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关于立足青少年、生活实际、弘扬中国传统文的一句10话(10-15)字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高中作文 zuowen 1浏览

【 – 高中作文】

篇一:《2015-2016学年10月份政治文化生活一二单元考试题》

高二政治试题2015年9月13日

第Ⅰ卷 客观卷(共60分)

选择题:本卷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环顾我们身边的生活,各种文化活动目不暇接,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有。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A.2015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美国 B.2015年9月,中国举行阅兵仪式

C.2015年5月,中国股指突破5000 D.2015年12月,广州举行国际马拉松赛

2. “石头上刻着名人名言,石头是物质的,但表现的是精神的内容。”对这句话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文化就是刻在石头上的名人名言B.物质的活动和精神的活动是分开的,两者互不影响

C.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D.文化就是人类创造的产品

3.我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这些地区可以优先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和优势文化产业。这说明

A.文化发展具有相对独立性 B.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C.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经济的反映 D.文化是经济的派生物 4.目前在我国对外贸易总额中,文化贸易约占1%,并且存在着巨大的逆差,进口出口的比例是10:1。为了发展对外文化贸易,我们可以向政府提出以下合理化建议

①提高文化产品的质量,增强我国文化产品的竞争力②加强对外文化交流,营造对外文化贸易的良好环境③全面继承传统文化,对外输出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文化产品④激发文化创造活力,鼓励、扶持有竞争力的文化企业“走出去”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5.台湾作家龙应台曾说,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这说明

A.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B.文化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

C.文化是人类改造世界的活动 D.文化是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6.近年,涌现出土豪、中国大妈、"APEC蓝"等大量新词、热词,这些凝练个性的词语,是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代表了一定社会阶层的民意和情绪,表达出人们对事件和生活的态度。这表明

A. 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的目的 B.文化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

C.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 D.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7.2014年12月4日上午,肇庆市在牌坊广场隆重举行大型法制宣传活动,庆祝首个国家宪法日,大力弘扬宪法精神。该市开展国家宪法日宣传活动,是因为

A.文化对人的影响是积极 B.人创造了文化,也在享受文化

C.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接受、主动学习的过程

D.文化对人的影响,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8.“行人第一,脚踏车第二,汽车最后”这一发达国家普遍遵循的道路交通原则,值得我们借鉴。汽车社会需要健康的汽车文化,这是因为

1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 ②文化决定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③健康的文化是个人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④健康的文化能提高人的思想道德修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9.从文化对人影响的角度看,下列说法体现的道理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寓意一致的是

①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②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③耳濡目染 ④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0.除了脚印什么都不要留下;除了记忆,什么都不要带走。“地球资源有限,尽量不用一次性消耗品”等环保标语处处可见。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这些环保标语

①营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 ②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③促进了人们的全面发展 ④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人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1.“学校教育应该是:给你一部历史让你翻阅;给你一种文化让你感受;给你一些时间让你安排;给你一个舞台让你表演;给你一些机会让你创造;给你一个期待让你自我成长。”这说明

A.终生学习是一种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 B.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熏陶需要自觉与主动

C.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D.人对文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

12.一个美国游客看到中国传说中的人物财神赵公明一手举钢鞭、一手托金元宝的塑像,感叹道:“掠夺资源还受到如此尊重,这种思维与美利坚没什么区别。”这表明

A.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和内容 B.中国人和美国人的思维方式基本相同

C.中国人和美国人的思维方式完全不同 D.文化背景差异影响人的认识活动

13.家风又称门风,是给家中后人们树立的价值准则。广东各地开展“好家风”主题宣传实践活动,充分展现优秀家风对文化传承、子女成长、道德修养乃至家庭发展、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对开展“好家风”主题宣传实践活动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开展“好家风”主题宣传实践活动对人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

B.“好家风”主题宣传实践活动必将对人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等产生重要影响

C.开展“好家风”主题宣传实践活动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D.开展“好家风”主题宣传实践活动就能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

14.“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识以领之,方能中鹄(鹄(gǔ):箭靶的中心)。”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这一诗句激励当代广大青年

①通过优秀文化塑造精彩人生②积极主动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③精神能够决定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④续写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5.一所国际公寓闹火灾,里面住有犹太人,法国人,美国人和中国人.犹太人急急忙忙先搬出的是他的保险箱,法国人先拖出的是他的情人,美国人则先抱出他的妻子,而中国人则先背出的是他的老母.这一趣谈反映了 ①中华传统文化比其他国家的文化优秀 ②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③文化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具有特有的包容性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相继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据此回答16-17题。

2

16.我国之所以要加强文化遗产的申报和保护工作,是因为

①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②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③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 ④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7.对于上述材料中中、哈、吉三国联合申遗,理解正确的是

①文化遗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和精神纽带②能够促进中哈吉文化的融合,消除中哈吉文化之间的差异③体现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为中国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④有利于加强中哈吉文化交流,增进中哈吉文化之间的了解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18.针对一些地方在语文教材中删减旧体诗词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的诗词

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我觉得‘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之所以要重视古典诗词教学,是因为古典诗词

A.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B.被人们称为凝固的艺术C.是民族文化的结晶D.是中华文化创造的泉

19.提起节日,人们就会想到中国的春节、中秋节、端午节,西方的圣诞节、复活节、感恩节等。这些民族节日是①一个国家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②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③维系各民族人民团结和睦的物质纽带④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A.①② B.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20.第二届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于2014年8月在南京举行,这是继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后,东西方文化的再一次激情交汇和碰撞。我们既要弘扬奥运精神,又要让世界人民感知底蕴深厚、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的交融。这体现出

①文化在交流中传播②文化创新是文化多样性的基础③文化在继承中发展④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1.2014年南京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于8月16日20时在中国南京开幕。这不仅是一场体育盛会,也是一场世界文化盛会。假如你是一位奥运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应当

①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②做各国文化的弘扬者、建设者 ③尊重各国文化之间的差异 ④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A.①②③ B.①③④ C .②③④ D.①②④

22.《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是中国第一部深入探索东西方文化的纪录片,该片用全球化的视野展现文化

交流与碰撞,包容共同与差异,将思考隐于影像的绚烂之中,一经播出就受到了观众的喜爱。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能够促进文化创新 ②民族文化的个性要通过共性表现出 ③消除民族间的文化差异是实现文化繁荣的必要条件 ④文化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A.①② B.②④ C. ①④ D. ③④

23.最近一段时间,汉语中夹杂外语词的现象成了舆论关注的焦点。有专家表示,汉语中大量使用外语词,

既破坏了汉语言文字的严整与和谐,破坏了汉语的“纯洁”,也消解了中国文化精深而丰富的内涵,不利于汉语的健康发展。这种观点,在网上引起了不小的争议。假如你不赞同该专家观点,理由是 ①以包容的心态吸纳一些外语词,可以增强汉语的表现力 ②有选择地吸收和借鉴外文化,是文化自信的表现③不同民族的文化可以相互借鉴,相互融合,走向趋同④学习和吸收外文化的优秀文明成果是文化创新的根基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3

24.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播出之后在国内外受到热捧。一位网友说:“《舌尖上的中国》不只能

让人看饿了,更能让人看哭了。”饿是因为美食,哭是因为勾起乡情。这说明传统文化

A.展现厚重的文化底蕴与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B.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道德伦理

C.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

D.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

25.“微课”依托新兴媒体,以“短小精悍”的风格,正迅速成为发达地区的学校教学活动;“微店”同样依托微博等新兴媒体,迅速走入公众生活。这说明

①科技进步促进了文化传播、继承与发展 ②大众传媒是以互联网的推广为标志的

③新兴媒体具有传递、沟通、共享的功能 ④网络文化是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文化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26.如果有外国人问你,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什么?你的回答应该是

A.传统习俗 B.传统节日 C.传统文艺 D.传统思想

27.每逢传统节日,总会出现一些“天价”礼品。古有“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天价”礼品流行,人们似乎更认同“礼轻情意轻,礼重情意重”。古今对“礼”的不同态度从一侧面说明了

A.传统文化要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相适应B.现代社会文明健康交往需要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C.我们需要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D.公民的科学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有待提升

28.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已被拆”,这是流行的老百姓对盲目进行旧城改造而拆除传统特色建筑行为的感慨。时下,许多富有特色的传统村落不断消失,不禁使人对乡村古建筑的衰落感到惋惜。之所以令人惋惜,是因为

①要重视现代文化的作用,避免文化发展上的守旧主义 ②传统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③乡村的衰落不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④未能清楚认识乡村文化的落后性和外来文化的先进性

A.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①④

29.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角度看,右图漫画《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告诉我们

①传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 ②发展是传承的必然要求

③要辩证的对待传统文化 ④创新是学习的根本目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0.

动漫形象能够走近年轻人,是保护和开发中国民俗优秀文化的新手段。找准传统文化和年轻人的共鸣,发掘其中的时代特征,成为民族元素动漫化的关键。材料说明

A.文化创新既要继承传统,又要体现时代精神B.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C.文化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 D.文化创新需要加强对外文化交流

31.前几年,韩剧充斥我国的电视频道,“韩流”吹遍全中国,我国出现许多“哈韩族”。最近一部《来自

星星的你》又风靡我国,韩剧中普遍流露的对于本国传统文化的肯定,对儒家思想的张扬,但是这些 4

却被我们的电视剧导演和编剧所忽视。这个事实启迪我们

①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传统文化 ②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③文化产品既要保持民族性,又要体现时代性 ④应抵制外来文化,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 ①③

32.由上海越剧院创作演出的大型古装越剧《甄嬛》在全国火热巡演,这部由当红网络小说改编的作品,不仅成为各大艺术节上的得奖专业户,在票房上也创下原创越剧新高。这启示我们

①文化创新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③文化创新要运用现代元素,与时俱进

A.①③ B.①④ ②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是文化创新的基础 ④文化创新要向着流行化、时尚化发展 C.②③ D.②④

33.随着E时代的到来,传统手写汉字的习惯已被悄悄颠覆。提笔忘字、写不好字、不会写字的“汉字危机”已成为普遍现象。因此,“拯救汉字”已成为许多有识之士的集体呼吁。这是因为传统手写汉字

A.是人类文化的基本载体 B.关系到中华文化的传承

C.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D.是文化交流和传播的重要手段

34.粽子几乎成了端午节的代名词,但南方人大多爱吃咸肉粽子,北方人粽子馅往往是甜的。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华文化具有

A.独特性 B.区域性 C.整体性 D.民族性

35.“卷珠帘,倚高阁,觥筹交错,浮生若梦""”歌曲《卷珠帘》旋律婉转悠扬,歌词诗意缠绵,有着浓浓的中国古风,在央视《中国好歌曲》一炮走红,并成功登上央视春晚。该歌曲的成功缘于它 ①民族特色鲜明,能够激发观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②创新艺术形式,保障了人们的基本文化权益 ③巧借大众传媒,成功实现了自身的商业价值 ④文化底蕴深厚,能够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36.孔子学院被誉为“中国最好最妙的出口产品”,妙就妙在中方不唱“独角戏”,而与外方共唱“二人转”:我方主导、民间运作、中外合作、互利互享,中外高校、中小学“结对”办学,中方院长、外方院长携力推进,“融入外国主流”。可见,孔子学院的成功是基于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中华文化和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 ②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是提升文化竞争力的前提和基础

③促进中华文化传播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 ④我国综合国力的持续增强和随之带来的软实力的提升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37.在《汉字心能量》一书中,作者皮明以汉字“心”为重点,选择了带有“心”字旁的600个汉字,探索这些汉字字符中所蕴含的关于心灵的东方智慧。在皮明看来,含有“心”的汉字是关于“心灵”的解读和关爱,充满着正能量、饱含着人生感悟。材料主要体现了中华文化的

A.源远流长 B.博大精深 C.包容性 D.相对稳定性 38.2014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国家

主席习近平发表讲话。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其意义在于

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②凝聚强大民族力量 ③培育伟大民族精神 ④提高民族科学素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

篇二:《中特2参考答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参考答案)

一、论述题(50分)

1、谈一谈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内涵的理解?(10分)结合实际,论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重要意义?(15分)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内涵: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中国政府解决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其基本含义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高度自治;力争和平统一,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即:要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大陆作为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和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不变;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台湾;台湾回归祖国怀抱,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坚决反对台湾分裂势力搞“台独”,坚决反对“外国势力”干涉台湾问题,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实现统一。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重要意义:

第一,实践意义。一是顺利收回香港、澳门,保证了两个特别行政区的繁荣稳定;二是有利于避免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带来的不良后果,有利于推动祖国统一大业,也尽可能为中国经济建设争取到和平的国内外环境;三是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树立了良好范例,提供了新思路,进行了有益探索,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地区稳定。

第二,理论意义。中国共产党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是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从现实出发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科学构想。第一,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认为,在一个国家内,可以同时容纳两种不同性质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第二,创造性地把处理国家与国家之间关系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运用于解决一个国家内部的统一问题。认为,在一个国家内,两种不同性质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地区,可以参照这些原则和平共处。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关于立足青少年、生活实际、弘扬中国传统文的一句10话(10-15)字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