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高中作文】
【篇一】高一语文必修一现代诗歌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最新
必修一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读出文本的内在情感,并能够以饱满的激情背诵这首词。
2、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3、 探景究情,体会青年毛泽东的理想抱负和精神境界。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具体深入地感受词的意境,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 能够用恰当的语气和语调,表达这首词传达的思想和精神内涵。
教学方法:活动体验、文本研习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课前预习:搜集有关毛泽东诗词的相关资料,做好读书笔记。
二、 导入:
自古文人多悲秋,如果要追溯根源,大抵应从战国时代的宋玉开始。“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九辩》)从此“悲秋”似乎成为一种定调。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树为霜。 曹丕《燕歌行》(悲凉寂寞)
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悲愤凄切)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乌夜啼》(孤寂清冷)
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欧阳修《秋风赋》(黯淡萧瑟) 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 曹雪芹《红楼梦》(凉意砭人)
…………
但是也同样存在着昂扬、洒脱的秋之歌:“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刘禹锡《秋词》)催人奋发有为、大展宏图,给人以顽强奋斗的精神。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壮志凌云的青年毛泽东给我们描绘的秋景,让我们共同来感受这位青年才俊的宏大胸襟,昂扬豪迈的气概。
三、交流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相关资料补充:
[材料一] 毛泽东(1893-1976)政治家、革命家、诗人。1910年毛泽东离开韶山投考湘乡县东山小学。在回答《言志》作文题时,他写下了《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充分表达了17岁的少年的宏大抱负。
[材料二] 在湖南省第一师范就读时,毛泽东与蔡和森、何叔衡等人经常在一起纵论天下大事、社会和人生问题,常引“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来激励自己,立志要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与同学约定三不谈:不谈金钱、不谈男女之事、不谈家务琐事,否则不能做朋友。
[材料三] 在长沙求学时,毛泽东经常与同窗好友去湘江游泳,写下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豪迈诗句。“五四时期”毛泽东组织了长沙学生和市民的爱国运动,主编《湘江评论》,在全国反响极大。
[材料四] 毛泽东用古典诗词形式写现代精神。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他生前同意并公开发表的诗词有39首,其中,以“沁园春”为词牌的长调(91字以上)只有两首。初中我们学习了《雪》,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长沙》,《长沙》是体现毛泽东大气磅礴的伟人风采的第一首豪放词。
[材料五] 这首诗写于1925年,当时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当年10月毛泽东离开韶山前往广州,途径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往昔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三、朗读体悟,进入文本
(一)进入情境,吟诵课文
1、想象一下,假如你就是毛泽东,此时此刻,站在橘子洲头,望着滔滔北去的湘江水,你将怎样放声歌咏出《沁园春·长沙》。
2、学生自由诵读,注意把握朗读的节奏与情感。
诵读提示:要读懂词义,读出节奏,注意语法停顿,注意领字停顿,读出情感。
3、吟诵了这首词,你的初步感受是什么?
明确:(学生可以开发式地回答问题,小组内同学先交流自己的阅读初感,然后请几位同学回答,估计学生会说毛泽东很大气,志存高远;有学生会说这首词很豪放,表达了词人的豪迈之情等。)
(二)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从内容上看,一个“看”字,引出景物;一个“忆”字,引出叙事;一个“问”字,引出抒情。请总体把握所“看”之景,所“忆”之事,所“抒”之情是什么?
明确:所“看”之景是“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所“忆”之事是正当青春年少的同学以天下为己任、忙碌积极的战斗生活;所“抒”之情是决心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三)品味语言,赏析意境
1、听录音示范朗读,说说脑海中出现了哪些画面?
明确:综合学生的发言,主要归纳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或者是湘江秋色图;少年学子图)
2、独立寒秋图(开头三句)
(1) 试着用自己的语言诗意地描绘这幅图的画面。
明确:注意语序
示例:深秋时节,橘子洲头,一位雄姿英发的青年才俊,深情地凝视着滔滔湘江水,无限的暇思散落……
(2)“独立”二字写出了怎样一种意境?
资料补充:
[资料一] “天机今年人事,独立万端忧”(杜甫《独立》),明末清初金圣叹《杜诗解》云:“操危虑深,故云独立。” 《易·大过》:“君子以独立不俱,遁世无闷。”孔颖达疏:“君子于哀难之时,卓尔独立,不有畏惧。”
[资料二]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着。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天道永恒,人生苦短,“我”的价值和意义在哪里?让人深思。
[资料三] 此词的写作时间为1925年秋,即在毛泽东8月28日离开韶山去长沙至9月上旬长沙动身赴广州之间。1925年秋,湖南省长赵恒惕派兵逮捕毛泽东。
明确:写出了独自一人游览旧景(“携来百侣曾游”),远望凝思的情状,有着对自我人生价值的思考;也表现出了无产阶级伟大领袖在革命战争的惊涛骇浪中昂然屹立的高大形象。
3、湘江秋景图(“看”领起的七句)
(1)“湘江秋景图”中写到哪些景物?
明确:山、林、江、舸、鹰、鱼:万类。
讨论:红叶、绿水、鸟飞鱼跃,这些景物单独看上去也很平常,我们可以联想到一些诗文名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吴均《与朱元思书》)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明确: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是一幅色彩瑰丽的图画,晚秋静穆的伟大中律动着勃勃的生机,充满积极进取的情感,扫尽千古悲秋之气。
(2)词人如何转换视角来描绘秋色的?(学生轮流回答)
明确:远近结合,总分有序,动静交错,红绿辉映。
远眺: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静)
近观: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静、动)
仰视:鹰击长空(动)
俯瞰:鱼翔浅底(动)
总写:万类霜天竞自由
(3)从这壮阔的深秋意境中,我们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感态度呢?
提示:假如是一个消极悲观的诗人,面对同样的景物,可能是这样的感叹:
山如人意懒,石似我心空;
水流无情,逝者如斯;
黄叶飘零,生命终结;
苍鹰孤独地盘旋,小鱼无力地漂游;
不是万类竞自由,而是树倒猢狲散,飞鸟各投林。
明确: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在对大自然中万类生物的激情关注中融入了自己对人生的积极追求。
(4)体会这首词的用词精妙之处。
明确:这七句中作者对数目、色彩、动静都有精当的描绘,指出作者用词(数词、动词、形容词极富美感)精当之处。
学生指出后,师生共同分析“万、百、红、碧、击、翔”等词的精当之处,如:
“万山”突出山之多,“百舸”突出了景象之壮观、竞争之激烈;
“红”与“碧”:一个热情奔放,一个明净可爱,对比鲜明;
“染”:写出了动态的变化过程,化静为动;
“击”:飞鹰雄姿,矫健有力,更觉天空秋高气爽,给人以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翔”:游鱼从容轻快自如,更显江水清澈见底,长天秋水共一色可谓意境全出,写尽了其中蕴涵的蓬勃生机。
4、峥嵘岁月图(“忆”领起的七句)
(1)“同学少年”是一种怎样的形象?
明确:有才华(才华横溢);有激情(激情澎湃);有责任感(以天下为己任);有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豪情壮志。
(2)背诵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思考《沁园春·雪》中的“风流人物”是怎样的人?:“同学少年”可算是“风流人物”吗?
明确:《沁园春·雪》中的“风流人物”是指才华出众、品格超群、对历史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豪杰英雄。“同学少年”正是这样的人物,他们风华正茂,他们关心国家命运,他们富有斗争精神,是中国革命的“中流砥柱”。
5、中流击水图(最后三句)
学生讨论:结尾三句是问,亦是勉励,“中流击水”蕴涵着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在词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明确:“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取了象征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万丈豪情,同时也含蓄地回答了上阕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
四、学生一边欣赏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手迹,一边聆听《沁园春·长沙》歌曲版,体会青年毛泽东的壮志豪情。
五、板书设计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图—— 操危虑深
湘江秋景图—— 远近、动静、点面、情景
峥嵘岁月图—— 同学少年
中流击水图—— 一“击”一“遏”
《沁园春·长沙》教案
《沁园春长沙》教案
教学设想:
本专题“向青春举杯”包括三个板块:“吟诵青春”、“体悟人生”、“设计未来”。以青春为中心,从不同角度启发正值韶光的年轻人,步伐稳健、充满自信地踏上青春之路,扬帆驶向新的里程。
“吟诵青春”中,以诗歌的形式,展现不同时代青年人精神风貌的特征。“体悟人生”借助换位思考的方式,帮助学生处理好与父母的关系;引导学生对人生进行思考,以正确的态度面对人生的考验。“设计未来”指引学生走上希望的田野,设计人生的舞台。
《沁园春 长沙》是“向青春举杯·吟诵青春”第一篇,属于教材“研习”要求。教学重点在了解作品创作背景和作者创作意图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文本,让学生:理解诗歌中描写的意象,跳跃的语言;通过反复诵读,领悟诗人的情怀;学会诗歌鉴赏的方法,体会朗诵诗歌的技巧。
教学目标:
1、理解诗中的主要意象,把握诗歌的内容大意,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
2、理清不同时代青年人的精神风貌的特征,以及这些特征与那个时代的关系。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吟诵,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跳跃性的语言。
2、学习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清不同时代青年人的精神风貌的特征,以及这些特征与那个时代的关系。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法。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研究,鼓励学生质疑、讨论,发表看法,教师在疑难处给予点拨。 课时安排:1课时。
要点:
熟悉“吟诵青春”中的诗歌,明确这一板块所创建的场:感受青春的美好,正视青春的责任,审视青春的意义。学习《沁园春 长沙》,指导学生诵读全词。抓关键词理清脉络,学会领会诗歌的意境,教育学生珍惜青春,树立高尚的爱国热情。
过程:
一、导入
学习要求:(1)多次表情朗读(2)背诵第一篇(3)鉴赏精到的用词用字(4)思考人生的意义。(感受青春的美好,正视青春的责任,审视青春的意义)
二、简介诗人生平及时代背景,整体理解
《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和反动军阀的斗争将要展开。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期间,重游橘子洲,写下这首词。《沁园春长沙》体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青年以天下为己任,肩负起国家兴亡、主宰民族命运的壮志豪情。《相信未来》体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文革”时期中国青年面对现实困境,挣扎着摆脱羁绊,憧憬美好未来的理性思索与坚定信念。《让我们一起奔腾吧》表现我国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青年决心投身改革追求理想的情怀。
三、整体了解《沁园春长沙》
1、了解文体——词
“沁园春”,词牌。“长沙”,标题。词,又叫“长短句”“诗余”,不同的词牌有不同的句数和平仄要求。
2、教师泛读《沁园春 长沙》,学生听读,注意语气。
3、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全词,教师作诵读提示。
二、赏析课文
1、 问: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分省略。本词的开头三句,哪位同学能按调整好的正常语序,把三句的大意顺畅地说一下?
(在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看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2、 问:“独立”有什么含义?
(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独,还和下文的“怅”有紧密关系,独而产生思索。)
3、一个“看”字,一直控制到哪里?
(“万类霜天竟自由”)(在诗词中这叫“一字领起”,俗称“领字”,一般上下阙都有一个,读诗词要注意找出这种领字。)
4、这里诗人都看到了怎样的秋景?呈怎样的顺序展开?
(这几句视角变换和写景顺序极有特色。前两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远眺”,写的是“远景”。接下来两句“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是“近观”,写的是“近景”。“鹰击长空”是 “仰视”,写的是“高景”。“鱼翔浅底”是 “俯瞰”,写的是“低景”)
5、在这几句中,哪几个动词用得好?
(染、击、翔)
6、这里的秋景选了哪些意象?,给人的总体感觉是什么?
(山、林、江、船、鹰、鱼。壮美多姿,充满生机)
7、 “怅寥廊,向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在有怎样的作用和意味?
(过渡,由看到思,由景转情。一个“怅”字的含义是十分丰富的,惆怅和思索。“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全诗的“诗眼”。)
8、“谁主沉浮”有什么含义?具有怎样的心境?
(谁来主宰你的盛衰枯荣——谁来主宰国家的命运,掌握民族的前途)(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已任的心境,是一个革命伟人广阔崇高的心境。)
9、请概括上阕的内容。
(通过写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表达了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
10、上阕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当然要回答的。不过诗人没有直接说,而是通过一群青年学生的活动和行为来暗示性应答的。分析他们的活动和行为,有怎样的状态?
(团结友爱,关心国家,敢于斗争,蔑视权贵,年青有为)高一语文必修一现代诗歌教案
11、请分析下阕的领字。
(“忆”。)
12、最后三句“曾记否,到中流出水,浪遏飞舟?”抒发怎样的情感?
(下阕抒发了改造的旧中国,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命运大任的豪情壮志和革命情怀,所抒之情慷慨激昂。表现的情怀:以天下为己任)
13、这里暗引了一个什么典故?
(祖逖“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后来“中流击楫”就成了立誓复兴祖国的代词。)
14、哪几个字反映全词的结构脉络?
(由“立”到“看”再到“问”,再到“忆”最后到“记”)
总结:本词思路清晰,情贯其中。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而读诗最主要的是学会领会诗歌的意境,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学会领会诗歌的意境,我们要学会通过反复诵读,理清思路,展开想象,品味语言,知人论世等途经,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努力提高品评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三、背诵、作业
《相信未来》《让我们一起奔腾吧》
教学设想:
“向青春举杯·吟诵青春”板块,共有三篇,《沁园春 长沙》是“研习”的第一篇,已经教完,《相信未来》、《让我们一起奔腾吧》是其余两篇。《相》是“研习”篇,《让》是自读篇。这两篇都是现代诗歌,合并指导阅读。教学重点在了解作品创作背景和作者创作意图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文本,让学生:理解诗歌中描写的意象,跳跃的语言;通过反复诵读,领悟诗人的情怀;学会诗歌鉴赏的方法,体会朗诵诗歌的技巧。
教学目标:
1、继续理解诗中的主要意象,把握诗歌的内容大意,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
【篇二】高一语文必修一现代诗歌教案
人教版必修1语文教学设计
沁园春 ﹒ 长沙
教学目的:
1.掌握诗词“诗言志”的特点,赏析本词借意象寄寓的情志。
2.赏析本词的艺术手法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感受作者伟大的抱负和革命情怀。
教学重点:借景抒情,借事抒情。
教学难点:上下阙的联系,结尾三句的理解。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教师点拨相结合。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沁园春 雪》导入。
二、简介写作背景。
1925年,国共两党合作,革命应由哪个阶段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 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期间,重游橘子洲,写下这首词,抒发了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感慨。
三、朗读全词,引入情境,感受词的内容
四、赏析词的上阕
(一)朗读指导:前三句用叙述的语气,平和,舒缓,中间七句情绪饱满,有热情,后三句语速稍慢,引起思索。
(二)内容赏析
自主学习
1.划分三个思维层次,找出显示层次的动词
立——看——问
2.赏析第一层
①本层主要作用是什么?
②“立”能否改为“站”?“寒”能否改为“深”?
明确:①主要作用是点名时间 、地点、人物
②不能。“立”,顶天立地,表现毛泽东大无畏的战斗精神。“寒”暗示社会环境的险恶。
2.赏析第二层
自主学习
(1)本层写了哪些景(意象)?描写角度有何变化?这些景物有什么共同特征?景物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板书
看:湘江秋景图(看,领字)
山、林——远看(静景)
江、舸——近观(动静相间)
鹰、鱼——仰俯(动景)
特征:充满生机,自由发展
情感:借景抒情,赞美蓬勃发展的革命运动,追求自由解放,为下文作
铺垫。
探究学习
(2)古代文人墨客大都“悲秋”,把秋天写得萧条肃杀,作者为何把秋写得生机蓬勃?
屈原: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晏殊: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
明确:毛泽东是无产阶级革命家,他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伟大的理想,与当时他领导的蓬勃发展发展的工农运动结合起来,所以把秋天写得生机勃勃。(主观加客观)
合作学习,讨论
(3)下列加点的词能否改为括号里的词?为什么?
①层林尽染(如火)——染有动感,渐渐变红
②漫江碧透(碧绿)——透字程度深
③鹰击长空(翔))——有力量,斗争精神
④鱼翔浅底(游)——翔子自由轻快,向往自由
还有些表程度的词,表范围的词,可引导学生赏析。
万:山之多,写出了重峦叠嶂之态。
遍:红之广,绘出了红色的彻底。
层:表现出树林的层层叠叠。高一语文必修一现代诗歌教案
(三)赏析第三层
探究学习:“问”提出了一个什么样的重大问题?为什么用设问句?
明确:“问”提出了重大主题,国家命运谁主宰?
表现了毛泽东忧国忧民的思想,用设问句,引起大家思索,过渡到下阕。
(四)小结上阕内容:借景抒情,提出重大主题。
五、赏析词的下阕。
(一)朗读,指导
语调高,语气重,豪情满怀
(二)赏析
自主学习:先讨论后小结
1.找出三个表现思路的词
携——恰——记
2.第一层的作用
携:承上启下,由“眼前”到“昔日”
3.第二层
作者记了什么事?表现力怎样的情怀?
恰:革命青年斗争图
战斗风姿:茂、遒
战斗动作:指点,激扬,粪土
情感:赞美青年学生的斗争精神
4.第三层:词末有何深刻含义?
记:国家命运我主宰(艺术地回答)
结尾三句化用了“中流击水”的典故。
毛泽东化用此典故,表达了一个决心:要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之中,激流勇进,负担起主宰国家命运的大任,艺术地回答上阕提出的问题
(三)小结下阕
下阕:借事抒情,表现伟大抱负
赏析词的艺术手法
1.诗歌借意象抒情
意象,指文学作品中含有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主要包括景、物、人、事四大类,意象是作者情感的载体,本词主要是借景抒情,借事抒情。
2.词语
3.词的有关知识
六、作业
1.背诵全词
2.完成练习册上的有关习题
3.做课文以后第二第三大题
诗 两 首
教学目的:
1.通过赏析诗歌的意象来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2.掌握“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及作用。
3.体会《再别康桥》的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
4.培养爱国情操和人性中真善美。
教学重点:
把握“雨巷”“丁香”等意象的象征意义,理解《再别康桥》的“音乐美”“画面美”“建筑美”,引导学生把握两首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象征手法,探究“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指导相结合。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雨巷》
1.诵读诗歌,理清行文思路
2.学习象征的用法
3.体会本诗的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整体感知,把握情感基调
三、诵读(配乐朗读)
1.听录音,整体感受:低沉幽怨
2.放背景音乐,轻声自由朗读
3.齐读
四、划分诗歌四个层次
【篇三】高一语文必修一现代诗歌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正式精编版
谈谈如何学习高中语文
——高一新生语文第一课
一、三维目标:
1、认识语文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掌握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
3、明确高中语文学习的要求。
二、演讲内容:
同学们,大家好!欢迎大家进入桃源一中的语文课堂。火热的九月见到火热的你们感到非常的高兴和激动!今天是新学年的第一课,我想同大家聊五个方面的内容:古有“仁、义、礼、智、信”,讲的是如何修身养性;今我活用为“缘、趣、意、信、方”,说的是如何学习和学好语文。(奇怪吧,这是什么意思,且听我慢慢道来) 缘。(懂缘)中国有句俗话,叫“十年修得同船渡”,是指缘分的巧妙和难得。通常,人们喜欢把老师比喻成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古诗有云: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对老师职业的及至赞美。我更喜欢把老师比喻成撑船的水手,三年一调头,送走一批学生就送走了一批渡客。老师、学生,水手、渡客,这就是缘分。(惜缘)时下流行一种说法,表明关系的亲密,缘分的可贵:同过窗(同学),抗过枪(战友),下过乡(知青)。你们正好赶上了第一条,不管是你们遇到了我,还是你们彼此成为新的同学,请记住,这都是缘分,希望你们倍加珍惜朝夕相处的三年宝贵时间,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倍加珍惜你们的友谊。毛阿敏在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有一句唱词“今生皆是缘,离合总关情”。慢慢地体会,你会发现各种无情的奥妙。这就是老师讲的第一个方面。缘。
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学好语文学科,兴趣最重要。从以往的经验来看,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认为学语文很枯燥,没有兴趣。这里,我给大家讲讲语文的趣之所在。语言文字的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的细微变化都会幻化无穷的乐趣。(1)发生在周总理身上的一件事。有外国记者讥讽到:真是对牛谈琴!周总理礼貌的回敬:对,牛弹琴!一字未改,标点一变,面目全非!(2)、歧义之趣。叔叔亲了我妈妈也亲了我。
(3)、两人对骂:甲:你放狗屁!乙:你放屁狗!甲:你狗放屁!虽然粗俗,但的确让人忍俊不禁。
意。指学习语文的重要意义。作为基本的语言工具,其基础作用不言而喻。我只想强调的是语文学好了对个人人格魅力的提升有不可比拟的作用。唐代荆洲长史韩朝宗才华横溢,李白非常钦佩,做文道:“生不羡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有文采的人,往往得到众多红颜的追慕,此不必细表。有文采的妙处,还可从下面的对比中来发现。《还珠格格》中最常用的句式:我好喜欢好喜欢你哟!除了连用两个好,并
无其他的妙处,用于表述爱情的美好徒显苍白和肉麻,我如是这样认为,不知道你们以为如何。再来看冯延巳的《长命女》,看别人如何描绘爱情的美好: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再拜陈三愿:一愿郎君千岁,二愿妾身长健,三愿如同粱上燕,岁岁长相见。多么有诗情话意。这都是学好语文的妙处。我到过农村许多学生家里,在春节的时候,很多门户上都贴“招财进宝”四个字,很一般,但有一次,我却发现有了不同,贴的是:门对青山摇钱树,户迎绿水聚宝盆。怎样,语文的档次就出来了。
信。指信念。每位同学都要坚定学好语文的信念和决心,丝毫不能动摇。我强调三点。一是你们都能学好语文,这不是信口开河。你们有一部分基础很不错,相对差一点的,也很有潜力。二是你们要充分相信正在给你们上课的老师我。我是多年的高三教师,高考成绩三是要对学校有信心。桃源一中也是很有地位的同时,我还要特别提醒和告诫大家,语文学科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永无止境,要对自己有十分高的要求。有两句诗可以佐证:“千斤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说的是纵然有司马相如那样优美的文笔,也有无法准确表达感情的时候。(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故事可说是家户喻晓。司马相如是西汉有名的辞赋家,音乐家。早年家贫,并不得志,父母双亡后寄住在好友县令王吉家里。卓文君的父亲卓王孙是当地的大富豪。卓如君当时仅十七岁,书上形容如君的美貌:“眉色远望如山,脸际常若芙蓉,皮肤柔滑如脂”,更兼她善琴,文采亦非凡。本来已许配给某一皇孙,不料那皇孙短命,未待成婚便匆匆辞世,所以当时如君算是在家守寡。
卓王孙与王吉多有往来。某日,卓王孙在家晏请王吉,司马相如也在被请之列。席间,免不了要作赋奏乐。司马相如得知卓王孙之女如君美貌非凡,更兼文采,于是奏了一首《凤求凰》。卓文君也久慕司马相如之才,遂躲在帘后偷听,琴中之求偶之意如何听不出。两个人互相爱慕。但受到了卓王孙的强烈阻挠,没办法,两人只好私奔。后回到成都,生活窘迫,如君就把自已的头饰当了。开了一家酒铺,卓如君亲自卖酒,消息传到其父耳中,卓王孙没办法,还是面子重要,只得送了一大笔钱给他们。)无独有偶,在画界也如此。“世上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法。指方法。学习语文没有捷径,但绝对是要讲方法的。方法因人而异,但原则是需遵循的。古人讲:工夫在诗外,很适合现在语文学习的现状。(出示2005年高考试卷)综观近几年来的高考,我们不难发现,要从课本中寻找到高考试卷的标准答案几乎是不可能的事,这也就是说,学习语文要灵活,不能死板,要以教材为参照,举一反三,活学活用。“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原指写文章的最佳状态,引用到这里就是指学习语文的感觉,只要有了这种感觉,你的语文水平也就真出来了。学习语文的方法还很多,此处我不多讲,在今后共同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还有更多的机会一起
探讨,就此打住。
学习语文十要求
练好语文基本功,优秀诗文勤记诵,
报纸杂志常翻阅,买书看书做书虫,
语文笔记贵坚持,课外练笔不放松,
生活处处皆学问,他山之石把玉攻,
基础知识早复习,课本学习贯始终。
一、练好语文基本功
同学们学了6年小学3年中学共9年的语文,但语文基本功如何呢?一个人的语文修养的高低,取决于其语文基本功是否扎实。在此,我只想问问同学们:第一、你的普通话说得如何?第二、你的字写得如何?与自己现在已是市属高中生的身份相符吗?第三、你写作文或写信是否常出现一些不应出现的错别字?你注意纠正过这些错别字吗?
语文的基本功所指范围较广,但我以为以上所问的三点是基本功中的“基本功”。所以,我要向同学们提出以下要求:
(一)努力使自己在高中阶段学会说一口流利而较标准的普通话。平时认真听中央电台的广播和看电视台的节目时,留心学习他人正确的发音及朗读的技巧;早读时大声朗读课文,并请老师、同学帮助自己纠正错误的发音。当今的社会,是一个南北大交流、大融合以及对外日益开放的社会,如果我们说普通话连台湾人、香港人、新加坡人甚至不少外国人都不如,我们说得过去吗?
(二)努力使自己在高中阶段写一手端正而潇洒的字。虽说电脑已日益进入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人们写字的机会已大不如以往,但就是要在别人已不太重视写字的时候,勤奋临习,最终出手不凡,这样不是更能体现出胜人一筹的高素质吗?要写好一手字并不难,每天抽出10分钟的时间临帖(最好是钢笔字帖),临习三年,坚持不懈,那么最终就一定能出手不凡,出人头地。
(三)努力使自己在高中阶段将作文中常见的错别字消灭掉。不要以为错别字是改不掉的,其实,只要我们把自己平时作文中的错别字搜集一下,你就会发现,原来常见的错别字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多,也就那么100来个,一天要求自己纠正一个,不用一个学期,就可将常见的错别字消灭掉。同学们,当你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尤其是当上领导后,一出手就出现错别字,那种尴尬,是令人羞愧得无地自容的,还是趁着现在下一番不算“苦”的工夫吧!
二、优秀诗文勤记诵
我们有些同学小学、初中时能背诵许多诗词美文,但到了高中就差不多都淡忘了,为什么?那是因为还没能够真正意识到在脑子里装些诗词美文的重要性,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朗读背诵的,所以考试一过,那些诗文就全丢光了,实在可惜!多读多记些优秀的诗词、文章,既能巩固自己以往所学,又能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语文修养。同学们看到江总书记在美国访问随口引用唐诗宋词时,都不禁赞叹江总书记在这方面的深厚功底,但这可不是凭空而来的呀,如果他以前不注意加强这方面的修养,他能够这样信口而出吗?所以,现在我向同学们提出以下要求——
在高中三年内,早读时要努力做到大声读,动手写,用心记,勤引用,将小学阶段背诵过的诗词和初中阶段背诵过的诗文,全部再作为早读课朗读、熟记的主要内容;按学习要求熟读、背诵高中课本里优美的诗文及要求背诵的课文;熟读最终能够背诵百首唐宋诗、百首唐宋词。并力争做到背得滚瓜烂熟。当然,读、背的最终目的在于用,所以在平时写作文或说话时,要尽量引用。如果在作文中恰当地引用了古诗文,则每引用一次,就另加5分。多引用,多加分!试想想,在写“勤俭”为主题的作文时如果能引用李商隐的“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在写春天的散文时能引用刘长卿的“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在写人际关系的文章时能引用陶铸的“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这些名诗名句,那么,阅卷的老师能不“眼前一亮,心头一喜”吗?
三、报纸杂志常翻阅
每天出版的报纸杂志里面都有大量的信息,其中亦不乏语文方面的知识。差不多每份报纸每周都会有文学版,每期都会有不少好诗文。即使是看每天的新闻、通讯,我们也可学到许多语文知识。甚至光是欣赏其中一些文章的标题,我们都能够收益良多(其中《羊城晚报》的文章标题很有品位,常常令人拍案叫绝,在全国同行中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所以,有看报纸杂志习惯的人,其语文基础一定不会差。有哪些报纸、杂志值得我们欣赏呢?报纸有《羊城晚报》、《中国青年报》、《南方日报》(我们是广东人,就应该热爱自己的家乡,应该了解家乡的情况)、《语文报》、《作文点评报》;杂志有《读者》(最好是每人都订阅,这是一份品位相当高、全国发行量最大的杂志,值得同学们订阅、珍藏)、《中学生》、《语文月刊》等。
我们还应养成一个好习惯,就是剪报——看到有好文章就剪下来,贴在自己的语文摘抄簿里。这样日积月累,你终有一天你会为自己拥有丰富的精神食粮而骄傲。当然,看多了,最好还能向报社投投稿。要知道,绝大多数作家都是这样起步的。
四、看书买书做书虫
喜欢看书的人,情操会更高尚些,眼界会更开阔些,语文知识也会更丰富些。为什么马克思、毛泽东的学识那么渊博?这是因为他们都是一只十足的“书虫”。毛泽
东就曾经说过:“我的文学功底之所以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我对书的爱不释手。”法国哲学家伏尔泰说得好:“当我们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们仿佛找到了一位好朋友;当我们再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所以,多进阅览室,多去图书馆,你会学到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书与报纸杂志的最大一个区别就在于收藏价值不同。从收藏的角度来讲,书的价值更高。作为一只书虫,在家庭经济允许的前提下,我们应尽量买一些有收藏价值的书,开始丰富自己小书柜的藏书,如《现代汉语词典》、《唐诗三百首》、《宋词精选》、《成语典故词典》、《语文演义》、“中国四大古典名著”等文史方面的书,都值得我们收藏。
近年来会考、高考都较侧重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和写作能力,喜欢看书、勤于思考的人,在这些方面的能力一定不会差的。
五、语文笔记贵坚持
以前同学们读初中时记语文笔记,可能都习惯于记些什么课文的标题、作者、时代背景、段
落及段落大意、写作特点的,抄完后同学们不爱看,考试前对复习也没什么帮助,久而久之反而使得同学们误以为学语文是那么枯燥乏味。其实,语文科是中学所有学科里内容最丰富、趣味性最强的学科,语文笔记自然有许许多多值得记的东西。那么,语文这门学科有哪些内容值得我们记呢?语文知识点(含各知识点的概念、运用实例、高考例题等),诗词名句、对联、名人名言,佳作美文(可包括同学写的优秀作文)及写作技巧归纳,错别字、病句搜集,文学常识这些都值得我们抄在自己的语文笔记簿上。如果同学们能按照我的要求去做,那么,语文笔记簿一定会是你爱不释手的笔记簿。
六、课外练笔不放松
任何一个人的写作水平,都是在勤奋练笔中提高的。虽说每学期老师会安排10次左右的作文训练,但仅靠这几次作文训练就想把文章写好是不可能的。有位名叫陈劲戈广东省高考作文状元。他成功的秘密是什么呢?在向师弟师妹们介绍自己的经验时,他十分轻松地说:“我根本没有被‘高考作文’这几个字吓倒,我是把高考作文当日记来写的。”原来他从小学起就养成了每天坚持写日记的习惯,直到高考前亦从未间断过。写多了,思维也就敏捷了,所以每当提起笔便“思如泉涌”,一两千言,洋洋洒洒,一挥而就。所以,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天天练笔,我们的写作水平就一定能有很大的提高。
练笔的题材广泛得很,校园中,家庭里,社会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都可以成为练笔内容;文体也可不限,记叙文、小说、散文、议论文、说明文、诗歌、
【篇四】高一语文必修一现代诗歌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一经典教案(免费)
《雨巷》教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语设计:戴望舒,中国现代著名诗人。现代派诗人,以一首《雨巷》赢得“雨巷诗人”的称号。今天我和大家一起走近雨巷,走近诗人那颗朦胧润湿的心。
一、朗读,体会情感。
点拨参考:总体节奏:舒缓悠扬。
1、第一节 “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悠长”,重叠运用,舒缓悠扬的节奏。这个词,要读出江南雨巷幽深、绵延、空蒙的特点。 “我希望逢着。”“希望”,应满含深情地读,读出希冀、企盼、向往的感情。
2、第二节、第三节 “丁香一样的。”丁香,散发出幽微的芳香,仿佛诗人正以鼻嗅之,读出心驰神往的情态。 “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哀怨”、“彷徨”,重叠运用,读时声音低沉舒缓,要读出诗人哀怨而又彷徨的心境。 “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回环复唱,诗歌的节奏巧妙地拉长,读时也要尽量拉长声音。
3、第四节、第五节 “她静默地走近。”“静默”,仿佛姑娘迈着轻巧缓慢的步履,向你走来,要读出这份悄无声息中的“静默”色彩,声音要低要沉。 “走过,走近”,仿佛姑娘正向你走来,你热切地注视着,眼神充满期盼和渴望,要读出这种惊喜。 “你梦一般的,你梦一般的凄婉迷茫。”“你梦一般的”,妙用复沓句式,形成诗歌回环往复的效果,要读出“梦”的飘忽、迷离。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远了”,读的声音要越来越轻,读出怅然若失,读出迷茫失落。
二、默读,整体感知。
1、这首诗写得美不美?是一种怎样的美? 明确:美,是一种凄凉的美、哀伤的美、朦胧的美。
2、这首诗的意境怎样? 明确:朦胧、含蓄、空蒙。
3、诗中都有哪些意象? 明确: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沾染了诗人情感而有所变形的形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诗中的意象有雨巷、丁香、油纸伞、篱墙。
第二课时
三、品味语言、鉴赏姑娘形象。
1、姑娘是怎样的一个姑娘?从诗中找出一句来概括。 明确:“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2、为什么说“结”着愁怨?“结”字有何意蕴? 明确:“结”字是用来写“丁香”的。古典诗中有这样的诗句“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结雨中愁”“结愁干绪”,“结”字写出丁香花的特点。丁香花,纤小柔弱,清香幽雅。花片单薄,花蕾丛生如结,不绽放,象征情结或心结。“结”,有凝固、阴郁的特质,写出了姑娘忧郁的气质,从骨子里散发出淡淡的哀愁,弥漫周身。
3、从诗中找出姑娘的动作、神态描写。
明确:①动作:“彷徨”“彳亍”。这两个词写出姑娘的迷茫、困惑、无助。
②神态:“冷漠、凄清又惆怅”。“冷漠”一词写姑娘孤独、忧伤中却透着高贵、傲气,很不容易接近。
③神态还有一个特写,就是姑娘的眼神,用“太息”“凄婉迷茫”来写的。“太息”,即叹息,写出了姑娘的神韵。姑娘眼神会说话,会传情,很有内涵。“凄婉”的“婉”字写出了姑娘性格的另一面,“婉”即“温柔”,姑娘虽然忧伤冷漠,但眼神中却有一丝温柔。
总结:可见这是一个美丽高贵的姑娘,是一个温柔忧郁的姑娘,是一个很有内涵很有气质的姑娘。
4、诗人与姑娘以怎样的方式相逢?有感情交流吗?从文中找出语言来回答。
明确: ①相逢方式:“飘过”(概括)
“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具体)
“静默地远了,远了”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
点拨:我和姑娘仅仅是擦肩而过,缘分很浅。我没有递上手中的伞,也没有缔结一段千古奇缘。 ②感情交流:“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
点拨:这是一个细节描写,是姑娘与我进行的感情交流,是唯一的交流。尽管我和姑娘各有各的方向,但毕竟有交会时互放的光芒。这个眼神,诉说的是一种理解、一种友爱、一种关怀。
四、探究诗人的情感和意象的象征意义。
1、为什么和姑娘以这种方式相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思?姑娘有什么象征意义?
点拨: ①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渴求。姑娘是诗人追求的那位可望不可即的伊人,“诗经﹒蒹葭”中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句子。 ②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理想的追寻。姑娘是美好事物的象征。理想还很朦胧,希望还很渺茫,但毕竟透出一点点星光。③表达了诗人对心灵慰藉的寻求。姑娘就是理解、关怀、支持自己的人。人从本质上来说是孤独的,萨特说“他人就是地狱”,人与人之间总是疏离、隔膜。对于一个在痛苦孤寂中挣扎的人来说,多希望有一个人能和自己互吐心曲。哪怕来自路人的一个理解的眼神,一个关切的月光,都将成为生命的支撑。“茫茫人海心无岸”,我们需要一种心灵的依托。
总结:古人说:“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不必追问得那么具体,不必回答得那么确切。这首诗,或许,就是一种隐蔽灵魂的宣泻。这是一个人在梦中流露自己的潜意识,像梦一般朦胧。
2、雨巷有何象征意义? 明确:戴望舒是江南人,杭州人,他少年时期就穿行于江南的这些小巷中。雨巷阴暗、狭窄、潮湿、幽深、空蒙,墙角长满了青苔,墙面已经剥落了。走在雨巷,心情很寂寥,很惆怅,也会像天气一样变得湿漉漉的。身不在雨巷,但心却可能在雨巷,我们的人生有时置于一个逼仄狭窄的境地,你会感觉路越走越窄,一片风雨凄迷,这便是我们人生的雨巷。
课后练习 写一篇随笔,化入为出,把自己的收获用文字记录下来。下面两题目中任选其一,写一段300字以上的随笔。(1)《雨巷》读后感 (2)《雨巷》中“姑娘”形象赏析
教案评价 《雨巷》这首现代诗歌,意境朦胧迷离,一位丁香般惆怅的姑娘彷徨在雨巷中,也彷徨在我们的心中。诗人想表达怎样的情感,我们很困惑。针对这种情形,本教案采用叠印剥离教学法,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地探究诗歌的深层意蕴。 本教案分五个层次,这五个层次中最重要的一层就是对姑娘形象的鉴赏。首先从诗歌的语言切入,从诗中找出姑娘的神态、动作描写;然后对语言进行品味揣摩,解读姑娘的形象。其中“冷漠”、“凄婉”这两个词很关键,要探究这两个词的深层意蕴,从而对姑娘形象有一个全面的把握。特别是“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中“太息”这个词,表达了姑娘怎样的情感呢?这一细节描写,也是诗中“姑娘”与“我”唯一的一次情感交流,一定要深入探究。 为什么要鉴赏姑娘形象呢?是为了进入教学的下一层次。我们不得不思考,为什么诗人希望在雨巷邂逅这样一位姑娘呢?为什么仅仅是“走近,走近”“远了,远了”“消了,散了,消散了”这样的相逢方法呢?这实际上已进入了教学的最深层次,即对诗歌深层意蕴的探究。本教案是分层解读文学作品的一个典范。“披文以人情”,层层剥离,不是对诗歌的拆卸和作贱,而是把诗歌的蕴味、情感、灵性融入了我们的心灵
《再别康桥》教 学 过程
一 、导语 佛云:人生有七大苦,我们前面通过《雨巷》的学习,品味到了“求而不得之苦。”人生第六苦就是“爱别离”。 别离是一种执着的苦。人生本来聚少离多,“多情自古伤离别”。冯至《别离》写道 “我们招一招手,随着别离|我们的世界便分成两个。” 离别时是痛苦的。待到花落云散,冬雷震震夏雨雪之时,才惊觉昨天的生活已是今天的美梦,所爱的终究像手中的沙一般飘扬而去,午夜梦回之际,这“爱别离”的滋味,怎一个“苦”字了得? 今天我们就来
学习一首描写离别的诗歌。看他对别离是一种怎样的描写,和一般的离别诗有什么区别。这就是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
《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 (板 书) 再别康桥
二、题解及作者介绍 (解释:康桥=剑桥=Gambriage)
作者: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早年留学英国剑桥大学,回国后写了一些积极向上的诗文。其代表作是《再别康桥》《雪花的快乐》《沙扬那拉》《这是一
个怯懦的世界》
“新月派”的主要人物还有闻一多《一句话》、朱湘《情歌》《关外来的风》等。 关于徐志摩,胡适有一个概括性的评论。说“他的人生观就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他就是为着他单纯的信仰而活。我们来看一看他的三个大字。 一是自由。徐志摩是一个富有浪漫主义的诗人。推崇自由的生活。 一是爱。徐志摩一向将爱情奉若神明,他认为是一切动力的源泉,他自己也曾经说过“生命之所在,就是为了爱”。关于他的爱情,我们都知道什么?在他死后三个女人扑倒在了他的墓碑前:这三个人分别是他的原配妻子张幼仪;还有,哪像天上的一片云,偶然投影在他波心的,但转瞬就消失踪迹的,没有结果的才女林徽因,这是他灵魂的伴侣啊,他曾经有一首诗写道“我将于茫茫人海之中,访我惟一灵魂伴侣,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如是而已”;还有一个就是为了她奢靡的生活,努力兼职都还养不活的交际花陆小曼。他的逝世也为了省钱养家而导致的。我们知道在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要从南京回北平,为了省钱,经朋友介绍而搭坐上了免费的邮班。但不幸的是途中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终年,34岁。太可惜了,是吧?
徐志摩的一生是为了爱情而存在的,他最终象划过天边的美丽的流星。
一个是美:如果说他对爱的追求献给了三个女人,那么他对美的追求就献给了他的诗歌。他的诗歌有三美的追求: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尤其是我们今天所学的这首《再别康桥》集中体现了他对美的追求。
三 、整体感知诗歌 (播放关于康桥的风光)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学习一下这首诗歌。听老师给大家配乐示范朗诵。 (老师朗诵) 这首诗歌给你们的整体感受怎么样?美吗?大家自己以自己的方式,出声读。老师不提任何要求。开始。 (学生整体朗读,老师指导。学生再反吟读。)
四、“三美”分析 (学生分析,老师点拨)
(一)音乐美和建筑美
这首诗歌特别具有音乐的美感。我们来看:全诗一共七节。每一节诗歌都押韵,而且首节和尾节的韵又相同。这就造成一种跌宕起伏和轻柔舒缓的旋律感。
形式上看,这首诗歌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很有建筑上的美感。
(二)绘画美
第一节:连用了三个“轻轻的”。这三个“轻轻的”是否重复与累赘。为什么?——前两个“轻轻的”是指来的轻轻和去的轻轻。只是来到这里,又只身离去。没人相接与相送,都是很寂静与落寞的。 第三个“轻轻的”是什么?我们轻轻的挥手,有什么感觉?大家示范一下,挥动你的手臂。如果很重的挥手,“走了,走了”,是一种什么感觉?很洒脱,很不在乎。而徐志摩的“轻轻的”招手,表现了他的一种什么心情——很不舍得离开。
第二节里面出现了一个意象。什么啊?“金柳”
我们看一下作者心中的金柳是一种什么感觉?(夕阳照射下的柳枝,被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色。那金色的柳条随风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一位美艳的新娘。这美艳的新娘,倩影倒映在康河里,也照映在我的心上。并激起层层的情感涟漪) ——像夕阳中的新娘。夕照霞辉,给她镀上了一层金光闪闪的颜色,她的玉树临风、婀娜多姿, 作者面对此景此情的感情是怎么样的?(眷爱康桥里的一草一木,如同迎亲娶新一般,深情痴迷。)
(课文描写了哪些意象,老师举例说明如“金柳”。同学们分析其他的意象。)
第三节描写了什么意象?“青荇”
康河里的水草随微波起伏,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中招摇,仿佛是在向诗人招手示意。在这仙境般的地方,诗人受到感染,情愿做一条水草,承受康河清波的爱抚。作者曾写过一篇文章《我所知道的康桥》在里面写道“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一个老村子“有一个果子园,你可以躺在累累的桃李树荫下吃茶,花果会掉入你的茶杯,小雀子会到你桌上来啄食,那真是别有一番天地。”作者甘心做康河里的一条水草。一个甘心可见作者对康河的眷恋,
第四节, “潭” -—拜伦潭
作者的视角由岸边的金柳,低头转向了水底油油的青荇。接着他把目光转向了拜伦潭。 那榆树浓荫覆盖着的清泉倒映着天上的虹,可以让人想象那五彩斑斓的景色充满了多么淳厚的诗意。在这里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作者彩虹似得梦,作者过去在康桥的美好的生活,像梦一样的生活。作者曾经写道:“1920年他在康桥度过了一年多真正悠闲自在的日子。据他后来回忆说,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康桥,再会吧。我心头盛满了别离的情绪,你是我难得的之际,我当年辞别家乡父母,登上太平洋去,扶桑风色,檀香山芭蕉况味,拼搏大海,开拓我心胸神意。如今都变成了梦里的山河。”
第五节 作者要去寻梦去了,寻找自己过去的美好的生活。他似乎忘记了,她是要离别康桥的。他撑了一个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一直到了星辉斑斓的,从夕阳一直到了星辉斑斓,可见作者在康桥停留的时间之长,这也说明作者不愿意离别康桥了。就在这种无意识中,作者忘记了他的即将的离别。而要在星辉斑斓里放声歌唱了。
第六节 作者突然从梦中回到现实,意识到我今天就要离开了。心情顿时为之沉默。离绪重重,他不能放歌了,只悄悄地吹奏别离的笙箫,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一切都寂然了。连青草丛中的夏虫似乎也体会到了别离之情,也为他保持沉默。往日康桥的欢乐笑语,都将使人的离去而寂寞。
第七节 呼应开头,云彩本来是不能带走的,然而使人却强调说“不带走一片云彩,”这种夸张的手法,表露出作者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温柔情意。
五 、情感分析小结(师生共同探讨)
这首诗歌的感情是一种极平常的离情和那种微波似的轻烟似的别绪。
感情主线是惆怅的哀惋的离情。第一节奠定了难舍难分的基调,第二、三、四、五节是对康桥美好的回忆,进而由此产生“寻梦”的幻想,第六、七节,又从美丽幻想中回到现实,呼应开头,抒发别离的惆怅与哀思。因此主线是离别之情的“愁——乐——愁”。梦醒了,才知道无路可走的悲痛。
但我们看他的离别和别的离别诗有什么区别?
古往今来,离别总给人一种沉重悲伤的感觉。古江淹在《别赋》中感叹:“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道出了离别让人黯然销魂的特点!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古人在别离的时候,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或执手叮咛,或牵衣顿足,其中总有“多情自古伤离别”的味道。离别一般是很感伤的,很沉重的一种感情。那我们来看一下这首诗歌的离别的味道怎么样,有很沉重的感觉吗?为什么?
(还有许多学生学过的离别诗,老师可根据情况举例)
这首诗歌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没有声音的存在,一切都是静悄悄的,连“夏虫都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一点声音也没有,在这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的环境中,没有任何的叮咛执手,就会增加一份飘逸的成分,而少了一份沉重。
另外,这首诗歌,诗人选择的独具特色的意象,诗中借以抒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青
荇”“青草”“星辉”等自然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有一种脱俗的清新感。
六、再次诵读,伴以轻柔的欧洲田园风格的音乐,同时播放关于康桥的风光片。
七、分组朗诵,在组内评选出读得最好的组员。
板书设计
云彩 ……
金柳 ……
青荇 依恋之情 …
潭水
长篙 ……
星辉 ……
(客观物象)+(主观情意)= 意象
作业布置 1、 每人写一首小诗,借景物抒发某种感情。 2.试和徐志摩的另两首诗比较赏析: 沙 扬 娜 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场娜拉!
偶然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无需惊讶,更无需欢喜/转瞬间我便消失了踪影/我们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这相互交汇时的光亮
五.总结诗歌特点:
1.构思别出心裁,不落俗套。
首先,诗人避开了一般别离诗的告别对象。一般别离诗告别的是人,这首诗告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其次,诗人为离别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气氛。一般离别,或执手叮咛,或牵手顿足,其中总带点“伤离别”的味道。而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其三,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的轰鸣。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2.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美
七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给人带来视觉上美的享受,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拍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榆阴下的长满浮藻的青潭等等。而且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都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3.表现对个人自由天性的追求,从侧面表现了五四以来的时代精神
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他发现的“康桥世界”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自然保护区”。在诗中,他与大自然似乎有一种本能的感应和认同,与大自然达成和谐,如“我”与“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觉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魅力,“我”想化入康河柔波之中作“一条水草”的体验等。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
学习目标:
(1)学习整体感知诗歌,比较鉴赏诗歌。
【篇五】高一语文必修一现代诗歌教案
高中人教版新课标高一语文必修一全册版教案全集
高中人教版新课标高一语文必修一全册免费版教案全集.txt机会就像秃子头上一根毛,你抓住就抓住了,抓不住就没了。我和你说了10分钟的话,但却没有和你产生任何争论。那么,我们之间一定有个人变得虚伪无比!过错是短暂的遗憾,错过是永远的遗憾。相遇是缘,相知是份,相爱是约定,相守才是真爱。高中人教版新课标高一语文必修一全册免费版教案全集
高一语文第一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1、沁园春?长沙?教案
【背景资料】
一、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 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 这首词。据《湖南全省第一次工农代表大会日刊》载:“毛先生泽东去岁回湘养疴,曾于湘潭衡山一带,从事农民运动后为赵恒惕所知,谋置先生于死地。先生闻讯,间道人粤。”
二、补充注释
《沁园春》:词牌名。沁园:东汉明帝女沁水公主的园林,后为外戚窦宪所夺(见《后汉书》)。《沁园春》词牌,相传由此得名。据《词谱》载,《沁园春》双调,114字。上片13句,四平韵;下片12句,五平韵。
【示范教案】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沁园春 长沙》的写作背景。
2.了解词的发展简史。
3.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二、能力培养目标
1.训练学生诵读能力。
2.着重训练学生抓准词中意象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1.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情的热爱。
2.感受革命前辈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珍惜今天的一切,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热情。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以乐景写哀,景中寓情,情中显志。从词中可以感受到词人的心情是惆怅的,写的又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 调,词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的。原因在于越写山河的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词人正是在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 革命精神。当然,这里面也含有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
2.对比手法的运用。
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 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
对比。
3.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争”字、“击”字、“翔”字等都极为准确精当。
【解决办法】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
2.补充古诗文(小说、戏剧)中学生能懂的例子作佐证。
3.精讲必要的历史知识。
【学生活动设计】
1.课外提前准备:注音,细读注解,反复读,完成预习作业。
2.课堂随教师诵读——美读——成诵。
3.观看多媒体。
4.自由讨论。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课内美读成诵。
2.通过抓住主要意象来把握内容大意。
二、诵读 背诵
1.抽查学生朗读,教师点评。
2.教师范读或放录音。
3.全班诵读,背诵。
三、简要交代写作背景
1.指导阅读词前说明文字。
2.对下阙有关内容的解说。
这首词写于1925年深秋,大约是毛泽东同志离开湖南前往当时革命活动的中心广州时。毛泽东同志从1911年至1925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 革命活动。这期间,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都是影响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这样 的岁月,如历史群山中耸峙的一座又一座峥嵘高峰。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粪土当年万户侯”。
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同志在长沙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和湖南自修大学,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等军阀的活 动。特别是创办《湘江评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湖南地区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四、带着练习二,就“意象”问题作必要的点拨
“意象”是意中之象,即融人了词人情思的形象。本词的上片描写了一幅湘江秋景图,通过寒秋、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竞自由)等意象,形象地表现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 词用最凝炼的语言塑造形象,表达感情和思想。把握意象,可以从释句入手,释句则应从理解字面意思入手,抓住富有表现力、含有丰富意蕴的关键词、句来分析, 尽量做到抽象的诗句、词句能够阐释,含蓄的句子能够解释。在理解和感悟的基础上,把握意象,还应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凭着联想和想象,补充字面所没有或作 者有意省略的细节,揣摩语句的言外之意,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画面并感受之,领略之,品味之。
研究型拓展(多媒体字幕)
1.把这首词和《舶沁园春 雪》作比较,自选角度,写300至400字赏析短文。
2.把《沁园春 长沙》和王安石的《桂枝香》作比较赏析。
附1: 桂 枝 香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掉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豪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四。
附2:板书设计:
万山 峥嵘岁月
意象 湘江 看 作者:“立”于“寒秋” 忆 同学少年 战斗 万类 中流击水 精神 附3:参考资料
周汝昌 《词的欣赏》 曹雄飞 《诗歌鉴赏的要点和步骤》
.
……………………………………毛泽东
2、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案
雨巷
【教学目的】
体会诗歌创造的朦胧迷离,低回动人的意境。
【教学设想】
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歌情感。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今年夏天有一个很明显的天气特征,是什么?
生答:“多雨!”
一到阴雨的天气,天是湿漉漉的,地是湿漉漉的,让我们的心情不由得也有几分湿漉漉的。雨总是带给我们一些莫名的忧郁、无可名状的哀伤,但这 种微妙的情绪又很难准确把握,用语言传神地表达,“雨巷诗人”戴望舒非常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下面,就让我们共同走进<<雨巷> >。
二、作者简介
“雨巷诗人”的大名我们早已听过,有谁知道作者的基本情况?
根据学生回答总结:戴望舒生于杭州,望舒是他给自己起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望舒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纯洁而温柔,多情又潇洒。
戴望舒出生于3月5日,照西方星象学的说法,属于双鱼座。双鱼座的人浪漫柔情,以爱情为生命的养分,意志薄弱,喜好幻想,逃避现实,优柔寡断 。戴望舒就是典型的双鱼座性格。 三,诗歌赏析:
1、有这样温柔多情的笔名,又有这样浪漫柔和的性情,戴望舒笔下流淌出来的诗句也必然是细腻多情的,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欣赏这首《雨巷》。
师配乐朗诵。
2、欣赏完了这首诗,我们不约而同地感受到了《雨巷》的魅力,那麽,你们觉得这首诗美在何处?高一语文必修一现代诗歌教案
有好几个男生脱口而出”丁香一样的姑娘美!”(生笑)
这个姑娘美在何处?她长什麽模样,穿什麽衣服?(生安静)
无从知道,那何以见得这姑娘的美?
3、从文本中,我们只知道她是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板书:丁香)丁香是什麽样的呢,有同学见过吗(展示丁香图片)?
丁香,又名紫丁香。春季开花,花紫色,密集成圆锥花序。有淡雅细沉的香气。因为它的高洁与冷艳,文人墨客把它作为哀婉、愁怨、惆怅的象征反 复吟咏,古来已久。唐代诗人李商隐有诗曰:“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唐中主李璟词曰:“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可见,丁香在古典 文学当中是个“愁品”,是柔弱和哀愁的象征物。那麽,丁香一样的姑娘会是个什麽样子的姑娘呢?
生1:应该是一个纤弱的、优雅的、楚楚动人的、惹人爱怜的小家碧玉。
生2:应该是忧郁的,你只要多看一眼就忍不住被吸引的姑娘。
同学的描述很形象生动,这样一个动人的姑娘,我们忍不住都想看一看她那俏丽的脸庞,看一看她到底长什麽模样呢?
我们看不到,就连诗中的我也看不到。因为,姑娘打着一把油纸伞。我想请同学们注意这把油纸伞。(板书:油纸伞)大家最早听说油纸伞是在哪个故事里?
生齐答:《白蛇传》。
油纸伞出现在白娘子初遇许仙的旖旎传说里,出现在丹青绘就的江南烟雨中,出现在少女玲珑的舞蹈中,也出现在歌曲动听的旋律中,不知不觉当 中,油纸伞已经定格为美的背景、美的点缀。现在,这把油纸伞出现在丁香姑娘的肩头,我们单只看到伞,已经觉得它很美,那麽它点缀的姑娘呢?
生:肯定更美!
油纸伞的出现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雨——春雨。大家熟悉的朱自清先生的《春》中是怎样描绘春雨的?
生:象牛毛、象花针、象细丝,细细的、密密的。
宋人秦观又在词中这样描绘春雨:“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春雨也是一个惹人闲愁几许的经典意象。(板书:春雨)而《雨巷》则把 文人对雨的喜爱推向了极至:象一幅微微泛黄的旧水墨画,自在飞花、无边丝雨之中,一个长发披肩的女子,从雨巷中袅袅走来,携着一缕丁香花的幽香,载着一怀 嫣然极致的心事,有叹息,但不哀伤,有顾盼,但不凄然。
4、至此,丁香姑娘已经成为抒情主人公和我们读者共同的期盼和向往,那麽,我们是不是可以说,这个美好的令人向往的姑娘就是诗人爱情向往的象征?
生回答,师归纳总结:既是又不是。丁香姑娘可能是诗人渴望而终未能得的爱情,可能是青年时未酬的壮志,可能是年少时青涩的一个愿望,也可能只是对曾经偶遇的少女倩影的空自怀恋,所以,丁香姑娘是一切转瞬即逝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美好回忆的寄托。
诗人只是通过她来表达这种对于美好事物的飘忽短暂、转瞬即逝的痛惜和追忆,念念不忘却又无从把握,只剩下淅沥春雨中的深深追忆,只剩下物是人非之后的无可奈何。尽管全诗没有一句直白的情语,但情语却已洇染在委婉的景语之中了。同学们总结一下,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生回答,师归纳总结:对丁香姑娘的期盼,对眼前现状的迷茫和对往昔之美的深深追忆。
四、延伸拓展:
其实,对美的追忆和留恋是人类共同的情结,古今中外,概莫如此。同学们能否联系一下自己的阅读和欣赏的经验,谈谈自己的理解?
学生踊跃发言:
生1:李商隐的《锦瑟》中有“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教师点拨)这段感情早已经逝去了,只剩下当事人面对着多少年后的物是人非来深深的怀恋,然而无论心里有多少痛惜,曾有的深情却也无可挽回了。当初怎麽就不知道珍惜呢?
生2:王菲的歌曲《沧海蝴蝶》中有一句歌词特别动人,“给我一刹那,对你宠爱;给我一辈子,送你离开。”(教师点拨)两个人的交会只有一刹那,于是两个人的相互温暖也只在一刹那。短暂的宠爱过后,用漫长漫长的一生来回味这一刹那,珍藏这一刹那,于是,刹那即永恒。
五、布置作业:
1、熟读成诵,在反复诵读中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
2、联系自己的情感体验,写一篇随笔,写下自己对某件往事、某人某物的回忆。 再别康桥
【教学目的】
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A。 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B。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
1。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2。《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
一。导语: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 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他的不少诗作,神秘、膘胧、感伤、颓废的倾向明显,但也不乏语言清新、比喻贴切,具有轻柔明丽风格的佳作。选自《猛虎集》的《再别康桥》就以音节和谐、意境优美,备受读者们的青睐。 1931年11月19日,他搭“济南号”飞机从南京到北京,在距济南50里的党家庄,忽 遇大雾,飞机触山着火,不幸遇难。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再别康桥》中的诗句竟成了他的语。他真的化作一片“云
【篇六】高一语文必修一现代诗歌教案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诗两首教案
诗两首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鉴赏诗歌语言的基本方法,仔细揣摩优美的诗句,品味诗歌语言之美。
2、理解诗歌的情感,分析情感与语言之间深刻的关系,体会优美的意境所造就的艺术效果。 过程与方法
1、朗读教学,以多种形式、多种手段反复诵读,感受语言之美。
2、合作探究,品悟意境之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感悟诗人的情感美,接受一次美的洗礼,获得一次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美之所在、美之真谛。
教学方法
诵读法、感悟法、探究法高一语文必修一现代诗歌教案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带
教学时间
安排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一到阴雨的天气,天是湿漉漉的,地是湿漉漉的,让我们的心情不由得也有几分湿漉漉的。雨总是带给我们一些莫名的忧郁、无可名状的哀伤,但这种微妙的情绪又很难准确把握,用语言传神地表达,“雨巷诗人”戴望舒非常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下面,就让我们共同走进《雨巷》。
二、文本解读
(一)知识积累
1、作家作品
戴望舒,原名戴朝实又名戴梦鸥,1905年出生于杭州。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他的成名作《雨巷》即收入此集中。1933年8月出版了《望舒草》1948年出版了《灾难岁月》一生留下了诗篇92首。《雨巷》写于1928年,是诗人前期的代表作,这是一首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朦胧美的象征诗。这首诗发表后,戴望舒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称。
2、写作背景
《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一二岁。一年多以前,他与同学杜衡、施蛰存、刘呐鸥一起从事革命的文艺活动,并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用他的热情的笔投入了党的宣传工作。1927年3月,还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过。“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望舒草/序》)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中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这种彷徨感伤的情绪,不能
笼统地说是纯属个人的哀叹,而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来在诗人心中的投影。《雨巷》则用短小的抒情的吟诵再现了这部分青年心灵深处典型的声音。在这里我们确实听不到现实苦难的描述和反叛黑暗的呼号。这是低沉的倾述,失望的自白。然而从这倾诉和自白里,我们不是可以分明看到一部分青年人在理想幻灭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吗?失去美好希望的苦痕在诗句里流动。即使是当时的青年也并非那么容易受着“欺骗”。人们读了《雨巷》,并不是要永远彷徨在雨巷。人们会憎恶这雨巷,渴望出离这雨巷,走到一个没有阴雨,没有愁怨的宽阔光明的地方。
(二)信息筛选
听录音朗读,提问:
1、这首诗的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朦胧。整首诗都笼罩在朦胧的意境之中。
2、作者为了能营造成这种朦胧的意境采用了哪些意象(或者说是景物)?
明确:一共是六个,主要是三个意象(景物)。
第一个是油纸伞。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免得喧宾夺主,落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梦意境。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平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
第二个是雨巷。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这是种优美的意境。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结合自身住在胡同的经历)
(三)能力提升
1、姑娘是怎样的一个姑娘?从诗中找出一句来概括。
明确:“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2、为什么说“结”着愁怨?“结”字有何意蕴?
明确:“结”字是用来写“丁香”的。古典诗中有这样的诗句“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结雨中愁”“结愁干绪”,“结”字写出丁香花的特点。丁香花,纤小柔弱,清香幽雅。花片单薄,花蕾丛生如结,不绽放,象征情结或心结。“结”,有凝固、阴郁的特质,写出了姑娘忧郁的气质,从骨子里散发出淡淡的哀愁,弥漫周身。
3、从诗中找出姑娘的动作、神态描写。
明确:①动作:“彷徨”“彳亍”。这两个词写出姑娘的迷茫、困惑、无助。
②神态:“冷漠、凄清又惆怅”。“冷漠”一词写姑娘孤独、忧伤中却透着高贵、傲气,很不容易接近。
③神态还有一个特写,就是姑娘的眼神,用“太息”“凄婉迷茫”来写的。“太息”,即叹息,写出了姑娘的神韵。姑娘眼神会说话,会传情,很有内涵。“凄婉”的“婉”字写出了姑娘性格的另一面,“婉”即“温柔”,姑娘虽然忧伤冷漠,但眼神中却有一丝温柔。
总结:可见这是一个美丽高贵的姑娘,是一个温柔忧郁的姑娘,是一个很有内涵很有气质的姑娘。
4、诗人与姑娘以怎样的方式相逢?有感情交流吗?从文中找出语言来回答。
明确:
①相逢方式:“飘过”(概括)
“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具体)
“静默地远了,远了”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
点拨:我和姑娘仅仅是擦肩而过,缘分很浅。我没有递上手中的伞,也没有缔结一段千古奇缘。
②感情交流:“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
点拨:这是一个细节描写,是姑娘与我进行的感情交流,是唯一的交流。尽管我和姑娘各有各的方向,但毕竟有交会时互放的光芒。这个眼神,诉说的是一种理解、一种友爱、一种关怀。
(四)分析鉴赏
1、为什么和姑娘以这种方式相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思?姑娘有什么象征意义? 点拨:
①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渴求。姑娘是诗人追求的那位可望不可即的伊人,“诗经﹒蒹葭”中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句子。
②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理想的追寻。姑娘是美好事物的象征。理想还很朦胧,希望还很渺茫,但毕竟透出一点点星光。
③表达了诗人对心灵慰藉的寻求。姑娘就是理解、关怀、支持自己的人。人从本质上来说是孤独的,萨特说“他人就是地狱”,人与人之间总是疏离、隔膜。对于一个在痛苦孤寂中挣扎的人来说,多希望有一个人能和自己互吐心曲。哪怕来自路人的一个理解的眼神,一个关切的月光,都将成为生命的支撑。“茫茫人海心无岸”,我们需要一种心灵的依托。
总结:古人说:“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不必追问得那么具体,不必回答得那么确切。这首诗,或许,就是一种隐蔽灵魂的宣泻。这是一个人在梦中流露自己的潜意识,像梦一般朦胧。
2、雨巷有何象征意义?
明确:戴望舒是江南人,杭州人,他少年时期就穿行于江南的这些小巷中。雨巷阴暗、狭窄、潮湿、幽深、空蒙,墙角长满了青苔,墙面已经剥落了。走在雨巷,心情很寂寥,很惆怅,也会像天气一样变得湿漉漉的。身不在雨巷,但心却可能在雨巷,我们的人生有时置于一个逼仄狭窄的境地,你会感觉路越走越窄,一片风雨凄迷,这便是我们人生的雨巷。
(五)合作探究
在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是重要的一个意象,雨巷、油纸伞、丁香等意象都是为了表现女子的形象而服务的。那么诗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象征着什么?
明确:诗中的我在寂寞的雨巷中“彷徨”,“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的一个姑娘,但这个姑娘同时又带着淡淡的忧愁,正如作者所说的“丁香一样的忧愁”她的心境和“我”的心境有相同的地方,仿佛是“我”的影子。作者希望她能找到出路,同时希望自己也能找到出路,但是连这最后的一点希望也消失了。“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而“我”仍旧彷徨在这雨巷,仍旧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般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诗人将丁香般的姑娘写得那般清雅,凄美、飘渺、哀怨,使这个雨巷包含了丰富的内容,象征着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雨巷》是诗人寂寞心灵的痛苦歌唱,诗人把美好生活虚拟成了丁香般的姑娘。诗人明明看到了她,却又无法走近她,像梦一样来,又像梦一样地飘逝。
(六)拓展探究
其实,对美的追忆和留恋是人类共同的情结,古今中外,概莫如此。同学们能否联系一下自己的阅读和欣赏的经验,谈谈自己的理解?
明确:(1)李商隐的《锦瑟》中有“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教师点拨)这段感情早已经逝去了,只剩下当事人面对着多少年后的物是人非来深深的怀恋,然而无论心里有多少痛惜,曾有的深情却也无可挽回了。当初怎么就不知道珍惜呢?
(2)王菲的歌曲《沧海蝴蝶》中有一句歌词特别动人,“给我一刹那,对你宠爱;给我一辈子,送你离开。”(教师点拨)两个人的交会只有一刹那,于是两个人的相互温暖也只在一刹那。短暂的宠爱过后,用漫长漫长的一生来回味这一刹那,珍藏这一刹那,于是,刹那即永恒。
三、课堂小结
读诗就是感受其美。上一课毛泽东的词给我们的是壮美的情感体验,今天这首诗给我们的是优美的情感熏染。都是美。
《雨巷》这首诗之所以流传至今,主要在于它艺术上的成功。诗人将外国的表现手法与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妙意境,相当完美地融为了一体。所以,著名诗人、学者卞之琳说:“《雨巷》读起来好像旧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的扩充或者‘稀释’。”
四、作业设计
明天我们要继续创造美。今天的作业是请每一位同学为两首诗当中的一首,选择一段你认为合适的乐曲,进行配乐朗诵。
第二课时
一、导语设计
佛云:人生有七大苦,我们前面通过《雨巷》的学习,品味到了“求而不得之苦。”人生第六苦就是“爱别离”。
别离是一种执着的苦。人生本来聚少离多,“多情自古伤离别”。冯至《别离》写道“我们招一招手,随着别离|我们的世界便分成两个。”
离别时是痛苦的。待到花落云散,冬雷震震夏雨雪之时,才惊觉昨天的生活已是今天的美梦,所爱的终究像手中的沙一般飘扬而去,午夜梦回之际,这 “爱别离”的滋味,怎一个“苦”字了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离别的诗歌。看他对别离是一种怎样的描写,和一般的离别诗有什么区别。这就是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
二、文本解读
(一)知识积累
1、作家作品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再别康桥》这首诗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2、播放《再别康桥》朗读带,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
青荇xìng 长篙gāo 漫溯sù 浮藻zǒo 笙箫shēng
(二)信息筛选
引导启发学生自己诵读体会,师生共同总结各小节内容。
第一节:透露对康桥难分难舍的深情。
第二节:写岸边柳树倒映在康河的情景。
第三节:写康河里水草随微波起伏。
第四节:写榆树下的清潭和联想。
第五节:向草色深处漫溯,向星辉斑斓里放歌。
第六节:在寂静的夜晚吹秦离别的笙箫。
第七节:照应开头,表现对康桥的一片温柔情意。
(三)能力提升
《再别康桥》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经典作品,语言华美。尽管这是一首现代诗歌,但却处处流淌着中国古典诗歌的韵致。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对语言的深层意蕴的探求,我们获得的是美的感悟、情感的共鸣。请同学们运用增删调换法和联想想像法,找出你最有感悟的地方,说出你的体会。(交流品读结果,教师点拨升华)
(1)第二节诗
意象:金柳
①“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金柳”是“新娘”,这是什么手法?有何情味? 明确:比喻。让“金柳”幻化为美丽的新娘,这是绝美的比喻。柳宗元“一树春风万千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杨柳细、嫩、柔、软,春风吹来,万千枝条婆娑起舞,婀娜多姿,牵扯着离人的愁绪,弄得人心烦意乱。志摩是深谙中国古典文学的,让康河畔的金柳幻化为美艳的新娘,这里一定有离情,也体现了诗人唯美的情怀。
②“荡漾”换成“浮现”,可以吗?为什么?
明确:换了,情味就变了。“荡漾”写出了一种心泉摇曳的美。心泉波动,荡起层层涟漪,写出了诗人温柔而又缠绵的情怀。那康河畔的艳影,会永存诗人的心间。我们可以用这个词造一个句子,如“你的笑容荡漾在我的心间”。
(2)第三节诗
意象:青荇
①“油油的”换成“轻快的”,可以吗?
明确:不可以,“油油的”,有一种光滑、细腻、随意的感觉。写出水草色浓,青翠碧绿;写出水草态美,美好轻盈。
②“招摇”换成“摇摆”“摆动”,可以吗?
明确:不可以。a“招摇”,贬义,如“招摇过市”“招摇撞骗”,张扬外露。诗中却是褒义,写出水草的无拘无束,有一种自在地狂野。诗人想做一条水草,隐身于水底,接受康河的爱抚和洗礼。b“招摇”,也有“摆手”“招手”的意思,康河里的水草向诗挥手致意,对诗人的到来表示欢迎。
③“甘心”有何情味?
明确:心甘情愿的意思。物我合一,表达了诗人对康河的永久感情,愿意永远留在康河,“生于斯,长于斯”。徐志摩至情至性,一生的三大追求是爱、自由与美。“甘心”二字,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渴求。
(3)第四节
意象:天上虹
①“揉碎”这个词用得好吗?是不是有点破坏情调呢?这个词换成“辉映”,可以吗? 明确:a“揉碎”一词,实际上是说天上虹辉映在拜伦潭中,但是浮藻掩映,斑驳陆离,才会形成破碎感,用得很准确。
b表面上说虹碎了,实际上是说梦碎了。拜伦潭有诗人最美好的记忆,诗人曾在榆阴下读书、乘凉、遐思。梦是美丽的,但现实是残酷的。康桥唤醒了志摩内心的浪漫和诗意,滋润他饥渴的心田。但他唯美的情怀,他浪漫的情致,在这里得到了极致的张扬。但一别数载,物是人非。“揉碎”这个词里,有世事的变迁,有人生的无奈,有岁月的沧桑,有生活的艰辛。 ②“沉淀”一词好在哪里呢?有何情味?
明确:历时久远,经时间岁月的筛选,最终保留下来的,都是最真最美的记忆。“沉淀”一词,写出了梦的永存。梦虽破碎了,但残留于心底的,最终会成为晶莹璀璨的记忆。
(4)第五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