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九年级《乡愁》设计 《乡愁》教学设计

小学作文 zuowen 5浏览

【 – 小学作文】

【篇一】九年级《乡愁》设计

《乡愁》教学设计

《乡愁》

教学设想

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学科整合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优化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信息网络,可以在短时间内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可创设和展示有意义的情境开展教学,使学生语文学习的资料丰富起来,使学习更加多姿多彩。

本节课主要通过访问语文教学网站,让学生在网站内进行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如作者简介课文分析、相关图片及音频资料、相关文章等的交流,最大限度地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教材分析

《乡愁》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诗歌。《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余光中的《乡愁》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象,表达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他们期望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网络的基础知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并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九年级学生已经初步积累诗歌阅读的基本知识,掌握一些诵读诗歌的要领和技巧,有一定的欣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诵技巧,学会划分节奏、标注重音、能有感情的朗读。

能力目标:通过网络网站的资料查找,培养学生体会与欣赏诗歌中美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学习现代诗歌的基本朗读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的朗读;通过朗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让学生体会美。

教学难点

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课堂教学结构流程图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课前听歌曲———余光中的《乡愁四韵》

师 导入新课:有人这样说,拿起一本中国的诗集,轻轻抖一抖,便会从中落下许多个“愁”字来。于是,海上明月是愁,人在天涯是愁,无边丝雨还是愁,

举杯消愁愁更愁,问君能有几多愁!

一缕乡愁从唐诗中飘来,缠绵多少相思的河畔;一缕乡愁向宋词中飘去,惊醒多少游子的安眠;而正是这缕乡愁啊,又引发了远在台湾的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怎样的乡愁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乡愁诗人余光中,一起赏乡愁经典,品浓浓乡愁。

二、讲授新课

1、走近诗人余光中

师:首先我们进入本课学习的第一站风景:一起走进诗人余光中。

生 点击:“走近诗人余光中”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历程以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2、饱含深情读乡愁

师:明月别枝柳梢头,斟满一杯乡色酒。让我们饱含浓浓的深情,进入本节课的第二站风景:饱含深情读乡愁。

生 点击网站

师:首先我们一起来倾听乡愁

要求仔细聆听,感受诗中的真情,边听边想象诗句呈现的画面,注意听朗诵的技巧

苏轼曾说“三分诗,七分读,便是十分”。这虽是古人的玩笑话,但也足见读的重要。

师:请大家按照自己的理解来朗读这首诗,选择你最喜欢的朗读方式,伴着旋律,饱含深情读乡愁。

生自由读

教师指导

3、含英咀华品乡愁

师:采一朵海棠红,飘一片雪花白,让我们踏着腊梅的芬芳,进入本节课的第三站风景:含英咀华品乡愁。在对诗歌有了初步的认识后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生:点击网站含英咀华品乡愁思考探究问题

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1)、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里,乡愁一直萦绕在诗人心头,可以从哪些词语看出来呢?

2)、乡愁本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情感,李白借“明月”这一意象,因此有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佳句;李煜借“一江春水” 因此有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绝唱。那么这首诗是通过什么来表达乡愁的?

3)、作者借这些形象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

4)、诗人的乡愁有没有发展变化?

5)、《乡愁》的形式美

以“这首诗 美,美在 。”说一句品评诗歌的句子。

示例

九年级《乡愁》设计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名词美,美在形象写出了乡愁;

◆小小、窄窄、矮矮、浅浅这些叠词美,美在他们增强句子的诗意;

◆一枚、一张、一方、一湾这些数量词美,美在他们准确形象地表示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形状。

4、放飞心灵抒乡愁

师:在研读中,作者的思乡念国之情一定感染了同学们,激发了同学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崇高感情。在诗中,作者把乡愁比喻成“邮票”、“船票”等四个具体形象的事物来寄托看不见、摸不着的乡愁。其实,除了这些之外,还有许多物象能触动你的情思,引起思乡的愁绪。

下面请同学们放飞心灵的翅膀,抒写自己别样的乡愁。力求感情真挚,语言优美。我们进行才思大比拼,可以用“乡愁是 ”的句式来说一、二句话。

提示 乡愁是故乡那湾永远流淌的小溪,乡愁是雕刻在记忆中的古老童话。乡愁是远走时父亲久久的伫望,乡愁是别离时母亲依依的挥手。

生写话,教师适时做出中肯评价。

教师展示“乡愁是飘漾记忆中母亲做的饭菜的香味,乡愁是童年笑在嘴角边那甜甜的滋味,乡愁是生命中一段最浪漫最温馨的回味。”

师我们点击美文欣赏,欣赏别样的乡愁

生点击网站欣赏优美句子和片段

课堂小结 师 是啊,一座山、一棵柳、一片叶、一条河、一块苇地、一曲歌、一架木桥、一头耕牛,都能激起思念深处潜伏着的隐隐的痛——这就是乡愁!

乡愁是一种美丽的故乡情结。不论你漂泊何处,也不论你身在何方,故乡始终魂牵梦萦在你心灵最深处。而这种故乡情结,也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之根、精神之根啊!诗歌反映的不仅仅是诗人家庭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它已经超越了个人的情感,而升华为中华民族的情感。那一衣带水的海峡,割断了多少血脉联系,酿成了多少华夏子孙难耐的乡愁。正如诗人余光中所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愿我们的人生都能去体验一次乡愁,更愿我们的民族永远没有分离的乡愁!

5、课下延伸寻乡愁

同学们,你的记忆中有哪些乡愁呢?让我们课下一起去寻找那千古不绝的乡愁文化吧!我们进入本课学习的最后一站风景课下延伸寻乡愁

生点击网站

作业布置

1、乡愁从古到今都困扰着羁旅他乡的游子们,因而也成为文学创作历久常新的主题之一,我们学过的作品中还有哪些是反映这个主题的?你能背出来吗?

2、比较阅读:台湾当代女诗人席慕蓉的《乡愁》(详见课本P5)也是抒写乡愁的,说说它与课文在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

教师寄语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远不会老去。愿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更爱自己的家乡,更爱自己的祖国!让我们共同祝愿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 附 板书设计:

乡愁

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 ———故乡之思

长大后-船票-夫妻分离——–——主题

后来—-坟墓-母子死别————-升华

现在--海峡-两岸分离————家国之思

【篇二】九年级《乡愁》设计

全国公开课一等奖《乡愁》教学设计

《乡愁》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感知诗歌内涵,能够结合诗中的意象构设画面。

3、品味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体会诗中蕴涵的浓烈的思乡情怀。

一、创设情境导入,感受诗歌的音乐(伴着《思乡曲》音乐,师充满深情地走上讲台

1、1972年,台湾的一个深夜。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天空,如水的月光穿过窗棂,洒进房间。诗人余光中倚窗而立,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抬头眺望。突然他拿出一瓶酒,斟满酒杯。酒入愁肠,双眼矇眬,思乡之情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他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情,快步走进书房,打开台灯,摊开稿纸,一首小诗从他的笔尖流淌出来(师播放《乡愁》的朗读:"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生听)

2、大家听得很投入,好,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余光中先生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吧!(教师板书课题:乡愁)

3、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屏幕显示:深情地朗读 细腻地感受 诗意地仿写)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初步感知诗歌所蕴含的深情。(学生朗读) 2、一生读、齐读

3、谁来说说你读这首诗的心理感受?(悲伤,凄凉,是隐藏在思想深处的一种说不出的痛;无奈,惆怅,对家乡深深的思念;受到一缕缕乡愁绵绵不绝地袭来,仿佛听到一位海外游子深情的呼唤。)

4、同学们都读出了自己的感受,那么,你认为这首诗应该用一种什么语调、语速来读呢?(语调深沉,语速舒缓,感情层层递进。)

5、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一起朗读,注意把诗歌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心声。(学生齐读)

三、细腻品读,读出诗意

1、诗歌的语言无时不在敲打着我们的心灵,就让我们进一步走进诗歌,感知诗意。

2、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提示,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四个小节的内容。(多媒体展示) 母子 夫妻 母子 家国

3、生答师归纳板书:母子之别 夫妻之别 母子之别 家国之别

4、1、3小节的母子之别是不是重复了?(1小节是生离,3小节是死别,死别更令人痛彻心扉。)

九年级《乡愁》设计

5、来,捧起课本,读1、3小节,读出递进感来,读出作者内心感情的变化。(生齐读)

6、这位母亲,生他养他的母亲,更是战乱时代带他逃亡的母亲,从上海到香港,从香港到

越南,到昆明,到重庆,但是从没有放弃教育儿子,而就是这样一个母亲,他如今却已经是

阴阳两隔,我们再来感受一下,这种揪心的感觉"" 一男生读(很不错的感觉)

女生再读,“——后来啊,""母亲在里头""”这一小节。

四、优美解读,读出诗境

1、通过朗读,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思乡、对祖国的思念)

2、在作者眼里乡愁都是什么?(生说师板书: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3、诗人借助的这四个意象所表现的乡愁一样吗?(不一样。四个诗节分别表现的是母子之情、夫妻之爱、丧母之哀、恋国之思。前三个诗节写的是家愁,最后一个诗节写的是国愁。)

板书:邮票–母子情 船票–夫妻情 坟墓–生死别 海峡–家国恋

再次朗读这首诗,读出意境和感情(生齐读)

5、大家发现没有,这首诗中“头”字重复了很多次,有“这头”、“那头”、“外头”、“里头”。你觉得还可以用其他的词语吗?(我们一般用的是“这边”、“那边”、“外边”、“里边”)

6、那我们把全诗的“头”都换成“边”再来朗读一下全诗,体会一下感觉有什么不一样。(生齐读)( “这头那头”给人的感觉是在两段距离的尽头,很遥远。“这边那边”似乎隔得很近,没有那么遥

远。)

7、说得不错。再来读一、二两个小节,除了距离的远,体会一下还有什么不同?(生换读一二小节)( “这头那头”语音上给人的感觉要厚重一些,而“这边那边”发音却是轻飘飘的,厚度不够。)

8、说得妙极了!来,再比较着读最后一小节,读出距离的遥远和情感的沉痛。(齐读)

五、丰富连读,读出诗情

1、乡愁是余光中不变的情结。他为什么对大陆有着如此深厚的感情呢?这就需要我们对他的身世做一番了解。(请看大屏幕: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去台湾,当时仅21岁,再还乡时已经64岁。余光中从60年代起就创作了不少乡愁诗,是台湾著名的乡愁诗人。70年代初创作了《乡愁》,他说:"我20分钟写出的是20年的思乡之情。")

2、齐读全诗,体会诗人蕴藏了20年的思乡之情。(生齐读)

六、寻美之旅,竞聘"审美家"

1、读得好美啊!现在我们来竞聘"审美家"。请用这样的句式说话:"我觉得 写得好,好在 " (小组深入地讨论,待会儿我们来交流)

比如说,我觉得"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几个意象选得好,好在它们都代表着分离,如油画的着色逐渐加深,层层推进了诗情的抒发。

★我认为"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这几个表示时间的词用得好,好在准确地表示了人的成长历程。

★这几个词还准确表达了情感的变化。感情随时间推移而越来越浓,逐渐升华。

★"这头"、"那头"、"外头"、"里头"这几个方位词用得好,好在空间变化。

★我认为"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这几个词用得好,好在准确形容事物的形状,以小而轻的形象承载了浓浓的乡情。

教师引导:邮票小小,乡愁“大大”

学生回答:船票窄窄,乡愁“宽宽”

坟墓矮矮,乡愁“高高”

海峡浅浅,乡愁“深深”

★美在结构,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之间整齐均衡,每节内部长短句错落有致,显现出层叠式的建筑美。

★美在韵律。重章叠词的运用,造成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为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惆怅的基调。

★美在对称。"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对应了四幅画面:母子别、夫妻别、生死别、故国别。

★美在俭约、凝炼。作者精心选择了四个意象,凝聚了一份浓得化不开的乡情。

七、寻美之旅,竞聘"摄影家"

1、诗可以读,可以唱,可以画,还可以演。我们来竞聘"摄影家"。你愿成为一位导演吗?如果让你把这首诗拍成"MTV",你选哪一节?想一想,该拍什么画面?配什么音乐? 演读,说想象的话(学生分组讨论)

★我选第2节。我的镜头里出现这样的画面:一个秋天的早晨,一位风尘仆仆的年轻人,手拿一张窄窄的船票,步履匆匆地挤到轮船上。晚上,躺在船舱里,他甜蜜地回忆着与妻子共同劳动,一起高兴地端望着自己的孩子的情景。我配二胡曲《江河水》。

★我也选第2节。慢镜头推出:"我"与妻子跑着,跑着""终于,手握在了一起!

★我选第1节。我采用倒叙手法拍摄,时间是春天。

★第3节。"我"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跪倒在母亲的坟前,""我配贝多芬的《安魂曲》。

★第4节。我把时间定为除夕,"我"的一家人贴"福"字,过大年!

★我这样拍: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站在白沙滩,指着大陆方向,对孙子说:"这,–才是咱们的家!

"我选配《彩云追月》这支曲子。

2、大家的想象力都很丰富!古诗词中写乡愁的诗句很多,谁能背出几句?(几生背诵)

3、又如现代席慕容的诗《乡愁》(多媒体展示),品析

八、联想想象,体会乡情

1、读一首诗,不但要去品味、去体验、去想象,还要去再创造。让我们放飞想象,就"乡愁是"""这个话题书写自己离家时的真切感受。

比如说:乡愁是故乡牛背上的短笛,吹响的是绿色的乡音。

★乡愁是一轮明月,镜子似的明月,照着家乡,也照着我。

★乡愁是父亲宽广而厚实的脊背,是慈母"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无尽牵挂。

★乡愁是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悠悠思绪;是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是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千古绝唱。

★乡愁是一枚青苹果,它在幼小时,有一种酸涩的味道,它一旦成熟,就有一种叶落归根的冲动。 ★乡愁是一部戏,是一部别开生面的戏;乡愁是一本书,是一本包蕴丰富、耐人寻味的书。 ★乡愁是什么?燕子的呢喃?月亮的哭泣?还是重复的记忆?九年级《乡愁》设计

2、乡愁是串串驼铃,声声叩响游子的心扉;乡愁是一杯月色,斟满的是绵绵的思念;乡愁是颗颗露珠,折射长途跋涉的身影;乡愁是悠悠涟漪,让岁月在心湖荡漾""

九、联想想象——感受诗歌的画面美

1、一道天然的海湾,隔断了海峡彼岸同胞回乡的脚步,却锁不住他们浓浓的乡思和望乡的歌声。或许是一朵浮云,或许是一段乐曲,或许是一幅画面,都能串成优美的诗情。诗中有画,这是多数抒情诗所共有的一个特点。

请同学们一起静思片刻,然后选择这首小诗的任何一小节,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用你细腻、优美而又抒情的笔触描绘出属于你心中的那一幅优美图画,不少于150字。(课件展示)

教师示范一:

“夕阳西下,我坐在沙滩的礁石上,倾听着来自远方的声音。夕阳就像是一团熊熊的火焰,似乎永不燃尽,但我知道,夕阳会离我远去,就像这海浪一样,有一天我也会听不到它的声音。一串串脚印在沙滩上,望不到边,那正是我走向家乡的路。我问苍天,向着大海母亲喊道:‘妈妈!’可是我却听不到任何的回答。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我听见了海浪拍打礁石的声音,这海浪是来自祖国的,可对面的亲人们,你们听见这里的声音吗?”

教师示范二:

深秋的傍晚,村口,小路向远方延伸""一位少年,目光坚定,背着一个大包,步履匆匆""一位母亲,满脸伤感,提着一个行李箱,吃力地跟着""只听见他们脚下的落叶嚓嚓地响。到了分手的路口,不能再送了。少年停了下来,母亲也缓缓放下箱子。母亲盯着少年的脸,悠悠地说:“别忘了来信。”少年用力点点头。片刻,母亲再次提起箱子,慢慢递给少年:“路上小心,晚上不要忘记加衣服""”少年没有回答,提起箱子转身走向前方。母亲还在原地,她的眼光随着少年的背影一起一伏。母亲久久伫望,目光深情而又专注,夕阳的余辉给她的面孔添上了一圈朦胧而美丽的光晕""

2、请同学们停下手中的笔,让我们一起聆听最精彩的想象。学生结合写作要求进行评价。

3、诗中有音乐,诗中有图画,诗中还有语言与新奇的美,正是这一切构成了诗歌的情景交融,使整首诗充满了意境之美。一枚小小的邮票,一张窄窄的船票,一方矮矮的坟墓,一湾浅浅的海峡,它们共同传递出的情感是一种淡淡的忧伤。这里有母子之情,夫妻之爱,丧母之哀,恋国之思。我们发现,作者运用借物抒情的手法,借助这些意象所要表达的已不仅仅是一种个人的忧伤,更是一种民族的忧伤,国家的忧伤。所以说,虽然是一种淡淡的忧伤,却是一浓浓的意境之美啊!(课件展示)

4、让我们一起再次通过朗读吟诵,来体会诗歌中所蕴涵的崇高的情感。(学生齐读)

5、央视曾经对余光中进行过采访,诗人说:“故乡已经找不到了,那种感觉已经找不到了,长江黄了,胡同不在了""沧桑感也不一样了""”。他再也回不到那个""故乡了,见不

到""母亲了,回不到那个最初的岁月了,《乡愁》里有回不去的乡愁啊,周杰伦有歌词说,到不了的地方叫做远方,回不去的地方叫故乡,这种回不去的感觉就是乡愁,我们每个人都有回不去的岁月啊,他们回不到天真的搬个梯子就能摘到星星的童年,回不到钓凉凉的云的天真烂漫,所以这是每一个人的乡愁,我们心中每一个人都有乡愁,它呼唤我们回归,回到心中的那个故乡,回到那个永远也不肯老去的最初"",最后我们让我们用心用情地再读课文:小时候""

6、实在不忍心打断我们同学满是“乡愁”的思绪。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远不会老去。

7、今后无论走到哪里,同学们都不要忘记故乡,月是故乡明,回家的感觉真好!谢谢大家!

【篇三】九年级《乡愁》设计

九年级语文(下)《乡愁》教学设计

《乡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读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读

2、学习诗歌中借物抒情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欣赏、联想等方法,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以便激发学生“为中华之掘起”而读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艺术美,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

2.学习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美;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把握其内在感情基调。九年级《乡愁》设计

【教学方法】

1、采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在柔美的音乐与画面的配合下深刻领悟诗意与诗情。

2、加强诵读教学,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作者强烈的思乡情绪和爱国情感。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台湾当代诗人余光中的思乡之作——《乡愁》。

二、作者简介

余光中(1929~) 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去台湾,是当代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湖南衡阳人。现居台湾。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主要作品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其中《乡愁》一诗,因为形象而深刻地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殷切感情,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神深刻,抒情细腻缠绵,一咏三叹,含蓄隽永,意味深长,韵律优美,节奏感强。被尊为台湾诗坛祭

酒。他的诗论文章,视野开阔,富有开拓探索的犀利朝气,强调作家的民族感和责任感,善于从语言的角度把握诗的品格和价值,自成一家。

三、整体感知

1、注音解词

乡愁:xiāng chóu思念家乡的忧愁心情

海峡:hǎi xiá连接两大片水的比较狭窄的通道 2、阅读《乡愁》,首先呈现给读者的是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

第一小节: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

第二小节:成年后,告别新婚妻子,离乡背井,天各一方; 第三小节: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第四小节:同胞难得相聚,国家不能统一。

同时,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浓郁而又强烈的感情,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艺术形象,使之呈现在读者眼前。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阅读此诗,使我们感到回味无穷。本诗集单纯美与丰富美于一体,物象集中明朗,如邮票、船票、坟墓等,不枝不蔓,意境幽远深邃,内容丰富含蓄,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3、诗的结构:以时间为顺序(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以感情为线索,以大体相同的诗句和格式,反复咏叹,使情感逐层加

深,由思乡、思亲升华达到思念祖国。诗歌的结构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既有各小节的均衡、匀称,又有小节内长短句的变化,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诗歌有回环往复,一唱一叹的旋律。在同一位置上,有重复,即我在这头"",有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有变换的量词:枚、张、方、湾。作者采用这些艺术手段加强了此诗的音韵之美。

总之,本诗以朴素、简明、隽永的语言,高超的艺术技巧,表达了台湾人民盼望海峡两岸统一的愿望,抒发了作者浓郁的乡思之情。

四、合作探究

1、“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是在余光中的《乡愁》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这首诗运用了哪些形象来表现乡愁?)

作者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对应物上,这样,诗人的乡愁就不至于无所依附。

2、诗中,诗人抓住“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这四种物象表达内心情感。说说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一步步加深、升华的。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抓住这首诗的四个中心物象来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这四个对象,分别是人生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

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作者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的共同特征,即: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推进了诗情的层层深化。

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了一群人的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暗含了渴望亲人团聚,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九年级《乡愁》设计

3、 愁是凝重的,诗中为何却说“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

作者正语反出,以一种轻描淡写使乡愁浓缩于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上,反衬出乡愁的浓烈。托物寄情,表达绵绵不尽的乡愁。含蓄委婉,而又深沉哀怨。

4、诗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

全诗运用新奇的比喻,从纷繁的世事与旷远的时空中,提炼出四个意象。除此而外,还运用了对比,反复,反衬的修辞手法,将游子思乡的愁绪写得具体可感,如泣如诉,哀怨动人。前三节犹如汹涌而进的波涛,最后一节轰然汇成全诗的九级大浪,感情的潮水奔涌而出,达到高潮。正如诗人所说:“纵的是历史感,横的是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诗人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了以往任何时代不可比拟广度与深度。

【篇四】九年级《乡愁》设计

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乡愁》教学设计

一首美丽哀婉的恋曲 ——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乡愁》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乡愁》是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诵读欣赏的课文,是一首现代诗,余光中的经典之作。它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郁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和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具有以往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通过学习本诗,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及审美情趣。

二、学生分析

家乡对我们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大部分学生的小学、中学都是在自己家乡的学校学习,很少有机会离开家乡,因此对思乡的认识大都来自于文本或电视电影,所以在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情感的导入。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技巧,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2、从不同角度品味美丽的乡愁,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诵读品析,准确理解诗歌的主题。

2、学以致用,运用学法赏析新的诗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作者在特殊的时代、地理条件下产生的思乡爱国之情。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崇高情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

【篇五】九年级《乡愁》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下语文第一单元1.《乡愁》教学设计(1课时)

《乡愁》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乡愁》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诗歌,本单元所选的四首诗都是现代诗歌中的名家名篇,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余光中的《乡愁》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象,表达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他们期望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诵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体会与欣赏诗歌中美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学习重点:学习现代诗歌的基本朗读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的朗读;通过朗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让学生体会美。

教学难点: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教学设想:我的教学设计是把本课教学分为“听读——诵读——解读——质疑欣赏——拓展”。通过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理解加深,对乡愁这一中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有一定的认识。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乡愁曲》营造氛围。

用《思乡曲》作为整节课的背景音乐。

一、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有过想家的感觉吗?谁能谈谈想家的感觉是什么样的?其实,老师和你们一样,离家久远了就会想家,特别是夜深人静时更是难以入睡,每当这时我就会吟诵王慧敏的《想家的心情》其中两句至今记忆犹新:想家的心情,是母亲倚栏凝望的眼睛;想家的心情,是游子凭窗凝眸的憧憬;想家的心情,谁都体会的到,谁也说不清。

是的,想家的心情,谁都体会的到,谁也说不清。同学们想家,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海外的游子,特别是台湾同胞,由于海峡的阻隔,

他们有家难回,那才是真正的“愁”啊,真正的痛。下面让我们一同走进于光中先生的《乡愁》,一起走进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去倾听诗人的内心呼唤。

二、教学目标

指一名学生读教学目标。

三、作者简介

让我们先了解一下余光中先生,小时候和母亲一起的合影,老年的余光中。写《乡愁》诗的情景简介。

四、诵读指导

同学们继续看屏幕,认真听朗读录音,感受一下诗歌的感情基调和诗歌的朗读节奏。

问:这首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学生答:哀伤、深沉、悲凉) 那我们应该用怎样语气去读?(缓缓的)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这首是我们应该用缓慢的语气去读,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4页,根据屏幕提示,边小声读边划出朗读节奏。

指名读1、2节

指导:这两节语速要再慢些,要读出思念之情。再指名读

指名读第三节

指导:这一节表达的是生离死别,要读出适当的颤音。后来啊,“啊”要读成“y”,因为“啊”前边的“来”字的韵母是“ai”,母亲在里头的“头”要读轻声。教师范读,生齐读。

指名读第四节

指导:这一节音调要上扬,要要有荡气回肠的感觉,“在那头”要一字一顿。教师范读,生齐读。

学生齐读全诗。

五、解读

1、想景悟情

问:同学们读得很好,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感情?(对家乡祖国的思念之情)

这种感情看得见吗?

【篇六】九年级《乡愁》设计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乡愁》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新)

《乡愁》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和朗读,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能力并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能够通过赏析诗歌中的字词来体会诗歌的意蕴。

3.能够展开联想想象,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乡愁的画面。

教学重点及难点:

1.以诵读为基础,重在学生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2.能通过诗中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理解诗中的情感、把握主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造情境、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而乡愁又是中国诗歌史上历久常新的主题。许多诗人都曾表达过那最让人牵肠挂肚、费尽思量的思乡之情。不必把栏杆拍遍,在唐诗的峰峦中苦苦寻觅;也不必细说从头,在宋词的柔波里轻轻荡舟,单是课本上余光中先生的这首小诗就足以让我们感受一番乡愁的韵味。

(看屏幕)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以明月来寄托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如李白的《静夜思》,尤其诗中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集中表达了诗人浓郁的思乡之情。思乡是诗歌永恒的主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当代诗人余光中的《乡愁》,看他是怎样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的。

二、朗读吟诵——感受诗歌音乐美

我们说诗歌是文字跳动的音符,而欣赏诗歌正是将这一个个音符串成一段精美的华彩乐章。好,下面让我们一起奏响第一乐章:朗读吟诵——感受诗歌音乐美。请大家欣赏配乐朗诵,在欣赏的时候,老师要求大家注意节奏和重读音,并用心体会诗歌的情感。(课件展示、学生欣赏)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九年级《乡愁》设计

1.简介作者

(看屏幕)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1928年出生于南京,1949年离开大陆。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成为他诗歌作品中重要的内容。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余光中时而低首沉思,时而抬头远眺。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2.学生先自读本诗,熟悉诗歌内容。

3.指名读,师生共评。(在这个环节里,要指出节奏和重音的处理原因)

引出本诗歌朗诵的基本要求:本诗感情是忧郁深沉的,所以语速要稍慢且舒缓。重音和节奏的处理如下:(看屏幕)

四节,第一节稍平淡,回忆的口气;第二节增加了遗憾的语气;第三节,要体现出深深的失落和痛苦;第四节,表现出而今的惆怅。节与节之间要有足够的停顿,特别在前三节与

第四节间,约停2秒。读的时候要配合相应想象。

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啊”轻声)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语调稍微提高)

母亲/在里头 (语气要转激烈,“在里头”可拖音) 而/现在 (语气转平和)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那头”拖长音,表现深深的惆怅和期盼) 让学生自由朗读,然后学生个别示范。让学生结合要求进行评价。当我们的耳畔响起这揪人的旋律时,当我们凝神聆听这声情并茂的朗诵时,我们的心中油然而生出的是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惆怅。

请同学们一起来朗读一下。

可是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愁绪呢?我想同学们看了这个背景资料,也许会有所了解。(余光中,台湾诗人,散文家。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出生于南京,少年时在外求学,过寄宿生活,1948年迁往香港,1950年去台湾。直到1992年大陆台湾互通往来,才第一次返回大陆。由于台湾和大陆长期阻隔,诗人流浪于海外,游子归乡之情是他作品中的重要内容。《乡愁》写于1972年。)(课件展示)

1972年,当时的台湾与大陆之间仍不可以公开互相来往。但是很多台湾人,包括海外的游子,都是身在海外,但心在大陆。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写下了柔情而又不失真挚的《乡愁》。余光中先生有如此的经历难怪他有此愁绪。

好,有了这样一番体悟之后,我们再来朗读诗歌是不是会有一些不一样呢?(学生齐读) 大家读得比前面有进步,但似乎仍然有些美中不足,是不是还有什么真挚的情感隐匿在诗歌的字里行间,没有被我们所发现呢?让我们每人都随身携带一个探测器,进入诗歌欣赏的第二乐章,这就是:咬文嚼字——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三、咬文嚼字——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1.学生思考:

(1)乡愁原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而诗要讲究形象性,这首诗是怎样把抽象的乡愁形象化的?

明确:诗人在诗歌中用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代表着漂泊、隔离和诀别的具体事物来承载诗人抽象的恋国思家的乡愁。感情是层层深入的,先是母子别,夫妻别,再是生死别,故国别,诗人由个人情感,上升到民族情感。

(2)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正是用这些面积小重量轻的词语,来反衬乡愁之浓郁。

(3)全诗共四节,在结构形式上有何特点?

明确:①“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这种表示时间的时序语句,不着痕迹的表现时间变化,情感增强。②“乡愁是""”的反复出现,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③ “这头”“那头”“里头”“外头”自然显示了空间的隔离,反复使用营造出一种低徊掩抑、如泣如诉的气氛。

请同学们从诗歌中找出最喜欢的词语或句子,前后左右,一边讨论,一边圈点批注。要做到手中有笔,心中有书。(课件展示)

2.如果学生寻找的内容有局限性,可以设计这样几个小问题进行引导:

(1)诗人的这种感情是不是突发偶感?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中,那对故乡绵绵的思念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头,这一点,可以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啊 而现在 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也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2)作者是如何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情感表达出来的?(结合意象来谈)

(3)请大家注意在这四个名词前都有一个形容词: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我们把这几个形容词去掉读一读看看好不好?为什么?

(邮票虽小,却承载了母子深情;船票虽窄却联系着夫妻之间浓浓的恋情;矮矮的坟墓盛不下生死离情之痛;海峡虽浅,隔断的思乡哀愁却是如此之深。所以这几个形容词不但不能去掉,读的时候,还应该重读出来。)

(4)海峡是否真的很浅?我们在学习哪首诗歌的时候也讲到了“浅浅”这个词?(《天上的街市》“我想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天河宽不宽?这里的海峡宽不宽呢?哪个词能看出来?(“一湾”,写出了宽广,好像绕来绕去,非常曲折,作者非常想回家看看,但是他宽广而又曲折的回家之途,叫作者怎能不愁?)那么怎样抚平作者心中的伤痕呢?(祖国统一,大陆与台湾不再分离) 一般来说,诗歌的跳跃性比较强,诗歌是读不尽的,它还需要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用情感去填补其中的空白,去那美丽的画面中飞翔。这就是欣赏诗歌的第三乐章:联想想象——感受诗歌的画面美。

四、联想想象——感受诗歌的画面美

一道天然的海湾,隔断了海峡彼岸同胞回乡的脚步,却锁不住他们浓浓的乡思和望乡的歌声。或许是一朵浮云,或许是一段乐曲,或许是一幅画面,都能串成优美的诗情。诗中有画,这是多数抒情诗所共有的一个特点。

请同学们一起静思片刻,然后选择这首小诗的任何一小节,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用你细腻、优美而又抒情的笔触描绘出属于你心中的那一幅优美图画,不少于150字。

(课件展示)

教师示范一:

“夕阳西下,我坐在沙滩的礁石上,倾听着来自远方的声音。夕阳就像是一团熊熊的火焰,似乎永不燃尽,但我知道,夕阳会离我远去,就像这海浪一样,有一天我也会听不到它的声音。一串串脚印在沙滩上,望不到边,那正是我走向家乡的路。我问苍天,向着大海母亲喊道:‘妈妈!’可是我却听不到任何的回答。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我听见了海浪拍打礁石的声音,这海浪是来自祖国的,可对面的亲人们,你们听见这里的声音吗?”

教师示范二:

深秋的傍晚,村口,小路向远方延伸""一位少年,目光坚定,背着一个大包,步履匆匆""一位母亲,满脸伤感,提着一个行李箱,吃力地跟着""只听见他们脚下的落叶嚓嚓地响。到了分手的路口,不能再送了。少年停了下来,母亲也缓缓放下箱子。母亲盯着少年的脸,悠悠地说:“别忘了来信。”少年用力点点头。片刻,母亲再次提起箱子,慢慢递给少年:“路上小心,晚上不要忘记加衣服""”少年没有回答,提起箱子转身走向前方。母亲还在原地,她的眼光随着少年的背影一起一伏。母亲久久伫望,目光深情而又专注,夕阳的余辉给她的面孔添上了一圈朦胧而美丽的光晕""

请同学们停下手中的笔,让我们一起聆听最精彩的想象。

学生结合写作要求进行评价。

五、课堂小结

诗中有音乐,诗中有图画,诗中还有语言与新奇的美,正是这一切构成了诗歌的情景交融,使整首诗充满了意境之美。一枚小小的邮票,一张窄窄的船票,一方矮矮的坟墓,一湾浅浅的海峡,它们共同传递出的情感是一种淡淡的忧伤。这里有母子之情,夫妻之爱,丧母之哀,恋国之思。我们发现,作者运用借物抒情的手法,借助这些意象所要表达的已不仅仅是一种个人的忧伤,更是一种民族的忧伤,国家的忧伤。所以说,虽然是一种淡淡的忧伤,却是一浓浓的意境之美啊!(课件展示)

让我们一起再次通过朗读吟诵,来体会诗歌中所蕴涵的崇高的情感。(学生齐读) 很好。听,这样一首时时在耳边浮现的歌曲,这样一段轻轻在耳边萦绕的旋律,正是余光中作词,罗大佑谱曲并演唱的《乡愁四韵》。让我们静静聆听一分钟吧!(课件展示)

实在不忍心打断我们同学满是“乡愁”的思绪。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远不会老去。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九年级《乡愁》设计 《乡愁》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