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身份的议论文 身份卑微议论文

高中作文 zuowen 5浏览

【 – 高中作文】

第一篇:《话题作文身份》

话题作文身份

【佳作赏析】

1.论身份

高三(10)班 郑薇

身份之说,古之有也。带着色彩,带着尺度,它几乎成了每个时代不可或缺的标签。 身份非毒,却胜似毒。“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自先秦之初,“硕鼠”的肆无忌惮,至魏晋之交,九品中正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专权垄断;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忿起呼号,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落魄凄凉······及至当下,身份之差更有愈演愈烈之势:因为“你不是上头的”,所以冷眼相待;因为“我爸是李刚”,所以开车可以横冲直撞······这种种都从不同侧面反映出了“身份”这枚“红字”之下,人们畸形而可悲的生活状态。

把身份当做生存的标签,这难道不是一种文化的退化吗?古人早已作出“学而优则仕”的评判,“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隋唐时期建立起的科举制也充分体现了当时人重品学的选才标准。人不患无名,患所以立,君不见乌燕曾宿寻常,陌巷亦存英雄,影响历史的正是这样一群自耿介中成长起来的人物。于是有了管仲相齐成就一代春秋霸主,于是有了孔明出山奠定三国鼎立之势,于是有了胡雪岩弃下牛鞭成为商界翘楚······身份,何足以论英雄!

然而,反观当下,又有多少人因为“身份”而被拒之门外呢?一大批“蚁族”在就业的巨大压力下踽踽独行;高考招生多少高校考的是“爹”而不是学;多少农民工子女还在城市人冷漠的侧视中巴巴望着学校的门槛······“是金子总会发光”,这一定论不知从何时起已遗失了它原有的光彩,而今已演变成“身份不是万能的,没有身份却是万万不能!”嗟乎,“身份”之说,害人甚矣!

轻学识重身份的思想背后折射出的是当下人们阶级观念的固化,是一种思想的倒退与人文的沉沦,是一种对社会发展不负责任的心态!身份不是才学,它推动不了社会的进步;身份不是美德,它辅助不了灵魂的发展。但是,若把身份观念化,尺度化,制度化,让人随“身份”沉浮,因“身份”进退,那不比封建时代的“门第之说”更可笑吗?

我以为,伯乐相马,相的是千里驹。真正的用人识人绝非“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而应策以其道,用尽其才,以真知处事,以真识治世。而这些,都是身份,所替代不了的。

谁言非要承受“身份”不可承受之重?

【简评】这篇文章应该成为绝大多数同学的一个标杆,一个全体同学的努力的方向。它值得大家学习思考的东西很多,若论根本完全是饱经书香涵养后的自然流淌,这和写作的技巧没有关系。

2.身份之病

高三(11)班 陈志康

百年前有孙中山之喟叹“大清国人人有病,乃愚昧、封建之病”;今有作家许宏语曰“中国人,人人皆有‘两性人格’之病”。中国人,何病之有?只因那荒唐的身份意识,把国人弄出了个“身份之病”,,人人都病得不轻。

从郭美美的炫耀,到李启铭的嚣张;从夏俊峰的哀号,到张晶的孤苦,无不显示了“身份”这东西的神奇魔力。这些社会事件,宛如一片片叶子,与中国人的民族劣根,共同构成了“中国病”这一参天巨树。而透过其中一片,我们看到了“身份之病”,它让我们拥有了一叶知秋的能力,似乎能洞察到这棵巨树的飘零与衰败。 君可知——两千多年前的孔老夫子,一直所倡导的“仁”,却在今天演变成了“身份之病”?孔老夫子的处事主张,似乎唯有圣人才能做到,于是庸人们便学会了皮肉之仁而内心之狠,这样形成的阴阳两性人格则为“身份之病”的形成提供了原材料——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每个人对他人的尊重与否都视身份而定,身份成了尊严的象征,人人都暗地对位高权重之人谩骂,人人却都为了身份而往上爬一切以身份为识别标志,一切围绕身份做事,这便是中国人的“身份之病”。

这身份之病,该如何治?——只需三味药,一是民主,二是公平,三是坦荡。 民主之根基早已存在,但选票被金钱吸引却是屡见不鲜之事。诚然,这种现象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避免,但我们可以通过改弦更张来减少此类现象的出现。倘若能将民主理念贯彻,则高官不再炙手可热,选民能不顾虑他人身份而自由地投票,岂不乐哉!

二是公平。公平之药便是完善法律、制度的空缺。一群农民工设计的蓝图,由一群大学生修建,易钻的空子自然多。修补好上层建筑,促进社会公平,打破“阶层固化”,这样哪还有身份炫耀可言?

三是坦荡。人们做事应秉着“对事不对人”的态度,而不是“谁权势大,我就附庸谁”,否则国人之心哪有坦荡?这点西方人就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不是吗? 众只会对炫耀身份等现象予以谩骂,却不懂得对此施以解决之良方!

众只云为富不仁之可恶,却忘记了自己也在附庸权势

众只知制度、人心之缺憾,却不知身份之病乃是国人之剧痛!

不要再为身份之病所折磨了!要治好它,需要每个中国人都拾起这三味药,作出改变!

【简评】这篇文章行文简洁、老到,给人的感觉不像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写的,酣畅淋漓一点不拖泥带水。作者把文章重心放在了怎么办上,抓住主要矛盾重拳出击,发人深省,这篇文章会让很多大人汗颜。

3.别让身份决定状态

高三(9)班 廖丽滢

从前,身份只是一种存在的证明,而如今,谈及身份,更像是一种如何存在的证明,它可以是标签可以是尺度,但,别让它成为你唯一的标签和衡量你的唯一尺度。别让身份,决定了你的状态。(富有哲理的开头,分寸感敲到好处的语言迅速引出观点,这样的开头,你怎么看??)

一个显赫的身份难道可以成为逃避过错的挡箭牌?“我爸是李刚”的张狂告诉了我们这最终会自寻死路。一对有权的父母可以让孩子一生都倍受关照?暴露在众人眼下的招录干部子女的红头文件惩罚了滥用职权的腐败者。(作者使用材料的方式给大家什么启示呢?)但在我们看不到的背后,“身份”的作祟,的确还给了不少不劳而获者甜头。究其根源,还是人们浮躁和懒惰的心理、金钱主义的驱使导致的。可难道没有一个显赫的身份、没有有钱父母的庇佑,我们就什么都不是了吗?没有了身份,我们就没有炫耀的资本了吗?也许贫富差距日益严峻的现实让许多社会底册渴望那么一个身份、抱怨这社会的不公,但真正的成功,不需要身份这样的绿卡,有手有脚,我们能自己走。

每每听到别人与自己对话时只滔滔不绝地谈论你的父母甚至曾父母时,你只是一个角色的沿袭,而没有自己鲜活的生命。还记得当年在小渔村一心一意卖自家水饺的臧建和吗?没有所谓身份与背景的她靠自己的汗水让她成为如今响当当的“湾仔码头”的始祖;还记得给自己创立的公司解雇的乔布斯吗?在车库中开始一切的他什么都没有,有的只是一股信念与执着,最后再登CEO宝座;还记得今年让我们为之呐喊的国门健将李娜吗?进网球队时的她还是一名默默无闻的小将,是她的双手成就了自己在澳网的辉煌。成功前的他们,跟许多的你和我一样,一无所有,但真正能展示在众人眼前的成功者的绿卡,没有身份这回事,身份,也决不能就那样轻易地决定我们的状态。(这段文字作者使用论据上有什么特点?哪是你不熟悉的?哪是你熟悉而当时想不到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短路现象?)

也许还在奋斗的你抬头望着不着边际的苍穹不解自己为什么不能拥有像别人那样的身份,但身份永远不是决定你现状的原因。也许社会仍然存在许多不公,但谁又能保证身份是那些纨绔子弟通关的绿卡呢?(这两句表达上有何特点?你能想到它的表达效果吗?)真正让人羡慕与有资格炫耀的身份一定是经过自己努力创造了辉煌凭证。于丹说:“真正的能仁志士,怕的不是生活上的贫困,而是精神上的潦倒。”所以,别让污浊的风气蒙蔽了你的双眼打击了你的勇气。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找准定位,绽放光彩。你就是你,每个人都有书写辉煌的权利,都有改变现状的可能,成功的绿卡永远在你自己手中。抬起头来,别让身份,决定了你的状态。

4.不妨对“身份”进行解剖

高三(10)班 杨丹

提起“身份”,层层黑暗而腐臭的渔网劈头盖面呼啸而来——“我爸是李刚”,无视法律;武警城管,蛮横无情,无视仁德;公关部门、食品垄断大亨,无视公道。“身份”就像是被严禁的毒品,有人鄙弃之,有人沉迷其间。可“身份”之意不在此,我们不妨对“身份”进行解剖。

第一层解剖:弄清楚“身份”是什么,有什么用。人非生而平等也,孰能逃过。世间本无绝对的公平,因为“不公”已从娘胎里便被烙下。有人一出生便是权贵环绕,有人至死未能目睹国家主席之真颜;有人脱口名牌、入口珍馐,有人大字不识、止

步于温饱。“身份”是一个起跳板,它影响你人生的起步,影响你是否能等至高峰,从而“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第二层解剖:我们该如何看待身份,利用身份。身份此物,是终身之印章,它影响你起步的海拔,却不起决定作用。既得之,则安之,我们要积极并更好地看待与利用身份。在我们看来,为官阶层的李刚与比尔盖茨肯定不一样,至少他们的儿子前程便绝对不同。好身份可遇而不可求,好的教育与个人修养便是不可求而可遇了。腹有诗书气自华,气质不是一入豪门就能强占的;一筐鲜鱼不敌一只钓竿,财富不是一朝得而永世存的;好文凭不如真实干,一个求职门槛并不意味着你的未来发展。若为掌权者,则不是滥权,而是要利民;若为记者,则不是甘于沦入大众趣味,而是具有高远的意识;若为商人,则不是为得金钱而唯恐方法不能胜用,而是要有可持续的观念,好不会一夕落网,康庄大道就顷刻灰飞烟灭。

第三层解剖:若无身份。重要的不是你将来会成为怎样的人,而是你本身是个怎样的人。我们在分析问题时,一定清楚“导火索”与“根本原因”间的区别。“身份”便是“导火索”,它不能锁定事态的最终走向和个人的一生,关键的是“根本原因”。前日看微博,见到这样一段话:如果韩寒不能成为今日的韩寒,但你某一天,在陋巷中与之相逢,仍会感叹他的牛逼。言之敝,而理之实也。

身份只是个标志,却不是核心。

【点评】这篇文章值得同学们借鉴的主要有两点:清晰递进的脉络结构和作者分析问题的方法路径。如果你不会分析,这篇文章的做法能不能给你带来一些启示呢?

5.身份问题的恶性循环

高三(2)班 丘志彬

自古以来,人就被分出个三五九等。在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就已经开始规范各个等级的行为,而作为中华传统思想的儒学中也有这种划分身份等级的思想。而当今“和谐公平”的社会上,大概是因为这样的历史渊源,“身份”不平等现象也成了一个令人尴尬的社会问题。

当下,人们被分成“官二代”、“富二代”、“农民工”等等身份。这些对不同等级的称呼多多少少反映了社会在对不同“身份”的不同的情感倾向。先前在称呼“官二代”、“富二代”时表现出的情感有羡慕,而在历经几番如“我爸是李刚”之类的风波后,憎恨的情绪又夹杂其中。不同身份的群体之间矛盾日渐加剧,一种阶层对立的情绪在社会上渐渐漫延开来。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除了历史原因外,当下在人们心目中普遍存在的身份崇拜,应该是一个重要原因。君不见,现在许多地方的小学生都已经学会了“花钱买官”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就已经种下了“身份”意味着荣耀和特权的种子;君不见每年国家各级公务员考试,百万大学毕业生拼命要挤上那个独木桥,只是为了一个公务员的身份。最可悲的是这种现象会影响到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万般皆下品,唯有身份高”,就这样,这个社会的成员用他们的行动制造着“不平等、不公平”的肥料来培养这个民族未来的花朵,如此恶性循环,“特权思想”根深蒂固,

“身份传统”发扬光大。{身份的议论文}.

究其根源,身份问题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对“权力”的制约不够。在呼喊“公平”、“和谐”的社会下,许多所谓的“官员”应该是人民的公仆,为什么会爬上国家的主人——人民的肩膀上作威作福了呢?其实是因为国家关于对权力制约的制度不完善、群众监督意识和维权意识不够。除此之外,在这种制度不完善、近乎无人监督的条件下,部分官员们的个人素质和自觉意识差,所以有权的可以滥用权力来牟利。偏僻山村小户小家的救命钱成了某些官员吃喝玩乐的资金,慈善机构的钱流入了“美美”们的口袋;于是,因权生利,富的更富,穷的更穷。就此无限恶性循环,社会发展能够平衡吗?由此看来,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原因和身份被划分的根本原因恐怕大都在此吧。

对于这样的问题,许多人表示无奈,也有许多人觉得这就是社会竞争的残酷而妥协,还有人努力学习报考公务员改变身份寻求自己的出路。但这些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吗?这样的问题依然存在,身份等级问题只会恶性循环,加剧社会矛盾。

我们应该以思想和社会舆论为武器,用思想宣传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重视身份问题造成的危害,用媒体及其他方式监督那些有身份的公仆们,减少贫困差距,消除不公平现象,慢慢淡化人们的“身份意识”。

让我们用“公平”来化解正在恶性循环的身份问题,为共创干净的蓝天下的和谐社会贡献出我们的力量!

【简评】这篇文章大的文章脉络比较清晰,摆现象-论危害-挖根源-提办法,思路清晰,重点比较突出,在一些细节问题上还需要用心打磨。

6.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不是应改成“身份之重”?)

高三(11)班 温紫鹏

现今身份似乎已经成为了热点。那些日趋频繁的“富二代”“官二代”事件的发生,又或是那些因没有显赫身份在旁而遭遇种种困难的人群。无论何种,都切实的从侧面反映了这样一种状态── 一种基于身份之上的生存状态。但这种基于身份为标准建立的世界大概分成了两种:身份之重及身份之轻。

轻视自己身份的人不少,种类也繁多。一种是身份地位太高已不足以引起他们的重视,还有就是看破红尘只求心里释然的。他们摆脱了身份这一枷锁,使自己上升到了精神高度,而那些物质性的东西已无法打动他们了。

但更多的人却承受着他们所不能承受的身份之重。有被自己的身份压着的,也有被他人身份压着的,总之都是些触目惊心的场景。之前网上爆出一拾荒老汉欲在一超市为生日的孙女买一礼物却被赶出,只因拾荒身份?城市中无数蚁族的艰难处境,以及社会中发生的许多看似正常的事情,却都向我们展示着那些人对身份决定一切的担忧及对阶层固化的焦虑。

长此下去,只怕是终有一天人们会承受不住那身份之重,塌了。

可想要避免此类情况出现,就必要有所作为。而想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将身份这一尺度破坏掉,也只有如此,人们才能公平的对待自己,对待他人,才能够达到解

第二篇:《高中议论文——认清自己》

如果没有认清自己,刘翔可能只是一个平庸的跳高选手,如果没有认清自己,高尔基的歌唱事业会使世界文坛失去一颗明星;如果没有认清自己,文斯卡特可能到现在依然在酒吧里吹萨克斯。古人云:人贵有自知之明。“认清自己,我们才能找到方向才会走向成功。

认清自己,是一种智慧。前南非总统纳尔逊曼德拉曾经说过:认清自己,找准位置,瞄准方向,向前冲就好了。“这位南非著名的领导人对于认清自己有着深刻的理解,并且做到了。20多年的监狱生活使他的眼睛变得浑浊,却没有让他的心迷失方向。他知道何为对错,认清了人民民主和种族平等的道路,最终迎来了圆满的故事结局。在苦难中认识自己不易,在苦难后坚持清醒更是一种智慧。是认清自己让曼德拉找到了方向,也是认清自己,让他走向了成功。

认清自己是一种勇气。我国著名文学家巴金先生在人生的中后期遭遇了包括文革在内的一系列磨难,迷茫过,也怀疑过自己的文字。但事情过后,经过仔细的考量,他发现了自己的错误,没有找任何的理由,进行了深刻的思考。正是基于他勇于面对过去认清自己,巴金先生写出了《随想录》等几部著作,被誉为“说真话的文人”。无独有偶,李世民也是因为有足够的勇气面对谏官的批驳,才能深刻的认识到自己的过错,认清社会现实,认清前进的道路。也正是因为这样,才有了贞观之治的辉煌。不同的身份,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发展方向,但他们被人铭记的原因却是一样的——认清自己。如果巴金先生没有认清自己,《随想录》不过是肤浅的玩物而已,如果李世民没有认清自己,贞观之治便无从谈起。

认清自己,我们才能找到正确的方向,反之,我们将会在迷雾中走失,甚至走向失败。

美国总图胡佛就是犯了这个错误,他不但没有认清自己,而且没有认清国家的形势,一些列错误的政令导致在美国恶性蔓延,最终导致自己在人民各的呼声中惨淡下台。同样的清政府也是盲目的自以为是,认为“天朝上国,无所不有”最终导致近代中国落后挨打,一穷二白的局面而现在,类似于“我爸是李刚”等不知自己轻重的话依然萦绕在我们的耳边。前车之鉴还不够多么?一定要到祸事临头才能认清自己么?无数的例子可以证明,没有对自己的清醒认识,必然不会有好的下场,于己、于家、于社会都绝非好事。

清醒的认识自己,是我们成功的基础,苏轼认清了自己,通过努力成为一代大家;罗斯福认清了自己实行新政,带领美国走出泥潭。做人需要清醒的认识自己。这需要智慧与勇气,但他回报给人的,却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好世界。认清自己,使我们找到正确的方向,认清自己,使我们走向成功。

第三篇:《议论文写作》

议论文写作“十日谈”之一:把自己当法官,文章才有公信力和说服力 你不见得能写诗,也不见得能写出精彩的散文。写小说或者剧本,更需要某些天赋或者才能。但是,每个人,在经过循序渐进的训练之后,都能写出一篇像样的议论文。这是我对不同文体写作的基本判断,也是我的一个信念。

这个信念来自我对议论文及其写作教学的理解:

1、议论文是以“说理”为宗旨的文体,说一千道一万,“说理”才是硬道理。能将一个道理讲清楚,让人理解,甚至让人信服,这是一篇“好”的议论文的基本标准。那么,我们的成长经历,我们的求学生涯,不就是一个听道理、懂道理、讲道理的过程吗?写作文,就是将这些道理文字化与书面化。

2、议论文是通过事实、知识与公共逻辑构建的文体。事实是客观的,知识是公共的,逻辑是共享的,这就决定了议论文几乎是唯一可训练、可学习、可考查的文体。

3、既然是写作,必然涉及到表达策略、技巧与语言风格的问题。如果你为自己蹩脚的文笔和表达能力感到羞愧和尴尬,请参考第一条:说理才是硬道理。

基于上述判断,我觉得,人人都能写出一篇像样的议论文。

关于写作,古人主张先写“放胆文”,再写“规范文”。但在议论文写作中,不妨反其道而行之,先写“规范文”,再写“放胆文”:先学基本的规范、方法和框架,再尝试自我发挥,写出个性,写出风采。

忌讳的是,没有学会走路,先学跑步,结果是邯郸学步;没有学会基本的说理方法,先学会了一些讲歪理、拉偏架的三脚猫功夫。这样的议论文,看起来花里花俏,繁花锦簇,眩人眼目,实际上可能逻辑糊涂,思路混乱,结构凌乱,思想鄙俗。初看很美,细看不堪,终究经不起推敲和玩味。

从初始入门到出神入化,可分为三个步骤——

1、蹒跚学步——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写规范的议论文

2、苦心经营——多点给力,勤学苦练,写优化的议论文

3、臻于化境——格物穷理,得心应手,写放胆的议论文

这是我的建议。

学习议论文写作,核心在于把握一个“理”字。

“理”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适用于很多人,甚至所有的人。自己觉得有“理”,那不一定是真有“理”,甚至还可能是“歪理”。因此,“理”具有公共性,我们常常使用“公共法则”“公共逻辑”“公共知识”这些词儿,强调的就是这个“公共性”。

我曾经给学生布置过一个作文题目,叫“细节决定成败”。猜一猜,写作的情况会怎样?

多数同学都做了“辩护式说理”。他们选择若干成功人士和不成功人士做对比,成功人士在细节上都是不含糊的,失败者都败在了细节上。这样的文章读来,倒也洋洋洒洒。

作文完成后,我问了一个问题:决定成败的,究竟是细节,还是大局?如果说细节决定成败,那么我们日常所说的“顾大局”,“看大势”,又该如何理解呢?

学生陷入了沉思。短暂的沉默之后,多数学生就恍然大悟了。其实,这个问题并不复杂。决定成败的,首先是大局,是大节,是主要矛盾,是根本性的问题,而不可能是细枝末节。当大局已明、大方向已定的情况下,对细节的关注和落实才影响到成败。而且,即便是细节,也并非所有的细节都有这样的威力。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身份的议论文 身份卑微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