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赞美长江三峡

高中作文 zuowen 1浏览

【 – 高中作文】

【篇一】赞美长江三峡

长江三峡

长江三峡

张雷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抓住三峡特点,描绘景物,抒发感情的写法。

  2.学习体会本文在景物的描绘中所寄寓的生活哲理。

  3.了解三峡的壮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时数2课时

课前预习

 1.本文的题目是______,作者是______,出处是______。

  2.“三峡”,西起______省______县,东至______省______县,全长______公里。

  3.“三峡”的名称(依次)是______峡、______峡、______峡。它们的特点(与名称对应)是______、______、______。

  4.“我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是______修辞手法。“交响乐”指的是______,“飞翔”指的是______。

  5.西陵峡中最著名的三个险滩是______滩、______滩和______滩。其中最险的是______滩。

  6.秭(的读音是______)归,是______的故乡,他被流放在汨(读音是______)罗江,投江而死。

  7.王昭君,名______,她诞生在______。西汉元帝时被选入宫,后嫁给匈奴的单(的读音是______)于,杜甫在《咏怀古迹》中有一首是咏王昭君的,课文中引了两句,是“______、______”。

  8.本文的写作顺序是什么?

  9.本文所写景物是随______变化而变化的,观察角度一般都是______视和______视,观察到的景物方位一般都在______和______。

  10.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速读测试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长江三峡》、刘白羽、《刘白羽散文选•长江三日》

  2.四川、奉节,湖北、宜昌,193公里。

  3.瞿塘、巫、西陵,像一道闸门(或雄奇)、像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或秀美)、处处是急流处处是险滩(或险恶)。

4.通感、比喻,在急流中航行及舒快的感觉。

5.泄、青、崆岭,崆岭。

  6.zǐ,屈原,mì。

7.嫱,香溪,chán,“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8.由西向东的航程。

  9.船行(或船的方位)、仰视、平视,前方、两侧。

  10.本文在描写三峡雄伟艳丽的景物中,表达了对祖国、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启发人们急流勇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刘白羽情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描写了自己在长江三峡航行时看到的气象万千的瑰丽景象,唱出一首献给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赞歌。

二、作者简介

刘白羽:现代作家。1916年生,北京人。1938年到延安从事文化工作,1944年到重庆《新华日报》副刊做编辑工作,1946年受党的委派到东北解放区做随军记者,1950年参加编摄电影《中国人民的胜利》,该片荣获斯大林文学奖。两次赴朝鲜,写了许多通讯特写。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部长。他的作品以散文为主,有《五台山下》、《火光在前》、《刘白羽散文集》等。

三、长江三峡

长江三峡: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合称。简称三峡。在长江上游,西起四川省奉节县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县南津关,长193公里(其中狭谷段合长90公里,宽谷段合长103公里),滩峡相间,由地盘上升河流深切而成。两岸是悬崖绝壁,江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是世界最大的峡谷之一。

四、分析课文

一、重点字词

启碇滟滪绛紫云蒸霞蔚峨冠博带群山万壑雷霆万钧缤纷亭亭婀娜眺望小心翼翼

二、朗读课文。  

要求:1.声音响亮,读准字音。2.注意文章的段落划分。

三、这

本文在描写三个峡的具体景象之前,有一段总写感受,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总写在三峡中航行的强烈而新奇的感受。

第二部分(第2段),写船过雄奇的瞿塘峡所见的万千气象。

第三部分(第3~5段),写穿过巫峡时所见的奇秀景观。

第四部分(第6~9段),写船在西陵峡上航进的情景和作者的感想。

四、分析文章第一部分。

  1.启发思考的几个问题:

  (1)文章第一部分写了什么?

  (2)本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3)本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分析讲解要点。

  (1)第一部分(即第1段)总写1960年11月18日这一天在长江三峡中航行的强烈而新奇的感受:“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

  (2)这一感受运用的是“通感”修辞方法。所谓“通感”就是指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的沟通交融。“雄伟”、“瑰丽”的三峡风光是人的视觉感受,而“交响乐”则是人的听觉感受,这种感觉的转移就能“通感”。

  (3)文章第一段总领全

  (1)景随时异。作者乘船过瞿塘峡是从“天已微明”到“早晨八点二十分”,景物也随着“时间一分钟一分钟过去”而变幻着。开始看到的只是“灰蒙蒙的轮廓”、“各处还是云海茫茫”;往后看到的则是“色彩缤纷”、“一高峰亭亭笔立于红雾之中”。作者在写景时,注意到了时间的交待。

  (2)步移景异。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乘船观景,立足点虽然都在船上,但是船不断行进,立足点也就随之而变了,作者所看到的景物也就各有特色了。古人云“船上看山如走马,倏忽过去数万群。”就是讲的船上观景变幻无穷的特点。作者对自己观察景物的立足点交待是清楚的:如“‘江津号’停泊时”、“启碇续行”、“瞿塘峡口”“瞿塘峡中”、“过了八里长的瞿塘峡”、“船越驶越近”等等。

  (3)同景换角。这就是变换视觉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作者的视角有时放眼望去写远景,如“远远前方”、“你朝江流上望去”;有时收住视线写近景,如“近处山峦”、“船越驰越近”,有时仰视描写峡顶的蓝天、白云;有时俯视描写激流澎湃的江水,作者左顾右盼,景物也就各不相同。

  (4)两个引用突出瞿塘峡口的特征。文章在写到“船已进入瞿塘峡了”以后,首先概括介绍瞿塘峡口的特点:“瞿塘峡口为三峡最险处”。然后引用杜甫《夔州歌》的诗句和古时歌谣,让读者去想象瞿塘峡口的险要气势。现在,对准峡口的滟滪堆巨礁虽然已被炸掉,但是“瞿塘峡中依然激流澎湃,涛如雷鸣,江面形成无数漩涡。”这“依然”一词告诉读者瞿塘峡的险要气势依然如故。

  (5)在拟声绘色地描写基础之上,恰当地抒发情感,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文中“……真美极了,……令人仿佛进入了神话境界。”“我们来到这一片明朗的金黄色朝晖之中。”“瞿塘峡像一道闸门。”等就是点睛之笔。有的直抒其情,有的通过比喻写出自己的内心感受。

  3.用一句话概括第二部分的内容。

  参考答案:写船过雄奇的瞿塘峡所见的万千气象。

六、课后作业

整理课文相关诗句及重点词语

教后记

第二课时

  一、分析第三部分。

  1.朗读课文(3、4、5段)。

  要求思考的问题:

  (1)用一句话概括这部分内容。

  (2)巫峡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3)作者是怎样把巫峡的特点表现出来的?

  2.在学生回答上述问题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下面几个要点。

  (1)这一部分主要写作者穿过巫峡时所见的俊秀景象。

  (2)这一部分作者重点写了巫峡两岸山峰的秀美。

  文章两处写到巫山十二峰。作者着重写了在巫峡口上的第一峰、充满神奇色彩的传说的美女峰和各具情态又变化无穷的群峰。

  作者描绘神女峰,着重写那“万仞高峰之巅”的一耸立的细石,并介绍了它的有关传说,这就更突出了它的神奇色彩。

  以上是“点”的介绍,紧接着,作者用巫峡和瞿塘峡作比较,突出巫峡“简直像江上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这一特点,从“面”上描绘巫峡两岸群峰。

  这一段,作者先概括写“山势左一弯,右一转”,“两岸山峰连绵不断,山势奇绝,巫山十二峰各有各的姿态”。再用丰富的想象,贴切的比喻,具体描绘千姿百态、变化无穷的群峰特色。文中用两个“突然”写出巫峡的迂回曲折。有人说:舟行巫峡,好像处处被大山挡住去路,但驰到跟前,峰回路转,前面又展现出一段水道。所以,作者乘“江津号”过巫峡,所见群山并非一览无余,而是“突然是深灰色石岩从高空直垂而下,浸入江心”,“突然是绿茸茸的草板”。在一条画廊中,一幅一幅地欣赏这莽莽苍苍、浩浩荡荡长江上大自然的壮美。

  (3)从写法上分析可以指出以下几点:

  A.运用大量的比喻。(让学生自己画出比喻句,指出本体和喻体。)

  B.点面结合。

  C.按时间和航行的顺序安排文章结构。

  二、分析第四部分。

  1.用一句话概括这部分内容。

 明确:这部分写的是船在险恶的西陵峡上航进的情景和作者的感想。

  2.西陵峡的特点是什么?(要求用原句回答。)

  明确:“西陵峡比较宽阔、但是江流至此变得特别凶恶,处处是急流,处处是险滩。”这是总写西陵峡特点。

  “最著名的三个险滩是:泄滩、青滩和崆岭滩。”下面是分述各滩的特点:

  泄滩:“万马奔腾的江水,到这里突然变成千万个漩涡。你会感到江水简直是在旋转不前。”

  青滩:“江面陡然下降,波涛汹涌,浪花四溅……江水像滚沸了一样,到处是泡沫,到处是浪花。”

  崆岭滩:“泄滩青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作者通过引用来写出其凶险。

  3.作者除了这样直接描摹西陵峡的自然景视以外,还用什么方法来写出西陵峡的凶险?

  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总结:

  通过作者乘船的感受突出西陵峡流急和滩险。如:“船一下像流星随着怒涛冲去,一下又绕着险滩迂回浮进。”“‘江津号’剧烈地震动起来。”“‘江津号’用尽全副精力,战抖着、震颤着前进。”“船已像箭一样迅速飞下。”“看起来这青滩的声势十分吓人,”“我们简直不像在浩荡的长江上,而是在苍莽的丛林中寻找小径跋涉前进了。”

  4.这部分着重介绍了“秭归”和“香溪”两个县城,并引用有关屈原的传说和杜甫的诗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1)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把读者带进了神妙奇幻的境界,使神奇秀丽的三峡更加充满诗情画意,更加增添情趣和美感。

  (2)告诉人们,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流”,长江养育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

  (3)使行文更富于起伏变化。

  5.关于第八段结尾“人们只要从汹涌浪涛中掌握了一条前进的途径,也就战胜大自然了。”一句所蕴含的生活哲理的处理。

  (1)提出此句引起学生注意。

  (2)结合学生实际进行必要的思想教育。生活中的风浪并不可怕,要勇于在风浪中锻炼自己,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

  三、写作特点    

1、本文是如何按照散文写景状物的写作特点来写长江三峡的?

(1)在课文中,作者紧紧抓住三个峡各自的特点加以描绘。瞿塘峡像一道闸门,重点写其“雄”;巫峡像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重点写其“秀”;西陵峡处处急流,处处险滩,主要突出其“险”。因此给读者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2)写景有序。按作者游踪顺序写。

  (3)《长江三峡》除了抒发对祖国山河的深情热爱外,还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伟力,更感受到了人类的伟大。文章更着意在启示人们认识生活和工作的航船就是要在急流险滩中破浪前进。

  (4)《长江三峡》中写巫峡,作者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浓墨重彩地渲染了阳光、云雾、山峰和江水的美貌,美女峰的传说,不但增添了巫峡迂回曲折、画廊神奇美妙的色彩,并且引起了人们对劳动人民不幸遭遇的同情。

  一般游记、写景状物散文都有以上四个特点,阅读时应全面把握,也可就其中一两方面作深入理解。

   2、诗情、画意、哲理的统一,是本文的特点之一,试说明这个特点。

明确:瞿塘峡峰顶的云雾、朝霞,巫峡两岸的山峰水影、绿草红叶,西陵峡畔优美动人的传说,无不充满诗情、画意,细读之后,低头可想,闭目可见,令人回味无穷。整个三峡雄伟瑰丽的景色,有如我们所处的伟大时代;那在险滩之中逆流而上的木船,又像人们“掌握了前进的途径”,战胜惊涛骇浪的情景,我们将从中得到启发,受到鼓舞,迎着困难,奋勇前行,以无愧于我们伟大的时代。

 四、长江三峡山陡、流急、滩险,有时看起来“十分吓人”,为什么还使人感到美呢?

 明确:长江三峡的山陡、流急、滩险,看起来“十分吓人”,但它表现了“大自然的伟力”,同时也表现了“大自然的壮美”。然而人类正是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发展前进的。大自然用以“吓人”的陡山、急流、险滩并没有吓倒人,而是人战胜了大自然;“战胜”使人形成了追求奇险的天性,当你在电视荧屏上看到徒手的运动员攀登万仞悬崖陡壁,你不感到这正是人追求奇险的天性在放射光华吗?奇险本身就是美,人能身临奇险,战胜奇险,则奇险更美,是人心灵中感受到的主客观和谐的美!     

  五、课文总结。

  1.归纳中心:课文描写了作者在长江三峡航行时看到的气象万千的瑰丽景象,抒发了自己对祖国山河的深情挚爱,同时通过航程艰险的记叙,启示人们认识:生活和革命的前程就是在急流险滩中开拓前进。

  2.提示游记散文的写法:

  (1)善于抓住事物的特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熟悉被记叙和描写的事物,还要准备大量的有关材料。

  (2)描写景物要注意自己的立足点和视察角度。

  (3)文章结构安排一般以游程或时间为序。

  (4)根据表达需要安排详略,可用“广角镜”描绘场面,也可用“长焦镜”展示“特写”,有远有近,有面有点,使文章错落有致。

  (5)选取准确、鲜明的语言,善用各种修辞方法突出景物的特征,使读者也如身临其境。

六、课后作业

完成课后作业,预习新课。

教后记

【篇二】赞美长江三峡

《三峡》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学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利用工具书熟练掌握生字,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中形成初步的语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丰富其文学素养。  

3、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4、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1、多媒体教学。以优美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吸引学生,使学生产生探索的兴趣,形成强烈的求知欲望。在视听想象中,锻炼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2、让学生懂得可以利用图书馆、网络媒介等来查找自己所需的资料,培养学生利用资料解决问题意识。 

3、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在练习中模仿运用。

教学共分三个板块:

板块一:走近三峡(以课下的预习和课上的检查来完成,主要是要学生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字,把握课文大意)

1、布置预习:①反复朗读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利用资料翻译全文。②预习课后练习一,准备与同学们交流。③用行楷抄写课文。

2、搜集有关三峡的资料以及作家作品知识

板块二:赏读三峡(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主要是通过分析词句来品位三峡的美,并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达到背诵)

板块三:描绘三峡(在赏读的基础上感悟了三峡的美,要求学生自己的笔抓住三峡的一个侧面展开想像,描绘一下自己心目中的三峡,可以用“三峡之秋、三峡之夏、三峡之春、三峡之山、三峡之水”等拟题)

板块四:展望三峡(郦道元笔下的山水画卷已成为三峡历史的美好回忆,今朝的三峡正放射着世人瞩目的光辉,宏伟的葛洲坝工程,红火的三峡工地,正在成就着一个又一个世界奇观。让学生谈谈未来的三峡应该是什么样子。)

教学过程:

一、欣赏长江三峡风光,以长江之歌为背景音乐(课件一)

二、导入:同学们刚才听了歌颂长江的歌曲,欣赏了三峡的美景,你有怎样的感受,请用一个最简洁的词语说出感受。长江是我们的骄傲,是我们的自豪,长江一泻千里,气势磅礴,长江之美,美在三峡,它雄奇险拔,清幽秀丽,令人向往。今天我们就随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做一次三峡之旅。

三、板块一:走近三峡(课件二)

首先我们来一个小测试,(请把你课下积累的有关三峡的材料展示给大家)

资料平台:三峡知识知多少?(课件三)

1、三峡大坝工程资料

•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正式破土动工。

•2002年11月6日,具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于一体的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明渠截流工程取得成功。

•2003年10月26日,三峡工程开始第二次蓄水,三峡水库的水位在135米的基础上悄然涨到137.4米,10月31日,坝前水位提高到139米。

•2009年,三峡水库将是一座长达600公里,最宽处达2000米,面积达10000平方公里,水面平静的峡谷型水库。

•到2009年三峡三期工程竣工,水位将抬高175米.

2、三峡的组成:三峡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

3、作家作品简介

郦道元,字善长。范阳涿鹿人,南北朝北魏时的地理学家,散文作家。据记载,他一生好学不倦,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对人民比较同情,对权贵有所不满;对祖国河山十分热爱,对地理风物精切钻研。他的著作很多,最有名的是《水经注》四十卷。

作者对祖国的雄伟江山、秀丽风光作了形象的描绘,记述了不少生动的故事,抒发了爱国胸怀,文笔简洁精美,对后代山水游记文学起了先导作用,影响很大。

四、板块二:赏读三峡

(一)分析三峡的特点

1、师导入:同学们对三峡的知识了解的真不少,我相信同学们通过课下的自学,借助工具书,已经把握了课文的内容,同学们在自学的过程中有没有困难,让大家一起帮助解决好不好?(要学生指出不懂的问题)。哪位同学想领大家做一次三峡之旅?(指名读文,正音)

(提要求:读的同学注意读音,并注意停顿之处,听的同学认真听,然后点评)

2、赏读评析正音、点评(课件四)

略无阙()处重岩叠嶂()不见曦()月

沿溯()阻绝素湍()绿潭绝巘()多生怪柏

飞漱()其间属()引凄异哀转()久绝

3、听课文录音,再次领略三峡之美(课件五)

边听录音,边欣赏画面,看三峡的美究竟体现在哪?准备用“三峡的美。你看”说一句话

例如:如:“三峡的山美。你看,七百里三峡,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阳光。”

4、导入:同学们说得都不错,的确三峡的山美、树美水美、四季美……那作者抓住了景物的那些特点呢?你能说吗?然后找出能表现这些特点的相应的语句加以分析,看谁分析的透彻。(分小组进行,先划出相应的语句,理解意思,再分析特点,然后交流。)

5、交流总结:分析是抓能表现景物特点的重点词句

三峡的山: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壮美

三峡的夏水: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壮美

三峡的春冬:素湍绿潭,清荣峻茂秀美

三峡的秋:林寒涧肃,凄凉哀婉凄美

注意几个侧面表现山水特点的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山高)

2、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夏水湍急)结合李白的诗歌《早发白帝城》

3、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秋景凄清)

(二)背诵课文

1、导入,这么美的三峡不赏遗憾,这么美散文不诵遗憾,刚才我们已经感悟了三峡的美,下面就让这美妙的画面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中吧。自由背诵课文。

2、指名背诵、齐背

3、师导入下一个板块:如此雄伟壮丽的奇景,散文家郦道元却仅用了一百五十余字来描绘,且尽传奇神,其笔法令人不能不称奇。古今许多文人墨客也都对三峡进行了描述。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道出了三峡水之壮美;刘白羽的“碧波雪浪,海鸥翩飞;水天柔和,江船宁静……”画出了三峡少女般的柔情……三峡是大自然的杰作,我们之所以不到三峡就能欣赏三峡的美景,我们应该感谢谁呀?赏读完郦道元的《三峡》,老师来了点灵感,拟写了一幅对联:大自然鬼斧神工塑三峡,郦道元丹青妙笔成美文。你也一定有展示一下文笔的冲动吧。现在就尽情的展示吧!

五、板块三:描绘三峡

1、对对子:

师:若是让你在山的恰当地方凿一副对联于其上,你写一副怎样的对联呢?(提示:就课文内容进行新的组合)。

(1)、上联:山岩连叠,隐天蔽日,七百里不见日月。

下联:。

(2)、上联:湍素潭绿,柏怪瀑飞,三峡处处多生趣。

下联:。

2、片断描写:(抓住三峡的一个侧面展开想像,描绘一下自己心目中的三峡,可以用“三峡之秋、三峡之夏、三峡之春、三峡之山、三峡之水”等拟题)

3、写完后读

六、板块四:展望三峡

1、师小结:郦道元笔下的山水画卷已成为三峡历史的美好回忆,今朝的三峡正放射着世人瞩目的光辉,宏伟的葛洲坝工程,红火的三峡工地,正在成就着一个又一个世界奇观。我相信,不管这块神奇的土地怎么变,三峡在我们心中的位置永远不会变,三峡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三峡!三峡承载着我们永远的爱!

2、拓展延伸

讨论:三峡工程正在实施中,有人认为这将会破坏三峡的美,那么,你认为三峡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呢?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板书设计:

三峡:

郦道元

两岸连山,重岩叠嶂(正面描写:山多峡长)

隐天蔽日,不见羲日(侧面描写:山高峡陡)

夏:襄陵阻绝

王命急宣(凶险疾正面描写)(抓住景物特点)

朝发白帝,

暮至江陵

水:春冬: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恬静幽美

秋:林寒涧肃,凄清哀婉→水枯谷空

高迎春

【篇三】赞美长江三峡

《巴东三峡》教案(语文版八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脉络,掌握游踪顺序,把握好作者的思想情感。

2、把握各峡山水的特点及景物特色

3、了解祖国山河的壮丽可爱,让学生更加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4、品味文章的语言并进行口头表达训练

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游记。向学生介绍有关游记的知识很有必要。首先要弄清游踪,抓住景物特征,还要仔细揣摩语言,品位文章中蕴含的情景之美,体会作者渗透在景物描写中的思想感情。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的提出问题、思考问题,通过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来完成本课的内容与各项目标。

教学理念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在教学时要培养学生立足课文,了解游记特点,培养学生想象能力以及描述能力。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从课文出发,学会定点观察和移步换景,一般浏览和重点观察的方法,学习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和适当的表现手法向人们介绍景点。指导学生采用边看、边想、边说、边写的方法来学习。

教学思路与辅助手段

本文是一由教师引导学生回忆郦道元的《三峡》,请学生谈文中让他印象最深的是哪句话?谈谈你心目中的三峡?

长江三峡以其险峻的地形、绮丽的风光、磅礴的气势和众多的名胜古迹称著于世,为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是我国的旅游热点。三峡是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总称。它西起四川省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迄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关,跨奉节、巫山、巴东、秭归、宜昌五县市,全长约200公里。

二、整体感知

1、粗读课文,理清脉络

教师:同学们,我们刚才欣赏了诗的美妙,也领略了景的秀美。李白乘舟从白帝城到江陵,中间经过了江流湍急、山峦峻秀的三峡,而三峡是万里长江上游最雄伟壮丽的峡谷。它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东至宜昌南津关,全长193公里,被游人誉为“山水画廊”,那么下面请同学们在聆听课文范读中,用横线标出作者沿途经过的地方,把握作者游踪。

(说明:教师应提示学生尽量用文中语句概括)

(学生聆听范读,并快速阅读,在文中用铅笔勾画。)

学生:作者的游踪顺序是这样的:宜昌——西陵峡(黄猫峡、灯影峡[中有黄陵庙]、崆岭峡[中有牛肝马肺峡、崆岭滩]、米仓峡、香溪)——秭归、巴东——巫峡——瞿塘峡(白帝城、孙夫人庙、八阵图)——夔府的江岸。(老师板书)

教师:作者的确是按照这样的顺序逆流而上去游览三峡的。下面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读课文,根据作者的游踪顺序划分全文段落,理清文章结构。

学生:第一部分:(1~2自然段)总述三峡景观。

第二部分:(3~9自然段)分别描写西陵峡、巫峡和瞿塘峡的景色。

第三部分:(10自然段)写走完三峡后的心情。

教师:正确。作者从宜昌逆流而上欣赏三峡的奇美风光,那么下面我们继续按照作者的游踪,找出三峡各个部分的特点并体会各峡山水景物特色。

(学生思考,也可讨论)

学生:作者首先从宜昌乘船上驶,开始到达西陵峡,西陵峡全长约120多里,有四段:第一段是黄猫峡,特点是“山虽高,然不甚险;江水虽急,然不甚狭”。第二段是灯影峡,特点是“带有浓厚的江南风味”。第三段是崆岭峡,特点是“山形水势,突然险峻起来”。第四段是米仓峡,特点是“水势虽没有以前那么急,山崖却更加高峻”。

教师:说得很好,作者首先途经西陵峡,第一段黄猫峡的特征是山高不险,水急不狭。第二段灯影峡的特征是浓厚的江南风味,第三段崆岭峡的特征是山形水势,突然险峻。第四段米仓峡的特征是水不太急,山更高峻。那么接下来作者又到了哪里?那些地方又有什么特征呢?

学生:船过了秭归和巴东,便到了巫峡,这是一段最奇险最美丽的山水,主要表现在江水的险,险在窄、险在急、险在曲折,险在多滩;山峰笔者、整齐,险峻;巫山云雾奇形怪状,应有尽有。接着作者进入了瞿塘峡,其特征是“山势较巫峡稍低平,水势仍险急”。在对瞿塘峡的描写中,作者侧重介绍了两岸的人文景观,既避免了重复,又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内涵。最后到了白帝城,三峡也就走完了。

教师:概括得非常全面。现在老师来给大家总结一下:(板书)

西陵峡 黄猫峡:山高不险,水急不狭

    灯影峡:浓厚的江南风味

    崆岭峡:山形水势,突然险峻

    米仓峡:水不太急,山更高峻

巫峡——山水最奇险最美丽

水险:窄、急、曲折、多滩

山高:笔直、整齐、险峻

云:奇形怪状,应有尽有

瞿塘峡——山势稍平,水仍险急(人文景观丰富)

2、再读课文,把握文章脉络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作者的游踪顺序,把握作者感情的变化。

教师:刚才我们初读课文后,基本了解到西陵峡山势之高低,水势之急缓各不相同,而巫峡水险,山高,云雨等富有情趣,以及瞿塘峡人文景观丰富等诸多特征,下面请同学们自绘长江三峡简图,进一步明确作者的游踪顺序。希望同学们特别注意长江三峡上、下游的方位。(几分钟后,请一个学生在黑板上绘图展示)

[课件:屏幕上显示长江三峡简图,并用红色箭头游动显示作者游踪顺序。]

(学生绘图,标识,可以议论,并参看课件)

教师:我们轻松已经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并且明确了作者的游踪顺序,而作者在游历过程中的心理是不断变化的。请大家细读课文,在文中找出表现作者心理的句子,并分析它表明了作者的什么心理。

学生:作者在开是的,作者的这种紧张情绪一直持续到了西陵峡的第二段灯影峡才有所好转,这表现在“先前紧张的情绪,现在突然变得很悠闲了”这句话。开始阶段西陵峡“山不甚险,水不甚急”,再加上船过黄陵庙,江南味甚浓,这便让作者的心绪变得悠闲轻松了。

教师:大家分析得很好,作者继续逆流而上,他的心情又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学生:随着山形水势的突然的险峻,作者的心绪变得极为紧张,甚至有些害怕。这主要表现在“山形水势,突然险峻起来,尤以牛肝马肺峡一处最为可怕”“水从高的石滩上倒注下来,形势极可怕”。

学生:作者途经巫峡,因为这是一段最奇险最美丽的山水,一方面作者在赞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同时,一方面又感到恐怖。从文中“前面无路,后面也无路。四面八方,都被悬崖阻住。船身得转弯抹角地从山缝里穿过去。¨¨¨”等许多句子看出。

学生:但是同时,作者也在游览巫峡当中,看到了极富有变化的云雨而流露出欣喜,感到“另有一种情趣”。

学生:进入瞿塘峡后,作者侧重写其丰富的人文景观,更多地表露出一种凭吊古人的感伤,这主要表现在“那颜色很苍冷”,“那情调颇有些凄凉,所谓英雄落泪游子思乡的情感,大概就是在这种境界里产生的。”这些句子中。

教师:说得好,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在描写瞿塘峡时,语言色调较灰暗,比如写孙夫人庙,“颜色为瓦白色的墙”,写斜阳,苍冷的颜色,写庙里的钟声,是“断断续续的唱和着,那情调颇有些凄凉。”这些语言有力地表现了作者的情感。

学生:作者“到了白帝城,三峡算是走完了。山势从此平敞些,江面宽得多,水势也平得多了,”于是,作者的心绪一下子感到了“一种‘脱去危险’的愉快,心灵中自然而然地生出来一阵轻松。”,

教师:品味地很好,感受文章中作者情绪的变化发展,就可感受作者对三峡所寄寓的思想感情,总体而言,作者对三峡寄寓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表达了一种对三峡雄奇秀丽风光的赞美之情,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师:说得对,我们学习这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得朗读课文,选择你最喜欢的语句,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学生:我挺喜欢“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以及“青滩叶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这些诗句。有了这些语句后,文章赋有文采了。

教师:你说的这三句分别是古乐府诗,谚语和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之三)里的诗句,作者使用这些语句后,能收到画龙点睛之效,言简意赅,渲染气氛,使游记增添了文化内涵和韵味。

  学生:我特别喜欢⑦⑧两个段,这两个段里有许多语句都生动地描写了江水的险、峡山之高、云雨之奇妙多变,特别是“江水的险,险在窄,险在急,险在曲折,险在多滩。”这句话连用四个“险”字,有力地突现江水之险,江水的“窄”、“急”、“曲折”、“多滩”。

教师:的确,文章7、8段是全文中用语最生动的两个段落。你的语言的领悟力真强。我们品味语言不仅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可以运用来指导我们的写作,学以致用。我们还可以从描写的角度,修辞手法上来品味语言,这都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学生:我喜欢第七段中的这句话:“江水冲在山崖上、石滩上,发出一种横暴的怒吼,有时候可以卷出一两丈高的浪堆。”“冲”“卷”“怒吼”,足见江水之急,从视觉、听觉的角度生动地再现江水之险。

教师:说得很好,还有没有其他的见解呢?

学生:我喜欢“这个峰很高,那个峰还要更高……一层一层地你围着我,我围着你,你咬着我,我咬着你。”这句话使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地写出了山的高峻、整齐,将群山写活了。

学生:我挺喜欢这句:“只见顶上云雾腾腾,有像牛马的,有像虎豹的,奇形怪状,应有尽有,那情形比起庐山来还要有趣。”“像牛马,像虎豹”,运用比喻形象地描摹出云的变幻多姿。

教师:文章在描写三峡的江水,群山和云雾时,都能够抓住他们的特点,而且运用恰当的修辞的手法增强语言的生动性,这都是我们在写作上可以借鉴的地方。比如“两旁的高山,笔直地耸立着,好像是被一把快刀切成似的,那么整齐,那么险峻。”“快刀切成似的”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山的峻峭。

学生:我喜欢文章的第9自然段,因为这段当中介绍了有关三峡的许多典故,像“白帝城托孤”以及孙夫人庙,八阵图等。我非常喜欢历史,看到这里,不由得使我联想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和孙权“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故事。

教师:说得非常好,作者在竭力描写三峡优美自然风光时,同时也关注两岸的人文景观,就像刚才这位同学所说,有了这些人文景观便大大增强了三峡之美的丰富性。我们通过品读语言也能进一步体会作者在娓娓道来时所表现出的渊博的学识和过人的才思。

四、虚拟想象,试做小导游

教师:作者刘大杰逆流而上饱览了长江三峡雄奇秀丽的风光,下面我们也乘着想象的翅膀,在小导游的带领下一起去游览一下美丽的三峡吧。

(说明:让学生以导游身份介绍三峡的各个景观。课前将学生分为三组:第一组介绍西陵峡,第二组介绍巫峡,第三组介绍瞿塘峡。各组交流与三峡有关的传说、故事等,并负责设计本组的导游词。)

教师:同学们,我们现在乘坐着“长江三峡”号豪华游轮,从宜昌出发了。你是本船聘请的一名专业导游,请你给我们介绍沿途的风光景点。

你可根据自己的见闻,补充一些课本上没有的或有但不够详细的与三峡有关的神话、传说、典故等。如:香溪,白帝城得名缘由,白帝城托孤的故事,诸葛亮八阵图,巫山十二峰,神女峰的传说等。我们将选出五个评委,由他们评出最佳导游。同学们想试试吗?好,那就让你们过一把导游瘾。要求:举止大方,语言亲切自然,讲述明了、精彩。(说明:在学生讲述时,屏幕上播放相应峡谷的景观。)

教师:我们的小导游们真不错,在他们的解说下,我们也长了不少见识,知道了很多神话,传说。那现在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为他们的辛勤的劳动而表示感谢。

教师小结(屏幕上显示出板书设计)

1、从三峡的各个景点的特点,及本文的写作顺序做总结。

2、作业布置:从网上查阅有关三峡的旅游及大坝资料,对三峡有个全面的了解。将本文与郦道元的《三峡》相对照,体会游记与一般记叙文的区别。

教学反思1、是否学生真正掌握了作者的游踪顺序,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并能顺利得说出三峡各部分的特点,进一步把握游记的特征。

2、学生是否能找到优美语句的修辞方法,并品味其表达效果。

3、口语交际训练是否能做到人人都有训练的机会。

王梦

【篇四】赞美长江三峡

长江三峡

【篇五】赞美长江三峡

长江三峡赞美长江三峡

江 苏 省 职 业 学 校

理论课程教师教案本

( 2015 —2016 学年 第 一 学期)

课程名称 语文

授课班级 高三合班

授课教师 刘松明

学 校 江苏模特艺术学校

第 1 页

第 2 页

第 3 页

第 4 页

第 5 页

【篇六】赞美长江三峡

长江三峡的资料

长江三峡: 三峡是万里长江一段山水壮丽的大峡谷,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区之一。它西起重庆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市的南津关,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全长191公里。长江三段峡谷中的大宁河、香溪、神农溪的神奇与古朴,使三峡景色更加迷人。

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市的奉节的白帝城,东至湖北省的宜昌的南津关。自西向东主要有三个大的峡谷地段: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峡因而得名。三峡两岸高山对峙,崖壁陡峭,山峰一般高出江面1000—1500米。最窄处不足百米。三峡是由于这一地区地壳不断上升,长江水强烈下切而形成的。因此水力资源极为丰富。

长江三峡,人杰地灵,它是中国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大峡深谷,曾是三国古战场,是无数英雄豪杰用武之地;这儿有许多名胜古迹:白帝城、黄陵、南津关等。他们同旖旎的山水风光交相辉映,名扬四海。长江三峡是世界大峡谷之一,以壮丽河山的天然胜景闻名中外。

三峡全长193公里(千米),两岸悬崖绝壁,江中滩峡相间,水流湍急。 三峡特产:美景、美人、美石,美景有:三峡自然风光、三峡人家、三峡大坝,美人:有王昭君;美石有:景观奇石幻彩红、三峡浪。

三大峡谷

瞿塘峡

长8公里,是三峡中最短的一个峡。我想它应该也是雄伟险峻的一个峡。 端入口处,两岸断崖壁立,相距不足一百公尺,形如门户,名燮门,也称瞿塘峡关,山岩上有“夔门天下雄”五个大字。左边的名赤甲山,相传古代巴国的赤甲将军曾在此屯营,尖尖的山嘴活像一个大蟠桃,右边的名白盐山,不论天气如何,总是迂出一层层或明或暗的银辉。瞿塘峡虽短,却能“镇全川之水,扼巴鄂咽喉”,有“西控巴渝收万壑,东连荆楚压摹山”的雄伟气势。古人形容瞿塘峡说,“案与天关接,舟从地窟行”。 巫峡

在重庆巫山和湖北巴东两县境内,西起巫山县城东面的大宁河口,东至巴东县官渡口,绵延四十五公里,包括金蓝银甲峡和铁棺峡,峡谷特别幽深曲折,是长江横切巫山主脉背斜而形成的。

巫峡又名大峡,以幽深秀丽著称。整个峡区奇峰突兀,怪石磷峋,峭壁屏列,绵延不断,是三峡中最可观的一段,宛如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充满诗情书意,可以说处处有景,景景相连。 这里群峰竞秀,气势峥嵘,云雾缭绕,姿态万千。

西陵峡赞美长江三峡

在湖北宜昌市秭归县境内,西起香溪口,东至南津关,约长66公里,是长江三峡中最长、以滩多水急闻名的山峡。

整个峡区由高山峡谷和险滩礁石组成,峡中有峡,大峡套小峡;滩中有滩,大滩含小滩。自西向东依次是兵书宝剑峡、牛肝马肺峡、崆岭峡、灯影峡四个峡区,以及青滩、泄滩、崆岭滩、腰叉河等险滩。

兵书宝剑峡在长江北岸,有一叠层次分明的岩石,看似一堆厚书,还有一上粗下尖的石柱,竖直指向江中,酷似一把宝剑,故得名。传说是诸葛亮存放兵书和宝剑的地方。

崆岭峡内有崆峪滩,是长江三峡中“险滩之冠”。滩中礁石密布,枯水时露出江面如石林,水涨时则隐没水中成暗礁,加上航道弯曲狭窄,船只要稍微不小心即会触礁沉没,加之有民说,“青滩泄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

灯影峡又名明月峡,河谷狭窄,岸壁陡峭,峰顶奇石腾空,岩间瀑布飞泉。南岸马牙山上,有四块岩石屹立,形似《西游记》中的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和尚。陈运和《长江三峡》诗称“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犹如性格相似又各具特征的兄弟般 讲述优美的神话传说,新鲜 指点众多的历史古迹,耐看”。

除此之外还有大宁河的“小三峡”和马渡河的“小小三峡”。

在三峡的七百里的区域,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岩峰像屏障一样,遮住了蓝天和太阳。假如不是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假如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 到了夏季,江水上涨,漫上了两岸的丘陵,上下航行的船只被阻碍而不能通行。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的路程,即使骑上奔驰的骏马,驾驭长风飞翔。也没有船快。

春冬季节,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倒映着两岸山色。极为陡峭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姿态奇特的柏树,悬挂着的泉水和瀑布,飞流冲荡,江水清澈,树木繁盛,群山峻峭,绿草丰茂,确实很有趣味。 每逢雨后初晴或霜天清晨,树林山涧清冷而寂静,常有猿猴在高处长声鸣叫,声音连续不断,异常凄异。回响在空旷的山谷中,很久很久才消失。

【篇七】赞美长江三峡

长江三峡

《长江三峡》学案

【学习要求】

1.学习本文抓住三峡特点,描绘景物,抒发感情的写法。

2.学习体会本文在景物的描绘中所寄寓的生活哲理。

3.了解三峡的壮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学习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抓住特点描景状物的写作方法。

学习难点:理解写景中所阐发的哲理。

【学时安排】二学时

第一学时: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第二学时: 1.具体研读课文,理解关键词语句子的含义;

2.体会本文独到的写作手法

【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一、课前学习

(一)学法指导

1.借助工具书或注释疏通字词,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根据文中地点和时间的变换,把握课文的行文线索,理清课文结构。

(二)尝试练习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赞美长江三峡

瑰丽( ) 启碇( ) 夔州( ) 对峙( ) 秭归( ) 缥缈( )

万仞( ) 崆岭( ) 万壑( ) 汨罗( ) 美髯( ) 婀娜( )

眺望( ) 草坂( ) 绛紫( ) 停泊( ) 滟滪( )层峦叠嶂( )

2.利用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雷霆万钧:

层峦叠嶂:

亭亭笔立:

云蒸霞蔚:

神妙莫测:

崇山峻岭:

莽莽苍苍:

峨冠博带

3.借助有关资料完成下列填空。

(1)本文作者是______,中国现代作家。作品有 、 等。课文节选自《刘白羽散文选》中的_____ _。

(2)“三峡”,西起______省______县,东至______省______县,全长______公里。“三峡”的名称(依次)是______峡、______峡、______峡。它们的特点(与名称对应)是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堂探究

(一)探究问题

1.阅读课文,划出文中不同的地点和时间,看看课文的行文线索是什么?

作品以“江津号”的航程为顺序,以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变换为线索,双线交织结构作品。 空间: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时间:日出前━━日出后(八点二十,八点五十,十点)━━上午(十点半,十一点十五分)

━━中午。

2.这篇课文描写了在三峡航行时所见到的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景象,各自从哪一段写到哪一段?依据“江津号”的不同航程与不同江段,全文可分几个部分?赞美长江三峡

本文在描写三个峡的具体景象之前,有一段总写感受,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节):引子,总写在三峡中航行的强烈而新奇的感受。

第二部分(2节):写船过雄奇的瞿塘峡所见的万千气象。

第三部分(3~5节):写穿过巫峡时所见奇秀景观。

第四部分(6~9节):写船在险恶的西陵峡上航行的情景和作者的感受。

3.三峡江流给你的总的印象是什么?三峡景物各有什么特色?

长江三峡,给人总的印象是山陡、流急、滩险。

长江三峡,景色各异,雄伟瑰丽,像交响曲,可概括为:瞿塘雄,巫峡秀,西陵险。

4.划出课文中描写山水云雾的句子,体会课文是怎样突出描绘三峡激流的气势的?

长江三峡,江水“激流澎湃”“雷霆万钧”,一路穿群山,过峡谷,滚滚向前,势不可挡,作者从各个方面烘托、映衬、描绘了三峡江水的浩荡气势。

作品从山形水势,山光水色,云涛雾海等各方面,运用丰富的动词、形容词描绘景色,使作品写景生动形象,有声有色,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写山:悬崖绝壁,层峦叠嶂,万仞高峰,山势奇绝,奇峰突起,高与天齐

写水:万水奔腾,雷霆万钧,激流澎湃,涛如雷鸣,漩涡密布,浪涛翻涌。

写云雾:云海茫茫,云蒸霞蔚。

崇高险峻的山,涌动如海的雾,衬托着汹涌奔腾的长江,使作品波澜壮阔,声势浩大,雄奇壮美。

(二)课堂检测

1.下列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漩涡(wō) 隽秀(jùn) 婀娜(nuó) 峭壁(qiào)

B.秭归(zǐ) 朝辉(zhān) 眺望(tiào)苍鹰(yīng)

C.轮廓(guó) 翡翠(fěi) 夔州(kuí) 绛紫(jiàng)

D.瑰丽(guī) 澎湃(pài) 缤纷(fēn) 朦胧(ménɡ)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一项是( B )

A.刚从远处看到的那个笔直的山峰,就站在巫峡口上,山如斧削,俊修婀娜。

B.强烈的阳光与乳白色云雾交织一处,数步之隔,这边是阳光,那边是云雾,真是神妙莫测。

C.看到万仞高峰之巅,有一细石耸立,如一人对江而望,那就是充满神奇漂缈传说的美女峰了。

D.山峡却越来越狭,前面两山对寺,看去连一扇大门那么宽也没有,而门外,完全是白雾。

3.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体会其表达效果。

(1)前面天空上露出一金色阳光,像横着一条金带。(比喻)

(2)我们简直不像在浩荡的长江上,而是在苍莽的丛林中寻找小径跋涉前进了(暗喻)

(3)那个笔直的山峰,就站在巫峡口上。(拟人 )

(4)江流刚奔出巫峡,还没来得及喘息。(拟人 )

(5)我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比喻、拟物、也是通感 )

(6)绿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通感 )

4.对下列加点字或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

A.隽秀(清雅秀丽) 雷霆万钧(古代体积单位) 峨冠博带(高高的)

赞美长江三峡

B.云蒸霞蔚(弥漫) 神奇怪诞(奇怪、古怪) 小心翼翼(鸟的翅膀)

C.吸摄(吸收) 森然耸立( 高高耸立) 婀娜( 姿态柔美)

D.万仞(山多而高) 层峦叠嶂(重叠的山峰) 神妙莫测(不能估量)

5.诵读文中描写三峡的语段,体会三个峡的不同特点。

第二学时

主要任务:具体研读课文,理解关键词语句子的含义

一、课前学习

(一)学法指导

1.诵读文中写景的段落,学习本文抓住三峡特点,描绘景物,抒发感情的写法。

2.学习体会本文在景物的描绘中所寄寓的生活哲理。

3.课文在写景过程中,信手拈来地引用了古诗、古谣、历史故事以及神话传说,联想自然,毫无生硬之感,可谓如行云流水,潇洒自然。诵读课文的同时可积累一些。

(二)尝试练习

1.“我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是______修辞手法。“交响乐”指的是______,“飞翔”指的是______。

2.西陵峡中最著名的三个险滩是______滩、______滩和______滩。其中最险的是______滩。

3.秭(的读音是______)归,是______的故乡,他被流放在汨(读音是______)罗江,投江而死。

4.王昭君,名______,她诞生在______。西汉元帝时被选入宫,后嫁给匈奴的单(的读音是______)于,杜甫在《咏怀古迹》中有一首是咏王昭君的,课文中引了两句,是“______、______”。

5.本文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6.本文所写景物是随______变化而变化的,观察角度一般都是______视和______视,观察到的景物方位一般都在______和______。

二、课堂探究

(一)问题探究

1.课文第一部分引用作者给朋友的信中片段,表达作者在此次航程中的新奇强烈的感受,对三峡的赞美,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作者说:“我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法?“飞翔”用得恰当吗?为什么?

这句话是作品的神,起统摄全篇的作用,“雄伟而瑰丽”,概括了三峡景致的特点。通篇所写景物,全在这 “雄伟”“瑰丽”四个字上。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通感的修辞方法,把长江三峡比喻为一支交响乐,非常恰当,因为作为本体的三峡与作为喻体的交响乐之间有共同之处:二者都激越雄壮,声势浩大,催人警醒,令人振奋。

“飞翔”一词用得恰当,一方面,它写出了山陡流急的形势,使人不禁想到李白“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诗情画意;另一方面,它更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在航行中寻兴奋、激动、神采飞扬的心情。

2.第二部分中作者采用什么手法来写瞿塘峡的雄奇?用了哪些词语?写了哪些方面?

在这一部分中,作者主要采取绘形绘声绘色的手法来状写瞿塘峡的雄伟奇观,并引用诗谚为佐证。

赞美长江三峡

形:“悬崖绝壁”“中间一条狭长的江面”“江随壁转”

声:“雷霆万钧”“激流澎湃,涛如雷鸣”

色:瞿塘峡口“蓝天”“金色浮云”“银片样发亮”的白云、“红雾”“绛紫色山峰”

这一段主要写了瞿塘峡的山陡、江狭、水流急。

这一段的描写,先总括其雄奇,继之引古诗古谚为佐证,后直接描写,有古有今,古今对比,有虚有实,有声有色,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浸透字里行间。

3.写巫峡的秀美作者是用什么手法?引用了哪些神话传说?主要写了哪些景物?

作者在这一段,主要用了丰富而贴切的比喻来描绘巫山的隽秀,如第5段中的山岩、草坡、山峰等。作者在这一段引进了美女峰的传说,表达了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热爱,丰富了作品内容,并使作品富有浪漫气息。

作品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云雾、阳光、两岸的山岩、草坡、野草等,所有这些描绘,都体现出巫峡的“美”,你看那“山如斧削,隽秀婀娜”的峰峦,那与阳光交织“神妙莫测”的白云,那“滚滚向上”“云蒸霞蔚”的浓雾,那神奇秀丽的美峰,那墨色的山岩,那幽然的绿草,那红艳艳的野草,那在江流中“像一个崇山峻岭中漫步前行的旅人”的航船,那盘旋在万山之上蓝天之下的苍鹰这一切美景,都使读者的心灵受到强烈的感染。

4.第四部分从哪些方面来写西陵峡的凶恶?引用屈原、王昭君的传说有什么作用?作者在这一部分揭示了怎样的哲理?

这一部分首先交代“西陵峡比较宽阔,但是江流至此变得特别凶恶,处处是急流,处处是险滩”,然后重点写了三个著名的险滩:泄滩、青滩、崆岭滩。

泄滩:凶险在漩涡多。

青滩:凶险在江面落差大。

崆岭滩:凶险在暗礁密布。

作者在这一部分引述了屈原、王昭君的故事,不仅加深了文章的思想意义,也使文章在结构上和情调上有密有疏,有缓有急。

在这一部分,作者揭示了这样一条哲理:人类在一切斗争中,只要掌握住事物的客观规律,急流勇进,就一定能够排除万难,夺取一个又一个胜利。

5.本文是如何按照散文写景状物的写作特点来写长江三峡的?

(1)在课文中,作者紧紧抓住三个峡各自的特点加以描绘。瞿塘峡像一道闸门,重点写其“ 雄 ”;巫峡像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重点写其“ 秀 ”;西陵峡处处急流,处处险滩,主要突出其“ 险 ”。因此给读者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2)写景有序。按作者 游踪 顺序写。

(3)《长江三峡》除了抒发对祖国山河的深情热爱外,还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伟力,更感受到了人类的伟大。文章更着意在启示人们 认识生活和工作的航船就是要在急流险滩中破浪前进。

(4)《长江三峡》中写 巫峡 ,作者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浓墨重彩地渲染了阳光、云雾、山峰和江水的美貌,美女峰的传说,不但增添了巫峡迂回曲折、画廊神奇美妙的色彩,并且引起了人们对劳动人民不幸遭遇的同情。

一般游记、写景状物散文都有以上四个特点,阅读时应全面把握,也可就其中一两方面作深入理解。

6.归纳主旨

课文描写了作者在长江三峡航行时看到的气象万千的瑰丽景象,抒发了自己对祖国山河的深情挚爱,同时通过航程艰险的记叙,启示人们认识:生活和革命的前程就是在急流险滩中开拓前进。

(二)课堂检测

1.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船只能缓缓行进,像一个在丛山峻岭之间漫步前行的旅人。

B.这一天,我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

C.忽然是绿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

D.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如梵婀伶上奏着的名曲。

2.对下列句子的表达方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朦胧中听见广播到奉节。停泊时天意微明。(记叙)

B.江随壁转,前面天空上露出一片金色阳光,像横着一条金带,其余天空各处还是云海茫茫。(描写)

C.人从汹涌浪涛中掌握了一条前进途径,也战胜了大自然了。(议论)

D.我想到李白、杜甫在那遥远的年代,以一叶扁舟,博浪急进,该是多么雄伟的搏斗,会激发诗人多少瑰丽的诗思啊!(说明)

3.下列文学常识说法不正确的是( D )

A.“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杜甫这里所说的明妃指王昭君,为避讳而称明妃。B。《长江三峡》选自我国当代散文作家刘白羽的游记散文《长江三日》。

C.“颂”,原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一般指歌功颂德的诗,后泛指一切赞美歌颂的诗文,

D.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伟大的诗人。主要作品有《离骚》《天问》《风赋》。

4.对文本艺术特色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本文善于抓住三峡的特征来写,瞿塘峡像一道闸门,重点写其“雄”;巫峡像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重点写其“秀”;西陵峡处处急流,处处险滩,突出其“险”,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B.语言风格明显,磅礴的气势,优美浓烈的文词、精粹巧妙地引文,表现出强烈、壮观、豪迈、畅达、热烈、明朗的语言风格,如滔滔江河,一泻千里。

C.运用比喻、拟人、引用等修辞手法,以描形、绘色、拟声来状写三峡奇观。

D.引用许多传说、民谣、古诗、形象地突出了三峡的险要。

三、课后巩固

1.选出杜甫的《咏怀古迹》的句序排列完全正确的一项( A )

①生长明妃尚有村 ②分明怨恨曲中论 ③独留青冢向黄昏 ④群山万壑赴荆门 ⑤千载琵琶作胡语 ⑥画图省识春风面 ⑦环佩空归月夜魂 ⑧一去紫台连朔漠

A.④①⑧③⑥⑦⑤② B.⑧③⑥①④⑦⑤②

C.⑧⑤②⑥③①④⑦ D.⑥⑦⑤②⑧③④①

2.下列的文学文化常识,阐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杜甫这里所说的明妃指王昭君,为避讳,而称明妃。

B.《长江三峡》选自我国当代散文作家刘白羽的游记散文《长江三日》。

C.“颂”,原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一般指歌功颂德的诗,后泛指一切赞美歌颂祖国的诗文。

D.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伟大的诗人。主要作品有《离骚》、《天问》和《风赋》。

3.语段精读

如果说瞿塘峡像一道闸门,那么巫峡简直像江上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船随山势左一弯,右一转,每一曲,每一折,都向你展开一幅绝好的风景画。两岸山势奇绝,连绵不断,巫山十二峰,各峰有各峰的姿态,人们给它们以很高的美的评价和命名,给我们的江山增加了诗意①,而诗意②又是变化无穷的。突然是深灰色石岩从高空直垂而下浸入江心,令人想到一个巨大的惊叹号;突然是绿茸茸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特别好看的是悬岩上那一堆堆给秋霜染得红艳艳的野草,简直像是满山杜鹃了,峡急江陡,江面布满大大小小漩涡,船只能缓缓行进,像一个在崇山峻岭之间慢步前行的旅人。但这正好使远方来的人,有充裕时间欣赏这莽莽苍苍、浩浩荡荡长江上大自然的壮美。苍鹰在高峡上盘旋,江涛追随着山峦激荡,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赞美长江三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