标题思考:谁拣麦穗?姑娘们在拣麦穗时有着什么样的梦?我的梦有何不

同?

明确:姑娘们拣麦穗,梦想是换取嫁妆,憧憬幸福的婚姻;但梦想总是破灭。“我”的

梦想寄托了对人间至真、至善、至美的信念。

6、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明线:拣麦穗;暗线:爱。汇成一曲催人泪下的人间挚爱的歌。

7、课文已自然地分成三个部分,请给三个部分拟上小标题。

明确: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直接入题,叙写农村姑娘拣麦穗时的幻梦以及幻梦破灭,姑娘们拣麦穗或姑

娘们的梦想;

第二部分:回忆“我”童年拣麦穗的幻梦以及得到温爱,我要嫁卖灶糖的老汉或我的梦;

第三部分:卖灶糖老人的离去,“我”渴望爱的幻想破灭,卖灶糖的老汉去了或梦幻的

破灭。

五、课文赏析

(一)精读第一部分,解读农村姑娘的“梦”:

1、农村姑娘的梦想是什么? 拣麦穗,换取嫁妆,寻觅幸福

2、如何评价她们的梦想? 纯真、美丽

3、课文开头部分写到农村姑娘拣麦穗时的梦,它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文章主要写“我”

的童年梦想,为什么还要在开头写农村姑娘拣麦穗这一节?

(1)写景的句子描写了自然环境。着重写了乡村麦田清晨与傍晚的景象,渲染出景色

的恬淡、朦胧和宁静,如诗如画般的美丽。拣麦穗教案

(2)写了社会环境:农村的风俗习惯——拣麦穗,攒钱,备嫁妆。描绘了姑娘们拣麦

穗时的心情——文中多次出现“幻想”一词。交待了姑娘们最后的结局——嫁了一个与幻想

差距很大的男人。作者通过议论表明农村姑娘们的梦都是会破灭的,大家都习以为常了。

第一小节的作用:

①为故事的展开提供了一个背景:故事发生在怎样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中。用一般

农村姑娘的梦想与“我”的梦想做对比,用她们的结局来昭示“我”的结局。

②为下文写“我”儿时幼稚,纯真的梦作铺垫。

明确:文章先讲述了村姑们幻灭的梦作为下文的铺垫和映衬。她们在做姑娘时起早摸黑

地拣麦穗,一个季节也许只能拣上一斗。她们把拣的麦子卖了,把钱攒起来,等到赶集的时

候,扯上花布,买上花线,回来置办嫁妆。她们做着美丽的梦。但是,她们无法掌握自己的

命运,“依依顺顺”地嫁出去后会发现,眼前的男人并不是她们在拣麦穗、扯花布、绣花鞋拣麦穗教案

的时候所幻想的那个男人。然而,更让人悲哀的是,她们很快就忘记了由这种失落所带来的

悲伤。

4、如何理解“谁也不会为过分地悲伤”?作者认为对于她们而言, 真正的悲伤是

什么?

渗透作者悲凉和苦涩的心情,没有人关心她们梦想的破灭,就连梦想的主人对于梦想的

破灭也非常麻木。作者认为对于她们而言,真正的悲伤是从此以后的人生是不再有梦想的灰

暗的人生。

5、作者在这里用了一种比较的手法。农村姑娘们当初越是拼命,越是卖力地去拣麦穗,

后来就越能让她们自己觉得傻。农村姑娘们的无奈,同时她们自己不会感到过分的悲伤,让

读者们会替她们惋惜并悲悯她们的命运,淡淡的伤感涌上心头。

6、等到田野腾起一层薄雾,月亮像是偷偷地睡过一觉重又悄悄地回到天边,她方才挎

着装满麦穗的篮子,走回自家那孔破窑的时候,她想的又是什么呢?唉,她能想什么呢!

(①月亮升起仿佛是隐秘的,羞涩的,犹如少女拣麦穗时的心情。②突出“能”,她们

没有太多的奢望,只想嫁个好人。)

7、觉得多少年来,她们拣呀、缝呀、绣呀,实在是多么傻啊!她们要嫁的那个男人,

和她们在拣麦穗、扯花布、绣花鞋的时候所幻想的那个男人,有着多么大的不同,又有着多

么大的距离。但是,她们还是依依顺顺地嫁了出去,只不过在穿戴那些衣物的时候,再也找

不到做它,缝它时的那种心情了。

“拣呀、缝呀、绣呀”似乎有些重复,换成“当初”,不是更简洁吗?“依依顺顺”去

掉之后,表情达意有什么不同?作者在这里流露出怎样的感情?

(①强调她们为准备嫁妆做了许多,而这一切在她们出嫁时全都成为一场虚空,更显出

惆怅和伤感。②“依依顺顺”有这样的意味:梦幻破灭就破灭吧,认命吧。这里有对现实的

无可奈何,屈服和认同。作者对她们依依顺顺的出嫁有否定,更多的是同情和理解。)

(二)分角色朗读第二部分(独白、“我”、二姨、老汉),解读“我”的“梦”:

(1)我是怎样的女孩?

——天真烂漫、幼稚纯真、 天真无邪、不懂事、贪玩、很可爱、但又孩子气。

(2)为什么“我看不见田里的麦穗,却总是看见蚂蚱和蝴蝶”?

我当时是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女孩。我看不见田里的麦穗,却总是看见蚂蚱和蝴蝶,正说

明我的好玩与天真。

(3)“我”拣麦穗时的梦是什么?怎样理解“我”的梦想——嫁给一个卖灶糖的老汉?

——“我”在刚刚能够歪歪趔趔地提着一个篮子跑路的时候,就跟在大姐姐的身后拣麦

穗了。别人戏谑地问她为什么拣麦穗,她“大言不惭”地说:“我要备嫁妆哩。”别人又问

她要嫁给谁,答曰:“我要嫁给那个卖灶糖的老汉。”不谙世事、憨态可掬的话充满了童趣。

我之所以要嫁给那个卖灶糖的老汉,是因为他那里有灶糖吃,还因为他很慈祥。这里完

全没有世俗的意思,也说明作者在此是想呼唤人与人之间的真诚的友爱,而不是其他。正因

为“我”天真烂漫,幼稚纯真,才会有那样天真的想法。“我”的梦想和一般的农村姑娘的

梦想不同,更让人同情,“我”也因此得到老汉的爱护。

(4)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外貌、语言、动作来分析。

——这位老汉是一个十分慈祥和善的人,爱笑,对小孩子很亲切,说话符号儿童的心

理。 以卖灶糖为生, 能安慰“我”,给我灶糖吃。在“我”的眼中,他应该是不错的人 。

(5)老汉真是为了要娶“我”吗?卖灶糖的老汉为什么要如此疼爱“我”?为什么

“我”会越来越依恋他?

——不是。老汉对我的爱是没有任何希求,没有任何企望的。这才是人世间至真,至善,

至美的爱。也是作者才讴歌的爱。卖灶糖的老汉听说“我”长大后要嫁给他之后,虽然知道

这无法成为事实,但小女孩童真的感情慰藉了那个孤苦老汉,他以实际行动回报了小女孩纯

真的感情,每逢经过村子,他总是带些小礼物给她。因为卖灶糖老汉对“我”的疼爱不仅是

带一些小礼物给“我”如此,还表现在尊重“我”的内心上,他保护“我”的感情,在“我”

懂事知道害臊后,不再称“我”是他的小媳妇。他的爱带着无私的性质,他疼爱“我”,还

因为“我”是个“贪吃的、因为丑陋而又少人疼爱的孩子”。

3、精读第三部分,品味语言。

(1)课文写到“我”在村口的柿子树下站着等卖灶糖的老汉时,有一段这样的描写:

那棵树的顶梢梢上,还挂着一个小火柿子。小火柿子让冬日的太阳一照,更是红得透亮。

那个柿子多半是因为长在太高的枝上,才没有让人摘下来。真怪,可它也没让风刮下来,让

雨打下来,让雪压下来

我仍旧站在那棵柿子树下,望着树梢上那个孤零零的小火柿子。它那红得透亮的色泽,依然给人一种喜盈盈的感觉。

①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a。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拣麦穗教案

b。运用了反衬手法。用“红得透亮的色泽”、“喜盈盈的感觉”反衬“我”听到卖灶糖老人离开人世时极度悲哀的心境,这里以乐景写哀景,使悲哀的感受更透彻肺腑。

②“小火柿子”在这里有什么象征意义?

“小火柿子”在这里象征了自然界中那些生命力顽强的美好事物,它们历经风雨,不改本色。

③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寄托了对卖灶糖老汉的依恋和喜爱以及对老汉离世的悲伤、痛苦、怀念之情。寄托了作者对人性美对人与人之间纯真感情的赞歌,对理想的人生形式的执着追求。

(2)下文中的“烟荷包”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为什么作者常常想找到那个“像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

真的我常常想念他,也常常想要找到那个皱皱巴巴的,像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可是,它早已不知被我丢到哪里去了。

把“常常”换成“很”,好吗?“皱皱巴巴的,烟肚子一样的”用词既不美,又与前文重复,删掉也不影响句子表达,那么可否删掉?最后一个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①“很”表明感情的程度深,刻骨铭心,“常常”指从那时到现在思念频率之高,过去的经历,和老汉之间纯真的情意从未忘怀,表达“我”对逝去的美好事物仍抱有不灭的怀念与追求。

②多次提到“皱皱巴巴的,烟肚子一样的”烟荷包,是因为它会让人想到纯真的童年时代,寄托了“我”儿时纯真的梦想和对美好感情的憧憬。最后一句传达出作者对美好感情和美好事物逝去的惆怅与感伤,与作品开头营造的淡淡的哀愁这种感情基调相一致。

③“烟荷包”寄托了作者对老汉的思念与感恩之情。“烟荷包”虽然粗糙、丑陋,但它饱含了作者对老汉所给予的那份朴素的疼爱的回忆,作者想找到它,就是想找到生活中朴素的温爱,这种温爱是作者一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④“烟荷包”是“我”童年梦想的载体,它的丢失,象征着“我”童年梦想的失落。而“我”长大以后,“常常想念他,也常常想要找到那个皱皱巴巴的、像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但“早已不知被我丢到哪里去了”。这说明“我”常怀念那个失落的美丽的梦,但再也难寻,从而也表现出“我”对扭曲的人生形式的否定,对理想的人生形式的执着追求。

六、课堂小结

年少时每个人都有过五彩缤纷的梦,梦虽美丽,有时却如肥皂泡一般被现实一触即溃。于是有人沮丧,有人绝望,也有人重新点燃理想的火花。《拣麦穗》微带感伤的感情基调,令人伤心,惆怅。

本文借用一个美丽的故事,委婉地呼唤着人性的复苏,呼唤着人间的真情。它像一曲悠远的轻音乐、一首低回的抒情诗,在不知不觉中拨动读者灵魂深处的心弦。

七、探究拓展

1、“烟荷包”象征着人与人之间一种纯真的感情,作者在卖灶糖的老汉去世后一直在追求着这种真爱,追寻着失落的梦。这种感情现实生活中还存在吗?

(老师先讲一个生活现实中的例子)前段时间报纸报道了一则新闻。马路上一位老婆婆被一辆出租车所撞,肇事司机迅速逃逸。一位男子自告奋勇要送老婆婆去医院,想请路人留

下个联络方式证明事情经过,谁知路人无人肯签。后来男子与另一不留姓名的货车司机送老婆婆到医院之后被老婆婆家属反咬一口,认定他就是肇事司机。

提问:为什么现在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会这样?你心目中理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

学生思考,并相互交流。

在现实中,村姑们幻灭的梦是生活的常态,我们经常遭遇爱的幻灭,但是我们对于真爱的追求从来没有中止过,虽然这种真爱可能失落过。

八、课堂总结

《拣麦穗》以一种舒缓从容而略带伤感的笔调描述一个憨知、纯朴的女孩追逐美好的人和事的故事,是对人性美、对人与人之间纯真感情的赞颂。

今天我们通过诵读,品味语言分享了张洁的一段令人伤感的儿时经历,感受到她对至真至纯的美好感情的渴求,向往。也愿我们每个人心中的那份美好如风霜不倒的火柿子永远鲜红透亮。

【篇五】拣麦穗教案

拣麦穗的教案

11.《拣麦穗》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的结构布局,学习文章用于表现主题的各种修辞方法(主要为象征手法的运用)

2、通过诵读与探究,体会分析文章中出色的细节描写,体会该散文的语言魅力。

3、探究文章的写作技巧及深层意蕴,提高散文的鉴赏能力。

4、感受文章表现出来的人性美、情感美,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赏析文中的景物、人物描写,探究文章思路和主题。

难点:感受文章表现出来的人性美和情感美。

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讨论法、讲解法、诵读法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春去秋来,又到了收割水稻的时节,同学们有没有挎着篮子拾掇麦穗的经历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张洁的《捡麦穗》吧。

二、走近作者

张洁,当代女作家,1937年生于北京。著有《沉重的翅膀》、《方舟》等。她的作品初期特点是婉约清丽,往往直接追求、呼唤爱与美。《拣麦穗》就是其中的一篇。后来的作品则更关注社会现实,挖掘人性的复杂,重点关注女性的命运。

三、基础认知

1、 注音

田埂 gěng 麦穗.suì 积攒.zǎn 腮sāi 谑xuè; 拗断ǎo 臊 sào。

2、 词义:

戏谑:开玩笑。

步履:步行,步伐。

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艰难的样子。

约莫:推测,估计。

企望:期盼,盼望。

死乞白赖:纠缠个没完。

大言不惭:说大话而毫不感到难为情。

四、整体感知:

(一) 精读第一部分,讨论思考下面的问题:

拣麦穗教案

分析第一部分写农村姑娘们拣麦穗的作用

第一部分的内容删去的话对本文的主体内容其实没有影响,那大家觉得这个部分起到了一个什么作用呢?

铺垫(情节:都是拣麦穗;感情基调:忧伤)、对比(两者对梦想的态度)

引导:a.为故事提供了一个背景(或者说是铺垫):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讲解: 前者是一个广阔的大背景,在这个表面美好,实则灰暗的背景下,作者不仅巧妙地暗示了世俗婚姻的愚昧和广大农村妇女在爱情婚姻方面的不幸,更哀叹了人生美好事物的易逝——连自己都不自觉地就放弃了,就像那些农村姑娘一样。这也是全文的情感基调——令人伤心、惆怅。而后者表现的是一个具体的“个案”,表达的是一个天真烂漫幼女纯真的爱心。)

b.对比描述两种美梦的破灭(农村姑娘在梦想破灭后,便忘记了梦想,不再梦想。“我” 在梦想破灭后,“常常想起他”,仍然坚守对至真、至善、至美的人间情感孜孜追求的信念。我们不难发现,两种美梦实际上有着巨大的反差。

(二)请同学分角色朗读第二部分(独白,“我”,二姨,老汉各一位同学)

1.我是怎样的女孩?

明确:天真烂漫,幼稚纯真, 天真无邪

2、怎样理解“我”的梦想——嫁给一个卖灶糖的老汉?

明确:正因为“我”天真烂漫,幼稚纯真,才会有那样天真的想法。“我”的梦想和一 般的农村姑娘的梦想不同,更让人同情,“我”也因此得到老汉的爱护。

3.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提示:外貌描写、语言、神态、动作、行为等

明确:这位老汉是一个十分慈祥和善的人,以卖灶糖为生,勤劳而乐观,对“我”很好,并非是真的想要娶“我”,“他那样朴素地疼爱我——没有任何希求,也没有任何企望的”。 貌丑、慈祥、孤独、居无定所、憨厚、善解人意

4、老汉真是为了要娶“我”吗?怎样理解老汉对我的爱?

明确:不是。老汉对我的爱是没有任何希求,没有任何企望的。这才是人世间至真,至善,至美的爱,也是作者才讴歌的爱。

板书:

童真女孩 孤苦老汉

五、探究

1. “我”为什么会“越来越依恋”卖灶糖的老汉?

①总带些小礼物。 ②还表现在尊重“我”的内心上,他保护“我”的自尊。

他的爱是无私的,他疼爱“我”,还因为“我”是个“贪吃的、因为丑陋而又少人疼爱的小女孩”。

2.哪些句子体现了我对老汉的依恋?

我都会送他好远看他的背影,渐渐地消失在山坳坳里。

第二课时

(三)精读第三部分,回答问题。

1.在老汉去世前后作者写了两次小火柿子,写得很有意蕴。

(1)齐读这两个自然段。分析一下作者写火柿子的用意。说说这是什么写法?以前是否见过?举例好处何在。

提示:小火柿子存在的时间,——腊月。火柿子的颜色——美。以物喻人,写人的精神品格。人间美好的东西历经风风雨雨也不改变本色。也可以说是象征。用意:表现老汉美好的品格。虽穷困,但保持对人真诚、善良、爱心。也反衬出了“我”心情的难过和“我”对老汉的怀念。象征的好处:含蓄。

(运用了反衬手法。用“红得透亮的色泽”、“喜盈盈的感觉”反衬“我”听到卖灶糖老人离开人世时极度悲哀的心境,这里以乐景写哀景,使悲哀的感受更透彻肺腑。)

补充:在抒情文学作品中,作者往往通过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来暗示乙事物,但同时甲事物本身也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引起读者注意。这种手法叫象征

2.“小火柿子”在这里有什么象征意义?

明确:“小火柿子”在这里象征了老人对“我”无私的关爱在我心中是不会随时间的流逝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我对老人的怀念之情也不会改变

或者说自然界中那些生命力顽强的美好事物,它们历经风雨,不改本色。 (“孤零零”——孤独;“红得透亮”——温暖、不含杂质;“没让风刮下来,让雨打下来,让雪压下来”——经得住考验)

3、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寄托了对卖灶糖老汉的依恋和喜爱以及对老汉离世的悲伤、痛苦、怀念之情。寄托了作者对人性美对人与人之间纯真感情的赞歌,对理想的人生形式的执着追求。拣麦穗教案

4.思考:《拣麦穗》还有象征手法吗?。 有,烟荷包。

5.请仔细品味“真的我常常想念他,也常常想要找到那个皱皱巴巴的,像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可是,它早已不知被我丢到哪里去了。”

明确:“烟荷包”在文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为什么作者常常想找到那个象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

明确1.增强悲剧色彩,因没有珍惜而万分遗憾。

2.美好的东西总是不再来,要好好珍惜。

3.桃花源不会再现,折射出那个冷酷、冷漠、冷冻的年代,作者在用这篇散文呼唤真情、呼唤尊重、呼唤一个和谐温情的新社会。

【拓展】象征&比喻

相同处:本体和象征体、本体和喻体之间都有相似点

不同处: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一般统摄全篇;(白杨礼赞) 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运用。

五、板书设计

农村姑娘 备嫁妆 忘记了梦想,不再梦想

“我” 拣麦穗 嫁老汉 梦想幻灭 坚守对至真、至善、至美的

老汉 过世

人间情感孜孜追求的信

六、作业

人生路上,也许你也有过难忘的经历,也许你也曾经感受过至真的情感,至今无法忘怀。模仿本文,记下它吧!请以“永远留在记忆深处的”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随笔。

【篇六】拣麦穗教案

《拣麦穗》教案

《拣麦穗》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

2、掌握重点字词,积累好词佳句;

3、理清文章结构,把握人物的语言、个性;

4、仔细体会文中的细节,把握本文的主题,感悟文中所透露出来的人性之美。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作者作品以及文中的重点字词;

2、把握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教学方法:

学生诵读

老师提问

老师解读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语:刘文正一首歌中这样说:心中有一片纯洁的爱,就好像一片蓝色的海,为谁掀起浪花,不知为谁澎湃,心中有一片纯洁的爱,就好像园里朵朵花开,为谁吐露芬芳,不知为了谁寂寞的,寂寞的时刻等待,我要把这一份情,我要把这一份爱献给你,不管千年万载不要迟疑,不要等待,请接受我纯洁的爱。接下来我们看一下张洁是怎么表达这种爱的。

1、作者简介:

张洁(1937~)当代女作家。原籍辽宁,生于北京,读小学和中学时爱好音乐和文艺。 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统计系,到第一机械工业部工作。1978年发表第一篇小说《从森林里来的孩子》,获同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翌年加入中国作协。1982年加入国际笔会中国中心,并随中国作家代表团赴美国参加第一次中美作家会议。任北京市作协副主席。

著有作品集《张洁小说剧本选》,小说散文集《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小说集《祖母绿》,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获全国第2届茅盾文学奖,曾被译成德、英,法,瑞典等多种文字出版)。《只有一个太阳》,散文集《在那绿革地上》以及《张洁集》等。

张洁获意大利1989年度“玛拉帕尔帝”国际文学奖。她的《谁生活得更美好》、《条件尚未成熟》分获1979年、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祖母绿》获全国第3届优秀

中篇小说奖,短篇小说《有一个青年》改编拍摄成电视剧播映,张洁以“人”和“爱”为主题的创作,常引起文坛的论争。她不断拓展艺术表现的路子,作品以浓烈的感情笔触探索人的心灵世界,细腻深挚,优雅醇美。

2、学生默读课文

3、解读文中字词:穗 埂 贼 月残星稀 蹒跚

4、接下来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同时想想课文的结构,并且划分文章的段落(要求把文章划分为两个部分)。

明确:课文划分层次:第一部分(从开头到我就跟在大姐姐的身后拣麦穗了):农村姑娘拣麦穗的梦及梦的破灭 第二部分(那篮子显得太大到结尾)“我”拣麦穗要嫁给卖灶糖老汉的故事,以及“我”渴望爱的梦想幻灭。(附上板书)

第二课时

上节课结束的时候让大家把全文划分为两个部分,这节课我们通过对文章的解读来体会一下作者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取向。

1、 上节课我们明确了文章分为两部分,下面我们重点看一下第二部分,文章中的“我”

是怎么表达我对老汉的爱意的:

问题:(1)文中的细节描写有好几处,下面同学找出“我”通过那两种事物来体现对爱的追寻以及自己对爱的态度的?

明确:烟荷包 寄托了我的梦想和我对老汉的纯真的感情,它的丢失象征着我的童年梦想的失落,老汉去世也表明“我”失去了一份真爱但是一直追寻这种真爱追寻着失落的梦。 小火柿子 象征着老人对“我”无私的关爱,并且在“我”的心中是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当然“我”对老人的怀念之情也是不会改变的

问题;(2)“我”对老汉的感情不仅通过事物的象征流露出来,“我”也有直接表达出来的时候,请大家从文章第二部分找出几句:a、他真的疼我呢。b、我真的担心了,担心他早晚有一天会死去。c、哭那陌生的、但却疼爱我的卖灶糖的老汉。d、我总感到除了母亲以外,再没有谁能够像他那样朴素地疼爱过我—没有任何希求,没有任何企望的。

问题:(3)继续仔细阅读第二部分,通过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的刻画我们能看出“我”和老汉分别是怎样的人?

“我”:一个五六岁的小孩,不懂事的贪玩的儿童,可爱,天真无邪

老汉:至少六七十岁,经历了很多的沧桑,但很慈祥、爱笑,对小孩很亲切,能安慰我,给我灶糖吃。(感觉他是个很不错的人)

2.总结:全文的思想感情:《拣麦穗》既表达了作者对自己纯真童年的缅怀,也表达了作者对人类美好情感和美好事物终究会逝去的惆怅,还表达作者对逝去的美好的一切仍然抱有的不灭的怀念与追求。

3、 联系实际:点名让同学谈谈自己的对于爱或者感情、或者择偶标准的看法。我认为到底

什么是爱,就不来没有固定的标准,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细细体会。饥寒交迫之时,父母留给你的最后一个馒头便是爱;在暴风骤雨时,朋友愿与你同舟共济也是一种爱;你成绩屡屡在全班倒数,其他人都在讥笑之时,唯有老师默默鼓励你也是一种爱;在你身无分文疾病缠身时,那个他(她)仍然依偎在你的身旁,岂能说这不是一种爱吗?正如我们作者所说,爱,就要朴实的爱—-没有任何希求,没有任何企望。

4、小结:张洁的《拣麦穗》通过描写农村姑娘拣麦穗这样的事,表现了姑娘们对纯真的爱的追求,尽管结果事与愿违,梦想幻灭,但是没有任何的反抗,流露出作者对他们丝丝的同情。尤其是突出写“我”童年时候对卖灶糖老汉的爱,表达自己内心深处那种对纯洁真挚的爱的一直的追寻,给处在物欲横流社会的我们以很感人的印象,我们应该明白,真正的爱,从来无关风月,只在平淡的流年里变作永恒。在有限的生命里追求人间的真善美。

5、作业:请大家用朴实自然的语言,通过细节描写写一段自己关于爱的小作文。 附板书:

一:农村姑娘 备嫁妆

拣麦穗 爱

二:“我” 嫁老汉 烟荷包

小火柿子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拣麦穗教案 拣麦穗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