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手艺绝活的作文 手艺人的绝活

高中作文 zuowen 2浏览

【 – 高中作文】

篇一:《高考作文素材大国工匠精神》

青州一中高三语文阅读材料之大国工匠

有一群劳动者,他们的成功之路不是上名高中、进名大学,而是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他们成为国宝级的顶级技工,成为一个领域不可或缺的人才。他们技艺精湛,有人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丝漏点,有人能把密封精度控制到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还有人检测手感堪比X光那般精准,令人叹服。他们就是中国工匠。所谓工匠,是指有工艺专长的人。工匠的特质是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地改善自己的工艺,制造的产品通过双手的升华,塑造着“工匠精神”。在这里,介绍八位中国工匠。

1. 胡双钱 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的一名高级钳工技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着同一个动作,整整35年。35个春夏岁月里,他加工过的数十万飞机零件,从未出现过一个次品。

在C919首架数百万个零部件的大飞机上,有80%是我国第一次设计生产的,钳工胡双钱打磨着大飞机上的一个个精密零件,所有工作都靠手工完成。在他加工的零部件中,最大的将近5米,最小的比曲别针还小。有一次,在加工定位圈时,由于零件的直径小,零件定位直口的孔径更小,而孔径深度尺寸又较长,孔径的公差要求高,通常加工完孔径的内圆尺寸后,内径无法进行打表测量,也没有专用量具。胡双钱反复琢磨,找出了一种测量内壁尺寸的方法:用块规加上标准的圆柱销进行辅助测量,通过一次次打表测量,直到符合图纸的加工要求。

胡双钱不仅要按工作计划加工形状各异的零部件,有时还要临时“救急”。一次,厂里急需一个特殊零件,从原厂调配需要几天时间,为了不耽误工期,只能用钛合金毛坯在现场临时加工。胡双钱再一次临危受命。这个零件的精度要求是0.24毫米,不到一根头发丝直径的二分之一。这样的零件本来要靠先进的数控车床来完成,但当时厂里没有匹配的设备,胡双钱艺高人胆大,硬是靠着自己的双手和一台传统的铣钻床,用了一个多小时,打出36个孔。当这场“金属雕花”结束后,零件一次性通过检验。

胡双钱像一个有些过时的“老古董”,他的抽屉里装满了和他同一个年代的老式工具。“只要中国制造的大飞机翱翔在蓝天,我愿一生做个工匠。”胡双钱仰望着蓝天这样说。 “工匠精神”是一种努力将99%提高到99.99%的极致精神。哪怕再小的细节,也要全神贯注,全力以赴。胡双钱,一个简单而又不简单的“大国工匠”。35年,加工数十万个飞机零件,从没出现过一个次品,这令太多人震惊。要做好一件事,不难;要做好一天的工作,也不难。但是,要在35年间,不出差错,做好每一件事,却是难上加难。人生道理归纳起来很简单,但是,要真正领会并身体力行,却很艰难很可贵。“大国工匠”胡双钱为蓝天梦甚而为中国梦诠释了最敬业的“工匠精神。

2.高凤林 火箭总装厂的一名焊工。在中国航天,53岁高凤林的工作没有几个人能做得了,他给火箭焊“心脏”,是发动机焊接的第一人。

极致:焊点宽0.16毫米,管壁厚0.33毫米。38万公里,是“嫦娥三号”从地球到月球的距离;0.16毫米,是火箭发动机上一个焊点的宽度;0.1秒,是完成焊接允许的时间误差。 “长征五号”火箭发动机的喷管上,就有数百根几毫米的空心管线。管壁的厚度只有0.33毫米,高凤林需要通过3万多次精密的焊接操作,才能把它们编织在一起,焊缝细到接近头发丝,而长度相当于绕一个标准足球场两周。

专注:为避免失误 练习十分钟不眨眼。高凤林说,在焊接时得紧盯着微小的焊缝,一眨眼就会有闪失。“如果这道工序需要十分钟不眨眼,那就十分钟不眨眼。”他的专注来自刚入行时的勤学苦练,航天制造要求零失误,这一切都需要从扎实的基本功开始。发动机被称为火箭的心脏,对于焊接工作来说,一点小小的瑕疵可能就会导致一场灾难。因此,焊接不仅需要高超的技术,更需要细致严谨。

动作不对,呼吸太重,焊缝就不均匀了。从姿势到呼吸,高凤林从学徒起就接受到最严苛的训练。带上焊接面罩,这只是一个普通的操作动作,但是对高凤林来说,却是进入到一种状态。 匠心:用专注和坚守创造不可能 坚守:35年焊接130多枚火箭发动机。高凤林说,每每看到我们生产的发动机把卫星送到太空,就有一种成功后的自豪感,这种自豪感用金钱买不到。正是这份自豪感,让高凤林一直以来都坚守在这里。35年,130多枚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在他焊接的发动机的助推下,成功飞向太空。这个数字,占到我国发射长征系列火箭总数的一半以上。 专注做一样东西,创造别人认为不可能的可能,高凤林用35年的坚守,诠释了一个航天匠人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

3.顾秋亮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首席装配钳工技师。

潜水器有十几万个零部件,组装起来最大的难度就是密封性,精密度要求达到了“丝”级。而在中国载人潜水器的组装中,能实现这个精密度的只有钳工顾秋亮,也因为有着这样的绝活儿,顾秋亮被人称为“顾两丝”。 1公斤,是深海中1个指甲大小的面积上要承受的水压。1丝,只有0.01毫米,也就是一根头发丝的1/10那么细。载人潜水器身上所有密封面的装配精度,必须控制到几丝,这样才能确保潜水器在深海里既不漏水,又能缓冲巨大的水压。

“蛟龙号”的载人球是在俄罗斯定制的,安装的难度是在球体跟玻璃的接触面,要控制在0.2丝以下。0.2丝,只有一根头发丝的1/50。用精密仪器来控制这么小的间隔或许不算难,可难就难在载人舱观察窗的玻璃异常娇气,不能与任何金属仪器接触。因为一旦摩擦出一个小小的划痕,在深海几百个大气压的水压下,玻璃窗就可能漏水,甚至破碎,危及下潜人员的生命。因此,安装载人舱玻璃,也是组装载人潜水器里最精细的活儿。除了依靠精密仪器,更重要的是依靠顾秋亮自己的判断。

用眼睛看,用手摸,就能做出精密仪器干的活儿,顾秋亮并不是在吹牛。他即便是在摇晃的大海上,纯手工打磨维修的潜水器密封面平面度也能控制在两丝以内,因此人称“顾两丝”。

顾秋亮说,10厘米的一块方铁,要锉到0.5厘米,为了这个,他锉了15、16块方铁,锉刀都用断了几十把。

一遍遍地锉钢板,一遍遍地动脑筋琢磨,渐渐的顾秋亮手里的活儿有了灵性,做的工件全部免检,“两丝”的名号也渐渐被叫响了。

目前在中国,深海载人潜水器有两个,组装工作都是由顾师傅牵头。4500米载人潜水器或许是他组装的最后一台潜水器,载人舱的玻璃装好了,他还是那么精细,那么专注,反复确认它的安全性。

让人信任一次两次、一年两年容易,要一辈子信任很难。顾秋亮43年来,用他做人的信念,埋头苦干、踏实钻研、挑战极限,追求一辈子的信任。

这种信念,让他赢得潜航员托付生命的信任,也见证了中国从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的迈进。

4. 宁允展,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车辆钳工高级技师。

486.1公里,这是380A在京沪高铁跑出的最高时速,它刷新了高铁列车试验运营速度的世界纪录。

如果把高铁列车比作一位长跑运动员,车轮是脚,转向架就是他的腿,而宁允展研磨的定位臂就是脚踝。

每片转向架的体重有1.1吨,定位臂落在四个车轮的节点上,每个接触面不足10平方厘米,当列车以时速300公里运行时,接触面承受的冲击力有二三十吨。缝隙大了,车轮可能会松脱;如果完全焊死,转向架就无法再打开,影响列车检修。

宁允展负责的这道工序,不只在中国,全世界所有高铁生产线上,都要靠手工研磨。按照国际标准,留给手工的研磨空间只有0.05毫米左右,也就是相当于一根细头发丝。过去的十多年,宁允展就在这细如发丝的空间里施展着自己的绝技。

磨小了,转向架落不下去,磨大了,价值10几万元的主板就报废了。宁允展的同事说,宁允展的绝活也正在这里,他可以像绣花一样,把切口表面这些隐约的竖线,织成一张纹路细密,摩擦力超强的网,“0.1毫米的时候,国内大概有十几个人能干。到了0.05毫米,别人都干不了了,目前就只有他能干”。

宁允展这双魔术师般的手,传承了父亲的基因。他的父亲是村里的铁匠,宁允展小时候经常跟着父亲帮乡亲们打磨家具,也因此从小就喜欢上了学手艺。

初中毕业后,宁允展考上了铁路技校。没有想到的是,2006年,他会被万里挑一,成为第一位学习380A型列车转向架研磨技术的中国人,宁允展对技术的掌控和精准把握,让日本专家都竖起了大拇指。

宁允展成了高铁研磨的第一把手,很快还当上了班长。可是,没过多久,他却找到领导说不想当班长,还是让我干活吧。他说,自己对管理不感兴趣,感觉还是自己擅长的东西比较拿手。

宁允展说,工匠就是凭实力干活,实事求是,想办法把手里的活干好,这是本分。他说,要把这份手艺继续干下去,干到自己干不动为止。

一心一意搞技术,不当班长不当官,宁允展似乎与当下很多人有着不同的追求。宁允展说,我不是完人,但我的产品一定是完美的。做到这一点,需要一辈子踏踏实实做手艺。

如果每一件中国制造的背后,都有这样一位追求极致完美的工匠,中国制造就能够跨过“品质”这道门槛,跃升为“优质制造”,让更多的中国产品在全球市场释放更耀眼的光芒。

5.孟剑锋 北京工美集团的一名錾刻工艺师。錾(zàn)刻是指在金、银、铜等金属上刻出千变万化的浮雕图案的工艺,在我国有近3000年历史。在2015年北京APEC会议期间,古老

的中国錾刻技术,给各国元首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在送给他们的国礼中,有一个是金色的果盘里放了一块柔软的丝巾,看到的人都会情不自禁地伸手去抓,结果没有一个人能抓得起来,原来这块丝巾是用纯银錾刻出来的,而它就出自錾刻工艺师孟剑锋之手。 孟剑锋手里拿的叫錾子,敲击不同的錾子,就会在金属上留下不同的花纹,因此,要錾刻一个精美的图案,第一步要开好錾子。

北京APEC会议上送给外国领导人和夫人的国礼,一个像是草藤编织,有着粗糙质感的果盘,里面有一条柔软的银色丝巾,丝巾上的图案清晰自然,赏心悦目,让人不由得想去摸一下。为了分别作出果盘的粗糙感和丝巾的光感,孟剑锋反复琢磨、试验,亲手制作了近30把錾子,最小的一把在放大镜下做了5天。

开好錾子仅仅完成了制作国礼的第一步,最难的是,在这个厚度只有0.6毫米的银片上,有无数条细密的经纬线相互交错,在光的折射下才形成了图案,而这需要进行上百万次的錾刻敲击。下手时要稳准狠,同时又要特别留神,不能錾透了。上百万次錾刻,只要有一次失误,就前功尽弃。追求极致,这是孟剑锋给自己提的标准,为了做出支撑果盘的这4个中国结,孟剑锋的右手曾经起了厚厚一层茧子。

用银丝手工编织中国结,所有的技师想都没敢想,准备用机械铸造出来,再焊接到果盘上,但是,铸造出来的银丝上有砂眼,尽管极其微小,孟剑锋心里却怎么也过不去这道坎。在他心目中,没有瑕疵,并且是纯手工,这才配得上做国礼。

孟剑锋錾刻的工艺品上有四个托儿,工艺标准并没有规定它们必须是手工加工。但孟剑锋认为,既然号称纯手工,就不能有一寸地方不是手工。即便为此要多费气力,他也依然坚持亲手打磨。对作品负责,对口碑负责,对自己的良心负责,将诚实劳动内化于心,这是大国工匠的立身之本,中国制造的品质保障。{手艺绝活的作文}.

6.张冬伟 LNG船被称为“海上超级冷冻车”,要在零下163度的极低温环境下,漂洋过海,运送液化天然气。在世界民用造船领域,建造一艘LNG船的难度堪比建造一艘航母,目前只有美国等少数国家能建造LNG船。2005年,我国才有了第一批16个掌握这项焊接技术的工人,张冬伟就是其中之一。LNG船的内胆是整个船最核心的部分,需要焊接工人将一块块薄如纸的殷瓦钢板,像做衣服一样,一块一块连接起来。3.5米,走路可能只需要4秒钟,而张冬伟焊完一条这样长度的焊缝却需要整整五个小时。

殷瓦钢是一种耐超低温的钢材,薄如纸张,极易生锈,最薄的地方用手摸一下,24小时后就会锈穿。所以在焊接中,不能有一颗汗珠,一个手印,这就要求工人在焊接时,不仅手上准,更要心里稳,焊工们的任何情绪的波动,都有可能直接影响焊接的质量。“(殷瓦)钢板最薄的地方只有0.7毫米,跟一张牛皮纸一样薄,后面就是一个木箱子。规范如果用得不好的话,很有可能里面的木箱子就着火了,烧这个焊缝就是像在木头上玩火一样。”张冬伟如是说。

一条LNG船,殷瓦钢焊接长度总长达130公里,虽然90%是自动焊,但还有13公里特殊位置的焊缝,需要焊工手工完成,如果焊缝上出现哪怕一个针眼大小的漏点,就有可能造成整船的天然气发生爆炸,有人说LNG船就像一个会移动的原子弹。为了避免焊缝出现漏点,张冬伟要求自己在焊接过程中,不能有一丝停顿。

张冬伟:每当试航的时候,(LNG船)缓缓驶向这个大海的时候,感觉挺自豪的。手艺这个活,不是像电脑打字一样白纸黑字你放在这儿永远会有。手艺这个东西是掌握在手里的,是要脑筋和手并用的,你热爱它了,你喜欢它了你才会用心去学它,你才会追求它这个内在的东西。

7. 周东红 著名国画家李可染曾说过,“没有好的宣纸,就作不出传世的好国画。”而一张宣纸从投料到成纸,需要一百多道工序。而决定宣纸成败的就是捞纸这道工序,周东红就是一名捞纸工,国内不少著名的书画家都点名要他做的宣纸。

所谓“捞纸”,两个人抬着纸帘在水槽中左右晃动,一张湿润的宣纸便有了雏形,整个过程不过十几秒。但是宣纸的好与坏、厚与薄、纹理和丝络就全在这一“捞”上。周东红说,这叫“一帘水靠身,二帘水破心”。双手要摆到水面上,不要动,像绳子一样吊着,然后整个手抬起来45度角,抬得齐肩那么高。要从正中间下水,用双手舀水往前走大概十五公分左右深度。这上下一两,指的是做成的每刀宣纸的重量不能超过上下一两的误差,也就是说做成的每张宣纸的重量的误差不能超过1克。周东红说,“这三十年来,我捞的每一刀纸误差都不超过一两,这就是我的手艺。”

周东红说,他不知道什么叫工匠精神,但他知道要做好一件事,就必须勤学苦练。也正是带着这个念头,30多年来,经周东红捞的近千万张纸,没有一张不合格。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周东红在传统技艺上的精益求精和极致追求,让他不仅体会着劳动的快乐,也增添了传承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豪。

8.管延安 正在建设的港珠澳大桥连接珠海、澳门和香港,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长,施工难度最大的跨海大桥。工程中最大的挑战就是在茫茫大海中央修建一条5.6公里的海底隧道,长度、规模、施工工艺都是我国首次尝试,因此一些经验丰富的老技师都面临着全新的挑战,钳工管延安就是其中的一个。因为要避让空中航线和海面货轮,大桥两头是桥面,中间用一条5.6公里的海底隧道连接。考虑到地质条件和生态保护,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并没有采用传统的挖掘作业,而是用33节水泥沉管在海底一一对接而成。一节沉管长180米,宽38米,高11.4米,重量近八万吨,相当于八万辆小轿车的重量,这么重的东西下沉到四五十米的深海中与另一根对接,误差要以毫米计算,可以说是海底绣花。海底隧道完全封闭,大型机械无法进入,对接时只能依赖事先安装好的各种操作设备。

管延安所安装的设备中有一种叫截止阀,沉管对接时,它的作用是控制入水量,调节下沉速度,从而让两节隧道在深海中精准对接。同样是安装阀门,拧螺丝,如果是普通设备,只需要牢固稳定就行了,但在深海中操作,要做到设备不渗水不漏水,安装接缝处的间隙必须小于一毫米。这样的间隙无法用肉眼判断,管延安只能凭借手感来操作。凭着手上的感觉,就能判断一毫米的间隙,从2013年港珠澳大桥完成第一次海底隧道对接到现在,经管延安的手安装的设备已经成功对接16节海底隧道,操作零失误。管延安的技术不仅超越了当时挑中他的师傅,连两名大学生都成了他的徒弟。

别看管延安现在这么牛,刚刚到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当钳工时,满怀信心的他,就遭遇了一次不小的打击。第一次安装设备,干过二十年钳工的他轻车熟路,半个小时完成,没想到,模拟调试时,设备漏水了。所幸只是测试,问题又很快解决,没有造成太大损失,但上百名工友几天的活儿白干了,一切必须从头再来。这一次失败,让管师傅认识到,港珠澳大桥的活儿是一次全新的挑战,技术必须要更加精益求精。他索性把宿舍搬到设备仓库附近,从早到晚地练习。

要找到最佳感觉,需要耐心,更需要时间,平时半个小时就能安好的设备,在这里需要四五个小时。为了训练自己的手感,干活的时候,管师傅很少戴手套。

管师傅工作的隧道内不透风,闷热潮湿,他每天要在这里工作近十个小时。管延安:我不怕吃苦不怕累,就是这个执着,我认准的事,我需要把它完完好好地干好,必须把它圆满地干好,不管出现什么问题,我会走到底。

管延安只有初中文化,却成为安装海底隧道对接设备的第一人,甚至专业院校的大学生都成为了他的徒弟。能成就这一切,是管延安对技工这个职业的尊重,管延安以匠人之心追求技艺的极致,让海底隧道成为他实现梦想的平台。

【编后语】每个大工程背后,离不开这些技工人才,他们是颗闪光的螺丝钉,是中国制造不可或缺的人才。这些大国工匠们给我们展示了另外一种人生追求,执著、坚守、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如果把所有这些特质凝聚成一个词,那就是“匠心”。有匠心,就一定能实现心中梦想;有匠心,就一定能锻造“中国品质”;有匠心,“中国制造”就一定能飞得更高。

篇二:《我学会了一门手艺》

我学会了一门手艺

今天是星期五,学校组织四年级去海淀区青少年活动中心。这次活动我们班共分三个项目,三个小组,我有幸被分到了机械组装小组。我们进了活动中心就直奔二楼的机械组装的屋子。走进室内看见指导老师站在黑板前,大家依次坐下认真的看着指导老师等待他讲课。

指导老师先把这个电风扇怎么做怎么拼装说了一遍,又把我们要做的电风扇展示给大家看。现在,老师说:“大家就可以开始做了。”我特别兴奋,心想:“终于可以做了”,老师把电风扇材料的袋子发给了我们。我先从指导老师刚发给我的袋子里拿出一个电机,又拿出一根长导线,再把长导线的一头连在电机右边的触点上,我再拿出一根长导线用同样的方法将它连在电机左边的触点上,然后我拿出一个开关,用右边连电机导线的另一个头连在开关的中间一个触点上,“你快完成一半了,加油!”我自言自语地说。我再次拿出一个长导线和两个弹簧触片,把这根长导线连在电机左边开关的第三个触点上,导线的另一头则连在弹簧触片上,另一个弹簧触片则连在电机左边的那根长导线的另一头。我又把把上的一个凸起安在一个塑料外壳上的凹槽里,再把开关、弹簧触片安装到一个槽里,再用另一个塑料外壳和这个塑料外壳扣在一起,我又看了这个快要成功的电风扇,它长9厘米,宽3厘米,红色塑料外壳,最后把我刚刚做好的风扇头安上去,再安上两节电池,然后把电池盒盖盖上,这个电风扇就可以让我在炎热的夏天感到无比的凉爽,也会让我更热爱机械组装了。

我学会了手持电风扇怎么组装,望着自己的组装成果—电风扇,真高兴啊!。这次活动让我收获了快乐,也让我收获了一门手艺。

篇三:《《大国工匠》作文素材》

《大国工匠》典型素材整理

推荐语:有一群劳动者,他们的成功之路不是上名高中、进名大学,而是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他们技艺精湛,有人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丝漏点,有人能把密封精度控制到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还有人检测手感堪比X光那般精准,令人叹服。他们用劳动者的手缔造了一个个“中国制造”神话。

主要观点:

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大国工匠擦亮中国制造、以劳动(匠心、卓越、智慧)赢得尊严、劳动之美(神圣、伟大、尊严等)、劳动(热爱、坚守、勤勉、执着)成就梦想、舍与得、坚守、专注、小草在歌唱、小人物成就大辉煌

人物及其主要事迹

《大国工匠》1:火箭“心脏”焊接人高凤林

今年53岁的高凤林,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211厂发动机车间班组长,35年来,他几乎都在做着同样一件事,即为火箭焊“心脏”——发动机喷管焊接。有的实验,需要在高温下持续操作,焊件表面温度达几百摄氏度,高凤林却咬牙坚持,双手被烤得鼓起一串串水疱。因为技艺高超,曾有人开出“高薪加两套北京住房”的诱人条件聘请他,高凤林却说,我们的成果打入太空,这样的民族认可的满足感用金钱买不到。他用35年的坚守,诠释了一个航天匠人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

极致:焊点宽 0.16毫米 管壁厚0.33毫米

“长征五号”火箭发动机的喷管上,就有数百根几毫米的空心管线。管壁的厚度只有0.33毫米,高凤林需要通过3万多次精密的焊接操作,才能把它们编织在一起,焊缝细到接近头发丝,而长度相当于绕一个标准足球场两周。

专注:为避免失误 练习十分钟不眨眼

高凤林说,在焊接时得紧盯着微小的焊缝,一眨眼就会有闪失。“如果这道工序需要十分钟不眨眼,那就十分钟不眨眼。”。{手艺绝活的作文}.

坚守:35年焊接130多枚火箭发动机

高凤林说,每每看到我们生产的发动机把卫星送到太空,就有一种成功后的自豪感,这种自豪感用金钱买不到。

正是这份自豪感,让高凤林一直以来都坚守在这里。35年,130多枚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在他焊接的发动机的助推下,成功飞向太空。这个数字,占到我国发射长征系列火箭总数的一半以上。

匠心:用专注和坚守创造不可能

火箭的研制离不开众多的院士、教授、高工,但火箭从蓝图落到实物,靠的是一个个焊接点的累积,靠的是一位位普通工人的咫尺匠心。

专注做一样东西,创造别人认为不可能的可能,高凤林用35年的坚守,诠释了一个航天匠人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

《大国工匠》2:工艺美术师孟剑锋

推荐语:孟剑锋是北京工美集团的一名錾刻工艺师,他用纯银精雕细琢錾刻的“和美”纯银丝巾,在去年北京APEC会议上,作为国礼之一赠送给外国领导人及夫人。从业二十年来,他追求极致,对作品负责,对口碑负责,对自己的良心负责,将诚实劳动内化于心,这是大国工匠的立身之本,中国制造的品质保障。 纯手工国礼 出自我手

北京APEC会议上送给外国领导人和夫人的国礼中有一件看起来是草藤编织的果盘,里面有一条柔软的银色丝巾,丝巾上的图案清晰自然,赏心悦目。为了分别作出果盘的粗糙感和丝巾的光感,孟剑锋反复琢磨、试验,亲手制作了近30把錾子,最小的一把在放大镜下做了5天。

追求极致 超越自我

追求极致,这是孟剑锋给自己提的标准。支撑果盘还需要4个中国结作为托儿,工艺标准并没有规定它们必须是手工加工。技师们准备用机械铸造出来,再焊接到果盘上,但是,铸造出来的银丝上有砂眼,尽管极其微小,孟剑锋心里却怎么也过不去这道坎。在他心目中,没有瑕疵,并且是纯手工,这才配得上做国礼。

如今,已经是国家高级工艺美术技师的孟剑锋,对自己还有更高的要求,他觉得要干好工艺美术这行还应该懂绘画,现在有时间就和爱人一起出去写生、练素描。孟剑锋说,有一天,他一定会拿出一个像样的绘画作品,就像做錾刻那样,他就是要超越自己,追求极致。

一句话概括

北京APEC会议上,我国送给外国领导人及夫人国礼之一——“和美”纯银丝巾果盘,是孟师傅在只有0.6毫米的银片上,经过上百万次的精雕细琢才打造出的“丝巾”。航天英雄、奥运优秀运动员、汶川地震纪念等奖章都是出自孟剑锋之手。——国家高级工艺美术技师孟剑锋

《大国工匠》3: “蛟龙号”上的“两丝”钳工顾秋亮

推荐语: “蛟龙号”是中国首个大深度载人潜水器,有十几万个零部件,组装起来最大的难度就是密封性,精密度要求达到了“丝”级。而在中国载人潜水器的组装中,能实现这个精密度的只有钳工顾秋亮,也因为有着这样的绝活儿,顾秋亮被人称为“顾两丝”。43年来,他埋头苦干、踏实钻研、挑战极限,追求一辈子的信任,这种信念,让他赢得潜航员托付生命的信任,也见证了中国从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的迈进。

0.2丝,一根头发丝的1/50

“蛟龙号”的载人球是在俄罗斯定制的,安装的难度是在球体跟玻璃的接触面,要控制在0.2丝以下。0.2丝,只有一根头发丝的1/50。

除了依靠精密仪器,更重要的是依靠顾秋亮自己的判断。用眼睛看,用手摸,就能做出精密仪器干的活儿,顾秋亮并不是在吹牛。他即便是在摇晃的大海上,纯手工打磨维修的潜水器密封面平面度也能控制在两丝以内,因此人称“顾两丝”。 “蛟龙号”潜航员以生命相托

2004年,“蛟龙号”开始组装,顾秋亮和他师傅级的前辈们一起被抽调到这个{手艺绝活的作文}.

项目上。而且凭着“两丝”的功力,顾秋亮被任命为装配组组长。他们最大的挑战就是确保潜水器的密封性。

“蛟龙号”是中国首个大深度载人潜水器,组装起来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顾秋亮他们只能一点点摸索。时间长了,顾秋亮两只手基本上没有纹路了,打卡都成问题。

目前在中国,深海载人潜水器有两个,组装工作都是由顾师傅牵头。4500米载人潜水器或许是他组装的最后一台潜水器,载人舱的玻璃装好了,他还是那么精细,那么专注,反复确认它的安全性。

让人信任一次两次、一年两年容易,要一辈子信任很难。顾秋亮43年来,用他做人的信念,埋头苦干、踏实钻研、挑战极限,追求一辈子的信任。这种信念,让他赢得潜航员托付生命的信任,也见证了中国从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的迈进。

《大国工匠》4:国产大飞机的首席钳工胡双钱

推荐语: 胡双钱是中国商飞大飞机制造首席钳工,人们都称赞他为航空“手艺人”。在35年里他加工过数十万个飞机零件,令人称道的是,其中没有出现过一个次品。今年,国产C919大飞机将迎来立项后的第九个年头,胡双钱也将迎来人生的第55个生日。距离退休还有5年的时间,老胡觉得这个时间太短了,他最大的理想是为了中国的大飞机再干10年、20年,为中国大飞机多做一点贡献。 C919的首架飞机正在为早日首飞作准备,在这架有着数百万个零件的大飞机上,有80%是我国第一次设计生产,复杂程度可想而知。

航空工业要的就是精细活,大飞机的零件加工精度要求达到十分之的时一毫米级,对此胡双钱这么描述:“相当于人的头发丝的三分之一,这个概念的公差。”胡双钱已经在这个车间里工作了35年,经他手完成的零件,没有出过一个次品。在中国民用航空生产一线,很少有人能比老胡更有发言权。

胡双钱回忆:“一个零件要100多万,关键它是精锻锻出来的,所以成本相当高。因为是有36个孔,大小不一样,孔的精度要求是0.24毫米。”

0.24毫米,相当于人头发丝的直径,这个本来要靠细致编程的数控车床来完成的零部件,在当时却只能依靠老胡的一双手,和一台传统的铣钻床,连图纸都没有。打完这36个孔,胡双钱用了一个多小时。当这场金属雕花结束之后,零件一次性通过检验,送去安装。

一段话概括

钳工胡双钱的手,工作30多年来,老胡创造了打磨过的零件百分之百合格的惊人纪录。在中国新一代大飞机C919的首架样机上,有很多老胡亲手打磨出来的“前无古人”的全新零部件。——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高级技师胡双钱

《大国工匠》5:深海钳工管延安

推荐语:管延安,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首席钳工。在工作时,管延安要进入完全封闭的海底沉管隧道中安装操作仪器。按照规定,接缝处间隙误差要小于一毫米,他却能做到零缝隙。只有初中文化的他,全凭自学成为这项工作的第一人。他所安装的沉管设备,已成功完成16次海底隧道对接。他说,参与国家工程,是自己抛家舍业的初衷,也是甘受寂寞的精神支撑,更是他铭记终身的荣誉。

正在建设的港珠澳大桥连接珠海、澳门和香港,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长,施工难度最大的跨海大桥。工程中最大的挑战就是在茫茫大海中央修建一条5.6公里的海底隧道,长度、规模、施工工艺都是我国首次尝试,因此一些经验丰富的老技师都面临着全新的挑战,钳工管延安就是其中的一个。

管延安所安装的设备中有一种叫截止阀,沉管对接时,它的作用是控制入水量,调节下沉速度,从而让两节隧道在深海中精准对接。同样是安装阀门,拧螺丝,如果是普通设备,只需要牢固稳定就行了,但在深海中操作,要做到设备不渗水不漏水,安装接缝处的间隙必须小于一毫米。这样的间隙无法用肉眼判断,管延安只能凭借手感来操作。

凭着手上的感觉,就能判断一毫米的间隙,从2013年港珠澳大桥完成第一次海底隧道对接到现在,经管延安的手安装的设备已经成功对接16节海底隧道,操作零失误。管延安的技术不仅超越了当时挑中他的师傅,连两名大学生都成了他的徒弟。

现在,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对接工程已经完成近半,全部工期结束还需要两到三年时间,五年深海钳工的职业生涯,也让管延安成为我国从事这项工作的第一人。他说,参与国家工程,是自己抛家舍业的初衷,也是甘受寂寞的精神支撑,更是他铭记终身的荣誉。

管延安只有初中文化,却成为安装海底隧道对接设备的第一人,甚至专业院校的大学生都成为了他的徒弟。

能成就这一切,是管延安对技工这个职业的尊重,管延安以匠人之心追求技艺的极致,让海底隧道成为他实现梦想的平台。

每个大工程背后,离不开这些技工人才,他们是颗闪光的螺丝钉,是中国制造不可或缺的人才。

一段话概括

在工作时,管延安要进入完全封闭的海底沉管隧道中安装操作仪器。按照规定,接缝处间隙误差要小于一毫米,他却能做到零缝隙。只有初中文化的他,全凭自学成为这项工作的第一人。他所安装的沉管设备,已成功完成16次海底隧道对接。——港珠澳大桥钳工 管延安

《大国工匠》6:捞纸大师——周东红

推荐语:制作宣纸已经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一张宣纸从投料到成纸需要经历三百多天,一十八个环节,一百多道工序。但是现在做宣纸的人都已经是越来越老,愿意学这行的年轻人是越来越少了。周东红是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名捞纸工。30年来,经周东红捞的近千万张纸每张重量误差不超过1克,始终保持着成品率100%的记录,他加工的纸也成为韩美林、刘大为等著名画家及国家画院的“御用画纸”。2015年,周东红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现在他依然每天都要长时间下水捞纸。对老周来说,他捞每一张纸都融进了情感,也从中收获了快乐和成就感。他把捞纸当成一种责任,希望老祖宗留下的技艺能更好地传承下去。 著名国画家李可染曾说过,“没有好的宣纸,就作不出传世的好国画。”而一张宣纸从投料到成纸,需要一百多道工序。而决定宣纸成败的就是捞纸这道工序,{手艺绝活的作文}.

周东红就是一名捞纸工,国内不少著名的书画家都点名要他做的宣纸。

周东红现在是当地出了名的捞纸大师,每年经他手捞出的纸就超过30万张,没有一张不合格。看着周东红捞纸如行云流水,其实在他刚进厂的时候,他差点放弃了这个行业。当时他和另外一个人起早摸黑干了一个月,竟然没完成任务,于是就打了退堂鼓。

周东红说,如果自己换一种工作,不一定能干到现在这个成绩。“中国有句古话说行行出状元,我能坚持到现在,我心里不也是一种荣誉感吗?”

不忘初心 方得始终

周东红说,他不知道什么叫工匠精神,但他知道要做好一件事,就必须勤学苦练。也正是带着这个念头,30多年来,经周东红捞的近千万张纸,没有一张不合格。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周东红在传统技艺上的精益求精和极致追求,让他不仅体会着劳动的快乐,也增添了传承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豪。

一段话概括

捞纸工周东红的手,经他手捞出晒成的宣纸,每张重量误差不超过1克。30年来,周东红始终保持着成品率100%的记录,他加工的纸也成为韩美林、刘大为等著名画家及国家画院的“御用画纸”。——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周东红

《大国工匠》7:殷瓦焊工张冬伟

推荐语:LNG船被称为“海上超级冷冻车”,要在零下163度的极低温环境下,漂洋过海,运送液化天然气。LNG船上殷瓦手工焊接是世界上难度最高的焊接技术。殷瓦钢薄如纸张,极易生锈,在焊接中,不能有一颗汗珠,一个手印,如果焊缝上出现哪怕一个针眼大小的漏点,就有可能造成整船的天然气发生爆炸,有人说LNG船就像一个会移动的原子弹。张冬伟是我国第一批掌握这项焊接技术的工人。每次看到自己焊接的LNG船缓缓驶向大海时,所有的辛苦和努力都变成了值得的付出和内心的自豪。

钢板薄如纸 焊接如绣花

3.5米,走路可能只需要4秒钟,而张冬伟焊完一条这样长度的焊缝却需要整整五个小时。张冬伟说:“我烧出来的焊缝基本上能够辨认出来,都是一次成型的,像鱼鳞一样比较均匀,我个人追求就是像绣花一样,一针一针一针很均匀的。” 苦练技艺通过考核 外国考官竖起拇指

殷瓦手工焊接是世界上难度最高的焊接技术,张冬伟的师父秦毅,是我国第一位掌握殷瓦焊接技术的焊工。最初外国人并不看好中国人能掌握这项技术。能够在超级LNG船上进行全位置殷瓦手工焊接的焊工,必须经过国际专利公司GTT的严格考核,取得合格证书之后,每个月都要重新考核一次,考核合格才能继续上岗工作。结果,张冬伟经过刻苦不懈的努力,不但给师傅挣了这口气,更成为了他那一批学生里第一个考取合格证书的人,令外国考官都为他竖起了大拇指。

《大国工匠》8:高铁研磨师宁允展

推荐语:CRH380A型列车,曾以世界第一的速度试跑京沪高铁,宁允展是CRH380A的首席研磨师,是中国第一位从事高铁列车转向架“定位臂”研磨的工

篇四:《作文素材》

“熄灯一小时”,全世界一起作秀

作者:佚名 投稿时间: 2014-10-28 14:28:40

全球近200个国家、数百万人,在同一个时间,做了相同的事——熄灯一小时。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全球在2014年3月29日迎来第八次“地球一小时”活动。全世界7D。0多座城市(城镇)在各自当地时间晚8时3。分至9时30分之间,对市内全部或部分区域进行“熄灯”,借此提醒人们重视二氧化碳的减排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同一时间:当晚,新加坡聘请到好莱坞明星、《超凡蜘蛛侠》系列电影的主演安德鲁·加菲尔德以及艾玛·斯通担任该国“地球一小时”活动大使。这也是该活动自2007年以来,首次由官方邀请影视剧中的“超级英雄”出席活动。

反思体:许多地区停电一小时,同时又点燃了蜡烛照明,“关灯点蜡”意味着排放更多的有害气体,远超出关灯一小时所减少的碳排放。难道这一活动只是为了“让人自我感觉良好的无效活动”?“地球一小时”不应该是每年一次的集体作秀,而应成为每时每刻的自觉的环保意识。 高音炮驱赶容易,广场舞栖身不易

作者:佚名 投稿时间: 2014-10-28 14:27:51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手艺绝活的作文 手艺人的绝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