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双桅船教案 双桅船教案设计

高中作文 zuowen 4浏览

【 – 高中作文】

【篇一】双桅船教案

古代诗歌鉴赏[第三课时](高二选修)

第三课时

课时要点:常见意象释义

[04典型考题]

例13:”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秋夜》福建卷)

例14:”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江汉》广东卷)

解题思路:诗歌意境鉴赏题的解题先要抓住既是写外界之景又是写内心之情的情景交融的关键词语或意象,然后结合诗句分析这些词语或意象所写的景是什么景,有什么特点,体现的情是什么情,情和景两者又是如何交融的。

答案示例:

例13″凉”字。”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

例14″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2002年全国高考试题第17题,鉴赏李白的诗歌《春夜洛城闻笛》中“折柳”的寓意及其作用。许多考生或不明其意,或张冠李戴。由于“折柳”的寓意又影响了第二个问题的思考,因此此题得分普遍较低。究其原因,乃不知古典诗词的许多意象有着特别的含义。“折柳”为什么“寓有惜别怀远之意”(试题答案)?据《三辅黄图•桥》记载:“霸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原来,“折柳”是汉代惜别的风俗。汉乐府就有《折杨柳》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此曲一起,“何人不起故园情”呢?弄懂来龙去脉,寓意自然明矣。由此启发我们,在2004年古诗鉴赏备考复习中,不能不熟知一些常见意象的寓意。

众所周知,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

反之,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所以,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诗歌意象为突破点。下面,就把一些常见意象的寓意剖析一下,供同学们复习备考之用。

月亮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表现了李白什么样的感情?思乡之情。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总是白的,但今夜更白,因为感受在今夜;月无处不明,但故乡更明,因为忆弟思家。诗人以幻作真,为的是突出对故乡的思念。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另外还有“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唐人张九龄《望月怀远》)、“欲问吴江别来意,青山明月梦中看”(唐人王昌龄《李昌曹宅夜饮》)等诗句,大体上也是这样的感情。

菊花

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梅花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梅花形象

一、“只留清气满乾坤”——高风亮节的梅花形象

王安石《梅花》诗中“凌寒独自开”一句,表现了梅花的不畏严寒。王冕《墨梅》诗“不用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赞美了梅花的秀雅气质。另外,南宋陈亮的“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葬”,赞扬了梅花坚强不屈的精神;元代杨维祯的“万花敢向雪中开,一树独先天下春”,歌颂了梅花凛然特立的气节;清代宋匡业的“独立风前唯素笑,能超世外自归真”,表现了梅花超凡脱俗的神韵。

二、“零落成泥碾作尘”——不遇于时的梅花形象

刘克庄的《落梅》诗云:“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诗中表面上是在赞美梅花,实际上是对自己生不逢时的叹惋,以及对那些屡遭贬谪却坚贞不改的“掮客”“骚人”的由衷赞美。“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力主抗金,却屡遭打击,最后被排挤出朝。“零落成泥碾作尘”,是他不遇于时的最后结局。

三、“一树梅花一放翁”——人梅合一的梅花形象

陆游《卜算子•咏梅》,词题虽为“咏梅”,但词人着力表现的不是眼中之梅而是心中之梅,梅花形象是词人自我的一种折射。词中,词人和梅花已经合二为一了。林和靖《山园小梅》诗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一联,语意双关,它不仅是梅花幽姿绝尘的写照,也是诗人神韵仙骨的化身。

总之,古典诗词中的梅花,可以说:是身陷逆境却勇往直前为理想而拼搏的勇者,是趋绝于世清高隐逸不随波逐流的孤高智者,是亘古至今创作主体心灵世界的客观对应物。

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梧桐

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

寒蝉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如唐人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宋人柳永《雨霖铃》开“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寒蝉鸣我侧”(三国人曹植《赠白马王彪》)等诗句也表达这样的情思。

杜鹃

(1)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踏沙行》)

(2)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杜鹃啼。(李商隐《锦瑟》)

(3)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呜。(白居易《琵瑟行》)

(4)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5)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贺铸《忆秦娥》)

杜鹃,又名杜宇,子规。相传是古代蜀国郡主之望帝,杜宇,因禅让而隐居山林,思归朝而不得,郁郁而终,魂化杜鹃,叫声凄切;同时杜鹃的嘴角鲜红之说——古典诗歌中往往和哀怨,思归相关。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1)借杜鹃声,渲染孤馆的哀怨之情,传达出诗人的哀怨思乡这情。

(2)借杜鹃表达殷切的思念。

(3)借杜鹃啼血的渲染江洲的荒凉,表达自己被江洲的哀怨之情。

(4)子规鸟即杜鹃鸟。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

(5)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

(1):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下》

(2):寒上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

(3):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古代鸿雁命题,是大型的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它们结队排成“人”或“一”字型井然有条向南飞去;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愁,同时鸿雁哀呜令人容易触景生情,平添许多哀怨,也用形容流离失所的灾民。至于“鸿雁传书”的典故出自《汉书。苏武传》:“苏武出使匈奴,汉后求释苏武回国,匈奴谎称苏武已死。汉使者告诉单于,说汉天子射猎于上林得鸿雁,雁足上系有帛书。匈奴不得已释苏武”鸿雁传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运用也非常之多。

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陈,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

以雁写思的还有“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唐人赵嘏《长安秋望》)、“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宋人戴复古《月夜舟中》)等。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如“鸿雁几时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等。

燕子

(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3)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这家。刘禹锡《乌衣巷》

燕子是春天的象征。

(1)句中通过对燕子啄泥筑巢的描写,渲染出一派融融春光。可爱的春光是那么的活泼,寄寓了诗人的对春天的热爱。

(2)通过“似曾相识”的燕子,写出了时光的流逝,表达了词从对年华易逝、好景不长的人生感叹。

(3)句距唐已有四百年的历史东是的燕子怎会飞到眼前的百姓家?刘用燕子作为候鸟有栖息旧巢的特点,大胆的想象,让燕子杨为四百年历史的见证,在今昔对比中表现出一种历史的沧桑。

鹧鸪

它的形象要古诗歌词中也有其特定的意义,鹧鸪的叫声让人听了活像“行不得也么哥”,极容易勾起旅程的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而且还有一种今昔对比的慨叹于其中!

(1)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

(2)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

(3)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疾弃《书江西造口避》

鹧鸪的鸣声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诗中的鹧鸪都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

当然,一个意象有时有着丰富多样的寓意,以上介绍的只是它们最常见的一种。熟知这些意象的寓意,对备考2004年高考是极有意义的。

课下作业:学考联通

附:其他诗歌意象释义

1、树木类:

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

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

竹:气节积极向上

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

2、花草类:

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

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兰:高洁

牡丹:富贵美好

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离恨身份、地位的卑微

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

草木(这里所说的“草木”包括了:梅、兰、竹、菊,松,莲。)

这里所列举的这些草木都具有同一个“意象”意义:高洁品格的象征,是中国文人人格和气节的写照。很多的诗人都以以上这些“草木”自况,并且很多的诗人都有着自己的偏爱。当然,它们也不是完全一致的,下面我们就分类加以说明。

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现代诗歌中,毛泽东对梅花又有了新的看法和运用,这是高一开学就学习的内容,不加以展开。

兰从《诗经》开始,一直到屈原,兰成了诗人们洁身自好的象征,具体的例子可以到网上查找。

竹正直的象征,很多的诗歌进行描绘的时候,总会把它歌颂,大家熟知的郑板桥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菊花的象征意义

菊与梅、兰、竹,自古就是中国文人心目中的“四君子”。菊花不仅是中国文人人格和气节的写照,而且被赋予了广泛而深远的象征意义。

一 隐士的象征

自从被陶潜先生垂青之后,菊花就成了“花之隐者也”。陶渊明《和郭主簿》:“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正是体现了他对羡慕幽静安逸生活的向往。东篱下悠然采菊的他,以田园诗人和隐逸者的姿态,赋予菊花独特的超凡脱俗的隐者风范,菊花从此便有了隐士的灵性。

二、斗士的象征

一改菊花隐逸者形象的,当然要数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了。“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在其带有明显寓意和倾向性的诗作里,菊花成了饱经沧桑的勇敢坚强的斗士,为民请命,替天行道。

同时唐•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菊花也成为战士的代表。

三、伤感的象征

宋•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是宋代女词人,菊花,在她笔下成了抒发情思的对象。“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用“瘦”字抒发内心对久别丈夫的感受。

四、高洁品格的象征

菊花残谢后一般不会凋落花瓣,不会像桃花一样,一片一片掉下来,落英缤纷的。故诗人说“堕地良不忍,抱枝宁自枯”。

故诗人一般都赞赏其凌寒的品格例如:唐•白居易《咏菊》:

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也有因风雨关系而散落的。宋朝有“王苏改诗”的故事,见载于冯梦龙的《警世通言》,说的是苏东坡有一次去相府拜见王安石,刚好王不在,只见案上有咏菊诗,只写下头两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东坡看了暗自好笑,他认为菊花即使干枯,也不会落瓣,于是他步原韵,续写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王安石读过苏东坡有嘲笑之意的续句以后,觉得苏东坡观察不够全面。后来二人政见不和,苏东坡被贬滴黄州。苏到黄州后,一天正值风雨交加,苏与友人在菊园赏菊,亲眼看到了落英缤纷,“满地铺金”的场面。这时才懂得了当初错批了王安石,还是自己见识不广。)

松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也就有了斗士的形象。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现代诗歌中,松仍然多以这样的形象出现在人们的面前。

莲由于有周墩颐的《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所以,很多的诗人以莲花为榜样,希望能够在政治的北京中保持自己高洁的品质。所以,莲也被人们看做是高洁品格的象征。但是,由于“莲”与“怜”或者是“恋”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这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意象”意义,值得大家注意。

3、动物类

猿猴:哀伤凄厉

鸿鹄::理想追求

鱼:自由惬意

鹰: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

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

(瘦)马:奔腾追求漂泊

乌鸦:小人俗客庸夫

沙鸥:飘零伤感

动物(这里的动物又包含:鸿雁、杜鹃、蝉)

我们直接对这三个动物进行单独的分析。

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诗人们因为自己的志向而在外漂泊,所以触景生情,这就容易使那些滞留外乡,不能按期定时回家的人对比自己,生发出无尽的忧思。鸿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

“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唐人赵嘏《长安秋望》)、“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宋人戴复古《月夜舟中》)等都以写鸿雁带思念的。

值得一提的是,鸿雁在古文中还经常用来指代书信。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如“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李煜《清平乐》“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中,鸿雁就是书信的意思。

杜鹃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杜鹃在古代还有很对别称,我们应该记住的是其中的一个,子规鸟即杜鹃。

如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

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唐人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蝉以蝉喻品行高洁。古人认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然而“蝉”一旦与另一个字连用,就是它的意义发生了完全的变化。这就是“寒蝉”。

大家知道,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如唐人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

宋人柳永《雨霖铃》开“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

我们可以看看下面这三首唐代著名的咏蝉诗:

蝉(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咏蝉(唐•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尺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蝉(唐•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具体分析]

虞世南诗“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借蝉“垂緌”状和“流响”声;“清露”之洁、“疏桐”之高挺来喻其不与流俗相同的高洁品格。

骆宾王诗则由蝉及人,由人到蝉,我们自是不难从“露重”、“风多”中窥见作者那因环境窘迫而自伤迟暮、无人理解的凄恻苦楚的心境。

李商隐诗借“本已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的蝉的处境来抒写自己的本性清高而孤苦无告的凄苦之情。

4、风霜雨雪水云类:

海:辽阔力量深邃气势

海浪:人生的起伏

海浪的汹涌:人生的凶险江湖的诡谲

江水: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暂绵长的愁苦。历史的发展趋势

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前途的迷惘、渺茫理想的落空、幻灭

小雨:春景希望生机活力潜移默化式的教化

暴雨:残酷热情政治斗争扫荡恶势力的力量荡涤污秽的力量

春风:旷达欢愉希望

东风:春天美好

西风: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

狂风:作乱摧毁旧世界的力量

霜:人生易老社会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

雪:纯洁美好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

露:人生的短促生命的易逝

云:游子飘泊石灰

天阴:压抑愁苦寂寞

天晴:欢愉光明

5、器物类

玉:高洁地重游脱俗珍珠:美丽无瑕

簪缨(冠):官位名望

6、颜色类

白:纯洁无暇丧事

红:热情奔放青春喜事

绿:希望活力和平

蓝:高雅忧郁

黄:温暖平和

紫:高贵神秘

黑:黑暗绝望庄重神秘对死者的怀念命途的多舛

7、其它类:

古人:英雄:追慕自愧自叹

小人:鄙夷明志自省鞭挞

古迹:怀旧明志昔盛今衰衰败萧条(古迹一般和古人密切相联)时段

破晓:初现希望

深夜:愁思怀旧

乡村:思归厌俗田园风光生活气息纯朴美好安逸宁静

草原:辽阔人生境界人的胸襟

城市(市井):繁荣热闹富贵奢华

仙境:飘逸美妙洁净忘尘厌俗

月亮:人生的圆满、缺憾思乡思亲

朝阳:希望朝气活力

夕阳:失落消沉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人生或事物

正午:热烈热情奔放恶势力对社会、对人的摧残

天地:人类的渺小人生的短暂心胸的广阔情感的孤独

酒:欢悦得意失意愁苦

“意象”的把握

“意象”就是客观事物对象(景物、山川草木等),但它不仅是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更是含有“意”(情感)的形象,即“意象”。“意象”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

那么我们如何来判断诗歌中那些对象可以被称为是“意象”呢?先看定义中的一些标准:

一、“首先意象”应该是现实生活中的事物;

二、“意象”更是含有“意”(情感)的形象,即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

我们从诗歌中找到的对象,只要有作者特定的感情就一定是“意象”了吗?回答不是肯定的。我门还要告诉学生,“意象”应该具有一定的约定性,也就是说,“意象”并不是随时随地就可以产生的,它是千百年来文学家、诗人约定俗成使用的,它有一个默认的规定,超出这个规定范围,“意象”就不再是“意象”了。

要教会学生把握“意象”,我们必须反复地告诉学生“意象”这个名词,而且,“意象”本身所代表的就应该是“名词”,不要忘了,“意象”本身就是事物啊。

下面谈谈准确把握意象的几种方法。

一、积累,是文化的第一要求

意象是指渗透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形象。某个意象蕴含着什么样的情感和意味,这并非出于某个诗人一时的创造,而是经过历代诗人反复地继承、运用、发展而逐渐积累起来的。这些意象在历代诗人反复的继承、运用、发展过程中便渐渐积累了厚厚的文化意蕴。有些已经成为我们民族文化和心理积淀的一部分。我们在阅读和鉴赏古诗词时必须具备解读这些意象的能力,那么,我们就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且要在广泛的阅读中能举一反三,由此及彼。

例:月亮

[具体分析]大概每一个中国人都知道,月亮与思念有关。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殊的文化心理积淀。我们八月十五吃月饼的习惯总在提醒我们,这应该是一个团圆的日子,而古人看见月亮很容易触景生情,想起故乡、亲人。为什么呢?我们先看看写月亮的作者:李白、李煜、苏轼、张若虚等等。这些人为了建功立业,大多在外奔波,看见月亮,难免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情怀。

二、还是积累,注重特殊化。

由于历史文化积淀,还有民族文化、民族心理的制约规定,某客观事物便具有了一定约定俗成的意义,成为特殊意象。下面举例说明。芳草喻离恨,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芭蕉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梧桐大多表凄苦之言,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三、抓物与志的“契合点”:挖掘诗歌对象内在的品格、精神。

看到一首诗歌中的对象,我们不禁应该想起作者,想起这种对象本身所具有的品格、精神。

小松(唐•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注释:刺头:指松树苗长满松针,又直有硬。

[具体分析]该诗是典型的咏物言志诗,先要欣赏作者对所咏之物特点的抒情和刻画,找到与“志”的契合点,从而掌握主题。先抓小松的特征,抓一个炼字“刺”,不仅准确勾勒出外形特点,而且把其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勾画了出来。杜荀鹤虽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出身寒微,“帝里无相识”,以至屡试不中,后因设法得到朱温赏识才居要职。该诗以小松喻人,托小松讽喻时俗。小松初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之木,联系作者身世,一方面,反映了作者“出生轻微也能成就大业”的观点;另一方面讽喻世俗小人以身取人、目光短浅、趋炎附势的本质。

王安石的《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表面上咏物,实际上言志。王安石具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宋神宗时,任为宰相,积极推行新法,但遭到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使自己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后来,被迫离职回到江宁,但仍不屈服于腐朽的压迫。这首诗是他借咏梅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品格的。

很多诗歌所用的事物很浅显,只要稍微加以留意、分析,让学生做个有心人,这不难解决诗歌中的“意象”问题。

四、从整体写作背景入手,捕捉诗人所选对象的含义,把握意象。

唐代农民起义领袖黄巢《题菊花》诗写道:“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诗中菊花的形象完全脱出了同类作品的窠臼,与以往菊花的特有寓意不同,这就要从写作背景中去把握。第一句写满院菊花开放,不同于文人诗中孤标傲世之情,第二句以开花正值寒秋为憾事,引起不平之气,三、四句作浪漫主义想象,要让菊花和桃花一样享受春天的温暖。由此看来,诗人选取菊花灿烂及所受不公平待遇这一层面,不再是高洁的象征,而是劳苦大众的形象写照,诗人在诗中寄寓了农民朴素的平等观念。

五、了解一些诗人惯用手法

有些诗歌形象经常出现在某位诗人的作品中,诗人赋予它独特内涵,如屈原笔下的兰草,陶渊明笔下的菊,周敦颐笔下的荷花便是例证。

下面以辛弃疾笔下的桃花为例加以具体说明。

桃花在古典诗歌中往往象征美人,这源自于《诗经•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写一位新娘。辛弃疾《鹧鸪天》中有一句“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此处桃李是没法作美人解的。

朱光潜在《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中这样评析:“到了‘桃李愁风雨’句便把大好锦绣河山竟然如此残缺不全的感慨完全表现出来了。从前诗人词人每逢有难言之隐,总是假托自然界的事物,把它象征地说出来。辛词凡说到风雨打落春花的地方,大都暗射南宋被金兵进逼的局面。最著名的是《摸鱼儿》里的‘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以及《祝英台近》里的‘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这里的‘城中桃李愁风雨’也还是慨叹南宋受金兵的欺侮。”这样通过对诗人惯常手法的分析就能准确把握诗歌意象。

很多作者笔下的特定事物蕴涵了特定的含义,由于人不可避免的思维惯性和个人的喜好,这些诗人们也难免在不同的诗歌中不停地运用一种事物来替代自己同一种内心情感。了解一些诗人的惯用手法,这对解决“意象”问题很有帮助,毕竟我们所认识的伟大诗人并不是很多。

六、从“意境”开始,还原“意象”

我们知道了,“意境”是由“意象”组成的,如果一首诗歌拿到手以后,我们可以体味出它的整体“意境”,那么我们就可以借助整体的“意境”来反推还原“意象”。

例如: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具体分析]读了上面两句,我们可以知道诗人是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那么毫无疑问我们就可以推还原出松的“意象”意义就是象征坚贞高洁的品质。

可以说,“意象”是诗歌鉴赏中最难掌握的部分,因为古代诗歌年代久远,另外,我们的现代诗歌对古代形成的特定“意象”进行着创新化的冲击,我们的学生在理解“意象”问题上存在这一个严重的积累问题,为了便于学生记忆积累,下一章节将把一些特定的“意象”作一些说明。在结束本节前,我们再看看现代诗歌中“意象”村在的变迁问题。

我们应该知道现代诗歌中往往存在很多的象征化文笔,其实这些严格上都可以算作“意象”的运用。有很多的现代诗歌,它们都从古代诗歌中汲取了营养,然而也有不少的现代诗歌反其道而行之,给我们的理解带来了一定的麻烦。下面稍稍展开一点。

意象给现代诗人开拓了许多可能性,这些可能性中最可宝贵的无疑应是以意象作诗歌表现的基本单位,现代诗歌通过想象,通过暗示向读者提供一个全新的,充满魅力的艺术世界。戴望舒《雨巷》开启了新诗的“新纪元”,《雨巷》属于戴望舒说的那种通过旧的意象表现新情绪的代表性诗歌。谁都能一眼看出此诗直接采用了古代诗歌中的丁香意象,但是,戴望舒没有简单地重复表现古典的丁香意象所包含的意绪,而是以古典意象固有的意绪作序引,借题发挥地表现自己新的体验,新的情感。在李商隐等古人的意象世界里,“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代赠》),南唐李王景的《浣溪沙》词中更咏出“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他们所构筑的春风细雨之中丁香结愁的意象和意境,正是戴望舒此诗之所本。但戴望舒并没有把此诗真的写成“旧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的扩充或者‘稀释’”,没有在“愁”字上大做文章,虽然他每每写到“愁怨”、“忧愁”,可将这些传统意象的内容赋予了一位假想中的姑娘,这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实际上是他对古典诗歌中有关意象的复合印象的人格化体现,以她的恍惚出现又飘然而逝来表现诗人的“冷漠,凄清,又惆怅”的情绪体验。于是,在这首诗中,“愁”不再像古诗中那样是表现的主要对象,“冷漠,清清,又惆怅”才是全诗表现的“新情绪”,“愁”连同包含“愁”绪的丁香意象,以及将这意象人格化的那位想象中的姑娘,只都成了借以表现这些“新情绪”的客体。这样处理的结果,传统的意象不仅没被破坏,而且,丁香作为喻体得到了更富有诗意的阐释:它不再单是“愁”字的写意,更像一位结着愁怨的姑娘;但诗歌又没有照搬古诗的意境,它将传统的“愁”绪当作审美对象,一唱三叹地感慨这种情绪的失落。当一位诗人连愁怨的意象都愿意在心中永远驻留,而不愿其流失的时候,可见他的凄清孤寂已经到了何种程度!《雨巷》表现出了戴望舒对于古典意象和境界的由衷向往。他将古人已经用丁香意象美化了的愁怨情绪进行了更进一步的美化,显示出对古典意象的虔敬与尊崇态度。

现代诗人提倡意象创新,特别是卞之琳等现代诗人在西方现代主义诗学的鼓励下,现代诗歌确实摆脱了旧诗的阴影而树立了自己的独立品格。

现代诗人在现代生活感兴和外国诗歌潮流的作用下会不断调整自己的意象构思,新文化环境对他们的这种重新构思又颇多激励,于是在他们的笔下将会出现许多对于熟读古诗的人来说相当陌生的意象,更有意趣的是,许多传统的意象由于构思方式的不同正面临着内涵或色彩的改变。

试以“黄昏”为例,说明现代诗人意象构思与古代诗人的相异之处。

古代诗人们首先捕捉到“黄昏”的景象之美:那时明暗交错,彼此混沌,云里雾里,一派朦胧,或有细雨霏霏,则宁静绝俗,故常有“黄昏细雨”之叹;若夫日沉月初上,则牵动微妙幽思,顿生浪漫之想,遂多“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之唱。于是,黄昏之象的美引起了一系列美的意念,造成了传统的“黄昏”意象充满了美艳动人的光泽,“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名句,其中最自然且最能令人神思飞扬的当还是“月黄昏”的意象。

而在现代,鲁迅《野草》中的《影的告别》这首散文诗,最先十分明确地刻画出了现代的“黄昏”意象,——那是通过徘徊不定、彷徨无地的“影”凸显出来的:它界乎于明暗之间,既不能得到光明的肯定,也不能接受黑暗的否定,而维持徘徊不定、彷徨无地的现状似也难能做到,于是陷入十分痛苦、哀愁的境地。黄昏便是痛苦、哀愁的意象体现。

以浪漫诗人徐志摩的心性而言,他应该喜欢黄昏,喜欢用他美妙的诗思和缤纷的话语与黄昏周旋。但是,他对黄昏还是没有激起“暗香浮动”式的美好情怀;虽然不像李金发和陈敬容那样把黄昏打扮为黑暗的传导者,可面对黄昏的联想仍然是森冷消极的。他的《猛虎集》第一“我等候你。/我望着户外的昏黄/如同望着将来,/我的心震盲了我的听。”这似乎是在表现“希望”,可走向黑暗的黄昏,沉静得如同宇宙穿上孝衣的黄昏,能有一种怎样的希望降临呢?这只能是一种渺茫的希望,一种神奇梦幻般的希望,诚如诗中所说的那样,“我迫切的想望/你的来临,想望/那一朵神奇的优昙/开上时间的顶尖!”这样的希望只能加重人的痛苦和失望,因为它是黄昏带来的希望,至多只能像昙花一样开在黑暗时间的顶尖处。

所以不仅是现代诗,几乎任何一种好的诗歌,其最能吸引现代人的所在正是意象的独特及其审美蕴含的丰富,从这一意义上说“意象”的把握确实是诗歌鉴赏中最重要的步骤。

附录:现代诗歌部分的常见意象分析

徐志摩《再别康桥》中的金柳

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但又深得古文的妙用,用“柳”的意象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

舒婷《致橡树》《双桅船》

舒婷诗歌采用朦胧、象征的意象来表达诗人内在的复杂心态与细腻情感的作品。《致橡树》诗中的“木棉”、“橡树”是具有特殊寓意的。而《双桅船》诗中的“岸”、“风”、“风暴”、“灯”等都具有明显的象征性。“岸”象征着女性的爱情归宿,“风”意味着时代紧迫感给诗人的动力,“风暴”暗指诗人与同代人所经历的不平常的年代风云,“灯”则与光明信念边在一起。

编后语:自然之物本无这些感情色彩,是人之主观情感的附加,用的多了就成了一种象征,这些意象的含义是从大量诗词中总结出来的,仅作同学鉴赏之歌之借鉴,更多地还须同学自己去领悟。

【篇二】双桅船教案

情感•意象•意蕴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课堂实录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课前谈话:

师:初次见面,我们相互认识一下好吗?是我先自我介绍还是你们先自我介绍?

生:老师您先自我介绍吧!

师:这就是老师的自画像(幻灯片展示):

白云瀑

吴丹青

我自从天降,孤崖一为停。

幽岩生春意,深谷传远情。

日照飞彩影,风来舞轻听。

与谁两相悦,凝碧待月明。

师:老师我本来是天上一朵白云,偶尔飘落在一个山谷化为飞流,日光变幻着我七彩的身影,清风舞动着我轻灵的歌声。当月上东山之时,我就是那一潭清泉静默的守候,等着你静影沉碧,等着你波光盈盈。而今天你们正是我今天等候相知相悦的那一轮天上的明月。

学生介绍个人或班级情况。(略)

师:其实,“未见其人,先识其字”,老师在你们的预习作业里就知道大家的勤奋和潜力了。同学们针对课文提了五十多个问题,一节课里我们不可能都解答。但如果解决了一些关键性的问题,其他问题也不成问题了。我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弄懂一点自己原来不懂的,也留点困惑课后思考,好不好?

我眼中的祖国

师:看到“祖国”两个字,你想到什么?

生:祖国是辽阔的,有960平方公里的疆域。

生:祖国是伟大的、富饶的。

生:我以为是亲切的。因为我出生在祖国,成长在祖国,祖国给了我受教育的机会。(生笑)

生;我觉得是坚强的。

生:我想到的祖国有千年的历史。

生:提到“祖国”我热血沸腾。

生:我觉得是祖国给了我一切。我们与祖国相依相存。

师:是啊,我们和祖国相依相存。那么在著名当代诗人舒婷的眼里祖国又是怎样的形象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她的一首诗歌。请大家读课题。

升调和降调

生(读):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师:读错了一个字。哪个字?

生:啊(a、ya、wa)!

师:(边板书边说)“啊”在句中或句末的时候要根据前面的音变音。变音规律可以简化为:用“a”和前一个字的韵母或韵尾相拼,比如说“希望啊”,用“望”字的韵尾“ng”和“a”拼读,读“nga”。跟我读:“希望nga”。(生跟读)假如没办法拼读,比如祖国的“国”的“o”跟“a”是没办法相拼的。那就都读成“ia”,作为句末语气词要读轻声。跟我读:祖国呀!(学生跟读)

师:现在请大家再读一遍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师:读得很好!你们读得是一种平行语调。(板书:→)我们常常就是这样读课题的。但是假设你是刘翔,2004年奥运会上获得世界冠军,你站在领奖台上,眼前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你这时候呼喊一声:(师指向屏幕,生齐读:祖国呀,我亲爱的祖国),这是什么语调?

生:升调。

师:对,升调,上行语调(板书:↗)。然而此时此刻你来到北京的圆明园,面对当年被八国联军烧毁、洗劫一空的圆明园废墟,你想起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想起了和外国侵略者签署的割地赔款的不平等条约,这时候你在心底轻轻地呼唤一声(师指向屏幕,生齐读:祖国呀,我亲爱的祖国),你的语调是?

生:降调。下行语调。(师板书:↘)

师:不同的语调表示不同的情感。诗歌是情感的艺术。(板书:情感)接下来我们有感情地去朗读诗的第一节,请注意作者的感情基调,尤其注意最后一个词“祖国呀”的语调。

通过意象解读诗意

生齐读第一节。

师:我听出来了,你们读“祖国呀”用的是——(师生一起说)降调,下行语调。为什么这样读?

生:我感觉作者在写这首诗的时候,心情非常沉重。因为写到,我是你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感觉当时的祖国境况不好。

生:我是从干瘪的稻穗和失修的路基看出当时中国是很落后的。作者是很爱国的,所以他当时应该很失落。

生:我是从熏黑的矿灯,蜗行摸索这些词语感觉到祖国的困境,读到这一段的时候感觉伤心。

师:你们看到过老水车吗?

生集体:没有。

师:那我们来看一看。(幻灯片出示“老水车”的图片)这就是老水车。如果在旅游景点游玩,看到景区里这样的老水车时,你的心里会觉得沉重悲哀吗?

生集体:不会。

师:那为什么看到舒婷诗歌里的老水车,你就悲哀起来了呢?

生:因为有“破旧”这一修饰语。

生;因为寄托着作者的情感。

师:看来舒婷诗中的老水车已经不是客观存在的老水车了,这水车上面有着诗人的情感,作者赋予这水车一定的思想内涵。这种倾注了诗人或者作者情感的具体的物象,我们称之为——意象(板书:意象)。比如说,当你思念家乡的时候,你常常会想到什么?

生:家乡标志性的事物。

师:说到我们祖国的雄伟伟大,你就会想到什么?

生:万里长城、天安门。

师:这些都成为我们心中的祖国的象征。“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轮明月也就成了我们中国人思乡的意象。诗人常通过意象,用比喻或象征的手法来表现情感。那么我们读诗就应该通过意象去解读诗歌的思想内涵。我们首先品读第一节,看看诗人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哪几个让你最有感触?你看到这些词语,会联想到什么?你的眼前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在头脑里想一想再说。

生:我想起的画面是淤滩上的驳船:驳船陷在烂泥里面,一些光着身子的纤夫拉着纤绳努力地走着,我看到了一个很令人伤感的画面。

师:假设你就是那个纤夫,你会有什么感觉?

生:我会感觉很痛苦。

师:很痛,纤绳深深地勒进你的肩膊,痛在你的身上,痛在你的心里:祖国呀,苦难的祖国呀。

生:我看到“熏黑的矿灯”,和“历史的隧洞里”,就想起这样的画面:一个矿工头上戴着矿工帽,他在一个很破旧的隧道里面慢慢爬行,他的脸上已经被那些黑土抹得十分狼狈了,全身衣衫褴褛、破旧不堪。这让我想到祖国以前是多么的落后,一对比,感觉今日的祖国多么繁荣富强。

师:由过去联想到现在,我们可以想象得到今天的繁荣富强需要多少人去经历在历史的隧洞里艰难摸索的路程。

生:我印象最深的是“干瘪的稻穗”和“失修的路基”,收获的季节但是稻穗全都是干瘪的,可以想象在很广阔的田园上没有一点生机;道路年久失修,没有人管理它,这是非常荒凉和冷落的景象。

生:我看到“干瘪的稻穗”,想到现在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已成功研发出来,我们每天都能吃得饱,穿的好,想到以前农民伯伯们也许都饿得面黄肌瘦。如果我处在那种情况下,心里就有一种希望祖国赶快富强的愿望。

生:我印象最深的是“破旧的老水车”,水车刚使用的时候应该是欢快积极的,可是到了破旧的状态,工作是迟钝的、盲目的,而且是被动的。我想起中国历史曾经有过的变化,由盛转衰的迹象。

师:曾经由盛转衰。你想得非常深刻。“纺着”疲惫的的歌,这里用纺字似乎不妥啊,改为“唱”好不好?

学生:不好,我觉得“纺”字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了疲惫这种感觉,因为纺字可以让人联想到纺车在纺织时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不是特别连贯,既然是疲惫的歌,就不应该用显得“欢快”的感觉来唱。

生:我觉得,如果用“唱”就表现出一种生机,用“纺”给人一种机械的感觉,让我联想到那时的中国历史进程是非常缓慢的,那个时候整个国家环境呈现出一种死气沉沉,一种衰败的感觉。

生“纺着疲惫的歌”可以让我想到这样的画面:一个妇女。脸上很多皱纹,在纺织机前。她瘦瘦的,伛偻着腰,那纺车转啊转啊,缓慢地、周而复始的就这样转啊。想见我们祖国当时工农业生产的落后。

生:我印象最深的是“熏黑的矿灯”和“历史的隧洞”,文明和智慧的曙光已经被周围的黑暗所笼罩,纵使历史隧洞多么发达,我们也无法找到正确的道路。(掌声响起)

用声音传达情感

师:我们无法找到正确的道路,所以贫穷,所以衰败。读到这里,我们明白了诗人内心为什么这样沉重悲哀。老师读一读这节诗,看看能不能传达出诗人这样的情感,同学们听的时候注意老师跟你们刚才的朗读有什么不同,在课文上作出记号。(师配乐范读)

师:请同学们评价老师的朗读。

生:我是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的,我觉得老师读的时候,身上仿佛驮着东西,驮着对祖国的爱,驮着对祖国的信仰。所以,我觉得她的声音是很深沉的,有点悲哀,但又有着永远不放弃的坚韧。

师:好!你领悟到诗歌朗读的真谛。诗歌是情感的艺术,朗读需要思想情感,那具体而言老师是怎样、用些什么方法来表现这样的情感的呢?

生:我从老师的语气语调上听出惆怅和叹惋。老师的朗读有轻重、也有快慢,通过变化来表现感情。

生:我们读时语气似乎没有什么变化,老师读的时候,前面是舒缓的,后面是快速的,语调基本上是降调,但有变化,有降有升。

师:很好!你们看一下(提示学生看屏幕上的朗读记号),老师的朗读有语气的轻重变化、语速的快慢变化、语调的升降起伏。比如重音的处理,你们有没注意到,哪些是重读的?(生小声:破旧的老水车、疲惫的歌,中心词)对,意象和它的中心词,而且,重读音,是不是就读得很响?(生:不是的)有时变化语速、延长声音、停顿都可以起强调的作用。我们班有没有同学能模仿老师的朗读读一遍。

生(自告奋勇):我来吧!(深情并茂地朗读)(全场掌声)

师:和老师的朗读很像,有些地方甚至比老师还读得好。那么第二节我们应该怎么读。第一句的重音应该是——生:贫穷。

师:我是贫穷(范读),我是——生:悲哀。

师:第三句——生: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

师:我是你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啊(范读)。第四句呢?生:未落到地面。

师:那最后的“祖国”怎么读——生集体:降调。

师:大家一起来读。我是贫穷——(生集体读第二节)

为什么用那么多的词句描写祖国的苦难

师:前面两节诗读后,老师心里有一个困惑,舒婷诗歌里的祖国,和我们同学看到“祖国”这个词想到的祖国很不一样,沈梦婷、赵勇、何震三位同学在预习的时候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幻灯片出示学生问题):诗人对祖国充满了深情,应该写祖国的繁荣昌盛,可为什么用那么多的词句描写祖国的苦难?——沈梦婷、赵勇、何震

生:因为诗歌写于1979年,新中国建立是1949年,发展的时间很短,而且那时可能是中国最贫困的岁月。

师:你注意到诗歌创作的时代,很好,但是诗歌前两节写的只是49年到79年这个阶段吗?你们到诗中找一找表示时间的词语。

生集体:数百年;千百年。

师:还有一个词表示时间更早。

生集体:祖祖辈辈。

师:那就是说中国历史有几千年,舒婷就说了几千年。在你们的思想中,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都是贫穷、落后,让人悲哀吗?

生:新中国成立后,祖国越来越繁荣富强。

生:我觉得在汉朝,西汉时期都是非常富强的。

生:古代有四大发明。

师:那么应该说“我就是古代的四大发明,我就是你大汉盛世”,可是舒婷为什么只是选择反映我们祖国贫穷、落后、衰败的像破旧老水车这样的意象来写祖国的历史呢?解答这个问题要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生:先要弄懂这一段的意思,然后从词语入手,理解诗歌的意思。

生:还要联系上下文。

师:确实,不仅要从这一段的词句入手,还要联系全文来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班有些同学在其他段落里抓住一些关键的句子,提出这样的一些问题。(幻灯片出示):

为什么说“我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梅皓艾、丁子杰

“神话的蛛网“指的是什么?是否指文革十年的错误?——张军军、陈艳、丁子杰、陈伟、李华杰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喂养了我”,这时都1979年了,作者为什么还要写“伤痕累累”呢?——赵勇、杨振

“我”为什么是“迷惘的、深思的、沸腾的”?三个词是以怎样的顺序排列的?——夏雪、季鑫、鲁晓桢、冯静

师:对“飞天袖间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神话的蛛网“伤痕累累的乳房”“我”这四个意象的解读能帮助我们解答刚才的问题。先看第二个,“神话的蛛网”指的是什么?

生:封建时候的旧思想。

生集体:迷信的思想。

师:迷信什么呢?

生:这也许是指从秦朝的焚书坑儒开始,一直到后来的文化抑制运动,长期抑制我们的新思想,新文化。文革是最后一个抑制思想的时代,在改革开放之后我们的思想才得到真正的解放。

师:你真是一个思想深刻的女孩子。如果就像你所说的那样,从古至今我们都被某种思想观念所抑制,联系到舒婷诗中所写的这些意象,那抑制我们思想有可能是哪些观念呢?。

生集体:自夸地大物博,封闭,不开放,固步自封,闭关自守。

师;所以我们富国强民的愿望就像飞天袖间的花朵,一直都没有落到地面啊。飞天是传说中的一个神,据说它代表了人们美好的愿望,想象一下飞天袖间的花朵散落到祖国大地上,那该是怎样的莺歌燕舞,繁荣昌盛的景象啊!然而即使在新中国成立至舒婷写作的此诗的时候。我们并没有实现美好的愿望。

师: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的一个时代性的标志是什么?

生集体:1978年,党的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经济建设。

生:舒婷这首诗就是写于1979年。

师:通过了解创作的时代背景来解读诗歌,也是一个解读诗歌的方法。

生:我觉得也许和舒婷自身的经历有关。

师:你提出了一种解读方法——联系诗人个人的经历去理解诗歌。也就是说读诗除了从文中的意象去理解诗人的情感外,还可以知人论世(板书:知人论世),联系写作的创作背景,联系作者的个人的经历。

师:舒婷的个人经历,老师这里不介绍,但从舒婷的一首诗里边(幻灯片出示舒婷《一代人的呼声》),你或许可以想象出她经历过什么,舒婷现在应该是五十多岁的人,她最美好的时光应该是在什么时候度过的呢?

生集体:文革时代。

师:她说“我绝不申诉”,但其实她申诉了,她说(生齐诵):我绝不申诉/我个人的遭遇/错过的青春/变形的灵魂/无数失眠之夜/留下来痛苦的回忆我推翻了一道道定义/我打碎了一层层枷锁/心中只剩下/一片触目的废墟——

——为了一度露宿肩头的画面/不再使我们的眼睛无处躲避/为了百年后天真的孩子/不用对我们留下的历史猜谜/为了祖国的这份空白/为了民族的这段崎岖/为了天空的纯洁/和道路的正直/我要求真理

师:舒婷不是为个人申诉,而是为一代人,一个国家申诉:为了祖国的这段空白,为了民族的这段崎岖,为了天空的纯洁和道路的正直,我要求真理。舒婷那一代经历过文革的年轻人,他们迷惘,他们失落,他们怀疑,然而始终怀着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思索着国家的命运。不懈地探求真理。正如和舒婷齐名的朦胧派诗人顾城所说(ppt出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顾城《一代人》请大家背诵这句诗。(生背诵)

师:说到这里我们应该能够回答同学提出的“我为什么是迷惘的、深思的、沸腾的。这里‘迷惘、深思、沸腾’这三个词语的顺序能否更换?”这个问题了吧?

生:不能更换,作者的思想有一个递进的过程。

师:舒婷没有像一般人那样,一提起祖国,就用黄河长城泰山这些博大的意象去歌颂祖国的伟大,而是着眼于自己内心真切的感受,选择独特的意象比如表现出我们祖国当时破旧贫穷落后的老水车这类非常平凡而意蕴深刻的意象来表现她的历史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人们常用的意象,我们称之为公共意象,而像舒婷用的“老水车”,顾城用的“黑色的眼睛”是他们自己独创的,我们称之为私设意象。你觉得在诗歌创作中公共意象和私设意象,哪一种更有价值?

生:私设意象是创新的。

生:私设意象更能让人铭记在心。

师:两位同学一个从作者的角度说它独特、创新,一个从读者这个角度去说能够让人铭记在心。不过我们也不能否认公共意象的价值,公共意象因为无数诗人文者的情感叠加,逐渐积淀较为固定的情感内涵,具有传统文化的基因,常常会引起读者超越时空的历史联想。我们再来看一看跟舒婷、顾城诗风比较接近的朦胧诗派的另一个诗人食指的《相信未来》里的一些意象。

生:蜘蛛网、烛台、灰烬、雪花。

师:选用的意象很特别吧?表现的思想很深刻。这样的贫穷,这样的绝望,但是诗人说:我依然相信未来。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两节诗。(幻灯片出示,生齐读):

相信未来食指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语言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意象的色彩

师:舒婷他们这些诗人正是抱着相信未来的信念对祖国的命运进行深刻的思考。这首诗前两节是写过去到现在,那么现在站在时代的交界处,写诗歌的第三节时,舒婷又用了什么意象?这里的用词和第一二节有什么不同?

(师板书:过去←现在→未来)

生:这里的用词是积极向上的,对未来充满希望。

生:第一节是破旧的,现在是簇新的。

生:这里有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而在第一段是熏黑的矿灯,过去是黑暗的,而未来就是光明的。

师:古莲的胚芽。第一节有没有和它照应的?

生集体:干瘪的稻穗。

师:两节诗在色彩上有一个鲜明的对比,破旧的变成了簇新的,干瘪的稻穗变成了古莲的胚芽。虽然它在雪被下,但它一定能够冲破雪被抽枝开花,熏黑的变成雪白的、绯红的,过去是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而现在是在崭新的起跑线上,已经起跑,正在喷薄。还有一组,就是——

生集体:悲哀——笑涡。

(幻灯片出示):破旧的——簇新的

干瘪的稻穗——古莲的胚芽

熏黑的——雪白的(起跑线)

绯红的黎明

蜗行——起跑线

悲哀——笑窝

“我”是谁

师:舒婷曾写过:这世界有沉沦的痛苦,也有苏醒的欢欣。面对未来,舒婷又怎么说呢?看最后一节。这首诗最重要的意象就是“我“。这个“我”到底是谁啊,课前我们班有将近50个同学都不太明白(幻灯片视频显示学生问题的文档)。现在大家有没有理解。陶蔓之同学是哪一位?你现在明白了吗?

生:我想这个“我”指的是整个中华民族,所有的中华儿女,也包括舒婷自己。

生:是抒情主人公自己,还有和舒婷同一辈的人。

生:是祖国的方方面面。

师:是啊!“我是十亿分之一,又是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这个“我”包容的内容太丰富了。那么现在你就是舒婷诗中的“我”,请你以抒情主人公“我”的身份去朗诵这最后一节诗,你怎么读?

生:我觉得“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写出了对献身祖国的热望,应该重读。

生:我觉得“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情绪应该有变化,先读降调,后面再用升调。

生:富饶、荣光、自由三个词,应该一词一个停顿,“自由”更应该重重地读。

师:现在我们一起朗诵三四节诗,请同学们站起来,第三节老师读得响一点,同学们读得轻一点,第四节请同学们放开嗓子,大声读出来,注意最后一句语调上扬。

(师生配乐齐读。全场鼓掌)

用什么意象表达你的思想

师:当年舒婷面对满目疮痍的祖国写下这首诗歌,三十多年过去了,我们的祖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同学也没有经历过舒婷那代人的心路历程。那么在你的眼中,我们的祖国的形象是什么样的?如果学习舒婷选择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意象,你会选择什么意象?请同学们同题仿写,写一节或几句都可以。(学生写作后交流)

生:我是你河边崭新的抽水机,日日夜夜唱着欢快的歌……

师:你诗中的意象和舒婷诗中的意象形成鲜明的对比。下面展示作品的同学请读出你的感情好吗?

生(深情地朗读):我是你蔚蓝天空中的一朵红云/为你燃烧多彩的希望/我是你肥沃土地上的一株绿草/在春阳秋雨里茁壮成长/我是翻飞的蝴蝶/是绽放的繁花/把绚丽的色彩/描绘上你雪白的画板/——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生:我是光明/我是火焰/我是你手中描摹未来世界/彩色的笔体/是乡间田野/在等待着萌发的种子/——祖国啊!

生:我是你冰雪洪涝中坚毅的笑容/我是你地震后废墟旁鲜红的旗帜/我是你雪山上熊熊燃烧的火炬/是奥运会上闪闪的金牌/我是奔月的嫦娥/腾飞的神舟/载着希望的光芒/灼热的火焰/正在跳动/——祖国啊!

师:大家写得很好!当然如果我们想写出更好的诗歌,那就要读更多的诗。老师打印了舒婷的《致橡树》、《双桅船》,还有其他朦胧诗人的诗,比如北岛的《回答》、梁晓斌的《中国,我的钥匙丢了》等。同学们如果想读的话到老师这里来拿。希望大家和老师一样,爱祖国,爱这个世界,爱诗歌,爱生活。谢谢同学们,下课。

(沈程记录整理)

听课教师感言

吴丹青老师到安徽给无为县全体语文教师示范教学《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我有幸跟随其身边。感受最深的是吴老师倡导并践行的一个教学理念:以学生的阅读期待建构课堂教学。虽然吴老师课前没有和学生见过面,但通过邮件给学生布置了预习作业。上课的前一天晚上无为教师把八年级学生一个班的预习作业交给了吴老师,吴老师从学生作业中揣摩学生的阅读经验、阅读期待,根据学情对原来的教学设计作调整,并从学生的众多问题中选取了几个特别有探讨价值的问题串联课堂教学。

课前我有过课堂教学内容太深、太难的担心,毕竟面对的是八年级的学生。但在吴老师非常具有亲和力的语言引导下,同学们都进入诗境,并主动与老师、同学交流自己或质朴或新颖的想法。学生参与面非常广。正如吴老师所说的: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这堂课的教学“增量”很大,无论是对诗歌的深度理解、思想情感的熏陶,还是诗歌的读法和写法,尤其是学生的视野得到开拓、思维能力得以提升。

采用诗意的语言进行诗意的解读和对话,则是这堂课对文学教学体现文体特征的努力践行。吴老师的诗意语言,和整个人散发出来的“高贵的气质”(无为老师的评价)感染了所有学生和听课的老师。教学更有诗的味道。难怪有人用“是什么,教什么,像什么”来评价吴老师的诗歌教学。

(沈程)

清吟妙品兮意缤纷,我欲追慕兮知路遥

经常在想,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到底该是什么样的?怎样的课堂才是最富有美感和效率的?听吴老师执教《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印象极为深刻,仿若走入了三月江南,杂花生树,千里莺啼,一派盎然景致。普通的问答,竟成就了课堂的“缤纷”之美,奥妙何在?

是丰富的“活动”吗?似乎是的。短短的一节课上,有自我介绍,有诗歌朗诵,有字词赏读,有讨论探究,怎一个“纷繁”了得。即便是一个朗读,也被设计成齐读、自读、范读、自由品读等多种形式,仅是听来,便足以让人顿生“眼花缭乱、应接不暇”之感,够得上“缤纷”二字。

然而,不对。“缤纷”是美,是繁而不乱,是诗意天成。课堂中若没了发自内心的自在神韵,一切便成了空洞的作秀,纵是声嘶力竭,怕也只能徒留疲惫。没有想到,吴老师向学生的自我介绍是一首五律:“我自从天降,孤崖一为停。幽岩生春意,深谷传远情。日照飞彩影,风来舞轻听。与谁两相悦,凝碧待月明”。我不敢妄评诗作的优劣,只是那瀑布的自喻,却跳脱出一个个性卓然,飘逸雅致的女子形象。看罢此诗,心中不禁一叹“果然”。日常相处的点滴涌上心头:耳边响起的是动情的赞叹,内容却只是泛舟西湖时一次蓦然的沉醉;脑中浮现的是颇具意韵的摄影佳作,而人物却只是一袭淡远的背影。这是一位对“美”有着天然的感悟力的女子。她敏锐地发现美、巧妙地表现美,更执着地追求美。于是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都力求精致:画面要优美和谐,点评要准确凝练,教学要步步深入……记得,吴老师指导我上《金岳霖先生》这一课时,竟然连幻灯片上的字体的类型、色彩浓淡,行间距离,都一一指正。她呈现课堂之上的是“形象之美、语言之美、构思之美、情感之美”。我常想有魅力的语文课堂,当树立起教师独特的灵魂,他(她)可以是优雅从容,温润如玉;可以是慷慨激昂,浓烈似酒;亦可以深沉睿智,静默如山。唯其个性鲜明,方可使弟子“亲其人,而乐其业”,而吴老师的神韵,当在于她是用一个女子的如诗情怀去感悟文本,走入课堂:时而似一池春水,秀丽可人;时而似奔涌江河,激情四溢。课堂内便气象“缤纷”,美不胜收。

那么仅仅如此吗?恐怕,依然不够。成功的课堂不该是教师的独角戏。“缤纷”,就应该是精彩纷呈中的那匠心一点,更应该是巧妙引领后的携手共舞。吴老师的课不会有高高在上的姿态,她总是主张,要给学生一把钥匙,让他们学会阅读,让他们知道作者是如何表达。而学生的认知深浅不一,所以课前,吴老师关注的是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阅读期待,经常提醒我的是“问一问学生,看看他们知道多少”;而后便针对学生的问题,灵活设计,成功引导,为学生铺设一级级前行的阶梯。一次吴老师指导我准备《雨霖铃》的说课,问我道:“你认为我的那首诗,仅仅是为了活跃气氛、吸引学生吗?”于是省悟:那以瀑布形象出现的“我”,是一个铺垫,一个暗示。是为了告诉学生,每首诗歌中都会有一个独特的“我”,其中就包括《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那个情怀炽热的“我”。在上《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验诗人的情感,并在朗读中表现这种情感,吴老师一开场就创设了两个情景:一是有人站在圆明园的废墟前,二是刘翔拿了冠军,站在领奖台上,他们会怎样呼唤“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无需多说,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自然领会了教师的意图,发出了深情的呼唤。

“缤纷”的课堂是一种境界,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清吟妙品兮意缤纷,我欲追慕兮知路遥。

(于海雁)

大江

【篇三】双桅船教案

《让我们一起奔腾吧》备课资料(苏教版高一必修)

一首诗,铭刻希望,记录成长

  浙江省诸暨市学勉中学 陈鉴霖

  要较完整地解读一首诗歌,使之不至于成为解读者纯粹个人意义上的阐释,就不能离开它所产生的时代。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让时代背景成为诗歌阐释的主体,而是让它成为我们判断基本价值观念、诗歌方向的必要前提。

  由此,在教学《让我们一起奔腾吧》一诗时,我们必须让学生对一个数字保持敏感,那就是“1949”。这是诗人江河的出生之年,也是新中国诞生之年——江河与共和国同龄。这一点颇具纪念意义,但这也注定了诗人(这一代人)的成长要与共和国的成长一起经历曲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文化大革命……他们的青春年华淹没在诸多政治运动中,他们的青春梦想消蚀在迷惘的无助或清醒的痛苦中。但“残酷”并非生活的全部,“地下诗坛”、“白洋淀诗歌群落”……在悄无声息却又猛烈地涌动思想之潮,理想和信念始终未灭;而一旦禁锢消除,他们便得到了充分的释放。在具体的教学中,介绍这个时代背景不必过详,有所触及即可,因为语文课毕竟不是历史(包括文学史)课,更多内容应让学生自己设法去了解。

  同样是“释放”,具体的诗歌形态是有诸多不同的,有的反思时代、寄意将来,有的铭刻希望,记录成长,我们现在关注的《让我们一起奔腾吧》正是后一种。全诗分为四节,在教学之中,我们不妨就与学生一起共诵诗歌,在有关的诗节(句)中共觅“希望”和“成长”。

  一、关于“希望”

根据诗歌常识,现代诗歌中的“我”往往为抒情主人公,不能等同于诗人,但本诗一开

  我和春天一起写这首诗

  和你,和更多的人一同唱这支歌

  直接将自己纳入了诗歌的写作进程。这显然是为了增大抒情强度,增强“现场实感”。那么他想要强调什么情感呢?是“希望”:

  海洋与冰块猛烈相撞,船冲向浪头

  我们这样站着

  温柔地呼唤风,像呼唤姑娘们

  使大地上所有的小树木都涨满绿色的帆

  “海洋与冰块相撞”意味着冬天刚刚消逝,“船冲向浪头”表明心中的激情已经升腾,“呼唤风像呼唤姑娘们”正表明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之热切,“所有的小树木都涨满绿色的帆”则告诉我们一切美好的可能都在展现。在这里我们要注意扣住时代背景,发掘诗句中“春天”“冰块”“船”“小树木”等意象的象征意义:一个冷酷的时期已过去,温暖人心的生活在人们的期待中开始了。

  为了歌唱,玉兰花

  洁白的心向蓝天打开

  为了不再孤独,繁星似的迎春到处闪烁

  金色的声音刺激着我们

  阳光追逐着,鸟儿牵动着

  让我们一块走吧

  在花瓣匆匆铺就的道路上芬芳地走吧

  紫丁香像影子一样在身后晃动

  春天正迎着我们走来,献上更多的花朵

  正因诗人强调自己置身于“春天”,他告诉我们,万物都对生活充满希望:玉兰花把洁白的心向蓝天打开,迎春花到处闪烁,阳光追逐,鸟儿牵动,紫丁香晃动,而“我们”则在花瓣匆匆铺成的道路上芬芳地走。为什么是“匆匆”?因为春天的来临带给万物惊喜,就仿佛是一次甜美而突然的遭遇。又为什么“芬芳”?因为这条路的前方展现的是美好的风景。

  你热情,开朗,像四月的阳光

  想像的云朵在疾风中飞扬

  寻找着美好的声音

  爱情的震颤,庄稼的波涛,金属的鸣响

  走向辽远的地方,放出喉咙里的力量

  这里需要学生理解这里的“你”和“我们”一样,作为对象是不确定的,但作为形象是确定的:对生活充满希望,富于美好想像(如云朵飞扬),在他的心里,这世界的一切声响都成为美好的声音,还要为此而歌唱。

  土地说:我要接近天空

  于是,山脉耸起

  人说:我要生活

  于是,洪水退去

  河流优美地流着

  让我们和更多的人一块走吧

  祖先在风中诉说着青葱的愿望

  在读前四行诗时,也许会有学生认为诗人是把事情说得太轻巧了,就如同上帝创造世界一般。而事实上,作者正是以此来强调对世界图景的期待之殷切,希望它能合乎人们心中的完美构想;而更重要的则是唤起人们心中对生活的热情,希望自己这一代人能够迅速地从并未远逝的创伤(或者废墟)中走出来。“祖先在风中诉说着青葱的愿望”则告诉人们,我们的奋起是在接续古老民族(“祖先”是个形象指称)的文明进程,民族兴盛的理想依然“青葱”,我们没有理由犹豫,只能选择“和更多的人一块走”。

  二、关于“成长”

  成长是生理的,也是精神的;是状态,也是过程。而更多的时候,这些因素是交杂在一起的,因此在把握本诗的“成长”意义时,我们就不作具体的分解。但是必须向学生说明,这里的“成长”与世俗观念中的“成熟”是有区别的,不是那种圆滑世故,而是相反;如果世俗的成熟是以人心的“浊化”为标志,那么本诗里的成长却是“纯化”。明确这一点以后,诗中“成长”的痕迹才会显露出来。

  捧着激荡的诗

  一直读到希望战栗着升起

  抖索黎明时分蓝色的锋芒

  这里写到了“希望”,但我们仍可把它看成是“成长”的记录。为什么希望是“战栗”着升起?为什么是“抖索”黎明时分蓝色的锋芒?因为那残酷的历史场景还在眼前,对新的历史图景的开启还心存怀疑。有怀疑,就有了理性的成长。

  我知道你那善良的愿望,你们原谅的姑娘

  原谅的,生活中渐渐迷茫的目光

  但那不能原谅的一切

  又尖锐地刺痛你

  你憎恨黑暗,甚至阴影

  因此,清澈地对待别人,清澈得

  看到心,一颗鲜红的浆果在绿叶丛中摇荡

  你将一年又一年把这鲜红的果子挂满枝头

  让善良的人们摘去

  可以宽容一切,唯独不能原谅黑暗(阴影);但是挑战黑暗的方式并非融入黑暗(而这正是世俗的成熟在做的事情),而是让自己“清澈”,也即真诚地对待别人,并期待着让更多的善良的人感动并引领他们同行。如果人的精神生命的成长走向有升腾和坠落两种,那么以“清澈”对抗“黑暗”正是一种“升腾”的成长形态,也许它不会在眼下被众多人们接受,但它注定是酝酿美好生活图景所必需的积极力量。

  在此基础上,诗人在第三节诗中写到“岩石的语言如大海翡翠”,语言“坦白得像沙滩”,水鸟如“雪花”,江河“蔚蓝”,太阳和星星“睡在我们的怀里”,白帆像“纯洁的姑娘”,一连串的比喻、拟人修辞,勾勒出一幅宇宙万物和谐共存的景象,强调了“清澈”的生活意义。而末两句写针叶树“在冬天也是绿色的战士”,以“冬天”强化了针叶树的不变的品质,实际就是告诉人们,纵使在社会黑暗之时也不能改变自己的心,何况是在“春天”呢!当然,这样的图景只是诗人虚拟的可能的图景,也就是只是诗人的“希望”,可以纳入“希望”这部分;但我们想强调的是,这里更重要的是在希望之中,包含着诗人经历黑暗之后精神的成长。

  如果说到这里,我们所感受到的是成长明朗的状态和表现,那么第四节则向我们呈现了成长的终级意义——奉献力量,创造生活。在“血液”“太阳”“叶子的小船”“大海浪花”等一连串的意象的灿烂形态的描绘之中,诗人抛出了三问:

  我们又将给大地留下什么呢

  我们的手臂又将收获什么

  岁月的皱纹又将闪出什么样的光辉呢

  无须苦苦寻找答案,这其实就是一声声召唤,要人们如太阳,如大海,去奉献力量创造美好生活。

  但是还不限于此,我们要让学生发现成长的更大的意义:

  我不能设想,美丽的风光

  不在人们脸上闪动

  我们死去和诞生的地方还有什么意义

  我不能设想,崛起的建筑里

  不溢满普通家庭的笑声

  我们的劳动、创造还有什么意义

  诗人连用了两个“不能设想”,告诉人们,生活是属于每一个人的,我们创造生活就是要让所有的人都领略并拥有生活的美丽。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希望”与“成长”的划分是一种嫌于简单化的方式,更多情况下这两者是统一的,所有的差别是在层次上。这一点在上面的解读中也已经语及,之所以采用这样的方式也仅是为了分别强化这两个因素,在教学中是可以揉在一处的。就如全诗的最末两行诗人写道:

  为此

  我和大海一同醒来,拿起工具

  春天伴随我们一同奔腾

  是一种真切的希望,也是一种坚定的成长。希望与成长的交织,构成了本诗充满力量的美。

  (本诗为苏教版高中必修一第一专题课文)

《让我们一起奔腾吧》教案1

让我们一起奔腾吧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张克中

设计指导思想

《让我们一起奔腾吧》是“向青春举杯”专题“吟诵青春”板块的一首诗歌,根据教材的编写预设,这一板块的教学应紧紧围绕“理解”与“诵读”两个要点展开活动,在理解、感受(活动)的基础上朗诵,在朗诵揣摩的过程中加深理解(体验)。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准确把握诗歌内容,领会作品的思想内涵和作家的情感倾向。

为充分体现活动体验式教学的特点并最终实现板块教学的目标,在本首诗歌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诗人江河的相关诗歌创作(朦胧诗的相关特点已经在《相信未来》中解决),了解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整个社会的背景知识,以及以诗人为代表的一代中国青年在面对国家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内乱走向建设时的喜悦、自信与激情的向往。在大体掌握了这些相关背景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进行诵读。作为一首朦胧诗,《让我们一起奔腾吧》尽管总体格调是激情与欢快的,但诗中的一些诗节或诗句还是体现了诗人不同的情感变化,如第三诗章的抒情性就比其他诗节更为突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把握作品感情基调的基础上,通过语音、语调的各种变化,去寻找恰当的声音表现形式,把诗人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这首诗歌的意象丰富,在诵读活动中,要让学生尝试分析这些意象,理解诗歌用纷繁的意象描绘出的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既是中国社会现实的写照,同时也是诗人内心情感的自然表露,从而把握诗人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这种对诗歌主题的深刻领悟反过来又会帮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更准确、传神地运用语气、语调的变化和诗歌节奏的变化去表达诗人的情感。

教学目标

1.学习这首诗歌,让学生能够感受并理解诗人在面对祖国春天来临时的那份喜悦之情以及对理想和美好未来的渴望与追求。

  2.学习这首诗,学生能够把握意象,体会意境,深刻领悟作品的感情基调;能够用恰当的声音形式充分表达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能够准确读出诗人的激情与喜悦,渴望与追求。

2.难点:对诗歌中一些意象的认识与理解,朗读过程中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呈现形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阴云密布,无人能够看到国家、民族以及个人未来的时期,20岁的诗人食指用朴实平易的文字,用冷静而炽热的语言告诉人们:相信未来,相信我们能够看到冰块消亡的那一天!若干年后,所有有幸还活着的人真地看到了诗人当年的预言,“文革”结束了,我们的国家从疯狂回归了理性,从寒冬走回了春天。内乱结束了,建设开始了;封闭结束了,改革开放开始了。每一个中国人都由衷地发出了笑声,这时候又有一位诗人站了出来,他放声为所有的变革者唱出了一首歌,这首歌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诗——《让我们一起奔腾吧》!

(如此导入有两个目的,一是让学生先有一个简单的社会背景了解,让学生对《让我们一起奔腾吧》与《相信未来》两首诗所产生的年代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二是想唤起学生读诗的激情,最初读《相信未来》时,我们更多拥有的是压抑与沉重,现在读《让我们一起奔腾吧》,当初的压抑之情会一扫而空。这样能让学生有一种读诗的冲动。)

二、诗人江河及社会背景

1.江河:原名于友泽,生于1949年,北京人。江河的诗歌创作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与北岛、顾城、舒婷、杨炼、梁小斌等人构成了中国现代诗歌史上最引人注目的朦胧诗群,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作品有《纪念碑》、《星星变奏曲》等。其大部分诗作与其他朦胧诗人的作品一样充满了对历史的反思与批判,但他的有些诗作更体现了一种积极的向上的意识,表达了一种对未来美好的无限向往与追求,《让我们一起奔腾吧》即是其中的佳作。

2.社会背景:1976年,历时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终于结束,国家初步从内乱中走出。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注定成为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这次会议确定了国家对外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中国开始由内乱走向建设,社会逐步走回正确的轨道。国家的这一变化让所有的中国人都感到鼓舞和振奋,人们普遍感到国家发展的春天回来了。八十年代初,中国的有志青年甚至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而作为诗人的江河更是敏感地意识到国家这一变化的意义和重要性,面对一个崭新的时代和社会,诗人满怀激情地进行了歌唱,并且把这首歌明确地表示要献给所有的变革者。

(诗人和背景知识简介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诗歌创作的大时代背景,让学生初步理解诗人为什么会在诗歌中有那么浓烈的激情,为什么会如此地喜悦和兴奋,这是为准确朗读诗歌并准确理解诗歌打基础。)

三、检查预习,让学生回答全诗四个诗章的基本内容。

【明确】全诗四个诗章的基本内容是:

第一章写变革者所处的时代环境,用一系列意象描绘了大地回春的欢欣气息和蓬勃生机,这是被束缚力量的释放,是久蛰生命活力的勃发。

第二章写出了变革者的精神风貌,诗人激情赞美了热情、开朗、纯洁的奔腾者。

第三章写出了变革者的生命准则。诗人用独特的诗歌形式和丰富的诗歌语言歌颂了坦诚、纯洁和信任的美好。既可以理解为新时代到来后,诗人对人与人之间构建坦诚交流关系的渴望,又可理解为人与自然之间达到和谐相处境界的期盼,表达了对新时代生命准则的理解。

第四章点明变革者创造的意义。变革者所有变革的目的和意义在于为了人的“生活”,要让“美丽的风光”“在人们的脸上内动”,要让“笑声”“溢满普通的家庭”。

(此环节一是检查学生理解诗歌的能力,二是为下面的朗读打下基础。)

四、教师读诗,让学生感知诗歌情感基调(可就某一诗章进行朗读,不必读全诗)

(教师的读之所以不称为“范读”是为了让所有的教师都能在学生面前拥有读诗的勇气和权力。一旦称为“范读”势必意味着教师读出来的诗歌就是范例,这会让所有在朗读功力上有所欠缺的教师知难而退。在这个环节,教师只要尽力读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与把握就可。如果觉得时间紧张,这个环节也可以略去。)

五、自由诵读,把握节奏,体会诗人情感。

把学生分为四组自由诵读,每组分别读诗中一个诗章。注意把握朗读的节奏,读出诗人的情感。

【诵读提示】:

第一诗章是写变革者所处的时代环境,用一系列意象描绘了大地回春的欢欣气息和蓬勃生机。全诗章共3节,第1节和第3节要着重读出大地回春的欢欣气息和蓬勃的生机。其中第1节“船冲向浪头/我们这样站着/温柔地呼唤风,像呼唤姑娘们”这几句诗在朗读时要注意语气、语调由重到轻柔的转换;第3节中的两个“走吧”所带有的那种欢快与兴奋要在语气上有所体现。第2节在朗读节奏上的处理要舒缓而略显沉重,要有一种叙事感。“为了在今天歌唱”要读得余味悠长。

第二诗章是写变革者的精神风貌。第1、2节,诗人言说“热情、开朗”的奔腾者有着美好的愿望,他在寻找人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如美丽的爱情、大地的丰收、机器的轰鸣等。在朗读时节奏要明快,要突出奔腾者的兴奋、激动和喜悦之情。第3、4节诗人写奔腾者在现实中看到了一些因被过往历史伤害而感到迷茫的目光,那些迷茫的目光又尖锐地刺痛了奔腾者的神经,让奔腾者想到了历史中“不能原谅的一切”。奔腾者决心以自己一颗纯净的心灵“清澈地对待别人”,那颗心就像“一颗鲜红的浆果”“一年又一年地挂满枝头”,去“让善良的人们摘去”,从而重建生活的信心。一想起奔腾者的这种举动,诗人的“诗中就扬起好听的声音”。要把这种情感读出来就要注意节奏的变化与语气的缓急。比如读“我知道你那善良的愿望,你们原谅的姑娘/原谅的,生活中渐渐迷茫的目光”时节奏要慢,语气要轻,体现的情感要凝重。读“但是那不能原谅的一切/又尖锐地刺痛你/你憎恨黑暗,甚至阴影”时“但是”要重读,语气要加强,情感要强烈;读到“你憎恨黑暗,甚至阴影”时语气要由强转弱,节奏要由快到慢。读到“想起你,我的诗中就扬起好听的声音”时语气应该是抒情的,要体现一种温暖和希望,要能体现诗人对奔腾者的由衷赞美。

第三章写变革者的生命准则。诗人用独特的诗歌形式和丰富的诗歌语言歌颂了坦诚、纯洁和信任的美好。在朗读这个诗章时节奏要轻快,语气要抒情,要让听者感觉朗读者就是在描绘一张美丽的图画,在叙述一个动人的童话。只有在读到最后一节时节奏才要表现得铿锵有力,以示我们对生命准则的坚守。

第四章点明变革者创造的意义。变革者所有变革的目的和意义在于为了人的“生活”,要让“美丽的风光”“在人们的脸上内动”,要让“笑声”“溢满普通的家庭”。因此,第1、2节要读得节奏干脆而鲜明。第3节节奏要舒缓,要读出一种期盼和呼告的效果。第4节应该是轻快的节奏。第5节语气应读出严肃,节奏读的要有力,要有一种斩钉截铁的意味在里面,以此来表达诗人面对未来和理想的坚定信念和不懈的追求。最后一节要把诗人的自信、追求、一往无前的气势读出来,全诗最后一句话“春天伴随我们一起奔腾”要处理得干净利落而气势不凡,节奏和语气都要仔细揣摩。

(之所以把学生分为四组出于以下考虑:一、全诗很长,不分组一节课无法完成教学任务;二、所有学生都应在课前充分预习了全诗,课堂上只是让他们在相应的诗歌部分把自己的阅读体验朗读出来,从常理上说不应存在有学生无法体验全诗情感及思想内容的情况。)

(所有的朗读提示都应是教师在课前下发的预习指导材料,以便学生在预习中有所借鉴。)

六、每组进行组内朗读交流,要读出个人对诗歌的真实理解,在此基础上评选出最能表达诗人情感的同学在全班朗读以展示自己的理解,并接受老师及全班同学的评价。

【明确】诗人的情感:当时,中国刚刚从“文革”动乱的岁月中走出来,进入全面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整个社会充满了寒冬过后春天复苏所带来的欢欣气息。诗歌用纷繁的比喻和意象描绘了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表达了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呼告人们一起奔腾,像自己一样和春天一起走向美好的未来。因此作者的情感应是喜悦、兴奋、激动、昂扬的,诗人要和所有善良的人一道奔腾,去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具体到每个诗章,诗人的情感并不完全相同,在每个诗章的内部,诗人的情感也有不同的变化,学生在朗诵时应准确体会诗人的具体情感,用恰当的声音形式把诗人的具体情感表达出来。不同诗章的具体情况可参看上述材料。

学生的朗诵及师生的评价围绕以下两点进行:

1.学生的朗读要紧紧围绕声音能否准确表达诗人的情感。

2.教师与学生对朗读的评价主要是声音形式是否恰当和情感理解是否正确。

当学生对朗读及评价出现分歧时,教师及时加以点拨和指导。

(这个环节既是解决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为了最终实现教学的目标。小组内学生朗诵交流的过程既是理解把握意象的过程,也是理解诗歌内容与体验诗人情感的过程。因此,组内的朗诵交流既是活动也是体验。这种活动体验是整个活动体验式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组内朗诵交流的初步成果会带到全班范围内进一步接受检阅,而全班范围内的朗诵更会促使每一位学生最终形成对诗歌的全面理解与正确认知。而这种在活动的形式背后形成的诗歌价值确认正是活动体验式教学的最终目的。就如江河的这首诗歌,我们在诵读的背后完成的是对诗人激情与喜悦、渴望与追求的深刻理解与细致体会。)

七、找四位学生分诗章把全诗朗诵一遍。

《让我们一起奔腾吧》教案2

〖作者/会员名〗蔡正考

〖Email〗czk0607@163.com

让我们一起奔腾吧

江河

[教学目标]

1、感受变革者的形象,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朦胧诗的能力。

2、通过朗读,体会诗人对变革者的赞美之情和澎湃的激情。

[教学重点]

朗读诗歌的能力;感受变革者的形象;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难点]

培养朦胧诗的鉴赏能力。

[教学设想]

以朗读为切入点,在朗读中体会诗人的情感;以讨论的形式来分析变革的形象;以师生互动的形式来鉴赏朦胧诗。

[课时安排]

1课时

[多媒体运用]

欣赏《春天的故事》歌曲;显示作者相关资料及朦胧诗的相关资料;展示变革者的形象及诗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欣赏《春天的故事》歌曲,介绍80年代的相关历史背景。

二、展示课题:让我们一起奔腾吧江河

三、解题:

1、比较“让我们一块儿走吧”与“让我们一起奔腾吧”在表达情感上的区别,由此可以初步感受作者的情感。

2、作者简介:江河,原名于友泽,生于1949年,北京人,中国现代诗人。作品有《纪念碑》、《星星变奏曲》等。

四、朗读诗歌,感受激情。

1、自由朗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诗歌,熟悉文本。

2、指名朗读:提出要求,要读出深情与赞美的味道,语调快慢有致。教师在此之后作适当的点评和朗读指导。

3、集体朗读:要读出情感。

五、感受变革者的形象,培养朦胧诗的鉴赏能力。

1、这是一首献给变革者的赞歌,在诗人的笔下,变革者的形象非常饱满,请从诗歌中找出变革者的具体的形象内涵。

2、展示朦胧诗的特点,特别是对隐喻性意象的解读。老师应该示范解读两到三个隐喻意象,让学生透过隐喻性意象来感受变革者的形象。

如:春天的指改革带来的生机勃勃的大好形势。

3、理解诗歌的的大意:

第一节,交待时代大背景;

第二节,热情赞美变革者;

第三节,歌颂伟大的友谊;

第四节,呼吁人们投身改革大潮。

4、欣赏诗歌精彩的语言。

如:通感——为了不再孤独,繁星似的迎春花到处闪烁/金色的声音刺激着我们

明喻——用大海翡翠的语言交谈/用坦白得像沙滩一样的语言

温柔地呼唤风,像呼唤姑娘们你热情、开朗,像四月的阳光

诗人对意象的选择(朦胧诗的意象密集,本诗就选用的众多的意象来表达诗人对变革者的赞美之情)

对色彩的选择——洁白的玉兰花蓝天金色迎春花阳光花瓣匆匆铺成的道路紫丁香(可以和《相信未来》作比较。从来感悟诗人的情感。)

对声音的选择——寻找着美好的声音/爱情的震颤,庄稼的波涛,金属的鸣响

语言的创新:大地上所有的小树木都涨满绿色的帆(动词的形象与表现张力)

为了歌唱玉兰花/洁白的心向蓝天打开(诗人笔下的花开)

黎明时分蓝色的锋芒(诗人笔下的黎明时的光线形象)

大海把清脆的浪花投进岩石缝中(动词的形象与表现张力)

《让我们一起奔腾吧》教案3

主备人:江苏省淮安市楚州中学赵斌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了解作者江河的生平简历及其创作风格;了解现代诗的特点,训练提高诵读诗歌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咀嚼诗歌语言,把握诗歌的独特意象,体味诗歌的意境,掌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诗人的情感脉络,体味其瞬间感受,把握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点

诗歌的独特意象,诗歌的意境,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内容

一.基础知识

1.多音字

涨zhang暴涨zhang头昏脑涨颤chan颤抖chan颤栗

鲜xian鲜花xian鲜有似si相似shi似的

藏cang珍藏zang宝藏倔jue倔强jue倔头倔脑

2.形近字

倔jue倔强崛jue崛起撒sa播撒撤che撤退

渐jian逐渐惭chan惭愧溢yi洋溢缢yi自缢

瓣ban花瓣辨bian分辨浆jiang浆果桨jiang船桨

缝feng缝隙逢feng逢迎栗li战栗粟su粟米

诞dan诞生蜒yan蜿蜒

3.近义词辨析

猛烈激烈

猛烈①气势大,力量大。例句:这里气候寒冷,风势猛烈。②急剧。例句:心脏猛烈地跳动着。

激烈①(动作、言论等)剧烈。例句:百米赛跑是一项很激烈的运动。②(性情、情怀)激奋刚烈。例句:壮怀激烈。

温柔温和

温柔温和柔顺(多形容女性〉。例句:这个少女性格温柔。

温和(性情、态度、言语等)不严厉,不粗暴,使人感到亲切。例句:眼前的人露出温和的目光。

清澈清纯清静清脆

清澈清而透明。例句:湖水清澈见底。

清纯①清秀纯洁。例句:她清纯得像一朵玉兰。②清新纯净。例句:雨后的空气非常清纯。

清静(环境)安静;不嘈杂。例句:我们找个清静的地方谈谈。

清脆①(声音)清楚悦耳。例句:清脆的鸟语声回荡在早晨的森林中。②(食物)脆而清香。例句:鲜黄瓜清脆可口。

4.词语释义

喷吐:喷出(光、火、气等)。闪烁:光亮动摇不定,忽明忽暗。

刺激:推动事物,使起积极的变化。崛起:①(山峰等)突起。②兴起。

激荡:①因受冲击而动荡。②冲击使动荡。青葱:形容植物浓绿。

栖息:停留;休息(多指鸟类)。蔚蓝:像晴朗的天空的颜色。

二.作者简介

江河(1949一),原名于友浑,北京人。1968年高中毕业。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有诗集《从这里开始》《江河诗选》等。他在诗作当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他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

江河是朦胧诗代表诗人之一,他与舒婷、北岛、顾城、杨炼一起被称为朦胧诗的五位主将。

三.文题背景

江河的诗以意象的优美,语言的纯净胜出。他所营造的意象群被赋予了一种理想化的色彩,是从生命及人生的体验中提炼而出的,也是被深度内化了的意象群,因此,他的诗歌向着纯诗的方向迈进。江河诗歌的语言有着不可言说的美质,他在面对存在和语词强烈的光芒时,没有闭起眼睛,而是直目而视,让它把诗人自己攫入口中而吞食,正是在这时候,他的诗歌才为苦难融入了甜蜜的滋味。《让我们一起奔腾吧》正体现了江河诗的特点,它借助一系列理想化的意象,通过完美的艺术手法,表现出作者的人生体验和深刻的情感内涵。

四.整体感知

《让我们一起奔腾吧》是一首朦胧诗,是江河的代表作之一。江河是一位平易的人道主义诗人,也是一位具有健全理性、良知和常识的高尚的普通人。他的含而不露的温情是中国古典理想人格的最佳现代折射,具有安然处变但决不无动于衷的古道热肠和道德热忱。因此他的诗歌内容包含现代生活各个层次的各个角落,并且从高超的艺术技巧上,赋予思想主题和情感色彩各异的作品以适当的各具风姿的结构形式,突破了风格单一的思维定式,如“我们结识了。岩石/用大海翡翠的语言交谈/用坦白得……”“我们相识了。江河/蔚蓝地在黑土地上流过/太阳和星星……”从这种达到无技巧境界的诗句中,你只会受到感动,这正是当代诗歌最缺乏的东西,做到如此举重若轻、淡而有味,并非如我们想像中那么简单。当其他诗人还热衷于炫技,还在学艺的道路上时,江河的诗歌已经抵达了属于他的要塞。

第一节“这支歌”指春天的奋斗之歌。

写“果子”被“击落”是写果子变成种子,是为了写“春天”。

诗人用“风”“树木”“果子”“阳光”“鸟儿”等意巢,写出春天的可爱。

段析:通过各种意象,表现出春天的可爱,表达了作者对春的渴望、向往之情。

第二节“热情”“开朗”写出春天的特点。

“爱情的震颤,庄稼的波涛,金属的鸣响”,从触觉、视觉、听觉等方面写春的特点。

“你憎恨黑暗,甚至阴影”,进一步写春的特点。

段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写春的特色。

第三节“翡翠的语言”“坦白”写出心灵坦荡。

“岩石”“江河”“针叶树”是英雄、战士的象征。

段析:写”我们”与英雄对话,运用了象征手法。

第四节写“土地说”是为引出“人说”,运用了比兴手法。

“我们又将给大地留下什么呢”用设问写出人生的意义,揭示出人的奋斗需有一定的目的。

段析:运用比兴手法,写出人生的意义在于奋斗。

课文结构

对春天的渴望、向往之情

春天的特点

让我们一起奔腾吧“我们”与英雄对话

人生的意义在于奋斗

五.疑难探究

如何理解诗歌第三部分的诗行排列和诗歌表现的内容?

这部分写“我们”与英雄对话,抒写朋友间的友谊,为了暗示朋友间的友谊如岩石般坚固,诗人把诗行排列成叠加的岩石状。这样在形式上直观地表现了友谊的淳厚、实在。另外作者也注重用语言来表达这种深厚的朋友情,如“用大海翡翠的语言交谈/用坦白得像沙滩一样的语言”,选取了大海中珍贵的“翡翠”来写友谊的可贵,用“坦白得像沙滩一样的语言”来写朋友之间的坦诚,朋友之间的友谊纯洁得如人与自然的融合,如“雪花似的水鸟栖息在我们的肩头”。诗句中还有许多这种朴素的语言,作者正是以这些语言表述朋友间坚固的友谊的。

六.写作技巧

(l)构思奇妙。本诗分四部分,共15节,每节句数不同,字数不等,结构和情感内

涵高度地融合在一起。

(2)塔式结构。本诗体现了诗歌的建筑美,尤其第三部分犹如两座金字塔,形象

直观,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

(3)巧用修辞。本诗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诗语言、内涵、结构

达到完美统一。

七.课文鉴赏

《让我们一起奔腾吧》是当代诗人江汩的一首朦胧诗。朦胧诗是新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青年,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朦胧诗在艺术手法上的重要特征是意象化、象征化和立体化,《让我们一起奔腾吧》这首诗歌在创作手法和诗歌技艺等方面体现了朦胧诗的特征。

(l)语言朴素自然,能调动众多意象来表达思想。诗歌在写春天的可爱时,用了“风”“树木”“果子”“阳光”“鸟儿”等意象。

(2)“金字塔”式结构排列,使诗歌具有建筑美。诗的第三部分宛如两座埃及金字塔,诗味十足,语言和意象充满跳动的活力,其形体结构与诗的情感内涵达到了较高程度的融合。这种造型美对于诗歌的赏析具有一定意义:它刺激感官,引起注意;妙趣横生,有利于记忆;形象直观,使人产生丰富联想和回忆。这种结构达到了集游戏性和审美价值于一体的程度,使作品在传播中不断增值。

补充资料

1.朦胧诗

朦胧诗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特殊背景土壤中生长出来的精神花朵,是一个特殊时代的特殊语言。三千年古典诗词一脉承传的使命意识与新诗救亡图存的悲愤呐喊,以朦胧诗的形式获得了精彩的成果。作为一种文学范式,朦胧诗成功地开创了一个文学的时代,将意象艺术的长处推向极致。但是,高密度的意象也损伤了诗歌原本拥有的活力和流动感,也使朦脆诗无力继续。后朦胧诗人彻底地颠覆了抒情和意象艺术,极大限度地开发了叙事性语言的再生能力,同时,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新的平民化、口语化、情节化的诗歌。

后朦脆诗的出现,是特殊背景下的产物。作为一种文学现象,诗风的变化最根本的原因无外乎内心要求的巨大改变。朦胧诗人群体和后朦胧诗人群体历史命运、生存遭际的巨大差别难免会流露于诗歌—“心灵的歌唱”。

朦胧诗的特点:

第一,从审美角度看,朦胧诗由写实转向写意,由具体转向抽象,由明确转向模糊,由现实性追求转向永恒性追求,这是诗歌美学角度上的重大变化,改变了过去诗歌说明某一事实和现象的状态。朦胧诗与过去现实主义诗歌不同,它不是以反映客观真实为目的,在意象的创造上,也不对客观真实作忠实的描摹,它更注意表现的是主体的真实。这表现了朦胧诗在艺术视角上的重大转变,也是对过去诗歌现实主义审美的突破。即便是反映客观事物,它也侧重于主体对事物的感受,而不对客观事物本身作详细的描绘。

第二,打破了过去诗歌线性因果关系和单向直接抒情的方式,主题的多义性和情感的多向性代替了过去的平面模态,意象也由清晰转向模糊。

2.舒婷诗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赏析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作者舒婷,1952年生于福建厦门。70年代末,她的诗作便受到人们的关注,不久即作为朦胧诗潮的代表人物而闻名文坛。结集出版的诗集有《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会唱歌的鸢尾花》等。舒婷的诗既有鲜明的时代的叛逆精神,又有执着而深切的热爱之情,发自内心而优美,被人誉为“心灵世界的歌”。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舒婷的代表作之一,旨在表达诗人对祖国的一种深情。与以往同类的诗作相比,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个性特色——既有当代青年那迷惘的痛苦与欢欣的希望,又有女儿对祖国母亲艾艾的不满与献身的真情。全诗立意新颖,感情真挚,一反过去某些诗的浮泛与“神话”式的歌颂,从一个别致的角度来吟唱祖国母亲的歌。正如诗中所唱:“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诗人以赤子的目光,扫瞄着祖国的贫穷与落后,以拳拳的女儿之心,表达着哀怨的深情:“我是贫困,/我是悲哀。/我是你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啊,/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在沉迷的痛苦之后,又表达出希望的欢欣:“我是你簇新的理想”,“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是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为实现这美好的希望,诗人表达了一种献身的愿望:“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为表达这种赤子的深情,诗人采用了由低沉缓慢走向高亢迅疾的节奏。低沉缓慢方能如泣如诉、似哀似怨;高亢迅疾才可热烈奔放、一往无前。为表达诗人对祖国的交融感与献身感,全诗运用了主体与客体交错换用、相互交融的手法。主体是诗人的“我”,客体是“祖国”,而在全诗的进展中,让其合二而一——我即是祖国,祖国也就是我。祖国是我的痛苦,我是祖国的悲哀;祖国是我的迷惘,我是祖国的希望;我是祖国的眼泪和笑涡,而祖国正在我的血肉之躯与心灵上起飞和奔跑。

习惯上,人们将《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致橡树》、《这也是一切》、《暴风雨过去之后》这类作品称为舒婷诗歌的“高音区”。由于它们直接表达诗人的政治情绪与时代理想,因而获得较多的称誉与赞许。

作者选择一个独特的视角,从显示祖国贫穷落后、贫瘠破败的现实出发,抒发了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全诗的感情基调由最初的低沉缓慢渐渐变得高亢急速,由抑到扬,从而表达对祖国的理解和热爱之情。

第一节,作者运用一系列的意象,并通过意象的叠加,向读者呈现出诗人心目中的祖国的形象,这是诗人真实的感受,也是诗歌人本主义特色的表现。“破旧的老水车”与“疲惫的歌”显示出祖国的落后与疲惫;“熏黑的矿灯”与“蜗行摸索”显示出祖国前进步伐的艰辛与缓慢;“干瘪的稻穗”与“失修的路基”显示出祖国的贫瘠与破败;“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膊”则显示出祖国在痛苦中奋力抗争、顽强不屈的形象。最末一句的“──”表示语意转折,由前面对祖国形象的描绘,转而直接表达对祖国现实状况的深深的理解和真挚的热爱之情,知之深,则爱之切。“祖国啊!”一语显得深沉而凝重。

第二节,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我”与祖国开始交融,祖国贫穷,我是悲哀,我是她痛苦的希望,这种希望正如“飞天”袖间的花朵,美丽诱人却如此渺茫,那就是对祖国富饶、荣光与自由的殷切期盼!最末一句“祖国啊!”表达了诗人哀怨般的深情。

第三节,同样运用一系列的意象,“簇新的理想”“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意象叠加,充分表达出诗人在新时代来临之际的希望与欢欣。但是,细细品味,这些意象无不深深地打上“文革”的时代烙印,表现出这一代青年人内心独特的感受,“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古莲的胚芽”也是经历风霜雪雨的寒冻,就连笑涡都是“挂着眼泪”的。这样就使得这首诗在体现舒婷个人特色的基础上又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最末的“祖国啊!”表达出诗人的欢欣与对未来的憧憬,至此,全诗的感情基调由先前的低沉凝重进而变得高亢激越起来。

第四节,在前三节的基础上,“我”与“我”的祖国再次融合,“我”和祖国已经是唇齿相依,不能分割:“我是你十亿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是你喂养了“我”。这个曾经迷惘的“我”,经过深思,经过感情的洗礼,已经沸腾起来,“我”愿为我的祖国奉献一切,用“我”的血肉之躯去换取祖国的富饶、荣光与自由!“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与“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这几个简短句式构成排比,增加了语言气势,加快了诗歌的节奏,它们与最末一句“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使感情激流达到极点,成为全诗的最强音。正是对祖国的这种执著的爱和奉献精神,使得这首诗与《致橡树》《一代人的呼声》等成为舒婷朦胧诗作的“高音区”。

《让我们一起奔腾吧》教案4

〖作者/会员名〗xuping800

〖Email〗xu-ping800@163.com

教学目标:

1、了解朦胧诗的特点,熟读课文。

2、品味鉴赏诗句,体会诗歌的主旨。

3、体会诗歌昂扬的激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这一单元学习的主题是感受“激扬的青春”,《沁园春长沙》让我们领略了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在那“风雨如磐暗故园”的二十年代的壮志豪情;《相信未来》中作者对未来的坚定信念、对生活的热情和执着让我们看到了新中国青年一代的朝气和希望。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江河的《让我们一起奔腾吧》,从这个标题我们就能感受到迎面扑来的激情和热情。

2、介绍朦胧诗。(发讲义)

3、背静介绍:这首诗写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原来有一个副标题——献给改革者的歌。

二、推进新课。

(一)在了解了朦胧诗的有关知识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后,请你谈谈对文章题目的理解。(当时中国刚刚从“文革”动乱的岁月中走出来,进入全面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整个社会充满了寒冬过后春天带来的欢欣气息中。诗歌用纷繁的比喻和意象描绘了盎然的生机呼告人们一起投入社会改革的洪流中,和春天一起迎接、创造美好的未来。

(二)分章节理解诗歌。

1、(1)和老师一起分析理解下列词语的象征意义:

春天(改革之后充满生机的社会)

海洋和冰块的撞击(象征着春天和寒冬的搏斗)

船(象征着我们向美好未来的行程)

绿色的帆(既是春天的象征,也是人们心中对未来的美好期盼)

“温柔的呼唤风”(对未来的追求,对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

(2)请同学们试着自己理解以下几句话。、

A.当喷吐在和鲜红火焰的果子……为了在今天唱歌。

当生命遭受了挫折,当希望一个个破灭,我们不应该放弃,而应将希望的种子埋在心底,鼓足勇气为了希望而努力,终有一天希望的幼苗会开花结果。

B.让我们一起走吧……献上更多的花朵。

面对充满着朝气和希望的前景,号召和鼓动我们勇敢地投身未来。

(3)总结第一章内容。

生活充满了希望,我们应该满怀激情地创造未来。

2、每位同学任选一章,谈谈对该段意思的理解。

第二章:以第二人称的手法写出了变革者的精神风貌,赞美了热情、开朗、纯洁的奔腾者。

第三章:展示了变革者的生命准则。

第四章:展示了变革者创造的意义。

(三)谈谈你喜欢的诗句。(也可以谈谈你对整首诗歌的印象)

三、课文总结。

本文采用了意象叠加的方式、象征的手法,展现了奋发向上的青春激情,激励青年人要不畏艰险,奋力进取,以政治、善良的博大情怀去拥抱社会,奔向辉煌的明天。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自己的理想、自己的明天,希望学了三首诗歌后对你有所启发。让我们一起用心来朗读书本第一页的话:青春,是人类生命激情的赞歌。……

《让我们一起奔腾吧》教案5

泰州市民兴实验中学张春英

教学目标:

1、了解朦胧诗的特点;了解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整个社会的背景知识。

2、把握诗歌的意象,体味意境,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3、了解诗人的情感脉络。

教学设想

要较完整地解读一首诗歌,使之不至于成为解读者纯粹个人意义上的阐释,就不能离开它所产生的时代。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让时代背景成为诗歌阐释的主体,而是让它成为我们判断基本价值观念、诗歌方向的必要前提。

教学方法

紧紧围绕“理解”与“诵读”两个要点展开活动,在理解、感受(活动)的基础上朗诵,在朗诵揣摩的过程中加深理解(体验)。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准确把握诗歌内容,领会作品的思想内涵和作家的情感倾向。

教学时数

一教时

教学步骤

1、简介朦胧诗

朦胧诗产生的背景文化大革命1978年《今天》杂志的创刊,标志着这股现代诗潮从地下转入公开,进入“文革”后波澜迭起的文学大潮之中。这就是通常所谓的“朦胧诗”派,其成员包括北岛、顾城、舒婷、江河、杨炼、芒克、多多、梁小斌等,这些年轻诗人从自我心灵出发,以象征、隐喻、通感等现代诗歌的艺术技巧,创作了一批具有新的美学特点的诗歌。这一诗歌群体刚一出现于文坛,就因其独特而新颖的审美因素而受到人们的注意,并引发了一系列的争议,1980年8月,《诗刊》发表了章明的《令人气闷的“朦胧”》一文,以“叫人看不懂”为由来否定它们的意义和价值,“朦胧诗”便因此得名。但“朦胧诗”并不是一个具有一致性的诗歌群体,后来通常所说的“朦胧”诗人包括北岛、顾城、舒婷、江河、杨炼、芒克、多多、梁小斌等,他们的作品确实较多地运用了隐喻和象征的手法,而这种诗艺上的探索与诗人怀疑和反抗的精神取向是合而为一的,其中真正孕育了中国诗歌的现代主义。而在文革后的时代背景下来看“朦胧诗”,可以发现它们在对现实的批判性上正应合了“伤痕文学”,充满了一种把个人与民族的使命紧紧相连的理想主义,并且有着明显的自主性的自我意识和探索精神。

2、简介时代背景

诗人出身于1949年,我们必须让学生对一个数字保持敏感,那就是“1949”。这是诗人江河的出生之年,也是新中国诞生之年——江河与共和国同龄。这一点颇具纪念意义,但这也注定了诗人(这一代人)的成长要与共和国的成长一起经历曲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文化大革命……他们的青春年华淹没在诸多政治运动中,他们的青春梦想消蚀在迷惘的无助或清醒的痛苦中。但“残酷”并非生活的全部,“地下诗坛”、“白洋淀诗歌群落”……在悄无声息却又猛烈地涌动思想之潮,理想和信念始终未灭。八十年代初,国家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内乱走向建设。以诗人为代表的一代中国青年内心涌动着一股激情,对国家的复苏振兴充满了希望。而一旦禁锢消除,他们便得到了充分的释放。同样是“释放”,具体的诗歌形态是有诸多不同的,有的反思时代、寄意将来;有的铭刻希望,记录成长,我们现在关注的《让我们一起奔腾吧》正是后一种。

3、听课文录音,体会诗歌内容,领会作品的思想内涵和作家的情感倾向。

3、赏析全文

全诗中作者对国家的振兴满怀希望。一个冷酷的时期已经过去,温暖人心的生活在人们的期待中,一切美好的可能都在展现。“春天”中万物对生活都充满希望

①赏析重点第一部分:

第一节:“我和春天”“和你”“和更多的人”点明作者和春天融合在一起,同时照应题目“我们一起”;“海洋冰块”船开始起航告诉我们冬天渐逝;这时,我们“呼唤风”“使大地上所有的小树木都涨满绿色的帆”作者盼望春天的到来。

根据诗歌常识,现代诗歌中的“我”往往为抒情主人公,不能等同于诗人,但本诗一开

我和春天一起写这首诗

和你,和更多的人一同唱这支歌

直接将自己纳入了诗歌的写作进程。这显然是为了增大抒情强度,增强“现场实感”。那么他想要强调什么情感呢?是希望:

海洋与冰块猛烈相撞,船冲向浪头

我们这样站着

温柔地呼唤风,像呼唤姑娘们

使大地上所有的小树木都涨满绿色的帆

“海洋与冰块相撞”意味着冬天刚刚消逝,“船冲向浪头”表明心中的激情已经升腾,“呼唤风像呼唤姑娘们”正表明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之热切,“所有的小树木都涨满绿色的帆”则告诉我们一切美好的可能都在展现。在这里我们要注意扣住时代背景,发掘诗句中“春天”“冰块”“船”“小树木”等语词的象征意义:一个冷酷的时期已过去,温暖人心的生活在人们的期待中开始了。

正因诗人强调自己置身于“春天”,他告诉我们,万物都对生活充满希望:玉兰花把洁白的心向蓝天找开,迎春花到处闪烁,阳光追逐,鸟儿牵动,紫丁香晃动,而“我们”则在花瓣匆匆铺成的道路上芬芳地走。为什么是“匆匆”?因为春天的来临带给万物惊喜,就仿佛是一次甜美而突然的遭遇。又为什么“芬芳”?因为这条路的前方展现的是美好的风景。

第三节:此节作者写了那些意象?他们的特点是什么?

玉兰花(洁白的心向蓝天打开)、迎春花(繁星似的到处闪烁)、阳光(追逐着)、鸟儿(牵动着)、紫丁香(像影子一样在身后晃动)等

他们总的特征是?生机勃勃、欢快祥和、繁花似锦。

体现作者的感情是?喜爱、赞美。

“紫丁香像影子一样在身后晃动

春天正迎着我们走来,献上更多的花朵”用比喻、拟人手法进一步表达对春天的赞美和盼望。

集体朗读第一节,在理解、感受的基础上朗诵,在朗诵揣摩的过程中加深理解,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准确把握诗歌内容,领会作品的思想内涵和作家的情感倾向。

②继续赏析后面几部分,让学生在吟诵中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第二部分:

这一部分叙述主体由第一部分的“我”变为“你”,第二人称的运用拉近了叙述主体与诗中“你”的距离。由第一部分我们知道作者极力赞美春天,渴盼春天的到来。所以这一部分的“你”应该指春天。

从文中找出体现春天特点的词语、句子。

热情、开朗;像四月的阳光;善良;憎恨黑暗,甚至阴影;清澈地对待别人(即真诚的对待别人)。

“爱情的震颤,庄稼的波涛,金属的鸣响”从触觉视觉听觉表明你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你将一年又一年把这鲜红的果子挂满枝头

让善良的人们摘去”这里的“你”紧承上文,应该指“一颗鲜红的浆果”般的“清澈地对待别人”的心,“让善良的人们摘去”表达出“你”期待更多的人像你一样真诚的对待别人。

第三部分:

这一部分在结构形式上与前两部分相比发生了变化,他的结构特点是?

金字塔式结构或岩石状结构,把立体派绘画技法引入诗歌创作,使诗歌从视觉上有建筑美,形成一种独特的结构。作者为什么用这样的结构?他表达什么内容?

“我们结识了”“我们相识了”点明谈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友情或爱情。

诗中的意象特点,如:语言如大海翡翠、“坦白得像沙滩”,水鸟如“雪花”,江河“蔚蓝”,太阳和星星“睡在我们的怀里”,白帆像“纯洁的姑娘”,一连串的比喻、拟人修辞,勾画出美好的景象,表达出友情或爱情的和谐美好。此部分之所以用这样的结构是为了暗示友情或爱情坚如磐石。

第四部分:

土地说:我要接近天空

于是,山脉耸起

人说:我要生活

于是,洪水退去

河流优美地流着

无论是土地还是人都说“我要”表明“我”有既定的目标和理想,这也告诉我们应对生活树立理想或目标,只要有理想,一切困难都会被克服。

让我们和更多的人一块走吧

祖先在风中诉说着青葱的愿望

号召我们为理想奋斗,我们的祖先期待着我们这样。

紧接着作者提出了三个疑问:

我们又将给大地留下什么呢

我们的手臂又将收获什么

岁月的皱纹又将闪出什么样的光辉呢

前文中:太阳把七色的花朵投在枝条上,大海把清脆的浪花投进岩石缝中,形成壮丽的景观。暗示我们要做些有意义的事情,奉献自己的力量。所以下文说到:

我不能设想,美丽的风光

不在人们脸上闪动

我们死去和诞生的地方还有什么意义

我不能设想,崛起的建筑里

不溢满普通家庭的笑声

我们的劳动、创造还有什么意义

作者连用两个“不能设想”点出我们生命的意义和理想: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拥有生活的美丽。

根据两个“不能设想”句子的哲理,仿照句式,以“我不能设想——”为开头,另写两个句子。例:

我不能设想,青春的花环

不能结出香甜的果实

我们的生活奋斗还有什么意义

我不能设想,我们伸出的双手

不能让贫困的人们感觉到家的温馨

我们的爱心奉献还有什么意义

最后,作者发出号召:“拿起工具”“春天伴随我们一同奔腾”既点明题目又发出真切的希望。“奔腾”的含义也一目了然,即奋斗,为理想奋斗,实现生命的意义。

【篇四】双桅船教案

2016-2017学年[华东师大版]高一语文(上)《双桅船》教学设计

《双桅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2)把握诗歌中的意象的内涵,体会诗歌中包含的情感;

(3)初步了解朦胧诗意象多义性的特点,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获取知识;

(2)通过诵读感悟诗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细腻的情感,从中获得生活的启示。

【教学重点】

把握诗歌中的意象的象征意义,体会诗歌中包含的情感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多元化阅读鉴赏现代诗歌的能力

【教具】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究法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走过悠长寂寥的雨巷,今天我们将乘坐双桅船,走进女诗人舒婷的世界。雨巷诗人潇洒多情,舒婷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舒婷长相一般,出身一般,学历也很一般。初二还没念完就加入到上山下乡的行列中去,回到城市,做过各种各样的临时工。她只是一个其貌不扬的普通女工。(人不可貌相,才女不必问出处)。

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朦胧诗派是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的一个诗歌流派,代表诗人有舒婷、顾城、北岛。朦胧诗强调抒写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运用象征、比喻等手法,通过一连串的意象来表达情感,具有朦胧、隐讳的特点。 二、作者简介:

舒婷,原名龚佩瑜, 20 岁回城,做过临时工厂当工人。 1952 年出生,厦门人,祖籍泉州。 1969 年“上山下乡”,在农村开始写诗。干过宣传、统计、炉前工、讲解员、泥水匠。 1975 年,舒婷正式调到织布 1978 年在北岛、芒克主编的油印刊物《今天》创刊号上发表了诗歌《致橡树》和《呵,母亲》,此后,她的诗作多次在《今天》和福建的油印刊物《兰花圃》上出现,成为许多文学青年喜爱的“油印”派诗人之一。 1979 年 4 月和 6 月, 《诗刊》先后发表了舒婷的《致橡树》、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和《这也是一切》,引起诗坛的关注。 《福建文学》自 1980 年第 2 期开始,展开了舒婷诗歌作品的讨论,历时 11 个月。舒婷无形中成了“新诗潮”的代表人物之一。

1981 年,她的创作在争议中达到高峰期,此后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和福建人民出版社分别出版了诗集《双桅船》和《舒婷顾城诗选》,一时为众多诗歌爱好者和青年读者所争相购买。

1986 年她出版了新诗集《会唱歌的鸢尾花》,较前那种美丽忧伤的诗风有了变化。 1985 年以后,舒婷另辟蹊径,将创作精力转入到散文领域。她的散文带着诗的特质与韵味,浪漫感伤、聪颖多思的诗人情怀,在散文写作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1988 年舒婷出版散文集《心烟》,多为忆往之作,显示了作家散文创作的一种探索走向。

1985 年至 1989 年,舒婷应邀分赴德国、法国、美国、意大利、荷兰、英国和印度等国家参加了多种诗会和文化活动,并由法国、德国出版了 3 种诗集译本。她的诗曾被译成英、德、法、罗马尼亚、南斯拉夫、

瑞典、荷兰、意大利、澳大利亚、日本、印度、朝鲜等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她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获 1976 — 1979 年全国中青年诗人优秀作品奖; 1982 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诗集《双桅船》获全国第一届新诗优秀诗集奖。 1985 年、 1996 年由 ( 拉萨晚报》和《星星》诗刊社分别发起的“全国十名最受欢迎的青年诗人”投票选举中,舒婷两次人选。

三、初读感知

(1)诗人借双桅船的口吻,向无尽连绵的海岸诉说自己的思慕之情,船时而与岸相遇,又时而与岸别离。有了海岸才有船的航程,因为船,海岸才显得实在温暖。船与岸构成了一种互相依存的天然关系。同时,诗人感到前行的艰难与沉重,又感到一种时代的紧迫感而不让自己停息。“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诗中表达的情绪和心态,既是作者自己的也是当时年青人所普遍所感受到的却又难以表达的东西。舒婷以她细腻的心,象征的表达技巧,使《双桅船》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2)本诗重要的特点是象征,在朦胧诗里,象征多是用某种具体的事物来表达人的某种情绪和社会态度,简言之,就是用意象来表达抽象的感情。

提问:1、诗中的“双桅船”“岸”“风”“风暴”“灯”分别指什么?

(板书)双桅船――爱情与事业并立又相区别的心理

岸――――女性的爱情归宿

风――――时代的紧迫感 风暴―――暗指诗人和同代青年经历的不平常的时代风云双桅船教案

灯――――光明信念

四、再读解意象

齐读全诗,思考:

1.各意象有什么象征意义?(学生讨论后回答)

意象解读方法:①抓住意象的特点,例如“雾”的迷蒙。

②适当联系诗人的经历和诗歌创作背景。

③对于传统意象,还可以联系它的传统象征意义。

参考:“双桅船”象征爱情和事业; “雾”象征前行中的阻碍;“风”象征时代的紧迫感(青春的热情);“风暴”象征不平常的时代风云;“灯”指坚定的理想和信念;“岸”象征爱情的归宿(或一次成功)

2.“可风却不容我迟疑”,我心里有没有迟疑呢?(如果有,是什么让我迟疑?)

明确:有。是前行的重重困难和心中牵挂的爱情让我迟疑。但我又清醒地感受到时代和青春的召唤,于是一次次与岸相遇又一次次与岸告别,重新启航……

3.船与岸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明确:“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虽然总是相遇又告别,但船离不开岸、岸离不开船,有船就有岸,有岸就有船。

4.诗中所要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感?

明确:诗中所要表达的是一种不断追求事业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对爱情的执着。

(揭开了诗歌的朦胧面纱后,请大家再一次朗读全诗,用心体会诗人的情感。)

五、小结:诗歌的欣赏方法

(1)意象是解读诗歌的钥匙;

“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象”是指诗人感受到的客观物象,“意象”即意中之象,融入了诗人情思的形象。

“意”制约着“象”的选择

(2)了解朦胧诗意象的多义性。

古典诗歌的意象往往是确定的,而朦胧诗中的意象是诗人对社会生活、人生独特体验的产物。

象征多是用某种具体的事物和人们能直感的形象来替代人的某种主观情绪和某种社会态度。简言之,就是用具象来表达抽象。

六、课堂练习:

阅读舒婷的《双桅船》,完成第1-2题。

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岸啊,心爱的岸/昨天刚刚和你告别/今天你又在这里/明天我们又将在/另一个纬度相遇

是一场风暴、一盏灯/把我们联系在一起/是一场风暴、另一盏灯/使我们再分东西/不怕天涯海角/岂在朝朝夕夕/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

1.这首诗运用了象征的手法,仔细体会下列意象的象征意义。

(1)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风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题“双桅船”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反复阅读这首诗,说一说题目“双桅船”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中档来源:同步题

答案

1.“岸”象征着女性的爱情归宿。

“风”意味着时代紧迫感给诗人的动力。

“风暴”暗指诗人与同代人所经历的不平常的年代风云。

“灯”指的是光明与信念。

2.朦胧诗中,象征多是用某种具体的事物和人们能直感的形象来替代人的某种主观情绪和某种社会态度。简言之,就是用具象来表达抽象。诗题“双桅船”,就是一种象征。全诗的目的不在于描写一只客观的双桅船,而是借用双桅船这一具体形象来表现诗人自己,表现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或者说,诗人觉得,我就像一只双桅船。双桅船中的。

七、布置作业:

收集你所喜欢的一首朦胧诗,分析诗中的意象,来探讨一下其中的主题。

【篇五】双桅船教案

双桅船练习

《双桅船》练习

雾打湿了我的双翼

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

岸呵,心爱的岸

昨天刚刚和你告别

今天你又在这里

明天我们又将在

另一个纬度相遇

是一场风暴.一盏灯

把我们联系在一起

是一场风暴.另一盏灯

使我们再分东西

不怕天涯海角双桅船教案

岂在朝朝夕夕

你在我的船程上

我在你的视线里

1.说出下列意象的象征意义。

(1)岸:双桅船教案

(2)风:

(3)风暴:

(4)灯:

2.说一说题目”双桅船”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3.诗的最后四句被人们当作警句广为传诵。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说一说你的理解 。

1“岸”象征着女性的爱情归宿,

2“风”意味着时代紧迫感给诗人的动力

3“风暴”暗指诗人与同代人所经历的不平常的年代风云,

4“灯”则与光明信念边在一起。

朦胧诗中,象征多是用某种具体的事物和人们能直感的形象来替代人的某种主观情绪和某种社会态度。简言之,就是用具象来表达抽象。诗题“双桅船”,就是一种象征。全诗的目的不在于描写一只客观的双桅船,而是借用双桅船这一具体形象来表现诗人自己,表现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或者说,诗人觉得,我就象一只双桅船。双桅船中的“双桅”又暗示着某种深层的含义。

3结合我的生活经验,虽然我和朋友分别有很长时间,且相隔两地,但彼此关注着对方,在彼此的思念之中。

【篇六】双桅船教案

《我儿子一家》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1.理解课文,能概括说出课文的思想内容。

2理解并说出以儿子为第一人称写作此文的好处。

和谐、快乐的氛围和情趣。

重点难点

1.重点:感受并学习本文富有情味的语言。

2.难点:概括说出课文的思想内容以及以儿子为第一人称写作此

文的好处。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正确、清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下列词语,并注意加点字的音、形。

窥见( ):暗中看出来或觉察到。

谐音 ):字词的音相同或相近。

鼾声(h n):打呼啃的声音。

索嘘(xt xo):哭泣后不自主地急促呼吸;抽搭。

干涩(se):又干又涩。指水分很少,不滑润。

揉碎(r u):用手来回擦或搓而使物体破碎。

喜滋滋 zi):形容内心很欢喜。

面面相觑(q ):你看我,我看你,形容大家因惊惧或无可奈何而互

相望着,都不说话。

磨磨蹭路(ceng ceng):缓慢地向前行进,比喻做事动作迟缓。

守株待兔:传说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桩上

死了,他便放下手里的农具在树桩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免于。比

喻不主动地努力,而存万一的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

二、导人

闽西山区插队,后当工人。1981年调福建文联工作。出版的诗集有《双

桅船》、《会唱歌的鸢花》、《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其中《双桅船》获全国

第一届新诗诗集优秀奖,奠定了她以"废俄诗"的身份人主诗坛的地位。

她的诗有典型的浪漫主义风格,有美丽隽永的意象。近年来,她的散文

也颇受人们关注,今天我们要学的《我儿子一家》就是其佳作之一。

三、正课

1.全文共有18个自然段,我们请9位同学,每人各朗读两段。让

我们再次熟悉一下课文内容,同时请全班同学为他们正音正率,并说说

他们朗读的优缺点。

2.提问: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讨论并归纳:这篇课文的内容很多,材料比较零碎。它不像《散步》

那样集中写一件事,而是随着"我"的思绪,从过去写到现在,从未出生

写到五岁,把其间有趣的、有情的、有意义的事或详或略地写出来。从而

展示了自己一家人的真实、美好、有趣的形象。我们大体上可以对本文

的内容作以下的归纳:

双桅船教案

第一部分(1-4):"我"的孕育、出生、命名。

第二部分(5-10):"我"从小成长的家庭"德育"背景。

第三部分( 11- 13):"我"一家四口之间的和睦关系。

第四部分(14-18):妈妈爱"我";"我"也爱妈妈。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请写出中心思想。

讨论并归纳:本文从儿子的视角写了自己一家人的一些生活琐事,

表现了这个家庭生活中的民主、和谐、快乐的氛围和生动、健康的情趣。

讨论并归纳:起码有三点好处。第一,以孩子的视角来观察生活,可

以把生活表现得特别单纯、美好,使作品充满纯洁的童真。第二,以孩子

的口吻来描述生活,使作品的语言洋溢着童稚、童趣,让人耳目一新。第

三,以孩子为叙述者组织材料,结构的自由度更大。因为读者不会苛求

一个孩子的思维要如何地严谨、完美,只要大体合顺叙就可以了。

由此可见,以孩子为第一人称来写作是有许多好处的,许多成熟的

作家都尝试过用儿童为第一人称未构思和写作作品,以使作品具有独

特的视角和风格。我们都是健康纯洁的少年儿童,我们写作文更应该忠

实于自己的心灵,写自己认识的生活,说自己想说的话,坚决摒弃假话、

套话。只要我们用自己一颗健康、活泼的童心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我

们就一定能写出一篇篇活泼、生动,充满童真童趣的好作文来的。

5.提问:这篇课文有哪些语句值得我们学习和积累?

讨论并归纳:语文学习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基本功,那就是学习语

言。本文的语言生动、形象,充满情趣。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文中的~些

精彩语句。

1)"姨姨气急:我姐姐千辛万苦,哪怕养出个蟑螂来,你都该叫好

凸凸凸凸凸凸面面

极了!"

–句中"哪怕养出个蟑螂来……"实属有趣而可爱的夸张,表现

姨姨"气急"的情状,透露她对"我"妈妈的极端同情和对"我"爸爸的不

满和挪偷。句子充满生活情趣。

(2 )"…. "奶奶认不得,以一票否决"

–句中"一票否决"是个极富时代特色的政治术语,用在家庭生

活中,显得十分幽默,也表觑出奶奶在家庭中的崇高地位。

()"奶奶回家喜滋滋地发布新闻 "

–明明只说一件小事,却用"发布新闻"这样郑重其事的词语,

名、实之间的反差造成幽默。同时也表现奶奶为儿孙的聪明、成就而有

点沾沾自喜(当然,奶奶表现出的是人之常情,我们不能苛责于她)。

四、小结

舒婷是个诗人,她的诗美丽隽永,热情浪漫。而她的散文,也如同她

的诗一样地热情浪漫和美丽隽永,让人读了心生美丽,心生热爱。希望

我们每个同学都能如诗人舒停那样热爱生活,领悟平凡的家庭生活中

的种种情趣,对哪怕是很辛苦的生活都心存感激,那么,我们一定会成

为一个幸福的人。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第一、二题。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一)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 )窥见 xie2 音 han1 声

(rou2)_碎 干(se4)_喜(zi1 zi1)_ 唏(xu1)_面面相qu4 _守(zhu1)_待兔 磨磨(ceng ceng)

(h)积累好词句3-5个,并模仿造句。

【篇七】双桅船教案

致橡树(公开课)教案

怀化职业技术学院课时授课计划 NO

教师: 罗桢颖 教研室主任: 郑明娥 年月日

1、导入:

爱情,在古今中外的文学史上是一个亘古不衰的题材。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在演绎着爱情的故事,有多少人在享受着爱的甜蜜,又有多少人在承受着爱的痛苦。有一部电影则忍不住困惑地问道——《爱情啊,你姓什么?》,是的,爱情啊,你究竟姓什么呢?什么样的爱情才是真正的爱情呢? 古诗词中描写爱情的句子:

⑴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2)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⑶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⑷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双桅船教案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舒婷的《致橡树》,相信学过之后会有收获。

2、作者介绍: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生,福建省福州市人。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写有许多著名的朦胧诗,如《四月的黄昏》《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双桅船》《也许》等。其中《双桅船》获中国作协第一届全国新诗二等奖,《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1980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

3、朦胧诗:

产生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内容含蓄隽永,形式虚实相生,它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或意境,从而诱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代表诗人还有顾城、北岛等。

4. 写作背景

女性的独立宣言:本诗写于1977年,当时正好是在“文革”后对“文革”中人性扭曲、等级明显的社会现象的反思,女诗人回想几千年来中国妇女总处在男尊女卑的生存状态下,以饱含情感的笔触,用内心独白的方式向世人宣告女性是独立的,与男性是平等的,应该与男性公民一起创造美好的生活,所以本诗可以理解为女性的独立宣言。

5、分析课文:

(1)这位朦胧派代表诗人的爱情宣言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屏神静听那来自心灵深处的真实表白。(先听录音,再订正读音,再请同学们齐读。)

(2)作者否定了哪几种爱情观?为什么?

让我们先听听美丽的木棉树的回答吧!她说:爱情不应该是这样的。

①老师范读。

②分析(板书):双桅船教案

A、首先,攀援的凌霄花。

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炫耀自己),为了追求高贵的地位,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完全置自身的人格尊严于不顾,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情?这是一种“极力攀附”的爱情。木棉对这种爱情态度鲜明,立场坚定,坚决予以否定。课文中有三个字:“绝不像”!其中哪一个字可以体会到作者决心之大?绝!

B、其次,痴情的鸟儿。

为绿阴重复单调的歌曲的鸟儿,木棉树又抱有什么样的态度呢?

课文中也有三个字,“绝不学”!因为这种鸟儿是单方痴恋,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了用自己的歌喉为自己歌唱。她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不知道在爱对方的同时“我是我自己的”,只知依附在橡树的阴影之中,却不愿飞出橡树的庇护,不愿飞向属于自己的自由天空。所以,这是一种“只知痴恋”的爱情。

C、接下来,诗人又分别列举了“泉源、险峰、日光、春雨”。这些事物在其他文学作品中大多属于被赞美对象,那么在本诗中木棉对它们的态度呢?

同学们回答:“也不止;不,这些都还不够!”

虽然不象前两种全盘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遗憾。因为它们为了橡树的蓬勃生长,无怨无悔地奉献、给与,却忘了给自己一个独立的世界、创造自身价值的机会,这种自我牺牲固然可嘉,却也难免令人遗憾。所以,这是一种“一味奉献”的爱情。

扩展:作者在写到“日光”“春雨”这两个意象时,不像前面是完整的句子。如果让你补充完整,这两个句子应该怎么写呢?

例:甚至也不止像日光,照亮你的前程,温暖你的心灵;甚至也不止像春雨,播撒爱的

甘霖,滋润你的心田。

D、小结:以上种种都是“世俗的爱情”,作者是持不赞同的态度的。

在作者看来,爱情不是一方的攀附,也不是单方的痴恋,即使由衷的奉献,也是不够的。那么作者向往的真正的爱情是什么样的呢?木棉是如何回答的呢?

(3)作者肯定的爱情观。她说:爱情应该是这样的。

①请全班女同学从“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齐读至结尾。

②分析:

A、首先,作者强调的是爱情的基础。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这两句指出了只有以独立的人格、高贵的尊严为前提,才可以论及“爱情”,也即强调了爱情的基础应是“独立、平等”。

B、“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板书)

这几句强调了爱的双方应紧密结合、相亲相爱、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相互依存。 C、作为爱的双方,又应该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呢?

男生齐读: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

作者在此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把理想中的男子汉比作刀、剑、戟,枝干像铜、像铁,得出理想中的男子汉形象应是伟岸挺拔、坚强有力的。

D、那么,女性又应以怎样的姿态出现呢?

女生齐读: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作者认为女性应有“红硕的花朵”,形容女性外表的健康美,完美的女性形象应该是青春秀美的,充满生机的。有了美丽的外表,还必须拥有丰富的内涵。

后面两句:“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作者在这里为什么选用了这两个比喻? 中国漫漫的历史长河,展现女性的大多是一幕幕悲剧。她们中的一部分人丧失了做“人”的权利,只能像附属品从属于男性社会,而她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无疑加深了她们自身的悲剧色彩(像沉重的叹息)。她们中的另一部分人意识到了社会强加给自己的不公正待

遇,她们试图改变不公正命运带给自己的屈辱,但是常常以悲惨的结局告终(像英勇的火炬)。女诗人作为新时代觉醒了的女性,她为此感到难过、沉重,因而发出沉重的叹息。由此可知,作者认为女性,尤其是觉醒了的女性,除了外在美之外,还应该具有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这也正是女性的内在之美成熟之美的体现。而“英勇的火炬”则突出女性更需具备像男子汉一样的勇敢、顽强的品质和热情友爱的态度,能给别人带来力量、光明和温暖。所有这些加起来,构成了理想中完美的女性形象。

E、那么,真正的爱情应该包含哪些内容呢?

“我们分担""却又终身相依。”

作者认为真正相爱的两个人,应该能够分担各种不幸和痛苦,要风雨同舟,患难与共。 F、最后,诗人大声表白: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男女生齐读最后几句(“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至结尾)。

(4)橡树、木棉分别象征什么?(全班齐读)(教师绘图标文)

橡树:男性的阳刚气概。伟岸挺拔、刚强不屈、锋芒锐利。

木棉:女性的柔韧气质。健康活泼、深沉博大、坚韧不屈。

(5)总结全文:爱情是美妙的,被爱是幸福的。 我们必须认识到,现在应该学会不断完善自己,使自己成为一棵向上的树。只有这样才会有沉稳坚定的步伐、自信坦诚的目光,才会热爱生活,拥有生活,才会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爱情。 当我们为之努力奋斗,我们就会在爱的空气中幸福地呼吸,沐浴爱的阳光,吸收爱的雨露,最终必将成为一根根健壮挺拔、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诗人按照先破后立的艺术构思,在诗的开头首先否定了种种世俗的爱情;接着在强调独立平等的基础上,提出了理想的爱情。这两种爱情观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强调了爱的基础独立、平等。

(6)作业:练习册

【篇八】双桅船教案

初中语文教案设计

上海市初中语文教案2010

《我儿子一家》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能概括说出课文的思想内容。

2.理解并说出以儿子为第一人称写作此文的好处。

3.理解本文一些句子的情味,进而领悟作者家庭生活中的民主、和谐、快乐的氛围和情趣。 重点难点

1.重点:感受并学习本文富有情味的语言。

2.难点:概括说出课文的思想内容以及以儿子为第一人称写作此文的好处。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指导

1.正确、清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下列词语,并注意加点字的音、形。

窥见(kui1):暗中看出来或觉察到。

谐音(xie2):字词的音相同或相近。

鼾声(han1):打呼噜的声音。

唏嘘(xi1xu1):哭泣后不自主地急促呼吸;抽搭。

干涩(se4):又干又涩。指水分很少,不滑润。

揉碎(rou2):用手来回擦或援而使物体破碎。

喜滋滋(zi1):形容内心很欢喜。

面面相觑(qu4):你看我,我看你,形容大家因惊惧或无可奈何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 磨磨赠蹲(ceng4ceng4):缓慢地向前行进,比喻做事动作迟缓。守株待兔:传说

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桩上死了,他便放下手里的农具在树桩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比喻不主动地努力,而在万一的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俄国作家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你觉得自己的家庭幸福吗?请二位同学描述一下自己家庭成员之间相处的情况.(自由举手,教师选择)今天我们就一起去一个幸福的家庭去坐一坐,

作者简介: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生,福建厦门市人。1969年到闽西山区插队,后当工人。1981年调福建文联工作。出版的诗集有《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其中《双桅船》获全国第一届新诗诗集优秀奖,奠定了她以“朦胧诗”的身份入主诗坛的地位。她的诗有典型的浪漫主义风格,有美丽隽永的意象。近年来,她的散文也颇受人们关注,今天我们要学的《我儿子一家》就是其佳作之一。

三、理解课文

1.朗读:全文共有18个自然段,我们请9位同学,每人各朗读两段,注意按平时要求的方法去读。让我们再次熟悉一下课文内容,同时请全班同学为他们正音正字,并说说他们朗读的优缺点。 评及正音:先请几位评价,再抽查几个注音.

2.思考:请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思考后提问,(对能说出一二的给予表扬和鼓励)

归纳:这篇课文的内容很多,材料比较零碎。它不像《散步》那样集中写一件事,而是随着“我”的思绪,从过去写到现在,从未出生写到五岁,把其间有趣的、有情的、有意义的事或详或略地写出来。从而展示了自己一家人的真实、美好、有趣的形象。我们大体上可以对本文的内容作以下的归纳:第一部分(l-4):“我”的孕育、出生、命名。

第二部分(5-10):“我”从小成长的家庭“德育”背景。

第三部分(11—13):“我”一家四口之间的和膝关系。

第四部分(14-18):妈妈爱“我”;“我”也爱妈妈。3.思考: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请写出中心思想。

思考讨论提问并归纳:本文从儿子的视角写了自己一家人的一些生活琐事,表现了这个家庭生活中的民主、和谐、快乐的氛围和生动、健康的情趣。

4.讨论:作者以儿子为第一人称来写作此文,这样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后讨论,教师给予点拨和提示:

参考:起码有三点好处。第一,以孩子的视角来观察生活,可以把生活表现得特别单纯、美好,使作品充满纯洁的重真。第二,以孩子的口吻来描述生活,使作品的语言洋溢着童稚、童趣,让人耳目一新。第三,以孩子为叙述者组织材料,结构的自由度更大。因为读者不会苛求一个孩子的思维要如何地严谨、完美,只要大体合顺叙就可以了

由此可见,以孩子为第一人称来写作是有许多好处的,许多成熟的作家都尝试过用儿童为第一人称未构思和写作作品,以使作品具有独特的视角和风格。我们都是健康纯洁的少年儿童,我们写作文更应该忠实于自己的心灵,写自己认识的生活,说自己想说的话,坚决摒弃假话、套话。只要我们用自己一颗健康、活泼的童心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我们就一定能写出一篇篇活泼、生动,充满童真童趣的好作文来的。

5.提问:感受理解体会这篇课文优美些语学生先找,并说明理由,教师适时给予肯定:

参考:语文学习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基本功,那就是学习语言。本文的语言生动、形象,充满情趣。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文中的一些精彩语句。

(1)“姨姨气急:"我姐姐千辛万苦,哪怕养出个蟑螂来,你都该叫好极了!"—句中“哪怕养出个蟑螂来……”实属有趣而可爱的夸张,表现

姨姨“气急”的情状,透露她对“我”妈妈的极端同情和对“我”爸爸的不满和揶揄。句子充满生活情趣。

(2)“…奶奶认不得,以一票否决。”

句中“一票否决”是个极富时代特色的政治术语,用在家庭生活中,显得十分幽默,也表现出奶奶在家庭中的崇高地位。

(3)“奶奶回家喜滋滋发布新闻……”

明明只说一件小事,却用“发布新闻”这样郑重其事的词语,名、实之间的反差造成幽默。同时也表现奶奶为儿孙的聪明、成就而有点沾沾自喜(当然,奶奶表现出的是人之常情,我们不能苛责于她)。

四、小结

舒婷是个诗人,她的诗美丽隽永,热情浪漫。而她的散文,也如同她的诗一样地热情浪漫和美丽隽永,让人读了心生美丽,心生热爱。希望我们每个同学都能如诗人舒婷那样热爱生活,领悟平凡的家庭生活中的种种情趣,对哪怕是很辛苦的生活都心存感激,那么,我们一定会成为一个幸福的人。

《皇帝的新装》

由此可见,以孩子为第一人称来写作是有许多好处的,许多成熟的作家都尝试过用儿童为第一人称未构思和写作作品,以使作品具有独特的视角和风格。我们都是健康纯洁的少年儿童,我们写作文更应该忠实于自己的心灵,写自己认识的生活,说自己想说的话,坚决摒弃假话、套话。只要我们用自己

一颗健康、活泼的童心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我们就一定能写出一篇篇活泼、生动,充满童真童趣的好作文来的。

5.提问:感受理解体会这篇课文优美些语学生先找,并说明理由,教师适时给予肯定:

参考:语文学习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基本功,那就是学习语言。本文的语言生动、形象,充满情趣。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文中的一些精彩语句。

(1)“姨姨气急:"我姐姐千辛万苦,哪怕养出个蟑螂来,你都该叫好极了!"—句中“哪怕养出个蟑螂来……”实属有趣而可爱的夸张,表现

姨姨“气急”的情状,透露她对“我”妈妈的极端同情和对“我”爸爸的不满和揶揄。句子充满生活情趣。

(2)“…奶奶认不得,以一票否决。”

句中“一票否决”是个极富时代特色的政治术语,用在家庭生活中,显得十分幽默,也表现出奶奶在家庭中的崇高地位。

(3)“奶奶回家喜滋滋发布新闻……”

明明只说一件小事,却用“发布新闻”这样郑重其事的词语,名、实之间的反差造成幽默。同时也表现奶奶为儿孙的聪明、成就而有点沾沾自喜(当然,奶奶表现出的是人之常情,我们不能苛责于她)。

四、小结

舒婷是个诗人,她的诗美丽隽永,热情浪漫。而她的散文,也如同她的诗一样地热情浪漫和美丽隽永,让人读了心生美丽,心生热爱。希望我们每个同学都能如诗人舒婷那样热爱生活,领悟平凡的家庭生活中的种种情趣,对哪怕是很辛苦的生活都心存感激,那么,我们一定会成为一个幸福的人。

二 观看录相(或听录音、或教师示范朗诵):《皇帝的新装》

1.要求:明确课文中出场人物的名单、人数;分组指定注意几个主要角色的对话朗读的重音、声调、节奏;

【篇九】双桅船教案

我儿子一家(教案)

4 我儿子一家

(第二课时)初学课文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在课文学习中扩展学生听、说、读、写和语言表达能力,学会用多种写作方法,组织材料并其为主题思想服务。

2.过程和方法:学习课文采用边读、边想、边记的方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每个人都会有难忘的童年,它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美好的回忆。我们在学会珍惜生命每个阶段的同时,要学会感恩。感谢那些为我们的成长付出的人,陪伴我们的人,并让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教学重点:感受并学习本文富有情味的语言。

教学难点:概括说出课文的思想内容以及以儿子为第一人称写作此文的好处。 教学方法:讲解法,提问法

学习方法:回答式,朗读式,合作学习,独立学习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方法与任务:通过听写词语来考察学生的复习情况

二、课文导入

俄国作家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你觉得自己的家庭幸福吗?请几位同学描述一下自己家庭成员之间相处的情况。(自由举手,教师选择)今天我们就一起去一个幸福的家庭去坐一坐。

作者简介: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生,福建厦门市人。1969年到闽西

山区插队,后当工人。1981年调福建文联工作。出版的诗集有《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其中《双桅船》获全国第一届新诗诗集优秀奖,奠定了她以“朦胧诗”的身份入主诗坛的地位。她的诗有典型的浪漫主义风格,有美丽隽永的意象。近年来,她的散文也颇受人们关注,今天我们要学的《我儿子一家》就是其佳作之一。

三、理解课文

1.朗读:全文共有18个自然段,我们请9位同学,每人各朗读两段,注意按平时要求的方法去读。让我们熟悉一下课文内容,同时请全班同学为他们正音正字,并说说他们朗读的优缺点。

评及正音:先请几位评价,再抽查几个注音。

2.思考:请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思考后提问,(对能说出一二的给予表扬和鼓励)

归纳:这篇课文的内容很多,材料比较零碎。它不像《散步》那样集中写一件事,而是随着“我”的思绪,从过去写到现在,从未出生写到五岁,把其间有趣的、有情的、有意义的事或详或略地写出来。从而展示了自己一家人的真实、美好、有趣的形象。我们大体上可以对本文的内容作以下的归纳:

第一部分(l-4):“我”的孕育、出生、命名。

第二部分(5-10):“我”从小成长的家庭“德育”背景。

第三部分(11—13):“我”一家四口之间的和谐关系。

第四部分(14-18):妈妈爱“我”;“我”也爱妈妈。

3.思考: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请写出中心思想。

思考讨论提问并归纳:本文从儿子的视角写了自己一家人的一些生活琐事,表现了这个家庭生活中的民主、和谐、快乐的氛围和生动、健康的情趣。

4.讨论:作者以儿子为第一人称来写作此文,这样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后讨论,教师给予点拨和提示:

参考:起码有三点好处。第一,以孩子的视角来观察生活,可以把生活表现得特别单纯、美好,使作品充满纯洁的重真;第二,以孩子的口吻来描述生活,使作品的语言洋溢着童稚、童趣,让人耳目一新;第三,以孩子为叙述者组织材

料,结构的自由度更大。因为读者不会苛求一个孩子的思维要如何地严谨、完美,只要大体合顺叙就可以了。

由此可见,以孩子为第一人称来写作是有许多好处的,许多成熟的作家都尝试过用儿童为第一人称未构思和写作作品,以使作品具有独特的视角和风格。我们都是健康纯洁的少年儿童,我们写作文更应该忠实于自己的心灵,写自己认识的生活,说自己想说的话,坚决摒弃假话、套话。只要我们用自己一颗健康、活泼的童心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我们就一定能写出一篇篇活泼、生动,充满童真童趣的好作文来的。

5.提问:感受理解体会这篇课文优美些语。学生先,并说明理由,教师适时给予肯定:

参考:语文学习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基本功,那就是学习语言。本文的语言生动、形象,充满情趣。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文中的一些精彩语句。

(1)“姨姨气急:我姐姐千辛万苦,哪怕养出个蟑螂来,你都该叫好极了!”——句中“哪怕养出个蟑螂来……”实属有趣而可爱的夸张,表现姨姨“气急”的情状,透露她对“我”妈妈的极端同情和对“我”爸爸的不满和揶揄。句子充满生活情趣。

(2)“…奶奶认不得,以一票否决。”

句中“一票否决”是个极富时代特色的政治术语,用在家庭生活中,显得十分幽默,也表现出奶奶在家庭中的崇高地位。

(3)“奶奶回家喜滋滋发布新闻……”

明明只说一件小事,却用“发布新闻”这样郑重其事的词语,名、实之间的反差造成幽默。同时也表现奶奶为儿孙的聪明、成就而有点沾沾自喜(当然,奶奶表现出的是人之常情,我们不能苛责于她)。

四、小结

舒婷是个诗人,她的诗美丽隽永,热情浪漫。而她的散文,也如同她的诗一样地热情浪漫和美丽隽永,让人读了心生美丽,心生热爱。希望我们每个同学都能如诗人舒婷那样热爱生活,领悟平凡的家庭生活中的种种情趣,对哪怕是很辛苦的生活都心存感激,那么,我们一定会成为一个幸福的人。

五、板书设计及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1)板书课题;

(2)归纳课文段落;

(3)板书作业。 作业:

(1)做课后练习;

(2)写一段读后感;

(3)预习。

评语:

课后反思:(课后填写)

我儿子一家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双桅船教案 双桅船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