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河大版 草船借箭优秀教学设计

小学作文 zuowen 2浏览

【 – 小学作文】

【篇一】草船借箭教学设计河大版

《草船借箭》公开课 教学设计

教 案 首 页

1

2

教 案 续 页(第 课时)

3

4

5

【篇二】草船借箭教学设计河大版

草船借箭获奖教学设计

【篇三】草船借箭教学设计河大版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19.草船借箭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起因、经过及结果。

2.揣摩周瑜、诸葛亮的内心活动,丰富人物形象。

3.学习书写“妒忌”一词。

教学重点: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体会周瑜的嫉贤妒能、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通过语言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1.积累词语

阴险狡诈 表面客气 暗藏杀机

从容镇定 了然于心 胸有成竹

明知故问 心中暗喜 迫不及待

不慌不忙 脱口而出 从容一笑

将计就计 态度坚决 试探 威胁

2.积累出自《三国演义》的歇后语。

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诸葛亮哭周瑜——假戏真做

诸葛亮斩马谡(sù)——不念旧情

诸葛亮焚香弹琴——故弄玄虚

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

一、创设情境,初步了解名著《三国演义》和书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1.教师导入:读过《三国演义》这本书的同学请举手,书中的哪个故事或人物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2.在《三国演义》中,有一场战役十分出名,周瑜用三万军士大胜曹操八十万军,古代打仗主要靠箭,可是周瑜打仗的箭从何而来?就从今天学习的故事中来。

3.板书课题并齐读。

二、检测预习,理清课文的起因、经过、结果。

过渡: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互相讨伐。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儿帮助作战。孙权手下大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能,想陷害他。《草船借箭》的故事由此发生了""

1.快速浏览课文和资料袋,填空检测预习情况。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草船借箭》是我国著名长篇历史小说《 》中的一个故事,作者是 。文中主要的人物是 、 、 、 。

这个故事的起因是 ,经过是 ,结果是 。

2.师相机板书:周瑜、诸葛亮、鲁肃、曹操。

三、探究课文内容,揣摩诸葛亮和周瑜的内心活动,丰富人物形象。

过渡:让我们走进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相信从这两段文字中你会对周瑜和诸葛亮这两个人有更深刻的认识。

1.默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看看这两段文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人物的对话描写)

2.出示课文中第二自然段的第一次对话:

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说:“用弓箭最好。”

(1)可别小看罗贯中笔下这简单的两句对话描写,它反映出了周瑜和诸葛亮这两人完全不同的特点,而且还给读者们留下了很多想象的空间,比如:这两人对话时心里各自在想什么?他们会流露出什么神情?会做什么?联系上下文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在这处文字适当的地方添加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描写。

(2)学生试着在书上进行添加。

(3)学生交流汇报,并感情朗读。相机指导书写:“妒忌”。

3.用这种添加的方法,同桌间任意选择其它四次对话中的一次,进行交流,同时将添加的内容写在课文的空白处,并合作读出人物对话时的语气。

(1)学生交流补白,师巡视指导可回忆课前积累的词语。

(2)同桌将补白的内容插入课文中的对话,并感情朗读,还可以加上动作。

(3)师相机板书:动作、神态、心理

(4)相机指导理解:什么是“军令状”?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周瑜为什么很高兴?

4.分角色品读对话。

5.师指板书小结:通过想象人物的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让我们对周瑜和诸葛亮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谁能说说,周瑜和诸葛亮分别是怎样的人吗?(板书:嫉贤妒能 神机妙算)

四、回归课文,体会原著语言的魅力。草船借箭教学设计河大版

刚才,我们给第二自然段添加了很多内容,使人物的描写越发细致具体。罗贯中可是一位大作家,他为什么没有这样写?是因为没有想到吗?让我们再读读这段话,体会体会。

引导学生领悟简洁干练的对话描写不仅营造出了当时明争暗斗的紧张氛围,而且给读者留下了更多想象的空间。

五、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点明结果。

1.过渡:诸葛亮立下了军令状,三天能否完成任务?周瑜的阴谋得逞了吗?

2.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揭晓答案。

3.教师总结: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还表现在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呢?下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草船借箭的经过。

五、作业设计: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不仅表现在课文中,在《空城计》、《七擒孟获》等有趣的小故事中也有体现,请同学们课下也去读读这些小故事。

板书设计:

19.草船借箭

周瑜 妒忌 语言心理活动

诸葛亮 神机妙算 动作语言魅力

鲁肃 神态

曹操

【篇四】草船借箭教学设计河大版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勉县逸夫小学 李丹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都督、推却、迟延、探听、私自、调度、水寨、擂鼓、呐喊、支援、丞相、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

2、自主阅读,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

3、分角色朗读课文,能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重点:感悟人物形象,从“草船借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难点:通过具体语句感受人物特点,并通过读表现人物个性。

教学准备:

1.推荐学生阅读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诸葛亮的篇章。

2.把相关的句子制成课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简介背景

1、板书课题,启示谈话。

我们国家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我国的“四大名著”就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你知道四大名著指哪些书吗?今天我们学习的《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就节选自著名历史小说《三国演义》。谁来说说这个故事主要写了哪几个人?谁向谁借箭?

(主要写了诸葛亮、周瑜、曹操、鲁肃,是诸葛亮向曹操“借”箭。)

2.简介时代背景。

课件出示:

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相互讨伐,史称“三国鼎立”。当时曹操实力雄厚,刚刚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孙权手下大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

才干,设下圈套,假意让他负责赶造十万支箭,企图以造不成箭违误军令的借口加以陷害,于是就发生了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已经初步具有默读能力,能在默读中体悟情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检查预习,巩固生字词。

(1)指读课文,正音

(“擂”,应读léi,不能读lèi;“丞”,读chéng,不能读céng;指导写字时,“忌”的上面是“己”不是“已”;“延”要注意与“廷”区别;“援”的右边是“爰”不是“爱”。“丞”字应提醒学生注意笔顺。)

(2)结合上下文体会词语的意思。

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本课指周瑜因诸葛亮比自己强而忌恨他。

惩罚:严厉地处罚。

自有妙用:自然巧妙的用处。

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形势,决定策略。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重点写了哪些内容?

2.“草船借箭”这个题目的题眼是哪个字?围绕“借”课文讲了哪些内容? (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箭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弗如。)

[课文结构严谨,故事以“借”为线索。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得清清楚楚,引领学生概括内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四、品读借箭原因,感受人物特点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2.诸葛亮的才干怎样?周瑜妒忌诸葛亮是一般的妒忌吗?文中哪些词可说明请画出来。

五、设置悬念,布置作业

1.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只要三天就造好十万支箭,他答应的是否太多草率?他将怎样做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2自然段,体会周瑜、诸葛亮的不同心理。

【篇五】草船借箭教学设计河大版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119 草 船 借 箭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借助字典和生字表自学生字。

3.采用查工具书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课文中的生词。

4.练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草船借箭》的挂图。

一 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根据《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改写的故事。(出示课文题目后齐读。)

2.出示挂图,简介背景: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曹操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共同抵抗曹操。诸葛亮奉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也就是在赤壁之战之前发生的。

3.从《草船借箭》这个题目中,你可以知道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4.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来为难诸葛亮,诸葛亮接受了这个任务,并保证三天造好。

第二部分(第3~5自然段):周瑜不提供造箭材料,进一步陷害诸葛亮。诸葛亮不需要造箭材料,巧妙地做好“借箭”准备。

第三部分(第6~9自然段):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第四部分(第10自然段):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神机妙算,自叹不如。

(2)本文的中心事物是“箭”,周瑜借造箭来刁难诸葛亮,诸葛亮因“借箭”而显示其才干。通过学习,同学们对课文内容基本把握了。请大家以“箭”来总结段意。

第一部分:写周瑜让诸葛亮造箭。

第二部分:写诸葛亮准备造箭。

第三部分:写诸葛亮“借箭”。

第四部分:写诸葛亮“借箭”成功。

学生归纳之后,老师充分肯定,并及时指出:这是按照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果”的顺序写的。

二 借助字典和生字表自学生字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督:读dū,不要错读成dù。 惩:读chéng,不要错读成chěng。 寨:读zhài,不要错读成zài。 饮:读yǐn,不要错读成yìn。

2.指导学生区分字的结构。

(1)加一加。

“督”由“叔”和“目”组成,且记住这个字是上下结构。

“惩”由“征”和“心”组成,这个字也是上下结构。

“饮”就是“饣”加上一个“欠”字,这个字是左右结构。

(2)换一换。

“寨”与“赛”的字形相近,它们上半部分相同,下半部分不同,注意区分。

(3)组一组。

“罚”是由三部分组成的,上面是“罒”,下面由“讠”和“刂”组成。草船借箭教学设计河大版

3.指导学生理解词义。

(1)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2)查工具书理解词义,要求学生掌握下列词语。

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迟延:耽搁;拖延。 才干:办事的能力。 甘受:心甘情愿地接受。 惩罚:严厉地处罚。 自有妙用:自然有巧妙的用处。 疑惑:指心里不明白。 调度:管理并安排(工作、人力、车辆等)。本课指调用。

虚实:虚和实,泛指实际情况或内部情况。本课指曹操因江面雾大,不了解诸葛亮的情况。

军令状:戏曲和旧小说中所说的接受军令后写的保证书,表示如不能完成任务,愿依军法处罪。

弓弩手:古代军队中负责射箭的兵士。弩,古代兵器,一种利用机械力量射箭的弓。

丞相:古代辅佐君主的职位最高的大臣。

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形势,决定策略。

1.深入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度量、有胆略。

2.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录音磁带。

一 检查复习

1.检查读生词。

妒忌 商议 负责 推却 都督 委托 既然 迟延

胶漆 疑惑 调度 水寨 轻易 支援 甘受惩罚

大雾漫天 饮酒取乐 神机妙算

2.了解分段的掌握情况。请学生说一说分段情况。

二 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假借商议军事急于造十万支箭而有意为难和陷害诸葛亮,诸葛亮巧妙地用草船向曹操“借”得十万支箭,挫败了周瑜的阴谋,使周瑜不得不羞愧、叹服。那么,诸葛亮是怎样成功的呢?这节课我们来具体学习。

三 学习课文内容

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读第一部分,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以下问题。

①周瑜是怎样“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要他负责造箭的?他的企图是什么?你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来的?(因为文章一开始,就直接点出周瑜看到诸葛亮有才干,心里很妒忌。第2自然段就写出周瑜要诸葛亮在十天内赶造十万支箭。设计这个问题,就是让同学们通过读书,了解周瑜嫉贤妒能的狭隘胸襟。周瑜开始以“公事”为由,要诸葛亮“不要推却”,接着又以“十天”为期来刁难他,最后当诸葛亮同意三天造好后,又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以便抓到字据口实,日后好堂而皇之地加害于他。因此,当他以为诸葛亮中计时便显得很“高兴”。)

②诸葛亮知不知道这是周瑜的阴谋?为什么不当面揭穿他,反而主动立下军令状?

A.这个问题老师要引导学生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来谈。当时曹操率军南下,企图攻打东吴,之后再攻打刘备,以便一统天下。孙刘两家看清了曹操的阴谋,因此才会联合起来抗击曹操。正是基于这个原因,所以诸葛亮才没有揭穿周瑜的阴谋,怕的是伤了和气,孙刘联合战线破裂,导致被曹军各个击破。

以上只是没有揭穿周瑜阴谋的一个原因,学生要充分体会到诸葛亮不逞一时之能,以大局为重,有着广阔的胸襟。

B.学生自读这段内容,要抓住诸葛亮的言行体会,看出诸葛亮知己知彼,胸有成竹,有把握完成任务,想用实际行动挫败周瑜的阴谋。

C.既然诸葛亮看出了周瑜的阴谋,他为什么还主动立下军令状?(周瑜也是个非常聪明的人,如果诸葛亮表现出犹豫的神色,周瑜还会有别的阴谋。诸葛亮主动请命,目的是将计就计,不露声色地麻痹周瑜,使周瑜觉得自己很高明,让诸葛亮上了自己的圈套。这样一来他就会放松警惕,从而使诸葛亮掌握主动权。)

(2)对于这一部分的学习,一定要让学生抓住两个人物不同的语言和神态,分析两人不同的心理活动:周瑜面和心毒,在一句一个“先生”的虚假恭维之中包藏着杀机;事后喜形于色,自以为得计。而诸葛亮则早已对周瑜的祸心了如指掌,显得平静自若,胸有成竹。

(3)分角色朗读。由于本段人物对话较多,人物个性特点鲜明,所以老师在让学生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以便更好、更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物特点。

2.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请同学们跟随录音轻声朗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下面的问题。

①从周瑜对鲁肃说的话中可以看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②诸葛亮请鲁肃帮了哪些忙?他还特别要求鲁肃怎样做?联系上文,课文中哪些词语表明诸葛亮对完成造箭的任务,挫败周瑜的阴谋胸有成竹?

③鲁肃是怎样向周瑜报告的?你从中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2)这一部分安排了三个问题,实际上是让学生弄清这一部分一共讲了三层意思:第一层是周瑜吩咐军匠们不给诸葛亮准备造箭材料,并派鲁肃探听诸葛亮怎样造箭。这一层意思,同学们通过思考第一个问题,就能理解周瑜气量狭窄,妒贤忌才,完全不顾抗曹大局,一心想刁难诸葛亮并要治他的罪。

第二层意思是讲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并要求鲁肃不要把借船的事告诉周瑜。在这一层中,老师要让学生抓住“自有妙用”这个词谈谈体会,从而了解到诸葛亮早有对付周瑜的方法,并且是成竹在胸了。另外,第二个问题中的第一问,学生通过读书很容易就能答出诸葛亮要鲁肃为他安排船只、军士、青布幔子和草把子。从他需要的这些与造箭完全无关的东西来看,我们也能分析出诸葛亮对粉碎周瑜的阴谋早已胸有成竹了。第二问是诸葛亮特别要求鲁肃“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诸葛亮为什么要这样特别叮嘱鲁肃呢?联系上文对周瑜这个人物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周瑜虽然心胸狭窄,面善心毒,但作为东吴的都督,他也是很聪明的,在打仗用兵方面也很有才华。如果让他知道诸葛亮向鲁肃借的这些东西,他很可能就猜出了诸葛亮的用意,即使猜不出,他也会千方百计地阻挠,不借给诸葛亮这些东西,从而破坏诸葛亮的计划,使自己的奸计得逞。诸葛亮正是看清了周瑜的险恶用心,所以才特别叮嘱鲁肃那样做。

第三层意思是讲鲁肃回去向周瑜报告情况时,说诸葛亮不要造箭材料,并不提借船的事,周瑜疑惑不解。在这层中,老师一定要引导学生理解好“果然”这个词,“果然”就是果真如此,事情像预想的那样发生,然后让学生谈谈鲁肃是个怎样的人,学生要能说出鲁肃是个守信用的人。

(3)深层次地理解这部分内容。思考:诸葛亮为什么敢向鲁肃借东西?他为什么特别叮嘱鲁肃不要把借船的事告诉周瑜?(因为诸葛亮了解这两个人的性格特点。鲁肃守信用,周瑜奸诈狠毒,所以才会那样做。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诸葛亮善于识人,这也是他后来能成功地“借”到箭的主要原因之一。)

(4)再读这段话,体会这三个人物的不同性格特点。

3.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它按时间的顺序,有声有色地讲述了诸葛亮巧妙地向曹操“借箭”的经过。

(1)默读并思考下列问题。

①诸葛亮在什么时间才去开船“借箭”的?为什么要等到这个时候?(诸葛亮是在第三天四更时候才开船的。因为此时天色微明,江面上有浓浓的大雾,曹军看不清江面上的情况,使他们不明虚实。)

②诸葛亮把船停在了哪儿?为什么?(诸葛亮把船停在靠近曹军水寨的江面上,目的是一会儿受箭时距离合适。太远,箭射不到;太近,怕被曹军看清,识破计谋。由此可以看出诸葛亮在这方面也精心安排了。)

③船是怎样停在那里的?为什么要这样做?(思考时,可事先让学生叠一些小纸船,并把它们贴在一起,读完了这部分内容之后,让学生自己演示。不难看出,诸葛亮把船队“一字摆开”是为了增大受箭的面积,使更多的箭射到草把子上,表现了诸葛亮的才智高人一等。)

④船停下来,诸葛亮让军士们干什么?为什么这样做?他与鲁肃各有什么反应?这说明了什么?(诸葛亮让军士“擂鼓呐喊”,其实是虚张声势,造成大军压境的假象来迷惑曹军,使之在大雾天不敢贸然迎敌,只能用放箭来逼退敌人。鲁肃看到诸葛亮让军士擂鼓呐喊很吃惊,也很害怕,他担心曹兵出来,这些人就危险了;而诸葛亮却笑着、非常肯定地说,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还邀请鲁肃一同吃酒取乐。通过对两个人反应的比较,更能表现诸葛亮的谋略和胆识超人。另外,还要抓住“一定”这个词分析诸葛亮的胸有成竹。)

⑤曹操是怎么做的?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诸葛亮是个怎样的

人?(根据曹操的言行,体会出他是个生性多疑的人,对什么事都谨小慎微,不敢贸然行动。诸葛亮正是抓住了曹操的这个弱点才敢这样安排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不仅知己,还能知彼,他善于识人的特点在这里再次得到证实。)

⑥诸葛亮在船队刚到时是怎样布置的?后来又是怎样调动的?这样安排是为什么?(诸葛亮先让船队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等靠近曹营这一面的草把子上都插满了箭之后,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这样安排一方面是让船另一侧的草把子上也受箭,另一方面是回去的时候顺风顺水,曹操知道上当后追也来不及了。)

(2)在讲这部分时,老师还可以画一些简笔画来帮助学生理解,还可提示学生,长江之水是自西向东流,由此体会诸葛亮布阵的巧妙,既节省时间,又方便快捷,还能取得最好的效果。这些都是缘于诸葛亮对地理环境的了解。

(3)总结诸葛亮能成功“借”到箭的原因。

诸葛亮成功“借箭”有四个原因:①熟悉气象。能预测出三天之内必有大雾,归来时顺风顺水,曹军来不及追赶。②熟知地理。能在大雾中把船停在受箭的最佳位置。③擅长识人。了解鲁肃的忠厚,知道他不会泄露借船的机密;深知曹操生性多疑,料定他不敢在没有弄清虚实的情况下轻易出击。④谋划周密。用计巧妙,充分利用了各种有利条件。如安排草船,精心伪装,利用大雾,归来时顺风顺水等。

(4)老师小结。草船借箭教学设计河大版

文章的第三部分是全文的重点。课文叙述了诸葛亮巧妙使用草船向曹军“借箭”的经过,突出反映了诸葛亮足智多谋,具有非凡的才干。草船借箭教学设计河大版

4.学习课文第四部分。

学生齐读这一部分,同时思考下列问题。

(1)诸葛亮按规定期限完成造箭任务以后,本可以讽刺挖苦周瑜一番,但他却装作好像什么也不知道似的,这是为什么?(表现了诸葛亮顾全孙刘联合抗曹的大局,不想使周瑜太难堪,表现出了豁达大度的政治家风范。)

(2)课文最后以周瑜叹服的话作结尾,起到了什么作用?(课文最后以周瑜叹服的话作结尾,既总结了全文,点明了中心,照应了开头,又突出地反衬了诸葛亮的卓越才干。)

四 分清前因后果,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读第一部分,学生能理解正是因为诸葛亮“挺有才干”,引起周瑜的“妒忌”,所以周瑜才设下“十天之内造十万支箭”的阴谋陷害诸葛亮,这是事情的起因。学习第二部分之后,理解到周瑜一方面不给诸葛亮造箭用的材料,另一方面让鲁肃去查看动静,而诸葛亮却向鲁肃借船,还不让他告诉周瑜,这是事情的发展。课文的第三部分是整个“借箭”的经过,集中反映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这是事情的高潮。从课文第四部分的表面看,事情的结果是如期交箭。但根据事情的起因,我们会发现,这件事的起因由周瑜妒忌开始,因此结果也该由周瑜“自叹不如”结束。

理清文章的脉络,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从而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

【篇六】草船借箭教学设计河大版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领悟“神机妙算”。

2.扣住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特别是通过对诸葛亮筹划安排“草船借箭”部分内容的研读,感受诸葛亮足智多谋、安排周密、识天识人的本领。

3.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一、 启发谈话,调动积累,揭题激趣:

1. 同学们,你们看过《三国演义》这部电视剧吗?你熟悉《三国演义》中哪些人物、哪些故事?(学生说说)

2.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三国演义》里的一个故事《草船借箭》。(板题)

二、 检查讨论:

昨天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谁能告诉老师课文中出现了哪几个主要人物?他们之间分别有着怎样的关联,发生了什么事?

⑴周瑜和诸葛亮之间的联系。

妒忌的意思、妒忌的原因,妒忌和造箭的联系

⑵说说周瑜和鲁肃之间的事情

周瑜派鲁肃去探听诸葛亮打算怎样造箭。

⑶说说诸葛亮和鲁肃之间的事情。

A. 弄清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准备船只、军士等,并要求鲁肃不要把这件事告诉周瑜。

朗读诸葛亮请鲁肃帮忙的话,着重理解诸葛亮向鲁肃借些什么,还要如何布置草船。

B.鲁肃是怎么做的,抓住“果然”,弄清和上文的关系。

⑷简要理解诸葛亮和曹操之间的关联。

诸葛亮在第三天带着二十条草船假装进攻曹军,曹操不敢派兵出来,叫了弓驽手射箭防御,诸葛亮的草船上插满了箭。诸葛亮带着这些箭驶回去,兑现了当初立下的军令状。

4.简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 精读课文第一部分,研读对话,体会人物内心

1. 通过前面的阅读,我们知道了周瑜要求诸葛亮负责赶造十万支箭,实际上是因妒忌而要陷害他。周瑜怎么把这个任务交给诸葛亮的,诸葛亮又是怎么接下这个任务的?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两人的一对一答,你会发现两人的话很有意思。同桌分角色互读,然后说说两人的话分别包含着什么意思。

2. 指名一对学生分角色朗读,读完后分别请学生以“周瑜”、“诸葛亮”的身份说说自己说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么说。

教师点拨、指导。针对学生回答情况,抓住有关语句指导朗读,帮助体会

人物言外之意。

从周瑜的“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托。”“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等语言,体会周瑜明知故问,为泄私怨,以公事相要挟,借军情紧急,步步紧逼的心理活动;从诸葛亮“用箭最好”、“都督委托,当然照办”、“只要三天”、“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下军令状”等语言,体会诸葛亮的豁达大度,沉着镇定、胸有成竹。

四、 自由读3—5自然段,说说这一部分的主要意思。

五、 精读课文第6—10自然段

1. 鲁肃应邀随诸葛亮一起去取箭,经历的“草船借箭”的一幕使他又惊又叹。他回来后向周瑜讲述诸葛亮的借箭经过,肯定会一一赞叹诸葛亮的一招招神机妙算。

默读第6—9自然段,想一想:如果你是鲁肃,会发现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哪些巧妙之处、高超之处?在自己有所发现的地方做上记号,加上简单的批注;读不懂的地方也做上记号,准备共同讨论解决。

2. 学生默读思考、批注后,用角色置换的方式向大家作交流。

你作为鲁肃,经历了“草船借箭”的一幕,发现了诸葛亮的哪些巧妙、高超之处?

教师参与讨论,点拨引导。扣住有关词句感悟以下几方面的意思。

A. 准备充分。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准备二十条战船、布置草把子,一可以用来迷惑曹军,使对方误以为战船上站满了军士;二可以使对方射来的箭正好插在上面,达到借箭的目的。布置青布幔子,使对方看不清船舱内的真实情况,每条船上的二十个军士是用来虚张声势的。

B. 熟悉气象。诸葛亮安排第三天去曹营借箭,第三天正好有大雾,便于迷惑、欺骗对方。可见诸葛亮对天气早有预测,熟悉气象。

C. 知悉对方。“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曹操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可见诸葛亮对曹操的性格把握很透,预料准确。

D. 布置周密。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船靠近曹军水寨时,他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这样船体受箭的面积大,保证曹军射来的箭不丢失。过了一会儿,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这样船上另一侧的草把子上又可射满箭。这样安排布阵,撤退时船不需再调头,顺风顺水,节省时间,及时赶回。

3. 指导学生相机朗读有关句段。

六、 小结课文,深化认识

1. 周瑜收到了诸葛亮如期送来的十万支箭,从鲁肃那里知道了诸葛亮借箭的经过,他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如果曹操知道了此事会说些什么?

2. 读完了课文,你觉得文章的题目“草船借箭”起得好不好?

七、 复述课文,进一步发展语言。

八、 布置作业: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自己的父母听。

板书:

草船借箭

周瑜 派其探听 鲁肃

(气量小)

妒忌 造箭

诸葛亮 “借”箭 曹操

(神机妙算)知人、识天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河大版 草船借箭优秀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