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高中作文】
篇一:《小学数学教学经验论文》
以学定教 以探代教 以生为友
——新课程下小学中高年级数学教学初探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在高考指挥棒和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下,新课程标准虽说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但在今天课堂上仍是教师在讲学生规规纪纪的在听,甚至有的老师为了不让学生上课时相互讲话,用男生隔着女生,女生隔着男生的排座位方法来避免学生之间的相互说话。对学生的学习老师更是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自己去悟,也不相信学生能做,都是在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在领着学生跑。课堂上学生的“主体”也被老师过多的讲解所代替,课后练习作业堆积如山,即所谓的“题海战术”。这样的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老师上课觉得很累,学生听着觉得更是累,往往就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的心里,最后导致学生不学。为此,笔者从课前以学家教、课中以探代教、课后以生为友三个方面将这几年在教学实践中的不成熟的教学观点和做法与各位同仁探讨,取长补短,相互借鉴。
关键词:以生为本、以学导教 以探代教 以生为友
引 言:笔者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小学三到六年级数学教育教学工作,在工作中经过不断摸索和创新,最初悟出的教学思想是 “哪里不会教哪里,以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共同进步”,经过近四年的实践确也初有成效,本想把自己摸索到的教学思想用于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去实践,但因工作原因现也没上数学了。近来在我的百度空间里收到一网友的提问——“对于小学一年级学生怎样利用‘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式进行数学教学?” 因不了解什么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洋思模式,我在网上查看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洋思模式”及类似的教学思想,并以上面提到的“洋思模式”的教学改革经验为参考,结合自己在实践中悟出的教学方法,提出“以学定教,以探代教,以生为友”的教学观点,倡导生本理论的课堂教学模式,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
一、课前预习,以学定教
课前预习简单的说就是预先学习,具体而言,是指在上课前在学生在老师的提导下有目的有步骤的自主学习过程,它是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一步。 预习就象抢跑,课前先预习就象跑步时一开始就已经抢先领跑一样,变被动的追赶为主动的领跑,这样相对来说就更容易取胜。课前预习老师们在教学中都会用到,但如何设计好预习学案诱导学生自主预习,则是老师们在平时教学中往往被忽视的一个最关键的也是最重要的环节,预习有利于老师了解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的了解情况和学生对接下来将要学习的内容中所涉及到的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老师更全面的了解学生,更好地设计出与学生实际相符的教学教案,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合适的土壤。所以,学生预习的情况如何和老师对学生预习情况的分析结果将直接影响到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为此,在预习中要做到“四个明确”:一是明确预习内容;二是明确预习任务,即预习时要学会的知识点和要做的作业;三是明确预习时间,即完成任务时间;四是要明确完成任务的方式。
“以学定教”就是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和老师对学生预习情况的总结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通过对学生课前的预习任务完成情况的检查和反馈,集中对学生预习的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从而确立本节课的教学形式和方法,这样有针对性的教学,才能实现课堂教学时间有效地运用,高效地运用,从而避免教学的微效劳动和无效劳动,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对学生在自学中尚未解决的问题,作适时的引导、
二、课中以探代教,启导思维
“以探代教”主要是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以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探讨问题为途径,最后达到共同解决问题的目的。以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代替老师在课堂上的讲,把老师的讲尽量让学生来讲,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来讲,充分的讨论、辩论。实际上在学生相互讨论的过程中,会的学生就是在教不会的学生,就是好学生教后进学生的过程,而后进生还有一些问题没搞清楚,通过好学生的讲解,自然也就明白了。
“以探代教”是教学实施的中心环节,是以生为本、自主学习、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集中体现。根据课前对预习情况的精心分析和总结,确定好教学的内容、目标、教学的重难点和教学的形式与方法后,教师要精心设计好学习提纲,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学生可以根据教师预设的学习提纲,进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发现问题、自我分析问题、自我解决问题。在“以探代教”的课堂中,老师主要有以下几种角色:1、老师是一个组织者;2、老师是教学活
动的评委;3、老师是一个参与学生学习的参与者;4、老师做好学生学习的工具。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作为一个组织者,全面负责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作为一个评委,就是针对学生自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或训练中存在的错误,及时引导讨论,做出评定,并着出判断或补充更正;作为一个参与者,就是参与学生对问题的讨论,引导他们得出正确的结论;作为一件学生学习的工具,就是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或学习思路受阻时,给予诱导,在难辨是非之时,辅助辨别。
“以探代教”要注意的是合理分组,物尽其用。小组中的成员都要有自己的职责和任务,要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人人有事做,人人都要有存在的作用和价值。例如:把全班分成6至8人一组,成绩比较优秀的同学我任命为
组长,成绩最差的同学
我任命为发言人,在发
现问题后,小组内先自
己讨论,得出自己的结
论后再组与组之间进行
篇二:《小学数学教学经验总结2》
小学数学教学经验总结
不经意之间我从事小学数学教育已有几年了,在这几年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自己的经验以及与一些优秀的前辈老师的交流我总结出关于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些心得与体验。那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为学生创设各种各样引发他们兴趣的学习情境。当然在情境设置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注意情境设置的一些重要点。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境必须目的明确,要为教学服务。如果是问题情境,提出的问题就要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而且要非常具体,要有新意和启发性。这样学生能理解问题的含义,才有可能来探索、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创设的情境要真正为教学服务,如果只是为了情境而情境,那就是一种假的教学情境。
其次情境的内容和形式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对于低年级学生,颜色、声音、动作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要多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直观演示等形式;到了高年级,则要侧重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尽量让他们由内心的成功体验产生情感上的满足,进而成为推动下一步学习的动力。
以下就是我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的一些教学情境,我觉得非常适合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
一、创设充满趣味的情境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首先就要引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如果在课堂上单一的征对一些枯燥的计算进行讲解必然不会引发他们对于学习的兴趣。众所周知兴趣乃学习之最重要的动力,没有兴趣是不可能学好数学的。所以我们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他们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问以创造学生“心求通而未得”的心态,促使学生的认知情感由潜伏状态转入积极状态,由自发的好奇心变为强烈的求知欲,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心理的同步发展。大家都知道小孩子对故事、童话、动物都非常感兴趣,因此把教材中的问题编成童话、小故事,用小动物来做主人公,使学生身处拟人化 夏邑县业庙乡曹集小学 郭飞
的世界,“投其好而行之”。这样,不但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而且还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比如,在教《连加》一课时可以创设敲青蛙的游戏,青蛙一个一个的从地下往上冒,上每个青蛙身上都有10以内的加法算式,看谁算的快敲得准的情境。这样学生们会非常乐意参与这项游戏,不但激发了他们了学习的欲望,而且兴趣也被调动起来,于是在自然、愉快的气氛中复习了旧知识,这便是情境所起的作用。这种情境的创设非常适合低年级的学生。
二、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教学应寓于生活实际,且运用于生活实际:所以,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沟通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与有关数学问题的联系,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中的具体事例,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引导他们进行研究性学习。
把问题情境生活化,就是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验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有利于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并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比如说在进行减法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组织孩子进行一些实物分发的实际操作,运用一些实际的机会。比如说在课间餐点的分发时,让学生自己去分发并在分发过程中不段断的进行询问,这样在分发的物品不断减少的过程中他们不仅能够掌握基本的减法运算,而且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连减算式的运算顺序。同时又让学生比较出想5-1与5-1-1这样两个算式的区别,使学生明确了连减算式的计算方法,这样就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且还可以把它运用于生活。
三、创设开放的、富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
教学中提供的问题情境应注意一定的开放性,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问题。这样不仅会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还能使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后增强自信心,并且大大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我认为开放的、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学习兴趣的激发有很大的作用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造各种适合教学需要的情境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可以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不经意之间我从事小学数学教育已有几年了,在这几年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自己的经验以及与一些优秀的前辈老师的交流我总结出关于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些心得与体验。那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为学生创设各种各样引发他们兴趣的学习情境。当然在情境设置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注意情境设置的一些重要点。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境必须目的明确,要为教学服务。如果是问题情境,提出的问题就要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而且要非常具体,要有新意和启发性。这样学生能理解问题的含义,才有可能来探索、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创设的情境要真正为教学服务,如果只是为了情境而情境,那就是一种假的教学情境。
其次情境的内容和形式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对于低年级学生,颜色、声音、动作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要多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直观演示等形式;到了高年级,则要侧重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尽量让他们由内心的成功体验产生情感上的满足,进而成为推动下一步学习的动力。
以下就是我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的一些教学情境,我觉得非常适合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
一、创设充满趣味的情境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首先就要引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如果在课堂上单一的征对一些枯燥的计算进行讲解必然不会引发他们对于学习的兴趣。众所周知兴趣乃学习之最重要的动力,没有兴趣是不可能学好数学的。所以我们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他们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问以创造学生“心求通而未得”的心态,促使学生的认知情感由潜伏状态转入积极状态,由自发的好奇心变为强烈的求知欲,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实现课堂教学中
师生心理的同步发展。大家都知道小孩子对故事、童话、动物都非常感兴趣,因此把教材中的问题编成童话、小故事,用小动物来做主人公,使学生身处拟人化的世界,“投其好而行之”。这样,不但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而且还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比如,在教《连加》一课时可以创设敲青蛙的游戏,青蛙一个一个的从地下往上冒,上每个青蛙身上都有10以内的加法算式,看谁算的快敲得准的情境。这样学生们会非常乐意参与这项游戏,不但激发了他们了学习的欲望,而且兴趣也被调动起来,于是在自然、愉快的气氛中复习了旧知识,这便是情境所起的作用。这种情境的创设非常适合低年级的学生。
二、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小学数学经验文章}.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教学应寓于生活实际,且运用于生活实际:所以,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沟通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与有关数学问题的联系,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中的具体事例,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引导他们进行研究性学习。
把问题情境生活化,就是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验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有利于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并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比如说在进行减法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组织孩子进行一些实物分发的实际操作,运用一些实际的机会。比如说在课间餐点的分发时,让学生自己去分发并在分发过程中不段断的进行询问,这样在分发的物品不断减少的过程中他们不仅能够掌握基本的减法运算,而且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连减算式的运算顺序。同时又让学生比较出想5-1与5-1-1这样两个算式的区别,使学生明确了连减算式的计算方法,这样就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且还可以把它运用于生活。
三、创设开放的、富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
教学中提供的问题情境应注意一定的开放性,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问题。这样不仅会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还能使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小学数学经验文章}.
之后增强自信心,并且大大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我认为开放的、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学习兴趣的激发有很大的作用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造各种适合教学需要的情境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可以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篇三:《小学数学教学经验交流材料》
小学数学教学经验交流材料
—-如何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
周村小学 王艳霞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早上好!首先,感谢各位领导和老师给我这次交流学习的机会。我是周村小学一名普通的数学教师,一直担任高年级数学教学,在数学教学中取得了一些小小的成绩,我想: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各位领导一直以来的重视和培养;离不开同事们的帮助和支持;更离不开学生们的信任和好学。今天站在这里,面对这么多优秀的老师,确实不敢谈什么教学经验,下面我就如何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问题,谈谈个人的肤浅看法,不当之处,还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良好的班风学风是学好数学的保证。
良好的班风是学生学习的保证。每接手一个新班,我都要先培养一批班干部,作为老师的小助手,在班内确实起到领头雁的作用,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在班内开展了各类学习竞赛活动,并对每位同学的学习、作业、纪律等情况设立积分表,看谁积分最高,就对谁进行及时奖励,这样在学生中就会兴起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风气,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教学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数学作业中,我一直都用一些简单的激励性的符号像笑脸、星星、红旗等鼓励孩子们,让不同的学生都尝到成功的喜悦,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劲头。人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要对自己带的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不怕提高不了教学质量。
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数学的前提。 细节决定成败,习惯成就人生。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提高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对学生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是:会学习,会听讲,会做作业。会学习:包括能做好课前预习,能独立思考问题,能提出问题,能与他人合作学习等。课堂学习是学习的关键,而会听讲又是关键中的关键。所以我讲课时要求学生必须认真听讲,听懂了再去做题。会做作业:在平时我要求学生做作业时先把题目最少读三遍,审清题目再做,尤其对于计算题,学生往往容易出错,很多家长说“他会做,就是粗心”或“他很聪明,就是计算容易出错”等等,于是我每次只让学生做4道计算题,一天一次,要求书写规范力争全对,这样量少学生做起来也不觉得困难,每次做完我都批改,表扬全对的学生,慢慢的学生逐步养成做题认真细心的良好习惯,计算出错率也基本没有了。
三、上好每一节数学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我们带数学的老师都知道,数学每周只有五节课,所以每周这五节课千万不能马虎,每节课都应该把它当成示范课、优质课来讲。要上好课必须认真备好课,课前要多钻研新课标和教材,把教材吃透,做到心中有数。课堂上要精讲精练,让学生多动脑,勤动笔。有句话说得好“数学,只有自己做出来了,才叫做真正会做了”。要想在有限的40分钟内达到练习的目的,教师必须把握好上课的前20分钟,因为这一时段是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最佳时机。要想使练习效果明显,课前必须精心筛选与本课新授内容紧密相关的练习。练习题要有一定
的坡度,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同时练习要适量,确保学生能完成。练后,教师一定要批改,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反馈。课后及时对该课做出总结,写好反思。还有,对学生的作业批改一定要及时、认真,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的共性问题进行讲评,个别问题进行单独辅导,做到有的放矢。
四、做好培优补差工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大家不难发现,班级学生成绩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受优秀率和及格率的影响,因此无论哪一学科都要搞好培优补差工作。作为老师,应该偏爱后进生,严爱优秀生,博爱中等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与提高。我们要舍得在后进生上多做文章。每个后进生的背后都有许多感人的闪光的事迹,要耐心帮助他们从点滴入手,除了与其谈心,有优点及时表扬,增强其自信心以外,每天我都要抽出大量的课余时间进行个别辅导,还组织了学生一帮一活动,让优等生做他们的小老师,随时给他们讲题,慢慢的这个学期我们班的后进生也有了明显的进步。 教学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积累、不断总结、不断提高、不断改进的过程;教学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和孩子一起成长的过程。前进的道路上也许充满泥泞坎坷,也许机遇与挑战并存。不管怎样,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还会用一颗强烈的的事业心和崇高的使命感去培育那些含苞欲放的花蕾,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以上就是我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不足之处还请大家提出宝贵意见。谢谢大家,我的发言完毕!
篇四:《小学数学教学经验文章》
小学数学信息技术整合分析
刘敏琼
一、优化数学的教学过程,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在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中,如何才可以击破难点是每一个数学老师都关心的问题。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能够将抽象难懂的数学知识以动画声音等形式变得更加形象,让学生能够更加直接地感知和理解教学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之间内在的规律,更好地构建数学知识的知识结构。如在小学一年级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有一处题目是让学生计算按照一定规律叠放在一起的正方体总共有多少个,很多学生都没有办法计算出底层那些看不见的正方体的数量。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可以使用计算机技术将放在上面的正方体一个个挪开,摆放在下面的正方体就会呈现在学生的眼前。然后老师在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几种不同摆放模式的演示,学生就能够比较好地掌握计算正方体的方法,学生的想象力也可以得到很好的培养。
二、对知识产生的过程进行展示,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参与意识
数学知识的学习一定要展示形成的过程才能给学生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在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老师通过信息技术对知识形成过程进行演示,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形成的一般规律,将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公式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进而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比如在学习《长方形的知识》这一节课程的时候,老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的课件闪动长方体的各个面、顶点、棱,让学生明确长方体各个部分的名称。在这个基础之上,学生通过自主的探索,就能够掌握一些长方体的初步知
识,如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和几个顶点等等;然后老师再通过多媒体和学生一起来验证结果,学生对于这些知识的印象也就会更加的深刻。学生们发现自己的总结被验证也会特别激动。
三、变化练习模式,提升数学课程教学的效果
练习是巩固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对小学数学知识的学习十分重要。通过信息技术所编写的一系列的练习题目能够变被动为主动,老师可以通过电脑预先准备多种类型的题目,全方位多角度地对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进行练习。同时,信息技术的优势还体现在能够设置一些趣味性的动态题目,迎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在开展课后练习的过程中,通过多媒体课件能够省去板书的时间,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大量有价值的习题,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如在对知识进行巩固和练习的过程中,如果学生选择了正确的答案,屏幕上就可以显示出一个笑脸,然后伴随着声音“你真棒”,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这样能够为学生营造出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数学学习的趣味性也增强了。
总之,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它为小学数学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得数学的学习更加贴近生活,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开展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索的平台。但值得注意的是,信息技术虽好,但是在教学中也不可滥用,要把握住应用的度,过多地使用声音图像会影响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深入思考。因此,老师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要将信息技术和传统的教学手段结合起来,使得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更加丰富,更加高效。
小学数学趣味性教学
刘敏琼
一、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
1.小学生的学习动机。整个小学阶段,学生学习动机是:⑴为了好分数,不落人后,或为了得到表扬和奖励而学习。⑵为履行组织交给自己的任务,或为集体争光而学习。这表明小学生一般还不善于把学习和社会需要联系起来,其学习动机往往是直接与学习活动联系在一起的。年级越低,学习动机越具体,学习动机更多地与学习活动本身直接联系。{小学数学经验文章}.
2.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初对学习的外部活动感兴趣,逐渐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从不分化到逐渐产生对不同学科内容的初步分化;从具体事实和经验的知识较有兴趣到对抽象因果关系的知识感兴趣。
3.小学生思维发展特点。在整个小学时期,小学生的思维逐渐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但仍带有很强的具体性;小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逐渐具备了人类思维的完整结构,同时这个思维结构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二、营造趣味性课堂的教学方法
在小学低年级数学趣味性教学中,组织活动形式多样与激发学生好奇心理尤其重要。教学中,必须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以学生的全面健康和谐发展为重点,以实现学生的人生价值为最终目标,积极认真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趣味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这样,就可以使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充满趣味与活力,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趣味性课堂教学方法主要有:⑴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数学
本身是一门融逻辑、推理、概括和综合等为一体的以数理为主线的自然学科。⑵提出挑战问题,开拓创新思维。⑶教师辅助引导,学生主体发挥。⑷组织合作学习,共同进步。⑸结合现实教学,渗透德育教育。在教学情境中体验数学的趣味,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价值,在自主合作中体验数学的探索
小学数学小学生创新意识培养
刘敏琼
一、创新情境数学教学模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情境式的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不同的情境来讲授知识能够激发和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由情境可认启发学生对解题思路的独特的想法与思路,这一过程是形成数学构思的过程,也是展开合理解题思路的思维过程。在情境教学模式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创新思维,并积极主动地发表对解题思路的见解,从积极参与教学的实践中,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就培养起来了。此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数学语言的使用要与课程内容以及学生的理解能力相适应,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情境教学模式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准备各种圆柱形的实验品,如圆柱的玻璃器皿、圆柱木块等,分发给学生要求其动手量出长、宽、高等所需数据,并通过实践来求得体积。通过实验启发学生自己总结出计算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并引导学生是否可以用切割、计算体积差等方式求得体积。
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稳定性差的特点,在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兴趣的驱使下,小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才能展开更多的创造性思维。数学课上教师还要注重将数学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拉近数学与小学生之间的距离,激
篇五:《六年级数学教学经验文章》
六年级数学教学经验文章
在实施新课程的背景下,作为小学向初中过渡的六年级,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如何用新课程理念指导六年级数学教学是摆在全体教师面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问题。
一、出示学习目标,落实基础知识,实现“三维目标”的统一
教师在教学时应先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自己学习和了解学习目标,做到对所学内容心中有数。学习目标包含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六年级的数学教学,一方面要完成本年级的新知传授;另一方面,还要帮助学生对小学阶段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查漏补缺,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使学生养成对学习、生活、人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在教学中教师在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对课本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教师要舍得花时间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实践,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只有帮助学生夯实了基础知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落到实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才不至于是一句空话。
二、活用教材,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现行“九义”小学数学教材已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那么,教师应如何充分发挥现行六年级数学教材的作用,体现新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学效率呢?本人认为,活用教材,通过改编例题、习题引导学生思考、辨析,可以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1.改编例题促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六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通过改编例题、习题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学生掌握新知的同时,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对于“分数乘整数”这一部分内容,教材在讲解了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法则以后,补充了一例,说明“能约分的先约分再乘比较简便”。我在教学中没有受教材的限制,而是在学生掌握了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进行了一定练习以后,出示了下面一道例题:计算×3333。当学生觉得2与3333相乘比较麻烦时,我适时地进行点拨:“大家看,题中的数字有什么特点?怎样算比较简便呢?”许多学生通过思考,恍然大悟,自觉地先将3333与5555约分,然后,再把3和2相乘除以5。学生通过自主
探究,得出了“分数和整数相乘,先约分再乘比较简便”这样一个结论,这比告诉学生一个简单的方法让他们单纯地计算效果要好得多。
2.整合例题引发散,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在六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如果能真正把“用教材教”落实到实处,通过整编例题、习题的方式发散学生的思维,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如,在教学“一段公路,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可以完成”这一工程问题时,在学生掌握了此道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的基础上,可以将“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改成: 1.乙队单独修比甲队多用5天;2.乙队单独修的时间是甲队的1.5倍;3.乙队的工作效率是甲队的。 还可将问题改为: 1.两队合修几天完成这段公路的一半? 2.两队合修几天后还剩这段公路的一半? 3.甲队单独修2天后,剩下的乙队单独修还需几天?
三、及时复习,完善知识体系,创设学生终身发展的空间与平台
六年级数学教学的难点之一在于最后的复习阶段学生对知识的遗忘较多,知识的综合应用更成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呢?“寓复习于平时的教学之中,帮助学生逐步完善知识结构体系”是许多教师的经验之谈,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方。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发展创设良好的空间与平台。
篇六:《小学数学教学经验论文》
浅谈如何转化学困生
小学部 赵娜
在每个老师的教学生涯中,辅导学困生是一个永久的话题。班级里的学困生虽不多,但能量却不小,对班风、学风甚至校风都具有较大的“破坏性”,常常影响我们的教学质量,甚至影响班级管理。老师们都会为之头疼,往往要花费大部分的精力和时间来教育他们。那么如何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呢?经过这两年的逐渐摸索与实践,我认为:
一、必须找准学困生的成因。
一般说来,在本学校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绝大多数住校,很少有机会与外界接触,所以学困生的形成主要有二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与家庭背景有直接的关系,离婚子女和留守学生缺少管教,心理灰暗,常借犯错来发泄心中的不满;二是有的学生智力发育慢,学习困难,或是生性顽劣,性格爆燥,一向不讨人喜欢,某些教师的白眼,训斥和讽刺,形成了他们对立情绪和逆反心理;因此,只有掌握真实情况,才能有的放矢,才有把握,才能见效。
二、针对症结,对症下药。
1、掌握心理特征,调动积极因素。
学困生常有几种心理:⑴既自卑又自尊,好强的心理;⑵认为周围的人都嫌弃他,轻视他,对他有敌意;⑶认为学与不学,表现好与不好都一样,态度随便,对于有这种心理的学困生,老师必须主动接近他们,关心他们,要抓住机会,多表扬,多鼓励,进行正面教育和积
极引导,消除他们的疑惧和对立情绪,要把尊重学生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拉近心理距离,他们体会到老师可亲可敬,值得信任,这样才有可能转后进生为优秀生。
我们班王志伟,刚降级到我班时,表现还算可以,不过没过几天,问题就凸现出来了,纪律涣散,学习不用心,不按时完成作业,还顶撞班干部,我没有急于批评他,而是及时与班主任韩玲老师沟通并了解他的家庭情况。经了解,原来他的父母在外打工,从小在爷爷奶奶的溺爱中长大,在原班级依仗爷爷奶奶是学校的工作人员而作威作福,降级后,生怕原来的同学议论他,内心十分自卑,而他又是一个自尊心很强的人,故常用违犯纪律来发泄自己的不满,并且开始自暴自弃,分析了他的心理特征以后,我便开始经常与他聊天,并且及时当着同学的面对他的优点给予表扬,如热爱劳动,助人为乐等,班主任韩玲老师还委任他为劳动委员,从那以后他开始以身作则,学习成绩上也有明显的提高,一年多过去了,除了偶尔会有些懈怠,但只要及时提醒,就会立即改正。
2、发掘和抓住学困生的闪光点,激发上进斗志。
学困生并非一无是处,他们也有很多优点,长处,时不时还要“露一手”。此时,教师应当善于发掘和抓住后进生的“闪光点”,哪怕是一点点闪光的火花,使他们感到,我也有优点,也有长处,并不比别人蠢,不比别人差。
女生王晶,刚转过来时,基础差,接受能力也差,最基本的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都无法达到,每到周四放假都会被留下四清,但
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我发现她学习非常努力,而且记忆力非常好,所以我经常在课上对她提出表扬,这样大大提高了她学习的热情,经过努力,在这次期中考试中数学达到了98分的好成绩。
男生史云鹏,也是一个转学生,学习习惯特别差,贪玩,课上的注意力往往也就十分钟,但经过我和韩玲老师的观察发现,他的责任心非常强,所以就分配了一个更差的学生给他做徒弟,这样大大的刺激了他的上进心,学习也比以前更加努力。
三、采取有效辅差措施
利用课外、课间时间进行辅导,根据学生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方法。
1、课堂上让学困生多板演,中等生订正,优等生解决难题。
2、安排座位时,坚持“一帮一”。在我们班四人为一个小组,由一个学优生带一学困生,再加上两个中等生组成。学优生专门负责学困生的课上学习进度,而在课下,不同的学困生还与班上的学优生组成师徒对子(多为同桌),学习进步,给予奖励,学习状态不对及时给予提醒。
3、课堂练习分 “必做题”——基础题(学困生)、“思考题”—培优题(优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在学案设计上,在以教科书为基础教学上,设立必做题和培优题,这样既可以让学困生巩固基础,又可以让学优生提高能力。
四、运用集体的力量,教育转化学困生。
运用榜样和集体的力量,教育和转化学困生是行之有效的,良好的班风是学生成长的土壤,班风好,正气上升,邪气就下降,前面有优
秀学生引路,后面班干部督促,他想不变好都不行。
在我班,班主任韩玲老师与我都要定期与班干部和组长谈话,督促他们多多关注学困生,与他们做朋友,带动他们的学习状态,在我班,分别设立了语数英三科的任务过关考核表,由各组组长监督,未完成任务的学困生由组长负责,监督完成任务,赶上其他人,如内心有波动,则由班干部负责,及时扭转。
五、帮助学困生改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促进学习和思想进步。
四年级的小学生正是人格形成初期,因此教师应主动接触学困生,关心和热爱他们,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一视同仁,让学困生建立一种互相了解,互相信任,互相尊重,情感交融的良好师生关系,并注意组织多参加集体活动,改善同学关系,与他们建立一种互信、健康、友好、互勉、互助的同学关系,令后进学生感到老师、同学在乎他,关心他,诚心帮助他,最终促使学习思想不断进步。
总之,要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教师要在理论不断提高,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深挖后进生的形成因素,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和斗志,对学困生要有四心,要抓反复,反复抓,抓到底,才能做好后进生的教育和转化工作,达到育人教书的目的。
篇七:《小学数学基本活动经验论文》
让经验的“根”长得更深
第八小学 王冬玲
摘要: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对数学知识的学习而产生的一些体验和意识的积累,会逐渐成为一种经验——基本数学经验。这种经验在教学中如果能得到充分利用,就能更加有效的推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必须在有效的数学目标指引下,经历学生自主或在教师引导下的数学活动,是学生亲身实践、经历和思考,在数学活动中积累经验。
关键词:数学 基本活动 思考 积累 经验
经验是一种感性认识,包含双重意义,一是经验事物,比如一提到正方体,学生都能在头脑中呈现正方体的形状,这就是经验事物;二是经验的过程,比如我们在图形面积的教学中不仅仅让学生了解面积的计算公式,更多的时间是让学生在体验新学的图形向已经掌握的图形转化,这就是经验过程,以后学生在学到新的图形的时候就会自然而然的和已经学过的图形结合。那如何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呢?
一、 优化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做”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经验离不开活动,数学活动是经验产生的源泉,因此离开了数学活动,就根本不会形成有意义的数学活动经验,只有亲身经历体验了才能形成经验,经验具有明显的实践性。例如:在植树问题中,先让孩子通过观察了解间隔数的特点,再通过动手操作给细绳打结积累间隔数和结数四种情况的经验,有了这个经验就能很容易总结出植树问题中棵树和间隔数的关系。
师:在上新课之前,我们先猜个谜语: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手)
师:对,就是手。手不仅能写能算能画,手中还藏着许多数学知识呢,现在就请同学们伸出一只手,张开手指,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小学数学经验文章}.
生:5个手指,4个空。
师:这四个空在数学上我们称为4个间隔,我们手上每两个手指之间有一个间隔, 5个手指间有几个间隔,4个手指有几个间隔,3个手指呢? 生:回答。
师:通过刚才我们找的手指数和间隔数,你发现了什么?
生:手指数比间隔数多1,间隔数比手指数少1。
师:你们真聪明!发现了手指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接下来,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20厘米的细绳,动手做一做每隔10厘米打一个结。
展示所有打结情况,总结出间隔数的算法,
总长度÷每个间隔长度=间隔数
小结:不管打了几个结,间隔数是不变的并且两个间隔中可以有1,2,3个结4种情况。
师:像这类问题其实就是植树问题,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植树问题。 招聘启示
学校为进一步进行校园环境美化,特诚聘环境设计师数名,要求在校园门口一条20米的小道一边每隔5米种一棵树。设计植树方案一份,择优录取。 师:首先可以计算出什么?
生:间隔数20÷5=4
展示所有情况,一起数出棵树和间隔数。
棵树 间隔数
两端都载 5 = 4 + 1
两端都不栽 3 = 4 – 1
一端载 4 = 4
最后由学生总结出:
两端都载 棵树=间隔数+1
两端都不栽 棵树=间隔数-1
一端载 棵树=间隔数
二、优化思考过程,让学生在“思”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活动经验仅有积累是不够的,还需要经过思考、抽象、概括等数学化、逻辑化的提升,才能内化为学生自身的活动经验,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思考。
教学重叠问题:
抢椅子游戏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好,现在我们就来玩个抢椅子的游戏,谁愿意参
加?(两位学生,两把椅子进行游戏。)
师:可以开始了吗?
生:应该椅子数比人数少。
师:哦,不行啊,那么我们是去掉一把椅子呢,还是再加一位同学啊? 生:加人数。
师:哦,好,看来同学们都喜欢玩游戏,选谁呢?
师:这样好了,我们再请4名同学上来,用猜拳的方法决定参加抢椅子游戏的选手。
师:指选出一位。另三位回座,剩下一位与刚才两位继续游戏。学生进行游戏。 师:刚才的游戏好玩吗?祝贺你成为今天比赛的冠军,大家恭喜他。 生:对冠军表示祝贺。
师:我觉得不应只对冠军表示感谢,刚才做游戏的几位同学给我们带来了欢乐,我们应该向所有参加游戏的同学表示感谢。
师:刚才玩抢椅子游戏的有3人,玩猜拳游戏的有4人,我们感谢这7位同学给大家带来快乐。请这7名同学起立。
师:怎么只有6个人呢?应该是7个啊?怎么回事呢?(学生思考、想象) 生:有一个人重复了。
师:哦,原来有一个人重复了,谁重复了?
生:刚才有一个同学既参加了抢椅子又参加了猜拳,他是重复的。
师:请参加猜拳游戏的4名同学站到红色呼拉圈里。请参加抢椅子游戏的3名同学站到蓝色呼拉圈里。
出现冲突,有的同学从第一个圈里又跑到第二个圈里,但第一个圈又把他套进来。 师:他为什么跑到这个地方?
生:他既参加了猜拳的游戏,又参加了抢椅子的游戏。
师:看来,是6人,可在式子中要怎样做才得到6呢?
生:减去1。
师:减掉的1表示的是什么?
生:是学生。
师:让中间的学生出来,数数是5人。
师:减掉的是他重复参加的一次,而不是这位学生。{小学数学经验文章}.
师:老师啊,把这种情况画在黑板上。(画出韦恩图)
师:谁来说说图上的2、1、3分别表示什么?(学生思考)
生:2是只参加了抢椅子游戏的同学,1是既参加了抢椅子游戏又参加了猜拳游戏的同学,3是只参加了猜拳游戏的同学。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问题,数学上称之为“重叠问题”,像这种图,叫做集合图,是在二百多年前,英国的数学家约翰.韦恩第一个提出来的,所以也叫韦恩图。但是老师觉得啊,对于这节课来说是你们发明出来的,你们真棒! 师:那碰到这种问题我们应该怎么计算呢?学生思考计算方法汇报。
数学教学需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学习过程,从而获得最具数学本质的、最具价值的数学活动经验。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作了这样一个比喻:我们要用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才能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有机体的一个部分。因此,数学教学要让学生在亲历中体验,在体验和反思中累积,让经验的“根”长得更深。
篇八:《小学数学教学经验文章(1)》
小学数学教学经验
东坝小学 罗思童
数学教学是一门相对比较深奥的科目。有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如果抓住这个环节,数学的教学相对就会顺利很多。如果失掉了,就很难会有突破了。那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为学生创设各种各样引发他们兴趣的学习情境。当然在情境设置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注意情境设置的一些重要点。
首先是我们必须明确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境必须目的明确,要为教学服务。如果是问题情境,提出的问题就要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而且要非常具体,要有新意和启发性。这样学生能理解问题的含义,才有可能来探索、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创设的情境要真正为教学服务,如果只是为了情境而情境,那就是一种假的教学情境。
然后情境的内容和形式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对于低年级学生,颜色、声音、动作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要多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直观演示等形式;到了高年级,则要侧重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尽量让他们由内心的成功体验产生情感上的满足,进而成为推动下一步学习的动力。
以下就是我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的一些教学情境,我觉得非常适合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
一、创设充满趣味的情境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首先就要引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如果在课堂上单一的征对一些枯燥的计算进行讲解必然不会引发他们对于学习的兴趣。众所周知兴趣乃学习之最重要的动力,没有兴趣是不可能学好数学的。所以我们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他们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问以创造学生“心求通而未得”的心态,促使学生的认知情感由潜伏状态转入积极状态,由自发的好奇心变为强烈的求知欲,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心理的同步发展。大家都知道小孩子对故事、童话、动物都非常感兴趣,因此把教材中的问题编成童话、小故事,用小动物来做主人公,使学生身处拟人化的世界,“投其好而行之”。这样,不但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而且还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二、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教学应寓于生活实际,且运用于生活实际:所以,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沟通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与有关数学问题的联系,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中的具体事例,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引导他们进行研究性学习。 把问题情境生活化,就是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验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有利于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并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比如说在进行减法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组织孩子进行一些实物分发的实际操作,运用一些实际的机会。比如说在课间餐点的分发时,让学生自己去分发并在分发过程中不段断的进行询问,这样在分发的物品不断减少的过程中他们不仅能够掌握基本的减法运算,而且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连减算式的运算顺序。同时又让学生比较出想5-1与5-1-1这样两个算式的区别,使学生明确了连减算式的计算方法,这样就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且还可以把它运用于生活。
三、创设开放的、富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小学数学经验文章}.
篇九:《六年级小学数学经验交流发言稿_我是一名普通的数学教师》
六年级小学数学经验交流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上午好。
首先感谢领导和老师们对我的信任和鼓励。今天,面对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