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高中作文】
第一篇:《李清照作文素材》
1.(2007年)高考湖南卷作文题
结合自己的经历 以“诗意地生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
题材要求:记叙文或者议论文
(片段欣赏)
诗意地生活,或许应该如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般的飘逸洒脱。
诗意地生活,抑或应如易安居士"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般的温婉简约。
然而,在生活急剧变化的现代社会,我们既不可能像陶潜一样隐居深山,也不可能如李白一样率性而为,更不可能学易安整日对红花绿叶诉愁思。难道诗意地生活只青睐古人,而将忙碌的现代人摒弃在外?
2.(2007年)福建省高考作文题:以“季节”为题写一篇作文。
(片段欣赏)
是那个宋朝的女子吗?从欢愉的春季走向烂漫的夏季,越过难挨的冷冬,最终决定停留在落叶纷飞的深秋,带着内心的哀愁和思念,倚着窗儿,吟咏出那些缠绵哀婉的词。
李清照在唱什么?我相信她不是在唱“凄凄惨惨戚戚”的秋天,她在感怀春光,春太美,太绚烂;她在伤怀夏日,夏太烈,太决绝;她在痛苦冬天,冬太冷,太彻骨。所有的所有,带去她先前的安定与快乐。只有秋天,配合她凄冷的心情,告诉她这世上,另有一季,可作她人生的注脚。
何必为清照生活在秋季而感伤?如若没有那金黄零落的秋季,谁为清照满心的愁苦作序?那么那些充满才情与怅然情怀的词句,将不复存在了吧。“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是清照内心奔赴家园的温暖回音。
3.(2006年)上海高考作文题:《我想握着你的手》。
(要求:不少于800字,不要写成诗歌,不要在文章中透露个人信息)
我想握住你的手
“素月寄孤舟.只影随水流,家国破,一盏残酒。酒淡怎敌晚风疾,梧桐雨。点点愁。晚来独登楼,恨字锁眉头,黄花瘦,雁声断秋,一溪落花漫汀洲,流离苦几时休?”这样一首词淋漓尽致地道出了你——李易安生活的艰辛。不禁感慨:易安易安,何易何安啊?多想回到北宋.握着你的手,随你走过那段曾经开心而后凄苦的岁月。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少女时代的你曾在一个初夏露浓压得花太低垂的早晨来到后园荡秋千,突见人影绰绰走进了你的花园,你见自己衣裳不整,含羞而走。顾不得穿鞋,头上的金钗落地。我多想能握住你的手,随你荡着秋千,又陪你写下《点绛唇》,亲眼看着少年的你活泼而又无忧无虑。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归舟,误人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那时的你享受着贵妇般的生活,幽情雅趣使你快乐。你与赵明诚对洒当歌,品香茗而作诗,你曾东篱把酒黄昏后,也将暗香盈满袖。我多想就是你身边的朋友,握着你的手.分享着你的快乐,品味着你的幸福,陪你听暮雨潇潇,看云起霞飞。
“生怕离怀别苦,多年来,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足悲秋""唯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你面对自已最爱的人的离别彻夜难眠.愁苦的滋味侵袭你的心。那些云中的锦书,那些醒时红红的烛花,那些黄昏滴雨的秋千.那些残蕊的余香,都是你风里雨里的牵挂。我多想握住你的手陪你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陪你慵倚栏杆看雁字成阵,陪你玉瘦香浓时将翠帘低卷。我多想握住你的手.陪你写下这首抒发相思之情的名作《凤凰台上忆吹箫》。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你在一个又一个梧桐夜雨之时.无法安息。你看着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你泪千行。你看着吹箫人已去,玉楼也成空,你肠断无人可倚,折得一枝梅花,却天上人间,无人堪寄。我多想握着你的手,用锦帕拭去你的泪水,陪你焚一炷香,斟一壶酒,在无数个凄凉的深夜给你力量。我多想握着你的手.帮你拭去忧伤.帮你挡歼生活中的愁苦,帮你找回快乐。
我想握着你的手,陪你在南山下采菊,想握着你的手共同吟咏平平仄仄的韵律,想握着你的手在春色中看你弄花香满衣;想握着你的手,同你三月踏青,九月登高;想握着你的手,走过那颠沛流离的日子,体会你的痛,你的愁,你的无奈.做你身边的挚友。{描写李清照的散文}.
我想握着你的手,站在高山之巅,吹着北宋的清风看云卷云舒,花开花落""{描写李清照的散文}.
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
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
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描写李清照的散文}.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描写李清照的散文}.
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表达了游子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描写李清照的散文}.
送 春
(宋)王 令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1.“子规”的别名是什么?它常在什么季节啼鸣?
2.子规在古代诗歌中常借以抒写悲情,在这首诗歌中所表现的是怎样一种情感?
1、杜鹃;暮春。2、不信唤不回已消逝的春光,借此抒发了顽强进取、执着追求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注意:(1)古典诗词中传统的意象有着特定的内涵。熟记它们,可帮助我们打开解答课外诗歌鉴赏题的钥匙。
(2)作者的心情不同,相同意象会传递不同的情感。(比如:战地黄花分外香/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第二篇:《李清照》
浅析李清照前期词和后期词的艺术风格之迥异
内容摘要:李清照是我过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女词人。她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由于生活经历和思想情感的巨大变化,其词作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明显的变化。她的前期词深为婉约:后期词则清丽沉郁。李清照可称为是“词家一大宗”。
关键词:李清照; 前期词; 后期词; 艺术风格
李清照,济南章丘名水人,生活在一个仕宦兼诗书之家。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女词人。她生于公元1084年,卒于约公元1151年,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人。有《漱玉词》存世。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是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李清照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很早就受人注意。李清照十八岁时嫁给太学生赵明诚,赵明诚爱好金石之学,也有很高的文化修养。生于仕宦之家,长在一个文学氛围相当浓厚的环境里,所以,就使得她与一般女子不同,格外精通文墨。她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由于生活经历和思想情感的巨大变化,其词作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明显的变化。南渡以后,由于经历了亡国之悲,丧夫之痛,再加上词人晚景凄凉,颠沛流离,饱尝人世间的苦辣辛酸,国仇家恨,世态炎凉,无不融于后期词作里。词风缠绵凄凉,沉痛伤感,艺术技巧更趋圆熟老辣,题材也趋宽广。这一时期的作品成为苦难时代的灵魂绝唱,由此奠定了她一代词宗的地位;其前期词因生活阅历所限,题材多限闺阁之中,所以,人们在研究李清照的词作时,往往着眼于她南渡以后的作品,既肯定这个期作品所体现的反封建意义和爱国主义思想,又高度评价其艺术造诣及其影响,而对其前期词作,则普遍存在忽视的倾向,认为前期的她是一位 “闺阁词人”,作品表现的是少女少妇的个人生活和情趣,并无多少社会意义。这样一来,就把一位完整的、活生生的女作家割裂开来。事实上,李清照的前、后期词在风格上是一脉相承的。
一、深微婉约的前期词
她的前期词(南渡前)之所以充溢着对自然青春的热爱,对春天爱情的憧憬与她有一个平等和睦、志同道合的丈夫赵明诚,有一个宁静而充满幸福的家分不开。他和她苦心收集和珍藏古器书画,“乐在声色犬马之上”。她“食去重肉,衣去重采,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考”。夫妻感情相契,伉俪笃深。虽也有离别相思之愁,那不过是因为与丈夫的分别引起的。李清照主张词“别是一家”,诗言志,词言情。她以其幽深的意境,优美的语言,细腻的笔触,从个人独特的感受出发,写离别相思之苦。
李清照同赵明诚结婚,夫妇两人志同道合,致力于金石书画的研究,她的文学艺术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李清照曾说:“赵李族寒,素贫俭。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 自谓葛天氏之民也”。可见她早年的生活是较平静和愉快的,这一切就是清照前期创作的生活基础,也是她后期作品时时追忆的内容。
李清照对于金石书画各种艺术的鉴赏和“意会心谋,目往神授,乐在声色狗马之上”的沉醉,以及她简单的社会生活关系,显然对她的生活和创作产生了影响,多方面的艺术知识,尤其是她对造型艺术和绘画艺术的接触,丰富了她的审美经验,帮助她在诗词创作中,具有创造性构思和对艺术形象的捕捉能力。另外,中国传统的优秀艺术以及她单纯的社会生活关系,培养了她的健康生活意趣,对大自然、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保持了一种童心的向往。这是使她能够写出那些不媚不俗,清新灵透的作品的一个重要条件。她前期词大多描写自然景物、爱情生活。风格上更接近婉约,委婉含蓄,深情绵邈,抒情深刻细腻,她善于运用精炼朴素而又形象生动的艺术语言,展现内心的欢乐与哀愁。如歌颂自然的作品《怨王孙》: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苹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作者把热爱自然的主观意识,赋予“水光山色”和“眠沙鸥鹭”,使它们有了生命和情感,似乎真在“与人亲”,是在为游人的“归早”而惆怅。写的虽是秋景,但从艺术形象里,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生命的跃动,可以看到作者热情、爽朗的性格。又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词中写女主人和卷帘人的对话,意味隽永,波澜起伏,深闺少妇内
心深处的伤春惜别情怀,小丫环天真无邪的神态,栩栩然如在眼前。女主人对自然界的细微变化,有着细入毫芒的体会,表现了词人对美好事物的无比怜惜。“肥”与“瘦”二字,不但写出了客观上时序的推移,也写出了作者主观上红颜易老的感触。李清照这些热情歌颂自然的小令,洋溢着青春的活力,把自己的主观意识渗透到一切客观事物中,做到了情景交融。较之单纯从形式上摹拟自然的作品,有极大差别。同时也表现出她性格中不受封建礼教束缚,向往自由生活的特点。李清照的爱情词是前期词的主要内容,在思想上摆脱了封建束缚,大胆真实地表露爱情;在创作上遵守抒情诗的传统,采用含蓄的曲折手法,这二者的统一,便是她爱情词的独到之处。如《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堪称细腻、真切、深情的独到之作,词中凝聚着饱满而深挚的感情,以及女子独有的对爱情细致入微的描述。结尾十分耐人寻味,人与黄花之比,不仅写出了一个愁损离肠的人瘦弱不堪的形象,而且也因秋菊在传统诗歌中所带来的象征意味,而使我们联想到一个人心灵的清幽高洁,给我们一种更为丰富的美感。前人论诗有“诗眼”,论词也有“词眼”,一个“瘦”字成为全词的神光所聚,使感情与景物融为一片,抓住了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实乃“神来之笔”。
又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词人善于把握新颖而又朴实无华的艺术形象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来抒发情感。这首词抒写相思、别愁,上阙虽无一个离愁别绪的字眼,却句句包孕,极为含蓄地道出;下阙又是直抒“相思”与“别愁”,结句以浅近朴实的语言,生动地写出感情的深沉内向十分新颖别致。
总之,李清照在南渡前,风格是清丽隽永、委婉含蓄的。她运用精炼朴素而又形象生动的艺术语言展现出内心的欢乐与哀愁。但由于这一时期生活狭窄,视野不广,反映到作品中的生活现实,当然是不够广阔的。
二﹑ 清丽沉郁的后期词
公元1127年,是历史上的转折点。赵宋王朝在惊喘未定仓皇逃难之下建立了一{描写李清照的散文}.
个小朝廷,金人的金戈铁马搅乱了她较平静的生活,政局的巨大变化,使她不得不面临现实,民族危机直接影响了她的生活,在其诗篇强烈反映出了她的爱国主义思想。 “靖康之变”结束了北宋王朝,也是李清照重大生活变故的开端,以后种种灾难接踵而至。先是他们的十余屋收藏在战乱中化为灰烬。继而丈夫染疾身亡,自己也大病一场,“仅存喘息”。金兵攻陷洪州后,又有大批书画宝器“散为云烟”,不仅如此,又传闻她家受到秘密弹劾,有人诬告他们通敌,这使李清照大为惊恐,更使她“悲恸不已”的则是在会稽 “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何其多也”。以后南宋虽然相对稳定,但是李清照已失去了她心爱的一被邻人夜间穴壁盗去卧塌之下的书画砚墨五竹箱。这些珍藏,赵、李视若生命般宝贵,所以她叹息切,在杭州过着孤独辛酸的生活。国家的变乱、家庭的变故,对其创作不可能没有影响。从作品中可看出后期的创作无论从风格还是内容上都有显著的不同。
书写苍凉人生,感发家国之痛,是李清照后期词的主要内容。从题材和内容,可将其后期词分为伤时赋愁、思乡怀人、咏物寓意几类。感物伤时是诗词发生的一个诱因,这在中国诗词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钟嵘《诗品序》中就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伤时赋愁之作在李清照后期词中占有很大比重。《武陵春》、《永遇乐》、《声声慢》便是其中的代表作。
《武陵春》写暮春时节,物色撩人,本能催唤人们的愉悦情感。但这却勾起词人的愁情: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声声慢》则是悲秋赋愁之作。与《武陵春》的“反色对比”有所不同,《声声慢》以“同色叠加”的笔法,以秋天的灰色调加重愁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永遇乐》写词人元宵伤时。在“中州盛日”与“如今憔悴”的对比中,寄托黍离之悲。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
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上述三首词,按创作先后排列,应是《武陵春》、《声声慢》、《永遇乐》。据王仲闻先生考证,《武陵春》绍兴五年作于金华,作者时年五十二岁。《永遇乐》是晚年的作品。张端义《贵耳集》中说:“南渡以来,常怀京、洛旧事,晚年赋元宵永遇乐”。所以《永遇乐》的创作晚于《武陵春》是无疑的。《声声慢》亦当是晚年的词作。所谓“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分明是老人的行为动作和心理活动。那么《声声慢》晚于《武陵春》也不成问题。在《永遇乐》中,词人有一连串反常的举动:自我迷失,问“人在何处”孤苦伶仃本当悲,反说“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如把这些看作是人之将亡的反常表现,那么,说《永遇乐》是李清照的绝笔词,也就不无道理了。《武陵春》、《声声慢》、《永遇乐》如三座里程碑,标明了李清照后半生由悲情难耐到痛不欲生,再到“枯井不生波”的生命轨迹。
思乡怀人之作也是李清照后期词的组成部分。《鹧鸪天》(枝上流莺和泪闻)、《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是两首怀人词。《鹧鸪天》中说:“枝上流莺和泪闻,新啼痕间旧啼痕”道出了词人对丈夫无尽的思念,勾勒出一个终日以泪洗面的形象。《孤雁儿》中词人哀曰:“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表达了对亡夫深挚的感情和自己只身的孤独。《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则是一首思乡词。词中写道“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写尽乡思之浓厚与缠绵,反映了作者以酒浇愁愁更愁的心理。
咏物寓意之作在李清照后期词中占有不少篇什。《满庭芳》(小阁藏春)是首咏梅词,词人以梅花自比,惋惜梅花经历雨注风揉而香消雪减,赞许梅花“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多丽》(小楼寒)咏白菊。《瑞鹧鸪》(风韵雍容未甚都)咏双银杏,词中有句:“谁怜流落江湖上,玉骨冰肌未肯枯”。词人将感情全部倾注在银杏身上,自比银杏,表达了决心在逆境中坚贞不屈,洁身自好的志向。
李清照的词风属婉约一派。这一点历来的词话家都一致认同。清人王士祯就说:“张南湖论词有二:一曰婉约,一曰豪放。仆谓婉约以易安为宗""”。形成婉约词风,原因固然很多,但与她的词学主张不无关系。她在《词论》中说作词不同于作诗:“诗
第三篇:《李清照的愁情》
主题单元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