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叙事性散文稿件 叙事性散文阅读

高中作文 zuowen 2浏览

【 – 高中作文】

篇一:《(定稿) 抒情叙事类散文阅读之“意”“言”转换》

抒情叙事类散文阅读之“意”“言”转换

成都七中嘉祥外国语学校 姜恒权 jhq114@163.com 邮编610023

高考自1998年至今,全国卷连续选用散文来考查考生的阅读能力。尤其是2005年,3份全国卷中的第Ⅱ卷全部选取散文作为阅读材料,单独命题的13份省市卷也全都选取散文来命题,形成了散文一枝独秀的选材局面。2006年和2007年全国卷坚持选用散文,各地试题也继续保持了热选散文的趋势。

现代文阅读的选文不少是名家的名篇,当代作家的作品占了主导地位。这些作品底蕴深厚,文情并茂,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这些作品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抒情叙事类散文,或歌颂大自然(如《总想为你唱支歌》),或盛赞母爱(如史铁生的《合欢树》),或抒发爱国之情(如肖铁的《壶口的黄河》),或探讨生命意义(如严文井的《给匆忙走路的人》)、""一类是议论类散文,表达对现实生活的感悟或对历史与现实在文化交融上的思考。如江苏卷周国平的《波兹曼的诅咒》,浙江卷李汉荣的《越来越接近精神的天空》,广东卷迟子建的《泥泞》等。我们这里只讨论前一类作品的阅读,来关注抒情叙事类散文阅读之“意”“言”(中间还有一个中介物“象”,下述)的转换问题。

做现代文阅读题,考生考后往往发现自己的答案与所谓的标准答案老是不吻合,而自己所理解的意思和标准答案的意思往往又是相差无几的。这种“意”同而“言”异的现象,常弄得考生很郁闷。这种“语言的痛苦”似乎成了每个考生都绕不过的坎儿。诗人纳德松说“世上没有比语言的痛苦更强烈的痛苦了”,我国古代学者陆机也说“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言辞不能表达意念的现象看来是人之共性古今皆然,因为思维确实要比语言精密复杂得多,我们只能正视这一现实,科学地剖析它,灵巧地应对它了。

笔者多年参加高考阅卷发现,也有不少的考生做现代文阅读题意能称物,文能逮意,以至让改卷老师无法扣分。如何在阅读时候“意”能“称物”,又如何在表达时“言”能“逮意”呢?我们先要注意抒情叙事类散文“意”与“言”的特点。而且。还要高度注意“意”与“言”中间还有一个“象”在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抒情叙事类散文“意”的特点

抒情叙事类散文语言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意”不同于其他文体的“意”。与之对比明显的文体是议论类散文,议论类散文的“意”一般是思想、概念、鉴识、理数之类,而抒情叙事类散文的“意”一般指向印象、情绪、想象、情调等形象和心理。考生在阅读时披文入情,着力发掘的就是文本所蕴含的印象、情绪、想象、情调等人文因素。而答题时候却要恰切还原这些人文因素背后的思想、概念、鉴识、理数之类的逻辑因素。这是一个“形象——逻辑”的互逆过程,也就是说考生必须善于在“形象——逻辑”之间自由转换。

形象性语言的披文入情要调动“生活”积累才行。常识告诉我们,用于高考的抒情叙事类散文让一个小学生理解起来是困难的,困难不在于字词能否辨认,(其实这些文章往往还没有小学生不能辨认的字词),而是难在对这些形象性语言背后所蕴含的人文因素的把握上。同样是“赤” “夜”“田园” “春雨“落叶”等常用字,小学生和高中生都能辨认,但理解的“意”可就悬殊大了。夏丏尊先生就说过:“在语感敏锐的人的心里,‘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

昼的反面吧。‘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想到希望、自然的化身、少年的气概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吧。”对高中生是可以这样要求的,对小学生就过于深奥了。

因此叶圣陶才这样谆谆告诫:“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积聚起来,积聚得越多,了解就越深切。直到自己的语感和作者不相上下,那时候去鉴赏作品,就真能够接近作者的旨趣了。”叶圣陶这里所强调的“从生活方面去体验”,对于读者的欣赏是十分重要的指导。

因此,“意”虽然是文本客观储备的,但它必须经由读者的主观“对接”。只有“自己的语感和作者不相上下”的时候,才不至于“意不称物”。“在语言信息相同的情况下,生活体验就决定着理解的高下、敏钝和丰歉”(李维鼎《语文言语论》236页)考生阅读抒情叙事类散文能力的差异,在某种程度上讲,就是考生“生活”积累的差异。而这“生活”我们更要看重其“内在”的层面,精神的层面,当下学生阅读能力的欠缺其实与教育中人文精神的欠缺紧密相关。

二、抒情叙事类散文“言”的特点

抒情叙事类散文的“言”既具有文学性,又不拘泥于文学性,具有自身的使用常规,其基本的特点有形象性、描写性、抒情性、议论性四大方面。

(一)形象性

这类文章的形象主要是指具体的、生动的景或人,使我们读了文章以后,如见其物,如遇其人。2007年全国I卷《总想为你唱支歌》:

夕阳里的左公柳默默地伫立着。大漠的风沙在它们身上刻下了斑斑驳驳的伤痕。我曾见过一幕震慑人心的景象。那是一株在狂虞风暴中被击倒的左公柳。这老柳并没有就此而死亡。在它倒伏的身躯下,庞杂的根系一半裸露在地上,一半残留在地下。于是,残留在地下的根系顽强地负起了生命的全部使命。茂密的枝叶在倒下的躯体上依然生长得非常美丽,每一片叶子在阳光映照下好像一串串晶莹发光的绿宝石。

读着这样的文字,左公柳那顽强的生命力如在眼前,会引起无尽的的遐想。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散文的景物与人物形象往往是粗线条的,不需要细腻地、系列地、深刻地去刻画,因为它写的目的,在于能传达出作者的人文思想。这点与小说不同,小说的形象描写,人物的刻画是为塑造人物的个性,要在情节的不断发展中,完整地刻画人物形象,使之塑造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所以,散文的形象也可以说带有点散味,往往是以片段或者片段的叠加的方式呈现。

现在中学生的学业负担重,欣赏这类形象性语言的时间越来越短缺,形象思维训练远远落后于逻辑思维的训练,使用形象性语言的机会大大缩减,直接影响到对形象性语言的语感能力。

(二)描写性

抒情叙事类散文离不开情感,但情感总是附着在某个客观对象上。或是触景生情,或是托物言志。而生活中的形象,也只有通过描写才能表现出来,描写才能出形象;描写才可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从而把那种隐含的情意显—————————————————————————————————————

现出来。尤其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情感因素,往往只有通过描写才得以传达。缘此,在抒情叙事类散文中,描写比比皆是,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是散文作家的基本功。我们在阅读散文时,就要善于感知散文的形象,领会作者描写了怎样的画面或情景,把握形象的特征。再者,描写往往需要调动各种修辞手法,或者通过遐想,对所写的景、物、人、情加以描绘,使之艺术的再现真实。因此,对各类修辞手法和虚实笔法要高度敏感。考生答题的时候,就要透过描写性的语言捕捉形象,从而把握作者的情绪。这是高考的热点之一。

高考命题,注重了对形象画面或情景描写的考查,例如2007年安徽卷考察对许俊文《乡村的风》的阅读,第14题就从形象角度设题——“文中画线句子所说的 ‘诗意’是通过哪几幅画面表现出来的?”细读文章,我们能感受到有这样几幅鲜明的图画:“风拂炊烟图”、“风吹莲荡图”、“风摇树木图”。

(三)抒情性

抒情式的语言在这类散文中用得比较多,这可以说是区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特点之一。

写出的语言之所以让人感到是抒情,跟语言的情调有关,语言或高昂、或低沉、或紧凑、或舒缓,具有音乐感,具有节奏感。而语言能具有节奏感跟运用句式有关,根据感情的变化,或用短句,或用长句、或长短间用;或整句,或散句,或正散结合。语言具有音乐性,还和用韵有直接的关系,一些优美可诵的散文往往还有韵可依。2007年北京卷《湿湿的想念》:

“正值冬季,湘西竟还处处葱笼青翠,与北方都市的昏灰底色成鲜明对比。山还是那座山,湾依旧是那道湾,但桥已不是那座桥,房也不是那幢房,人是新人物,事是新故事了.凤凰城里风味独特的吊脚楼,也被这生的风头砖瓦楼渐渐替代这片土地。”

长短句结合,整散句配合,巧用对比,节奏鲜明,表达了对爷爷沈从文的出发地(人生和文学的出发地)湘西沅水原貌难觅的感慨。第18题要考生对“文章通过回到爷爷故乡的所见所想,集中表达了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 一句进行是非判断,结合全文可以知道这是在断章取义。

(四)议论性

抒情叙事类散文的语言往往还具有议论性,抒情和议论往往是孪生姐妹。但这类散文中的议论和一般论文中的不一样,一般论文的语言多是概念的、抽象的、论理的,而散文的议论首先是形象的、具体的,在形象和具体中蕴含着理。2007年天津卷是李存葆的《雪野里的精灵》,作者在描写了定林寺里的银杏树、崂山雪地里的小花小草、雪国中的“白头翁”等几个“造物主无与伦比的杰作”以后,在文末,作者说:

—————————————————————————————————————

人们惯常喜爱吟咏参天的大树,喜爱聆听它们博大生命的浩歌。但浩歌是一种境界,寂寞也是一种境界。浩歌是夏的宣言与旗帜,寂寞则是春的预告和序曲。

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对憧憬着春天却不能轰轰烈烈、大红大紫的众多的小花小草,谁也没有权利去有意或无意地践踏它们。

形象的比喻,作者通过对比的形象告诉我们,“应像天地公平地对待万物一样,去善待那些弱小大生命。”这样的“意”是含混包藏在形象性的议论中的,不那么概念,不那么直白,这就需要我们阅读的时候加以提炼和抽绎了。但对答题来说,这些议论的句子是值得筛取的最佳“地段”,需要考生高度敏感的。

三、抒情叙事类散文的“象”

抒情叙事类散文的“言”之所以具有上述特点,是由这类作品的“意”“言”转换规律决定的。在将“意”转换为“言”的时候,还有一个东西在中间起着不可忽视的中介作用,这就是“象”。

抒情叙事类散文的“象”包括视觉的“象”、听觉的“象”以及内心活动的“象”,习惯上可区分为景象、物象、心象,均为情理(“意”)的载体,固有“意象”之说。“象”是一种对现实的想象性的把握,别于逻辑的把握方式,也是中国人普遍具有的思维方式,它使抽象的情与理得以具象化。

这种把握方式还有较逻辑方式更优越的地方,如叶燮在《原诗·内篇下》中说:“必有不可言之理,不可述之事,遇之于默会意象之表,而理与事无不灿然于前者也。”中国历来文人均精通其妙,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也说:“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当代抒情叙事类散文也继承了这一传统,避免“直露”“空言”,绝招就是“立象”,作家在形象的描绘中寄寓、粘附、比况着自己的情意和理趣。所以,就有“言外之意”,就有“言近旨远”,甚至有“言此却彼”和“言有尽而意无穷”,于是“含蓄”甚至“晦涩”,因此,这类文章也好用来做高考题考察考生的思维能力。

作家在写抒情叙事类散文时,必在“意”满“象”足的情况下进行,否则难以产生文质兼美的作品(能用来做高考题的文章一般都不是等闲之辈)。我们在阅读这类作品的时候,就只能遵从这类作品的生产规律,充分注意“象”的中介作用。把握其“意——象——言”的转换规律。

2007年安徽卷选用了许俊文的《乡村的风》,通过对“到处游荡着,时南时北,忽东忽西的”的乡村的风的描述,表达了丰富的情感:“①对自然生态环境下的乡村的热爱。 ②对给予自己温情的故乡的感激。 ③对朴实而明晓事理的父亲的敬爱。 ④对故乡纯朴的风格人情的赞美。 ⑤对自然的永恒、生命的生生不息的敬畏。” 这些情感全部凝结到作为“乡村的魂”的“乡村的风”的身上。

四、抒情叙事类散文阅读的“意”“言”转换(考场心理机制)

考场阅读并没有区别于平常阅读的特殊地方。要说特殊,就在与时间更紧迫要求考生注意力不漫漶,就在于精度要求更高要求考生必须更熟悉阅读和表达的方法。与作家写作抒情叙事类散文的轨迹互逆,考生需要走好“言——象——意——言”的心理历程。

—————————————————————————————————————

(一) 发挥想象,透“言”还“象”

不少学生在考场上采取先浏览后精读的办法,这是错的。要知道这是文学作品,应该按照文学鉴赏的规律行事。文学作品鉴赏指为获得审美愉悦而进行的阅读,通过涵咏、体味、想象、联想,身临其境,产生共鸣,达到认识社会、陶冶情操、丰富精神生活的目的。因此,对文本的第一印象尤其重要。

要学会静下心来认真读第一遍,认真读第一遍文章的做法既节约了时间又建立了准确全面的“信息记忆”。作品的语言背后是生动、丰富的“象”,读完要能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变抽象为具象,变平面为立体,变静止为灵动,不可粗疏和遗漏。要“进”得作品去。如果一个考生在考场上读完文章后熠熠然,忘记了考场的存在,多半是透过语言还原作家在作品中所塑造的“象”了。

调动我们的生活积累,这个“象”会在我们的大脑中更加立体和丰满,更加栩栩如生,乃至呼之欲出。就象高尔基读了好作品拿去临光照视,想要找出文字背后“象”所具备的魔力一样,“言”后的“象”是具有强烈的招引力的。一考生在考场上读完龙应台的美文后激动不已,竟连续读了三遍还不过瘾,结果耽误了答题时间。这事例既说明“入境”阅读后“象”的招引力是巨大的,也说明考生不宜在“象”上呆久了,而要让逻辑思维尽快介入,边读边思。

(二) 边读边思,以“象”悟“意”

“言”后之“象”不是客观现实中的“物象”,而是“意象”。客观现实中的“物象”即客观事物,它不依赖于人的存在而存在,它有形状、颜色,有声音、味道,是具体可感的;而“意象”是指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它渗透了作家的审美意识和人格情趣。一般来说,抒情叙事类散文都会借助客观事物来抒写情志,化物象为意象。

透“言”显“象”过后,要能够入境。入境即进入意境,这道理跟读诗是一样的。意境是造象立意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包括两个部分:由意象直接构成的较实部分是“实境”;由意象诱发和开拓的艺术氛围和审美想象空间是“虚境”,又称“诗意的空间”。“实境”处于表层,“虚境”处于深层,唯由浅入深进入“虚境”,才称得上入境。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例,前两句写眼中所见,第三句乃游子自身描述,后两句写游子心理感受,整首小令极其凝练地把一个天涯游子在秋日黄昏中茫然、孤独、疲惫、感伤与无奈的情态真实动人地展现了出来。其中的“枯藤”“人家”“瘦马”等三组意象构成的是“实境”,而曲中渲染的悲伤萧瑟的氛围和令人回味无穷的审美空间则是“虚境”。进入“实境”,还只是“显象”,进入“虚境”才能“悟意”。

悟意具有不同层次的形态。一是感受意象,获得情感体验;二是在意象触发下,领悟意蕴;三是在领悟诗情意蕴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升华。一般说来,低学段应以第一种形态为主,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阅历的丰富和理性思维能力的增强,在高中生就可以要求进行理性的升华了。因此高考出题也在此下刀。

值得注意的是,寄寓于“象”的意蕴,往往是丰富、复杂、深邃甚至玄妙的,它的含义和所引起的美感具有丰富性、多样性和不确定性,不是通常的言语所能表达和抽象的概念所能穷尽的。学生因生活经验、思想情绪、性格气质、趣味爱好、文化素养诸方面的不同,对“象”中情感意蕴的感悟往往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所以,高考命题在开始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不复刻意追求标准答案,甚至有时候还故意允许开放性答案。

“象”中有“情”,故,还得由情及旨认真体悟。抒情叙事类散文的情感始终—————————————————————————————————————

篇二:《记叙文知识整理定稿》

记叙文知识整理

备选文章 《春》 《散步》 《背影》 《藤野先生》 《我的老师》

《故乡》 《我的叔叔于勒》 《变色龙》 《最后一课》

记叙文:以叙述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记事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一、散文

1、叙事散文:散文的一大类,主要是叙事,抒情。叙事性散文只有高潮,没有结果,没有议论部分,而多一个抒情部分,让结构更加明了,叙事性散文比抒情性散文多一个叙事部分,从头到尾是叙事部分,没

有记叙文那种鲜明的开头。

2、抒情散文:抒情散文是散文的一种,它以抒发主观情感为出发点,着力点在于准确表达感情色彩的语

言运用上。它往往借助具象,写景状物来抒发主观情感。文中的景或物是作者抒情的依托,作者往往将所

要抒发的情感具象化,运用比兴、象征、拟人等手法,或写景抒情,情景交融,或托物咏志,有所寄托,

以达到抒情的目的。

二、叙事散文的呈现方式

按内容分:

1、写人为主的叙事散文:以刻画人物为目的,通过事件和描写来突出人物特点,抒发作者对人物的情感。

2、写事为主的叙事散文:以叙述事件为目的,通过叙述一件或者几件小事,在叙事中反映人物之间的关

系,抒发作者的情感。

三、表达方式:表达方式分为叙述、描写、说明、抒情、议论

(一)记叙: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在写事文章中应用较为广泛,作用也比较多。

1、记叙要素:

一篇记叙文,无论写人、记事、状物、绘景,都离不开一定的时间场所,必定有事情的前因后果,这样,

就有了“记叙文六要素”的说法。这六要素便是:人、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1)时间:事情发生的年月日、季节、钟点等,有时不一定具体,时间的变化可以跨度很大,可以成为

行文的线索。

(2)地点:事情发生的处所和环境,地点通常是变化的,可以成为行文的线索,不会一直固定。

(3)人物:事情中有主要人物和非主要人物,有的情况下只有一个人物,更多情况下有众多的人物。。

(4)起因:主要事件是为什么发生的?

(5)经过:事情的来龙去脉,发展的过程

(6)结果:故事的结局,小的生活片段不一定有结果

2、记叙人称:作者在记叙文中叙事的视角。

(1)第一人称:作者本人,或虚构人物;也可以是主要人物或次要人物。表达效果:真实可信、亲切自

然;便于直抒胸臆。用于大部分记叙文中。

(2)第二人称:直接对话,亲切自然;拉近距离:便于交流,便于(作者直接)抒情。也可以在文中转

换。

(3)第三人称:不受时空限制,自由记叙、客观表达。

3、记叙线索: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1)核心人物:以文中主要的人物为行文的线索,围绕人物的经历展开叙述。以人物成长的阶段或以人

物的见闻或事件为线索。

(2)核心事物:以文章的主要故事为行文线索,写出故事的发展过程。中心事件的发展阶段。

(3)时间:以事情的发展顺序为行文线索,按照时间变化展开故事

(4)地点(游踪):以地点的转移作为行文线索,按照地点的转化展开故事

(5)作者的情感:以作者或文中主要人物的情感变化作为行文线索

(6)物品线索:以某一件有特殊意义的物品为线索。

(7)明暗线索:一篇文章行文的线索不一定只是一个,可以有多个线索,要看哪一个线索是最突出的,

一般来说,事件的发展和人物的情感一一对应,一明一暗展开叙述。

4、记叙顺序:文章叙述故事的顺序

(1)顺序:(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一般在文章中有标志时间、空间或事件发展的词语。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

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5、记叙文的层次结构

(1)常见的层次结构类型

A并列式:各层之间是并列关系

B连贯式:各层之间相互连贯

C递进式:由浅入深,层层深入

D总分式

(2)如何划分层次结构

A按事件划分(找时间词)

B按地点分(找方位词语)

C按事情发展过程分(找事情发展线索或作者的感情变化)

D总分总(掐头去尾)

{叙事性散文稿件}.

(3)不同文章类型划分层次结构的方法

A以写事为主的文章

以事件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分析

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析

按事情发生发展的阶段分析

B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

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

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析

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分析

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

C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

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空间变化分析

按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致的变化,即时间变化分析 (二)议论: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对人物或事情发表自己

的观点、看法,通常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议论的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

在一般记叙文中,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 议论的作用:承上启下、统领全文、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

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说明: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

达方式。在记叙文中使用较少。

(四)抒情: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它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记

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

1、直接抒情:指作者直接出面就某种事物或情况抒发感情,由于是作者直接出面,直接抒情时的语言往

往有强烈的主观性色彩。 (1)为抒发感情而选择某种形象 (2)针对形象直接抒情

2、间接抒情: 指作者不直接出面,通过其它方式来抒发感情,语言比较冷静客观。(1)借人物之口来

抒情。 (2)通过特定的语调来抒情。

(1)借景抒情:借景抒情又称寓情于景,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通过景物来抒

情。

(2)托物言志:是指有感于外物而述志抒怀的方法。

抒情的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五)描写: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包括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细节描写、环境描写等),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的形态、动作或景物的状态等具体特征描绘出来。一般分为人物描写或景物描写。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

主要表达方式之一。

1、人物描写:

(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又叫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正面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

的状态 直接具体地描绘出来。 侧面描写,是指对描写的对象,不做正面的描绘,而从其他人物、事物的描绘、渲染中,烘托描写的对象,从而获得独特艺术效果的方法。

(2)动作描写:动作描写是刻画人物的重要方法之一,是描写人物富有特征性的动作,以表现人物的性

格、品质、身份、地位、处境、状态,叫做动作描写。动作描写是刻划人物的重要方法之一。

(3)语言描写:语言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成功的语言描写总是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获得深刻的印

象。语言描写包括人物的独白和对话。

(4)心理描写:心理描写是指在文章中,对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的心理状态、精神面貌和内心活动进行

的描写。 (5)外貌描写:外貌描写也称肖像描写。即是人物的貌特(包括人物的容貌、衣、神情、体型、姿态等进

行描写,以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表达作者的爱憎,加深读者对人物的印象。

(6)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

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细节,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

(7)场面描写:就是对一个特定的时间与地点内许多人物活动的总体情况的描写。它往往是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述方法的综合运用,是自然景色、社会环境、人物活动等描写对象的集中表现。 场面描写要表

现出一种特定的气氛

(8)人物描写的作用 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2、景物描写:景物描写,是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风景、物体的描写。景物描写主要是为了显示

人物活动的环境,使读者身临其境。

3、环境描写: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

(1)自然环境描写: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A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B推动情节发展

C渲染气氛

D衬托人物形象(心情或情感)

E突出深化主题

(2)社会环境描写: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

环境描写的作用

A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B揭示社会现实

四、修辞手法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夸张: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很有气势、加强语气、突出强调、一气呵成、说理透彻、抒情淋漓

(5)对偶:结构整齐、音韵和谐

(6)反复:起强调的作用

(7)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8)反问:强调,加强语气

五、写作手法

(1)象征: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2)对比: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3)衬托: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4)讽刺: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5)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6)以小见大:指通过小事可以看出大节,或通过一小部分看出整体。在写作中指对形象进行强调、取舍、浓缩,以独到的想象抓住一点或一个局部加以集中描写或延伸放大,以更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

(7)前后照应: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8)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

(9)铺垫:先描述的内容就是为主要内容做准备、打基础、作陪衬和烘托;以次衬主。关键是“垫”“衬”。

(10)伏笔:描写、叙述的一种手法,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作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可达到(收到)结构谨严,情节发展合理的效果。与“照应”配合,即前有伏笔,后有照应。

(11)联想和想象 联想:由于某人或某种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由某一概念而引起其他相关的概念

想象:比联想更加自由

六、语段作用

(一)结构作用

A文章开头段

1、总领全文:

2、引出下文

3、设置悬念

B文章中间段落

1、承上启下

2、呼应前文

3、为下文做铺垫或者埋伏笔

4、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C文章结尾段

1、总结上文

2、呼应前文

(二)内容作用

1、点明中心:明确点出文章的核心内容

2、抒发情感:抒发作者对人物或事件的感受。

3、刻画人物:为表现人物特点服务。

4、画龙点睛: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七、语言特点

平实,朴素,精炼含蓄,凝练隽永,生动优美,幽默讽刺等。

小说知识点归纳

1.小说的三要素是(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人物活动的)环境描写。

2.在小说塑造的人物中,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的人物是小说的中心人物,也叫做主人公。

3.人物描写

小说的人作描写的方法主要有: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对人物的容貌、神情、姿态、服饰等外形进行描写的是肖像(外貌)。

对人物的对话、独白及语气声态进行描写的是语言。

从描写的角度看,人物描写的方法还可以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也说是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肖像、神态、动作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

作用: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叙事性散文稿件 叙事性散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