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什么的期盼 期盼作文

高中作文 zuowen 2浏览

【 – 高中作文】

篇一:《学生期盼什么》

学生期盼什么

我是一个经常认认真真地表扬学生的教师。课堂上,学生给出正确回答或提出创新见解时,我给予表扬;作业中,学生完成了较难的题目或给出独特解法时,我给与表扬;考试后,学生考得了好成绩,我又给与表扬。

A同学是以较好成绩考入我校高中的学生,高一我教过她,高二分班后就不在我班上了。在我的印象中,她是一个情绪化的学生。据她父亲讲,她在初中时英语和数学特别好,因为英语老师和数学老师都很喜欢她,经常表扬她。可到了高中,比她好的同学多了,她已经不怎么突出了,很少受到老师的表扬,她对学习的热情一下子冷了下来,对物理、化学尤其不感兴趣,上课时甚至专心于画卡通画。

那是一次家长会后,我走出校门,正好碰见A同学和她的父亲。她向我问好,她的父亲也向我谈起女儿在高二这一年的学习情况,说她各科学习成绩都下滑了,物理和化学都不及格,请老师多多帮助她。、

A同学抬头望了我一眼说:“老师你瞧不起我们,只喜欢成绩好的学生。”

我一愣,反问道:“什么时候我瞧不起你们,什么时候只喜欢成绩好的同学而不喜欢你们?”

“不是吗?高一的时候,你经常表扬的都是成绩好的几个同学,对待他们跟对待我们就是不一样。”她愤愤不平地说道。

我想了想:“是的,我是经常表扬成绩好的几个同学,因为他们能在课堂上正确地回答问题,作业也做得好。他们在学习上花了力气,有了成绩不应该表扬吗?至于他们和你们,我是一视同仁的,你怎么会感觉不一样呢?”我和蔼地解释道。

她沉默了一会儿,“有时我们也想到了好的解法,只是我们没有起来回答,或者没有轮到我们回答。有一次,你布置的作业中有一个难题,我和同桌一起花了很多时间才解决,可你讲评作业时,还是只表扬几个好同学。我们的作业你看都没看,就只说那几个同学做得好,怎么怎么样,其实我们的解法还要好一些。这件事我永远都不会忘记。”

“对不起,如果是这样,那我向你道歉。你知道,有时我不是全班的作业都改,老

师有事实在忙不过来。”

突然她情不自禁得哭了起来,哭得很伤心。“你就是这样,只喜欢成绩好的同学,看不起我们。”

我连忙对她说:“对不起,我从来没有看不起你们的意思。你好好想想,我在上课的时候一定也表扬过你,对吗?老师肯定没有那种看不起某些同学的想法。”她这才止住了哭。

她父亲见此情境说:“这孩子从小个性就强,好胜。这次她没有考好,心里也很不好受,老师,你不要生气。希望老师今后多帮助她。”

这件事过去了,我的心却很久没有平静下来。虽然从来也没有刻意去伤害一些同学,但事实上我使一些同学(这些同学多数没有对我讲)有这样一个印象:老师喜欢成绩好的同学,因为被我表扬的同学大多都是那些做对题的或考试好的同学。那些差一点的学生长年累月或许从来没有得到过老师的赞许,或得到的赞许不值得一提,对他们我是否公平?我们是否真正尊重了他们?我们是否在激励一部分同学的积极性的同时伤害了另一部分同学的积极性?我们应该怎么表扬学生?怎样激励所有的学生的积极性?

篇二:《患者期盼什么样的文化》

患者期盼什么样的文化 (2013-08-23 15:53:19)

转载▼

患者,是医疗服务的对象,是为病痛所折磨的人群。患者的期盼,无疑应当成为医务工作者的第一关注点。在探讨医院文化的过程中,我们理所当然地应该从这一角度出发,去考虑建设的内容、途径和终极目标,否则就会失去工作的全部意义。

患者到医院来,他们的第一需求是疾病的确诊和诊治,是能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患者期待医生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希望医生有高度的责任心。然而在当下,医患之间缺乏以往的那种信任,医疗环境使医务人员忧心忡忡。毋庸讳言,有的医生在收病人、做手术时,往往考虑的是,“是否好治,是否风险小,是否对自己有利”,而把患者的需求置之脑后。因此,我们在医院文化建设中,应该有针对性地引导医务人员重温医学使命,切实树立患者至上的观念,把敬重生命、真诚关爱的情感真正融入到医疗诊治的实践中去。

北京协和医院素有“三宝”的说法——“教授、病案和图书馆”,老大夫罗慰慈就是协和教授中的一员。

罗慰慈教授有一个“特殊名片”的故事。原来,罗教授的特诊号是300元/次,普通专家号14元/次,他始终坚持每周必须出一次普通专家门诊的规定,而且他总是让患者仅看一次特诊,然后就让他们转入仅需14元的专家门诊。

10年多来,为了保证一位远道而来的下岗女工挂上号看上病,罗教授为她特意做了一张两寸见方的卡片,上面打印着自己的名字和出普通专家门诊的时间。这张名片成了患者的“预约通行证”,每次都能顺利地挂上普通专家号。这几年,罗教授年纪大了,快90岁了,已经停了门诊,他就将家里的电话告诉了这位病人,以方便联系。

如今,这张通行证虽已失去了作用,但这位女患者却将它工整地贴在了自己诊疗手册的扉页上,将协和老教授浓浓的医者之情深藏于心。她发自内心地说:“我生了病是不幸之事,可我遇到了罗教授,这是我的幸运。在我走投无路的时候,他给了我重生的希望。”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头颈外科专家屠规益,深知自己手中的手术刀重若千钧——如果说衡量学生的是分数,而在医院,衡量医生的则是病人的安危。头颈外科,一刀一刀都动在病人的头面部、颈部,事关生命安危、器官功能和颜面形象,考验的不仅是操刀者的技术,更是爱心与医德。屠教授回顾自己刚开始在外科工作时,主刀做喉癌手术,认为“割了肿瘤,病人就能存活了”。但当他看{什么的期盼}.

到病人术后无法开口说话而一下子变得精神萎靡,有的甚至忍受不了有口难言的痛苦坠楼自杀时,他责问自己:“我前脚下手术台,后脚社会上就多了一个残疾人,这样的治疗能说到位吗?”从此,他时时在思考,“如何能在治疗癌症的同时使患者高质量地生存,重燃生活希望?”在他领导的团队的努力下,通过改进术式,通过特殊培训,使许许多多喉癌患者重获新生。{什么的期盼}.

屠规益教授为患者诊治

屠规益教授的所言、所行、所想,彰显了医者崇高的职业精神,体现了对病人的高度责任感。正是这种责任感让医生的聪明智慧得以充分挖掘,使医疗技术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患者和公众衡量一位医生,看他是不是值得信任,决不是看的学历、身份和职别;衡量一座医院,看他是否优劣,决不是看它的牌子、口号和标语,而是要以自己的亲身感受,要以那些实实在在的成效来判断。对于被病痛所苦的患者,他们进到医院时总是渴望看到同情的目光,期待得到医护人员的重视。患者内心深处的那种期盼,是我们作为医务人员时时不能忽视和忘怀的,这应该成为医者的一种职业素养,应该成为医院着重培育的一种文化。

洞察患者的期盼,急他们之所想,在医院里逐渐形成患者利益至上,对患者高度负责的一种态度,一种道德价值的向往和追求,逐步形成了约定俗成的做事程序,形成了严格详尽的制度规范。这样的医院肯定会受到患者的信任和尊敬。从这一点出发思考我们的医院文化建设,方向才能正确,步子才能坚实。

篇三:《期盼更好的教育》

期盼更好的教育

——《华夏教师》专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胡金波 钱卫 叶水涛 张继敏

记者:胡厅长:您好!听说您今年7月21日在青岛“中国梦·教育梦:价值引领教育”会议上作了一个精彩的演讲,引起很大的轰动,请问您演讲的题目是什么?您为什么选择这个题目?

胡金波:我演讲的题目是“期盼有更好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话语精短,充满感情;字里行间,满怀期待。这既为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也对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记者:中国基础教育有世界上最大的群体,也有世界上最快的发展速度,江苏的基础教育更是走在全国的前列。听说江苏基础教育早就起步,从数量规模型转向质量效益型,近几年推进教育公平走向高位均衡更是做得有声有色。请问您怎样理解“更好的教育”?

胡金波:何为“更好的教育”?岁月荏苒,追问从未间断;古今中外,探索从未止步。“更好的教育”,在苏格拉底的心中就是“点燃火焰”,在柏拉图的眼里就是“心灵的转向”,在亚里斯多德话语间就是“人性的改良”,孔子将其定位于“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孟子的解释逻辑是“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许慎则赋予其起点意义在“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掩卷深思,不难发现中外圣哲们心中“更好的教育”的深层价值均聚焦于“帮助人以一切可能的方式成为实现他自己潜能的主人”之上。

记者:在现实的语境中如何才能领略并具体落实“更好的教育”呢?

胡金波:从现实的微观语境出发,我感到:“更好的教育”,就是构造“一方池塘”,服务学生“自然成长”的教育;就是点燃“一束火焰”,启迪学生“自己成长”的教育;就是敲打“一块燧石”,引领学生“自由成长”的教育;就是推开“一扇大门”,促进学生“自觉成长”的教育。

记者:“池塘”“火焰”“燧石”“大门”都是非常形象生动的比喻,令人耳目一新。我们希望胡厅长能展开来具体谈谈,譬如说“池塘”意味什么?

胡金波:美国思想家梭罗认为“更好的教育”是“一方池塘”,这方池塘“最生态”,是学生“自然成长”的天堂。裴斯泰洛齐曾说“人的全部教育就是促进自然天性遵循它固有的方式发展的艺术”,卢梭强调“教育即自然成长”、“除了成长,别无目的”,叶圣陶视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其意是指教育既少不了,也快不了,切忌抄近路、违背规律、拔苗助长,切勿走捷径、急功近利、片面畸长,要善于等待、“自然成长”。

记者:应该从哪些方面来定位“池塘”与“自然生长”的关系呢?

胡金波:构建服务学生“自然成长”的“一方池塘”应从以下三个层面切入。首先构建荡漾着“自由”之波的“一方池塘”。 其次,构建涌动着“创新”之泉的“一方池塘”。 再次,构建游弋着“快乐”之鱼的“一方池塘”。

记者:自由之波、创新之泉、快乐之鱼,这的确和“池塘”密切相关,它们一起构成生机勃勃的生态系统,展现出一幅生动活泼、“自然成长”的图画。这里的“自由”具体指什么呢?

胡金波:“自由是教育的必然目标之一”,怀特海强调“通往智慧的惟一道路是在知识面前享有自由”。这自由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全新文明状态”,即“不受压迫和剥削”、“不被生存奴役”、“除了公共秩序需要遵守之外可以任由行动不受追究”、“闲暇的时间的自主支配”、“一切发展创造潜能迸发而个性张扬”。马克思认为“未来社会的教育应是一种使人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发展的教育”,这是因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环境宽松才有精神自由,精神自由才有独立思考,独立思考才有独立人格。精神束缚,人格扭曲;精神压抑,人格萎缩。萎缩的人格不会有优秀的精神创造和文化创新。由此可见,“更好的教育”就是通过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把兴趣和爱好还给学生、把健康和快乐还给学生,进而促进其“自然成长”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发展的教育”。

记者:自由之波意指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那么“创新”意味什么呢? 胡金波:创新之泉离不开创新思维之水。丹尼尔·平克在《全新思维》一书中写道“现在,‘左脑’统治的逻辑、线性、计算能力为主的‘信息时代’即将过去,我们正在迈入‘概念时代’。这是一个全新的以创意、共情、模式识别、娱乐感和意义追寻等‘右脑’能力为主导的时代。这个时代拥有一种全然不同的思维形式和生活方式,这就是‘高概念’和‘高感性’”。科学史启示我们:科学每次重大突破均是“高概念”和“高感性”共同作用的结果,前者是指逻辑思维,后者是指形象思维。钱学森把创新看成是“源于形象思维,终于逻辑思维”,法国哲学家马利坦认为“所有伟大的数学家的著作中都蕴含着诗”、“没有诗的帮助,亚里士多德不可能凭经验完成他的关于菱形基本定义的推断”。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是创新思维双翼,而想象力则是形象思维的核心,列宁强调“成功的创造发明都离不开想象力”,这是因为想象力是创新的激振器和催化剂,是一种重要的思维实验。法国思想家狄德罗视天才为“精神的浩瀚,想象的活跃,心灵的勤奋”。爱因斯坦在总结创立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学说时强调“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而想象力与审美教育密不可分,叶圣陶曾说“教育的方式主要是帮助优秀人性的自然生成”,而“美育正是帮助学生的美好天性自然生成的最好方式”。“更好的教育”一定是重视美育的教育,既“呈人之美”,又“成人之美”,“让美的力量蓬勃生长”,引导学生与自然和谐共处,珍爱永恒的自然美;通过感知求索,创造动人的艺术美;不断追昔抚今,体察幸福的生活美,进而提升以形象思维为核心的创新思维水平,为创新之泉注入不竭的“源头活水”。

记者:你认为创新意味想象与审美的一致性,这是很独到的见解。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重要”,马克思说“人按美的规律创造”。那么,“快乐之鱼”又指什么呢?

胡金波:潘光旦认为教育就是“让学生像小鱼那样在池塘中快乐游弋”,如何才能达到这种状态呢?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程颢、程颐则说“学至于乐则成矣”,这是因为快乐就如康德所言“是需要得到满足”、伊壁鸠鲁所称“是最高的善”、弗里伊德所说“是生命愿意成长的原因”。在教育过程中,人的精神快乐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智力活动的快乐,而智力活动的主要因素是神圣的好奇心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现在不少学生厌学,关键是体验不到智力活动的快乐。有位学者曾尖锐地批评基础教育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堪称最成功的商业忽悠”、“很多聪明可爱的孩子在教育过程中,一半被学校毁掉,一半被家长毁掉”。其言之锐,启人深思。教学要求“超标”、教学时间“超限”、课外作业“超量”是导致学生厌学的重要原因之一。美国学者

史蒂文斯认为“低认知水平的频繁考试和高度竞争是造成老师和学生负担过重、快乐感下降的深层原因”。“更好的教育”一定让学生“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通过打造充满着爱、洋溢着情、体现着乐的课堂,营造出“名师出高徒、兴趣出高分、激励出高兴”的良好氛围。

记者:这是你演讲的第一个部分。您告诉我们池塘孕育着生命的自由、生命的创新和生命的快乐,教育要服务于学生“自然成长”,“自然成长”便是生命的歌唱。接下来请您谈谈演讲的第二个部分。先请您告诉我们,您为什么用“点燃”“一束火焰”来比喻“更好的教育”呢?

胡金波:苏格拉底认为“思想应当诞生在学生的心里,教师应当像助产士那样办事”,这是因为学生成长归根到底是“自己成长”。因此,苏格拉底强调“每个学生身上都有太阳,教育应是能把学生内心太阳释放出来的努力”,这种努力的最有效方法“不是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向学生提问”,这种努力的最高境界“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记者:通过点燃火焰来培养学生什么样的品质,并达到这种境界呢?{什么的期盼}.

胡金波:我认为要做到三点,一是点燃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火焰。二是点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火焰。三是点燃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火焰。

记者:先请胡厅长具体谈谈“社会责任感的火焰”是指什么?

胡金波:社会责任感是指社会成员基于对自身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切所形成的自觉为社会尽责的意识,以及在这种意识支配下产生的经常性行为动机。它是道德认识、道德信念、道德感情、道德意志有机综合统一,对人的行为产生巨大的推动力。古罗马思想家西塞罗曾说“生活的全部高尚寓于对责任的高度重视,生活的耻辱在于对责任的疏忽”。日本学者池田大作认为“生命中有一种能力,能将外在的偶然化为内在的必然。就是蕴藏在生命中的最伟大的力量:使命与责任的觉悟”。在耶鲁大学的校园里伫立着一尊美国民族英雄、该校校友内森·黑尔的雕像,底座上镌刻着他的一句名言“我唯一的遗憾就是我只有一次生命献给我的祖国”。马克思曾慨叹“法兰西不缺少有智慧的人,但缺少有责任感的人”。联大校友柴如金在《校庆忆旧》一文中写道“我不能忘记这所大学,它确实既不得了,又了不得(林语堂曾说:联大师生物质上不得了,精神上了不得!),它是20世纪中国的骄傲”。在我国现阶段,社会责任感的基本内涵就是对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就是核心价值观现实化的过程。“更好的教育”就是要善于把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师生的价值观,自觉按照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行动,以核心价值观作为检验师生言行的价值标准,引导师生肩负起对自己和他人、家庭和社会、国家和人类、当代和后代等责任,自觉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的教育梦而努力奋斗,在“大爱无言,大德无痕,大责无疆,大智无价”氛围中,让学生成为“自己的自己、更高大的自己、对人类有更大贡献的自己”。

记者:胡厅长的知识面很宽,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您所说的让学生成为“自己的自己,更高大的自己,对人类有更大贡献的自己”,有很好的概括性,也有很现实的针对性,毛泽东同志当年也说过,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要做到“对工作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极端的的热忱”,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再请胡厅长谈谈怎样才能点燃学生创新精神的火焰呢?

胡金波:点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火焰,关键在于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重传承而轻创新、重选拔而轻选择、重理论而轻实践、重灌输而轻探究,不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是给学生以自由,有自由才有选择;给学生以兴趣,有兴趣才有学习;给学生以主动,有主动才有进步;给学生以探究,有探究才有创新。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是坚持因材施教,改革接受性学习;坚持学思结合,拓展研究性学习;坚持知行统一,增加体验性学习。“更好的教育”就是通过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式、合理设置课程、加快建立以课程标准和学生全面发展标准为主的评价体系等举措,推动由注重传承的教育向注重创新的教育、由注重选拔的教育向注重选择的教育、由注重文本的教育向注重实践的教育、由注重灌输的教育向注重启发的教育转变,让学生真正地具有时代发展所需要的创新精神。

记者: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发展的不竭的动力,中国当代社会的转型就是要走向创新型社会,教育的重要任务的确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什么的期盼}.

胡厅长您所说的“实践能力”是指什么呢?

胡金波: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过程,而实践能力则是主观见之于客观过程所需的能力,它是保证个体顺利运用已有知识、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所必需具备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它具有实践性、情境性、综合性、外显性。点燃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火焰,首先,让实践满足学生对真理的渴望。认识和掌握真理,既离不开知识,更离不开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实践智慧,把别人的经验或教训变为自己的财富。其次,让实践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新鲜有趣、引人入胜的事物能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乐而忘返。在实践过程中,可见的不可见的、可测的不可测的东西都能让学生感到新奇美妙,进而引发探求兴趣,使学生产生出实践无限好、探索真奇妙的快乐。再次,让实践使学生体验到运用的乐趣。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运用所学的知识成功解决实际问题,这种乐趣是单纯学习书本知识很难体会得到的。只有在实践中,学生才能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获得“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情怀。

记者:人的正确认识只能从实践中来,而且只有在实践中知识才能转化为能力,才能体验知识应用的快乐。第二个部分的演讲中您从“责任”“创新”“实践”三个角度定位“点燃一束火焰”,启迪学生“自己成长”,使学生成为责任的主体、创新的主体和实践的主体。有点类似于康德的,我知道什么,我期望什么,我能做什么,从而回答“人”是什么。

您在演讲的第三个部分将“更好的教育”比喻为“敲打一块燧石”。教育怎么会是敲打石头呢?这比喻很新奇。

胡金波:陶行知早就呼吁教育要实现;六大解放”,即解放学生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空间、时间,引领学生;自由发展”。爱因斯坦认为;在一切伟大的精神创造者身上,都鲜明地保持着两种特质:一种是神圣的好奇心,一种是内在的自由”,他认为;这两种特质要靠‘外在的自由’作保证”。因此,;更好的教育”应自觉以;外在的自由”来保证学生成长的;内在自由”,注重引导不左右,注重影响不支配,注重感染不教训,注重解放不控制,促进学生;自由成长”。马克思曾说;最好把真理比做燧石,它受到的敲打越厉害,发射出的光芒就越灿烂”。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什么的期盼 期盼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