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高考1977》陈琼和潘志友的细节 高考1977 陈琼

高中作文 zuowen 2浏览

【 – 高中作文】

篇一:《《高考1977》赏析》

电影《高考1977》赏析

由江海洋执导的电影《高考1977》再现了1977年国家回复高考后首次考试的场景,本片以东北三分场为故事背景,通过对当年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的知青想要参加高考而进行努力拼搏的各种情节的展现,生动地展示了当时知识分子对于知识的渴求,对于学习的热爱,同时也勾起了大家对于曾经年代的阵阵回忆。 影片线索:

整个影片虽然主体表现的是刚刚恢复高考的场景,但故事并没有只是通篇用大家追求知识、渴望考试这一单一的线索来安排故事,而是从中引入了主人公陈琼的政治身份及陈琼与男主潘志友的爱情故事这两条线索作为与主线索的结合,一方面更加全面具体的体现了当时的社会情境,使故事更具真实性,另一方面,相互交错的故事情节更加突出了事件的矛盾性,让整个故事更加耐人寻味,有可观赏的价值。

影片影响:

可以说,77年的高考恢复是国家教育发展的一个转折点,是对文革中错误的正确纠正,是一个民族对于知识文化的重新审视与重视,而江海洋导演正是抓住了这个思想,并对它进行了加工、演化与再生,从大方面看,影片是对党的决策的赞颂,是对时代变迁的记叙与歌咏,从小方面看,影片有确确实实让曾经经历过77年高考乃至刚刚恢复高考那几年的国民感受到了昔日的风风雨雨,因此也让人唏嘘不已。

影片表现手法:

1. 巧妙的伏笔:影片一开始并没有用画外音来告诉观众这是一次怎样的变革,其影响有事有多么的深远等等,而是运用了一个当时很正常的场景——大家看电影时,影片前的一段新闻,即小平同志复出来巧妙地埋下一个伏笔,预示着这将是一场大的变革,情境简单而又不乏趣味性。与后面大家高高兴兴地走出三分场时潘志友的一段独白相照应,同时也与影片的最后相承接,是这样一种预示与召唤,造就了那些知青最后考入大学,被不同专业录取。

2. 渐变的思想:我认为影片中革委会主任老迟的一系列行为表面上是对大家参加高考从不支持到支持的一种思想转变,实质上是体现着一个民族

的思想从无知到清醒的一种变化。一开始的时候,老迟不相信高考恢复,事实到来之后,他又是不断地阻碍,但到后来,他又在青年们对知识的渴求中,对人生的不服输中进行妥协自己的思想,以致最后帮强子报名,开拖拉机送大家去考场,与教育人员一起解决陈琼的后顾之忧,这一系列的思想变化,是影片的发展脉络,也是对时代发展的渲染与展现,所以我认为,老迟这一角色,是角色,更是一种对于社会发展的影射。

3. 复杂的矛盾:老迟对于组织的固执、知青对于知识的向往、陈琼受到父亲政治错误的牵连的无奈、潘志友与陈琼爱情的迷离、坎坷,几种矛盾相互交叉,构成了整个故事的全局,老迟对于组织的坚持是一种保守,知青向往知识是一种对真理的探索与追求,潘志友最后一个人提前走出考场是对老迟的承诺,陈琼父亲来到三分场给陈琼送书并让她高考是一种父爱,潘志友与陈琼的相恋是新生知识分子对于自由爱情的渴望。因此,这一种保守的思想与一种冲破传统的势力融合在一起,使矛盾激化,亲情与爱情的相互搭配,又使人在这激化的矛盾中找到人性的温馨,而陈琼的政治身份又引发出新的矛盾,所以整个影片的故事情节简单而感情却相当复杂。

4. 朴实的表现:没有华丽的画面,只是东北的荒凉,没有华丽的语言,只有主人公的平实对白,没有过多的悬疑,只是事情发展的顺序。整个影片就是这样,写真,务实,将事实尽量合理地展现在了大家面前,老迟的一口东北味儿,更给影片增加了几分色彩。冰冷的东北,皑皑的白雪,朴实的人们,求知的眼神,这些奠定了影片的总体基调,就是一种写实、就是一种普通。作为从1977年走过的一代导演,亲身感受了当年的政治和社会,再加上如此长时间对于影片事件的酝酿,造就了这朴实无华的影片,是一群淳朴的人,在这白山黑水的土地上,上演了一个再正常不过的故事,然而就是这一点的普通,却承载着多少人的昔日思绪。

5. 大气的象征:犹记得那个场面,大家手拿火把,将其扔到荒草之中,烧干荒草,以备来年耕种,此时收音机里传来高考改革的声音。我认为此情景是剧情的一部分需要,但更是一种象征。我们从影片中能够看到,当时的荒草地遇火即燃,且声势浩大,而此时又加上高考的消息,无疑是在象征恢复高考以星火燎原之势向全国蔓延,其脚步已势不可挡。

{《高考1977》陈琼和潘志友的细节}.

影片漏洞:

故事大多是经不起太严谨的推敲的,本部影片的故事也不例外,其情节设计也具有不合理之处。

1. 潘志友与陈琼的浪漫戏被老迟撞见:即使是在今天这么开放的时代,情侣亲热也是要锁门的,但在那个时候,二人竟无视道德,只是将门虚掩,以致后来被老迟抓住,此种精神实在让人难以理解,我只能心生佩服。

2. 潘志友对于老迟的承诺:最后打算继续和老迟留在一起。任何人都会想到,有这样的机会肯定是要走出去的,凭着当年年轻人的思想与道德,无论如何他们功成名就之时都会来用自己的力量为三分场多多少少做点事,但潘志友竟然为了曾经的一个承诺放弃了大好的机会,难道说对于老迟的是承诺,对于陈琼的爱就不是承诺吗?时代是在变的,思想也应该改变,不能信守一条承诺走到黑嘛。这是知青们最起码的思想,难道说潘志友是反被聪明误吗?

3. 最后的录取:结果真让人难以置信,仿佛大家都是考试高手,短短的几个月的复习,便造就了同济大学、上海师范、吉林大学、复旦大学等众多中国重点高校的人才,总感觉太夸张了点,当然影片是要表现出大家都熟知的学校,这一点也无可厚非。

一句深刻的话:

“那是一个老人、一个智者叫醒我们,他说,孩子们,走,我们读书去……”这是一种期盼,一种独白,一种胜利,是对一种新生体制的颂扬,感人肺腑。

总之,《高考1977》以朴实见长,以故事带动回忆,不失为一部佳作。

篇二:《高考1977》

1966年文化革命中,高考制度被废除。1968年,随着毛主席的一声号令"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1700万城市青年奔赴农村,奔赴边疆。千百万年轻人的命运随之改变。1977年,关闭了11年的高考大门被打开,570万中国城乡青年在同一时刻走进考场。千百万年轻人的命运又随之改变。父母常这样教育我们:“我们那个年代想读书难那,你要好好珍惜。”小时候听到觉得好笑,幼儿园,小学,中学,高中,大学这些好像都天经地义是每个孩子应该受到的教育,不敢想象32年前有理想,有抱负的人想要得到这样一次高考的机会是多么的来之不易,电影中一句话很经典“恢复高考比高考本身更重要”,那些普通人为改变命运做出的种种挣扎是现代孩子无法想象的!这种求知考试的欲望也正是现代小孩欠缺的! 高考是一种所谓的经历,与此同时,它也决定着很多人的未来和梦想,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因为我们深知,那不仅是一场智力的较量,更是一场体力和毅力的考验。只要曾经参与,无论成败如何,它都已成为我们心底尘封的记忆。

影片给我留下了许多印象深刻的画面:为了争取回城的名额,在这个风依旧刺骨的夜晚,背三百斤重的麻袋将小根宝回城的最后一点希望压在了底线前,在倒下的那一刻,根宝失声痛哭,如穿透墙壁的寒风刺痛着每个同样绝望的心,但根宝这一次没能走,他代表了千百万知青中最虚弱那类人,虚弱的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只有呼啸的寒风会记得那绝望的哭声;为给女儿陈琼高考机会,被打成“历史反革命”的父亲陈甫德被迫私刻公章,伪造平反公函他脸上的迫切、恐惧、内疚和不顾一切的匆匆脚步,我们看到了一个最慈祥的父亲、一个被时代抛弃而踉跄地快要站不住的父亲、一个渴望用知识挽救中国的父亲,他的那句:“知识乃人之该有,人不可离开知识;若无知识,人和畜生还有什么两样?”宛如那个年代整个民族发出的一声怒吼;为了按时赶去考场,男女知青们在雪地里拼命追赶火车;为让知青们赶上火车小夫妻在站长面前下跪 为了能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几个知青去偷书被抓进警局,放出来时一名警察还给他书包时在里面偷偷塞进教科书。可见那个年代,想读书是多么的困难,不读书就只能永远留在农村种地,无法发挥自己的光和热,无法去实现自己的理想!“读书”也成了一种奢侈。

《高考1977》中栩栩如生的众多人物形象是那个年代的真实写照。农场场长老迟,50多岁的复员军人,在他身上处处可见那个时代的印记:他绝对服从组织,热爱农场、热爱土地,立志改变北大荒。在他合目中,打于对“组织”的忠诚。他挑选了“根正苗红”的潘志友做自己的接班人。当知道潘志友和“出身不好”的上海知青陈琼相恋时,他坚决反对,认为这是对潘志友的最大爱护。潘志友提出参加高考,他认为这是动摇在农场干革命的决心,他愤怒、他伤心。强子散布恢复高考的消息,立刻触动了他绷得紧紧的“阶级斗争之弦”,认为这是斗争的新动向,在涣散人心,他要坚决抵制。当强子以绝食对抗他的错误决定时,他认为这是在跟组织叫板,对抗他就是对抗组织。这一切充分表现了那个年代的烙印。但他毕竟是一个正直的人,还有一颗善良的心.

,“一个老人,一个智者叫醒了我们”这位老人不仅仅叫醒了上山下乡的青年,他叫醒了整个中华民族!正向影片中所一再重申的,“恢复高考比高考本身更重要!”从而看出,邓小平从思想与灵魂上唤醒了沉睡的中国!

片中那个年代的人肯定会把高考记忆当成弥足珍贵的财富,因为其中充满着激情,充满着跳跃的心。那一代人经历着时代的巨大变革,从单位推荐、组织审查、群众投票上大学到自愿报名、统一考试、择优录取上大学,这变化,是很大的变化,是天翻地覆的变化。个人的奋斗在时代面前显得如此微不足道,那个时代的生命太脆弱,如蝼蚁一般,而那个时代的人也够坚强,在十年的磨难中依然维持着对生活的热情,依然有骄傲,依然有爱情,依然能幽默,依然有改变命运的执着。不去探究他们的动机,相比其它而言,那些无足轻重——单单这份执着地奋斗就足够令我折服了。我感动着,不仅仅因为他们对知识的渴望,也被他们的奋斗精神所折服,他们是了不起的一代,是中国社会大变革中经历过大风大浪仍屹立不倒

的一代。 “恢复高考,自主报名,择优录用”,1977年邓小平同志复出作出的重要指示,对于垦区的人们来说是一个天大的喜讯。机遇的大门不再是一张薄而沉重的推荐表,而是向每个急于改变命运的知青打开了。再也不必争夺组织推荐的名额,再也不会担心人数的限制,谁都有报考的权利。消息像风一样传遍了农场,在冰天雪地中,人们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影片以这条消息的传闻,证实,到最后的落实为主线。塑造了以潘志友、陈琼和强子等为代表的知青顽强进取改变命运的形象。同时也塑造了以农场革委会主任老迟为代表的老一辈工作者善良淳朴,鞠躬尽瘁的形象。

影片中的陈琼,潘志友是一对恋人,在复杂的社会背景里,他们的命运多粲。潘志友是农场的民兵连长,是老迟青睐的接班人,而陈琼却是历史反革命的女儿,她和潘志友是跨越阶级界限的恋人,在那个时代,这需要相当的勇气。为了留住潘志友,老场长欲擒故纵,不惜重用陈琼,制造机会让陈琼离开潘志友。爱情并没有错,错在发生在错误的时间和空间。他们的爱情从一开始就不被看好,结局更是让人心生劳燕纷飞的隐忧。潘志友终于把陈琼送进了考场,他却把考卷带出了考场,实践自己向老迟许下的留在农场的诺言。影片的结尾,老迟用他特有的粗糙、拧巴的嗓门大声宣布1977年农场高考录取名单,陈琼被北大录取了。影片把想象的空间留给了观众。在那个年代,爱情在重重的阻隔面前,不知上演了多少悲喜剧,聚聚散散中包含了多少心酸、无奈

在《高考1977》中,陈甫德对于陈琼的父爱,让人深悟到父爱的伟大。因为自己是“黑五类”,他不得不跟自己的妻子离婚,不得不有女儿而无法相认。当知道高考制度恢复的时候,他不顾一切千里迢迢赶到农场去给女儿送复习资料。为了帮助陈琼救强子,他冒充国家干部;为了让陈琼有资格参加高考,他不惜私刻公章。能做的他做了,不能做的他也做了。可是此时的陈琼早已经为了自己的生存,割断了与父亲的一切关系,一切向组织靠拢。当父亲冒充教委干部来到农场时,她毫不犹豫的揭发了他,并无一丝顾及亲情。那时的陈琼已经被黑暗的生活压迫失去了常人的一切,她只是机械的想摆脱黑五类,想摆脱社会给她带来的一切灾难。。

影片中的有两个道具也很耐人寻味。一是那两枚公章,他是影片中最发人深省的影像符号。第一枚公章,是永远别在老迟裤腰上的农场革委会的公章。它是组织与权力的象征。在那个年代,一切个人命运都取决于这枚公章,一个人的生老病死、穿衣吃饭,每一个与活着相关的细

节都必须盖上相当于组织认可的公章。离开了公章,一个人就如同被剥夺了生的权利。于是,老迟因为拥有公章而成为一个侧身于权力巅峰的人,对于农场知青来说,他不是别的什么,而是掌握知青生杀大权的上帝。

而陈甫德这样一个在社会底层挣扎的历史反革命,竟然毫无顾忌地用私刻公章的方式,向组织和权威发起了挑战。在当年,这极可能为他带来杀身之祸。但为了向女儿赎罪,为了她的前途,他甚至不惜铤而走险。也许这是出于陈甫德的一种道德自信:当所有人都对他另眼相看的时候,他却一如既往地坚信自己的清白。于是,他私刻公章就不再是一种作奸犯科,而是为亲情自我牺牲的伟大的父爱。

篇三:《《高考1977》观后感》{《高考1977》陈琼和潘志友的细节}.

为了梦想而奋斗 ——《高考1977》观后感

时间对于刚过二十岁的我们似乎有很多,每一天,除了寥寥无几的几节课,有很多自由的时间任我们支配,相比高中,大把的时间在不知不觉间流逝。当时选择《走进中外大学》这门课时,并没有想太多,每次上课听到老师讲述那些一线大学是如何优秀如何先进的时候,总是自动忽略心中那泛起的漪涟,在经历过那人生中独一无二的六月时,回忆高考更需要勇气。

——引子

两节课的时间经历了电影中有血有泪的故事,安静中伴随着那为之感动而喜悦的笑声,整个过程竟是异常慢,看到那为回复的高考儿燃起的一团团热火,心情也跟着激动,看到在学习的道路上竟是如此艰辛时,真的不自觉地想起自己的亲身经历。不过是三十年的光景,竟然是天壤之别,可是,不管目的是否相同,那为之付出的努力却丝毫没有差别,一切都是为了高考,一切又不单单是为了高考。

被誉为“民生史诗片”的《高考1977》在全国公映后引起广泛响应,“高考我们是经历的一代,也是成功的一代。”上海美术设计公司张明之这样说道。高考,于那辈人而言,是命运的咽喉,扼住了,便活;是救命的稻草,抓住了,便生。他们面对时代,会是两种结局,赶上或是被抛弃,这全在于每个人的努力和选择。“一个农场,一个车站,一片荒野,这就是《高考1977》的舞台。一份承诺,一段爱情,一枚公章,一套复习资料……一场露天电影,一场扛包较量,一场火海荒原,一场命运狂奔。”这段话摘自《高考1977》导演江海洋的创作手记,是对电影画面最简单的勾勒。1977年冬,在邓小平的过问和布置下,关闭11年之久的高考考场大门终于重新打开。江海洋导演选了一个侧面,用东北知青这个群体,展现了1977年恢复高考对整个民族转折性的意义。

我们感慨那个时代的黑暗,感慨民族的落后,批判着文革的残酷,就如同如今的我们批判憎恶高考一样。然而,绝望处总有希望的曙光,那位代表着落后时代的农场主人,心灵受到年轻人的触动,将冒充干部的“历史反革命”中途放走,明知公章有假,仍放进“陈琼”的档案,当这群年轻人陷入困境时,开着拖拉机将他们送进考场……这也是《高考1977》的灵魂,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这是我们整日来所惧怕的高考吗?我们无法将自己传递到另一个时空去感受那个时代求知的渴望,对高考的敬仰,但我们至少,看到了高考的初衷,奋斗的初衷,看到了高考肩上所承担的重负。

面对电影中那当年的奋发、当年的激情,当年奋力赶往火车站的场景,唯有经历当年的人,才有切肤体会。我们看到那样的镜头会哭,会感动,却远远体会不到当事人的百感交集。电影的主题是怀念,却不单单是怀念, 1977年,高考报考人数570万人,录取27万人,录取率约为4.7%。而到了2007年高考报考人数1010万人,计划招生567万人,录取率约为56%。人数上升了,比例上升了,可是有很多人说含金量低了,到处都是大学生,考上大学似乎已不是值得光荣的事。他们不知道的是,三流仰望一流的痛,明明付出相同的努力,却是不一样的结果,我们感叹不公的同时,也不得不接受命运的安排。电影里反反复复出现一句台词:恢复高考比高考本身更重要!我们感恩高考的恢复,可又不得不说,高考仍需要改革。他给了我们重新选择命运的机会,但与此同时,也不得不让我们看清现实的残酷。2011年河南省高考报考人数85.5万人,然而清华北大招收却均不足百人,这又是一个怎能公平的比例。面对考出省外的同学,我们委实佩服,他们付出的是十倍甚至百倍的努力才能跳出人群之外,可是我们同样付出超越考试本身五倍八倍努力,却最终成为了滞留者。

在平时生活中,总是听到朋友感叹:“我怎么会来这里?我怎会这个专业?”当初,曾经,在家长的期盼下,在那张高考志愿书上,我们究竟是如何选择了自己的命运?江海洋说

起现在的孩子:“他们太苦了!他们是心灵的苦,比我们当年更苦。我们知道问题在哪里,但他们是无处申冤。那些压力都来自于家长和社会,无形的压力。”他希望年轻人明白:“高考是一个选择的机会,努力上分数线,就是在争取这样的机会。很多考生填志愿都是家长帮着选的,这样对他们的人生发展反而不利。只有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才会有所成绩;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才会百折不挠。”他说得很现实,可他不知道的是,我们对于这样的苦已经麻木,现实告诉我们,梦想太过遥远,我们只能妥协。太多的人放弃心中所想,选择我们不喜欢却又不得不走的路。

09年六月,高考前异常平静,日子像画圆规般倒计时。我清晰地记得,第一天考试结束后,在操场的看台上站了很久,考试失利似乎对一年中无数次失败一样,依然是压抑的透不过气,却没有像以前一样哭泣。好像突然明白,哭泣改变不了结局,高考委实教会了人坚强,站在录取线上抉择的那一刻仍是犹疑的。走还是不走?我是否该用一年的时间去换一个机会?看着身边的朋友都不回头地选择了复读,我却迟迟下定不了决心,我实在没有勇气再让高考评判一次自己的命运。于是就来到了这里,时间是一道不能反转的门,很快的又是第三年。我再一次审视三年前的自己时,感受虽有不同,但那份劳心劳力的感觉仍然清晰可见,那份抉择的艰难仍然滞留在脑海里。

77年高考的一代人,知识匮乏,一本复习资料都来之不易,所以那一代人在拼命地汲取知识。再看看二十一世纪的我们,书已经是最落后的知识来源,然而,那些来自网络电视的信息中却夹杂着太多诱惑和不良信息,面对这个缤纷的世界,我们面对太多的选择,对于未来的路尤其不确定。看到电影中高考前,男一号潘志友问陈琼:“准备好了吗”,陈琼坚定的回答:“没准备好也要准备好,已经准备十一年了。”十一年的时间换取一个机会,一个实现梦想的机会,他们怎能错失?如今的我们,梦想已经不叫梦想,有的更多是随波逐流,听从家里人的安排。梦想在如今已经太过廉价,在嫁人要有车有房,没有物质就没有爱情,现在的一切都物质化了。在看到剧中的知青们为了赶上火车,拼命奔跑时,真的万分感动,为他们对梦想的执着,为他们那份追逐梦想的心,为了他们种种艰辛的努力,也为着自己而惭愧。惭愧自己如此轻易放弃梦想.。

大学的多数时光在放弃中翩然而过,来到这里时难过中伴随着心死,梦想也成为一纸空谈,步伐跟随者水流一步步地淌着,却不知究竟该如何走下去,只是走着而已。不知是梦想放弃了自己还是自己放弃了梦想,总之,心中再也没有追逐的力量,好像那种激情已随着高考而远去,生活中没有奋斗一词,我们面对现实,选择了妥协和放弃,看到《高考1977》里那种为了学习可以拼命的勇气,我实在为自己惭愧。一味地诉说高考的不公正,却不曾想正是高考,才给了我们一次追逐梦想的机会,高考制度虽不完善,但我们要以感恩之心去看待它。{《高考1977》陈琼和潘志友的细节}.

曾经以为,梦想已经随着高考而覆灭,却从未想起梦想一直存在,我失去的只是追逐梦想的心,看到那句“走,我们读书去!”,那种激情深深感染了我,有梦想是幸福的,追逐的过程虽然艰辛,却充满了意义,仿佛人一下子找到了力量,找到创造自己美好生活的力量。想起小学毕业老师所赠的祝福:用自己的手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自己的命运自己做主,让高考成为过去,让曾经那为之追逐的心重新燃烧起来,幸福之路上毕竟艰辛,追逐的路却就在自己脚下,以勇敢的心去看待未来,用自己的手去争取,去创造幸福!走,我们读书去!走,让梦想重新成为支持生命的力量!让奋斗的心重新找回力量!

高考,我们是滞留者,却从未被生活放弃,我们不能先放弃自己。梦想依然存在,让我们用坦诚之心去审视自己的梦,为了梦想为奋斗,为了梦想去追逐幸福!

篇四:《《高考1977》观后感》

《高考1977》观后感

{《高考1977》陈琼和潘志友的细节}.

文传院中文三班

11021068王苗然

高中的历史书上就记载了十年文化大革命这一让人悲恸的岁月。很多知识分子不能读书,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本是拿笔的手扛起了锄头,本是搞文艺的人干起了躬耕。他们的心酸不是我能理解的,也可以说作为21世纪知识青年的我从来没想过去深入了解20世纪七十年代的知识青年,因为我一直以为他们离我太遥远。

我认为影片中最具有典型意义的就是公章,也可以说它是全文的贯穿线。它是权利和组织的象征,很具威慑力。从刚开始老迟劝得力干将潘志友不要和黑五类陈琼继续发展下去,并拿不给他盖公章进行警醒。第二次是恢复高考的消息属实后,老迟下达了带有公章的文件宣布必须通过农场的测验才有资格参加高考,这种强制性的权利使用让强子等人通过绝食进行抗议。第三次是;历史反革命”陈甫德为了让女儿陈琼不再受他拖累而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高考1977》陈琼和潘志友的细节 高考1977 陈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