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中国和外国差距800作文 差距作文800

高中作文 zuowen 2浏览

【 – 高中作文】

第一篇:《欧美学生作文与国内作文差异何在》

欧美学生作文与国内作文差异何在?

作者:刘植荣

作文是学习语言和检验语言水平的最有效的手段。而语言是传承人类文明的载体和所有学科的基础。为此,不管家长还是教育部门,都重视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每年高考结束,高考作文总是被热议的一个话题。

过去几年,每年高考结束后,我都要写篇高考作文,体验考生的艰辛,感受作文的难易程度。每年公布的高考满分作文,读起确实给人一种美感,但细细推敲,在华丽词藻间似乎看不到考生自己提出的鲜明的观点,很难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但看了法国的“高考”作文题目,国内读者不禁惊叹中国语文教学与法国的差距。 作文题目是各国教育制度的外在表现形式,有什么样的教育制度,就有什么样的老师,就出什么样的作文题目。故此,本文侧重谈谈外国为什么会出这样的作文题目,外国与中国的语文教学有哪些不同,中国语文教学应如何改革等问题。

1. 法国作文看重学生的观点

首先要澄清一个事实,媒体报道的“法国高考作文”,其实那并非是人家的高考作文,因为他们和许多欧美国家一样,根本就没有高考制度!

法国教育是“直通车式”教育,从小学到大学自动升学,一路免费,小学、初中阶段连教材、文具都由政府免费提供。高中生毕业时要参加全国会考,成绩合格者获得业士(简称“Bac”)文凭,相当于中国的高中毕业证。获得业士文凭的高中毕业生可到一所大学注册学籍,继续高等教育阶段的学习。中国媒体报道的“法国高考作文题目”其实就是法国高中毕业会考的作文题目。

法国2012年高中会考作文的主题是 “国家”、“真理”、“劳动”和“欲望”。 文科作文题目是(在三个题目里选一个,下同):

人在劳动时有何收获?

(Que gagne-t-on en travaillant?)

所有信仰都与理性相悖吗?

(Toute croyance est-elle contraire à la raison?)

阐述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中的一段。

(Explication d’un texte de Spinoza, Traité théologico-politique .)

理科作文题目是:

没有国家我们会更自由吗?

(Serions-nous plus libres sans l’Etat?)

我们有权探求真理吗?

(Avons-nous le devoir de chercher la vérité?)

阐述卢梭《爱弥尔》中的一段。

(une explication d’un texte de Rousseau, Emile )

经济社会学科作文题目是:

劳动,它仅仅是有用的吗?

(Travailler, est-ce seulement être utile?)

有天生的欲望吗?

(Peut-il exister des désirs naturels?)

阐述柏克莱《论消极服从》中的一段。

(explication d’un texte de Berkeley , De l’obéissance passive )

关于法国的作文题目,中国学生是绝对作不来的。例如经济社会学科第一道题目:劳动,它仅仅是有用的吗?中国和外国差距800作文

其实,这个题目中国人很难理解,因为这是个哲学问题。这道题是为了考查学生对哲学家对“劳动”的论述的理解,劳动不但是对人有益的,例如,可以通过劳动获得报酬养活自己及家人,可以通过劳动融入社会等,它同时也是一种“存在”,这讨论起来就深奥了。本题目尤其是看考生对马克思《资本论》中关于劳动价值的论述的态度。

说明一下,法国高中会考作文时间是4个小时,学生有足够是时间思考发挥。

我在法国,见他们很多学校开设马克思主义哲学课,法国院校对马克思理论的重视程度,肯定要强于国内院校。在我们国内,真正读过《资本论》的人恐怕不多。

法国的这些作文题目都是开放型的,给考生发挥的空间。但也确实有难度,必须阅读大量哲学原著,才能理解题目,进而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论述。我也与一些大学教授和报社编辑讨论过法国高中会考作文,普遍认为,他们的作文题目涉及的领域宽泛,尤其是哲学和政治学题材的作文,恐怕国内的博士生作起来都困难。

如果与往年的高中会考作文题目对比就会发现,他们的作文题目难度基本上保持一致。尽管法国也有批评人士指出,对高中生来说,这样的作文题目难度过大,每个题目都可以写成一篇博士论文。但法国学界已达成了共识,将来也不会降低高中会考作文的难度。中国和外国差距800作文

法国之所以出这么难的作文,其目的就是考察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评价学生对一些概念的理解程度和对事物的总体看法。他们不在乎学生的观点是否正确,在乎的是学生有没有观点。

2006年6月15日,我曾在博客发了一篇《看看法国“高考”作文题目》的文章,网友“星空音乐”在博文后留言说:“法国的作文是让人思考,中国的作文是让人编造!”我想,这大概就是法国作文与中国作文的区别。

2. 美国培养学生“总统思维”

一次,我在QQ上与移民美国的朋友聊天,她说在给二年级的儿子辅导作业。我问她是什么作业,她说是作文。我很感兴趣,想看看作文题目是什么。她通过视频把作文题目给我看,题目是“如果你是华盛顿,你应该如何处置当时的情况”。朋友解释说,孩子刚学了篇美国独立战争的课文,学完后,老师就出了这个作文题目。

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如果在中国,作文题目无非是“我的爸爸”、“我的妈妈”、“我的老师”、“记有意义的一天”之类的题目,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家庭、学校狭小的空间里,学生很难在作文中表达个人思想,这也就使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足够的发展。

美国则不同,他们的教育在各个阶段都是把学生当作教学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如果把学生比作初生牛犊,老师不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拉着学生去哪里吃草,哪里喝水,而只讲草和水对身体有什么益处,让学生在开阔的原野上自由奔放,自己去寻找草和水。

我在院校任教时,与一个领导聊天。三句话不离本行,聊着聊着,就聊到了教育。他说,儿子在美国读初中,暑假作业就是做一个老鼠夹子,自己随便做,不管用什么原理、什么材料,能抓住老鼠就行。

再看看中国孩子的暑假作业,总离不开教材,一遍又一遍地做各种模拟试题,不是鼓励学生走向社会,去观察,去实践,而是用一些“标准答案”像紧箍咒一样把学生的思维牢牢束缚,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不能主动地寻找知识,更不能创造知识。

正由于几十年来我们的教育一直是禁锢学生思维,学生要是提出个新观点,马上就被当作“奇谈怪论”,“偏激”、“偏执”等帽子纷至沓来,令学生的思想变得僵化而缺乏创造力。

2009年上海世博会主题曲《2010等你来》这么重要的一首歌曲和吉祥物、中国馆等,竟被媒体曝光有复制嫌疑。德国《莱茵邮报》2010年2月18日发了一篇报道,中国在法兰克福展览会上的参展产品获得“抄袭特等奖”、“抄袭一等奖”等5个抄袭大奖。

这样下去非常危险,即使我们的GDP将来有一天世界第一,也不会保持多久,因为“大”并不代表“强”,只“大”不“强”那就是草包。根据英国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逊的研究,中国从公元1世纪到鸦片战争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腐败的封建教育制度,不允许学生有任何与朝廷不一致的观点,大兴文字狱,陷害持不同政见的仁人志士,结果,这个世界第一经济体“庞然大物”也只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来了几艘西洋炮舰,就把它给打垮了。

3.法国为什么没把《最后一课》选入教科书

语文教科书离不开历史事件,欧美教材对历史课文的选材非常谨慎,唯恐对历史的认识有误而误导学生。即便这样,他们也不敢轻易给出一个官方结论,充其量罗列一些学者的不同观点供学生分析、批判,鼓励学生对历史事件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增进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都德的《最后一课》对中国人来说耳熟能详,因为它被选入我们的教科书,可法国却很少有人知道这篇文章。《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结束后的第二年,以沦陷的法国阿尔萨斯省一所小学被迫改学德语事件为题材,描写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但这件事仅发生在阿尔萨斯省法语区,该省讲法语的人只占3%,绝大多数人讲德语。为了尊重历史事实和民族感情,法国没有把《最后一课》选入教科书。

美国中学语文教材里有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讲》这篇课文,课文后的作文题目是:“以记者身份,写一篇关于《葛底斯堡演讲》的专栏文章,评价这次演讲。”学生凭借自己对美国内战的认识,可以称赞这篇演讲,也可以批判这篇演讲,老师根本不会把一个观点强加给学生。我想,如果是中国老师出这篇作文题目,十有八九会是“《葛底斯堡演讲》的伟大意义”。

中国的课文选材都是根据“论”去选“史”,这样,“史”往往不是客观历史的真实反映。我上小学时,课本上这样写着:国民党部队假抗战,真反共,八年抗战他们跑到峨眉山

摘桃子去了,教材上充满了“反右”、“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天安门事件”、“反击右倾翻案风”等文章,都是先被积极肯定,后来又被坚决否定,连教材如此编来造去,能教给学生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吗?

4. 洋编辑给我的启示

我在喀麦隆工作期间,一次偶然的机会遇到一个来自中国浙江的女孩阿玲。为给患癌症的妈妈筹集治疗费用,她16岁就来到喀麦隆打工。我把这个感人的故事写了出来,发到了博客。《WOMEN OF CHINA》杂志约我用英文把这篇文章重写(刊在2009年第7期,题目是《Home Away From Home》)。

加拿大编辑米勒先生看了文章后提出的问题耐人寻味:阿玲的母亲患癌症,她应该在母亲身边照顾才是,怎么反而跑到了喀麦隆去了?他显然不了解中国,尽管他在中国也呆了几年了。

我给他解释说,这就是中国的“国情”。你们加拿大全民享受免费医疗,中国不少百姓有病要自己掏钱医治,而且是先交押金后治疗。你说,阿玲是在家看着妈妈病情恶化,还是到喀麦隆挣钱帮妈妈治病?

从洋编辑提出的问题可以看出,外国人很重视文章的真实性和逻辑性,不能胡编乱造。个人可以直抒胸臆,大胆谈论对某个事件的观点,但绝不能歪曲事实,更不能捏造事实。

后来我发现,国内有不少媒体转载这篇文章,有的媒体找了写手,把阿玲描写成了一个女侠客,说她中国功夫了得,在喀麦隆遇到一伙劫匪,她孤身一人打跑了几个黑大汉;说她被洪水冲到了原始森林险遇猛兽;说喀麦隆政府授予她公民权;说她被当地报纸重点报道引起了轰动,她的故事在喀麦隆广为传诵我要告诉大家,这些都是编造的,连点影子没有。阿玲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女孩,家庭有困难,生活所迫,万般无奈才到海外打工。中国和外国差距800作文

5. 法国人教我学《论语》

我在巴黎读书时,一天晚上,与两名法国学生一起去国际大学城看朋友。他住在东南亚楼,一进门,见大厅正面墙上用中文写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就用法语给这两名法国学生解释这两句话的含义。尽管我口若悬河讲了个眉飞色舞,可他俩却皱着眉头疑惑不解:在课堂上学习,回去再拿着课本、笔记复习,天天这样学呀背呀,怎么会感到快乐呢?

老外的疑问让我对“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理解忐忑不安起来,第二天便去蓬皮杜文化中心查阅相关资料。我看了一本洋人翻译的《论语》,对这句话的解释是:学习一定要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这样才会感到快乐。

我恍然大悟。是呀,就拿国人学英语来说,课上讲语法,课下背单词,谁会感到其中有快乐呢?要不是高考有英语,大学毕业不过“四六级”拿不到学位,谁会下这么大的工夫学它呢?

我在国内大学读书时,一次到西安机场实习,当时机场租用了三架罗马尼亚的“伊尔”型飞机,随飞机来的有几个罗马尼亚技术专家,我经常用英语和他们交流,并解决工作上的

一些问题。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在实践中使用英语。自己能用英语和老外交流了,在英语上下的功夫没有白费,这时的我才感到无比喜悦。

有一次,我给上六年级的女儿辅导功课。人教版《语文》第一册第17课是《〈论语〉十则》,课文的第一句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脚注对“时习”的注解是“按一定的时间复习”。我对女儿说,书上讲得不对,这里的“习”是“练习、实习、实践”的意思。可她根本听不进我的话:“书上白纸黑字印得很清楚,老师也是这么给我们讲的,怎么会有错呢?”

于是,我就把在法国的故事讲给她听,可她还是满脸无奈地说:“不管老爸您讲得多在理儿,可考试还是以书上的为准呀,不按照书上的答题就算错!”我只好与女儿妥协:“你按照我讲的去理解这句话,考试时还按书上讲的答。”

这些年来教育部门刮起了传统文化风,语文课本里的古诗文多了起来,相信教材里有不少内容会像“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解释一样误人子弟。

6. 欧美学生的教材,都放在教室不带回家

有高考考生的家庭,孩子高考结束后,都会整理出一箱箱的“教辅”来。其实,中国学生就是被这些“教辅”害苦了。

我过去学英语时,请求移民英国的亲戚寄一套英语教材来,我知道,他家儿子在读大学,女儿在读初中,一定有用不到的英语课本。亲戚告诉我,教材都是政府提供的,在学校里公用,不往家带。这位亲戚便到旧书摊为我买了一套学校替换下来的英语教科书,封面的背面印有学校的印章,印章小面一张小表,列着使用过本书的学生的名字。

美国也是。一次,我对美国的朋友说,把孩子用过的教材给我寄几本来。她说,从未见过孩子的教材,教材都在教室里放着,是学校免费提供的,循环使用。

你看,欧美国家的学生放学后不但没有作业,连课本都不往家带。那他们放学后干什么呢?去图书馆。

欧美国家的图书馆都联网,不管是大学的还是社会上的,所有图书馆都在一个网络系统内,任何人都可以在本市任何图书馆借书,看完后在本市任何一个图书馆还书,图书馆关门也没关系,门上有个还书的洞孔,把书塞进去即可。

由于图书馆为读者的借阅提供了极大便利,学生放学后或周末就可以去图书馆找自己喜欢的书,即可带回家看,也可在图书馆阅览室里看,丰富了自己的课外知识,满足的个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中国中小学生很少有去图书馆的,因为总有做不完的作业和堆积如山的“教辅”已经把他们压得喘不过气来。

外国学生最喜欢作文,因为这是展示个人才华的机会。通过作文,把自己的新鲜想法表达出来,与同学们交流,得到同学们的赞扬。而中国学生,大多害怕作文,总觉得肚子里没词儿。写作练习就是模仿“教辅”上的范文,考试就靠背几篇范文,运气好的押上了题目,就可以得高分。这样的教育就是逼着学生写“假大空”文章。

其实写作是很轻松自然是事情。2006年4月27日,我接受《钱江晚报》记者采访时说过,写文章就像放屁。放屁是人的自然生理现象,吃的东西在肠胃里消化会产生甲烷气体,

第二篇:《中国作文写作与外国作文写作的PK》

中国作文写作与外国作文写作的PK

关于写作作文的文章

浅谈作文起步教学中的素质培养

"多元化作文课型"探究

"中学作文教学"刍议

2010年福建厦门中考作文写作指导与…

作文是"抄"的

" 愉快作文 "教学的尝试

浅论作文写事的"兴波澜,生变化"方法

2010年湖南省邵阳市中考作文导写

让作文教学焕发生命的芳香

浅谈游戏作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0-104-01

中国学生写作文从小学三、四年级开始,一直写到高中,大概写了八、九年之久,可是就其质量和水平来看,都令人非常不满意。而且95%学生对写文章都怀有畏惧心理。我们觉得很奇怪,用了八、九年的时间去学习写作,不仅学生整体写作水平低下,而且学生越写越害怕?当我们不能从自身的教学中找原因时,我们不妨与外国作文写作来作比较。这里我们用一个时髦的名词:PK。

一、从写作目的来看,中国作文写作注重考试分数,外国作文写作注重自我表现和社会实用

中国作文写作目的很明确——考试,即中考、高考。当高考作文是考命题作文时,老师就出五花八门的题目训练学生写命题作文,后来改半命题作文,再后来是材料作文,到现在又变成话题作文。老师学生始终紧跟考试这根指挥棒来写作文。

美国《提高写作技能》一书第一章中就开宗明义地题出了“写,是为了有效地交流”。该书举出了一个名叫杰克?奥布赖恩的普通美国人高中毕业想要参加工作时两周内的写作量:两份广告,一张保险估价单,一张所得税表,两份理由说明,一封抗议信,一封收款信,一封家信,一封申请书。可见在现实生活中“写包围着你”。

二、从写作形式看,中国作文写作注重语言、情感、结构,讲究文章的文体,外国作文写作则注重学生年龄以及心理的发展

中国语文教学历来认为语言文字是载体,是工具,语文课就是语言课。作文教学关键是要解决语言问题,其次是运用语言表达感情的问题,所谓“情为文之经”。这个认识左右了中国作文教学几十年。具体表现在作文教学中,讲究语言条理,讲究文章模式,讲究写作方法,讲究情感的表述。所谓语言“美”、结构“美”、情感“美”(思想内容)成为优秀作文的标准。其次讲究文体,我国大多数语文教师目前仍采用传统文体,即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文体训练。因此,中国学生一直被“怎样写”和“写什么”深深地困扰着。

苏联著名心理学家赞可夫他为1-10年级的学生精心设计了500道作文题。这些命题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遵循一条“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1-3年级都是形象描绘的题目,如“当太阳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我的金鱼缸”……,这些作文题依次安排,与青少年心理能力的发展尽可能做到同步。国外一般采用不同体交叉的综合训练方法,三种文体相互穿插,相互渗透。这比较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能力螺旋式上升发展的规律,是作文教学的共同发展趋势。

三、从写作过程来看,中国作文写作注重结果,外国作文写作注重过程

中国作文写作重视成篇的文章,讲究一次性完成。无论是平时作文还是考试作文,一般是命题——写作——批改三大过程,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的思想受到束缚,创造性无法得到发挥。这种写作既不重视作文训练的阶段性也不重视作文训练的过程。而且中国作文写作是不允许再次写作的,尤其是考试,这样作文有时成为学生“一生中起决定作用”的事件。这也是学生害怕写作文的一个原因。

外国作文写作可以让学生对一篇作文重复写几遍,反复修改,并不需要当堂完成。学生可以带回家,到图书馆查询资料,可以向大学教授咨询,可以经过社会实践再进行写作。这样需要一个反复练习、由不知到了解,由不会到会、由不自学到比较自觉的过程。

四、从写作思维来看,中国作文注重人文,外国作文注重个性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中国和外国差距800作文 差距作文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