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朱熹陵园的作文 烈士陵园作文

高中作文 zuowen 2浏览

【 – 高中作文】

篇一:《2016上海各区高三语文一模作文立意解析》

2016各区一模作文立意解析

长宁区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有人说:“痛苦是财富,这话是扯淡;痛苦就是痛苦,对痛苦的思考才是财富。” ① 正视痛苦,思考出路

如材料所述,痛苦就是痛苦,当我们经历痛苦时,最明智的做法是思考痛苦产生的原因,思考降低痛苦的方法,这样便能从痛苦中收获一笔宝贵的财富。

② 体验痛苦,收获财富

事实也不尽如材料所言,痛苦本身也可以是财富,它是一种真真切切的体验,代表着仍然鲜活的、拒绝麻木的心灵。文明的历史就是一部痛苦的历史。

③ 规避痛苦,乐享人生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学习规避痛苦,或者不沉湎在痛苦之中,是一种值得提倡的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

④ 直面痛苦,承担人生

生活中的痛苦往往是不可规避的,因为它们是伴随责任而来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最开始就能预见痛苦,并且敢于直面它,承担起生活的分量。

普陀区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有人说坚持做同一件事,坚持10年就能够成功,坚持20年就能够创造出奇迹。而事实上,绝大部分人同一件事情做了一辈子,依旧平凡无奇。

① 做好规划,审慎坚持

坚持了多年却没有成功,可能是一开始坚持的方向就有了问题,或者是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所谓“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也有可能是坚持的方式有问题,因为坚持并非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要有变化、有创新。所以在坚持之前应该做好规划,解决掉一些问题:坚持什么,凭借什么坚持,怎么坚持。

②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有了正确的坚持不代表理所应当就会成功,成功都是有一定的偶然性因素的,需要把握时机。 ③ 勇于坚持,拒绝盲从

坚持本身就是一种成功,成功不一定是名利上的,也可以是精神修养上的,这种情况下,坚持住就是一切。

崇明区

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说:“认识错误就是拯救自己的第一步。”然而当代哲学家卡尔波普尔又说:“如果我们过于爽快的承认错误,就可能使自己发觉不了我们非常接近于正确。”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和认识,请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①重估错误

错误也许已经非常接近正确了,所以对于错误的价值要重新评估,要学着去观察错误,明辨错误。

②认识错误,走向成功

认识错误是为了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迈出拯救自己的第一步,再一步步地达至成功,这是对待错误的明智做法。

③勇于尝试,勇于试错

不管是非常接近于正确的错误,还是正确反面的错误,错误都是和正确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所以不要害怕犯错,勇于尝试,在试错中逐步走向正确,这种面对错误的态度,应是题中之义。

闸北区

喜剧大师卓别林,参加了一场“谁像卓别林竞赛秀”,结果名列第三。对此有人以为卓别林将有以下选择:其一,追逐时髦,争当下次竞赛的冠军;其二,愤世嫉俗,从此退出戏剧舞台;一如既往,一笑置之……

根据以上材料,自拟题目,谈谈你的看法,建议及理由,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①打破模仿,超越传统

本身这场比赛的意义就值得怀疑,为什么要比赛谁更像卓别林,而不能是比赛出“谁是下一个卓别林”呢,后者的意义在于挖掘出新一代的喜剧之王,而前者只是单纯的追求形似,高下立辨。

②外在可以模仿,精神难以复制

连卓别林自己都只能屈居第三的模仿秀,可见参赛者实力雄厚,但是它们可以比卓别林更像卓别林,却永远不能成为卓别林,因为他们只能把握住卓别林滑稽戏谑的外在形象,却不能体会其笑中带泪的精神内核。

③坚持真我

卓别林的第一个可能的选择是迎合潮流,成为人们以为的卓别林应该成为的样子,殊不知这是走上了迷失自我的不归路,所以坚持真我难能可贵。

④道不同不相为谋

可怜的卓别林在这场选秀中没有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而是被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他本真的表演并没有得到认可,可以想见选秀的这帮人并不能真正理解卓别林的艺术,他不妨参考第二种选择,但不是退出戏剧舞台,只是离开此地寻找有知音的舞台。

⑤人不知我而不愠

第三种选择可以见出卓别林的坦然大度,即使被误解,也不生气,只是一笑置之,纯当是给自己日后的表演增加选材,兴许他会创作出一出《真假卓别林》呢。

⑥勇于发声,诚实表态

卓别林不妨有这第四种选择,就是戳穿选秀主办方的荒诞结果,让真相昭告天下,也让世人反省喜剧表演的实质是什么,是不是只是夸张搞笑的动作,是不是还有什么更深层次的特质。 宝山区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纪录片《互联网时代》解说词:

从人类文明出现到2003年,所有存储下来的信息的总和仅仅相当于如今人类两天创造的数据量。全球最大的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的所有馆藏不足今天人类一天所产生数据量的万分之一。

互联网时代的数据拥有了全然不同的价值内涵,有用才被记录的时代结束了,一切能够被记录的都会是有意义的。

①联接成就意义

一切能够被记录的都会是有意义的,这取决于数据能否被广泛的分享和交流,所以互联网时代让我们看到了联接的巨大力量,没有一个数据是无用的,就像没有一个人是一片孤岛一样,用联系的观点来认识和改造世界,发展网状思维是新时代下的必然趋势。

②信息爆炸or信息膨胀{朱熹陵园的作文}.

为什么身处信息的海洋,我们却时常有信息匮乏之感,并非是信息的数量不够,而是信息的质量出了问题,所以在这个大数据时代,“求真”依旧是悬在我们头顶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莫让信息爆炸变成令人难以忍受的信息膨胀。

③每一个“我”都是大写的“我”

互联网彻底颠覆了传统媒体,每一个网民都可以在互联网时代成为一个移动的自媒体,在网络空间的一言一行都可能掀起一个巨大的蝴蝶效应,如何在这样的空间中把控“记录”的影响,如何管好大写的“我”,可以结合自身经验来谈。

浦东新区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美国社交网站“脸书”掌门人扎克伯格喜得千金,宣布捐出所持99%股份用于慈善事业,并在“脸书”个人主页上附上一封给女儿的信,信中说:“和所有的父母一样,我们希望你能够在一个比今天更好的世界里长大,我们将为此作出自己的贡献,而这不仅仅是因为我们爱你,也是因为我们对下一代所有儿童负有道义上的责任ooooo”扎克伯格的举动引起了人们广泛的思考。

①换个方式改变世界

从脸书掌门人到慈善家,扎克伯格的华丽转身,让我们看到了科技大佬们更具人情味和社会责任感的一面。确实,除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我们都可以身兼数职,发挥自己的特长去更深入地融入社会,为改变世界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②裸捐的境界

能够将资产的99%都捐出,这样的善举震撼到我们的心灵深处,从中我们不仅能够体会到扎克伯格做慈善的决心,同时也可以见出他对于财富的态度,不占有超过自己所需的物质,这种勤俭的作风值得学习。

③为善不获利不易于善

很多人都在讨论扎克伯格裸捐是否有避税方面的考虑,他自己出面澄清,捐出股票并不能避税。姑且不论他裸捐的动机是否纯粹,孔老夫子两千多年前就教育他的门生“为善不获利不易于善”,善举想要一直持续发扬下去,就不能只是由道德来引导,还要有实际的利益来驱动,这样的善才能长久。

静安区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一些医学毕业生,苦干、实干、细心,经年累月地练习同一套技术,最后熟练地掌握了这套技术,在该领域成了专家,另一些医学毕业生,能很快学会复杂的技巧,关注细节,又有前瞻性;遗憾的是,他们讨厌反复练习,同一套技术很快让他们厌倦。

不过,最有能力迎接新的疾病的挑战,恰恰又是后者。

①实干型人才少不了

实干型人才相当于技术熟练的工匠,他们能出色地完成既定任务,是社会稳定秩序的维护者。 ②创新型人才不可或缺

创新型人才是时代的领航者,他们能够最快、最有效地应对新的挑战,他们是社会向前发展的引路人。

③实干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两者缺一不可

健康的社会应该实干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两者缺一不可,只有这样这个社会的基础才是稳固的,并且它还有着长足的发展动力。

虹口区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左右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生活就像是驾驶马车,有人在车上昏昏欲睡,任马拉行;有人始终按照自己的意愿清醒地驾驶着马车。

①保持清醒,把控生活

生活中有许多坎坷、困难,非得依靠清醒的意志才能克服。而当我们需要预见未来的方向做出合适的选择时,同样需要清醒的意志。

②信马由缰,顺应生活

生活中也并非时刻都需要保持清醒紧张的自我意识,就像驾车时并非时刻需要拉紧缰绳一般,当你选择了一条确定的道路,大可任由马儿驰骋向前,这不是放纵也不是麻木,它是一种自然。需知迷途时得依靠老马,信马由缰中包含了顺应自然的大智慧。

③以上两种立意相互补充,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闵行区

站得高可以看得远,但是看不清,站得低,可以看得清,但是看不远!你有怎样的思考! 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①登高望远,开阔眼界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而看得远才能够拥有更大的格局、更高的境界以及真正的全局眼光,不管是对个人还是对群体,更加开阔的眼界都具有非凡意义。

②俯身观察,格物致知

只有站得低才能看得清,而看得清才能把握住细节,进而把握原理,这体现了一种钻研精神,不能俯身观察,就不能了解局部,也就很难将全局的计划和战略落实下去了。

③以上两种立意相互补充,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黄浦区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知止”二字作为座右铭高悬于李嘉诚办公室的醒目处,清人曾国藩一生的作为和成就也处处有“止”的烙印。

古语云“知行知止,知止而行”,意思是要懂得“行”,也要懂得“止”,懂得“于止中行”。 ①知止而行,止于至善

只有知道什么是不该做的,才能真正做好该做的,适度而为,当止则止,止于至善之所,这样的准则不管是求知的领域还是社会发展的领域都是适用的。

②当行则行,勇猛精进

光有止还不够,希望在于行动,所以本立意强调行的重要性,只有拿出强大的执行力,才能真正在现实中贯彻自己的意志。

③知行知止,能屈能伸

以上两种立意相互补充,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奉贤区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宋朝朱熹在他的《观书有感·其二》中说,“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意思是:江边停泊着一艘大战船,水不深,船搁浅,怎样也不动;昨天夜里江边春水涨高了,只见那大船已如羽毛般轻轻飘浮在水面上。想到早先浅水时的想尽办法来推移战船,实在白费力气;现在水满了,那船不是在江心自由自在地行驶了吗? ①借助外力,掌握时机,才能事半功倍

如果没有适合的时机,没有春水涨高的这一外部条件,大战船是很难重新漂浮在水面上的,可见合适的时机是成功必不可少的要素。

②学习离不开大量的积累,思而不学无益于事

原先的河水载不动大船,是由于水量不够,只有水量积蓄到一定的程度,才能有足够的力量承载大船,思维的航线才能重新营运,可见积累的重要性。

③做事讲究方法,不能只是使蛮力

如果最开始就能思考用什么方法才能“拯救”搁浅的大船的话,恐怕也就不会白费推船的气力了,磨刀不误砍柴工,讲究做事的方法很关键。

篇二:《朱熹的作文评价观及其教学启示》

朱熹的作文评价观及其教学启示

福建省泉州市教科所 纪荣海

关于作文评价,朱熹并未作过专门系统的论述,其有关论述主要散见于《朱子语类》和《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本文对朱熹作文评价观的梳理也仅局限于此。朱熹对作文评价的主要观点有其历史影响,对改进我们目前的中学作文教学也还仍有现实意义。本文在对朱熹作文评价观梳理的基础上,针对目前中学作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择其要者谈谈朱熹作文评价观对目前中学作文教学的相关启示。

一、朱熹的作文评价观

1.要有“道”要“明理”

朱熹在《与汪尚书》一文中,明确提出“盖道无适而不存者也,故即文以讲道,则文与

[1]道两得而一以贯之,否则亦将两失之矣”。他继承并发展了周敦颐“文以载道”的观点,认

为文章是用来讲“道”的,如果不讲“道”,“文”与“道”就都会丧失。他反对“待作文时,

[2]旋去讨个道来入放里面”,他认为“道”与“文”是一体的,要么“两得”要么“两失”。

朱熹还继承了曾巩“学者应先志乎道”和欧阳修“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的观点,提出

[3]“这文皆是从道中流出,岂有文反能贯道之理”的看法。他说:“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

[4]枝叶。惟其根本乎道,所以发之于文,皆道也。”他认为文章是从“道”来的,“道”是文章

的根本,而“文”是“道”的枝叶,作文要先有“道”,然后诉诸于“文”,不能本末倒置。由此可以看出他认为“道”在文章中是第一位的,“道”是作文和作文评价的起点,也就是说内容是第一位的,是作文和作文评价的起点。

朱熹还说:“今人学文者何曾作得一篇?枉费了许多气力。大意主乎学问以明理,则自然

[5]发为好文章,诗亦然。”他认为“今人”出不了好文章,原因在于不“明理”,如果“明理”

了,自然就能写出好文章,这强调了“明理”的重要性,告诉人们作文要先“明理”,“明理”了自然就有“道”,也就有了写好作文的基础。

2.要“坦易明白”“有条理”

朱熹认为文章的好坏,首先在于有没有内容,有没有明白正确的“道理”;此外,语言应平易明白,文章的内容即“道理”才能让人理解接受。他继承并发展了韩愈作文要“文从字顺”和欧阳修强调文章要简洁、平易、自然的观点,极力反对文字的艰涩,提出“文章须正

[6]大,须教天下后世见之明白无疑”的主张。他说:“欧公文章及三苏文好处,只是平易说道

[7]理,初不曾使差异底字换却那寻常底字。”还说:“今人作文,皆不足为文。大抵专务节字,

更易新好生面辞语。至说义理处,又不肯分晓。观前辈欧、苏诸公作文,何尝如此?圣人之言坦易明白,因言以明道,正欲使天下后世由此求之。使圣人立言要教人难晓,圣人之经定

[8]不作矣。”朱熹通过“今人”与“圣人”作文的比较,告诉人们作文要“坦易明白”,把“道

理”说清楚,否则不可能得到读者的欣赏并得以流传;另一方面,作文不要把精力放在语言的刻意求新求奇,否则将“不足为文”。

朱熹对“华采之文”可谓深恶痛绝,他认为“华采之文”是外在的,他对追求词藻的“今

[9]人”曾提出严厉的批评,“今执笔以习研钻华采之文,务悦人者,外而已,可耻也矣”。与

此相对,朱熹主张文章要有充实的内容,而且要说得有条理,他说:“作文字须是靠实,说得有条理乃好,不可架空细巧。大率要七分实,只二三分文。如欧公文字好者,只是靠实而有条理,如《张承业》及《宦者》等传自然好。东坡如《灵壁张氏园亭记》最好,亦是靠实。

[10]秦少游《龙井记》之类全是架空说去,殊不起发人意思。”朱熹通过名家之间不同文章的比

较,强调文章要内容充实且有条理,要以充实的内容为主;架空取巧是不足取的,无法引起

读者的思考与共鸣,是没有生命力的。朱熹的这一观点,用方苞的话来说,就是作文要有“义法”,也就是《易经》所说的“言有物”“言有序”。

3.要“依定格本分”“行正路”

朱熹认为文章的好坏,还与有无“定格”有关,他说:“前辈做文字,只依定格本分做,

[11]所以做得甚好。后来人却厌其常格,则变一般新格做,本是要好,然未好时先差异了。”朱

熹通过“后来人”与“前辈”作文的比较,强调作文要依“定格”,也就是要按照一定的写作规范,文章才能写得好;如厌“定格”,一味求新,虽想写好却会事与愿违。朱熹认为作文要“依本分”,就是要实事求是,不要勉强为之,“新格”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而“定格”“常格”却是每个人都必须学会的。他对欧阳修、韩愈、曾巩的文章赞赏有加,但对苏轼的文章却时褒时贬,原因就在于他认为苏轼的文章有时“华艳”不依“定格”。

朱熹主张作文要走“正路”,不走“狭隘邪路”,他说:“大率古人文章皆是行正路,后来

[12]杜撰底皆是行狭隘邪路去了。而今只是依正底路脉做将去,少间文章自会高人。”他认为只{朱熹陵园的作文}.

要坚持走“正路”,作文自然会高人一等。所谓“正路”就是正当的途径,他所说的“正路”应该就是建立在“定格本份”和“明理”“坦易明白”之上的;而“狭隘邪路”应该就是他所反对的舍本逐末、重“文”轻“道”、刻意求新求奇求巧之路。

通过以上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出朱熹的作文评价观主要涉及三大问题,一是内容与形式的问题,二是文意与文辞的问题,三是规范与创新的问题。他认为内容与形式是一体的,内容先于形式,内容是第一位的,是基础;内容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语言应“坦易明白”“有条理”,过分追求文采对内容的表达是有害的,不仅难以做到“辞达”,而且往往会以辞害意,甚至辞不达意;内容是通过形式表现出来的,形式应有“定格”“常格”,刻意追求创新会走上“狭隘邪路”。

二、朱熹作文评价观对目前中学作文教学的启示

通过近几年的听课和调研,我们发现目前中学作文教学主要存在三大问题:一是教学以技巧和形式为中心,导致学生片面追求语言技巧、华丽辞藻、形式创新,忽视认知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作文缺乏思想,只会堆砌材料和语言,文风浮华、玄虚,套作比比皆是。这一问题其实由来已久,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已产生,只是至今仍未解决。二是教学忽视基础定位过高,以最高要求(如高考作文中的发展等级)作为教学目标或重点,并以此来要求所有的学生,导致教学主次不分缺乏梯度,学生基础不扎实,甚至有的丧失信心。三是教学随意性大,缺乏规范和序列,导致学生目标意识不清,不明确自己作文的努力方向。后两个问题从话题作文兴起之后,逐渐成风并愈演愈烈。

目前我们的中学作文教学弥漫着应试情结,大多急功近利,缺乏轻重缓急的清醒认识,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对不对”的问题,而不是“好不好”的问题;是内容空洞、缺乏思想的问题,而不是形式不好、缺乏创新的问题;是辞不达意、文风浮华的问题,而不是缺乏技巧、套路不熟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该如何改进与提高,我们试着从朱熹的作文评价观中获取一点启示。{朱熹陵园的作文}.

1.注重内容,关注生活

关于文章的内容与形式,朱熹认为内容和形式是一个统一体,作文一定要先有思想内容,不能先有模式然后再来“套作”。他的这一观点对于矫正我们当前作文内容空泛、形式伪饰的弊病,仍有现实意义。他的这一观点与1963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的主张是基本一致的,1963年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提出“道”和“文”是不可分割的,“就一篇文章来说,思想内容和语言文字是不可分割的。文章不是任意用不相关的字句凑成的,而是要言之有物、言之成章的,是用来记叙事实、阐明道理、抒发感情、讲述知识

[13]的。""写一篇文章,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和准确地运用语言文字也是分不开的”。作文确

实应该“道”“文”融合,一要有思想,二要有效地把思想表达出来。我们不主张“文以载道”,

但主张作文一定要言之有物;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文章的精髓或灵魂在于它的思想,没有思想的文章就是没有灵魂的文章。注重文章的思想和内容,这不单是我国传统的作文追求,同样也是欧美评定优秀作文的标准,旅美学者祁寿华在《西方写作理论、教学与实践》一书中告诉我们欧美的作文评价标准是这样的:“总的说来,内容是文章的实体,在评价文章时应该占据主导的地位。一篇文章如果很有见地,很有思想,很有独创精神,即使在表达形式上还不够完美,也应该首先肯定它存在的潜力,扶持它,帮助它解决形式上的问题,就有可

[14]能把它改造成为一篇好文章,相反,那种华而不实的东西是不值得我们去费更多笔墨的。”

通过纵向分析和横向比较,我们有理由相信,关注作文的思想和内容应该成为我们教学的重心。

朱熹认为“明理”就能写出好文章,他把“理”看作天地万物的本源,作文的本源。他的这一观点虽然有点偏颇,但可启示我们关注作文的本源问题。朱熹所说的“明理”就是要明白世间的道理,要明白世间的道理,就要进行阅读与生活的积累和思考,而阅读与生活的积累和思考正是作文的基础,阅读和阅历正是作文的本源,也正因如此,《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部分对“表达与交流”提出了“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

[15]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的明确要求。由此可见,

我们的作文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不断丰富阅历,同时加强阅读,提高认知思维水平,以解决作文的本源问题。

2.端正文风,务实本真

朱熹对“华采之文”和“艰涩之文”的批判,告诫我们作文教学不要引导学生务虚猎奇;朱熹反对作文刻意求新求奇求巧而应“有物有序”的朴素主张,告诫我们作文教学应走出浮华与浮躁,应该务实,应该引导学生端正文风,回归作文的本真。

关于文风,《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从1978年起,就明确提出作文教学“培养学生有一个

[16]好的文风,懂得写文章要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言之有物,实事求是,不说空话”。我

们提倡好的文风,并非就要反对创新与个性,创新与个性本来和好的文风并不是对立的;我们提倡朴实的文风,只是因为针对目前的中学作文教学问题和根据中学作文教学规律来说,追求朴实的文风比追求创新与个性来得更合理更迫切更有价值。我们反对为文而造情,同时也反对为情而造文;我们反对作文虚情假意,也反对刻意追求文采和形式的奇特。我们追求朴素而充实的文章,并不反对语言的追求,只是认为语言的追求应该建立在内容的基础上,语言应该和内容融合在一起,这正如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在《高考作文考查目标中“有文采”的含义辨析》一文中所说的“‘有文采’的出现,是在情感充沛和内容真实的基础上自然而然的一种生发。""就文章的情感内容与文采的关系看,文采是语言方面的特征,是文章外化

[17]的形式体现,这种外化的体现应该是围绕着文章情感内容进行的”。

我国作文评价强调辞藻,欣赏技巧,鼓励炫耀,卖弄“文采”,与建国后中学语文教学一味借鉴苏联和教学定位偏差有很大的关系。苏联中学语文教学注重文学,我国加以借鉴,并于上世纪50年代实行汉语、文学分科,导致中学语文教学出现文章教学的缺失和作文评价的偏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课程目标”部分提出了“力求有个性、有创意

[18]的表达”的要求,“实施建议”部分提出了“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

[19]地表达”;要求和建议虽是“力求”和“鼓励”,本是规范之后发展的终极目标,但我们的

教学却往往把它当作起点和重点,把它当作基本要求和共同要求,导致教学出现明显的倒挂。关于这一点,我们的专家有着清醒的认识,倪文锦就认为课标要求的“个性化表达”“创意表达”和“尝试创作”等都是很难教、很难学的,或者说具有“不可教性”。因为人人能学的东西,容易学的东西就不是“个性”的、“创意”的。反观欧美等国,它们的中学作文教学就来得务实,美、英、法、德等国的中学作文教学都注重实用,注重交际;它们欣赏知性,强调理性,尊重独立见解,教学并不重视写作技巧,因为美国的科学实验已经证明“大量的写作

技巧的传授,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效果并不明显”。汉语和英语虽属两种不同的语言,但其写作规律应该是相同的,都是为了表情达意,为了交际,看来我们的中学作文教学应该面对现实,多借鉴点欧美的实验研究成果,走上务实之路。

3.注重规范,循序渐进

朱熹认为作文应依“定格”的主张,对目前我们的中学作文教学具有一定的矫正意义。我们的教学往往忽视“定格”,而对“新格”“升格”重视有加,结果是基础不扎实目标也达不成。更有甚者,我们的教学不清楚应有“定格”,不清楚“定格”是什么,却空谈“新格”“升格”,把所谓的“新格”“升格”建立在海市蜃楼之上。试想如果没有规范,也就是没有“定格”,哪来的“新格”“升格”呢?“定格”“常格”是基础,不存在厌恶与不厌恶的问题,我们的中学作文教学不应好高骛远漠视基础,应该从“定格”“常格”练起,循序渐进;应该从解决对不对的问题练起,循序渐进到解决好不好的问题。

谈到注重作文的规范问题,不禁想起梁启超的主张,他在《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一书的“提纲”中开宗明义地说:“孟子说得好:‘大匠能予人以规矩,不能使人巧。’世间懂规矩而不能巧者有之,万万没有离规矩而能巧者。所能教人的只有规矩。现在教中文的最大的毛病便是不言规矩,而专言巧。从前先生改文只顾改词句不好的地方,这是去规矩而言巧,所以中国旧法教文,没有什么效果。我以为作文必须先将自己的思想整理好,然后将已整理的

[21]思想写出来,这是我的全篇的大意。”梁启超强调了“规矩”在中学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认为中学作文教学中所能教的“只有规矩”,“言巧”是没有效果的,他的观点虽有点极端,但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我们的中学作文教学应先教学生文章的一般规范和要求,先求规范再求新巧。我们认为作文的规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文体的规范,二是语言的规范。文体的规范主要在于内容的表达要与文体相匹配;语言的规范主要在于语言的得体,在于语言的表达要与文体相匹配。

出现话题作文之后,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我们的中学作文教学逐渐淡化文体,导致非文非白、非驴非马的文章大量出现,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与反思,我们的教学与评价已经在有意识地矫正,这始于2009年上海和江苏率先制订实施了高考作文分文类评分标准。关于文体的规范,台湾和香港比大陆重视,也做得更好,这从它们的试卷和评价标准就可以明显看出。美国这一全球创新能力最强的国家,其中学作文教学也一样高度重视文体的规范,方帆在《我在美国教中学》一书中告诉我们:“八股文的写作是美国母语教育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在考试的时候,学生不可以写作其他的文体(比如写成诗歌、剧本、小说、应用文、散文等等)。八

[22]股文的格式非常严格,假如格式错了,不管内容如何,肯定不及格。”相比之下,我们还有

什么理由不抓规范,不重基础呢?

综上所述,希望我们的中学作文教学摒弃浮躁心理,坚守务实之路,努力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提高认知思维水平,回归作文本真;希望我们的中学作文教学有一个合理的定位,注重基础与实用,循序渐进,努力引导学生处理好内容与形式、规范与创新的关系,回归作文正道。

注释:

[1]朱熹《朱子全书·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第130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

[2][3][4][5][6][7][8][9][10][11][12]朱熹《朱子全书·朱子语类》第4314、4298、4314、4299、4318、4302、4313、4314、4315、4315-4316、429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

[13][16]课程教材研究所编《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语文卷)》第416、439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20]

[14]祁寿华《西方写作理论、教学与实践》第76页,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0年。

[15][18][19]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第9、9、17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17]张开《高考作文考查目标中“有文采”的含义辨析》,《语文学习》2011年第2期。

[20]荣维东《美国的写作策略教学及其启示》,《语文学习》2009年第11期。

[21]梁启超《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第7页,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2年。

[22]方帆《我在美国教中学》第227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地址:362000 福建省泉州市教科所

电话:13600782336

Email:jironghai@163.com

纪荣海

篇三:《作文资料》

借物写人,一线串珠

《石榴花,我好想你》,是一位小学五年级学生的作文,内容不复杂,但是写得很感动人。

文章的构思很有特色。借物写人,用石榴花做文章的线索,一线串珠,通过倒叙,把自己与姥爷相处与永别的一些相关事件连接在一起。写亲情的文章很多,一般都以情感取胜,而本文,抓住主要情节描写,看似平淡,却亲情融融,看似巧妙的心思独运,却如行云水流,给人以天然妥帖的感觉。文章先从送别姥爷起笔,然后回到姥爷居住的小院,站在石榴树下,眼前浮现出姥爷的笑貌,耳边回响着与姥爷的对话,情感自然而然的从心中流淌出来,这就为后面写姥爷的去世做了铺垫。然后集中笔力写姥爷辞世前后的悲痛心情与行动,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最后,为姥爷唱歌这一情节,可谓是神来之笔,水到渠成地点明了“石榴花,我好想你”这一主题。

全文多处点写石榴花,这正好切合题目——“石榴花,我好想你”。“石榴花”是连接“我”和姥爷情感的纽带,又是传递感情的信物,还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用好一物,救活一文,可谓四两拨千斤。对于借物写人的文章,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物是线索

在记叙文写作中,我们可以以某个物件为线索,串起相关的人和事,从而表达文章的主题。在这样的文章中,物件并不是主要的描写对象,而只是作为线索而存在。这点,与融旨于物、托物言志的文章

有着很大的区别。一般来说,一线串珠之“物”,必须与文章中的人物紧密结合,成为表达人物情感的必备之物,成为经营文章线索和布局的主角。也就是说,这个“物”不是生拼硬造的东西,而是文章语言之流自然而然卷起的浪花。这个“物”,一般能形成比喻以及象征,从物的特征出发,将作文中心和物的特征联通,虚实结合,让文章达到情感和哲理的丰富与深邃。就如例文中的“石榴花”,比喻对生活的热爱。姥爷也常以“石榴花”自喻,它便作为全文的线索,联络起了“我”和老爷的亲情。

二、点面结合

以物为线索,并不意味着只要与物有关的就能写,也并不意味着只要与物有关,我们就可以都详细地写来,而是要根据表达中心的需要来作具体的安排。该详的就泼墨如水,该略的地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朱熹陵园的作文 烈士陵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