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高中作文】
【篇一】村行赏析
村行
禹偁《村行》赏析
2010-12-16 19:51:28| 分类: 高考语文专题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村行 (宋)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解释】
壑(hè):山谷。
籁(lài):古代的一种三孔管乐器,这里指山间秋声。
棠梨:即杜梨,落叶乔木。
胭脂:化妆用的红色染料。
【解析】
北宋淳化二年(991),王禹偁得罪了宋太宗,被贬为商州(今陕西商州)团练副使。商州地处陕西东南部、秦岭东段南麓,境内山清水秀,风光迷人,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会集胜游之地。白居易曾三游商州,发出了“我有商山君未见,清泉白石在胸间”的咏叹。古代文人被贬谪期间,难免情绪抑郁,但却摆脱了案牍之劳形,可以纵情流连于山水胜景之中,而偏远之地,美丽的大自然最能安顿迁客的心灵。商州的自然美景带给王禹偁极大的抚慰,他曾在《听泉》诗里自嘲说:“平生诗句是山水,谪宦方知是胜游”。时间久了,一方山水之
美也就渐渐融化在他那颗诗心里,化作人与自然相谐的动人诗篇。在王禹偁的“商山五百五十日”里,曾写下二百余首诗,占其全部诗作的三分之一,许多艺术水平较高的诗都作于此时。王禹偁的代表作《村行》便是这一时期的产物,是他与商山的自然风景进行心灵对话的艺术结晶。
此诗前两联写道:骑马穿行在山间小路上,初开的黄菊随处可见,散发着幽香。越往山里走,心情越舒畅,游兴愈发浓厚,索性信马由缰,尽情流连这山乡美景。夕阳西下,千岩万壑间秋声响起,山里却更加幽静。数峰无语,静立在脉脉斜晖中,诗人置身其间,一颗心完全融化在苍茫群山中,人与山相看不厌,相对无言,两相静默又契合无间,人与自然融为一体。钱钟书先生认为:山峰本不能语,王禹偁说它们"无语"并不违反客观事实,“但是同时也仿佛表示它们原先能语、有语、欲语而此刻忽然"无语"。”(《宋诗选注》)作者借“无语”二字暗示山峰也有生命或心灵,同时,又隐含着诗人与山峰之间似乎有过无言的交流与心灵的默契,此中真意,诗人忘言,山峰无语。在这静默的瞬间,人与自然,站在相同高度的心灵境界进行着亲切的晤谈。第二联耳闻“有声”与目睹“无语”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相映成趣,越发显示出山村傍晚的沉寂,读来饶有情趣,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
诗人迷恋山间那份宁静,然而暮色已悄然降临,还是且行且回吧!第三联写山乡的红叶与荞麦花:经霜的棠梨叶随风飘落,红艳似火,在山野间分外耀眼;成片的荞麦花开如雪,阵阵清香扑鼻而来。“胭脂”与“白雪”对举,令红的更艳,白的更纯,给读者带来极唯美的视觉感受。诗人乘兴而游,胜景触目,吟咏成诗,可是吟完诗句,一丝怅惘涌上心头,何以如此?让我们顺着诗人的眼光看过去:前面的小桥流水、原野平林,何等眼熟?似乎重归故里,那份近乡情切的感觉也许仅在刹那间一闪,便恍然回转过来,——此地并非吾乡,诗人心中的那份恼意自不待言说,这次村行的情绪也由悠然转入怅然。满目山川,清晖娱人,宦途失意的异乡人却有家不得归,此情此景,真的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尾联如此一转,情思更加婉转曲折,含蓄深沉,韵味无穷。
这首诗风格上可谓兼具杜甫与白居易七律的特点,王禹偁曾自称:“本与乐天为后进,敢期
子美是前身。”他在学习白诗、杜诗的过程中,逐渐呈现出宋诗平易畅达、简雅古淡的风格,一洗当时轻佻浮华的诗风,对革新宋初诗坛功不可没,被清代的吴之振评价为“独开有村行王禹偁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①悠悠野兴②长。万壑有声含晚籁③,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④叶落胭脂色,荞麦⑤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⑥似吾乡。注释:①信马:听凭马随意而行。②野兴:对山野的游兴。③晚籁:指秋声。④棠梨:杜梨,又名白梨、白棠。落叶乔木,木质优良,叶含红色。⑤荞麦:一年生草本植物,秋季开白色小花,果实呈黑红色三棱状。⑥原树:原野上的树。译文:骑马穿行小山道,沿路菊花幽香显金黄,由着马缰悠悠荡,诗兴随着野景暗滋长。万壑忽忽有声响,声里包含晚霞大自然,无数山峰寂无语,悄然耸立默默向斜阳。棠梨叶被风吹落,落叶殷红片片胭脂色,荞麦花儿一时开,花开白雪阵阵悠然香。什么事儿歌吟起,歌吟起后忽然添惆怅,村村桥桥原树木,蒙眬却似进了我家乡。作者简介:王禹偁(954~1001)字元之,巨野(今属山东)人。晚年被贬至黄州,世称王黄州。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历任长州知县、翰林学士等职,是宋初著名文学家,提倡“韩柳文章李杜诗”。他的诗风格清丽平易,在北宋诗坛颇有影响。著有《小畜集》。赏析: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是王禹偁在宋太宗淳化二年(9
91年)被贬为商州团练副…… 村行(宋)王禹偁村行赏析
村行
(宋)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①,信马②悠悠野兴长③。
万壑④有声含晚籁⑤,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⑥叶落胭脂⑦色?荞麦花开白雪⑧香。
何事⑨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⑩似吾乡。
【注释】
①初黄:刚刚开放,菊花多黄色。②信马:乘马而行,任随马漫步而走。信,听任的意思。③长:增长。④壑:山谷。⑤籁:古代的一种箫,引申指孔穴里发出的声音,古人多用“天籁”一词形容自然万物发出的声音。⑥棠梨:树木名,又叫甘棠,树形像梨树而略小,初春时开小白花,果实可食。⑦胭脂:一种红色的颜料,这里形容落叶的颜色。⑧白雪:荞麦花是白色的,所以比作白雪。⑨何事:为何,为什么。⑩原树:原野上的树木。
菊花刚刚开放的季节,?骑着马穿过山间小路前行。任马由缰,听凭马随意漫步而走,这山村的自然景色引起我浓厚的游兴。千山万壑,在晚风的回荡中发出了清幽的响声,几座高耸的山峰却默默无语地立在斜阳之中。经霜的棠梨树叶像胭脂般红得可爱,秋风吹来,吹落了片片殷红的红叶;田间荞麦花开了,雪白的一片,晚风送来阵阵清香。为什么吟过诗后忽然又有惆怅的心情呢,因为那村边的小桥和原野上的树木,太像我家乡的了。
这首诗以村行为线索,以多彩之笔逼真地描绘了山野迷人的景色,以含蓄的诗语真切地抒发了诗人拳拳的思乡之情。诗人一开始就把我们引到山村野,让我们和他一同游览,欣赏那野外的风光,然后通过晚籁、山峰、斜阳、棠梨叶、荞麦花的具体画面,描绘出一幅美丽迷人的秋日山村黄昏图;最后从“村桥原树”引出怀乡的轻微的叹息。这样,写景与抒情相结合,写景是为抒情埋下伏笔,抒情是为写景作结,诗人的心情在悠然至怅然的变化过程中被传神地反映了出来。本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风物如画的秋景图,更为我们谱写了一支婉转动人的思乡曲。
【阅读训练】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万壑()晚籁()惆怅()()
2写出下列各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1)数峰无语立斜阳。()
(2)荞麦花开白雪香。()
3从题材看,这首诗属于诗,描写的是(季节)的景物。诗中转入抒情的关键句子是。
4从全诗所写内容来看,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这首诗有景有情,意境清新,请你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写一段文字再现这首诗的画面,相信你会从中学到不少写景的技巧。
王禹磨面赋诗
王禹偁,字元之,别名黄州,宋济州王街(今山东巨野镇王街)人。一生写了许多诗文著作,成为宋初赫赫有名的文学家。
王禹偁出身于一个贫苦农民的?庭。他的父母既从事农田耕作,又开着一个小磨坊。
王禹偁七岁的时候,有一天,父亲叫他给济州从事毕士安家去送面。毕士安听说他会做诗,但没有见过他的诗文,就想考考他,便说:“听人讲,你天资聪颖,不知真假,今天就以磨面为题作首诗吧!”小元之稍加思索,就随口吟出:“但存心里正,何愁眼下迟。得人轻借力,便是转身时。”毕士安一听,大吃一惊,此诗不但对仗工整,而且深含哲理,真是神
童!不禁称赞道:“后生可畏。”并执意把这后生留在府中读书,使王元之有了读书的机会。
一日,太守在毕士安家的宴席上出了个上联:?鹦鹉能言争比凤。”士安写下来,命府中诸弟子答对,可是府中弟子都未能答对上来。这时王元之从容答出:“蜘蛛吐丝不如蚕。”太守、士安都很惊奇,称他为奇才。从此,王元之得到太守的器重,更加发愤读书,学业大进。
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年),王元之进京赶考,得中进士第,从此,走向仕途。
译文:菊花初黄的季节,我骑着马穿过山间小路前行.因为是闲游,任马由缰,听凭马随意漫步而走.
这山村的自然景色,引起我浓厚的游兴.千山万壑,在晚风的回荡中发出了
清幽的响声,几座高耸的山峰却默默无语地立在斜阳之中.经霜的棠梨树叶
像胭脂般红得可爱,秋风吹来,吹落了片片殷红的红叶.田间荞麦花开了,
雪白的一片,晚风送来阵阵清香.为什么吟过诗后忽然又有惆怅的心情呢.
回答:2008-09-15 19:28
提问者对答案的评价:
谢谢
欢迎登录知识人
会员名:
密 码:
记住我的登录状态
会员注册忘记密码
【篇二】村行赏析
秋日行村路诗词鉴赏与答案
秋日行村路(宋)乐雷发 儿童篱落带斜阳, 豆荚姜芽社肉香。 一路稻花谁是主? 红蜻蛉伴绿螳螂。【注释】①社肉:祭土地神的肉。(1) “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蛉伴绿螳螂”是千古名句,句中“伴”字用得妙,请写出你的理解。(2分)答:“伴”,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红蜻蛉与绿螳螂这两种可爱的小生物营造在一个相依相伴、和美融洽的氛围里。(2分,意思对即给分)(2)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热爱农村自然风光,追求自由、闲适、和谐的田园生活。(2分,意思对即给分)
【篇三】村行赏析
《游山西村》2011-2016年中考赏析题合集
《游山西村》诗词赏析中考试题汇编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名句赏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这两句写出了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的境界,蕴含着生活的哲理,后常用来比喻人在遇到困境时会生出许多希望。
【五年试题】
阅读《游山西村》,根据要求回答问题。(4分,每小题2分)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下面对本诗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
A.诗歌首联写农家拿鸡和鱼招待客人,“足”字可见其热情好客。
B.颈联中的“春社”和鲁迅笔下的“社戏”一样,都是一种庆祝活动,表达了农民丰收后的喜悦。
C.“拄杖”说明诗人已年迈,加之去职回乡后的郁闷,所以诗人不愿乘月叩门叨扰人。
D.这首诗记叙村行沿途风光,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流露出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2.请赏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所蕴含的哲理。 【答案】
1.D(A“豚”指猪肉;B“丰收后”错,应为春天“祈福”;C“不愿”的心理活动错误。)
2.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敢于探索,就会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意思对即可,共3分)
【江苏省淮安市】
(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5-6题。(6分)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村行赏析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2.请说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句蕴含的人生哲理。(3分) 【答案】
1.这是一首纪游诗,围绕“游”字层层展开,记录了诗人罢官归故里后一次到山西村游赏的经历,反映了农民们渴望丰年的心愿,表现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喜爱和赞美。
2.说明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道路是曲折的。要求我们要有乐观主义精神,要准备走曲折的道路。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分)
2.“丰年留客足鸡豚”中哪个字用得好?请简要分析。(3分) 【答案】
1.(3分)抒发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2.(3分)“足”(1分),“足”是足够、充足的意思,选举了憨厚农民的热情好客。(2分)
【篇四】村行赏析
第五讲 如何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讲义)
第五讲 如何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Ⅰ 如何掌握古诗词中常用的表达技巧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是指准确判断诗歌所运用的手法技巧,并赏析其表达效果。表达技巧是一个较宽泛的概念,主要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艺术构思)四大部分。
一、全面掌握13种修辞手法
请说出下列诗句所用的修辞手法。
(1)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拟人)
(2)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拟物、夸张)
(3)终岁不闻丝竹声。(借代)
(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比喻、夸张)
(5)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比喻、夸张)
(6)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设问、借代)
(7)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对偶、双关)
(8)主人下马客在船。(互文) 精要点拨
《考试说明》规定常见的修辞手法为: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另有古典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有对比、设问、反问、顶真、互文、双关等。对于修辞手法的鉴赏,就是要明确辨识和判断修辞手法是什么,掌握和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分析和评价它们对于塑造形象、表达情感和体现主旨的作用。(主要修辞手法讲解部分见前面“仿写”内容)
二、重点掌握两种表达方式:描写、抒情
表达方式主要指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其中最主要的是描写和抒情。这两种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有交叉、重合之处。
(一)描写
描写讲究角度:远景与近景,俯瞰与仰视等。讲究方法:多种感官结合,如常见的视听结合,从味觉、触觉入手等。讲究手法: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声色结合、明暗结合、点面结合、白描工笔、细节描写等。“虚实结合”放在“表现手法”中讲,这里重点谈谈正侧结合、动静结合、细节描写三种技巧。
1.正侧结合 精要点拨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多用于人物的刻画,正面描写指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
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直接表现人物;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例如形容女子容貌美,“明眸皓齿、貌若天仙”即为正面描写,“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则为侧面描写。
2.动静结合 精要点拨
动静结合,是指在一首诗中既有动态描写,又有静态描写。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以动写静,二是以静写动。动静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动态和静态相互结合,相互映衬。
以动写静(或称“以动衬静”),动静结合。如王维《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贾岛《题李凝幽居》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以响衬静,与王籍《入若耶溪》中“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以静写动,动静结合。如李白《望庐山瀑布》中“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借这形如香炉、经日光照射而云蒸霞蔚、紫烟缭绕的高大山峰,为壮美的瀑布制造阔大而神奇的背景,突出瀑布这一主要景观,瀑布自“前川”奔泻而下,近看自然极有动感,然而诗人却在“遥看”,着一“挂”字,便化动为静了,使得整个瀑流如玉帘垂空,又如白练高悬。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由静转动,极写瀑布悬空飞注、势不可当的气势。
3.细节描写 精要点拨
细节描写看似无关紧要,可有可无,但都是诗人精心的设置和安排,不能随意取代。一首诗歌,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心理、揭示主题思想等作用。
(二)抒情 精要点拨
诗歌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抒情是古诗创作中运用最多、也是最重要的表达方式,它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借事抒情、借典抒情、托物言志等,这几种与表现手法重合。
三、重点掌握六种常考的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它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等同于表达技巧。
1.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精要点拨
借景抒情是古诗最常用、高考最常考的表现手法。虽然从专业的角度看,它与融情于景是有区别的,但在实际考试中这两种手法是等同的。借景抒情是指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的主观感情,它往往使情感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深切动人。
2.托物言志(托物言情) 精要点拨
诗人在表达自己的情感心志时,不是直接抒情,而是将情志寄托在对某一外物的咏叹描摹之中,从而收到情蕴物中,物涵情志的艺术效果。
3.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精要点拨村行赏析
虚实结合是对于一个描写对象,可以写其眼前之景、现实之景,也可以写假设之景、想象之景、回忆之景。前者是实写,后者是虚写。虚实结合,可以使虚景与实景得以补充映衬,相得益彰,使形象鲜明,并使容量增加。
4.衬托、对比 精要点拨
衬托又称“映衬”“陪衬”。为了表现、突出主要的人或物,诗人常常用另一种或另一些与之相似、相关或相反的次要事物作背景来陪衬,分为正衬、反衬两种。正衬,就是用次要内容从正面衬托主要内容,也叫“烘托”“旁衬”,如李白《赠汪伦》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用“桃花潭水”形象地烘托出汪伦对诗人的深厚情谊。
反衬,就是用次要的内容从反面烘托主体。一般包括美丑相衬、乐哀相衬、动静相衬、明暗相衬、有无相衬等。
对比,是为了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诗歌的表达效果和感染力,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
5.联想想象 精要点拨
联想、想象是两种重要的思维方式,也是诗歌创作的重要艺术手法。联想是由甲事物想到乙事物,它属于“记忆”的范畴。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想象是依托已知形象进而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它比联想更为重要,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的魅力,如李白名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就是一个想落天外的典型例句。
6.化用典故(用典) 精要点拨村行赏析
用典是中国诗歌创作的传统特色之一,分事典和语典两种。事典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表明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语典指引用或化用前人诗文名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另外有几种表现手法虽不常考,但高考也会涉及。
7.借古讽今
这在咏史、怀古诗中是最常见的,借对历史上人、事的评价来讽喻时事,表达情感,向
当权者提出忠告。
例如《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面对赤壁之战怀古,实则预感到唐朝将亡,发出慨叹。诗中含一哲理:兴盛与衰亡,有着历史的必然,但是谁成谁败,何时成何时败,也有偶然性。
8.烘托
本是一种国画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如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三、四句形象鲜明地烘托出了汪伦对诗人的真挚纯洁的深厚情谊。
9.渲染
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就是从正面着意描写。例如,汉乐府民歌《江南可采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诗中“鱼戏莲叶东”四句的渲染描写,使得全诗生动活泼,音调优美,把水上采莲的画面和人们采莲时欢愉的情绪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10.比兴
是中国诗歌中一种传统的表现手法,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有的诗是个别地方采用比,而有的则是整个形象都是比,就像后代的咏物诗;“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连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如《孔雀东南飞》开头用“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用具体的形象来激发读者的想象,不由得让人从美禽恋偶联想到夫妻分离,这样就给全诗笼罩上一种悲剧气氛,起到统摄全诗、引起下面故事的作用。又如《迢迢牵牛星》,整首诗借牛郎与织女隔河相望而不能团聚的民间故事来比喻一个饱含离愁的少妇的相思之情,含蓄蕴藉而又哀婉动人。
四、关注结构技巧(艺术构思) 精要点拨
结构方面的技巧主要有:照应、过渡、线索、悬念、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景结情等。
1.卒章显志。在诗歌的结尾运用直抒胸臆的手法,点明志向、诗歌的主旨。
2.以景结情。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表达技巧口诀歌
修辞两表加结构,表达技巧四类应。
修辞四比夸借代,表达方式描议情。
语行肖心细节人,动静虚实视听景。
表现联想象典衬,借景托物古今讽。
过渡照应景结情,线索卒显结构明。 注 “两表”指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四比”指比喻、比拟、排比、对比,“象”指象征。
Ⅱ 如何区分几种易混的表达技巧
1.借代与借喻
试指出下面诗句画横线词语所用的修辞手法是借代还是借喻,并思考两者的区分方法。 ①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柳永《望海潮》)借喻 ②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借代 ③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杜甫《岁暮》)借代 ④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借喻 ⑤自古妒蛾眉,胡沙埋皓齿。(李白《于阗采花》)借代 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归园田居》)借喻 ⑦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赵秉文《和韦苏州〈秋斋独宿〉》)借代 ⑧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借代 精要点拨
借喻的本质是“喻”,往往“喻”中有“代”。借代的本质是“代”,即直接把借体作为主体的替代,不存在“喻”的成分。借喻可以转换成明喻,借代则不能。
试指出下面诗句所用的表现手法是借景抒情还是托物言志,并思考两者的区分方法。 ①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借景抒情
②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托物言志
精要点拨
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有相似之处,都是借某种景物来抒情的。但“借景抒情”中所借之“景”具有临时性,一般是眼前实实在在的景,通常是多种景,需要从多方面来细致描绘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村行赏析 王禹偁村行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