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文言文阅读技巧 高考文言文阅读技巧

高中作文 zuowen 1浏览

【 – 高中作文】

【篇一】文言文阅读技巧

文言文阅读技巧及方法

           

中考文言文阅读必然会考到课外语言材料。面对从未读过的语段或文章,又无工具书可查,怎么办?在解答这类题目时,很多同学感到束手无策。我根据教学实践总结出解题四个步骤,仅供同学们参考。

第一步

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

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学生应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

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教师应提醒学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遇到个别疑难词句像“绊脚石”一样横在途中,我们就要联系上下文认真推敲,可用猜想的方法来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

“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要解释出关键的字词的意思,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二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也太不聪明了。四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主语)。”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3)内容理解题。一般来说,作者通过短小的文言语段,记叙一件事,表达一个中心或一种哲理。所以我们了解了全文的内容后,还要进一步思考作者蕴藏在文章里的写作意图。有时作者将主旨蕴藏在叙事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就要思考事件的含意;有时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时发表议论,直抒胸臆,以此来揭示文章的中心,我们也要倍加注意。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作者将自己的写作意图蕴藏在叙事和写景中,直到文尾,才卒章显旨,赞颂了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旷达胸襟,勉励自己和朋友以天下为己任,抒发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怎样准确理解词义、翻译句子

基本原则是通过解释词语,理解句子的含义。

首先,必须准确把握文中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掌握文言实词,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感情色彩的变化等)、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虚词着重掌握的有:之、其、而、以、于、则、乃、也、者、乎、然、焉、何、夫、尔等,其中出现频率高更应重点掌握的是:之、其、而、以、于五个。

其次,要了解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及其特点。掌握文言文中有别于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有:判断句(多用“者”、“也”、“……者……也”、“……者也……”;用“非”、“乃”、“悉”、“为”、“则”等,表示某种肯定或否定的判断;也有用“是”表判断的)、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或介宾短语)、倒装句(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借助于被动词,如“被”、“于”、“为……所……”表示被动;不借助被动词,而在句子意念上表示被动)。

第三,要掌握文言翻译的原则、方法和步骤。

翻译文言句子是考试的难点,也是重点。

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信(准确、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雅(简明、优美、有文采)。

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留、补、删、换、调。

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补:补出省略成分。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

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

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

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

李静

【篇二】文言文阅读技巧

2010年高考重庆卷古文阅读考场揭秘(人教版高三必修教学论文)

【真题回放】

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

  查道字湛然,歙州休宁人。道幼沉嶷不群,罕言笑,喜亲笔砚,文徽特爱之。未冠,以词业称。侍母渡江,奉养以孝闻。母尝病,思鳜羹,方冬苦寒,市之不获。道泣祷于河,凿冰取之,得鳜尺许以馈,母疾寻愈。

  端拱初,举进士高第。寇准荐其才,授著作佐郎。淳化中,蜀寇叛,命道通判遂州。有使两川者,得道公正清洁之状以闻,优诏嘉奖。迁秘书丞,俄徙知果州。时寇党尚有伏岩彀依险为栅者,其酋何彦忠集其徒二百余,止西充之大木槽,彀弓露刃。诏书招谕之,未下,咸请发兵殄之。道曰:“彼愚人也,以惧罪,欲延命须臾尔。其党岂无诖误邪?”遂微服单马数仆,不持尺刃,间关①林壑百里许,直趋贼所。初悉惊畏,持满外向。道神色自若,踞胡床而坐,谕以诏意。或识之曰:“郡守也,尝闻其仁,是宁害我者?”即相率投兵罗拜,号呼请罪,悉给券归农。

  天禧元年,知虢州。秋,蝗灾民歉,道不候报,出官廪米赈之,又设粥糜以救饥者,给州麦四千斛为种于民,民赖以济,所全活万余人。二年五月,卒,讣闻,真宗轸惜之,诏其子奉礼郎循之乘传往治丧事。

  道性淳厚,有犯不较,所至务宽恕,胥吏有过未尝笞罚,民讼逋负②者,或出己钱偿之,以是颇不治。尝出按部,路侧有佳枣,从者摘以献,道即计直挂钱于树而去。儿时尝戏画地为大第,曰:“此当分赡孤遗。”及居京师,家甚贫,多聚亲族之茕独者,禄赐所得,散施随尽,不以屑意。与人交,情分切至,废弃孤露者,待之愈厚,多所周给。

  初,赴举,贫不能上,亲族裒钱三万遗之。道出滑台,过父友吕翁家。翁丧,贫窭无以葬,其母兄将鬻女以襄事。道倾褚中钱与之,且为其女择婿,别加资遣。又故人卒,贫甚,质女婢于人。道为赎之,嫁士族。搢绅服其履行。好学,嗜弈棋。平居多茹蔬,或止一食,默坐终日,服玩极于卑俭。享年六十四。

[注]①间关:辗转。②逋负:拖欠税赋。  

(节选自《宋史•查道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得鳜尺许以馈馈:进献

B.或出己钱偿之,以是颇不治治:追究

C.儿时尝戏画地为大第第:住宅

D.贫甚,质女婢于人质:人质

【答案】:D质:典当、抵押或译为:把……抵押给,是名词活用动词。

【解题技巧】高考古文阅读第一题,一般都是实词解释正误判断。这个题的解题技巧主要是使用代入法。也就是先不看原文,将给出的选项的实词的释义,带回原选项肢去讲,讲得通的就是正确的选项,讲不通的就是错误的选项。此法的命中率十之八九。比如D项“质:人质”,把它带回原选项肢去讲,就成了“很贫穷,给别人人质女婢”,显然讲不通。“质”是名词,名词是不能带宾语的,它一定要活用,所以,“质”应当解释为典当、抵押或译为:把……抵押给,是名词活用动词。

9.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查道对亲友“孝义”与对老百姓“仁厚”的一组是

道泣祷于河,凿冰取之禄赐所得,散施随尽,不以屑意

A.B.

得道公正清洁之状以闻道不候报,出官癝米赈之

[来源:学+科+网Z+X+X+K]

废弃孤露者,待之愈厚,所得周给。亲族哀钱三万遗之

C.D.

道倾褚中钱与之,且为其女择婿道即计直挂钱于树而去[来源:学+科+网]

【答案】B(A对亲之孝使两川者所为;C对亲友仗义疏财乐于相助;D亲族对查道的资助不偷取他人佳枣)

【解题技巧】这道题主要是考筛选文中的信息,判断正误。考生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根据题干的要求,将配的选项肢放回原文,看它在原文中是什么意思,与题干的要求进行比较分析,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查道小时候性格沉稳,不苟言笑,喜欢写字作文,后来以词业著称。好学,喜欢弈棋。因奉养母亲竭尽孝道而闻名当世。

B.查道举进士高第,得道寇准的赏识。知果州时候,尚有以何彦忠为首的贼党伏岩谷依险为寇,查道以仁德感化,使他们归顺为农。知虢州时,遇蝗灾,查道千方百计赈灾,救活了一万多人。

C.查道性格淳厚,即使有人犯法也能宽恕,胥吏有过失的,他不笞罚;老百姓拖欠税赋的,他自己出钱偿还;仆从摘枣以献,他挂钱于树;待废弃孤露者,尤其优厚。

D.查道对亲族朋友有情有义。居京师时,家里贫穷,也要供养亲族之茕独者;倾其所有为友人办丧事、择婿嫁女,自己生活却极为节俭。

【答案】C(“即使有人犯法也能宽恕”有错,应是“有人冒犯自己也不会计较”,古代“犯人”一般用“囚”字,“犯”并非是“犯人”,而是“冒犯”,有成语“有犯不较”作证,加上前边有“道性淳厚”,说明其非常厚道。此处属望文生义,话说回来,如果C项正确,那么查道就是没有原则的昏官了,这与整个文段内容有矛盾,聪明的学生应该会想到这个问题,这正说明了此题有极高的区分度)

【解题技巧】对古文的理解和分析。一般要经过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的循环往复。考生拿到答卷,不要急于看问题,第一步,要通读全文,疏理信息,整体感知文章的形式和内容。这一步要扫清阅读障碍,了解主要内容,有能力的考生会同时把握文章结构。第二步,要认真揣摩要回答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局部探究。要在把握全局的基础上,筛选信息,进行周密的分析、综合、鉴别、联想和想像,得出结论。要特别留意文章的交代和暗示,答案在文中的,自然容易;有的则需要用自己的语言精心概括。第三步,应从整体上将文章的内容再疏理一遍,根据文中的信息,准确作答。

11.(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加波浪的部分断句。(3分)

子厚前时少年,用于为人,不自贵重顾藉,谓功业可立就故坐废退既退又无相知有气力得位者推挽故卒死于穷裔材不行予时也。(取材于韩愈《柳予厚墓志铭》)

【答案】谓为功业可立就/故坐废退/既退/又无相知有气力得位者推挽/故卒死于穷裔/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也。

【解题技巧】怎样断句?第一步通读全文,弄懂大意。首先要正确判断所要断句的文体。如果是有故事情节的传记文,就必须掌握它的大致情节、中心事件和人物间的关系;如果是议论说理文,就要明确这一是“曰”“云”之类的动词,一类是虚词。尤其要注意虚词,因为虚词使用频率高,语法功能强,借助虚词,能帮助我们准确断句。

(2)将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母尝病,思鳜羹,方冬苦寒,市之不获。(3分)

【参考译文】(查道的)母亲曾经患病,想喝鳜鱼汤,正是冬于严寒的冬季,集市上不能买到(鳜鱼)。

②遂微服单马数仆,不持尺刃,间关林壑百里许,直趋贼所。(4分)

【参考译文】(查道)于是不穿官服独自骑马带几名仆人,连短刀也不拿,辗转山林沟壑百来里,径直奔向贼寇的住地。

【考场评分细则】总的评分原则上是找关键词给分。第一句有三个关键词,“尝”、“苦寒”、“市”,一个关键词1分,准确译出三个关键词给3分。苦寒:严、大、极、最、很、非常、十分寒(冷),严冬、隆冬。关键字在“苦”上,要翻译出程度深的意思。把“苦”译成“苦于”、“贫苦”,照搬“苦寒”不给分。市:买。把“市”译成“市场”、“集市”不给分。第二句:有四个关键词:“微服”、“持”、“间关”、“趋”。微服:不穿官服,穿着便服,穿着平常百姓的衣服,穿着简单的朴素的衣服。持:拿、带。间关:辗转、途径、经过、穿过、走过。趋:奔向、走到、到了、前往、打(追、杀、冲、逼)到,捣。

【答案失误】1.不认真审题,错误地理解题目。题目要求将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有的考生翻译成了断句题中划波浪线的部分。2.有的考生有侥幸心理,用文言文阅读选择题中的选项来作答,想蒙混过关。3.照搬原词、关键词来解释。如照搬“老实”、“微服”、“持”、“趋”。4.关键词翻译错误。把“考”译成“考于”、“免考”,把“市”译成“市场”。5.常见虚词、实词积累少,掌握的词义狭窄。如“市”只知道“市场”义项,“趋”只知道“小步快走快走”。6.无语境意识,“间关”结合语境有“辗转”、“经过”的意思,只翻译成“走”、“行”是错误的。7.不知道利用注释翻译。“间关”注释为“辗转”,但有的学生不知道利用相关信息。

【教学建议】

1.强调直评的方法,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之中。2.要有关键词意识,知道踩点得分。3.要重视课内文言文阅读迁移到课外。4.要有积累意识,用足够的训练量来增加积累。5.要讲清文言语法知识。6.要教会学生翻译的方法,如“留、换、补、删、调、贯”。7.要补充重要实词,虚词常见义项的用法,让学生对词义的理解不那么狭窄,多掌握一些用法。8.要强调认真审题。

【经典试题】

张雄飞,字鹏举,琅琊临沂人。至元二年,廉希宪荐之于世祖,召见,陈当世之务,世祖大说。授同知平阳路转运司事,搜挟蠹弊,悉除之。帝问处士罗英,谁可大用者,对曰:“张雄飞真公辅器。”帝然之,命驿召雄飞至。

十六年,拜御史中丞,行御史台事。阿合马以子忽辛为中书右丞,行省江淮,恐不为所容,改陕西汉中道提刑按察使。未行,阿合马死,朝臣皆以罪去。拜参知政事。阿合马用事日久,卖官鬻狱,纪纲大坏,雄飞乃先自降一阶,于是侥幸超躐者皆降之。忽辛有罪,敕中贵人及中书杂问,忽辛历指宰执曰:“汝曾使我家钱物,何得问我!”雄飞曰:“我曾受汝家钱物否,曰:“惟公独否。”雄飞曰:“如是,则我当问汝矣。”忽辛遂伏辜。二十一年春,上与朝臣议大赦天下,雄飞谏曰:“古人言:无赦之国,其刑必平。故赦者,不平之政也,圣明在上,岂宜数赦!帝嘉纳之,语雄飞日:“大猎而后见善射,集议而后知能言,汝所言者是。朕今从汝。”遂降轻刑之诏。

雄飞刚直廉慎,始终不易其节。尝坐省中,诏趣召之,见于便殿,谓雄飞日:“若卿可谓真廉者矣。闻卿贫甚,今特赐卿银二千五百两、钞二千五百贯。”雄飞拜谢,将出,又诏加赐金五十两及金酒器。雄飞受赐,封识藏于家。后阿合马之党以雄飞罢政,诣省乞追夺赐物,裕宗在东宫闻之,命参政温迪罕谕丞相安童曰:“上所以赐张雄飞者,旌其廉也,毋为小人所诈。”塔即古阿散请检核前省钱谷,复用阿合马之党,竞矫诏追夺之。塔即古阿散等俄以罪诛,

帝虑校核失当,命近臣伯颜阅之。中书左丞耶律老哥劝雄飞诣伯颜自辨,雄飞曰:“上以老臣廉,故赐臣,然臣未尝敢轻用,而封识以俟者,正虞今日耳,又可自辨乎?”

二十一年,卢世荣以言利进用,雄飞与诸执政同日皆罢。

二十三年,起为燕南河北道宣慰使,决壅滞,黜奸贪,政化大行。卒于官。

(选自《元史•张雄飞传》,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忽辛遂伏辜。辜:罪

B.阿合马用事日久,卖官鬻狱。用事:掌权

C.十六年,拜御史中丞。拜:拜见

D.雄飞受赐,封识藏于家。识:作标记

2.下列四组中,能直接表现张雄飞清廉,能干的一组是()

①搜挟蠹敝,悉除之②张雄飞真公辅器

③惟公独否④雄飞受赐,封识藏于家

⑤决壅滞,默奸贪⑥汝所言者是,朕今从汝

A.①④⑤B.②③⑤C.①③⑥D.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止确的一项是()

A.张雄飞受廉希宪推荐,世祖召见他,他陈述了当时国家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世祖很高兴,授予他同知平阳路转运司的职务。

B.塔即古阿散等人冈犯罪被杀后,皇帝考虑剑阿合马的余党检奄核实有误,命令温迪罕和丞相交童复查,张雄飞没有听从耶律老哥的建议辨白。

C.忽辛犯罪,世讥卜令中贵人和中书省官员一起审问,忽辛说审问的官员都曾经收受过忽辛家的钱物,只有张雄飞没有收过。

D.阿合马让自己的儿子忽辛担任中书右丞,巡视管理江淮一带的事务,阿合马担心儿子不被张雄飞容纳,就让儿子改任陕西汉中道提刑按察使。

4.将下面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共10分)

①故赦者,不平之政也,圣明在上,岂宜数赦!(4分)

译文:

②上所以赐张雄飞者,旌其廉也,毋为小人所诈。(3分)

译文:

③决壅滞,黜奸贪,政化大行。(3分)

译文:

5.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划线的部分断句(5分)

古人铸鉴,鉴大则平,鉴小则凸凡鉴洼则照人而大凸则照人面小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仍复量鉴之小大增损高下常令人面与鉴大小相若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

(取材于《梦溪笔谈》)

【参考答案】1、C(“拜”,担任)。2、A(①直接表现其才能;②为罗英的话。为间接说明其才能;③为忽辛的话,为间接表现其清廉;④直接表现其清廉;⑤直接表现其才能;⑥间接表现其才能)。3、B(复查的人是伯颜,不是温迪罕和丞相安童。)。4、①所以赦免的行为,是不公平的政策啊.圣明的君主执政,怎么能多次赦免犯人?(故,圣明,不平,反问句,每点1分)②皇帝赏赐张雄飞的原因,是要表彰他的廉洁,不要受小人欺骗。(所以,旌,诈,每点1分)③判决疑案,清除恶贪婪之人,清廉的风俗盛行。(决,壅滞,政化,每点1分)5.坚小则凸/凡鉴洼则照人面大/凸则照人面小/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仍复量鉴之小大/增损高下/常令人面与鉴大小相若/此工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评分标准:错两处扣1分,画双线处可不断)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张雄飞,字鹏举,琅琊临沂人.至元二年,廉希宪向世祖推荐他,世祖召见他,他陈述当前最重要的事情,世祖很高兴.授予他同知平阳路转运司的职务,他调查揭发各种弊端,全部清除它们.帝问处士罗英,谁是可重用的人,罗英回答说:“张雄飞真正才是能辅助您的人才。”帝认为罗英的话是对的,令驿吏接雄飞来.

十六年,任命张雄飞为御史中丞,管理御史台的事务.阿合马让自己的儿子忽辛担任中书右丞,巡视。检查江淮一带的事务,担心不被张雄飞所容纳,改任陕西汉中道提刑按察使,还没去,阿合马死了,朝中大臣都因犯罪离职.世祖任命张雄飞担任参知政事,阿合马专权的时间很久,他卖官枉法,朝中秩序很乱,张雄飞就首先自降官阶一级,于是那些侥幸不按规定提拔的人都降级。忽辛犯罪,世祖下令中贵人和中书省一起审问,忽辛一个个地指着审问的官员说:“你曾经收受了我家的钱物,怎么能审问我!”张雄飞说:“我曾接受过你家的钱物没有?,,忽辛说:“只有你一个人没有.”张雄飞说:“既然这样,那么我可以审问你了忽辛于是认罪.二十一年春,世祖和大臣们讨论要大赦天下,张雄飞规劝说:“古人说:没有赦免罪犯的国家,它的刑法一定是公平的。所以赦免的行为,是不公平的政策啊.圣明的君主执政,怎么能多次赦免犯人!”世祖赞赏他并采纳了他的意见,告诉雄飞说:“多次打猎之后才能发现善于射箭的人,集中各种想法(意见)之后才能听到好的意见,你的话是正确的.我现在听从你的建议。”于是下发只给犯罪的人减轻刑法的诏书。

张雄飞为官刚直廉洁谨慎,始终不改他的节操。曾经在中书省办理公务时,世祖派使者急速叫他,在便殿见他,对张雄飞说:“像你这样的人应该可以说是真正廉洁的人了听说你非常贫困,现雇我特意赏你白银二千五百两、钹;千五百贯。”张雄飞拜谢,即将出去时,世祖又下令再赏赐黄金五十两和金酒器。张雄飞接受了世祖的赏赐,封存做上记号,收藏在家中。后来,阿合马的同党因张雄飞被停职,到中书省请求追回世祖赏赐给他的财物,裕宗在东宫听说这件事,命令参政温迪罕告诉丞相安童说:“皇帝赏赐张雄飞的原因,是要表彰他的廉洁,不要受小人欺骗。”塔即古阿散请求检查核实张雄飞过去在中书省任上的财务,重新起用阿合马的余党,最终假借皇帝的命令追查并没收皇帝赏赐给他的财物。塔即古阿散等人不久因犯罪被杀,世祖考虑到阿合马的余党检查核实可能有误,命令亲近的大臣伯颜复查。中书省左丞耶律老哥劝张雄飞到伯颜那里为自己讲明情况,张雄飞说:“皇帝因为我廉洁,所以才赏赐我,但是,我没敢随便使用这些东西并封存做好标记来等待的原因,正是料到有今天,又何必自己去说呢?”

分享

阅读┊评论┊收藏┊转载┊顶▼┊打印┊举报已投稿到:排行榜圈子

加载中,请稍候……

前一观世界杯足球赛后一编课本剧剧,一点不难评论重要提示:警惕虚假中奖信息,点击查看详情全新育儿博客温馨上线关注每日最热门博客[发评论]评论加载中,请稍候…

发评论新浪博客5周年活动盛大开启!写记录博文,点亮纪念勋章!关注每日最热门博客

登录名:密码:找回密码注册记住登录状态

昵称:

验证码:请点击后输入验证码收听验证码

评论并转载此博文

匿名评论发评论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不良信息反馈 电话:4006900000提示音后按2键(按当地市话标准计费)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About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

Copyright©1996-2010SINACorporation,AllRightsReserved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

巫正鸿

【篇三】文言文阅读技巧

初中文言文阅读技巧及方法

初中文言文阅读技巧及方法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中考文言文阅读必然会考到课外语言材料。面对从未读过的语段或文章,又无工具书可查,怎么办?在解答这类题目时,很多同学感到束手无策。我根据教学实践总结出解题四个步骤,仅供同学们参考。 第一步 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 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学生应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

了。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 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教师应提醒学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遇到个别疑难词句像“绊脚石”一样横在途中,我们就要联系上下文认真推敲,可用猜想的方法来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 “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要解释出关键的字词的意思,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二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三是

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也太不聪明了。四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主语)。”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3)内容理解题。一般来说,作者通过短小的文言语段,记叙一件事,表达一个中心或一种哲理。所以我们了解了全文的内容后,还要进一步思考作者蕴藏在文章里的写作意图。有时作者将主旨蕴藏在叙事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就要思考事件的含意;有时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时发表议论,直抒胸臆,以此来揭示文章的中心,我们也要倍加注意。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作者将自己的写作意图蕴藏在叙事和写景中,直到文尾,才卒章显旨,赞颂了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旷达胸襟,勉励自己和朋友以天下为己任,抒发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怎样准确理解词义、翻译句子

基本原则是通过解释词语,理解句子的含义。

首先,必须准确把握文中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掌握文言实词,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感情色彩的变化等)、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名词

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虚词着重掌握的有:之、其、而、以、于、则、乃、也、者、乎、然、焉、何、夫、尔等,其中出现频率高更应重点掌握的是:之、其、而、以、于五个。

其次,要了解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及其特点。掌握文言文中有别于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有:判断句(多用“者”、“也”、“……者……也”、“……者也……”;用“非”、“乃”、“悉”、“为”、“则”等,表示某种肯定或否定的判断;也有用“是”表判断的)、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或介宾短语)、倒装句(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借助于被动词,如“被”、“于”、“为……所……”表示被动;不借助被动词,而在句子意念上表示被动)。

第三,要掌握文言翻译的原则、方法和步骤。

翻译文言句子是考试的难点,也是重点。

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信(准确、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雅(简明、优美、有文采)。

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 留、补、删、换、调。

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补:补出省略成分。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

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

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

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

【篇四】文言文阅读技巧

八下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初二语文课外文言文

——课外文言文解题技巧及专练

编制人:陆品品 使用时间: 使用人: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学生要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

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教师应提醒学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

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

二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 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例如:“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宾语前置)!”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不知道先生是哪里的人。

四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例如:“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省略句)。”省略主语,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先生生性喜欢喝酒,但家里穷,经常没有酒喝。

(3)内容理解题。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4)怎样准确理解词义、翻译句子,基本原则是通过解释词语,理解句子的含义。

首先,必须准确把握文中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掌握文言实词,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感情色彩的变化等)、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只有名词或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动词不存在意动用法)。

虚词着重掌握的有:之、其、而、以、于、则、乃、也、者、乎、然、焉、何、夫、尔等,其中出现频率高更应重点掌握的是:之、其、而、以、于五个。

其次,要了解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及其特点。掌握文言文中有别于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有:判断句(多用“者”、“也”、“者也”、“者也”;用“非”、“乃”、“悉”、“为”、“则”等,表示某种肯定或否定的判断;也有用“是”表判断的)、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或介宾短语)、倒装句(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借助于被动词,如“被”、“于”、“为所”表示被动;不借助被动词,而在句子意念上表示被动)。

第三,要掌握文言翻译的原则、方法和步骤。翻译文言句子是考试的难点,也是重点。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信(准确、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雅(简明、优美、有文采)。

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 留、补、删、换、调。

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补:补出省略成分。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

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

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 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

【实战】

(一)赵人患鼠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①去诸?”其父曰:“是非若②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③,坏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④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而去夫猫也!”

【注释】①盍:何不。②若:你。③垣墉:泛称墙。④于,比。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其子患之( ) (2)则窃吾食 ( ) ..

(3)不病于无鸡乎( ) (4)去饥寒犹远( ) ..

2、翻译下列句子。

(1)是非若所知也。

(2)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

3、“猫善捕鼠及鸡”的特点表现在

文言文阅读技巧

4、这则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二)文征明习字——选自《书林纪事》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书遂大进( ) (2)平生于书 ( ) ..

(3)或答人简札( ) (4)文征明临写《千字文》( ) ...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

(2)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三)司马光好学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患记问不若人( ) (2)迨能倍诵乃止( ) ..

(3)咏其文( ) (4)众兄弟既成诵( ) ..

2、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

3、解释下列句子。

(1)用力多者收功远。

(2)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

(3)书不可不成诵。

(4)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4、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徇自苦读。我们学过一个类似的成语也是形容读书勤奋,这个成语是 。

(四)郑人避暑

郑人有逃暑于孤林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①以从阴。及至暮,反席于树下。及月流影移,复徙②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③于身。其阴逾④去,而其身愈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注释】①衽(rèn):卧席。 ②徙(xǐ):移动。 ③濡(rú):沾湿。 ④逾:(通假字,同:愈)更加。

1、解释下列加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反席于树下( ) (2)及至暮( ) ..

(3)而患露之濡于身( ) (4)而拙于用夕矣( ) ..

2、郑人的“拙”具体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语言简洁概括)

3、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五)多言何益

子禽问曰:“多言有益乎?”墨子曰:“虾蟆蛙蝇,日夜恒鸣,口干舌擗, 然而不听。今观晨鸡,时夜而鸣,天下振动。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时也。” —— 选自《墨子·墨子后语》

【注释】擗(pì):同“敝”,困、疲劳。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1)日夜恒鸣( ) (2)然而不听( ) ...

(3)以时而鸣( ) (4)多言何益( ) ..

2、翻译下面句子。

唯其言之时也。

3、从某一个角度概括这则寓言的思想意义。

4、阅读本文后,你得到的启示是:

【篇五】文言文阅读技巧

高考文言文阅读技巧

【本讲教育信息】

文言文阅读技巧

本讲主要讲解文章内容的理解(主要是翻译的原则和方法等),文中信息的分析和筛选,文章内容的归纳和中心的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和概括等几方面的内容。

【知识掌握】

【知识点精析】

一、考纲要求

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1、常见实词、虚词在文中含义和用法的理解

2、常见文言句式的理解

3、文章内容的理解(包括翻译、断句等)

4、文中信息的分析和筛选

5、文章内容的归纳,中心的概括

6、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和概括

二、考纲解读

1、18分增加到20%意把握等)。2002由选择题变成主观题,直

2

中心的概括”,是指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综合,对所述事件或所说

即要求考生分析概括在叙述某一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的看法。

三、重点指津

1、在选材方面,纵观近十几年的文言文试题,注重史传类,文质兼美,命题点多,适合高中生阅读外,还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2、从考试内容看,文言文测试是“言”“文”并重。这里的“言”,即文言知识,如实词虚词理解、古今词义辨析等;“文”主要指对文意的理解。近年来文言文试题,题量一般是6道,5道在Ⅰ卷共15分,1道翻译或断句在Ⅱ卷共5分。6道题的测试内容分工明确,基本上是前三题注重测试“言”,后三题注重测试“文”。

3、从测试能力看,文言文测试着重考查文言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对文意的理解、分析、概

括能力。命题的指导思想一直定位在“能够阅读浅易文言文”。而这必须掌握一定的文言知识,这是阅读的“阶梯”。因此,从测试能力看,对“言”的重视,实质上是考文言知识的迁移能力,即利用有关文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文”的重视,主要是考文意的理解能力,只有个别题目(一般是最后一道题)考分析、概括能力。

4、从答案的编制看,文言文测试是题目出在“课外”,答案在“课内”。这里“课外”的含义一般指“选材”是学生没学过的,题目是没做过的;“课内”的含义可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指测试的知识是学生“课内”学过的,二是学生可以利用学过的知识加以推断。

5、文言句子翻译由辨析改为笔译,即由选择题改为语言操作题。如前所述,这是2002年将增加的新要求,说其“新”,只是与近十几年的高考相对而言。了语言表达,可以说一举多得。

四、考点归类总结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具体分为6(一)“文言文翻译”

从2002分。要 (1)文言翻译的基本要求

1. “达”

2. 辅以意译。 (

。(1999“齐”“乐毅”是国名和人名。

2.

例”(2003年)其中的“恶”“过”“忠”“佞”就可以“过错”“忠诚”“奸佞”。

3.

例3. (2000年)其中的“食”“复”“进道”就可以更换为“吃”“又”“上路”。

例4. 公父母春秋高。(1998)——你父母的年纪大了。

“春秋”一词古今都常用,但词义产生了变化,所以译文用“年纪”来替换它。“高”也相应换成“大”。文言文中还有一些特称词语,即各个领域中的习用语,如“下车”“乞骸骨”“除”“拜”“左迁”等翻译时也要换成现在的说法。

4. 删除。即删去同义连用的实词、虚词、偏义复词中的陪衬词等。

例5. “先生之说,诚可谓苦药良针矣,然犹未达仆之微趣也。”(2003年北京卷)

例6. “惟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2001年)

例7. “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5. 增补。句子一些省略的成分,有时需补出。

例8. “(原)于是遂就书。”(2003年北京卷)增补主语。

例9. “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李广)尽哀。”(2002年)增补宾语。 例10. “径将我入(于)青云间。”(1999年)增补介词。

6. 调整。即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的句式,倒装句式主要有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和主谓倒装。

例11. “灌脂束苇于尾。”(1999”状语后置。 例12.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到。”定语后置。

这类题型考查筛选并提取文中信息的能力。后找出对应的阅读区间,1313.

①尝先知枉状,备言之于太守

⑤庶幽枉获申,时雨可期

A. ①②⑥ C. D.

言”,根据语境可知,①“尝先知⑥“尝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是写孟

B

(三)

项)”

出题者会将阅读材料的整体切分为几个方面,然后以此为切入点来设置选项;在错误选项的设置上,为了增加试题的隐蔽性和迷惑性,往往在大体正确的文意概括或分析中,设置一两处不符合原文意义的地方,将测试点放在时间的推移和地点、事件的变化上,因为选项里所说的人和事是文中确实有的,只是因为试题移花接木、张冠李戴而隐含错误,所以考生不细心推敲,很难发现。因此,在阅读时,对有关的词句应特别敏感,可以用笔勾出,在做题时不要只检查选项中所说的人和事符合不符合事实,还要看看是否能够对上。

例如:

1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赵普为相时,独对许逖赞赏有加,因为他们的见解经常不谋而合。文言文阅读技巧

B. 因为许逖在海陵监任上政绩考核优秀,被升迁为大理寺丞。

C. 真宗打破旧例,委派并非朝廷重臣的许逖担任荆南知府。

D. 定居于扬州的官宦子弟倚仗权势,经常横行不法,最终落得家破人亡。

其中D项“定居于扬州的官宦子弟倚仗权势,经常横行不法,最终落得家破人亡。”先在原文中找到相应的语句:“故其子弟杂居民间,往往倚权贵,恃法得赎,出入里巷为不法,至或破亡其家。”再进行对比就可以发现,“最终落得家破人亡”的不是官宦子弟,应

(四)者的看法。

题型是“对××话或××观点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

这个题型是对作品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评价。但是以前试题中未出现过,2003否符合文意,是否恰如其分,有没有歪曲事实、避重就轻等情况。例如2003有变也”,B歪曲事实。

值得注意的是,2003处不同,第一次为评价作这种“史传+评论”特别是有利于出评价文章面孔出现的,肯定了申屠嘉的刚毅守节,从;③对××话或××观点的认识不正确

16. (5分)

(1

译文:

[参考答案]裴矩竟然能够当廷辩驳,不肯当面顺从。

[分析]此题得分的关键在于能否看出“廷”和“面”是名词作状语,因此要翻译为“当廷”、“当面”。“廷折”和“面从”均翻译对,得1分;全句大意基本翻译出来,得1分。另外“遂”根据上文应译为“竟然”。

(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为直言,则佞化为忠。

译文:

[参考答案]国君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那么忠诚就会变为佞伪;国君喜爱听到正直的言

论,那么佞伪就会变为忠诚。

[分析]此题得分的关键在于能否准确翻译出“恶”、“乐”、“佞”等关键词。“恶闻其过”翻译对,得1分;“佞”翻译对,得1分;全句大意基本翻译出来,得1分。

11.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5分)

(赵困于秦)齐人、楚人投赵。赵人乏食,请粟于齐,齐王弗许。周子曰:“夫赵之于齐楚扞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

(取材于《资治通鉴周纪五》)

答案:11. (5分)夫赵之于齐楚/扞蔽也/犹齿之有唇也//明日患及齐楚矣/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

13.

①丰大惧,皇皇然若无所容

③是文如丹砂,公殆有隐德

⑤吾愧吴翁、焦翁

A. ①④⑤ B. ①③④ ②③⑥ D. 14.

A. 开始学习经商,并因经商而致富。

B.

C.

D. 15. (8分)

2(3文言文阅读技巧

13. A 14. C

15. (

(2

(3

(4文言文阅读技巧

【解题方法指导】

高考文言文阅读解题四步法

一、读全文,整体感知

高考文言文阅读解题,考生最容易患的毛病有两点,一是先看考题,先入为主;二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综观近十年高考文言文阅读材料,不管是一篇还是一段,都有一定的独立性和完整性。按照认知规律,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有一个由整体到局部,由粗略到精细,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应考时,最好先不要去看考题的设置,在不受任何外来影响的前

【篇六】文言文阅读技巧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和方法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和方法

文言文阅读题答题技巧

文言文阅读题一直都非常稳定,历年的考试都没有太大的意外发生。一般也是从实词、虚词、性格表现和内容归纳四个方向设置题目。所占分值为12分,一般设置3-4个题目。

一般来说,最后一道题目是从全文的角度上进行考核,所以首先应该阅读最后一道题目,大体了解文章内容。然后要仔细的阅读原文,凭借自己的语感进行初步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遇到加点字的时候一定要结合题目进行理解。第三步就进入到了实际的解题环节:

1、文言实词题。要对考核的实词进行字形和字义的分析。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联系上下文,推导出词义,然后将选项中给出的词义带进原文,倘若发现语言通顺合理,这说明解释的正确无异议。一般来说,从没听说过的实词释义往往是对的,这是题目设置的干扰项。

2、文言虚词题。同学们在备考时也一定进行了大量的虚词练习,在做这道题目的时候,首先应该确定这个词在其他遇到过的句子中所表达的意思,将这个意思套到试题中的句子进行验证,倘若也说的通,那就应该是正确的。

3、性格表现题。首先应该先找出来的是不能表现题干中要求的人物性格的选项,先要排除干扰选项。做这道题时经常出现的问题就是张冠李戴,把别人的性格或与之无关的性格硬加到主角头上,要尽可能避免这种错误的发生。

4、内容归纳题。首先要找出文段当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然后认真阅读并精确掌握原文想要表达的意思。需要注意的是,错误选项中的错误往往很细节,主要从顺序颠倒、无中生有、人物事迹错乱等角度去分析。

第一:判断加点词的正确与否,这一题在繁杂的古文实词翻译中我该重点掌握哪些词语,我该如何去训练自己答这种题。

运用几个方法:排除法 代入法(将它后面给的解释代入原文看句子是否通,不通即是错)推断法(利用字形推--即看该字的写法结构透出出来的含意、利用语法推--即分析该字在该句所充当的句子的成分得出它的词性、利用语境推--即结合课文上下文意思理解该字意义)

第二: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一项,这一题,我该着重去掌握哪些词语进行比较,分析问题。

先把高考常考的120实词18虚词的意思用法先掌握起来.

预备知识二:官位变迁及官吏行为词:

1.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

2.表官职变化的:

(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

(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

(3)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

(4)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

(5)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

(6)表恢复的:复、还

(7)表兼代的:兼(表兼任);领(兼代);权,行,假,署(代理);

(8)表辞去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

(9)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

(10)知(典、主) 视事 用事 下车(伊始) 掾丞 洗沐 乞骸骨 致仕

预备知识三:其它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

(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余吾予);第二人称(尔而女汝乃若);第三人称(之其彼渠厥)

(2)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焉安奚恶

(3)谦敬词语:请谨窃忝辱敢幸

(4)修辞词句:更衣山陵崩社稷中道崩殂

(5)兼词:诸焉盍旃叵

附:考纲所列18个虚词:

⑴而①连词:表并列,表递进,表承接,表转折,表修饰,表假设,表因果,表目的(“用来”)。

②代词:通“尔“,人称代词(“你,你的”)。③构成复音虚词(而已,既而,俄而) ⑵何①疑问代词:“什么”、“哪里”;“为什么”、“怎么”。②副词:“多么”。

⑶乎①助词:表疑问语气,“吗”,“呢”;表测度,“吧”;表感叹,“啊”、“呀”;作词尾。②介词:“于”、“在”、“从”。

⑷乃①副词:表承接,“就”、“才”、“于是”;表转折,“却”、“竟”;表判断,“就是”。②代词:“你”、“你的”。

⑸其①副词,表测度,“大概”;表疑问,不译;表反诘,“难道”;表婉商,“还是”;表期盼,“可要”、“要”。②连词,表选择,“是还是”;表假设,“如果”③代词:仅不代第二人称;指示代词。“那”“其中

⑹且①副词,“将要”、“将”、“暂且”;表程度,“已经”、“很”;②连词,表并列,“又”;表递进,“并且”、“而且”、“况且”;表选择,“还是”;表假设,“如果”;表让步,“即使”、“尚且”;表转折,“可是”、“却”。③助词,用于句首。

⑺若①代词,第二人称;指示代词,这②连词,表假设;表选择,“或”、“或者”。③构成复音虚词

⑻所助词:①构成“所”字结构,“的人(事)”;②和“为”呼应,表被动;③和“以”连用,表原因,“的原因”;④和“以”连用,表手段,凭借,的方法(凭借)。 ⑼为介词:①表对象,“向、对”;表替代,“替”;表目的,“为着、为了”;表原因,“由于、因为”;表被动,“被”。②疑问语气助词,呢。

(10)焉①代词:三人称疑问代词,表疑代词,哪儿,哪里,怎么;②语气助词:陈述感叹疑问语气③兼词“于之”;④作形容词词尾⑤

(11)也①用在句末,表肯定语气;②表疑问语气;③用在句中,表语气的舒缓或停顿;④用在句末,表判断语气。

(12)以①介词:表凭借,“凭”、“用”、“靠”、“按照”;表原因,“因”、“由于”;表对象,“跟”、“和”;表时间、处所,“于”。②连词:类似”而”的用法(表并列,表递进,表承接,表目的,表因果,表修饰。

(13)因①介词“凭借”;“按照”;“趁着”、“就着”;因为;“从”、“由”;②连词,“因此”、“于是,就”。

(14)于介词⑴表时间、处所、范围、对象等,“在”、“向”、“到”、“从”、“对”、“对于”、“由于”;⑵表比较,“比”;⑶被动,“被”。

(15)与①介词,“跟”,“同”;介词,“给”、“替”;介词,“和相比”;②连词,“和”、“及”;③通“欤”,语气词,表疑问或感叹,④动词(给予,结交,参加)。

(16)则①副词:表判断,“就是”;②连词:表承接,“就”、“便”、“原来是”;表假设,“如果”、“假设”;表并列,“就”;表转折,“却”、“但是”、“倒是”。

(17)者①助词:附在动词后构成“者”字结构,“的人(事、东西);②用在句中,表提顿”。③附在时间词后,无实在意义。④放在数词后,翻译为“个,样”

(18)之①助词:衬助音节;取消句子独立;结构助词(“的”);定语后置的标志,宾语前置的标志 ②代词:代人代事代物;指示代词(这,这样)。

【篇七】文言文阅读技巧

课外文言阅读答题技巧

课外文言阅读答题技巧

2009年中考文言文阅读材料选择继续延续2008年的模式——课外文言阅读材料。但答案在课内。

㈠。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意义。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考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复习时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与现代汉语比较,掌握文言词义。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是一脉相承的。现代汉语中的一些词语还保留着古代汉语的意义和用法,而学生对现代汉语比较熟悉,因而从现代汉语的角度出发文言文中的多数词我们并不难理解。根据语言环境,揣摩词义,有的可以直接把单音节词解释成合成词,例如《陋室铭》中的"可以调素琴,阅金经"的"调"可译为"调弄"、"弹奏".有的则可以从已有的现代汉语知识出发,充分调动已有的词汇词义积累,展开合理而丰富的联想,进行合理的推测,去正确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例如: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②。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③。清荣峻茂,良多趣味。(郦道元《三峡》)

上面的"观"使人一下子想到了"景观",根据上下文再推测可解释为"景象","大观"就是"雄伟景象";"硕"使人想到了"硕大","硕师"就是"大师",也就是"才学渊博的老师";根据语言环境,"良"在此不能作现代汉语的"好"来讲,但现代汉语中有"良久"、"用心良苦"等词,"良"都作"确实"、"很"来讲,在此句中可引申为"的确".

有时会碰到一些词类活用等语法现象,而初中语文教学又不允许接触这一些名词术语。这时,要是你联系一下现代汉语中的一些语言现象,这一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例如《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中"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动心忍性"的"苦、劳、饿、动、忍"可解释为"使……苦、劳、饿、动、忍",这里采用了使动用法。你只要和我们现时流行语"瘦身(使身体瘦)"一对照,问题就解决了,类似的还有像广告语"万家乐,乐万家"、标语"人人动手,清洁家园"中加点词"乐(使……快乐)"、"清洁(使……清洁)"等。

当然,古汉语词汇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也有一些词的词义已发生了变化。如果我们从词义变化的角度来理解,就会有利于准确地掌握文言实词的含义。如《送东阳马生序》中的"主人日再食",《曹刿论战》中的"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两个"再"在句中分别解释为"两次"和"第二次(击鼓)"的意思,而现在一般是"又一次"的意思;《出师表》中"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痛恨"和"卑鄙",在句中分别翻译为"痛心和遗憾"、"身份低微,出身低下",这两个词在现在则分别是"深切地憎恨"和"(语言、行为)恶劣;不

道德"的意思。许多古代汉语中流传到现在的双音节词,在当时一般都是两个词,翻译时要分开解释,类似的还有像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妻子"、"交通"、"鲜美"、"无论"等。

二是通过分析字形,掌握文言词义。 汉字属于表意文字,字形与词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在教授文言实词时,常常结合汉字字形结构,来分析汉字的本义。例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后又引申为"死亡、不存在",如"人琴俱亡"."亡"还假借为"无",读wú,如《愚公移山》中的"河曲智叟亡以应".

汉字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形声字。形声字是由表意偏旁和表声偏旁构成的。了解表意偏旁的表意功能,通过分析字形,就可掌握词义。例如"绝",从丝从刀,表示用刀割断丝缕的意思。引申为"断、断绝、消失"等,如 "沿溯阻绝"(《三峡》)中"绝"为"断",近体诗中"绝句"的"绝",也是"断绝"的意思,即所谓"断律为绝";"哀转久绝"(《三峡》)中的"绝"是"消失"的意思。"绝"也有"极点"或"极"意,因为断绝处,也就是尽头,"绝巘多生怪柏"(《三峡》),都含有到了"极点"或"极"意思。引申义都与本义有着密切联系,都是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抓住了本义,引申义也就容易掌握了。

三是结合利用成语,掌握文言词义。

相当多的成语来源于古典文献,成语中的一些词的意义和用法保留了古代汉语的特点。在学习文言词语时,如果结合学生所熟知的成语,就能温故而知新,取得良好的效果。试看下边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④。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口技》)

⑤。薄暮冥冥,虎啸猿啼。(《岳阳楼记》)

⑥。及其日中如探汤。(《两小儿辩日》)

⑦。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送东阳马生序》) ⑧。投诸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如果把这些词语抽出来单独讲解,学生就会感到很抽象,难以接受;如果与学生所熟知的成语联系起来,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讲"走",就联系成语"奔走相告"、"走马观花",义为"跑";讲"薄",就联系成语"日薄西山",义为"迫近";讲"汤",就联系成语"赴汤蹈火",义为"热水";讲"假",就联系成语"狐假虎威",义为"借";讲"诸",就联系成语"付诸东流",义为"之于",这里是兼词,上文两个"诸"义相同。又如:

文言文阅读技巧

⑨。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

⑩。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出师表》)

⑾。其岸势犬牙差互。(《小石潭记》)

文言文阅读技巧

⑿。凄神寒骨,悄创幽邃,寂寥无人。(《小石潭记》)

⒀。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

上面句子中的加点词的用法也都能在一些成语中找到影子。如讲"被",就联系成语"披坚执锐",这里是通假字,同"披";讲"毛",就联系成语"不翼而飞","不"字后名词活用为动词,义为"长草木";讲"犬牙",就联系成语"狼吞虎咽"、"风餐露宿",是名词在动词前用作状语,义为"像狗的牙齿一样";讲"凄"、"寒",就联系成语"息事宁人",这里采用了使动用法,意为"使……凄"、"使……寒";讲"出"、"入",就联系成语"入不敷出",这里是动词活用为名词,意思分别为"出产的东西"、"收入".

通过例举和解析成语的方法让我们掌握并积累文言实词的含义,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以简驭繁,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

在文言文实词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不断总结经验,引导学生不断积累,温故而知新,学会结合语言环境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推测,那么学生一定能轻松自如的理解并掌握文言实词,教学也必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㈡。理解常见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初中阶段应掌握的常用文言虚词有"之""于""而""以""其""为""乃""焉"等,我们要根据这些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结合例句进行归类积累,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把握地完成虚词题。同学们不妨通过卡片的形式,识记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下面将初中常见的12个虚词举例如下(以鄂教版为主):

⒈代词

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③ 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

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如: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上枢密韩太尉书》)

⒉助词

。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如: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如: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铭》) ②宋何罪之有?(《公输》)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满井游记》)

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⒊作动词,可译为"到"、"往".如: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⒈结构助词,译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如: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愚公移山》)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③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

⒉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如: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

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八则》)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如:①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如: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4.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如: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八则》

5.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⒈代词

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如: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八则》)

有时也译作第一人称代词"我".

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如: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⒉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①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⒊连词,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

余之专尔。(《送东阳马生序》)

⒈介词

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师表》)

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文言文阅读技巧

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如: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⒉连词

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如:①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如: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②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有时相当于连词"而".如:①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②醉则更相枕以卧(《始得西山宴游记》)

⒊"以"还可作动词(属于实词)用,可译为"认为".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

【篇八】文言文阅读技巧

七年级文言文阅读技巧

第11讲 文言文阅读技巧

姓名______ 得分_______

第一步: 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教师要指导学生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 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学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

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

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

二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例如:“乐亦在其中矣”,“矣”语气助词,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乐趣也就在这其中了。“闲哉,回也”中“也”表判断,可不译。

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例如:《河中石兽》中“一讲学家设帐寺中(状语后置)。”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设立了学馆讲学。

四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例如:“果得(石兽)于数里外”(省略宾语)。”可把这个句子译为: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

找到了石兽。

(3)内容理解题。

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

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文言文练习

(一) 《马价十倍》①

有人卖骏马者,比②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言,愿子还③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④之费。”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⑤而马价十倍。

注释:①选自《战国策·燕策》。《战国策》,西汉末年刘向校正编订。共三十三篇,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着重记录了 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刘向,除编订《战国策》外,还编有《说苑》等书。②比:副词,接连地。③还:通“环”环绕。④朝:早晨。⑤一旦:一天。

阅读训练: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往见伯乐曰 (2)、愿子还而视之 ..

(3)、去而顾之 (4)、伯乐乃还而视之 ..

2、与“去而顾之”中的“去”的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去死肌 B、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C、.则有去国怀乡 D、黄鹤一去不复返

3、从下面选出与“去而顾之”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B、学而时习之

C、峨冠而多髯者 D、出淤泥而不染 4、翻译画线句子。

5、本不懂得货色,而“名家”说好就认为好,人云亦云,这样不加分析地盲目地虚推、崇拜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二)北人食菱

北人生而不识菱1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2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1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 2坐:因为。

1、理解文中加点词语,完成题目。

席上食菱

欲以去热也 去:

..

仕于南方

席上啖菱

我非不知此

...

2. 其人自护其短

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3、本文说明了什么道理?

(三)曾子杀彘

选自《礼记》

【选文】

曾子之妻之市①,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②。”适市回③,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④与婴儿戏耳⑤。”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⑥。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⑦,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⑧,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⑨,非所以成教也⑩。”遂烹彘也⑾。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注释】

①曾子(前505~前432):曾参,春秋末年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字子舆,被尊称为曾子。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著称。曾提出“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主张和“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据传以修身为主要内容的《大学》是他的作品。

②女:同汝。顾反:反通返,顾与返同义。彘(zhì):猪。

③适:往。适市来:去集市上回来。 ④特:不过,只是。 ⑤戏:开玩笑。

⑥非与戏:不可同……开玩笑。⑦待:依赖。⑧子:你,对对方的尊称。 ⑨而:则,就。⑩非所以成教也:这样做就不能把孩子教育好。⑾烹(pēng):煮。

【演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之”字的意义

( ) ) ③曾子欲捕彘杀之( ) ④妻止之曰( ) ⑤听父母之教 ( ) ⑥今子欺之( )

2、请把“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这个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3、试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或简要说说它给你的启示。

(四) 王冕僧寺夜读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而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为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1.解释加粗字。

(1)窃入学舍:

(2)听已:

(3)冕因去:

(4)恬若不见:

2.翻译下列句子:

(1)王冕者,诸暨人。

(2)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

(3)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3.王冕“已而复如初”中的“如初”指什么?你从王冕的身上学到什么?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文言文阅读技巧 高考文言文阅读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