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古典诗词意境 中国古典唯美意境诗词

高中作文 zuowen 3浏览

【 – 高中作文】

【篇一】古典诗词意境

古典诗词常见意象集释

众所周知,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

反之,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所以,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诗歌意象为突破点。下面,笔者就把一些常见意象的寓意剖析一下,供同学们复习备考之用。

月亮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表现了李白什么样的感情?思乡之情。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总是白的,但今夜更白,因为感受在今夜;月无处不明,但故乡更明,因为忆弟思家。诗人以幻作真,为的是突出对故乡的思念。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另外还有“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唐人张九龄《望月怀远》)、“欲问吴江别来意,青山明月梦中看”(唐人王昌龄《李昌曹宅夜饮》)等诗句,大体上也是这样的感情。 菊花 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梅花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松 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莲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梧桐 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

杜鹃鸟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子规鸟即杜鹃鸟。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其他又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唐人秦观《踏莎行》)、“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宋人王令《送春》)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鹧鸪鸟 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诗中的鹧鸪都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

寒蝉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如唐人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宋人柳永《雨霖铃》开“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寒蝉鸣我侧”(三国人曹植《赠白马王彪》)等诗句也表达这样的情思。

鸿雁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陈,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以雁写思的还有“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唐人赵嘏《长安秋望》)、“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宋人戴复古《月夜舟中》)等。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如“鸿雁几时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等。

另外还有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鸳鸯,指恩爱的夫妇,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人卢照邻《长安古意》);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人牛峤《感恩多》),等等。

当然,一个意象有时有着丰富多样的寓意,以上笔者介绍的只是它们最常见的一种。熟知这些意象的寓意,对备考2003年高考是极有意义的。

中学古典诗词中的意象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意象的营构是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的焦点,也是我们学习古典诗词的重点。本文拟就几种最常见的意象进行解读。

一、“柳”的意象1、“柳”、“留”二字谐音,经常暗喻离别。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三句,表现了柳永对恋人的怀念。

2、“柳”多种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

“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抒发了许浑对故乡的无限牵挂。

3、“柳”絮飘忽不定,常作遣愁的凭借。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几句,形象地诠释了贺铸此时忧愁的深刻程度。

二、“燕”的意象

1、燕子因结伴飞行而成为爱情的象征。

如“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展示了词人梦觉酒醒后凄寂惆怅的心境和对感怀对象的相思之情。

2、燕子眷恋旧巢的习性,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事变迁,抒发人事代谢的寄托。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既暗示了乌衣巷往日的繁华,又袒露了诗人面对今昔变化的无限感慨。

三、“水”的意象

1、因水的柔和清冷,常用水比喻月色之类虽具体可感却难以把握的事物。

如:“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从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

2、因水的剪切不断,绵软不绝,常以水喻愁。

如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抒发了诗人因强烈的感到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不可调和而产生的烦忧和愁苦。

四、“月”的意象

1、明月蕴涵边人的悲愁。

如:“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的悲亢幽怨;“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悲壮雄浑。 2、明月蕴涵情感的无奈。

如谢庄“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的祈祷和祝福;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希冀和渴盼。3、明月蕴涵时空的永恒。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把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对古典诗词中的意象进行多维解读,实际上就是对诗词的内涵进行挖掘。

古代诗歌中的意象分类整理

众所周知,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

反之,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所以,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诗歌意象为突破点。 古代诗歌中一些常见的意象主要有

1、 树木类:

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 黄叶:凋零 成熟 美人迟暮 新陈代谢

绿叶:生命力 希望 活力 竹:气节 积极向上

柳:送别 留恋 伤感 春天的美好 折柳:是汉代惜别的风俗。后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杨柳”:伤别情怀 堤柳堆烟: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

红叶:代称传情之物,后来借指以诗传情。

松柏:坚挺 傲岸 坚强 生命力 松: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梧桐:梧桐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

2、 花草类: 花开:希望 青春 人生的灿烂

花落:凋零 失意 人生、事业的挫折 惜春 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桃花:象征美人

兰:高洁 牡丹:富贵 美好

草: 生命力强 生生不息 希望 荒凉 偏僻 离恨 身份、地位的卑微

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 岁寒三友(松、竹、梅)、菊花象征人高洁的品格

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源自王维的《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

菊:隐逸 高洁 脱俗 菊花: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梅:傲雪 坚强 不屈不挠 逆境 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莲: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

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人牛峤《感恩多》)

3、动物类

猿猴:哀伤 凄厉 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鸿鸽::理想 追求

鱼:自由 惬意 鹰:刚劲 自由 人生的搏击 事业的成功

狗、鸡:生活气息 田园生活 (瘦)马: 奔腾 追求 漂泊

乌鸦:小人 俗客庸夫 哀伤 沙鸥:飘零 伤感 鸟:象征自由

莼[chún]羹鲈脍:指家乡风味。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

双鲤:代指书信。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诗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即以双鲤借代远方来信。

庄周梦蝶:语出自《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蝴)蝶,栩栩然胡(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蝴)蝶与?胡(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以此说明物我为一,万物齐等的思想。后来文人用来借指迷惑的梦幻和变化无常的事物。如陆游《冬夜》诗云:一杯罂粟蛮奴供,庄周蝴蝶两俱空。”

(孤)雁:孤独 思乡 思亲 音信 消息 鸿雁:书信——对亲人的思念。

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陈,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以雁写思的还有“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唐人赵嘏《长安秋望》)、“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宋人戴复古《月夜舟中》)等。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如“鸿雁几时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等。

鹧鸪鸟: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诗中的鹧鸪都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

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在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如唐人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西陆:秋天〕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宋人柳永《雨霖铃》开“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寒蝉鸣我侧”(三国人曹植《赠白马王彪》)等诗句也表达这样的情思。

鸳鸯,指恩爱的夫妇,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人卢照邻《长安古意》)。

古诗词中“燕子”意象

燕属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欢成双成对,出入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因此为古人所青睐,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或惜春伤秋,或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感伤时事,意象之盛,表情之丰,非其它物类所能及。

(1)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相传燕子于春天社日北来,秋天社日南归,故很多诗人都把它当做春天的象征加以美化和歌颂。如“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韦应物《长安遇冯著》),“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宴殊《破阵子》),“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丰丰韵韵”(乔吉《天净沙·即事》),“鸟啼芳树丫,燕衔黄柳花”(张可久《凭栏人·暮春即事》),南宋词人史达祖更是以燕为词,在《双双燕·咏燕》中写到:“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极研尽态,形神俱似。春天明媚灿烂,燕子娇小可爱,加之文人多愁善感,春天逝去,诗人自会伤感无限,故欧阳修有“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采桑子》)之慨叹,乔吉有“燕藏春衔向谁家,莺老羞寻伴,风寒懒报衙(采蜜),啼煞饥鸦”(《水仙子》)之凄惶。

(2)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燕子素以雌雄颉颃,飞则相随,以此而成为爱情的象征,“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燕尔新婚,如兄如弟”(《诗经·谷风》),“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诗经·燕燕》),正是因为燕子的这种成双成对,才引起了有情人寄情于燕、渴望比翼双飞的思念。才有了“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薛道衡·《昔昔盐》)的空闺寂寞,有了“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的惆怅嫉妒,有了“罗幔轻寒,燕子双飞去”(宴殊·《破阵子》)的孤苦凄冷,有了“月儿初上鹅黄柳,燕子先归翡翠楼”(周德清·《喜春来》)的失意冷落,有了“花开望远行,玉减伤春事,东风草堂飞燕子”(张可久·《清江引》)的留恋企盼。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3)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燕子秋去春回,不忘旧巢,诗人抓住此特点,尽情宣泄心中的愤慨,最著名的当属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另外还有宴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浣溪沙》),李好古的“燕子归来衔绣幕,旧巢无觅处”(《谒金门·怀故居》),姜夔的“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点绛唇》),张炎的“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高阳台》),文天祥的“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满地芦花伴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金陵驿》)。燕子无心,却见证了时事的变迁,承受了国破家亡的苦难,表现了诗人的“黍离”之悲,负载可谓重矣。

(4)代人传书,幽诉离情之苦。唐代郭绍兰于燕足系诗传给其夫任宗。任宗离家行贾湖中,数年不归,绍兰作诗系于燕足。时任宗在荆州,燕忽泊其肩,见足系书,解视之,乃妻所寄,感泣而归。其《寄夫》诗云:“我婿去重湖,临窗泣血书,殷勤凭燕翼,寄于薄情夫。”谁说“梁间燕子太无情”(曹雪芹·《红楼梦》),正是因为燕子的有情才促成了丈夫的回心转意,夫妻相会。郭绍兰是幸运的,一些不幸的妇人借燕传书,却是石沉大海,音信皆无,如“伤心燕足留红线,恼人鸾影闲团扇”(张可久·《塞鸿秋·春情》),“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冯延巳·《蝶恋花》),其悲情之苦,思情之切,让人为之动容,继而潸然泪下。

(5)表现羁旅情愁,状写漂泊流浪之苦。“整体、直觉、取象比类是汉民族的主导思维方式”(张岱年·《中国思维偏向》),花鸟虫鱼,无不入文人笔下,飞禽走兽,莫不显诗人才情。雁啼悲秋,猿鸣沾裳,鱼传尺素,蝉寄高远,燕子的栖息不定留给了诗人丰富的想象空间,或漂泊流浪,“年年如新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周邦彦·《满庭芳》);或身世浮沉,“望长安,前程渺渺鬓斑斑,南来北往随征燕,行路艰难”(张可久·《殿前欢》);或相见又别,“有如社燕与飞鸿,相逢未稳还相送”(苏轼·《送陈睦知潭州》;或时时相隔,“磁石上飞,云母来水,土龙致雨,燕雁代飞”(刘安·《淮南子》)。燕子,已不仅仅再是燕子,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融入到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液中。

4、风霜雨雪水云类:

海:辽阔 力量 深邃 气势 海浪:人生的起伏

海浪的汹涌:人生的凶险 江湖的诡谲

江水:时光的流逝 岁月的短暂 绵长的愁苦。历史的发展趋势

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 前途的迷惘、渺茫 理想的落空、幻灭

小雨:春景 希望 生机 活力 潜移默化式的教化

暴雨:残酷 热情 政治斗争 扫荡恶势力的力量 荡涤污秽的力量

春风:旷达 欢愉 希望 东风:春天 美好

西风:落寞,惆怅 衰败 游子思归 狂风:作乱 摧毁旧世界的力量

霜:人生易老 社会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 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

雪:纯洁 美好 环境的恶劣 恶势力的猖狂 露:人生的短促 生命的易逝

云:游子 飘泊 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的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天阴:压抑 愁苦 寂寞 天晴:欢愉 光明 金风:秋风

“水”的意象

(1)因水的柔和清冷,常用水比喻月色之类虽具体可感却难以把握的事物。

如:“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从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

(2)因水的剪切不断,绵软不绝,常以水喻愁。

如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抒发了诗人因强烈的感到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不可调和而产生的烦忧和愁苦。

5、器物类 玉:高洁 地重游 脱俗

珍珠:美丽 无瑕 簪缨 (冠):官位 名望 捣衣砧:妇女对丈夫的思念。

西楼小楼:闺怨之情;丝竹:音乐;汗青:史册;须眉:男子;巾帼:妇女;桑梓:故乡;轩辕:祖国;三尺:法律;寸管:笔;青鸟:信使

船:兰舟、征帆去棹(往往比喻孤舟)、樯撸(借代大船、战船)。

吴钩:泛指宝刀、利剑。例如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通过看吴钩,拍栏杆,表达了自己意欲报效祖国,建功立业,而又无人领会的失意情怀。

昆山玉:比喻杰出的人才。语出李斯《谏逐客书》:“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指随侯珠与和氏璧),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吴国名剑’),乘纤离(骏马名)之马,建翠风之旗,树灵鼍(tuó,扬子鳄之类的动物,皮可制鼓)之鼓……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后来就以“昆山玉”比喻优秀人才。

中国古典诗歌中用以表现“漂泊”之感的意象很多,如浮萍、飞蓬、孤雁等,“船”则是表现这种情感的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一叶扁舟,天水茫茫,越发比照出人的渺小;人在旅途,所见多异乡风物,更易触发无限的思绪。杜甫诗中的“船”意象出现得极为频繁,表现漂泊之感也非常强烈: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漂漂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旅夜书怀》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岳阳楼》杜甫经历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巨大转变,晚年在四川、湖南一带漂泊达11年之久,最后病死于自潭州赴岳州的一条小船上。船是他晚年最常用的交通工具,也成为他最终的归宿。他在诗中反复写到“船”意象,“危樯独夜舟”“老病有孤舟”,船是诗人漂泊身世的象征和写照。

苏轼因“乌台诗案”贬官黄州时写下了《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与“漂泊”之感相对,中国古典诗歌中“船”意象的另一典型内涵是“自由”。这种思想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庄子,他说“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他的思想虽然消极,但是对中国文人来说,“泛不系之舟”,却成为颇具吸引力的人生理想: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宣州谢眺饯别校书叔云》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韦应物《滁州西涧》

韦诗描写春花、春草春树春鸟春潮春雨等明丽的景象,用一系列繁密景物烘托出“野渡无人舟自横”的中心意象,既是写实化描写,又是诗人心态的形象化表现。

6、颜色类 白:纯洁 无暇 丧事

红:热情奔放 青春 喜事 绿:希望 活力 和平

蓝:高雅 忧郁 黄:温暖 平和

紫:高贵 神秘 黑:黑暗 绝望 庄重 神秘 对死者的怀念 命途的多舛

7、关于人的品质、行为活动的。

英雄:追慕 自愧自叹 小人:鄙夷 明志 自省 鞭挞

六朝旧事、南朝旧梦:表示往日富贵繁华的生活。

击楫:谓立志报效国家,收复失地。 娥眉(蛾眉):美女

峨眉:高尚的德行 青青子矜:有才能的人

巴歌:亦称巴唱、巴讴、巴人之曲。借指鄙俗之作,多作谦词。多和“阳春白雪”比照着来写,表达自己的微不足道。

碧血:借指为正义事业所流的血。后来也用户碧血”、“苌弘化碧”比喻蒙怨而死或忠心不泯。例如《窦娥冤》:“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折桂:比喻科举及第。典出《晋书》:“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怀桔:指孝顺双亲。

采薇:借指隐居生活。《史记·伯夷列传》记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说的是伯夷、叔齐隐居山野,义不侍周的故事。后来也表现坚守节操。

诗人常常用诗歌里的“山林”和“宫阙”的形象,来表现诗人的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所谓“宫阙”也言“魏阙”,是朝廷的代称,也是诗人受到当道重用的象征。所谓“山林”则是指诗人在政治理想破灭或者是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时,作者心生怨愤而转向归隐山林息影草泽的形象的代称。

哀鸿: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诗歌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来,皆合词倾诉,如鸿雁袁鸣之声不绝。后来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

咏絮:谓女子咏雪。指女子工于吟咏,有非凡的才华。后来“咏絮”即指咏雪,“咏絮才”即非凡才华。

南冠:指囚犯。典故出自《左传·成公九年》一楚人钟仪囚于晋,仍然戴南冠.弹奏南国音乐,范文子称赞这是君子之行:后来一般文人以此指代自己怀有节操的囚徒生活。

8、地点:

古迹:怀旧明志 昔盛今衰 (国家) 衰败 萧条 (古迹一般和古人密切相联)

乡村:思归 厌俗 田园风光 生活气息 纯扑美好 安逸宁静

草原:辽阔 人生境界 人的胸襟

城市 (市井):繁荣热闹 富贵奢华

仙境:飘逸 美妙洁净 忘尘厌俗

凭栏:思念故国、故乡、亲人。

南山 代表隐居的地方 桃源:代表着一个理想的乐土 武陵人代表隐居的人

柳营:指军营。后也代称纪律严明的军营。

天地尘世:鸿蒙、希夷、太清、太虚。

细柳营:汉代周亚夫屯军之地。王维《观猎》“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9、其他类

白衣苍狗:亦叫白云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出自杜甫诗《可叹》:“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人事变化,犹如浮云,一会儿像白云,一会儿像灰狗。

破晓:初现希望 深夜:愁思怀旧

雪:琼玉、碎玉、冰花、六出;信:鸿雁、尺牍、尺素

亡国:后庭花。

天地:人类的渺小 人生的短暂 心胸的广阔 情感的孤独

浮生:表示短暂虚幻的人生。 朝阳:希望 朝气 活力

夕阳:失落 消沉 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人生或事物

正午:热烈 热情奔放 恶势力对社会、对人的摧残

酒:欢悦 得意 失意 愁苦

月亮:人生的圆满、缺憾 思乡 思亲

“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

月亮的别称:蟾宫、玉盘、银钩、婵娟、桂宫;“玉盘”、“玉轮”、“玉环”、“玉钩”、“玉弓”、“玉镜”、“天镜”、“明镜”、“玉兔”、“嫦娥”、“蟾蜍”

月亮: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表现了李白的思乡之情。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

此外“月”还有以下意象

( 1)明月蕴涵边人的悲愁。

如:“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的悲亢幽怨;“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悲壮雄浑。

(2)明月蕴涵情感的无奈。

如谢庄“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的祈祷和祝福;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希冀和渴盼。

(3)明月蕴涵时空的永恒。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把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 折柳”为什么“寓有惜别怀远之意”(试题答案)?据《三辅黄图·桥》记载:“霸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原来,“折柳”是汉代惜别的风俗。汉乐府就有《折杨柳》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此曲一起,“何人不起故园情”呢?弄懂来龙去脉,寓意自然明矣。

【篇二】古典诗词意境

古典诗词中的“梧桐”意象探微(必修)

古典诗词中的“梧桐”意象探微

陈千里

(白沙中学,广东汕尾516622)

内容概要:意象是古典诗词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从艺术的角度来说,古典诗词就是由意象有规律合目的的组合而构成的。所谓意象就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于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纵观我国古代文学发展史,“梧桐”这一传统意象频繁地出现在古典诗词中,在历代文人反复写入和复写的过程中,逐渐具有了象征高洁、希望、爱情、凄苦、悲伤等丰富的审美文化意蕴。本文拟从这些方面对“梧桐”这一传统意象进行初步阐释。

关键词:古典诗词意象梧桐

意象是古典文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范畴,相对于中国古典诗词来说,意象又是其艺术灵魂。所谓意象就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像,或者是借助于客观物像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①简单地说,意象就是主观情志与客观物像相互交融的艺术形态。梧桐,作为一种普通的树种,它有自己的自然属性,但当它进入诗人的创作视野,诗人将它写入古典诗词中并融入其主观情思、审美理想时,梧桐就由自然属性转变成社会属性,成为古典诗词的一个传统意象。因此,在历代文人反复写入和复写创新的过程中,“梧桐”这一意象就具备了象征高洁、希望、爱情、凄凉、悲伤等丰富的审美文化意蕴。

一、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象征人品性的高洁。

古典诗歌中常用许多具有高洁品性的物象来象征人的品性之高洁,梧桐就是其中的物象之一。“良禽择木而栖”,梧桐可以招致祥鸟凤凰,是高洁的象征。我国古代有凤凰非梧桐不栖的说法,昔郑玄云“凤凰之性,非梧桐不栖”,又如北宋陈翥在《桐谱•斜源第一》中云:“夫凤凰,仁瑞之禽也,不止强恶之木。梧桐柔弱之木也,皮理细腻而脆,枝杆扶疏而软,故凤凰非梧桐而不栖。”②“良禽择木而栖”之说,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大雅•卷阿》:“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萋萋,雍雍喈喈。”后人则据此来称赞人的品性之高洁。唐人李伯鱼《桐竹赠张燕公》:“凤栖桐不愧,凤食竹何惭。”就将这一传说化入诗中,以梧桐修竹喻人,称赞有唐一代贤相张悦。又如:“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咏蝉》)

“梧桐不仅可以同凤凰或修竹构成复合意象来象征人的品性之高洁,而且还可以单独运用来象征人的品性之高洁。王昌龄《段宥厅孤桐》:“槁叶零落尽,空柯苍翠残。虚心谁能见,直影非无端。”诗中的孤桐槁叶尽落、扶枝枯残,但其耿直高洁的本性却倍加突现。王安石《孤桐》:“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岁老根弥坚,阳骄叶更阴。”诗人以孤桐自况,含蓄委婉地抒发了自己“烈士暮年,壮心不已”③的凌云之志和谦虚谨慎的为人之道。

二、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寄寓一种美好的生活愿望。

“自古以来,凤凰就是百鸟之王,是真、善、美的化身,梧桐作为它的唯一栖身之地,(更平添了凤凰几分“捡尽寒枝不肯栖”④的高洁本性)可以说是一种祥瑞之树了,能给人带来幸福和好运。⑤乡间人们大量种植梧桐,或点缀于庭前院后,或栽种于道路两旁以期好运常在。李白有诗句“宁知凤凰意,寄托梧桐前”便是证明。由此可见,梧桐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殷切希望。

三、梧桐相待老,鸳鸯合双死——比喻爱情。

爱情是千百年来文人墨客笔下常写常新的主题,他们常常借助于不同的意象来含蓄委婉地表达自己的爱情体验。意象是作者主观感觉和情意的物化,常见的爱情意象主要有鸳鸯、鹧鸪、画眉、燕子、凤凰、红豆、比翼鸟、连理枝和梧桐等。当这些客观物像进入到诗人的脑海中,在灵感的作用下逐渐由模糊趋向于明晰并由诗人将其主观情感融入其中变成意象。在这一过程中,单纯的物象就变成了既融入了诗人创作时的主观情感和审美意趣,同时又能使读者在阅读欣赏的过程中生发相应的联想,近而体悟诗人的创作意图,产生共鸣,获得审美愉悦或审美教育。正如如上所列举的意象,花木禽鸟常被用来象征爱情。青干绿叶、枝干扶疏的梧桐则是伉俪好合的象征。相传梧桐雌雄异株,梧为雄,桐为雌,同生同老,同生同死。⑥因此,我国民间便有了以梧桐来暗示男女之间海枯石烂的忠贞爱情。古乐府《孔雀东南飞》便化用了这一象征意蕴。“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旁。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在这神话般的凄美叙述中,以梧桐松柏的枝繁叶茂相互交通来象征男女主人公至死不渝的爱情,同时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追求。

四、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半飞——象征丧偶。

因梧桐落叶早,民间便有了“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的说法。古人深受“天人合一,物我相通”的儒家传统观念的影响,由物及人,见梧叶飘零,自然而然地联想到生命的终结。这样一来,在古典诗词中我们会常常发现以梧桐(或死或叶落)来象征爱情的零落,伴侣的“逐水东流”这一文化内蕴也就不足为怪了。这种以梧桐象征丧偶的说法,最早可以流溯到枚乘的《七发》:“龙门之桐,高百尺而无枝,中郁结之输菌,根扶疏以分离,上有千仞之峰,下临百丈之溪,湍流溯波,又澹淡之,其根半死半生。”后来文人便把这一象征意蕴继承开来,出现了许多名诗佳词。贺铸在为其爱妻而作的悼亡词《鹧鸪天•重过闾门万事非》中写到:“重国闾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半飞。”虽是对“其根半死半生”和“琴哀半死桐⑦”之薏的化用,但丧偶之痛何似霜后梧叶憔悴损!相似的还有李清照的《忆秦娥》:“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有害寂寞。”

五、人生愁恨何能免——象征凄凉悲伤的离愁之苦。

世界就是这样:有万家灯火的美满团圆,亦有凄清惨淡的离愁别绪。古人常借助于不同的意象来含蓄地传达无限离愁的落寞。这离愁既有离人之愁,也有离乡之愁和离国之愁。“梧桐”这一具体物象常常成为离人传达离愁别绪的载体。李白《赠别舍人弟台卿之江南》:“去国行客远,还山秋梦长。梧桐落进井,一叶飞银河。”李煜《采桑子•辘轳金井梧桐晚》:“辘轳金井梧桐晚,几树惊秋。”张先《虞美人》:“亭亭残照上梧桐,一时弹泪与东风,恨重重。”柳永《戚氏•晚秋天》:“槛拘萧疏,井梧零乱,惹残烟。”周紫芝《鹧鸪天•一点残红欲尽时》:“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朱淑真《菩萨蛮•秋》:“秋声起梧叶落,蛩吟唧唧添萧索。”这些词句都是通过“梧桐”这一传统意象来传达悲苦凄恻的离愁别绪的。

1、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离人之愁

古代帝王为了满足个人的享乐,牺牲了无数青春少女的幸福生活,留给她们的惟有幽怨和寂寞。王昌龄〈〈长信宫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这首闺怨诗写的是被帝王遗忘的少女,在桐叶飘落、寒霜侵帘的深宫里形影单只,卧听宫漏的寂寞情景。诗歌的以金井梧桐起句,渲染了一个萧萧瑟瑟、寒夜漫长的氛围。少女的那种无边似海的离人之愁也就含蓄地流露出来了。入仕为政是古代文人士子的最高人生理想之一。为此,他们不得不被迫与所爱之人各居一方,这样也就难免产生许多闺怨之愁。如李玉〈〈贺新郎•篆缕销金鼎〉〉:“嘶骑不来银烛暗、枉教人,立尽梧桐影。谁伴我,对鸾镜。”黄昏不期而至,梧桐收影,将近更阑,闺人自叹孤影,谁与我一起对镜“共剪西窗”以叙相思别恨呢?面对这种残酷的现状,闺人所表现出来的这种近似绝望的凄凉心境,也许还包含着对往日佳期的怀念,对行者早日归来的殷切期盼,还有对行者迟暮不归的痛恨吧!这些复杂情感相互交织在闺人的心中,“怎一个愁字了得。⑧”相似的还有“梧桐树,三更雨,夜道离愁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桐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夜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

2、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思乡之愁

漂泊在外的游子看到月亮,不免会平添几分“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⑨的乡愁。月亮已把游子的乡愁撩拨得难以忍受,可是偏偏还有庭院中的疏桐孤立于朦胧月色之下,这样一来,疏桐也就不可避免地被赋予了乡愁意蕴。苏轼在《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一词中便用缺月疏桐构成了一副萧瑟凄清的秋夜图:“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夜深人静,一弯残月倒挂在疏桐之上,月色朦胧,孤雁频飞。此情此景怎能不令词人激起无限乡愁呢?“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朦胧,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晏殊《采桑子•时光只解催人老》)意境也颇为凄凉,乡愁也无可言说。又如邓剡《浪淘沙》:“疏雨洗天清,枕簟凉生。井桐一叶做秋声。谁念客身轻似叶,千里飘零”,述写了飘零之苦的深若翰海。

3、孤舟一系故园心——离国之愁

在所有的愁苦中,恐怕唯有离国之愁最为沉重了吧!在离国之人的眼中,又怎能仅仅是离人、离乡之愁呢?因此,词史上便有了催人泪下的用血泪填写的袒露真性情的千古绝唱:“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乌夜啼•无言独上西楼》)在寒风瑟瑟的秋风中,词人独上西楼,看着深院中的月影疏桐,不断慨叹自己的亡国之痛。这种凄叹是词人由景而生的。在词中,词人把客观物象(缺月疏桐)与主观情意(亡国之痛)紧密地结合起来,有血有肉,怎能不感人至深?又如夏完淳的《卜算子•断肠》:“秋色到空闺,也为梧桐叶,谁料用心结不成,翻就相思苦。”词人借闺人代言写尽复国不成的离国之痛。

以上五点,是笔者对古典诗词中“梧桐”这一意象的基本解读。我们知道,古典诗词的意象往往不是单独存在的。因此,我们在解读“梧桐”这一意象的时候,必须把它放在整首诗词里并结合其它意象,把握整体意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解读这一具有丰富审美文化内蕴的传统意象。

备注:

①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6月版)p63

②转引高卫红《论古典诗词中的“梧桐”意象》(《河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p109)

③曹操《神龟虽寿》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二册p238

④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二册p33

⑤转引同②

⑥梧桐实为雌雄同株。

⑦李峤《天官崔侍郎夫人吴氏挽歌(《全唐诗》卷58-42)

⑧李清照《声声慢》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二册p53

⑨杜甫《月夜忆舍弟》

【篇三】古典诗词意境

古典诗词教学中的审美设计

上海市高桥中学程炎

  在高中语文选修课上,我为学生开设了”古典诗词欣赏”课。教学中,我十分注意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设计。在审美设计中我充分认识到:文学的美是通过文字表达的,并有一个形象再现的过程。这个再现的形象是美的升华,这种升华必须建立在对文章整体形象的把握、感受与想象、联想之中。语文课的审美设计重点不应是音响、画面对形象的再现,而应是通过知识的积淀–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作者思想发展的脉络,作品与作品间的同异,形成某种思维定势(这种思维定势必须是历史唯物的),从而理解文字所展现的形象与理性的美。同时,我充分认识到,教师在进行审美设计时,要准确的把握作品的美,更要对学生接受美的能力、限度,学生理解美的误区、障碍有足够的了解。对大多数中学生而言,古诗词欣赏不仅存在文字上的还存在着与之相应的情感体验等障碍。教师的任务是扫除这些障碍,创设审美情景,使审美教育成为教师可以驾驭的,有目的与有方向的,使传统的价值观内化为对”真”与”善”的追求,达到以美育人的目的。

  

  古典诗词欣赏是以作品所提供的语言形象为根据的感受和体验,其本质是为了吸取它的有益的内容来丰富学生的思维,陶冶思想性情。诗词欣赏是一种具有认识性的活动,它必须要通过理性的分析,综合和判断,才能达到认识的目的。古诗词欣赏中十分重要的一点是指导学生整体把握诗词的主旨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因此,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进行理性渗透的定向引导不仅是必要的而且十分有效。况且,古代诗人所处的特殊时代背景是”共时性”的,对这种”共时性”进行理性分析极为重要。陶渊明的”隐”,杜甫的”迂”,李白的”飘逸”如果不放在封建时代的文化、政治大背景中去认识,学生看到的只是”个性美”却无法认识个性在挣扎或反叛中展现的”人格美”。

  综上所述,古诗词欣赏中理性渗透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怎样使这种理性渗透不仅不是概念化的说教,反而是一种美的享受,美的升华,这正是古诗词欣赏中审美设计的重头戏。

  这种理性的渗透可以借助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进行互补。例如在讲《归去来兮辞》时,我就利用”序”及陶渊明的诗进行补充式的理性渗透。

  《序》中”余家贫耕植无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及”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能使学生品味出陶渊明不得已而出仕又不得已而归隐的痛苦心情。《乞食》中”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则让学生明白了他归隐之后的困窘,学生从中感知了陶渊明宁可穷死,不事奉权贵,不为五斗米折腰。他追求自由,热爱自然……这一思维定势使学生更易理解课文中作者为何以松菊、白云、倦鸟自比;为何会流露着一种”世与我而相违””胡为乎遑遑欲何之”的矛盾与苦闷。这种理性渗透还可以借助于集中作者本人诗辞中的某些词句来强化。

  例如在介绍杜甫的忧国忧民时我并没有采取理性的说服而是集中了一些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安得壮士挽天河,洗净甲兵长不用”;”焉得铸甲作农器,一寸荒田牛得耕”……这些诗句写出了杜甫的推己及民:屋漏更知百姓苦,战乱犹愁稼穑荒。杜甫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便不再是抽象的、无法感知的形象。《三吏》《三别》中以己之苦度民之苦;以己之心度民之心与上述诗句异曲同工。上述渗透使”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中诗人忧国忧民的自我形象及这种忧思的深远、痛切已是学生可以意会而无须我多言了。

  为了加强这种理性的渗透,使这种渗透充满了文学的美,我还采取了比较的方法。

  为了让学生正确把握李白的”飘逸””狂放”,真正领会反叛的”人格美”,我试着在比较李白、杜甫的经历、性格及结局中使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对知识分子的摧残成为学生可感知的”现实”。

  李白离开长安出于不得已。虽然他自信不是蓬蒿之人,于是”仰天大笑出门去”,但此后浪迹江湖,受尽世人的冷眼。”一朝谢病游江海,畴昔相知几人在?前门长揖后门关,今日结交明日改。”生活陷于困顿。杜甫在困守长安的十年中过的则是”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违己交病的日子。个中辛酸力透纸背,无论是”狂傲”还是”愚忠”都无法不在面对现实时感到深深的屈辱。再讲《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讲到”达亦不足贵,穷亦不足悲”时,对作者那种貌似豁达、潇洒,实则无可奈何的辛酸,学生便发出了深沉的叹息;而”源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与”痴儿不识父子礼,跳怒索饭啼东门”,更使学生看到杜甫晚年的穷愁潦倒。即便如此,诗圣仍牵挂着前方的战事,”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诗人”达则兼善天下”穷也”兼善天下”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儒家入世精神怎么不令学生叹服呢!杜甫”潦倒新停浊酒杯”式的苦叹与李白”骅骝拳跼不能食,蹇驴得意鸣春风”的笑骂,表现出不同的个性色彩但共同控诉了时代的罪恶。

  诗仙–落水而死;诗圣–病死孤舟。诗文越过时光隧道,使我们听到了诗人们的呼唤,感受到他们的欢快与苦痛,与他们一起流连于绮丽的山水田园,也使我们更珍惜今天。古典诗辞字字珠玑,句句瑰宝。让它们自身的光彩在闪烁中,在互映中幻化学生的美感,难道不比我们艰难的释译强得多吗?文字自身的美又何须图象与音响来演绎呢?特别是对于亟待提高自身素质的高中生而言。我想我们的审美设计应立足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拓宽学生的视野,并适当地传授一些方法。

  

  我在指导学生欣赏古诗辞时极力反对逐字逐句的”翻译”,反对对诗歌形象刻板的摹写和简单的接受,主张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想象画面,想象音响,想象身处其境的感受……

  文字是符号。按规律排列起来的符号是作者的创造。认识作者创造的”形象”,既不能脱离文字也不能拘泥于文字。由于缺少经验,学生的想象很难脱离文字的局限。冲破这种局限,创造新的美,是教学中审美设计的又一重点。

  扣住古诗辞中的实词,调动生活经验,想象这些词语所展示的景观,是我们在审美设计中不容忽视的。如王维《使至塞上》一诗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象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四种景物在”直”、”圆”、”大”、”孤”的互映、互衬、相互对比之下的生动,你能禁得住广袤沙漠中的苍凉、浩渺在你心中的涌动吗?”圆”将刚柔凝于一景,那种超越时空的静穆之感怎能不叫你凝神屏气呢?又如马致远的《秋思-天净沙》中的”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枯藤、老树、昏鸦”,想象一下漂泊在天涯的游子身处其境怎能不睹物思乡,愁肠百结呢?古诗辞中能传情致意,供我们想象各种景观的实词真是不胜枚举,充分调动这些词语提供我们驱使,让它们在我们的审美设计中”身负重任”,去展现诗歌的意境,美便成为能感知的”真景”。采取何种手段揭示古诗辞中的”画意””乐意”,再现古典诗辞的绘画美与音乐美,在审美设计中很有”争议”。我则坚持文学的美要用文字本身来说明。

  古诗辞的音乐美,很典型的例子是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落木本无所谓音律,但”无边”与”萧萧”组合在一起飒飒有声,如泣如诉,加上奔腾澎湃的江水咆哮不停,背景音乐与主旋律交织在一起,把自然的不可违逆表现得淋漓尽致。

  中国古诗辞的韵脚、韵律使诗歌流溢着音乐的旋律。许多诗只要读一读,就美得使人流连忘返,神情激荡。比如《春江花月夜》”连海平””共潮生””无月明”……语言的流畅、轻快,每一个字下都流动着音乐。从”江流宛转送芳甸”到”但见长江送流水””琼绝的宇宙意识,神秘的人生哲理,民族少年时期淡淡的伤感”(李泽厚《美的历程》),用了流丽婉转的语言浅唱轻吟般的倾诉着。

  《琵琶行》中”大弦槽槽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等对八种琴声的描摹,更是有规范的人工美的典范。诗句本身的缓急轻重,准确地传送出琴声,真是美妙得无与伦比。当我由衷赞赏这几句诗的绝妙天成时,学生每每报以会心的微笑。

  古诗辞中的”画意”在审美设计中要强调对比,扣住词语进行想象。”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扣住”下””来”想象动态;”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扣住”蒸””撼”想象气势;”羌笛何须怨杨柳”中的”怨”使我们联想到戍卒”望乡”……学生在对画面的动态、声响、氛围的想象之中,在品味了这些想象之后各自创造了自己心目中的”形象”,并被这一”形象”所感动、陶醉。”美”产生的快感能因美识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今后,他再读这些诗,新的经验促使他产生新的联想,鉴赏的再创造是没有止境的。

  在审美设计中,我十分注意诗歌欣赏中的整体把握,将诗歌的”构架”有形化,从而揭示诗歌的意境。

  如讲《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时,针对学生往往只见”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一联而忽视了全诗的意境,我扣住”雪上空留马行处”一句,特别是”空留”一词引导学生去品味全诗的意境,品味”唐音”之美。

  整首诗的构思是:雪景–雪中送行。雪是背景,歌是正音。诗人亦是”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但面对恶劣的环境,离乡背井,送友上归途。思乡却又不能辍志;既为友上路高兴,又为归途艰辛担忧。离情别绪交织着对北国雪景绮丽、凄迷的咏叹,人、雪、歌浑然一体,看似沉重实则深沉、豪迈,秉承了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意象廓大,充满了积极进取的豪迈情怀。这正是盛唐之音美之所在。如果我们在指导欣赏的过程中,不注意整体把握,怎么可能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意象之美呢?

  在审美设计中我常设计将古诗改写成散文诗,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既能部分再现古诗词中的田园美、人情美,又能锻炼文字。改写不失为审美欣赏中的有效手段。

  鉴于《归去来兮辞》多用四字或六字的对偶句,虽然它为我们展现了极美的田园风光,古朴而又淳美的民风,但现代中学生很难品味出其中的意蕴。改写,将诗化的四六句改写成散文诗,改写的过程即是形象思维的过程,再现形象的过程。学生在勾勒人情美和景物美的过程中,联想到曾经体验与感受过的田园风光,而作者独特的视角又使他们对田园的感受网开一面。又如《诗经。静女》中的毛小伙的形象在学生的改写中也有极为生动的描绘。

  改写使美成为一种情感体验,化为具体的形象。更重要的是经过这种创造性的阅读,主体与客体有机统一,达到最高境界。改写使主体对客体有创造性的补充与发挥,使文字的美转变为有别于原文的更为广阔的意想群,艺术形象得到了再造与扩展。

  理性渗透只是审美的辅助手段,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与联想才是审美的本质。想象与联想,使欣赏的过程成为艺术形象再现与再创造的过程,这正是古诗词欣赏审美设计中最重要的。这一审美设计并无固定的方式方法,审美客体的特点决定了审美的角度。古诗词的审美首先应着眼于文字,文思,然后才能感受到文字之外的”意象”。所有的联想与想象都不能离开古诗词文字本身;所有的想象与联想又不能拘泥于文字。我们的审美设计应该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经验感受,创造出自己心中的形象,并为之心动、心醉。所谓一百个人心中有一百个林妹妹,揭示的就是这个道理。

【篇四】古典诗词意境

浅谈古诗词鉴赏中的意象和意境

浅谈古诗词鉴赏中的意象和意境

意象和意境是诗家写诗、评论家评诗经常用到的两个术语,也是我们欣赏古诗词时必须要掌握的两个的重点,更是要分辨的两个难点。比如全国语文高考卷曾考过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一诗:“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折柳”在这首诗里就是一个意象,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指曲名,即一支汉乐府古曲《折杨柳》,此曲抒写的是离别行旅之苦。二是指一种习俗,一个场景,一种情绪,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在古诗词学习和鉴赏中,类似“折柳”的意象还很多。下面谈谈有关意象和意境问题。

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即诗中的形象,它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括诗中所写的景和物,还包含了作者的情思。诗歌意象因物象的不同,有的是景,有的是物;有的是事,有的是人;有的是单一的,有的是多个的。

如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词人的怅惘心境正是由“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等意象来表达的。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由“竹林”、“孤琴”、“长啸”、“明月”等构成了清幽绝俗的意境。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江花”、“江水”两个意象就足以说明白居易的快乐生活。再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通过“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就能知道所传达出来的是伤别情怀。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诗歌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的选择只是第一步,是诗的基础;组合意象创造出“意与境谐”的诗的艺术境界才是目的。意境与意象在本质上有一定的联系,它们都是主观与客观统一的产物,都是情与物的结合体。但它们又有区别:从形式上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

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有如下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这些意象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融情于境的画面: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念,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立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送别友人的深情挚意。字面上句句写景,实际上句句都在抒情,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再如贺铸《青玉案》中“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三个意象组成一个整体,艺术地回答了“试问闲愁都几许?”它不是三个意象的简单相加,而是形成了一个感人的艺术境界:闲愁像无边无际的如烟青草,似狂飞乱舞的满城飞絮,若凄清迷茫的黄梅时雨。

一般来说,诗像不像诗,有无诗味,主要看意象;诗美不美,有无意蕴,主要则看意境。由诗味到诗美,实际上就是由意象到意境的挖掘过程。离开了意象,就无以谈意境。因此,在诗词中,起点是意象,终点却是意境。

常见意象的寓意

古诗中的意象,一般有相对固定的寓意,如“梅”是“孤独”、“寂寞”、“孤芳自赏”、“高洁伟岸”的代名词;“蝉”是“惜时光”、“痛别离”、“苦远游”、“感身世”的同义语。

【花草树木类】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菊:隐逸高洁脱俗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兰:高洁牡丹:富贵美好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绿叶:生命力希望

活力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松柏:傲岸坚强生命力竹:气节积极向上梧桐:凄苦柳:送别伤感春天的美好

【飞禽走兽类】子规:悲惨凄恻猿猴:哀伤凄厉鸿鸽:理想追求鱼:自由惬意(孤)雁:孤独思乡消息鹰:刚劲自由事业的成功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瘦)马:奔腾追求漂泊乌鸦:小人俗客庸夫沙鸥:飘零伤感

【风霜雨雪类】海:辽阔力量气势海浪:人生的起伏海浪的汹涌:人生的凶险江湖的诡谲江水:时光的流逝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小雨:春景希望生机暴雨:残酷热情春风:旷达欢愉希望东风:春天美好西风:落寞,惆怅衰败狂风:作乱霜:人生易老社会环境恶劣雪:纯洁美好环境的恶劣露:人生短促生命易逝云:游子飘泊石灰天阴:压抑愁苦寂寞天晴:欢愉光明

【颜色器物类】白:纯洁无瑕

丧事红:热情奔放青春喜事绿:希望活力和平蓝:高雅忧郁黄:温暖平和紫:高贵神秘黑:黑暗绝望庄重神秘玉

:高洁脱俗珍珠:美丽无瑕簪缨(冠):官位

名望【其它类】酒:欢悦得意失意愁苦英雄:追慕自愧自叹小人:鄙夷明志自省鞭挞古迹:怀旧明志昔盛今衰(国家)衰败萧条破晓:初现希望深夜:愁思怀旧乡村:思归厌俗田园风光生活气息纯朴美好安逸宁静草原:辽阔人的胸襟城市(市井):繁荣热闹富贵奢华仙境:飘逸美妙洁净忘尘厌俗月亮:人生的圆满、缺憾思乡思亲朝阳:希望

朝气活力夕阳:失落消沉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人生或事物正午:热烈热情奔放恶势力对社会、对人的摧残天地:人类的渺小人生的短暂心胸的广阔情感的孤独

月亮的意象分析古典诗词意境

1、月亮的基本象征意义之一:月亮是母亲与女性的化身,反映女性祟拜的生命意味,代表母系社会的静温与和谐,她反映着女性世界的失意与忧伤。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的传说,给月亮是月亮成为一个女性化的象征意象。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日为阳,月为阴;男性为阳,女性为阴。它指向一个曾经存在,但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后来被父系氏族社会放逐的母系社会。相对于当时那战乱频繁,礼教森严的社会,月亮所代表的母系社会理想。

2.月亮的基本象征意义之二;月亮时晦时明,时圆时缺,周而复始,它既是运动的代表,又是永恒的象征,于是它总是引导人们对生生不已的哲学精神的礼赞,也启示人们对宇宙永恒的思考,激发人们宏大的天问意识和人生喟叹。

3、映照在中国人心灵世界里有两种不同的月亮世界:一种是神话观念中的月亮,神话的月亮是诗化的月亮,它谈泊静温空寂通脱给中国的古典艺术以深刻的象征启示;一种是科学本体的月亮它盈亏变化,时晦时明,启迪着中国的科学与智慧。因而月亮可以有很广泛的衍生意:

(1)思乡或相思:在月亮意象中反映着古代文人寻找母亲世界、寻找精神家园、恢复世界的和谐统一的心理,反映在古典诗词里常常表现出望月思乡的主题,旧梦重温的情思,月亮是昭然于天际凝然不动的乡愁,诗人怀念家园、父母的情思,常寄托于明月的传递。当孤臣浪子云游天涯之际总是把明月与故乡联系在一起,明月成为启动乡愁、寄托相思、返归家园的神秘象征物。这不正标志着在人们意识的深层,月亮总是母亲社会温馨与和谐的象征,因而每当入人们浪迹天涯心灵孤寂之时,月亮便成为家园的寄托精神的寄托了;月亮牵系着相思的心灵,缩短着时空的距离,这样又引发了旦古一月两地相思和思乡的主题。

(2)月亮反映着古代诗人骚客孤独与寂寞的心态,反映着失意者寻求慰藉与解脱的心理。

(3)月亮的永恒和盈虚的循环变化,让人想到时间和宇宙中事物在正反两面之间的辩证发展。月亮作为一种象征形式,它唤起了人们苍茫持渺的宇宙意识和历史意识,唤起了具有广大空间的人生喟叹,触动着悠远荒古的文化原始意象,因此月亮意象的出现总伴随着阔大苍凉的宇宙空间、浩渺悲壮的天问意识相雄浑高古的审美境界。

(4)月亮作为一种永恒与自然的象征它又成为士大夫逃避纷纭的现实苦难、超群拔俗、笑傲山林的人格化身,在否定了现实的功利的人生目的和道德之后,月亮就成为一种飘逸的风范。诗得意象自生光——古典诗词中的意象浅谈

一、画竹巧喻三形异

——表象、意象、意境

好的诗词是形象思维的产物。写诗填词就是借助于观察、联想和想象形成表象、意象,进而把意象组成意境,创造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的过程。其中观察、联想和想象属于思维过程,表象、意象、意境则是思维的对象和产物。写出的诗词又是由语言文字组成的句子、篇章。所以必须先交代一下表象、意象、语言和意境的关系。

关于表象、意象、意境的区别和联系,可以通过郑板桥的一段话来加以粗略的说明。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雾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忽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题画:竹》)

这是对绘画过程的概括,也可以说是对形象思维过程的概括。

这里的“眼中之竹”就是“表象”,“胸中之竹”就是“意象”,“手中之竹”则是组织意象、形成“意境”、构成作品的过程。

“表象”是指感知过的事物留在头脑中的形象,是人们通过感知活动获得的关于事物的表面形象(包括

事物的形状、颜色、大小、声音、气味、味道、软硬等特征,也就是我国古人称之为“象”的东西),它形成于感觉知觉过程中,保存在大脑里。表象虽然也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像,但基本上还是对客观事物外在形象的摹写,可以说是事物的客观形象。古典诗词意境

意象是指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形象(或说是指经作者运思而成寓意深刻的形象)。它已不单是事物的客观形象,而是蕴含着主体思想情感的形象。譬如,郑板桥胸中之竹,已不是一般竹子的形象,而是一种坚强挺拔、不畏风雨严寒、不向恶势力低头的形象。当竹子的形象被赋予这样品格的时候,它已变成了一种意象。类似的,老虎的形象,成为力量、勇猛的象征,松树的形象,代表着长寿或坚强,鸟的形象代表吉祥、忠贞、爱情,如此等等。简言之,意象是“意”和“象”的融合。 “意”是作为主体的人所体验的或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包括人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情感体验、思想颖悟以及审美感受,简单地说就是作者以及读者的 “情”、“理”、“美”。“象”是作品描述的物或事,准确地说是事物的形象。是寄予着、表达了作者的“情”、“理”、“美”又能引发读者“情”、“理”、“美”的形象。“意”是主体,“象”是载体。美为什么也是意象的重要内涵呢?意象中之所以有美,一方面是因为么美感也是一种主观情感,另一方面还因为意象属于艺术所特有的范畴。艺术作品总要通过意象来体现作者的主观世界的,而艺术是绝对离不开美的。不美的作品不能称之为艺术品。哪怕是揭露丑恶的作品,其表现形式也应是美的,也能使人获得美的感受。诗歌是一种艺术,诗歌也体现着美,体现着人的美感。诗歌的美,既体现在它的形式上、节奏上,更体现在它的意象和意境中。

意象可分为自然意象和社会意象。自然意象以自然景物为象,包括日月山川、花草树木、鸟兽鱼虫、风雨阴晴等等。社会意象以社会现象为象,包括人类社会的各种事物、人物和人类生活景象,以及作为人类社会生活曲折反映的神仙鬼怪的景象等。

诗歌中意象是使用语言来表现的。这种语言不同于一般性的语言,可称之为意象性的语言。意象性语言是一种具有形象性、概括性、典型性、象征拟喻性的语言。诗歌中,许多词汇如:明月、江水、青松、翠竹、晚照、晴空、来鸿、去雁,宿鸟、鸣虫、三尺剑、六钧弓、清暑殿、广寒宫。两岸晓烟杨柳绿、春雨杏花红、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等等,都是意象性的语言,也可说是意象。在这里,语言是意象的物质外壳,意象是语言的内涵。

诗人写诗,常运用意象性的语言,构建某种意境,表达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其中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凫雁满回塘”等都是意象,尤其是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更是把六种形象性的词语:鸡声、茅店、月、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并列在一起,这些词语描述的形象,已不再只是事物的客观物象,而是融入了作者凄凉悲怆体验的意象了。诗人正是利用这些意象的组合,构成一种“道路辛苦、羁旅愁思”的意境。

意境是什么?意象和意境的关系如何呢?说法不一。有的把它和意象混为一谈,有的又把它说得太玄。从字面分析,这里的“意”指的还是主观的思想情感,是一首诗蕴含的思想情感的总和。这种总和,不只是诗中各个意象所含之意的相加的总和,而是由这些意象的结合而产生的意的升华。它既在象内,也在象外。它不只是包括作者的思想情感,也应该包括由作品引起的读者的思想情感。如果一篇作品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便不能说是构成什么了意境,如果一篇作品不能引起读者的遐想,也算不了有什么深刻的意境。这里的“境”,指的是境界、或者说是氛围。因此是否可以说,诗歌的意境是由意象组成的全篇作品所构成的体现了作者情思、并留下想象空间、能触发读者某种情思的艺术境界(或氛围)。

当然说它是艺术境界、艺术氛围,仍然是模糊的、笼统的,可似乎也只能这么笼统地说。我们平常讲的某首诗词很有“意味”、很有“韵味”或者说“蕴味很深”,这里的 “意味”、“韵味”和“蕴味”其实指的就是意境。用一个“味”字来概括,说明它属于一种体验。体验这种东西往往是无法具体说清的,只能使用境界、氛围这样的词。氛围又是什么,是气氛,是情调。我们说某某诗雄浑壮阔,激人奋进,某某诗情调暗淡渺茫,使人若有所失,这说得就是意境。再具体恐怕就不容易了。所以有人说,诗歌的意境是悟性的东西,也只有靠悟性才能把握。

关于意境和意象的关系,如果简单地说:意象是诗歌艺术的基本单位,而意境则是指全篇作品所铸造的整体艺术境界;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而意境则是意象迭加、组合的总和和升华。

有的诗的意境可以只由一个意象构成,如:于谦的《咏石灰》:“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诗中只有石灰这么一个中心意象。

有的诗的意境可能由多个意象构成。如如: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中则有月、乌、霜、天、江枫、渔火、姑苏城、寒山寺、钟声、客船等

多个意象,由多个意象组成的意象群来承载诗的情思。

如果稍微深入一点的话,则以下的说法,可供参考:

“意象是以象寓意的艺术形象,意境是由那寓意之象生发出来的艺术氛围。”

“意象与意境可以说是分别属于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意象诉诸人的视听等感官,意境则直接诉诸人的心灵,是人的五官无法感知,也是科学仪器无法检测到的。”

“有形的意象生发出无形的意境,无形的意境是依赖有形的意象而存在的。"一叶落知天下秋",秋天的意境应该是包括了落叶的意象及其四周弥漫的秋意的"实与虚的统一,显与隐的统一,有限与无限的统一"”

“从意象的立场看,意境是附属于意象的,只是由意象衍生出来的一种艺术氛围,只是意象的一种属性。在诗的意、象、言三要素中,意境并没有自己的独立地位。但是,如果以意境作为诗的艺术创造的终极目标,意象则只是营造意境的手段和材料而已。”(以上四段均系毛翰先生之语)

“{意象走向意境,是从有限走向无限,从形而下的外观走向形而上的感悟;意境不能离开意象而独立存在。”

“意象与意境比较,相同点是两者都是主观的情、意与客观的景、象的结合。不同的是,意境的范围比较大,它是主观情意与外在物象的整体性的融合,是一个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是一种虚实相生的结构。不少意境由若干个“空间”构成,如宗白华所说:“艺术意境不是单层的平面的自然的再现,而是一个境界层深的创构。”(《中国艺术意境之再生》)而意象不过是构成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它可以是单个的、平面的。” (这两段摘自张亚新的《古诗词的解读、鉴赏与教学讲授提纲》)

“意境与意象是相通的,意境以意象的存在为前提。二者均是主体与物象碰撞时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都要求主客、物我、情景之间的谐调、浑契。这是意象与意境的一致性。

然而二者毕竟不属同一层次的概念,其主要区别在于:

首先,二者所达到的层次、深度不同。意象主要讲的是审美的广度,意境则主要就审美的深度而言,意境深邃,意象广阔。

其次,意境是意象的升华,它是主体心灵突破了意象的域限所再造的一个虚空、灵奇的审美境界。从,但又必须超越意象方能达到;意象以个别、特殊为特征形态,意境则通向一般,有普遍性。”(某网站的《美学》笔记:第五章 艺术论,作者不详。)

本文重点在谈诗歌中的意象,对意象与意境的关系,不拟深入论述。

二、 做菜全凭五味香

——意象在诗歌中的地位和作用

有人说意象是诗的细胞,营造意象是创造诗歌的核心。我不想把问题说得那么绝对,但对于中国古典诗词来说,意象的地位确实十分重要。

从意境和意象的关系看,意境是以意象的存在为前提的,意境只是由意象衍生出来的一种艺术氛围,是意象的升华。所以,没有意象或没有好的意象,就不可能营造出好的意境,也就不可能形成好的诗篇来。特别是中国古典诗词,所有好的名篇,都营造了好的意象。

有的诗整首就是一个中心意象。如于谦的《咏石灰》。从全诗看来,每句说的都是石灰,但于谦把他所推崇的人的品格赋予给石灰,使石灰成了不畏磨难、坚持清白操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典型意象,因而使这首诗成为一首好诗。有的诗则营造了多个意象,组成一个意象群。如张继的《枫桥夜泊》。诗人的情思是由月、乌、霜、天、江枫、渔火等意象群或意象串来承载的。

关于意象入诗的情况,可以从自然界的景物和社会的人事两方面来说。

以自然界的景物作为意象的,如那些托物言志、寄景抒情的诗。这类诗的意象入诗,大致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通篇都是意象的铺陈,无一语直陈作者的情思,诗人情思完全寄寓于意象之中或偶有一语作为暗示。如张继的这首《枫桥夜泊》就只有一个“愁”字,透露着诗的主题,或乡愁,或人生怅惘和迷茫。而斛律金《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罩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通篇都是对草原风光的描绘,但在这个描述中,寄寓着一位北国诗人对家乡的热爱和依恋之情。再看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从字面是看是写一段行程,水流急,船行快,实质是在表现心情的轻松和愉悦。

另一种是意象铺陈与直述题旨并存。如李白的《静夜思》:“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又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类诗较多。其中有的意象铺陈多些,有的直陈多些。

把社会中的人和事作为诗词意象的情况,大致可以分为营造事象和营造人象两类。这也是个很笼统的分法。因为人和事有时是很难分的。

不少叙事诗、咏史诗都营造了具有典型意义的事象,如杜甫的《石壕吏》,白居易的《长恨歌》。以《石壕吏》来说,该诗叙述了一个官府抓丁的事件。诗中通过一个家庭里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等具体意象,营造了一个民不聊生的社会大意象。表面看这首诗完全是客观描述,其实蕴藏着诗人强烈的情感。

以人物意象为主的诗,如 [唐]张乔的《河湟旧卒》:“少年随将讨河湟,头白时清返故乡。十万汉军零落尽,独吹边曲向残阳。” 一个累经沙场九死一生的退伍老兵的凄凉晚景,寄寓了无尽的家国和人生之慨。柳宗元的《渔翁》:“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这首诗虽然营造了几处自然意象,其实主体意象确是渔翁。喻守真编注的《唐诗三百首详析》说这首诗的“主旨在写景”,不能苟同。

再如王建的《新嫁娘词》:“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通过一件小事,用短短20个字,营造了一个活灵活现的新嫁娘的形象。回味这首诗又似乎不只是说新娘,其含义也许更深远,说她是一个初入社会对一切情形还不大熟悉的人的象征,也未尝不可。所以这位新娘的形象,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表象,而是一个富有含义的意象。

还有一种是诗人直陈个人经历、情思或感受的诗。这类诗歌许多也都有意象的营造。如陆游的《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班。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首诗不仅营造了“楼船夜雪”、“铁马秋风”、“塞上长城”、“镜中衰鬓”等意象,而且由这些意象群织成作者本人这个大意象,抒发了诗人饱经沧桑、大志难成的愤懑。

我国古代的诗论很强调象在诗中的地位,有的甚至把有意无象视为大忌。这虽然有点绝对,但也说明缺乏意象的直白,不大容易写出好诗来。如某刊物发表过一首诗一首题为《勤奋》的诗:“天才与勤奋作伴,成功与刻苦相连;不要期待幸运,也不要坐等明天。听天由命,是懒惰者的信条,把握人生,是勤奋者的箴言。”(此例见王玉琴的《意象,诗歌写作的焦点》)。(此例见王玉琴的《意象,诗歌写作的焦点》)。全诗都是直白,没有一个意象。如果说是格言还不错,如果说是诗,则实在不怎么高明。还有人引用了这样的诗:“但愿全世界只有一块黄金,它偏偏落在我的手心,—–但愿历史只有一把权利的椅子,它微笑着向我走近。”这也是明白无误的直白,如果勉强把“黄金”、“椅子”算作是意象的话,也是融合着极端自私卑下情感的坏意象,假如这也叫诗,只能说是坏诗。

有意无象不容易写写出好诗来,同样有象无意也不容易写出好诗来。比如那首颇有名的“江山一笼统,井口一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的“咏雪”,就是有象无意。因为作者叫张打油,所以叫打油诗。我们有时也把自己的诗叫“打油诗”,那是自谦,用“打油诗”表示水平不高。说打油诗水平不高,不仅因为它不讲平仄,主要因为它有象无意(或有意无象)。

也有人不同意这个观点,他们认为有不少写景的名诗可以说是有象无意的。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杜甫的《绝句》之一“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这两首确是写景的名诗,但我认为绝不是只有象而没有意的诗。最起码是有美感,是审美情感的抒发,也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是诗人刻意营造的。怎么能说是有象无意呢?

所以我认为写诗最重要的是营造意象,尤其是学写古典诗词体的诗,首先要在营造意象上下功夫。意象在诗中,起什么作用呢?

(一)情景交融、引人入胜

诗歌是要言情表意的,而言表的形式则是景象。情意是内含,景象是外在表现。诗词创作,必须正确处理情与景、意与象的关系。尽量避免有意无象、有情无景,也尽量避免有象无意、有景无情,努力做到意象相兼、情景交融。只有意象相兼、情景交融的作品,才有魅力,才能使人赏心悦目。意象这个东西,正是意与象相兼,情与景交融的东西。营造出好的意象,就能使作品情景交融、引人入胜。

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是一首怀古诗,其情意是对历史沧桑的感叹。我们写咏史诗,往往容易流入议论过于直露的弊病。而《乌衣巷》这首诗,把“朱雀桥”与“野草丛生”、“乌衣巷”与“夕阳残照”、“王谢庭前燕”与“寻常百姓家”这些意象构成对比关系,在极短的篇幅内,融入了宏大深沉的历史内涵。确实称得上是一篇意象相兼、情景交融的佳作。这比直说“谢安王导今何在,富贵荣华难久长”之类的直白,给人的感染力要大多了。

【篇五】古典诗词意境

古诗中形象,意境和意象的区别

古诗中形象,意境和意象的区别

一 形象和意象

形象是诗歌的基础,没有形象诗歌就没有办法表情达意。感受、理解、分析形象,是鉴赏诗歌的第一步。诗歌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和自然形象。其中人物形象又有两种,一是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二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如《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的形象,《江雪》中渔翁的形象,《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周瑜的形象。自然形象指各种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象和人工景象,日月风云、湖光山色、田园桑麻、楼台城郭等等。

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也就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形象。

意象分为传统意象和非传统意象。传统意象就是寄托着特定情感的形象,较常见的传统意象有松、竹、梅、兰、菊、杨柳、鸿雁、子规、蝉、羌笛、芦管、霜月、浮云、东篱等。传统意象积累了深厚的象征意蕴,在鉴赏中如果挖掘出这些象征意蕴就不难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例如,“羌笛”往往寄寓着别意和乡情;“杨柳”往往表示挽留的情意,送别的不舍,思乡的缠绵。非传统意象是一些形象只在特定的语言环境,特定的诗歌中表达一定的情感。例如曹植的《七步诗》中用豆萁比喻曹丕,用豆子比喻曹植,含蓄地指出了曹丕对同胞兄弟的迫害。豆萁和豆子这两个形象只在这首诗中有这样的比喻意,所以它们属于非传统意象;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用葡萄美酒、夜光杯、马上弹琵琶这三个美好形象衬托战事的悲壮,这三个形象只在这首诗中有这样的寓意,所以它们也属于非传统意象。

形象,无论是个体形象还是整体形象都是有特点的,而形象的特点又是通过诗歌中的意象或意象群分析出来的。例如,李白的《将进酒》中黄河水、白发青丝、钟鼓馔玉、五花马、千金裘、万古愁等意象共同表现了诗人淡于富贵、傲视圣贤、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形象特点;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十余亩方宅、八九间草屋、榆柳、桃李、狗吠、鸡鸣等意象描绘出了山村风景这一整体形象的清新、恬静、纯朴。

诗人是聪明的,他们往往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所以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冲,才能把握诗歌中形象的特点,读懂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虽然高考设题一般不直接考察学生领悟作品形象和意象的能力,但是我们阅读鉴赏,应该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

二 古诗中意境和意象的区别?

意象和意境是诗家写诗、评论家评诗经常用到的两个术语,也是我们欣赏古诗词时必须要掌握的两个的重点,更是要分辨的两个难点。比如全国语文高考卷曾考过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一诗:“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折柳”在这首诗里就是一个意象,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指曲名,即一支汉乐府古曲《折杨柳》,此曲抒写的是离别行旅之苦。二是指一种习俗,一个场景,一种情绪,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

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在古诗词学习和鉴赏中,类似“折柳”的意象还很多。下面谈谈有关意象和意境问题。

意象

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即诗中的形象,它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括诗中所写的景和物,还包含了作者的情思。诗歌意象因物象的不同,有的是景,有的是物;有的是事,有的是人;有的是单一的,有的是多个的。

如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词人的怅惘心境正是由“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等意象来表达的。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由“竹林”、“孤琴”、“长啸”、“明月”等构成了清幽绝俗的意境。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江花”、“江水”两个意象就足以说明白居易的快乐生活。再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通过“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就能知道所传达出来的是伤别情怀。

意境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诗歌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的选择只是第一步,是诗的基础;组合意象创造出“意与境谐”的诗的艺术境界才是目的。意境与意象在本质上有一定的联系,它们都是主观与客观统一的产物,都是情与物的结合体。但它们又有区别:从形式上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

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有如下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这些意象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融情于境的画面: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念,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立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送别友人的深情挚意。字面上句句写景,实际上句句都在抒情,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再如贺铸《青玉案》中“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三个意象组成一个整体,艺术地回答了“试问闲愁都几许?”它不是三个意象的简单相加,而是形成了一个感人的艺术境界:闲愁像无边无际的如烟青草,似狂飞乱舞的满城飞絮,若凄清迷茫的黄梅时雨。

一般来说,诗像不像诗,有无诗味,主要看意象;诗美不美,有无意蕴,主要则看意境。由诗味到诗美,实际上就是由意象到意境的挖掘过程。离开了意象,就无以谈意境。因此,在诗词中,起点是意象,终点却是意境。

常见意象的寓意

古诗中的意象,一般有相对固定的寓意,如“梅”是“孤独”、“寂寞”、“孤芳自赏”、“高洁伟岸”的代名词;“蝉”是“惜时光”、“痛别离”、“苦远游”、“感身世”的同义语。

【花草树木类】

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

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

菊:隐逸,高洁,脱俗

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

兰:高洁

牡丹:富贵美好

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

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

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

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

松柏:傲岸,坚强,生命力

竹:气节,积极向上

梧桐:凄苦

柳:送别,伤感,春天的美好

【飞禽走兽类】

子规:悲惨凄恻

猿猴:哀伤凄厉

鸿鹄:理想追求

鱼:自由惬意

(孤)雁:孤独思乡消息

鹰:刚劲,自由,事业的成功

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

(瘦)马:奔腾,追求,漂泊

乌鸦:小人,俗客,庸夫

沙鸥:飘零,伤感

【风霜雨雪类】

海:辽阔,力量,气势

海浪:人生的起伏

海浪的汹涌:人生的凶险,江湖的诡谲

江水:时光的流逝

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

小雨:春景,希望,生机

暴雨:残酷,热情

春风:旷达,欢愉,希望

东风:春天,美好

西风:落寞,惆怅,衰败

狂风:作乱

霜:人生易老,社会环境恶劣

雪:纯洁美好,环境的恶劣

露:人生短促,生命易逝

云:游子,飘泊

天阴:压抑,愁苦,寂寞

天晴:欢愉,光明

古典诗词意境

【颜色器物类】

白:纯洁无瑕,丧事

红:热情奔放,青春,喜事

绿:希望,活力,和平

蓝:高雅,忧郁

黄:温暖,平和

紫:高贵,神秘

黑:黑暗,绝望,庄重,神秘

玉:高洁脱俗

珍珠:美丽无瑕

簪缨(冠):官位,名望

【其它类】

酒:欢悦,得意,失意,愁苦

英雄:追慕,自愧,自叹

小人:鄙夷,明志,自省,鞭挞

古迹:怀旧,明志,昔盛今衰(国家),衰败萧条

破晓:初现希望

深夜:愁思,怀旧

乡村:思归,厌俗,田园风光,生活气息,纯朴美好,安逸宁静草原:辽阔,人的胸襟

城市(市井):繁荣热闹,富贵奢华

仙境:飘逸美妙,洁净,忘尘,厌俗

月亮:人生的圆满、缺憾思乡思亲

朝阳:希望,朝气,活力

夕阳:失落,消沉,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人生或事物

正午:热烈,热情奔放,恶势力对社会、对人的摧残

天地:人类的渺小,人生的短暂,心胸的广阔,情感的孤独

【篇六】古典诗词意境

我国古典诗词意境优美

谈谈中考语文诗文鉴赏题的解题技巧

诗文鉴赏是中考必出的试题,对古典诗文和现代诗歌的赏析有利于考察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也起到积极作用,但大多考生对此无所适从。要做好这类题,不防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思考:

一、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和诗歌创作的历史背景,分析诗中形象,触摸诗人心灵。

所谓“文如其人”每一诗人作家,他的作品都体现自我风格,如宋词之中有豪放、婉约之分,唐诗有浪漫与现实之别,学生也知婉约以柳永、李清照为代表,柳词主写离情别绪,缠绵悱恻,李词含蓄清新,了解这一特点,将为解题提供一个捷径。

诗作者反映社会生活是通过具体形象,抒发内心感受的。“言在此而意在彼”。因此鉴赏时,就要在诗歌的具体形象创造氛围中,寻找作者潜在的情感。例如:舒婷《致橡树》,作者以橡树和木棉树两种高大壮美的乔木象征男性美和女性美,用它们比邻而居,并肩站立的形象来象征男女之间的理想爱情。恰如其分地展开想像的翅膀,多方延伸,扣住诗人的心境,展开想像。

诗歌本身就是一种特别富有想像和联想的文学样式。它“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在疏通诗句大意后,借助联想和想像,找出背后的深层意蕴。例如顾城《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黑夜”和“黑色的眼睛”给人无限想像空间。结合时代背景,发挥想像功效,我们就可以领悟诗句的深意。“黑夜”象征空前浩劫,“黑色的眼睛”指被黑夜欺骗而后觉悟的眼睛,进而去追求光明。

二、仔细揣摩诗歌中最能体现主题的关键诗句的含义,针对不同类型的古诗词鉴赏题我们应用不同方法解答。

⑴客观题解题技巧。

客观题即选择题,它包括判断、赏析型等子题型,判断选择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看是否曲解原意,张冠李戴,命题人有时故意扩大原意,往往把部分说成整体,把特殊说成一般,把动态(景)说成静态(景),反之亦然。②看是否随意引申、任意拔高或贬低,命题人往往利用学生的思维定势,把浅显易明的道理表述得深奥莫测,或故意添加一些本不属于诗歌的内容或故意漏掉一些相关内容,或故意拔高(贬低)诗歌内涵。③看是否以假乱真,鱼目混珠。命题人往往把正误表述内容糅合在一起,并用表示否定或肯定判断的词作结,如“不”、“是”、“都”。④看是否无中生有,横生枝节,备选项的表述结论,在诗中找不到佐证材料,找不到根据。⑤看是否以偏概全,故意反说,将某句诗的特点说成是全诗的特点,将委婉含蓄说成直抒胸臆,把视觉说成听觉……

⑵主观解题技巧

主观题包括填空、简答、品述等子题型,在概括填空、简答、品味分析表述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从关键词语上着手,如抓住诗句中的动词、色彩词的含义和作用,去品味赏析作答。②从关键诗句(主旨句、情感句、述志句)上着手,分析概括,推断答题的切入点。③从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和表达方式(白描、议论)着手,分析其含义,探究其作用。④从作品、作家的相关背景资料入手,准确把握作品的主旨、作者的情感、诗句的原意。⑤从诗歌所写的

具体内容入手,把握各类诗歌的思想内容。(如送别诗、怀古诗、爱国诗、哲理诗、咏物诗等。应依据各自的类属提取概括各自所表现的思想情感。) ⑶诗歌分析题解题技巧。古典诗词意境

①体味诗歌的遣词,应从诗歌语言的表述的内容方面来考虑用词的精妙之处。②体味诗歌的意象(意境):所谓“意”,就是作者的主观情思;所谓“象”就是诗中的自然景物、生活画面,即意中有景,景中有意。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想像和联想把握诗歌所抒写的情怀。③体味试题的要求,把握解答的切入点,把握试题的侧重点。另外,要借助注释、作家的生平经历、自身的知识储备和业已形成的能力,仔细诵读,品味所给的诗词曲,找出答题的角度,在反复比较、辨析的基础上,推断所求的答案。

总之,中考诗文鉴赏题,思辨能力要求高,仅靠解题技巧还不能做到万事具备,它不是万能钥匙,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只是经验总结。要想成功作答,还要靠在日常生活学习中,不断的诵读品味诗文,注意知识迁移,运用求异发散思维,从小处着手,多看多练,才能铸就解题辉煌。

【篇七】古典诗词意境

浅谈古典诗词中的意境美

浅谈古典诗词中的意境美

【内容摘要】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中的瑰宝,千百年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与古人在追求古典诗词的意境美方面做出的巨大努力是密不可分。因为,意境美是中国古典诗词所追求的最高艺术标准,是决定一首诗好坏的的关键。诗词只有达到美的至境——意境美,才能给人以真正的美感。“意境”所涉及到的领域或范围是很广泛的,音乐、戏剧、美术、体育、绘画、文学等等很多方面都有其自身的意境美感,意境美具体体现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境美是反复的,多方面的和异常丰富的。

【关键词】古典诗词;意境美;情景交融;含蓄;动态;虚实结合

【正文】

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中的瑰宝,千百年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与古人在追求古典诗词的意境美方面做出的巨大努力是密不可分。因为,意境美是中国古典诗词所追求的最高艺术标准,是决定一首诗好坏的的关键。诗词只有达到美的至境——意境美,才能给人以真正的美感。“意境”所涉及到的领域或范围是很广泛的,音乐、戏剧、美术、体育、绘画、文学等等很多方面都有其自身的意境美感,意境美具体体现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境美是反复的,多方面的和异常丰富的。本文结合诗人创造意境的艺术经验,探索古典诗歌表现出来的意境美。

一、意境定义的界定

意境是中国文艺理论和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代表着一种重要的审美形态。刘禹锡曾经对意境下了一个比较贴切的最基本的定义——“境生于象外”,也就是说,意境是一种情景交融的“象”,但它又是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无限延伸的“象”。司空图进一步指出“思与境偕”,标举意境的“象外之象”、“味外之旨”。这些古代学者对意境的认识都被后来的学者很好地继承下来。 象“境生于象外、意外之象、味外之旨”都是经典的看法,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但是我们还是要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给它下一个确切的定义。 意境的概念虽然众说纷纭,难以形成比较统一的看法,但归结起来,主要有两点。一是认为意境客观地存在于文学作品之中。比如《辞海》就是这样给意境下定义的,“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能使欣赏者通过想

1,也就是说,意境是作者的主观情感象和联想,如身临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

和作品中的生活图景共同构建的一种艺术境界,使读者能够进入到作品中,受到感染。二是把意境看做是人在接触审美对象时所形成的一种“心像”。比如清代的文学家梁启超,当代的美学家朱立元就持这种观点。《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则认为构思规律的奥妙在于“神与物游”,即作家的主观精神与客观物境的契合交融;从唐朝开始,最初把意境作为一个美学范畴提出来的是王昌龄,在他的《诗格》中说道: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物境一: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情境二: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

2 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思,深得其情。意境三: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王昌龄所说的“物境”是指形似;“情境”是指传情;“意境”实际上是指表意。

如果我们把这两种观点加以综合的话,意境的概念就应该这样界定:作家把自己的主观情感赋予一定的艺术形象,使读者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和情感体

验,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在头脑中形成一种特有的“境象”。

二、意境的构成

(一)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是古诗词意境创造的形象特征。王国维说: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景曰情,然而,情感的表达是要靠景物来显示的,抒情作品具有一种对画面美的依赖性。它的艺术形象一方面,具有艾略持所说的:“如画性”是一种生动的直观;另一方面这种形象又是一种情感的载体。这种"如画性"与情感的载体的有机结合,就是所谓的"情景交融"。南宋文论家范唏交在《对床夜语》中首先提出这个概念。他说:"情景交融而莫分也。"清人王夫之对此论述更为精要,他说:"不能作景语,又何能作情语耶?"这是强调情对景的依赖关系。又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融,荣悴之迎,互藏其宅"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这是描述情与景的辩证关系和意境中的艺术形象的情景交融的状态。

晚唐花间词派代表作家温庭筠的《梦江南》(梳洗罢)堪称是情深景真的优秀作品。让我们来品味一下这种神韵之美。

梦江南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干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这是一首写离情愁思之词。一个女子,清早梳妆打扮,倚靠栏杆,眺望江面,期待着爱人的帆船归来。然而从早晨到日暮。千帆过尽,始终不见爱人踪影,因而"肠断白蘋洲。“过尽干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是写景抒情,生动含蓄地刻划出了思妇对爱人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过尽千帆,可见思妇望江时间过长。她独倚江楼眼望江面对每一只船都寄予了深切的厚望。希望朝思暮想的爱人正在那驶过来的某一只小船上,但热切的希望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过尽千帆皆不是“皆不是”三个字包含了多少情思。有焦灼而又充满希望的等待,有失望苦恼的无奈,其情之深之真,可想而知。不言相思而相思之情毕现。”斜晖脉脉水悠悠"境界扩大,于广阔的画面之中包蕴了丰富的内容。千帆过后,不见爱人,看帆徒使人伤感,不看也罢,她把目光投向那水天相接的远处,但见一抹斜阳静静地照着江面,江水无语东流。面对此景,“此时无声胜有声”,主人公孤独寂寞之感便真切呈现于读者眼前。 (二)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味外之旨,韵外之致

“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妙,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此言极是。文学作品创造的意象总是有限的,我们要通过这有限的意象激发出读者更多更丰富的想象,这就像中国的水墨画一样,它不像西洋画那样细致地去描绘事物,而是通过简单几笔的勾勒给欣赏者留下更大的想象空间,这就是留白——一种非常高超的绘画技巧。具体到古代文学作品中意象的构造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以柳宗元的《江雪》具体分析:“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的开头两句虽不见“雪”字,可句句见雪。雪覆盖了大大小小的山川,看不到飞鸟的影子;所有的道路都静默在雪下,也看不到人行走的踪迹。由此营造出一个广袤无垠、万籁俱寂的背景,白雪苍茫的大片布白幻化出的是酷寒冰冷的情调。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中,这样的情调里,凸显出寒江之上孤舟之中一个披蓑戴笠垂钓的老翁形象。于是老翁的超然,老翁的孤傲,老翁的凛然而不可犯,立时跃然纸上。冰天雪地,老翁在钓什么?是在钓一种孤独、一种寂寞,还是孤守着自己的精神家园,钓一种理想、一种愿望?抑或是在钓雪寒过后的整个春天?其意境绮丽而空灵,韵味含蓄而隽永,意蕴深邃而悠远,堪称千古绝“钓”。

三、意境的美学特征

古典诗词意境

(一)含蓄的美

古典诗词意境

中国人一直以来崇尚委婉含蓄,忌浅露直白,认为作品必须含蓄委婉,才能达到意味无穷的效果。《文心雕龙》提出:“隐义以藏用”;“精义曲隐,无伤其证言,微辞婉晦,不害其

体要。 ”

司空图就曾设专节论含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难,弱不堪优。是有真宰,

3这段话与之沉浮。如渌满酒,花时返秋。悠悠空尘,忽忽海沤。 浅深聚散,万取一收。”○

重在“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这八个字。至于“如渌满酒,花时返秋,悠悠空尘,忽忽海沤”这一连串四个比喻性形象,都是在描绘“含蓄”在作品意境中的状态。此处“风流”指文采,风采。 “一字”指语言。“不著一字”乃夸饰之辞,并非说“不用一个字”“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就是:不靠语言文字就可以获得文采。这正是强调作品要含蓄,要委婉,要言之不尽。最后的结句:“浅深聚散,万取一收”,意谓“含蓄”得淡薄或深厚,产生或消失,都服从于作品中心思想的需要,做到以一驱万,用中心思想统帅其他。

这一古典美学传统在诗词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杜甫《绝句六首》其六:“江动月移石,溪虚云傍花。鸟栖只故道,帆过宿谁家。”这首诗虽然描写得简明扼要,但是抒写“不尽”,留有余味,营造出了含蓄委婉的意境美。“鸟栖只故道,帆过宿谁家”,看似单纯的写景,其实是在含蓄的描写中,寄予了微妙深远的联想。把怀念故乡之情和人生的漂泊感展示得淋漓尽致。而元稹的《行宫》:“寂寥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平实的语句,却有丰富的概括力和想象力。“古行宫”、“宫花”、“白头宫女”、“闲坐”这些意象含蓄地表现出了宫女青春已去,红颜憔悴,闲坐无聊,只有谈论往事,此情此景,无一不表达了宫女的哀怨之情,但却非常含蓄委婉。

苏轼的《蝶恋花》更是充分体现了委婉含蓄的诗意境界: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花褪,杏小,燕飞,水绿,柳絮飘飞,芳草遍地,墙篱,秋千,佳人,行人,笑语”,全词貌似一幅游春图,但却是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邃思考。暮春的自然界,花败飘落,柳絮轻飞四散,芳草滋生,表现出诗人的彷徨迷惑。而“佳人”与“行人”,一个年轻,一个年老,一个墙内,一个墙外,一个天真无邪,没有烦恼,快乐的享受生命,一个胸怀天下,却踌躇满志,满腹的苦衷,就在词的深远境界中,纯粹偶然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情与情、情与理的矛盾深刻地反映了诗人思想与现实的矛盾,在种种矛盾的思索中产生一种漂泊的情感,表达出诗人对客观现实中美的眷恋和内心世界的矛盾苦闷,以及对人生价值与意义的探索,从而创设了诗歌委婉含蓄的高远境界,让读者久久回味,思味不止。

(二)动态的美

意境是作家对现实生活进行提炼加工后创设出的丰富的有生命的艺术空间。中国古代文论既重视动态美又讲究传神美。 皎然说“诗有七德”(《诗式》),其五是“精神”,是说诗文要表现出事物的精神。现实生活是生生不息,始终处在变化之中的,所以,意境也要体现出这种精神来,让读者真正入境,感受到一种动态的美。比如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首诗的意境十分优美,描写秋日傍晚雨后的山村风光。随意挥写,语出自然。在这首诗里,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流动的声响,浣纱归来的女孩子们在竹林里的笑声,小渔船缓缓穿过荷花的情态,都和谐完美地交织在一起,像是一幅清新秀丽的有声画,又像是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曲。从“空山”、“明月”、“翠松”、“清泉”、“浣女”、“渔舟”等意象组成的秋夜图中,我们仿佛呼吸到了雨后清新的空气,听到了诗人希望远离俗尘、回归乡村质朴生活的心语。清新、明净的暮秋意境,令人有心胸荡涤之感。整首诗意境优美,展现出一幅流动的画面,使读者有如身临其境。

再如《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 。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寒秋时节,山色变得越来越苍翠,溪水却日复一日潺潺流淌;日近黄昏,诗人拄杖立于柴门之外,聆听暮蝉的鸣叫;渡头上夕阳

正要落入水中,村庄里一股炊烟徐徐升起;这时醉酒的朋友来了,在我面前狂歌。寒山、秋水,一动一静;落日、孤烟,一上一下;倚仗听蝉的老人、醉酒的朋友,一个悠闲、一个不羁;再配上山涧溪流 的水声,暮蝉的鸣叫声,醉酒人的狂歌声……这不光是一幅静谧优美的山水田园图,更是一部有声有色的电影。意境闲适、率性、有趣,浑然一体。这些都是意境展现出来的动态的美。

(三)虚实结合的美

意境必须虚实结合,因为无论作者有怎样的生花妙笔,毕竟只能绘景于万一,更多的需要读者去想象。再说,即使真能把所有的景物、情感都流露于笔端,那么就会显得死板单调,读者就没有了自己想象的空间。另外并非所有意境的创设都要用写实的手法来写,而且为了内容的曲折,表意的含蓄,很多时候我们都是所写之景如在目前,真实情感见于言外。那么在目前的是实景,见与言外的则是虚境。虚实结合就会创设出一种意味隽永的意境美。比如如唐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唐肃宗宝应元年(762)冬十月,唐王朝官军破贼于洛阳。次年春,杜甫正寓居在梓州(今四川三台),忽听官兵捷报,诗人欣喜若狂,写下这首生平唯一的一首欢快的诗。 它前两联写实。诗人初闻蜀中大地“收蓟北”,意味着盘踞八年的“安史之乱”老巢被摧毁,杜甫禁不住“涕泪满衣裳”!这是悲极而喜而又喜极而悲!他回头看看与自己一同饱受战乱苦难的妻子儿女,她们哪里还有愁云?遂卷起诗书,与家人同喜同乐!“收蓟北、涕泪满衣裳、却看、漫卷诗书”都是突然之间“喜欲狂”的生活真实!

后两联写虚。我们“放歌”、“纵酒”欢庆胜利,共庆失土的收复;我们焕发青春,返老还童,与年少的儿女作伴还乡,告别流离失所的生活。诗人虽然此时身在异域,思绪早已鼓翼而飞,沿着涪江入嘉陵江,穿巴峡入长江,再出巫峡至襄阳,转向洛阳还故乡。诗人回家畅想曲的节奏轻快、和谐,地点转换让人目不暇接!此时杜甫的感情,如洪峰迭起,向前奔涌,一泻千里啊!

假如没有这两句虚笔,一路实写到底,就难以表现诗人乍闻胜利消息时的喜极心情和急欲赶路返乡的愿望!此诗之所以被誉为“杜甫生平快诗”,关键之一在于虚实妙合!虚写尤不可缺,恰如王世贞《艺苑卮言》所云:“前疏者后必密,半阔者半必细,一实者一必虚。”这样整首诗虚实结合,借助想像,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使诗更具朦胧之美,深化了主题。

(四)绘画美

意境能带给人美感,还在于它通过意象或者意象的组合给读者呈现出一幅优美的图画。“诗中有画”,这是古人评诗论诗的一个标准。画是艺术品,艺术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生活是美的,画反映的生活更集中更典型也更美,用它来作标准,虽不具体,倒也概括、形象。司空图《独望》:“绿树连村暗,黄花入麦稀。远陂春草绿,犹有水禽飞。”全诗从“望”字着眼。先望见的是“绿树连村暗”,一片高大茂密的树,把整个村庄全笼罩在一片阴暗之中。再“望”村外,“黄花入麦稀”,金灿灿的油菜花开得正茂,延伸向麦田远处,渐渐稀疏。这前两句诗,颜色相对,明暗相间,且写出了渐远渐小的视觉,真可谓“诗中有画”。三四句则写“远望”,放眼望去,远方的水池边上青草绿油油的,空中还有几只 水鸟,如白色的鹭鸶,在空中上下盘飞。作者虽未写蓝天,但背景是蓝天自不待言。这就构成了一幅以蓝天为背景的地面清水、碧草,空中白色水鸟盘飞,有动有静,一片生机。一首二十个字的小诗,不啻一幅美丽的风景画。

四、结语

总之,中国古典诗词歌最突出的艺术成就是诗词中体现出的浑然天成的意境美, 意境美是中国古典诗词理论中一个核心的美学范畴, 古典诗词中深邃高雅的诗人意境让诗歌从民间走进艺术殿堂,提高了诗歌的文化品位,增强诗歌含蓄隽永的思,更能诱发人们去开掘诗歌蕴藏的美学意蕴。它通过有限表示无限,有形表示无形,实境表示虚境,使得作品更加曲折优美,给读者留下了更多想象丰富的空间,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意境美的特征。

注释:

1、○《辞海》1999缩印本第2453页

2、王昌龄《诗格》○,中国历代诗话选<一>,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38——39页 3、司空图:○《与极浦书》见《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二册第201页。

参考文献:

[1] 童庆炳。文学概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12.

[2] 禹克坤。中国诗歌的审美意境[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

[3] 李泽厚。意境杂谈[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78.

[4] 蓝华增。说意境[J].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

[5] 叶 燮。原诗[M].霍松林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古典诗词意境

[6] 宗白华。美学与境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7] 王小玲。浅谈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美[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1(1)。

[8] 司图空。司图空《诗品》今译-简析-附例[M].宁夏人民出版社,1984.6

【篇八】古典诗词意境

古典诗词意象与意境鉴赏

古典诗词意象与意境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鹧鸪天 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 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 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3、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6分)

即事

王安石

径暖草如积, 山晴花更繁。

纵横一川水, 高下数家村。

静憩鸡鸣午, 荒寻犬吠昏。

归来向人说, 疑是武陵源。

这首诗的颔联和颈链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11分)

题李世南画扇 蔡肇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

[注] ○1 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

○2 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3 瓮:这里指水瓮。

○4 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凹的地方,这里指坞。

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

5、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西 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问: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6、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问:这首山水名篇历来为人们称道,请问诗中描绘了哪些景象?这些景象又创设出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7、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余干旅舍 刘长卿

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问:本首诗描写了哪些景象,其作用是什么?

8、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 春山一路鸟空啼。

本首诗描写了哪些景象,其作用是什么?

9、阅读下边一首词,完成(1)—(2)题。

鹊桥仙 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鸣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乡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①惊残:惊醒。②故乡:即家乡。

(1)这首词“茅檐人静”等三句描写了什么景象?有什么作用?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起

谷口眷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注】①谷口,指蓝田县辋川谷口,钱起筑别墅于此,名之曰“故山草堂”。②辛夷,木兰树的花 ①前两句写出了谷口怎样的景象?写这样的景象,在全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4分)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古典诗词意境 中国古典唯美意境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