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高中作文】
【篇一】现代文小阅读教学设计
现代文阅读中写作手法及作用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一、写作手法及作用:
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巧设悬念、以小见大、开宗明义、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即象征)、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
答题套路:这这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衬托,同类事物衬托是“正衬”,相反事物衬托是“反衬”;以次衬主。
(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二、修辞方法及作用:
答题套路:这在写作时一定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写,否则就会很空。
附: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
(5)对偶:使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更能突出文章主题,观点鲜明。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9)引用: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
(10)反语:增加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
(11)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
三、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
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
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五、分析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
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2)、倒装句的作用:往往是强调前置(即调到前面)的部分,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就是为了强调“汝之不惠”的程度是“甚矣”。
(3)、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六、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分析:
(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
(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课堂演练】
(一)窗前的母亲
(1)在家里,母亲最爱呆的地方就是窗前。
(2)自从搬进楼房,母亲就很少下楼,我们都嘱咐她,她自己也格外注意:楼层高、楼梯陡,自己老了,如果磕着碰着就会给孩子添麻烦。每天我们在家的时候,她和我们一起忙家务,手脚不拾闲儿;我们一上班,孩子一上学,家里只剩下她一个人时,大部分时间,她就呆在窗前。
(3)那时,母亲的房间,一张床紧靠着窗子,那扇朝南的窗子很大,几乎占了一面墙,母亲坐在床上,靠着被子,窗前的一切就一览无余。阳光总是那样灿烂,透过窗子照得母亲全身暖洋洋的,母亲就像向日葵似的特别爱追着太阳烤,让身子有暖烘烘的感觉。有时候,不知不觉她就依着被子上睡着了。一个盹打过来,睁开眼睛,她会接着望窗外。
(4)窗外有一条还没有完全修好的马路,马路对面是一片工地,恐龙似的脚手架簇拥着正在盖起的楼房,a切割着那片湛蓝湛蓝的天空,遮挡了远处的视线。由于马路没有完全修好,来往的车辆不多,人也很少,窗前大部分时间是安静的,只有太阳在悄悄地移动,从窗子这边移到另一边,然后移到窗后面,留给母亲一片阴凉。
(5)我们回家,只要走到楼前,抬头望一下那扇窗子,就能看见母亲的身影。窗子开着的时候,母亲花白的头发会迎风摆动,窗框就像恰到好处的画框。等我们爬上楼梯,还没掏出钥匙,门已经开了,母亲站在门口。不用说,我们从楼下看见母亲时,母亲也看见了我们。那时候,我们永远不怕忘记带房门钥匙,有母亲在窗前守候着,门后面总会有一张温暖的脸庞。有时候我们晚上很晚才回家,楼下已经黑乎乎一片了,窗前的母亲也能看见我们。其实,母亲早就老眼昏花,不过是凭感觉而已,可她的感觉从来都是十拿九稳,她总是那样及时地出现在家门的后面,替我们早早地打开门。
(6)母亲最大的乐趣,是对我们讲她这一天在窗前看见的新闻。她会告诉我们,今天马路上开过来的汽车比往常多了几辆;今天对面的路边卸下好多的沙子;今天咱们这边的马路边栽了小树苗;今天她的小孙子放学和同学一前一后追赶着,像一阵风似的;今天还有几只麻雀落在咱家的窗台上……都是些平淡无奇的小事,但她有枣子一棍子,没枣子一棒子地讲起来时津津有味。
(7)母亲不爱看电视,总说她看不懂那玩意儿,但她看得懂窗前这一切,这一切都像是放电影似的,演着重复的和不重复的琐琐碎碎的故事,沟通着她和外界的联系。有时候,望着窗前的一切,她会生出一些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联想,大多是些陈年往事,不过是过去住平房时的陈芝麻烂谷子,就是沉淀在农村老家时,她年轻的回忆。听母亲讲述那些八竿子都打不到一起的事情,让我感到岁月的流逝,人生的沧桑就是这样在她的眼睛里和窗前闪现着。有时候,我偶尔会想,要是把母亲的这些都写下来,那才是真正的意识流呢。
(8)母亲在这座新楼里一共住了五年。母亲去世后,好长一段时间,我出门总是忘记带钥匙,而每一次回家走到楼下的时候,我也总是习惯地望望楼上的那扇窗,b可那空荡荡的窗像是没有画幅的镜框,像是没有了牙齿的瘪嘴。这时,我才明白那五年里窗前母亲的身影对我们是那么的珍贵而温馨,才明白窗前有母亲的回忆,也有我们的回忆。
(9)当然,更明白了:只要母亲在,家里的窗前就会有母亲的身影。那是每个家庭里无声却最动人的一幅画。(作者肖复兴,原文有改动)
1、文章第(6)段说母亲最大的乐趣,是对子女讲她这一天在窗前看见的“新闻”,又说那是“都是些平淡无奇的小事”,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
2、揣摩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然后回答问题。
(1)体味a句中“切割”一词所包含的人物的思想感情。
答:
(2)b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它的表达效果。
答:
3、第(9)段在文章的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答:
4、文章开
(二)时间在头发里行走
迟子建
墙上的挂钟,曾是我童年最爱看的一道风景,我对它有一种说不出的崇拜,因为它掌管着时间,我们的作息似乎都受着它的支配。我觉得左右摇摆的钟摆,就是一张可以对所有人发号施令的嘴,它说什么,我们就得乖乖地听。到了指定的时间,我们得起床上学,我们得做课间操,我们得被父母吆喝着去睡觉…虽然说,有的时候,我们还没睡够不想起床,我们在户外的月光下还没有戏耍够不想回屋睡觉,都必须因为时间的关系而听从父母的吩咐。他们理直气壮呵斥我们的话与挂钟息息相关,“都几点了,还不起床”,要么就是“都几点了,还在外面疯玩,快睡觉去!”这时候,我觉得挂钟就是一个拿着烟袋锅磕着我们脑门的狠心的老头,又凶又倔,真想把它给掀翻在地让它永远不能再行走。
在我的想象中,它就是一个看不见形影的家长,严厉而又古板。但有时候它也是温情的,比如除夕夜里,它的每一声脚步都给我们带来快乐,我们可以放纵地提着灯笼在白雪地上玩个尽兴,可以在子时钟声敲响后得到梦寐以求的压岁钱,想着用这钱可以买糖果来甜甜自己的嘴,真想在雪地上畅快地打几个滚……我那时天真地以为时间是被一双神秘大手给放在挂钟里的,从来不认为那是机械的产物。它每时每刻地行走着,走得不慌不忙,气定神凝,它不会因为贪恋窗外鸟语花香的美景而放慢脚步,也不会因为北风肆虐大雪纷飞而加快脚步,它的脚是世界上最能经得起诱惑的脚,从来都是循着固定的轨迹行走。我喜欢听它前行的声音,总是一个节奏,好像一首温馨的摇篮曲。
我上初中以后,手表就比较普及了,我看见时间躲在一个小小的圆盘里,在我们的手腕上跳舞,它跳得静悄悄的,不像墙上的挂钟,行进得那么清脆悦耳,“滴答”“滴答”的声音不绝于耳。所以,手表里的时间总给我们一种鬼鬼祟祟的感觉,从这里走出来的时间因为没有声色而少了几分气势,这样的时间仿佛也没了威严,不值得尊重,所以明明到了上课时间我还会磨蹭一两分钟再进教室,手表里的时间也就因此显得有些落寞。
后来,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了,时间栖身的地方就多了,项链坠可以隐藏着时间,让时间和心脏一起跳动;台历上镶嵌着时间,时间和日子交相辉映;玩具里放置着时间,时间就有了几分游戏的成分;至于计算机和手提电话,只要我们一打开它们,率先映入眼帘的就有时间……时间如繁星一样到处闪烁着,它越来越多,也就越来越显得匆匆了……
十几年前的一天,我第一次发现了时间的痕迹,我在梳头时发现了一根白发,它在清晨的曙光中像一道明丽的雪线一样刺痛了我的眼睛,我知道,时间其实一直悄悄地躲在我的头发里行走,只不过它这一次露出了痕迹而已。我明白,时间让花朵绽放的时候也会让人的眼角绽放出花朵――鱼尾纹;时间让一棵青春的小树越来越枝繁叶茂;让车轮的辐条越来越沾染上锈迹;让一座老屋逐渐地驼了背…时间还会变戏法,它能让一个活生生的人在瞬间消失在他们曾为之辛勤劳作着的土地上,我的祖父、外祖父和父亲,就这样,让时间给无声地接走了,再也看不到他们的脚印,只能再清冷的梦中见到他们依稀的身影……他们不在了,可时间还在,它总是持之以恒、激情澎湃地行走着,在我们看不到的角落,在我们不经意走过的地方,在日月星辰中……
现在,我终于明白,挂钟上的时间和手表里的时间,只是时间的一个表象而已,它存在于更丰富的日常生活中:在涨了又枯的河流中;在小孩子戏耍的笑声中;在花开花落中;在侯鸟的一次次迁徙中;在我们岁岁不同的脸庞中;在桌子椅子不断增添的新的划痕中;在一个人的声音又清脆而变得沙哑的过程中;在一场接着一场去了又来的寒冷和飞雪中……只要我们在行走,时间就会行走。我们和时间是一对情侣,相依相偎着,不朽的它会在我们不知不觉间引领着我们一直走到地老天荒。
(选自《中外文摘》2011年第07期,有删改)
1、作者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对时间有不同的理解。请根据文意,填写下表。
人生阶段时间的表现对时间的认识或感情
童年挂钟严厉而又古板 温情
初中①_________________鬼鬼祟祟 少了气势,没有了威严
后来栖身于项链、台历、计算机、手机……②_________________
十几年前在我们看不到的角落,在我们不经意走过的地方,在日月星辰中……③_________________
现在④_________________心中的木兰溪是蓝的
2、“只要我们在行走,时间就会行走。”一句中,两个“行走”的含义分别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3、“我觉得挂钟就是一个拿着烟袋锅磕着我们脑门的狠心的老头,又凶又倔”这个比喻句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本文,相信你对时间有更深刻的认识。请把你的感悟写下来。(不能抄原文,不少于4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唐灿
【篇二】现代文小阅读教学设计
《童趣》教案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学目标:
1、准确地划出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疏通文意,积累词语。
3、理解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培养珍惜生命,热爱小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
2、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3、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板书课题。
1、齐读李白的《长干里》思考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儿童的什么?
资料:长干里李白
郎骑竹马来,
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
两小无猜疑。
“竹马”是小孩子跨在竹竿上当马来骑,这种游戏表现了小孩子丰富的想象和天真。
2、作者、作品介绍
课前请同学们搜集相关资料,课堂上进行展示。
资料:作者沈复是清朝乾隆年间人,他首先是一个落魄的商人。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轻别离”的诗句,但沈复并非如此,从他的自传体作品《浮生六记》(《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中我们感悟到的是人世间至真至纯的情感,从中窥到了人性人情之真,趣味兴致之真。今天,我们就通过读他的《童趣》一文来体味这种趣味兴致之真。
二、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教师强调朗读要求,然后学生带问题读课文。
⑴这是一
藐(miǎo)项为之强(jiāng)唳(lì)怡(yí)
凹凸(āotū)壑(hè)癞(lài)虾蟆(háma)
能/张目对日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三、合作学习,探究质疑
(1)提出合作学习的要求
a、自由朗读课文;
b、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
c、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d、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2)教师讲解文言文翻译的方法:文言文句子直译六法
a扩:单音词扩成现代汉语双音词。
b换:文言词语换成现代汉语。
c留:古今通用的专用名词。
d删:句首尾的语气词、连词、副词。
e调:特殊句式调换顺序。
f补:省略内容或关联词补出来。
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进行巡视,参与讨论,加以点拨。
四、展示合作学习的成果,分小组分段落完成译文并完成以下题目。
项(脖子、颈项)果(果真)林(树林)兴(兴趣)
方出神(正)驱之别院(赶、驱逐)
明察秋毫: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
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庞然大物:形容极大极大的动物。
夏蚊成雷: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叫声。
五、思考以下两个问题,理清文章结构,背诵全文。
①文章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
②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趣事。
第二课时
一、检查课文的背诵情况,及时反馈。
二、提问预留的两个问题,明确答案。
①围绕“物外之趣”
②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鹤,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第二件是把土墙凸凹、花和花台边小草丛杂处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又写了如何惩罚癞蛤蟆,表现了儿时的天真之情
三、合作学习,探究质疑。
(1)提出合作学习的要求
a、自主思考,探究结果。
b、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c、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2)完成以下问题的探究。
①、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样得到的?
(“乐趣”只有通过仔细地观察,丰富的想像,才会得到。“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观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②、怎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呢?
(“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观察的本领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观察的习惯
时有物外之趣——观察的收获)
③、阅读第2、3、4段,想一想:只是“明察”“细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除“明察、细察”之外,还要有丰富的想像,才能真正获得“物外之趣”。)
④、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不可以。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由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⑤、“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将癞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而不是将它处死?
(珍惜生命,热爱小动物;处置有度;不忍心。)
⑥、下列三件趣事,你最喜欢那一个?背诵并用自己的话形象地叙述。
⑦、说说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
四、小组展示合作学习的成果。
五、完成达标练习。
1.下列注音,不完全正确的是()
A稚zhì唳lèi拟ní观guāng
B凸tū藐miǎo怡yí蹲dūn
C砾lì庞páng凹āo鹤hè
D壑hè癞lài察chá帐zhàng
2.选出没有比喻义的句子()。
A.夏蚊成雷。
B.果如鹤唳云端。
C.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D.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
3.哪句中有通假字?()
A.必细察其纹理。
B.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C.作青云白鹤观。
D.凹者为壑。
4.没有直接写作者有物外之趣的句子是()。
A.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B.怡然称快。
C.见二虫斗草间。
D.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5.《闲情记趣》选自《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代文学家_________。文中所记之趣是特指________见藐小物必察其纹理_的_____________趣,例如:将_____________当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________________当作_________________而怡然称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6.解释词语。
明察秋毫:
庞然大物:
7.“蹲其身,使与台齐”句中“使”字后面省略了一个代词“之”,如果把它翻译出来,你觉得“之”应具体指代什么?()
A.身子B.眼睛
C.头部D.下巴
8.解释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
①项为之强()()
②鹤唳云端()
③张目对日()
④观之,兴正浓()
⑤盖一癞虾蟆()
⑥方出神()
9.解释下面这些词的不同意义。
其见藐小物,必细察其纹理()
使其冲烟而飞鸣()
蹲其身()
为项为之强()
以丛草为林()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欧阳
【篇三】现代文小阅读教学设计
《现代文阅读小说》优秀教案
现代文阅读——小说阅读 (教案)
学习目标:
1、 了解小说的基本知识
2、 掌握小说考查的题型及解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高考回顾
在2011年高考中,16套题中有七八套考到了小说阅读。山东《审丑》、江苏《这是你的战争》、 浙江《第九车厢》、安徽《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 四川《锈损了的铁铃铛》、辽宁《怪人》 等 。
湖南省高考暂时没有考过小说阅读。
二、小说的基本知识
1 、小说的概念
运用叙述、描写及各种艺术手法,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广泛地多方面地反映现实生活的叙事作品。
2、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 情节 环境
三、小说阅读考查的题型
(一)环境型
环境描写是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内容,小说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描写对揭示小说的中心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1、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A.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B渲染或营造某种气氛,奠定作品的某种基调;
C.衬托人物的某种心情,表现人物性格;
D.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或为故事情节的发展作衬托(铺垫)。现代文小阅读教学设计
E、反映民族风情,地域风光
F、烘托人物心理,突出人物形象
G、深化小说主题
2、社会环境
(二)人物型
文学即人学,以叙事为主的小说更是以写人为中心。因而在阅读小说时,命题者自然会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设置试题,具体说来,大致包括两种题型:
1、人物描写的方法
①直接描写:肖像、语言(对话/独白)、动作、心理、细节。
②间接描写(侧面描写):通过他人之口来描述主要人物。如:
2人物形象的特点
A总体概括人物的特点
B具体分析
C 形象的意义或作者的写作意图、情感等
(三)情节型
1、情节的组成: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主旨的。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时为了介绍人物和背景在开头加上“序幕”,为了深化升华主题在结尾加上“尾声”。
2、情节类试题题型
①文中写了XX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②概括类: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注:对事件的完整叙述,我们必须按照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材料本身未涉及的除外),万万不能粗枝大叶,丢失了本该有的要素,此为其一;其二,由于事件的复杂性,我们
在概括故事情节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还得注意事件涉及的对象,做到前后一脉贯通。
3、情节的评价:
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如上海07春季高考〈父爱无价〉:父亲以子为傲—–父亲听到儿子死讯—-父亲决定拍卖儿子的肖像画—–没人愿买——可得到全部珍品。这样安排,既有戏剧性,又体现父亲对儿子的至爱。
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如《睡美人》,开头说女A角失踪,制造悬念,结尾写她在观众席上鼓掌,揭穿谜底,使事故情节完整,又表现了人物性格,突出了主题。又如《雪夜》开头结尾都写雪花飘舞,渲染凄凉气氛,暗示了人物命运。
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起到制造悬念
④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如《书法家》。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喜剧式等。
有关专业术语:
巧设悬念 巧合 伏笔照应 首尾呼应
一波三折,跌宕起伏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曲折跌宕
4、情节的作用 指向情节: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情节波澜再起,引出另一个情节,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制造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情节更突出,照 应前文情节 。
指向人物:丰富人物,表现人物性格。
指向主题:深化某种主题,突显某种主题。
组织语言作答:XX情节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
(四)主题型
1、什么是小说的主题
小说的主题:小说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
2、概括方法: 小说通过""情节,刻画了""形象,反映了""社会现实(歌颂赞扬了"" 精神,讽刺批判了""社会现象,控诉了""制度的罪恶 ),揭示了""人生道理(对"" 现象进行了反思,表达了"" 感情,寄予了"" 希望,呼吁人们"" )
3、如何挖掘小说的主题
要从人物、情节、典型环境、社会背景,创作意图等角度分析,特别要注意小小说的标题和结尾。
四、例题精讲(请老师结合以上的题型讲解)
木笛
南京乐团招考民族器乐演奏员,其中招收一名木笛手。两轮过后,每一种乐器只留两名乐手,两名再砍一半,二比一。终试在艺术学院阶梯教室。
“木笛。有请朱丹先生。”
声音未落,从一排腊梅盆景之间站起一个人来。修长,纤弱,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走进屋门,朱丹站定,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他的木笛。之后,抬起头,他看见空蒙广阔之中,居高临下排着一列主考官。主考席的正中,就是那位声名远播的丹麦音乐大师。大师什么也不说,只是默默打量朱丹。半晌,大师随手从面前的一叠卡片中抽出一张,然后是助手谦恭地拿过卡片,把它递到朱丹手中。接过卡片,只见上面写着–在以下两首乐曲中任选一首以表现欢乐:1.贝多芬的《欢乐颂》;2.柴可夫斯基的《四小天鹅舞》。
看过卡片,朱丹眼睛里闪过一丝隐忍的悲戚。之后,他向主考官深深鞠了一躬。抬起眼睛,踌躇歉疚地说:“对不起,能换组曲子吗?”这一句轻声的话语,却产生沉雷爆裂的效果。主考官有些茫然失措起来。
片刻,大师冷峻发问:“为什么”‘朱丹答:“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乐曲。”
大师问:“为什么?”
朱丹说:“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久久,久久,一片沉寂。
大师说:“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你不应该忘记今天是你的什么考试吗?”
朱丹答:“没有忘记。可是–请原谅–”
没等朱丹说完,大师便向朱丹挥了挥手:“那么,你现在可以回去了。”
听到这句话,朱丹顿时涌出苦涩的泪。他流着泪向主考席鞠了一躬,再把抽出的木笛轻轻放回绒套,转过身,走了。
入夜,石头城开始落雪。
没有目的,也无需目的,朱丹披着雪花走向坐落在鸡鸣寺下的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那里,竟然有一支孩子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显然是自发聚集起来的。他们的头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仿佛一片幼松林。坚忍是童稚的坚忍,缄默是天真的缄默。每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一片红烛流淌红宝石般的泪。
顷刻之间,雪大了,一团一团,纷纷扬扬的飘洒下来。仁立雪中,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轻轻吹奏起来。声音悲凉隐忍,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这个声音,火焰温暖这个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之间翩然回旋。
吹奏完毕,有人在朱丹肩上轻轻拍了一下。
回头一望,竟然是那位丹麦音乐大师。大师说:“感谢你的出色演奏,现在我该告诉你的是,但你已经被乐团正式录取了。”
朱丹问:“为什么?”
大师略作沉默,才庄重虔敬地说:“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
说完,大师紧紧握住朱丹的手。朱丹的手中,握着木笛。
1、文章中对“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现代文小阅读教学设计
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令节气
②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
③渲染气氛。
渲染了一种悲壮的气氛
④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
烘托主人公朱丹和音乐大师纯洁高尚的对民族的挚爱之情。
凸现了少年儿童心灵的洁白无暇
⑤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打基础。
答: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令节气,渲染了一种悲壮的气氛,烘托主人公朱丹和音乐大师纯洁高尚的对民族的挚爱之情,凸现了少年儿童心灵的洁白无暇。
2、文章主要写了和音乐大师有关的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句一一概括。
第一题实际上包括了三点要求:一是概括事情,二是与大师有关的(与朱丹有关的事就不要),三是语句要简明。
对事件的完整叙述,其一,我们必须按照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材料本身未涉及的除外),万万不能粗枝大叶,丢失了本该有的要素;其二,由于事件的复杂性,我们在概括故事情节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还得注意事件涉及的对象,做到前后一脉贯通。 答案:①在考场上,大师拒绝了朱丹更换曲目的要求;②大师在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前找到了朱丹,并把正式录取的消息告诉了他。
3.阅读全文,结合朱丹的言行,在空格处把小说情节补充完整。(每处不得超过6个字)
请求更换曲目———————— 伫立纪念碑前 —————————— 终被乐团录取。
注意的有两点:一是要充分利用已知的信息源——题干中已概括的故事情节,二是故事情节的对象是朱丹(与大师有关的事就不要)。
答案:“被拒离开考场”和“吹奏悼念亡魂”。
如果要求把小说所有的事情都一一概括出来,就只要把第一和第二题的答案加在一起就行了;倘若要具体指出故事情节的四个部分,其方法大致相同——先概括比较后正式确认,这里就不再具体阐述。
关于情节方法归纳:
A、把握场面,一般一个场面可以概括为一件事
B、学会按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
4.文章的主人公朱丹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评价一个人物形象的方法:
①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
身份:是两位参加决赛的有出色音乐才华的选手之一
②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以及间接描写
场面2:提出换曲的要求 大师的神情
场面4:大师的高度称赞 最终被音乐学院录取
③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 12月13日
④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答案:朱丹是一位具有出色音乐才华,而又有崇高民族精神的人。
5.文中两次写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意图是什么?
题型: ①指认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
动作描写和细节描写
分析:“小心谨慎地” —— 木笛——
答案:通过动作描写和细节描写,表现朱丹对民族音乐的挚爱。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的描写之中。
6.文章a处写朱丹穿“一身黑色云锦衣衫”的用意是什么?
题型:①指认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
外貌描写
方法: 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
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结合“请求更换曲目”和“伫立纪念碑前”这两件事思考。
答案:暗示朱丹对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的深切悼念。
小结:我们不但要知道鉴赏人物形象时要从这四点方面去回答,也要知道在写四点有关情节时意在鉴赏人物形象.
7.这则故事揭示了什么主题?从中你受到什么启发?
【篇四】现代文小阅读教学设计
《现代文阅读》教学设计
1
2
3
4
5
【篇五】现代文小阅读教学设计
现代文之散文阅读教案
突破散文阅读的难点
——归纳散文的主题思想
教学难点重点:培养学生对散文的阅读归纳能力
学生把握散文的主题思想
教学课时:二课时
考纲考点解析
【考点透析】
根据《考纲》规定,散文阅读从三个不同的能力层级考查学生,考点分三大类,共八个考点。散文的主要特点是“形散神不散”。散文不像小说,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可循,它的内容广泛,跳跃性很大,可涉及古今中外,天南海北,国计民生,花鸟虫鱼等诸多方面。 “形散”主要表现在:1、时间跨度大。如秦牧的散文《土地》从今日的土地一片生机,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晋公子重耳狼狈出逃时手捧泥土感谢土地是上苍的恩赐。2、空间转换广。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写雨,一下子写台北的雨,一下子写大陆的雨,一下子写美国的雨,一下子写古人如何听雨,自己童年如何听雨,一下子写现代人如何听雨""3、事件牵涉多。如袁鹰的散文《井冈翠竹》,写井冈山的竹子做过武器杀伤敌人,做过竹筒盛粥,做过红军的扁担挑着中国革命从井冈山走到延安,走到北京。新中国成立后,竹子又被派上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用场""事件多得让人应接不暇。4、表达方式活。茅盾名篇《白杨礼赞》,就综合地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如文章开头就记叙和描写了汽车在黄土高原上奔驰看到的黄土高原的外貌,用抒情和议论点明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神不散”就指的是文章始终紧紧围绕一个中心,贯穿一条红线,做到结构紧凑,层次分明,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形散神不散”的特征增加了散文的阅读难度,考场上有的同学读了一篇散文后,往往不知所云,不得要领,这样硬着头皮去答题,结果自然是答不到要点上去,多为无效答案。“形散神不散”的特征更是命题人设题问题时必须考虑的因素,考生只有依据文体特征分析散文的形式、内容以及主题,才能理解文章,提高答题准确率。
一、梳理文脉
《考纲》要求考生“分析作品结构”, 能力层级C。
散文往往“形散”,笔墨似随意挥洒,为了做到“神不散”,在结构上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线索正是把文中各个部分的材料串起来的那根“红线”,它可以是某个中心事件,某个实际的物体,也可以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当然,也可以是人物。线索的类型及其在具体文章中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仅以写景散文为例,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例如:《绿》、《荷塘月色》以游踪为线索,《灯》、《蒲公英》、《故乡的榕树》则分别以"灯"、"蒲公英"和"故乡的榕树"为线索。我们阅读时,首先要梳理清文义,即把文中所写到的事件、景物、人物一一梳理清,理清线索,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一一吃透“形”。
要注意作品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以及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与安排。分析文章结构用语:(1)做铺垫: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2)埋伏笔:前段为后段埋下的线索。(3)呼应、照应:前后的互相联系。 (4)浑然天成:结构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的。
二、寻找“文眼”
《考纲》要求考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 能力层级D。
优秀的散文大多设有“文眼”。“文眼”往往 是文中最精采、最耐人寻味的地方,是反映主题思想、创作意图的关键词句。抓住了“文眼”,就抓住了全文的关键,找准了理解、把握全文的突破口。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从表面上看,全文处处都是扣住一个“静”字,但实质上,却处处都反衬自己内心的不“静”,显然文首的“心里颇不宁静”,是揭全文之主旨的“文眼”。鉴赏散文时,要全力找出能揭示全篇旨趣和有画龙点睛妙用的“文眼”,以便领会作者为文的缘由与目的。寻找“文眼”,即把文中叙述、描写基础上的议论抒情句、文中反复出现的词句、首尾照应的句子等找出来,加以体悟,因为这些句子往往直接透露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倾向、写作目的等。
三、概括主题
《考纲》要求考生“概括作品主题”, 能力层级C。
一篇优秀散文,无论是选材谋篇,还是遣词造句;无论是运用修辞,还是采用艺术手法,都是为了表现中心主旨服务的。因此命题者命题时,总会结合中心主旨来命题,我们如若成功地把握散文主旨思考问题,那么我们就不难找出答案来。但是,散文的主旨并不都是直露的,需要考生体会概括。
据形悟神,即根据文中所写的事件、景物、人物等,联系“文眼”中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感情、观点倾向、写作目的等,再用自己的“心”去发现“散文的心”,以自己的人生经验和智慧去解读“作者心灵的歌声”。现代文小阅读教学设计
注意把握文章主要意象(形象)的特点及象征意义。例如茅盾《白杨礼赞》中的“白杨”的象征意义,是理解该散文主旨的关键。如2006年全国卷《绵绵土》.文章的中心意象是“绵绵土”,它的特点是“金黄色,细柔,温暖,纯净”,在文中象征着故乡及亲情。而主要意象的象征意义,往往又正是散文主旨之所在。
不少散文作家都喜欢“卒章显志”的写法,我们还可以先读文章的结尾,了解其“志”,然后再浏览前面的材料,这样会更容易把握文章的主旨。再说,散文的主旨大多是抒情、明志、言理,这也给我们把握主旨带来提示,即我们可从“情、志、理”入手。
四、分析手法
《考纲》要求考生“分析散文的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C。
散文灵活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对表现手法的考查是高考重点之一,主要考查表现手法的运用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复习应该从四个方面下功夫:一个是作品的表达方式,第二个是作品的写作手法,第三个是作品的布局谋篇,第四个是作品的修辞方法。
不同类型的散文有不同的表现手法。文章写的是事件,就要悟出平凡小事中寄寓的大道理——以小见大;文章写的是景物,就要悟出景物中融入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或作者托物言的什么志;文章写的是人物,就要通过作者对人物的描写悟出人物的精神品质、性格特征等。
五、品味语言
《考纲》要求考生“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能力层级D。
散文的一大特色就是语言美。鲁迅的散文语言精练深邃,巴金的散文语言朴素优美,冰心的散文语言委婉明丽,孙犁的散文语言质朴,刘白羽的散文语言奔放,杨朔的散文语言精巧。散文的语言有鲜明的特征,富有表现力,所以,这个考点也是每年必考的内容。体会品味语句的妙处,不能孤立的看,要联系上下文,联系文章的主题,才能看出语句的丰富内涵,要注意把握形象化语句的抽象含义。如2005年高考重庆题《阳台上的遗憾》中有这样一句“汉文化一直也在这样的南国宅院里咳血和低吟”。放在上下文中,我们应该能理解它的含义:即使在南方的宅院里,也有三纲五常的专制和文人雅士的伤感。阅读散文要学会鉴赏散文语言的表现力,散文大家朱自清选字炼句十分精妙,他在散文《绿》中写梅雨亭:“这个亭踞
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这里的“踞”和“浮”写出了梅雨亭灵动的态势,一幅生动的画面便跃然于读者眼前。
注:相关习题见所发资料
第二课时: 归纳散文的主题思想
教学过程
例题分析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亲 亲 麦 子
张佐香
①麦子是一枝灿烂而实在的花朵,开在万里田畴之上,开在农民心坎上。
②麦子的颗粒很美,有土壤般朴素柔和的质地和本色。一粒麦子是美丽的,一颗麦子是美丽的,一地麦子还是美丽的。麦子生命的每一个过程都是美丽的。麦子原本是一粒种子,浸润了阳光、空气、水分,结出黄灿灿的麦粒,丰富了我们的血液和躯体。麦子用它的物质颗粒和精神内核书写着人类的历史。
③当秋阳拂照四野,耕耘完的田畴袒露出丰腴的肌肤,随着父亲手臂的挥动和铿锵的步伐,麦粒穿过深秋的空气落入土地。田野上空一阵又一阵金色的雨在秋阳里一闪一闪。父亲脸上荡漾着微笑的涟漪,把麦粒交给生命的家园。种子要想不丢失自己,就必须走回它生命的家园,走向疏松湿润的土壤,吸收大地的微温和芬芳。在秋雨的润泽下,绿色的剑刺破黑暗的泥土指向天空。嫩嫩的绿芽儿探出头来,它们挨挨挤挤地住在一起,以盛大的形式展开,以集体的力量显示其生存的意义。
④麦子从容地迈过冬天的门槛,第一个用绿色的手与春天紧握。清纯的麦苗相依相扶、牵牵连连,一直铺向遥远的远方。瞬间,万野绿遍,大地尽染。麦子在一望无际的田畴尽情地拓展绿色的海洋。大地融进了蓝天,蓝天陷进了绿海。此时的乡亲们忙着在麦海里除草施肥。麦子在人类的呵护下,展示着拔节吐穗、开花灌浆的生命过程。麦子和人类在和谐中相互期待、相互拥有。
⑤麦子把生命之花开在头部,最完美地接受阳光雨露。麦子终于完成了对生命的雕塑,不动声色地吐露出饱满的穗子。麦穗就是国徽上的那穗。麦穗是绝妙的艺术品。数十粒麦子团结起来,井然有序地排列成一个柱体。麦粒大头向下,小头尖尖向上,汗滴一般,而麦芒如剑直指蓝天。风来了,麦浪一波又一波,似乎整个大地都跳起了舞。父亲去看麦子的长势,怜惜地扯下几根麦穗搓着,然后眯起眼,吹起麦芒,将一手心鲜嫩的麦粒倒进嘴里。我去嗅麦子清香的味道,像掬起一捧水那样,用双手捧着几个麦穗,将脸贴在它们的上面,我手捧着它们表达我的亲近。在我心里,麦子就是我永远的亲人。
【篇六】现代文小阅读教学设计
现代文阅读复习教学设计
"现代文阅读复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明确中考现代文阅读的考查要求.2.准确把握现代文阅读的方法.
3.培养学生快速阅读~领悟现代文主要内容及筛选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快速阅读~领悟现代文主要内容及筛选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方法.
教学难点:快速阅读~领悟现代文主要内容及筛选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方法在现代文阅读中的 灵活运用.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说话.
一个人在一生中要不断地读书、学习,而要读书、学习就离不开阅读。可以说,阅读是我们打开人类知识宝库的一把金钥匙,它在中考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怎样正确地阅读文章?是我们师生一直探究的问题,今天我们借这节课就准确把握现代文阅读的方法探知一二.
二.结合2006年中考说明话"现代文阅读".
师:我们正临近中考,如何多快好省的走捷径,2006年中考说明给了我们详细的指导.作为语文中考卷重头戏之一的现代文阅读,中考说明给予了详细的规定:
(投影:中考说明对现代文阅读的考查要求)
1.准确把握阅读材料的主要内容.
2.筛选并整合文中的重要信息.
3.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情感.
4.理解关键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与作用.
5.理解重要句子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
6.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认识,能提出看法和疑问.
7.感受文学作品中的形象.
师:今天我们这节课主要探讨一下中考说明规定的(1).(2)两点.
(投影:1.准确把握阅读材料的主要内容.
2.筛选并整合文中的重要信息.)
三.师生协作交流.
1.师:我们初中三年的现代文学习,针对语文中考而言主要是练兵.现在结合一篇文章提炼一下"如何:1. 准确把握阅读材料的主要内容.2.筛选并整合文中的重要信息."的方法.
2.出示阅读材料,师生共同提炼.
(投影:阅读材料——生命,生命!)
生命,生命!
有一年夏天的下午,我一连在山上割了几个小时柴草,最后决定坐下来弄点吃的.我坐在一根圆木上,拿出一块三明治,眺望那美丽的山野和清澈的湖水.
要不是一只围着我嗡嗡直转的蜜蜂,我的闲暇心情不会被打扰的.那是一只普普通通的,但却能使野餐者感到厌恶的蜜蜂.不用说,我立刻将它赶走了.
蜜蜂一点儿也没有被吓住,它很快飞了回来,又围着我嗡嗡直叫.呦,这下我可失去了耐心.我一下将它拍打在地,随后一脚踩入沙土里.
没过多久,那一堆沙土鼓了起来.我不由地吃了一惊,这个受到我报复的小东西顽强的抖着翅膀出现了.我毫不犹豫地站立起来,又一次把它踩入沙土里.
我再一次坐下来吃晚餐,几分钟以后,我发现脚边的那堆沙土上又动了起来.一只受了伤但还没有死的蜜蜂虚弱地 从沙土里钻了出来.
重新出现的蜜蜂引起我的内疚和关注,我弯下身子察看它的伤势.它右翅却褶皱像一团纸.然儿,它仍然慢慢地一上一下抖动着翅膀,仿佛在估测自己的伤势.它又开始梳理那沾满
沙的胸部和腹部.
这蜜蜂很快就把目标集中在褶皱的左翅上.它伸出腿来,飞快地 着翅膀.每 一次,它就拍打几下翅膀,似乎在估量自己的飞翔能力.哦,这可怜的瘸手瘸脚的小东西以为自己还能飞起来!
我垂下双手,跪在地上,以便能更清晰地观察它那注定是徒劳的努力.我凑近看了看.心中想到,这蜜蜂想必完了—–它肯定完了.作为一个飞行员,我对翅膀太了解了.
然儿,蜜蜂毫不理会我对它小生命作出的自以为是超级智慧的判断.它继续整理着翅膀,并似乎慢慢恢复了力量.它振翅的速度加快了,那是纱似的,因褶皱而不灵活的翅膀现在几乎已被抚平.
蜜蜂终于感到自己已恢复了力量,可以试着飞一飞了.随着一声嗡嗡的声响,它离开了困住它的地面,从沙地上飞了起来,但还没能飞出了三英寸远,这个生灵摔得那么可怜,它在地上挣扎着.然而,接下来的是更有力地 翅和扑翅.
蜜蜂在一次飞起来,这一次飞出了六英寸远,最后撞在一个小土堆上.很显然,这蜜蜂已经能够起飞,但还没能恢复控制方向的能力,正如一个飞行员在摸索一架陌生飞机的特性,它遭受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没一次坠落后,它都努力去纠正那新发现的失败.
蜜蜂又飞起来了,这一次飞了几个沙堆,笔直地向一棵树飞去.它仔细地避开树身控制着飞行,然而慢慢飞向明镜似的湖面,仿佛去欣赏自己的英姿.当这蜜蜂消失后,我才发现自己还跪在地上已跪了好久好久.
快速阅读后,思考;
(1)通过阅读文章,你知道了一些什么?请说出你的获知渠道.
(2)请用一句话慨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
知识点 方法
内容 扣 题——-抓主去次——-串联段意
信息 定 位——-比较分析 —–转换语言—–把握词句
师:
(一) 通过我们共同探讨,发现"准确把握阅读材料的主要内容"可以从三个角度进行突破;(1)扣题.例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标题就告诉了文章的主要内容;(2)抓主去次.像<我的老师>,文中写了七件事,其中"排纠纷"与"梦中寻师"是详写的主要的.(3)串联段意.譬如<谁是最可爱的人>,全文主要讲了三件事,即松骨峰战斗,马玉祥救朝鲜小孩,作者和一位战士的谈话。我们在归纳主要内容时,就应该串联这三件事。
(二)我们在一篇文章中获知的渠道,这称作捕捉信息.它包括:
(1)文段中能有力地表现作者的观点和集中反映文章主旨的语句,它们一般隐含在文章的材料和相关的评说中.
(2)阅读中值得关注的地方.
(3)对重要观点`知识`概念及作者的思想倾向和主题内容进行阐释的语句和相关材料. 如何捕捉筛选重要信息?
(1)明确信息范围.—–定位
(2)比较重点信息与非重点信息——-比较分析
(3)依题干要求,找准对应材料和根据对应材料进行语言转换—–语言转换
(4)把握文中的关键词句——把握语句
3.师:我们提炼了现代文一般阅读的方法,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课本无非是个例子.我们应该
把在这些例子中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课外文段的阅读中.下面请大家运用这个方法做练习. (分发阅读材料——–<忆父亲>)
四.生做阅读题,师巡回指导.
五.师生交流做题所得,并复习阅读之法.
六.小结.
七.积累迁移.
学生课外练笔,阅读<捡起脚下的蘑菇>.
话题作文构思训练设计方案
――即作文指导尝试方略(借鉴修正稿)
作者:李秀琼 来源:小村民中 上传时间:2005-11-04 人气: 5426
[背景]:据调查了解,我校学生对话题作文处于迷茫当中,我们的作文写前指导是一个弱势环节。
[目的]:让学生有一个可供实践操作的构思蓝本,为老师们形成一种具有个体特色的作文指导样式抛砖引玉,以最终提高作文教学质量。
[设想]:以“真情”话题为例进行教学,渗透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说明]:3――4课时,旨在让学生有深刻、细致的认知、体会、把握,起到四两拨千斤之效。
[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正经受着写作的困扰吗?你们想不想写好作文?(让学生说说困扰或说说作文成功的感受、认识。)
这节课,我将与大家一道进行一次活动,就是以“真情”话题为例的话题作文构思基本图式的实践活动。
下面,我范读一篇一年级时的学生作文,请同学们认真听,根据文章内容、主题为本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学生拟标题,然后教师做说明,这是一篇优秀作文,请问反映的是“真情”中的哪一种情感?(明确:亲情)当初作者的题目是:秋天里的故事。
对象:人、动物
(投影):对“真情”进行解说
类型:亲情、友情、爱情、师生情、同情等
宣读作者(204班黄美方)的创作感受:一个生灵需要爱,一个团体也需要爱,整个世界更需要爱。爱应当是真诚、无私的,它就像泉水,像食物一样为人类所需求。它是崇高的,也是美好的,它能美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因此,人们都渴望与真情相伴,与和平相随。真情来到一个家庭,这个家庭则温馨而幸福,就像我在《秋天里的故事》中,以“两个梨”的经历宛然透露出一家人暗含的真情,彼此的相爱。梨虽小,但隐含在它背后的爱却是广阔无边的。愿人世间真情到永远。
二、(投影)基本图式的讲解、实践。(先让学生从谈作文构思的感受说步骤问题而进入讲解) 同学们,接下来,我们便以“真情”话题为例进行话题作文构思基本图式的实践活动,请同学们集中精力,按照要求,积极投入,实践到位,踊跃发言,并作必要的笔记。
(一) (投影)确定文体和中心。
1、提示:(投影)确定文体:先考虑写成记叙文,因为记叙能力是基础,又相对好写些;再考虑写成议论文、说明文。这次我们写记叙文(写人、记事、状物、描景)。
2、说明:(投影)确定中心:首先确定写那种真情,然后要有一个正确、鲜明的中心,不得
是非正确的、含糊不清的意思,肯定什么,否定什么;歌赞什么,批判什么;褒扬什么,贬斥什么等要清楚明了;陈述时要具体,不得笼统,空泛(通过写什么,反映什么,表达什么要一目了然)。
3、学生实践第一个步骤,小组内交流、修正不当之处,师指名展示并集体更正。
(二)(投影)化抽象为具体,化大为小。
1、提示、解说:(投影)此步骤就是将抽象的话题、中心具体到事件上来,选取符合这一话题、中心的几件事情(一般3件)(发生于不同时间、地点;不同性质的如现实的、梦境的、借鉴嫁接的均可)。
2、学生实践第二步骤:围绕中心选出3件事情,小组长大致检查本组情况。师指名或学生自由发言,共同体会。
(三)(投影)驾轻就熟。
1、师陈述:(投影)就是写印象最深、最能反映中心的那一件或二件、三件事。注意顺序的安排(时间、地点、感情变化等)和详略的考虑(根据中心需要而定)。
2、学生实践后,自由发言,教师利用互动予以修正、补充,形成各自定论。
(四)(投影)讲究真情实感。
1、教师陈述:(投影)所谓讲究真情实感,就是描述事件、刻画人物、描绘景物等要扣住中心,反映生活,融入真情。写事尤其要抓住细致情节,如朱自清《背影》中父亲卖桔子的环节便是细节描写,最能流露真情,也如以前某同学写奶奶疼爱她,抓住奶奶为自己梳头细节进行;写人要抓住典型特征,写出真实的、具有个体特色的人来。如有人写父母与人为善,只写发生在家庭内的事,这就没有说服力,削弱了真实感,又如郑丹同学写对妈妈的怜爱,抓住了其鬓边的白发来展开、刻画,很是真实感人;写景,要达到情景交融效果,即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样不仅营造了感情基调、渲染氛围,还能巧妙地传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如范文第一段:秋风吹过,蝶似的的树叶漫天飞舞,在这凉风里,我仍能感受到一丝丝暖意(此处的“暖意”实质上是家人那份真情、亲情的浓浓爱意给人的温馨、美妙感觉)。
2、(投影)真情还说细一点,包括喜、怒、哀、乐、愁、爱与恨,赞美与批评,讴歌与讽刺等。
3、学生实践,自由发言。此步骤要重笔再现,突破难关。生生互动,师生点评均用。
(五)(投影)联想、创新。
1、教师陈述:(投影) 由此及彼,抓住共性、相似点,就是联想,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再往深处去,更是创新。创新也可以这样理解。
(投影) ①创新体现在思维对象(人、事、现象等)、思维角度、思维深度上;
(投影) ②包括立意创新、文体形式创新(书信体、童话体、合同体、对话录、启示录、申述书等)
2、以例讲解。现代文小阅读教学设计
如:我在教《散步》一文时,当学生们读到“我和妻子都是慢慢的、稳稳的、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时,我让同学们联想,当时,有
人说想起了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有人说眼前浮现出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里的镜头,一时大伙儿心头飘起了“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这篇课文上完后,我也不由想起用《如果爱是左右手》这首散文诗作为本课的结束语。
又如:大家都知道这样一个经典之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说可作创新改变,于是,我将苏轼《题西林壁》中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改作“要识庐山真面目,哪怕身在此山中”。描绘春天梨花盛况,也可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改为“忽然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改一字而新意顿出,不亦乐乎?
一位写“落叶”的同学,在叙写叶落下后的生命旅程后这样联想:他说这就如人生价值一样,死是生的延续,是价值的重生与再造,活着的是灵魂、价值与意义。有臧克家《有的人》味道。
此次作文,有位女生在写到为妈妈洗脚时,想到了电视中“妈妈,我为你洗脚”的广告。
以上例子,都是我们身边的实例。所以说,只要善于动脑,联系生活,联想与创新并不是难事情。
3、学生实践,并代表发言,难点突破。(切记:要具体,在哪个地方、细节进行怎样的联想、创新)
(六)(投影)精拟题目
1、要求:文题相符,具体,简洁,形象;切忌呆板。(网名不得超过12字)
2、拟标题的几种方式:
①加前缀:如“难忘真情”;②加后缀:“真情永远”;③加前后缀:“不愿真情远去”;
④话题+小标题:“真情―永远的灯火”;⑤其它提示性题目:“那一年”、“那一回”;
⑥其它形象性题目:“一枝红杏出墙来”、“那片书中的红叶”
3、学生实践,并交换体会、评比。
(七)(投影)列提纲
1、(投影)题目;材料;中心;
2、(投影)思路:
①开头:精简、引人入胜。(几种开头法:开门见山、开篇点题、悬念法、写景法、抒情法、精典议论法、引用法)
【篇七】现代文小阅读教学设计
现代文(散文)阅读指导教案
现代文(散文)阅读指导
教学目标:把握散文的特点,掌握散文阅读的基本技巧,形成阅读的
基本能力。
教学难点:学以致用,提升散文阅读及鉴赏能力。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二、阅读手中《生命赋》这篇文章,复习散文知识,把握文章内容。
1、指名朗读文章,学生初次感受文体,谈获取的文本信息。 教师总结散文知识点,出示幻灯片1。
2、学生再次散读文章,把握内容。
三、做《生命赋》阅读训练,根据练习总结答题方法。 考点一:要点概括。
考察形式:简要概括文本所选材料。
答题思路:出示幻灯片2、3。
考点二:词句理解。
考察形式:品析词句,说说它是怎样传达出某种感情或品评某一语段或词语的妙处所在。
答题思路:出示幻灯片4、5.
考点三:内容探究。
考察形式:文章拟题的目的,或作者倡导、希望什么。 答题要点:出示幻灯片6、7、8。
考点四:作品感受。
答题要点:出示幻灯片9。
四、实战演练、检查指导效果。
五、教师小结.出示幻灯片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