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高中作文】
篇一:《张倩倩秦安的明天更美好》
秦安的明天更美好
高二11班 张倩倩
秦安大地,文脉浩荡,人杰地灵。
这里曾经是中华名族值得骄傲的地方,人文始祖伏羲在这里推演八卦,传授渔猎,中国大规模的畜牧养殖和农耕文明的曙光因此在这里升起;闻名遐迩的大地湾一期文化的彩陶与两河流域的彩陶同为世界上出现最早的彩陶。大地湾遗址的大仙,对探索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当人们参观三国街亭古战场时,仿佛看了当时诸葛亮六出祁山,马谡痛失街亭的场景。除此之外,秦安也是人才辈出的地方:有飞将军李广、陇上铁汉安维俊、唐高祖李渊等等。
秦安大地,资源丰富。
秦安文化类型多样,资源底蕴深厚。如秦腔,女戏员们细长委婉的嗓音,男戏员们豪放大气的唱词 。他们唱出了农家田园的男耕女织,唱出了深山幽林的闲情雅致,唱出了广大朝野的尔虞我诈,更唱 出了老人们沉淀在心里酿了许久的苦酒。著名的秦安小曲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秦安水果尤以蜜桃最为驰名。秦安蜜桃色鲜味美,营养价值高,早北京举办的“奥运推荐果品评选会”上被评为一等奖。同时荣获“中华名果”的称号。
脱贫致富奔小康,就是全县人民的秦安梦。我们坚信,由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有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有全县上下共同努力,贫困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一定会变成现实。
建设幸福美好新秦安,有你有我!为了我们的家乡,为了我们的故土,也为了下一代,每一个秦安人都应该肩负起神圣的使命,
倾注自己的智慧与力量,以更大的热情,百折不挠,奋发进取,努力建设经济跨越发展,生态绿色持续发展的新秦安,用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建设幸福美好新秦安,我们要倡导节约、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养成尊重自然,善待环境的社会新风尚。我们应该保护每一棵树,没一条小河,绝不污染葫芦河,拒绝破会生态的行为,我们在家要孝敬父母,邻里和谐;在校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努力学习;在社会上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设施,做一名文明使者。为全面提升秦安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竞争力做出自己的贡献。
秦安梦,是幸福的梦。也是共同的梦,为了美好幸福的新秦安,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
篇二:《2015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第二中学高三第五次检测文科语文试卷H》
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9分)
(1)衣沾不足惜,
(2)山随平野尽,
(3),一览众山小。
(4)白头吊古风霜里,
(5)《使至塞上》描绘一幅塞外夕照图的名句是,
(6),铁马冰河如梦来。
(7)庭下如积水空明,__________,盖竹柏影也。
(8)雾凇沆砀,__________,上下一白。
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的部分。(10分)
(01)回眸一笑百媚生,。(白居易《长恨歌》)
(02)__________,梨花一枝春带雨。(白居易《长恨歌》)
(03)时不可兮骤得,。(屈原《湘夫人》)
(04)__________,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湘夫人》)
(05)心非木石岂无感,。(鲍照《拟行路难》)
(06)__________,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07)出师未捷身先死,。(杜甫《蜀相》)
(08)__________,直走咸阳。(杜牧《阿房宫赋》)
(09)鼎铛玉石,金块珠砾,。(杜牧《阿房宫赋》)
(10)后人哀之而不鉴之,。(杜牧《阿房宫赋》)
1.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豆畲深藏于广袤的乌山中,微小如豆粒,大号英雄村。
赴豆畲是在仲夏,过官陂圩,走上弯曲的盘山水泥路,此路有千盘之险、地无百步之平。沿途只见群峰高耸、丛谷幽深,漫山遍野繁茂的草木间,流泉、石荀隐约。越往上行,坡度越陡,弯道越多。坐在车里,尽管头晕心悸,却是有惊无险,联想到先辈扪攀岩涉水的艰难,这已算相当不错了。
及至豆畲村,只见上下左右除了山还是山,在崇山峻岭、茂竹修林之中一块不大的平地上,矗着一座新月形土楼,有住房十余间,移步至不远处,沿细绳模样石砌小径而上,山洼绿荫掩映处坐落着一座小祠堂,祠堂主体建筑为门楼、天井和一厅两厢房,两侧各有三间平房。村子周围零零星星散布着小块耕地。
眼下的豆畲,静谧异常,宛然化外之境,然而当年却堪称藏龙卧虎、风雷鼓荡之地。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人在乌山地区建立红色政权。豆畲凭其退可隐蔽、进可四面出击的地理条件,以及可靠的群众基础,1934年至1946年,曾先后作为饶和埔诏县委、闽粤边特委、云和诏县委机关驻地。村里的老人对卢叨、陈文平、梁培德等云和诏县委历任书记仍记忆犹新,带我们参观这些领导人住过的祠堂和山寮,并讲述了陈文平在村民帮助下,怎样突出敌人的围捕;以及群众照顾、抢救身患重病的梁培德,最终无法挽回的情景。言谈之间,对这些为革命事业出生入死的英烈满怀敬缅之情。
解放前,豆畲村才7户50余口,田少土薄,收入难以望岁,由于村小族弱人穷,备受地方恶势力欺压,因此坚定地选择跟着共产党闹革命。从豆畲走出去的革命前辈张振福在其《巍巍乌山战士情》一书中提到:到1941年,全村参军入伍的青壮年达17人。留下来的妇女老幼则在村里搞生产,做交通,尽心竭力接待、掩护住村的革命者。当时,条件非常艰苦,单吃饭就是大问题。同志们来了,村民想方设法供应伙食,敌人围剿时,则冒险把饭送到山上石
洞或指定地点。
反动当局视豆畲为眼中钉、肉中刺,迫害无所不用其极。1938年9 月,张振福的父亲被敌人强行抓走,先是坐老虎凳、灌辣椒水,再不说,就吊起来用枪杆捅,回家后医治无效逝世。随后,母亲、小弟两次被抓,嫂子也被抓过,皆遭酷刑摧残。而为了让家人不致饿死,母亲只好忍心将女儿卖掉,换来三担谷子。
豆畲村当年经历的这一切,可以说是闽粤边区革命史的缩影。村里的那座祠堂,留下了众多仁人志士在那峥嵘岁月的光辉足迹。昔日烽烟弥漫之地,如今是那么明丽祥和,先烈们泉下有知,当感到欣慰吧!
【小题1】豆畲村的地形特点是:
【小题2】“豆畲深藏于广袤的乌山中,微小如豆粒,大号英雄村”。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小题3】 解放前,豆畲人为什么坚定地选择跟着共产党闹革命?请你根据文章内容分析原因。
【小题4】 革命前辈张振福是诏安的历史名人,你知道诏安还有哪些历史名人,请至少写出一个,并简要概括其事迹。
【小题5】故乡有魂牵梦萦的风景,请用优美的语言描述一个景点,不少于50个字。
2.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做答。
赴豆畲是在仲夏,过官陂圩,走上弯曲的盘山水泥路,此路有千盘之险、地无百步之平。沿途只见群峰高sǒng、丛谷幽深,漫山遍野繁茂的草木间,流泉、石荀隐约。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并给加横线字注音。
高sǒng繁茂
成语“漫山遍野”的意思是:
1.阅读《康海救友》,完成后面小题。(12分)
康海①与太监刘瑾同乡,瑾以其文名,欲亲之,海不与之通。瑾拘梦阳②狱,必死之。客曰:“念非③康德涵,无可脱梦阳者。”梦阳曰:“死吾安之,何以累德涵?且德涵必不屈瑾。”客强梦阳致二语德涵:“德涵救我,惟德涵能救我。”海得书喜曰:“我屈一瑾,而活良友,天下后世其许我!”即上马驰瑾门。明日辄赦出之。
【注】①康海:字德涵②梦阳:李梦阳,明代著名文学家。 ③非:除非。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2分)
(1)而活良友() (2)明日辄赦出之 ()
【小题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瑾以其文名A.以天下事为己任B.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C.盖以诱敌D.以实奇【小题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且德涵必 不屈瑾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念非康德涵,无可脱梦阳者。
(2)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小题5】从本文中可以看出康海是个怎样的人?(2分)
1.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词,回答问题。(4分)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小题1】上片中词人因今追昔,借景抒情,请你揣摩一下词人在“夕阳”之下的所思所想,并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2分)
【小题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句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如梦令(6分)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夜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小题1】首句“昨夜雨疏风骤”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3分)
【小题2】作者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怎样的感情?(3分)
3.古诗词阅读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小题1】本词上阙写景,描写了的宏大壮观的场面;下阙言志,抒写了词人的豪情壮志。(2分)
【小题2】“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有什么含义?(2分)
1.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题目一:以“那一抹亮色”为题作文。
题目二:读下面材料,然后作文。
路边长着一棵雏菊,一个小女孩每天都来给它浇水。然而有一天,小女孩不来了。雏菊开始担心起来,它将从哪里获得维持生命的水?“总会有办法的”。雏菊鼓励自己说。它闭上眼睛,陷入了深思它开始努力向下生长它的根。它的根向泥土下越扎越深,终于从深深的泥土下品尝到清凉而甘甜的水。日子一天天过去,雏菊长得越来越茁壮,开出新的花朵。 根据材料寓意,任选一个角度作文,题目自拟。
要求:1、不得抄袭套作。 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3、不得出现具体的校名、班级、人名。 4、书写工整且不少于600字。
篇三:《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第二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第二中学2015-2016学年上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
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66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鲁迅”在教材中也应与时俱进
孙玉良
被誉为“民族魂”的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被删减的消息引发各界热议。支持删减者拿出“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的顺口溜做论据,反对删减者认为鲁迅精神到什么时候也不能丢。
双方争执不下,让编教材的老师们好生为难。依我看来,鲁迅的文章,删点为妙。鲁迅是生活在上世纪早期的人,虽然是“白话文学运动的健将”,但毕竟是旧社会走过来的人,又曾在日本留学,文风难免古风萦绕,中西夹杂,拗口难懂。不只学生看了如吃了“摇头丸”,就是老师们讲起来都觉得头疼。删除一点这样的文章,可能师生们都会拍手称赞,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但鲁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硬汉”形象,毛主席就说过“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删了鲁迅杂文,换了金庸的武侠小说,会不会无意识中让祖国的花朵们误入迷途? 鲁迅不是常青树,但他的精神是不朽的,所以至今被人们深深地怀念。中国有个古老的新词,叫“与时俱进”。对于鲁迅的文章,照抄照搬,“拿来主义”,是不是违背了鲁迅先生的初衷?我们学的是鲁迅的精神,而不是他夹杂着日式表达的拗口白话。在教材中删除鲁迅的原文,难道不能用新时代具有鲁迅精神的文章“取而代之”?
新时代有没有活着的鲁迅?我看肯定是有的。否则鲁迅逝世了,中国岂不真的折了“脊梁”?当今社会拿着“匕首投枪”,对不平、不公、不正大声疾呼,叹国人之麻木,怒国人之不争的大有人在,针砭时弊的好文章也比比皆是,编辑们选用他们的文章进入教材,既继承了鲁迅之精神,又克服了晦涩难懂之弊端,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
邓小平说:发展才是硬道理,“鲁迅”在教材中也应与时俱进。把鲁迅当成权威,放进“神坛”,本身就是对鲁迅的污辱。依我看,世上的千里马不少,只是有些人相信权威,没有伯乐
的眼光罢了。真正继承鲁迅精神,是善于发现继承鲁迅衣钵的人,而不是硬着头皮念鲁迅创造的“三字经”。
(选自2009年9月4日《广州日报》)
1.下列对于“鲁迅”在教材中也应“与时俱进”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鲁迅生活的时期离我们较远,文风难免古风萦绕,拗口难懂,因此他的文章,删点为妙。
B.世上的千里马不少,新时代也有活着的“鲁迅”,编辑们也可选用他们的文章,编入教材。
C.当今社会拿着“匕首投枪”,对不平、不公、不正大声疾呼,叹国人之麻木,怒国人之不
争的人也时有出现。
D.对于鲁迅的文章,如果采用“拿来主义”的方法抄照搬,是违背先生初衷的。
2.下列各项中,对于“鲁迅作品”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鲁迅作品被誉为“民族魂”,一些人认为中学语文教材删减鲁迅作品会丢掉鲁迅精神。
B.从“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的顺口溜中可以看出鲁迅文风晦涩难懂的一
面。
C.“发展才是硬道理”,邓小平的这句话不仅对社会发展适用,对鲁迅作品在教材中的选编也
非常适用。
D.鲁迅是“白话文学运动健将”,教材选编他的作品是为了学习他的白话语言。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如果我们太相信权威而把鲁迅放进“神坛”,这是对先生的一种污辱。
B.“鲁迅”在教材中也与时俱进,可用其他针砭时弊的好文章来代替鲁迅文章进入教材。
C.毛主席十分赞赏鲁迅,说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方向。
D.硬着头皮念鲁迅创造的“三字经”并不能真正继承鲁迅精神,真正继承鲁迅精神的,是善
于发现继承鲁迅衣钵的人。
二、古代诗文阅读(3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温造,字简舆。性嗜书,不喜为吏,隐王屋山。寿州刺史张建封闻其名,书币招礼,造.
欣然曰:“可人也!”往从之。建封虽咨谋,而不敢縻以职事。及节度徐州,造谢归下邳,慨..
然有高世心。建封恐失造,因妻以兄子。
时李希烈反,攻陷城邑,天下兵镇阴相撼,逐主帅自立,德宗患之。以刘济方纳忠于朝,密诏建封择纵横士往说济,佐其必。建封强署造节度参谋,使幽州。造与济语未讫,济俯伏流涕曰:“僻陋不知天子神圣,大臣尽忠,愿率先诸侯效死节。”造还,建封以闻,诏驰驷①..
入奏。天子爱其才,问造家世及年,对曰:
“臣五世祖大雅,外五世祖李,臣犬马之齿三十.有二。”帝奇之,将用为谏官,以语泄乃止。复去,隐东都。
长庆初,以京兆司录为太原幽镇宣谕使,召见,辞曰:“臣府县吏也,不宜行,恐四方易朝廷。”穆宗曰:“朕东宫时闻刘总,比年上书请觐,使问行期,乃不报。卿为我行喻意,毋多让。”因赐绯衣。至范阳,总橐鞬郊迎。造为开示祸福,总惧,矍然若兵在颈,由是籍所部.
九州入朝。还,迁殿中侍御史。
兴元军乱,杀节度使李绛,众谓造可夷其乱,文宗亦以为能,乃授检校右散骑常侍、山南西道节度使,许以便宜从事。帝虑其劳费,造曰:“臣计诸道戍蛮之兵方还,愿得密诏受约..
束,用此足矣。”许之。命神策将董仲质、河中将温德彝、邰阳将刘士和从造。而兴元将卫志忠、张丕、李少直自蜀还,造喻以意,皆曰:“不敢二。”乃用八百人自从,五百人为前军。既入,前军呵护诸门。造至,欲大宴,视听事,曰:“此隘狭,不足飨士。”更徙牙门。坐定,..
将卒罗拜,徐曰:“吾欲闻新军去主意,可悉前,旧军无得进。”劳问毕,就坐,酒行,从兵合,卒有觉者,欲引去,造传言叱之,乃不敢动。即问军中杀绛状,志忠、张丕夹阶立,拔剑传呼曰:“悉杀之!”围兵争奋,皆斩首,凡八百余人。亲杀绛者,醢之;号令者,殊死。.
取百级祭绛,三十级祭死事官王景延等,余悉投之汉江。监军杨叔元拥造靴祈哀,造以兵卫出之。诏流康州。叔元,始激兵乱者也,人以造不戮为恨。以功加检校礼部尚书,赐万缣赏其兵。
后入为兵部侍郎,以病自言,出东都留守。卒,年七十,赠尚书右仆射。
(选自《新唐书》,有删节)
【注】 ①驷(rì):驿马。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建封虽咨谋 咨谋:咨询,请教 ..
B.僻陋不知天子神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