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春茶散文 春茶诗句

高中作文 zuowen 2浏览

【 – 高中作文】

第一篇:《散文阅读训练专题之特点概括题和原因概括题》

2014高考二轮复习散文阅读训练专题之——

特点概括题和原因概括题

【目标解说】

概括能力是阅读的一种重要能力,也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在文学类文本阅读,尤其是散文阅读中,概括题出现的频率极高,除常见的层意和主旨概括,大概最常见的题型就是特点概括题(以概括散文中人、物、景、环境等特点为中心)和原因概括题(以整合概括作者观点态度为中心)了。考生宜以这两种题型为训练抓手,借此来提高自己的阅读概括能力。

【真题回做】

(2013·安徽)《樱桃》(原文见题点训练一“真题回做”)

根据②~⑤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1)②③两段写了“近两三年”桐 庐当地的变化,请概括这些变化。

答案:新建筑陆续出现,人的精神面貌转变,文娱生活更为丰富,旅游业快速发展。

(2)从④⑤两段看,桐君山的历史气息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

答案:古老的建筑,精美的传统雕刻,留传的、富有诗意的抱柱对联,悠久的、引人向善的民间传说。

【一课一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缸中日月 张金刚

缸,或泥或陶,或大或小,或精致或粗糙,或年轻或老迈,皆如农家一员,静坐屋里屋外,角角落落。承载着农人的辛勤与汗水,存储着季节的收获与更迭,与数辈几代相伴日月,见证千滋百味的岁月流年。

不知是何材质煅烧,是何工艺打造,何时陆续进家,缸,就这样融入农家,参与着琐碎的烟火生活。缸,无言,却如睿智的老者,用或空洞或殷满的肚量激励着农人的干劲,过出火红的日子;缸,无声,却如魔术般神奇,占气候之天时,与时间交挚友,融调料入食物,发酵、腌制出醇厚的美味,积淀成舌尖上的故乡。

缸,堪称农家的脸面;撩开缸,便可知家况。新脱粒的小麦、玉米、芝麻、谷类,刚下场再上房,晾晒风干,绽放一片金黄。满满地盛入簸箕,扬高、倾倒,但闻“刷”的一声延音,粒粒粮食如疾雨般欢快地滑入缸底;接续,慢慢堆积;留在簸箕里的顽皮颗粒,

跳跃、滚动,拨动着喜悦的心弦。取粮时,打开缸盖,一股粮食的清香扑面而来,心中荡起自足的涟漪。

母亲攒下的生鸡蛋,洗净、控干;将盐、花椒、大料放入水中,熬煮、晾凉;取小缸清洗、抹净、晾干。将鸡蛋整齐码入缸内,灌入盐水,没顶,盖盖儿;只待腌过时日,捞出煮食。腌制越久,味道越美;略带臭味,越品越香。煮熟的咸鸡蛋,用水拔凉,敲开剥食;或纵切两片,用筷挑食。蛋清细腻滑润,蛋黄鲜艳流油,或泛青呈黑,滋味悠长,令人回味。时常受缸内腌鸡蛋的牵引,回到老家,亲近那口缸;母亲总会颤巍巍捞出,煮好,给我带上,那滋味铭心一生。

秋末冬初,大小缸集中亮相。后园的黄瓜、豇豆、辣椒、韭菜、番茄,精切细作,佐以配料,分别腌制在缸缸罐罐中,打造出五彩缤纷的精制小咸菜,清新爽脆、风味独特,成为食粥、吃肉、卷饼的绝配。最隆重的当属腌萝卜、制泡菜。将成堆的新鲜萝卜洗净、晾干,分层码入大缸、撒上块盐即可;芥菜、洋芋、胡萝卜、大白菜、卷心菜等随意搭配,精心调味即成。菜在缸中奇妙地发酵成酸爽利口的腌泡菜,丰富了农家一年的餐桌。

杀年猪,腌腊肉,好似过年的序曲。方块五花肉、条状排骨肉,大锅煮好;糖色着色,沸油炸烧,裹上细盐,盛于缸内,灌上猪油;腌制的腊肉,美味喷香,随时可炒、烩、炖食。生活清苦的童年,母亲会趁农闲翻山越岭,采摘大量酸枣,泡在大缸内,制成清淡的酸枣醋;舀上一勺直接饮用,酸爽解暑。新摘的柿子,麻涩难食;臵于缸内,在院中围上秸秆、锯末,定时点燃加热沤制数日,柿子便可变得甘甜爽脆,颇为神奇。

(选自《甘肃日报》,有删改)

文中说缸“见证千滋百味的岁月流年”“积淀成舌尖上的故乡”,请概括文中写了哪些“舌尖上”的滋味。

答案 【要点回顾】

概括文意的基本方法有:

(1)抓住文中概括性句子和过渡句,尤其是中心句和文眼句,它们是文意最集中的地方。

(2)分析相关文字的层次,以防遗漏要点。

(3)掌握概括方法。摘取法是考生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也有一些无法摘取的情况,这时需要提取精要,独立归纳。

概括时要尽可能地用原文词句,要把握整体,从全文出发。

定向训练一 特点概括题

(一)散文中物象(景、物、环境等)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炎热的夏日午后,蝉振动着它那薄薄的羽翼,像是在弹奏一曲动人的乡村音乐,琴音从树林里发出,像长了翅膀一样,旋即传遍村庄里的每一个角落。古井边的林子里,也有蝉的鸣叫声,从村庄到庄稼地,到处都是蝉的声音,这悠长而渺远的声音,竟是发自微小的蝉,这着实让我吃惊,让我感动。

多年来,我一直对我熟悉的乡村的蝉鸣充满了敬意,它就像我童年飘飞的梦影,在我记忆的数据库里一幕幕地回放,声音一浪高过一浪。那时候的乡村,天蓝水清,芳草如茵,看不见一丝的污染,蝉鸣就像漫山遍野生长的庄稼,永远充满生机。从初夏到深秋,我不知道,那些一天到晚都在聒噪的蝉,究竟是在为成熟的季节喝彩还是在为丰收的美景奔走呼号?我惊讶于那些蝉的执著、坚忍。许多时候,乡村的蝉鸣总会让我想起热烈的夏天来,我喜欢乡村的蝉鸣就像喜欢儿时母亲给我做的千层底布鞋,那感觉带着泥土的韵味。我总觉得那撩人心扉的蝉鸣只有在我的乡村才可以肆意地放大,而城市的蝉鸣是微弱的,那声音甚至带着几分虚假,虚假的蝉声怎么会引起我们心灵的共鸣呢?

一个夏日的午后,我走进一座寂寥的山林,偌大的一座空山,没有人语,山林静寂,树影婆娑,只有花香鸟语,溪水叮咚,像是在诉说着这个热情的夏天的静态之美,而四面起伏的蝉鸣正在穿越山涧,声音带着些许的夸张,那拖着长音的嘶鸣在山谷久久回响,就像大山拟就的宣言,气壮山河,激越豪迈。我听着鸟声、蝉鸣,感受着自然的天籁之音,心中的红尘物欲正为这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意境所净化。

而今,在乡村,蝉鸣日渐稀少,人们已很难看到蝉的踪影,许多村庄已成了废墟,那里再也听不到蝉在枝头歌唱。……乡村许多曾经美好的物种正在消失,人们很难再听到那缥缈在村庄的蝉鸣了。 (节选自姚国禄《远去的蝉鸣》,有删改)

1.结合文章内容,概括乡村蝉声的特点。

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巴音布鲁克草原是起起伏伏、跌跌宕宕、平平仄仄的碧绿,但驰目八极,却看不到一棵树。偶有野花,散散点点,被阔大苍茫的绿吞噬了。整个草原荒凉得不可思议,不可理解。草原老了,满面皱褶,裸露出成片成片砂石的老年斑,成吉思汗时代青春的风采,生

命力的辉煌,已属于遥远的故事了。我怀疑草原的生殖力衰竭了,像个乳房干瘪的老妇人,已无能力孕育新生代了。

我们的车子在草原上驰骋,嗡嗡的马达声使沉闷的空气战栗起来,但转瞬间又恢复了死一样的沉寂。

突然,我的眼前一亮,啊,前面草滩上出现一棵树,一棵化石般古老的胡杨树,那躯体粗有合抱,树冠庞大无比,孤零零地站在那里,流露出峥嵘与高古,也流露出悲怆、肃穆、寂寞和忧伤。它像一座久经风剥雨蚀而不失伟岸的神庙。我不知道这棵树怎么会出现在这里,为什么只有孤零零一棵,是上帝的旨意,还是造化的创作?

我抖抖一身夕阳飞红,走近树。只见那树皮斑驳,皴裂苍老,枝丫有断裂的新痕,裸露出白花花的骨碴。但枝叶依然繁密,圆圆叶子,犹如万千飞鸟振翮欲翔,向天地间展示着生命的顽强和坚韧。而树根更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肌腱粗犷,蜿蜒遒劲,盘节交错,构成庞大的体系,和大地的血脉融在一起了。正因为它如铁爪般紧紧地抓住巴音布鲁克草原,才展现出一种狂勃傲世的雄姿,狂放不羁的浪漫,横空出世的飘逸精神。

(节选自《草原魂》)

2.文章第一段描写了草原的哪些特点?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答案

物象概括题多出现在写景状物散文中。对散文中描写的景、物及其环境特点(特征)的概括,要注意由外到内,由外在特点到内在品质;对要点(特点)的概括,可以直接摘引或稍加整合原文词句作答,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归纳;要有因分赋点意识,这类题多是1点1分,点多分少,不要遗漏要点;答案语言的组织,要与题干要求的语言形式一致。

(二)人物形象概括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在城市纪念我的那些农具 胡家胜

我又一次打量那些离开村庄来到城市的农具。

我拉开三居室的金丝绒窗帘,又打开铝合金落地窗。金色的阳光泄入,清新的空气水一样地弥漫。

一束阳光触及正面雪白的墙壁,我的那张木犁“哗”地炫目了。金属的犁铧被点燃镀亮,弯曲成我老父脊梁样的犁轭开始兴奋得左右摇摆,我看见那头健壮剽悍的黄牯“泼剌泼剌”骄傲地行进在水田中,溅起我满身泥花。我狠心地将犁铧切入土层深处,又在它身上加了一鞭。霎时,两股手腕粗的棕绳一下拉直、绷紧。父亲气得嘴唇发抖。你怎不晓得心痛?牲口也是人,人是吃牲口的一碗米饭哩。

我管不了谁吃谁的饭,我就痛恨这头牲口。它正当青春旺年,浑身的力气没处使,就和我较劲,让我成天在水里浸泡,让我一天犁六亩水田挣两天口粮。好在我有张坚韧硬实的桑木犁,它力气再大脾气再倔也拉不直弯曲的犁轭。这只犁轭是我爬岩溜壁于绝崖石缝里寻得的一棵“小老树”,它经历了不知多少寒暑,细密的年轮比我老父不知要大多少倍。我爱这张木犁远胜那头牲口。那头牲口是父亲的宝贝。它一歇息,父亲便抱来青草喂它。抚摸它晶亮的犄角、磨出老茧的肩,抚摸它锦缎似的皮毛。而对肩膀已鼓起了柔韧饱实的疙瘩,皮肤被太阳镀成了古铜色的亲儿子连觑视一眼的意思也没有。

我终于选择了那些蛰居乡村的农具。春日的一个上午,父亲像以往一样站在田埂上,他看我吆喝牲口犁田,看我白净的两手沾满乌泥,看我把泥坯翻得又直又匀,看牲口的尾巴把我扫成泥人。父亲开心地笑了。我把那些农具洗净,带往城市。我把它们装饰在居室显著的位臵,与那些充满墨香的书籍为邻。荒野山林是淡远了,村庄农事是淡远了,可那些农具却是清晰可触。

居然,我的居室就很壮观了。我嫁接了城市和乡村,我是城市和乡村间的一只两栖动物。

后来,乡下的父亲来过一次,他带来了玉米、红薯、土豆。儿子和女儿缠着他讲墙上的那些农具。父亲说,这些都是种地打粮食养家糊口的家什,你们父亲的父亲,祖父的祖父用过的…… (有删节)

3.文中写父亲的文字比较分散,请统观全文,概括父亲形象。

答案

人物形象特点概括题,多出现在写人散文中,包括两类,一类是对文中人物形象或性格、情感或心理特点的概括。答这类题时,应先从文章中找出表现人物形象的词语、句子。然后将这些词语、句子适当归类,看哪几句是表现了哪一方面的形象或性格特点。散文写人语言不像小说写人丰富、饱满,而是描写精当、简洁,概括时应注意仔细筛选文中的细小信息。另一类是对作者或文中人物情感或心理变化特点的概括。对这类题,先要把握变化的几个阶段。再从多个阶段中提取或归纳出相应的词语,后按一定的顺序组合在一起即可。

第二篇:《散文阅读原因概括》

洪泽二中2016届高三语文复习教学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原因概括

主备人: 江锋 备课时间:3.16

【学习目标】

1.结合目标解说,了解散文中概括题的类型。

2.结合典型题型,掌握原因概括题概括方法及规范答题。

【教学重点、难点】

1. 结合典型题型,掌握原因概括题的概括方法及答题规范。

【课型】专题复习课{春茶散文}.

【教学步骤】

【目标解说】

概括能力是阅读的一种重要能力,也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在文学类文本阅读,尤其是散文阅读中,概括题出现的频率极高,除常见的层意和主旨概括,大概最常见的题型就是特点概括题(以概括散文中人、物、景、环境等特点为中心)和原因概括题(以整合概括作者观点态度为中心)了。考生宜以这两种题型为训练抓手,借此来提高自己的阅读概括能力。

一、课前预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1)鸟是树的花朵 吴 忌 我们都穿起了厚厚的棉衣,而有些树木落光了叶子!你看吧,这就是冬天了! 一棵树落光了叶子,不能说丑,但缺了枝繁叶茂的风姿,裸露出树枝之间巨大的空旷,总是遗憾。

(2)我时常有一种冲动,希望能在冬天的树枝与树枝之间放点什么。我喜欢让一切事物都从无到有,这令人激动。 然而一些鸟落到了树上,大大小小,五颜六色。我仿佛看见了满树的花朵! 有时候,鸟是一群一群地飞来又飞走的,鸟群会在瞬间装点一棵树,装点一片树林。鸟儿们叫着喊着,吵吵闹闹。

(3)有时候,三只五只,它们散落在稀疏的树枝上。我觉得这三五只鸟,它们各有各的心事,说话的时候少,不说话的时间多。有时候只是一只,一只也好。一只鸟孤独地立在细细的树枝上,这使人记起树上的花朵,也是先开一朵,再开一大片的。 每当看到树上落满鸟的时候,我就停下来看。有了鸟的树显得格外生动。我喜欢这些在树与树之间飞来飞去的小鸟,喜欢它们在树枝上舞蹈。冬天的风因为这些小鸟的跳跃,也就显得细微而富有弹性。它们在树枝上唱着歌,一只鸟的歌唱使树木上的冬天没有了寒冷的凝滞。有时一只鸟独自唱出婉转的歌声,细细地发颤、发亮,犹如一个回味爱情的人在冬天品着春茶。那是妙不可言的。{春茶散文}.

(4)树枝上的鸟比真实的花朵还要美丽。你见过一朵花从春天开到冬天吗?你见过树上的花朵在树枝与树枝之间飞来飞去吗?你见过会唱歌的花朵吗?这是一只鸟再造了冬天的生机。 鸟是树的花朵,此前肯定有人发现并且说出。如此美丽的事物不会等到今天才有人惊喜。我站在树木之下,我想做的事,鸟儿们替我做了,它们真的在冬天的树枝与树枝之间打开了花朵,排练了舞蹈,播放了音乐。

(5)实际上,鸟儿一直都在树上,在春天的树上,在夏天的树上,在秋天的树上。只是由于树上有了真正的花朵,有了枝繁叶茂的摇动,我们看到了更多生命的美丽,因此而忽视了树上的小鸟。我说,在一年四季,鸟儿从来就是树上的花朵。它们隐藏在树叶之间,与绿叶一起舞蹈,与春风一起歌唱,夏天的蝉鸣由一只鸟定调,秋天的夜月被一声鸟鸣切开。树木本来就是鸟的家园。我想杜甫当年在美丽的锦城思念家乡,“两个黄鹂鸣翠柳”,他只听到了一声婉转的鸟鸣,就想起了江南。在江南的二月,哪一棵树上没有黄鹂鸟的歌声和舞蹈?不管树上有没有花朵,黄鹂总会落到二月的江南。树上有花,鸟儿也会落上去。锦上添花,不是重复是更多的美丽。

(6)我想, 一年四季的树木会感谢一年四季的鸟。人也会的。真细想起来,我记住的人不是很多,而我记住的鸟却不少。因为,我认定鸟是树木的花朵,千姿万态的花朵,常开常新的花朵,跳着舞蹈的花朵,唱着歌曲的花朵"" (有删节)

1.作者为什么说“一年四季的树木会感谢一年四季的鸟”?请根据文意概括作答。

答案 ①鸟用身体填补了冬天树枝间的空旷,像花朵般装点了树木;②鸟用舞蹈和歌唱再造了冬天的生机,使树木格外生动;③鸟以树为家,在有花的春夏秋季锦上添花,让树木有了更多的美丽。

思路小结:原因概括题的特点是:题干呈现的往往是作者的观点或结论,要求筛选、概括出作 者持该观点的依据或理由。因此,在思考时,要有两个意识、两个结合原则。 1两个意识 一是因果意识。要善于由果溯因,一果多因。二是层次意识。对相关文字划分层次, 是不遗漏要点的重要保证。 2两个结合原则 一是就近原则和分散原则相结合。范围区间在概括题中特别重要。凡题干语句出现 的地方,往往是答题点最密集的地方,故一定要“就近”思考。还有一两个要点在离题干语句较远的上下文,这时,可适当扩大搜索范围。 二是显性要点与隐性要点相结合。概括题一般都有隐性和显性两种信息要点,而隐性信息要点易遗漏,作答时必须坚持挖掘隐性要点的原则。

二、课堂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草堂〃诗魂

①细雨蒙蒙,落叶飘飘。

②当我来时,又是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季节。老天像有意在营造一份思古幽情,像有意让人来

品味一种人生意蕴――文章憎命达!

③茅屋而草堂,草堂而杜甫草堂,这绝代诗圣生命的一大栖息处,这和着一个风雨飘摇的时

代、一个伟大灵魂沉吟的处所――杜甫草堂,早已成了成都的杜甫草堂公园。草堂公园由大廨、诗史堂、工部祠和柴门等景观组成,给成都人一个清幽的休息场所,也给远方慕名而来的游客以精神的慰藉。设施是对过往的纪念,也是对现在的经营。只是草堂,作为一个诗人艺术生命的凝结处,作为中国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作为一段历史的现象台,太有特点了,情绪也太浓重了。“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读清人顾复初的“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盘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那副对联,更让人嘘唏不已。草堂的文化意义与杜甫在世时命运的反差也太大了。然而,又让人坚信只要确实灿烂过,也就注定会占有辉煌。

④草堂足供观赏,甬道曲折,尽可徜徉,更何况又是细雨迷蒙,黄叶铺地!草堂,草堂,此

时此际的草堂在诉说什么呢?从开元到天宝,《壮游》,《三吏》《三别》,《北征》,《秋兴八首》,直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仅这些就足以彪炳青史了。这是杜甫的不朽,这是杜甫的辉煌,这也是杜甫的价值所在。舍此,我们又何以了然在一个大起大落的时代里,有一个愈老大愈清瘦愈苦寒的杜工部!这些是不必说的。但仅仅如此,就远不能了然杜甫诗歌抑郁沉雄的内在生命力,也远不能了然士人的用世之志与命运悲剧。这正是文章憎命达的命意所在,是其深层的人生意蕴所在,也是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

⑤中华传统,士人总有一份天下之志、用世之心,更何况出身于奉儒守官世家的杜甫!杜甫

曾抒写人生抱负:“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希望一出山就占据要津,而且充满理想色彩——要让君王赶上传说中的尧舜,要使全国民风淳朴敦厚。志莫大焉!然而,命运总是跟人开玩笑,历史也总在捉弄志士仁人。由开元而天宝,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上台,唐王朝也已今非昔比,贤能之人想说什么做什么都已不可能了。这是国家的不幸,时代的不幸,也注定了杜甫一生宏图大志的落空。肃宗即位后,杜甫表面上拥有一官半职,比如左拾遗、华州司功参军、工部员外郎,而实际上却难有作为,薪俸也不足以养家。离开中原后,其行迹大略是同谷—锦城一夔州一潭州,同时他的生命也如一片黄叶飘到了尽头。

⑥可是,他的诗作却从此更加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映现出一代河山的风云、生灵的状貌。

它们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杜甫的命运就这样确定了,杜甫的历史角色及其创作成就也就这样确定了。这时我们再吟味《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春茶散文 春茶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