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我们历来被告知一切优秀的文学作品总与作家的个人苦难直接相关 优秀儿童文学作家

高中作文 zuowen 1浏览

【 – 高中作文】

【篇一】我们历来被告知一切优秀的文学作品总与作家的个人苦难直接相关

我们历来被告知一切优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我们历来被告知一切优秀的文学作品总与作家的个人苦难直接相关。也许歌德是个例外,歌德在美丽的小城魏玛一直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由这个例外又想起中国盛唐时期的大批好命诗人,以及托尔斯泰、雨果、海明威等很多生活优裕的外国作家,似乎也在例外之列。如果一个文学规律能把这么多第一流的大师排除在外,那还叫什么规律呢?

今天到了魏玛才明白,歌德在这儿的住宅,比人们想象的还要豪华。

整个街角一长溜黄色的楼房.在闹市区占地之宽让人误以为是一个重要国家机关或一所贵族学校,其实只是他个人的家。进门一看里边还有一栋.与前面一栋有几条甬道相连,中间隔了一个长天井似的石地空廊,其实是门内马车遭,车库里的马车一切如旧,只是马不在了。

车库设在内楼的底层,楼上便是歌德的生活区,卧室比较朴素,书库里的书据说完全按他生前的模样摆放,一本未动。至于前楼,则是一个宫殿式的交际场所,名画名雕,岁陈有序,重门叠户,装潢考究,好像走进了一个博物馆。

脚下吱吱作响的,是他踩踏了整整五十年的楼板,那声音,是《浮士德》一句句诞生的最早节拍。

我一间间看得很细很慢,在歌德家里一遍遍转。直转到每级楼梯都踏遍,每个角落都拐到,每个柜子都看熟,才不慌不忙地出来,慢慢向歌德档案馆走去。

档案馆是一个斜坡深处的坚固老楼。在二楼上,我看到了他们的笔迹。

歌德的字斜得厉害,但整齐潇洒,像一片被大风吹伏了的柳枝。席勒的字正常而略显自由,我想应该是多数西方有才华作家的习惯写法。最怪异的莫过于尼采,那么狂放不羁的思想,手稿却板正、拘谨,像是一个木讷的抄写者的笔触。

歌德到魏玛来是受到魏玛公国卡尔•奥古斯特公爵的邀请,当时他只有二十六岁。

德国在统一之前,分为很多小邦国,最多时达到二三百个。这种状态非常不利于经济的发展、风气的开化,但对文化却未必是祸害。有些邦国的君主好大喜功,又有一定的文化鉴赏能力,就有可能做一些招纳贤达、树碑立传的好事,很多文化精英也因此而获得一个安适的创作环境,留下佳绩。德国在统一之前涌现的惊人文化成果,有很大一部分就与此有关。

歌德在魏玛创造的文化业绩,远远超过魏玛公爵的预想,尤其是他与席勒相遇之后。

歌德和席勒在相遇之前,都是文学史上著名的“狂飙突进运动”主将,歌德以《少年维特之烦恼》,席勒以《强盗》,还有他们的其他作品,对封建意识形态表现出一种居高临下的扫荡气势。他们的精神前辈,应该是那位现实身份低微而历史地位崇高的莱辛。歌德在《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特意让主人公自杀前还在读莱辛的作品。

歌德和席勒在魏玛相遇之时,“狂飙突进运动”的锋头已经过去,而他们已在开创一个古典主义时代。历史将承认,德国古典主义的全盛时代,以他们的友谊为主要标志。

这三个人,构成了我们对德国文学起点性的印象。他们几乎都是哲学家,不仅深思,而且宏观,有极高的学术素养。这使他们的作品有一种罕见的终极沉思的品格。这种品格有两个走向,既有可能走向概念嶙岣的学者化方向,又有可能走向吞吐万汇的巨人化方向。相比之下,歌德是全然走向了后一个方向,莱辛、席勒两者兼融,在后一个方向上却没有歌德那样圆满。当然,这与歌德的优裕和高寿有关。

无论如何,德国文学以后浓郁的哲理素质,就这么定下了。

荣格说,每一个德国人灵魂深处都有浮士德的影子。因此,当歌德他们定下了德国文学的素质,同时也定下了德国人的素质。

也许反过来,他们的素质原本就是德国人本体素质的产物,他们只是经过天才的吐纳,把它凝固住了。

那么还是荣格说得对: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

其实,此间是一种宏伟的互创关系。魏玛是重要的互创现场。

(节选自余秋雨《谁能辨认》)

4.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这

4.C

5.(1)详细描述歌德的住宅,意在表现歌德高雅精致的生活品位,说明终极沉思的品格、极高的学术修养与此有密切关系,突出了优裕安适的环境对歌德文学成就的重要作用。

(2)详细描述自己专注的参观过程,为后文对歌德其人及其成就的高度评价作铺垫,表现了作者对歌德的崇敬之情。

6.这句话的意思是:浮士德的形象带有浓郁的哲理素质,是德国人本体素质的反映:歌德创作出浮士德的形象,不过是把这种浓郁的哲理素质集中地呈现出来:浮士德形象的成功塑造,成就了歌德的伟大。

这句话表明了作品与作者之间是一种宏伟的互创关系,即彼此成就对方。

【篇二】我们历来被告知一切优秀的文学作品总与作家的个人苦难直接相关

莫言的文学风格艺术特色——以《红高粱》《檀香刑》为例

莫言小说的艺术特色

莫言的故乡在山东高密县,他在那里生活了二十多年。自从小说《白狗秋千架》中第一次出现“高密东北乡”这个概念后,他以“高密东北乡”为背景创作了一系列的小说,其中以中鲁迅20世纪初叶的批判、启蒙与反思,沈从文等京派文人的歌颂与回归,萧红等东北作家的感伤与关怀,赵树理在20世纪中叶对民间大众化的描述与展现,新时期作家对民间的审视、解读和批判性主题的重构,其中,莫言在开辟民间表述的深度和广度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与探索。

莫言在与大江健三郎的一“我想我的‘高密东北乡’应该是一个开放的概念,而不是一个封闭的概念;应该是一个文学的概念,而不是地理的概念。”莫言的小说构筑了一个充满生命活力与野性的乡土世界——高密东北乡,对民间进行审美表达和批判,借此探究生命本质和本原意义。继鲁迅之后,沈从文无疑是民间表述的大家。他笔下的充满人性美与人情美的“湘西世界”,包含有对人的生活形态中有别于现代文明的那种健全、和谐境界的诗意发展。“湘西世界”是民间表述中的诗与画,带有“牧歌”情调的湘西世界,与“五四”以来形成的表现压迫和不平,或者批判愚昧和落后,挖掘民族精神创伤的乡土文学传统是截然不同的。它用“梦”与“真”构成的文学图景,与现实生活相对照,从对比中引导人们去认识“这个民族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这是沈从文对新文学独特的贡献。

笔者认为,沈从文与莫言分别借助于“湘西世界”和“高密东北乡”这两个地理/文化的概念,对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生命和精神重新进行审视、认识和重构。在宗旨上,他们有共同的一面;在艺术表达上,他们有很大的不同乃至有截然相反的一面。在题材的选择上,沈从文不愿写“一摊血一把眼泪”之类的故事,而喜欢用微笑表现痛苦与忧伤,淡化情节,风格清新淡远。莫言的《红高粱》与《檀香刑》则充满暴力和血腥,写的是震撼人心的悲剧,风格张扬、浓烈,语言夸饰,富于想象。

沈从文与莫言的艺术风格可以用一组词语来概括:牧歌/猫腔。

“猫腔”是《檀香刑》中写到的高密东北乡的一种极具特色的地方小戏,唱腔诡谲,亦庄亦谐,悲喜交织,慷慨陈词,包含了来自民间的原始活力与激情。

莫言的小说充分表现出了对传统审美方式、表现模式和悲剧美学原则的颠覆,大量运用反讽、黑色幽默等技巧,给人以新奇和丰富的审美意蕴。《红高粱》中的余占鳌与《檀香刑》中的孙丙,并不是典型意义上的“抗日英雄”和“抗德英雄”,如余占鳌的土匪习气,他“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龌龊,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再如孙丙,他最初的抗德动机是德国人修铁路会破坏风水,他在组建农民军时自称是岳飞转世,并分封诸将,作战时口念咒语,装神弄鬼。莫言有意偏离了传统的正面典型人物的塑造方法和审美原则,而是让他们停留在真正的农民心态上,充满了生活原色,使之呈现出一个似乎是未经雕琢的人物原型。

《红高粱》和《檀香刑》写的都是悲剧,但又不同于传统的悲剧美学原则,不是为了激起人们的“悲悯”与“崇高”之感,而是借助于反讽和黑色幽默等技巧,将读者引入新鲜廓大的悲剧审美空间。“黑色幽默”是风行于60年代美国的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是一种用喜剧的形式表现悲剧内容的文学方法,“反英雄”式的人物,“反小说”式的结构,被西方评论家称为“绞刑架下的幽默”。借用“绞刑架下的幽默”这个名词来概括莫言这两部小说的幽默特征是比较合适的。如孙丙身陷囚车被施刑前面对众乡亲高唱猫腔:

前呼后拥威风浩~~俺穿一件蟒龙袍,载一顶小金花帽~~俺可也摇摇摆摆,玉带围腰~~且看那猪狗群小,有谁敢来踹俺孙爷的根脚~~

这多少类似于阿Q被杀头时想唱“手执钢鞭将你打”。但是,在莫言的民间叙述里,说孙丙愚昧可笑也好,慷慨赴死也罢,都包含了更加复杂的内涵,因为,莫言的民间叙述本身就是多元化的。

再如县官钱丁担心施刑时失误,命赵甲父子当前袁世凯和德军司令克罗德的面,先在一头黑猪身上演示檀香刑。孙丙的女儿眉娘目睹此景,想象他爹受刑的一段猫腔:

锣鼓敲着急急风,猫胡拉着离格冬。黑猪腚上插着檀木橛子团团转,俺公爹和小甲追猪追成了小旋风。山东巡抚袁世凯,被黑猪咬断了一条腿,鲜血淌在了地流平。德军司令克罗德,被黑猪啃去了一半腚,趴在地上乱哼哼。这真是大快人心事,除了两个大灾星。忽然间,霹雷一声天地变,袁世凯的腿好好的,克罗德的腚全全的,他们在椅子上坐得端端的,戏台的当中,那黑猪摇身一大变,变成了俺爹老孙丙,趴在地上受桩刑……

把很严肃的处刑在黑猪身上演示,这本身就已经很可笑了。加上眉娘的这一段唱词,有实,有虚,有悲,有恨,令人哭笑不得,达到了“含泪的讽刺”的效果。

反讽和调侃也是莫言最常用的手法之一,写到最惨烈处,往往笔峰一转,把读者带入一个貌似“尴尬”的境地,给人一个更广阔的想象世界和更复杂的感觉空间。如写赵甲凌迟犯人:“他将手腕一抖,小刀子银光闪烁,那片扎在刀尖上的肉,便如一粒弹丸,嗖地飞起,飞到很高处,然后下落,如一粒沉重的鸟屎,啪卿一声,落在一个黑脸士兵的头上。那个士兵怪叫一声,脑袋上仿佛落上了一块砖头,身体摇晃不止。”再如《红高粱》中写孙五剥罗汉大爷的人皮时的描写,“一股焦黄的尿水从两腿间一蹿一蹿地龇出来”、“父亲看到大爷的耳朵苍白美丽,瓷盘的响声更加强烈”。总之,莫言笔下的悲剧打破了统悲剧审美观念,开辟了民间表述的新境界,推动了民间表述的演进与发展。

独特的叙事风格

小说是叙事的艺术,在这方面,莫言是积极的探索者。他的小说受到福克纳的意识流和马尔克斯叙事模式的影响。在《檀香刑》的后记中,莫言说:“《檀香刑》是我的创作过程中的一次有意识地大踏步撤退,可惜我撤退得还不够到位。”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莫言力求从早年西方现代派的影响中走出来,发挥中国传统小说的叙事特长,从而形成自己的叙事特色。《檀香刑》在叙事中融入了民间说唱艺术,使西方现代文学技巧与我国民间文学技法得到了有机融合,在民族化的道路上向前迈入了一大步。

莫言的叙事特别注重感觉,以立体的感觉的方式展开体验和表述,构成整体的时空体验。《红高粱》和《檀香刑》基本上都是以“我”的主观视角去展开叙述。《红高粱》叙述“我”爷爷余占鳌伏击日寇以及和“我”奶奶的爱情纠葛。《檀香刑》由凤头部、猪肚部和豹尾部三部分构成,凤头部以眉娘浪语、赵甲狂言、小甲傻语、钱丁恨声等叙述者自述的方式展开情节,豹尾部也是以道白、诉说、放歌、绝唱等形式展开叙述,中间的猪肚部看似用客观的全知视角写成,其实也是在用口述或独白的方式倾诉一段传奇。这种以“我”的主观视角的方式展开叙事,便于展开叙述和描写,打通时空,自由而随意地抒写体验,形成一种倾诉的效果。在具体的叙述中,作者或有意强化作品中人物的感觉,让作品中的人与物在自己的感觉中存在与行动;或刻意营造一种释放感觉的特殊氛围。莫言还将光、色、形、声、味、触、味等感觉和想象结合起来,将时间与空间、现实与幻想有机地揉合在一起,精确地表达出人物的内心世界。比如《红高粱》中写“我”父亲在伏击的路上看见王文义脸上的血:

他的腮上,有一股深蓝色的东西在流动。父亲伸手摸去,触了一下粘腻发烫的液体。父亲闻到了跟墨水河淤泥差不多、但比墨水河淤泥要新鲜得多的腥气。它压倒了薄荷的幽香,压倒了高粱的甘苦,它唤醒了父亲那越来越迫近的记忆,一线穿珠般地把墨水河淤泥、把高粱下的黑土、把永远死不了的过去和永远留不住的现在连系在起,有时候,万物都会吐出人血的味道。

一种血的嗅觉便将父亲的多种感觉引发出来,将他生活中的墨水河、高粱、黑土等联系在一起,将现实与过去有机地融合,构成了一个整体的时空体验,准确地表达出了一个少年在去伏击的路上、在生与死这个过于沉重的考验即将到来前无比复杂的心理。

再如关于“我”奶奶死亡前的有些过于铺张的描述。在蓝天、白云、红高粱的辉映下,她看见“一群雪白的野鸽子,从高空中扑下来”,接着,借助于意识流手法,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从天上到地下,从过去到现在,来抒写这缤纷来临的一系列幻象,尤其是关于“红高粱”的幻象,“它们呻吟着,扭曲着,呼号着,缠绕着”,歌颂了它们顽强的生命力。空间和时间以及描写视角的不断转换,较为准确地写出了“我”奶奶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檀香刑》中,这种大段大段叙写感觉的文字已不常见,代之以更精练的感性描写,如写医生在察看受刑多日的孙丙的伤势时:“在他的细长的手指摇了木橛子的首尾时,便有花花绿绿的泡沫冒了出来,腐肉的气味令人窒息,苍蝇们更加兴奋,嗡嗡的声音震耳欲聋”。这种感性化的描写把酷刑之酷表达得触目惊心。

《红高粱》与《檀香刑》的发表时间间隔十多年,在叙事艺术上,后者比前者更加成熟和进步。首先,在叙事结构上,对故事和情节的展开,《檀香刑》避免了《红高粱》单声道的叙述,而是多声部的合奏,狗肉西施、县官、刽子手、戏班班主等各色人物分别以适合各自个性的浪语、恨声、狂言、恨声等形式展开叙事,客观上又构成一个整体。《檀香刑》极具民族特色的结构划分:凤头部、猪肚部、豹尾部,一、三部分采用的主观视角,中间部分采用的全知视角,形成了主观视角对全知视角的有机融合。在叙事风格和技巧上,由于是采用各种人物互为言说和多视角表达的方式,就形成了叙事视角的多样性和叙事内涵的丰富性,叙事在统一的风格的前提下更富于变化。另外,《檀香刑》将戏文语言与小说语言融合在一起,亦庄亦谐,丰富和强化了悲剧效果。

现代主义技巧的运用

《红高粱》和《檀香刑》在现实主义的精神下运用了大量的现代主义文学技巧,象征、隐喻、暗示、借代等手法的动用,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深化了作品的内涵。莫言自己也说过:“没有象征和寓意的小说是清汤寡水的。”

莫言的小说深受福克纳和马尔克斯的影响,他笔下的“高密东北乡”与福克纳笔下的约克纳帕塌法县和马尔克斯笔下的马孔多小镇一样,充满了象征和寓意。前文已叙述过,莫言自己说过,高密东北乡不应该是一个地理的概念,而应是一个文学的概念。它是作家精神的故乡。莫言还说过:“所谓扩展‘高密东北乡’的疆域并不仅仅是地理和植被的丰富与增添,更重要的是思维空间的扩展。这也就是几年前我曾经提出的对故乡的超越,夸张一点,这是一个深刻的哲学命题,我心中大概明白它的意义,但很难用清晰的语言把它表述出来(《寻找‘红高粱’的故乡》)”。可见,作者在使用“高密东北乡”这个概念时,寄寓了一种意义和哲学命题,它包含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可以说,高密东北乡是我们苦难民族的一个缩影。单就一个“红高粱”,就有说不尽的寓意,它有多重含义,可以象征我们顽强的民族气节和生生不息的精神内核,可以是指火热而野性的生命激情,还可以是爱情的象征等等。《红高粱》和《檀香刑》分别写到了抗日和抗德,殖民侵略给高密东北乡带来了灾难性的破坏。“国破了,家亡了,同胞们快起来,拿起刀拿起枪,打鬼子保家乡……”外敌信侵,家园沦丧,连聋带哑连瘸带拐不过四十来人“不知道打伏击是怎么一回事”的队伍去打日本人。作者在这里要表达的实际上是一种坚贞不屈的民族精神。《檀香刑》中,统治者加入了进来,他们互相勾结,残酷地压榨人民。檀香刑是中国几千年暴力文化的集中代表和象征,作者为什么如此不厌其烦不无夸张地渲染一种酷刑?刑愈酷,则统治者和侵略者之愈酷,则老百姓的血泪之仇愈深,民族精神之愈钢烈也!

生活在东北高密乡这块黑土地的男男女女大多具有无拘无束的叛逆性格,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家乡,敢爱敢恨,同时亦保留着除暴安良、抗御外侮的坚韧不的拔的伟大生命潜能。莫言笔下的女姓人物如《红高粱》中的“我奶奶”和《檀香刑》中的孙眉娘,都不是传统的贤妻良母”形象,她们敢于悖逆传统的道德约束,显示出了生命力的高扬。即使身处钱缝中的县官钱丁,在凶残的统治者和侵略者面前也醒悟过来,在最后时刻亲手杀死了孙丙,让德国人的通车庆典蒙上了阴影。同时,莫言也毫不避讳这些人物野蛮、丑陋与愚昧的一面。通过这些人物形象,作者对我们民族传统的文化心理进行了有力地审视、批判和表现。

莫言在《檀香刑》的后记中说,这本书写到了两种声音,一种是火车的声音,另一种是猫腔的声音。火车的轰鸣象征着域外的现代文明,小说结尾火车的轰鸣声以绝对的优势淹没了曾盛极一时的猫腔的声音,暗指域外文明在近代中国封建社会中强行突进的强大势力,显示出历史前进的不可阻挡。值得一提的是猫腔这种地方小戏,它是民间文化的代表,是高密东北乡广大农民情感和精神的寄托,是民间抒情的存在方式。在猫腔声情并茂的唱腔里,寄托着广大人民对生活/生命的热情和理想。包含着民间的活力和原始的激情。在《檀香刑》中,众多人物如钱丁、孙丙、眉娘等都对猫腔表示出热爱之情。猫腔班主孙丙身受酷刑,高密东北乡最后一个猫腔戏班子在德国鬼子的枪口下全军覆没,猫腔的彻底的消失,暗示着民间文化象这块黑土地上人民的命运一样多灾多难,也暗示着在封建统治者和外国侵略者的压榨和摧残下,一切充满自由与活力的东西,包括文化乃至生命,都遭到了无情地扼杀。

总之,现代主义技巧的运用,丰富和深化了作品的思想和艺术内涵,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

莫言的民间创作对当代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檀香刑》的后记中,莫言写道:“在对西方文学的借鉴压倒了对民间文学的继承的今天,《檀香刑》大概是一本不合时宜的书。《檀香刑》是我的创作过程中一次有意识地大踏步撤退,可惜我撤退得还不够到位。”莫言还声称自己的创作就是和当前那些脂粉气的伪“中产阶级”对抗。《檀香刑》以民间文学的借鉴是非常成功的。越是民族的东西,越是世界的,除《檀香刑》外,近几年重要的几部长“我们给文学呼唤什么?就是呼唤文学的审美品质。”他进而指出,这种“审美品质”包括四个方面:对人物命运的关注,思想与情感的蕴含,开掘生活层面的力度和语言的表现力。呼唤文学的审美品质的回归,莫言《红高粱》和《檀香刑》在思想与艺术上诸方面的成功探索,对当代小说创作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参考资料:http://blog.sina.com.cn/u/4b61fef10100083d

【篇三】我们历来被告知一切优秀的文学作品总与作家的个人苦难直接相关

人生命运的变奏曲 ━━对《项链》内蕴的再认识

张树生(扬州教育学院高级讲师)

莫泊桑的短“有时候,她的丈夫办公去了,她一个人坐在窗前,就回想起当年那个舞会来,那个晚上,她多么美丽,多么使人倾倒啊!”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丢失项链前,玛蒂尔德的生活目标是追求跻身上流社会的虚荣,人的自尊主导她的性格内涵;丢失项链后,玛蒂尔德的生活目标是挺起腰杆偿还债务以守护“穷苦人家”的做人信誉,人的尊严主导她的性格内涵。纵观《项链》的故事情节,人的自尊、人的尊严是主人公性格历史的基石。是一挂项链改变了玛蒂尔德的生活命运,是生命的命运推动着她虚荣性格的形态由显到隐的转移变化——生活塑造人的性格,生活也在改变人的性格。

二、要吃透作品的主题思想,其次要不离文本,正视作者的感情态度。

《项链》以细腻、生动的笔触,深入玛蒂尔德的精神世界,不仅描绘出她的性格本质,而且也清晰地描绘出她显著的个性特征——虚荣色彩的浓淡深浅的变化轨迹。主人公虚荣色彩的浓淡深浅的变化,实际就是她“由一种感情变成另一种感情,从一种思想化为另一种思想的戏剧性的过程”(车尔尼雪夫斯基语)。这种从不安、狂热地追求人的自尊到坚毅、冷静地守护人的尊严的思想感情的转变,以及包含其中的主人公“温柔、娇媚、丰韵”的消失,生活境况的巨变,强烈地震撼着作者的心旌,引起他的感慨和思考。所以小说的情节写到“美丽动人”的玛蒂尔德“成了穷苦人家的粗壮耐劳的妇女”时,作者按捺不住心头涌动的主观感情,情不自禁地在作品中站出来(也是惟一的一次)议论抒情:“要是那个时候没有丢掉那挂项链,她现在是怎样一个境况呢?谁知道呢?谁知道呢?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情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这段文字有两层基本意思。第一,假设玛蒂尔德没有丢失那挂项链,思考:“她现在是怎样一个境况呢?”作者未正面加以回答,而只是反复地念叨“谁知道呢?谁知道呢?”对照玛蒂尔德的落难现状,感慨、怅惘的疑问,在为主人公“美丽动人”的失去而惋惜、伤感的同时,留下让人回味不已的想像空间:要是那时候没有丢掉那挂项链,玛蒂尔德也许会凭借舞会的成功,“得人欢心”,被“部长注意”进而跻身上流社会;也许舞会的成功,给予她的还是“幸福的云雾”,她仍然沉湎于一连串的美妙的梦想中。第二,感叹地指出,丢失一挂假项链这样“极细小的一件事”,既“败坏”也“成全”了玛蒂尔德。联系作品的具体内容来看,所谓“败坏你”,是说“败坏”了主人公不满足现状,热望提升物质、精神的生活层次,热望提高自身社会地位的全部努力;所谓“成全你”,是说苦难的生活使主人公这样的小人物显示出可贵的人的尊严,她人性中美的品格的蓓蕾经过凄风苦雨的催化开放得分外璀璨夺目。丢掉一挂假项链结束了玛蒂尔德挤入上流社会的梦想,不仅使她经济上“什么也没有”,而且连原有的“优美的资质、温柔的性情”也荡然无存;丢掉一挂假项链,竟然可以左右一个人的命运,竟然可以改写一个人的生活史——面对美的玛蒂尔德被假的项链作弄所遭遇的冷酷的生活事实,面对美的玛蒂尔德的艰难跋涉的人生足迹,作者出自肺腑地喟叹:“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这深沉的喟叹,既饱含对玛蒂尔德不幸命运的深切同情,也清楚地道出莫泊桑借助主人公戏剧性的生活史所要表达的主旨:人生命运变幻无常,难以把握。——这正是驱使莫泊桑创作短像玛蒂尔德这样的小人物,想依据天生的“美丽、丰韵、娇媚”的资本,凭借四百法郎的长衣裙、借来的钻石项链,是不可能真正步人上流社会而与上流社会的达官贵人比肩争荣的。

根据笔者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陈AA先生评说《项链》思想的失误之处。其一,《思想》只看到玛蒂尔德的虚荣,而没有看到自尊是她虚荣的核心,只看到玛蒂尔德的虚荣中对奢华的追求,而没有看到其中所蕴含的积极进取的意识,并且把追求奢华的虚荣视为她的本质性格,视为她性格内涵的全部,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抓住芝麻丢掉了西瓜”。其二,以传统的阶级分析的方法,先给小职员家庭出身的玛蒂尔德贴上“小资产阶级”的标签,由此把她的虚荣心定性为“小资产阶级”,然后再以庸俗社会学为武器来放大她的“卑俗的心理”,进而推论她的“小资产阶级虚荣心”是“资产阶级骄奢淫逸的糜烂生活和惟利是图的道德观念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结果。在这种诉诸思想先行、图解人物的定性分析下,作品的主人公被歪曲、丑化成灵魂卑鄙、欲望低俗的典型。必须指出,陈停先生为了证明虚假的恶劣风气的盛行,竟空穴来风,无中生有说“玛蒂尔德的那个朋友在富庶的外表下掩藏着何等虚伪的本相”,是十分荒谬的。《项链》的文本告诉我们:玛蒂尔德开口借珠宝首饰时,佛来思节夫人毫不迟疑地、慷慨地打开匣子,听凭女友挑来拣去,很讲交情;佛来思节夫人听了玛蒂尔德为偿还价值五百法郎的项链竟“花了十年功夫”的诉说,“感动极了”——完全沉浸在一挂假项链给女友带来的不幸命运的感慨之中,慨叹不已的话语饱蘸着真切的同情。翻遍作品,找不出佛来思节夫人“本相虚伪”的蛛丝马迹。难道说“富庶的外表”就必然会掩藏着“虚伪的本相”?

《思想》一文的意义,也许在于启示人们如何评价玛蒂尔德的虚荣性格。虚荣是人类普遍存有的心理。自由资本主义,与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相比,生活竞争更为强烈地主宰社会成员的行为和思想,人们“毕生都在跟和他处于平等地位或者高出他的人攀比”(斯达尔夫人语)的虚荣心更为突出,以至成为社会的时尚、时代的特色。经过一七八九年资产阶级革命而步人十九世纪的法国的社会心态也是如此。“如果一部文学作品内容丰富,并且人们知道如何去解释它,那么我们在这作品中所找到的,会是一种人的心理,时常也就是一个时代的心理,有时更是一个种族的心理”(黑格尔语)。《项链》正是这样内容丰富的文学作品。《项链》的主人公玛蒂尔德的虚荣心,正是十九世纪法国的社会心理、民族心理在她思想上的投影。如何看待当时法国社会流行的虚荣心,如何看待《项链》的主人公思想上的鲜明的时代印记,也就成了理解作品主题思想的关键。十九世纪的法国,新生资产阶级处于上升阶段,具有“毕生都在跟和他处于平等地位或者高出他的人攀比”的虚荣心——这种虚荣心蕴藏着不满社会现实、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的《红与黑》(1830创作)的主人公——锯木场老板的儿子于连,为了实现“个人的野心”,对封建贵族和大资产阶级进行报复性的、绝望的反抗;在被判处死刑的生命的最后时刻,念念不忘的是“控诉封建贵族和大资产阶级不容中小资产阶级与他们平起平坐的罪恶”(周煦良主编《外国文学作品选》)。同样,莫泊桑《项链》的主人公——小职员家庭出身的玛蒂尔德,凭借天资的美丽以及四百法郎的长衣裙、借来的钻石项链而进入上流社会的舞会,“看到所有的官员”,并得到他们的“赞美和羡妒”,目的也是想“跟和他处于平等地位或者高于他的人攀比”,从而获得与上流社会的显贵们“平起平坐”的地位。《项链》的艺术描写表明,玛蒂尔德的努力失败了,但是,即使付出十年青春的惨重代价,陷入一贫如洗困境的主人公,还不时在心底回味自己的美丽“使人倾倒”的那个晚会,从未为过去的人生奋斗后悔过。当然,也应该看到,当时法国社会流行的虚荣风气,也有明显的消极内容,体现在玛蒂尔德身上,就是她对奢华生活(包括衣食住行)的过度幻想和企求,这是应该批评的。批评玛蒂尔德虚荣中的病态成分,要看到这是时代的、社会的不良因素对她思想侵蚀的结果。“每种艺术作品都属于它的时代和它的民族(着重号为原文所加),各有特殊的环境,依存特殊的历史”(泰纳语)。因此,在品说《项链》主人公的虚荣心理时,脱离作品所产生的时代和民族,脱离作品所有的特殊环境、特殊历史,看不到其中的闪光价值,笼统、简单、粗暴地一律冠以“卑俗”,势必曲解主人公的性格本质,势必把读者引入主题思想理解的误区。

与《思想》相比,《错位》尽管看到玛蒂尔德的“善良、-诚实、质朴”和“坚韧、忍耐、吃苦”,但是,却视为她的性格本质,这是不妥的。因为{项链》为我们塑造的是十九世纪法国文学画廊中追求人的自尊和人的尊严的女性,而不是远离社会生活的善良、诚实、吃苦、质朴的一般妇女。如果像《错位》这样判断,必然贬低玛蒂尔德这一典型形象所应有的时代精神,必然贬低莫泊桑创作的《项链》所应有的小说品位。《错位》虽然从“爱慕虚荣、想入非非、不安于现状”的性格层面,看到“这种不安分的心态不仅正常而且体现人类向前迈进的追求”,“玛蒂尔德作为小资产阶级市民的女儿,渴望过好日子,渴望充当被社交界承认并追慕的角色也并不为过,更不是什么错误”,同时又视之为性格的错位,视之为自我的丧失。解说的自相矛盾,表明《错位》未能领会追求人的自尊、守护人的尊严是玛蒂尔德性格的灵魂,未能领悟“体现着人类向前迈进”精神的虚荣心,其实贯穿主人公的性格历史——只不过伴随人物命运的变化,在她的性格内涵中时显时隐、时浓时淡。既然人的自尊和人的尊严是玛蒂尔德的性格本质,既然虚荣心始终存在于她的性格内涵,又怎能说主人公的性格先错位后复位呢?《错位》从“错位到复位”的认识出发,推导出评价人物的结论:最后向佛来思节夫人陈述十年艰辛的玛蒂尔德,“成了为明确的生活目标而一步步攀登的奋斗女性”,是“一个由外在形象美到内在精神美的女性”,是“一个变得很美好很可爱的女性”。这种结论,除了难以解释“胡乱地挽着头发,歪斜地系着裙子”,“高声大气地说着话”是否算“外在形象美”外,间接地告诉读者:以前的主人公生活目标并不明确,她并不是一个“很美好很可爱的女性”。这种结论凭空虚拟主人公性格由丑到美的运转过程,实际上在人为地割断主人公的有机的性格历史。作品的艺术描写告诉我们,十年时间的星移斗转,玛蒂尔德的美丽丰韵被粗壮耐劳所代替,但她追求人的自尊和守护人的尊严的生活目标一直是明确的,她积极进取的思想一直是美好、可爱的——尽管她身上也有过度追求奢华生活的烙印。

万山磅礴,必有主峰;龙衮九章,但挈一领。阅读短篇小说《项链》,只要不脱离孕育作品的社会生活环境,体察玛蒂尔德性格中所积淀的想望“跟和他处于平等地位或者高出他的人攀比”的可贵的时代精神,只要根据接受美学的原则,完整、系统地审视作品的故事情节,正视莫泊桑在作品中的直接议论抒情所表达的对玛蒂尔德命运的感情态度,我们就会不为似是而非的迷雾所困惑,就会不被飘忽不定的浮云挡住视线,见其所见而弃其所不见,从而抓住主人公的性格本质,找回作品主题思想的“庐山真面目”。

【篇四】我们历来被告知一切优秀的文学作品总与作家的个人苦难直接相关

广东省广州市2017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广州市2017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题卷共10页,22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卷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合乎要求的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5.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的、日常的和科学的这几种语言在用法上是有区别的。文学没有专门隶属于自己的媒介,在语言用法上无疑存在着许多混合的形式和微妙的转折变化。要把科学语言与文学语言区别开来还比较容易;然而,仅仅将它们看作是“思想”与“情感”或“感觉”之间的不同,还是不够的。文学必定包含思想,而感情的语言也决非文学所仅有,这只要听听一对情人的谈话或一场普通的吵嘴就可以明白。尽管如此,理想的科学语言仍纯然是“直指式的”:它要求语言符号与指称对象一一吻合。语言符号完全是人为的,因此一种符号可以被相当的另一种符号代替;语言符号又是简洁明了的,即不假思索就可以告诉我们它所指称的对象。 文学语言有很多歧义。每一种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语言,都拥有大量的同音异义字(词)以及诸如语法上的“性”等专断的、不合理的分类,并且充满着历史上的事件、记忆和联想。简而言之,它是高度“内涵”的。再说,文学语言远非仅仅用来指称或说明什么,它还有表现情意的一面,可以传达说话者和作者的语调和态度。它不仅陈述和表达所要说的意思,而且要影响读者的态度,要劝说读者并最终改变读者的想法。文学和科学的语言之间还有另外一个更重要的区别,即文学语言强调文字符号本身的意义,强调语词的声音象征。人们发明出各种文学技巧来突出强调这一点,如格律、头韵和声音模式等。

与科学语言不同的这些特点,在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中又有不同程度之分,例如声音模式在小说中就不如在某些抒情诗中那么重要,抒情诗有时就因此难以完全翻译出来。在一部“客观的小说”中,作者的态度可能已经伪装起来或者几乎隐藏不见了,因此表现情意的因素将远比在“表现自我的抒情诗”中少。语言的实用成分在“纯”诗中显得无足轻重,而在一部有目的的小说、一首讽刺,诗或一首教谕诗里,则可能占有很大的比重。再者,语言的理智化程度也有很大的不同:哲理诗和教谕诗以及问题小说中的语言,至少有时就与语言的科学用法很接近。文学语言深深地植狠于语言的历史结构中,强调对符号本身的注意,并且具有表现情意和实用的一面,而科学语言总是尽可能地消除这两方面的因素。

日常用语也有表现情意的作用,不过表现的程度和方式不等:可以是官方的一份平淡无奇的公告,也可以是情急而发的激动言辞。虽然日常语言有时也用来获致近似于科学语言的那种精确性,但它有许许多多地方还是非理性的,带有历史性语言的种种语境变化。日常用语仅仅在有的时候注意到符号本身。在名称和动作的语音象征中,或者在双关语中,确实表现出对符号本身的注意。毋庸置疑,日常语言往往极其着意于达到某种目的,即要影响对方的行为和态度。但是仅把日常语言局限于人们之间的相互交流是错误的。一个孩子说了半天的话,可以不要一个听众;一个成年人也会跟别人几乎毫无意义地闲聊。这些都说明语言有许多用场,不必硬性地限于交流,或者至少不是主要地用于交流。

(摘自[美]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

1.下列关于“文学语言”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语言表现情感、感觉,也包含一定的思想,能够明确地告诉读者它所指称的对

象,但它并不是文学作品的专属语言。

B.文学语言是高度“内涵”的,准确理解文学语言的意义,必须联系其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与之相关的记忆、联想等。

C.文学语言强调文字符号本身的意义和语词的声音象征,它还可以表现情意,传达说话者和作者的语调、态度等。

D.文学语言表现情意的因素,在作者态度比较鲜明的作品中相对较多,而在作者态度不明显的作品中则相对较少。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科学语言追求语言符号与指称对象的一一吻合,而文学语言除了用来指称或说明什么,还要劝说读者改变自己的想法。

B.文学语言植根于语言的历史结构中,而科学语言则尽可能地消除对符号本身的注意,并且避免受到语言情感和实用因素的影响。

C.日常语言与文学语言都有表现情意的作用,也着意于影响对方的行为和态度,但两种语言对符号本身的注意有所不同。

D.日常语言与科学语言、文学语言有时难以区分,它与科学语言都有很强的精确性,与文学语言一样在许多地方有着非理性的因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以“一对情人的谈话或一场普通的吵嘴”为例,能够说明日常语言也有表现情意的作用,从而证明感情并非文学语言所独有。

B.传统抒情诗中常用“月”表达思乡之情,如“月是故乡明”等,这说明文学语言强调文字符号本身的意义和它的实用成分。

C.从数学公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可以看出,理想的科学语言纯然是“直指式”的,可以简洁明了地告诉人们它所表达的意思。

D.文中用“一个成年人也会跟别人几乎毫无意义地闲聊”的例子,说明仅把日常语言局限于交流是错误的,它还有很多用途。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我们历来被告知一切优秀的文学作品总与作家的个人苦难直接相关。也许歌德是个例外,歌德在美丽的小城魏玛一直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由这个例外又想起中国盛唐时期的大批好命诗人,以及托尔斯泰、雨果、海明威等很多生活优裕的外国作家,似乎也在例外之列。如果一个文学规律能把这么多第一流的大师排除在外,那还叫什么规律呢? 今天到了魏玛才明白,歌德在这儿的住宅,比人们想象的还要豪华。

整个街角一长溜黄色的楼房.在闹市区占地之宽让人误以为是一个重要国家机关或一所贵族学校,其实只是他个人的家。进门一看里边还有一栋.与前面一栋有几条甬道相连,中间隔了一个长天井似的石地空廊,其实是门内马车遭,车库里的马车一切如旧,只是马不在了。

车库设在内楼的底层,楼上便是歌德的生活区,卧室比较朴素,书库里的书据说完全按他生前的模样摆放,一本未动。至于前楼,则是一个宫殿式的交际场所,名画名雕,岁陈有序,重门叠户,装潢考究,好像走进了一个博物馆。

脚下吱吱作响的,是他踩踏了整整五十年的楼板,那声音,是《浮士德》一句句诞生的最早节拍。

我一间间看得很细很慢,在歌德家里一遍遍转。直转到每级楼梯都踏遍,每个角落都拐到,每个柜子都看熟,才不慌不忙地出来,慢慢向歌德档案馆走去。

档案馆是一个斜坡深处的坚固老楼。在二楼上,我看到了他们的笔迹。

歌德的字斜得厉害,但整齐潇洒,像一片被大风吹伏了的柳枝。席勒的字正常而略显自由,我想应该是多数西方有才华作家的习惯写法。最怪异的莫过于尼采,那么狂放不羁的思想,手稿却板正、拘谨,像是一个木讷的抄写者的笔触。

歌德到魏玛来是受到魏玛公国卡尔·奥古斯特公爵的邀请,当时他只有二十六岁。 德国在统一之前,分为很多小邦国,最多时达到二三百个。这种状态非常不利于经济的发展、风气的开化,但对文化却未必是祸害。有些邦国的君主好大喜功,又有一定的文

化鉴赏能力,就有可能做一些招纳贤达、树碑立传的好事,很多文化精英也因此而获得一个安适的创作环境,留下佳绩。德国在统一之前涌现的惊人文化成果,有很大一部分就与此有关。

歌德在魏玛创造的文化业绩,远远超过魏玛公爵的预想,尤其是他与席勒相遇之后。 歌德和席勒在相遇之前,都是文学史上著名的“狂飙突进运动”主将,歌德以《少年维特之烦恼》,席勒以《强盗》,还有他们的其他作品,对封建意识形态表现出一种居高临下的扫荡气势。他们的精神前辈,应该是那位现实身份低微而历史地位崇高的莱辛。歌德在《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特意让主人公自杀前还在读莱辛的作品。

歌德和席勒在魏玛相遇之时,“狂飙突进运动”的锋头已经过去,而他们已在开创一个古典主义时代。历史将承认,德国古典主义的全盛时代,以他们的友谊为主要标志。 这三个人,构成了我们对德国文学起点性的印象。他们几乎都是哲学家,不仅深思,而且宏观,有极高的学术素养。这使他们的作品有一种罕见的终极沉思的品格。这种品格有两个走向,既有可能走向概念嶙岣的学者化方向,又有可能走向吞吐万汇的巨人化方向。相比之下,歌德是全然走向了后一个方向,莱辛、席勒两者兼融,在后一个方向上却没有歌德那样圆满。当然,这与歌德的优裕和高寿有关。

无论如何,德国文学以后浓郁的哲理素质,就这么定下了。

荣格说,每一个德国人灵魂深处都有浮士德的影子。因此,当歌德他们定下了德国文学的素质,同时也定下了德国人的素质。

也许反过来,他们的素质原本就是德国人本体素质的产物,他们只是经过天才的吐纳,把它凝固住了。

那么还是荣格说得对: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

其实,此间是一种宏伟的互创关系。魏玛是重要的互创现场。

(节选自余秋雨《谁能辨认》)

4.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这篇文章记叙了作者游览德国小城魏玛的一段经历,详细地描述了歌德、席勒、莱辛等德国古典主义时代文学巨人的形象。

B.作者对“苦难出佳作”这个规律并不认同,他认为德国能够取得惊人的文化成就,是因为文化精英们都获得了安适的创作环境。

C.作者从历史和文学史的角度述评歌德,视野宽广,凸显了歌德的巨大贡献和崇高地位,使文章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

D.本文的语言朴实自然、饱含深情,体现了作者对历史、文学的理性思考,意蕴丰富,表现了情理交融的行文风格。我们历来被告知一切优秀的文学作品总与作家的个人苦难直接相关

5.作者详细描述了歌德的住宅以及自己专注细致的参观过程,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5分)

6.如何理解“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保护地球 从懂得开始

雅克·贝汉的最新作品《地球四季》作为“中法环境月”的开幕影片在中国上映,我们特别对法国著名演员、导演、制片人雅克,贝汉进行了专访。

主持人:首先,祝贺您的影片《地球四季》在中国上映。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二十多年来,您导演了好几部以自然为题材的影片,比如《迁徙的鸟》和《海洋》,是什么原因促使您拍摄此类影片?

雅克·贝汉:我认为本世纪初最主要的问题之一就是他者的生存:像森林的生存、大海的生存这对我们来说很重要。如果大海消失了,如果只有企业家,只有油船,如果人类向污染低头,那太可怕了,人类就会前途无望。而且,我认为电影是令人愉悦的表演,但同时也是武器,直击人的情感。于是我告诉自己:“我们要拍摄电影,保卫大自然,保卫动物。” 主持人:说到电影,您多次强调您的作品是“影片”而非“纪录片”。请问为什么要强调这样的区别?

雅克·贝汉:“纪录片”意味着进行说教。一般来说,纪录片要向观众阐释某些观点,片中呈现的画面仅仅是为了给言论配图,但我们不是为言论配图,而是实质。我想倾听大自然:鸟儿的歌声,动物的低吼。对我来说这就是评论,生动的评论。但是,我们生活在一个令人难过的时代,我想对亲爱的观众说:注意,对我的电影做出评论,是在放映厅里看到画面时对其含义做出思考并得出结论。所以,我不愿意自己的电影被列为“纪录片”。 主持人:您的影片主角是动物,而非人物。您为什么选择了这种方式呢?

雅克·贝汉:因为大家都只讲述我们自己,拍摄与我们人类有关的电影,即便谈到动物,也不过是陪衬。(常常是)在人的场面之后,有一只小狗、小猫或小鸟经过。而我希望给动物近景,因为它们是和我们一样的完整生命。为什么对动物要做出这种区分和矮化呢?我们想过做一件事情,就是呈现仅仅只有人类的生活,没有动物。那时,将会看到人类是多么难受,生活是多么可悲,“没有比一个只有人类生存的世界更不人道的事情了”。

主持人:从《鸟的迁徙》到《海洋》再到《地球四季》,您的视野似乎越来越开阔,人和动物之间的互动越来越多。

雅克·贝汉:我认为,我们缺乏对动物深深的尊重。动物的存在不只是为了成为人类的宠物,不是为了陪伴人类,而是和我们一起,为了去除大都市的屏障,为了让我们体会到身处大自然是多么美妙的事情。

主持人:能用一句话来形容您理想中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吗?

雅克·贝汉:关系就是一方接受另一方,这一点同样适用于动物身上。如果在田野里你把一只野生动物放在家养动物旁边,野生动物不会逃跑;但是,如果把一个人放进去,所有的动物都会跑掉。现在,所有的动物都知道要害怕人类。

主持人:您是否关注过中国的环境问题?近两年来,中法合作拍摄的影片越来越多,您是否有这方面的计划?

雅克·贝汉:我认为中国还有很多功课要做,但目前已经很好了,因为如今在北京我们可以呼吸,能够看见蓝天。在欧洲也有被污染的城市,中国和美国刚刚递交了《巴黎气候协定》的批准书,表明了官方意愿。对于效果,我们拭目以待。至于合作拍摄,我知道双方都有意向和计划,并且已经开始成行。让-难克·阿诺拍摄了《狼图腾》,取得了成功经验,应该积累更多这样的经验。与此同时,还应该更开放,我愿意更多地参与到中国的环保事业中,电影就是一种如此奇妙的沟通手段。

(摘编自“中国网”2016年10月26日《中国访谈·对话世界》)

7.下列对材辩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雅克·贝汉认为环境破坏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如果不能解决,人类前途堪忧,他拍摄电影就是为了宣传环境保护和动物保护。

B.雅克·贝汉不想让自己所拍摄影片成为阐述某些观点的纪录片,他希望自己的影片能够呈现大自然本来的面貌,引起观众思考。

C.在雅克·贝汉的影片中,动物不再是人类的陪衬而是成为了主角,这是为了告诉人们,在自然界中人类并不是真正的主角。

D.雅克·贝汉希望人和动物之间是互相接受的关系,但现实的情况却是,不仅人类对动物缺乏深深的尊重,动物也对人类十分害怕。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及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主持人首先祝贺《地球四季》上映,接着提出与影片题材的相关问题,既让受访者放松,感受到尊重,也让访谈得以顺畅展开。

B.雅克·贝汉在访谈中十分坦诚,感慨自己“生活在一个令人难过的时代”,这是影片主题被观众误解后,他遗憾心情的真实表现。

C.雅克·贝汉拍摄影片的视野越来越开阔,他的影片更多地关注动物与人之间的关系,这反映了他对环境问题的认知不断丰富。

D.雅克·贝汉的演员、导演和制片人经历使他对电影的认识不断深入,他认为电影不仅是表演和武器,更重要的是一种沟通手段。

E.雅克·贝汉对中国感情很深厚,他充分肯定了中国政府在环境治理问题上的努力和成效,并十分向往与中国在电影方面的合作。

9.这篇访谈体现了雅克·贝汉先生哪些精神特质?请结合采访的话题谈谈你的理解。(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喻樗,字子才,其先南昌人。少慕伊洛之学,中建炎三年进士第,为人质直好议论。赵

①②鼎去枢筦,居常山,樗往谒,因讽之曰:“公之事上,当使启沃多而施行少。启沃之际,.

当使诚意多而语言少。”鼎奇之,引为上客。鼎都督川陕、荆襄,辟樗为属。绍兴初,高宗..

亲征,樗见鼎曰:“六龙临江,兵气百倍,然公自度此举,果出万全乎?或姑试一掷也?”..

鼎曰:“中国累年退避不振,敌情益骄,义不可更屈,故赞上行耳。若事之济否,则非鼎所知也。”樗曰:“然则当思归路,毋以贼遗君父忧。”鼎曰:“策安出?”樗曰:“张德远有重望,居闽。今莫若使其为江、淮、荆、浙、福建等路宣抚使,俾以诸道兵赴阙,命下之..

日,府库军旅钱谷皆得专之。宣抚来路,即朝廷归路也。”鼎曰:“诺。”于是入奏曰:“今沿江经画大计略定,非得大臣相应援不可。如张浚人才,陛下终弃之乎?”帝曰:“朕用之。”遂起浚知枢密院事。浚至,执鼎手曰:“此行举措皆合人心。”鼎笑曰:“子才之功也。”樗于是往来鼎、浚间,多所裨益。顷之,以鼎荐,授秘书省正字兼史馆校勘。初,金既退师,鼎、浚相得欢甚。人知其将并相,樗独言:未甚相远则气脉长若同处相位万有一不合或当去位则必更张是贤者自相背戾矣。”后稍如其言。又尝曰:“推车者遇艰险则相诟病,及车之止也,则欣然如初;士之于国家亦若是而已。”先是,樗与张九成皆言和议非便。秦桧既主和,言者希旨,劾樗与九成谤讪。樗出知舒州怀宁县,通判衡州,已而致仕。桧死,复起为大宗正丞,转工部员外郎、出知蕲州。孝宗即位,用为提举浙东常平,以治绩闻。淳熙七年,卒。

(选自《宋史·喻樗传》)

【注释】①枢筦:指中央政务。②启沃:竭诚开导、辅佐君王。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二人宜且同在枢府/他日赵退则张继之立事/任人未甚/相远则气脉长/若同处相位/万有一不合/或当去位/则必更张是贤者/自相背戾矣/

B.二人宜且同在枢府/他日赵退则张继之立事/任人未甚/相远则气脉长/若同处相位/万有一不合/或当去位/则必更张/是贤者自相背戾矣/

C.二人宜且同在枢府/他日赵退则张继之/立事任人/未甚相远/则气脉长/若同处相位/万有一不合/或当去位/则必更张/是贤者自相背戾矣/

D.二人宜且同在枢府/他日赵退则张继之/立事任人/未甚相远/则气脉长/若同处相位/万有一不合/或当去位/则必更张是贤者/自相背戾矣/②启沃: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讽,讽谏、讽喻,用直接的言语或委婉的方式劝说对方,使其理解并接受自己的意见。

B.都督,原是军队中的监察官,后演变为统领军队的军事长官,这里作动词,担任都督。

C.六龙,古代天子车驾为六匹马,古人认为马八尺以上为龙,所以称天子车驾为六龙。

D.路,北宋最高的行政区域单位,由唐代的“道”演变而来,后文的“道”相当于“路”。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喻樗喜欢议论时事。他在拜访赵鼎时曾说,臣子侍奉皇上要竭尽开导、辅佐之责,为此受到了赵鼎的信任。

B.喻樗关心国君安危。为了解除朝廷的后顾之忧,他向赵鼎推荐当时富有声望的张浚,最终使张浚得到重用。

C.喻樗具有政治远见。他认为赵鼎和张浚不适宜同时任宰相,否则不利于团结协作,后来事实验证了他的预言。

D.喻樗仕途坎坷波折。他因反对和议而受到秦桧弹劾,被贬出京,不久又被免官,直到秦桧死后才重新被任用。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中国累年退避不振,敌情益骄,义不可更屈,故赞上行耳。

【篇五】我们历来被告知一切优秀的文学作品总与作家的个人苦难直接相关

2017年广州市“二测”评分细则(语文定稿)

2017 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 二)

语文评分补充细则及样例

5.作者详细描述了歌德的住宅以及自己专注细致的参观过程,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5 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详细描述歌德的住宅,意在表现歌德高雅精致的生活品位,说明终极沉思的品格、极高的学术修养与此有密切关系,突出了优裕安适的环境对歌德文学成就的重要作用。

(2)详细描述自己专注细致的参观过程,为后文对歌德其人及其成就的高度评价作铺垫,表现了作者对歌德的崇敬之情。

【补充细则】

1.“详细描述歌德的住宅”:分为 3 个点给分,每点 1 分。能够概况出住宅的环境特点(高雅、 精致、华丽、豪华等)给 1 分;由住宅的特点分析歌德的个性、品格(严谨、潇洒、有极高的文 学修养等)给 1 分;概况出环境与文学创作的关系(突出了优裕安适的环境对歌德文学成就的重 要作用;或者是对“文学作品与作家的个人苦难直接相关”的观念的反驳)给 1 分。

2.“详细描述自己专注细致的参观过程”:分为 2 个点给分,每点 1 分。能够概况出为后文作 铺垫给 1 分;进而写出作者对歌德的感情(崇敬、赞美、赞颂等均可),给 1 分。

3.给分原则不拘泥于是否分层、分点,而应关注是否答出关键词句。

【评分示例】

满分示例:

(1)①通过描写歌德高雅、豪华的住宅(1 分),表现出作者对“苦难出佳作”这个规律的不认同(1 分),作者认为歌德的成就很大部分和安适的创作环境有关,塑造了歌德生活优质却品味高雅的特点(1 分);②通过描写自己专注参观的过程,为下文深入介绍歌德的经历及成就做了铺垫(1 分);③侧面烘托了作者对歌德的赞美和敬佩之情(1 分)。

(2)用意:①通过描写歌德的住宅,突出了歌德生活环境的富裕、豪华(1 分),回应开头,认为“一切优秀的作品都与作家个人的苦难有关”的文学规律不正确(1 分)。②通过描写歌德家中犹如博物馆的摆设,突出歌德的艺术造诣高,具有文人气息,丰富歌德形象(1 分)。③通过作者游览档案馆,为下文介绍德国文学家的情节作铺垫(1 分),表达了作者对歌德的无比崇敬之情 (1 分)。

苦难有关”(1 分),也写出了歌德的个性严谨的特点(1 分)。而作者专注细致的参观过程则表现出作者对于歌德的敬佩与尊重(1 分),为下文作者对于历史、文学的思考蓄势(1 分)。 4 分示例:

(1)①用歌德住宅的豪华(1 分)来佐证了“苦难出佳作”这一观点并不完全正确(1 分)。 ②写自己参观得仔细体现了作者对歌德的欣赏、喜爱之情(1 分),突出自己感情。③带作者领略文豪住宅的风采,加深下文读者对作者论述的理解,为后文作铺垫(1 分)。

(2)①通过对歌德豪华住宅(1 分)的描写与前文说“歌德是个例外”相呼应(1 分)。②为引出下文写魏玛公爵邀请歌德来到魏玛并为歌德创作提供良好的环境作铺垫(1 分)。③通过描写 “我”对歌德住宅仔细的观察参观表达“我”对歌德的喜爱与赞赏(1 分)。

(3)写出歌德的住宅的豪华(1 分),照应上文作者不同意“一切优秀的作品都与作家个人的

(3)①用朴实自然的语言展现了歌德住宅的豪华(1 分),证明了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一定与作家的个人苦难直接相关的观点(1 分)。②为下文写歌德成就的突出作了铺垫(1 分)。③通过细节描写刻画出歌德高贵潇洒的形象(1 分)。

3 分示例:

(1)①描述歌德住宅的豪华(1 分),用以证明对苦难出佳作的不认同(1 分),②反映了当时歌德生活、创作的环境对歌德创作的影响(与第一点重复,不再给分)。③引出下文对歌德的评述和对历史的思考。④表达作者对歌德的赞扬、崇敬(1 分)。

(2)①给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好让读者了解关于歌德的生活。②表达出作者体验时的感受, 从认真仔细观察体现出作者对歌德的崇拜、充满敬意(1 分)地参观。③通过自己的所见和歌德住宅的壮观华美(1 分)描写呼应开头,验证了优秀文学作品不一定与苦难有关(1 分),打破人们固有理念。

(3)①写出歌德住宅的豪华(1 分),来反对“一切优秀的文学作品与作家的个人苦难直接相关”这一规律(1 分)。②写出歌德的书本很多,从而体现歌德富有文化底蕴(1 分)。

③写出歌德生活优裕所以能走向吞吐万汇的巨人化方向(与第一点重复,不再给分)。

2 分示例:

(1)①证明了歌德优秀作品并非出自苦难(1 分)。从作者观察其住所得出其超出想象豪华 (1 分)的结论。②从细致的参观中,让读者从其住所环境以更全面了解歌德的生活。③通过描写歌德的字体和其他作家对比,从中体现出歌德所独有的性格特点。

(2)①运用了环境描写,通过自己对歌德豪华(1 分)的住宅的细致参观,回应了上文中作者认为优秀的作家与他的作品不一定处于苦难之间的观点。(1 分)②用自己的第一人称描述文章, 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以及更有说服力。

(3)①照应上文写为被告知一切优秀的文学作品与作家个人苦难有关提出反驳例子。(1 分) ②突出歌德的生活环境,为下文的介绍作铺垫。(1 分)③突出魏玛创造歌德的原因。

1 分示例:

(1)①作者通过自己专致的参观过程和对歌德住宅的详细描述从侧面表现歌德的性格和形象,从“卧室的朴素、名画名雕、罗陈有序”“歌德的字斜得厉害,但整齐潇洒”表现歌德是个朴素、严谨、潇洒的人(1 分);②从结构看,作者通过这些为下文作好开头,有启下文的作用,由歌德的住宅谈到歌德的文学贡献,再说到德国文学最后再回到歌德

(2)①承上启下,描述了歌德住宅承接了上文,作者细致的参观为后文表现文学家的成就做 铺 垫;(1 分)②引出下文,作者对歌德住宅和细致的参观过程的描写,引出后文他对人物的评价,推动情节发展。

(3)①交代文章的背景人物,拉出文章的线索;② 为下文写歌德伟大成就及影响作铺垫;(1分)③点明主旨,激发读者兴趣。

0 分示例:

(1)①承接上文,由参观的过程引出下文,引出歌德、席勒与尼采的字;②突出了歌德的文化底蕴。

(2)①照应开头,觉得踩踏楼板是浮士德一句句诞生的最早节拍;②表现歌德为人朴实,广交志趣相投的人;③歌德的卧室布置朴素,档案馆有他们的笔迹;④参观的是其住宅,也是其生活的痕迹,思想的遗留,来表达他的思想。

(3)①通过细节描写,照应前文歌德的住宅的描写,向读者介绍浮士德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创作的;②体现了作者对文学的热爱;③描写作者的参观过程,体现了文章的客观与真实。

6.如何理解“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这句话的意思是:浮士德的形象带有浓郁的哲理素质,是德国人本体素质的反映;歌德创作出浮士德的形象,不过是把这种浓郁的哲理素质集中地呈现出来;浮士德形象的成功塑造,成就了歌德的伟大。

这句话表明了作品与作者之间是一种宏伟的互创关系,即彼此成就对方。

[6 分。句子意思 4 分,作用 2 分。意思对即可。]

【补充细则】

1.说明“浮士德”的特质,得 1 分;解释“不是歌德创造”的理由,1 分。

2.说明“浮士德”这一文学形象成功塑造与歌德闻名于世的因果关系,得 2 分。

3.综合强调这句话体现了作者与作品的关系,是“互创”“互相成就”,得 2 分。

【评分示例】

满分示例:

(1)本句的意思是:浮士德精神本来就存在(1 分),而歌德只是通过自己的语言,把这个精神凝固住了(1 分);而正是浮士德的出名与被人崇敬(1 分),让作者歌德也走进人们的视野,成为著名的文学家(1 分)。(2)歌德与他的作品之间是一种相互的关系,互相成就对方(2 分)。

(2)①“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指的是浮士德是德国人本体素质的产物,是德国人的素质影响了歌德,体现了浓郁的哲理素质;(2 分)②浮士德经过歌德的天才的吐纳,使歌德名闻世界 文坛;(2 分)③这句话体现了一种宏伟的互创关系,反映了种互创现场。(2 分)

(3)①他们的素质原本就是德国人本体素质的产物,他们只是经过天才的吐纳的,把它凝固住了。②歌德本自继承了德国传统素质,在传统的氛围下写出了《浮士德》,而歌德的素质本是德国人本体素质的产物(1 分)。《浮士德》产生于德国素质,也可以说浮士德创造了歌德(1 分)。 4 德国文学的素质是一种宏伟的互创关系,③浮士德的成功塑造,也成就了歌德的伟大(2 分)。○

魏玛是重要的互创现场(2 分)。

5 分示例:

(1)从表面上看,浮士德是歌德创造出来的作品,但这是德国人本来素质的产物(1 分)。浮士德的成功(1 分),使歌德站在一个巨人的高度(1 分)。所以,不仅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这个作品,浮士德同时也造就了歌德的成功(前面已经给分,不再重复给分),这是一种互创的关系(2 分)。

(2)①浮士德代表德国文学中的哲理素质(1 分),但歌德仅仅是创作了《浮士德》,而每个他的浮士德精神闻名(1 分),因此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③歌德与浮士德,其实是一种宏伟的互创关系(2 分)。 德国人灵魂深处都有浮士德的影子(1 分),因此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②歌德因为《浮士德》和

(3)①浮士德是歌德的创作,歌德的素养是德国人本体素质的产物(主语搞错,不给分,应该是“浮士德的素养”,而不是“歌德的素养”),歌德运用自己天才的语言将表述出来(1 分)。 ②歌德成功创作的《浮士德》(1 分),使歌德名声大噪(1 分),为人们所认识,从而开创了古典时代。③歌德与浮士德之间有一种宏伟的互创关系(2 分),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浮士德》也使歌德有一种罕见的终极沉思的品格。

4 分示例:

(1)歌德创作出了浮士德,但浮士德是德国人本体素质的产物(1 分),歌德只是通过天才的吐纳,将其凝固下来(1 分),每个德国人灵魂深处都有浮士德的影子,《浮士德》不仅是德国人文学素质的奠基,它的成功(1 分)更让歌德成了德国文学史上一位卓越的哲学家、文学家(1分),所以说浮士德创造了歌德。

(2)①说明歌德并不是创作德国,而是德国人本体素质创造出属于德国的浮士德(1 分),更创造了他们的文化。②歌德与浮士德是互创关系(2 分),浮士德更象征着古典文化,歌德在魏玛的创作过程中,更是魏玛给予歌德创作灵感。③一个优秀文学作品总与作者身处环境有关,歌德在德国人的素质中浮现了浮士德,更反映他只是凝固德国人的本体素质。(1 分)

(3)①歌德创造了浮士德是指《浮士德》是歌德的作品,是歌德创作出来的。②浮士德创造了歌德,是因为每个德国人灵魂深处都有浮士德的影子,浮士德是德国本体素质反映。而这德国人本体素质的产物(1 分),而他们只是经过天才的吐纳,凝固住了(1 分)。③歌德与浮士德之间是一种宏伟的互创关系(2 分)

3 分示例:

(1)①这是一种宏伟的互创关系(2 分)。②歌德创作了《浮士德》,浮士德创造了德国文学中像歌德类似的人。③每个德国人的灵魂深处都有浮士德的影子,浮士德带有浓郁的哲理素质, 德国人本体素质的产物。(1 分)

(2)歌德创作了《浮士德》,浮士德这一形象的成功塑造,使歌德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成就了歌德在文学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2 分)。《浮士德》是走向吞吐万汇的巨人化方向,寓含着丰富的哲理,每个德国人心中都有浮士德的影子,浮士德是德国人本体素质的产物(1 分)。

(3)①从创作根源看,浮士德深藏在德国人灵魂深处,是德国人的本体素质的产物(1 分),受德国人所蕴含的美好素质影响,歌德经过吐纳将它凝固住了。②从创作内容看,浮士德反映了德国的情景,而现实中,德国各邦国为文华精英所制造的安适的创作环境,给予了歌德丰富的创作源泉。③从整体看,两者是一种宏伟的互创关系,是互相影响的(2 分)。

2 分示例:

(1)“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意思是不是歌德定下了德国人和德国文学的浓郁的哲学素质, 凝固住了。(1 分)

(2)这句话认为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其实我认为是一种宏伟的互传关系,(2 分)首先是歌德主动写了《浮士德》,然后在写书的过程中不断思考,受到启发,锻炼了后来的歌德。

(3)①《浮士德》的文学地位,使歌德有了文学巨人的崇高地位。(2 分)②《浮士德》定下了歌德文学的素质,使歌德的作品有一种罕见的终极沉思的品格。 (1 分)“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意思是德国人的素质本来就存在,只是经过了天才的吐纳,把它

1 分示例:

(1)好大喜功的邦国君主为文化精英营造了安适的创作环境,同样歌德也在魏玛创造了文化业绩,他的灵魂深处有浮士德的影子,德国文学的素质也便定下了浮士德的素质,这是德国人本体素质的产物,(1 分)所以说“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

(2)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这个伟大的文学形象,浮士德的影子深深扎根在德国人的灵魂深处, (1 分)影响了德国人,对歌德的评价和观感影响了德国人的素质。

(3)成就歌德的是德国人本体的素质。歌德一直都过着养尊处优的的生活,他受到公爵的重视,并且在和谐高贵的居住环境以及志同道合友人的共同熏陶下,才得以作出《浮士德》之大作, 而这一切都是源于德国人对文化的敬仰以及本体的文学素质。(1 分)

我们历来被告知一切优秀的文学作品总与作家的个人苦难直接相关

(4)①歌德的居住环境与生活氛围影响他的写作;②“浮士德”形象是每个德国人共通的特征,只是经歌德的文学创作具体再现、凝固;(1 分)③受到席勒与莱辛的影响。

(5)歌德的《浮士德》使歌德得以闻名,(1 分)并使歌德更有灵感创作接下来的作品。 0 分示例:

(1)不是歌德创造了一系列影响后世的伟大文学作品才使德国文学更丰富,而是德国安逸的环境造就了歌德这一文学巨匠。

(2)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歌德之所以创造浮士德,与当时的社会背景不无关系。和席勒的相遇相知才创造了能写出《浮士德》的歌德。而歌德文章中的沉思品格走向巨人化的方向,与其忧郁和高寿有关。

(3)①歌德在美丽的小城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为歌德创作提供了良好的氛围。②德国统一之前,是分为很多小邦国,然而有些君主有一定的文化改变能力,为歌德获得安逸的创作环境。 ③歌德和席勒相遇后,歌德走上了巨人化方向。④所以说“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

9.这篇访谈体现了雅克贝汉先生哪些精神特质?请结合采访的话题谈谈你的理解。(5 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①忧患的意识。雅克贝汉先生关注环境问题,担忧人类前途。

②独立的思考。雅克贝汉先生对电影有深刻的认知和独到的见解。

③平等的精神。雅克贝汉先生尊重动物,追求人和动物的平等。

④开放的心态。雅克贝汉先生关注中国环保问题,积极参与中国环保事业。

[5 分。答对 1 点 2 分,2 点 4 分,3 点 5 分。意思对即可。]

【补充细则】

1.每一个角度 2 分。其中:概括 1 分,分析 1 分。同属一个角度的最高给 2 分。

2.第一点中的“忧患意识”这一概括,如果表述为“有危机感”“有社会责任感”也可得 1分。分析部分如果回答为“贝汉先生认为环境破坏将会影响人类的未来”等对人类前景担忧的意思的句子也可得分析 1 分。

3.第二点“独立的思考”,如果概括为“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有独特思维”也可得 1 分,分析如果回答为“对电影的认识与众不同”“用电影直击人的情感,认为自己拍摄的不是说教,不是为了给言论配图”“认为自己拍的是电影而不是纪录片”“他认为电影不仅是表演红儿武器,也是

【篇六】我们历来被告知一切优秀的文学作品总与作家的个人苦难直接相关

2017年广州市“二测”评分细则(语文定稿)

2017 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 二)

语文评分补充细则及样例

5.作者详细描述了歌德的住宅以及自己专注细致的参观过程,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5 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详细描述歌德的住宅,意在表现歌德高雅精致的生活品位,说明终极沉思的品格、极高的

学术修养与此有密切关系,突出了优裕安适的环境对歌德文学成就的重要作用。

(2)详细描述自己专注细致的参观过程,为后文对歌德其人及其成就的高度评价作铺垫,表现了作者对歌德的崇敬之情。

【补充细则】

1.“详细描述歌德的住宅”:分为 3 个点给分,每点 1 分。能够概况出住宅的环境特点(高雅、精致、华丽、豪华等)给 1 分;由住宅的特点分析歌德的个性、品格(严谨、潇洒、有极高的文学修养等)给 1 分;概况出环境与文学创作的关系(突出了优裕安适的环境对歌德文学成就的重要作用;或者是对“文学作品与作家的个人苦难直接相关”的观念的反驳)给 1 分。

2.“详细描述自己专注细致的参观过程”:分为 2 个点给分,每点 1 分。能够概况出为后文作 铺垫给1分;进而写出作者对歌德的感情(崇敬、赞美、赞颂等均可),给1分。

3.给分原则不拘泥于是否分层、分点,而应关注是否答出关键词句。

【评分示例】满分示例:

(1)①通过描写歌德高雅、豪华的住宅(1分),表现出作者对“苦难出佳作”这个规律的不认同(1分),作者认为歌德的成就很大部分和安适的创作环境有关,塑造了歌德生活优质却品味高雅的特点(1分);②通过描写自己专注参观的过程,为下文深入介绍歌德的经历及成就做了铺垫(1分);③侧面烘托了作者对歌德的赞美和敬佩之情(1分)。

(2)用意:①通过描写歌德的住宅,突出了歌德生活环境的富裕、豪华(1分),回应开头,认为“一切优秀的作品都与作家个人的苦难有关”的文学规律不正确(1 分)。②通过描写歌德家中犹如博物馆的摆设,突出歌德的艺术造诣高,具有文人气息,丰富歌德形象(1 分)。③通过作者游览档案馆,为下文介绍德国文学家的情节作铺垫(1分),表达了作者对歌德的无比崇敬之情(1 分)。

(3)写出歌德的住宅的豪华(1分),照应上文作者不同意“一切优秀的作品都与作家个人的苦难有关”(1分),也写出了歌德的个性严谨的特点(1分)。而作者专注细致的参观过程则表现出作者对于歌德的敬佩与尊重(1分),为下文作者对于历史、文学的思考蓄势(1分)。

4 分示例:

(1)①用歌德住宅的豪华(1 分)来佐证了“苦难出佳作”这一观点并不完全正确(1 分)。 ②写自己参观得仔细体现了作者对歌德的欣赏、喜爱之情(1分),突出自己感情。③带作者领略文豪住宅的风采,加深下文读者对作者论述的理解,为后文作铺垫(1 分)。

(2)①通过对歌德豪华住宅(1 分)的描写与前文说“歌德是个例外”相呼应(1 分)。②为引出下文写魏玛公爵邀请歌德来到魏玛并为歌德创作提供良好的环境作铺垫(1 分)。③通过描写 “我”对歌德住宅仔细的观察参观表达“我”对歌德的喜爱与赞赏(1 分)。

(3)①用朴实自然的语言展现了歌德住宅的豪华(1分),证明了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一定与作家的个人苦难直接相关的观点(1 分)。②为下文写歌德成就的突出作了铺垫(1 分)。③通过细节描写刻画出歌德高贵潇洒的形象(1 分)。

3 分示例:

(1)①描述歌德住宅的豪华(1分),用以证明对苦难出佳作的不认同(1分),②反映了当时歌德生活、创作的环境对歌德创作的影响(与第一点重复,不再给分)。③引出下文对歌德的评述和对历史的思考。④表达作者对歌德的赞扬、崇敬(1 分)。

(2)①给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好让读者了解关于歌德的生活。②表达出作者体验时的感受, 从认真仔细观察体现出作者对歌德的崇拜、充满敬意(1 分)地参观。③通过自己的所见和歌德住宅的壮观华美(1分)描写呼应开头,验证了优秀文学作品不一定与苦难有关(1分),打破人们固有理念。

(3)①写出歌德住宅的豪华(1分),来反对“一切优秀的文学作品与作家的个人苦难直接相关”这一规律(1 分)。②写出歌德的书本很多,从而体现歌德富有文化底蕴(1 分)。

③写出歌德生活优裕所以能走向吞吐万汇的巨人化方向(与第一点重复,不再给分)。

2 分示例:

(1)①证明了歌德优秀作品并非出自苦难(1 分)。从作者观察其住所得出其超出想象豪华 (1 分)的结论。②从细致的参观中,让读者从其住所环境以更全面了解歌德的生活。③通过描写歌德的字体和其他作家对比,从中体现出歌德所独有的性格特点。

(2)①运用了环境描写,通过自己对歌德豪华(1 分)的住宅的细致参观,回应了上文中作者认为优秀的作家与他的作品不一定处于苦难之间的观点。(1 分)②用自己的第一人称描述文章, 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以及更有说服力。

(3)①照应上文写为被告知一切优秀的文学作品与作家个人苦难有关提出反驳例子。(1 分) ②突出歌德的生活环境,为下文的介绍作铺垫。(1 分)③突出魏玛创造歌德的原因。

1 分示例:

(1)①作者通过自己专致的参观过程和对歌德住宅的详细描述从侧面表现歌德的性格和形象,从“卧室的朴素、名画名雕、罗陈有序”“歌德的字斜得厉害,但整齐潇洒”表现歌德是个朴素、严谨、潇洒的人(1分);②从结构看,作者通过这些为下文作好开头,有启下文的作用,由歌德的住宅谈到歌德的文学贡献,再说到德国文学最后再回到歌德

(2 铺垫;(1分)②引出下文,作者对歌德住宅和细致的参观过程的描写,引出后文他对人物的评价,推动情节发展。

(3)①交代文章的背景人物,拉出文章的线索;②为下文写歌德伟大成就及影响作铺垫;(1分)③点明主旨,激发读者兴趣。

0 分示例:

(1)①承接上文,由参观的过程引出下文,引出歌德、席勒与尼采的字;②突出了歌德的文化底蕴。

(2)①照应开头,觉得踩踏楼板是浮士德一句句诞生的最早节拍;②表现歌德为人朴实,广交志趣相投的人;③歌德的卧室布置朴素,档案馆有他们的笔迹;④参观的是其住宅,也是其生活的痕迹,思想的遗留,来表达他的思想。

(3)①通过细节描写,照应前文歌德的住宅的描写,向读者介绍浮士德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创作的;②体现了作者对文学的热爱;③描写作者的参观过程,体现了文章的客观与真实。

6.如何理解“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这句话的意思是:浮士德的形象带有浓郁的哲理素质,是德国人本体素质的反映;歌德创作出浮士德的形象,不过是把这种浓郁的哲理素质集中地呈现出来;浮士德形象的成功塑造,成就了歌德的伟大。

这句话表明了作品与作者之间是一种宏伟的互创关系,即彼此成就对方。

[6 分。句子意思 4 分,作用 2 分。意思对即可。]我们历来被告知一切优秀的文学作品总与作家的个人苦难直接相关

【补充细则】

1.说明“浮士德”的特质,得 1 分;解释“不是歌德创造”的理由,1 分。

2.说明“浮士德”这一文学形象成功塑造与歌德闻名于世的因果关系,得 2 分。

3.综合强调这句话体现了作者与作品的关系,是“互创”“互相成就”,得2分。

【评分示例】满分示例:

(1)本句的意思是:浮士德精神本来就存在(1分),而歌德只是通过自己的语言,把这个精神凝固住了(1分);而正是浮士德的出名与被人崇敬(1分),让作者歌德也走进人们的视野,成为著名的文学家(1 分)。(2)歌德与他的作品之间是一种相互的关系,互相成就对方(2 分)。

(2)①“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指的是浮士德是德国人本体素质的产物,是德国人的素质影响了歌德,体现了浓郁的哲理素质;(2分)②浮士德经过歌德的天才的吐纳,使歌德名闻世界 文坛;(2分)③这句话体现了一种宏伟的互创关系,反映了种互创现场。(2分)

(3)①他们的素质原本就是德国人本体素质的产物,他们只是经过天才的吐纳的,把它凝固住了。②歌德本自继承了德国传统素质,在传统的氛围下写出了《浮士德》,而歌德的素质本是德国人本体素质的产物(1 分)。《浮士德》产生于德国素质,也可以说浮士德创造了歌德(1 分)。 德国文学的素质是一种宏伟的互创关系,魏③浮士德的成功塑造,也成就了歌德的伟大(2分)。○

玛是重要的互创现场(2 分)。

5 分示例:

(1)从表面上看,浮士德是歌德创造出来的作品,但这是德国人本来素质的产物(1 分)。浮士德的成功(1分),使歌德站在一个巨人的高度(1分)。所以,不仅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这个作品,浮士德同时也造就了歌德的成功(前面已经给分,不再重复给分),这是一种互创的关系(2 分)。

(2)①浮士德代表德国文学中的哲理素质(1分),但歌德仅仅是创作了《浮士德》,而每个德国人灵魂深处都有浮士德的影子(1分),因此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②歌德因为《浮士德》和他的

浮士德精神闻名(1分),因此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③歌德与浮士德,其实是一种宏伟的互创关系(2 分)。

(3)①浮士德是歌德的创作,歌德的素养是德国人本体素质的产物(主语搞错,不给分,应该是“浮士德的素养”,而不是“歌德的素养”),歌德运用自己天才的语言将表述出来(1分)。 ②歌德成功创作的《浮士德》(1分),使歌德名声大噪(1分),为人们所认识,从而开创了古典时代。③歌德与浮士德之间有一种宏伟的互创关系(2分),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浮士德》也使歌德有一种罕见的终极沉思的品格。

4 分示例:

(1)歌德创作出了浮士德,但浮士德是德国人本体素质的产物(1分),歌德只是通过天才的吐纳,将其凝固下来(1分),每个德国人灵魂深处都有浮士德的影子,《浮士德》不仅是德国人文学素质的奠基,它的成功(1 分)更让歌德成了德国文学史上一位卓越的哲学家、文学家(1分),所以说浮士德创造了歌德。

(2)①说明歌德并不是创作德国,而是德国人本体素质创造出属于德国的浮士德(1分),更创造了他们的文化。②歌德与浮士德是互创关系(2分),浮士德更象征着古典文化,歌德在魏玛的创作过程中,更是魏玛给予歌德创作灵感。③一个优秀文学作品总与作者身处环境有关,歌德在德国人的素质中浮现了浮士德,更反映他只是凝固德国人的本体素质。(1 分)

(3)①歌德创造了浮士德是指《浮士德》是歌德的作品,是歌德创作出来的。②浮士德创造了歌德,是因为每个德国人灵魂深处都有浮士德的影子,浮士德是德国本体素质反映。而这德国人本体素质的产物(1分),而他们只是经过天才的吐纳,凝固住了(1分)。③歌德与浮士德之间是一种宏伟的互创关系(2 分)

3 分示例:

(1)①这是一种宏伟的互创关系(2 分)。②歌德创作了《浮士德》,浮士德创造了德国文学中像歌德类似的人。③每个德国人的灵魂深处都有浮士德的影子,浮士德带有浓郁的哲理素质, 德国人本体素质的产物。(1 分)

(2)歌德创作了《浮士德》,浮士德这一形象的成功塑造,使歌德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成就了歌德在文学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2 分)。《浮士德》是走向吞吐万汇的巨人化方向,寓含着丰富的哲理,每个德国人心中都有浮士德的影子,浮士德是德国人本体素质的产物(1 分)。

(3)①从创作根源看,浮士德深藏在德国人灵魂深处,是德国人的本体素质的产物(1分),受德国人所蕴含的美好素质影响,歌德经过吐纳将它凝固住了。②从创作内容看,浮士德反映了德国的情景,而现实中,德国各邦国为文华精英所制造的安适的创作环境,给予了歌德丰富的创作源泉。③从整体看,两者是一种宏伟的互创关系,是互相影响的(2 分)。

2 分示例:

(1)“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意思是不是歌德定下了德国人和德国文学的浓郁的哲学素质, (1分)“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意思是德国人的素质本来就存在,只是经过了天才的吐纳,把它凝固住了。(1 分)

(2)这句话认为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其实我认为是一种宏伟的互传关系,(2分)首先是歌德主动写了《浮士德》,然后在写书的过程中不断思考,受到启发,锻炼了后来的歌德。

(3)①《浮士德》的文学地位,使歌德有了文学巨人的崇高地位。(2 分)②《浮士德》定下了歌德文学的素质,使歌德的作品有一种罕见的终极沉思的品格。

1 分示例:

(1)好大喜功的邦国君主为文化精英营造了安适的创作环境,同样歌德也在魏玛创造了文化业绩,他的灵魂深处有浮士德的影子,德国文学的素质也便定下了浮士德的素质,这是德国人本体素质的产物,(1分)所以说“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

(2)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这个伟大的文学形象,浮士德的影子深深扎根在德国人的灵魂深处, (1 分)影响了德国人,对歌德的评价和观感影响了德国人的素质。

(3)成就歌德的是德国人本体的素质。歌德一直都过着养尊处优的的生活,他受到公爵的重视,并且在和谐高贵的居住环境以及志同道合友人的共同熏陶下,才得以作出《浮士德》之大作, 而这一切都是源于德国人对文化的敬仰以及本体的文学素质。(1 分)

(4)①歌德的居住环境与生活氛围影响他的写作;②“浮士德”形象是每个德国人共通的特征,只是经歌德的文学创作具体再现、凝固;(1分)③受到席勒与莱辛的影响。

(5)歌德的《浮士德》使歌德得以闻名,(1分)并使歌德更有灵感创作接下来的作品。

0 分示例:

(1)不是歌德创造了一系列影响后世的伟大文学作品才使德国文学更丰富,而是德国安逸的环境造就了歌德这一文学巨匠。

(2)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歌德之所以创造浮士德,与当时的社会背景不无关系。和席勒的相遇相知才创造了能写出《浮士德》的歌德。而歌德文章中的沉思品格走向巨人化的方向,与其忧郁和高寿有关。

(3)①歌德在美丽的小城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为歌德创作提供了良好的氛围。②德国统一之前,是分为很多小邦国,然而有些君主有一定的文化改变能力,为歌德获得安逸的创作环境。 ③歌德和席勒相遇后,歌德走上了巨人化方向。④所以说“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

9.这篇访谈体现了雅克贝汉先生哪些精神特质?请结合采访的话题谈谈你的理解。(5 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①忧患的意识。雅克贝汉先生关注环境问题,担忧人类前途。

②独立的思考。雅克贝汉先生对电影有深刻的认知和独到的见解。

③平等的精神。雅克贝汉先生尊重动物,追求人和动物的平等。

④开放的心态。雅克贝汉先生关注中国环保问题,积极参与中国环保事业。

[5 分。答对 1 点 2 分,2 点 4 分,3 点 5 分。意思对即可。]

【补充细则】

1.每一个角度 2 分。其中:概括 1 分,分析 1 分。同属一个角度的最高给 2 分。

2.第一点中的“忧患意识”这一概括,如果表述为“有危机感”“有社会责任感”也可得1分。分析部分如果回答为“贝汉先生认为环境破坏将会影响人类的未来”等对人类前景担忧的意思的句子也可得分析 1 分。

3.第二点“独立的思考”,如果概括为“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有独特思维”也可得1分,分析如果回答为“对电影的认识与众不同”“用电影直击人的情感,认为自己拍摄的不是说教,不是为了给言论配图”“认为自己拍的是电影而不是纪录片”“他认为电影不仅是表演红儿武器,也是一种沟通手段”等对电影深刻认知的意思的句子也可得分析 1 分。

4.第三点“平等的精神”,如果分析部分回答为“贝汉先生认为动物是和我们一样的完整生命, 不应该对动物做出区分和矮化”“我们人类缺乏对动物深深的尊重”“尊重动物”“关爱动物”“追求人和动物的平等”“希望人与动物相互尊重,关爱,理解”“贝汉先生思考人与动物和平共处关系”“懂得尊重,动物应该与人一同生活而不仅是人类的宠物”等也可得分析1分。

5.第四点中的“开放的心态”,如表述为“有国际视野”、“有广阔胸怀”、“博大胸襟”“视野开阔”等也可得概括1分。分析部分如果表述为“关注到中国也正遭受着环境问题的影响”“愿意参与中国的环保事业中,主张更开放沟通电影”等和“关注中国、与中国合作、参与中国环保工作”等类似的分析也可得分析 1 分。

6.精神特质如果仅仅概括为“环保意识”“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尊重生命”“无私奉献” “有探究精神”“敏锐的洞察力”“刻苦认真、一丝不苟”“善良乐观”“直率、坦然”“认真执着” “求真与理性”“创新精神”“目标坚定”等不得分。

【评分示例】

5 分示例: 示例一: ①有忧患意识,(1分)关爱自然的博大胸襟,拍摄电影宣扬大自然,保卫动物。②具有人与动物平等的观念。(1 分)在电影中以动物做主角,给予他们完整生命,希望人对动物有更多尊重 (1 分)。③对电影事业的思考深入,强调自己的作品想向人们传递倾听自然的理念,对影片画面做出思考。④具有合作开放的胸怀(1分),关注人类环保事业。愿意参与中国的环保事业中,主张更开放沟通电影(1 分)。

示例二: ①忧患意识(1 分)。贝汉先生认为环境破坏将会影响人类的未来。(1 分)②平等意识(1 分)。对待动物十分尊重,并且互动越来越多。(1 分)③求真意识。贝汉先生对电影的认识与众不同。 (1 分)

示例三: ①他是有社会责任感的人(1分),在第一个问题中能够深思他者的生存并引以为己任去拍摄电影。(1 分)②他是一个有平等意识的人(1 分)。尊重动物,并思考人与动物的和平共处关系。

(1 分)③有合作精神(1 分)。与中国合作拍摄电影,鼓励中国环保事业并参与到其中。(1 分)

示例四: ①热爱大自然,认为动物就像人一样,都有完整的生命。(1分)②有社会责任感(1分),通过拍摄大自然的题材呼吁大家保卫自然和动物。(1 分)③懂得尊重,动物应该与人一同生活而不仅是人类的宠物。(1 分)④视野开阔(1 分)。关注到中国也正遭受着环境问题的影响。(1 分) (注:1 和 3 角度重复,都属于平等精神的分析,记 1 分)

4 分示例: 示例一: ①擅用自己的专长,表达自己的观点。电影去告知世人保护动物,保护自然。②思维独到。

(1 分)多次强调自己的作品是影片而不是纪录片,也提到影片与纪录片的区别。③平等对待动物。(1 分)他影片的主角是动物,而非人物,并没有对动物做出区分和矮化。(1 分)④他虽是一个外国人,却也愿意更多地参与到中国的环保事业中。(1 分)

示例二: ①对大自然的热爱,有勇敢保护自然的责任感。(1 分)二十多年,导演自然电影,以电影直击人的情感,宣扬保卫自然。②尊重自然。坚持人与动物平等,希望人与动物相互尊重,关爱, 理解(1分)。③开放,(1分)乐观。肯定了中国环境方面的努力,并愿意参与中国环保事业。(1分) 示例三:

体现了雅克.贝汉先生的这些精神品质: ①爱护环境,有忧患意识(1 分)。拍摄电影的目的也在于此。②尊重动物,敬畏自然,人并不是自然的主人,不应矮化动物。(1 分)③坚持,探究精神。拍摄多部相关电影。④热情开放包容(1 分)。我愿意更多地参与到中国的环保事业中(1 分)。

3 分示例:

示例一:

①实干精神,雅克贝汉知道环保的重要性,于是便拍了许多电影来宣扬环保,我认为这种精神就是习主席所说的实干精神。②平等精神,与尊重自然的精神(1 分)。不同于大多数人,他认为动物与人都是生命,不应对动物进行区别和丑化,人与动物应和谐共处,我认为这正是尊重自然(1分),爱护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精神所在。③无国界无私精神,他并没有只给欧洲拍电影, 宣传环保,他是给全人类的环保做贡献,他积极参与中国的环保事业(1分),我认为这正是无私奉献的精神。

示例二:

①热爱自然、热爱动物,他拍摄了许多部以自然为题材的影片,引发观众对然与自然、动物的思考,使观众产生保护自然与动物的意识。②具有平等观念(1分),他认为人与动物都应该是平等的,不应该对动物做出区分与矮化(1 分)。③体现了雅克贝汉先生独立思考(1 分)、细心、敬畏自然、探索求真的精神特质。

示例三: ①意识强,对保护自然有强烈的责任感,责任心强(1 分)。雅克贝汉认为当今世界环境问题十分突出,告诉他自己一定要拍摄电影,保护大自然和动物。②物、富有同情心、善良。雅克贝汉选择动物作为电影主角,他认为它们与人类同样是完整的生命,不应该做出区分和矮化。(1 分) ③尊重动物,尊重大自然。他认为动物不是陪衬,而是应得到我们的尊重(1 分,没有概括出平等的精神)

2 分示例: 示例一:

①绿色、环保、多部电影的主题是“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宣传保卫大自然,保卫动物的精神。(1 分)②坚持不懈,让环保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没有停下来,不断补充自己相关知识。③ 友好和平。雅克贝汉关注各国的环保行动,更愿意参与到中国的环保事业中,把电影当作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一种友好交流手段。(1 分)

示例二:

①体现贝汉先生对尊重、关心其他生命的高尚品质。他制作多部电影,为了保护大自然,促使更多人对大自然的思考。②体现他热爱事业,敬业、执着的精神特质。他所拍摄的影片背后作出多种思考,并不希望他所作的影片被称为“记录片”。③体现他开放、开阔的胸襟,(1分)他愿意通过影片这样的沟通手段参与到中国的环保事业。(1 分)

示例三:

①热爱大自然。他留意了大自然中他者的生存。②喜爱动物。他在电影中呈现了动物们生动的评价。③平等意识。(1 分)他认为人和动物一样可以以主角形式呈现在电影中。④尊重一切生物。他认为人类仅把动物看成是陪伴对象,是对动物的不尊重。(1分)(第③点和第④点合起来属于平等意识角度)⑤创新精神。他摒弃了惯用的人为主角的电影,开创以动物为主角的电影。

【篇七】我们历来被告知一切优秀的文学作品总与作家的个人苦难直接相关

2017年广州市“二测”评分细则(定稿)

2017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二)

语文评分补充细则及样例

5.作者详细描述了歌德的住宅以及自己专注细致的参观过程,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5 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详细描述歌德的住宅,意在表现歌德高雅精致的生活品位,说明终极沉思的品格、极高

的学术修养与此有密切关系,突出了优裕安适的环境对歌德文学成就的重要作用。

(2)详细描述自己专注细致的参观过程,为后文对歌德其人及其成就的高度评价作铺垫,表

现了作者对歌德的崇敬之情。

【补充细则】

1.“详细描述歌德的住宅”:分为3个点给分,每点1

精致、华丽、豪华等)给1分;由住宅的特点分析歌德的个性、品格(严谨、潇洒、有极高的文 学修养等)给1分;概况出环境与文学创作的关系(突出了优裕安适的环境对歌德文学成就的重 要作用;或者是对“文学作品与作家的个人苦难直接相关”的观念的反驳)给1分。

2.“详细描述自己专注细致的参观过程”:分为2个点给分,每点1铺垫给1分;进而写出作者对歌德的感情(崇敬、赞美、赞颂等均可),给1分。

3.给分原则不拘泥于是否分层、分点,而应关注是否答出关键词句。

【评分示例】

满分示例:

(1)①通过描写歌德高雅、豪华的住宅(1分),表现出作者对“苦难出佳作”这个规律的 不认同(1分),作者认为歌德的成就很大部分和安适的创作环境有关,塑造了歌德生活优质却品 味高雅的特点(1分);②通过描写自己专注参观的过程,为下文深入介绍歌德的经历及成就做了 铺垫(1分);③侧面烘托了作者对歌德的赞美和敬佩之情(1分)。

(2)用意:①通过描写歌德的住宅,突出了歌德生活环境的富裕、豪华(1分),回应开头, 认为“一切优秀的作品都与作家个人的苦难有关”的文学规律不正确(1分)。②通过描写歌德家 中犹如博物馆的摆设,突出歌德的艺术造诣高,具有文人气息,丰富歌德形象(1分)。③通过作 者游览档案馆,为下文介绍德国文学家的情节作铺垫(1分),表达了作者对歌德的无比崇敬之情 (1分)。

(3)写出歌德的住宅的豪华(1分),照应上文作者不同意“一切优秀的作品都与作家个人 的苦难有关”(1分),也写出了歌德的个性严谨的特点(1分)。而作者专注细致的参观过程则表 现出作者对于歌德的敬佩与尊重(1分),为下文作者对于历史、文学的思考蓄势(1分)。

4分示例:

② 文豪住宅的风采,加深下文读者对作者论述的理解,为后文作铺垫(1分)。

(2)①通过对歌德豪华住宅(1分)的描写与前文说“歌德是个例外”相呼应(1分)。②为 引出下文写魏玛公爵邀请歌德来到魏玛并为歌德创作提供良好的环境作铺垫(1分)。③通过描写 “我”1分)。

(1)①用歌德住宅的豪华(1分)来佐证了“苦难出佳作”这一观点并不完全正确(1分)。

(3)①用朴实自然的语言展现了歌德住宅的豪华(1分),证明了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一定与作 家的个人苦难直接相关的观点(1分)。②为下文写歌德成就的突出作了铺垫(1分)。③通过细节 描写刻画出歌德高贵潇洒的形象(1分)。

3分示例:

(1)①描述歌德住宅的豪华(1分),用以证明对苦难出佳作的不认同(1分),②反映了当 时歌德生活、创作的环境对歌德创作的影响(与第一点重复,不再给分)。③引出下文对歌德的评 述和对历史的思考。④表达作者对歌德的赞扬、崇敬(1分)。

(2)①给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好让读者了解关于歌德的生活。②表达出作者体验时的感受, 从认真仔细观察体现出作者对歌德的崇拜、充满敬意(1分)地参观。③通过自己的所见和歌德 住宅的壮观华美(1分)描写呼应开头,验证了优秀文学作品不一定与苦难有关(1分),打破人 们固有理念。

(3)①写出歌德住宅的豪华(1分),来反对“一切优秀的文学作品与作家的个人苦难直接 相关”这一规律(1分)。②写出歌德的书本很多,从而体现歌德富有文化底蕴(1分)。 2分示例:

(1)①证明了歌德优秀作品并非出自苦难(1分)。从作者观察其住所得出其超出想象豪华 (1分)的结论。②从细致的参观中,让读者从其住所环境以更全面了解歌德的生活。③通过描 写歌德的字体和其他作家对比,从中体现出歌德所独有的性格特点。

(2)①运用了环境描写,通过自己对歌德豪华(1分)的住宅的细致参观,回应了上文中作 者认为优秀的作家与他的作品不一定处于苦难之间的观点。(1分)②用自己的第一人称描述文章, 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以及更有说服力。

1分示例:

(1)①作者通过自己专致的参观过程和对歌德住宅的详细描述从侧面表现歌德的性格和形

象,从“卧室的朴素、名画名雕、罗陈有序”“歌德的字斜得厉害,但整齐潇洒”表现歌德是个朴 素、严谨、潇洒的人(1分);②从结构看,作者通过这些为下文作好开头,有启下文的作用,由 歌德的住宅谈到歌德的文学贡献,再说到德国文学最后再回到歌德

(2)①承上启下,描述了歌德住宅承接了上文,作者细致的参观为后文表现文学家的成就做 铺垫;(1分)②引出下文,作者对歌德住宅和细致的参观过程的描写,引出后文他对人物的评价, 推动情节发展。

(3)①交代文章的背景人物,拉出文章的线索;②为下文写歌德伟大成就及影响作铺垫;(1 分)③点明主旨,激发读者兴趣。

0分示例:

(1)①承接上文,由参观的过程引出下文,引出歌德、席勒与尼采的字;②突出了歌德的文 化底蕴。

(2)①照应开头,觉得踩踏楼板是浮士德一句句诞生的最早节拍;②表现歌德为人朴实,广 交志趣相投的人;③歌德的卧室布置朴素,档案馆有他们的笔迹;④参观的是其住宅,也是其生 活的痕迹,思想的遗留,来表达他的思想。

(3)①照应上文写为被告知一切优秀的文学作品与作家个人苦难有关提出反驳例子。(1分)

(3)①通过细节描写,照应前文歌德的住宅的描写,向读者介绍浮士德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创作的;②体现了作者对文学的热爱;③描写作者的参观过程,体现了文章的客观与真实。

6.如何理解“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这句话的意思是:浮士德的形象带有浓郁的哲理素质,是德国人本体素质的反映;歌德创作

出浮士德的形象,不过是把这种浓郁的哲理素质集中地呈现出来;浮士德形象的成功塑造,成就

了歌德的伟大。

这句话表明了作品与作者之间是一种宏伟的互创关系,即彼此成就对方。

[6分。句子意思4分,作用2分。意思对即可。]

【补充细则】

1.说明“浮士德”的特质,得1分;解释“不是歌德创造”的理由,1分。

2.说明“浮士德”这一文学形象成功塑造与歌德闻名于世的因果关系,得2分。

3.综合强调这句话体现了作者与作品的关系,是“互创”“互相成就”,得2分。

【评分示例】

满分示例:

(1)本句的意思是:浮士德精神本来就存在(1分),而歌德只是通过自己的语言,把这个 精神凝固住了(1分);而正是浮士德的出名与被人崇敬(1分),让作者歌德也走进人们的视野, 成为著名的文学家(1分)。(2)歌德与他的作品之间是一种相互的关系,互相成就对方(2分)。

(2)①“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指的是浮士德是德国人本体素质的产物,是德国人的素质 影响了歌德,体现了浓郁的哲理素质;(2分)②浮士德经过歌德的天才的吐纳,使歌德名闻世界 文坛;(2分)③这句话体现了一种宏伟的互创关系,反映了种互创现场。(2分)

(3)①他们的素质原本就是德国人本体素质的产物,他们只是经过天才的吐纳的,把它凝固

住了。②歌德本自继承了德国传统素质,在传统的氛围下写出了《浮士德》,而歌德的素质本是德 国人本体素质的产物(1分)。《浮士德》产生于德国素质,也可以说浮士德创造了歌德(1分)。

③2分)。○ 魏玛是重要的互创现场(2分)。

5分示例:

(1)从表面上看,浮士德是歌德创造出来的作品,但这是德国人本来素质的产物(1分)。 浮士德的成功(1分),使歌德站在一个巨人的高度(1分)。所以,不仅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这个 作品,浮士德同时也造就了歌德的成功(前面已经给分,不再重复给分),这是一种互创的关系(2 分)。

(2)①浮士德代表德国文学中的哲理素质(1分),但歌德仅仅是创作了《浮士德》,而每个 德国人灵魂深处都有浮士德的影子(1分),因此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②歌德因为《浮士德》 和他的浮士德精神闻名(1分),因此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③歌德与浮士德,其实是一种宏伟的 互创关系(2分)。 4

(3)①浮士德是歌德的创作,歌德的素养是德国人本体素质的产物(主语搞错,不给分,应 ②11 时代。③歌德与浮士德之间有一种宏伟的互创关系(2分),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浮士德》 也使歌德有一种罕见的终极沉思的品格。

4分示例:

(1)歌德创作出了浮士德,但浮士德是德国人本体素质的产物(1分),歌德只是通过天才 的吐纳,将其凝固下来(1分),每个德国人灵魂深处都有浮士德的影子,《浮士德》不仅是德国 人文学素质的奠基,它的成功(1分)更让歌德成了德国文学史上一位卓越的哲学家、文学家(1 分),所以说浮士德创造了歌德。

(2)①说明歌德并不是创作德国,而是德国人本体素质创造出属于德国的浮士德(1分), 更创造了他们的文化。②歌德与浮士德是互创关系(2分),浮士德更象征着古典文化,歌德在魏 玛的创作过程中,更是魏玛给予歌德创作灵感。③一个优秀文学作品总与作者身处环境有关,歌 德在德国人的素质中浮现了浮士德,更反映他只是凝固德国人的本体素质。(1分)

(3)①歌德创造了浮士德是指《浮士德》是歌德的作品,是歌德创作出来的。②浮士德创造 了歌德,是因为每个德国人灵魂深处都有浮士德的影子,浮士德是德国本体素质反映。而这德国 人本体素质的产物(1分),而他们只是经过天才的吐纳,凝固住了(1分)。③歌德与浮士德之间 是一种宏伟的互创关系(2分)

3分示例:

(1)①这是一种宏伟的互创关系(2分)。②歌德创作了《浮士德》,浮士德创造了德国文学 中像歌德类似的人。③每个德国人的灵魂深处都有浮士德的影子,浮士德带有浓郁的哲理素质, 德国人本体素质的产物。(1分)

(2)歌德创作了《浮士德》,浮士德这一形象的成功塑造,使歌德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成就 了歌德在文学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2分)。《浮士德》是走向吞吐万汇的巨人化方向,寓含着丰 富的哲理,每个德国人心中都有浮士德的影子,浮士德是德国人本体素质的产物(1分)。

(3)①从创作根源看,浮士德深藏在德国人灵魂深处,是德国人的本体素质的产物(1分), 受德国人所蕴含的美好素质影响,歌德经过吐纳将它凝固住了。②从创作内容看,浮士德反映了 德国的情景,而现实中,德国各邦国为文华精英所制造的安适的创作环境,给予了歌德丰富的创 作源泉。③从整体看,两者是一种宏伟的互创关系,是互相影响的(2分)。

2分示例:

(1)“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意思是不是歌德定下了德国人和德国文学的浓郁的哲学素质, (1分)“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意思是德国人的素质本来就存在,只是经过了天才的吐纳,把 它凝固住了。(1分)

(2)这句话认为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其实我认为是一种宏伟的 互传关系,(2分)首先是歌德主动写了《浮士德》,然后在写书的过程中不断思考,受到启发, 锻炼了后来的歌德。我们历来被告知一切优秀的文学作品总与作家的个人苦难直接相关

(3)①《浮士德》的文学地位,使歌德有了文学巨人的崇高地位。(2分)②《浮士德》定 下了歌德文学的素质,使歌德的作品有一种罕见的终极沉思的品格。 该是“浮士德的素养”,而不是“歌德的素养”),歌德运用自己天才的语言将表述出来(1分)。

1分示例:

(1)好大喜功的邦国君主为文化精英营造了安适的创作环境,同样歌德也在魏玛创造了文化 业绩,他的灵魂深处有浮士德的影子,德国文学的素质也便定下了浮士德的素质,这是德国人本 体素质的产物,(1分)所以说“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

(2)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这个伟大的文学形象,浮士德的影子深深扎根在德国人的灵魂深处, (1分)影响了德国人,对歌德的评价和观感影响了德国人的素质。

(3)成就歌德的是德国人本体的素质。歌德一直都过着养尊处优的的生活,他受到公爵的重 视,并且在和谐高贵的居住环境以及志同道合友人的共同熏陶下,才得以作出《浮士德》之大作, 而这一切都是源于德国人对文化的敬仰以及本体的文学素质。(1分)

(4)①歌德的居住环境与生活氛围影响他的写作;②“浮士德”形象是每个德国人共通的特 征,只是经歌德的文学创作具体再现、凝固;(1分)③受到席勒与莱辛的影响。

(5)歌德的《浮士德》使歌德得以闻名,(1分)并使歌德更有灵感创作接下来的作品。

0分示例:

(1)不是歌德创造了一系列影响后世的伟大文学作品才使德国文学更丰富,而是德国安逸的 环境造就了歌德这一文学巨匠。

(2)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歌德之所以创造浮士德,与当时的社会背景不无关系。和席勒的相 遇相知才创造了能写出《浮士德》的歌德。而歌德文章中的沉思品格走向巨人化的方向,与其忧 郁和高寿有关。

(3)①歌德在美丽的小城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为歌德创作提供了良好的氛围。②德国统一 之前,是分为很多小邦国,然而有些君主有一定的文化改变能力,为歌德获得安逸的创作环境。

③歌德和席勒相遇后,歌德走上了巨人化方向。④所以说“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 创造了歌德。”

9.这篇访谈体现了雅克贝汉先生哪些精神特质?请结合采访的话题谈谈你的理解。(5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①忧患的意识。雅克贝汉先生关注环境问题,担忧人类前途。

②独立的思考。雅克贝汉先生对电影有深刻的认知和独到的见解。

③平等的精神。雅克贝汉先生尊重动物,追求人和动物的平等。

④开放的心态。雅克贝汉先生关注中国环保问题,积极参与中国环保事业。

[5分。答对 1点 2分,2点 4分,3点 5分。意思对即可。]

【补充细则】

1.每一个角度2分。其中:概括1分,分析1分。同属一个角度的最高给2分。

我们历来被告知一切优秀的文学作品总与作家的个人苦难直接相关

2.第一点中的“忧患意识”这一概括,如果表述为“有危机感”“有社会责任感”也可得 1

分。分析部分如果回答为“贝汉先生认为环境破坏将会影响人类的未来”等对人类前景担忧的意 思的句子也可得分析1分。

3.第二点“独立的思考”,如果概括为“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有独特思维”也可得1分,分

析如果回答为“对电影的认识与众不同”“用电影直击人的情感,认为自己拍摄的不是说教,不是 为了给言论配图”“认为自己拍的是电影而不是纪录片”“他认为电影不仅是表演红儿武器,也是

【篇八】我们历来被告知一切优秀的文学作品总与作家的个人苦难直接相关

文学概论1

1,发文学观念:文学观念就是对文学的看法,是对“文学是什么”的回答。文学观念是发展变化的。

2,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

3,客观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客观说把作品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认为作品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它既与原作家不相干,也与读者无涉,它从外界的参照物中孤立出来,本身是一个自足体,出现了所谓的“客观化走向”。

4,文以载道:中唐时期韩愈等古文运动家提出,经宋代理学家的解释得到完善。“文以载道”的意思是说“文”像车,“道”像车上所载之货物,通过车的运载,可以达到目的地。如果车装饰得很漂亮,却不载物,那么车再美也是无用的。可见文学也就是传播儒家之“道”的手段和工具。这样的文学观念偏于文学的教化目的。

5,寓教于乐:古罗马时期的思想家贺拉斯提出。认为文学的摹仿要达到“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这是一种既重视摹仿又重视读者得到快感和教益的文学观念。

6。,文学的定义: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的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

我们历来被告知一切优秀的文学作品总与作家的个人苦难直接相关

7,价值阅读:价值阅读表示阅读者“试图尽可能敏锐和准确地描述出他在作品中所发现的价值”。当然这里所说的价值,首先是文化价值。

8,审美:审美是心理处于活跃状态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的条件下,对于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9,情致:由黑格尔提出。情致是两个方面的互相渗透,一方面是个体的心情,是具体感性的,是会感动人的,另一方面是价值和理性,可以作为认识。但这两个方面完全结合在一起,不可分离。因此,对那些情致特别微妙深邃的作品,它的情致往往是无法简单地用语言传达出来的。

10,虚静:中国古代文论概念。“虚静” 就是使人的精神进入一种无欲无得失无功利的极端平静的状态,这样事物的一切美和丰富性就会展现在眼前。所以“虚静”可以理解为审美活动时的心理状态。

11,艺术真实性:简括地说,艺术真实性是指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

12,体验:所谓体验是经验中见出意义、思想和诗意的部分。

13,“出入”说:王国维提出。作家的体验不但要能“入”,而且要能“出”:诗人对宇宙人生,须人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人乎其内,故能写入。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入乎其内“就是”移情“式体验。”出乎其外“就是体验主体对体验的反刍。

1, 文学文本:文学文本是供读者阅读的包含完整意义的实际语言形态,是文学这种语言艺术品的基本存在方式。 2, 文学语言组织:文学语言组织是文学文本的最基本层次和直接现实,它是一种具有表现目的和表现性及个性。 3, 语言层面:语言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两种形态。

4, 节奏:节奏是文学语言层面的基本形态之一,是语言在一定时间里呈现的长短,高低和轻型,高低和轻重型。 5, 音律:音律也称声律,声韵或韵律,是文学的语言层面的基本形态之一,是由声调,语调和韵的变化和协调而形成的内部和谐状况。

6, 文法层面:文法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面之一,它是文学语言组织在语词,语句和篇章方面的构面法则。文法通常有三类:词法、句法和篇法。

7, 词法:词法,又称字法,是文法层面的类型之一,是特定文本内语词的构成法则。

8, 句法:篇法:篇法又称章法,是文法层面的类型之一,是特定文本的整体语言构成法则。

9, 篇法:篇法又称章法,是文法层面的类型之一,是特定文本的整体语言构成法则。

10, 辞格层面:辞格层面是文学语方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它是富有表现力并带有一定规律性的表现程式的运用状况。

1、 文学形象:指文本中呈现的具体的感性,具有艺术概括性的,体现着作家审美理想的,能唤起人的美感的人生图画。识记这个概念时注意从文学形象的表现形态,伟达方式和作家的关系,以及给予读者的感受方面去区别它与非文学形象的差别,就比较容易识记了。

2、 文学形象的概括性:我们把文学形象能够伟达丰富的内在意蕴的功能称为文学形象的概括性。这是文学形象的一般性特征。学习时应注意,文学形象的概括并不都是如过去理解的通过个别反映一般。而是可以借助多种艺术方法,如以少总多。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等传达出丰富内沙涵,这也正是文学形象的价值所在。

3、 典型:典型是指定实型作品中呈现的显出特征的富于审美魅力的含有丰富历史意蕴的性格。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典型是定实型叙事文学的艺术至境追求,应注意这个概念与传统典型论的区别,并结合具体作品分折来识记。

4、 特征化:在定实型作品中,作家抓住生活中最富有特征性的东西,加以艺术强化,生发的过程,叫做“特片化”,这是创造典型的基本方法,识记时应了解“特征”的内涵。

5、 典型环境:指充分体现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注意它与典型性格的辩证关系。

6、 意境:意境是指抒情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识记此概念应依次理解“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生命律动”韵味无穷的内涵,并联系具体作品来理解。

7、 虚实相生:这是意境的结构特征。虚境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虚境通过实境来实现,实境要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虚实相生成为意境独特的结构方式。学习者应注意“虚”实“的不同内涵和二者的辩证关系,联系具体作品来理解。

8、 象征意象:文学象征象是指表意作品中呈现的以表达现念或哲理为目的,以象征为基本表现手段的,具有茺庭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它是表意型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理解它的表意性、象征性、茺庭性、求解性、这个概念就容易识记了。

9、 象片意象化:营构文学象征意象的原则和方法叫象征意象化。它是象征意象创造的必经之途,即在抽象思维的指导下追求意象应合,不惜以茺庭的象求得意念的真实。识记这个概念时,要注意它与典型创造、意境创造的不同方式、不同途径。注意理解“意象应合的内涵。

10、 茺诞性:这是文学象征意象特征,指艺术家有意创造出不合常理,不合常形象以达到揭示某种哲理或观念的目的。学习者不要把茺诞性误解为茺唐可笑,而应明确象的茺庭性与内在的真实性,深层的哲理性的紧密相联。

(二)基本理论

1、 如何理解文学形象的系统性?

这个问题应从两种意义上去理解,一是就单一文本所构成的独立自足的艺术世界的有机性而方。从文学形象发挥审美功能的方式看,有的是以单个形象为主,如叙事型文学中的典型性格。象征意象中的符号或意象;有的以整体意象为主,如文学意境,寓言式象征意象等。不论哪一种,都必须具有系统性,单个形象要统一于整个艺术文本的形象系统,才能构成一个俐立自足、血型丰富于生机和活力的艺术世界。为此恩格斯提出了塑造典形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命题,整个形象更需注意形象系统一的系统性,比如意境,主要靠思与境谐,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一的系统成一个审美想象和艺术世界的建构。所以(一) 名词解释

1、 叙事:叙事就是通过语言组织起人物的行动和事件,从而构成艺术世界的文学活动。

2、 故事时间:故事时间是故事中事件接续的前后顺序,也就是故事中所虚构的事件发生和发展的时间过程;这个时间的顺序和长短是由所讲述的故事内容给出的。

3、 文本时间:文本时间是叙述文本叙述语言排列的前后顺序,或者说是读者阅读文本所依照的顺序;这个时间实际上是叙述语言本身的前后顺序和长短。

4、 叙述视角:叙述视角是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叙述视角的特征通常是由叙述人称决定的,主要是四种;第三人称述,第一人称叙述,第二人称述和人称或视角变换叙述。

5、 侮述标记:侮述标记是文本中出现的对于理解故事来说具有标志作用的叙述手段。

6、 故事:故事是叙述内容的基本成份。组成故事的要素包括社会生活中的事件,由这些事件组织成因果线索完整的情节,发生这些事件的具体场景这个三个主要方面。

7、 结构:结构是故事的各个部分组成的整体存在形态。叙事作品中的结构可以分为两层:一层是表层结构,即叙事文本自身的结构;另一层是深层结构,即超出叙事文本的文化结构。

8、 叙述功能:叙述功能是根据俄在情节过程中特定作用而规定的人物行为模式。对叙述功能的研究问题是俄国形式主义学派的普洛普在民间故事和童话的形态研究中提出的。

9、 符号矩阵:符号矩阵是一种由四个符号学要素组成的显示人物行动意义的矩形图式。这是格雷马斯提出一种研究行动逻辑的模式。

10、 陷含的作者:当现实生活是的作者进放作品中的叙事活动时,便进放了一种与日常现实生活有所不同的特殊精神状态,这种状态常被称为作者的第二自我,也就是在作品整体中起支配作用的意识,这就是陷含的作者。

11、 陷在侮述者:陷在侮述者是指读者在侮述文本中难以发现叙述者声音的情形。陷在侮述者并不是不存在侮述者,陷在的叙述者实际上是隐藏在了人物背后,黥默地支配着人物,使他们说出叙述者需要叙述的东西。

12、 隐含的接受者:叙述者讲述故事是一种语言交流行为,叙述者在叙述时心目中存在着潜在的接受者。这种由叙述者所设定的,隐含在侮述动作中的接受者就是隐含的接受者。

(一) 名词解释

1、 抒情作品:抒情作品是专门用来抒情达意的,它是与叙事作品相对而言的另一类文学作品;具体地说,抒情作品指的是简要地表现,传达作者以情感为核心的内在心性的文学作品。

2、 韵律:抒情作品中由字音的有序结合和变化而造成的和谐音调,谓之韵 律。在西方,韵律是一个统称,它可分为韵与律两个方面/把同一个音予以有规则的反复排列,称为韵。按照某种规律使语音的长短,高低。强弱予以重复变化,称为律。

3、悖论:悖论是指那种表面上自相矛盾而实质上千真万确的语句,即所谓似非而是的语句,创造悖论的方法有很多,但它有一个基本的原则常情地使用语言。它或者以暴力扭曲语言的原意,使之变形;或者把逻辑上不相甚至相互对立的语句联在一起,令人一时不明就里使用这些手段,常常造成诗在语言与结构上的不协调和不一致,并进而产生丰富的含义。

(一) 名词解释

1、 文学风格: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和言语结构中所噗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的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2、 创作个性是在日常个性的基础上经过审美创造的升华而形成的独特的艺术品格。属于文学风格的主观方面,也是风格形成的内在依据。

3、 韵味:指作品言语结构所产生的情趣和意味,具有含蓄美。

4、 民族风格:指作家作品在总体特色上所具有的特定民族的特征,是文该民族的精神特点,审美要求和审美理想在作家作品中的表现。

(一) 名词解释

1、 艺术灵感:艺术灵感是指在文学艺术活动中主体情绪激动,思路畅通,创造力级强的思维状态。

2、 艺术构思:是指作家在特定创作动机的指引下,在已然激起的创作冲动的使下,在选定创作对象的基础上运用艺术概括,艺术变形等手法造艺术形象,构织故事情节,最终形成完整艺术世界的思维过程。

3、 艺术变形:是指作家为了达到某种艺术效果而在创作过程中有意将描定写对象以扭曲的,畸形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艺术手法。

(一) 名词解释

1、 文学风格:指作家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和言语结构中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的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2、 创作个性:是在日常个性的基础上经过审美创造的升华而形成的内在依据。

3、 韵味:指作品言语结构所产生的情趣和意味,具有含蓄美。

4、 民族风格:指作家作品在总体特色上所具有的特定民族的特征,是该民族的精神特点,审美要求和审美理想在作家作品中的表现。

(一) 名词解释

1、 艺术灵感:艺术灵感是指在文学艺术品活动中主体情绪激动。思路畅通,创造力极强的思维状态。

2、 艺术构思:是指作家在特定创作动机的指引下,在已然激起的创作冲动的驱使下,在选定创俄对象的基础上运用艺术概括,艺术变形等手法塑造艺术象,构织故事情节,最终形成完整艺术世界的思维过程。

3、 艺术变形:是指作家为了达到某种艺术效果而在创作过程中有意将描写对象以扭曲的,畸形式表现出来的艺术手法。

(一) 名词解释

1、 文学消费:文学消费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身文化,审美与娱乐等方现的精神需求而对文学产品加以占有,利用,阅读或欣赏的一项活协。

2、 审美必理结构是指接受者原有的文学知识,审美趣味以及阅读过的作品所构成的比较稳定的必理图式。

3、 文学批评:文学批评是在文学接受的基础上,以一定的理论方法对文学作品为中心的各种文学现象进行研究和评价的文学活动。

1.文学作品的倾向性最主要的是指作家表现在作品中的哪一项? D

A、思想认识 B、理想抱负 C、情绪情感 D、审美价值取向

2.历史上关于雅的表述方式是哪一项? B

A、寓庄于谐 B、阳春白雪 C、曲高和寡 D、文以载道

3.文学属于下列哪种艺术类型? C

A、视觉艺术 B、听觉艺术 C、想象艺术 D、空间艺术我们历来被告知一切优秀的文学作品总与作家的个人苦难直接相关

4.黑格尔所称“最杰出的艺术本领”指的是哪一项? A

A、艺术想象力 B、艺术表现力 C、掌握客观世界 D、掌握人的内心

5. 造成“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个现象的本质原因是哪一项? D

A、哈姆雷特典型的独创性 B、哈姆雷特典型的历史性 C、社会生活的复杂性 D、哈姆雷特典型的多义性

6.从文学与世界、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上来解释什么是文学,大约是最古老同时也是影响最为深远的一种认识方式。

这反应出的是哪一种文学观念? B

A、表现说 B、模仿说 C、实用说 D、客观说

7.以下哪一作品是属于现实主义文学类型的作品? A

A、《阿Q正传》 B、《红楼梦》 C、《西游记》 D、卡夫卡的《变形记》

8.文学批评的对象是下面哪一项? D

A、文学思潮 B、文学流派 C、文学风格 D、一切文学活动和文学现象

9.对于文学概念范畴的说法,下面哪一种是不正确的? D

A、文学反映社会生活 B、文学是“人学” C、文学是精神现象 D、文学是服务政治的工具。

10.关于文学活动四要素的关系,下面那种说法是正确的? B

A、现实世界是文学活动的对象,作家和读者是文学活动的主体,作品是文学活动的目的。 B、现实世界是文学活动的基础,作家和读者是文学活动的主体,作品是文学活动的产物。 C、现实世界是文学活动的主体,作家和读者是文学活动的客体,作品是文学活动的目的。 D、现实世界是文学活动的目的,作家和读者是文学活动的主体,作品是文学活动的产物。

6、属于文学抒情本质的是( ) B

A、现实评价 B、自我表现 C、审美体验 D、艺术形式

7、不属于文学阅读活动对读者的要求是( )B

A、期待视野 B、左右读者 C、思想正确 D、见仁见智

8、作为文学最本质的特征是( ) D

A、文字的科学 B、文章的学问 C、文化的载体 D、语言的艺术

9、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实质上是在于( ) A

A、真实性 B、科学性 C、新颖性 D、蕴藉性

10、文学批评不正确态度是( ) D

A、实事求是 B、客观公正 C、艺术民主 D、炒作作品

1、只有通过( )活动,文学文本潜在的意义才会逐渐地敞现出来。B

A、创作 B、接受 C、想象 D、概括

2、性格丰满、复杂、立体感强的人物被称为( )。 B

A、扁平人物 B、圆形人物 C、类型化人物 D、脸谱化人物

3、文学理论之所以关注创作动机,最主要的原因在于( )。D

A、源于理论探讨的需要。 B、源于人们对作家想象和创造的惊异,是什么愿望、意图激发了作家的想象,使他创造了如此诱人的艺术世界。C、源于对作家身世及心理的好奇。 D、源于批评的需要,分析创作动机有利于理解文本的意义,特别是潜藏的意蕴。

4、以下最符合文学“言意矛盾”的选项是( )。 A、《文赋》:“文不逮意” C

B、《庄子》:“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C、普济:“才涉唇舌,便落意思,尽是死门,终非活路”。 D、刘勰:“神道难摹,精言不能追其深”。

5、文学的主题来自( ) A

A、作家的立言本意 B、接受者发现和阐发的审美意义 C、蕴涵在文本形象中尚未揭示的审美意义 D、读者随意添加的意义

2.最早提出“创作方法”这一概念的是哪一选项。 A

A.歌德 B.库尔贝 C.“拉普派”作家 D.席勒

3.典型人物具有的最重要特点是哪一项。 B

A.单一性 B.整体个性 C.类型化 D.形象性

4.欧洲文艺复兴的思想源头是? A

A.古希腊、罗马文化 B.希伯莱文化 C.欧洲古代文化 D.启蒙主义

5.文学的世界性意味着文学民族性的丧失,这种说法对吗?正确的评价是哪一项。B

A.对 B.错 C.不完全对 D.无所谓对错

6.作者的语境条件包括历史情境、个体体验、文学资源场及下面哪一项等若干重要方面。C

A.拟想读者 B.意识形态氛围 C. 文学创新需要 D. 创作过程

8.浪漫主义文学的“表现性”主要体现在哪一方面。 A

A.抒情性 B.个性化 C.客观性 D.写实性

9.一个作家成熟的主要标志是哪一选项。 D

【篇九】我们历来被告知一切优秀的文学作品总与作家的个人苦难直接相关

试论原生态文化背景下的原生态文学创作

试论原生态文学创作

——以侗族原生态文学为例

谢以科

【内容摘要】原生态文化热潮的兴起让忙碌于物欲繁华、习惯于浮躁吵闹的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存空间,对自己乃至整个人类世界进行更为纯粹和理性的分析。这是一种人文精神的自觉回归,是对自然的尊重与执著。原生态文学从原生态文化中演变,但成为一种普遍性文学存在的现象,则是近年来大家热议的话题。本文通过对原生态文化大背景下原生态文学创作存在的一些现象,以侗族原生态文学创作为例子作一些浅析,旨在于侗族原生态文学的探索性发展。

【关键词】 原生态文化 原生态文学 侗族文学 创作

一、原生态文化概念及其发展

“原生态文化”一词的出现,首先基于将文化做一种生态性的理解,也就是说文化具有生态性。

文化的生态性主要表现在从地理、环境、自然、地域的角度来看文化。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关联起来,没有森林,狩猎文化就无所依托;草原沙化或消失,游牧文化就失去了游走的自由;大象濒危,象牙雕刻自然式微;河流干涸,渔人自然绝迹,渔歌无从唱响文化的多样性依赖于自然与物种的多样性,依赖于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原生态文化是来自于大自然的文化,是前工业时代的、自然的、野生的、乡村的、朴拙的、边远地区的、非城市化的、非

市井的、非商业化的文化。

其次,“原生态文化”一词的出现,还与西方一种全新的文化保护行动相关。

早在20世纪初,北欧国家就出现了一种保护乡土文化的“活态博物馆”运动。其宗旨是,以一个特色文化乡村为核心,将其视为一个活态的天然生态博物馆。在这个文化空间里,它的文化节日、集市贸易、婚丧嫁娶、民居民宅、表演游戏、影舞弹唱、玩具器物等各种有形与无形文化、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都是其文化的一部分,借以吸引外来游客,发展一地的旅游经济。20世纪60年代以后,法国等国家又兴起了生态博物馆运动,将历史、文化、自然博物馆的静态保护理念推广到一个著名文化社区、古村落整体动静结合的保护中。生态博物馆运动20世纪末引入我国,我国贵州先后建立了若干苗族、布依族、汉族的生态博物馆,随后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建立侗族生态博物馆。生态博物馆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博物馆,它以村落全部文化为保护对象,在保护中小心翼翼地开发、利用。这里的“生态”的意义,既是自然生态,也是人文生态。这里的文化,庶几近于“原生态文化”。

再次,“原生态文化”一词的出现还与20世纪末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全球性保护自然遗产、文化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的“世界遗产”名录与保护运动相关。从世界遗产保护的经验出发,21世纪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实施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发布了文化

多样性宣言。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收入的大多是民俗文化、口头文学、节日、民间百乐舞蹈、传统与民间表演艺术、史诗、原始的宇宙知识、民间手工技艺等等。这些文化大多来自少数民族、原始部族、乡土文化、民间文化等等,是依赖一定生态环境和特定人群与历史的“生态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原生态文化”,获得了人类杰出的文化评价,成为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一改过去无足轻重、不登大雅之堂的评骘,进入到人类文化的高端。

以上三种文化思潮的汇合下出现的“原生态文化”,其基本内涵包括:具有自然生态性,是民族民间的文化,是与民族的乡土环境、人文历史、民俗风习融为一体的,是非职业非专业的,非城市化非商业化的文化。原生态文化是生活中的文化。它按历史传统、岁时节令和民间俗信演示,在特定的文化时间和空间中就地出演。所以,任何经过迁移、搬运、模仿、改变、移动、人为变化后的演示,都不算是真正的原生态文化。

二、原生态文学的发展概况

根据大批学者的研究和大批作家的实践,原生态文学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质:

一是写实主义的艺术追求;

二是来自生存生活和心灵乃至精神信仰现场的创作态度;

三是原汁原味的语言和抵达本质的叙述策略;

四是对当下人群人性和个己环境的强烈关注等。

所有这些,既可当作原生态文学的共同表征。究其根源,原生态文学仍属于艺术创作的范畴,它不可能完全照搬现实生活本身。它的创作仍是一个艺术加工的过程,在选材用语上有自己的审美观点。原生态文学强调写作的回归自然,但又不同于古代文人骚客隐居时单纯书写个人情怀的山水田园诗,它更关注客观地反映现实生活,在平实的叙写中呈现生活本真,不管题材是大是小,总能看到作家和自然、社会、与他人,与外物的紧密联系。

原生态文学提倡作家多关注人们内心而非表面,多塑造健康形象而少一些堕落和灰暗,多真实而少做作,同时在小说技巧上尽量简约,而不是大面积地玩弄文字技巧,不是对自己狭小生活颠来倒去的描述。

与非原生态文学作品写作相比,原生态文学作品写作一个重要区别是:以强烈的现场感和生活质感,乃至新颖自觉的表现方式方法,还作品以生活的传统、艺术的传统和贴近大地自然本质的传统。就其写作性质而言,定名为“原生态写作”比较恰当。从原生态文学作品上可以清晰感觉到,贴伏大地的写作对重新完成艺术与现实,人文与生活的重新衔接的可能。

原生态文学创作注重返璞归真、回到现场和带有时代背景和意义的自我,尤其对生活现场和事物的平等姿态,就一定会在很大程度上纠正文学创作中的“自我”高于一切,主观情绪过分浓重的弊端。它尽可能地离开虚假——正如庞德所说:“所有优秀的艺术都是这一种或者那一种现实主义,其中的人失败了,如果他以凯

旋的调子结束,那就成为了一种虚假的艺术。”

三、侗族原生态文学创作概况

1、悠久的侗族历史是侗族原生态文学创作的主题

侗族主要居住在湘、黔、桂三省区毗邻地区。勤劳勇敢的侗族人民在这充满传奇色彩的自然环境中休养生息,繁衍发展,独特的地理自然环境形成的文化积淀,孕育了侗民族丰富多彩又极具特质的原生态文化。作为一个侗族作家,一方面应对本民族生活中美好的一面要尽情地讴歌,另一方面则要冷静而客观地反思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对已经变化和正在变化的民族心理作敏锐的艺术捕捉,对本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中的堕性意识也应作鞭笞和冷静审视结合起来,侗族文学创作才可能有大的突破和超越。

侗族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只有将侗族的现状置于侗族的历史中去考察,侗族的现状的可见度才更大。而文化属性是一个民族特性的重要因素,如果放弃了这个民族历史文化特性解剖,我们的作品便显得单薄和苍白。面对全新的经济时代,侗族作家应站在历史与人的哲学关系的角度,来表现民族命运之辙,表现文化对现实生活的影响,尤其是在旧道德正在遭受当代意识锐意挑战的时代,侗族地区正在发生巨大的变革,这种变革必然引起文化传统和心理意识的巨大变化,有作为的侗族作家应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来把握这些内在的冲突和改革,从而把侗族文学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2、特质的侗民族内涵是侗族原生态文学创作的基石

侗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艰难的迁徙,最后在湘、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我们历来被告知一切优秀的文学作品总与作家的个人苦难直接相关 优秀儿童文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