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八年级下语文人教版古文相关知识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古文

小学作文 zuowen 5浏览

【 – 小学作文】

【篇一】八年级下语文人教版古文相关知识

八年级下人教版语文古文整理

八年级下古文整理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piǎo)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tuān)甚箭,猛浪若奔。夹(jiā)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miǎo);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líng)作响;好鸟相鸣,嘤(yīng)嘤成韵。蝉(chán)则千转(zhuàn)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yuān)飞戾(lì)天者,望峰息心;经纶(lún)世务者,窥(kuī)谷忘反。横柯(kē)上蔽,在昼(zhòu)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xiàn)日。

译文

(那空间的)烟雾都消散净尽,天空和远山呈现出相同的颜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流荡漾,任凭船儿东西漂泊。从富阳县到桐庐县(相距)一百里左右,奇山异水,是天下绝无仅有的。

江水青白色,(清澈得)千丈深也能见到水底。游鱼和细石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毫无障碍。(那飞腾的)急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猛似奔马。

两岸的高山,都长着郁郁葱葱的树木,使人看了有寒凉之意,(高山)凭着(高峻的)形势,奋力直向上耸,仿佛互相竞赛向高处和远处发展;(它们)都在争高,笔直地指向(天空),形成了成千成百的山峰。泉水冲激着石头,发出冷冷的清响;好鸟儿相向和鸣,唱出和谐而动听的声音。(树上的)蝉儿一声接一声不断地叫,(山中的)猿猴也一声一声不住地啼。那些怀着对名利的渴望极力高攀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之心;那些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可以见到阳光。

中心思想

表现了作者喜爱自然,对社会的不满情绪。抒发了作者对政治官场的厌倦和对功名利禄的鄙视以及希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注释

共色:一样的颜色。共,一样

从流飘荡:(船)随水流漂浮移动。从,顺,随。 任意东西:任凭(船)向什么方向。

东西:方向,在此名词活用做动词,向东或向西。 独绝:独一无二。 绝:绝妙的。 缥(piǎo)碧:青白色。

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毫无障碍。形容水清澈透明。 湍:急流的水。

奔:飞奔的马。(这里是动词活用作名词) 寒:使人感到寒意。(这里是使动用法) 负:凭借。

轩邈:意思是这些山峦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舒展。轩,向高处。邈,向远处。(这里是形容词用作动词)

激:冲击 好:美丽的。

嘤嘤成韵:鸣声嘤嘤,和谐动听。嘤,鸟鸣声。韵,和谐动听的声音。

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柯,树木的枝干。

鸢(yuān)飞戾(lì)天:意思是鸢飞到天上。这里比喻那些为名为利极力攀高的人。戾,至。

望峰息心: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他那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息:使……平息,使动用法。 经纶世务者:处理政务的人。经纶,筹划。

窥谷忘反: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反:通“返”,返回。窥:看 。 犹:像

通假字

(1)“转”通“啭”,鸟叫声。原句: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2)“反”通“返”,返回。原句: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3) “见"通"现",看见。原句: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古今异义

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猛浪若奔: 蝉则千转不穷: 鸢飞戾天者: 经纶世务者: 窥谷忘反:

古义:方向词,向东或向西。 古义:表示约数,左右。 古义:本文指飞奔的马。 古义:穷尽。 古义:至。 古义:筹划、治理。 古义:看,观察,侦查。

今义:指物品。

今义:或许,应允,赞许等。 今义:奔跑。奔 今义:贫穷。 今义:罪恶。

今义:治理国家的抱负和才能。 今义:偷看。

一词多义

(1)[绝]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没有第二个) (2)[上]负势竞上(向上) (3)[无]直视无碍(没有)

(4)[百]一百许里(确数,十的倍数) (5)[直]直视无碍(直接) (6)[负] 负势竞上(凭借) (7)[穷] 蝉则千转不穷(穷尽) (8)[见]有时见日(见到)

猿则百叫无绝(断,停止) 横柯上蔽(在上边) 猿则百叫无绝(不)

猿则百叫无绝(概数,表示多) 争高直指(笔直)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背)–《愚公移山》 穷冬烈风(深)–《送东阳马生序》 才美不外见(通“现”显现)–《马说》

穷则独善其身(不得志,不显贵)–《孟子·尽心上》

词类活用

风烟俱净(“净”:形容词作动词,消净、散净) 任意东西(“东西”:名词作动词,向东或向西;

时而偏东,时而偏西)

猛浪若奔(“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互相轩邈

(“轩邈”:形容词用作动词,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

望峰息心(“息”:使动用法,使……停止) 横柯上蔽(“上”:名词用作状语,在上面) 负势竞上

(“竞”:动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语的意思) ("上":方位名词,,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向上生长") 皆生寒树(“寒”:使人感到有寒意)

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那些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流连忘返。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我乘船)随着江流飘荡,时而向东,时而向西。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奇峭的山和奇异的水,是天下独一无二的美景。

重点句子翻译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湍急的江流比箭还快,迅猛的波浪像飞奔的马。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都在争着向上,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这些山)争着伸得更高,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无数山峰。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蝉长久不断地叫着,猿猴也长久不停地啼着。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译文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以此为号了。(五柳先生)安闲沉静,很少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五柳先生)喜欢读书,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忘了吃饭。(五柳先生)生性喜欢喝酒,因为家里贫穷不能经常得到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境况,有时摆了酒席来招待他;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他)喝醉了就离开,从来不会留恋着而不肯离开。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不住寒风和烈日;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饮水的水瓢里经常是空的,而他却能安然自得。(五柳先生)常常以写诗作文章当娱乐,略微显示自己的志趣。不把得失放在心上,用这种心态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语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感到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这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为自己的志趣而快乐,不知道是无怀氏时候的百姓还是葛天氏治下的百姓?

字词注释

许:处所 详:清楚地知道。 为:作为。 性:生性,生来就。 嗜:特别喜欢,酷爱。

旧:这里指旧交、旧友,老朋友。 如此:这样。 置酒:置办酒席。 辄:就。 既:……之后。

曾不:竟不。曾,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

吝情:舍不得。

环堵:周围都是土墙,形容居室简陋。

萧然:空寂的样子。

短褐:用粗麻布衣做成的短上衣,短 同竖、裋。

穿结:指衣服上有洞和补丁。 屡:经常

晏(yàn)如:安然自若的样子。晏,平静,安逸。 自娱:自娱自乐

忘怀:不放在心上,忘记。

以:凭借。

赞:传记结尾的评论性文字。 戚戚:忧愁的样子。 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 其:大概,表推测。 兹:代词,这、此人。 若人:此人,指五柳先生。 俦(chóu):辈,同类。 觞(shāng):酒杯。 志:心意,志向。 欤:表疑问,相当于“吗”

文言现象

一词多义

以:(1)因以为号焉 以:把。以为,以之为。 (2)以此自终 以:凭借。

之:(1)或置酒而招之 之: 代词,他 (2)葛天氏之民欤 之:助词,的 (3)黔娄之妻有言 之:助词,的 言:(1)闲静少言 言: 说,说话(动词) (2)黔娄之妻有言 言:言语,话(名词)

如:(1)晏如也 如:……的样子 (2)亲旧知其如此 如:像

其:(1)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其:句首语气词,表推测 (2)亲旧知其如此 其:代词,指五柳先生

古今异义

每有会意:古:指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 今:指领会别人没有明确指出的意思。 亲旧知其如:古:<名>旧交,旧友 。今:<形>过去的,过时的。

不求甚解:古: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今:只求懂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或置酒而招之 :古:有时。 今:或者。

赞曰:古:传记结尾的评论性文字。今:称赞,赞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古:处所。今:允许,许可。

造饮辄尽:古:往,到。今:制造。 颇示己志:古:稍微。今:很; 相当地。

词类活用

详:亦不详其姓字 (形容词用作动词,知道) 亲旧:亲旧知其如此( 形容词用作名词,亲戚朋友)

乐:以乐其志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快乐) 酒:性嗜酒(名词用作动词,喝酒)

写作主旨

本文是作者托言为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沈约《宋书·隐逸传》和萧统的《陶渊明传》都认为是“实录”。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清高不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道德品质与节操。[3]

本文取正史纪传体的形式,重在表现生活情趣,带有自叙情怀的特点。作者以简洁的笔墨表达不同流俗的性格,并不提及姓甚名谁,不过分夸耀,塑造了一个清高洒脱、怡然自得、安贫乐道,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形象。作者写此篇时已是晚年,生活相当困苦窘迫,但作者丝毫不后悔自己选择的归隐生活,而是以古贤者颜回自况,表达了自己安贫乐道的情怀。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有千里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搀杂在普通马中间)与普通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称它为千里马。

(能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要吃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把它当作普通的马)来喂养。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显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它不能按照正确方法,喂养它却不能使它的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走到千里马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不知道(认识)千里马吧!

注释

故:因此 。 虽:即使。 名:名贵的。 祗(zhǐ):只是。

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 骈:两马并驾。

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引申为

马厩。

以:因为。

一食:吃一顿。食,吃。 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是:这样,指示代词。 美:美好的素质。 见:通“现”,表现;显现。 且:犹,尚且。

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策之:鞭打它。

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这里指喂饱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材:通“才”,才能。 策:名词,马鞭。 临:面对。

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其:难道,表反问语气。 其:恐怕,表反问语气。 邪:通“耶”,表示疑问的语气词,

意为“吗”

知:懂得,了解,认识。

通假字

(1)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显现、表现。

(2)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通“饲”饲养。本文“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的两个食,都读“sì”,都是通假字 ;“材” 通 “才”,才能。

(3)其真无马邪: “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通“只”,只是。

古今异义

例: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例:安求其能千里也? 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例:一食或尽粟一石。 例: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古义:副词,表示一种情况出现以后,出现另一种情况,着重表示前事是后事的条件。 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个动作或情况之后。 例: 策之不以其道。 例: 虽有千里之能。

古义:马鞭,鞭策。 古义:即使。

今义:策划,策略。 今义:虽然。

古义:这样的。 古义:怎么。 古义:同样。

古义:有时,有的人,也许。

今义:或者。 今义:判断词。

今义:安全;安定;安装。

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

一词多义

虽有千里之能:的。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的,结构助词。

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标志。无义。 策之不以其道:它,代词。

食之不能尽其才: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 喂养,动词。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吃,动词。

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代“千里马”。 食之不能尽其材:代词,代千里马的。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代词,它的。 其真无马邪:难道,表反问,加强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恐怕”。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代鞭策千里马的方法。

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策之不以其道:名词活用动词,用鞭子打。 执策而临之:马鞭。

不以千里称也:因为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但是。 执策而临之:连词,表修饰。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连词,表承接。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尽。

食之不能尽其材: 使……尽,竭尽。

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故虽有名马:即使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顿

【篇二】八年级下语文人教版古文相关知识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积累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积累

[ 2008-5-16 10:13:00 | By: 且行且歌 ]

16

推荐

《与朱元思书》

1、通假字

窥谷忘反(通“返”,返回,回去)

2、古今异义词

一百许里(古义为“左右”,表示约数;今常指“应允”,“许多”,“或者”等。)

鸢飞戾天者(古义为“到,到达”,今常指“罪过”或“乖张”。)

经纶世务者(古义为为“筹划,治理”,今常指“政治规划”。)

3、一词多义

绝 天下独绝 (形容词,绝妙。)

猿则百叫无(动词,停止。)

上 负势竞上(动词,向上)

横柯上蔽(方位名词,上边,上面)

百 一百许里(数词,十的十倍)

猿则百叫无绝(数词,极言其多)

4、词类活用

风烟俱净(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净,散净)

任意东西(名词用作动词,往东往西漂流)

急湍甚箭(副词用作动词,快)

猛浪若奔(动词用作名词,奔跑的马)

互相轩邈(形容词用作动词,轩,争着向高处伸展。邈,争着向远处伸展) 《五柳先生传》

1、古今异义词

因以为号焉(古义为“以之为,把它作为”,两个词,今常用作一个词,认为) 或置酒而招之(古义为“有时”,今常用作连词,表选择关系)

造饮辄尽(古义为“往,到”,今常指“创造,制作”等)

2、一词多义

如 亲旧知其如此(动词,像)

晏如也(名词,……的样子)

得 家贫不能常得(动词,得到)

忘怀得失(名词,得到的(东西))

3、词类活用

亦不详其姓字(形容词用作动词,详细地知道)

亲旧知其如此(形容词用作名词,旧友,故友)

《马说》

1、通假字

才美不外见(通“现”,显露,表现)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养)

其真无马邪(通“耶”,吗)

食不能尽其材(通“才”,才能)

2、古今异义词

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为“有时”,今常作连词,表选择关系)

执策而临之(古义为“马鞭子”,今常指“政策、决策”等)

3、一词多义

食 一食或尽粟一石(量词,顿,餐)

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喂养)

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动词,能够)八年级下语文人教版古文相关知识

虽有千里之能(名词,才能,能力)

策 策之不以其道(动词,用鞭子打)

执策而临之(名词,马鞭子)

4、词类活用

一食或尽粟一石(形容词用作动词,吃尽)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数量词用作动词,行千里)

策之不以其道(名词帮作动词,用鞭子打)

食之不能尽其材(形容词用作使动词,使……尽,竭尽)

《送东阳马生序》

1、通假字

四支僵劲不能动(通“肢”,肢体)

同舍生皆被绮绣(能“披”,披着)

2、古今异义词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古义为“问”,今常指“敲”等) 媵人持汤沃灌(古义为“热水”,今常指“汁水”等)

略无慕艳意(古义为“欣羡”,今常指“鲜艳,艳丽”等)

日再食(古义为“两次”,今常指“又,再次”等)

3、一词多义

患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动词,担心)

无冻馁之患矣(名词,忧患)

故 故余虽愚(连词,所以)

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副词,特意)

质 援疑质理(动词,询问)

非天质之悲(名词,资质)

至 色愈恭,礼愈至(形容词,周到)

至舍(动词)

4、词类活用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动词用作代词,此,这)

腰白玉之环(名词用作动词,腰挂)

《小石潭记》

1、古今异义词

全石以为底(古义为“以之为,以全石作为”,今义指“认可”)

潭中鱼可百许头(古义为“约,大约”,今常作能愿动词,可以)

崔氏二小生(古义为“年轻人”,今常作戏曲用语)

2、一词多义

从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介词,由)

隶而从者(动词,跟从,跟随)

见 下见小潭(动词,显现,呈现)

明灭可见(动词,看见)

可 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明灭可见(副词,可以)

差 参差披拂(形容词,不齐)

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3、词类活用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向西)

近岸(形容词用作动词,靠近)

潭中鱼可百许头(动词用作副词,约,大约)

日光下澈(形容词用作动词,照射)

斗折蛇行(两个词均为名词用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像蛇爬行那样) 其岸势犬牙差互(名词用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

凄神寒骨(两个词均为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凄凉;使……寒冷) 《岳阳楼记》

1、通假字

百废具兴(通“俱”,全,都)

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咐,嘱托)

2、古今异义词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古义为“做州郡的太守”,今常指“守卫、守护”等) 越明年(古义为“到”,今义为“超过”)

越明年(古义为“第二年”,今常指“今年的下一年”)

则有去国怀乡(去,古义为“离开”,今常指“到,往”。国,古义为“国都,京城”,今常指“国家”)

至若春和景明(古义为“日光”,今常指“风景、景色”等)

沙鸥翔集(古义为“栖止,鸟停息在树上”,今常指“聚集、集中”等) 微斯人(古义为“无,没有”,今常指“微小、略微”等)

3、一词多义

则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相当于动词,是,就是)

然则北通巫峡(连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那么”)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连词,就)

极 北极潇湘(动词,尽,到达)

此乐何极(动词,穷尽)

一 在洞庭一湖(无实义,起强调作用)

一碧万顷(数词,一片)

而或长烟一空(副词,全)

4、词类活用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名词(太守)用做动词,做州郡的长官,即做太守。)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动词用做名词,景象)

《醉翁亭记》

1、古今异义词八年级下语文人教版古文相关知识

山间之四时也(古义为“季节”,今常指“时间,时刻”等)]

2、一词多义

临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动词,靠近。)

临溪而渔(动词,来到。)

谓 太守自谓也(动词,称谓,起别号)

太守谓谁(判断动词,为,是)

3、词类活用

山行六七里(名词用做状语,在山上,顺着山路)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名词用做状语,像鸟张开翅膀)

野芳发而幽香(形容词用做名词,香花。)

伛偻提携(伛偻,形容词用做名词,代指老人。提携,动词用做名词,小孩。) 《满井游记》

1、通假字 恶能无纪(通“记”,记载)

2、古今异义词

局促一室之内(古义为“拘束”,动词;今常指“拘谨不自然”等)

夫不能以游堕事(古义为“坏,耽误”,今常指“落、掉、往坏里变”等) 恶能无记(古义为“哪里、怎么”,念( ),今常指“凶恶( )、厌恶( )”

3、一词多义

始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前一个作副词,才。后一个作副词,尝,曾。 余之游将自此始(动词,开始)

乍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副词,初,开始)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副词,突然)

4、词类活用

麦田浅鬣寸许(名词用做状语,像兽颈上的长毛一样。)

泉而茗者, 而歌者,红装而蹇者(都是名词用做动词,泉,用泉水煮。茗,煮茶。 ,端着酒杯。蹇,骑驴

【篇三】八年级下语文人教版古文相关知识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梳理

第1篇 与朱元思书

一、文学(文体)常识

《与朱元思书》选自《艺文类聚》,作者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现在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文学家。其诗清新,且多为反映社会现实之作。其文工于写景,诗文自成一家,常描写山水景物,称为“吴均体”,开创一代诗风。

二、词语积累

1.通假字

(1)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通“啭”,鸟叫声。) .

(2)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通“返”,返回。) .

2.词类活用

(1)风烟俱净 (形容词作动词,消净、散净。) .

(2)任意东西 (名词作动词,向东走,向西走。) ..

(3)猛浪若奔 (动词作名词,飞奔的马。) .

(4)互相轩邈 (形容词作动词,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 ..

(5)望峰息心 (使动用法,使停息。) .

(6)横柯上蔽 (名词作状语,在上边。) .

(7)负势竞上 (方位名词作动词,向上生长。) .

(8)皆生寒树 (形容词作动词,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人感到有寒意。) .

3.古今异义

(1)猛浪若奔。(古义:本文指飞奔的马。今义:奔跑。) .

(2)蝉则千转不穷。(古义:停止。今义:贫穷。) .

(3)鸢飞戾天者。(古义:至。今义:罪过。) .

(4)经纶世务者。(古义:筹划、治理。今义:整理过的蚕丝,比喻治理国家的才能。) ..

(5)窥谷忘反。(古义:看,观察,侦探。今义:从小孔、缝隙或隐蔽处偷看。) .

4.一词多义

(1)绝:①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没有第二个。) .

②猿则百叫无绝(断,停止。) .

(2)上:①负势竞上(向上。) .

②横柯上蔽(在上边。) .

(3)无:①直视无碍(没有。) .

②猿则百叫无绝(不。) .

(4)百:①一百许里(确数,十的倍数。) .

②猿则百叫无绝(概数,表示多。) .

(5)直:①直视无碍(直接。) .

②争高直指(笔直。) .

5.重点词语

(1)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自:从。至:到。) ..

(2)水皆缥碧 (青白色。) ..

(3)急湍甚箭 (湍:急流。甚:胜过。) ..

(4)负势竞上 (负:凭借。竞:争着。) ..

(5)泉水激石 (激:冲击,拍打。) .

(6)好鸟相鸣 (好:美丽的。相鸣:互相和鸣。) ...

(7)横柯上蔽 (柯:树枝。蔽:遮蔽。) ..

(8)在昼犹昏 (昼:白天。犹:好像。) ..

三、文言句式

1.倒装句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定语后置,应为“飞戾天鸢者”)

2.省略句

(1)(船)从流飘荡,任意东西。(省略主语)

(2)急湍甚(于)箭。(省略介词“于”)

(3)(高山)负势竞上,互相轩邈。(省略主语“高山”)

四、主题思想

作者抓住此山此水特征,把动与静、声与色、光与影巧妙结合,为读者描绘出一幅充满生命力的山水图,让读者充分享受到了富春江两岸的“山川之美”。表达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含蓄地传达出作者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之趣。

五、理解默写

1.总领全文(山光水色的总特征或赞叹富春江景色)的句子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表达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的句子是: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3.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中有句写道“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与朱元思书》中与其写作手法相似的句子是: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4.写江流气势磅礴的: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5.百叫无绝;写视觉感受的:“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第2篇 马说

一、文学(文体)常识

本文选自《韩愈文选》,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二、词语积累

1.通假字

(1)才美不外见 (通“现”,显现、表现) .

(2)食之不能尽其材 (通“饲”,饲养;通“才”,才能。) ..

(3)其真无马邪 (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

2.词类活用

(1)一食或尽粟一石。(形容词作动词,吃尽。) .

(2)策之不以其道。(原意指马鞭,这里作动词,引申为用鞭子打,这里是驱使的意思。) .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数量词作动词,日行千里。) ..

(4)食之不能尽其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

3.古今异义

(1)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古义:这样的。今义:判断动词。) .

(2)安求其能千里也?(古义:怎么。今义:安全;安定;安装。) .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古义:同样。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

或列举。)

(4)一食或尽粟一石 (古义:有时,有的人。今义:或者。) .

(5)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古义:副词,表示一种情况出现以后,出现另一种情况,..

着重表示前事是后事的条件。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个动作或情况之后。)

(6)策之不以其道 (古义:马鞭。今义:策划,策略) .

4.一词多义

(1)之:①虽有千里之能 (的。) .

②马之千里者 (结构助词,定语后置标志。无义。) .

③策之不以其道 (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

④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音节助词,不译。) .

⑤食之不能尽其材 (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

(2)能:①虽有千里之能 (才能,能力。) .

②安求其能千里也 (能够。) .

(3)策:①策之不以其道 (名词作动词,用鞭子打。) .

②执策而临之 (马鞭。) .

(4)而:①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连词,表转折,但是。) .

②执策而临之 (连词,表修饰。) .

③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连词,表承接。) .

(5)食:①食不饱 (动词,吃。) .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 (名词,〈一顿〉饭。) .

③食之不能尽其材 (动词,通“饲”,喂养。) .

(6)虽:①故虽有名马 (即使。) .

②虽有千里之能 (虽然。) .

(7)其:①安求其能千里也 (代词,代“千里马”。) .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代词,它的。) .

③其真无马邪 (难道,表反问,加强语气。) .

④其真不知马也 (表推测,“恐怕”。) .

⑤策之不以其道 (代词,代驱赶千里马。) .

(8)以:①不以千里称也 (把,用。) .

②策之不以其道 (按照。) .

三、文言句式

1.倒装句

(1)祇辱于奴隶人之手。(介词结构后置,应为“祇于奴隶人之手辱”)

(2)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应为“千里马者”)

2.反问句

其真无马邪?译为: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四、主题思想

1.全文用了借物喻人的方式,把伯乐比喻为知人善任的贤君,把千里马比喻为未被发现的真正人才,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

2.形象:千里马——人才 伯乐——识别人才之人 食马者——愚妄浅薄、不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五、理解默写

1.全文的主旨句(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有一位名人曾经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以想到《马说》中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本文的中心论点(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表明论证前提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4.

5.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6.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表达作者对“食马者”强烈愤慨之情)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第3篇 送东阳马生序

一、文学(文体)常识

1.《送东阳马生序》节选自《宋学士文集》,作者宋濂(1310—1381),字景濂,明初文学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

2.本文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序。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一般是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文体,内容多为勉励、称许、推重之辞。

二、词语积累

1.通假字

(1)四支僵劲不能动。(通“肢”,肢体) .

(2)同舍生皆被绮绣。(通“披”,穿) .

2.词类活用

(1)腰白玉之环。(名词作动词,挂在腰间,佩戴。)

(2)手自笔录。(手,名词作动词,动手。笔,名词作状语,用笔。) ..

(3)戴朱缨宝饰之帽。(朱缨,名词作状语,用红缨。宝,名词作状语,用珠宝。) ...

(4)主人日再食。(名词作状语,每天。) .

(5)寓逆旅。(名词作动词,寄住。) .

3.古今异义

(1)走送之。(古义:跑。今义:行走,走路。) .

(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古义:借。今义:与“真”相对。) .

(3)益慕圣贤之道(古义:更加。今义:好处。) .

(4)余立侍左右(古义:身边。今义:大约。) ..

(5)卒获有所闻(古义:终于。今义:小兵。) .

(6)穷冬烈风。(古义:深。今义:贫穷,穷尽。) .

(7)媵人持汤沃灌。(古义:热水。今义:汤水。) .

(8)右备容臭。(古义:香气。今义:〈chòu〉臭气,气味难闻。) .

4.一词多义

(1)以:①俯身倾耳以请。(连词,相当于“而”) .

②以衾拥覆(介词,把,用。) .

③以中有足乐者(连词,因为。) .

④计日以还(表修饰,不译。) .

⑤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介词,前者译为“因为”,后者译为“把”。) ..

(2)之: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结构助词,的。) .

②走送之(代词,指书。) .

③当余之从师也(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

④无鲜肥滋味之享(助词,无实义。) .

⑤弗之怠(代词,抄书,宾语前置标志。) .

(3)至:①礼愈至(形容词,周到。) .

②至舍(动词,到达。) .

(4)从:①无从致书以观(从何处,这里指办法。) .

②从乡之先达(向。) .

(5)而:①足肤皲裂而不知(连词,表转折,但,却。) .

②久而乃和(连词,表修饰。) .

(6)若:①烨然若神人(好像。) .

②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如。) .

三、文言句式

1.倒装句

(1)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宾语前置,“之”是“怠”的宾语,“弗”表示否定,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往往前置,应为“手指不可屈伸,弗怠之”)

(2)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于藏书之家”,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应为“每于藏书之家假借”)

2.省略句

(余)又患无硕师名人与(之)游。(省略主语、宾语)

四、主题思想

本文从得书之难、求师之难、道路之难、生活之难等四方面,叙述了自己年轻时求学的艰苦经历,意在勉励马生专心学习,刻苦攻读,将来能有成就。

【篇四】八年级下语文人教版古文相关知识

语文八年级下人教版第五单元详细文言文知识归纳

《与朱元思书》

本文选自《艺文类聚》,作者:吴均,字叔庠(xiáng),南朝梁文学家。

解题:“与”:给予。“书”:信。题目的意思是写给朱元思的一封信。

中心:.《与朱元思书》一文描述作者乘船自富阳至桐庐沿途所见,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富春江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自然风光,表现对山水风光的热爱,对功名利禄的鄙视,对官场的厌恶。

文章在结构上的突出特点是什么?先总后分。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答案

1、 风烟俱净 俱:全,都

2、共色:同样的颜色

3、许:附于数词之后,表约数,相当于“光景”“左右”。

4、独绝:独一无二;绝,到了极点。

5、 从流飘荡 从:顺、随

6、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急湍:急流的水 甚:超过、胜过 奔:飞奔的马

7、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

8、负势竞上 负:凭借 轩邈:轩,高;邈,远。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9、蝉则千转不穷 转:通“啭” 鸟叫声

10、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戾:到 息:平息

11、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经纶:筹划 反:通“返” 返回

12、横柯上蔽 柯:树木的枝干 上,在上,

13、犹:好像,如同。

14、交映:互相掩映。

15、见:同“现”,显现,显露。

二、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答案

1、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没有风,烟雾都消散尽净,天和山呈现一样的颜色。

2、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急速的水流比飞箭还快,迅猛的波浪像飞奔的马。

3、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山峦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这些山峦)仿佛都在争着向高处和远处伸展。

4、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他那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5、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流连忘返。

6、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稀疏的树木枝条互相掩映,有时可以看见太阳

7、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

三、阅读课本,回答问题 答案

1、本文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势湍急,《三峡》一文中的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藐视,含蓄地表达出作者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隐退的高洁志趣。

4、请找出文章里具体描绘富春江的“异水”的句子 视无碍(侧面描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5、从听觉上看,富春江有哪些迷人景色?找出具体语句 :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6、鸢飞戾天者息心和经纶世务者忘反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望峰 窥谷

7、本文运用的写法: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形声兼备、虚实结合、正侧面描写相结合、骈散结合、句式多变……

本文运用的修辞:比喻、夸张

《五柳先生传》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 作者: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著名诗人。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答案

1、造饮辄尽 造:往、到 辄:就 尽:尽兴

2、箪瓢屡空,宴如也 屡:经常 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 如:……的样子

3、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其:这 兹:这 若:这 之:这 俦:辈、同类

4、不戚戚于贫贱 戚戚:忧愁的样子 于:对、对于

5、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何:哪、什么 许:处所

6、每有会意 会:领会、体会 意:内容

7、亲旧知其如此 亲:亲戚 旧:旧交、旧友

8、因以为号焉 因:于是,就 以为:把……当作 焉:语气助词

9、以此自终 以:凭借

10、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既:已经 曾:竟、加强否定语气 吝情:舍不得 去留:离开

11、不汲汲于富贵 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 于:对、对于

二、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答案

1、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他)喜欢读书,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忘了吃饭。

2、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一边喝酒一边吟诗,因为自己的志向而感到快乐。

三、阅读课本,回答下列问题 答案

1、五柳先生三大爱好是指什么?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 好读书; 性嗜酒; 常著文章自娱。不慕荣利、率真自然、安贫乐道(闲静少言)。

2、文中哪句话是陶渊明归隐形象的总体勾勒,使一位沉默寡言,淡泊功利的隐世名士飘然而生?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3、“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表现了五柳先生怎么样的性格特点? 自得其乐,淡泊名利。

《马说》

本文选自《韩愈文选》中的《杂说》(《杂说》共四篇,《马说》是第四篇)。 作者: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作《昌黎先生集》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答案

1、策之不以其道 策:用鞭子打 以:按照 其:驱使千里马的 道:方法

2、执策而临之 策:鞭子 而:表修饰的连词 临:面对

3、其真无马邪 其:表反问,难道 邪:通“耶”,表疑问,相当于“吗”

4、其真不知马也 其:表猜测,恐怕

5、一食或尽粟一石 一食:一顿饭

6、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通“饲”,喂 材:通“才”,才能

7、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是:这 虽:虽然

8、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且:尚且 等:一样

9、 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 表现出来

10、故虽有名马 故:所以 虽:即使

11、安求其能千里也 安:怎么 千里:日行千里

1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祗:只是 于:在 之:的

13、不以千里称也 以:因为

14、骈死于槽枥之间 骈:两马并驾

15、然后有千里马: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然:这样

16、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且:犹、尚且 欲:想要 与:和 等:等同、一样 得:办到

二、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答案

1、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所以即使有好马,只是在喂马人的手里受屈辱。

2、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喂养它。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鞭打它却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饲养它(又)不能喂饱它,使它(日行千里的)才能充分发挥出来(或 饲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马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6、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想和平常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

三、阅读课本,回答下列问题 答案

作者作品:韩愈唐朝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人,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本文选自《昌黎先生集》里的《杂说》。

1、本文中心句:(中心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下文都是从反面论述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2、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中心思想)

作者的真意在于谴责“食马者”的无知、愚昧和昏庸,对在位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示了极大地愤慨,表达了作者痛感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强烈愤慨。。

3、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比喻有才之士;食马者比喻不识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浅薄愚妄的统治者。

《送东阳马生序》

本文选自《宋学士文集》 作者: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明初文学家,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朱元璋称宋濂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著有《宋学士文集》

题目含意:送给同乡马君则(马姓书生)的一篇赠序。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余幼时即嗜学: 嗜 喜欢,爱好.。

(2)致书:得到书。这里是买书的意思。致,取得,得到. 。

(3)假借:借。假也是借的意思。

(4)弗之怠:怠,懈怠,不放松写。弗:不 之:指代抄书

(5)走送之:走,跑 。

(6)既加冠:已经加了冠,到了成年。

(7)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患,担心,忧虑。硕师,才学渊博的老师。硕,大。

(8)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尝,曾经。 趋,奔向。 先达,学术界的前辈。

(9)执经叩问:叩问,求教。 叩,问.。

(10)德隆望尊:道德高,声望重。

(11)门人弟子填其室: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 门人,弟子,学生。 填,塞。这里的是拥挤的意思。

(12)稍降辞色: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13)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 援,引,提出。 质,询问。

(14)俯身倾耳以请: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表示专心而尊敬地)请教。

(15)或遇其叱咄:或,有时。叱咄,训斥,呵责。

(16)礼愈至:至,周到。

(17)不敢出一言以复:复,这里指辩解。

(18)俟其欣悦:俟指等待,等。

(19)负箧曳屣: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示鞋破)。

(20)穷冬:严冬。

(21)皲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破裂。

(22)至舍:舍,学舍,书舍。

(23)僵劲:僵硬.。

(24)持汤沃灌:汤,热水 沃灌,浇洗。

(25)以衾拥覆:以,用。 衾,被子.。

(26)寓逆旅:住在旅店里。 逆旅,旅店.

(27)主人日再食:每天提供两顿饭。 再,两次。 食,提供伙食。

(28)同舍生皆被绮绣:被,同"披"。

(29)戴朱缨宝饰之帽:朱缨,红色的帽带。

(30)腰白玉之环:腰,腰系。

(31)右备容臭:容臭,香袋。

(32)烨然若神人:烨然,光彩耀眼的样子.。

(33)緼袍敝衣:破旧的衣服。 緼,旧絮。 敝,破。

(34)略无慕艳意:毫无羡慕之心。 慕艳,羡慕。

(35)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二、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答案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于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来读,常常向收藏书籍的人家借,亲手抄录,计算着日子按时归还。

2、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在深山大沟中赶路。隆冬时节刮着猛烈的风,大雪深积几尺,脚上的皮肤冻裂了也不知道。

3、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同宿舍的学生都穿着绣花绸缎衣服,戴着缀有红缨带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腰刀,右边挂香袋,光彩照人,像神仙一样。

4、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

5、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我站着陪侍在老师身边,提出疑问,询问道理。

6、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用被子(将全身)蒙盖好,好久才暖和过来。

7、、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却一点也没有羡慕的心思,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也就不感觉吃的、穿的不知他人了。

8、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总之我求学时的辛勤与艰苦就是如此罢。

9、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所以我虽然愚笨,最终还是获得了见识(或 最终还是有所收获)。

10、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又担心自己不能和学问渊博的老师名人交往,(因而)曾经跑到百里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三、阅读理解:

⒈本文内容:宋濂用自己当年艰苦求学的经历勉励马生刻苦读书。

2、.从几方面概括作者求学时的客观条件?

求书难:手自笔录;

求师叩问难:趋百里外,谦虚谨慎;

从师道路跋涉苦: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

衣食生活苦:日再食,缊袍敝衣。

3、本文是写给马生的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写自己求学的事?

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增强作品感染力和教育作用。

4、课外积累。

古人刻苦求学的事迹。

①东周时代,苏秦读书欲睡锥刺骨。

②西汉,孙敬昼夜苦读,以绳系头悬屋梁。

【篇五】八年级下语文人教版古文相关知识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复习之文言文知识归纳篇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古文知识归纳

1、与朱元思书

1.出处:选自《艺文类聚》,作者是吴均,今存其诗一百三十余首,其中多借自然之物以抒其愤闷抑郁之情;《粱书·吴均传》说他“文体清拔有骨气”,在当时颇有影响,时称“吴均体”。对当时文坛有很大的冲击。本文是一片山水名作,作者的题意是写给朱元思的一封信。“与”是 A 词语:蝉则千转不穷:“转”通“啭”,鸟叫声。 窥谷忘返:“反”通“返”,返回。 古今异义:

①许:古附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一百许里;今常用义为应允,或者,可能。 ②戾:至,到达,鸢飞戾天者;今表罪过,乖张。

③经纶:筹画,治理,经纶世务者;今指政治规律,如“满腹经纶”。 一词多义:

①绝:独一无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停,断,猿则白叫无绝。

②上:向上,负势竞上;上面,横柯上蔽。 直:一直,直视无碍;笔直,争高直指。 ③百:数词,十的十倍,一百许里;数词,极言其多,猿则百叫无绝。 词语活用:

①负势竞上:动词“竞”作“上”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争着。 ②互相轩邈:轩、邈,形容词作动词,分别指高处和远处,充当省略主语的谓语。 ③任意东西:东西,名词作状语,向东或向西,充当省略主语的谓语。 ④凤烟俱净:净,受副词“俱”修饰,胸容词作动词,消净,散净。 ⑤猛浪若奔:奔,动词作名词,充当“若”的宾语。 B 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省略句: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省略主语“我的小船”,译为(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荡,时而向东时而向西。 翻译:①急湍甚箭:应为“急湍甚于箭”。译为 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 ②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译:那些追求名利,极力攀爬的人,看到这些凶奇的山峰,就会平息了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那些忙于治理社会事务的人,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备注:本课出现较多骈句,即四字一分,一句两分;后来出现的六字一分,也属于骈句的范畴。 2、五柳先生传 一、文学常识

1.出处:选自《陶渊明集》,作者陶渊明(见八年级上册《桃花源记》)。

本文视为作者的自传,以第三人称,从五柳先生的身份和称号写起,重点描写了他的生活、性格特点,描述出一个安贫乐道,抱朴存真,不追求荣华富贵的隐士形象。表达了作者不想与世俗同流合污来取得富贵,安贫乐道,独善其身的情感。在写法上多用否定句,突出了作者与世俗的格格不入

以及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是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A 字音:辄[zhe] 箪[dan] 俦[chou] 觞[shang ]

B 词语:会意:指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会,体会,领会。

造饮辄尽:去喝酒就喝个尽兴;辄,就。 其在必醉:希望一定喝醉;期,期望。

不求甚解:指读书要领会精神实质,不必咬文嚼字。现在多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古今异义:

①造:往、到,造饮辄尽;今常用于“创造”“制造”等义。 ②赞:传记结尾处评论性文字。今常用于“赞美”、“夸赞”等义。 一词多义:

①以:把,因以为号焉;凭借,以此自终。

②之:代词,他,或置酒而招之;助词,译为“的”,无怀氏之民欤? ③言:说话,说,闲静少言;言语,话,黔娄之妻有言。

④其:代词,他,亲旧知其如此;语气词,表示揣测、反问,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⑤如:的样子,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像,亲旧知其如此。 词语活用:

①亦不详其姓字:详,形容词作动词,详细地知道。

②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亲旧,形容词作动词,亲戚朋友。 ③以乐其志:乐,形容词使动用法,使乐。 C 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省略句:①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应为“先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先生生性喜欢喝酒,家中贫穷不能经常有酒喝。) ②因以为号焉。(应为“因以为号焉。”译:于是就把(五柳)作为号了。) 倒装句: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应为“不知先生何许人也”,译:这位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 ②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于贫贱”“于富贵”介词结构后置,译:不为贫贱而忧心忡忡,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翻译: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译:已经醉了便回家,没有留恋之情。“曾”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吝情,舍不得;去留,意思是留;表现五柳先生态度率真,来了就喝酒,喝完就走。 3、《马说》

1.出处:选自《韩愈文选》,作者是唐朝文学家、哲学家韩愈,字退之,代表作有《昌黎先生集》《原毁》《师说》《柳子厚墓志铭》等;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古文概念提出始于韩愈,古文运动的实质是散文革新运动,对我国散文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其散文在继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A 字音:祉[zhi] 骈[pian] 食[si]

B 词语: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句意:才能和特长不能表现出来。 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喂养它,又不能竭尽它的才能。 其真无马耶:“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句意:真的没有马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句意:喂马人不懂它能日行千里喂养它。 一词多义:

①之:助词,译为的,虽有千里之能;不译,定语后置的标志,马之千里者;代词,它,代千里马,策之不以其道;不译,补充音节,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②食:吃,食不饱;通“饲”,喂,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顿:一食或尽粟一石。 ③策:名词,鞭子,执策而临之;动词,鞭打,策之不以其道。 ④以:用,不以千里称也;按照,策之不以其道。 ⑤能:能够,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力,虽有千里之能。

⑤其:它的,代词,策之不以其道;表反问语气,难得,其真无马耶;其实,其真不知马也! 乎:介词,于,出乎其性;语气词,勉乎哉。 词语活用: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辱,形容词作动词,辱没。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尽,形容词作动词,吃尽。 ③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作动词,鞭打,驱使。

④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数量词作动词,行千里。 ⑤食之不能尽其材:尽,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C 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倒装句:①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千里”是中心词“马”的后置定语。译:千里的马。) ②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状语后置,“于”相当于“在”,“于奴隶人之手”是介词结构的后置。译:只好屈辱在低贱的人的手里。)

翻译: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译:鞭策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哪里,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4、《送东阳马生序》

1.出处:选自《宋学士文集》,作者是明初散文家宋濂,字景濂,号潜溪,代表作有《秦士录》《王冕传》《李疑传》《杜环小传》;宋濂的写景散文数量亦不少,且风格近似欧阳修,文笔清新,写景状物生动,不事雕琢,代表作有《桃花涧修禊诗序》《环翠亭记》等。他亲自经历了元末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故他的文章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往往在生动的描述中包含着寓意深刻的哲理,具有较强的思想性,明太祖朱元璋推其为“开国文臣之首”。

A 字音:叱咄[chi duo] 俟[si] 箧[qie] 屣[xi] 皲[jun]裂 膡[ying]人 衾[qin] 烨[ye]然 缊[yun] B 词语:

言和而色夷:“夷”通“怡”,和善,愉快。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句意:到了校舍,四肢坚硬不能动弹。 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句意:同宿舍的学生都穿着绣花绸缎的衣服。 古今异义:

①走:跑,录毕,走送了;今表行走。

②汤:热水,媵人持汤沃灌;今表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③假:借,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今表虚伪的,不真实的。 趋:奔,快走,尝趋白里外从乡之迭达;表趋向,执经叩问。 一词多义:

①以:用,以衾拥覆;连词,因为,以中有足乐者;相当于“而”,俯身倾耳以请;把,以是人多以书假余;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家贫,无致书以观。 ②书:书籍,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信,与朱元思书。

③从:向,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跟从,当余之从师也。 ④其:他,俟其欣悦;他的,门人弟子填其室。

⑤至:周到。礼愈至;到,到底,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⑥若:好像,烨然若神人;如,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患:动词,担忧,忧虑,又患无硕师名人;名词,忧患,无冻馁之患矣。 故:连词,所以,故余虽愚;副词,特意,故意,余故道为学之难以若之。 道:名词,学说,益慕圣贤之道;动词,说,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质:动词,询问,援疑质理;名词,本资,资质,非天质之卑。 词语活用:

八年级下语文人教版古文相关知识

①腰白玉之环:腰,名词作动词,挂在腰间。

②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緼袍敝衣,名词作动词,穿着旧棉袄、破衣服。 ③手自笔录:手,名词作动词,动手; 手自笔录:笔,名词作状语,用笔。 县官日癝稍之供:名词作状语,每天。 父母岁有裘葛之遗:岁,名词作状语,每年。 余立侍左右:立,名词作状语,站着。 是可谓善学者矣:善,形容词作动词,擅长。 录毕,走送之:走,动词作状语,跑着→赶快。

C 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判断句: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他们的学业要是不精通,德行要是不成器的,不是天资低下的,而是用心不及我的专一罢了。 省略句:

先达德隆望尊,(先达)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余)援疑质理,(余)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余)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余)则又请

焉。

译:前辈道德声望高,(向他求学的)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从来没有把语言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我(恭敬)地站在他旁边,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候遇到他地训斥、呵责,(我的)表情态度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来回答;等到他高兴了,我旧又请教。

(余)又患无硕师名人与(之)游。(省略主语)

(我)又担心没有大师,名人同(我)交游,(向他们请教)。 寓(于)逆旅主人。(省略介词) 我寄居在旅店主人那里。 倒装句:

①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宾语前置,“之”是“怠”的宾语,“弗”表示否定,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往往前置。译: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放松抄书。)八年级下语文人教版古文相关知识

②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于藏书之家”,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译: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自谓少时用心于学其劳。 自己说少年时学习用心很劳苦。

翻译: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译:因为(我)心中有值得快乐的事情,不感到吃穿的享受不如别人。 5、《小石潭记》

1.出处:选自《永州八记》,作者是唐朝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字子厚;代表作《天说》为哲学论文代表作。《封建论》《断刑论》为长篇和中篇政论代表作。《晋文公问守原议》《桐叶封弟辩》《伊尹五就桀赞》等为短篇政论代表。寓言代表作有《三戒》。传记代表作有《段太尉逸事状》《梓人传》《河间传》《捕蛇者说》等。山水游记典范之作为《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骚赋代表作《惩咎赋》《闵生赋》《梦归赋》《囚山赋》。

他提倡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指出写作必须持认真严肃的态度,强调作家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在诗歌理论方面,他继承了刘勰标举“比兴”和陈子昂提倡“兴寄”的传统。与白居易《与元九书》中关于讽喻诗的主张一致。他的诗文理论,代表着当时文学运动的进步倾向。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同时列为“唐宋八大家”。

本文作者主要记小石潭,他写水、写岩石、写树木、写游鱼,宛如一幅优美的风景画,是富有诗意的散文,写得极为精美。

A 字音:清冽[lie] 卷[quan]石 坻[chi] 嵁[kan] 俶[chu]尔 翕[xi]乎 悄怆幽邃[qiao chuang you sui](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气息;悄怆,忧伤的样子。) B 词语:

下见小潭(“见”通“现”,文中句意为:向下走,出现一个小潭。) 一词多义:

①可:大约,潭中鱼可百许头;可以,能够,不可久居。

②从:自,由,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跟随,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怒己,曰奉壹。 ③清:清澈,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冷清,以其境过清。 ④差:长短不一,参差披拂;交错,动词,其岸势犬牙差互。

⑤以:因为,以其境过清;表示前一行为是后一行为的的方法或手段,“一”前面的成分是后面动词的状语,可以不译,近岸卷石底以出。

⑥乐:以为乐,心乐之;逗乐,嬉戏,似与游者相乐。 见:动词,通“现”,出现,下见小潭;动词,明灭可见。 古今异义:

①小生:古义青年,后生,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今指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②去:离开,乃记之而去(于是记下这番景致便离开了。);今常用义为“往”。 词语活用:

①西,向西,名词作状语。例句: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②乐:a.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例句:心乐之;b.形容词作动词,嬉乐,逗乐,似与游着相乐。

③下,a.名词作状语,向下。例句:日光下澈;b.名词作状语,在下面,下见小潭。 ④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一样。例句:斗折蛇行。 ⑤蛇:名词作状语,像蛇一样。例句:斗折蛇行。

⑥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例句:其岸势犬牙差互。 ⑦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凄凉。例句:凄神寒骨。 ⑧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寒冷。例句:凄神寒骨。

⑨空:名词“空”用作“游”的状语,“在空中”。例句:皆若空游无所依。 ⑩近:形容词“近”带宾语“岸”,作动词表示靠近,接近。 环:名词作状语,像环一样,四面竹树环合。

彻:形容词充当“阳光”的谓语,深深透过;日光下彻:译为:太阳光直射水底。 C 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倒装句:全石以为底。(应为“以全石为底”。译:以整块石头为底。) 省略句:(余)以其境过清。(译:我因为它的环境过于清凉。) 日光下澈(潭水)。太阳光直射到潭底。

(溪泉)斗折蛇行。溪水像北斗星座那样曲折,又像蛇那样爬行。 坐(于)潭上。坐在潭边。

翻译:A、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译:青葱的树,翠绿的茎蔓,(树枝藤条)遮盖交结,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B、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译:阳光直照到水底,石上有鱼的影子,静止不动;又忽然向远处游走,往来很快。好像和游人互相嬉戏。 6、《岳阳楼记》

1.出处: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字希文;范仲淹在学术上以易学著名,其文学亦为后世景仰,在文风卑弱的宋初,范仲淹反对西崑派,反对骈体文,主作用质朴的、有实际社会内容的作品来矫正文弊。他一生论著很多,诗、词、散文都很出色,有不少爱国忧民、反映社会现实的好作品,艺术上也颇见工力,颇具特色。 A 字音:浩浩汤汤[shang shang] 芷[zhi]

B 词语:“具”通“俱”,全,皆。 “属”通“嘱”,嘱咐。 古今异义:

①微:没有,微斯人;今义细小。

②气象:景象,气象万千;今指大气的状态和现象。 一词多义:

①以:来,属予作文以记之;因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②观:看,予观夫巴陵胜状;景色,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③一:一,一碧万顷;全,长烟一空。

④开:放晴,连月不开;打开,开我东阁门;开设,设置,旁开小窗。

⑤则:那么,然则何时而乐耶;就是,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就,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⑥极:极点,感极而悲者矣;尽,此乐何极。

⑦或:有时候,而或长烟一空;或许,也许,或异二者之为。 ⑧空:天空,浊浪排空;消散,长烟一空。 ⑨通:顺利,政通人和;通向,北通巫峡。 ⑩和:和乐,政通人和;和煦,至若春和景明。

夫:那,予观夫巴陵盛状;发语词,不译,夫环而攻之;丈夫,女子的配偶,夫鼾声起。 去:离开,去国还乡;距离,西蜀之去南海;逃离,逃跑,委而去之。 为:行为,活动,或异二者之为;做,为,全石以为底。 词语活用:

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形容词作状语,“先”“后”是形容词,在这里意思是“在之前”和“在之后”,作状语。 句意: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乐。 ②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名词作动词,做太守。 本课成语:

气象万千: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 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政通人和:政事通遂,人们和乐。信任国泰民安。 C 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判断句: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也”表判断) 这些就上岳阳楼的壮丽的景色。 倒装句:

①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状语后置,“于其上”介宾短语作“刻”的状语,后置。正常的语序应为“于其上刻唐贤今人诗赋”。译:在岳阳楼上雕刻了唐代名家和近人的试赋。)

②多会于此(状语后置,“于此”介宾短语作“会”的状语,后置。正常的语序因为应为“多于此会”。译:大多在这里聚会。)

③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定语后置,“高”是“庙堂”的定语,“远”是江湖的定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居高高之庙堂”,“处僻远之江湖”;译:在朝廷上做官就为拚命百姓忧虑;不再朝廷上做官就替君主担忧。)

④吾谁与归?(宾语前置,“谁”是介词“与”的宾语,疑问句中常前置。正常语序应为“吾与谁归”。译:我和谁一道呢?) 微斯人,吾谁与归?

要不是这种人,我又同谁在一起呢?

省略句:(其)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其”即洞庭湖。译:(它)连着远方的山脉,吞噬着长江的流水,浩浩荡荡,宽阔无边;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变化,景物的变化无穷无尽。 (藤子京)属予作文以记之。

(藤子京)嘱咐我写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翻译:①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译:是因为他们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悲或喜。 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译: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 7、《醉翁亭记》

1.出处:选自《欧阳修散文选集》作者是宋代文学家、书法家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代表作有《新唐书 》《新五代史》《集古录》《欧阳文忠集》;欧阳修前期的政治思想,反映了中小地主阶级的利益,对当时经济、政治和军事等方面的严重危机,有较清醒的认识。主张除积弊、行宽简、务农节用,与范促淹等共谋革新。晚年随着社会地位的提高,思想渐趋保守,对王安石部分新法有所抵制和讥评;但比较实事求是,和司马光等人的态度是不尽相同的。欧阳修的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A 字音:琅琊[lang ya] 伛偻[yu lu] 觥[gong]筹交错 阴翳[yi] B 词语: 词类活用:

名:名词作动词,命名,名之者谁?

翼:名词作状语,像鸟的翅膀一样,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一词多义:

①.而:表顺接的连词,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表并列的连词,泉香而酒冽;表递进的连词,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表转折的连词,可是,却,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表时间的连词,不久,已而夕阳在山。

②.绝:停止,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与世隔绝,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到极点,以为绝妙;极,非常,佛印绝类弥勒。

③.也:与“者”连用,表示判断语气,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用于句尾,表示肯定语气,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④.之:助词,的,醉翁之意不在酒;代词,名之者谁?

⑤.酿泉:名词,泉的名称,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宾动短语,酿造泉水,酿泉为酒。 ⑥.乐:快乐,动词,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趣,名词,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⑦.秀:秀丽,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开花,文中指繁荣滋长,佳木秀而繁阴。 ⑧.意:情趣,醉翁之意不在酒;打算,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临:靠近,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到,临溪而鱼。

名:名词,名字,卷卷有爷名;动词,给命名,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词语活用:

①名之者谁:名,名词作动词,命名。

②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翼,名词作状语,像鸟的翅膀一样。 句意: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临,靠近。 C.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倒装句:

①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正常语序应为“于途歌”“于树休”。译:至于背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行人在树下休息,走在前面的人呼唤,走在后面的人答应,弯着驼背的老人,领着的孩子,来来往往络绎不绝,这就是滁州的人们在游山啊。) ②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述以文:述之以文,以文述之,即使省略句,又是倒装句,属状语后置句。译:醒来后能用文章记述这种乐事的人,就是太守。)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时能够同享那乐事,清醒后能够用文章记述那乐事的人,是太守。 判断句:

①环滁皆山也。(“也”表示判断语气。译:滁州四面都是山。) ②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译:这明晦交替的景象,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琅琊也。

远远望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是琅琊也。 省略句: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心”和“酒”前面都省略乐介词“于”,应为“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译:领会它在心里,寄托它在饮酒上。) 8、《满井游记》

1.出处:选自《袁中郎集笺校》作者是明代著名文学家袁宏道,字中郎,号右公;代表作有《袁中郎全集》。他与其兄袁宗道、其弟袁中道,以“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鲜明旗帜,反对前七子的复古主张,世称“公安派”,与其兄弟被称为“公安三袁”。

A 字音:廿[nian] 靧[hui] 鬣[lie] 罍[lei] 蹇[jian] 浃[jia] 曝[pu] 呷[xia] 堕[hui]事 B 词语:

稍和:略为暖和。 于时:在这时。未始无春:未尝没有春天。 堕事:耽误公事。 古今异义:

披风:古为偏正短语,“在风中开散”的意思,柔梢披风;今作为名词,一种披在肩上的没有袖子的外衣。 一词多义:

①.时:时常,冻风时作;时候,春和景明之时。

②.为:表被动,被,山峦为晴雪所洗;写,故为之文以志之;是,人为刀,我为鱼肉。 ③.得:能够,欲出不得;得意,悠然自得;得到,得道多助。

④.之:助词,的,脱笼之鹄;舒缓语气,不译,如倩女之靧面;限定关系,以,郊田之外;代词,未乏知也。

⑤.乍:初,开始,波色乍明;突然,忽然,冷光乍出于匣也。

⑥.鳞:像鱼鳞,鳞浪层层;代鱼,呷浪之鳞;鱼鳞,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偕:一起,宠辱偕忘;和,与,偕数友出东直。 词语活用:

①.泉而茗者:泉,名词作动词,用泉水。 ②.泉而茗者:茗,名词作动词,煮茶。 ③.罍而歌者:罍,名词作动词,端着酒杯。 ④.红装而蹇者:红装,名词作动词,穿着艳妆。

⑤.作则飞沙走砾:飞,动词使动用法,使飞;走,动词使动用法,使走。 C.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倒装句:

①.冷光乍出于匣也。

宾语后置,“于匣”是状语,“出于匣”即“于匣出”,译:冷光突然从镜匣子里闪射出来。) ②.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

宾语后置,“于山石草木之间”是“萧然”的状语,正常语序应为“于山石草木之间者”。译:在山石草木之间潇洒自然。 ③.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宾语前置 ,“之”是代词,代指上文所说“郊田之外未始元春,是“知”的宾语。在否定句中代词“之”作宾语,经常把宾语提到动词前,形成宾语前置的句式。正常语序应为“未知之也”。译: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这一点。

【篇六】八年级下语文人教版古文相关知识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文言文复习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归纳

《与朱元思书》

语音

缥(piǎo)碧 无碍(ài)负势竞(jìng )上 泠泠(líng)作响 嘤嘤(yīng )成韵 鸢(yuān)飞戾( lì )天 互相轩(xuān )邈(miǎo )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 风烟俱净 俱:全,都 2、 从流飘荡 从:顺,随

3、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缥碧:青白色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甚:比得过 奔:飞奔的马 5、负势竞上 负:凭依

6、蝉则千转不穷 转:通“啭”,鸟叫声

7、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戾:到 息:平息

8、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经纶:筹划 反:通“返”,返回 9、横柯上蔽 柯:树木的枝干 二、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那空间的烟雾都消散尽净,天和山呈现相同的颜色。 2、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急速的水流比飞箭还快,迅猛的波浪有如飞奔的马。

3、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那一座座高山)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争着向高处和远处伸展。 4、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那些像鸢飞到天上一样极力为名利攀高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他那热衷功名利禄的心。

5、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忙于经营俗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6、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稀疏的树木枝条相互交叉掩映,有时偶尔也见到(一丝)阳光。 三、阅读课本,回答问题

1、本文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势湍急,《三峡》一文中的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

4、请找出文章里具体描绘富春江的“异水”“奇山”的句子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5、从听觉上看,富春江有哪些迷人景色?找出具体语句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6、鸢飞戾天者息心和经纶世务者忘反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望峰窥谷

7、全文共两段,第一段为总写,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一句作为全文的纲领。第二段是为分写。先写“异水”,以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写水流舒缓处,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写水流湍急处。再写“奇山”,以负、 竞 、轩邈 、争 、直 字,将崇山峻岭化静为动,再以泉声 、鸟声、蝉声 、猿声四种声音从听觉写出山间的勃勃生机。

8、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热爱和鄙弃名利的思想感情。

《送东阳马生序》

嗜学shì叩(kòu)问叱(chì)咄(duō)俟(sì)负箧(qiè)

曳(yè)屣(xǐ)皲(jūn)裂媵(yìng)人衾(qīn)容臭(xiù)烨(yè)

缊(yùn)袍敝衣烨然yè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致:得到

2、援疑质理 援:引,提出 质:询问

3、益慕圣贤之道 益:更加 慕:仰慕 道:学说,学问 4、俟其欣悦 俟:等待

5、滕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 汤:热水 衾:被子 覆:蒙盖 6、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再:两顿

7、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走:跑 逾约:超过期限 8、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肢”,肢体 9、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穿 二、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家里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常常向收藏书籍的人家借,亲手抄录,计算着日子按时归还。

2、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在深山大沟中赶路。严冬刮着猛烈的风,大雪深积几尺,脚上的皮肤冻裂了也不知道。

3、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同宿舍的学生都穿着绣花绸缎衣服,戴着缀有红缨带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腰刀,右边挂香袋,光彩照耀像神仙一样。

4、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

5、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我站着陪侍在老师身边,提出疑问,询问道理。 6、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用被子(将全身)蒙盖好,好久才暖和过来。

7、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却一点也没有羡慕的意思,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也就不感觉吃的、穿的不如他人了。

8、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总之我求学时的辛勤与艰苦就是如此罢。 9、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所以我即使愚笨,但终究获得了学识。

10、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又苦于没有大师名人和(自己)交流,(因而)曾经跑到百里外,捧着经书向当地有名望的前辈请教。 三、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作者写自己年轻时学习上的艰苦情景,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艰苦的学习过程和端正的学习态度。

2、作者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表现了什么? 勤奋学习、谦虚求学的态度。 3、用一句话概括第二段的内容。 叙述了作者奔走求学之苦。 4、作者在写自己的清苦生活时,为什么要写同舍生奢华的生活? 通过对比更足以突出作者不慕富贵,专心学习的思想品质。

5、围绕“嗜学”二字写了哪两件事? 借书之苦。求教之难。 6、 “卒获有所闻”这里的“闻”指什么? 得到知识,明白道理。

7、读完全文,你觉得应该学习作者的什么精神和品质? 不畏艰苦,刻苦勤奋的求学精神和坚守信约,谦虚有礼的美好品质。 8、与作者当年的学习条件相比,今天的你有哪些优越的地方?说说现代中学生有怎样的苦乐观? 吃穿无忧,国家、学校、家长、老师的全力支持,设备先进,资源广泛,信息灵通等。珍惜时间,虚心善学,苦中作乐,以苦为乐。

《五柳先生传》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八年级下语文人教版古文相关知识

1、造饮辄尽 造:往,到 辄:就

2、箪瓢屡空,晏如也 屡:经常 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 3、兹若人之俦乎 俦:辈、同类

4、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戚戚:忧愁的样子 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 5、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许:处所 6、每有会意 会:体会、领会

7、亲旧知其如此 亲:亲戚 旧:朋友 二、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他)喜欢读书,(却)不过分在字句上下功夫;每当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忘了吃饭。

2、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为自己的志向而感到快乐。

3、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意思: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4、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

八年级下语文人教版古文相关知识

5、造饮辄尽,期在必醉:到别人家里去喝酒,一来、就要把酒喝光,希望一定喝醉。 6、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经常写文章来消遣时光,从文中也稍微透露出自己的志趣。 三、阅读课本,回答下列问题

1、五柳先生三大爱好是指什么?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五柳先生的形象 ? 好读书; 性嗜酒; 常著文章自娱。 平和、旷达的性格。安贫乐道,不慕荣利,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

2、文中哪句话是陶渊明归隐形象的总体勾勒,使一位沉默寡言,淡泊功利的隐世名士飘然而生。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3、“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表现了五柳先生怎么样的性格特点? 自得其乐,淡泊名利。

《马说》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策之不以其道 策:用鞭子打 以:按照 道:正确的方法 2、执策而临之 策:鞭子 临:面对

3、其真无马邪 其:表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 4、其真不知马也 其:表推测语气,相当于“恐怕”

5、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餐 或:有时 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6、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通“饲”,喂 材:通“才”,才能 7、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是:这样 虽:即使 8、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且:尚且 等:一样,等同 9、 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 表现出来

10、故虽有名马 故:所以,因此 虽:即使

11、安求其能千里也 安:怎么 千里:日行千里

一词多义:

①之:助词,译为的,虽有千里之能;

不译,定语后置的标志,马之千里者; 代词,它,代千里马,策之不以其道; 不译,补充音节,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②食:吃,食不饱;

通“饲”,喂,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顿:一食或尽粟一石。

①策:名词,鞭子,执策而临之;

动词,鞭打,策之不以其道。 ④以:用,不以千里称也;

按照,策之不以其道。 ⑤能:能够,安求其能千里也;

能力,虽有千里之能。

⑤其:它的,代词,策之不以其道;

表反问语气,难道,其真无马耶; 其实,其真不知马也! 理解性默写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8、全文的主旨句是: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9、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0、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1、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12、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3、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4、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5、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6、写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一食或尽粟一石。

17、运用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8、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19、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二、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所以即使有好马,只是屈辱在奴役的(养马)人的手里。 2、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棚里,不能用“千里马”(的称号)去称呼它。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它能日行千里而(根据它的食量)喂养它。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驾驭千里马而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饲养它(又)不让它吃饱以充分发挥它(日行千里的)才能,(马)嘶叫又不懂得它的意图。 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识(千里)马吧! 《小石潭记》 一、词语:

1. 水尤清冽 尤:格外。 冽:凉

2.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道:道路。见:出现。

3. 为坻,为屿,为嵁 为:成为 坻:水中高地。屿:小岛。嵁:不平的岩石。 4. 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大约。 许: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来” 5. 佁然不动 佁然:呆呆的样子。

6.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以:因为。清:凄清。居:停留。 7. 隶而从者 隶:跟从。

8.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向西。 行:走 9. 下见小潭 下:在下面。 10. 日光下澈 下:往下。

11. 皆若空游无所依 空:在空中。

12.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斗:像北斗星一样。蛇:像蛇那样。 13. 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 14. 似与游者相乐 乐:逗乐。

15.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凄:使凄凉。寒:使寒冷。 16. 乃记之而去 乃:就 去:离开。 二、句子翻译。

17.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

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珮、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

18.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于是砍伐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

19.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20.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射潭底,把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

21.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

22.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溪岸的形势像犬牙般交错参差,无法看到水的源头。

23.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四周有竹子和树林环绕着,静悄悄的没 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

24.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因为这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三、

25. 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 游览顺序: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26. 课文抓住了小石潭什么特点? 幽静。

27. 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幽深冷寂,孤苦凄凉。悲哀深沉。

28. 本文通过写景,把感情寓于景中。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征,从不同角度描绘小石潭的石、水鱼、树,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了自己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怆的情感。 29. 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点拨: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佁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岳阳楼记》

一、词语:

1)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谪:封建官员降职或远调

2)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越:到了。明年:第二年。具:通“俱”,全,皆。 3)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乃:于是。制:规模。 4)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于:在;其:它的。 5) 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通“嘱”,嘱托。予:我;以:来。 6) 予观夫巴陵胜状 夫:那。胜状:胜景。 7) 衔远山,吞长江 衔:衔接。

8) 横无际涯,朝晖夕阴 涯:边。晖:日光。 9)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大观:雄伟景象。 10) 前人之述备矣 述:描述。备:详尽

11)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极:尽。 12) 迁客骚人 迁客:降职远调的人;骚人:诗人。

13) 淫雨霏霏 淫雨:连绵的雨。 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 14) 连月不开 开:放晴。

15) 薄暮冥冥;去国怀乡 薄:迫近。去:离开。国:京城。 16) 春和景明;沙鸥翔集 景:日光。集:鸟停息在树上。

17) 岸芷汀兰;此乐何极 芷:香草的一种;汀:小洲。极:穷尽。 18) 宠辱偕忘 宠:荣耀。偕:一起。 19) 把酒临风 把:持。 临:面对

20)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求:探求。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 21) 或异两者之为 或:或许。为:指两种心情。 22) 庙堂:在朝廷上做官。江湖:不在朝廷上做官。

23)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先:在之前。后:在之后 24) 微斯人,吾谁与归 微:没有;斯:这。归:归依。 25) 若夫:像那。 至若:至于。 嗟乎:唉。

26) 不以物喜 以:因为。 心旷神怡 怡:愉快。 二、句子翻译。

1)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2)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这洞庭湖上。

3)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被降职外调的官员和不得志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

4)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遭到诽谤和讽刺的心情,抬眼望去,尽是萧条的景象,必将感慨横生而十分悲伤的了。

5)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快,一切荣辱得失都被置之度外,于是在春风吹拂中举杯痛饮,高兴到了极点。 6)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两者之为,何哉? 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跟上面说的那两种表现不同,这是什么缘故呢?

7)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8)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在朝廷上做官就为平民百姓忧虑,退处江湖就替君主担忧。

9)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大概人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

三、 【通假字】(1)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同“嘱”,嘱托。 (2)百废具兴 具同“俱”,全。

四、中心思想:本文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五、

① 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的原因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② 作者写本文的原因是:属予作文以记之。

③ 表现洞庭湖“胜状”或“岳阳楼大观”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④ 前人之述备矣中“前人之述”指:唐贤今人诗赋。

⑤ “迁客骚人”览物之情有两种:悲和喜;作者认为览物之情应该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⑥ 登斯楼也中的“斯楼”是指“岳阳楼”。

⑦ 在句子“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是指:一、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二、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 ⑧ 在句子“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之为”是指:一、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二、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

⑨ 在句子“是进亦忧,退亦忧”中,“进”指:居庙堂之高;“退”指:处江湖之远。

⑩ 在句子“是进亦忧,退亦忧”中,“进亦忧”指: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退亦忧”指: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⑾、本文中能表现作者阔大胸襟的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⑿、本文中能表现作者政治抱负的句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⒀、句子“微斯人,吾谁与归”中“斯人”是指:古仁人。

⒁、写洞庭湖全景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⒂、《岳阳楼记》中最能表达作者政治见解的句子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⒃、“迁客骚人”抒发“览物之情”的句子有:一、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二、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醉翁亭记》

一、词语解释:

1. 环滁皆山也 环:环绕。

2.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蔚然:茂盛的样子。秀:秀丽。 3. 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泻:飞泻。 于:从

4. 翼然临于泉上者 翼然: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临:靠近。 5. 名之者谁 名:给命名。 6. 饮少辄醉 辄:就,总是。 7. 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情趣。 8.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寓:寄托。

9. 云归而岩穴暝 归:聚集。 暝:昏暗 10.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归:回家。从:跟从。 11. 吾谁与归 归:归依。

12.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芳:香花。秀:茂盛,繁茂。 13. 至于负者歌于途 负者:背着东西的人。 14. 休于树 于:在。

15. 山肴野蔌 肴:野味。蔌:菜蔬。 16. 宴酣之乐 酣:尽兴的喝酒。

17. 非丝非竹 丝:弦乐器。竹:管乐器。 18. 弈者胜 弈:下棋。

19. 觥筹交错 觥:酒杯。筹:酒筹。

20. 颓然乎其间者 颓然:醉醺醺的样子。乎:于。 21. 树林阴翳 翳:遮盖。

22. 鸣声上下 上:树的上部。下:树的下部。 23. 太守谓谁 谓:是,为。 二、句子翻译:

1)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顺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这就是酿泉。

2)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绕过山峰,走了一段曲折的路,看到一座四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八年级下语文人教版古文相关知识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