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人教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 闻一多说和做优秀教案

小学作文 zuowen 4浏览

【 – 小学作文】

【篇一】人教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生词、理清思路,概括课文内容。

2、品味重点语句中的关键词语,探究语句的内涵,体会饱满的激情。

3、学习本文叙述中融入抒情、描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的方法。

4、反复朗读课文,学习闻一多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则和崇高的革命精神。

教学重点:

1、如何精选典型事例。

2、叙述中融入抒情、描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的方法。

教学难点:

品味重点语句中的关键词语,探究语句的内涵,体会饱满的激情。

课前预习:

1、查找臧克家、闻一多的相关资料。

2、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课前准备:

录音机、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整体实施:

第一课时

一、巧妙导入

请同学们看屏幕,他是谁?(臧克家)

2004年2月5日,我国文坛痛失巨星,99岁的著名诗人、作家臧克家与世长辞,一轮明月、万家灯火伴他西行,人们永远不会忘记他,“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句诗已经成为送给诗人自己最好的挽歌。茅盾评说他是当时青年诗人中间“最优秀的一个”。朱自清曾说:“从臧克家开始,我们才有了有血有肉的以农村为题材的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起来缅怀他的,更是我们的尊师,学习这位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三重人格”于一身的伟大的闻一多先生。

二、预习检查

1、听录音朗诵,说一说你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2、资料展示

1)、作者简介

臧克家,诗人。1905年生于山东诸城。从小受家庭影响,喜欢古典诗词和民歌,并目睹农民的苦难生活,引起他深切的同情,这为他后来的诗歌创作,初步奠定了基础。1926年秋到武汉,投身于大革命的洪流。大革命失败后,受国民党当局迫害,四处逃亡。1929年还乡,入国立青岛大学补习班。1932年开始发表新诗,以一“得一知己,可以无憾,在青岛得到你一个人已经够了。”可见相知之深。1933年臧克家准备出版诗集《烙印》,因当时名不见经传,书店不愿出版他的诗集。闻一多联络王统照等人,替他出资印行《烙印》,又在大型杂志上撰文介绍。40年代,两人多有书信往来,如课文中提到的“他在给我的信上说……”,这是闻一多在接到臧克家赞扬他的信后,于1944年9月11日写的回信;课文中提到的“1944年10月12日”那封信,是答复臧克家欲至联大教书的问询的。闻一多先生遇难后,臧克家于1946年8月撰写《我的先生闻一多》以示悼念。

三、整体感知

1、文章从哪两个方面写闻一多先生的“说”与“做”?

2、读完文章后可知,闻一多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3、文章可分为几部分?每部分各写了几件事?每个部分是怎样衔接衔接的?

明确:

1、文章是从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两方面论述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

2、把这两方面综合起来看,闻一多先生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是卓越的学者,大勇的革命烈士。

3、文章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作为学者”的方面,记述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方面“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的特点。写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部书的情况;第二部分“作为民主战士(革命家)的方面,记述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说”了就“做”的特点。选取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三件事作为例证。

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之间用了七、八、九三个段过渡。第七段承接上文进行小结,第八、九段开启下文。用这些高度概括的话过渡,它的好处在于:衔接紧密,脉络清楚,过渡自然。把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方面的情况用极其简明的语言并列地提出来,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四、品味探究

1、这

1、这谁发表过“最后一次演讲”?这样的演讲惊天地、泣鬼神,岂是平常的什么说话所能相提并论的?再请问:“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做出这样行动的人全国有几个?这样的行动震惊了国内外亿万民众,岂是一般的什么行为所能比拟的?由此而见,这个标题用来写闻一多先生是适当的,是不一般的。

2、文章引用闻一多先生自己的话起笔,直接点题,不拐弯子。摆到读者眼前的引文经过了精心挑选,言简意明。它有两个特点:一是运用比较的方法突出闻一多先生对“说”与“做”的态度;二是语意递进加深——“做了再说”,“做了也不一定说”。文章采用这样的方法起笔,不仅开门见山,而且引起悬念:闻一多先生是这样说的,做的又是怎样呢?使读者迫不及待地要读下文。

3、文章摆出了闻先生的语言片段以后,就围绕这一点记述他有关的“行”的事实。作者截取了闻先生向古代典籍钻探的事实着力描叙:先叙他攀高钻坚的研究志趣,继写他研究的目的,再写他兀兀穷年、沥尽心血的研究精神,最后写他辛苦凝结而成的硕果。作者在叙述事实的基础上进行议论,论证闻一多先生确实是做了再“说”,做了自己也没有“说”,回应了引文。为了使议论更有说服力,作者又简要地夹叙了两个事实:十年艰辛撰写了楚辞“校补”;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为了证明事实有足够的根据,在叙事之前点明作者对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时期的闻一多先生有着深刻的印象。

文章的第一部分为了突出闻先生孜孜以求、日夜不懈的治学精神,有些词句用得很考究。比如写其钻研古代典籍的目的,用了“吃尽”“消化尽”“远射”“衰微”“文化药方”等词语,准确地表达了闻先生全身心投入研究,执著地寻求解救民族衰微的良药。当然,今日看来,任何文化药方也救不了衰微民族的命,只有采取革命的暴力推翻三座大山的黑暗统治,才能拯救民族的危亡。但是,作者这样记叙,正是真实地反映了30年代闻先生的思想实际,进行古代典籍研究的目的。作者写闻先生治学的严谨,只用了书写的一个细节,就把密密麻麻小楷的形象生动地刻画了出来,这是由于恰当地运用了“群蚁排衙”比喻的缘故。又如写其孜孜不倦、废寝忘食的精神,一“贪”一“惜”,一“腻友”一“伴侣”,既深刻,又形象。

五、巩固拓展

1、读《七子之歌》及相关连接,完成下面问题。

澳门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香港

我好比凤阁阶前守夜的黄豹,

母亲呀,我身份虽微,地位险要。

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

啖着我的骨肉,咽着我的脂膏;

母亲呀,我哭泣号啕,呼你不应。

母亲呀,快让我躲入你的怀抱!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台湾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

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

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

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

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

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水一战。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威海卫

再让我看守着中华最古的海,

这边岸上原有圣人的丘陵在。

母亲,莫忘了我是防海的健将,

我有一座刘公岛作我的盾牌。

快救我回来呀,时期已经到了。

我背后葬的尽是圣人的遗骸!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广州湾

东海和匈州是我的一双管钥,

我是神州后门上的一把铁锁。

你为什么把我借给一个盗贼?

母亲呀,你千万不该抛弃了我!

母亲,让我快回到你的膝前来,

我要紧紧地拥抱着你的脚踝。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九龙

我的胞兄香港在诉他的苦痛,

母亲呀,可记得你的幼女九龙?

自从我下嫁给那镇海的魔王,

我何曾有一天不在泪涛汹涌!

母亲,我天天数着归宁的吉日,

我只怕希望要变作一场空梦。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旅顺,大连

我们是旅顺,大连,孪生的兄弟。

我们的命运应该如何的比拟?

两个强邻将我来回的蹴蹋,

我们是暴徒脚下的两团烂泥。

母亲,归期到了,快领我们回来。

你不知道儿们如何的想念你!

母亲!我们要回来,母亲!

[相关连接]

这楚辞、唐诗、古代神话。

楚辞班人不多。闻先生点燃烟斗,我们能抽烟的也点着了烟(闻先生的课可以抽烟的),闻先生打开笔记,开讲:“痛饮酒,熟读《离骚》,乃可以为名士。”闻先生的笔记本很大,长一尺有半,宽近一尺,是写在特制的毛边纸稿纸上的。字是正楷,字体略长,一笔不苟。他写字有一特点,是爱用秃笔。别人用过的废笔,他都收集起来,秃笔写篆楷蝇头小字,真是一个功夫。我跟闻先生读一年楚辞,真读懂的只有两句“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也许还可加上几句:“成礼兮会鼓,传葩兮代舞,春兰兮秋菊,长毋绝兮终古。”

闻先生教古代神话,非常“叫座”。不单是中文系的、文学院的学生来听讲,连理学院,工学院的同学也来听。工学院在拓东路,文学院在大西门,听一堂课得穿过整整一座昆明城。闻先生讲课“图文并茂”。他用整张的毛边纸墨画出伏羲、女娲的各种画像,用按钉钉在黑板上,口讲指画,有声有色,条理严密,文采斐然,高低抑扬,引人入胜。闻先生是一个好演员。伏羲女娲,本来是相当枯燥的课题,但听闻先生讲课让人感到一种美,思想的美,逻辑的美,才华的美。听这样的课,穿一座城,也值得。

能够像闻先生那样讲唐诗的,并世无第二人。他也讲初唐四杰、大历十才子、《河岳英灵集》,但是讲得最多,也讲得最好的,是晚唐。他把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联系起来。讲李贺,同时讲到印像派里的pointillism(点画派),说点画看起来只是不同颜色的点,这些点似乎不相连属,但凝视之,则可感觉到点与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讲唐诗,必须本人既是诗人,也是画家,有谁能办到?闻先生讲唐诗的妙悟,应该记录下来。我是个大大咧咧的人,上课从不记笔记。听说比我高一班的同学郑临川记录了,而且整理成一本《闻一多论唐诗》,出版了,这是大好事。

1)、从闻一多先生上楚辞的情况可以看出他性格的哪一面?

2)、“叫座”一词的含义是什么?

3)、请你发挥想象,把闻一多先生教古代神话时学生听课的情景描写下来。

六、作业设计(可分层练习)

1、掌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并设计情景,用这些词语写成一段话。

2、请你列举一、二首闻一多的诗,说明他作为诗人也是忧国忧民的爱国者。

例如:

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闪烁着反帝爱国的火花。

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

第二课时

一、复习拓展

1、闻一多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三重人格”于一身,试从文中和课外找一找,并做归纳。

①诗人:新诗集《红烛》(1923)、《死水》(1928)是现代诗坛经典之作。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了组诗《七子之歌》,表达了深挚的爱国之情。

②学者:1932年到清华任教后,开始全力专攻古典文学。学术著作有《神话与诗》《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等。他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后汇成“新义”),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③民主战士:他一身正气,抗战蓄髯八年。1943年以后,面对国民党统治的日益腐朽,拍案而起,走出书斋,投身到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革命洪流中去。1946年7月15日,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刺杀身亡。

2、细读全文,画出精碎的语句,然后复述课文,并说出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前后期有什么变化?

明确:

闻一多先生前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后期则投身于民主运动,敢于为人民讲话,面对凶残的敌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体现出民主战士的大度,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楷模。闻先生在前后期年走的道路不同,反映了他时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是始终如一的。

二、看课后“研讨与练习”,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注意其中加线部分的意思)

1、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3、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4、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5、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明确:

1、“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作”,起。“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说它是记叙未尝不可,但洋溢着赞美之情。又如:“昂首挺胸,长须飘飘”,显然是描写,但颂扬、景仰之情也呼之欲出。又如:“饭,几乎忘了吃”,本来是极平常的一句赞语,却与上一句“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形成了对比,意蕴就丰富多了。同样,“夜间睡得很少”这种句子原也并不怎么精妙,但跟着一个情犹未尽的“他借寸阴、分阴”,给人的感觉就不一般了。由于作者带着强烈的感情,就能把平常的语句变得不平常了。

4)、富于音乐美

①作者善于使用成语或仿成语结构。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潜心贯注,心会神凝”“迥乎不同”“一反既往”“警报迭起,形势紧张”等等。这些词语的结构整齐,富有节奏感。

②作者惯于使用对句的形式。如一开头的“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就是对句,又如“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不动不响,无声无闻”“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还有末段的“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这些成对的句子,有些具有对比的性质,有些则是并列的性质,有的是更为整齐的对偶句。这些句子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富于音乐美。

2、品读表达方式

同学们找一找,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明确:

本文表达上的一大特点是夹叙夹议。作者实际上是以议论来结构文章的。第一、二段是第一部分的叙述的纲领,第七段是第一部分的总结,这两处都是议论。第八、九两段是第二部分的纲,最后一段则是第二部分,也是全文的总结,这两处也都是议论。这

(1)结构严谨。作者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上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表现闻先生“学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表现闻先生“革命家的方面”。在上半部分与下半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使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2)选材精当。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能以少胜多。对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只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对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作为例证。闻先生一生经历复杂,著作等身,可以记述的事很多很多。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

(3)精于剪裁。对材料的使用,作者根据表现中心的需要,有取有舍,有繁有简。比如,闻先生的研究唐诗,作者并没有写他研读了哪些书籍,发掘了哪些新意等等,而是着重写他研究的目的和态度:“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突出了闻先生的研究学问,目的是在于救国;“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睡得很少”这些细节,表现了闻先生的刻苦精神;“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则表现出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这样的剪裁,能有力地突出中心。从详略上说,研究唐诗,写得详细;而写作《楚辞校补》和《古典新义》两事,只用了一小段,不足一百字,强调“做”了“也没有说”的意思,表达的侧重点与前面又有不同。闻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讲”及其被害经过,是人们熟知的,作者就不再对事实经过作过多的记述,而只是反复强调“凶多吉少”的紧急形势,撷取“演讲”中最“慷慨淋漓”的“你们站出来”这一句话,描绘“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的从容姿态,从而突出了闻一多先生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所有这些,都说明了作者在材料剪裁上的深厚功力。

四、课堂内外

1、按以下形式说说对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形象的理解。前一个空填写对人物的评价(用一个词语),后一个空要举出具体的实例加以证明。

闻一多先生,他,你看。

2、回顾中国历史,像闻一多先生一样,生活在政局多变、社会动荡的年代的如陶渊明、孟浩然等,他们也曾有着大济苍生的志向,最后却都寄情山水。而闻一多先生凭借自己的才识也完全可以潜心研究学问过上安逸的生活,但最后他却不顾自身安危走出来投入到革命中去,而且付出了生命代价。读过本文后,你是如何看待他们的?

四人学习小组讨论。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各种想法井给予充分肯定,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做好发言准备。

例如:

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古人保全了自身的高尚品德,创作出了许多不朽的文学名

最后一次讲演

闻一多

  这几天,大家晓得,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他只不过用笔写写文章,用嘴说说话,而他所写的,所说的,都无非是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大家都有一枝笔,有一张嘴,有什么理由拿出来讲啊!有事实拿出来说啊!(闻先生声音激动了)为什么要打要杀,而且又不敢光明正大的来打来杀,而偷偷摸摸的来暗杀!(鼓掌)这成什么话?(鼓掌)

  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厉声,热烈的鼓掌)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诬蔑人,说什么“桃色事件”,说什么共产党杀共产党,无耻啊!无耻啊!(热烈的鼓掌)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李先生在昆明被暗杀是李先生留给昆明的光荣!也是昆明人的光荣!(鼓掌)

  去年“一二•一”昆明青年学生为了反对内战,遭受屠杀,那算是青年的一代献出了他们最宝贵的生命!现在李先生为了争取民主和平而遭受了反动派的暗杀,我们骄傲一点说,这算是像我这样大年纪的一代,我们的老战友,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这两桩事发生在昆明,这算是昆明无限的光荣!(热烈的鼓掌)

  反动派暗杀李先生的消息传出以后,大家听了都悲愤痛恨。我心里想,这些无耻的东西,不知他们是怎么想法,他们的心理是什么状态,他们的心是怎样长的!(捶击桌子)其实很简单,他们这样疯狂的来制造恐怖,正是他们自己在慌啊!在害怕啊!所以他们制造恐怖,其实是他们自己在恐怖啊!特务们,你们想想,你们还有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你们以为打伤几个,杀死几个,就可以了事,就可以把人民吓倒了吗?其实广大的人民是打不尽的,杀不完的!要是这样可以的话,世界上早没有人了。

  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你们将失去千百万的人民!你们看着我们人少,没有力量?告诉你们,我们的力量大得很,强得很!看今天来的这些人,都是我们的人,都是我们的力量!此外还有广大的市民!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翻开历史看看,你们还站得住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我们的光明就要出现了。我们看,光明就在我们眼前,而现在正是黎明之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热烈的鼓掌)

  李先生的血不会白流的!李先生赔上了这条性命,我们要换来一个代价。“一二•一”四烈士倒下了,年青的战士们的血换来了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现在李先生倒下了,他的血要换取政协会议的重开!(热烈的鼓掌)我们有这个信心!(鼓掌)

  “一二•一”是昆明的光荣,是云南人民的光荣。云南有光荣的历史,远的如护国,这不用说了,近的如“一二•一”,都是属于云南人民的。我们要发扬云南光荣的历史!(听众表示接受)

  反动派挑拨离间,卑鄙无耻,你们看见联大走了,学生放暑假了,便以为我们没有力量了吗?特务们!你们错了!你们看见今天到会的一千多青年,又握起手来了,我们昆明的青年决不会让你们这样蛮横下去的!

  反动派,你看见一个倒下去,可也看得见千百个继起的!

  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鼓掌)

  历史赋予昆明的任务是争取民主和平,我们昆明的青年必须完成这任务!

  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的精神!我们随时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长时间热烈的鼓掌)

1)、文章可分为三部分,试着划分,并概括各部分大意。

2)、第四段中的“他们”、“你们”各指谁?作用是什么?

3)、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试举例分析。

六、小结

《一多画像》这样写道:“一诗一文一烟斗,一个脊梁一声吼。一画一印一全集,一代英豪一红烛。”闻一多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于一身,青年时代是新月派诗人,中年时代是旧经典的研究者,晚年成为青年所爱戴的、昂首作狮子吼的民主斗士。他横眉怒对国民党特务的手枪,把自己的一腔热血洒在为民主、为新中国而战争的前线。他的严谨的治学精神和嫉恶如仇、为祖国安危而英勇献身的凛然正气与高尚风格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闻一多先生曾经说过:“生命的量至多不过百年,他的质却可以无限度地往高深醇美的境域发展,生命的艺化便是生命达到高深醇美的唯一方法。”让我们永远称颂这位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七、作业布置(可分层练习)

1、在闻一多先生去世之后,许多文人、学者、革命家都给予了他极高的评价。请在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体会人们对这位伟大的诗人的深刻缅怀。

例如:

◎朱自清《挽一多先生》:“你是一团火,照见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

◎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说:“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周恩来:“鲁迅和闻一多,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冰心:“闻一多的死是一首诗大的诗,他给我们留下了最完美、最伟大的诗“《中国之命运》一书的出版,在我个人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我简直被那里面的义和团精神吓一跳,我们的英明的领袖原来是这样想法的吗?五四给我的影响太深,《中国之命运》公开向五四挑战,我是无论如何受不了的。”

不久,闻一多偶然读到了延安诗人田间的几首诗,深为其中的战斗精神所震惊,立即写了《时代的鼓手——读田间的诗》一文公开发表,在大后方引起了一阵波动。随后他又写了一系列针对现实的杂文,开始呐喊。同时他急切地阅读各种左倾书籍,详细了解共产党的各种情况。赵超构的《延安一月》中关于全延安只有“四个警察”的记述使他印象极为深刻,认为“只有在那样的新社会秩序下,青年人才可以毫无阻碍地接受民主的教育。”

具有诗人浪漫气质的闻一多的转变是迅猛彻底的。他于1944年夏在罗隆基、吴晗的介绍下秘密加入民盟,并表示“将来一定请求加入共产党”。从此,他在共产党的秘密领导下全身心地投入到争民主的运动中去。当然在内心深处他对学术并不能完全忘怀,曾多次对人说自己感到有些空虚,希望实现政治民主之后便回到书房好好读十年、二十年书。但这已无法实现了,1946年7月15日,他在勇敢地作了《最后一次演讲》后,便被暗杀于昆明街头。

3)、1946年,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师生大部分复员北上,昆明警备司令霍揆彰为讨好蒋介石,密拟黑名单,经国防部长陈诚同意后于七月十一日暗杀知名人士李公朴,昆明城里人心惶惶,许多人都力劝闻一多不要再在公众面前演讲,已知悉内情的朋友也告诉黑名单上排在李公朴后面的就是闻一多,闻一多明知有险,仍毫不畏惧,主持召开李公朴的追悼会,并当场怒斥捣乱的军统特务,发表了有名的“最后一次讲演”。

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在回家途中距离家门口仅十步之遥的府甬道被一群特务射杀,护送父亲回家的大儿子闻立鹤扑上去用身体护住父亲,被射成重伤。

全国各党派均十分愤怒,纷纷谴责这种暗杀行为。

4)、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入学考试成绩发布,一位20多岁的考生数学零分,作文也只写了三句带感慨的新诗:“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成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按说,这位考生铁定无法录取。不过,问题是他碰上了一位慧眼识人的主考官。这位主考官就是文学院院长闻一多先生。闻先生从这三句杂感诗中发现了这位青年身上潜伏的才气,一锤定音破格录取。果不其然,这位青年没有辜负闻先生的期望,很快就发表了一首又一首的新诗,并于1933年出版了轰动一时的诗集《烙印》。他就是后来享誉诗坛的臧克家。

八、教后反思

板书设计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臧克家

学者革命家

《唐诗杂论》┣做了再说写政治传单┣说了就做

《楚辞校补》┣做了不说群众大会演讲┣言行一致

《古典新义》参加游行示威

刘红

【篇二】人教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

(赛课教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

2、品味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说出作者对闻一多先生的赞美敬重之情。

3、学习闻一多热爱祖国、为了祖国的民主富强奋斗终生的优秀品质。

4、体会掌握过渡段的作用。

教学重点:

1、 通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

2、 理解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实质。

教学设想: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话说的好“做人要有做人的原则”,就是说为人处事要有自己的主见、方法和准则。这个单元记载的都是名人,他们身上都有一些闪光的地方值得我们学习。今天我们来学习臧克家的文章,了解一下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并且思考一下,我们应学习他怎样的精神。

二、检查预习情况:

1、 介绍作者和闻一多 (让学生先说,老师补充。不用讲得过尽,可以在讲课的过程中穿

插进去。)

2、字词(读一读、写一写生字词,并积累词语。)

衰微 赫然 迭起 高标 锲而不舍 兀兀穷年 呕心沥血 潜心贯注 心凝神会 迥乎不同 一反既而 慷慨淋漓 气冲斗牛 无暇顾及 目不窥园 仰之弥高

三、听课文,整体了解全文大意。

四、整体感悟:(想一想)

1. 、文章从哪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

——从学者的方面和革命家的方面来写的。

2. 、综合这两个方面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用课文原话回答)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言论和行动完全一致"或"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3、由此来看,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人教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

——第一部分(1-7)记述闻先生作为学者方面的"说"和“做”

第二部分(8-20)记述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的"说"和"做"。

五、作业:

1、熟读全文

【篇三】人教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新)

第12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1

2

3

4

5

【篇四】人教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

七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4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精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教学重点:

1、 通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

2、 理解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实质。

教学准备:学生:朗读全文,预习生字词,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

教学设想: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话说的好“做人要有做人的原则”,就是说为人处事要有自己的主见、方法和准则。这个单元记载的都是名人,他们身上都有一些闪光的地方值得我们学习。今天我们来学习臧克家的文章,了解一下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并且思考一下,我们应学习他怎样的精神。

二、检查预习情况:人教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

1、 介绍作者和闻一多

(让学生先说,老师补充。不用讲得过尽,可以在讲课的过程中穿插进去。)

2、字词(读一读、写一写生字词,并积累词语。)

衰微 赫然 迭起 高标

锲而不舍 兀兀穷年 呕心沥血

潜心贯注 心凝神会 迥乎不同

一反既而 慷慨淋漓 气冲斗牛

无暇顾及 目不窥园 仰之弥高

三、听课文录音,整体了解全文大意。

四、整体感悟:(想一想)

1. 、文章从哪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

. ——从学者的方面和革命家的方面来写的。

2. 、综合这两个方面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用课文原话回答) ——/"言论和行动完全一致/"或/"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3、由此来看,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1-7)记述闻先生作为学者方面的/"说/"和“做”

第二部分(8-20)记述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的/"说/"和/"做/"。

五、作业:

1、熟读全文

2、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听写生字词)

二、 朗读第一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1、/"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课文开头引用闻一多先生这两句话起什么作用?这两句话用了什么写法?表现了闻一多怎样的品质?

——领起全文,表现闻一多/"做/"的特点–/"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对比写法。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和谦虚谨慎的美德。

2、闻一多前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做/"了再/"说/" 、/"做/"了也不 /"说/",为了表现这一特点,作者选取了哪些材料来证明?

——三件事例:《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

3、作者选取的这三件事,选择的角度是什么?详略安排有什么不同?

——写作《唐诗杂论》是从/"做/"了再/"说/"这个角度选材的;其它两个事例是从 “做/"了也不一定/"说/"角度选材的。其中第一件事详写,后两件事略写。

4、 /"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是什么意思?

——/"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 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5、闻一多向古代典籍钻探的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他想吃尽、消化尽……文化史/" /"他要给我们……文化药方/"

6、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什么意思?

—— /"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指寻找使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

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目的在于救国。

7、“ /"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这一句该怎样理解?

——“望闻问切/"是拟人,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

意思是闻一多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8、 “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睡得很少/"这些细节,表现了闻先生怎样的研究态度和精神?

——专心致志的研究态度,持之以恒的精神。

9、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这句是什么意思?

——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却乐在其中,全力进行学术研究。 /"它/"指深夜灯火。 /"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一多诗《静夜》,表现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潜心研究的怡然自适,与/"大开光明

之路/"一脉相承。

10、“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这句该怎样理解?

——/"潜心贯注/"/"心会神凝/"/"/"何妨一下楼/"意思一致,都是说闻一多研究极其用功,用心极专极深,别的任何事情不能使他分心。

三、 小结第一部分。

四、 布置作业。

人教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朗读·思考·研讨

1、课文前后两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话过渡的?这些话是怎样起到过渡作用的?

——两部分之间用了七、八、九三个段落过渡。第七段承接上文小结,第八、九段开启下文。这样连缀紧密,脉络清楚,过渡自然,把两个方面的情况简明地并列提出,给读者以深刻印象。

二、朗读第二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l 1、后半部分是仅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吗?

o——不仅是写再“说”。而是把 “说”和“做”糅合起来写。

o——正如课文所写: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

2、作者选取哪几件事表现闻一多作为革命家这一方面的特点?

——(1)搞政治传单

(2)在群众大会上演说,大骂特务

(3)参加游行示威

3、文中哪些内容分别说明闻一多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以及在追悼会上演讲等内容说明他是“口的巨人”;“走到游行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等内容说明他是“行的高标”。

三、闻一多先生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前后期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前期:为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取得累累硕果。

锲而不舍,沥尽心血

后期:投身民主运动,做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

无所畏惧,视死如归

(卓越的学者、言行一致的志士、伟大的爱国斗士)

四、 出示“说”和“做”表格。

五、问题探究: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作者为什么只选取这六件事?

——闻先生一生经历复杂,著作等身,可以记述的事很多很多。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可见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以少胜多。

对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只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

对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草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作为例证。

单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

人教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

六、找一找,圈点勾画

这一部分对闻一多先生的叙述中,穿插了生动细致的描写,试用横线画出来并加以分析,说说体现了他哪些精神和品格。

(一)分析下列描写的作用

1.“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突出了闻先生的研究学问,目的是在于救国

2.“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睡得很少”

——这些细节,表现了闻先生的刻苦精神

3.“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表现出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

(二)从中看出闻一多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位治学严谨、成就卓越的学者,一位言行一致的民主战士。

七、这篇文章在叙述中运用了哪些形象的描写?并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还有细节描写。

——都能起到具体再现闻一多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八、请用简练的语言说一说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的形象。

——先生是一位为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废寝忘食,潜心学术,不畏艰辛、治学严谨、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的卓越学者,言行一致的爱国者。

十、总结全文:

1、本文以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作者前半部分介绍了闻先生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刻画了闻一多先生前期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数十年如一日的敬业精神,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的精神,

体现了闻先生“学者的方面”;

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作者选取起草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三件事作为例证,表现了闻先生“革命家的方面”。两部分互为补充,使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以及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跃然纸上。

2、我们要学习他怎样的精神?

——我们要学习他始终如一、言行一致和用一颗赤诚的心爱国的崇高品质。

3、课文结构分析

4、中心思想: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与众不同。作为卓越学者的他是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表现他谦虚美德和实干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作为革命家的他是说了就做,言行一致,表现他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文章从说和做两个方面,高度赞扬了闻一多先生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

十一、作业:

1、 课外阅读《最后一次演讲》。

2、 课外阅读《死水》,再次体味作者的爱国情感。

教学后记:此份教案力图体现新课改的新理念,注重引导学生对语言的品味,对文本的理解、感悟、体验;力图引导学生探究质疑,从而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以发展。

【篇五】人教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

河南省安阳市第六十三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12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教学目标:

1、积累掌握双音节词和成语的读音与用法。了解臧克家、闻一多。整体把握课文,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2、理清文章的思路,精致严谨的结构,过渡语段的作用。理解艰深语句的作用,赏析文章的语言美。

3、学习闻一多先生刻苦的学习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执着的爱国热情和言行一致的的高尚的人格,做一个生动的人,大写的人。

教学重点:

品味文中重要语句,理解闻一多先生精神实质。学习文章选材、组材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叙述中的描写的运用及作用。关键词语。

教学方法:

1、文献法:课前教师指导学生自主查阅相关资料,课堂交流。

2、听读、朗读读法。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借声请并茂来表情达意,领悟文意,感受美。

3、分组讨论探究法。

2、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磁带。(朗诵磁带、七子之歌磁带)图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课前提示]

1.、这是一篇写得十分精粹的散文,感情充沛,语言精警。不妨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本文,以领悟文意,受到熏陶,并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教师可以用范读,或者放录音、录像等,激发学生的感情,调动学生诵读本文的积极性。

2、本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和剪裁材料的方法,叙述中的抒情、描写和议论,前后文的

过渡和照应,都值得学生学习。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3、关于闻一多先生的背景材料,不妨引导学生从图书馆或从网上自主查阅,并加以整理后,在班上交流,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

4.、课文中有些文言词不好理解,建议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自主解决,教师不必越俎代庖。

教师:播放《七子之歌》,学生可跟唱,创造情境。(学生熟悉此歌,由此可猜到作者,教师也可随机提问。) 这首歌的作者是闻一多先生,他是近、现代史上一位杰出的人物。他有强烈的爱国热情,是一位为人所敬的民主战士,他敢烁赶为,言行一致。现在我们学习臧克家写的一篇文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理解他的精神品质。

二、资料交流,资源共享。

1、作者介绍

臧克家,诗人。1905年生于山东诸城。从小受家庭影响,喜欢古典诗词和民歌,并目睹农民的苦难生活,引起他深切的同情,这为他后来的诗歌创作,初步奠定了基础。1926年秋到武汉,投身于大革命的洪流。大革命失败后,受国民党当局迫害,四处逃亡。1929年还乡,入国立青岛大学补习班。1932年开始发表新诗,以一篇《老马》成名。1933年9月,诗人自费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随着《老马》等诗的广泛流传,臧克家被誉为“农民诗人”,为广大读者所熟知和喜爱。1934年大学毕业后到中学任教,发表了长诗《自己的写照》。抗战爆发后,诗人热情地奔赴抗日前线,从事进步文化工作,出版了《从军行》《淮上吟》等诗集。1942年秋到重庆,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出版《十年诗选》及长诗《古树的花朵》等。抗战胜利后,在上海主编《文讯》,写了许多揭露、批判国民党统治的政治讽刺诗。1948年由于国民党的迫害,逃亡香港。1949年3月回到解放后的北平,历任人民出版社编审、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诗刊》主编等职。解放后出版的诗集有《春风集》《欢呼集》《臧克家诗选》和长诗《李大钊》等。粉碎“四人帮”后,诗人又写了不少作品,并任复刊后的《诗刊》顾问。

3、闻一多

闻一多,本名家骅,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1899年11月24日出生于湖北省浠水县一个“世家望族,书香门第”。五四运动时在北京清华学校读书时即参加学生运动,曾代表学校出席全国学联会议。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闪烁着反帝爱国的火花。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在这以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1943年后,因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于是奋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1945年为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兼云南省负责人,昆明《民主周刊》社社长。“一二·一”惨案发生后,他更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最后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遗著由朱自清编成《闻一多全集》四卷。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教师引导:这一篇文章不是人物传记,却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略,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

毛泽东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高度赞扬闻一多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

雄气概。具有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这是闻一多先生精神品格的最主要方面,这在这篇文章中充分表现出来了。文章的后半部分,着力写闻一多先生是“大勇的革命烈士”。

1、 教师播放磁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教师抽查学生预习情况。分组议论,解决字词。

2、 学生自读课文,学习表情朗读,教师指导。

3、 学生齐读课文,而后归纳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理清文章思路。(学生自由发言,互相补充。

4、 教师归纳: 《唐诗杂论》

学者 《楚辞校补》 三本书

闻一多 《古典新义》

起稿政治传单

革命家 群众大会演说 三件事

参加游行示威

然而,闻一多先生一生中主要身份是学者、诗人。因此,这篇文章前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前期怎样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

闻一多先生前期潜心于学术,后期投身于民主运动,这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是始终如一的。

四、问题研论(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岁设计的问题)

1.这篇文章为什么取标题“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1)结构严谨。作者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上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表现闻先生“学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表现闻先生“革命家的方面”。

(2)选材精当。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能以少胜多。对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只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对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作为例证。闻先生一生经历复杂,著作等身,可以记述的事很多很多。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

3、课文的两个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话过渡的?把这些话找出来,说说是怎样起过渡作用的。

是用两个句子完成过渡的。“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是对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后指出这只是闻先生的一个方面。“闻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句领起了文章的后一部分。这两个句子关联得十分紧密,“仅""还""”“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这都是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学者的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是呼应紧密的提法。作者在两个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在两句之间又注意

2.这篇文章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例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目不窥园。又有细节描写,例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凡此种种,能起到具体再现闻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第二课时

一、品读句子,揣摩语言,提高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学会运用。质疑问难,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获。(设题意图是,引导学生确切理解句中词语,从而进一步理解句子以至文章的意思。)

(一)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注意其中加点部分的意思。

1.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作”,起。“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的说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3.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第2句就全句而言也是比拟),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4.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它”指深夜灯火。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来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在一

【篇六】人教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新)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人教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作家研究

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入学考试成绩发布,一位20多岁的考生数学零分,作文也只写了三句带感慨的新诗:“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成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按说,这位考生铁定无法录取。不过,问题是他碰上了一位慧眼识货的主考官。这位主考官就是文学院院长闻一多先生。闻先生从这三句杂感诗中发现了这位青年身上潜伏的才气,一锤定音破格录取。这位青年没有辜负闻先生的期望,很快就发表了一首又一首的新诗。他,就是后来享誉文学界的诗人、学者、民主战士臧克家。

臧克家,(1905-2004),诗人,山东诸城人。在他8岁时,生母去世,父亲患病,仅仅活了34岁。由于家庭不幸,诗人对农民辛酸、悲惨的生活有了深入骨髓的认识,加上他从小就对文艺感兴趣,这为后来的诗歌创作打下了生活基础。

1932年,作家开始发表新诗,以一篇《老马》成名;1933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这部诗集真挚朴实地表现了中国农村的破落、农民的苦难、坚忍与民族的忧患;其后又发表了长诗《自己的写照》等作品,随着他的诗广泛流传,臧克家被誉为“农民诗人”,为广大读者所喜爱。

抗日战争爆发后,臧克家把个人命运和民族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积极投身抗日爱国活动。1938年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从事进步文化工作,先后出版了《淮上吟》、《从军行》、《随枣行》等诗集,热情讴歌了抗日军民的伟大爱国精神和英勇抗敌的事迹。

建国后,臧克家多作政治抒情诗,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的《有的人》是他这类诗中的代表作。人教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

在“文化大革命”中,这位忧国忧民的作家惨遭迫害,被迫停止文学创作和社会活动。 粉碎“四人帮”后,年逾古稀的臧克家同志又迎来创作的春天,出版了多部作品,凝结着他一生汗水和心血的十二卷本《臧克家全集》也于2002年12月出版。

臧克家是一位中国韵味十足的诗人。他积极向中国古典诗歌吸取养分,形成自己作品的中国风格。他的一生是不懈追求光明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是勤奋笔耕、不断攀登艺术高峰的一生,他把毕生的精力和心血无私地贡献给了党和人民的文学事业。

作品研究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以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前文,这一篇文章并不是人物传记,却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

文章的1-7段,先引用闻先生的“言”再来记其“行”。记述了闻先生前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的敬业精神。在这方面,作者选取了三本书

的创作来写:《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对于他自己在学术上的成就,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务实勤奋、谦虚淡泊,着力表现了他是“卓越的学者”。

紧承闻一多先生作为诗人和学者的内容之后,安排了三个过渡段:第七段承接上文,小结闻先生作为学者的方面;第八九段开启下文写作为革命家的方面。用这些高度概括的语言过渡,把闻先生作为学者和革命家方面的情况用极其简明的语言并列地提出来,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在过渡之后,8-20段叙议结合,给人以一气呵成的感觉。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作者选取三件事作为例证:参加游行示威、起草政治传单、群众大会的演说,表现了闻一多先生为求民主反独裁,宁愿付出生命的代价的高尚人格。结尾部分的排比句气势磅礴,再现了他坚强不屈地“说”、昂首挺进地“做”的光辉形象,让人不能不对闻先生的凛然正气油然而生敬意,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是大无畏的革命家。

文章结构严谨,两部分文字互为补充,使得闻一多先生作为诗人、学者以及大勇的革命家的形象丰满起来。

选材精当,闻一多先生一生经历复杂,著作等身,可以记述的事很多,作者从大量的材料中只用了三本书、三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全面地表现了出来。

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精当的选材,严谨的结构,领悟文意。

2.理解生动的语言和蕴含的激情,体会记述中精辟的抒情议论,前后文的过渡和照应。

3.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工作作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课文,以领悟文意,受到熏陶,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

2.体会生动形象,精练含蓄的语言。理解文中的关键语句。

教学过程

一、知识积累

1.播放“七子之歌”,初识闻一多先生,感受他崇高的精神境界。

2.简介作家作品。

臧克家(1905-2004),诗人,从小受家庭影响,喜欢古典诗歌和民歌。1932年开始写新诗,以一篇《老马》成名,1933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烙印》,这是他最具影响的作品。此后,他陆续出版一系列诗集,凝结着他一生汗水和心血的十二卷本《臧克家全集》也于2002年12月出版。

3.预习反馈:检查生字、生词预习效果。

衰微 赫然 迭起 高标 锲而不舍 兀兀穷年 沥尽心血

潜心贯注 心会神凝 迥乎不同 一反既往 慷慨淋漓气冲斗牛

二、一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章的题目是“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文章从哪些方面写了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2.以此为脉络,文章可分为几部分?每个部分是怎样衔接连缀的?找出文中的过渡句。

3.说说闻一多先生前期和后期思想性格上的主要特点,前后期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教师点拨:作者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表现人物的身份。上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表现闻先生“学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表现闻先生“革命家的方面”。

在上半部分与下半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使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前期着重于学术研究,后期投身于民主运动,这是由于他对社会的认识发生了变化。而无论何时何地,他的言行始终是保持一致的。

三、研读赏析

再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把握课文内容,填好下表:

结构 第一部分(1—7) 第二部分(8—18)

身份 诗人、学者 革命家

怎样说怎样做 “做”了再“说”,

“做”了不“说” “说”了就“做”,

既“说”又“做”

主要成就

《唐诗杂论》(详写)

《楚辞校补》(略写)

《古典新义》(略写) 起草政治传单

最后一次讲演

参加游行示威

目的 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献身民主事业。

四、感受评价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受到什么启迪?你认为我们应学习闻一多先生怎样的精神?

五、作业布置

1.找出并欣赏文中精炼含蓄、耐人寻味的四字短语及精彩的语句,体会句子的含义。

2.文章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写?找出具体的例子,并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六、板书设计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臧克家

做了再说 《唐诗杂论》(详写)

——卓越的学者 《楚辞校补》(略写) 做了不说 《古典新义》(略写) 口的巨人

言行一致

行的高标

起稿政治传单

说了就做——大无畏的革命家 群众大会演说 参加示威游行

【篇七】人教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

初中语文《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设计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1

2

3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人教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 闻一多说和做优秀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