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高中作文】
【篇一】苏轼研究性活动的目的意义
《赤壁赋》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教学目标】
1、掌握有关苏轼的文学常识;了解写作背景;了解赋的相关知识。
2、学习本文生动形象、优美的语言以及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3、理解作者泛舟赤壁而触发的情思和旷达乐观的情怀;学习作者虽然身处逆境却依然乐观、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课时安排】2课时
一、背景介绍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见小知识1)被贬黄州,这是他人生道路的转折。元封三年正月到黄州,苏轼一住就是五年,在这里他生计困难,在友人的帮助下,开了几十亩荒地,掘井筑屋,躬耕其中。苏轼在黄州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对受到这样残酷的打击感到愤懑、痛苦;另一方面,时时想从老庄佛学求得解脱。同时,在他躬耕农事与田父野老的交往中,感到了温暖,增强了信心,他一方面表现了旷达自适的性格,一方面也使他的思想更接近现实。他的前后《赤壁赋》正反映了这时的思想情感。本文是《前赤壁赋》。
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宋代的黄州就是今天的湖北黄冈,在黄冈市区的西北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有些像鼻子,人们就称为赤鼻矶;又因山崖陡峭如一面墙壁,所以也被称为赤壁)。在这里,苏轼经常来赤壁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壁。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报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后来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后《赤壁赋》,这两
苏轼(1037-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北宋大文学家和书画家,四川眉山人,官至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书、文、诗、词、画,俱成大家。一生仕途坎坷,壮志难酬。他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均以诗文称著于世,世称“三苏”。“三苏”和同时代的王安石、欧阳修、曾巩,唐代的韩愈、柳宗元一起,被称为“唐宋八大家”。
此外苏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齐名“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书法与米芾、蔡襄、黄庭坚共称“北宋四大家”。
2、字音:
壬戌(rénxū)之秋举酒属(zhǔ)客歌窈窕(yǎotiǎo)之章
徘徊(paíhuaí)斗(dǒu)牛之间扣舷(xián)而歌之
冯(píng)虚御风桂棹(zhào)幽壑(hè)麋(mí)鹿
击空明兮溯(sù)流光倚歌而和(hè)之余音袅袅(niǎo)
泣孤舟之嫠(lí)妇苏子愀(qiǎo)然山川相缪(liáo)
舳舻(zhúlú)千里酾(shī)酒临江横槊(shuò)赋诗
渔樵于江渚(zhǔ)之上驾一叶之扁(piān)舟举匏(páo)尊以相属
寄蜉蝣(fúyóu)于天地无尽藏(zàng)也相与枕藉(jiè)乎舟中
3、字形:
壬xū(戌)之秋qiǎo(愀)然mí(麋)鹿扣xián(舷)而歌
shù(戍)边 啁jiū(啾)风mǐ(靡)(弦)xián外之音
mí(糜)烂(炫)xuàn耀
头晕目xuàn(眩)
第一课时
【导语】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这是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分析了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后,得出的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的结论。今天我们就来领略前《赤壁赋》这
1、解释括号前的字词,指出划线句子的句式。
壬戌之秋,七月既(……以后/已经)望(农历的每月十五),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起,作)。举酒属(通“嘱”,劝酒)客,诵明月之诗,歌(名作动,歌唱)窈窕之章。少焉(一会儿),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古今异义,古:星宿名今:一种竞技方式)之间。白露(古今异义,古:白茫茫的水汽今:24节气之一)横江,水光接天。纵(任凭)一苇之所如(往,到),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浩浩乎如冯(通假字,通“凭”,乘)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像)遗世独立,羽(名作状,像长了翅膀似的)化而登仙。
于是(在这个时候)饮酒乐甚,扣舷而(表示修饰)歌(唱)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逆流而上)流光。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望美人(古今异义,古:指内心所思慕的人,往往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今:美貌的女子)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歌声)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使动用法,使……起舞)幽壑之潜蛟,泣(使动用法,使……哭泣)孤舟之嫠妇。
2、翻译下列句子: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三、内容探讨:
1、第一段中,哪些句子描绘了“七月既望”夜赤壁的景色?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色?这样的景使泛舟者产生了怎样的心理感受?
讨论明确:写景句子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幅具有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色:清风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
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置身于良辰美景之中,泛舟者心情欢畅,油然而生“遗世”“羽化”之乐,不禁飘飘欲仙,从而为全文定下了一个悠扬和谐的基调。
2、第二段舷歌之后,赋中又写了客吹洞箫之声。课文是怎样描写箫声的?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气氛?从开本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箫声起,悲意生,此处借助夸张、想象,运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潜龙舞,嫠妇泣,六个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低徊悲凉,凄切婉转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悲凉,引起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
【小结】前两段主要集中描写赤壁夜色以及主客游玩时的感受。写景时用词准确优美,比如:清、徐、徘徊、横江、纵、凌。另外在描写箫声时将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从听觉视觉上给人以形象的感受。这种用词造句的考究值得借鉴。
四、巩固练习
1、下列加点字读音全正确的一项是(C)(A冯píng虚御风B舳zhú舻D枕藉jiè)A.壬(rén)戌窈窕(tiǎo)桂棹(zhào)冯(féng)虚御风
B.嫠(lí)妇愀(qiǎo)然舳(yóu)舻山川相缪(liáo)
C.酾(shī)酒横槊(shuò)江渚(zhǔ)正襟(jīn)危坐
D.匏(páo)樽枕藉(jí)蜉(fú)蝣一叶扁(piān)舟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形容词用作动词,露出白色)
A.举酒属客 通“嘱”,劝人饮酒
B.白露横江 白茫茫的水汽
C.舞幽壑之潜蛟 使……起舞
D.不知东方之既白 白色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C)A苍(沧)海B凄侧(恻)D墨(默)化
A正襟危坐杯盘狼藉苍海一粟孤苦零丁
B一叶扁舟不绝如缕凄侧动人形单影只
C乐观旷达余音袅袅感人肺腑抑扬顿挫
D潜移墨化肝胆照人犀角独怪如泣如诉
4、下列句中的“如”字,意思与其他选项不相同的是(A到,往)
A.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B.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C.如日中天
D.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也
5、对“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应为“既写景又写人”)
A.第一句,写以桂树木兰做桨,用美好的事物寄托高雅的情调。
B.“击空明”与“渺渺兮予怀”写景抒情,以景的空明衬人的胸怀广阔。
C.最后一句,点出“予怀”所思慕的对象是那在“天一方”的美人。
D.全歌落脚到“美人”身上,具有象征意义。
6、对下列各句的翻译,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A.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如果从那变动的一面看,那么天地间的万物(时刻都在变动),连一瞬间都不停止。
B.泣孤舟之嫠妇——(那箫声像是)为孤舟中的寡妇而哭泣。
C.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希望)同飞升的仙人一同遨游长空,哪怕在明月下死去(也心满意足)
D.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轻盈飘逸啊,像长了羽毛的鸟儿一样,远离尘世,飞升仙境。
7、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解释错误的一项是(C没有司马光,应是曾巩)
A.既望:已经过了望日,即阴历每月十六日。既:已经。望:阴历每月十五日。
B.美人:指所思慕的人,古人作品中常用美人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C.本文作者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八大家中另七人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司马光、王安石。
D.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二十六宿之一。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上某些星的集合叫宿。
8、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C后者不是文体)
A.苏轼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是豪放派的创始人。
B.本文与《后赤壁赋》都是元丰五年苏轼被贬到黄州所作,这期间他还写了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C.“赤壁赋”中的“赋”和“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中的“赋”意思相同,都是指一种文体。
D.本文通过主客问答,议论风生,表现出主人公乐观豁达的胸怀。
第二课时
一、回忆上节课相关知识
二、课文字词句探究:
1、解释括号前的字词,指出划线句子的句式。
苏子愀然( ),正襟危坐( )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 )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通“缭”盘绕),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于”表被动)方其破荆州,下(动词,攻占)江陵,顺流而东(名作动,向东进军)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 )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况吾与子渔樵(渔樵,名词作动词,打鱼砍柴)于江渚之上,侣( )鱼虾而友( )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 ),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 )莫消长也。盖( )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 )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 )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相与枕藉( )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
2、翻译下列句子: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三、课文探究
1、客于明月清风、良宵美景之夜,奏出充满悲哀的音乐,他之所以要“托遗响于悲风”,其缘由是什么?
讨论明确:其一,赤壁一带的江山触发他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当年的英雄,而今安在?何况吾辈渔樵于江渚之上。其二,由江水无穷想到人生须臾,渺如沧海一粟。其三,要摆脱现实处境,渴望能“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却“知不可乎骤得”。
“客人”的话在此处也可以认为是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痛苦。写“客人”对人生的感触,也可认为是为下文写苏子的开导之词蓄势。
2、苏轼针对客人的回答,借江上清风、山间明月阐述了什么道理,此时又是怎样的心情?他的话是否全都正确,你对这场人生观讨论的意义是如何认识的?
讨论明确:从宇宙的变化说到人生的哲理,主要的感情是喜悦的。苏轼阐述了“变与不变”的道理。从变化的角度看,天地一刻也不会不变,人生短暂,自然可悲;但从不变的角度看,天地与我同生,万物与我为一,都会无穷无尽。表现了作者超然独立、不计得失、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作者从水、月中悟出了变与不变的道理,苦闷的心情得到了慰藉,精神上得到了解脱。
作者的某些言语容易被误解为及时行乐,但这种思想并未直接从文章中反映出来,作者表明的观点是希望一个人不要发无病之呻吟,不要去追求那种看似超脱尘世其实并不现实的幻想世界,而应当适应现实,在目前这种宁静的环境中不妨陶醉于大自然的怀抱。他这种观点包含了一定合理性,因为作者不同意绝对化地看待问题,注意到了事物相反相成的辩证道理。尽管沿袭了庄子的相对主义的观点但在当时的背景下作者的观点还是积极的。
3、在夜游赤壁的过程中主客的感情发生了几次变化?你认为本文的感情基调是消极的吗?
讨论明确:1段——江上泛游,感情由平静到高昂(夜游之乐)。2段——饮酒放歌之乐引出客人的悲凉萧声(乐极悲来)。3段——主客问答引出人生短暂之感(悲情缘由)。4段——苏子超然于世的情怀(因悲生悟)。5段——客转悲为喜,主客畅饮。(乐——悲——乐)
【小结】这“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分开)
A.今者薄暮 薄:迫近B.披蒙茸,踞虎豹披:穿着
C.翅如车轮,玄裳缟衣缟:白D.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寤:醒
2.选出下列加点的词的用法不同类的一项(C)
A.予乃摄衣而上(名作动)B.履巉岩,披蒙茸(名作动)
C.适有孤鹤,横江东来(名作状)D.掠予舟而西也(名作动)
3.对下列两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B)
凛乎其不可留也(语气助词)时夜将半,四顾寂寥(看)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介词)顾安所得酒乎(可是,只是)
A.两个“乎”字相同,两个“顾”字也相同B.两个“乎”字不同,两个“顾”字也不同
C.两个“乎”字相同,两个“顾”字不同D.两个“乎”字不同,两个“顾”字相同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A.第一段中“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一句,既是写实,又多少带有作者对人世沧桑的感慨。
B.文中的“孤鹤”和“道士”是以不同形象出现的同一对象。
C.本文中道士化鹤的描写,反映出作者在出世入世问题上的矛盾心情;《赤壁赋》中“苏子”的议论表达了他乐观旷达的思想。
D.本文和《赤壁赋》都表现出一种虚无思想,这正是作者的思想局限造成的。
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
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象吴淞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
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我突然一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括起,波浪汹涌。我也不觉忧伤悲哀,感到恐惧,觉得这里使人害怕,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
这时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觉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象车轮一样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戛戛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
过了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回家睡觉。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轻快地走来,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我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回答。“噢!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细了。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经过我船上的,不就是你吗?”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忽然惊醒。开门一看,却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
【小知识】
1、“乌台诗案”:
这是北宋文坛上一次骇人听闻的“文字狱”。北宋统治者为加强中央集权,特设御史台以纠察、弹劾官员,乌台即御史台监狱的代称。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著名诗人苏轼被御史台弹劾,关进御史台监狱,审讯达一月之久。监察御史从苏轼的诗中断章取义、穿凿附会,编出了“讥讽文字”“愚弄朝堂”等罪名,对苏轼严刑逼供,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后由于曹太后以及吴充、范镇等元老重臣的极力营救,苏轼才得以免于死罪,被贬作黄州团练副使。这次的“乌台诗案”使当时许多著名诗人以及与苏轼有过交往的人,都受到了牵连,成为轰动一时的大冤案。于是,后人便把苏轼被审的有关文件、札子、供状等资料编录为《乌台诗案》一书。
2、苏轼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漂泊的一生、旷达的一生、自足的一生。
嘉祐二年(1057)进士及第丧母守孝
熙宁二年(1069)反对变法卷入党争。
苏轼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苏轼极力反对,便请求外调,他先后被派往密州、徐州等地任地方官。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
元丰二年(1079)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那些曾经依附过王安石的小人搜集苏轼对新政不满的诗句,弹劾苏轼,致其入狱。这就是宋代第一起文字狱——“乌台诗案”。苏轼被捕入狱,入狱后,受尽凌辱,酷刑棒打,几致死地。历时五个月,营救者络绎不绝(包括王安石),最后,神宗才决定不杀苏轼,将苏轼贬到黄州。
苏轼在黄州生活的这七年,他没有俸禄、生活困苦、衣食不足,而且受到监督,没有住的地方,只好暂居庙里,后来得了一块荒地,耕种,造屋。
元祐元年(1086)重获启用官至礼部。
旧党执政。受到皇太后重用保护,苏轼被调回京都任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后自请外任杭州太守。后被召回京师,担任兵部尚书、礼部尚书。
绍圣元年(1094)又遭贬职惠州儋州。
皇太后驾崩,新党再度秉政后,又贬惠州,再贬儋州(今海南),
元符三年(1100)渡海北返次年病逝。
64岁死于常州。
生活的几个侧面:
一:在黄州,躬耕东坡,竹杖芒鞋,营造雪堂。生活地像陶渊明,在自己的东坡庄园过着神仙般的隐逸生活。
二:工程与赈灾:杭州太守时:疏浚运河;设立的公立医院(安乐坊);解决居民的饮水问题;修筑西湖苏堤;开仓赈济灾民。
三:在海南与黎族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随遇而安,自己表示要常做岭南人,自己说:“心中亦超然自得,不改其度。”
四:临死,东坡对侍立在旁的儿子说到:“慎勿哭泣,以怛化(垂死的老人和病人)。”死的时候“谈笑而化”。他自己都快死了,还在想着那些活着的人,可见其人品之高。
东坡肉的由来:苏东坡喜爱烹调,以红烧肉最为拿手,他曾以诗介绍其经验:“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百姓们知道苏东坡喜食肉,那一年的春节,大家不约而同给他送来猪肉、绍酒。苏东坡收到这么多肉和酒,觉得应该与数万疏浚西湖的民工共享,便吩咐家人烧好,连酒一起回赠民工。家人误以为连酒一起烧,结果烧出的肉特别香醇味美,一时传为佳话。人们纷纷传颂苏东坡的为人,仿效他独特的烹调方法。从此以后,以这位大文学家命名的“东坡肉”,也就成为杭州的传统名菜。
3、苏轼的复杂思想:
儒:积极入世,忧国忧民,平生倾慕贾谊
佛:精通佛理,不计得失,常与僧人来往
道:好学老庄,齐万物,一死生,追求内心调和
儒家的积极入世态度与佛道的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态度是矛盾的,但又奇妙地统一在苏轼身上。当儒家思想遭遇挫折时,苏轼却能峰回路转,在佛道二家思想中找到精神归宿。
《前赤壁赋》,从乐到悲,又以乐作结。正是苏轼在厄运中努力坚持人生理想和生活信念的艰苦思想斗争的缩影。
在难以忍耐的苦难环境中自得其乐,于“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当中享受“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这种乐观与洒脱,源于《庄子》天人合一的理想人格及齐物的自然观点。人原本是自然的一分子,人的生死与昼夜的变化是自然规律,生是人存在的一种形式,死是人存在的另一种形式,“物与我皆无尽也,又何羡乎”。苏轼年少读《庄子》时,就曾说过:“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他觉得《庄子》所讲的道理,是自己一向心中所想的:“人生一世,如屈伸肘。何者为贫?何者为富?何者为美?何者为陋?”“人生所遇无不可”,“我生百世常随缘”。苏轼常拿起从《庄子》中获得的思想武器捍卫自己的心灵,保持乐观的情绪,应对人生的坎坷。
4、对苏轼的评价
①苏轼自己的评价:
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余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②林语堂先生《苏东坡传》中对苏轼的评价:
“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假道学的憎恨者,一位瑜珈术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心肠慈悲的法官,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他认为苏东坡比中国其他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正如耶酥所说“具有蟒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厚敦柔。”这无疑是对于苏东坡的最为精妙的概括。
【满分作文欣赏】
苏轼的赤壁
风飘飘,水飏飏,掸掸这一路素衣风尘,驾一叶扁舟,于清秋的黄昏,残阳如血,沧海如幕,来到这古战场——赤壁。
心中沉浸着如此的哀闷漫想:那“乌台诗案”的苦楚,那皇帝谪贬的敕令,那洛阳亲友的牵念。于是黄州成为苏轼的落脚,赤壁成了苏轼的赤壁。
他想起了周瑜。“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他问自己难道自己不正是那东吴的督都吗?自己满腹经纶,胸中有的是治国平天下的笔墨,而此时?面对这一片漫漫江水,他陷入沉思。
他的思绪像长了翅膀似的,继续飞扬,斟一杯酒,临江而酾,是祭奠那死去的英雄,也是祭奠自己的往昔。是啊!他清醒了:哀吾生之须臾倒不如托遗响于悲风,取山间之色,听江上清风之歌唱。他不再悲观,不再耿耿于怀。
后来,他用自己的行动证实自己的顿悟。他在黄州兴修水利,奖励耕织,清廉从政。黄州的百姓感念这一位父母官,后来修了一座祠庙来缅怀这一伟大的文人,知心的父母官。文学的殿堂里永远可以听见那《赤壁赋》华美的乐章。
余秋雨先生在《东坡突围》中称“苏轼选择了赤壁,赤壁也成全了苏轼。”
是啊!这一路艰辛,这一路坎坷,这一路无奈。苏轼没有消沉,没有失落。他永远也不会去吟唱那软绵绵的情诗与愁苦。
什么“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只属于李清照的小女子。
“杨柳岸,晓风残月”,“竟无语凝噎”只适合柳三变的多愁善感。“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忧虑只为李后主吟唱。苏东坡是关东大汉,他只吟“大江东去”的豪迈,他只唱“千 古风流人物”的激昂。
赤壁记载了苏东坡的崛起。
赤壁沉淀了苏东坡的不屈。
赤壁诉说着苏东坡的豪迈与诗情不朽。
赤壁因苏轼而光芒四射。
赤壁,只属于苏轼。
《赤壁赋》知识点总结与练习:
(一)实词:
1、“固”
(1)固一世之雄也(本来)
(2)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险固)
(3)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使动,使……稳固)
(4)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固执己见)
(5)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本来)
(6)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到底)
2、“适”
(1)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食)(享有)
(2)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到)
(3)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女子出嫁)
(4)少无适俗韵,性本爱山丘(适合,适应)
(5)适得君府书,明日来临汝(刚刚,才)
(6)适大病,不能行(适逢)
(7)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同“谪”,流放或贬职)
3、“逝”
(1)逝者如斯,而未尝为也(流逝)
(2)逝将去女,适彼乐土(通“誓”,发誓)
(3)时不利兮骓不逝(跑)
4、“望”
(1)七月既望(农历的每月十五日)
(2)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
(3)恐太后玉体之有所欷也,故愿望见太后。(盼望,希望)
(4)都督阎公之雅望,启戟遥临。(名望,声望)
5、“如”
(1)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动词,像)
(2)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往)
6、“下”
(1)方其破荆州,下江陵(攻克,攻下)
(2)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方位名词,位置低的)
7、“危”
(1)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高)
(2)居安思危(危险、危急的状况)
(3)危如累卵(危险)
(4)正襟危坐(端正)
(5)危言危行(正义)
(二)虚词:
1、“虽”
(1)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即使——表假设性内容)
(2)虽无丝竹管弦之盛(虽然——表事实)
2、“之”
(1)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2)壬戌之秋,七月既望。(结构助词,的)
(3)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代词)
(4)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代词,清风明月等)
(5)故为之文以志。(指示代词,这)
3、“乎”
(1)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疑问词,相当于“吗”)
(2)相与枕藉乎舟中。(介词,相当于“于”,在)
(3)山川相缪,郁乎苍苍。(形容词词尾)
4、“于”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
(2)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
(3)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表被动)
(4)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介词,到)
(三)通假字:
(1)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属”通“嘱”,劝人饮酒。)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冯”通“凭”,乘。)
(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缪”通“缭”,连结,盘绕。)
(四)词类活用:
(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舞”“泣”,使动用法,使…跳舞,使…哭泣。)
(2)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南”,名词作状语,向南。)
(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西”“东”,名作状语,向西,向东)
(4)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东”,名词作动词,向东进发)
(5)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名词作动词,打鱼砍柴)
(6)侣鱼虾而友麋鹿。(“侣”“友”,意动用法,以…为伴侣,以…为朋友。)
(五)古今异义词:
(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古:白茫茫的水汽。今:二十四节气之一)
(2)凌万顷之茫然。(古:浩荡渺远的样子。今:完全不知道的样子,失意的样子)
(3)徘徊于斗牛之间。(古:星宿名今:一种竞技方式)
(六)特殊句式:
(1)客有吹洞箫者/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
(2)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于”表示被动)
(3)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在安,宾语前置)
(4)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羡何,宾语前置)
(5)月出于东山之上(于东山之上出,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
(6)徘徊于斗牛之间。(于斗牛之间徘徊,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
(7)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判断句,语气词“也”,表判断)
(8)渺渺兮予怀(予怀渺渺,主谓倒装)
徐启利
【篇二】苏轼研究性活动的目的意义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几点思考(网友来稿)
北京市华严里中学 凌子春
分析初高中语文教材,真正对学生提出较高层次文学鉴赏要求的是高二阶段。为什么从诗歌开始呢?因为诗歌是文学之母,诗歌鉴赏是文学鉴赏的最高形式,诗歌是培养学生文学趣味和文学素养的最佳媒介之一。
没有戏剧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没有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没有散文形散神聚的特色。诗歌以其凝炼性、抒情性、音乐性等特点决定了它自有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如果学生还只是单纯地追求矛盾冲突,情节人物,还不会透过字面去体味揣摩诗歌的“言外之意”、“象外之象”,还没有对诗歌的激情、敏感和直觉,那诗歌对他而言是味同嚼蜡了;如果老师还是那样把一首首优美的、空灵的、清新的诗歌肢解成字、词、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又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都是极有道理的,形象地说明了读的重要性。语言这个东西靠老师讲和分析是不能学好的。古代私塾的主要教育方法就是让学生读、背,所以我们才收获了两千多年无比灿烂的文学硕果。当然现在不可能这样去做。可是,我们现在的语文课是不是太急功近利了,为什么不多给点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去体味,去揣摩呢?学诗歌尤其要重视读,美读法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所谓美读,就是指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用美读法来体味诗歌的“三美”,即音乐美、意境美和语言美。音乐美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特质,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把握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这就是诗歌的音乐美,古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最早的诗歌不就是在老百姓在劳动中喊出来的吗?我们为什么就做不到或浅吟,或低唱,动情处放声高歌又有何不可呢?在琅琅读书声中,来体味“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落寞之情,“天地一沙鸥”的凄凉之意,“悠然见南山”的散淡之心;在琅琅读书声中,来揣摩苏轼、李白的豪放,杜甫、辛弃疾的雄浑,柳咏、李清照的婉约。
美读不同于朗诵,最大不同在于是否有强烈感情的倾注。如果一字一板,平平正正的朗诵,就不能将作品的内涵借助疾徐抗坠的音节在相当宽广的限度里表现出来,更别说把味诗歌的“三美”了。
以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为例,第一节用五个意象写祖国“数百年”的贫穷落后,美读时,语调应扁于低沉哀婉,语速缓慢,第二节写“千百年”来希望难以实现的痛苦和悲哀。爱之愈深,责之愈切,被压抑和折磨着的情感更是炽热如火,读时,语调略高,语速略快,读出诗人激愤、急迫的心情,内心波澜起伏的变化。两个“祖国啊”,前一个可略为迂缓凝重,后一个则要提高声调,读出呼唤中的急切期待之情。第三节写焕发新的生机和希望,情绪强烈转折,从低沉到开朗,从悲哀到欢笑,要用明亮的声音和欢快的跳跃感来读。第四节写要为祖国做贡献,美读时要把握由上一节的快节奏的惊喜跳跃转为较慢节奏的深刻的思索,以及饱含深情的咏叹。美读时,教师要适当指导点拨,学生要倾注自己的感情,这样就很容易探求诗人内心情感变化的脉络和作品的内涵。
二、专题法——以点带面
学小说分析人物时,要抓人物的四种描写方法,同样,学诗歌有没有独有的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段可言?当然是有的,比如意象,比如象征,比如意境,对于高二学生来说,应该系统地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掌握了这些知识,就可以用来自学了,教师不能一首接一首地教完就算完成任务,更应该教会学生行之有效的方法,正所谓“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教师可以适当地开一些专题讲座,来集中讲授这些知识,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比如“意象”。首先给学生举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学生读完后,思考:全诗给你什么感觉?有的语感好的同学马上就能回答:全诗笼罩着一种衰败、凄凉、孤寂的氛围。这就是意象在起作用,“藤”、“树”、“鸦”在现实中分属植物和动物,本身并没有感情色彩,但是它们被作者“加工”(加了“枯”、“老”、“昏”)和“剪辑”(组合在一起)后,就不是自然界的客观事物了,而是带有强烈主观感情的意象,因此所谓意象就是内在的思想情感内涵和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它有着浓烈的主观意向和情绪色彩。比如“游子身上衣”并不是表现一件普通的衣服,而是表现阳光普照般的母爱;“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中的“病树”和“沉舟”也不是现实事物的真实写照,而是诗人惆怅而达观的思想表现。有时,我们能看到用一种反复出现的意象来表达特定的情趣和意味,它代表民族和人类共同的情感体现。“鸟”的意象往往和男女恋情、婚嫁有关,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孔雀东南飞”;“雨”的意象往往和离情别绪,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帘外雨孱孱”;“月”这个意象往往和思乡怀远有关,“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春化秋月何时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了解这些原型意象的意义,对认识和把握作品的内涵有着很大的帮助。意象不但有传统的色彩,而且有诗人强烈的个性特征,臧克家的“老马”是一匹负重受压、苦痛无比,但在鞭子的抽打之下不得不向前挣扎的老马,它不同于曹操笔下的虽已伏枥仍志在千里的“老骥,也不同于曹植笔下那“饰金羁,连翩西北驰”的“白马”。同时,诗人们用意象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比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不再重复由于“柳、留”音近而折杨柳枝送别的习俗,独出心裁创设了一个崭新的柳的意象: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诗人笔下康桥河畔夕阳中的柳树,柳枝,映在波光里的金色的倒影无比艳丽,叫人联想到了金装的仪态万千的新娘。表明诗人对这里一草一树的依恋,竟像蜜月中的爱侣那样难舍难分。可见,“金柳”这一意象是富有创新性的,具有诗人的独特的个性特征。
可以在讲授新课前集中开一些这样的专题讲座,也可以在教学中穿插进行,或者从外面请专家来讲,目的都是引领学生登堂入室,在诗歌瑰丽的殿堂自由翱翔。
二、活动法——以练带学
且不说楚辞乐府的辉煌灿烂,也不说唐诗宋词的登峰造极,单说多灾多难的近现代中国,也涌现出无数极富创新精神、取得卓越成就的诗人,甚至在那专制黑暗的动乱年代,对生活抱有信心和希望的人们也在手抄,在传诵。黎明曙光来临的时候,诗人们高歌:“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顾城《一代人》”;“那一切丢失了的,我都在认真思考”;(梁小斌《中国,我的钥匙丢了》);“让我们——我们和河流一起,穿上它吧”(海子《亚洲铜》。物质化高度发达的今天,浮躁的人类却不愿意去聆听那大自然的天赖之音,来感受心灵深处的丝丝颤动。那就让我们以校园为阵地,哪怕一分钟也好,让我们的学生感受诗歌的美的真正享受。
自己做的饭菜再难吃,也觉得香。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教育的艺术》)发动学生自己创作诗歌,开展诗歌朗诵比赛等,这些都是学生去很好地挖掘和品尝清泉的做法。甚至我们可以更大胆一些,把写诗和朗诵比赛揉入到月考和期考中,作为考试成绩的有机组成部分。
要想写好古典诗词,必须掌握一定的平仄、用韵、对仗等基本知识,这样就逼得学生自己去学,去掌握,无疑比老师单纯的灌输效果来得强。写出来,再按意境高低,技巧强弱等评奖,优秀作品搞展览或者出成专辑,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以前我搞过一年一次诗歌朗诵比赛,朗诵我们的学生就如同宝矿,有多少潜能等着我们去挖掘啊。这不正是素质教育下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的生动体现吗?
我们主张“在教师指导下自学为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和创新创造精神,使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素质全面迅速地得到提高,这应是语文素质教育的努力方向。高中阶段进行文学鉴赏要把握这个基本思想。
【篇三】苏轼研究性活动的目的意义
走进苏轼 ——研究性学习的尝试
走进苏轼——研究性学习的尝试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其实,我从高一就开展了专题阅读教学。根据教材编排,开设了散文专题、小说专题、诗歌专题、戏剧专题,每个专题进行系统的阅读指导和写作训练。例如,现代诗歌专题,我利用课前五分钟“每日一诗”配乐朗诵和教室后面的“语文园地”,发动学生找好诗,读好诗,写好诗。学生对中国现代诗歌史上著名诗人的作品大多涉猎,还读了拜伦、雪莱、普希金、惠特曼、泰戈尔、波德莱尔等外国诗人的作品。形成了评诗写诗的高潮,录制了几十首高水平的配乐朗诵,编辑了两本诗集,在《同学月刊》等刊物上发表了十几篇诗作,可谓硕果累累。所以,在高三学完第五册文学评论单元和第六册唐诗宋词单元之后,做苏轼研究,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再上一个台阶,也是对高中三年语文学习水平的一个检测。
下面谈谈我的做法:
1.确定选题
确定选题首先要考虑选题的内容和价值。在中国灿若群星的文化名人中,像苏轼这样在诗、词、文、赋、书法、绘画各体中都取得巅峰成就与宗师地位的文化巨人,确实少见。用林语堂的话说,是“凤毛麟角式的人物”。他的博大精深,他的丰富多彩,他的艰难坷坎,足以引发各种各样的论题。
其次要考虑教师的准备情况。教师必须有充分的准备,才能指导学生研究。在此之前,我在北师大攻读教育硕士期间,曾选修中文系硕士生导师赵仁〖HT5”,7〗王〖KG-*4〗圭先生的《宋词研究》,阅读了大量关于苏轼的研究论文和论著。可以说,对苏轼比较熟悉。所以,在指导学生写论文的过程中,比较游刃有余。
第三,要考虑学生实际。要了解学生平时对这个专题接触的程度如何,学过什么内容,听过什么评论。中学语文课本所选苏轼诗词并不多,但生活中苏轼是个说不完道不尽的话题,如电视节目中有星期日的《荧屏诗坛》“走进苏东坡”专题,澳门回归大型文艺晚会苏东坡的词被朗诵和演唱,报纸上有著名女作家方方的话:“如果我生活在苏轼的时代,我一定想方设法嫁给他。”可见,苏东坡是个影响极大、魅力四射的人物。现实创造了研究苏东坡的很好的氛围。
2.占有材料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搞研究,必须占有大量的材料。我用了8节课的
时间分别介绍了苏轼的生平和思想,苏轼的诗、词、文、赋、书、画,有关苏轼的轶事、传说、评论,尽可能使学生对苏轼有个全面的了解。但教师的讲解毕竟代替不了学生自己的阅读和感悟。张志公先生曾说对中学生的课外阅读,一是要提供机会,二是要保证时间,三是要给予指导(《阅读教学论集》);叶圣陶先生也说过要给予学生“版本指导、序目指导、参考书籍指导、阅读方法指导、问题指导”(《阅读教学论集》)。我除了指导学生看一些有特色的书籍和文章,如《苏东坡传》(林语堂著)、《浪迹东坡路》(史良昭著)、《放逐与回归》(洪亮著)、《苏东坡突围》(余秋雨)、《诗人的执着与超脱》(周国平)之外,主要是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如:苏辛词有什么不同,苏柳词有什么不同,苏轼为什么屡屡遭贬""另外,指导学生到网上查资料,互相交流经验,学会怎样找到有用的网址。学生欣喜地发现,网上有用不完的资料。
3.筛选材料
经过一个阶段的专题阅读后,学生脑子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材料,是不是把所知道的材料都用在文章中呢?如有个同学想写苏词豪放中的婉约,论文准备从苏轼的身世写起,写到他在历史上的地位及影响,然后论述他的豪放,再论述豪放中的婉约。经过小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应该把写作重点放在“豪放中的婉约”上,可从《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等词中找到论据。
小组讨论提纲是写论文前的必要步骤,也是很有效的方法。通过讨论,同学们取长补短,互通有无,思想逐渐明确和清晰,有的同学说像给论文洗了个清水澡,有的说像割去了赘肉,总之,使论文清爽健美多了。
4.形成论文
在写作论文的过程中,我主要强调了三点:一是行文的规范,所有引用的材料都必须标明出处,在文后注释;二是符合逻辑,即论文的观点要有强有力的论据的支撑,是经过逻辑推理得出的,不能空发议论;三是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不亦步亦趋,更不能抄袭。例如,同是写黄州时期的苏东坡,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中的苏东坡是个快乐智者,而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中苏轼则是一个被文化群小诬陷、被小人牵着的大师。对于这些带着个人感情色彩的材料,必须“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很多同学在完成论文后,感叹地说是呕心沥血之作,可见,他们付出了比以
前更多的努力。那么,是否影响高三的复习呢?甘老师曾当场采访了两位同学,那位因写给苏轼的长诗《归去》而赢得一片喝彩的冯睿同学回答得很好:“也许我们在读苏轼时,少做了几道练习题,但所读的古书对文言文阅读有利,所汲取的文学文化知识对写作文有益,所学会的研究方法对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有更深远的意义。”
实践证明,学生对这种不仅以获取知识为目的,而且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是有极大的兴趣的,而且是有能力的。通过研究性学习,他们品尝到了科学研究的苦涩和甘甜。所以,研究性学习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发挥主体创造性,而且能磨炼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增强与人合作的信心和能力,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整体综合素质是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的。
【篇四】苏轼研究性活动的目的意义
活动的目的及意义
活动的目的及意义
活动的目的:
1.了解鄱阳湖和长江的之间供水原理及关系。鄱阳湖的缺水和长江的关系。鄱阳湖和长江之间相互补给,具体一点就是在长江在缺水时由鄱阳湖补给给长江,反之,长江汛期或是鄱阳湖干旱时由长江补给。本次活动就这一问题展开实地调查和考察,对这一关系进行研究。
2.调查鄱阳湖水位下降的影响
第一,对水体中物种的影响。水位的下降会造成鱼类等的生存环境改变,进而造成有些鱼类的迁徙或是消失。
第二,对周边地区气候的影响。大江大湖对周围地区的气候有重要调节作用,水位的下降会造成该地区气候异常如洪涝或干旱。因此研究这一影响十分重要。第三,研究鄱阳湖水位的变化对经济的影响。鄱阳湖对当地的经济有重要作用,因此,鄱阳湖水位正常将对当地经济起促进作用,而反常不仅不会起积极作用,可能还会阻碍其发展。
第四,对当地居民的影响。靠水吃水,靠山吃山,鄱阳湖对周边居民的生活有重要影响,因此我们通过这一活动反应民生,关注民情。
3.考察政府在这一方面采取的措施及居民的想法。鄱阳湖和长江必须由政府统筹安排,协调各方面的利益,权衡利弊,采取有效措施。同时了解当地居民的想法,结合民意显得十分必要。我们将从这两个方面入手,整体上了解这一情况,为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苏轼研究性活动的目的意义
4.提出协调鄱阳湖和长江之间供水关系的方案。长江和鄱阳湖都在我国十分重要,二者之间的关系不仅对当地的物种,环境,经济,居民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还对我国南方整体水体,气候变化,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有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站在战略层面上看待这一问题,提出科学实际的解决方案十分必要。
5.呼吁社会关注,共同行动起来。这一问题与我们十分重要,因此引起社会关注,大家共同行动显得十分迫切。到时候我们将采访当地居民,以调查问卷和开宣讲会,办讲座的形式在当居民之间传播这一知识,引发社会关注。同时我们会在媒体上宣传,呼吁更多人关注这一问题。
活动的意义:
1.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力的综合提升。
第一,有利于对所学知识的转化和拓展,增强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接触的实际现象进行对照、比较,把抽象的理论知识逐渐转化为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有利于发展大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创新意识。在实践中,没有了课堂教学的太多束缚和校园生活的限制,学生们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兴趣高涨,思维也空前的活跃起来,往往会产生一些创造性火花,在实践中敢于开拓、敢于创新。
第三,有利于提高大学生个人素养,完善个性品质。在活动中,我们会遇到许多困难,这时就有利于我们毅力的培养。我们在了解民情中有利于提升社会责任感。我们在联系相关人员是有利于与交际能力的锻炼。
2有利于探究协调鄱阳湖和长江之间供水矛盾的方案。鄱阳湖水位的变化对周边的影响十分巨大,我们对这一问题进行调查,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提出我们有关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案,经由专业人士分析改进,再交由有关部门作为解决
方案的参考。二,有利于引发社会关注,呼吁大家行动动起来,营造一种人人关注的有利态势,促进问题的解决。
3.通过活动,有利于调动大家的关注,共同解决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要靠社会许多阶层的参与,协作配合,共同解决。我们的这一活动,将办讲座,开宣讲会,做调查,进行媒体宣传,进行许多渠道宣传和传播,在大区域内引发关注,呼吁和号召大家共同解决。苏轼研究性活动的目的意义
可行性分析
1关注民生,专业知识和社会责任并重
第一,站在专业角度。我们会调查鄱阳湖和长江之间的供水关系,鄱阳湖水位下降对周边的影响为目的,通过在水利局和水文局等地查访资料,听取一些专业人士的解说,再通过自己的分析得出结论等是调查更科学。
第二,注重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呼吁大家共同行动。我们将走访居民,进行大量宣传等激发大家的社会责任感,有利于一道解决鄱阳湖的问题。
2准备充分,考虑全面。
1走访名师,获取意见。我们在前期的准备活动中,通过院辅导员的介绍,走访学校里面的名师,当面聆听老师的指导,积极向老师提问,认真听取老师意见。同时,请老师分析我们的具体方案,老师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为我们分析其可行性。请教学长,获取经验。我们在学院找参加过实践活动的学长,询问他们我们在实践活动中应注意哪些方面,应从哪方面入手,让活动更高效开展。 2成员积极配合,多方位分析。我们小组成员有九人,每个人通过查阅资料,比如查阅历史上和最近几年鄱阳湖和长江的关系,进行对比,发现问题,然后结合自己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然后通过小组内部交流,吸取有新颖性和创建性的意见。做到集思广益,全面分析。
3落实细节,注重创新。
第一设想考察过程,具体到操作步骤。明确每一步要具体做的事,每一步的具体意义。在细节上绝不疏忽,一丝不苟。
第二,加入一些创新元素进行大力宣传力度,普及有关知识。具体有宣讲会和讲座,在当地进行宣传;以讲故事的方式激发当地居民对鄱阳湖和长江重视程度;拉近政府和居民之间的距离,大家协调一致,统一行动。
4老师精心指导,成员热情高涨。经过辅导员推荐,我们找了学校有名的老师,也就是我们的指导老师,他们通过自己的专业分析我们的方案,我们再结合建议进行修正和改进,是整个过程更加科学。同时大家前期在网上调查大量资料,对此有一个大体理解;然后联系在那边的同学了解鄱阳湖和长江的一些情况,做到二者结合。最后,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吸取别人有指导性的观点,共同提升理解程度。
成果预期
【篇五】苏轼研究性活动的目的意义
苏轼研究性学习教案
研究性学习教案
1
2
【篇六】苏轼研究性活动的目的意义
活动目的及意义
活动目的及意义:
一、 二十一世纪的竞争是综合型人才的竞争,而面对中国入世,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作为跨世纪的新一代大学生,更需要抓住在校的黄金时间,丰富自身的课余生活,锻炼自己的能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展现当代大学生的自身素质,加强新时期我们大学生自身素质建设以便将来能够更好的面对社会的挑战,适应当今社会的人才需求。
二、 我们这次的活动项目是校园寝室生活创意产品懒人框的推广,希望通过这次推广活动,来丰富我们课余生活,增强我们创业能力,提高团队的凝聚力,锻炼自身能力,培养创业思维,增强团队成员的交流沟通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同时通过这次活动让大家更好的了解校园市场,明确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同时培养大家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另外,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吸引更多的大学生来关注我们的通用软技能,并在校园生活中的到很好的锻炼,是大学期间做到了理论和实践的相结合,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全面的大学生,走好大学到社会的这个过渡阶段。
四、 还有我们通过这次活动,来宣传一种校园寝室生活文化,大家离开父母,没有人再来帮助我们打理我们的日常生活,通过这次活动,我们让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会照顾自己,把寝室当成自己的另一个家,比如:告诉大一的同学,晚上睡觉
想喝水了怎么办?感冒了怎么办?等问题,而我们的产品正好能够给他们在生活中提供便利,让他们能更好的自己照顾自己。 活动的目标:
一:在大一新生开学的福佳宣传场地上卖掉100个懒人框,在活动结束后我们达到总共2000个的销售量,销售额达到4万元。
二、在市场占有率上,我们要做到覆盖全校园,每一栋宿舍楼,每一宿舍楼的楼层,然后深入到每一个寝室。
三、在宣传上我们要做到当每一个客户需要创意产品时都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方式联系到我们。
四、在客户服务上,我们要保证是每一个客户满意,一切从客户的角度出发。
五、活动最后把我们的寝室我们的理念:寝室生活的便捷性宣传起来{有了它,你的寝室生活可以这么过},为他们提供便捷,最终让产品成长为一件有创意的寝室生活必需品。
六、在活动中团队成员得到充分的锻炼,提高每个成员自身沟通力,思考力,处理问题等能力。在团队中提高大家的协作力,团队成员之间相互信任,形成默契,提高团队凝聚力。了解自己在团队中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怎么能更好的锻炼自己,还能为团队尽一份力,让自己在团队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七、通过此次活动扩大自己在大学的交友圈,提升团队的知名度,和在校园里的影响力。苏轼研究性活动的目的意义
八、通过此次活动引发大家对以后求职的一个思考,和对大学生
活的一个思考,团队成员通过互相交流,大家能够共同进步。
营销策划方案:
第一步:联系货源
第一种方式:在淘宝上找店铺,目前找到的店铺已经有合作的有一家,给的价格是每个14.3元,起订量是40个以上,四个到20个每个16,20到40个的话每个15元,我们应争取让店主把价格再下调一点,下一个目标是吧价格下调到13.5元每个。现在的店铺已经给提供宣传册了。
第二种方式,在本地找店铺,一来可以减少运费,二,拿货方便。
第二步:队员培训
让每一个队员知道我们的产品叫什么,怎么用,放在寝室什么位置最合适等问题,把相关的知识打印成册,发给队员,要求每一个队员的能把产品知识了解清楚。
列举能引起顾客产生共鸣的事例分享,在介绍产品的过程中,让每一个队员都能举出恰当的例子,来说服顾客。
规定产品的价格为20元,团购超过五个每个18元,队员不得任意改动价格。
针对顾客可能会提出价格高的问题,教队员用具体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一,价格分解把二十元分解到大学四年,每年相当于花五元,等价于一瓶可乐加一包泡面。二、强调我们的产品多么实用,而且才二十元,向顾客说明从我们这儿
购买是最便宜的】苏轼研究性活动的目的意义
第三步:产品展示阶段
在大一新生开学阶段,在福佳足球场会有好多摊位,其中大部分是学生,跟这些摊主谈判让他们代我们销售产品,每个摊位放5到10个,每一个的利润大部分归摊主所有,对摊主要求每个价格25元,如果可以的话我们自己租一个摊位专门做这个产品的展示。每个架子上用订书针订一个宣传图片,留下我们的产品和团队名字。
在福佳放一张大的宣传海报,留下我们团队的联系方式。 新生报到结束后,马上抓紧时间在周六或周日在大一做宣传,宣传主要方式是走寝,每个班宣传两个寝室,在宣传过程中可以引导一部分人订购,先能够让一部分人去体会我们产品给他们大学生活带来的好处。
第四步:产品试销阶段
在前一个环节的基础上过大约一个月左右,在大一寝室做产品推广,主要方式上每一个寝室作介绍,引到他们去订购,同时把我们的联系方式留给我们接触过的客户,同时在每个楼层留下一个公共的联系方式。再有电话订购时认真做好电话统计。同时这个阶段一边做推广一边从产家发货,保证及时的把货发到订购的顾客手中,安排固定的时间统一送货,同时在送货阶段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回访老客户,发展新客户,因为人有一种心里,当一件物品身边的人都在使用是,自己也就会去尝试使用,所以这个阶段把握好,扩大我们的销售
量。
第五步:校园公共场合产品促销
在校园人流比较集中的地方,找一个摊位,把我们的产品展示出来,同时在摊位上做足宣传,以创意寝室系列产品为名,出展2天,同时在这两天,所有的队员利用好自己身边的资源,先是和同学熟人介绍我们的产品,然后在人人网,空间上传相册,和我们活动的视屏,让同学帮忙转载,同时做一个产品使用的搞笑娱乐宣传视频在校园网上流传。
第六步:抓住特殊的时节:
比如在大一的千优寝室比赛时,在办宣讲会结束是在大一寝室做宣传,因为布置寝室要花一定的钱,我们的的目标是我们能从每一个寝室要花的钱中分一杯羹,快速走寝室,因为这时他们是急虚的,我们只要提高效率,把量做足就会拉到一部分的新顾客。还有光棍节在校园做促销。
第七步:进军大二以上年级主要市场
先进军女生寝室,原因是在有一部分女生购买后,根据女生爱唠叨和细心的习惯,她们会帮他们的男朋友订购或者跟她们的男朋友说起我们的产品,这样的话相当于我们还没有去男寝,就有人在潜在的帮我们做宣传了。
然后紧接着我们进军男寝,主要方式是走寝和在宿舍楼的公共产所留我们的联系方式,以便不能面对面接触的顾客想要订购我们的产品时能通过有效的方式联系到我们。
【篇七】苏轼研究性活动的目的意义
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将研究性学习列入中学课程计划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它标志着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在基础教育中将得到全面的落实,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灌输”、“识记”,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应用能力重视不够,因此使得学校教育与现实生活相差甚远,而这种封闭性的人才培养模式经由应试教育的推波助澜愈演愈烈,致使许多学生在走向社会后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无法肩负起推动社会发展的责任。研究性学习一扫“填鸭式”的传统教育模式,将课堂开放到现实的情景中,使学生通过课题研究的实践,解决实际问题,逐步养成学生主动探究的态度和批判、创新的精神。研究性学习的开设,建立了一种从内容到实践都具有开放性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模式必将在培养创新人才的同时,推动中国经济的腾飞和民族的振兴。
(2)研究性学习的开设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教育偏重于在学科知识的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层面上开展教学活动,进入综合应用和创造性解决问题层面的很少,因而要达成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非常困难。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高中生物学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探索质教育,虽然己取得不少教改经验和研究成果,但如何在学校教育中科学系统地实施素质教育,似乎还没有一条明确的思路和完整的构想。素质教育的基本指导思想是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因而一个重要的着眼点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研究性学习的提出,使“素质教育进课堂”可望有新的突破,将着眼于转变学生学的方式、转变教师教的观念和行为方式。具体地说有以下几点:
①使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产生积极情感,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
②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在学习中,培养学生围绕研究主题收集、加工、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通过研究性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学会整理与归纳信息,学会判断和识别信息的价值并恰当利用信息,以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③学会分享和合作
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将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认真、踏实的探究,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诊,尊重他人想法和成果,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磨练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⑤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学生要深入了解科学对于自然、社会与人类的意义与价值,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学会关注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从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⑥激活各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备,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
高中学生己经具备了多门学科的知识积累,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了有利的基础。但是,
如果让这些知识长期处在相互分割和备用状态之中,它们就会被遗忘,就会逐渐失去可能发挥的效用。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目标就是在综合运用中提高各科知识的价值。
(3)研究性学习的开设,有利于师资队伍的建设
研究性学习的开设,要求教师不仅具备教书育人的能力,而且还要具备针对学生的需要,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的能力。研究性学习中课题研究的内容往往是跨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有的内容学生占有的资料甚至比教师要多,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使教师为扩大知识面,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指导能力而继续进修,有利于提高整个师资队伍的水平。
(4)研究性学习的开设,有利于建立平等互助的新型师生关系
在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而是学生课题的参与者,指导课题研究的合作者,他们要与学生共同展开探究知识的过程。一方面,学生是研究性学习的主体,学生可自行选题,自主研究;另一方面,教师要理解学生的思路,然后根据学生的思路进行指导和帮助,同时又不要介入过多。因此,研究性学习的开设,使师生真正处于一种平等互助的地位。
(5)研究性学习的开设,有利于促进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协作配合,从而有助于加快推进素质教育的步伐。
实现“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是教育长期一贯的追求,更是全社会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之举。研究性学习是实现这种“一体化”的有效途径,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呼唤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参与、相互配合,研究性学习很多内容的实施需要借助家庭、社会的资源,社会和家庭可以为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提供指导力量和研究场所。因此,要想使研究性学习健康持续地发展,必须营造一种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使社会和家庭确实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辅助力量。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证明,如果学校对社会和家庭的一切教育资源和有利条件开发、利用的好,的确有助于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篇八】苏轼研究性活动的目的意义
研究性学习活动-苏轼生平事迹研究2
xx市第x中学研究性学习活动
xxxx级 高x学年 第x学期 课题名称:苏轼生平事迹研究 班级:高x x班 主导课程:语文 课题组长:xxx
课题组成员:xx xxx xxx xxx 指导教师:xxx 班主任:xxx
填表说明:
1.开题报告一式两份,一份交教科室,一份交指导老师; 2.报告一律用蓝色或黑色钢笔填写;
3.字迹要求端正、清楚,不得随意涂改; 4.建议按以上格式使用电脑打印。
研究性学习课题开题报告
1
2
课题研究活动记录(1)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