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计划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作文 zuowen 3浏览

【 – 高中作文】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计划(一)

(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语文教学进度计划

.19-3.23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计划(二)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计划(三)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计划(四)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计划(五)

教学研究: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构想

高考研究

2014-03-17 1640

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构想

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为了适应高中生学习古代诗文的需要编写的,它着重从文学鉴赏的角度进一步引导学生有计划地阅读一定数量的名篇,通过自己的鉴赏探究,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能力,提高对古代诗文语言的感受力,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深化热爱祖国的情感,增进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与必修教材相比,其专题性更强,选文数量更多,内容更丰富,如果沿用必修教材惯用的单篇教学模式,很难体现教材编写专题探究的意图,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也很难完成教学任务。从教与学的实际考虑,笔者以为可在各单元的专题下,相机设计几个子专题,对教材选文进行增删重组,通过对比阅读实现专题目标。

下面以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为例。

教材前言告诉我们:在具体步骤的安排上,是从学习过程着眼,每章的第一项是‘赏析指导’,就这一章所提出的赏析角度,介绍相关知识和鉴赏方法。第二项是‘赏析示例’,诗歌和散文各举一篇为例,从该章所提出的学习角度进行分析,带有举例示范性质,供同学们参考借鉴。第三项‘自主赏析’是围绕这一章的学习内容,提供阅读鉴赏的作品。自主赏析作品后面列有‘探究.讨论’题目,这些题目帮助同学们在阅读赏析时打开思路、把握要点,在途径上、方法上作适当的提示或点拨。有的作品在‘探究.讨论’题目之后,还有‘相关链接’,进一步提供有关背景资料和信息。第四项‘推荐作品’是推荐给同学们与本单元学习内容相关的一些作品,供课外阅读之用。这种运用演绎法的设计安排导之以法在先,目标比较明确,应该说是合理的,可操作性也是很强的,但是它并不符合学生的阅读实情和认知规律,学生更多的是先接触诗文作品,在感性认识积累的基础上,再作理性的分析,探究蕴含其中的奥妙,实际上运用的是归纳法。因而,我们仍以教材各单元的学习重点为目标,改变一种思维路径,即从具体的作品入手,将有相关点的作品整合重组为几类或几个子专题,让学生在充分赏读的基础上,探究阅读古代诗文的基本原则与途径。

第一单元内容拟整合重组为三个教学单位或子专题:第一,同写爱情,蕴意相异,把白居易的《长恨歌》和屈原的《湘夫人》放在一起比较阅读;第

二,同题抒怀,同中有异,将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与李白的《行路难(其一)》放在一起比较阅读;第三,同一诗人,不同情怀,将陆游的《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放在一起比较阅读。

第一个子专题

一、导入。在我国古代诗歌中,以爱情为题材的占有一定数量。爱情诗自《诗经》起,源远流长,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情。像同学们熟悉的《兼葭》、《迢迢牵牛星》、《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等等。大家还能列出一些吗?

二、初读。要求读准字句,整体感知文本,了解基本内容。

提示:

《长恨歌》唐玄宗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杨贵纪,此后完全沉湎于歌舞酒色。安史之乱爆发,玄宗逃难,被迫赐死贵妃。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寂寞悲伤,还都路上追怀忆旧,行宫见月,夜雨闻铃,回宫后,池苑依旧,物是人非,伤心断肠。在切切的思念中,玄宗派方士觅杨贵妃之魂魄,上天入地,终在虚无缥渺的仙山上得见贵妃,但是天上人间,此恨绵绵。

《湘夫人》湘君带着虔诚的期盼,久久徘徊在洞庭湖之岸,渴望湘夫人的到来。凉爽的秋风不断吹来,洞庭湖中水波泛起,岸上树叶飘落。望断秋水、不见伊人的湘君搔首蹰躇,一会儿登临送目,一会儿张罗陈设,可是事与愿违,直到黄昏时分仍不见湘夫人前来。他在久等不至的焦虑中,从早到晚骑马去寻找,在急切的求觅中,忽然产生了听到佳人召唤、并与她一起乘车而去的幻觉。他幻想着与湘夫人如愿相会于建在水中央的用奇花异草香木构筑修饰的庭堂,其色彩之缤纷、香味之浓烈,堪称无与伦比。就在他沉浸在欢乐和幸福之中时,却见九嶷山的众神来把自己的恋人接走,美梦惊醒,陷入相思的痛苦之中。在绝望之余,他情绪激动,向江中和岸边抛弃了对方的赠礼,但表面的决绝却无法抑制内心的相恋,他最终还是恢复了平静,打算在耐心的等待和期盼中,走完相恋相思这段好事多磨的心理历程,他在汀洲上采来芳香的杜若,准备把它赠送给远来的湘夫人。

三、赏读。分别赏读两首诗。

(一)《长恨歌》

1.边读边思:诗歌的开篇写汉皇重色思倾国,接着是怎样铺写和渲染他重色的?这样写与后面内容有什么联系?

提示:

诗歌从杨家有女初长成到尽日君王看不足,铺叙了唐玄宗专宠杨贵妃,通过日高起不早朝夜专夜看不足等,渲染了唐玄宗的重色。正是因为唐玄宗的荒淫误国,才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也导致了他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

2.边读边思:诗歌在写唐玄宗逃向西南的途中,是如何表现他对杨贵妃的思念之情的?

提示:

主要通过悲景来烘托人物的悲思。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眉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四处是黄尘、栈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无光,秋景凄凉,这萧瑟的秋风,弥漫的黄土,曲折蜿蜒的栈道,可见行程和内心的凄凉与落寞。

3.边读边思:诗歌写唐玄宗在蜀时追怀忆旧,见月伤心,闻铃肠断,回宫后,池苑依旧,物是人非,对此垂泪,并派方士觅杨贵妃之魂魄,而且在结末写道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你怎样看待诗人表达的这种情感?

提示:

这些描述是饱含感情的,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是真诚的,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是忠贞的,他们的悲剧结局是令人同情的。全诗结尾用浪漫主义的笔法,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

(二)《湘夫人》

1.边读边思:诗歌的第一段写秋风落叶,鸟萃蘋中,罾为木上,这对全诗起到怎样的作用?

提示:

写秋风落叶为全诗定下了基调,既描绘秋景,又烘托出湘君等湘夫人不至的惆怅。鸟萃蘋中,罾为木上,诗人是以这些反常现象起兴,更突出了充溢于人物内心的失望与困惑,大有所求不得其所,所愿不遂,徒劳无益的意味,同时也暗示了故事将朝着悲剧性方向发展。

2.边读边思:诗歌在第三段里一口气罗列了荷、荪、椒、桂、兰、辛夷、药、薜荔、蕙、石兰、芷、杜衡等十多种植物,极力表现相会处的华美艳丽,这样写的目的何在?

提示:

这样写意在以流光溢彩的外部环境来烘托和反映充溢于湘君内心的欢乐和幸福,用建筑速度之快,用料之精美,装饰之考究来表达湘君对湘夫人的思念和爱慕,用筑室的行动来表达湘君对湘夫人的欢迎,同时更见得梦醒之后的失望与痛苦。

3.边读边思:若用现代汉语翻译诗歌的最后两句该怎么说?它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心态?

提示:

好事多磨,美好的时光不可能一下子得到,还是让自己放宽心胸,逍逍遥遥从容自在地慢慢地等待着吧!

这是湘君无可奈何地离开约会地点时所想,它表达了主人公自我解脱、自我安慰的旷达的心态。

四、探究。

1.搜集两首诗写作背景资料,为深入探究做准备。

提示:

●《长恨歌》写于元和元年,时白居易任盩厔(今陕西周至)尉。是年冬天,白居易、陈鸿、王质夫三人到仙游寺游玩,偶然间谈到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这段悲剧故事,大家都很有感触。于是王质夫就请白居易写了这首长诗,请陈鸿写了一篇传记,二者相辅相成,流传后世。

●白居易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并将这一主张付诸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致力于讽谕诗。 ●唐宪宗即位之初,有志于改革弊政,朝政出现一线希望,但是他骄奢淫逸,宫中多内宠,为了能放肆淫乐,他竟然久久不立皇后。

●据丁毅、方超《<长恨歌>评价管窥》记述:白居易年轻时与普通人家的姑娘湘灵相爱,但由于门第观念和风尚阻碍,没能正式结婚。分手时,诗人写下了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彼此甘心无后期的沉痛诗句。《长恨歌》作于婚前几个月,诗人为失去与湘灵相会之可能而痛苦。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政治上追求美政理想,人格操守上追求美德情操,文学上创作了以《离骚》为代表的美文。他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曾两度蒙冤被流放,但他仍然不忘祖国安危,始终不改其眷念故国的忠贞。后因楚都郢被秦兵攻破,自沉汨罗江,以身殉国。《湘夫人》作于诗人流放地。

●《湘夫人》和《湘君》是姊妹篇,都是祭祀湘水神的乐歌。古代楚国沅、湘一带,有祭祀男女水神之俗;后来以舜为湘君(湘江水神),以舜二妃(娥皇、女英)为湘夫人。

●东汉的王逸在《楚辞章句》中说:屈原作《九歌》,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冤结,托之以讽谏。

2.探究:这两首诗同写爱情,而且都写到爱情受挫,都表达了主人公对爱情的忠贞与执着,但是其意蕴有所不同。怎样理解这两首诗的主旨? 提示:

白居易的《长恨歌》主旨主要有三说:爱情说、讽谕说和爱情讽谕双重主题说。屈原的《湘夫人》主旨亦有三说:对爱情的忠贞与执着说、寄托身世有所讽谏说和爱情讽谏双重主题说。当然,可能还有其他说法。根据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两种方法鉴赏探究,言之成理,均值得肯定。

五、小结。要求围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总结对两首诗阅读的过程,领悟探究古代诗歌意旨的方法。

第二个子专题

一、释题。行路难是乐府旧题。《乐府题解》说:《行路难》,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多以‘君不见’为首。鲍照的《拟行路难》和李白的《行路难》都是仿乐府旧题而作。

二、诵读。自由读,齐读,个体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语气语调,体味语言风格。

三、赏读。将两首诗对比着赏读。

1.读一读悟一悟:两首诗句式长短的变化,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 提示:

鲍照的《拟行路难》前六句运用了五七言句式的交错,建构起一短一长、一张一弛的节奏形式,给人以半吐半吞、欲说还休之感,而到了结尾处,则又改为连用七言长调,有如洪水滔滔汩汩地涌出闸门,形成了情感的高潮。李白的《行路难》前八句和末二句都是七言句式,中间连用四个三言短句,十分传神地表达出进退维谷、急切不安的心态,而且透露出不甘彷徨、继续追求的内蕴。

2.读一读悟一悟:鲍照的《拟行路难》中安能行叹复坐愁心非木石岂无感这两个反问句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提示: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计划(六)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课程纲要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计划(七)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计划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