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高中作文】
篇一:《2016年高考押题语文最可能考的材料作文》
2016高考材料作文押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剪纸,又叫刻纸,是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民间剪纸的创作过程,是通过夸张的手法经过现实生活的“真”,向艺术的“美”演化、深化的过程,是创作者的思想感情,审美心理和对美的追求、体现的过程。处于长期对生活的观察和领悟,再经过长期的实践,创作者深谙剪纸的规律,将平衡、参差、疏密以及不规则的线条自由组合,构成美妙的动律和节奏,增添了情趣,丰富了形象的感染力。剪纸的时候要注意一点:千刀不断,万刀相连。
对于这则材料,你有何感受、联想和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范文:
细节铸就人生的辉煌
剪纸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它用不同的曲线组合,构成各种美妙的图像,以此丰富了形象的感染力。但剪纸的时候要注意一点:千刀不断,万刀相连。剪纸是细致的工作,剪纸人要注意每一个细节,每刀之间不断,才能创作出整体完美的作品。实际上又何止剪纸艺术呢?生活中不只是在“剪纸”,而是剪辑着每个细节,任何事情都需要注重细节,细节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细节更能铸就人生的辉煌。
细节是积蓄力量的过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如是说。在《劝学》中,荀子用大片言论强调了积累小处以成大处的的重要性。细节是通向成功的阶梯,只有一步一步踏实地走,才回走得又远又稳。任何事都不能一蹴而就,事情都是有细节堆叠而成,人们都是从细节中学习知识,从细节中得到锻炼,实现自我的提升,才离成功更进一步。剪纸也是一刀刀的刻出来,每一次细小的雕刻,都会影响作品最终效果。“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所以,细节便是帮助人们积蓄能力,自我提升的关键因素。
细节能成就人生的事业。老子曾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这句话精辟地概括了“由小到大,由简至繁”的道理。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从简单的事情做起,从细微之处入手。做大事者,必先从大处入手,小处着眼。迈向成功的每一步都不能忽略任何细节,就如剪纸中的每一刀都必须精心刻制一样。爱因斯坦便是因为注意到了零点
零几毫米的误差,才加以研究,才提出了光子假设,才使他成为了现代物理学的巨人。因此,细节是奠定一个人成功的基石。
不重细节成功毁于一旦。做事的人如果疏忽了一个细节,可使整个事情导致失败,“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便是这个道理。现在的各种企业招聘人才时,往往就是通过一些小事情来考察应聘者各方面的素质,来考验一个人对细节的注重度,许多人因为自身条件很好,却因不重视细节而被淘汰。有个故事说,一匹战马缺了一个马掌钉,马夫认为只缺了一个钉子而已,并未及时更换它。在战斗开始后,马掌松掉了,战马因丢失马掌钉而脱落,便被敌人掀翻在地,马背上的国王也因此重重的摔在地上被俘,战斗因一个小小的马掌钉失败了国家因此灭亡。可见,不重细节不仅毁了国王,更是毁了一个国家。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成大事者,必先成于细节。任何事都是由细节构成,做错任何一个细节都会导致不好的结果。平凡的小事做不好,岂能做好大事?剪纸是由小处将各部分链接,成功也是由细节连接和铺垫的。注重小细节,才能创造人生的大辉煌。
创新
【观点】
1、创新需要打破定势,突破传统。
2、创新能推动历史的前进。
3、只有求新求异,事物才会有生命力。
4、创新需要勇气和智慧。
5、新事物也许并不完美,但它毕竟要替代旧事物。
【名言】
1、踩着前人的脚印前进,最佳结果也只能是“亚军”。——李可染
2、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
3、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唐]杜甫
4、要成长,你必须要独创才行。——[德]歌德
5、推陈出新是我的无上诀窍。——[英]莎士比亚
【经典素材】
1、创新要勇于否定权威(普朗克和爱因斯坦)
1900年,着名教授普朗克和儿子在自己的花园里散步。他神情沮丧,很遗憾地对儿子说:“孩子,十分遗憾,今天有个发现。它和牛顿的发现同样重要。”他提出了量子力学假设及普朗克公式。他沮丧这一发现破坏了他一直崇拜并虔诚地信奉为权威的牛顿的完美理论。他终于宣布取消自己的假设。人类本应因权威而受益,却不料竟因权威而受害,由此使物理学理论停滞了几十年。
25岁的爱因斯坦敢于冲破权威圣圈,大胆突进,赞赏普朗克假设并向纵深引申,提出了光量子理论,奠定了量子力学的基础。随后又锐意破坏了牛顿的绝对时间和空间的理论,创立了震惊世界的相对论,一举成名,成了一个更伟大的新权威。
2、齐白石老人五易画风
我国着名画家齐白石,曾荣获世界和平奖。然而,面对已经取得的成功,他并不满足,而是不断汲取历代画家的长处,不断改进自己作品的风格。他60岁以后的画,明显不同于60岁以前。70岁以后,他的画风又变了一次。80岁以后,他的画风再度变化。齐白石一生,曾五易画风。正因为白石老人在成功后,能仍然马不停蹄地改变、创新,所以他晚年的作品比早期的作品更完美成熟,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流派与风格。
他告诫弟子“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他认为画家要“我行我道,我有我法”。就是说,在学习别人长处时,不能照搬照抄,而要创造性地运用,不断发展,这样才会赋予艺术以鲜活的生命力。
3、创新让人们不断靠近真理(揭开天体的层层面纱)
长期以来,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的“地心体系”的理论统治着人们的头脑。托勒密认为地球居于中央不动,日、月、行星和恒星都环绕地球运行。哥白尼在《天体运行论》中推翻了托勒密的理论,阐明了日心说: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围绕太阳旋转。而后,布鲁诺接受并发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说,认为宇宙是无限的,太阳系只是无限宇宙中的一个天体系统。伽利略通过望远镜观察天体发现:月球表面凹凸不平,木星有四个卫星,太阳有黑子,银河由无数恒星组成,金星、水星都有盈亏现象等。不久,开普勒分析第谷。布拉赫的观察资料,发现行星沿椭圆轨道运行,并提出行星三大运动定律,为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打下了基础因此可以这样说:科学是不断发现的过程,真理是不断创新的过程。
4、保守是创新最大的障碍(牛顿晚年趋于保守)
牛顿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对科学的贡献是史无前例的。他的一生有许多重大的发现:力学三定律、万有引力、冷却定律以及微积分等。然而到了晚年,他的研究陷入了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学说的范畴而不能自拔。他花了十年的时间研究上帝的存在,结果自然毫无所得。由此看来,即使一个伟大的学者,一旦落入陈旧的范畴,也谈不上有丝毫的成就。
5、创新即是表现个性(郑板桥独创一体)
郑板桥是清代书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之一。他自幼爱好书法,立志掌握古今书法大家的要旨。他勤学苦练,然开始时只是反复临摹名家字帖,进步不大,深感苦恼。据说,有次练书法入了神,竟在妻子的背上画来画去。妻子问他这是干什么,他说是在练字。他妻子嗔怪道:“人各有一体,你体是你体;人体是人体,你老在别人的体上缠什么?”郑板桥听后,猛然醒悟到:书法贵在独创,自成一体,老是临摹别人的碑帖,怎么行呢!从此以后,他力求创新,摸索着把画竹的技巧渗在书法艺术中,终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板桥体。
6、创新推动历史前步(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着名政治家商鞅为维护秦国统治者的利益而推行的一系列变革措施。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年轻的国君决心改变秦国的落后面貌,于是下了一变法图强的求贤诏令。商鞅就是在这个时候自魏国来到秦国的。
商鞅到秦国后,宣传“强国之术”,决心协助秦孝公进行社会改革,因此得到秦孝公的信任,任命他为左庶长。
永远的责任,永远的良知
2月26日下午,河南濮阳市清丰县的一个村子里,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的大学学生孟瑞鹏救起两名落水儿童而不幸溺死。后续消息称,被救起孩子的家长因为害怕承担责任而躲避不语,且拒不承认孩子是被救起的。此事一出,就引发了社会各界的热切关注。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人类的使命与责任在于自强不息的追求完美。而孟瑞鹏的人生价值也在救起落水儿童的瞬间得到了永恒体现,他用死诠释什么是永远的责任。相反,那两名落水儿童的家长却惧怕承担责任,缺乏责任意识,甚至会失去本心。让英雄流血,让良知流泪。
责任,燃起自己理性的火光。高尔基曾经说过,我们应该在自己身上燃起理性地火光,使蒙昧无知的人们可以看见我们。而他就是这样的一个“在自己身上燃起理性地火光”的人。一名公交车司机途中突发心脏病,在生命的最后一分钟里,他之做了三件事情。把车缓慢的停在路边,并且用生命的力气拉下手动车闸;把车门打开,让乘客安全的下车;将发动机熄灭,确保了乘客和行人的安全。他做完这三件事情,安详的趴在方向盘上停止呼吸,这名司机叫做黄志全,他的名字值得所有人记住,他的责任意识值得所有的人学习。因为是他的智慧与责任拯救了全车人的性命。
责任,照亮世界与融化黑暗。莎士比亚曾经说过,责任可以照亮整个世界,融化地上的黑暗。1920年,有一个11岁的美国男孩踢足球的时候不小心打碎了邻居家的玻璃,邻居向他索赔12.5美元。在当时12.5镁元素回一个不小的树木。可以足足买下5只下蛋的母鸡。闯了祸的男孩大胆向父亲承认了错误。父亲让他对他的过失负责,男孩为难地说,我哪里有那么多钱赔给人家?父亲拿出12.5美元,说这钱我可以借给你,但是一年之后你要还给我。从此,这个男孩辛苦的打工赚钱,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终于挣够了12.5美元这个天文数字,并且他还给了父亲。他就是日后成为美国总统的里根,他在回忆时候说,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承担过失,使我懂得了什么是责任。这为日后扫除心中的阴霾,照亮世界,奠定了基础。
责任,是要使他人感到满意。马克吐温曾经说过,为责任而责任的事情,我们是没有干过的,干的只不过是能使人感到满意的那种责任。有个老木匠准备退休,他告诉老板,说要
篇二:《2014年高考作文鲜活素材》
艾丽丝·门罗:82岁“短篇大师”问鼎诺贝尔文学奖
2013年10月10日,瑞典文学院宣布,将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82岁的加拿大女作家艾丽丝〃门罗。门罗由此成为第110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也是该奖项第13位女性得主,并且是首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加拿大作家。瑞典学院称她为当代短篇小说大师。
门罗一生创作了11部短篇小说集和1部类似故事集的长篇小说。在短篇小说普遍地位低下的欧美文学界,诺贝尔文学奖颁给她或许会让一些人惊讶,但更多的人对门罗获奖的感受,却应该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值!
每读艾丽丝〃门罗的小说,便知生命中未曾想到之事。这是由作家、学者、编剧等组成的布克奖评委对她的评价。
以其精致的讲故事方式著称,清晰与心理现实主义是门罗的写作特色。这是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对门罗的评价。
1968年,门罗37岁。那一年,加拿大女权运动正在最高峰,她发表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快乐影子舞》,一炮打红,并得了她的第一座加拿大总督文学奖。此时,她已是三个女儿的母亲。门罗忙里偷闲,趁孩子睡了,菜也烧完,赶紧写上一句半句。这样的创作环境,料也难以出产长篇。她克服了年轻妈妈的抑郁,顽强地拓展纸上空间。
她的许多早期创作,是陆陆续续地在孩子的呼噜声旁,或者等待烤炉的间隙中完成的。事实上,《快乐影子舞》前后花了20年才写完。
50岁之后,这个女人才真正开始拥有自己的生活,她爆发出惊人的创作力。不过她写的都是她30岁到50岁期间历史背景中发生的故事。1978年和1986年,门罗先后以《你以为你是谁?》和《爱的进程》,获得了她第二及第三个总督奖。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她每隔4年都要出一部短篇小说集,开始享有世界级的名誉,被誉为当代契诃夫。
2009年5月,由于作品一贯的极高水准和在全球的巨大影响,门罗毫无争议地荣获第3届布克国际文学奖。作为代表作,影响巨大的《逃离》2004年隆重出版,立刻引起如潮好评,迅速夺得当年加拿大吉勒文学奖,并入选《纽约时报》年度图书。
2013年10月,门罗战胜呼声极高的村上春树,以82岁高龄荣膺诺贝尔文学奖。
费尼:沉默富豪的裸捐计划
82岁的美国人查克〃费尼被称为慈善界的詹姆斯〃邦德。过去30年,他一直奔走在世界各地,执行着一项秘密使命——悄悄地把75亿美元身家全部捐赠出去。现在,他已经通过自己创办的大西洋慈善基金,将62亿美元捐到了世界各国的教育、科学、医疗、养老和人权等领域,这使他成为世界上有生之年捐款最多的人。他的目标是把剩下的13亿美元在2016年前捐掉,毫无牵挂地去见上帝!
多年来,费尼一直隐姓埋名做善事,直到1997年,法国奢侈品巨头伯纳德〃阿诺尔特用35亿美元将DFS收购。如此大宗的收购案必须披露相关信息,公众才知道费尼的股份早就转到大西洋慈善基金名下了。费尼因此获得极大关注,并收获了两名超级粉丝——比尔〃盖茨和沃伦〃巴菲特。受到费尼的启发,他们也先后表示要裸捐。
如果你过于执着一件事,它就会成为你的负担。这是费尼对财富的态度。虽然身家数十亿美元,但他始终看淡金钱,过着俭朴的生活。他戴着一块15美元的卡西欧手表,因为它走得和劳力士一样准;他没有轿车,平时都是乘公共汽车、地铁或出租车出行,因为城市里停车太困难;他在爱尔兰首都都柏林、澳大利亚布里斯班和旧金山都有房产,不过它们都在基金会名下;75岁之前,他乘飞机只坐经济舱,后来由于膝关节老化才改坐头等舱,因为头等舱也不会让你先到;他穿衣服也不讲究,曾自称是衣衫褴褛的慈善家。
费尼对5个儿女的要求也很严格,放假时他们都要到宾馆、饭店和超市打工赚钱。对于费尼隐姓埋名地散财,子女们都很赞成。费尼的儿子莱斯利说:这让我们与普通人无异。对于费尼的小气,大西洋慈善基金的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克里斯〃奥什利深有体会。两人去越南出差时,曾住在一家简陋的旅馆里。但该大方的时候费尼也不含糊,他曾有一次让奥什利乘坐票价不菲的协和式超音速飞机回国,就为了让他赶上与家人一起过节。
目前,大西洋慈善基金正以每年4亿美元的速度散财,而费尼个人的净资产只有200万美元左右。他的观点是,行善要趁早,不要等你老了或百年之后再做善事,应该趁着有精力、有关系、有影响力的时候及早做,这样效果会更好。
成功者的黑夜
一、一位面试官拒绝了一个年轻人的请求,因为他的嗓音不符合广播员的要求。面试官还告诉那个年轻人,由于他那令人生厌的长名字,他永远也不可能成名。这个年轻人就是后来印度电影界的千年影帝阿穆布〃巴克强。
二、1962年,4个初出茅庐的年轻音乐人紧张地为台卡唱片公司的负责人们演唱他们新写的歌曲。这些负责人对他们的音乐不感兴趣,拒绝了他们发行唱片的请求,其中一位甚至还说:我们不喜欢他们的声音,吉他组合很快就会退出历史舞台。这4个人的音乐组合名字叫做披头士。
三、1944年,名人录模特公司的主管埃米琳〃斯尼沃利告诉一个梦想成为模特的女孩——诺马〃简〃贝克说:你最好去找一个秘书的工作,或者干脆早点嫁人算了。 这个女孩后来的艺名叫做玛丽莲〃梦露。
四、1954年,乡村大剧院旗下一名歌手首次演出之后就被开除了,老板吉米〃丹尼对那名歌手说:小子,你哪儿也别去了,回家开卡车去吧。 这名歌手名叫艾尔维斯〃普雷斯利,绰号猫王。
五、1940年,一位年轻的发明家切斯特〃卡尔森带着他的专利走了20多家公司,包括一些世界最大的公司。它们无一例外地拒绝了他。1947年,在他被拒绝7年后,终于,纽约罗彻斯特一家小公司肯购买他的专利——静电复印。这家小公司就是后来的施乐公司。
切瑞顿:全球最富教授的抠门生活
和中国许多教授一样,很多外国学者也热衷于通过出书或讲学赚钱,但是要想借此成为亿万富翁却很困难。不过,美国斯坦福大学计算机专业教授大卫〃切瑞顿的个人资产却高达13亿美元,堪称全世界最富有的教授。他的财富主要来自投资高科技公司的收益,其中仅投资谷歌公司一项就让他赚到10亿美元以上。
虽然对自己很抠,切瑞顿在支持公益事业上却从不手软。2005年,他曾向母校滑铁卢大学计算机学院捐款2500万美元,现在这所学院以他的名字命名。他曾对记者说:我喜欢和与我志趣相投的人一起工作。我喜欢骑自行车,开老掉牙的车。因为我就是来自这样一个背景,这样生活最舒服!
桑格:“瞎混在实验室”,得了俩诺贝尔奖
获得过两次诺贝尔奖。迄今为止,世界上只有4个人这样幸运,桑格是其中唯一一个两次获得化学奖的科学家。1986年,桑格又获得了由英国女王颁发的功绩勋章。在英国,这被认为是最高荣誉,获此荣誉的人包括君王自己。
出人意料,在获得英国最高荣誉的同时,这位人类基因学之父拒绝了女王陛下的封爵,因为不喜欢别人称自己为老爷。至于自己被各种奖章和荣誉填满的职业生涯,桑格谦逊地总结说:我只是个一辈子在实验室里瞎胡混的家伙。
科学研究涉及交流、思考和行动三个方面,我更喜欢也更擅长后者。如果让我思考,我还勉强能应付,但如果让我去交流那就太难了。1988年,桑格为自己写了唯一的一篇自传,其中总结说,对于科学家来说,行动就是做实验。
娄师白:大师身后的大师
社会上曾流传着这么一句评价画家成就的话: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李可染的牛,黄胄的驴,娄师白的小鸭子。由此足见娄师白在中国现当代画坛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师白二字即恩师齐白石大师所起,娄师白一生牢记白石老人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的教诲,深谙胆敢独悟之理,重塑艺术之风骨,终成大师身后的大师。
约翰〃格登:全班倒数第一得了诺贝尔奖
2012年10月8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英国生物学家约翰〃格登和另一位日本生物学家山中伸弥,共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可在面对镜头的时候,79岁的约翰〃格登却把一张中学成绩报告单放在最显眼的位臵。在这张已经发黄的纸片上可以看到,63年前,这位生物学最高奖项得主在生物课上排名全班倒数第一,并且被授课老师评价为非常愚蠢。
半个多世纪以来,无论是进入牛津大学攻读生物学博士学位,还是后来被誉为克隆之父、获得国际医学大奖拉斯克奖,格登从没忘记过这些严苛的评语。事实上,这张成绩报告单一直被装裱在一个精致的木质相框中,并且被挂在格登剑桥大学的办公室里。
与之相伴几十年后,凭借着一枚诺贝尔奖章,这位曾经的差生,终于顶着一头白发,成功地回击了当
年的差评。
“国家公祭日”:不是为了复仇,而是为了铭记历史
2014年2月27日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决定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2014,你将如何存在?
2014年,你的行动,可能并不惊天动地,也无需生死抉择,但一事当前,请用最温暖的感受去抉择,用最宝贵的价值来权衡
时间开始了!
一个全新的年份,正在我们面前铺展开来。无论是国家主席摆放着家庭照的办公室,还是感怀从一生到一世的网络空间,时间的河流里,每个人都满怀对未来的期待和梦想,迈出新的步伐。
即便是马上快乐、马上成功之类的马上体在辞旧迎新之际流行,也没有人会不明白,拉来财富、幸福的小马驹,其实只能是照镜子时才看得见的那个人。个人如此,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又何尝不是这样?时代从来就是在每个人的参与中前行,正如习近平主席新年贺词所言,改革是需要我们共同为之奋斗的伟大事业,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
有人曾说,不要问国家为你做了什么,要问你为国家做了什么。前一句固然太绝对,后一句却理应成为现代公民的基本准则。的确,抱怨雾霾沉沉,不如主动少开一天车;感叹道德滑坡,不如填写一张做志愿者的表格……你所站立的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所抵达的地方,正是你的家园。想要一个怎样的国家?期盼一个怎样的社会?你的行动,就是你的回答。
不要看轻了你的力量。法国作家杜〃伽尔说过:在我们所具有的一切缺点中,最为粗鲁的乃是轻视我们的存在。过去一年,微××跻身《咬文嚼字》年度热词,除了折射时代特性之外,何尝不隐含着这样的意蕴:再小的力量,汇在一起也能改变世界。从双11350亿元的销售神话到微博我们都是雅安人的感人活动,都诠释着微的力量。见微知著,尤其是在当前的中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13亿人的智慧和力量汇集起来将是何其磅礴!
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历史里。重要的是,你有创造历史的豪情,也要有把豪情兑现为现实的行动。2014年,新的时间窗口已经打开,在这个被外国媒体预测为决定性的一年,多少艰难等待跋涉、多少险滩等待穿越、多少改变随之而来,历史将在我们手里造就,而我们准备好了吗?生活的激流已经涌现到万丈高峰,只要再前进一步,就会变成壮丽的瀑布。全面深化改革第一年,最壮美的风景,离不开执政党激流勇进的决心勇气,同样离不开13亿人匹夫有责的使命担当,当此之时,每个人以怎样的状态生活存在,决定了我们的国家以怎样的姿势拥抱未来。
2014年,你的行动,可能并不惊天动地,也无需生死抉择,但一事当前,请用最温暖的感受去抉择,用最宝贵的价值来权衡。不要做活在阴影里的抱怨者——他们除了怨天尤人,找不到其他地方挥洒自己的热情,整个世界只以问题的形式消极呈现,生活在满腹牢骚中原地徘徊;不要做活在犹疑里的观望者——他们羡慕有更好的生活、渴望有最好的未来,却按兵不动、固步自封,在患得患失中错过了太阳又错过群星;不要做活在小我里的自私者——他们的所有取舍都根据个体的得失,所有是非都源于自己的有无,小我的枝叶遮蔽了生命的丛林。新的一年,无数个你我,有暖炉般发热的志愿精神、有箭矢般传递力的法治精神、有太阳般放射光的自治精神,才有一个更好的中国、一个更好的明天。
生活总是充满希望的,成功总是属于积极进取、不懈追求的人们。那些最先朝气蓬勃地投入新生活的人,他们的命运是值得羡慕的,因为即便是逆流而上,他们也能在不断前行中获致充实的人生。从北大保安站着上大学到嫦娥团队终圆落月之梦,从扫桥爷爷身后延绵不绝的志愿者到天天正能量微公益聚集起无数青年,过去一年,我们切实感受着进取的希望。在新的一年,我们有理由期待,我们同样能以蓬勃的朝气、旺盛的精神,一起刷出真实的存在感,在一步一个脚印中,推动社会的整体前行。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改革者的豪迈宣示,也可以理解成对每个人的期许: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就能到达。而这,正是对我该如何存在的回答。
谁来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主流文化的建设者不必过分沉溺文化乡愁、伤感于吾道衰也,也不能以和大众文化划清界限来标榜自我,而应为整个社会的文化水位划定警戒线,并担任守护者
新技术当真是最伟大的改变者。如果以山峰为喻,从山脚的村歌社鼓,到山巅的阳春白雪,不同层次、不同人群、不同类型文化构成的群落,拼贴出文化中国的四季春秋。而信息时代的到来,为文化的层峦叠嶂架起了高速索道,不必费力攀爬,便可悠游其间、览尽风光。
打开微信朋友圈,就能看到一个完整的文化微缩景观:既有小清新,也有情怀党;既有痛心质问传统文化怎么了,也有娓娓道来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美国;既能看到古典乐迷的高大上,也能看到各种非主流、脑残体……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价值偏好和审美趣味,他们是文化景观的观看者,也是文化风尚的制造者。
然而,新技术的生死时速,是否也会纵容所见即所得的肤浅,带来既得繁花,亦生野稗的乱象?已经有人痛心于文化空气的日益稀薄,甚至认为中国正在进入文化上的小时代。图书馆修得越来越好,好书和读书人却越来越少;实体书店和报刊亭逐渐凋零,城市正在失去文化之肺;地铁上的低头一族,看的不是书报而是手机……商业和消费主义冲刷之下的大众审美河床,最低水位正在下降,有些地方甚至裸露出干涸的河底。难怪有人疾呼,从电脑和手机中拯救我们的阅读吧!甚至有人说,拔掉网线,关闭手机,才能回到真正的文化生活。
事实上,翻阅近几个世纪的文化史,几乎每一次技术手段的升级,都会引起人们的文化焦虑。尼采曾对报纸的出现怒不可遏,认为这意味着忙乱、廉价的短暂之物取代了永恒之物。海德格尔以哲人姿态发问:技术化的时代文明千篇一律,是否还有精神家园?美国学者罗斯扎克更是一针见血:相比在黄昏时分去附近的咖啡馆,网络真的能更有效地交流思想吗?
这样的感叹固然有其价值,但放宽视野却会发现,从印刷术的普及,到声光电的传播,再到信息技术的兴起,任何一次传媒工具的重大变革,都会带来文化话语权的转移。新中国17年文学时期全国仅发表长篇小说200部左右,谁又能想到如今某一文学网站号称有123万个作者,其中很多以每天1万至3万字的速度写作?正是报纸、影像、网络等技术手段的普及,让人类的文化空间拓展了而不是枯萎了,让知识和文化更能服务大众而不是被一小群精英所垄断。
哲人的忧思,倒是从另一个角度给出了历史的惯例:越是缺少文化话语权的草根,越能更早地拥抱新的文化场;越是在原有格局中掌握话语权的精英,越是更晚地接受新事物。看看我们的互联网,微博是近6亿网友鼎力支撑的舆论广场、微信是无数中产白领激情互动的文化领地。有人做过统计,在当代中国,活跃在网上的知识分子只是知识界的表层,更庞大的群体基本不在网上发声,比例甚至低于领导干部。在抱怨新技术让信息碎片化、文化表浅化的同时,谁愿用理性的思维、专业的智识、人文的情怀,主动涵养席卷天下的网络文化?文化之河能否源远流长,乃是取决于最低水位,谁来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正如学者所说,当代中国正在共时性地经历着传统、现代与后现代。对于有数千年文化的中国来说,信息化和技术时代带给我们的冲击更为猛烈,产生的问题也更加复杂。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快速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反映在文化领域,将使我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注定要面对传统与现代并存、高雅与低俗共舞的现象。对大众审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主流文化的建设者固然不必过分沉溺文化乡愁、伤感于吾道衰也,也不能闭关自守、以和大众文化划清界限来标榜自我,但更应该防止文化上的劣币驱逐良币,为整个社会的文化水位划定警戒线,并担任守护者。士志于道曾经是中国文化和中国文人的光辉传统,一代代士人无不以天下风教是非为己任,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理应是当代文化人的历史使命。
古人云,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不论时代如何变迁,技术条件如何升级,人心向善向美的文化情怀不会改变。我们要做的,就是以更积极的态度、包容的气度、渊博的深度,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通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最终走向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中国。
用阅读涵养理性心态
2013年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新鲜出炉: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7本,人均每天读书13.43分钟,仅有21%的国民对个人阅读情况表示满意。有人调侃,我们今天的阅读困境,已经不是一年读几本书,而是几年都没读一本书。{《家乡名人——李可染》作文540字}.
当然,纯粹从阅读角度看,今天我们的阅读数量是很可观的。我们每天看微博,看新闻客户端,看微信朋友圈,看QQ日志,这最终都能累积为每天的阅读量。碎片化的阅读,确实便利了信息获取,但若是从人文涵养的角度看,碎片化本身意味着不全面,再加上网络阅读的简化,人们由此实现的认知和理解,很容易导致片
面。更不用说,博人眼球的标题党以及对阅读主题的扭曲,比比皆是。这种人文环境里,人们浏览多、阅读少,接触信息多、沉静思考少。注意目标的不断更替,更带来心智结构的极简和麻木。如果单纯依赖这种文化土壤的滋养,人类理性思维恐怕会越来越少,独立思考、辨别真伪、理性行动的能力也会趋于匮乏。
阅读质量的下降,助长了社会的浮躁心绪。很多矛盾激化的背后,都能看到极端思维的盛行:往往政策还没出台,民间的意见争论已打得不可开交;平和理性的探讨求之不得,撕破脸皮的人身攻击却落得遍地皆是;房价、医保、养老、教育、反腐、环保,事关国计民生,但发泄情绪骂娘的多,真正研究问题的少……这些都彰显了健康理性氛围在当今中国舆论环境中的缺失。而这种健康理性心态的涵养,最重要途径是教育,对成年国民而言,就是持续不断的深层次阅读。
我们不能说,只要多读了几本书,一个个现实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但起码可以说,一个民族,只有普遍性地尊重知识、尊重教育、崇尚阅读,这个民族才有可能涵养出理性健康心态,来面对现代化征程中一系列坎坷、曲折甚至冲突,才有可能静下心来、凝聚智慧,好好地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
我们的国家领导人喜欢读书,习近平总书记在接受俄罗斯记者采访时,介绍了许多读过的俄罗斯文学名著。普通国民亦不可不读书,这是一个民族发展的长远而厚实的基础。当然,今天的阅读,形式多样,电子化阅读正在形成一股昂然态势。但无论如何,阅读的精神不应消亡。
中国梦当有文化作为
饶宗颐
21世纪是我们国家踏上文艺复兴的新时代,中华文明再次展露了兴盛的端倪。我们既要放开心胸,也要反求诸己,才能在文化上有一番大作为,不断靠近古人所言天人争挽留的理想境界。
2001年,我在北京大学的一次演讲上预期,21世纪是我们国家踏上文艺复兴的新时代。而今,进入新世纪第二个10年,我对此更加充满信心。
现在都在说中国梦,作为一个文化研究者,我的梦想就是中华文化的复兴。文化复兴是民族复兴的题中之义,甚至在相当意义上说,民族的复兴即是文化的复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我们的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古老文明。尽管在近代以后中国饱经沧桑,但历史辗转至今,中华文明再次展露了兴盛的端倪。
推动文化的复兴,我辈的使命是什么?我以为,21世纪是重新整理古籍和有选择地重拾传统道德与文化的时代,当此之时,应当重新塑造我们的新经学。我们的哲学史,由子学时代进入经学时代,经学几乎贯彻了汉以后的整部历史。但五四以来,把经学纳入史学,只作史料看待,未免可惜,也将经学的现实意义降到了最低。现在许多简帛记录纷纷出土,过去自宋迄清的学人千方百计求索梦想不到的东西,而今正如苏轼所说大千在掌握。我们应该如何善加运用,重新制订新时代的经学,并以之为一把钥匙,开启和光大传统文化的宝藏?
长期研究中,我深深感到,经书凝结着我们民族文化之精华,是国民思维模式、知识涵蕴的基础;是先哲道德关怀与睿智的核心精义、不废江河的论著。重新认识经书的价值,在当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甚至说,这应是中华文化复兴的重要立足点。
经的重要性自不待言。因为它讲的是常道,树立起真理标准,去衡量行事的正确与否,取古典的精华,用笃实的科学理解,使人的生活与自然相调协,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臻于和谐的境界。经的内容,不讲空头支票式的人类学,而是实际受用有长远教育意义的人智学。
经对现代社会依然很有积极作用。汉人比《五经》为五常,《汉书〃艺文志》更把《乐》列在前茅,乐以致和,所谓保合太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和表现了中国文化的最高理想。五常是很平常的道理,是讲人与人之间互相亲爱、互相敬重、团结群众、促进文明的总原则。在科技发达、社会巨变的时代,如何不使人沦为物质的俘虏,如何走出价值观的迷阵,求索古人的智慧,应能收获不少有益启示。
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正是发轫于对古典的重新发掘与认识,通过对古代文明的研究,为人类智识带来极大的启迪,从而刷新人们对整个世界的认知。我国近半世纪以来地下出土文物的总和,比较西方文艺复兴以来考古所得的成绩,可相匹敌。令人感觉到有另外一个地下的中国——一个在文化上鲜活而又厚重的古国。对此,我们不是要全单照收,而应推陈出新,与现代接轨,把前人保留在历史记忆中的生命点滴和宝贵经历的膏腴,给以新的诠释。这正是文化的生命力所在。
上世纪60年代,我的好友法国人戴密微先生多次说,他很后悔花去太多精力于佛学,他发觉中国文学资
篇三:《高三作文材料积累三》
高三作文材料积累(三)
(一)模仿
模仿是成功的第一步
模仿即按着样子做。朱熹说:“模仿者,古人用功之法。读得韩文熟,便做韩文的方法;读得苏文熟,便做苏文的方法。” 何其芳在给弟弟的信中写道:“初学写作是经过有意或无意的模仿阶段,从中学会写作技巧。”茅盾曾说过:“模仿是创新的基础。”这些名家的经验之谈无不说明:模仿是成功的第一步。
模仿并不是对人有害,还有助于人的成长。任何一个人从睁眼看世界,到开始哭、笑,到牙牙学语、迈步走路,再到拿调羹吃东西,和伙伴们做游戏,一直到上学……整个过程都离不开模仿,模仿父母、模仿与之接触的人、模仿老师。在模仿中,我们从黄发小孩变成风华正茂的青年,从愚昧无知变为学识渊博,从少不更事便为知书达理。可以说,模仿是我们成长的生命的要素,犹如阳光、空气、水分、缺少了它,我们就不能茁壮成长! 模仿并不是对文学有害,还有助于文学经典作品的诞生。王勃模仿北朝瘐信的《马射赋》中的诗句;落霞与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而写出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写景名句,使自己与滕王阁一起流芳千古;《无尽无终》的创作者模仿肖邦《波罗泰斯舞曲》的曲调进行创作,而使《无尽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家乡名人——李可染》作文540字 家乡的名人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