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聊斋志异香玉高二教案 聊斋志异香玉翻译

高中作文 zuowen 2浏览

【 – 高中作文】

【篇一】聊斋志异香玉高二教案

《庖丁解牛》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层次清晰、结构完整的特点,学习本文细致生动的描写和富有

表现力的语言。

2、掌握“游刃有余”、“目无全牛”、“踌躇满志”、“肯綮”等词语

意思。了解“乎”、“然”、“为”、“于”等虚词的用法。

教学重、难点

作者写解牛场面,为什么避而不谈实况——牛的挣扎之状、血流之景

惨叫之声,而极写庖丁解牛动作的“合于《桑林》之舞”,奏刀发出的声音合于“《经首》之会”?

2、庖丁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是什么?

3、文惠君听庖丁介绍后,说自己懂得了“养生之道”,解牛之道和这种“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这个寓言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时候,有一位老人家很会讲故事。人们透过他简单而生动的故事,往往可以明白很多深刻的道理。我们曾经听说过的“庄周梦蝶”、“东施效颦”的故事就是出自他之口,这位老人家就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今天我们来看他另一则故事——《庖丁解牛》。

关于作者及其思想主张

二、有关作者

庄子,名周,字子休,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为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附近)人,为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学派”。曾经做过漆园吏。他可能生于没落贵族家庭,生活贫苦,学问渊博,善于辩论,他的著作辑入《庄子》一书,现存33“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生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庄子•齐物论》在谈到风的时候说:“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这是说风是自己在吹,是“自取”,并不是哪个外在的怒者使它发出不同的声音。这就是庄子“天道无为”的思想,是一种神秘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观点。

庄子主张相对主义的认识论。《庄子•德充符》说:“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观之,万物皆一也。”这是一种相对主义的认识论。它的意思是说:如果你用“异者”的眼光去看,那么,肝与胆的距离就像楚和越那样遥远;如果你用“同者”的眼光去看,那么,万物都是一样的。

庄子主张无条件的精神自由。《庄子•逍遥游》中提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他提出一种绝对自由的理想人格,这种人格不感到自己的存在(无己),不追求什么功名事业(无功),不顾及别人对自己的毁誉(无名),这种人在精神上才是自由的。

三、基础知识积累

通假字

砉然向然     通“响”

技盖至此乎    通“盍”,何

善刀而藏之    通“缮”,修治

古今异义

奏刀騞然奏:古—进

今—演奏奏乐

乃中《经首》之会会:古—节奏

今—表示能力,会议

进乎技矣进:古—超过

今—动词,从外面到里面

所见无非牛者无非:古—没有不是

今—只,不外乎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遇:古—会合,接触

今—碰见遇见

依乎天理天理:古—指牛生理上的天然结构

今—天道

视为止,行为迟行为:古—行,动作;为,因此

今—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

因其固然固然:古——本来的样子

今——连词,表转折

虽然,每至于族虽然:古——虽然这样,但是

今——连词,表转折

吴见其难为难为:古—很难下刀

今—使人为难

虚词

(1)为

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介词,替,给)

②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都是动词。前一个,解的意思;后一个,作为的意思。)

③视为止,行为迟(两个“为”同义,因为的意思。)

④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两个“为”同义,因为。)

(2)乎

①技盖至此乎?(疑问语气词,呢。)

②进乎技矣(相当于“于”,可不译。)

③依乎天理(同②)

④而况大軱乎!(表疑问语气,呢。)

⑤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形容词词尾。加强语气,表示强调。)

(3)然

①奏刀騞然(象声词词尾。)

②因其固然(副词词尾,表“……的样子”。)

③虽然,每至于族……(代词,这样。)

④怵然为戒(形容词词尾,表“……的样子”。)

(3)于

①合于《桑林》之舞(介词,引出对象。)

②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介词,从。)

③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介词,对于。)

④虽然,每至于族(动词后缀。)

特殊句式

技盍至此乎省略句技盍至(于)此乎

臣之所好者,道也判断句

技经肯綮之未尝宾语前置未尝技经肯綮

视为止,行为迟省略句视为(之)止,

行为(之)迟

积累文中成语

游刃有余:现在使用他来比喻技术熟练高超,做事轻而易举。

目无全牛:现在用一般指技艺达到极其纯熟的程度,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

踌躇满志:文中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意思。现指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

切中肯綮:正好切中事情的关键。

2、讨论本文的段落及大意。

本文共4段,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首段):描写庖丁解牛的一个场面,突出庖丁的技术高超。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庖丁技术之所以高超的原因。

第三部分(末段):从故事引出养生之道。

四、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轻声朗读课文,注意标出生字的读音,以及疑难的字词。

2、认读生字。

3、听录音,注意朗读的节奏,初步把握寓言的内容。

问:故事寓言涉及的主要人物是谁?庖丁给你们的第一印象是个怎么样的厨师?

这里的庖丁绝不是一般的庖丁,他是众多庖丁中的佼佼者,他高超的技艺曾让梁惠王赞叹不已。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欣赏庖丁解牛的精彩表演。一起朗读一、二段。

4、学生朗读1、2段。

  划出文中描写解牛场面的句子?庄子、梁惠王怎样评价庖丁解牛?

  教师引导:庄子从那2个角度描写解牛的精彩表演?(动作、声音)

分析第1段:

作者描写了一个场面:庖丁解牛。但是,作者是以动作描写为主,一连用

了5个动词:总的动作描写是“解”,然后分别描写手“触”、肩“倚”、足“履”

膝“踦”,这一系列的艺术化、舞蹈化了的动作描写,已初见庖丁解牛技术

的娴熟。接着作者侧重描摹他解牛时进刀而发出的声音,又对这声音用了

两个比喻。描摹声音时,用了两个拟声词:“砉”、“騞”;两个比喻是“桑林

之舞”、“经首之会”。生动地描写出庖丁动作的节奏感,表现了一个至高境

界。

思考:作者写解牛场面,为什么避而不谈实况——牛的挣扎之状、血流之

景、惨叫之声,而极写庖丁解牛动作的“合于《桑林》之舞”,奏刀发出的

声音合于“《经首》之会”?

分析:作者写解牛时不闻牛惨叫,只能听到悦耳的刀声,暗示了牛在毫无痛苦的情形下被“解”了,说明庖丁的技艺确实出神入化。作者通过对庖丁优美和谐的动作及悦耳的刀声的描写,使读者产生急切了解其绝技如何取得的念头。同时,从结构上看,写这个场面既形象再现了庖丁技艺高超,又为下文申述其所以如此做了自然的铺垫。

5、学生朗读第3段

分析第3段

讨论庖丁对话的层次。

课文第3段记叙庖丁的“经验之谈”。庖丁的话可分六层。

第一层是“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这句话是庖丁“经验之谈”的总纲,概括了下面谈话的全部内容。

第二层是从庖丁多年解牛的感受上谈的。当初解牛,所见皆全牛,与一般人所见的一样;三年之后,未见全牛,说明他对牛的全身结构完全摸清了。不再把一头牛看成全牛,而是把它看成可以拆卸的东西。这是至高境界。

第三层详细说明对这种境界的感受:“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庖丁能达到这种娴熟境界的原因是“依乎天理”,即依照牛的天然构造。

第四层庖丁从用刀的结果谈解牛的娴熟。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而庖丁所用之刀,用了19年,解了数千头牛,其刃却如“新发于硎”,从用刀的结果表现庖丁解牛技艺娴熟。庖丁解释用刀结果不同之原因:良庖是“割也”;族庖是“折也”;而自己用刀则是“以无厚入有间”,于是才“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

第五层写庖丁虽有高超的技艺,却从不掉以轻心。每当“见其难为”,则“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

第六层写庖丁解牛成功之后那怡然自得的神情:“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分析第3段: 解牛讲究方法,庖丁讲什么方法呢?

躲避矛盾,寻找部位

神遇依乎天理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要依照牛的生理规律,顺其自然

 

始解牛时:所见无非牛者——月更刀

苦练中……

三年之后:目无全牛——岁更刀

苦练中……

方今之时:以神遇而不以目视——19年,刀刃若新发于硎)

思考:庖丁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是什么?

分析:庖丁技艺高超的原因,从庖丁的话中可以得知。

其一,对“道”的追求超过了对技术的追求(“进乎技矣”)。他不停留在掌握具体的“技”上,而是探求“道”——解牛的规律——作为实践的目标。

其二,不懈实践,在反复实践中积累经验,探求规律,运用规律。正因为如此,他由不懂规律(“自解全牛”)过渡到认识规律(“目无全牛”),又飞跃到熟练运用规律(游刃有余)。

其三,谨慎小心,尊重规律:“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从来不骄傲大意。

6、文惠君悟道

在文段的结尾以及视频的最后我们都看到,文惠君说“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那文惠君当年从庖丁的经历中得到的“养生”哲理又是什么呢?

养生(一切顺其自然)人世间充满了错综复杂的矛盾,只有象庖丁解牛一样回避矛盾,做到顺应自然,才能保身、养生。

思考:文惠君听庖丁介绍后,说自己懂得了“养生之道”,解牛之道和这种“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

分析:以刀来比喻精神,保护刀的方法就是养生的方法。

社会如牛体,尽管矛盾复杂,斗争激烈,但总有间隙可寻,只要像庖丁那样,“以无厚入有间”,绝不勉强硬砍,所以他的刀用了十九年仍然锋利如新;养生的道理也是这样,只有顺应环境,随俗沉浮,回避矛盾,就能保全性命,养护精神。

学生讨论: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历来谈谈,课本中的语句能教给我们怎样的道理?

  学生交流、讨论,发言。

  教师从以下方面把握: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了解规律,掌握规律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抓住本质,用心处事

  依乎天理……因其固然——顺其自然,不强求

  技经肯綮之未尝——避开锋芒,从长计议

  以无厚入有间——以己之利攻彼之弊

  每至于族……行为迟,动刀甚微——不莽撞,谨慎行事

善刀而藏之——收敛锋芒,低调做人

五、问题探讨

1、本文的主旨是什么?对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课文节选自《养生主》,主旨在于阐明保护、蓄养生命之主——精神,提示养生的方法莫过于顺应自然。节选部分借“庖丁解牛”的故事,来比喻社会的复杂如牛的筋骨盘结,处理世事当“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并持“怵然为戒”的审慎、关注的态度,还应该以藏敛(“善刀而藏之”)为自处之道,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以达到人之养生的目的。今天我们学习此文,应该认识到做任何事情都不可主观冒进,而应该通过反复实践,逐步掌握事物的内部规律,然后遵循客观规律处理错综复杂的社会事务,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2、《庖丁解牛》,是一开始“所见无非牛者”,三年后“目无全牛”,最后“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写出只有在长期实践的活动中,注意摸索,积累经验,才能掌握事物的内部规律。最后,再拓开一层,以“怵然为戒”说明要想获得自然之道以达到养生的目的,还必须注意在关键地方小心谨慎,专心致志。这样层层深入,把道理说得透彻、完善。文章结构完整、紧凑,前后照应。文章首先以一系列动词正面描写庖丁解牛的精湛技艺,然后以文惠君之语从侧面烘托庖丁解牛的技艺确实非凡,同时又引出下文的对答;第3段通过对答,层层深入地阐明了庖丁解牛的经验,从而得出顺应自然规律,不妄为,善藏敛的养生之道;最后,又以文惠君之语呼应开首,说明不但解决了“技盖至此乎”的疑问,而且从中得到了很大收益,这就是领悟养生之道。

文章语言精练而富有表现力。写解牛动作以“触、倚、履、踦”四个字描写,活灵活现地再现了庖丁解牛的娴熟技术,并且用夸张手法,比拟庖丁进刀《桑林》之舞,中《经首》之会,有声有色;写解牛结束后“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寥寥数语,一副怡然自得的神态跃然纸上。另外,出自本文的成语如“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流传至今,仍有活力。

六、课后总结

以上是我们从《庖丁解牛》中探讨中的人生哲理。一则小小的寓言故事,阅读的人人生阅历不同,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不同,审视的角度不同,就可以读出不同的道理。这就是寓言的多义性。这则寓言的寓意还有很多解读,留待我们同学日后在生活中逐步领悟。

七、板书设计

庖丁解牛

庄子

⑴始解之时——目见全牛(不懂规律)

⑵三年之后——目无全牛(认识规律)

⑶方今之时——游刃有余(运用规律)

牛体—(比喻)—社会

刀——(比喻)——精神

八、译文

庖丁替文惠君宰牛,手所触着的地方,肩所倚着的地方,脚所踏着的地方,膝所顶着的地方,都唰唰唰地响着,进刀时也发出哗哗的声音,没有不合于音节的动作,既合于桑林舞曲的节奏,又适于经首乐章的韵律。

文惠君说:“啊!好极了!你的技术怎么能达到这种程度呢?”

庖丁放下屠刀回答说:“我所喜好的是道啊,已经超过技术领域了。我开始宰牛的时候,所见到的没有不是整个牛的。三年之后,我就不曾再见到整个的牛了。到了现在,我是用心神来领会而不是用眼睛去观看,感官知觉停止而意念还是要行进。我依照着(牛身上的)自然的结构,劈开筋肉的间隙,插入骨节的空隙,顺着牛的自然结构去用刀,即便是经络相连的地方都没有一点妨碍,何况大骨头呢?好的厨子一年换一把刀,他们是用刀去割筋肉;一般的厨子一个月换一把刀,他们是用刀去砍骨头。现在,我这把刀已经用了十九年了,所解的有几千头牛了,可是刀口还是如同刚刚从磨石上磨出来一样锋利。牛的骨节是有间隙的,而刀刃却是没有厚度的,把没有厚度的刀刃插入有间隙的骨节,自然是游刃恢恢而宽阔有余了。所以,我这把刀用了十九年还是像刚磨出来一样。即使这样,可是每当遇到筋骨盘结的地方,我知道难下手,小心谨慎,眼神因此专注,行动因此缓慢,动刀的幅度很微小,(一下子)牛哗啦啦解体了,如同泥土散落在地上。这时,我提刀站立,环顾四方,觉得心满意足,把刀子揩干净,收藏起来。”

文惠君说:“好啊!我听了厨夫一席话,懂得养生之道了。”

【篇二】聊斋志异香玉高二教案

《渔父》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2、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课时数:1节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导引:“是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世界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名作《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时的发问。如何解答好这个问题,真让世人难为。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传世之作《史记》忍辱负重,选择了生存。孟子却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其实,生与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死与生的价值,“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才是价值之根本。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渔父》一文,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去探求他的人生价值,去瞻仰一位伟人的“身之察察”、“皓皓之白”……

二、关于本文:

见教材P75注释①。补充:《渔父》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现代研究者一般认为,此文并非屈原所作,“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郭沫若语),考之作品的实际,这一推断比较可信。

三、疏通字词,翻译课文。

1段:既:“已经”,或“以后”。行吟(于)泽畔。举世:全世,整个人间。古今异义――颜色:脸色,形容:形体、容貌。是以见放:被。

译文: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江湖间游荡。他沿着水边边走边唱,脸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屈原说:“世上全都肮脏只有我干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2段:圣人不凝滞于物:被。何故沉思高举:行为高出于世俗。(古今异义) 自令放为?自令-令自,让自己、使自己。放-被流放。为-句末疑问语助。

译文:渔父说:“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

3段:吾闻之:音节助词。新浴者、新沐者:刚。安能以身之察察,爱物之汶汶者乎?――以:用、让。身之察察:定语后置,皎洁的身体。

译文:屈原说:“我听过这种说法:刚洗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澡的人一定要抖净衣服上的泥灰。哪里能让洁白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外物?我宁愿投身湘水,葬身在江中鱼鳖的肚子里,哪里能让玉一般的东西去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染呢?” 

4段:渔父莞尔而笑:微笑的样子。鼓枻而去:敲打船桨。

译文:渔父微微一笑,拍打着船板离屈原而去。口中唱道:“沧浪水清啊,可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水浊啊,可用来洗我的双足。”便离开了,不再和屈原说话。  

四、问题探讨:

1、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显示了屈原怎样的人格?

:他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是一个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形象;|显示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2、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一位形象,他是谁?是怎样一位形象?为何要塑造这一形象?

:文章还渲染了渔父的形象。|他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是道家思想的信徒。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知天达命、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作者还刻画出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心平气和的超然姿态。|作者塑造这一形象,对塑造屈原来讲,具有对比、衬托的作用。

3、文章采用了什么方法表现人物的性格?

:文章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屈原和渔父的问与答,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4、作者在塑造屈原形象时,除了主要写他的语言,还写了他的行为、外貌,试从文中找出,并说明其作用。

:见第一段: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活画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心事重重、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暗写出屈原所处的黑暗环境,所遭受的困境挫折,为下文写屈原的守节不渝、清白终生张本、铺垫。

5、比较阅读分析:

⑴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谈谈个人的认识。

: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具有高洁的人生品格和远大的政治理想,不愿随波逐流,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有他的祖国沦丧后,他“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也不愿“蒙世俗之尘埃”,毅然赴死,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主动迎接死亡,以死来体现生命的意志和尊严。

司马迁出于公正,为李陵辩护,得罪皇上,当死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时,他选择一种令肉体与精神,令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接受宫刑。司马迁隐忍苟活,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他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是要完成千古史记,成就人生的大事业,实现人生的价值,《史记》“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司马迁和屈原树立了两种人格榜样:一个择生,一个择死,一个以生践志,一个以死明志,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

⑵《报任安书》(节选)和《渔父》真实地展示了司马迁和屈原内心世界的深刻矛盾。请思考两《报任安书》采用书信的形式,面对朋友直接展示自己生死抉择时内心的矛盾和痛苦。信中欲言又止,止而又言。自己并非贪生恶死之辈,只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 ,而文采不表于后”。所以隐忍苟活,发愤著书,但生活中“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内心充满了矛盾。

《渔父》采用寓言对话体的形式,假托渔父与屈原一次相遇。通过两人的对话,展开思想交锋,把屈原内心的矛盾斗争外化出来,真实地反映了屈原的思想,表现了他崇高的人生追求。

五、课外作业:

准备背诵全篇课文,下次课检查。

【篇三】聊斋志异香玉高二教案

《逍遥游》(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执教人:宜城市实验中学鲁发福

教学目标

1、了解庄子与《庄子》;

2、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知识;

3、理解《逍遥游》的基本思想;

4、艺术鉴赏:

①、以寓言故事的形式表达思想;

②、想象丰富,境界开阔;

③、语言风格上别树一帜。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知识;

2、艺术鉴赏。

教学难点

理解《逍遥游》的基本思想

教学方法

诵读法、练习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

4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庄子与《庄子》;

2、初读感知;

3、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知识

教学程序

一、导入

我们学过庄子的《秋水》,知道它是用寓言说理:个人见识有限,骄傲自满,就会贻笑大方。其实,庄子的很多思想,都是通过寓言故事来表达的。今天,我们来学习庄子的代表作《逍遥游》,看看他又用什么样的寓言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二、题解

对于“逍遥”二字的理解,以及《逍遥游》的思想主旨,历来众说纷纭。现在一般认为,所谓的“逍遥”,就是从一切社会现实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达到一种精神上的、也是主观的“绝对自由”。这种理论和办法就是“逍遥游”。

三、庄子与《庄子》

(一)、庄子其人

庄子(公元前369-286),名周,战国时宋国人,著名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二)、生活背景

庄子生活的年代,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大战乱的时代,当时的东周王朝名存实亡,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愈演愈烈,战争也空前残酷。庄子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及统治者深为不满,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时时进行尖锐的批判,发出沉痛的抗议;他对自己无力改变这样的社会现实心有不甘,想用自己的一套思想和人生观来影响和改造人们。这正是庄子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和主观原因。

庄子希望在精神上天马行空、无所羁绊,让精神的生活去解放作为形体的生命,从而达到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绝对自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三)、庄子思想

1、先读小故事

庄子钓于濮水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前往拜访他),曰:“愿以境内累(使受累,麻烦)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用巾帕包着,用竹盒盛着)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于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庄子•秋水》

曹商得车

宋人有曹商者,为宋王使秦。其往也,得车数乘(宋王给他派了几辆车)。王说之,益车百乘(秦王高兴,又赠他百辆车)。反于宋,见庄子,曰:“夫处穷闾厄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者,商之所短也(这是我当年的不足);一悟万乘之主(而今一旦凭三寸不烂之舌,打动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商之所长也(这是我现在的优势)。”庄子曰:“秦王有病召医。破痈溃痤者(吸脓吃疮的人)得车一乘,舐痔者得车五乘,所治愈下(治的病越肮脏),

得车愈多。子岂治其痔邪?何得车之多也?子行矣!”《庄子•列御寇》

逍遥游

藐(遥远)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容态有如处女一般柔美)。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庄子•逍遥游》

庄子将死

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陪葬品)岂不备邪?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鸟鸢之食夫子也。”庄子曰:“在上为鸟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庄子•列御寇》

2、庄子思想

自由观——逍遥游。就是绝对自由,这种绝对自由是庄周幻想出来的,是不依赖外界任何事物的绝对自由。不仅如此,还必须摆脱自己身心的牵制,做到无已,只有做到无已,才是天地间的至人、神人、圣人。无忧无虑、无为无能,无祸无患。

人生观——主张养生,做到无过无不及,注重于善与恶之间,使自己的精力和身体不受损害。为人处世,不把名利放在眼里,无所作为且做到不留痕迹,让人挑剔不出毛病来。与世无争,不用技巧,不用权谋。

政治观——顺应自然,无为而治。提出“绝圣弃知”的主张,认为,“圣人不死,大盗不起”,“绝圣弃知,大盗乃止”。又说,“主上喜好施智巧,用机谋而不求至道,那么天下就要大乱了。”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社会的弊端,提出了“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名言。

认识论——将人的知识分为有为的小知与无为的大知,提倡无为的大知,摈弃有为的小知。认为以有限的智慧去探究无穷大的领域,必然会迷乱而无所收获。

(四)、《庄子》

《庄子》一书现存33“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四、初读感知

1、听范读(多媒体);

2、正音正字(文注);

3、练读。

五、翻译

详见幻灯片。

参考译文:

1、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称叫鲲。鲲的大,不知道它有几千里。鲲变化成鸟,鸟的名称叫鹏。鹏的背,不知道它有几千里。奋起而飞,它的翅膀就像天边的云。这只鸟,海动风起时就将迁往南海。南海就是大自然的水池。《齐谐》是记载怪异的。《齐谐》中的话说:“当鹏迁往南海的时候,振翼拍水,水浪远达几千里。它乘着旋风环旋飞上几万里的高空。凭借六月的大风离开北海。”山野中的雾气,空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天色深蓝,是它的真正颜色呢?还是因为天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鹏从高空往下看,也不过这样罢了。(也像人在地面上看天空一样)再说如果水的积聚不深厚,那么它负载大船就没有力量。倒一杯水在堂上低洼的地方,那么只能拿小草作它的船,放上一只杯子就贴地了,是水太浅而船太大的缘故。风的积聚如果不大,那么它承负巨大的翅膀就没有力量。所以鹏飞上几万里的高空,风就在它的下面,然后才能乘风。背负青天,没有什么能阻碍它,然后才打算往南飞。蝉和学鸠嘲笑鹏说:“我一下子起飞,碰到榆树、檀树之类的树木就停下来,有时如果飞不上去,就掉在地上罢了。哪里用得着飞上数万里的高空再向南飞呢?”到郊野去的人,只须准备一天三顿饭,回来肚子还是饱饱的;到百里远处去的人,头天晚上就捣米储积干粮;到千里远处去的人,要用几个月来储积干粮。这两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呢?

2、小智不了解大智,寿命短的不了解寿命长的。凭什么知道它是这样的呢?(凭什么这样说呢?)朝菌不知道一个月的时间变化,蟪蛄不知道一年的时间变化。这是寿命短的。楚国的南部有冥灵这种树,以五百年当作春,以五百年当作秋;(即以两千年为一年)远古时有一种大椿树,以八千年当作春,以八千年当作秋;这是寿命长的。彭祖如今独以长寿著名,一般人与他相比,岂不可悲吗?汤问棘是这样的。(汤不懂就问)。不生草木的极荒远的北方,有黑色的深海,就是大自然的水池。那里有条鱼,它身宽数千里,没有的知道它的长度。它的名称叫鲲。那里有只鸟,它的名称叫鹏,鹏的背像泰山,翅膀像天边的云。鹏乘着旋风环旋飞上数万里的高空,穿过云气,背负青天,然后打算往南飞,将要到南海去。斥鴳嘲笑它说:“它将要到哪里去?我跳跃着往上飞,不超过几丈高就落下来,在蓬蒿中飞来飞去,这也就是飞的最高限度了,而它将要飞到哪里去呢?”这就是小和大的区别。

3、所以,那些才智能胜任一个官职、品行顺合一方(善行能联合一乡的人)、道德符合一君主心意、能力使一国之人信任的人,他们看待自己(自命清高),其实也像斥鸟一样目光短浅。宋荣子轻蔑地嗤笑这些人。再说全社会的人都称赞宋荣子,他却并不因此而更加奋勉,全社会的人都责难他,他也并不因此而更为沮丧。他能认清自我与外物的分际,辨明荣辱的界限,至此而止了。他在世上,没有拼命追求什么。虽然这样,还是有没树立起来的境界。列子乘风飞行,飘然轻巧,十五天后才返回。他对于招福的事,没有拼命追求。这虽然不用步行,但还是要凭借风力。至于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把握六气的变化,而在无边无际的境界中遨游的人,他们还凭借什么呢?所以说:至人无自我,神人无功名,圣人无声名。(这三种人不需要再凭借什么了。)

六、积累

完成下列练习

(一)、一词多义

去以六月息。风

以息相吹。气息

贱息舒祺。子女

偃旗息鼓。停止

苏武气绝,半日复息。呼吸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名词,名称。

圣人无名。名词,名望。

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名词,名义。

名之者谁。动词,命名。

人虽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动词,说出、说明。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名词,志向。

《齐谐》者,志怪者也。动词,记载。

博闻强志。动词,记住。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动词,做标记。

图穷匕首见。地图

乃强起扶杖,执图谐寺后。图画

而后乃今将图南。打算

如有离违,宜别图之。谋划、筹划。

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谋取、设法对付。

置杯焉则胶。放上、安放。

郑人有且置履者。购置、添置。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放弃、放下。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形容词,穷尽。

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形容词,生活困难。

复前行,欲穷其林。动词,走到尽头。

穷不失义,达不离道。不得志,仕途不顺。

适莽苍。到、往。

始适还家门。出嫁

适得府君书。刚才

处分适兄意。依照

少无适俗韵。迎合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享有、享受。

先主斜趋汉津,适与羽船会。恰好、刚好。

苍苍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深蓝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灰白色

其:

其翼若垂天之云。代词,鲲。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代词,水。

彼其于世。代词,宋荣子。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连词,表选择。

而:

化而为鸟。连词,表承接关系。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连词,表承接关系。

水浅而舟大也。连词,表并列关系。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连词,表转折关系。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连词,表因果关系。

之: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助、插、取。

汤之问棘也是已。助、插、取。

穷发之北。结构助词,的。

而莫之夭阏者。代词,鹏。

之二虫又何知。指示代词,表近指,这。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动词,到、往。

(二)、古今异义

虽然,犹有未树也。即使这样

众人匹之。一般人

腹犹果然。食饱之状

穷发之北。毛,指草木。

(三)、古字通假

北冥有鱼。“冥”通“溟”,大海。

三餐而反。“反”通“返”,返回。

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智慧。

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区别。

而征一国者。“而”通“能”,能力。(一说通“耐”,能耐。)

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又。“反”同前。

而御六气之辩。“辩”通“变”,变化。

(四)、词类活用

水击三千里。名词作状语,在水面上。

而后乃今将图南。名作动,南飞。

而征一国者。使到用法,使……信服。

(五)、特殊句式

南冥者,天池也。判断句

《齐谐》者,志怪者也。判断句

莫之夭阏者。宾语前置

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

彼且奚适也?宾语前置

彼且恶乎待哉?宾语前置

去以六月息者也。状语后置

(六)、固定句式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表反问,“哪里用得着……呢?”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表选择,“是……呢?还是……呢?”

七、课堂小结

鲁发福

【篇四】聊斋志异香玉高二教案

《聊斋志异》教案(高二选修)

乃与生挑灯至树下,取草一茎,布掌作度,以度树木,自下而上,至四尺六寸,按其处,使生以两爪齐搔之。俄见绛雪从背后出,笑骂曰:“婢子来,助桀为虐耶!”牵挽并入。(这是很精彩的一段,是从小孩数肋骨、抓痒为戏翻出来的。抓痒需找准部位,“布掌作度”是生活中常用之法,这样描写使虚幻之事读来顺乎情理,令人倍感亲切,而又不离绛雪为耐冬之植物特征。)

次年四月至宫,则花一朵,含苞未放;方流连间,花遥遥欲拆;少时已开,花大如盘,俨然有小美人坐蕊中,裁三四指许;转瞬飘然欲下,则香玉也。

果有妇人抱婴儿来,及河而堕。儿抛岸上,扬手掷足而啼。妇沉浮者屡矣,忽淋淋攀岸以出,藉地少息,抱儿径去。当妇溺时,意良不忍,思欲奔救,转念是所以代六郎者,故止不救。 扩展阅读

白秋练

直隶有慕生,小字蟾宫,商人慕小寰之子。聪惠喜读。年十六,翁以文业迂,使去而学贾,从父至楚。每舟中无事,辄便吟诵。抵武昌,父留居逆旅,守其居积。生乘父出,执卷哦诗,音节铿锵。辄见窗影憧憧,似有人窃听之,而亦未之异也。一夕,翁赴饮,久不归,生吟益苦。有人徘徊窗外,月映甚悉。怪之,遽出窥觇,则十五六倾城之姝。望见生,急避去。又二三日,载货北旋,暮泊湖滨。父适他出,有媪入曰:“郎君杀吾女矣!”生惊问之,答云:“妾白姓。有息女秋练,颇解文字。言在郡城,得听清吟,于今结想,至绝眠餐。意欲附为婚姻,不得复拒。”生心实爱好,第虑父嗔,因直以情告。媪不实信,务要盟约。生不肯。媪怒曰:“人世姻好,有求委禽而不得者。今老身自媒,反不见内,耻孰甚焉!请勿想北渡矣!”遂去。少间,父归,善其词以告之,隐冀垂纳。而父以涉远,又薄女子之怀春也,笑置之。 泊舟处,水深没棹;夜忽沙碛拥起,舟滞不得动。湖中每岁客舟必有留住守洲者,至次年桃花水溢,他货未至,舟中物当百倍于原直也,以故翁未甚忧怪。独计明岁南来,尚须揭资,于是留子自归。生窃喜,悔不诘媪居里。日既暮,媪与一婢扶女郎至,展衣卧诸榻上,向生曰:“人病至此,莫高枕作无事者!”遂去。生初闻而惊;移灯视女,则病态含娇,秋波自流。略致讯诘,嫣然微笑。生强其一语。曰:“‘为郎憔悴却羞郎’,可为妾咏。”生狂喜,欲近就之,而怜其荏弱。探手于怀,接为戏。女不觉欢然展谑,乃曰:“君为妾三吟王建‘罗衣叶叶’之作,病当愈。”生从其言。甫两过,女揽衣起坐曰:“妾愈矣!”再读,则娇颤相和。生神志益飞,遂灭烛共寝。女未曙已起,曰:“老母将至矣。”未几,媪果至。见女凝妆欢坐,不觉欣慰;邀女去,女俯首不语。媪即自去,曰:“汝乐与郎君戏,亦自任也。”于是生始研问居止。女曰:“妾与君不过倾盖之交,婚嫁尚不可必,何须令知家门。”然两人互相爱悦,要誓良坚。女一夜早起挑灯,忽开卷凄然泪莹,生急起问之。女曰:“阿翁行且至。我两人事,妾适以卷卜,展之得李益《江南曲》,词意非祥。”生慰解之,曰:“首句‘嫁得瞿塘贾’,即已大吉,何不祥之与有!”女乃少欢,起身作别曰:“暂请分手,天明则千人指视矣。”生把臂哽咽,问:“好事如谐,何处可以相报?”曰:“妾常使人侦探之,谐否无不闻也。”生将下舟送之,女力辞而去。无何,慕果至。生渐吐其情。父疑其招妓,怒加诟厉。细审舟中财物,并无亏损,谯呵乃已。一夕,翁不在舟,女忽至,相见依依,莫知决策。女曰:“低昂有数,且图目前。姑留君两月,再商行止。”临别,以吟声作为相会之约。由此值翁他出,遂高吟,则女自至。四月行尽,物价失时,诸贾无策,敛资祷湖神之庙。端阳后,雨水大至,舟始通。

【篇五】聊斋志异香玉高二教案

聊斋志异之香玉教案

《聊斋志异》之《香玉》教案

学习目标

1、进一步提高阅读文言小说的能力。

2、用略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全书内容,熟悉精彩文章。

3、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并由此对社会和人生有新的领悟。

4、初步理解神鬼小说的一些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

难点:鉴赏神鬼小说的艺术手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如果没有女性,我们将失去百分之五十的真,百分之六十的善,百分之七十的美。——当代著名女作家冰心女士

《聊斋志异》的问世,为中国文学史上增添魅力四射的女性形象。

二、作者简介

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 (今属淄博)人。

蒲松龄出身在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蒲家号称“累代书香” 童年时跟着父亲读书,由于勤奋和颖慧而深得父亲钟爱。他19岁初应童予试,以县、府、道三个第一名补博士弟子员,颇受当时主持山东学政的著名诗人施闰章的赏识,赞他“观书如月,运笔成风”,一时文名颇高。

蒲松龄长期在乡间作塾师。他设馆的主人家藏书丰富,使他得以广泛涉猎。他不但研究经史、哲理和文学,而且对于天文、农桑、医药等等也有很大的兴趣。

蒲松龄一生刻苦好学,但自19岁“卉冕童科”之后,屡试不第,直到71岁高龄,才援例成为贡生。康熙五十四年农历正月二十二日,也就是在他的夫人去世的两年之后,依窗危坐逝世。

三、《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所收作品将近500篇。故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抒发公愤,刺贪刺虐

2、揭露科举制度的弊端

3、狐鬼花妖与书生交往的故事

4、关注社会风气和家庭伦理的作品

四、《聊斋志异》的艺术手法

用传奇法,而以志怪。——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五、《聊斋志异》的创作意图

《聊斋自志》说: “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曰载笔,仅成孤愤之书”。

蒲松龄假虚拟狐鬼花妖故事以抒发情怀,寄托忧愤,是他长期处在孤独落寞境遇中的精神补偿,他不过是将这等自遣寂寞的诗意转化为幻想故事。

六、“花仙系列”概说

《聊斋志异》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那些写人妖之恋、人鬼之亲的作品,那些由花妖狐鬼幻化而成女性形象,容貌艳丽,温柔多情,体现了作者对美好婚姻的向往。其中几篇写花仙的小说,包括写牡丹花的《香玉》《葛巾》,写菊花的《黄英》和写荷花的《荷花三娘子》等四篇,而《香玉》和《黄英》是其中不朽的杰作。

(一)学习目标

1、了解《香玉》和《黄英》两部作品;

2、掌握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

3、对比阅读两篇小说,感受其艺术魅力;

3、通过对作品的研读,理解全书的思想与艺术。

(二)梳理文意,把握情节

开 端(1):宫中读书,黄生邂逅二女郎

发 展(2):香玉不测,绛雪为友伴黄生

再发展(3—4):至情感天,黄生细心护牡丹

高 潮(5):香玉再生,二情依依再续缘

结 局(6):眷眷情深,黄生二女共生死

(三)艺术鉴赏

1、《香玉》主要表现了什么思想内容?

黄生——香玉(爱情)

至情 “香玉吾爱妻,绛雪吾良友也。”

黄生——绛雪(友情)

2、作者是怎样来表现这种“至深的爱情”呢?

(1)亦真亦幻、曲折有致的情节——忠贞不渝

①黄生邂逅香玉,“ 爱慕弥切 ”,感动了香玉,两人往来情感日深。

②香玉被人掘走,黄生作哭花诗50首“日日临穴涕 夷 ” 。

③一年之后,香玉复生,“ 款洽一如从前 ”。

(2)充满诗情画意的细节描写——无限情深

作者对香玉复生的情景作了精心描绘:“次年四月至宫,则花一朵含苞未放;方流连间,花摇摇欲拆;少时已开,花大如盘,俨然有小美人 坐蕊中,裁三四指许;转瞬飘然欲下,则香玉也。”

作者以抒情的笔调,丰富的想像,娇美的情态,使香玉复生具有浓郁的诗情画意,将两人情深意浓的爱情刻画得摇曳多姿,升华到诗的境界,令人为之心灵震撼,感慨不已! 明伦对此评价:“ 种则情种,根则情根,苞则情苞,蕊则情蕊""无限深情,一时全绽。”

(3)想像神奇、超凡脱俗的生死盟约——为情死生

黄生说:“ 我他日寄魂于此,当生卿之左。”

黄生离世前说:“ 此我生期,非死期也,何哀为! ”

这段神奇的描写,使整篇小说呈现出诗一样的美丽意境,也使爱情、友情所代表的人间至情成为一种美好的追求。

3、探讨:传统的才子佳人小说的结局一般都是“大团圆”,哪怕无法“大团圆”,也来个充满浪漫色彩的“化碟双飞”或“鸳鸯相向鸣”,但小说在结尾处却不这么处理,而是设计了一个凄婉的结局“一去而两殉之”,有人认为这个结局虽震撼人心,但有画蛇添足之嫌,你认为这样安排好不好?为什么?

参考:①对作者而言,希望借此表达“完美的爱情在世俗中不被珍惜的悲凉与无奈”的现实;②对黄生、香玉和绛雪来说,凸现了“只要至情在,死何异于生”的愿望。

4、思考:蒲松龄是描绘妖鬼狐仙的高手,他笔下的香玉和绛雪两个人物形象具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么体现的?

参考:物性与人性的完美结合

①作者赋予香玉和绛雪以人的优秀品质;

香玉的热烈多情:“良夜更易尽,朝暾已上窗。愿如梁上燕,栖处自成双。 ”“绛姐性殊落落,不似妾情痴也。”“但相怜爱,合好自有日耳。” “妾忍风雨以待君,君来何迟也!”

绛雪的善解人意:“妾不能如香玉之热,但可少慰君寂寞耳。” “日日代人作妇,今幸退而为友。”

②作者捕捉香玉和绛雪的形貌特征;

香玉身为白牡丹,作者写她身着“素衣 ”;花枝摇曳多姿,状其“盈盈而入”;花易凋零,则写“妾弱质,不堪复戕”;花遭风雨吹打,即“妾忍风雨以待君”;花香扑鼻,则“ 香风洋溢”。

(四)课后作业

课后阅读小说《黄英》,结合蒲松龄的创作特色,谈谈你的感受,写一篇鉴赏文字,题目自拟,不少300字。

【篇六】聊斋志异香玉高二教案

香玉(高二选修)

学习目标

1、进一步提高阅读文言小说的能力。

2、用略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全书内容,熟悉精彩文章。

3、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并由此对社会和人生有新的领悟。

4、初步理解神鬼小说的一些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

难点:鉴赏神鬼小说的艺术手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如果没有女性,我们将失去百分之五十的真,百分之六十的善,百分之七十的美。——当代著名女作家冰心女士

《聊斋志异》的问世,为中国文学史上增添魅力四射的女性形象。

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今属淄博)人。

蒲松龄出身在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蒲家号称“累代书香”童年时跟着父亲读书,由于勤奋和颖慧而深得父亲钟爱。他19岁初应童予试,以县、府、道三个第一名补博士弟子员,颇受当时主持山东学政的著名诗人施闰章的赏识,赞他“观书如月,运笔成风”,一时文名颇高。 蒲松龄长期在乡间作塾师。他设馆的主人家藏书丰富,使他得以广泛涉猎。他不但研究经史、哲理和文学,而且对于天文、农桑、医药等等也有很大的兴趣。

蒲松龄一生刻苦好学,但自19岁“卉冕童科”之后,屡试不第,直到71岁高龄,才援例成为贡生。康熙五十四年农历正月二十二日,也就是在他的夫人去世的两年之后,依窗危坐逝世。

三、《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所收作品将近500篇。故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抒发公愤,刺贪刺虐

2、揭露科举制度的弊端

3、狐鬼花妖与书生交往的故事

4、关注社会风气和家庭伦理的作品

四、《聊斋志异》的艺术手法

用传奇法,而以志怪。——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五、《聊斋志异》的创作意图

《聊斋自志》说:“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曰载笔,仅成孤愤之书”。

蒲松龄假虚拟狐鬼花妖故事以抒发情怀,寄托忧愤,是他长期处在孤独落寞境遇中的精神补偿,他不过是将这等自遣寂寞的诗意转化为幻想故事。

六、“花仙系列”概说

【篇七】聊斋志异香玉高二教案

《香玉》教案

《聊斋志异》之《香玉》教案

学习目标

1、进一步提高阅读文言小说的能力。

2、用略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全书内容,熟悉精彩文章。

3、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并由此对社会和人生有新的领悟。

4、初步理解神鬼小说的一些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

难点:鉴赏神鬼小说的艺术手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如果没有女性,我们将失去百分之五十的真,百分之六十的善,百分之七十的美。——当代著名女作家冰心女士

《聊斋志异》的问世,为中国文学史上增添魅力四射的女性形象。

二、作者简介聊斋志异香玉高二教案

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 (今属淄博)人。

蒲松龄出身在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蒲家号称“累代书香” 童年时跟着父亲读书,由于勤奋和颖慧而深得父亲钟爱。他19岁初应童予试,以县、府、道三个第一名补博士弟子员,颇受当时主持山东学政的著名诗人施闰章的赏识,赞他“观书如月,运笔成风”,一时文名颇高。

蒲松龄长期在乡间作塾师。他设馆的主人家藏书丰富,使他得以广泛涉猎。他不但研究经史、哲理和文学,而且对于天文、农桑、医药等等也有很大的兴趣。 蒲松龄一生刻苦好学,但自19岁“弁冕童科”之后,屡试不第,直到71岁高龄,才援例成为贡生。康熙五十四年农历正月二十二日,也就是在他的夫人去世的两年之后,依窗危坐逝世。

三、《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所收作品将近500篇。故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抒发公愤,刺贪刺虐

这是《聊斋志异》中很有思想价值的部分。当时社会政治的腐败、官吏的贪虐、豪强的横行霸道、民生的痛苦无奈,在作品中都有所反映。比如《促织》通过成名一家为捉一头蟋蟀“以塞官责”而经历的种种悲欢离合,从一个侧面暴露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昏庸;《席方平》则通过席方平魂赴地下,历尽曲折,为父伸冤的故事,写出了官吏的贪赃枉法和人民的痛苦无奈,虽然写的是幽冥,其实是现实的反映;《公孙夏》写王子的门客、与督抚有故交的公孙夏,劝说一位太学生行冥贿、图阴官的荒诞故事,将现实社会中官场的肮脏交易做了讽刺性的揭露。

2.揭露科举制度的弊端聊斋志异香玉高二教案

蒲松龄19岁进学,文名日起,却屡应乡试不中,断绝了功名之路。他饱受考试的折磨,一次次名落孙山,沮丧、悲哀、愤懑不仅倾注于诗词里,也假谈鬼说狐发泄出来。如《素秋》《神女》等揭露科场的营私舞弊、贿赂公行;《司文郎》《于去恶》等讽刺考官的不学无术、颟顸无能,大都感情强烈,爱憎分明。尤其是《司文郎》,文笔幽默,讽刺更为尖刻。故事中,一位盲僧人能够凭嗅觉判别文章优劣,但他评价好的王生却名落孙山,于是他气愤地说:“仆虽盲于目,而不盲于鼻,今帘中人并鼻亦盲矣!”这是讽刺考官一窍不通。《贾奉雉》中又有一位异人,深知科举弊病,劝贾奉雉效法拙劣文章应试,说“帘内诸官,皆以此等物事进身,恐不能因阅君文,另换一副眼睛肺肠也”。他教贾奉雉“于落卷中,集其冗泛滥不可告人之句,连缀成文”,在科场中神差鬼使地写了出来,竟中了经魁。放榜后,贾奉雉再读其文,汗流浃背,感到这是“以金盆玉碗贮狗矢,真无颜出见同人”。这些幻设的讽刺,矛头仅指向科场考官,虽然还不够深刻,但也表达出像作者一样怀才不遇的文士的愤懑心情。

3.狐鬼花妖与书生交往的故事

《聊斋志异》里众多的狐鬼花妖与书生交往的故事,也多是蒲松龄在落寞的生活处境中生发出的幻影。

4.关注社会风气和家庭伦理的作品

与上述几类故事不同,大约是由于立意在于劝诫,这类篇章多数是直写现实人生,少用幻化之笔,而且是以现实的伦理道德观念作为美刺的原则。这样,当他讥刺社会、家庭中的负义、伪孝、弃妇种种失德现象的时候,笔锋是犀利的;而要为社会树立一种道德楷模的时候,如《张诚》《曾有于》,以主人公的逆来顺受、委曲求全、调和家庭嫡庶兄弟关系为美德,虽然表现了淳风厚俗的愿望,但却失之迂阔。《珊瑚》《邵女》等篇中精心塑造的现实妇女的典型,珊瑚被休而不再嫁,受凶姑悍娌虐待而无怨;邵文甘心作人妾,受大妇的凌辱至于炮烙,而“以分自守”,更是鼓吹了女性为夫权而牺牲一切的奴性。

聊斋志异香玉高二教案

四、《聊斋志异》的艺术手法

《聊斋志异》在艺术上的主要特色是想像丰富、构思奇妙、情节曲折、境界瑰丽。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说它“用传奇法,而以志怪”,指出了《聊斋志异》独特的艺术风格。

五、《聊斋志异》的创作意图

《聊斋自志》说: “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曰载笔,仅成孤愤之书”。 蒲松龄假虚拟狐鬼花妖故事以抒发情怀,寄托忧愤,是他长期处在孤独落寞境遇中的精神补偿,他不过是将这等自遣寂寞的诗意转化为幻想故事。

六、“花仙系列”概说

《聊斋志异》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那些写人妖之恋、人鬼之亲的作品,那些由花妖狐鬼幻化而成女性形象,容貌艳丽,温柔多情,体现了作者对美好婚姻的向往。其中几篇写花仙的小说,包括写牡丹花的《香玉》《葛巾》,写菊花的《黄英》和写荷花的《荷花三娘子》等四篇,而《香玉》和《黄英》是其中不朽的杰作。

(一)学习目标

1、了解《香玉》和《黄英》两部作品;

2、掌握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

3、对比阅读两篇小说,感受其艺术魅力;

3、通过对作品的研读,理解全书的思想与艺术。

(二)梳理文意,把握情节

开 端(1):宫中读书,黄生邂逅二女郎

发 展(2):香玉不测,绛雪为友伴黄生

再发展(3—4):至情感天,黄生细心护牡丹

高 潮(5):香玉再生,二情依依再续缘

结 局(6):眷眷情深,黄生二女共生死

(三)艺术鉴赏

1、《香玉》主要表现了什么思想内容?

黄生——香玉(爱情)

至情 “香玉吾爱妻,绛雪吾良友也。” 黄生——绛雪(友情)

2、作者是怎样来表现这种“至深的爱情”呢?

(1)亦真亦幻、曲折有致的情节——忠贞不渝

①黄生邂逅香玉,“ 爱慕弥切 ”,感动了香玉,两人往来情感日深。 ②香玉被人掘走,黄生作哭花诗50首“日日临穴涕 夷 ” 。

③一年之后,香玉复生,“ 款洽一如从前 ”。

(2)充满诗情画意的细节描写——无限情深

作者对香玉复生的情景作了精心描绘:“次年四月至宫,则花一朵含苞未放;方流连间,花摇摇欲拆;少时已开,花大如盘,俨然有小美人 坐蕊中,裁三四指许;转瞬飘然欲下,则香玉也。”

作者以抒情的笔调,丰富的想像,娇美的情态,使香玉复生具有浓郁的诗情画意,将两人情深意浓的爱情刻画得摇曳多姿,升华到诗的境界,令人为之心灵震撼,感慨不已! 明伦对此评价:“ 种则情种,根则情根,苞则情苞,蕊则情蕊""无限深情,一时全绽。”

(3)想像神奇、超凡脱俗的生死盟约——为情死生

黄生说:“ 我他日寄魂于此,当生卿之左。”

黄生离世前说:“ 此我生期,非死期也,何哀为! ”

这段神奇的描写,使整篇小说呈现出诗一样的美丽意境,也使爱情、友情所代表的人间至情成为一种美好的追求。

3、探讨:传统的才子佳人小说的结局一般都是“大团圆”,哪怕无法“大团圆”,也来个充满浪漫色彩的“化碟双飞”或“鸳鸯相向鸣”,但小说在结尾处却不这么处理,而是设计了一个凄婉的结局“一去而两殉之”,有人认为这个结局虽震撼人心,但有画蛇添足之嫌,你认为这样安排好不好?为什么?

参考:①对作者而言,希望借此表达“完美的爱情在世俗中不被珍惜的悲凉与无奈”的现实;②对黄生、香玉和绛雪来说,凸现了“只要至情在,死何异于生”的愿望。

4、思考:蒲松龄是描绘妖鬼狐仙的高手,他笔下的香玉和绛雪两个人物形象具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么体现的?

参考:物性与人性的完美结合

①作者赋予香玉和绛雪以人的优秀品质;

香玉的热烈多情:“良夜更易尽,朝暾已上窗。愿如梁上燕,栖处自成双。 ”“绛姐性殊落落,不似妾情痴也。”“但相怜爱,合好自有日耳。” “妾忍风雨以待君,君来何迟也!”

绛雪的善解人意:“妾不能如香玉之热,但可少慰君寂寞耳。” “日日代人作妇,今幸退而为友。”

②作者捕捉香玉和绛雪的形貌特征;

香玉身为白牡丹,作者写她身着“素衣 ”;花枝摇曳多姿,状其“盈盈而入”;花易凋零,则写“妾弱质,不堪复戕”;花遭风雨吹打,即“妾忍风雨以待君”;花香扑鼻,则“ 香风洋溢”。

(四)课后作业

课后阅读小说《黄英》,结合蒲松龄的创作特色,谈谈你的感受,写一篇鉴赏文字,题目自拟,不少300字。

【篇八】聊斋志异香玉高二教案

聊斋 之 香玉学案

高中语文选修之《中国小说欣赏》导学案 制作人:金研 使用日期:2012年5月15日

第二单元:谈神说鬼寄幽怀

第四课:《聊斋志异·香玉》

【新课标目标】

知识与技能:①进一步提高阅读文言小说的能力。

②用先略读而后精读结合的方法,了解故事情节,熟悉精彩文章。 ③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以及主要思想。

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高巩固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领略古代文言小说的魅力。

三、《香玉》的写作背景

聊斋志异香玉高二教案

崂山太清宫三官殿前,有一株山茶,高8.5米,干围1.78米,树龄约700年,是世界少见的大山茶。冬春之际,满树绿叶流翠,红花芳艳,犹如落了一层绛雪。不远处原有一株白牡丹,高及屋檐。当年蒲松龄寓居于此,终日与牡丹、山茶相对,遂构思出《香玉》,

一天晚上他正在看书,忽然觉得一股香味扑鼻而来,朦胧中,发现窗外一女子的身影一闪而过,起身推门一看,没见着人影,只有满院香气袭人。这一夜,蒲松龄怎么也睡不着,恍如梦中,只见上清宫的牡丹仙子和院子里的耐冬仙子来访,求他为他们立传,于是这株山茶便成了流传至今的花神“绛雪”。其实,绛为紫色,雪为白色,一紫一白构成奇特景致,因此作者便把花神称为“绛雪”。而香玉,其实是牡丹的一种,株壮花硕,为白色,在皎洁的月光之下,冰清玉洁,越发显得高洁脱俗。

【自主学习】

1、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曩 微忱 狎昵 创痏 谶语 悒悒不乐 不堪复戕 泫然 唐棣 朝暾 连袂 2、品读课文,概括故事情节。(用七字概括) 开 端:黄生邂逅二美女 发 展: 再发展: 高 潮: 结 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 教学难点:理解小说中体现出来的“至情”。

【知识链接】

一、作家作品

蒲松龄(1640–1715) 清代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早岁即有文名,深为施闰章、王士禛所重。屡应省试,皆落第,七十一岁始成贡生。除中年一度作幕于宝应,居乡以塾师终老。家境贫困,接触底层人民生活。能诗文,善作俚曲。曾以数十年时间,写成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并不断修改增补。其书运用唐传奇小说文体,通过谈狐说鬼方式,对当时的社会、政治多所批判。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在他40岁左右已基本完成,此后不断有所增补和修改。“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全书有短篇小说491篇。题材非常广泛,内容极其丰富。多数作品通过谈狐说鬼的手法,对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进行了有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很高。它成功的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中国古典短篇小说的高峰。

从题材内容来看,《聊斋志异》中的作品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

①抒发公愤,刺贪刺虐——反映社会黑暗,揭露和抨击封建统治阶级压迫、残害人民罪行,如《促织》 ②揭露和批判科举考试制度的腐败和种种弊端的作品,如《叶生》

③狐鬼花妖与书生交往的故事——反对封建婚姻,批判封建礼教,歌颂青年男女纯真的爱情和争取自由幸福而斗争,如《婴宁》

④歌颂被压迫人民反抗斗争精神的作品,如《席方平》等;

⑤总结生活中的经验教训,教育人要诚实、乐于助人、吃苦耐劳、知过能改等等,带有道德训诫意义的作品,如《画皮》

二、后人对《聊斋志异》的评价

郭沫若:“写鬼写妖高人一筹,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老舍:“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鲁迅:《聊斋志异》是“用传奇法,而以志怪”。(指用传奇的表现手法,来表现志怪式的题材或内容,也就是接受了它之前的这种文言小说的优点,所以鲁迅把它列入了“拟晋唐小说”,正确地指出了它的渊源。)

【教师提问】

1、借助文章最后一段“异史氏”的评价来理解《香玉》的主要思想? 异史氏曰:“情之至者,鬼神可通。花以鬼从,而人以魂寄,非其结于情者深耶?一去而两殉之,即非坚贞,亦为情死矣。人不能贞,亦其情之不笃耳。仲尼读唐棣而曰‘未思’,信矣哉!” 译文:

2、作者是怎样来表现这种“至情”的?

3、蒲松龄是描绘妖鬼狐仙的高手,他笔下的香玉和绛雪两个人物形象有什么特点?你更喜欢谁?为什么?

【学生疑问】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 蒲松龄落第后自勉联

【篇九】聊斋志异香玉高二教案

2013-2014学年高二语文课时训练 4 《聊斋志异》 香玉 王六郎(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Word版含解析]

课时训练4 《聊斋志异》 香玉 王六郎

一、夯基训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对的一组是( )

A.朝暾(tūn) 豇豆(jiāng) ..

冠名(guàn) .

B.谶语(jì) .

啁啾(jiū) .聊斋志异香玉高二教案

C.创痏(yǒu) .

款洽(qià) .

D.恸哭(t^ing) .贻笑大方(yí) .祗候(zhī) .接踵而至(zhǒng) .俾使(bǐ) .悒悒不乐(yì) .觇视(chān) .

砍斫(zhu"i) 扺掌而谈(dǐ) ..

解析:B项,“谶”应读“chèn”;C项,“痏”应读“wěi”;D项,“扺”应读“zhǐ”。

答案:A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联袂 狎昵 无耻滥言 得陇望蜀

B.貂帽 腆物 侧隐之心 璀璨似锦

C.嗜好 编篡 摇摇欲坠 扬手掷足

D.灌溉 桥拱 徇情枉法 脍炙人口

解析:A项,滥—谰;B项,侧—恻;C项,篡—纂。

答案:D

3.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胶州黄生,舍读其中(住处) .

乞早见示,仆将抱植家中(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 .

B.归后,以金遗道士(赠送) .

明日,许货鱼,益沽酒(卖) .

C.此我生期,非死期也,何哀为(句末语气词,呢) .

祖送出村(古人出行前祭祀路神) .

D.愀然曰:“妾有大难!”(忧郁、凄切的样子) ..

俾香玉复降宫中(使) .

解析:“舍”,安排住宿。

答案:A

4.与例句中加点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生怪之 .

A.子舆之归家 B.风行露宿 ..

C.朝服衣冠 D.许亦异之 ..

解析:例句与D项加点的字都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A、C两项均为名词用作动词,B项为名词用作状语。

答案:D

5.(2012·北京高考)下列句子中,没有病句的一项是( )

A.据悉,一种新型的袖珍电脑将亮相本届科博会,它采用语音输入、太阳能供电,具有高雅、时尚、方便、环保的功能和作用。

B.依据欧洲银行已完成的压力测试结果显示,各国接受测试的91家大小银行,只有7家未能符合规定的6%的一级资本比率。

C.老北京四合院处于皇城天子脚下,受到等级制度的严格约束,在形制、格局方面难免会有些千篇一律,显得呆板而缺乏创意。聊斋志异香玉高二教案

D.大型情景音舞诗画《天安门》,一开场就采用“幻影成像”与舞台真人的互动,营造出远古“北京人”穿越时空向人们跑来。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A项,搭配不当,“高雅、时尚、方便”不属于“功能和作用”。B项,句式杂糅,“依据……结果”或“……结果显示”,保留一个即可。D项,成分残缺,“营造”缺少宾语中心语,可在“跑来”后加“效果”。

答案:C

二、延伸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

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为人迂讷,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百计营谋不能脱。不终岁,薄产累尽。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忧闷欲死……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宰严限追比,旬余,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并虫亦不能行捉矣。转侧床头,惟思自尽。

时村中来一驼背巫,能以神卜……成妻纳钱案上,焚拜如前人。食顷,帘动,片纸抛落。拾视之……然睹促织,隐中胸怀。折藏之,归以示成。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细瞻景状,与村东大佛阁逼似……冥搜未已,一癞头蟆猝然跃去。成益愕,急逐趁之,蟆入草间。蹑迹披求,见有虫伏棘根。遽扑之,入石穴中。掭以尖草,不出;以筒水灌之,始出,状极俊健。逐而得之。审视,巨身修尾,青项金翅。大喜,笼归,举家庆贺,虽连城拱璧不啻也。上于盆而养之,蟹白栗黄,备极护爱,留待限期,以塞官责。

成有子九岁,窥父不在,窃发盆。虫跃掷径出,迅不可捉。及扑入手,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儿惧,啼告母。母闻之,面色灰死,大惊曰:“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儿涕而去。

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怒索儿,儿渺然不知所往。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夫妻向隅,茅舍无烟,相对默然,不复聊赖。日将暮,取儿稿葬。近抚之,气息惙然。喜置榻上,半夜复苏。夫妻心稍慰,但儿神气痴木,奄奄思睡。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亦不复以儿为念。自昏达曙,目不交睫。东曦既驾,僵卧长愁。忽闻门外虫鸣,惊起觇视,虫宛然尚在。喜而捕之,一鸣辄跃去,行且速。覆之以掌,虚若无物;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徘徊四顾,见虫伏壁上。审谛之,短小,黑赤色,顿非前物。成以其小,劣之。惟徬徨瞻顾,寻所逐者。壁上小虫忽跃落襟袖间。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喜而收之。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思试之斗以觇之。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成视之,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较。少年固强之……因合纳斗盆。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少年又大笑。试以猪鬣撩拨虫须,仍不动。少年又笑。屡撩之,虫暴怒,直奔,遂相腾击,振奋作声。俄见小虫跃起,张尾伸须,直龁敌领。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虫翘然矜鸣,似报主知。成大喜。方共瞻玩,一鸡瞥来,径进以啄。成骇立愕呼。幸啄不中,虫跃去尺有咫。鸡健进,逐逼之,虫已在爪下矣。成仓猝莫知所救,顿足失色。旋见鸡伸颈摆扑,临视,则虫集冠上,力叮不释。成益惊喜,掇置笼中。

翼日进宰……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益奇之。上大嘉悦,诏赐抚臣名马衣缎。抚臣

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后岁余,成子精神复旧,自言身化促织,轻捷善斗,今始苏耳。抚军亦厚赉成。不数岁,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躈各千计;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

异史氏曰:“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而奉行者即为定例。加以官贪吏虐,民日贴妇卖儿,更无休止。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裘马扬扬。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闻之: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

6.下列语句都是和成名有关的行动和心理描写,试体会其表达效果。

(1)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

(2)忽闻门外虫鸣,惊起觇视,虫宛然尚在。

解析:(1)使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应该重点理解“如被冰雪”的含义。(2)应该抓住“惊”“宛然”等关键词进行理解。

参考答案:(1)表现了成名乍闻“噩耗”时身心皆遭到巨大打击时的惊怖之情。“如被冰雪”用语非常形象。(2)表现了处于极度绝望中的成名,忽然听到促织的叫声、看到促织时惊喜莫名、恍惚如在梦中的情形。“宛然”一词用得非常形象、贴切,它包含有多方面的意味:一则成名因为一夜没合眼而眼睛发花,看不真切;一则因为他不敢相信促织又活了过来;一则这只促织本身就是“虚”的,其任务只是引起成名的兴趣而已。

7.本文情节经历了几次波折?请你谈谈这样安排的妙处是什么。

解析:紧扣“促织”这条明线和内在感情这条暗线 (由悲而喜,由喜转悲,悲极复喜),看成名做了哪些事,成名家发生了什么事,揭示了怎样的主题,然后梳理整合即可。情节设置的好处要从与主题的关系和产生的效果入手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情节发展经历了三次大的波折:第一次,岁征促织,成名破产受刑,无计可施,走投无路时得到神巫指点,成名得虫;第二次,节外生枝,成子弄死促织,投井自杀,成家陷入绝境;第三次,成子起死回生,魂化促织,成家因祸得福。这样的安排避免了一览无余,它的跌宕起伏,丰富了内容,深化了主题。情节的变化曲折,再现了生活的实际,增强了文本与现实的联系,使文章更具有感染力。

8.小说如果先交代那只勇猛善斗的小促织是成名的儿子所化,在阅读效果上与现在这种布局会有什么不同?

解析:文中一波三折式的情节安排,具有制造悬念,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等作用,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深刻地揭示主题,寄寓作者的孤愤之情。

参考答案:成子复苏之后再交代“自言身化促织”,点明了神异促织的来历,这样前文设置的悬念就在此得到了合理诠释。这样构思,不仅增强了故事的曲折性与神奇色彩,也加深了故事的悲剧性:在官府逼迫之下,成子自杀之后还要魂化促织以供玩赏,方能解脱一家的苦难,这就更加表现出其所受迫害之深,更进一步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荒淫。如先交代这一点,就不会有如此效果。

9.怎样理解文后作者的评语?

解析:从表明写作意图、揭示主题、增强社会针对性等角度理解。

参考答案:①从贪官污吏追溯到天子宫廷,指出“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寄讽谏之旨。②就成名的一贫一富说明是“天将以酬长厚者”,反映了“善恶有报”的宿命论思想。③针对抚臣、令尹蒙受促织“恩荫”,证实“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说法,生动地表明封建官僚的升迁发迹是建立在百姓苦难的基础上的,抒发了作者的愤愤不平之感。

三、语言运用

10.“文革”动乱时期,蒲松龄的墓椁被挖,与蒲松龄合葬的一部力作遭到破坏。请阅读下面的文字,说说关于这部书风格的推断,你是否赞成下面文字中作者的观点?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第一次去拜谒蒲松龄先生正是“文革”动乱年代,当我听说蒲松龄的墓椁被挖开了时,我的心震颤了,便乘公共汽车到洪山,再沿乡间泥路磕磕绊绊地去了蒲氏墓园。那时墓园没有围墙,老远就能见到几丛高大的古柏下新挖的黄土堆积如丘。走近了,看清墓穴洞开着,只见些许朽木、碎骨、发丝,墓地周遭纸灰飘零,据附近一老者言,这是墓中一部书的残迹。这是一部从未面世的书,是作者临终前叮嘱家人务必与其合葬的一部书。

果真如此,这太可悲了。日后若以现代高科技摄像技术,必将全真迹大白于天下。先生《聊斋志异》成书后,王渔洋1688年题写了那首著名的《戏书蒲生<聊斋志异>卷后》的绝句:“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时。”这一年,蒲松龄48岁,离他驾鹤西去,还有27年的人生旅程,作为一生勤奋笔耕的蒲留仙,决不会坐等时光,我想坟前这部“飞天”之作,很可能就是他继《聊斋志异》之后,又一部力作。我想,在写作上,或许会丢掉他惯用的狐鬼花妖的表现形式,而选择直抒胸臆的笔触,既然要去另一世界阅读,就不必再讳避文字狱的加害了。

解析:“看法”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要么赞成,要么反对,不能含糊其辞,态度不明;其次要读懂材料,文字中作者的观点是“在写作上,或许会丢掉他惯用的狐鬼花妖的表现形式,而选择直抒胸臆的笔触,既然要去另一世界阅读,就不必再讳避文字狱的加害了”;最后,联系蒲松龄的写作风格,用通畅的文字谈出自己的看法。

答案示例:①赞成。因为蒲松龄写《聊斋志异》,是给民间百姓看的,他要讳避文字狱,只能借助狐鬼花妖世界的生活方式,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对人生的观点,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他的另一部力作是写给自己的,用不着委婉曲折,完全可以直抒胸臆。②不赞成。一个人一旦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是不会轻易改变的。他的这一部力作不仅会与《聊斋志异》风格一致,甚至有可能进一步发扬这种风格,达到更高的境界。至于作者的推断,是一种愤激和赞美之语,蒲松龄活着时社会黑暗,没有言论自由,他死后也是精神不屈的。

11.某班举办“经典作品评介”活动,每位同学都写了书评,在班内交流。假如你是主持人,请你在下面提供的信息之间加上一段衔接性的文字。

某同学评介《红楼梦》与《罗密欧与朱丽叶》。

主持人:

某同学评介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解析:添加“衔接性文字”是语言运用中的常规题目。所谓“衔接性文字”就是过渡语,要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这里“承上”应概括《红楼梦》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主要内容,“启下”应概述出《聊斋志异》一书的主要内容或艺术特色。

答案示例:刚才我们聆听了两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为他们而感伤,不管是宝黛爱情,还是罗朱爱情,都受到了社会的影响与制约,是个人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如何打破社会的束缚呢?需要我们的斗争。下面让我们走进蒲松龄为我们创造的狐鬼人神的世界,去体味那“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的艺术魅力吧!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聊斋志异香玉高二教案 聊斋志异香玉翻译