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学作文】
第一篇、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论文
二年级数学教学经验论文
2013–2014学年度下学期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论文
青龙山学区中心校 吕贺
一、数学体验式教学的内涵
数学体验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或重复经历的情景和机会,呈现、再现或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在一定意义上,体验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情景,使学生在体验过程中理解知识,发展能力,建构意义,生成情感的教学价值观,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与方法。换而言之,体验教学实际上是“为了体验,在体验中,通过体验”的教学。
二、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体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改革就是要将课程从“文本课程”转变为“体验课程”,因此,“体验”自然也就成为新的学习方式的一个重要特征。但是当前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把学生当作盛装知识的容器,而不是具有鲜活个性的人,教师只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学生对知识的主动获取,学生被动学习、缺乏独立学习、思考、主动探究的能力。教师过多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习惯于传授现成的结论而不是向学生暴露解题思路、解题方法,学生体验不到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从而对数学的学习感到枯燥无味缺乏兴趣。另外,学生自学能力不够,缺少主动提出问题、主动探究问题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学生主动参与意识不强烈,往往造成教师唱独角戏,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没有吸引力,较枯燥呆板。
三、创设小学数学体验教学情境策略的体会与思考
(一)创设活动体验情境。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应加强数学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从学生熟知、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出发,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将生活经验数学化,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焕发出数学课堂的活力。
(二)创设问题体验情境。在教学中教师用简单浅显的提问将学生的思维引入预先设置的圈内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提这个问题及问题的重要性,缺少探究的方向和动力,严重抑制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只有在适宜的情景中,才能体验到问题的必要性,主动地投入到探究之中。如教学“厘米的认识”一课时,老师可以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感性的探索情境:让学生用牙签、火柴、硬纸条等量一量数学书的一条边。经过实践操作,学生在测量数学书同一条边长时,有的学生量出是5根半火柴的长(有的量出是3根牙签的长,有的量出是2张硬纸条的长。教师提问:“为什么同样的数学书的同一条边量得的结果所表示的数却不同呢?”学生根据测量的经验和通过讨论与观察发现:原来测量数学书边长的材料长
短是不一样的。要注意引入时提出的问题应处于多数学生智力水平的“最近发展区”,才能激起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三)创设反思体验情境。有反思意识的学生,一旦意识到问题,内心便产生认知冲突,于是会自觉进入反思环节。但,使学生明确意识到自己学习中的不足往往不是很容易的。因为,这是对他个人的能力、自信心的一种“威胁”。所以,作为学生反思活动的促进者———教师,在此时要创设轻松、信任、合作的气氛,帮助学生看到学习中的问题所在,使反思活动得以开展。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提供适当的问题或实例以促进学生的反思。教学中多问几个为什么,善于设疑,并善于从学生的思维角度出发,从学生容易忽视的一些重要环节中提炼问题,然后通过环环相扣逐层深入的问题序列来引导学生反思。
(四)创设交流体验情境。由于每个学生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观念不同,因此不同的学生对事物理解也不可能完全相同,他们站在不同思维角度所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反映面,可利用这些反映面来引发学生交流,使学生互相促进。让学生在小组交流、合作探索的情境中体验,所体验到的不仅仅是对知识的感知和更新的认识,更是同学之间情感的交流,思维火花的碰撞。
四、结论
走“体验”之路,是一条在新课程标准理念指导下的数学教学改革的成功之路。“体验式教学”注重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进行自主体验,切合了小学生爱表现、好动、具有丰富的想象力等年龄和心理特征,教学实践证明课堂气氛和谐浓厚,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增强了实践操作能力,也激发了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和情感。
第二篇、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论文
二年级数学教学经验论文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论文
一、课堂提问现状反思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方法之一。经过教师精心设计、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燃起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热情,从而极大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 提问“只顾数量,不求质量”。课堂中过多的一问一答,常常使学生缺少思维的空间和思考时间,表面上很热闹,但是实际上学生处于较低的认知和思维水平。
2. 答案被老师完全控制。有时候,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即使给了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但是仍然会很不放心地打断学生的回答,或者草率地加入个人的评价,左右学生个人想法的表达。
3. 候答时间过短。学生回答问题需要酝酿和思考的时间,教师在极短的时间就叫停,学生的思维无法进入真正的思考状态。
4. 不注重利用课堂生成资源。教师不仅要会问,而且要会听,会倾听学生的回答,才能捕捉可利用的生成性资源,否则,问题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
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使其低效甚至无效。
二、有效提问的教学策略
有效提问是相对“低效提问”和“无效提问”而提出来的。所谓“有效”,《现代汉语词典》对其解释是:“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由此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
有效提问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有效的问题;二是有效的提问策略。为了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充分体现课堂提问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我们在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备教材要“懂、透、化”
这一点是绝大多数老师都知道的,但是,能否真正做到“深入”,却是我们每个老师需要反思的。笔者认为,对教材的研究,要达到“懂、透、化”的目标。
“懂”,就是要理解教材,只有理解了教材,我们才能分清哪些问题是基础性的问题,我们就可以用“是什么”“怎么样”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拓展性问题,我们就可以用“你是怎么想的”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探究性问题,有必要让学生讨论、探究。
“透”,就是要掌握教材的系统性、重点和难点,做到透彻掌握,融会贯通。
“化”,就是要使自己不仅能够站在教师的角度,而且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会、感受学生的学。只有做到这样,教师才能游刃有余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才能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2.备学生要 “实”
我们常说,“我们教师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而且要备学生、备学法”。
所谓“实”,是指教师必须深入实际,了解自己所教学生的基础知识、接受能力、思维习惯,以及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等。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提问,恰当地把握问题的难易度,使得提问更加有效。
比如,笔者在执教三年级数学第五册“可能性”一课时,针对可能性有大有小这一知识点,想在课堂教学中加入一些生活中常用的成语,这些成语能够巧妙地体现可能性的大小。第一次试讲,本以为很简单的成语,很多学生竟然没有听说过,更别说联系数学内容了。下课后,我及时反思自己,找来一部分学生,和他们聊天,了解他们对成语的认识和掌握情况。最后,我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了要提问的成语内容。再上课时,学生很顺利地解释了成语的内容,同时紧密联系到了课上所学的内容。课下,不少学生都对这一环节印象深刻,追着老师想要再说说。
3. 提问过程要突出学生主体
思维来自疑问。一般教师只看到让学生解答疑难是对学生的一种训练,其实,应答还是被动的。要求学生自己提出疑问,自己发掘问题,是一种更高要求的训练。教师在设疑时应设法让学生在疑的基础上再生疑,然后鼓励、引导他们去质疑、解疑。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很自然地问一问学生:“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也往往很配合地回答:“没问题。”如果总是“没问题”,那这一现象就极不正常了,恐怕就真的“有问题”了。对任何一个数学问题的认识,都永远不可能所有的人始终保持在同一个水平上,必然有高有低,有学得轻松的,也有学得困难的。也就是说,应该“有问题”。
“没问题”的问题,反映了教师的一种教育观念,似乎只有顺顺利利的一节课才是好课。其实不然,课上的这种“顺利”,只会培养出唯书唯上的人,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课上的这种“顺利”也会使学生缺少一种精神,一种实事求是、刨根问底的精神。
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1)改变观念,树立“问题”意识。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数学修养很重要的一条就是问题意识。因此,培养学生敢于提问题、善于提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是数学教师肩负的责任之一,也是评价数学教学质量的标准之一。
(2)为学生创造机会,使学生去思、去想、去问。教师不仅要在每节课堂上创造质疑机会,还要使学生真正开动脑筋想问题,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自己不懂的问题。把这一时间真正利用起来,而不是走走过场而已。为了使学生会提问题,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进行一些训练,可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以学生的身份去示范提问题。比如,二年级教材学习了“角的认识”,对于什么叫角,角各部分名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些内容,学生已经知道了。“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答道“没问题”。真的没问题了吗?“那我来问个问题”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角的大小为什么与边的长短无关呢?”经过讨论,大家明白了,
角的边是射线,射线是没有长短的,所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角的大小决定于两条边张开的程度。教师从学生的角度示范提问题,久而久之,也就让学生有了提问题的意识,在引导学生提问题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善待”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无论学生提什么样的问题,无论学生提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只要是学生真实的想法,教师都应该首先对孩子敢于提问题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对问题本身采取有效的方法予以解决,或请其他学生解答。对于颇有新意的问题或有独到的见解,不仅表扬他勇于提出问题,还要表扬他善于提出问题,更要表扬他提出问题的价值所在,进而引导大家学会如何去深层次地思考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提问题中感受到更大的收获,才会对提问题有安全感,才会越来越爱提问题,越来越会提问题。对于学生的回答,我们要慎用诸如“很好”、“非常好”、“不是,不对”等习惯性的评价。这样的评价过于强化对与错,天长日久,学生的注意力会集中于教师想要的东西上。我们可以适当地多使用一些中性的、接纳性的或者探究性的评价。比如:“噢,这是一种有道理的思路,还有其他思路吗?”“这个想法不错,我们还能补充点什么?”“很好的主意,但是我们怎么知道”有针对性地鼓励学生,满足学生的需要,鼓励学生继续学习。
总之,在实践中,教师要联系实际,优化提问内容,把握提问时机,讲究提问技巧,不断提高自己提问的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第三篇、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论文
二年级数学教学经验论文
2015–2016学年度下学期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论文
彭继华
一、数学体验式教学的内涵
数学体验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或重复经历的情景和机会,呈现、再现或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在一定意义上,体验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情景,使学生在体验过程中理解知识,发展能力,建构意义,生成情感的教学价值观,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与方法。换而言之,体验教学实际上是“为了体验,在体验中,通过体验”的教学。
二、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体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改革就是要将课程从“文本课程”转变为“体验课程”,因此,“体验”自然也就成为新的学习方式的一个重要特征。但是当前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把学生当作盛装知识的容器,而不是具有鲜活个性的人,教师只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学生对知识的主动获取,学生被动学习、缺乏独立学习、思考、主动探究的能力。教师过多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习惯于传授现成的结论而不是向学生暴露解题思路、解题方法,学生体验不到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从而对数学的学习感到枯燥无味缺乏兴趣。另外,学生自学能力不够,缺少主动提出问题、主动探究问题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学生主动参与意识不强烈,往往造成教师唱独角戏,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没有吸引力,较枯燥呆板。
三、创设小学数学体验教学情境策略的体会与思考
(一)创设活动体验情境。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应加强数学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从学生熟知、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出发,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将生活经验数学化,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焕发出数学课堂的活力。
(二)创设问题体验情境。在教学中教师用简单浅显的提问将学生的思维引入预先设置的圈内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提这个问题及问题的重要性,缺少探究的方向和动力,严重抑制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只有在适宜的情景中,才能体验到问题的必要性,主动地投入到探究之中。如教学“厘米的认识”一课时,老师可以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感性的探索情境:让学生用牙签、火柴、硬纸条等量一量数学书的一条边。经过实践操作,学生在测量数学书同一条边长时,有的学生量出是5根半火柴的长(有的量出是3根牙签的长,有的量出是2张硬纸条的长。教师提问:“为什么同样的数学书的同一条边量得的结果所表示的数却不同呢?”学生根据测量的经验和通过讨论与观察发现:原来测量数学书边长的材料长
短是不一样的。要注意引入时提出的问题应处于多数学生智力水平的“最近发展区”,才能激起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三)创设反思体验情境。有反思意识的学生,一旦意识到问题,内心便产生认知冲突,于是会自觉进入反思环节。但,使学生明确意识到自己学习中的不足往往不是很容易的。因为,这是对他个人的能力、自信心的一种“威胁”。所以,作为学生反思活动的促进者———教师,在此时要创设轻松、信任、合作的气氛,帮助学生看到学习中的问题所在,使反思活动得以开展。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提供适当的问题或实例以促进学生的反思。教学中多问几个为什么,善于设疑,并善于从学生的思维角度出发,从学生容易忽视的一些重要环节中提炼问题,然后通过环环相扣逐层深入的问题序列来引导学生反思。
(四)创设交流体验情境。由于每个学生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观念不同,因此不同的学生对事物理解也不可能完全相同,他们站在不同思维角度所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反映面,可利用这些反映面来引发学生交流,使学生互相促进。让学生在小组交流、合作探索的情境中体验,所体验到的不仅仅是对知识的感知和更新的认识,更是同学之间情感的交流,思维火花的碰撞。
四、结论
走“体验”之路,是一条在新课程标准理念指导下的数学教学改革的成功之路。“体验式教学”注重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进行自主体验,切合了小学生爱表现、好动、具有丰富的想象力等年龄和心理特征,教学实践证明课堂气氛和谐浓厚,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增强了实践操作能力,也激发了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和情感。
第四篇、二年级数学小论文
二年级数学教学经验论文
量 桌 布
闵桥镇中心小学 房津瑶
星期天,妈妈说要将家里餐桌上的旧桌布换掉,重买新的。
我自告奋勇地说:“妈妈,我去帮你买。”
妈妈皱了下眉,说:“我把旧台布的尺寸忘记了,现在妈妈想重新量一下,可是,家里没有尺子,该怎么办呢?”
我摸了摸头,走到桌边,仔细观察了一下旧台布,忽然,我发现旧台布上的花纹是一个一个小正方形拼成的。
“有了!”我高兴地喊到,“妈妈,我只要用我的学生尺量一下一个小正方形的边长,然后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正方形,再相乘不就行了吗?”
我拿来学生尺,量了一个小正方形的边长:8厘米,然后我又数了一下小正方形的个数,长是12个正方形,宽是10个正方形,那么长就是12×8=?,宽是10×8=?,怎样算出得数呢?对了,先算出9个8,再算出3个8,然后加起来得96,再想10个8是80。
妈妈听了,高兴地说:“你这个小机灵鬼,谢谢你哦!”
“不客气啊。”我调皮地说道。
哈哈哈哈
数 硬 币
闵桥镇中心小学 葛梓烽
老师说数学是一门基础课,我想数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一直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比如吃饭要数学:一个人能吃下多少饭,就煮多少饭;走路要数学:路有远有近,走哪条路可以最快走到要去的地方等等,所以说生活到处都充满着数学。
有一天,我去叔叔家玩,叔叔给了我一大堆一元硬币,没告诉我多少钱,我就开心的数了起来,可是硬币有些多,我一个一个地数太慢了,有什么好办法呢?我想了一想,灵机一动想起了老师教我们的加法和乘法算式,我就5个放一堆,放了9堆还多一个,那不是5乘以9再加上1吗,就是46元,我告诉了叔叔多少钱,叔叔哈哈大笑起来说:我还以为你数不出有多少钱呢!那就把这些钱奖励给你去买东西吧!于是我飞快地跑去超市买了我想要的玩具,然后就高高兴兴的回家了。
你看,数学真的是用途很广。
数 学 真 有 趣
闵桥镇中心小学 丁瑾恩
一年级的时候我学会了加法,二年级一开学,王老师就教会了我乘法。老师说:‘‘乘法和加法其实是一家。”我问妈妈:“妈妈,你能理解老师说的话吗?”妈妈摇了摇头,说:“我不太懂,你能理解就讲给我听听,好吗?”我沉思了一会,说:“老师上课的时候是这样对我们说的:比如5+5+5+5+5等于几呢?如果你用加法做,要算四次;如果你用乘法做,只要会背‘五五二十五’的口诀就能算出来。”妈妈听了笑了笑问我:“是不是所有的加法都能用乘法做呢?”我想了一想回答说:“老师在课堂上是这样讲的:“假如加法中的加数不相同,就不可以用乘法来算了;而假如加数相同的话,就可以用乘法来算。”其实,乘法就是相同加数相加的简便方法。妈妈听了我的回答后说:“既然你已经学会了乘法,下午我带你去超市买东西,考考你是不是真的学会了?会不会算账?”
下午,我和妈妈来到超市。妈妈去买QQ糖,一袋是两元钱,一共买了五袋,妈妈让我算算五袋QQ糖一共要付几元钱?我说:“2乘以5等于10”。妈妈说:“6袋呢?7袋呢”?我说:“二六十二,二七十四,早就会啦”!妈妈:“看来乘法真有用!我听了妈妈的话心里喜滋滋的。我觉得学数学真有趣!
鸡 蛋 能 吃 多 少 天
闵桥镇中心小学 丁睿
上了小学二年级,我学会了乘法和除法,这对我的数学解题有了更大帮助,题目也比以前复杂了。
有一次我在做数学聪明题的时候,看到了这样一道题目:李奶奶家现在有12个鸡蛋,还有一只每天下一个鸡蛋的母鸡,如果李奶奶一天吃2个鸡蛋,那么家里的鸡蛋可以连续吃几天?我一看,这还不简单,用除法做不就行了,12 2=6天。但是,我又仔细看了看,答案不对,没这么简单,不是还有一只每天下一个蛋的母鸡吗?6天这个母鸡又下了6个蛋,6 2=3天,应该再加上3天,李奶奶总共吃了6+3=9天。可是后面三天母鸡又在下蛋,第十天早上的时候还剩3个鸡蛋,鸡又下了一个,等于还有4个鸡蛋,李奶奶吃了两个,还剩两个。真是好复杂!接着做下去,第十一天母鸡又下了一个,总共还剩3个鸡蛋,李奶奶吃了两个,还剩一个。第十二天母鸡又下了一个,李奶奶正好吃完。呀!终于绕出来了,一共是12天。我突然发现还有一种简单的解题方法:李奶奶每天吃2个鸡蛋,她可以每天从原来12个鸡蛋里拿出一个,加上母鸡下了的一个,刚好两个,吃12天。
通过做数学题目,我懂得了数学的解题方法有多种多样,好的方法能节省不少时间,以后我更爱动脑筋去解题了。
孔 融 让 梨
闵桥镇中心小学 华陈玉
星期六晚上,我们一家在爷爷家吃饭。
爷爷家买了蛋糕,我最喜欢吃了,一连吃了好几块。这时,爸爸给我出了一道题:“一斤蘑菇4块钱,一斤蛋糕7块钱,奶奶一共买了一斤蘑菇和两斤蛋糕,一共花了多少钱?”
我想了想,蘑菇是1×4=4元,蛋糕是2×7=14元,4+14=18元。“18元。”我把答案说了出来。
爸爸又接着问:“奶奶买了16块蛋糕,我们一共8个人,平均每人可以吃到几块蛋糕啊?”我流利的回答道:“16÷8=2,每人可以吃2块。”说完很得意的看着爸爸。“哦,那你刚才吃了几块啊?”奶奶在一旁问到。我不好意思的说:“我刚才吃了6块。”妈妈也在旁边说:“你下午不是看了孔融让梨的故事吗?”看到大家都看着我,我眼睛一转,飞快地夹起几块蛋糕,说:“爷爷、奶奶,你们也吃啊。”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都笑了,直说我是个小坏蛋。我一边吃着美味的蛋糕,一边想,以后啊,有好吃的东西可不能只顾自己了。
第五篇、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论文
二年级数学教学经验论文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论文二年级数学教学经验论文
教师:冯开秀
一、课堂提问现状反思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方法之一。经过教师精心设计、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燃起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热情,从而极大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提问“只顾数量,不求质量”。
课堂中过多的一问一答,常常使学生缺少思维的空间和思考时间,表面上很热闹,但是实际上学生处于较低的认知和思维水平。
2.答案被老师完全控制。
有时候,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即使给了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但是仍然会很不放心地打断学生的回答,或者草率地加入个人的评价,左右学生个人想法的表达。
3.候答时间过短。
学生回答问题需要酝酿和思考的时间,教师在极短的时间就叫停,学生的思维无法进入真正的思考状态。
4.不注重利用课堂生成资源。
教师不仅要会问,而且要会听,会倾听学生的回答,才能捕捉可利用的生成性资源,否则,问题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
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使其低效甚至无效。
二、有效提问的教学策略
有效提问是相对“低效提问”和“无效提问”而提出来的。所谓“有效”,《现代汉语词典》对其解释是:“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由此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有效提问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有效的问题;二是有效的提问策略。为了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充分体现课堂提问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我们在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备教材要“懂、透、化”。
这一点是绝大多数老师都知道的,但是,能否真正做到“深入”,却是我们每个老师需要反思的。笔者认为,对教材的研究,要达到“懂、透、化”的目标。“懂”,就是要理解教材,只有理解了教材,我们才能分清哪些问题是基础性的问题,我们就可以用“是么”“怎
么样”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拓展性问题,我们就可以用“你是怎么想的”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探究性问题,有必要让学生讨论、探究。“透”,就是要掌握教材的系统性、重点和难点,做到透彻掌握,融会贯通。“化”,就是要使自己不仅能够站在教师的角度,而且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会、感受学生的学。只有做到这样,教师才能游刃有余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才能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2.备学生要 “实”。
我们常说,“我们教师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而且要备学生、备学法”。所谓“实”,是指教师必须深入实际,了解自己所教学生的基础知识、接受能力、思维习惯,以及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等。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提问,恰当地把握问题的难易度,使得提问更加有效。
3. 提问过程要突出学生主体
思维来自疑问。一般教师只看到让学生解答疑难是对学生的一种训练,其实,应答还是被动的。要求学生自己提出疑问,自己发掘问题,是一种更高要求的训练。教师在设疑时应设法让学生在疑的基础上再生疑,然后鼓励、引导他们去质疑、解疑。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很自然地问一问学生:“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也往往很配合地回答:“没问题。”如果总是“没问题”,那这一现象就极不正常了,恐怕就真的“有问题”了。对任何一个数学问题的认识,都永远不可能所有的人始终保持在同一个水平上,必然有高有低,有学得轻松的,也有学得困难的。也就是说,应该“有问题”。“没问题”的问题,反映了教师的一种教育观念,似乎只有顺顺利利的一节课才是好课。其实不然,课上的这种“顺利”,只会培养出唯书唯上的人,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课上的这种“顺利”也会使学生缺少一种精神,一种实事求是、刨根问底的精神。
总之,在实践中,教师要联系实际,优化提问内容,把握提问时机,讲究提问技巧,不断提高自己提问的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第六篇、二年级数学小论文
二年级数学教学经验论文
怎样算的又快又准
海门市刘浩小学 二(3)刘徐
元旦,妈妈给我50元,让我自己安排。我来到商店买了5本本子,每本1元,又买了一个5元钱的玩具,最后我还到超市里买了QQ糖,一袋2元,我买了5袋,妈妈让我算算一共用了多少元。我兴高采烈的对妈妈说:“我刚学会了乘法,这还不容易!”
1*5=5(元)
2*5=10(元)
5+10+5=20(元)
我算的又快又准吧!
“藏”起来的乘法
海门市刘浩小学 二(3)陆光辉
今天妈妈从超市里买了一些冰激淋,我打开袋子数了数,里面有香草味3根,奶油味的5根,芒果味的5根,还有7根巧克力味的。妈妈问我:"你能用乘法计算出这里一共有多少根冰激凌吗?"我愣住了,相同加数的加法可以用乘法计算,这里的4个数不完全相同,怎么用乘法计算呢?我想了想,用乘法计把必须把这几个数变得一样大,然后再用乘法计算。我反复在心里读着3,5,5,7。读着读着,我眼睛一亮,把7拿出2给3,这样4个数都变成了5,就可以用乘法计算,冰激凌一共有5×4=20(根)。妈妈听了我的方法,夸我真聪明。
乘法与加法
海门市刘浩小学 二(3)江炜杰
二年级一开学,沙老师就教会了我们乘法。沙老师说:“乘法和加法其实是一家,比如4+4+4+4等于几呢?如果你用加法做,要算四次;如果你用乘法做,只要会背‘四六二十四’的口诀就能算出来。”我似懂非懂地问:“是不是所有的加法都能用乘法做呢?”沙老师说:“假如加法中的加数不相同,就不可以用乘法来算了;而假如加数相同的话,就可以用乘法来算。其实,乘法就是相同加数相加的简便方法。”
一个星期天的下午,我和妈妈来到超市。妈妈去买QQ糖,一袋是两元钱,一共买了五袋,五袋QQ糖一共要付几元钱?我说:“2乘以5等于10”。妈妈又考考我说说:“6袋呢?7袋呢?”我早就胸有成竹,脱口而出:“二六十二,二七十四,这么简单的题目,我早就会啦”!妈妈高兴得合不拢嘴:“看来我的小乖乖还真能学以致用呢,今天我要大大的奖赏你,要什么随便拿!”我听了妈妈的话心里喜滋滋的。我觉得学数学不仅有趣,而且生活中处处用得着!
我爱算24点
海门市刘浩小学二(4)徐可儿
这学期,我们教完加减乘除法课后,数学老师沙老师教了我们算24点,我觉得太神奇、太有趣了。爸爸告诉我算24点是中国一个古老的扑克牌游戏,1至10任何四个不同的数字都能算出24点,后来传到美国后,连外国人也都称赞不已。他还说算24点的数学游戏,能健脑益智,是一项极为有益的活动。 于是之后的每天吃过晚饭我总要拉上爸爸和妈妈进行较量一番,来个家庭大比拼,经过反复的训练,外加爸爸妈妈的点拨指导,现在总算悟出一些方法和技巧:
1、利用3*8=24、4*6=24、2*12=24的方法。
先看四张牌里有没有3、4、6、8、2,如果有,就把其中一个放在一边,再算其它三个数,得出的答案只要能与放在一边数相结合就可以得出24了。
2、利用加法运算方法。二年级数学教学经验论文
例如15+9=24、18+6=24、14+16=24,可分别把四张牌上的数字凑成加号两边的数。
3、利用0和1的运算特征。
例如7-7=0,用4、7、7、6可组成4*6+7-7=24;又如9除以9=1, 9、9、5、5可组成5*5-9除以9=24
有了这些方法作为秘密武器,我算起24点来就越来越快了。我觉得24点真有趣,同时也感到数学真的很奇妙。我今后一定要努力学习数学,灵活运用“+、-、*、除”的混合运算,探索出更多的算法,在今后的24点游戏中,一定要用的得心应手,当个高手。
网上购物
海门市刘浩小学 二(4)邵小宝
星期天,妈妈坐在电脑前上网淘宝。我问妈妈:“要买什么?”妈妈说:“快过年了,我想给你和妹妹各买一双鞋子。”我问:“妈妈,为什么不到商店去买呢?”妈妈说;“我看中的鞋子标价每双200元,商店里8折出售,就是每双160元,你算一下两双多少钱?”
我赶紧计算:“160*2=320(元)。”
妈妈说:“算的不错,那你再计算一下网上6折,每双120元,两双要多少钱?”
我接着说:“120*2=240(元)。”
妈妈再问:“那你算一下网上买比商店里买便宜多少钱?”
我大声说:“320-240=80(元)”
妈妈说:“你计算还挺快的吗,现在知道我们为什么不到商店里去买了吧?”
我说:“知道了,那什么时候能拿到我们的新鞋子呢?”
妈妈说:“明天中午快递员就会送到家了,你就等着收货吧。”二年级数学教学经验论文
算 年 龄
海门市刘浩小学 二(4)胡家铭
星期六晚上,吃过晚饭,我和妈妈、奶奶坐在桌子旁边聊天,妈妈摸摸我的脑袋说:“家铭,妈妈给你做个口算,你注意听好了。”我高兴的说:“好吧,你想出什么口算呀?”“现在你年龄多大?” 我立即回答:“8岁,你知道的呀,这也太简单了吧。” “还有呢,妈妈现在35岁,奶奶的年龄是你年龄的三倍加上妈妈的年龄,奶奶年龄是多少?”“你再重复一遍,我没有听清楚。” 于是妈妈又说了一遍,我听完后不停的转着眼睛想着,奶奶多少岁呀,多少岁呀?我心里想着:“8×3=24(岁),24+35=59(岁),所以奶奶是59岁。” 我立即回答:“有了,妈妈,奶奶是59岁,对吗?”妈妈问:“怎么算的呀?” 我就把刚才口算的过程说了一遍.妈妈和奶奶在一旁听着,高兴的直点头。妈妈笑着说:“家铭,真聪明,去玩会吧。”我心里美滋滋的,要知道这可都是数学的功劳呀!我今后会更多的学习数学知识,还要更加努力!
第七篇、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论文
二年级数学教学经验论文
谈体验式教学
一、数学体验式教学的内涵
数学体验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或重复经历的情景和机会,呈现、再现或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在一定意义上,体验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情景,使学生在体验过程中理解知识,发展能力,建构意义,生成情感的教学价值观,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与方法。换而言之,体验教学实际上是“为了体验,在体验中,通过体验”的教学。
二、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体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改革就是要将课程从“文本课程”转变为“体验课程”,因此,“体验”自然也就成为新的学习方式的一个重要特征。但是当前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把学生当作盛装知识的容器,而不是具有鲜活个性的人,教师只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学生对知识的主动获取,学生被动学习、缺乏独立学习、思考、主动探究的能力。教师过多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习惯于传授现成的结论而不是向学生暴露解题思路、解题方法,学生体验不到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从而对数学的学习感到枯燥无味缺乏兴趣。另外,学生自学能力不够,缺少主动提出问题、主动探究问题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学生主动参与意
识不强烈,往往造成教师唱独角戏,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没有吸引力,较枯燥呆板。
三、创设小学数学体验教学情境策略的体会与思考
(一)创设活动体验情境。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应加强数学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从学生熟知、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出发,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将生活经验数学化,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焕发出数学课堂的活力。
(二)创设问题体验情境。在教学中教师用简单浅显的提问将学生的思维引入预先设置的圈内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提这个问题及问题的重要性,缺少探究的方向和动力,严重抑制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只有在适宜的情景中,才能体验到问题的必要性,主动地投入到探究之中。如教学“厘米的认识”一课时,老师可以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感性的探索情境:让学生用牙签、火柴、硬纸条等量一量数学书的一条边。经过实践操作,学生在测量数学书同一条边长时,有的学生量出是5根半火柴的长(有的量出是3根牙签的长,有的量出是2张硬纸条的长。教师提问:“为什么同样的数学书的同一条边量得的结果所表示的数却不同呢?”学生根据测量的经验和通过讨论与观察发现:原来测量数学书边长的材料长短是不一样的。要注意引入时提出的问题应处于多数学生智力水平的“最近发展区”,才能激起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二年级数学教学经验论文
(三)创设反思体验情境。有反思意识的学生,一旦意识到问题,
内心便产生认知冲突,于是会自觉进入反思环节。但,使学生明确意识到自己学习中的不足往往不是很容易的。因为,这是对他个人的能力、自信心的一种“威胁”。所以,作为学生反思活动的促进者———教师,在此时要创设轻松、信任、合作的气氛,帮助学生看到学习中的问题所在,使反思活动得以开展。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提供适当的问题或实例以促进学生的反思。教学中多问几个为什么,善于设疑,并善于从学生的思维角度出发,从学生容易忽视的一些重要环节中提炼问题,然后通过环环相扣逐层深入的问题序列来引导学生反思。
(四)创设交流体验情境。由于每个学生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观念不同,因此不同的学生对事物理解也不可能完全相同,他们站在不同思维角度所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反映面,可利用这些反映面来引发学生交流,使学生互相促进。让学生在小组交流、合作探索的情境中体验,所体验到的不仅仅是对知识的感知和更新的认识,更是同学之间情感的交流,思维火花的碰撞。
四、结论
走“体验”之路,是一条在新课程标准理念指导下的数学教学改革的成功之路。“体验式教学”注重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进行自主体验,切合了小学生爱表现、好动、具有丰富的想象力等年龄和心理特征,教学实践证明课堂气氛和谐浓厚,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增强了实践操作能力,也激发了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和情感。
第八篇、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论文
二年级数学教学经验论文
教
学
论
文
年 级 二 年 级 科 目 数 学 教 师 朱 维
育 才 学
校
【2011-2012学年度】
一、教材内容介绍
“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有认识万以内的数、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估算,常见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认识。
“空间与图形”角的认识、物体的平移与旋转现象、找规律。 “统计与概率”领域中教学事件发生可能性相等或不相等。重点:把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能用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呈现;难点:正确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二、浅谈如何让学生对教材产生兴趣
我从事小学教育两年来,最大的发现就是:作为一位合格的教师的同时,更应该做好学生的“第二任父母”。父之教,身体力行也!面对“三教九流”的学生,耐心是必不可少的,当然细心指导也不可或缺。
随着新教材改革的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更加不可动摇!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重中之重呢?个人认为首先要让他们对数学充满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他们有兴趣就肯定能学好,同时我也要对他们有信心,要经常鼓励他们!在培养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要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观察能力是认识事物、增长知识的重要能力,是构成智力的重要因素。
那么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个人认为不同的、新颖的教学方式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做游戏的方式(例如找规律和万以内数的认识就可以以游戏的方式来教学。),不仅能把学生置于中心位置,还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直观的方式(图形与空间就要采用多媒体找一些活动的图片、让学生来观察并解决。),可以去掉一些繁琐、无关紧要的认知过程,让学生“直截了当”进入主题;还可以两者兼之,等等。总之,尝试并使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式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才能真正将学生放在主体位置。
三、从生活实际中抽象出数学知识
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相应的实例。 例如:被除数÷除数=商”中的“商”,学生不易理解。为此,我在教学前,在班里举行了一次缝纽扣比赛。教学新课时,联系缝纽扣的活动,学生就容易理解什么叫商,就是指得数。然而也知道“商×除数=被除数。
又如,“小括号”的教学可以这样进行:先出示“8+6×5”与“6×5+8”两道算式,让学生复习运算顺序。然后出示应用题:
工人老师傅上午工作3小时,下午工作4小时,每小时做5个零件,他一天共做几个零件?(要求列综合算式)
学生列式计算如下:
5×3+4=5×7=35(个),
教师设疑:先做加法,再做乘法,好像不对吧?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在学生束手无策时,适时引出小括号。这样,通过问题的设计,
矛盾的解决,使学生了解引进括号的原因和用途,懂得了先算括号里的数的道理。
四、适时的鼓励,不要“吝啬”鼓励
对于小学生而言最开心的事莫过于被老师表扬和鼓励,老师的表扬和鼓励可以使他(她)开心一整天,而且会认真做任何事情。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使用直观教具,还要尽可能的让学生参加实践操作活动,因为这个时候他们是最认真的,也是最有兴趣的。
一种我们常用的表扬方法,“点头”表示肯定,说“好”或者“对”表示赞许,也可以说句鼓励的话:“真好”、“真会动脑筋”,还可以要求大家鼓掌或插上小红旗等形式,对学习上的进步表示祝贺,这样做可以给学生极大鼓舞,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加以肯定,并适时鼓励他们,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克服困难的勇气,增添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在实践中,教师还要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操作能力。同时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教师和自己的学生合作,共同提高教学质量。
2012年5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