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教案

小学作文 zuowen 2浏览

【 – 小学作文】

【篇一】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人教版】2017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精品教学案(含答案)

第四单元

1.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读顺课文。 2.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背诵文言文。 3.了解并识记重要的文学常识。

4.借助工具书,自主翻译文言文,了解文言文大意。 5.学会略读这种快速阅读的方法。 6.理解本单元几篇文章的表现手法。

1.反复诵读,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2.略读课文,理清层次,把握文章的大意。 3.理解本单元几篇文章的表现手法。

4.学习《短文两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1.学习《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性:待人宽、律己严,及体现这一品性的典型事例。

2.学习《驿路梨花》中中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3.在《最苦与最乐》中学习待人处世的正确态度。

4.体会《短文两篇》中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高尚品德、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本单元所选四篇文章,体裁不尽相同,有叙事的,有议论的,有文言文,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中华美德以及时代对这些美德的呼唤。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中通过生活和工作中几件小事的记述,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宽厚待人、严于律己的做人品质和力求完美、一丝不苟的作文态度,赞颂了叶先生“确是人之师表”的

高尚情操。

《驿路梨花》,作者构思谋篇独具匠心,构成了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和回环递进的结构形成,有力地表达了赞美青年一代学习雷锋、心灵纯美的主题。

《最苦与最乐》是一篇论证严密的议论文,作者从责任之未尽与尽,谈人生的最苦与最乐,鼓励人们勇于负责,学习待人处世的正确态度。

《陋室铭》一文通过对陋室内外情景的描述,极力形容“陋室不陋”,全文轻松活泼,清新别致,表现了作者高雅的志趣。

《爱莲说》中描绘的莲花形神兼备,作者借莲花以自况,从始至终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层层深入地写来,表现了作者高尚的情操。

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辨析几种常见的文言现象。 2.借助工具书,自主翻译文言文,了解文言文大意。 3.略读课文,理清层次,把握文章的大意。

4.理解记叙的顺序、详略,体会本文优美、精练的语言。

5.理解并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有自己的心得体会。

略读就是一个人可能达到的最大速度来进行的一种阅读,也是提纲挈领地把握阅读材料的基本内容、主要思想和技法的阅读方式。在七年级阶段,学生要掌握一定的略读方法。不仅要理解主旨,而且要揣摩语言;不仅要掌握内容,而且要了解写法;不仅要获得知识,而且要提高能力。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作者通过对叶先生言行的记述,赞美了叶先生的高尚品性,同时也阐扬了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所以要领会文中所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

《驿路梨花》,除了弘扬雷锋精神外,还要培养学生在写作记叙文时合理地安排顺序,巧妙地进行构思、设置悬念,使文章引人入胜。

《最苦与最乐》,文章在结构上论证严密,语言流畅而又凝练,同时给人以思想品德的教育——对国对民的责任感。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观点和基本内容,理清文章结构,采用座谈、讨论等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短文两篇》除了了解内容,把握主旨外,还要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最好通过《陋室铭》

和《爱莲说》的比较阅读,找出两篇短文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异同,从而突出特点,加深印象。

第13课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1.易错字

丁卯年(mǎo) 躬行(gōng) 商酌(zhuó) 草率(shuài) 生疏(shū) 恳切(kěn) 譬如(pì) .......朦胧(m~ang lóng) 累赘(zhui) 别扭(bi^a) 拖沓(tà) 妥帖(tuǒ) 诲人不倦(huì) 不.......耻下问(chǐ) 颠沛流离(diān p^ai) 修润(rùn) ....2.多音字 累 别 强 3.形近字

4.近义词辨析

5.词语释义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 不耻下问: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可耻。 诲人不倦:乐于教诲人而不知疲倦。 妥帖:稳当;合适。

拖沓:形容做事拖拉,不爽利。 修润:修改润色。

颠沛流离: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商酌:商量斟酌。

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做出榜样。

张中行(1909—2006),河北香河人,著名学者、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合作编著有《文言文选读》《文言读本续编》;编著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等。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创作背景】

叶圣陶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本文作者20世纪50年代曾在叶先生领导下从事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教科书的编写工作,与叶先生有着长期的交往,情同师友,关系密切。这篇文章,是作者在叶先生去世三个月后的悼念追怀之作。

文中通过生活和工作中几件小事的记述,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宽厚待人、严于律己的做人品质和力求完美、一丝不苟的作文态度,赞颂了叶先生“确是人之师表”的高尚情操。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作者张中行和他记述的叶圣陶先生,都是著名的语文学家。二人有多年的交往,感情深厚,亦师亦友。1988年叶圣陶先生辞世,三个月后,作者写下了这篇文章,从文中能深深地感受到张中行先生对叶圣陶先生的尊敬。作者通过对叶先生言行的记述,赞美了叶先生的高尚品性,同时也阐扬了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

写作特点上一是在感情表达方面。本文是追忆故人的文章,对于叶圣陶先生的逝世,与其感情深厚的作者,内心有深重的悲哀。但在写作时,他是把这种感情过滤了,或者可以说是把感情潜藏在文章深处了。二是在人物刻画方面。本文的主旨是记人。文章没有精细的描写和专门的抒情笔墨,而以叙述为主,结合议论。三是其文风。本文堪称实践叶先生语文主张的一个范例。其态度诚恳,叙述平实,语言朴素,所写正是简明而有条理的口头语,同时又不失其深挚。但因作者并非空泛地叙议,而是通过一件件具体事例来再现人物,所以仍有鲜明的形象性和动人的情感力量。 本课为2课时。

1.识记并积累“不耻下问、恳切、譬如、诲人不倦、拖沓、妥帖”等词语。 2.理解本文行文平易,表面不动声色,而实际情感真挚、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3.掌握本文对人物的刻画方法:因小见大,通过具体事例的详细描述再现人物全貌。 4.体会本文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方面的两项重要主张“写话”和“简洁”及其具体内涵。

1.归纳阅读法、讨论交流法、问答法。 2.通过略读和精读,掌握人物的过人品性。

【篇二】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人教版2017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精品教学案含答案

人教版2017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精品教学案含答案

第一单元

1.了解本单元的作家作品常识,掌握传记的常识;积累重点字词。 2.朗读课文,体会文章内容。 3.引导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文字、篇章结构、人文内涵进行揣摩、感悟和积累。 4.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5.透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的精神世界,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6.学习严谨巧妙的布局和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对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

1.培养学生自读课文的能力和勾画批注的读书习惯。

2.学习围绕中心选材和裁剪材料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1.体悟名人的心路历程,走进名人的心灵,陶冶情操。

2.学习名人良好的习惯、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崇高品格和奉献精神。

这一单元以名人为写作对象,前三篇写的是邓稼先、闻一多、鲁迅,第四篇文言文《孙权劝学》写的是我国古代名人。这些文章人文内涵丰富,都各有侧重地写出了名人的品格、气质和生活道路,颂扬了他们对人类的贡献。

《邓稼先》是一篇传记文,但又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更不同于写人的记叙文,而是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民族情结、50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语言平实、感情丰富。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一文用夹叙夹议的方法记述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的方面和作为革命家的方面的说和做的事迹,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描述了一幅幅日常生活中的鲁迅先生的画像,在平凡琐事中展现了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非凡精神和气质。同时我们也感受到作者萧红对鲁迅先生崇敬、亲昵、感念的情感。

《孙权劝学》围绕“学”来写,分为“孙权劝学、吕蒙治学、鲁肃叹学”三个部分。通过叙述孙权劝学后吕蒙学有所成的故事,表明读书大有好处的道理,阐明了持之以恒、热爱学习的重要性。

1.引导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文字、篇章结构、人文内涵进行揣摩、感悟和积累。

2.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3.学习透过细节塑造人物的精神世界。

4.学习严谨巧妙的布局和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对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

5.体悟名人的心路历程,走进名人的心灵,陶冶情操。

本单元的这些课文在语言文字、篇章结构、人文内涵方面都值得揣摩学习,名人的良好习惯和治学方法以及他们的崇高品质和奉献精神都值得我们学习。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去把握课文中生动的人物形象,并能有自己的理解、感悟和评价。 《邓稼先》这篇课文涉及的背景资料较多,例如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我国的核武器研制史,邓稼先的生平资料,作者杨振宁的有关情况。了解这些资料,有助于把握课文内容。建议结合“积累拓展”五,指导学生自主搜集、整理、交流课文的有关背景资料,以帮助学生自己对文本背景有所了解。本文语言平实,人物关系单纯,时间推移、地点转换都非常清晰,适合作速读训练。速读后再结合默读和朗读,以进一步把握课文。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是一篇写得十分精粹的散文,感情充沛,语言精警。不妨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本文,以领悟文意,受到熏陶,并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本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和剪裁材料的方法,叙述中的抒情、描写和议论,前后文的过渡和照应,都值得学生学习。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的片段在内容上没有严格的逻辑顺序,这是一篇非常情绪化的文章。作者动笔之前对于全篇的布局似乎漫不经心,全无预设。动笔之后,作者心底的感情如喷涌的泉水,飞湍的激流,尽情倾泻挥洒,形诸笔墨而成为艺术结晶。另一个引人注目之处,恰恰是通过女性作者的细心体察,敏锐地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从细微处显示了鲁迅的伟大思想和人格。

《孙权劝学》的教学可以根据本文以对话为主的特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最好能当堂背熟课文。鲁肃、吕蒙的对话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可抓住关键词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理解二人对话的内容,并体会这段话的情味。还可以将本文与《伤仲永》一文作比较阅读,以更好地理解本文的主旨。

第1课 邓稼先

1.易错字

邓稼先(jià) 元勋(xūn) 无垠(yín) 选聘(pìn) 至死不懈(xi^a) 筹划(ch"iu) 宰割.......(zǎi) 彷徨(páng) 仰慕(yǎng) 鲜为人知(xiǎn) 难堪(kān) 鞠躬尽瘁(cuì) 风悲日.....

曛(xūn) 兽铤亡群(tǐng) ..2.多音字

3.形近字

宰割:比喻侵略、压迫、剥削。

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

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

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无须感到惭愧。

锋芒毕露:形容人锐气和才干全都显露出来。多形容人气盛逞强。

家喻户晓: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所共知。

妇孺皆知

:妇女、小孩全都知道。指众所周知。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将士战死于战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已,停止。

杨振宁,出生于安徽省怀宁,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教授,20世纪物理学大师,对物理学的贡献包括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因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文题解说】

以人名为题目,郑重简洁,既表明是一篇人物传记,又点明文章记叙、颂扬的人物。

【创作背景】

1993年7月29日,邓稼先逝世七周年,杨振宁教授写了这篇文章作为纪念。这是一位科学家写的科学家评传。作者和邓稼先是中学同学、大学同学,在美留学期间又是同学。他自己说是“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此文珍贵之处是杨先生从科技发展史的高度,将同他有长期交往、所知甚深的中国、美国两位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作了比较评述,既高且深,又亲切可读。

本文将邓稼先的生平、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进行描写、评价,突出了他对民族的贡献,高度赞扬了他深沉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邓稼先》是一篇传记文,但又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更不同于写人的记叙文,而是以中华几千年的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的民族情结、50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

【篇三】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教学设计(2017审定新版)

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

新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2017审定最新教材)

教案说明:本教案是新版教材表格式全册教案。本教案严格按照高效

课堂模式进行编写,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环节齐全、内容详细,可以A4纸直接打印。教案还存在许多不足

之处望广大网友谨慎下载.

学 科 : ; 任课班级 : ; 任课教师 : ;

2017年 月 日

1 邓稼先

教学目标

【知识与目标】

1.了解传记的常识及邓稼先、杨振宁的生平经历,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积累词语,掌握“宰割、筹划、彷徨”等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并学会运用。 【过程与方法】

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学习根据中心的需要选择和剪裁材料的方法。

3. 体会文章饱含感情的语言特色。找出文章中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探究在记叙基 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导语设计 设计1:(背景导入)

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迁。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然而,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伟大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他的世界。 设计2:(激发兴趣)

教师展示预先准备的中国第一枚原子弹、氢弹实验的照片和相关的新闻报道。播放相关的影像资料,引起学生的兴趣。

师提问:谁来说说原子弹、氢弹实验成功的重大意义。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的回忆散文《邓稼先》,感受这位科学巨人无私的献身精神和“纯正”的人格魅力。 设计3:(激情导入)

激情朗诵:前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的诗──《踏遍戈壁共草原》

三十五年前

华夏创新篇

君视名利如 连克千重关

群力奋战君当先 粪土

师问:谁读过这首诗?你知道是歌颂、悼念谁的吗?(邓稼先) 捷音频年传 许身国威壮

课时蔑视核讹诈 河山 第1 学习目标

积累词语,掌握“宰割、筹划、彷徨”等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并学会运用。(重点) 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重点) 学习根据中心的需要选择和剪裁材料的方法。(难点) 学习过程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体会文章饱含感情的语言特色。找出文章中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重难点)

【篇四】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2017年春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7课《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7、土地的誓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2.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层体味作者的家国情、故园情。

2.揣摩本文优美而富有激情的语句,增强对语言的感受力,同时进行仿句训练,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增强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感情,鼓励他们将来为家乡的富饶、祖国的腾飞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重点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层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了解文中某些词语的确切含义。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他把“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青年压抑的情感用火一样炽热的语言表达出来,字字有情,句句含情,感人至深,令人震撼。教学时宜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如配乐朗读、表情朗读、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学生练读、学生齐读等,在反复朗读中,体味作者挚痛的家国情、故园情。

2.情境法:

七年级的学生没有失去家国之痛、民族之恨的经历与体验。教师宜创设情境,如播放展示“九一八”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的录像、光盘等或播放《松花江上》《游子吟》《生死相依我苦恋着你》《橄榄树》等歌曲,以直接诉诸心灵的方式感染学生。

3.讨论点拨法:

– 1 –

【篇五】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2017年春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0课《老王》教学设计

2017年春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10、老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自主阅读,形成独特而有创造性的见解。

过程与方法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感悟爱的博大。

2.把握老王的性格特点。

3.学习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善良体察善良,培养学生的爱心、同情心。

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文章记叙的顺序和线索。

2.难点:掌握“老王”的性格特点。

教学方法:自读点拨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社会中,由于种种原因,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各种差异,如贫富、善恶、强弱等,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与之同时存在的还有各种各样的人性,它们往往并不因为社会身份或社会地位而改变。富有者不一定高尚,贫困者不一定无知。在《老王》这篇课文中,杨绛就为我们塑造了一位感人然而却是平凡的普通人物形象。

二、简介作者

杨绛(1911—2016),钱钟书夫人,本名杨季康,著名的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学者。祖籍江苏无锡,生于北京。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1935—1938年留学英法,回国后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任教。1949年后, – 1 –

【篇六】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人教版】2017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精品教学案(含答案)

第1课 邓稼先

备课资料:字词积累

1.易错字

邓稼先(jià) 元勋(xūn) 无垠(yín) 选聘(pìn) 至死不懈(xi^a) 筹划(ch"iu) 宰割(zǎi) 彷徨(páng) 仰慕(yǎng) 鲜为人知(xiǎn) 难堪(kān) 鞠躬尽瘁(cuì) 风悲日曛(xūn) 兽铤亡群(tǐng)

3.词语释义

宰割:比喻侵略、压迫、剥削。

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

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

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无须感到惭愧。

锋芒毕露:形容人锐气和才干全都显露出来。多形容人气盛逞强。

家喻户晓: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所共知。

妇孺皆知:妇女、小孩全都知道。指众所周知。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将士战死于战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已,停止。

作者简介:

杨振宁,出生于安徽省怀宁,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教授,20世纪物理学大师,对物理学的贡献包括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因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文题背景

【文题解说】

以人名为题目,郑重简洁,既表明是一篇人物传记,又点明文章记叙、颂扬的人物。

【创作背景】

1993年7月29日,邓稼先逝世七周年,杨振宁教授写了这篇文章作为纪念。这是一位科学家写的科学家评传。作者和邓稼先是中学同学、大学同学,在美留学期间又是同学。他自己说是“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此文珍贵之处是杨先生从科技发展史的高度,将同他有长期交往、所知甚深的中国、美国两位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作了比较评述,既高且深,又亲切可读。

文章主旨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本文将邓稼先的生平、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进行描写、评价,突出了他对民族的贡献,高度赞扬了他深沉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整体设计

课文分析

《邓稼先》是一篇传记文,但又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更不同于写人的记叙文,而是以中华几千年的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的民族情结、50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语言平实、感情丰富。这篇课文涉及的背景资料较多,例如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我国的核武器研制史、邓稼先的生平资料、作者杨振宁的有关情况。了解这些资料,有助于把握课文内容。建议结合“积累拓展”五,指导学生自主搜集、整理、交流课文的有关背景资料,以帮助学生对文本背景有所了解。本文语言平实,人物关系单纯,时间推移、地点转换都非常清晰,适合作速读训练。速读后再结合默读和朗读,以进一步把握课文。

本课为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识记并积累“可歌可泣、鞠躬尽瘁、鲜为人知、马革裹尸”等词语。

2.通过默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学习本文运用对比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4.揣摩本文的语言特点,学习如何恰当地运用语言技巧表达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归纳概括法、讨论交流法、问答法。

2.通过反复朗读,逐步理解作者刻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邓稼先把一切献给科学、献给祖国,不计个人名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学习根据表达需要选择和裁剪材料的写法。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揣摩语言特点,学习如何恰当地运用语言技巧表达思想感情。

4.体会并学习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难点】学习本文材料的选择和剪裁。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识记并积累“可歌可泣、鞠躬尽瘁、鲜为人知、马革裹尸”等词语。

2.了解邓稼先的生平经历,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3.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4.体会并学习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难点】

体会并学习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教学流程

导入=>自主学习=>人物探究=>质疑探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 直接点明要讲授的内容和主要人物,让学生在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基础上走进文本,做到心中有数。

民族的进步、历史的发展需要伟大的人物,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位为我们的民族做出过伟大贡献的著名科学家——“两弹”元勋、“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邓稼先的突出事迹,一起来感受和学习他的伟大精神。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一、自主学习

[设计意图] 通过明确自主学习的任务,指导学生自主探究文本,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课堂、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

任务一:默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自己不会的字词,给“读读写写”栏目的字词注音,并理解词语的意思。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邓稼先(jià) 元勋(xūn) 无垠(yín) 选聘(pìn) 至死不懈(xi^a) 筹划(ch"iu) ......

宰割(zǎi) 彷徨(páng) 仰慕(yǎng) 鲜为人知(xiǎn) 开拓(tu^i) 难堪(kān) 鞠躬......

尽瘁(cuì) 风悲日曛(xūn) 兽铤亡群(tǐng) ...

2.解释下列词语。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1)宰割:)比喻侵略、压迫、剥削。

(2)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3)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

(4)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

(5)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无须感到惭愧

(6)锋芒毕露:形容人锐气和才干全都显露出来,多形容人气盛逞强。

(7)家喻户晓: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所共知。

(8)妇孺皆知:妇女、小孩全都知道。指众所周知。

(9)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将士战死于战场。

(10)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已,停止。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任务二:了解作者以及写作背景、文体特点。

【课前搜集相关资料,组内交流,自主了解相关内容。】

1.邓稼先(1924—1986),安徽省怀宁县人,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

为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做出了重大贡献。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追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杨振宁,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推翻了爱因斯坦的宇称守恒定律,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3.背景介绍: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这位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第一线的科学家,结束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光辉一生。对于邓稼先的逝世,杨振宁教授无限悲痛,为了缅怀好友,作者以中华几千年的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年的民族情结、五十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写下这篇文章。

4.文体介绍: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实用文。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记述自己的生平,一类是记述他人的生平。传记最大的特点就是“实录”。传记可繁可简,一般按时间顺序来记叙。长篇传记要写出当时的时代背景、周围环境等。当然,重点是写人物的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状况。短小的传记(小传),只需写人物的主要生活经历和思想状况,甚至可以选写人物生平中的几件典型事情。

任务三:自主阅读,认真思考。

【快速阅读课文,自主解决如下问题,独立思考与组内互助相结合。】

1.文章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年来的历史?

3.文章既然是写邓稼先,为什么还要写奥本海默?

4.标示出你认为最感人的并能揭示邓稼先精神和人格的句子,用“我们看到了一个 的邓稼先”的句式说话。

〔明确〕

1.本文采取横式结构方式,共分6部分,试着概括每部分的主要意思。

第一部分:在近一百多年来的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背景下推出邓稼先。

第二部分:简介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

第三部分:在同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对比中来写邓稼先,以凸现邓稼先的人品。

第四部分:写作者为民族而自豪,为稼先而骄傲。

第五部分:举例具体叙述邓稼先的奉献精神和巨大贡献,高度赞扬了邓稼先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坚定、执着与勇敢精神。

第六部分:引述作者写给邓稼先夫人的电报、书信中的几段话,总体评价邓稼先。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2.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贡献的科学家,是对祖国、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3.通过对比,表现了邓稼先那种中国学者特有的忠厚朴实、真诚坦白、心胸宽阔的气质,正因为有如此好的品质,才得以团结众多的科学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4.示例:

一个鲜为人知的邓稼先,

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邓稼先,

一个才智超群、意志坚强的邓稼先,

一个身先士卒、甘于奉献的邓稼先,

一个影响了人类历史、树立了民族尊严的邓稼先""

二、人物探究

[设计意图] 此环节对应本堂课的目标4,仍然通过让学生主动阅读发现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了解文中所刻画的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和主动思考的能力。

1.课文写了哪些事例?通过这些事例,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组内讨论交流完成。】

示例:①在美国获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报效祖国。

②1958年受命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并胜利设计了两弹——“两弹”元勋,功勋卓著。

③1985年重病期间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④“文革”初期,说服两派继续工作——没有私心。

⑤1971年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勇敢、公正无私。

⑥一封短短的信——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朴实。

⑦1982年,“我不能走”——执着追求,无私奉献,责任心强。

2.分析人物的描写方法,找出哪些属于正面描写,哪些属于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行动描写:以第三部分为例进行分析。

语言描写:第五部分,“我不能走”,短短一句话,突出了邓稼先真诚坦白的性格特点。 侧面描写:第五部分,“五四”时代的一首歌。意在说明邓稼先是五四精神的继承者和发扬者,向上、求实、勤奋、创新。含蓄、委婉地表达了杨振宁对挚友的敬爱之情,读来耐人寻味。

3.从文中找出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圈出其中的关键词语。【浏览课文,找语句,圈出词语。在此基础上全班讨论交流找出的语句。】

第一部分最后一段;第二部分最后两段;第三部分第九、第十段。

第五部分引用的“五四”时代的歌;第六部分。

三、质疑探究

[设计意图] 此环节主要引导学生养成积极发问,敢于质疑的良好学习习惯。

【学生围绕自读课文时的疑惑,在班内提出疑问,然后教师组织全体学生集中释疑。】 问题预设:

1.全文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明确〕 第一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小引”,等于是个帽子;第六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总结;第二部分简单介绍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第三部分可以说是对第二部分的补充、延伸和扩展,它是以同奥本海默对比的方式突出地表现了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的;第四部分从另一角度,写出邓稼先贡献之大,这一部分也可以说是对第二部分的扩展;第五部分则重点写出了邓稼先的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是《中国男儿歌》中的“男儿”一类的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