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我们身边的历史 我们身边的历史论文

高中作文 zuowen 2浏览

【 – 高中作文】

第一篇:《我身边的历史》

我身边的历史

——我家的历史

班级:高二(9)班/原高一(2)班 姓名:郭涯 学号:42

A篇:

在1923年的邵阳,我的外公就出生在了这里,在那之前,老外公的家中已经有了9个女儿,在那个深受封建思想重男轻女的影响的年代,老外公与老外婆商量着如果第10胎仍旧是女儿的话,就偷偷把女儿扔掉,而我的外公就是这样代替了那个可怜的女婴来到了这个世界上,也来到了那个动乱不已的世界当中。自打有了外公,老外公家的中心立马发生了偏移,由原来的绝对公平制变成了“一边倒”的局势,家里的重心全都放在了我外公的身上,而我外公的9个姐姐也就是因为如此引起的照顾不周而一一离开了那个世界,而外公也就顺势成为了家中的“独生子女”。 虽说是独子,但老外公却从不因此而娇惯我的外公,家中家规仍旧是四四方方的立于家中,凡有触犯“家规”的人,一律给予最严苛的处罚。我的外公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度过了他的童年,但同时他也从中学到了不少传统美德。凡是都有正反两面,“家规”也并不是那么好遵守的。还记得有一次,外公肚子饿的不行,变偷吃了贡品,这可惹怒了老外公,从而遭到了一顿“棒打”。从此以后,外公也经常被教育道:“客人上了桌之后你是绝对不能

上桌的,要负责端菜、盛饭的事情,贡品更是碰也不能碰的。” 严厉的家教不仅打造了外公温顺、孝顺父母的个性,同时也有为外公的多病垫下了基础。当时由于家中经济是在不算优秀,营养跟不上是当时小孩普遍存在的问题,而外公也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当时体质不好、瘦弱书生的代表。受传统观念控制的老外公一直都让外公上私塾,学习“国学”,直到外公12岁时,听别人说应当上公办的学校才行的时候,老外公顿时醒悟了过来,可外公却只能由五年级开始读了,这也是外公数学成绩一直上不去的原因之一。

然而好景不长,努力学习的外公在初中阶段的学习又一次被滚滚的历史长河所吞没,1945年,日本鬼子凶残的敲开了我们的大门,疯狂的践踏我们的土地。在那时,外公的学校便组织着学生离开学校,开始了漫长的逃命之旅,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我的外公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生死,也得到了一个又一个的生命感悟。就在大家都在逃命的时候,外公瘦弱的身体就曾多次饥饿而几近极限,而就在外公即将倒下的时候,一位好心的村民将本就不多的红薯根分给了我外公,硬是让外公撑了下来。也正是因为这件事,外公在那个时候培养了处处为他人着想的好品行。 再后来呀,日本鬼子离开了,外公又一次跳级,同样是因为年龄,外公的数学更差了,但他并没有放弃学习,一直女里学习自己薄弱的科目以及知识,最终考上了当时的重点大学。在学校,由于表现突出,外公每年都会当选为班长或者学生会干部。

但在多年以后的土地改革中,老外公因为多年卖杂货而积累的一些钱统统被认为是地主阶级的财产,从而枪毙了我的老外公,外公由于害怕受到牵连,只能忍痛藏在大学中没有回家,为了活命,外公甚至还隐瞒了自己的身世以及所有有关于家中的事情,就仅仅是为了活命。但同时也是因为这件事,外公愧疚了一辈子,也同样因为此时低落了好久,认为自己对不起父母的养育之恩,没有与他们共患难。

大学毕业后,外公因为口碑极好,而且表现也较为理想,便被学校分配到了一所中央直属机关——马恩列斯编辑部中工作,但外公并没有马上答应这个在当时十分抢手的“金饭碗”,反而委婉的拒绝了这个工作。一是因为外公认为自己的出身并不是很好,是出身地主阶级,配不起这个充满光辉,拥有正义感的完美工作,二也是因为家中已经有了妻子儿女,所以他拒绝了这个抢手的职位,反而被调到了天津市一中进行教书。

说起来这当中还有一个小插曲呢。外公与外婆是在13岁时定的娃娃亲,这个年龄在那个时候并不算早。当初老外公也是因为觉得外婆家是当官的,自家又有土地,并不差,所以两人也就这样正式牵手了。在天津教书的日子中,外公也曾在与别人的交谈中,听到别人劝说他离开外婆这种“全职太太”,并且没有文化的人,但都被外公十分严肃的拒绝了,外公曾经说过:“再怎么样,只要是成为了我的妻子的人,我都不会轻易就与她分开。”这同时也是我外公的一大优点之一吧,同时也是他们能够一路走

到今天感情仍然不褪色的原因。

外公的一生有众多美德,个个都是令人艳羡的美好品质,因此在1955年的文革中,外公一直凭借着这些优点在大学中处于受人尊敬的地位,无论是学生还是同事都与他相处的很好。外公也因此成为了学校中唯一一个没有“大字报”的老师。

由于长期待在天津,外公对外婆和母亲的思念与日俱增,后来便以两地分居为由重新申请调回了邵阳市五中做教师一直到1983年退休。其中,在回到邵阳后,外公与外婆生育了4个儿女,也正是因为自身的家教十分严格以及苛刻,外公从小对自己小孩的要求就没有那么的苛刻,对家人和孩子都十分宽容,让孩子们自由发展,在“毛泽东时代”中,学习似乎并不是唯一一件重要的事情,所以面对孩子们学习上的散漫,外公也并没有太过在意。但在品德的要求上,外公却十分的严苛。在一次晚饭过后,外公将孩子们狠狠地责骂了一番,原因是桌子上的饭粒到处都是。也正因如此,他的子女才继承了他的美德。

我的外公一生都在为别人着想,甚至在72岁高龄的时候还不远千里跑到广州来照顾幼小的我。走在街上不小心被摩托车撞了一下,也只是关心车主有没有受伤,全然不顾自己身上是否有伤。他就是这样一个可爱的人。我们全家都十分的爱他。{我们身边的历史}.

B篇:

外公的一生,充满着传奇,他经过了如此多的历史事件,却仍然可以笑对着不公平的世界,在我们心中,他是我们最爱的人,可就在2009年的时候,上天夺走了他的生命,让外公离开了我们,出了心中的阴霾外,邵阳那天原本晴空万里的天空在他下葬的那天下起了绵绵细雨,为他的死更添了一分悲凉。

至此,外公的故事结束了,但时间的指针却没有停留。历史仍在被一分一分的书写着,被我们满怀深情的记录着。

历史的真实性使我们每个人都不可忽视更不可随意篡改、胡乱记录的存在。这一次次的事件,一份份的历史档案,都只能靠我们仔细挖掘,小心保存,用心记录,才是使历史本身绽放自身价值、凸显自身珍贵的唯一方法。埋藏在地底的历史,我们也应将它呈现给世人,让世人知晓他的价值,他的存在意义。

其实,外通的这篇文章内容并非出自他本人的口中,而是我从外婆、姨妈等亲人以及外公生前好友处搜集来的资料,虽然他自身所经历的事情以及感受我们无从考究,甚至说在历史的长河中根本算不上是什么,很平凡,甚至可以说是在那时的很多人都会选择这样去做,但这仍是值得我们尊敬、记录起来的历史片段,因为如果没有外公他们在那些岁月中的艰苦奋斗,又何来我们这个完整的家,因此也只有在困难面前“不放弃”,才能撑起中华

第二篇:《我们身边的历史》

我们身边的历史

初一十二班 吴晓

据《高唐县志》记载,柴府始建于宋神宗元丰年间,为后周世宗柴荣之5世孙柴荣皇城私宅,后毁于兵燹匪患。明弘治十四年(1501),驿丞张廷威重建,为高唐的驿馆,称“鱼邱驿馆”。时有正厅和后厅各5间,东厢房7间,东西马房各10间,仪厅3间,鼓楼1座,东有马神庙3间。驿馆有递马60匹,马夫30名,抄牌2名,可见当时驿馆之规模。后嘉庆五年(1800)、道光十五年(1835)重修。清代康熙、乾隆皇帝下江南时驻跸于此。{我们身边的历史}.

今之柴府是1999年在原址重建的,四面湖水环抱,花园式建筑,前门、中厅、后寝、回廊均为宋代建筑风格。整个建筑面积为938.48平方米,分为东西两院,西辟花园,东为柴府。柴府为二进院,步入津池即为主厅,主厅面阔5间,歇山式,灰瓦顶,吻兽相配,宋式彩绘相宜,飞檐排角,古色古香。院东西建有回廊、亭、轩、水池。后院为后寝殿,面阔5间,歇山式,东西厢房各3间。西为单体院落,有角门与东院相通。步入朱红大门,迎面为仿古戏楼,面阔3间,宋代歇山式建筑,两侧耳室各1间。

在鱼丘湖东岸,拨撩着低垂的柳丝,沿着石铺的曲径,便寻到进入柴府的小桥。柴府建在这与湖东岸只有丈水相隔的一个长椭圆形的小岛上,只有岛东端这一小桥与湖岸相连接。过了小桥,便登上了陈桥禅让帝位的后周皇帝柴世宗的子孙柴皇城的地 盘。

赵匡胤为报柴氏让权之恩,敕赐柴氏誓书铁券,使柴氏家族居有特殊地位,享有特别权利,受到特有保护。因柴氏家族确系后周皇帝嫡派子孙.故柴氏家人常言:“我们也是龙子龙孙。”

柴氏家族原籍本不在高唐,而在沧州横海郡。据传,当年柴皇城随帝狩猎,来到高唐,见良田沃野一望无垠,黎民百姓忠厚勤劳,无匪无盗环境安宁,意欲留居,便奏明圣上,获封后柴皇城便留居高唐。在东城墙根探入城圈内的这处高地上开始营造柴府。经细致规划,精心施工,一处华丽的古典宅院便建成了。只见院落主次分布合理,房舍亭台设计有序,式样色调古朴典雅。斗拱重檐,龙头兽仗。朱甍碧瓦,掩映九级高堂;画栋雕粱,分界百间华阁。树木花卉错落有致,小桥流水曲径绕幽、四季常青、三季有花,真乃前代帝王家,当朝勋戚第,俨然是一处标准的宋朝时期的皇式花园官邸。

柴氏成了高唐这个小县城中的首个皇家贵族,柴府也便成了高唐县最华丽的宫廷建筑。

随着柴氏家族的没落,其府第也圮坏渐重。天常日久,风蚀雨剥,九百余年后,后周皇帝的血脉嫡传子孙们已混同在县城内东街平房茅舍里的百姓中。威严的柴府成了断垣残壁,瓦砺一堆。其宅基逐渐被附近居民侵占,建为宅舍。容有住户三十余家,曾属原人民公社东街大队第六生产小队,后改称东街村第六生产小组。1958年引黄河水

入城圈,此处高地成了半岛。1988年,为复建柴府花园此处居民全部搬迁。由县政府聘请国家一级古建筑师夏祖设计曲阜古园林建筑工程公司承建,电业局投资450万元人民币,当年7月16日开工,于1999年5月31日竣工,挖湖开河,将这一半岛从湖东岸割下,形成四面环水东大西小的椭圆形小岛子,面积为11.8亩,于岛上重建了这柴氏宅第.

建成后的柴府,为鱼丘湖增添一景,并增加了高唐景观的文化氛围。置身柴府,凭栏西望,水天一色,恍若置身于江南风光之中。看斜阳草树,观李逵井,寻古城遗迹,仿佛又听到了梁山英雄们金戈铁马的杀伐之声。

柴府共有三部分组成。东院为住宅,分前后两院;前院大厅,面阔五间为客厅,后院为寝舍,面阔五间,飞檐挑角,古色古香;西院为戏楼,面阔三间,左右各有一耳室;西面临湖为花园。充分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独特风格。

其一,和我国一般古建筑一样,为木构架结构,即采用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屋檐的重量通过粱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隔断作用。这种结构使建筑在不同气候条件下,满足生活所提出的千变万化的要求。还有一种独特构件,即屋檐下的一束束斗拱,由斗形木块和弓形横木组成,纵横交错,逐层向外挑出,即有支承荷载梁架之作用,又有装饰之效果,美观大方,气势雄伟。

其二,府邸内有若干单座建筑,以围墙、回廊、亭轩、水池将一个个庭院,前后串联,形成了层层深入的空间组成。这是中国封建“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的产物。

其三,柴府建筑即有极富装饰性的房顶,又配以丰富多彩的色彩。主要建筑屋顶装饰有十字形、丁字形两种,其结构以“悬山顶”为主。两边的建筑结构则为“硬山顶”。建筑物上涂漆及彩画多用红、绿、黄、蓝色,即使在冬季也有生机之感。

{我们身边的历史}.

其四,柴府做为仿宋建筑,屋顶的雕塑物简洁明快,门窗等雕刻较少。

柴府最美的景致出现在春天。鲁西北的春天风多且大。当西北风掠过鱼丘湖水面时,便会由湖西北端卷起排排狂浪,浪浪相撞,越堆越高,滚到湖东南的柴府时,浪高过三尺。此时柴府基地周边,狂涛齐拥,水花上蹿,激起丈余。在迎风的柴府西岸,湖水随着风势,一会儿漫到岸上,一会儿退下岸边石阶。若从西北方向顺浪望去.柴府重叠遮掩,前露挑角西廊与花园凉亭相连,极像游船的前首彩门。后边重檐红柱相接.酷似龙船的仓腹,柴府成了一条皇家大游船了。水浪忽高忽低,澎湃撞击,柴府基下台阶时隐时现,使人错觉成这条皇家大游船在顺应水势忽高忽低破浪前进。观察的位置若再低一些,画面中地平线抬高一些,水浪显高,视线模糊,这柴府便真真实实地变成了驾驭狂浪的古舫了。1999年柴府被聊城市政府批准为市级重点名胜保护单位。此院是戏剧爱好者活动的场所,成为高唐旅游观光一景。

历史是我们身边的,我们要爱护、保护它们,让我们的家乡的历史传遍世界。

第三篇:《我身边的历史(论文)》

我身边的历史——布

俗话说得好,“衣食住行”,衣为先,衣是由布做的,而我们的布又是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改进,布的历史从何说起,又要让我一一道来给你听……

传说,在黄帝那个时候人们还只知道用树叶和兽皮围在自己的身上,但是兽皮在夏天很热而树叶又不结实,人们就很头疼,黄帝就想解决这个问题,皇帝的妻子嫘祖养了一种生物 后来人们把他叫做蚕 ,他可以吐丝,制成丝绸等布匹,布就产生了。

后来到了南宋末年,黄道婆根据自己几十年丰富的纺织经验,和广大劳动人民一起,对当地落后的棉纺工具做了大量改革,创造了一整套的“擀、弹、纺、织”工具。由于传授先进的纺织技术以及推广先进的纺织工具,而受到百姓的敬仰。在清代的时候,被尊为布业的始祖。黄道婆回乡几年之后,松江、太仓和苏杭等地,都传用她的新法,以致有“松郡棉布,衣被天下”的盛称。制棉业逐渐兴旺起来,甚至乌泥径附近一千多户靠棉织技术谋生的居民,生活水乎都比过去显著提高了。

到了现代,有一些地方用石头制成玻璃纤维,再织成布,叫玻璃布。由于它具有耐高温、耐潮湿、耐腐蚀等许多特性,因此它越来越多地在电气、化工、航空、冶金、橡胶、机械、建筑、轻工业等部门,代替原来所用的棉布和绸缎呢绒。

历史是不断进步的,我们的各项优秀的工艺、技术也在不断地进步,我们身边很多物品都是由老祖宗给我们累积的经验制成的,我们要好好利用、爱惜和改进,我相信不久就会有更好的新产物的出现。

第四篇:《发现身边的历史》

发现身边的历史{我们身边的历史}.

—-关于文革

前段时间,又看了一遍《霸王别姬》,这一次带给我的不再像当初对于程蝶衣和段小楼那段无疾而终的感情的唏嘘,这一次是对那段历史的拷问。

《霸王别姬》叙述的故事大致历经了三个个历史阶段。一是北洋政府统治阶段,这是他们故事的开始,段小楼和程蝶衣跟着师傅学习唱戏,在那样时局动荡的年代,没有一技之长根本无法生活下去。二是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入侵,中国陷入空前的危机,没有人能在这场浩劫中幸免于难。三是文革时期,人性的自私赤裸裸的展现在观众面前。

我想说的是文革的那段历史,作为后人很难去对文革做出客观正确的评价,只能从那些历史遗留下来的只言片语中去感受曾经的伤与痛。

《霸王别姬》中,在法庭上慷慨淋漓地责骂检查官“谁在辱我民族尊严,灭我民族精神”的四爷,一个被段小楼称为“甭管什么时代,他都永远是个爷”的权势者,却终究未能延续在民国、抗日战争等时的煊赫,倒在了社会主义人民的刀下,成为历史的一声意味深长的感叹。

而历史的风云,烙印得最深的,则是段小楼。一开始时局在他的心中,也许就是师傅的那一句话:只要是人他就得听戏。于是唱好戏,便可以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后来长大了,历史和时局对他来说,不再是舞台上“咿咿呀呀”的唱词,不再是他烂熟于心中的场景演绎,而是现实生活中扑朔迷离的威压。虽然他一再对程蝶衣说,他的霸王只是在戏里,但是在心里却认同了自己是个英雄的概念。在他初成名与程蝶衣照相后出来,遇见学生游行,他嗤笑道:“有那能耐的就跟日本人拼去,日本人就在城外呢”。那时的他,是意气风发的,甚至有些意气用事的,似乎他在乎的只是是舞台上的成功与名利,民族大义,在他的血液里,并没有那么沸腾。但在小日本真的侵占了北平之后,他却毫不犹豫地将茶壶拍在了抢穿戏衣的日本军人头上,导致了自己的身陷囹圄。在随后的国民党执政期间,他依然可以为程蝶衣执刀与国民党军队对拼起来,全然不顾自己的身家安危,致使菊仙在混乱之中被踢流产,痛失子女。但正是这样一个看似铁骨铮铮的汉子,却在文革中,一而再,再而三地折腰变节,从附和“现代京剧”说,到抛弃程蝶衣,接受与小四同台演出,再被迫举砖自砸脑门,再到最后对程蝶衣的控诉,对菊仙的划清界限……

我想说的是,一个在抗日战争中都没有倒下的汉子却在文革中永远的低下了自己的头,我不知道是他的悲哀还是那个时代的悲哀。{我们身边的历史}.

段小楼英雄气概的丧失根源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似乎值得我们去思考一下。 提到文革,想起了身边的一些事。

那天回家,在卧室的床头柜里发现了一枚毛主席的徽章,我问爸爸,这是哪来的,然后老爸说,那是爷爷的,文革的时候留下的。爸爸在文革时还只是个婴儿,所以他对那段历史

并没有什么记忆。我问过爷爷,他却只是笑笑不说话,问急了,他也只是淡淡地说,光是毛主席让我们不再受压迫这一点,就可以淡去他所犯的错误。爷爷的故事没有他所说的那么简单,但是他选择遗忘。我却在想,那些记忆真的能从人的身体里抹去么?

也很清楚的记得高中的历史老师会给我们讲述他的故事。他说文革的时候他还不大,在上小学,每天就拿着毛泽东手册背那些纪律。他说,那个时候整个村子特别不安定,总会有人莫名其妙的被拉出来批斗。他说,他的父亲因为多给家里带了点粮食,就被关了好久好久。历史老师说这些的时候,是以玩笑的方式,我们也听的哈哈笑。其实,在那个时候,绝对是笑不出来的。

那次去无锡惠山玩,爬到了山顶时。我们一行人在那歇息,碰到了一个很和蔼的老爷爷,他姓什么我已经忘记了,只记得聊天时他说过的话。他说他年轻的时候正好赶上文革,参加了红卫兵,做了很多错事。说这些的时候,他的眼里流露出的是那种真真切切的伤感。他给我的感觉是一个很博学很睿智的老人,他对我们说,你们要感谢如今社会的安定,让你们不再经历那些动乱。

听到太多老人回忆那段历史,有的不只是感慨,是一种对于文革的深刻反思。那十年,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当一个国家的主席可以被惨无人道地折磨至死,当冰心萧乾等一干文豪都在五七干校抡锄苦干,那么段小楼、程蝶衣等一干艺人,受点批斗、扭曲点人格似乎也并不为过。

记得是李辉在反省文革中为什么那么多的文人人格丧尽,只能充当领袖的“鼓吹手”时谈到,那是因为,在所谓的人民当政的年代里,你如果选择了“叛逆”,那么你就成为了国家的敌人,失去了安身立命的空间!毛泽东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煽动起了整个民族的情绪,将广大的人民捧到了“当家作主”的地位。于是你如果反对执政者,那么你就等于自绝于人民!更重要的是,在一切财产都收归国家所有的年代里,你已经没有了任何的经济退路!在封建社会,在国民党社会,如果你不满政府,觉得“肉食者不足与谋”,只要你有点产业,那么尽可以远离政要,在清风明月之中,喻古讽今,只要不触犯大忌,政府也拿你无可奈何,最典型的莫过于竹林七贤等所谓的魏晋名士对于时事的清议;再不济的话,你还可以著书立学,收几个学生混点学费,比如明朝的李贽;实在不行的话,还可以买或租两亩小地,自耕自作,至少保障生存不成问题,如陶渊明;最差的话,你还可以逃入山林中,餐风夕露,野菜果腹,还可保命,比如商朝的伯夷、叔齐“隐至首阳山,采食野菜,不食周栗”。最为重要的是,这些人的行为,在当时的百姓心目中,多半是属于高风亮节,从而可以赢得他们的敬重乃至保护的。但到了社会主义阶段,文人所有的退路都被堵死了。无商可经,无地可耕,无书可教,无文可卖,天下所有的财产都是属于人民的,惟独就是你不属于人民,你若是不对政府俯首听命,歌功颂德,天下百姓都视你为异端,不容于你,那么你还能坚持什么傲骨,什么胆气呢,只能是乖乖低下你的头来,接受人民的改造!{我们身边的历史}.

什么是真正的民主?什么是真正的权力?什么又是真正的领导人?作为一个公民,怎样做才能真正尽到自己的责任?这或许是那十年动乱带给我们最有价值的问题。其实在当今,

文革的弊病依然存在。很多官员打着为百姓谋福利的幌子去满足自己对于权力的支配欲;很多时候人们对于社会现实不能有一个客观而公正的评价,极其容易被别人煽动起不良情绪; 国人在大多时候缺少理智,容易感情用事。而这种消极的情感往往是一切罪恶的源头。 文革已经过去了40多年,那段历史也被很多人尘封在了遥远的记忆里,希望我们的国家能从那段历史中真正收获些什么,我们也真正能改变些什么。

第五篇:《了解身边的历史》

{我们身边的历史}.

乡土风情,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插上腾飞的翅膀

【摘要】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学好历史知识的不可缺少的内在动力。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是促使学生自主地进行历史学科的学习的关键。换句话说,我们要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必须首先从学生的兴趣入手,有意识地培养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宽松愉悦的课内课外活动中,了解身边的历史,体验历史学科的魅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我们身边的历史 我们身边的历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