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清收贷款刻不容缓文章 刻不容缓的近义词

小学作文 zuowen 2浏览

【 – 小学作文】

第一篇、加强我国金融危机管理刻不容缓 Microsoft Word 文档 (3)

清收贷款刻不容缓文章

加强我国金融危机管理刻不容缓

金融危机管理主要是指政府在金融危机的产生、发展过程中,为减少、消除危机的危害,根据金融危机管理预案和程序而直接采取的对策。

从维护金融安全和社会秩序的角度来看,金融危机管理是一种最典型的公共产品,从维持金融秩序的能力视角,金融危机管理是政府必须及时地提供的公共产品。

在我国,应当建立以央行首脑为金融危机管理最高指挥官的常态金融危机管理体系,设立“全国金融危机管理指挥部”,统管全国的金融危机处置。央行各级分支机构也要设立负责金融危机管理的部门,应对突然爆发的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不仅会给社会造成巨大的损失,而且对人们的心理会造成巨大的冲击。纵观当前我国股票市场和房地产金融市场的运行情况,与越南爆发金融危机前的表现有些类似。于是,人们普遍担心,我国的股市和房市这些资产市场会不会出现崩盘,金融危机是不是已经到来,如何去进行识别并加强防范。这些都属于金融危机管理的范畴,从目前我国的情况看,加强金融危机管理刻不容缓。

强化金融危机管理的意义

前不久爆发的越南金融危机,几乎在没有任何明显征兆的情况下,突然陷入金融危机之中,发展速度之快令人难以置信。

首先,越南盾迅速贬值。近几年,越南盾一直处于不断升值的趋势中,2008年3月下旬,越南政府接受外国专家“以本币升值控制通货膨胀”的建议,将越南盾与外币的浮动幅度由0.75%扩大到1%。这样,快速的升值降低了热钱获利的成本。一旦热钱完成套现过程,那么,本币的贬值就变得难以避免。

其次,通胀形势严重。通常,通货膨胀一般都是金融危机或经济危机的导火索。2008年5月,越南CPI涨幅达到25.2%,创1992年以来新高。在存款利率为负值的情况下,民众对本币失去了信任感,纷纷将越南盾兑换成黄金或美元,导致越南盾急速贬值,最终引发金融危机。

其三,股市和房地产泡沫快速破灭。从2005年到2007年3月12日的两年多时间中,越南股市涨了5倍。到2007年1月份时,越南股市指标股的平均市盈率就已高达73倍,成为“世界增长率最高的股市”。然而,越南股市自2008年5月初开始下跌,短短一个多月时间里,跌幅已达64%。同时,最近几年,越南地价、房价持续上涨,累积了大量泡沫,最终成为助推这次金融危机的重要力量。现在,越南大、中城市的房地产价格平均下跌已达50%以上。由于这次下跌是泡沫的集中爆发,其强度已经完全超出了政府可控范围。

最后,国际热钱疯狂冲击。热钱的唯一目的是逐利,但在热钱进入之初,由于其所营造的虚假繁荣的诱惑力,非常容易让人放松警惕。越南在过去的几年中,一直沉浸在这种虚假的繁荣中,热钱进入之初在满足越南对资金的焦渴需求的同时,也在埋下巨大的隐患。一旦牟利的意图实现,热钱就可能突然撤退。当热钱撤退,支撑虚假经济繁荣的基石倒塌,就容

易引发金融危机乃至整个经济危机。我国与越南在经济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应该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不断加强金融危机管理。

危机管理是一种必需的公共产品

金融危机管理反映政府整体危机管理水平。危机管理,本来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专业术语,现在已被应用于社会管理包括金融管理当中。金融危机管理主要是指政府在金融危机的产生、发展过程中,为减少、消除危机的危害,根据金融危机管理预案和程序而直接采取的对策。

美国学者罗森豪尔特认为,危机是指“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作出关键决策的事件”。从基本动因的角度,危机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主要针对由自然灾害和人为因素引起的突发性事件,前者如火灾、地震、台风、干旱,后者如暴力对抗、恐怖主义事件、战争等。另一类是由经济社会中对抗的统一体因经济博弈而引发的经济社会失衡和混乱,如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等。金融危机所造成的危机状态构成对正常金融经济秩序的威胁,直接影响着一国政治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从维护金融安全和社会秩序的角度来看,金融危机管理是一种最典型的公共产品,从维持金融秩序的能力视角,金融危机管理是政府必须及时地提供的公共产品。因此,金融危机爆发后,就需要政府调集力量,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和措施,以最快的速度、最大的努力阻断和挽回给国家和社会公众造成的损失。能否降低金融危机的危害程度,能否将危机转化为机会,最终要看金融危机管理的有效程度,这直接反映了政府进行金融危机管理的水平。

2008年6月23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的2007年末中国国际投资头寸表显示:2007年末,我国对外金融资产22881亿美元,比上年末增长39%;对外金融负债12661亿美元,增长23%;对外金融净资产10220亿美元,增长67%。在对外金融资产中,对外直接投资1076亿美元,证券投资2395亿美元,其他投资4061亿美元,储备资产15349亿美元,分别占对外金融资产的5%、10%、18%和67%;在对外金融负债中,外国来华直接投资7424亿美元,证券投资1426亿美元,其他投资3810亿美元,分别占对外金融负债的59%、11%和30%。由此可见,我国目前对外金融资产在迅猛增长。为了确保我国对外金融资产的安全,应当加强金融危机管理。

美国次贷危机的处理方法

次贷危机管理的“拯救”方案。自2007年7月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市场动荡以来,为保障宏观经济大局,美国政府和美联储不惜对金融市场施以“猛药”,推出了包括大幅降息、巨额注资以及启动短贷拍卖机制等在内的一系列救市措施。(1)注资。为了缓解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稳定金融市场,截至2008年6月底,美联储、欧洲央行、日本央行、加拿大央行和英国央行等已累计向金融市场注资5000亿美元,暂时阻止全球资金链条的断裂和危机的扩散。(2)降息。2007年9月至2007年底,美联储连续3次降息,联邦基金利率从5.25%下调至4.25%。2008年1月,美联储两次降息,5月1日,美联储又一次下调利率,至此,联邦基金利率已降到2%。美联储如此频繁和大幅度降息,是近几十年来罕见的。降息可减少次贷违约数量,并有助于消费和生产投资增长。(3)退税。2008

年2月13日美国总统布什签署退税额达1680亿美元的《一揽子经济刺激法案》,按照这一法案,2008年每个劳动力可得到600美元的一次性退税,每个未成年子女可得到300美元,即每个三口之家共获1500美元,全年共退税1520亿美元。其目标是通过大幅退税刺激消费和投资,进而刺激经济增长,以避免经济衰退。(4)减债。2007年12月以来,美国总统布什签署《抵押贷款债务减免法》,要求银行免除部分抵押贷款;公布了一项房贷解困计划,使至少30万房主减轻偿债负担;组建了一个名为“希望联盟”的私营机构,帮助64万个次贷借款者重新安排债务。(5)救援。2008年3月14日,全美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资产管理公司宣告破产,美联储立即组织摩根大通银行接管贝尔斯登,并为这一并购提供290亿美元的融资,这是美联储首次向陷入困境的非储蓄金融机构注资。7月13日,美国财政部宣布,提高美国两家最大的住房抵押贷款融资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的信用额度,如有需要,政府将出资购买这两家公司的股票并出借资金。(6)转嫁。2007年夏季发生次贷危机以来,美国政府采取“弱势美元”政策,使美元加速贬值。截至2008年6月底,美元兑主要货币加权平均汇率比2002年初下降30%。美元贬值给美国经济带来纠正贸易失衡,促进经济增长,增强美国产品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等好处,但却造成其他国家出口和经济增长减缓,导致能源和粮食等初级产品价格上涨,从而转嫁危机,加剧了全球通货膨胀。(7)改革。2008年3月31日,财长保尔森公布《现代化金融监管结构蓝图》,主要提出了建立三大金融监管机构的目标。这是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美国最大规模的金融监管体系改革计划。随着这些措施正在逐渐发挥效应,美国经济呈现一定的企稳迹象。

有效的金融危机管理策略

积极构筑金融危机管理体系。进行危机识别,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构筑多层次的金融危机管理体系。在我国,应当建立以央行首脑为金融危机管理最高指挥官的常态金融危机管理体系,设立“全国金融危机管理指挥部”,统管全国的金融危机处置。央行各级分支机构也要设立负责金融危机管理的部门,应对突然爆发的金融危机。一旦发生紧急事态,要根据危机管理最高指挥部的部署采取相应对策。如果危机重大、事态严重,需要多部门联动,应当立即向国务院报告,由总理直接指挥。在危机管理体系中,中央政府可以根据不同的危机类别,启动不同级别的危机管理程序,调动相关部门协同联动。总之,建立起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金融危机管理体系,有利于提高全国对金融危机的应变能力。

尽快制定金融危机管理法规。为加强政府的金融危机管理机能,应当尽快制定《金融危机管理法》,为目前的《国家金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提供法律支撑。《金融危机管理法》的调控手段主要包括两个环节:一是依据事实和有关法律条款来处理;二是遵循法律程序来处理。这样既可以维持处理金融危机事件的正常秩序,又可以保护企业和公众的合法权益。建议在该部法律中,应当强化央行危机处置首长(最高指挥官)在金融危机管理中的指挥地位和管理权限,负责处理有关金融危机管理的事务。同时,为提高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应当制定一系列应急预案、应急细则,为发生金融危机时,迅速采取紧急措施提供可靠保障。

坚定不移反通货膨胀。尽管2008年6月份CPI同比增长7.1%,7月份CPI同比增长6.3%,并且经济增速已出现放缓迹象,但7月份的PPI同比上涨10%,创12年新高。同时,目前,因受价格管制,国际市场原油、煤炭、钢材等工业原材料的价格仍然与国内保持较高的价格差,尽管近期国际原油和其他原材料价格有所回落,但国内工业品价格冲高的动力却丝毫未减,物价还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在当前国内引发通货膨胀的因素尚未得到根本的消除,输入型的通货膨胀又已逼近的复杂形势下,应对通货膨胀就需要采取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的综

合措施。

有效防范金融风险。金融风险是金融危机的前奏,如果不把金融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将后患无穷。2008年6月13日,央行发布《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08)》,报告提出了当前需要重点关注的九大风险。要确保金融风险的有效防范,就需要通过宏观、中观和微观方面的共同努力。宏观方面,应当积极加强政府全方位的金融监管;中观方面,加强各级各类金融业中介组织对行业会员道德层面的管理,国际经验表明,某些时期金融业中介组织的自律管理收效还是很大的;微观方面,需要各个金融企业自身通过改革和创新,不断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断加强内部控制度建设。

审慎把握资本项目有序开放的进程。经验表明,国际热钱是引发的金融危机的最直接因素,值得警惕。只有在金融体系发育较成熟以及相关制度渐趋完善的前提下,才能解除资本管制,才不至于引致经济的动荡乃至金融体系的崩溃。我国在审慎推进资本项目自由化的同时,必须切实加强对跨境资本流动的监管,提高监测和预警能力,严格监控国际热钱的非法进出,防范投机资本对国内经济的冲击。目前,应重点防范这些套利投机资金通过贸易、商业信用等渠道进行跨境转移。需要加强和改善对经常项目外汇收支活动与实际贸易行为的真实性和一致性的核验,大力加强对短期外债的控制和管理,重点是完善贸易收结汇和贸易信贷管理。

建立问题银行紧急救助机制。救助问题银行的目的在于尽快控制危机,以保持金融稳定。对问题银行的救助,股东、银行同业、监管当局和中央银行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银行在金融危机中出现问题时,首先应立足于自救,这是应对危机的内部因素,也是最终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其措施主要有多方筹资进行支付,特别是组织存款、清收贷款、变现资产、通过股东注资、增资扩股、与债权人协商延期支付、动用存款准备金等方式,增强支付能力。其次才是外部救助。政府、中央银行、监管当局、存款保险机构、银行同业、资产管理公司等作为外部救助的主体,要通力合作,形成一个多元化协调、分工协作、高效运转的救助体系,如果金融危机管理体系能够建立,则所有外部救助机构都应当纳入金融危机管理体系。综合运用各种行政的和市场的救助手段,对问题银行实施救助,以维护社会对金融机构的信心,防止危机蔓延。

第二篇、_商业银行信贷流程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

清收贷款刻不容缓文章

第三篇、试论如何加强我国银行的不良贷款管理

清收贷款刻不容缓文章

摘要:银行业在一个国家的经济中起着至关重要的金融中介作用。在过去几年里,由于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及宽松的货币政策,中国银行业维持了高速扩张的势头。但是在资产质量、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等方面,中国银行业还存在许多问题,尤其是不良贷款问题,已经成为阻碍中国银行业发展的大问题,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到金融体系的安全,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障碍,甚至影响整个经济的稳定。 关键词:银行;不良贷款;对策建议

一、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

1.认为政府角色定位和企业产权结构不合理是造成银行不良贷款问题的重要原因。

地方政府从发展地方经济、保持社会稳定出发,在规范性融资来源无法满足需要时,会倾向于千预金融机构的资金运用,强制银行给一些效益不好或濒于破产的企业贷款。在权—利—资不对称的情况下,政府对经济决策失误不承担任何经济贵任,由此给银行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由于我国大多数国有企业还没有建立起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在企业产权结构不合理、企业所有者缺位的情况下,银行贷款被看成是国家对企业的财政拨款和无偿援助,银行对企业的贷款也就成了不良贷款。

2.认为银行自身的治理结构和经营管理不善造成的。

由于现有的国有商业银行存在所有权缺位,决定了银行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银行企业缺乏有效的长期激励和约束机制。同时,国有商业银行没有形成一个健全的信贷资产管理体系,主要表现在缺乏一个健全的信贷预警系统,对短款长用防范不足;缺乏健全的银行内部信贷管理体制,信贷责任划分不清,信贷手续不规范;缺乏信贷风险动态监控机制,对贷款的企业经营现状不了解;缺乏不良贷款的风险转化机制和不良贷款的补偿机制。更为主要的是银行系统缺乏动态的竞争机制和系统的创新机制,不利于银行积极主动创造性的去解决不良贷款间题。

3.经济运行中的信用道德文化建设滞后,也是导致不良贷款发生的重要因素。 金融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就是社会的信用道德环境,从银行业的信贷资金运动规律中,我们也可以清楚看出,信贷资金的贷出和归流,除了银行自身的营运管理外,贷款受益人的信用道德行为,也是决定贷款资金能否归流的关键性因素。这年来我们的信用道德环境的确是存在着很大的问题,造假现象、恶意违约甚至骗贷等现象层出不穷。

例如,一些企业惯于造假账,银行难以掌握其真实的历史数据,使得银行的信贷项目可行性评估十分困难,银行与企业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影响贷款决策的准确性;有时银行刚刚对企业发放了贷款,企业就重组,或产业政策发生了变化,导致贷款发生风险;还有,就是客户多头开户、多头贷款,其存款随时搬家,致使金融机构之间盲目无序竞争,甚至一些银行对所谓的优良客户又不敢去严格管理、严格审查其经营财务状况,生怕它跑了,结果一些大企业集团因经营不善倒闭,导致大量贷款变成呆帐。“蓝田股份”即是一个典型案例,曾有十家金融机构争相为其贷款;中介服务机构,良芳不齐,鱼目混杂,帮助造假,甚至有些中介机构本身就是造假者,从造假行骗中获利;对个人的贷款,以助学贷款为例,本身是个公益型的信贷项目,这是较高文化素质的群体,应该是没有信用道德风险的,事实上,确是另一番情景,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毕业后,不知去向,贷款的归还无法落实。等等现象说明了我们金融业运行的环境—社会信用道德文化建设严重滞后,不能支撑金融业的健康发展。

4.法律制度不健全

目前,我国法律制度不健全,使套取银行信用、逃废银行债务行为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引起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产生。我国商业银行立法滞后,制约了信贷资金良性运行。有关债权银行保护的立法规定不完善,一方面在于授予债权银行参与监督涉及债务企业处理的权利不够,无法充分达到参与监督的目的。另一方面,在银行债权保护的某些方面尚欠缺相应的法律规规定。《担保法》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操作性问题,《破产法》也存在许多漏洞,法规的不健全给信贷活动带来许多潜在的风险,未能有力保障信贷资金的安全高效运行。

二、解决银行业不良贷款问题的基本思路

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不良贷款问题,就必须围绕我国银行和企业的制度安排不合理这一缘由展开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并且使制度、管理和技术构成创新系统的有机整体,在操作上,围绕这三要素制订处理不良贷款的措施。

1.加强信贷资产风险管理,妥善处置银行不良贷款

首先,要重点落实贷款三查制度和统一授信制度,强化贷款风险的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各商业银行应及时准确地分析客观环境的变化,使信贷资金的投向、投量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要综合企业领导素质、经济实力、信誉状况等各种指标确定企业的信用等级。在贷款发放前通过对货款企业进行信用等级的评估并对有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和判断,通过量化方式测算企业信用对贷款风险的影响。同时要做好贷时审查工作,落实审贷分离制度,由决策部门审批,并定期对其进行测算和分析。

其次,建立贷款风险分散机制和风险救助机制也是防范风险、减少损失的关键所在。根据风险分散的原理,实行贷款方式多样化,合理控制信用贷款的范围、数量,扩大贴现、抵押、担保贷款和其他风险相对较小的贷款种类。限制贷款的集中程度,控制同一主体贷款比重,对于大额的贷款可通过银团贷款等方式,以达到分散贷款风险的目的。

最后,商业银行应加强内部审计与监督,强化稽核内控制度,加强信贷队伍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的建设,进一步提高现有信贷人员思想觉悟并严把人员关,杜绝人为因素造成的损失。加强金融监管体系的建设,推行金融监管手段法制化,尽可能降低金融风险。

2.健全不良贷款风险转化机制、清收激励约束机制和协作机制

建立不良贷款风险转化机制,增强银行自身经营的稳定性。监督企业建立财务风险防范机制,各银行要把企业补充自有流动资金作为减少信贷风险的重要措施来抓。规范、完善担保抵押手续,确保抵押贷款抵押权的追缴力和优先受偿权。加强贷款风险度的管理,提高银行资本比率。建立不良贷款清收激励约束机制。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风险贷款清收激励约束机制。建立信贷员第一责任人及决策者连带责任人制度,将信贷员与决策者的浮动工资、岗位津贴、奖金与完成的清收旧贷任务挂钩,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建立协作机制,形成转化合力。不良贷款的转化涉及多方面的工作,必须建立各种协调机制。一是建立内外协调机制。重点要处理好与地方政府的关系,与当地人大、司法、企业改革领导小组等部门的关系以及与客户的关系。二是建立上下联动机制。对信贷客户要实施分级监控和管理,在信贷风险的防范化解上实行上下联动。三是建立银行、资产管理公司内部各部门合作机制。

3.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完善市场退出体制

市场经济的核心在于竟争,优胜劣汰。完善银行经营体制有必要引进退出机制,海南发展银行以及中农信等的退出就是开端。银行退出市场必须充分考虑存款人的权益,应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我国至今还未建立存款保险体制,使得国有银行的自我约束机制难以建立,不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可以使银行面临破产危机,防止经营上的道德风险。为了摆脱政府始终承担国有银行的无限责任,加强信贷监督,防范不良贷款恶性循环,建立国有商业银行存款保险制度刻不容缓。一是强化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改革。进行产权制度改革,

建立现代银行制度,是防范信用风险的根本。通过实行股份制改造,将条件成熟的国有商业银行改组为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明晰其产权关系,建立现代商业银行运作机制。加强商业银行的内控管理,化解不良贷款及财务包袱,建立审慎的会计制度,逐渐实行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同时,搭建科学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配合建立有效的奖惩制度,从而实现微观经营机制的全面转换。

4.加强信用制度建设,净化金融运营的环境

首先,应继续加速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步伐,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从而在经营制度上,彻底地解决企业失信的行为;其次,国家应加快关于信用制度方面的法规建设,从法制上保障信用活动的正常运行,保护守信者,惩处失信者;再次,建立社会信用登记和评级制度,激励守信者的诚信行为,遏制失信者的行为;还有,整治和规范各种信用中介服务机构,建立社会信息披露制度,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最后,加强社会的信用道德文化教育,提高公众的信用道德水准。我们应从各方面,积极地营造诚信的社会氛围,充分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真正地实现使失信者受损,诚实守信者获利的社会氛围,以保障金融运行环境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王艳芳:不良贷款成因及其解决的几点建议[J].山西统计, 2003,(09).

[2]郁洪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方式及其效率分析[J].天津社会科学, 2004,(03).

[3]陶良虎杜涛周文: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成因分析[J].理论月刊, 2004,(10).

第四篇、从客户大额授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引发的思考

清收贷款刻不容缓文章

第五篇、三严三实专题研讨心得体会发言材料

清收贷款刻不容缓文章

严上要求 实处着力 狠抓落实

——“三严三实”专题研讨学习体会

作风问题是顽疾,是一个政党特别是执政党不可回避且长期面临的风险隐患。党的事业不断发展,要求党的作风建设不断跟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抓作风建设作为促进发展的关键,反复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强调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强调发扬“钉钉子精神”,做到“抓铁有痕、踏石留印”,要求党员干部带头践行“三严三实”。为什么习近平总书记如此重视反腐败工作,反复强调作风建设?为什么要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结束后不久紧接着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我认为,是由于我们所面临的内外部形势决定的。习主席纵观当今世界大变局,明确提出“三大趋势”、“三个前所未有”、“三个重大危险”等战略判断,应对这些困难和挑战,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关键在于有一支思想上、政治上、作风上全面过硬的执政骨干队伍。而当前一些领导干部“三严”严得不够,“三实”实得不足,离应对这些挑战还有差距。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银行机构也面临着有效需求整体不足与信用风险增大并存、存款增长趋缓与成本持续抬升并存、息差收窄与中间业务收入下滑并存的新常态,经营压力持续加大,利润增长进入下行通道并跌入负增长区间。应对这种新常态,也同样需要我们员工作风过硬、素质过硬。结合前期 – 1 –

学习成果和我们目前的经营实际,以及“三严三实”的要求,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努力:

一是在思想认识方面,下定一个决心,解决“难”的问题,在“闯”字上搞突破。

“下定一个决心”,就是要统一思想、高度重视,下定做好各项经营管理工作的决心。思想左右行动,思路决定出路。能否完成我们既定的目标,思想认识能不能转变、思路能不能拓展、决心是不是坚定至关重要。特别是面对当前不良贷款防控与压降的严峻形势,要进一步提升思想认识,树立“丢贷款就是丢利润、收不良就是增效益”的理念,下定决心,坚决遏制住不良贷款大幅反弹的势头。

“解决难的问题”,就是要着力克服事事求稳求安、时时患得患失、处处畏首畏尾的消极畏难心态,正视经营管理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和被动局面,积极应对具体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对领导干部而言,面对困难畏缩不前,甚至是束手无策、绕道而行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唯有迎难而上,破难而进,才能走出一条生路。要把挑战当作机遇、把压力化作动力、把难点干成亮点,要善于在困难大家都有的情况下,率先攻坚破难,树立旗帜标杆,实现弯道超越。

“在闯字上搞突破”,就是要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在“难”字面前敢闯、敢创,敢想敢干。越是面对经营困难和被动局面,越是要振奋精神,鼓足干劲,以“杀开一条血路”的气魄,团结和带 – 2 –

领员工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大胆探索,勇于创新,闯出一条新路子,干出一番新天地,不断寻求工作上的新突破。

二是在工作措施方面,落实一个方案,解决“粗”的问题,在“细”字上下功夫。

“落实一个方案”,无论是在业务营销,还是在信用风险化解方面,都要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每项重点工作都要做到“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套方案、一抓到底”五个一的要求,结合自身实际,算好时间账、任务账,排出工作日程表,责任到人,真正做到“有方案、有任务、有目标、有责任”。

“解决粗的问题”,是指要着力改变目前推动工作时方案制定粗、方式方法粗、工作落实粗的现状。有时针对一些工作制定的方案,仅停留在口头上安排,面上号召,措施不具体、任务不明确、责任不落实,导致可操作性极差,组织推动不力。

“在细字上下功夫”,要求我们领导干部作决策、抓落实,要“细”字当头,认真安排、周密部署,考虑到方方面面,协调好各个环节,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升亮点。既要善于把握大局、掌握方向,更要善于从具体事务抓起,从小事做起。

三是在工作态度方面,纠正一个心态,解决“软”的问题,要在“硬”字上见成效。

“纠正一个心态”,是指要纠正遇到困难当“甩手掌柜”、碰见矛盾当“老好人”的心态。在矛盾集中、情况复杂的情况下,领导干部更要身先士卒,亲自动手,去拍板,去啃硬骨头,这样才能 – 3 –

不断树立领导干部的权威和威信。

“解决软的问题”,就是要鼓励领导干部放开手脚、大胆管理。如果对一些长期违规的人员和事情不管不问,充当“老好人”,那么就会导致内部管理松懈、纪律涣散,实质工作停滞不前,有问题视而不见,有矛盾抹过了事,该管的不敢管,该抓的不敢抓,表面一团和气,实质一盘散沙。

“在硬字上见成效”,在困难和问题面前,不回避、不推诿、不扯皮、不拈轻怕重,敢抓善管、敢于碰硬,妥善处理各种矛盾和利益关系,着力解决大事、难事,领好方向、带好队伍。当前阶段,不良贷款的清收压降正是对领导干部责任意识和素质能力的考验。所以,要把不良贷款压降作为一项硬任务,“一把手”必须亲自抓,主管领导具体抓,业务部门全力抓,上下齐心,通力合作,全力以赴地做好不良贷款防控与压降工作。

四是在工作作风方面,强化一个责任,解决“虚”的问题,在“实”字上求进展。

“强化一个责任”,要求我们进一步增强事业心和责任心,树立“行兴我荣,行衰我耻”的主人翁意识。归根到底,就是要求我们要有担当精神。“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越是在经营困难面前越能检验出一名领导干部心系农行的责任感,越能体现出逆势飞扬、力挽狂澜的精神和魄力。

“解决虚的问题”,就是要抓住“不落实的事”,追究“不落实的人”,解决工作作风方面避实就虚、避重就轻的问题。尤其是要强 – 4 –

化领导责任,使领导干部乃至全行员工进一步把精力集中到干实事上,把功夫下到抓落实上,把本领用在求实效上。清收贷款刻不容缓文章

“在实字上求进展”,就是要狠抓工作落实,不耍嘴皮子、不搞花架子,就是我们反复强调的“执行力”问题。要着力加强执行力建设,努力形成“说了定、定了干、干必成、成必优”的良好氛围,对确定的目标、议定的事项、明确的重点,雷厉风行,一件一件抓落实,一项一项抓推进,务求取得实效。

五是在工作机制方面,坚持一个导向,解决“乱”的问题,在“正”字上做文章。

“坚持一个导向”,就是要坚持有效发展、稳健发展、合规发展的导向,从业务源头上加强风险防控工作。一句话,就是不能以所谓防范风险的名义拒绝发展,更不能以发展的名义大量制造风险。必须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必须要坚持正确的发展导向,进一步加快有效发展,否则发展也将是临时的,是有后遗症的。

“解决乱的问题”,就是要彻底改变目前有的支行人员思想混乱、基层管理混乱、业务操作混乱的现状。一是要解决人员思想混乱的问题。受不良贷款大幅攀升影响,许多支行的员工思想混乱,有了怕承担责任的思想,不愿做业务、不敢做业务,特别是在当前农户贷款业务面前,有的行、有的客户经理甚至对一些正常贷款到期后可以继续授信的,怕以后在其手里出现不良而承担责任,拒不办理继续授信,而导致贷款真正形成不良。二是要解决基层管理混乱的问题。部分支行领导干部对上不愿沟通协调, – 5 –

第六篇、提高河北省银行业存贷比对策研究

清收贷款刻不容缓文章

  摘要:河北省银行业存贷比问题可从4个方面进行纵横分析:从纵向看,2008年以前其存贷比逐年降低,2009年开始强劲回升;从横向看,其存贷比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8年以前差距还在拉大;从结构看,地方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存贷比高于大型银行;从可比性看,有关存贷比的4项不可比因素(剥离不良贷款、统借统还贷款、异地贷款、银行承兑汇票)确实存在,但不影响河北存贷比的纵横比较。河北银行业存贷比不高有5个主要原因:发展水平较低,信用环境不优,银行机构较少,激励约束不够,存款分流不多;提高河北存贷比有7项对策建议:用发展引贷款,靠机构增贷款,以存款换贷款,出政策奖贷款,助清收扩贷款,造舆论促贷款,促创业分存款。   关键词:河北省银行业;存贷比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0)07-0055-06      贷款余额占存款余额的比重是银行业金融机构经营管理的重要核心指标,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反映,也是影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河北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存贷比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呈逐年降低的趋势。很低的存贷比意味着资金的大量外流,意味着驻冀银行业机构成了河北省的抽血机,提高河北省银行业机构的存贷比刻不容缓。可喜的是,经过全省上下的不懈努力,2009年以来河北省银行业存贷比呈现了快速回升的态势。如何抓住机遇,乘势而上,进一步提高河北省银行业的存贷比,促进河北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一、河北省银行业存贷比的纵横比较分析   (一)从纵向看,2008年以前河北银行业存贷比逐年降低,2009年开始强劲回升   2000年末河北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 543.5亿元,贷款余额4 133.6亿元,存贷差1 409.9亿元,存贷比74.6%。2008年末存款余额17 709.0亿元,增长2.2倍;贷款余额9 453.3亿元,仅增长1.3倍;相应地,存贷差8 255.7亿元,扩大了5倍;存贷比仅53.4%,降低了21.2个百分点。即使考虑到2004-2005年河北省银行业金融机构第二次剥离不良贷款551亿元、2008年农行剥离502亿元的因素,2008年末河北省银行业实际存贷比也仅59.3%。   近年来,河北省高度重视金融工作,改善金融环境,引进金融机构,抓住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机遇,强力推进三年大变样和重点项目建设,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009年金融工作出现了重要拐点:一是贷款余额突破了万亿元大关,年末达到13 123.8亿元,比年初增加了3 669.2亿元,增长38.8%。二是存贷比实现了10年来的首次回升,达到58.7%,比年初提高了5.3个百分点;加上剥离因素后实际存贷比为63.4%,提高4.1个百分

点。2009年河北省增量存贷比高达78.9%(见表1)。   (二)从横向看,河北省银行业存贷比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今年以前差距还在拉大   2000年末全国银行业存贷比为80.3%,高于河北省银行业5.7个百分点;2008年末全国存贷比为66.9%,高于河北省银行业13.5个百分点,河北省银行业存贷比排全国倒数第5位。河北省银行业存贷比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2000-2008年平均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即使考虑到剥离不良贷款的因素,2008年末河北省银行业存贷比也低于全国10个百分点。由于存贷比不高,河北省银行业在全国的贷款份额明显偏低:2008年河北省GDP为16 189亿元,占全国的5.4%;年末贷款余额9 453亿元,仅占全国的2.95%。   2009年以来,河北省银行业贷款增加较多,2009年末河北省实际存贷比与全国的差距相比年初降低了2.2个百分点(见表2)。   (三)从结构看,占河北省银行业存款份额2/3的大型银行存贷比低于50%,地方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存贷比较高   河北省商业银行可分为大型银行、地方银行、股份制银行3大类。2008年末,河北工、农、中、建、交、邮六大商业银行存款余额占全省的66.4%,贷款余额仅占52.2%,存贷比仅42.0%(加上当年农行剥离因素后仅46.2%),大大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包括城商行、农商行、农合行、农信社、村镇银行在内的地方银行,存款取之于地方,贷款用之于地方,信贷资金几乎全部投放在省内,存贷比高达60.5%;新近在河北省设立的股份制银行分行,由于其导入期经营策略多为贷款突破、先贷后存,开业初期贷款往往大于存款,2008年末存贷比达75.7%(见表3)。   (四)从可比性看,有关存贷比的几项不可比因素确实存在,但不影响上述基本结论的成立   理论界和银行业有一种观点,认为区域存贷比有很多不可比因素,分析、比较的结论不可信、不科学。笔者认为,影响区域存贷比可比性的因素主要有下列4项,但上述存贷比分析的结论是成立的。   1. 剥离不良贷款。1999年中国成立了4家专门经营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资产管理公司,2000年剥离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1.4万亿元不良贷款,2004-2005年进行了第二次大规模剥离(从《统计公报》推算全国为10 139亿元,河北省为551亿元),2008年农行又剥离了6 289亿元(其中河北省502亿元),总额逾3万亿元。这种剥离必然会降低存贷比。据测算,第二次剥离使全国银行业存贷比降低6个百分点、河北省降低9.7个百分点,表明河北省银行业剥离前的不良贷款率偏高,河北省第二次剥离后的存贷比比全国低估了3.7个百分点。剥离因素对存贷比的纵向比较影响较多,对横向比较影响较小。但即使考虑到这一因素,本文前述结论也是成立

的。随着贷款总规模的逐步扩大,剥离额度所占比重也在逐渐降低,这一因素将日益淡化。   2. 统借统还贷款。全国性大型企业集团(如铁路、石化、电力、通信)一般实行高度集中的财务管理体制,贷款由企业总部向商业银行总行统借统还、分配给驻在各省(市、区)的所属企业使用,造成各省(市、区)部分企业贷款未纳入统计。2009年6月末商业银行总行直贷余额为17 765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4.5%。同时,各总行尚有直存总额20 221亿元,总行直存直贷比87.8%[1]。此类贷款总规模较小,省际分布差距不大,对区域存贷比的纵、横比较影响不大,对河北省银行业实际存贷比也不会构成明显影响。   3. 异地贷款。区域内商业银行发放区域外贷款,统计上表现为该区域虚增贷款余额而企业并未使用到信贷资金;区域内企业接受区域外商业银行贷款,则表现为企业使用了信贷资金而统计上不反映贷款余额这两种异地贷款的情况都会造成区域实际存贷比的不真实。由于信贷政策、经营成本和管理半径的制约,跨区域尤其是跨省域贷款总量较小。实际工作中,一般跨市县贷款多,跨省域贷款少;银行业机构少的区域接受区域外贷款多,银行业机构多的区域接受的则少。由于河北省银行业机构少,接受的省外银行贷款应该大于省内银行外放的贷款,如邯郸市的一些企业接受了来自广发银行安阳支行的贷款,而邯郸市各银行并未向河南省安阳市放贷。河北省银行业实际使用的贷款应该多于目前的统计数额,对河北省银行业存贷比的横向比较会有较小影响,但对纵向比较影响不大。 #p#分页标题#e#  4. 银行承兑汇票。这是由银行承诺最终无条件付款的票据,承兑敞口(=银行承兑汇票票面金额-保证金)具有对企业贷款的性质,但不计入贷款余额,是对企业的表外授信。如果企业将银行承兑汇票贴现,由于贴现额计入贷款余额,则又转化成了贷款。可见,银行承兑汇票业务从3个方面影响着存贷比:保证金增加了存款余额,贴现增加了贷款余额,未贴现部分增加了企业授信却未增加贷款余额(贷款替代)。在全国范围内,银行承兑汇票业务的办理标准、保证金比例、贴现比重、贴现率水平等大体相同,虽然对全国存贷比有一定影响,但不影响河北省银行业存贷比的纵向、横向对比。   二、河北省银行业存贷比不高的主要原因分析   为什么河北省银行业存贷比长期走低?有一种观点认为,这是因为全国性银行信贷权限上收,银行信贷责任终身追究,企业融资渠道多元化,出口顺差造成央行被动购汇、投放流动性,等等。但笔者认为,这些都是共性的原因,可以解释全国银行业存贷比的逐年下降

却不能解释河北省银行业的特殊情况。河北省银行业存贷比不高另有成因。   (一)发展水平较低   生产决定分配,经济决定金融,区域信贷规模、结构和速度主要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决定。河北省经济发展长期滞后于东部沿海省市,对信贷资金的吸纳和承接能力不足;而金融对经济有巨大的反作用,缺乏信贷资金的支持又进一步制约了河北省的经济发展,形成恶性循环。没有梧桐树,凤凰何所依?2000-2008年,河北省GDP仅增长了140%,是东部沿海8个省市中发展最慢的;相应地,河北省银行业存贷比又是最低的。统计数据表明,区域存贷比水平与经济增长速度高度正相关(见表4、图1)。   (二)信用环境不优   虽经多次剥离,2008年末河北省主要商业银行(包括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不良贷款率仍达3.42%,高于全国2.43%的水平,表明河北省的企业活力、盈利水平和诚信记录在全国居后进位置,企业难以得到银行更多的信贷支持,因为商业银行对不良贷款率高的地区往往采取区域限批、抬高门槛等信贷限制措施。区域存贷比与不良贷款率高度负相关(见表5),这是市场机制配置信贷资源的必然结果。[1]另一方面,河北省银行业大案频发,被列为高风险区。1993年农行衡水分行被骗开100亿美元备用信用证案、2007年农行邯郸分行金库5 100万元现金被盗案这几个惊天大案都发生在河北,2008年银监部门将河北省定性为银行业大案频发高发区,全国性银行都把河北省列为高风险区,限制信贷投放,存贷比必然走低。   (三)银行机构较少   目前,河北省银行业机构少,金融竞争不充分。一是银行业机构总量偏少。2008年末,河北省万人拥有银行网点1.4个,万人拥有银行业法人机构0.03个[2],排队现象便是银行业机构少的突出反映。二是原有银行业机构被撤销。省内工、建、中行共撤销了56个县支行,有的县仅剩下1家商业银行机构;农信社撤销了全部农村代办站。三是股份制银行较少。进入新世纪,河北曾创造过连续7年没有省外法人银行新设分支机构的记录。2008年末全国12家股份制银行只有5家在省内开业有分支机构,营业网点仅48个[2],且大部分设在石家庄市区。而2007年末河南省即有8家股份制银行设有173个网点、山东省有11家设有272个网点、浙江省有全部12家设有534个网点[3]。四是外资银行为空白。2008年末中国共有外资银行业机构311个[1],河北省没有1家。五是地方银行发展滞后。地方银行主要包括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2008年末全国平均每家城商行资产总额304亿元,河北省仅127亿元;全国共有农商行22家、农合行163家、村镇银行91家[1],河北省仅

有农商行1家、农合行2家、村镇银行1家。   (四)激励约束不够   2007年河北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对金融机构实行奖励和风险补偿及鼓励企业上市的暂行办法》,对银行的贷款增幅、新增贷款额、新增存贷比3项指标进行考核奖励,实施两年来效果较好。但笔者认为,河北对银行贷款和存贷比的考核激励总体上措施较少,力度不够,尚未形成系统的激励约束机制。一是只有激励没有约束。河北省对银行业机构的年终考核只奖不罚;二是只有单项没有联动,河北省对2008年银行业机构的激励措施是授予金融贡献奖、颁发奖金,没有从财政性存款、风险补偿、社会舆论等方面给予综合激励;三是省市重视县级忽视,省和大部分设区市建立了针对银行业机构贷款投放的考核机制,而县一级大多尚未引起重视。   (五)存款分流不多   《全国和河北省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河北省2008年末人均储蓄存款余额16 432元,相当于全国人均16 679元的99%。之所以形成收入少存款多的河北模式,还是由于我们的老问题全民创业不够,市场主体不多,民间融资不活,居民投资渠道狭窄,人们不多的收入也只能在银行存起来。   三、提高河北省银行业存贷比的对策建议   目前,河北省银行业存贷比每提高1个百分点,即可增加贷款220亿元。若达到全国平均存贷比水平,则可增加贷款2200亿元,按目前贷款对GDP1∶1的贡献率(河北省2008年贷款余额与GDP之比为1∶1.7)推算,可增加河北省GDP2 200亿元,相当于2008年全省GDP的14%。提高存贷比的关键是增加贷款投放,建议河北省从以下7个方面增加贷款,提高存贷比。   (一)用发展引贷款   河北省应抓住有利时机,集中力量谋划建设一批战略性大项目,如曹妃甸大港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形成吸引银行贷款的载体和平台。一是要扎实推进国企改革。河北省国有经济比重较高,国企改革的问题解决不好,银行对企业的支持就会受限。河北省应通过国企改革,使企业成为银行放心支持的经济实体和市场主体。对不宜改制的国企,政府则应积极担当起最终出资人和债务人的职责。二是要支持民营经济规范发展,增加贷款投放的渠道。三是要积极扩大对外开放。应以开放引项目、以项目引资金、以资金引银行,加大河北省经济和金融的开放力度。   (二)靠机构增贷款   银行作为谋取利润的企业,有天然的放贷冲动。没有大量的银行业机构,增加贷款便只能是一句空话。要积极培育、引进、壮大、激活河北省银行业市场主体,加快形成银行业多元化竞争格局。一是鼓励各银行增设分支机构。积极支持大型银行增

第七篇、从一道考试题说招聘面试

清收贷款刻不容缓文章

从一道考试题说招聘面试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清收贷款刻不容缓文章 刻不容缓的近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