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关于家国情怀的作文 家国情怀作文800

高中作文 zuowen 2浏览

【 – 高中作文】

篇一:《作文素材之家国情怀》

龙源期刊网 .cn

作文素材之家国情怀

作者:庞振军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学生版》2014年第09期

父子两代接力为英烈守墓72载

位于衡水市阜城县古城镇的纪庄村,是一个极为普通的小村庄,但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村庄西侧,却坐落着一处庄严肃穆的革命烈士陵园,那里安葬着八路军冀中军区回民支队88位革命烈士的忠骨。

提起革命烈士陵园,就不得不说起两位老人。自72年前父亲王梦北承诺“誓死看护陵园”开始,王志杰和父亲已经接力守护烈士英灵整整72载,对他们而言,为英烈守墓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父亲曾以党性和人格为担保,当面向马本斋将军承诺要誓死看护陵园。”为了这一句承诺,父亲整整坚持了51年,期间不敢有丝毫懈怠。即使在弥留之际都不忘叮嘱自己接过守墓使命,一代代精心看护下去。

“父亲常说,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先烈们用鲜血换来的,任何时候都不能忘。也正是因为这个,我们更应该好好守墓,让烈士英灵有依。”王志杰说,父亲在世期间,几乎每天都要到陵园去看望自己的“老伙计”,为他们清理坟墓上的杂草,并擦拭墓碑、打扫亭阶……

“1979年,父亲患上了脑中风,行动不便,但却还是经常让我搀扶着去陵园走一走,看看有没有需要打扫和清理的。1993年7月15日,那是老人最后一次到陵园,在烈士墓前,他把守墓的重任交给了我。”王志杰说,自己可能没有父亲做得好,但会一直坚持下去,活着一天就守护一天。

[素材解读]

为了一句承诺,为了一种传承,父子两代人用自己最朴实的行动践行了72年。在这漫漫的72年里,为英烈守墓成了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为了这些革命烈士,为了他们的爱国精神,父子两代人没有丝毫地懈怠,也没有抱怨,而只是默默地坚守着。他们没有信誓旦旦,而只是用真诚的敬畏之心来守护着这些英烈的忠骨,用自己的擦拭、打扫来传播着一种信念,也传递出一种精神。

[适用话题]

传承,爱国,坚守,坚持,真诚,敬畏,传播,精神,信念,承诺等。

篇二:《2015年高考作文新素材:家国情怀》

2015年高考作文新素材:家国情怀

中共中央国务院17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2015年春节团拜会,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强调,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无论身处何时何地,对家庭的眷恋始终牢牢扎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基因之中。每年春节前夕,如候鸟归巢般的返乡春运大军便是中华民族浓烈家庭观念的真实写照。 一年到头无论再忙也要回家过年。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一顿团圆饭;陪家人说说话,叙叙情;一边看春晚一边期待午夜钟声敲响,无不体现着和谐、美满的家庭氛围,寄托着人们对于平安、健康、幸福的期许。“春节是万家团圆、共享天伦的美好时分”,而阖家团圆、共享天伦之乐则体现了“家和”的理念。

有一句歌词写得很好,“家和万事兴,国安享太平”。在现代汉语中,我们往往把“国”称为“国家”,这是因为“国”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个大家庭。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只有每一个家庭和谐美满,整个国家、社会才会安定团结。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正是因为国人对于家的重视,才让我们每个人都深深地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只有家教良好、家风和美、亲情和睦的家庭才能培养出人格健康的社会个体,才能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更好地贡献力量。

因而,“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当每个家庭成员之间都和睦相处、相亲相爱,千千万万“家和”的力量将汇聚成强大的精神动力,为国家和社会进步提供源源不断的正能量,带来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大好局面。平安、健康、幸福是每个家庭最朴素的梦想,只有当这好梦圆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得以实现。

篇三:《家国情怀阅读材料》

“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它是对自己国家一种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是杜甫对家的眷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是陆游对国家的期许;“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这是秋瑾报国的决心;“振兴中华”、“天下为公”,这是中山先生的情怀;“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是毛泽东对历史的叩问。直到今天,哪一位炎黄子孙,不希望祖国强大,不憧憬生活美满?家国情怀就这样代代流淌,绵延不止,凝聚成岿然不倒的民族精神,升华为中国追梦的不竭动力。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大学》

这段论述将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串连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奠定了国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理想和行为准则。

苏武牧羊

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坐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

苏武留胡节不辱!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关于家国情怀的作文}.

二十世纪初,中学教师蒋荫堂先生看到国家风雨飘摇、山河破碎的惨状,满怀激愤,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感人肺腑的歌,呼吁中华儿女坚守民族气节,精诚团结,共赴国难。《苏武牧羊》一经传出,短短几年间就唱遍了大江南北。它曾经是“察绥抗日同盟军”早晚必唱的军歌。在日本鬼子入侵我华夏神州时,吉鸿昌将军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坚决反对内战,率部转战长城内外,重创侵华日军,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作为这支部队的前敌总指挥,他非常喜爱这首歌,大敌当前,他用苏武的气节激励将士们奋勇杀敌,保家卫国。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首句言“五月天山雪”,已经扣紧题目。五月,在内地正值盛夏。在天山,自然,所见所感也就迥然有别。天山孤拔,常年被积雪覆盖。 “无花只有寒”。“寒”字,隐约透露出诗人心绪的波动,何况寒风之中又传来《折杨柳》的凄凉曲调呢!春天在边疆是看不到的,人们只能从笛曲之中去领受,去回味。《折杨柳》为乐府横吹曲,多写行客的愁苦。在这里,诗人写“闻折柳”,当亦包含着一层苍凉寒苦的情调。他是借听笛来渲染烘托这种气氛的。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古代出征要敲击钲、鼓,用来节制士卒进退,

五、六两句,写的正是这种情况。语意转折,已由苍凉变为雄壮。诗人设想:自己来到边塞,就在天山脚下,整日过着紧张的战斗生活。白天在钲、鼓声中行军

作战,晚上就抱着马鞍子打盹儿。这里,“晓战”与“宵眠”相对应,当是作者有意在概括军中一日的生活,其军情之紧张急迫,跃然纸上。“随”字,摹状士卒的令行禁止。“抱”字,描绘士卒夜间警备的情况。二句写的是士卒的生活场景,而他们守边备战,人人奋勇,争为功先的心态则亦尽情流露出来。{关于家国情怀的作文}.

尾联“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是借用傅介子慷慨复仇的故事,表现诗人甘愿赴身疆场,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直”与“愿”字呼应,语气斩截强烈,一派心声,喷涌而出,自有夺人心魄的艺术感召力。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战士们有思家之绪,这很自然,因为他们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但战士的根本价值却在于他们是祖国安全的捍卫者。现在是这样,古代也是这样。

王昌龄的边塞诗有不少篇章就是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的。上面这首便是有代表性的一篇。 首句写边疆地理位置和环境。一个“暗”字,给人以沉重压抑之感。次句写形势的险恶,他们征戍在边疆前沿,回望祖国只见玉门关一座孤城。第三句写战斗的紧张激烈,语言概括而形象鲜明如见。末句代战士们立誓,正面地讴歌他们的忠勇。有了前三句的铺垫,战士们的誓词分量才显得更重。

应该指出,这并不是一首写实之作。从所涉及的地名看,相距不下千百里。青海湖在今青海省西宁市西,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县西,而唐朝的西域根本没有一个楼兰国,汉代的楼兰国在今新疆鄯善县东南。但是诗人为了表现守边战士的英勇无畏和爱国热忱,却把它们写到了一首诗里。这在诗歌创作中不但允许,而且是常见的,人们感兴趣的是诗中表现的思想和情趣,倘若非要胶柱鼓瑟地进行考证,那就未免多事了。{关于家国情怀的作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他的部将李怀仙斩其首来献,安史之乱结束。杜甫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全诗八句。开头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因此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诗的后六句都是对偶,但却明白自然像说话一般,有水到渠成之妙。

满江红 岳飞

怒发冲冠, 凭栏处、 潇潇雨歇。 抬望眼, 仰天长啸, 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 白了少年头, 空悲切。

{关于家国情怀的作文}.

靖康耻, 犹未雪; 臣子恨、 何时灭? 驾长车、 踏破贺兰山缺。 壮士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 收拾旧山河, 朝天阙

这是一首气壮山河、光照日月的传世名作。绍兴十年(1140),岳飞挥师北伐,大破金兵于偃城。 进抵距汴京仅四十五里的朱仙镇后, 他对部下说:“直抵黄龙(今吉林农安,金故都),与诸公痛饮耳。”这是以恢复为己任的岳飞的素志。此词即抒发他扫荡敌寇、还我河山的坚定意志 和必胜信念,反映了深受分裂、隔绝之苦的南北人民的共同心愿。全词声情激越,气势磅礴。开篇五句破空而来,通过刻画作者始而怒发冲冠、继而仰天长啸的情态,揭示了他凭栏远眺中原失地所引起的汹涌激荡的心潮。接着,“三十功名”二句,上句表现了他蔑视功名,唯以报国为念的高风亮节,下句则展现了披星戴月、转战南北的漫长征程,隐然有任重道远、不可稍懈的自励之意。“莫等闲”二句既是激励自已,也是鞭策部下:珍惜时光,倍加奋勉,以早日实现匡复大业。耿耿之心,拳拳之意,尽见于字里行间。它和《汉乐府·长歌行》中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 悲”一样,是被后人奉为箴铭的警策之句。下片进一步表现作者报仇雪耻、重整乾坤的壮志豪情。“靖康耻”四句,句式短促,而音韵铿锵。 “何时灭”,用反诘句吐露其一腔民族义愤,语感强烈,力透字背。“驾长车”句表达自已踏破重重险关、直捣敌人巢穴的决心。“壮志”二句是 “以牙还牙,以血还血”式的愤激之语,见出作者对不共戴天的敌寇的切齿痛恨。 结篇“待从头”二句再度慷慨明誓:等到失地收复、江山一统之后, 再回京献捷。全词以雷贯火燃之笔一气旋折,具有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因而一向广为传诵,不断激发起人们的爱国心与报国情。

狱中题壁 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狱中题壁》是近代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谭嗣同在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狱中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的前两句运用张俭和杜根的典故,揭露顽固派的狠毒,表达了对维新派人士的思念和期待。后两句抒发作者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雄心壮志。这首诗格调悲壮激越,风格刚健道劲。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林则徐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五月,林则徐因查禁鸦片、抗击英国侵略者而获罪,被清廷革职查办,“从重发往伊犁效力”。他在由浙江镇海前线启程前,怀着无比悲愤的心情写了这首七律。表达了作者愿为国献身,不计个人得失的崇高精神。颔联若用现代语言表达,即“只要有利于国家,哪怕是死,我也要去做;哪能因为害怕灾祸而逃避呢。”此联已成为百余年来广为传颂的名句,也是全诗的思想精华之所在,它表现了林则徐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和忠诚无私的爱{关于家国情怀的作文}.

国情操。“生死以”,语出《左传·昭公四年》:郑国大夫子产因改革军赋制度受到别人毁谤,他说:“苟利社稷,死生以之。”

《与妻书》节选

林觉民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够?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吾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今日吾与汝幸双健。天下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与妻书》是林觉民在1911年广州起义的前三天——4 月24日晚写给爱妻陈意映的。《与妻书》情真意切,字字泣血,到处都是浓得化不开的真情,缠绵悱恻而又充满激情,充满凛然正气,为国捐躯的激情与对爱妻的深情两相交融、相互辉映,叫人断肠落泪,而又撼人魂魄、令人感奋。虽然已时隔百年,但文章的魅力依然,作者对爱妻的那份真情、那种“以天下人为念”、舍生取义的革命者的气度风范,依然令人动容,并必将流芳百世、名垂千古。

在那样一个即将面对生死诀别的时刻,林觉民在写给爱妻的诀别书中,不可能再说什么甜言蜜语,整封书信从头至尾娓娓倾诉的就是他“以天下人为念”、不惜抛却儿女情长、置生死于度外、舍身参加革命的坚决与执著,以及他对爱妻的留恋与不舍。眼看就要踏上凶险之路,和自己的亲人永别,再坚强的人也难免心碎肠折。但他毕竟是胸怀大志、“以天下人为念”的革命者,面对生离死别虽然伤悲,却悲而不戚、悲而不哀,没有“小男小女”们那般悲悲切切、哭哭啼啼,而是满怀悲壮、大义凛然,表现了一个革命者以天下为己任,追求正义与真理,舍身取义的高尚情操和宽广胸怀,令人肃然起敬。

对酒 秋瑾

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题目“对酒”便可使人联想起曹操的诗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但一个是抒发拯救祖国的革命豪情,一个却是表达对离乱的伤感,建功立业的渴望。首联可从其豪气联想到秋瑾的其他诗句“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不因人热。俗子胸襟谁识我”,但秋瑾也还有作为一个女子的生活情趣和细腻感情:“夏昼初长,纨扇轻携纳晚凉,浴罢兰泉,斜插茶花映翠钿”。第二句大有李白诗风:“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李白《将进酒》)。

第三句可想到她的另一些诗句:“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最后一句和鲁迅的“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思想是相通的。

秋瑾生活的时代,人们已经痛感到整个中国的极度女性化,因此涌现出一批豪侠刚烈之士,以夸张的男性化生活姿态向传统社会挑战。秋瑾身为女性,但她时时反抗命运加给自己的性别身份。她恨苍天“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她宣称:“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满江红》)她说:“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鹧鸪天》)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吉鸿昌绝命诗

吉鸿昌刑场上慷慨陈词: “我为抗日而死,不能跪下挨枪,我死了也不能倒下!给我拿个椅子来,我得坐着死。”坐在椅子上又向敌人说:“我为抗日死,死得光明正大,不能在背后挨枪。你在我眼前开枪,我要亲眼看到敌人的子弹是怎样打死我的。”

望大陆 于右任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多年前的一天黎明,在海峡对岸的那个岛上,辗转反侧几乎一整夜的诗人,终于在日记本上写下了长长短短的句子。他老了,来日无多。远眺故土,只有痛哭,只能用诗歌排遣心中的郁闷。后来,人们在他的遗物中发现了这曲不尽的“遗歌”。

于右任,陕西三原人。生于1879年4月11日,故于1964年11月10日。原名伯循,字诱人,后以“诱人”谐音“右任”为名。中国近现代政治家、书法家、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中国近现代著名高校的创办人。

1906年,于右任为创办《神州日报》赴日本考察,结识孙中山,加入同盟会。1907年起先后创办《神州日报》、《民立报》积极宣传民主革命。1926年,于右任担任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

1924年,国民党在广州举行有共产党人参加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右任与毛泽东都出席了会议,这是他们第一次见面。1945年8月,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与周恩来前往于宅拜访,于右任因公外出,未能见面。当晚,张治中为毛泽东举行宴会,邀请于右任等人参加。9月,于右任设午宴招待毛泽东、周恩来等人,于右任与毛泽东在宴席上聊起诗文,认为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是激励后进的佳句。

1949年11月,于右任想去香港看病,蒋介石用专机将于从重庆送到台湾。1964年在台北病逝,享年86岁。

两弹元勋——邓稼先

邓稼先(1924—1986),安徽省怀宁县人,中国杰出的科学家、中国两弹元勋,先后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和美国普渡大学,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关于家国情怀的作文 家国情怀作文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