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学作文】
【篇一】二年级有余数除法教学反思
有余数的除法练习教学反思
《有余数的除法练习》教学反思
市三小 赵 君
今天,我上了《有余数的除法的练习》,基于这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节练习,我把教学目标定为“1、通过练习使学生巩固试商的方法并根据“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余数一定比除数小”来根据“余数确定除数,或根据除数来确定余数”。2、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有余数的除法中求被除数的方法。3、通过练习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针对以上目标及二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我以一题多变的形式设计了基础练习、专项练习和综合练习。基础练习还是帮助孩子熟练掌握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以及试商的方法;专项练习则通过有层次的练习重点让学生来根据余数确定除数,或根据除数来确定余数以及掌握有余数的除法中求被除数的方法,这里面涉及的知识点较多,还要注意解题的思想方法,所以这一版块是一个难点;综合练习则是通过一组实际问题的对比练习(变换问题)让学生明确具体的问题要具体考虑,从而提高孩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反思整节课,我觉得存在这样几个问题:
1、关于基础练习
在基础练习这一环节(有余数除法的计算和试商的方法),我没有把课堂的主权真正还给学生,在订正时只是为了结果而忽视了学生巩固知识的过程和对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的培养。尽管自己对班里的学生的学习情况很了解。
2、关于课堂练习目标达成及细节设计的问题
课堂练习的难点在哪里,我们就要有针对性的设计,设计有层次的习题,有过渡层次发展的问题链,为更好地突破难点做好铺垫。
本节课的难点解决 “□÷□=41” 这一题,主要是要会根据“余数要比除数小”确定除数,再通过“商×除数+余数”来求被除数,这里面还要渗透有序思考的思想方法。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在之前也设计了两题“□÷6=2□,余数最大是( ),这时被除数是( );□÷□=32,除数最小是( ),这时被除数是( )”作为铺垫,但从课堂反应来看还是拔高了难度,所以部分孩子仍是一知半解。所以在这一块我还要更加细化,先通过习题巩固“商×除数+余数=被除数”这一知识点,再巩固“余数要比除数小”这一知识点,最后再综合运用。我想这样子的话每一环节都学扎实了,最后的效果一定会更好。
3、课堂调控能力有待提高
当学生在求“被除数”而出现多种答案时,其实就班里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而言,只
要把这题的主动权交给班里的其他学生去解决,这题就轻轻松松的解决了,相信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不至于在这道题上浪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导致实际问题的解决没有时间而只能改变先前的教学设计——以课堂作业的形式去解决。
4、学生缺乏挑战的意识和勇气二年级有余数除法教学反思
其实,自己也没有想到,灵活调整的教学预案,却使自己更了解了自己的学生——很多孩子缺乏挑战的意识和勇气。就课堂作业的“一题两问”,出乎我的意料,在我当时想,班里怎么也有一半的学生会选择第二个问题(至少需要多少个盒子才能全部装完?),可批改作业时,却使我大失所望。
针对这节课,我也更加清晰了有效解读教材的重要性,只有教材读懂了,读透了,才能使我们的教学设计更加成熟、有价值。我想在解读教材的同时我们也要解读我们的学生,设计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的有梯度的习题和问题,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篇二】二年级有余数除法教学反思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_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元城小学 刘健申
《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学习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两部分内容相互联系,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这部分内容也是今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经历了这一次活动,我认为我们的对象是除法的本身在平均分正好分完时可以用没有余数的除法来解决,而在平均分后有剩余就要运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解决,这只是除法计算中的另一种情况。因为学生在学习有余数除法以前,已经认识了除法,知道要把一个数等分,可以用除法计算。至于这个数能不能正好分完,对每一个人来说,在没有计算或进行分的实践之前,是不会知道能分完或不能分完的。只是在建构了除法后,在进行计算时,需要我们研究会出现的两种情况。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6个草莓每两个一盘,7个草莓每两个一盘,能分几盘?理解什么是余数和有余数的的除法,再体会什么情况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解决;知道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教学重点和难点是通过实际操作感悟有余数的除法, 通过合作交流探究除数和余数的大小关系。
通过直观形象的学具操作等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通过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活动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整节课多数是让学生在动手中认识余数,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把草莓平均分后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没有剩余,一种是有剩余。学生从“草莓”开始初步感知了“剩余”,到形成结论得出概
念,突出了“剩余”的概念。
在认识余数后引出除数比余数大时,让学生动手用小棒摆正方形,在猜一猜的过程中学生总结出了除数比余数大的规律。整节课学生动手、动嘴、动脑,真正参与了活动的全过程,在自主、合作、讨论中学生自己去交流、去沟通、去互动、去思考,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了“余数”概念的表象支撑,为抽象出“余数”概念打下了基础。
但是这节课在实际教学的过程时,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比如没有很好的分析二年级学生的特点,导致教学内容过多,中间应该参加一些让学生动动手动动脚的活动,二年级学生的注意时间很短,要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必须让孩子们在课堂内也得到充分的休息;在学生动手操作后,应该让学生充分的说,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想法及动手操作的流程。要研读教材和新课程标准。在后面的练习时学生不能很快的口算,是不是题目过于难呢?听课老师提议到:要充分利用和读懂教材的设计,把书本上的题目讲透彻才是本堂课的重中之重;因此,在今后的备课乃至教学过程中要本着认真、虚心的态度,塌实地搞好教学工作,从了解学生、研读教材、教参、课程标准入手,多听听经验丰富老师的课,让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有进一步的提高。
【篇三】二年级有余数除法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的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的教学反思
“有余数的除法”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的内容,它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又是今后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这部分通过三个例题,使学生感受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学习用竖式计算的算理和写法,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教学时,应注意从学生认识水平的实际出发,让他们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达到“玩中学、做中学,学中悟”的目的。
一、创设一个学生喜欢的情境,出现“有剩余”的情况,从而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初步感受到余数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余数”的意义。 片断一:
1、师:我给大家带来一些礼物呢,谁能帮老师把礼物分下去? 学生分礼物。
2、师:你是怎么分的吗?
生:把7包礼物平均分给6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到1包,还剩下1包。
[反思]
“分礼物”的活动本身就容易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他们参与学习的热情,学生在分物的过程中不难发现,无论怎么分,分的结果总是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正好分完,没有剩余;一种是有剩余的。从而感受到有余数的除法的确存在,体现了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加了学生进一步探索的信心。
二、通过丰富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自主研究横式、竖式写法。
片断二:
1、 横式的写法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把礼物平均分给小组的同学,看看每人能分到多少?组长做好纪录。
生1:12÷6=2 (结合操作,说明算式表示的意义)
生2:20÷6=3余2或20÷6=3多2(结合操作,说明算式表示的意义) 生3:20÷6=32
师:对比三种写法,你喜欢哪一种?
学生通过对比,认为用20÷6=32 这种写法既简单又美观。
2、分类
师:同学们,请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能把它们分分类吗?
生:把有余数的分为一类,把没有余数的分为一类。
18÷6=3 15÷6=2……3
12÷6=2 20÷6=3……2
17÷6=2……5
22÷6=3……4
师:后面的3、2、5、4表示什么?
生:剩余的数。
师:在数学上,我们就把它们叫做余数(板书:余数)我们用6个圆点把商和余数连接起来。谁会读这道算式?
学生读算式。
[反思]
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创造出多种横式的写法,只要能说明道理,教师都给予充分的恳定。这样,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张扬学生的个性,形成宽
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片断三:
1、师:除法的横式会写了,那么你会用竖式计算吗?(在小组里商量竖式的写法)
交流除法竖式的写法,并说明理由。
学生展示的竖式:
2、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想说点什么?
学生自由的发表看法,提出质疑,互问互答,讨论激烈。在教师的帮助下,统一竖式的写法。
3 2 商
6 ) 18 除数 6 ) 1 5 被除数
18 1 2 6和3的乘积
0 3 余数
学生说出竖式中各部分表示的意义。
[反思]
为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突出教学的重点,教师改变过去直接教学竖式的方法,放手让学生大胆想象,自己尝试写出除法的竖式,由于受先前学习经验的影响,很多学生是仿照加、减法和乘法的竖式的书写格式来写,这是很正常的。教师注意适时点拨,让学生互相提问、互相评价,从而不断地调整算式的写法,逐步地达到规范。这不仅体现了优化思想的渗透和培养,还充分体现了师生平等的教学理念。
三、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自主探索余数比除数小的规律,逐步培二年级有余数除法教学反思
养她么善于合作、积极思考的学习能力。
片断四:
1、观察 15÷6=23
17÷6=2……5
19÷6=3……1
20÷6=32,大家有什么发现?
生1:除数相同。
生2:都有余数。
生3:商和除数相乘,再加上余数就等于被除数。
生4:余数都比除数小。
[反思]
学生在观察算式时,往往会有许多发现,有的是教师需要的,有的是不重要的,但都能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想法。教师的作用是不断刺激学生的大脑,激发他们的灵感,挖掘他们的潜力, 使之展开想象的翅膀,去发现、去探索。
2、师:是不是所有的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一定比除数小?你能证明吗? 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出题,利用小棒进行验证。二年级有余数除法教学反思
学生活动,交流汇报。
3、 师: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我们继续出算式,记录结果,会怎样呢?
生七嘴八舌:余数还是比除数小。
[反思]
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小棒成为教学的载体,学生通过大量的例子,反复研究,进一步验证了在有余数除法中,余数都比除数小的规律,从而认识水平上升到一定的高度,由特殊到一般,并在头脑中形成非常深刻的印象。二年级有余数除法教学反思
4、 师: 21÷5=36,这里余数比除数大,你认为这道题对吗? 生1:这道题对了。
生2:不对,我通过摆小棒,发现21根小棒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4根,余下1根。所以,商应该是4,余数是1。
生3:我们发现余数6里面还有一个5,可以再分一次,所以,商也是4,余1。
师:同学们真聪明!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了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这是大家集体智慧的力量,真了不起!
[反思]
学生在课堂上就一个问题发生争执是非常正常的,又是非常可贵的。教师及时抓住了这个契机,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之自觉地行动起来,顺利地解决了在学习有余数除法时最容易出错的问题。
四、拓展练习,巩固新知
1、 请你来当小老师,判断对错。
出示: 14÷4=32 13÷2=53 19÷4=4……3 18÷3=5……3
2、 猜数游戏。
有一个数,除数是2,余数是几?为什么?
如果除数是3,余数可能是几?
如果除数是6,余数可能是几?
【篇四】二年级有余数除法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1.在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 以往计算教学往往只重视计算技能的训练,强调速度,使计算教学变得枯燥无味,这是与新课标理念相违背的,作为教师要努力改变这一状况。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要重视学生的记忆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重视计算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从低年级儿童的身心特点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感知余数的意义,理解余数和除数的关系,自主沟通有余数的除法竖式和表内除法竖式的联系,学会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要加强观察、操作活动的数学。
有余数的除法意义是指导计算的基础知识,为了突出意义的教学,教材有意识地安排了一些“摆一摆”“圈一圈”等观察和操作活动的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从直观、形象、具体的材料入手,让学生经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在观察、猜测、操作和归纳等活动中,不断强化学生的表象,不断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在相互交流、比较、吸引的基础上逐步抽象出
数学知识,形成学生的认知。在观察、操作活动中,要注意训练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和操作规则,做到活泼、有序和高效。
3.在教学中要合理把握生成资源。
教材中的练习给学生提供了很大的自主探索的空间,要敢于面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充分利用教学中生成的这些资源,让学生在不同意见的交流、辩论和分析中认识到错误,自觉地订正错误。如在写竖式时学生可能会把一位数的商与被除数的十位对齐,可能会把除数和商的位置写反了等,教学时可把这些现象进行展示,让学生进行判断和分析,在互相帮助中,达到纠正错误,巩固新知的目的。
4.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出发,感受教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自觉地关注身边的生活现象,充分地感知其中蕴含的数学信息,对收集到的各种教据进行合理的加工和提炼,从而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并加以综合运用。在数学中,教师要有目的地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策
略和方式进行探索和解答,使学生充分地感受到数学的价值,体验到解决问题的乐趣,体验到数学学习的愉悦情感。
5.在教学过程中,既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又鼓励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经过学生独立思考,有了一定的想法之后的合作探究才能更加有效。
在教学中还要注意运用好教学评价这一手段,让学生在互动中进一步辨清概念、理清思路、优化算法、把握实质,进一步巩固和掌握好所学知识。
【篇五】二年级有余数除法教学反思
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的教学反思
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的教学反思 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表内除法,掌握了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在教学时先通过一个例题,让学生通过圈一圈、摆一摆、分一分等活动进行平均分,让学生发现有些平均分的问题不能正好分完,而是有剩余的。这就引出了有余数的除法的学习。让学生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的基础上学会其横式的读法和写法。
通过直观形象的学具操作、自我探究等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整节课多数时间是让学生在动手中认识余数,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每组把小棒平均分后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没有剩余,一种是有剩余。学生从“小棒”开始初步感知了“剩余”,然后形成结论得出了“剩余”的概念。
在认识余数后引出除数比余数大时,让学生动手操作,动手圈。在圈一圈、猜一猜的过程中学生总结出了除数比余数大的规
律。整节课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真正参与了学习的全过程,在自主、合作、讨论中去交流、去沟通、去互助、去思考,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了“余数”概念的表象支撑,为抽象出“余数”概念打下了基础。
【篇六】二年级有余数除法教学反思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有余数的除法》
单 元 教 学 反
佟 瑞 玲 思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学习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两部分内容相互联系,具有互补性,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这部分内容也是今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必须切实学好。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先动手摆,让学生在分东西的活动中先形成有“剩余”的表象,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余数、有余数除法的概念。平均分东西的时候,可能刚好全部分完,可能剩下一些不够再继续分。学生在二年级(上册)表内除法里已经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本节课教学有余数除法,分四步帮助学生逐步认识余数和有余数除法。
首先是操作活动。在这一环节,我主要通过分小棒的活动来让学生感受“余数”
(1)让学生分一分小棒。10根小棒,每人两根,可以分给几个人。
(2)小组合作将10根小棒每人分3根、4根、5根、六根。通过这个坏节,让学生有了"分剩下的就是余数"这一基本概念。
(3)揭示课题。在小组活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很多把一些物品平均分后还有剩余的情况,使学生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进一步理解"分剩下的就是余数"。
组织学生通过操作、填表、观察、分类、交流等活动,发现平均分东西时,不是都能正好全部分完的,经常可能还剩下一些不够继续分,从而初步形成“剩余”的表象。接着以10根小棒,每人分得3根,还剩1根这种情况为例,讲述怎样写成除法算式,使
学生知道剩余的1根在除法算式里叫“余数”,这样的除法是“有余数的除法”。
然后让学生“试一试”,把分小棒有剩余的其他几种情况也分别用除法表示,在模仿中继续体会有余数除法中的商和余数的具体含义。
最后是充实感性材料,形成概括性的认识。学生初步建立概念的时候,往往需要大量的事实来支持。“想想做做”让学生继续进行分圆片、分三角形等活动,比较概括地知道平均分东西的时候,如果没有正好全部分完,也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计算。 学生积极参与操作活动,再得出结果,从形象到抽象,便于学生掌握。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研究和探索的机会,使学生面对数学问题,用自己的智慧去探求数学的奥秘。虽然在摆的过程中,学生交流中,课堂有点乱,但学生学会了创造,自主发展有了更大的空间。在建立余数概念的过程中要循序渐进,凸显有余数除法的现实意义,让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自己充分体现了学生了主体地位,在整节课的前20分钟一切都很顺利,师生合作也很好,但到后来由于自己的紧张,导致自己手忙脚乱,也让学生失去了激情,最后就自己也搞不清自己在做什么了。好的开始却很惨的结尾,这次的课很可惜。所以这一次我又学到了很多,一节课好的开头是好的,而在练习中也是非常重要的,结尾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