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我与地坛高一 高一我与地坛赏析

高中作文 zuowen 2浏览

【 – 高中作文】

【篇一】我与地坛高一

重读《我与地坛》(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师随笔)

前几天,又读了几遍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这一读,勾起了我许多相思,溢出了无数眼泪。朴实无华的文字,真切实在的情感,让我不能不想起家人,想起过世的父亲和母亲,想起我们常谈的“母爱”和“孝道”。

生活:平凡而实在

文章先从作者与古园的缘分写到古园本身,写到他在这里的思考以及从思考中得到的对生命的感悟。

“我”为什么要去地坛呢?因为地坛与“我”有说不清道不明的“缘分”。“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经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我”在残疾之初,悲痛欲绝,感觉前途渺茫暗淡,以致一次又一次在死亡的边缘徘徊,没想到偶然走进了古园,顿生同病相怜之感。这荒芜冷落的园子正是“我”悲苦命运的写照,让“我”得到了一丝慰藉。这座古园映照了“我”的生活,仿佛能感知“我”内心的苦痛和迷茫,园中那些荒芜冷落却并不衰败的景象给了“我”生命的启示。

大家知道,史铁生是在最猖狂的二十岁年龄上下不幸瘫痪的,其苦痛是无以言说的。面对泡了15年的古园,他思考了些什么?第一,身体残疾了,生命是不是就终结了?是不是就要一死了之?第二,我为什么要出生?第三,我应该怎样生活?作者“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想了好几年”,最后终于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既然如此,那该怎样活下去呢?洋溢着顽强生命力的古园让作者感知到了对生命的热爱和眷念,摆脱了生与死的纠缠,从而从残疾自伤的阴影中走了出来。作者具体刻画了哪些景致呢?寂静却安详的石门中的落日,苍凉却张扬着生命多姿多彩的高歌的雨燕,似乎讲述着青春童话的雪地上孩子们的脚印,还有苍黑的古柏,暴雨中草木泥土的气味,以及秋风里落叶的味道……这些对古园的具体而形象的描绘,细腻深刻,写得深沉而又令人心碎,执着而又引发人们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它们虽然生长在这落寞的园子中,却都显示出了顽强的生命力。正是这并不衰败的园子中时时处处洋溢着的生命的律动,包孕着难以言说的永恒与瞬间、古老与新鲜、沉静与涌动、博大与纤细给了作者强烈的心灵震撼,引发了他对生命的长久的思考。

《我与地坛》的后几节里作者还写了几个和他有几分相似命运的人,也多次说到关于生命和命运的理解。有坚持练声、声音还算不错的高声歌唱的青年,有从青年跑到中年、终于引发专业人士感叹的想改变命运的长跑朋友,还有一位漂亮但却弱智的姑娘……他们都和史铁生的命运或客观或主观的相似。他于是感叹:“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于是,他“看穿了死是一件无需乎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为什么要活下去试试呢?好像仅是因为不甘心,机会难得,不试白不试”,“死神很守信用,试一试不会额外再有什么损失。说不定倒有额外的好处呢是不是?”作者经历了种种磨难,见识了并不完全相同的各种不幸人生,想到世上并不是他一个人残废了,想到身体健全的人生活和工作上的不顺可能更是难受,史铁生终于“悟道”,知道了人之所以恐慌原来是有欲望,人之所以不满足原来是因为欲望没能变成现实。他感叹,“别忘了人真正的名字是:欲望。所以那您知道,消灭恐慌的最有效办法就是消灭欲望。可是我还知道,消灭人性的最有效地办法也是消灭欲望。”我亲爱的朋友,当你读到这些从心海最深处发掘出来并无私奉献给你的文字,你的内心难道没有为之感动,甚至战栗?难道没有惊讶世上居然有如此朴素和坦诚的告白?在这里,史铁生的语言是质朴的,质朴得有如他残疾的身躯毫不掩饰;史铁生的心思是坦率的,坦率得丝毫不避嫌他人的苦楚和残缺。他毫无顾忌地把自己真实而难得的人生感悟赤裸裸地撕裂开来展示给了大家。然而,正是这样质朴而坦率的心灵告白,正是这样真切而近乎颓废的赤裸展示,才让我们这些在大千世界中奔波劳碌的凡夫俗子震撼和反思,才让那些没经历过什么风雨的家鸽乳燕体验出了世事的艰辛和无奈。

是的,我们生活的世界绝不会是风平浪静的。路遥的长吃的是柴米油盐酱醋茶,说的是张家长李家短。既然来到世上一遭,那些不能由我们决定和选择的东西就让它随风西去吧。我们要做的是,来的时候是赤条条的,去的时候呢?是万年遗臭,还是百世流芳?是碌碌无为,还是奋发作为?《千字文》中说,“尺璧非宝,寸阴是金”,看来,实实在在的生活,踏踏实实的前进,恐怕也是上帝给我们安排好了的。

母爱:深沉而伟大

作者爱地坛,更深爱着自己的母亲,尤其是在体会到母亲难言的痛苦和无尽的关爱之后。

开始,作者是不理解母亲的,只是时时刻刻在想着自己不幸的命运;等到真正读懂母亲,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时候,母亲却永远离开了他。此时,作者才对母亲重新审视,才对母爱有了细心的体察。

作者表达的对母亲的爱是深重而沉痛的。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因为她有一个长到20岁忽然截瘫的儿子,尽管她情愿瘫痪的是她自己。

我们一起来读读文章是怎样描写的:

“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会理解儿子的母亲。”“她知道得给我一点独处的时间,得有这样一个过程。”“每次我要动身时,她便无言地帮我准备,帮助我上了轮椅车,看着我摇车拐出小院”。“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待她再次送我出门的时候,她说:‘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我说这挺好。’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母亲这话实际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祷告,是给我的提示,是恳求与嘱咐。”

朋友,当你读到这些话语的时候,你想到了母爱的无私和伟大吗?你看到了母亲无言的理解和无可奈何的准备吗?你听到了母亲自言自语似的痛苦吗?

史铁生的母亲面对倔强而残疾的儿子,她只好默默地承受,用无私的母爱包容着儿子的一切;她只好一天天地熬,慢慢地等,等待痛苦而还不省事的儿子早点走出那可怕的阴影。但她终于没能等到。儿子成功之日,是多么渴望母亲能和她一起分享。遗憾的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往而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见者,亲也”。作者再也无法报答母亲的哀痛是可想而知的。母亲当年到古园中找“我”的时候,为了顾及“我”自私而脆弱的面子,有意识地不让“我”发觉,而“我”却似乎故意躲进密密的矮树丛,“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而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但这绝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这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但这倔强只留给我痛悔,丝毫也没有骄傲”。于是,作者又摇着轮椅来到古园,他反复地想,为什么母亲不能再等两年?他埋怨上帝的不公,痛悔自己早日的不省事。他反复想着同一件事,就像他当初反复思考生命与死亡一样:母亲已经不在了,这也是无可辩驳的事实。这时候,母亲的明智与痛苦,深沉与伟大,才在他心中“渗透得深彻”;母亲那艰难的命运,坚韧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在作者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从而使他对无私的母爱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对生活,对未来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读到这儿的时候,我的鼻子不禁一酸:这分明就是伟大的母亲的塑像啊!这是母爱无私,伟大,深沉和痛苦的缩影啊!我的母亲似乎没有史铁生母亲那样明智和富有远见,只是一位除了自己的名字认不了几个字的农村妇女,当年我不争气没能应届考上大学,她很不乐意花钱让我复读,说不如把钱拿来盖房学手艺赚钱娶媳妇。我那时很气她的话,认为她目光短浅鼠目寸光,认为她并不真正关心儿子的前途命运,只是吝啬她的可怜的钱财。当四年前才六十出头的一直病怏怏的母亲在父亲离世两周年之际就紧跟而去之后,当我自己的儿子也一天天大起来的时候,我终于才明白,这世界上有哪一个狠心的母亲不想自己的儿子平安幸福的呢?我想起了读高中时一到周末母亲总要想法给我弄大块的回锅肉解馋,想起了母亲总要反复叮咛的“注意车子”“放假了就回来”,想起了因我的叛逆和无知寒假不去补课而导致的母亲的絮叨和无奈,想起了我工作后母亲每到春节就盼着儿孙回家团聚的已经浑浊不清的眼神,想起了母亲去世也要坚持等到儿孙到堂才闭上眼睛……这一个个的镜头,一件件的琐事,有几个儿女从来没有碰到过呢?又有几个儿女从来没有埋怨过呢?在甘肃兰州城黄河岸边中山桥附近,有一座“黄河母亲”形象的雕塑。今年暑假旅游到了那里,我们要儿子在那儿留影,因为晕车,因为太阳,因为人太多要排队,他很不情愿,扭扭捏捏,最终没拍成。是的,爸爸妈妈从来没有离开过他,哪怕是生气骂了他打了他,也不忍心让他挂着泪珠过夜,不是这个就是那个大人总要想方设法让他快点忘记苦痛;他虽然不至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也没有想要什么就能为所欲要,但确确实实从来没有真正体验过什么是艰辛,十来岁的孩子也不可能深思过什么是母爱。他哪里能知道,不仅仅是儿行千里母亲才担忧的,哪怕是一次意外的摔跤,一声偶然的咳嗽,一句不经意的气话,都是会让母亲担惊受怕的啊,都是会让母亲絮絮叨叨的啊。

孝道:万年永存的人伦

也许你是经历了世纪风云的耄耋老人,也许你是当年变革之初的先行者,也许你是无所畏惧的时代弄潮儿,也许你是不谙世事的毛头小子,但是,不管你多大年岁、经历了多少世事,你可曾想过叶落归根或饮水思源?你可曾想过感恩带你来到世上见识人生百态、遍尝五谷杂粮的父亲母亲?朋友,千万不要埋怨父母的浅陋和无能,千万不要怪罪父母的狠心和自私,千万不要忘记多彩多姿的世界就是因你而生!

我们中国人常自诩文化源远流长,说影响世界最大的人是孔子,对世界贡献大的学说是儒学,说什么咱“半部《论语》治天下”,可我们又有几个人去认真体悟了老祖宗遗下的瑰宝呢?《论语》的开“有子曰:其为人也孝第,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第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些话,我们读了几十年书的人未必知道,未必真正理解,更谈不上“身体力行”。古人还有一副对联是说孝道的,实在是精辟而又实在:“百善孝为先,原心不原迹,原迹贫家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少完人。”我们之所以有“重男轻女”的陋习,原本是为了“养儿防老”,如今这世道,能“防老”的儿子似乎越来越少,“啃老”的不肖子倒是越来越多,真正有心竭力孝敬老人的,更是少之又少。——当然,那种偷抢尽孝的,已违背了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只能是“卧冰”“割肉”般的“愚孝”,不足效仿。

子夏问孔子什么是“孝”时,孔子说“色难”。孔圣人认为,遇有事情,年幼的去操劳;遇有好吃的,先让给长者,这些都不是真正的有孝心。最难得的,是能始终如一地对老年人和颜悦色。父母因各种事务而焦头烂额的时候,因步入中年而莫名发怒的时候,因年岁已高而力不从心的时候,请你多想一想他们给你的帮助和快乐,多体谅体谅人生轮回老者也会像小孩般淘气和任性。请你千万不要像皋鱼一样,少年时游学没能在跟前侍奉父母,后来想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而慢待了父母,忙着和意气相投的朋友交际而忘记了父母,等到壮志既遂、闲心已收之时,才想起父母的艰辛与苦楚,要报答,他们却已驾鹤西去。这就是“年年岁岁有今朝,一去不返是至亲”啊。

孙林

【篇二】我与地坛高一

我与地坛(人教版高一必修)

江苏省震泽中学revian

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掌握阅读散文的一些方法。

2、探讨地坛与母亲在本文中的精神价值。

3、教导学生坚强面对生活,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

1、母亲、地坛在文中的精神价值。

2、散文的一种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

母亲、地坛与我这三者之间的联系

教学设想: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信息量;课堂提问直奔重点而去,提高效率;散文的阅读,方法很多,就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电脑播放贝多芬钢琴曲:《命运交响曲》

教师简单介绍这首曲子的创作背景:贝多芬是德国伟大的音乐家,可这位音乐家却在29岁时就不幸地患上了失聪的毛病,在他32岁那年,他完全地丧失了听力,面对这样的噩运,贝多芬并没有放弃,相反地,他坚强地面对苦难,“我要卡住命运的喉咙,它决不能将我压倒。”从而谱下了音乐史上光辉的乐章,奏响了人生的最强音。

无独有偶,在中国,也同样地出现了一个勇敢地同命运做斗争的,扼住命运喉咙的人——史铁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作品《我与地坛》

二、整体感知,筛选主要信息。

1.文章中哪一句话贯串全文?

明确:第二部分第一自然段

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承上)(启下)

三、局部挖掘,体会议论句的价值

第一部分我与地坛

1.提问:文中几次写地坛?请找出来并朗读。

明确:三处(景物描写)

第三自然段“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

第五自然段“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阴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片刻不息。”

第七自然段“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蕴帖而微苦的味道。”

2.在几处地坛中体现出地坛的什么特点,地坛有何价值?

明确:A..荒凉的建筑,茂盛的植物B..小动物的动态,草木生长

C..园子形体在改变,精神不变,生命树常青

地坛启发了史铁生。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史铁生双腿残废,精神不衰败。两者相通。

3、地坛给了史铁生什么样的启发?

明确:生,无需辩论。死,顺其自然。地坛回答了他“该不该死,为什么要出生”两个问题,可以说,地坛让作者看透了生死。

『方法点拨』找议论句,地坛给作者的启发,实质上就是地坛本身所蕴含着的精神价值,这些精神价值影响了作者的思想,使得他考虑事情,看待生活也受到地坛精神的影响。而议论性的句子正是作者思想观点的体现,是作者受地坛影响之后得出来的结论。

“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相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

该不该死?

为什么出生?关于生与死的思考

怎样活着?

议论句:“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4、那么史铁生的第三个问题是谁回答了他呢?

明确:母亲。(由这个问题过渡到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我与母亲

母亲的形象美

1、找出直接描写母亲的段落。

明确:第2、3、8自然段

2、这三个段落中母亲的形象怎样体现?

第二自然段:“知道……知道……知道……知道……知道……只是不知道……”,直接回忆了母亲当年的心理。

第三自然段:“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园子里出了什么事,那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

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无法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呢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

第三自然段:“我”上地坛母亲“无言地准备”、“目送”——理解

第四自然段:“我”在地坛母亲“担忧”、“找”——悲苦、坚忍、关爱

母亲形象:母亲的善解人意、疼爱、理解、宽容、毫无抱怨的爱……(答案供参考)

3、寻找课文中间接描写母亲的语句,并说说这些描写塑造了母亲怎样的形象?明确:对比描写:儿子对母亲的行为:“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

“只是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我才有余暇设想……”

“事实上我也真的没为她想过……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

可以说,作者当时对母亲是不理解的,这更反衬出母亲的坚忍、宽容、无私的爱。

4、总结母亲形象

明确:聪慧、坚忍、苦难、伟大、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对儿子无私的毫不张扬的爱……(仅供参考)

5、母亲的爱是无私的,是不张扬的,那么这不是,母爱是文章的一个方面,而文章最重要的是母亲对我的启示。

『方法点拨』寻找文章中的议论句,在母亲去世之后,作者所感悟到的不仅仅是母亲的爱,更是母亲的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如第六自然段,“母亲的苦难和伟大才在我心中渗透得深彻。”第九自然段,“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里愈加鲜明深刻。”

6、那么母亲对作者到底有什么启示,对他的成长有何价值?

明确:母亲教会了我怎样活着,教会了我面对挫折的正确人生态度。

『方法点拨』寻找议论句,第六自然段: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才在我心中渗透得深彻。

第九自然段: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里愈加鲜明深刻。

从这两句话中,可以看出,是母亲的苦难和母亲在苦难中的坚韧给了作者最深刻的印象,深深地影响着作者。母亲对待生活,对待苦难的态度启示作者走出困境,重塑自我。

四.总结全文

提问:地坛、母亲和我是怎么联系起来的?地坛和母亲有什么本质上的联系?

明确:三者联系:地坛、母亲伴随着我精神的成长。

本质上的联系:默默无言却昭示着生命的意义

『方法点拨』寻找议论句,第10自然段末句,“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本质上的联系可以结合母亲和地坛两者的精神价值来回答。

五、比较鉴赏

讨论:文章以“我与地坛”为题好不好?可不可以改为“我与母亲”、“地坛•我•母亲”?

明确:a.文中写的是地坛和与地坛有关的几组人物。

b.母亲和地坛的内涵相通,某种意义上,地坛也是我的母亲,母亲与地坛都给了我生活的启发。

(答案是开放性的,可以从文章的题材、风格、语言、内容、思想感情等方面来考虑。)

六、拓展延伸

播放《泰坦尼克号》Jack和Rose生死离别的电影片断。

教师总结:生命是脆弱的,一座冰山就可能毁灭成千人的生命,但生命也是坚强的,在冰冷的大海里,Rose凭着对生命的珍爱,凭着坚强的意志,活了下来。与他们的死别相比,我们生活中所遇到的挫折又是那么的渺小,与史铁生在风华正茂时失去双腿相比,我们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又怎么不能克服呢?生命是可贵的,生命过程中的挫折、苦难也是无法避免的,而我们。要直面挫折,绝不回避;珍视生命,勇不放弃!以此与全体同学共勉!

七、作业布置

课后观看教育片《懂你,母亲》,写一篇评论。

八、板书设计

我与地坛

史铁生

地坛母亲

(宁静)(无言)

看透生死理解生命

走出困境

塑造自我

【篇三】我与地坛高一

高一语文我与地坛1

备课资料 .

一、学习卡片

1.字词拓展

荒芜(wǚ):因无人管理。田地杂草丛生。

宿(sù)命;指前世的命运。佛家认为今生的命运是由前世行为的善恶决定的。

沧桑:“沧海桑田”的缩语。如“久经沧桑”,比喻经历了许多世事变化。

亘(9ên)古:整个古代;终古。如“亘古通今,明鲜晦多。”(鲍照《清河颂》)

窸窸(xī)窣窣(sǖ):象声词.形容轻微细小的摩擦声音。

熨(yǜ)帖:①指用字、词等妥当、合适。②心中没有波澜,平静。③事情办得完善妥当。

恪(k6)守:谨慎而恭顺地遵守。 l

熨(yd)帖:①指用字、词等妥当、合适。②心中没有波澜,平静。④晕情孙得元香黉耆。;

身临其境:亲自到了那个境地获得切身感受。

意蕴:所包含的意思、意义。

猝(cǜ)然:突然地,出乎意料。

声名狼藉:形容名声极坏。

2.“母爱”专题名言汇集

(1)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2)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罗曼·罗兰)

(3)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4)妈妈你在哪儿,哪儿就是最快乐的地方。(英国名言)

(5)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雨果)

(6)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 (纪伯伦)

(7)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米尔)

(8)世界上其他一切都是假的.空的,惟有母亲才是真的,永恒的,不灭的。(印度名言)

(9)母爱是多么强烈、自私、狂热地占据我们整个心灵的感情。(邓肯)

(10)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亲就是上帝。(英国名言)

(11)女人固然是脆弱的,母亲却是坚强的。(法国名言)

(12)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荒漠。(英国名言)

3.课文补遗

走近作者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8岁去延安插队。21岁时,因脚疾住进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史铁生面对残疾,曾一度彷徨苦闷,甚至想到了自杀,但最后还是面对困难勇敢地活下来。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1983年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现为专业作家,中国作协会员,代表作有《我与地坛》《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欢树》等。其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并有英、法、日文译本在国外出版。

4.写作背景

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写于1989年5月,1990年1月定稿。全文1万3千余字,共分七个部分,从方方面面写了作者自己跟地坛的关系,其中主要内容是对于人生的思考。

地坛的正式名称叫做“方泽坛”,坐落在北京老城的东北角安定门外路东,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地神的地方。始建于明朝嘉靖九年,清朝乾隆时又加以扩建,是一组颇具规模的古建筑群。整个建筑群呈方形,象征大地,主建筑是皇祗(di)室和拜台。皇祗室中设地神牌位,拜台为二层方台,四周开沟贮水。此外还有神库、神厨、斋宫、宰牲亭、祭器库等建筑。每年夏至,皇帝在这里举行隆重的祭祀典礼。辛亥革命后祭祀活动废止。1925年辟为“京兆公园”。1928年改称“平民公园”,在战乱年代,此处曾被驻军占用,园内建筑屡遭毁坏。新中国建立以后,经过修葺开放,称“地坛公园”.并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化大革命”期间因遭毁弃及疏于管理等原因,园址荒芜。现在皇祗室、拜台、斋宫等主要建筑保存尚好,恰如作者所说,“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近些年来,这座古园又获得新生,经过整饬,成为现代化城市里的一座闹中取静的公园,是人们晨昏锻炼身体和休闲的好去处。每年春节还在园中举行大型的。“庙会”活动。

作者是在双脚残废的沉重打击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走”进地坛的,从此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写这篇散文时的15年间,“就再没有长久地离开过它”。作者似乎从这座历经400多年沧桑的古园里获得了某种启示,汲取了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在《我与地坛》一文中,除了我们在节选为课文的部分里所见到的内容外,作者还写了在古园中的见闻和所遇到的人与事。述说了自己的所思所想。而其中更多的还是抒发自己对于命运和生死问题的感悟。

二、课文赏析

1. 解读人生的重大命题

一、关于生与死的思考

《我与地坛》记叙了作者在经历第一次打击时对生与死的思考:“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想出的结果是:“死是一件不必争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怎样理解这句话呢?我们可以在他的《一封家书》中读到最直接的阐释:“只是为了引出一个美丽的过程,人才设置一个美丽的目的,或理想。理想原就为是为了实现.而只是为了引出过程罢了。”具体到史铁生对生与死的思考中,死是目的,生便是过程,所以他要把孔子的“不知生,焉知死”改成“不知死,安知生”;所以他这样告诉别人,“人们有时候太看重了我们要回到虚无中去,结果忘了我们本来从虚无中来”。

1998年的年底,在病得厉害时,他写了一首诗歌,其中一段是:

午后,如果阳光静寂,/你是否能听,/往日已归去哪里?/在光的前端,或思之极处。/时间被忽略在存在中/生死同一。

“生死同一”,即过程就是目的,死是一种回归。史铁生眼中的死,有着回家的温馨。他在1999年2月25日写给李健呜的信中有这样一段话:“我越来越相信,人生是苦海,是惩罚,是原罪。对惩罚之地最恰当的态度,是把它看成锻炼之地,便有了一种猜想——灵魂曾经不在这里,灵魂也不止于这里,我们是途经这里!""我们途经这里,那就是说我们可以期待一个更美好的世界,比如说极乐世界。”

有人会这样认为:“生死同一”以及“原罪”的概念染上了宿命的色彩。但是淡漠“死”,并不等于淡漠“生”。史铁生强调追求过程的美丽,强调投入过程的姿态,是“满怀激情”“生龙活虎,不屈不挠”的,这就超越了“宿命”的无奈和沮丧。“生死同一”的感悟,没有“或重于泰山,或于鸿毛的”豪言,也没有“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壮语,他没有把自己打扮成一个思想的斗士或精神的圣徒,而是把一个凡人灵与肉真诚的痛苦。把面对生与死艰难而执著的思考和抉择呈现给我们。正因为有了他对生命的冷静和超脱,才有了他写作中的宁静和执著的风格,他才能在《我与地坛》中触摸到古园历久而弥坚的活力。

二、关于残疾的思考

刘易斯是史铁生一往情深的崇拜者,他在《我的梦想》一文中这样写道:“我想若是有什么办法能使我变成他,我肯定不惜一切代价,如果我来世能有那样一个健美的躯体,今生这一身残病的折磨也就得到了足够的报偿。”但是刘易斯与史铁生相见于北京的照片上,从史铁生的微笑中丝毫找不到他作为残疾人卑怯的阴影。因为在史铁生的思考中他发现了所有的人都存在残缺,或者叫做局限。即使是面对他崇拜的刘易斯,史铁生也能理性地认识到:“即使人可以跑出9秒99,也仍然意味着局限。”不仅发现局限是不可能消除的,还认识到精神的局限比肉体的局限更可怕,心灵的残缺比身体的残疾更需要人们关注。奥运会上,刘易斯输给了约翰逊,曾令史铁生很伤心,但真想大白后,史铁生在《我的梦想》一文中写道:“后来得知,约翰逊跑出了9秒79是因为服用了兴奋剂,对此我们该说什么呢?我在报纸上见了这样一个消息,他的的牙买加故乡的人们说:‘约翰逊什么时候愿意回来,我们都会欢迎他,不管他做错了什么事,他都是牙买加的儿子。’这几句话让我感动至深。难道我们不该对灵魂有了残疾的人,比对肢体有残疾的人给予更多的同情和爱吗?”

由此可见,如果要深入理解《我与地坛》的爱心,就不仅要强调关心肢体残疾者,更要呼吁关心心灵残缺者,包括用爱的追求健全自己的心灵。

史铁生说:“你尽了浑身力气仅仅表达了它的很少的一部分,我觉得心里永远存在一些巨大的迷惑,简直是说不通也说不清楚的。”笔者拿起笔想表达自己对《我对地坛》的解读,其感觉正如他所说的那样,但我仍然企图勾勒出史铁生心灵思索的轨迹。因为只有这样,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才有可能不流于肤浅。作为一名读者,我热爱史铁生;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想让我的学生们能贴近他的心灵。

(选自2003.3《语文教学通讯》,有删节、改动,作者:余一鸣)

2. 生命的原动力

——读《我与地坛》

一、自然的治疗:地坛——人生的导师

《我与地坛》是一篇感悟生命的诗歌。

文章以“我”与地坛的“缘分”起笔,表达了“我”与这荒园的某种命运联系。作者说“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这里的“等”“等待”颇值得我们来推敲。我不禁要问:它(地坛)为什么要等待呢?而且还是“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让我残废了双?其目的究竟何在?我们还可以就此不断地发问下去。但问题显然在本段内难以找到颇具说服力的答案。只是到了第5段时,我们才渐渐理出文章的一些眉目来。于是作者的内心在我们面前缓缓地展开来了。我与地坛高一

作者在他那金子般的20岁时突然失去了双腿,我们能够充分理解他难耐而苦的内心:“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他在这里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想了好几年。我想作者一定想到了为什么他会在20岁时突然失去双腿,但他肯定想不通这是为什么。也许是上帝的安排吧,正如与自古以来的人关于命运的看法一样,作者自然把这归之于“宿命”。于是,他感到也许他与命运中的某种事物是相联系的。而这种联系正是要告诉他什么。

我们来看,在时光的流逝中,他渐渐地领悟到在他面前的这园子所给予他或展示给他的原生状态的关系:“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了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

这个世界里没有苦痛的意识,生与灭,动与静,都是那么自然而然。累了就休息,无声中有轰然的巨响。这便须有一颗敏感的、沉静的、忘却世间的荣与辱、成与败的心灵。了悟如此,那么人生的苦难又算什么呢?

于是在这样的“宿命”里,我们看到作者的另一番领悟。他说甚至是地坛这荒园要残废他的双腿,要“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以“剥落豪华见其真醇”的方式让人感悟到生命之中原生的、真正属于本质性的东西。而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最需要恢复或得到的是什么呢?是寻回丢失了的、残落了的“灵魂”一这也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最精粹的东西。

很有意思的是,作者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个富有情趣的荒园“入场式”。他是这样写的:“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唐朝于邺说:“白日若不落,红尘应更深。”可见傍晚或夜晚时分是多么的开启人的思索。的确,我们来自何处,我们又要去向何方?这就是空间感里的时间感。

所以作者说:“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作者解悟到生命的内涵了,于是顺理成章地,他安然于生命的逆转与命运的安排,他不再恐惧;于是他可以坦然地面对人生的重大问题,比如“死”,他比之为“节日”。“死”不再是一个可怕的东西了,那么还有什么不能面对的呢?

二、亲情的抚慰:母子之间——至醇的真情

在课文节选部分里,地坛不再具有神秘性和象征意义,而转化为一般的环境与人的活动的场所与空间。这是首先应当弄清楚的事情。

在这一部分里,作者看到那园中,在情调上仍然是写他在15年内沉默的苦痛的心与事,仍未摆脱苦痛的表示。充满这一部分的是,作者的痛苦的回忆和他的不能回报母爱的复杂内心。但在写法上,有三点值得注意:

一是写出一个沉默的、默行的母亲。作者写他的母亲,写她的失神与呆呆地站在门口目送残疾的儿子出去,写她带着一颗焦灼的心如何大海捞针般地找寻她的儿子,写她的欲言又止的状态与复杂的内心。他写出了一个沉默而不张扬的母亲,一个舍悲而不外露的母亲,一个坚忍而伟大的母亲。

二是通过作者的一系列心理活动来展示人物的思想。作者写母亲,写他自己的设想、回忆,内心的倔羞与痛苦悔恨之情,用自己的心灵去感知、体悟,因而能深深地打动读者,在人们的心中引起强烈而持久的共鸣。

三是文笔质朴动人。如设想母亲对“我”的牵念、担忧;又如写“我”到园中一连用了多个“又”字等等,让人在时间的流逝中有着一种物是人非、空幻无常的痛苦与感慨。当然,行文最后两段在痛苦之中,又有体察出母爱而表示出的感恩与久久的思念。

应当看到,这种思念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而是在关乎“人生之路”的意义上的,因而一下子使人想到一切生物中为了种族、种类的生存与繁衍,母体是怎样地悲哀地献出自己的生命而使子体生存下采的悲壮、宏大的情形,因而读来格外地震撼人心。

需要指出的是,一旦我们把作者所写的这种母爱放在历史与伦理的光环下去审视时,我们不由会大吃一惊。为什么?在传统孝道伦常中。子女应当为父母担忧,为父母的痛苦更加痛苦,甚至可以牺牲自己而使父母继续生活下去。这在鲁迅看来是极不人道的、极反人性的行为。知道了这一层,就会觉得那时生之累、活之苦,而人生的黯淡与焦灼了。在具体的行文上作者也有意地暗示了这一点。

“有一次与一个作家朋友聊天。我问他学写作的最初动机是什么?他想了一会说‘为我母亲。为了让她骄傲。’我心里一惊.良久无言。回想自己最初写小说的动机,虽不似这位朋友的那般单纯,但如他一样的愿望我也有,且一经细想,发出的这愿望也在全部动机中占

了很大比重。”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对母亲究竟理解多少?“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到底是什么”?作者说:“至少有一点我是想错了:我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的一条路,并不就是母亲盼望找到的那条路。”如果我们带着极其“世俗”的念头,那就大错特错了。

在这里。在母子之爱的本然关系里,让子辈“活”下去,健康地“活”下去,永远是第一位的原因。作者说:“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母亲在作者的心中为生活者树立了一座不朽的榜样与丰碑,而其他的一切所谓的期盼、要求,比如靠写作碰撞开一条路的想法等等都是虚而浮泛的。“活”下去的想法,是一个苦难的念头,它载负着深藏于民族心灵的沧桑、血与泪,在我们面前展示了“生存”这个最基本的话题的真谛所在。我与地坛高一

在这一部分里,作者再次地“剥蚀”了功利、虚华与不实在东西,充分地抒写了人间最为真醇的情感。这种情感同样是“愈见苍幽”的,是“茂盛得自在坦荡”的。

(选自2003.9《语文教学通讯》有改动,作者:吴礼明)

三、美文荐读

1.荐读张海迪的《轮椅间的心灵对话——致作家史铁生》。

在一个个深夜。摆放好自己,默读史铁生的文字,感受生的气息。 ——陈村

轮椅间的心灵对话

——致作家史铁生

张海迪

好多年,我一直没有见过你,一次去北京开会,会议名单上有你的名字,而你没到会,但我有一种预感,总有一天我会见到你。几年后,在中国作协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我见到了你。从前我甚至不知道你的模样。那天,我在餐厅一边吃饭,一边和朋友闲聊,忽然听见身后有人叫我的名字,声音轻轻的,但很浑厚。回过头,我看见了你,我一眼就知道那是你了——因为轮椅。

T·S,我不知道你第一次面对神经外科医生的心情。我经历过很多次神经外科检查,从小就习惯了身边围满医生,看他们翻弄病历夹,听他们低声讨论我的病情。我烃有恐慌惧怕。我一开始就没有害怕,因为我那时还不懂得脊髓病对我意味着什么""我的身体从系第二颗纽扣的地方就没有知觉了,永远也没有了。

我与地坛高一

T.S,你患病时19岁,我想那比我童年时患病要痛苦得多。19岁已有丰富的思想,面对的现实更加残酷,学会适应残疾后的生活是漫长而痛苦的过程。而我患病时还不懂得痛苦,更不懂得什么是残疾。直到几年后,在一个寒冷的冬天。我妈妈背我走出了北京中苏友谊医院的大门,那一次我偷偷地哭了.我知道我的病再也治不好了,一路上我不停地用冻红的手背擦着泪水,我不敢抽泣。我怕妈妈听见我哭。我知道她比我更难过""那是我记得的最艰难的一个冬天,我心灰意冷地躺了很久,终于有一天能够坐起来,忍着手术后的创痛,重新开始料理自己的生活,开始学习德语。日子枯燥又单调,心灵却渐渐像蓝色的湖一般宁静了。

不久前,我又一次见到了你。你看起来有点虚弱,穿着厚厚的毛衣,你仍旧露出诚挚的笑容,我能深切地感到你的坚毅。你告诉我你的双肾功能都不好,几天就要做一次透析。你卷起毛衣的袖子,让我看你扎满粗大针眼儿的胳膊,几根血管因为反复使用已经被扎坏了,错乱地盘虬着,有的地方还突起青色的硬结。我难过极了,T·S,你一定很疼,我问你是否有换肾的可能,我说我们那座城市有医院做这种手术效果很好。可你轻轻摇摇头,你说你换肾已经很难了"”我感动,你诉说这一切却是那样平静,仿佛病痛已是很久远的事。 你忽然说到安乐死,你说安乐死有必要。

哦。T·S,我不知道那会儿你是否看到了我眼里的泪水。你知道这也是我无数次想过

【篇四】我与地坛高一

高一语文我与地坛教案

《我与地坛》教案14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作者史铁生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

2、体会作者思想变化的过程及这种变化与环境的关系,领悟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生命的认识以及对母亲无语言表的感激之情。

3、学习散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写法。我与地坛高一

4、学习通过心理描写表现人物思想情感的手法。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的能力。

2、培养学生品味作品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的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

(三)情感渗透点

学生通过学习激发热爱生活的感情,培养珍爱生命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体会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而又生机盎然的美。

2、咀嚼母爱对我的影响,体悟母亲与地坛之间联系。

3、理解、体味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

解决办法

1、通过分析地坛中的景致,抓住其特征,来理解它对“我”的影响。

2、抓住母亲的心理变化的关键词,来体悟母亲对“我”的关爱。

3、借助多媒体课件,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

我与地坛高一

三.学法引导

1、文本研习:抓住重点语句、关键词语。

2、小组谈论:交流研习内容,达成基本共识。

四.课时安排

两课时

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有目的地研习文本,学生抓住情景交融的关键语句解读课文。

六.教学步骤

教学进程:我与地坛高一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一个性格倔强的人,按时下流行的话来说就是富有个性的人,在遭受苦难、失败或遇到不如意的时候,往往无法听得进别人的劝告,他往往会独自一个人找一个安静的地方,慢慢地恢复疲惫的身心。事实上大自然中的某些景致正好契合了我们心灵深处某个脆弱的部分,它们无声无息中给我们以慰藉,给我们以启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我与地坛》中的“地坛”也正是这么一个地方,它让身心受到巨大创伤的“我”(作者史铁生)能够在这里静静地舔舐伤痕,思索自己的命运,思索人生的价值。那么这个“地坛”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地方,作者史铁生在这里又有些什么生命的感悟,我相信通过课文的学习,大家会对此有一个深刻的影响。

二、作者及地坛简介:

1、首先我们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作者史铁生的一些基本情况:

(PPT放映)这就是史铁生,这张照片是我见过的史铁生照片中拍的最好的一张了。大家可以看到他坚毅的眼神中所透露出来的那种倔强,不屈服于命运的性格。

2、接下来我们看作者简介,大家看屏幕。(PPT内容,教师可请学生朗读或自己朗读。)

3、作者史铁生对他自己的名字作了这样一番阐述。(读一遍PPT上内容,所以有人说,史铁生能够坚强不屈地活着并进行创作,这件事本身就是阐述生命、阐述人生的最好作品。)

4、我们再来看看地坛的一些情况,这就是地坛。(PPT内容)

三、简单了解了这些情况,我们马上进入文本的学习,请大家快速地朗读课文第一部分,在阅读过程中请找出直接描写地坛景物的语句,并思考作者的感受。

1、请一位学生说下,描写地坛景物的语句有哪些?

——慢慢引导学生得出答案。(这应该比较简单,学生可以很快找出来。)(PPT放映)

2、集体朗读这三段景物描写的句子,注意要用缓慢的语速来读,边读边思考,作者史铁生见到这些景物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心里是怎样一个变化过程。

①、景致一:请问这是怎样一幅画面?

——荒芜破败、冷落凄惨

那么作者会有怎样的感受?请用原文回答。

—— “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

——“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更容易看见自己的身影。”

怎样理解这两句话?请同学回答。

——我们看到地坛是荒芜破败的,冷落凄凉的,而此时作者的心境是失魂落魄的、颓废沮丧的,所以他走进这地坛感觉到同病相怜、惺惺相惜。所以,他才深有感触地说:“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而“我也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

那么作者更容易看到时间的什么呢?更容易看见自己的身影,那又会作何感想呢?联系前面的夕阳晚照,断壁残垣这样一个氛围,我们不免会想起时间的漫长,时间的永恒,继而想起自己的渺小和在历史长河中的微不足道,对吧!所以说,一切个人的痛苦在这样阔大背景的映衬下都显得毫无分量的。对这几句话我们就做这样的理解。

②、我们再来看景致2:

这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各种小生灵洋溢着生命活力,生生不息的画面。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作者长久呆在地坛里有了新奇的发现,这又引发了他对命运、对人生的进一步思考。“命运之神”道是无情却有情,在这么荒芜破败的环境下,花草树木,鸟鱼虫兽,各自展现着生命的力量,所以,作者从这一双重境界中又分明感受到在无情之中却是生命的有情,花木鸟虫,各自向作者展现出缤纷的生命世界,无言地诉说着生活的蕴藉和爱意。地坛之于作者,馈赠是如此的丰富,它以只可意会的独具意蕴的形象为一个濒临绝望的人开蒙引导,使他从自己的不幸中走了出来,曾经焦躁不安无可如何的作者慢慢地变得平和而宁静,他透过地坛宗教般地想象到另一个世界。(PPT内容展示。)

③、景致3

对上面两段景物描写的句子作了分析之后,我们大家知道作者对地坛的景物描写其实也就是对生命的解读。这段文字中,6个“譬如”正是解读了生命的种种状态。大家看,落日映出的是灿烂,雨燕高歌的是力量,冬天雪地的脚印令人昨日明天遐想不已,苍黑的古柏镇静坦然地面对一切,最后的落叶留下了回家的美丽。所以,作者说“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的。”既然如此,作者想到那么自己又何必过于执着一己的得失,一时的荣辱,有道是“人生须臾,沧海一粟”,“风物长宜放眼量”。那么这几句话,我们就可以解读为:(PPT内容展示:在生命过程中,万物都要尽其所能,活出不可更易的特性,展示出生命的最大活力和价值。)

3、每段景物描写都让作者产生深深思索,在地坛景物的描写叙述中作者已然把困扰自己的有关“生死”和“怎样活”的问题思考得非常透彻。那么,我们再来明确一下,地坛到底给了他怎样的启示,让他解决了困扰他的三个问题。

首先是地坛的荒芜,正是因为荒芜让作者有了一种皈依感,让他觉得地坛与他息息相关,有着宿命般的联系。然后地坛又不是衰败的,而是充满着生机的,所以让作者觉悟:“我自己虽然残废,但却不能因此而颓废”。从对园子的喜爱也就自然想到对生命的珍视,最后得出“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从而解决了“死”的问题。

那又为何“生”呢?还是地坛的景物给了他活下去的理由:古柏的苍幽、坦然,各种生灵的卑微却生机盎然让他想到“像我们的出生不是由自己决定的,死亡也不应该由自己决定,有权决定这一切的是上帝,也就是自然法则。”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那么眼下,我们的剩下的任务也就只有是怎样活的问题了。

怎样活呢?作者连用了六个譬如,让我们明白“在生命的过程中万物都要尽其所能,活出不可更易的特性,展示出生命的最大活力和价值。”

4、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与地坛是有着宿命般的联系的:作者在情感上感激地坛,在精神上依赖地坛,在心理上迷恋地坛,是地坛给他提供了一个审视人生的空间,并给与他许多感悟,从而改变了作者的生死观。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地坛在不动声色中拯救了作者。这也

就是我们开始上课时所说的那样。

四、课文中的很多句子都非常富有有哲理意味,仔细品读令人很有感触。

PPT放映“令人感触的句子”,请学生集体朗读一遍。

五、课文作一小结:

今天,我们只是抓住了“我”与“地坛”的联系或者说是地坛给我的启示这个角度匆匆忙忙地分析了课文。但这篇文章当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命运思考还有很多很多。比如:“生命的力量与永恒在不屈中获得骄傲,在苦难中提取幸福,从虚无中创造意义”等等还可以得出很多很多哲理性的意思。我希望大家以后能够经常回过头来看看这篇文章,并认真思考下“生与死”,我相信这样你的生命肯定会多一点分量,多一点绚烂。

六、布置作业,强化学生课堂达成的哲理体悟。

借鉴《我与地坛》第一部分的写作方法,写一段情景交融并能蕴含一定哲理的文字,500字左右。

板书:

荒芜破败(冷落)——失魂落魄

荒芜但并不衰败——残废但并不颓废

对园子的喜爱——对生命的珍惜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我与地坛高一 高一我与地坛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