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高中作文】
篇一:《2016高考重点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
高中重点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
一、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滕王阁序》)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触龙说赵太后》)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谏太宗十思疏》)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因人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 (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二、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三、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⑴什么。例:①子何而往?(何:凭什么。)②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⑵怎么样。例:①如太行、王屋何?②其如土石何?
⑶哪里。例:①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何往:到哪里。)③豫州今欲何至?④何由知吾可也。
⑷多么。例:①水何澹澹,山岛竦峙。②作计何不量!
⑸为什么。例: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者二者之为,何哉?②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⑤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⑹怎么。例: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②徐公何能及君也?
⑺作语助词相当于“啊”。例: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8)何:通“呵”,喝问。例: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何如」怎么样,怎样。例:①吾欲之南海,何如?②今日之事何如?⑤求,尔何如?
「何消」哪用得着。例:这自然,何消吩附。 「何若」如何。怎样。例:此为何若人。 「何尝」并非。例:你说的何尝不是。 「何为」
⑴什么是。例:何为“护官符”? ⑵怎么会?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
⑶作什么。例:①客何为者?②敬杰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 「何意」
⑴什么意思。例: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如何意?
⑵岂料,哪里料到。例: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何由」
⑴如何。例:长夜沾湿何由彻。
⑵什么原因。例:致之何由?由于疾病。 ⑶从什么地方。例:何由知吾可也? 「何乃」怎么能。例:何乃太区区!
「何得」怎么能。例: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何加」有什么益处。例: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其」多么。例:何其衰也!
一、用作语气助词。
(一)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二)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一、用作代词:
(一)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如: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谏太宗十思疏》,他的。)
(三)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等。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四)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胡为乎遑遑何之?(《归去来辞》) 二、用作介词 相当于"于"。
生乎吾前……(《师说》)
相与枕藉乎舟中。(《赤壁赋》)
此外,可作词尾。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⑴于是,就。例:①乃取一葫芦置于地。②乃入见。⑤良乃入,具告沛公。
⑵才,这才。②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③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④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⑶却。例:①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②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③今君乃亡赵走燕。
⑷是,就是,原来是。例:①视之,乃庞德也,②当立者乃公子扶苏。③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乃:一说这里有“在”的意思)④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⑸竟然。例: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⑹他的。例:是芋视乃妇也。
⑺乃至,甚至。例:蒙冲斗舰乃以千数。(乃:一说竟然。)
⑻可是。例:①零落难堪,似成弃物;乃摘而藏之,双备经年裹物之用。②时夫仆俱阴险行后,余亦停弗上;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乃:一说只是,表示轻微的转折。)
⑼而,又。例: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10)你,你的。例: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勾践灭吴》,她的。)
(二)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如:
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壁"作宾语。)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其闻道"作主语。)
(三)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如: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四)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愚溪诗序》) (五)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二、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例如: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诘。) 汝其勿悲!(《与妻书》,表婉商。)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
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祭十二郎文》,难道。)
三、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例如: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马生序》,表假设。)
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一、用作连词。
且表示递进关系、并列关系。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有时相当于"尚且",先让步,后推进一层。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烛之武退秦师》连词。) 二、用作副词。
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 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将近。)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白马篇》,尚且。)
⑴如果,假如。例:④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⑤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⑥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⑧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⑵像,好像。例:①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②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⑶你(的),你们(的)。例:①若所市于人者。②若毒之乎?⑦若入前为寿。⑧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若属:你们这些。)⑨予我千金,吾生若。(若:你们)
⑷此,如此,这样。例: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⑸至于。例: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若此」如此,这样。例:①何以自绘败状,令人丧气若此?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例: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例:指挥若定。 「若何」怎么样。例:以闲敝邑,若何?
「若干」约计之词,相当于“几许”、“多少”。例:车后若干递送夫。
一、用作助词。
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如: 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指南录〉后序》)
"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如: 前所谴责,因而获免。(《柳毅传》所字结构。)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兰亭集序》) 二、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如: 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录〉后序》)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三、复音虚词"所以"。"所"和"以"连用,文言中也常见。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表示原因的,如: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表示手段或凭借的如:
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余与江进之谋所以复之。(《虎丘记》,凭借……方法。)
"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做"。还可作判断词"是"用。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例如: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谏太宗十思疏》,动词,成为。)
下文介绍作虚词用的几种用法。
一、用作介词。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 (一)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例如: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二)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
给"等。例如: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公为我献之。(《鸿门宴》)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触龙说赵太后》介词,替。)
(三)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例如: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四)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例如: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
毅深为之戚。(《柳毅传》介词,表目的。)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如: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
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虎丘记》,因为。)
(六)表示被动关系。读阳平声,可译为"被"。"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例如:
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五蠹》)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 而夫婿乐逸,为婢仆所惑。(《柳毅传》) 二、用作助词。读阳平声,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可译为"呢"?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何辞为?(《鸿门宴》)
语气助词。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译出。 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 有时用于反诘语气,可译为"呢"。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不然者,吾何辞焉?(《柳毅传》助词,呢)
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愚溪诗序》)
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 一、表示判断语气的,如:
死生,昼夜事也。(《〈指南录〉后序》) 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左忠毅公逸事》)
稍见云中白若?数十立者,山也。(《登泰山记》)
二、表示肯定语气的,如: 昔人云:"将以有为也。"(《〈指南录〉后序》) 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左忠毅公逸事》)
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愚溪诗序》) 就是有否定词的句子,仍然是一种表否定的肯定。如:
众曰:"若所为诚快,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书博鸡者事》)
三、表示疑问语气的,如:{2016年高考《考纲》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一)}.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何为其然也?(《赤壁赋》) 四、表示感叹语气的,如:
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庄暴见孟子》)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也"表示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句中一般要用疑问代词。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谏太宗十思疏》)
五、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如: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一、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斧斤以时入山林。(《寡人之于国也》) 洞庭君览毕,以袖掩面而泣曰……(《柳毅
传》)
戒奢以俭。(《谏太宗十思疏》)
(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大半。(《赤壁之战》) (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陈情表》连词,因为)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
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无之。(《虎丘记》连词,因为)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例如: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二、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越国以鄙远。(《烛之武退秦师》)
(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敛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触龙说赵太后》)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陈情表》连词,表目的)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2016年高考《考纲》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一)}.
(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辞》) 三、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例如: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
一、用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由于","趁着"、"凭借"、"经过"、"通过"。例如: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后汉书·张衡传》)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兰亭集序》副词,随着,依靠。
因人成事。(《毛遂自荐》介词,依靠)
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介词,趁机)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动词,依靠。)
二、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例如: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因退而再拜。(《柳毅传》连词,于是。)
"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
篇二:《高考《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
理清单 《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
组一 而、其、为、以、于、之
(一)而
[线上。
(1)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
(2)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__ .(3)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荆轲刺秦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5)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鸿门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6)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7)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8)其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9)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六国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 (2)③ (3)⑥ (4)② (5)④ (6)⑥ (7)⑤ (8)⑨ (9)⑦ (二)其
线上。
(1)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3)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4)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 .(5)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6)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7)其若是,孰能御之?(《齐桓晋文之事》)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 .(8)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答案] (1)② (2)(12) (3)⑥ (4)⑤ (5)④ (6)① (7)⑩ (8)① (三)为
[练一练]
线上。
(1)慎勿为妇死(《孔雀东南飞》)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_______________ .(5)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6)草木为之含悲(《〈黄花岗烈士事略〉序》)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 .[答案] (1)② (2)① (3)③ (4)② (5)① (6)② (四)以
[练一练]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横线上。
(1)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殽之战》)______________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2)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鸿门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3)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4)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___________ ___________ .(6)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指南录后序》)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7)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登泰山记》)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9)欲以客往赴秦军(《信陵君窃符救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11)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12)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五人墓碑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_____________ .[答案] (1)④ (2)⑨ (3)① (4)① (5)① (6)(11) (7)② (8)③ (9)(13) (10)⑧ (11)⑨ (12)⑨ (13)⑩ (五)于
线上。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2)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张衡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州司临门,急于星火(《陈情表》)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 .(4)而耻学于师(《师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5)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6)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 .(7)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8)至激于义理者不然(《报任安书》)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 (2)② (3)③ (4)② (5)② (6)① (7)④ (8)⑤ (六)之
线上。
(1)作《师说》以贻之(《师说》)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3)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 .(4)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5)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6)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宋何罪之有?(《公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___________________ .(10)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杳不知其所之也(《阿房宫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 (2)④
(3)⑧ (4)⑤ (5)⑦ (6)⑦ (7)⑥ (8)② (9)① (10)③ (11)⑨
组二 何、乃、乎、且、若、所
(七)何
线上。
(1)大王来何操?(《鸿门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篇三:《《考纲》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 卢新庭》
《考纲》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
(一)而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 .
( ) ( ) ( ) ( ) ( ) ( ) ( ) ( ) ( )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4)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
(5)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7)剑阁峥嵘而崔嵬(《蜀道难》) .(8)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劝学》) .
(9)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
答案 (1)—② (2)—⑤ (3)—⑦ (4)—⑨ (5)—⑧ (6)—④ (7)—① (8)—③ (9)—⑥
(二)何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是诚何心哉(《齐桓晋文之事》) .
( ) ( ) ( ) ( ) ( )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3)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 .(4)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2016年高考《考纲》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一)}.
(5)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 .
答案 (1)—③ (2)—① (3)—④ (4)—② (5)—⑤
(三)乎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乎”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壮士!能复饮乎(《鸿门宴》) .(2)郁乎苍苍(《赤壁赋》) .
( ) ( ) ( ) ( )
(3)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阿房宫赋》) .(4)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 .
(5)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
(《师说》)
( ) ( ) ( )
(6)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 .(7)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并序》) .
答案 (1)—① (2)—⑥ (3)—④ (4)—② (5)—③ (6)—⑦ (7)—⑤
(四)乃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乃”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 .(2)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信陵君窃符救赵》) .
( ) ( ) ( ) ( ) ( ) ( ) ( )
(3)夫我乃行也,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4)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5)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 .(6)尔其无忘乃
父之志(《伶官传序》) .
(7)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
答案 (1)—② (2)—① (3)—⑦ (4)—③ (5)—⑤ (6)—⑥ (7)—④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2016年高考《考纲》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一)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